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 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 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 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 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 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 置、 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步壮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围困明朝都城开封。崇祯 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敌人二十五 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 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敌军分 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敌军粮 道,二断敌军退路。敌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 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 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 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 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敌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③。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 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 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 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 (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 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 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古人按语说.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 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 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 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戌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 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 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 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 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 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 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 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 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 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 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 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 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势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 里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 心已定,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无法下手。公 元215年, 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 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共同抵御 曹操。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 关羽留守荆州,亲自率步卒万人进入益州。刘璋推举刘备为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自 己为镇西大将军兼益州牧。

刘备、刘璋的这段“蜜月”肯定长不了。一日,刘备接到荆州来信,说曹操兴 兵侵犯孙权。刘备请刘璋派三万精兵、十万斛军粮前去助战。刘璋怕削弱了自己的 力量,只同意派三千老兵出川。刘备乘机大骂刘璋:我为你抵御曹操,你却吝惜钱 财,我怎能和你这种人合作共事!于是向刘璋宣战,乘胜直捣成都,完成了占领四 川的计划。刘备就是借刘璋这个“尸”,扩充了实力,占据了四川,为以后建国打 下了基础。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 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 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 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古人按语说: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 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 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陈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 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 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 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恶之以人事也(《后汉书》五八《虞诩》、《战略考 ·东汉》)。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 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 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 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

前面讲的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 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 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 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 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 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东汉未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 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 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 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 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虞诩见敌人离开了 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 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 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 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 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 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③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 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 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 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古人按语说: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 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 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 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 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 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 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 的影响, 稳住南方, 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 “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 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 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 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 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 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 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 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 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 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 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 苛捐杂税, 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 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假本没有 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 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古人按语说: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嘏曰:“纹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保护)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应用极相类似的方法, 以假乱真。 比如,用旋旗招展、鼓声震天来引诱敌人,属 “疑似”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粮食柴草之法诱敌,属“类同”法,这样做,容易迷惑敌人,可以收到效果,因为类同之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失误。当然,使用此计,必须充分了解敌方将领的情况,包括他们的军事水平、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让此计发挥效力。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 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 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 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 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小 利, 是绣饵; “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 “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钓鱼需用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 会上钩; 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公元前700年, 楚国用“抛砖引玉”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 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 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 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 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公元690年, 契丹攻占营州。武则天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四虽 大将西征,想夺回营州,平定契丹。契丹先锋孙万荣熟读兵书,颇有机谋。他想到 唐军声势浩大,正面交锋,与已不利。他首先在营州制造缺粮的舆论,并故意让被 俘的唐军逃跑,樵夫军统帅曹仁师见—路上逃回的唐兵面黄饥瘦,并从他们那里得 知营州严重缺粮,营州城内契丹将士军心不稳。曹仁师心中大喜,认为契丹不堪一 击,攻占营州指日可待。唐军先头部队张玄遇和麻仁节部,想夺头功,向营州火速 前进,一路上,还见到从营州逃出的契丹老弱士卒,他们自称营州严重缺粮,士兵 纷纷逃跑,并表示愿意归降唐军。张、麻二将更加相信营州缺粮、契丹军心不稳了。他们率部日夜兼程,赶到西硖石谷,只见道路狭窄,两边悬崖绝壁。按照用兵之法,这里正是设埋伏的险地。可是,张、麻二人误以为契丹士卒早已饿得不堪一击了,加上夺取头功的心情驱使,下令部队继续前进。唐军络绎不绝,进入谷中,艰难行进。黄昏时分,只听—声炮响,绝壁之上,箭如雨下,唐军人马践踏,死伤无数。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进击唐军。唐军进退不得,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生擒。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报已经攻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头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深信不疑,马上率部奔往营州。大部队急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目无敌情的部队重蹈覆辙,在西峡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①龙战于野, 其道穷也: 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 (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 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古人按语说: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 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 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张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 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 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 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出。张巡计高一筹,用秸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 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 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 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 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玩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 怕他。当时北方瓦刺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刺 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刺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 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 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 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 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刺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畏 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刺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 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刺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 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刺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刺军从四面包围。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