金刚经集注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善现启请

  时长老须菩提。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会曰】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右膝著地者。先净三业。摧伏身心。整仪赞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兴敬礼仪。故偏袒。两土风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师。示执捉之仪。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将请以无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谓启白。希。少也。世尊。佛号也。先叹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王日休曰】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于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悟者。故谓之觉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萨。皆有二种愚痴。岂非所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情。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陈雄曰】菩萨受如来教法者也。诸菩萨指大众言之也。大众听如来说法。固当信受奉行。傥如来不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则恶魔或得以恼乱。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胜法有时而断绝。故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它恤。惟愿如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

  【李文会曰】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蚁蝼。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川禅师曰】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恁么赞叹。具眼胜流。试著眼看。颂曰。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独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东西。钻龟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然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不复轮回。

  【僧若讷曰】菩萨初修行。皆发此广大心也。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应。当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须菩提于此问佛云。为善之男子或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也。发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处也。云何降伏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会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川禅师曰】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无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李文会曰】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著。诸法相也。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王日休曰】谛。审也。谓仔细听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李文会曰】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庞居士曰】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逍遥翁曰】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黄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陈雄曰】唯者。诺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颜丙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谓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应者。当也。住者。乃常住不灭也。须菩提问。有向善男女发菩提心者。应当如何得常住不灭。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称善哉善哉。乃赞叹之辞。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这是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与曾子曰。唯无异。乐者。爱也。愿爱欲闻说法也。

  【智者禅师颂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此云寂灭。一览集入灭品云。能事既毕入泥洹。舍利以留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二仪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所谓包括二仪者。与此二仪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宽。(法华经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乐。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拦。

  【川禅师曰】往往事从叮嘱生。颂曰。七手八脚。神头鬼面。拳打不开。刀割不断。阎浮跳踯几千回。头头不离空王殿。

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六祖曰】一切者。总标也。次下别列九类。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自诸天。下至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穷。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

  【李文会曰】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谓诸愚迷之人。被诸烦恼。则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实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烦恼为苦。是则智慧不如愚痴也。不亦谬乎。固当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学道何用。于己何益。须令智慧力胜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平声)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也。此之谓色界。若无色界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而已。

  【李文会曰】若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经云】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回光内烛。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谓凡夫执有之心。妄见是非。不契无相之理。若无色者。执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经云】 有无俱遣。语默双忘。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临济禅师曰】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李文会曰】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者。无余。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令灭尽一切习气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证道歌曰】达者。同游涅槃路。注云。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无生路也。

  【冲应真人周史卿】对吃不拓和尚指香烟云。要观学人有余涅槃。炉中灰即是。要观学人无余涅槃。炉中灰飞尽即是。

  【王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之所。非谓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非也。此无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故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因缘。则生于地狱。如上文九类众生。无非自业缘而生者。是本无此众生也。故菩萨发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被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见可度。即是生灭。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陈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众生不能自悟。佛实开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自心中愚痴邪见烦恼众生。举皆灭度矣。灭度如是其多。且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盖归之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会曰】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宝积经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逍遥翁曰】善能观察烦恼性空。既过即止。勿使留碍也。又云烦恼性空。勿为挂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情动。如响应声。即应即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僧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识心。相续不断。于中执我。此见乃计内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称为人。于此诸境。一一计著。分别优劣。有彼有此。此见从外而立。故云人相。如众生相者。因前识心。最初投托父母。续有色受想行四阴。计其和合。名众生相。如寿者相者。计我一期。命根不断。故云寿者相。

  【陈雄曰】贪嗔痴爱。为四恶业。贪则为己私计。是有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有人相。痴则顽傲不逊。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菩萨是众生。有是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论之辞也。佛恐诸菩萨不知真空无相之说。故为之辨论。而有及于四种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颜丙曰】一切众生者。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须菩提。及大觉性之人。若卵胎湿化。乃蠢动含灵也。有形色。无形色。有情想。无情想。乃至不属有无二境众生。体虽不同。性各无二。此十类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不生谓涅。不死谓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灭度者。灭尽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无余涅槃。无余者。罗汉虽证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经中谓之有余涅槃。唯无身智余剩者。方谓无余涅槃。又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悟本性空寂。更灭度个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觉性也。

  【傅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善逝即世尊号)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李文会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临济禅师曰】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相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重重楼阁应时开。

  【川禅师曰】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祗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妙行无住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逍遥翁曰】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

  【佛鉴禅师颂曰】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摩西来意。祗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

  【龙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来体。青山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它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爱已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逍遥翁曰】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

  【法华经云】若于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谓形色。声。谓音乐。香。谓鼻之所闻。味。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欲。法。谓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陈雄曰】摩诃般若经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色。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触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满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谓行布施也。

  【华严二十四卷云】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种种无尽色。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香。舌常了种种无尽味。身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声。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女之欲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欲矣。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理。背境向心观。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声从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色既本空。声从何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又云。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贪著。欲行远离。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亦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像。尽入其中。无有挂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又云。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此云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肇法师曰】会万法归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内有回心起信。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径山杲禅师曰】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涂。

  【黄檗禅师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三乘之人。虽不住饮食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进。菩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图觉经云】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傅大士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大阳禅师曰】大阳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前。

  【傅大士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傅大士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囗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罗蜜有总颂云】三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临济禅师曰】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应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遥翁曰】夫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钞云】何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轮体空。

  【陈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轮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邀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颜丙曰】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中。应当无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情尘相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罗蜜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钞云。三檀者。资生檀。无畏檀。法檀。布施是资生檀。能资益生诸善法。故曰资生檀。持戒忍辱是无畏檀。因戒净毁辱不动。心无怖畏。故曰无畏檀。法檀者。精进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种种法。故曰法檀。将此六行束为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见空中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见。)欲识无生处。背境向心观。尸波罗蜜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一出一没。常相远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圆觉经注云。佛为万法之王。)羼提波罗蜜忍辱颂曰。(华严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华严经云。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常能修此观。(去声)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毗离耶波罗蜜精进颂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禅波罗蜜禅定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合论第四卷云。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般若波罗蜜智慧颂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干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余气。人见楼阁。忽尔还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色身为实。)明来暗便谢。无暇囗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师】万行齐修颂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数名。阿者无也。僧祗者数也。乃无数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人法二空)三昧任遨游。(三昧梵语。中国言正定。亦云正见)。创居欢喜地。常乐遂无忧。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遥翁曰】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花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毫念。所以张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陈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经云。得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此住之法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颜丙曰】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颂云】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又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平声)凡夫情行(去声)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师曰】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

如理实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胡贯切)此凡相各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如来。乃谓真性之佛也。佛呼须菩提而问之云。可以用三十二相见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王日休曰】此须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详言之也。

  【李文会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须菩提谓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地水火风。假合成人。法身者。即无形遐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来。须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见法身。故答是语。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来谓色身佛也。须菩提又自问。何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乃自答云。如来所说身相。非是真实。故云即非身相。谓无有真实身相也。

  【李文会曰】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无色。凡夫谓色身是有。执著修行。所以不见佛性。生死转重。如来法身无相。故言所说身相非身相也。

  【华严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云门大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觉之人。解粘去缚。遣疑破执也。

  【黄檗禅师云】夫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谓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也。

  【川禅师曰】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什么相。休瞌睡。颂曰。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莺啼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陈雄曰】须菩提欲人人见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说。色身是相。中无真实之体。故云皆是虚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体。寓乎其中。若见诸相非相。是见色身中有法身。见自性中有如来而如来。岂可外求。即吾性见矣。坛经云。佛即是性。离性无别佛。

  【颜丙曰】佛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可。如来者。乃自性不属去来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执虚妄身相。而欲见如来之性。譬如认贼为子。终无是处。所以佛告须菩提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能回光返照。得见身相。无形可得。即是见自性如来。

  【李文会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虚则不实。妄则不真。既不真实。相即非相。又云。非独佛身相即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身有相。故言虚妄。法身无相。故言非相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者。言身虚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见自性。

  【法华经云】一切诸相。皆悉空寂。又云。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傅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名三十二。八十也空声。(大藏一览集示生品曰。菩萨以四月八日。因母昼寝。以示其梦。从右胁入。夫人梦觉。自知身重。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菩萨化从右胁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灌太子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为悉达多。汉言顿吉。)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川禅师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陈雄】引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盖实信者。实谛之阶也。须菩提疑众生不能生实信。故作此问。而佛恐沮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说。

  【僧若讷曰】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种善根者也。

  【李文会曰】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者。须菩提谓前说无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见无相如来。即是果深。既谈因果。切恐如来灭后。浊劫恶世之中。无人听信。故有是问。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蜜奥难寻。当来末法后。惟虑法将沉。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无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慈受禅师云】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三世诸佛行履处。六代祖师行履处。无功之功。功不虚弃。

  【川禅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颂曰。三佛形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李文会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谓一劫一佛出世也。种诸善根者。世间种种善事。不可胜计。大楖止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也。

  【法华经云】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六祖曰】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散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违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王日休曰】何谓种善根乎。至诚称其佛号。或拈香一*。或为一拜。或以一物供养。皆谓之种善根。

  【僧若讷曰】显其已多种善根者。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李文会曰】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谓凡夫于诸法中。起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种种妄念。不能生净信者。菩萨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清净。听信其法。故言一念生净信也。

  【傅大士颂曰】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阿毗达摩论云。漏者。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僧问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篱。僧曰。如何是无漏。平曰木杓。)方号不思识。

  【李文会曰】得如是无量福德者。此谓如来知见众生。无诸妄念。心常清净。敬信其法。所得智慧胜妙功德。不可测量。

  【川禅师曰】种甘草甜。种黄连苦。作如是因。获如是果。又曰。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须菩提须菩提。著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李文会曰】无复我人众生寿者相者。谓不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精进持戒。轻慢贫贱愚痴懈怠破戒之流。无能所知解之心。无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应也。无法相者。经云。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肇法师曰】无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无非法相者。明法非无。遣著无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见也。非法相者。无见也。舍二边之著。故云无也。

  【圜悟禅师曰】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外应虚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师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颂曰。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李文会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圜悟禅师曰】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于见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蜜印也。

  【逍遥翁曰】有念无觉。凡人境界。有念有觉。贤人境界。无念有觉。圣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说则难为说。

  【黄檗禅师】谓裴丞相曰。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不假修证。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取法相者。谓言心外有法。故著诸相也。

  【慈受禅师曰】顺天门外古招提。烂熳春光照锦溪。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

  【消遥翁云】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黄檗禅师曰】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都总不如便自认取本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谓有取舍善恶凡圣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圆成之理。堕在识海。流转生死。有若飘蓬。)欲识无生理。心外断行踪。是不著诸法相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李文会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此谓有无俱遣。语默双亡。若取法相。即有法执。若取非法相。即有空执。有执则烦恼炽然。无执则信心清净。

  【傅大士颂曰】有因名无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有之与无。本无各别之体。)无有有无形。(有无之形。本来无有。)有无无自性。(有无之间。无此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之情。人自妄起。)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川禅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舡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王日休曰】筏。谓编竹木成牌以渡人。乃过水之具。亦舡之类也。以是义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尝谓汝等比丘。当知我之说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时。不可无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时。不可无佛法也。既渡之后。则不须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后。即不须佛法也。如此则既悟之后。佛法尚当舍去。则非佛法而为外道法者。尤当舍去。故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傅大士颂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此言尽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经云。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况不善法。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颜丙曰】法相属有。非法相属无。乃两头见。直须截断。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此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须假舡筏。既到彼岸。当离其筏。不可执著也。人未出生死爱河。须假佛法。方得度脱。法亦当舍。所以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闻。佛法尚应舍。何况非佛法。

  【李文会曰】执有说空。因何用筏。有执既丧。空说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舡。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子荣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边何安。)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且未见性之时。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识教以言说。分别法相。得见自性。不可更执著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外无一法而建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乎。

  【川禅师曰】水到渠成。颂曰。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无得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僧若讷曰】空生领解佛旨。乃云第一义中。无有定实之法可得。亦无有定实之法可说。

  【陈雄曰】楞伽经论七种空有曰。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如来了真空之妙。固无法可得。亦无法可说。是以设为之问。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已得之。岂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离说。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传心法要曰。自声教而悟者为声闻。)或为求辟支佛者说。(法华经曰。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应机而酹。随即而答。宁有定法耶。佛尽变通之义。无执无著。须菩提两言无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说义乎。

  【李文会曰】如来有所说法耶者。佛所问意。恐谓如来有所说也。无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法华经云】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是故法无定相。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以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可执著自契中道。岂有定法可说耶。

  【川禅师曰】寒即言寒。热即言热。颂曰。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千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消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