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 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①。将弱 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 相保也②。

  ①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对兵力强大的敌人,就攻击他的 将帅,对明智的敌人,就打击他的情绪。

  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出《易经·渐》卦。(卦名解释见计“树上开花” 注②)本身九三《象》辞:“利御寇,顺相保也。”是说利于抵御敌人,顺利地保 卫自已。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使其自颓自 损,己方一举得之。

  古人按语说: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 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 惟事以美人, 以佚其志, 以弱其体,以增其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 《左传》哀公十一年),乃可转败为胜。

  势力强大,将帅明智,这样的敌人不能与它正面交锋,在一个时期内,只得暂 时向他屈服。这则按语,把侍奉或讨好强敌的方法分成三等。最下策是用献土地的 方法,这势必增强了敌人的力量,象六国争相以地事秦,并没有什么好结果。下策 是用金钱珠宝、绫罗绸缎去讨好敌人,这必然增加了敌人的财富,象宋朝侍奉辽国、金国那样,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独有用美人计才见成效,这样可以消磨敌军将帅的意志,削弱他的体质,并可以增加他的部队的怨恨情绪。春秋时期,越王匀践败于吴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贵重珠宝取悦夫差,让他贪图享受,丧失警惕,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现代战争中,甚至政治争斗中,也不乏使用美人计的例子。现代美人计有强烈 的现代色彩,多采用间谍的方式,利用金钱贿赂,利用美人诱惑,方式变化多端, 不可丧失警惕。

  美人计,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 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 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就象本计正文所说,对兵力 强大的敌人,要制服它的将帅;对于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去腐蚀他.将帅斗志 衰退,部队肯定士气消沉,就失去了作战能力。利用多种手段,攻其弱点,己方就 能顺势保存实力,由弱变强。

  前面曾讲到春秋时吴越之战,勾践先败于夫差。吴王夫差罚勾践夫妇在吴王宫 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骗取了夫 差的信任,终于放他回到越国。后来越国趁火打劫,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夫差拔 剑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样烧起来的呢?原来勾践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计”。勾践 被释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不忘雪耻。吴国强大,靠武力,越国不能取胜。越大 夫文种向他献上一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想复国雪 耻,应投其所好,衰其斗志,这样,可置夫差于死地。”于是勾践挑选了两名绝代 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夫差,并年年向吴王进献珍奇珠宝。夫差认为勾践已被他 臣服,所以一点也不加怀疑。夫差整日与美人饮酒作乐,连大臣伍子胥的劝谏也完 全听不进去。后来,吴国进攻齐国,勾践还出兵帮助吴王伐齐,借以表示忠心,麻 痹夫差。吴国打胜之后,勾践还亲自到吴国祝贺。

  夫差贪恋女色,一天比一天厉害,根本不想过问政事。伍于胥力谏无效,反被 逼自尽。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勾践乘夫差北上 会盟之时,突出奇兵伐吴,吴国终于被越所灭,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汉献帝九岁登基,朝廷由董卓专权。董卓为人阴险,滥施杀戮,并有谋朝篡位 的野心。满朝文武,对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担心,朝廷出了这样一个奸贼,不除掉他,朝廷难保。但董卓 势力强大,正面攻击,还无人斗得过他。董卓身旁有一义子,名叫吕布,骁勇异常,忠心保护董卓。

  王允观察这“父子”二人,狼狈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皆是 好色之徒。何不用“美人计”,让他们互相残杀,以除奸贼?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蝉。这个歌女,不但色艺俱佳,而且深明大义。王 允向貂蝉提出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计划。貂蝉为感激王允对自己的恩德,决心牺牲 自己,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会上,王允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女儿”貂蝉许配给吕布。吕布见 这一绝色美人,喜不自胜,十分感激王允。二人决定选择吉日完婚。

  第二天,王允又请董卓到家里来,酒席筵间,要貂蝉献舞。董卓一见,馋涎欲 滴。王允说:“太师如果喜欢,我就把这个歌女奉送给太师。”老贼假意推让一番,高兴地把貂蝉带回府中去了。

  吕布知道之后大怒,当面斥责王允。王允编出一番巧言哄骗吕布。他说:“太 师要看看自己的儿媳妇,我怎敢违命!太师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决定带回府去与将 军成亲。”

  吕布信以为真,等待董卓给他办喜事。过了几天没有动静,再一打听,原来董 卓已把貂蝉俱为己有。吕布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见身后的吕布,心生疑虑,马上赶回府中。在后花园凤 仪亭内,吕布与貂蝉抱在一起,他顿时大怒,用戟朝吕布刺去。吕布用手一档,没 能击中。吕布怒气冲冲离开太师府。原来,吕布与貂蝉私自约会,貂蝉按王允之计,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大骂董卓夺了吕布所爱。

  王允见时机成熟,邀吕布到密室商议。王允大骂董贼强占了女儿,夺去了将军 的妻子,实在可恨。吕布咬牙切齿,说:“不是看我们是父子关系,我真想宰了他。”王允忙说:“将军错了,你姓吕,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说,他抢占你的妻子,用戟刺杀你,哪里还有什么父子之情?”吕布说:“感谢司徒的提醒,不杀老贼誓不为人!”

  王允见吕布已下决心,他立即假传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禅。董卓耀武扬威,进 宫受禅。不料吕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贼咽喉。奸贼已除,朝庭内外,人人拍手称快。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 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以张守归圭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 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 有斗志。守圭日:“徒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 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铤为北徐 州刺史,至州,会有阵寇百姓多反。铤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 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铤复令大叫, 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 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 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 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 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 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 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 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 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 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 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 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 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 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 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 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洁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 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 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 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 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 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 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 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 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 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 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 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 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 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 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 守,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遇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 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见地,终于追上, 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 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 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 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 会疑心我们有大部队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了 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上马,冲 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谎,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如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引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 不自失也: 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 (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 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 于我。

  古人按语说: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 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日:“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 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 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按语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证明反间计的成效。田单守即墨,想除掉燕将乐毅,用 的是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现在齐人还未服从 他,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齐国怕的是燕国调换乐毅。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 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陈平也是用离 间之计使项羽疏远了军师范增。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 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 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 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 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社收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 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 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 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 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 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千,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 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南宋初期,高宗害怕金兵,不敢抵抗,朝中投降派得势。主战的著名将领宗泽、岳飞、韩世忠筹坚持抗击金兵,使金兵不敢轻易南下。

  公元1134年,韩世忠镇守扬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绘等去金营议和二人北 上,经过扬州。韩世忠心里极不高兴,生怕二人为讨好敌人,泄露军情。可他转念 一想,何不利用这两个家伙传递一些假情报。等二人经过扬州时,韩世忠故意派出 一支部队开出东门。二人忙问军队去向,回答说是开去防守江口的先头部队。

  二人进城,见到韩世忠。忽然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韩世忠故意让二人看,原 来是朝廷催促韩世忠马上移营守江。

  第二天,二人离开扬州,前往金营。为了讨好金军大将聂呼贝勒,他们告诉他 韩世忠接到朝廷命令,已率部移营守江。

  金将送二人往金兀术处谈判,自己立即调兵遣将。韩世忠移营守江,扬州城内 空虚,正好夺取。于是,聂呼贝勒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扬州挺进。

  韩世忠送走二人,急令“先头部队”返回,在扬州北面大仪镇(分江苏仪征东 北)的二十多处设下埋仗,形成包围圈,等待金兵。

  金兵大军一到,韩世忠率少数兵士迎战,边战边退,把金兵引人伏击圈。只听 一声炮响,宋军伏兵从四面杀出,金兵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先锋敲擒,主帅仓皇 逃命。

  金兀术大怒,将送假情报的两个投降派囚禁起来。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 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 计就可实行了。

  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卦名解释见第十四计注)。本 卦六五,《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 是因为柔顺服从。

  本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 到目的。

  古人按语说: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 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非子.说难》);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

  间谍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变化多端的。用间谍,使敌人互相猜忌;做反间谍, 是利用敌人内部原来的矛盾,增加他们相互之间的猜忌;用苦肉计,是假装自己去 作敌人的间谍,而实际上是到敌方从事间谍活动。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惑敌 人,不管是作内应也好,或是协同作战也好,都属于苦肉计。

  郑国武公伐胡,竟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君主,并杀掉了主张伐胡的关 其思,使胡不防郑,最后郑国举兵攻胡,一举歼灭了胡国。汉高祖派骊食其劝齐王 降汉,使齐王没有防备汉军的进攻。韩信果断地乘机伐齐,齐王怒而煮死了骊食其。这类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为了胜利,花了多大的代价!只有看似“违背常理”的自我牺牲,才容易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苦肉计:人们都不愿意伤害自己,如果说被别人伤害,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 果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疑。这样才能使苦肉之计得以成功。此计其实是一种 特殊作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己方要 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 活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两人事先商 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火烧了曹操八十三万 兵马。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俱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 父报仇。庆忌正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于胥向阖闾推荐了一 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 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 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 “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 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情愿。”

  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今追查,原来流言是 要离散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 谋,未杀要离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关进监狱。

  几天后,伍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 了他的妻子。

  这件事不断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 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

  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吴。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 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 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 死。

  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南宋时,金兵南侵,金兀术与岳飞在朱仙镇摆开决战的战场。金兀术有一义子,名叫陆文龙,这年十六岁,英勇过人,是岳家军的劲敌。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金兀术攻陷潞安州,陆登夫妻双双殉国。金兀术将还是婴儿的陆文龙和奶娘掳至金营,收为义子。陆文龙对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

  一日,岳飞正在思考破敌之策,忽见部将王佐进帐。岳飞看见王佐脸色蜡黄, 右臂已被斩断(已敷药包扎),大为惊奇,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王佐打算只身 到金营,策动陆文龙反金。为了让金兀术不猜疑,才采取断臂之计。岳飞十分感激,泪如泉涌。

  王佐连夜到金营,对金兀术说道:“小臣王佐.本是杨么的部下,官封车胜侯。杨么失败我只得归顺岳飞。昨夜帐中议事,小臣进言,金兵二百万,实难抵挡,不如议和。岳飞听了大怒,命人斩断我的右臂,并命我到金营通报,说岳家军即日要来生擒狼主,踏平金营。臣要是不来,他要斩断我的另一只臂。因此,我只得哀求狼主。”

  金兀术同情他,叫他“苦人儿”,把他留在营中。王佐利用能在金营自由行动 的机会,接近陆文龙的奶娘,说服奶娘,一同向陆文龙讲述了他的身世。文龙知道 了自己的身世后,决心为父母报仇,诛杀金贼。王佐指点他不可造次,要伺机行动。

  金兵此时运来一批轰天大炮,准备深夜轰炸岳家军营,幸亏陆文龙用箭书报了 信,使岳军免受损失。当晚,陆文龙、王佐、奶娘投奔宋营。王佐断臂,终于使猛 将陆文龙回到宋朝,立下了不少战功。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①在师中古,承天变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讲释见前第二十六计注)。本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 样。

  古人按语说:应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 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 宋毕再遇尝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历代名将用兵方略·宋》)。皆连环之计也。

  按语举庞统和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 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 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古人还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 …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 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 胜防。

  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此计正文的意思是如果敌方力量强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计使其自相钳制,借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巧妙地运用谋略,就如有天神相助。

  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 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 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在“反间计”那一章里,我们讲了周瑜让曹操误杀蔡、张二将之事,曹操后悔 莫及,更要命的是曹营再也没有熟悉水战的将领了。

  东吴老将黄盖见曹操水寨船只一个挨一个,又无得力指挥,建议周瑜用火攻曹 军。并主动提出,自己愿去诈降,趁曹操不备,放火烧船。周瑜说:“此计甚好, 只是将军去诈降,曹贼定生疑。”黄盖说:“何不使用苦肉计?”周瑜说:“那样,将军会吃大苦。”黄盖说:“为了击败曹贼,我甘愿受苦。”

  第二日,周瑜与众将在营中议事。黄盖当众顶撞周瑜,骂周瑜不识时务,并极 力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众将苦苦求情,,老将军功劳卓著, 请免一死。”周瑜说:“死罪既免,活罪难逃。”命令重打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鲜 血淋漓。

  黄盖私下派人送信曹操,大骂周瑜,表示一定寻找机会前来降曹。曹操派人打 听,黄盖确实受刑,现正在养伤。他将信将疑,于是,派蒋干再次过江察看虚实。

  周瑜这次见了蒋干,指责他盗书逃跑,坏了东吴的大事。这次过江,又有什么 打算?周瑜说:“莫怪我不念旧情,先请你住到西山,等我大破曹军之后再说。” 把蒋干给软禁起来了。其实,周瑜想再次利用这个过于自作聪明的呆子,所以名为 软禁,实际上又在诱他上钩。

  一日,蒋干心中烦闷,在山间闲逛。忽然听到从一间茅屋中传出琅琅书声。蒋 干进屋一看,见一隐士正在读兵法,攀谈之后,知道此人是名士庞统。他说,周瑜 年轻自负,难以容人,所以隐居在山里。蒋干果然又自作聪明,劝庞统投奔曹操, 夸耀曹操最重视人才,先生此去,定得重用。庞统应允,并偷偷把蒋干引到江边僻 静处,坐一小船,悄悄驶向曹营。

  蒋干哪里会想到又中周瑜一计:原来庞统早与周瑜谋划,故意向曹操献锁船之 计,让周瑜火攻之计更显神效。

  曹操得了庞统,十分欢喜,言谈之中,很佩服庞统的学问。他们巡视了各营寨,曹操请庞统提提意见。庞统说:“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在风浪中颠簸,肯定受不了,怎能与周瑜决战?”曹操问:“先生有何妙计?”庞统说:“曹军兵多船众,数倍于东吴,不愁不胜。为了克服北方兵士的弱点,何不将船连锁起来,平平稳稳,如在陆地之上。”曹操果然依计而行,将士们都十分满意。一日,黄盖在快舰上满载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遮得严严实实。他们按事先与曹操联系的信号,插上青牙旗,飞速渡江诈降。这日刮起东南风,正是周瑜他们选定的好日子。曹营官兵,见是黄盖投降的船只,并不防备,忽然间,黄盖的船上火势熊熊,直冲首营。风助火势,火乘风威,曹营水寨的大船一个连着一个,想分也分不开,一齐着火,越烧越旺。周瑜早已准备快船,驶向曹营,只杀得曹操数十万人马一败涂地。曹操本人仓皇逃奔,捡了一条性命。

  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指挥员的本领。而双 方指挥员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计套—计,计 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宋代将领毕再遇就曾经运用连环计,打过漂亮的仗。他分析金人强悍,骑兵尤 其勇猛,如果对面交战往往造成重大伤亡。所以他用兵主张抓住敌人的重大弱点, 设法钳制敌人,寻找良好的战机。

  一次又与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队不得与敌正面交锋,可采取游击流动战术。敌 人前进,他就令队伍后撤,等敌人刚刚安顿下来,他又下令出击,等金兵全力反击 时,他又率队伍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惫不 堪。金兵想打又打不着,想摆又摆不脱。

  到夜晚,金军人困马乏,正准备回营休息。毕再遇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 豆,偷偷地撒在阵地上。然后,又突然袭击金军。金军无奈,只得尽力反击。那毕 再遇的部队与金军战不几时,又全部败退。金军气愤至极,乘胜追赶。谁知,金军 战马一天来,东跑西追,又饿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喷喷味道,用嘴一探,知道是可 以填饱肚子的粮食。战马一口口只顾抢着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进一步,金 军调不动战马,在黑夜中,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

  毕再遇这时调集全部队伍,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军人仰马翻,横尸遍野。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卦名解释见前二十六计注)。 本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依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古人按语说: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 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 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 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 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 “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 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再说一个城濮大战之前,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 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象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 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 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 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 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 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