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鸡山志略一

  灵异十则

  放光老僧香金鸡泉收蛇穴石门复开土主报钟经声应耳然身雷雨猿猴执炊灵泉表异

  景致十则

  山之有景,即山之峦洞所标也。以人遇之而景成,以情传之而景别,故天下有四大景,图志有八景、十景。岂天下之景,数反诎于郡邑乎?四乃拔其优,十乃足其数也。若鸡山则异于是,分言之,即一顶而已萃天下之四观,合言之,虽十景犹拘郡邑之成数也。绝顶四观东日、西海、北雪、南云。观之有四,分于张直指,而实开辟以来,即罗而致之。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况乎全备者耶。此不特首鸡天,实首海内矣。诗五首未录

  华首重门

  

  龙华浩劫,转恨此门不辟。不知使其中堂奥潜通,纵别有天地,不过一窈窕之区耳;何如双阙高悬,一丸中塞,使仰之弥高,望之不尽乎。故方广石梁,以为五百应真之地,而亦旁无余窦。其意正与华首同也。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太子玄关

  琼台中悬,已凌灏爽。玄关上透,更转虚灵。栈壁排云,出没于烟霞之上。所称群玉峰头,瑶池月下,仿佛在此。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罗汉绝壁

  每爱袁石公“补填积雪成新径,展拓闲云架小庐”之句。

  行罗汉壁,宛然诗中之画也。至其崩云叠翠,人皆面壁,石可点头,自是一幅西来景,不烦丹青落笔。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狮林灵泉

  山下出泉,有渟有流,皆不为异,乃泉不出于麓而出于峦,峦不出于坳而出于脊,脊不出于外泻而出于中垂,中垂不出于旁溢而出于顶灌。此惟狮林念佛堂见之,欲不谓之灵不得也。诗二首见《鸡山十景》

  放光瑞影

  川泽之气,发为光焰,海之蜃楼,谷之光相太阳光通过山间云雾时衍射成相,俗称“佛光”,皆自下而上。放光四面深环,危崖上拥,灵气攸聚,瑞影斯彰,其与四大比隆,宜也。然四大亦惟峨眉、五台,其光最异;若九华、普陀,亦止佛灯,未着光相,故放光之瑞影,真四之中,二之上者矣。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浮屠绾胜

  三距东环,百刹中峙,扃龙华于双阙,悬象魏即庙门外双阙,象即“相”,相示;魏即“巍”,巍然于九重,玉毫遍地,只欠当门一楗,金掌中天,忽成华藏千祥。既合此尖,永证胜果。诗二首见《鸡山十景》

  瀑布腾空

  匡庐之瀑,不及雁宕,独得列名四景,以人所共瞻也。鸡山玉龙瀑布,亦不若猴子峒峡中崖石掩映,然玉龙独挂山前,漾荡众壑,领挈诸胜,与匡庐同,不得分大小观也。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传衣古松

  鸡山之松,以五鬣,此指松毛见奇,参霄蔽陇,碧荫百里,须眉尽绿,然挺直而不虬,巨润而不古。而古者常种也,龙鳞鹤氅,横盘倒垂,缨络千万,独峙于传衣之前,不意众美之外,又独出此一老。诗一首见《鸡山十景》

  古洞别天

  鸡山岩有重门,洞无奥室,独于山后另辟神境。盖山脉至此将尽,更出一番胚胎,令人不可测识。人所共瞻者,则扃之使不可几通“及”;人所不到者,则通之示有所入,何山灵之幻乃尔?诗二首见《鸡山十景》

鸡山志略二

  诸寺原始俱以年次为先后。

  接待寺嘉靖间,天心和尚跪华首门,遥礼初祖迦叶为师,落发,乃创此寺于山麓,又建圣峰寺于山半。其后有宝山禅师得授衣缽(即钵,僧侣所用袈裟和食器,禅宗以之为师承信物)。现在。讲师和雅,住圣峰寺。

  圣峰寺宝山禅师建,后嗣和雅。

  龙华寺隆庆间,元庆和尚开山,后阁是嗣孙雪亭重建。前题“石鼓名区”,阁题“水月”。石鼓,以左峰绝顶高耸,有声如鼓也。石钟寺以楼下掘出石形如钟,故云石钟。又云以建寺时,侧崖有石,风吹如钟声。皆无的据(确证)。

  放光寺嘉靖间,古德无穷禅师,河南人,创建。护法檀越李中谿先生。无穷后嗣有归空禅师,建藏经阁。阁成,神宗赐《藏》。寂光寺嘉靖间,古德定堂禅师创建。檀越李中谿、苏大云、赵雪屏三先生俱翰林。又居士杨碧泉,皈依禅师,捐资建造。后嗣用周禅师,大兴弘敞,又建大觉寺,请无心禅师住持。后嗣野愚大师现住静,见晓现住南直中峰,克心现住持。

  大觉寺万历间,无心禅师奉密旨,赍华严寺《藏经》至此,用周请住此寺。后嗣遍周现在。

  幻住庵嘉靖间,寂安禅师创建。德行具碑纪。后嗣定光,今名福宁。现在。住持妙宗,天香寿九旬。

  华严寺嘉靖间,南京古德月堂创建。圣母赐《藏》。回禄后,有法孙野池重建,参随张宾轩护法。那兰陀寺万历间,古德所庵禅师创建。师寻甸人。护法檀越黔国武靖公,参随张宾轩。后嗣高僧本无,讲师了宗、念休,现在。克徽,在滇省圆通寺。禅师大力现在。静主兰宗、干蛊。常住艮一。

  悉檀寺万历间,古德本无建。护法檀越丽府生白木公。后嗣法润、弘辨、安仁、体极,住静白云。

  补处庵嘉靖间,古德广西如正禅师创建。后嗣本真、所庵禅师传记,念诚住持。

  西竺寺万历间,古德饮光禅师创建。

  会灯寺嘉靖间,阔然老师先结静室,今法嗣朗耀创建丛林,迦叶殿法眷。大士阁万历间,直指沈建立,请古德拙愚禅师住持。师乃五华、龙泉二寺法眷之主。后嗣虚宇,现在大士阁中住持。传衣寺古圆信庵,古德大机禅师创建,中谿李先生护法。后嗣映光禅师弘建。回禄(遭火灾)后,映光后嗣法界重建,即今觉悟住持。旁建八角庵、圆通庵、慈圣庵、雷云寺、静云庵、净土庵、开化庵、九莲寺、报恩寺、白石庵。

  万松庵万历间,古德中泉禅师创建,后嗣离微禅师重建,现在。

  古迦叶殿

  罗汉壁静室广西禅师印宗禅师幻空禅师狮子林静室兰宗禅师大力禅师

  大静室野愚禅师

  旃檀岭静室克心禅师

  九重崖静室本无禅师大定禅师闻玺禅师各刹碑记

  《止止庵记》宾州知州黄冈廖自伸记。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

  又《止止庵记》,荆州知府、前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郡人李元阳,嘉靖三十八年。《传衣寺记》长芦运使、郡人阮尚宾记,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

  《鼎建大士阁三摩禅寺记》知宾州廖自伸记。万历丙午(公元1606年)。

  《重建放光寺铜碑》李元阳记。《仰高亭记》柱史(即御史)周茂相记。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

  《寂光寺传衣法嗣纪略》云洱举人人孙启祚撰。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

  《西竺寺碑记》御史昆明傅宗龙撰。万历己未(公元1619年。)

丽江纪略

  丽江名山牯冈、辇果,俱与腊罗相近。东北界。胡股、必烈,俱丽江北界番名。甲戌岁(公元1634年),先有必烈部下管鹰犬部落,得罪必烈番主,遁居界上,剽窃为害。其北胡股贩商,与西北大宝法王往来之道,皆为其所中阻。乙亥公元1635年秋,丽江出兵往讨之。彼先以卑辞骄其师,又托言远遁,丽人信之,遂乘懈返袭,丽师大败。丽自先世雄视南服,所往必克,而忽为所创,国人大愤,而未能报也。

法王缘起

  吐蕃国有法王、人王。人王即领主主兵革,初有四,今并一。法王喇嘛教首领主佛教,亦有二。人王以土地养法王,而不知有中国;法王代人王化人民,而遵奉朝廷。其教,王与二法王更相为师弟。大法王将没通“殁”,死亡,即先语二法王以托生之地。二法王如其言往求之,必得所生,即抱奉归养为王,而传之道。其抱归时,虽年甚幼,而前生所遗事,如探环穴中,历历不爽。二法王没,亦先语于王,而往觅与抱归传教,亦如之。其托生之家,各不甚遥绝,若只借为萌芽,而果则不易也。大与二,亦只互为渊源,而位则不更也此即所谓喇嘛教的“灵童”转世制度。

  庚戌年公元1610年,二法王曾至丽江,遂至鸡足。

  大宝法王于嘉靖间朝京师,参五台。

  丽江北至必烈界,几两月程。又两月,西北至大宝法王。

溯江纪源 / 江源考

  江、河(指长江、黄河)为南北二经流主要河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

  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河即黄河自积石入中国。

  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后有都实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昆仑之北,计其地,去岷山西北万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岂河之大更倍于江乎?

  迨逾淮涉汴,而后睹河流如带,其阔不及江三之一,岂江之大,其所入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历三秦(甘肃,陕西交界处),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而后知中国入河之水为省五,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入江之水为省十一。

  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其吐纳,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按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江亦自昆仑之南,其远亦同也。

  发于北者曰星宿海,佛经谓之徙多河。北流经积石,始东折入宁夏,为河套,又南曲为龙门大河,而与渭渭河合。发于南者曰犁牛石,佛经谓之殑伽河。

  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为叙州大江,与岷山之江合。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今之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

  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谿峒间,水陆俱莫能溯。

  在叙州者,只知其水出于马湖、乌蒙,而不知上流之由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者,知其为金沙江而不知下流之出叙为江源。云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转,即此江,乃佛经所谓殑伽河也;一南流下海,即王靖远征麓川,缅人恃以为险者,乃佛经所谓信度河也。云南诸志,俱不载其出入之异,互相疑溷同“混”,尚不悉其是一是二,分北分南,又何由辨其为源与否也。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禹之导,乃其为害于中国之始,非其滥觞发脉之始也。导河自积石,而河源不始于积石;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蕾,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不第此也:宋儒谓中国三大龙,而南龙之脉,亦自岷山,濒大江南岸而下,东渡城陵、湖口而抵金陵,此亦不审大渡、金沙之界断其中也。不第此也:并不审城陵矶、湖口县为洞庭、鄱阳二巨浸入江之口。洞庭之西源自沅,发于贵州之谷芒关;南源自湘,发于粤西之釜山、龙庙。鄱阳之南源自赣,发于粤东之浰头、平远;东源自信丰,发于闽之渔梁山、浙之仙霞南岭。是南龙盘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谓南龙濒江乎?不第此也: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今详三龙大势,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而中龙中界之,特短。

  北龙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国。俱另有说。惟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经石门丽江,东金沙,西澜沧,二水夹之。环滇池之南,由普定度贵竺、都黎南界,以趋五岭。龙远江亦远,脉长源亦长,此江之所以大于河也。

  不第此也: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东分为浙之台、宕。正脉北转为小筸岭,闽浙界。度草坪驿,江浙界。峙为浙岭、徽浙界。黄山,徽宁界。而东抵丛山关,绩溪、建平界。东分为天目、武林。正脉北度东坝,而峙为句曲,于是回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屹为江海锁钥,以奠金陵,拥护留都千载不拔之基以此。岂若大河下流,昔曲而北趋碣石,今徙而南夺淮、泗,漫无锁钥耶?然则江之大于河者,不第其源之共远,亦以其龙之交会矣。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谈经流者,先南而次北可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