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卷之十九

地理

桥梁

延平府

南平县

明翠桥在府城东建宁门外。旧名明秀。西浮桥在府城西水门外。东浮桥在府城南福州门外。(上三桥皆官籍民夫守之,以时修缮。)延平桥在府城东隅。旧名陌平。宋宣和中郡人范淙建,郡守董洪重建。改今名。四鹤桥在府城西隅四鹤门外。风雩桥在府城延平书院前。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建。元季兵毁。国朝洪武三十年,里人王希哲重建。延安桥宋嘉定中郡人赵崇鲁建。登科桥大凿口桥(上二桥俱宋庆历中郡人范迪简建。)湆口石桥宋嘉祐中郡人范峒建。湖头浮桥宋元丰元年建。国朝永乐十七年坏于水。(上五桥在衍仙下里。)乘驷桥在汾常里。旧名普济。宋熙宁中郡人叶唐懿建。(已上六桥俱府城东。)马坑桥在府城西隅。旧名化龙。元至正十年里人蔡旻轻重建,改今名。永庆石桥宋熙宁中里人尤询建。小浴坑口桥宋熙宁中里人宋宜甫建。尤溪口石桥宋元丰中里人叶唐稷建。(上三桥在剑津里。)西芹石桥宋崇宁中里人苏均建。小芹口石桥宋端平中郡人王孟建。卤水石桥宋嘉定中郡人赵崇彪建。(上三桥在长砂上里。)药材桥1元至正中里人康富建。杉洲桥元至正中里人杨兴隆建。南洲桥洪武二十五年里人杨善发建。(上三桥在大源外里。)唐度桥2在天竺里。宋淳熙中里人郑文举建。(已上一十一桥俱府城西。)同仁桥在府城南长安北里。旧名黄龙桥。成化初毁。邑人太监黄赐、潘瑛3请以赐金重建,朝廷亦发助4之。桥成赐名同仁。御制碑记5。十里庵桥旧名利涉。宋绍定中郡人许合建。安济桥旧名通济。宋宝庆中郡人赵必洪建。(上二桥在崇德里。)清凤桥在长安北里。唐贞观中里人吴益建。(上三桥俱府城东南。)湖头渡在府城东演仙下里。沙口渡在府城西长砂上里。橘舟渡6在迁乔里。岳溪渡在金砂里。(上二渡俱府城东南。)

将乐县

龙津桥唐嗣圣中里人廖云建7。龟山桥宋咸淳中县令黄去疾建。国朝永乐三年毁,邑人杨德敬重建。(上二桥在龙池都。)濑口桥元至正三十年里人徐彦卿建。枫溪桥元至正三十年僧惟心募众建。(上二桥在高滩都。已上四桥俱县东。)三华桥在水南都。旧名利涉。宋绍兴三十五年,邑人侍郎黄伯固建。后毁于兵。元至正二十三年,署县事理问裴彦直重建。国朝洪武三十四年圮。永乐三年,千户董秩募众重建。叠石为址,架梁而覆以亭。升仙桥宋淳祐十二年建。里人连万等重建。圆通桥宋绍定五年僧玉山建。(上二桥在池湖都。)张坊桥宋元丰中僧正心建。路口桥宋淳祐三年僧玉泉建。(上二桥在隆安都。已上五桥俱县南。)万安桥在县北万安上都。元延祐元年里人方重简建。水东桥三磵渡在积善都三磵滩下。(上二渡俱县东。)蛟湖渡在蛟湖都。城南渡(上二渡俱县南。)

尤溪县

坦履桥宋绍兴五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八年重建。永乐十六年坏于水,十七年,知县雷殷复建。毓秀桥宋嘉定元年县令何自强建,名跨鳌,以朱文公生于此,改今名。国朝洪武三十五年,知县黄采重建,累石为址,构亭其上。正统十三年寇毁。昼锦桥在登云坊旧昼锦下坊也。宋绍兴三年建。(上三桥俱县治西。)青印桥在县治南。宋绍兴十九年建。累石为址,覆之以亭。元至正二十四年坏于水。二十六年,县尹袁正重建。国朝宣德二年毁,七年,县丞储礼复建。石桥8在十都。广济桥旧名通济。在十六都。(上二桥俱县东。)迎驷桥济川桥(上二桥俱宋嘉定二年建。)林奢桥(上三桥在一都。)纪板桥在五都。宋嘉定三年建。今圮。陂石桥元至正间圮。国朝永乐十七年,知县雷殷倡建。康安桥(上二桥在六都。)德化桥以路通德化名。俗名林坑桥。宋端平三年建。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王谅重建,上覆以亭。石灰桥在二十七都。元至正二年建。桥在□□都9。宋嘉定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十一年10毁,三十四年重建。大田桥在三十三、四都。嵩安桥在四十九都。兰下桥新桥(上二桥在五十都。已上十四桥俱县西。)通济桥在十七都11。俗名通路桥。容戟桥在二十三都。俗呼栲桥。(上二桥俱县南)。紫岩桥宋嘉定三年建。旧名浆溪。国朝永乐九年知县黄采重建,改今名。博利桥俗名大夫桥,以其傍有大夫庙。洪武七年建。(上二桥在七都。)周保桥俗名大池桥,在十都。(上三桥俱县北。)荣达桥旧名董陇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都。上驿桥在县东北十一都。元泰定四年建。水东渡在县治东青印、溪头二溪合流处。旧有浮桥。汶口渡在县西四十七都。源自沙县、龙岩县界,二水合流而来,下流为石龟渡、嵩口渡,西南流为虔村渡,又折而西流为溪流渡、田溪口渡,又下为小黄渡。康济渡在县东北迎春门外。旧有桥。沅潭渡在县东北八、九都12。其流自康济来,下为陈大黄渡,又下为樟门渡,复迤逦流为雍口渡,又下流为板溪渡,又下流为炉村渡。

沙县

招庆石桥在东岳行宫前。其水自县治前凡九折,出桥下入大溪,名九曲龙池。又四都亦有招庆桥。登瀛桥俗呼东门桥。一山介二水间,俗名山洲。宋李纲改名仙洲,建浮桥命以今名。绍兴二十九年,郡守胡舜举重建,累石为址,而覆以亭,邑人呼为胡公桥。寻圮。绍定三年重建。国朝永乐十六年毁,后济以舟。无双桥在县治前街西。一名前凰桥。宋绍圣二年张致远建。无敌桥在县治后街西。一名后凤桥。宋绍圣二年邑人邓蒇用13募众建。石桥步云桥鸣玉桥(上三桥俱在和仁坊。)翔凤桥在县治南。宋绍圣四年,县令谢璿初建浮桥,名平津,缩公费赢余,仍市田取米,以备缮修。淳熙十年,县令宋自强14徙建凝翠峰驿前,改名凝翠,后复徙旧处。嘉定四年,又改建板桥于凤凰山之下,更今名。始构庵,入浮桥田米,命僧守之。九年毁,寻重建。元至正二十年兵毁,二十六年,综理官都事宋宗泰复建。国朝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知县余宽仍建浮桥。云衢石桥在县南凤凰山下,宋淳熙十六年邑人黄颢15建。洛溪桥在县东南□□都16。宋崇宁二年县令王瓘建。淳熙十二年,县令宋自强17重建,又名宋公桥。陈家楼石桥一名澄江桥。在一都。通济石桥胡光桥18永乐十四年火。(上二桥在二都。)渔溪湾石桥在三都。丹溪桥玉口桥隐相桥一名通津。迎仙桥一名高砂。城头石桥鸬鹚口石桥(上六桥在五都。)后宅石桥黄坑口石桥(上二桥在六都。)琅溪桥从安桥洪武二十四年建。福临桥归云桥(上四桥在八都。)熙成桥登平桥一名揖秀桥19。(上二桥在九都。已上一十八桥俱县东。)碧峰石桥杉溪石桥(上二桥在二十二都。又二十四都亦有杉溪桥。)延安桥上水口桥华口板桥英风桥20檺林头桥(上五桥在二十三都。已上七桥俱县西。)义恩桥在九都。幼溪桥在十都。富口板桥柳源板桥杨村板桥宝峰石桥(上四桥在十一都。)新波桥21升平桥黄溪桥(上三桥在十二都。)进福桥高桥宋开宝八年建。里人张擢22举南唐状元及第,而桥适成,因名高桥,盖取高科之义。(上二桥在十三都。)大漈桥四洲桥23(上二桥在十四都。)柳坑桥永乐十二年建。张坑桥八字石桥(上三桥在十五都。)登云桥茂溪桥(上二桥在十六都。)俞屯石桥涌溪桥里仁桥(上三桥在十七都。)俞屯板桥在十八都。(已上二十二桥俱县北。)前坑桥吉平桥24长坑桥增禄桥(上四桥在四都。)溪平桥25福源桥大基口桥(上三桥在七都。)大黄桥小落桥26北充石桥27双溪桥一名双清桥。(上四桥在八都。已上十一桥俱县东南。)高板桥在二十都。淳祐桥徐坊石桥(上二桥在二十一都。)连坑石桥小溪石桥(上二桥在仪奉团。)吉树桥福西桥太平兜桥(上三桥在二十四都。已上八桥俱县西南。)西来桥在九都。宋嘉泰元年建。通济桥紫云桥旧名通驷桥。垂虹桥一名罗公桥。(上三桥在十都。)黄岩桥在十一都。(已上五桥俱县东北。)朱源板桥在十一都。归坑桥黄北坑桥(上三桥28在十九都。已上三桥俱县西北。)玉溪渡在玉溪口。洪武中玉山寺僧钺峰创庵曰崇福,置田一十六亩,以备造舟,并食操舟者。高砂渡在□都29。黄公渡在□都30。清洲渡在□□都31。龙江渡在□□都32,一名琅坑渡。将军渡在真隐、凝翠两峰之间。昔邓将军光布徙县治时置,因名。(上六渡俱县东。)黄隔口渡在□□都33。班竹渡34在□□都。王口渡在□□都35。台镜头渡在□□都36。马铺渡在□□都37。溪口渡在□□都38。横龙渡在□□都39。三原渡在□□都40。管前渡在□□都41。杉口渡在□□都42。荆村渡在□□都43。(上十一渡俱县西。)安济渡在县东北十都。旧有桥,永乐十四年圮。今为渡。

顺昌县

迎福桥在县治东。以近侍中庙,故名。棋溪口桥一名阜通。元至正中里人朱斌44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后仅架徒杠。成化十三年,义官刘保改造石梁。鸿门桥成化十三年,义官陈珪建。(上覆以亭,凡二十间45。)蜚沙桥成化十七年主簿罗□建。(上三桥在县东石溪都。)宁武桥一名登仙。元至正二十年,里人杨琳等募众建。鹏翔桥(上二桥在驿站都。)富文桥在富屯都。元至顺间,里人廖伯和重建。长一十六丈六尺46,复覆以亭,凡十有七间。国朝永乐十一年火,后为徒杠。成化九年,县丞赵玺重建,并构亭二十三间于其上。(上三桥俱县西。)水南桥在县南水南都。成化八年僧道宁建。槎溪桥在县西南净安都47。成化五年邑人陈镡建。云衢桥元至顺间,里人冯大雅重建,长一十二丈48,为亭十有五间。章富桥49元至正初,里人冯马七建,长一十三丈,为亭十有五间。(上二桥在寿荣都。)要津桥在仁寿都。洪武十三年里人吴克刚重建,长十有八丈,为亭十有九间。(上三桥在西北。)济川桥在县治东。宋元祐中,县令俞伟始建浮桥。绍定中,县令赵必英累石为址,而梁其上,并覆以亭。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张缙重建。二十一年毁,今以舟渡。龙溪渡在水南都。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兵据桥为险与寇敌,寇遂败走。桥久废,今架木以通往来。龙津桥在长寿都。洪武十七年,邑人张子升募众重建,长一十八丈,为亭一十七间。永乐十四年50圮于洪水。今为徒杠。(上二桥俱县南。)万全桥一名仁济,在营口都。元至顺中,里人杨兴甫重建。后圮于水,遂济以舟楫。双溪桥在崧溪都。久废,今渡以舟。(上二桥俱县西北。)余坊渡在县治东。东渡在双峰驿前。西渡在税课前。灌站渡51在县西驿站都。

永安县

武陵桥在县治东门外。广宁桥在县治西门外。镇清桥在县治南门外。石桥南县治北门外。中村板桥在二十四都。溢洋桥杨梅桥(上二桥在四十一都。)虎溪桥52在县西三十一都。渔潭桥在二十七都。西洋桥桂口桥(上二桥在二十八都。已上三桥俱县南。)安定桥在二十都。德星桥忠善桥建安桥(上三桥在二十五都。)会清桥大陂滩头桥(上二桥在二十六都。)栟榈口桥在二十七都。(已上七桥俱县北。)吉溪桥在县西南二十九都。浮流口渡在县治西门外。邑人杨彦诚偕弟彦祥置义田给赡舟工以济渡。下渡距县一里许。元乡人王添禄置义田以赡舟工。郁溪口渡在□□都53。乡人饶觉置义田以给舟工。固发口渡在二十六都。临溪有阁,匾曰临津。元乡贡进士沙人王中为记。东关渡在二十五都。乡人萧宪置义田以赡舟工。(上四渡俱县北。)童家渡在二十八都。小练渡上国巫渡上石船渡上板桥渡(上四渡在二十九都。)大淘口渡54小淘口渡(上二渡在三十都。已上七渡俱县西南。)

邵武府

邵武县

武德桥跨樵溪二曲。宋郡守蔡克□架木为梁,后易以石。沙堤桥跨樵溪三曲。元元统间僧无欲建。化源桥旧名化城。在文庙前,跨樵溪四曲。紫衣道士建。泮水八桥在府学内,跨樵溪五曲。泰和桥在泰和坊,跨樵溪五曲下。元至元三年,郡人张文豪建。今圮。仙源桥跨樵溪六曲。宋熙宁初,郡人徐熙春建。晏公桥跨樵溪七曲。宋咸淳间,道士李有存建。升平桥在升平坊,跨樵溪八曲。元泰定间,郡人黄子文建。五姊桥跨樵溪九曲。正统间郡人李宗显建。通津桥跨樵溪九曲尾。景泰间,郡人谢永宁建。桥跨樵溪口。正统五年,郡人李宗亮重建。济川桥在府城西北。俗名水北。宋嘉泰二年55,郡守芮立言经始,至嘉定初落成,因名嘉定。绍定三年毁。端平元年,郡宁赵以夫重建,改名端平。淳祐十二年圮。咸淳中重建,改名环碧。元至元十六年构亭其上,寻圮。大德六年重建,改名大德。元统二年复毁。至正三年,同知吴克忠累石为址,凡十有三,架梁而亭之,改名至正。邑人黄镇成为记。二十一年又毁。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文昱因旧址重建,改名樵滨。永乐四年又毁。正统十年,知府杨衡累址已就,物故而止。成化四年,知府盛颙56以百户刘观奏获成命,遂规指复建,为亭者三,为屋者五十有九,改今名。桥之南别为屋,以居守者。兴化府知府岳正为记。东岳桥在东岳庙前,跨樵溪支流。正统间里人龚祥生建。升仙桥亦跨樵溪支流。俗名吊桥。宋绍兴十八年,里人黄子成建,匾曰永福。国朝永乐十四年圮。洪熙元年重建,寻复圮。宣德中,知县邹良重建。天顺间,知府何友更今名。三公桥旧名行春,后名绣衣。宋咸淳三年漕使黄万石、尚书冯梦得邵守廖邦杰重建,因改今名。国朝永乐间圮。宣德间知府刘复、知县邹良重建。东浮桥旧名济川,元至正七年,总管郑晟建。(上二桥在行春门外。)步云桥宋淳祐间,道士李守本建,后圮。元元统间,郡人上官东皋迭石重建。泉山桥洪武三十四年,知县夏祥风始建木桥,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六年,郡人郑德清重建石桥。(上二桥在一都。)通济桥在二都。元至正十六年里人吴源生建。又四十八都亦有通济桥,元皇庆元年里人黄镇成修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天顺五年,邑人致仕县丞傅恭重建,成未三日,又圮于水。成化二年,恭募众复建。将溪桥洪武三年,里人吴伯受建。成化十七年,郡人高景初募众重建,后圮。二十年,郡人张举生同景初等复建。清安桥元至正十八年里人黄哲建。林下桥洪武八年里人危善建。鸣山桥永乐十五年建。(上四桥在三都。)洒溪升云桥宋端平间建,后圮。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县夏祥凤命僧义峰等重建。永乐十四年复圮。正统五年知县颜宗重建,又圮,成化五年,知府盛颙伐石重建。水南桥郡人苏彦铭建。(上二桥在五都。)丁字桥在绍兴十五年,里人杨和建。后圮。元泰定二年,韩妙圆重建。国朝成化七年圮。知府冯孜重建。太平桥成化六年,知府冯孜重建。乘驷桥元延祐六年建。皇华桥元至正十七年建。官桥元至正元年,里人周原受建。(上五桥在六都。)龚墩桥在八都。元大德元年,里人花文开建。丰山桥在九都。洪武元年,里人赵有庆建。五通桥在十都。元至正十年,里人蔡荣友建。拱辰桥在十一都。洪武十年知县刘□建。固住桥在十二都。元至正间建,后圮。国朝洪武十五年重建。里仁桥在十五都。泰定桥宋绍兴十四年,县令张注建。二十三年毁于兵。元泰定三年,县丞赵支石叠石重建,邑人危西仲为记。太平桥宋绍兴十四年建,后圮。国朝洪武十四年重建。永乐十四年圮。寻复建,又圮。成化十年,知府冯孜、知县王拯累石重建。龙胜桥景泰五年里人廖永通建。(上三桥在二十二都。)新屯桥在二十七都。元至正间,拿川范氏累石为址而梁之,长六十丈余,二十二年毁于兵。铜青桥元元统间,以石易木酾水为五道。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四年重建。成化十七年水复坏其半,知府刘元修复。鹤冲上桥鹤冲下桥(上二桥俱永乐间圮。正统五年重建,寻复圮。成化十年,知府冯孜、知县王拯复建。东保桥洪武十六年,里人陈义甫建。新铺桥正统九年,邑人沙彦清重建。天顺二年圮于水。成化十年知县王拯重建。(上五桥在二十八都。已上三十三桥俱府城东。)神安桥在四十三都。宋绍兴二十九年,邑人上官端仪建。花桥宋绍兴间建。绍定间毁于兵。元至正中重建,后圮。国朝天顺元年,里人龚寿孙复建。神硖桥成化三年,里人龚永达等建。高炉桥成化十七年,里人宁永瑛等建。(上三桥在四十五都。)昼锦桥在四十六都。宋皇祐中建。元至正十二年火,国朝洪武初重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知府刘元命里人高应兴等重建。官桥在四十七都。宋绍兴五年里人徐益建。后圮,仍复建。勋溪桥在四十九都,宋开禧中建。淳祐十二年郡守叶寀重修,随圮于水,寀复建。国朝永乐间又圮于水。(上七桥俱府城西。)通泰桥旧名至善,后改今名。永乐元年,同知侯澄重建。天顺二年圮。六年,知府何友复建。邑人佥事邹允隆为记。成化八年又圮。十七年,知府刘元募官好义者,累石为址,梁而屋之。仁远桥宋绍兴五年,郡人李文璧建,朱文公题匾。(上二桥在武宁门外。)中营桥在二十九都。元至正五年里人黄绍建。药师桥在三十都。洪武四年里人吴以忠建。成化二十年,郡人危得和重建。陈家湾桥在三十一都。元大德七年里人马元亮建。南桥在三十二都。洪武十八年乡人黄子受建。三溪桥在三十三都。元至正十九年里人谢均善建。太和桥在三十四都。永乐八年乡人萧子忠重建。(已上八桥俱府城南。)石鼓桥元天历间里人傅安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圮。宣德中知县邹良重建。成化八年又圮,知府冯孜复建。北浮桥旧在上流百余步,匾曰望仙。后废。宋淳祐十二年,郡守叶寀重建。元至顺间又废。国朝永乐九年,僧纲尘外重建,移今所。成化四年又废。十年,知府冯孜重建。后又废。十四年知府刘元重建。平阜桥正统九年,郡人殷文升重建。赛羊桥曾屯桥(上五桥在樵川门外。)谟口桥元至正二十年,里人叶荣建。镇龙桥天顺间,知府何友重建。(上二桥在五十一都。)何禄坑桥57景泰二年,邑人陈彦禛等易建以石。谟陵桥成化二十年,郡人吴仕建。(上二桥在五十三都。已上九桥俱府城北。)密溪渡在二十一都。吴屯渡在二十二都拏驿前。(上二渡宣德间邑人元辛保置舟,仍给田租七石,以赡舟工。)新屯渡在二十七都。水口渡在水口寨。(上四渡俱府城东。)洒口渡在十三都卢田口。(上三渡官设舟以济。)黄溪渡在黄溪口。宣德间,郡人殷文让置舟,并田租十石以赡。又构屋为行旅止宿之所。绣溪渡在绣溪口。宋里人尚书谢源明置舟以济,后废。国朝洪武十三年,郡人饶伯达复置舟。(上二渡在十五都。)义渡在十六都朱坊。洪武间,里人朱妙休置舟并佣工以济。(以上四渡俱府城南。)中和渡在府城北大乾铺前。旧过勋溪渡,又过永崇渡。成化十六年,知府刘元以熊溪岁有覆溺之患,遂改渡于此。勋溪、永崇二渡俱省。危家渡在府城东北八都。樵溪渡在樵溪门外。今有浮桥。郡人周文通诗:“芦荻花残一雨晴,寒江晚渡有舟横。航移浦口琉璃滑,棹入波心翡翠明;日暮恍如天上过,月明还似镜中行。蓬窗稳坐诗情惬,飒飒秋风两鬓生。”

泰宁县

利涉桥在县治南,旧在上流二十步许。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初,知县陈才为迁今所,石址木梁,酾水为五道。六年,知县何天衢覆以屋,凡四十八楹。永乐十九年,水坏其一址,寻修复之。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景泰五年,县丞刘盛作浮桥以济。夭顺四年,知县张恒仍旧址复建。成化十七年,知县范瀚重建。朝京桥在县治东北半里许。元至顺间建,后圮。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张仲达重建。永乐十八年圮于水。天顺六年叠石为址,而梁以木。成化五年,水又坏其半,知县徐琛命邑人黄受荣等复修,邑人御史叶茂为记。昼锦桥在县东街尾。旧名东桥。以叶祖洽昼锦归,因改今名。至正间毁。安泰桥在水南保。一名延福。洪武三十一年,县丞甘道重建,长一十四丈五尺。朝天桥洪武三年重建。迎爵桥宋淳祐间,乡人萧试甫58建,石址木梁,长二十五丈有奇。元至正间兵火毁。国朝景泰三年,仍旧址架梁其上。(上二桥在朱口保。)瀛州桥宣德二年,里人游孟和建。成化二年,里人杨秉中等重建。黄公桥元天历间建。国朝洪武二十七年,乡人郑均禄重建,并构亭于其上。(上二桥在梅林保。)安济桥在交溪保,元至正间建。国朝洪武二十五年,知县龚才善重建。永乐十八年复圮于水。龙湖桥元至正二十四年,邑人谢申重建。升平桥永乐十九年,里人黄源令建。锦淡桥正统四年,邵武卫指挥胡兴建。(上三桥在龙湖东保。)山夹桥在福山保。(已上十桥俱县东。)隆兴桥成化五年,知县徐琛重建,长二十丈有奇。福兴桥59宋端平间,邑民邹氏建,石址木梁。国朝洪武九年,知县定定构亭其上。成化十七年,里人江景良等重建。(上二桥在水南保。)上衢桥在永兴上保。永乐五年,邑人杨真重建。下衢桥在永兴下保。元延圮间,乡人江大老建。国朝洪武三年,邑人徐月山重造。仁寿桥在仁寿保。元至正间,乡人廖均保建。国朝成化九年,乡人吴志祥等重建。开善桥在开善上保。洪武九年,乡人江马重建。均福桥石址木梁。洪武三十年,道士吴益祖构亭其上。福冲桥元天历间圮,后乡人李茂轻重建。(上二桥在水南保。已上八桥俱县南。)瑞溪桥元至正十二年,乡人杨胜甫建。国朝永乐七年,里人李月堂重建。神仙桥景泰二年,里人李景颜建。(上二桥在瑞溪保。)上高桥在高保。元至正七年,乡人曹益甫建。国朝正统二年,僧系坚重建。成化十七年,僧晋祥复重建60。长兴桥洪武十七年,里人萧马等重建。白鹤桥元至正间,里人冯千五建。国朝正统六年,里人冯伯亨、伯善重建。(上二桥在长兴保。)将溪桥在将溪下保。元至正间建。国朝永乐十五年,里人萧继宁构亭其上。杭桥在福兴下保。元至正间,里人丘仲卿建。(已上七桥俱县北。)双溪渡在县西梅口保。元至正中,里人颜均庆置舟,仍赡以田十余亩,今官设舟以渡。元黄元实为记。青州渡61在县南开善保。

建宁县

镇安桥在朝天门外。宋绍定元年,县令赵纺夫建,累石为址者七,为屋楹者百有四,中为放生亭,东为济川庵。元至正二十一年,邑士冯真卿重建。国朝洪武三十年毁。永乐十八年,邑人廖彦举等重建。正统二年圮,三年复建。东坡桥宋咸淳中建。国朝永乐十三年廖彦举等重建。成化十五年,邑人徐禧温复建。(上二桥在县治东。)容驷桥在县治南水南街。宋乾道八年建。庆元五年,县令赵师荣修。国朝宣德元年重建。正统二年,廖彦走等复建。拱辰桥宋淳祐中建,匾曰庄武。国朝洪武十四年,知县崔士昭亭其上,更今名。天顺五年,主簿丁暹命邑人陈仕澄等重建。龙胜桥万达桥天顺八年,里人丁永深募众重建。(上三桥俱在县治北拱辰门外。)枫坑桥永乐五年,主簿谭克敏建。天顺五年,主簿丁暹复建。三溪桥永乐五年谭克敏建。天顺五年丁暹重建。成化二十年邑人宋鉴重建。袁庄桥龙津桥(上二桥俱永乐三年知县赵伯润建。已上四桥俱在县东洛阳保。)查口桥在富田保。正统间,邑人刘自善等建。景泰间,里人王文弼等复建。龙湖桥在新城保。宣德二年建。磜下桥在里心保。水南桥在上黎保。景泰元年,乡人黄道坚建。锦坑桥在银坑保。(上五桥俱县西。)渭岭桥吉溪桥景泰五年,邑人连德寅建。(上二桥在长吉保。)新安桥在都上保。景泰五年建。饶溪桥在饶村保。(上四桥俱县南。池下桥在黄溪保。旧名黄溪桥,宣德间重建。天顺六年,乡人刘六三等复建。溪峰桥在蓝田保。宣德八年邑人徐汝受建。青云桥在青云岭下。宣德四年邑人陈仲荣建。(上三桥俱县北。)下渡浮桥在县治东。宋开禧三年县令郑继道建,因名郑公桥,后废为渡,名下渡。今为浮桥以济。三涧桥在县东黄舟保。宋司理张教义建,因名张公桥。今废为渡。东门桥在里心保。洪武十二年,巡检咬住建62建。今废。槎江桥在富田保。宋咸淳间建,今废。(上二桥俱县西。)通济桥在县治南儒学前。后废为渡,名中渡。利涉桥在县治南门外。宋绍定二年,县令赵纺夫建浮桥。淳祐中,县令廖拜杰题匾。后废为渡,名石壁,又名上渡。(已上六桥俱废。)竹洲渡在在城保。兰溪渡在都上保。(上二渡俱县东。)枫演渡在县南长吉保。(上二渡俱官设舟以济。)

光泽县

平济桥在朝宗门。旧名东渡桥。宋嘉定中建。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弦歌桥在鼎魁坊。元泰定元年县尹况逵建。以其邻于学宫,故名。至正六年,主簿胡日新重建。弘济桥在惠济坊。旧名西渡桥。宋元祐四年,县令魏闳建。后圮于水。嘉定五年,县令徐杰以石重建,因名徐公桥。元至正十九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七年,主簿李祥重建。成化四年,知府颙复重建,改今名。俗呼杭西桥。杭桥在弘济桥西北,跨杭溪。宋嘉定五年县令徐杰建。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七年重建。永乐三年圮。八年,邑人黄孟舟等重建。或云旧名西渡桥,即弘济桥,未详。通济桥在县市杭头。宣德八年,主簿曹仕原建,上覆以亭,名环翠。陈家桥元至正间,里人陈千三建,因名,后圮。国朝永乐八年更建以石。石卷桥元至正二十四年,里人危文昌等建。永丰桥宋建,元毁。国朝洪武二年重建。黄溪桥元至正间建。后圮。国朝永乐十六年,里人高用复建。官桥洪武三十年,里人高彦辉重建。(上五桥在二都。)路口桥洪武九年,邑人黄均曙重建。九里桥洪武十三年,僧静逸建。后圮。宣德八年,杉关巡检陈洪重建。元危昂霄词:“晴虹十丈跨杉溪,偏称夜凉时,我来正值一滩月响,万木霜□63。谪仙不住人间世,此恨有谁知?何人画我倚阑得句,听水忘归。”(上二桥在九都。已上十桥俱县西。)万安桥在十都。旧名清化,元至正六年县尹朱万初重建。十九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九年,知县林孔孙重建,复圮。永乐十六年,邵武总旗李用珍重建,寻又圮。宣德四年,主簿沈宗重建。八年,水又圮其半,县丞张复,修复,训导朱徽为记。东西桥洪武十三年建。永乐十四年圮。十五年里人高伯崇重建。华桥洪武七年建,永乐十六年重建。吴屯桥洪武六年建。(上三桥在十五都。)通济桥在十七都。宋宣和六年,里人严伯和妻陈氏建。因名严婆桥。淳祐十二年圮于水。国朝洪武二十六年重建,复圮。景泰五年,邑人黄文亮等更建以石,改今名。崇仁桥元建。后圮。国朝洪武二年,里人上官寿安改建以石。径山桥元至顺二年建。至正十二年毁。国朝永乐八年,邑人黄孟舟等重建。(上二桥在十九都。已上七桥俱县北。)望仙桥在县东南三十都。元至正八年县尹朱万初建。通济桥即东渡。在县治东。大贩渡在二都西溪。镇岭渡在一都。崇仁渡在十九都。宋淳熙十四年,里人上官邵叟舍田买舟以济。茶富渡在二十六都。(上三渡俱县北。)

兴化府

莆田县

兼济桥在府治东北旧宁真门外。初名宁真。宋太平兴国八年建,其下仅通流水而已。国朝成化三年,知府岳正疏郡城里河。改建石桥,酾水为三道,更今名。上覆以亭,亭之南北各为坊三,南坊匾曰忠贞街,北坊匾曰寿康街,东两坊匾曰河南堤,西两坊匾曰河北堤。望海桥在望海门外。宋邑人林国均修。旧以木为梁,国朝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之以石。章公桥旧为斗门。宋崇宁二年通判章炳文造,因名。绍兴十四年,知军汪待举重修,为斗门三间,陈俊卿有记。后废为桥。元至正十二年,僧觉真重修,增其址二尺而构亭其上,桥东建观音堂,进土顾承庆为记。(上二桥在东厢。)莲塘石桥去府城三里许。旧以木为之。正统十三年,里人曾用敬伐石重建,参议黄常为记。熙宁桥旧为白湖渡,熙宁间始议造舟为梁。古谶云:“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郑侨诗:“千寻水面跨长桥,隐隐晴虹卧海潮。结驷直通黄石市,连艘横断白湖腰。”清康元年郡守江常合众力鞭石累址,继守张读续成之。栏楯两旁其修四十寻,广二十之一,亦名通济,徐师仁为记。时有议欲移桥于木兰陂之下者,邑人林国均以为不若今所江阔岸平,无喧豗撞击之患,遂不用其言,而桥卒成。冲溪第一桥第二桥通津桥成化初,知府岳正重建。岳公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开沟泄塘东之水,以溉湖公、南力二里之田,因创桥,民号岳公桥,林文为记。(上五桥在胡公里。)涵口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建。新渡桥厝柄桥(上三桥在南力里。)樟桥宋淳熙十六年,僧日山建。漏水桥淳熙四年,里妇陈万一姐建。济龙桥咸淳桥64宋咸淳间建。国朝正统间知县刘玭修。塘头桥淳熙十年王铭建。(上五桥在景得里。)熙春桥在谷清里。元至正二十五年,里人吴信妃建。东埭前桥天顺间,士民士行安捐资重建。石埠桥成化十七年,乡人郭士清募众重修。普济桥在垕珠。天顺八年乡人朱尚勤募众重修。(上三桥在连江里。)化龙桥在莆田里。元延祐四年僧龙源建。国朝洪武十八年,僧空隐修。宁海桥元元统二年,龟洋寺僧越浦始梁石为桥,长一百□十丈65。桥南北各支以亭,复建招提,用备憩宿,名曰吉祥。未几,为洪水啮去其梁者十七。国朝洪武三十三年,同知徐源命僧湘江及空隐、霞城、日可等募缘重建,历十余年而始成,凡招提亭宇悉新之,检讨三山王偁、邑人林环皆有记。莆诸桥功力之巨此为第一。宁海前桥圣墩桥(上二桥俱宋承信郎李富建。已上三桥在孝义里。)芦浦沟西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龚墩桥新沟桥过渡桥欧家前桥(上四桥俱李富建。已上五桥在延兴里。)四翁溪小石桥宋咸淳四年乡人陈芹建。杭下溪小石桥宋德祐元年僧普吉建。绶文溪四翁桥在印山下流,如绶带,故名。陈中诗:“峰峦列卫山如印,溪涧来朝水似文。”文江旧桥在龙山西。(上四桥在武盛里。已上三十三桥俱府城东。)城南第一桥在迎仙门外。旧以木为梁,宋绍兴十七年建亭,有华表,匾曰惠一,后改“一”为“益”,今俱废。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桥梁以石。第二桥在第一桥之南,旧有华表,匾曰惠二。今废。继志桥洪武十五年,里人黄老圃建,上覆以亭。渠头桥沟口桥(上三桥在惟新里。已上五桥俱府城南。)使华桥在府城北。西有使华亭,兴化县令丘铎为记。今俱废。龙桥在塘东。元大德十一年乡人戴福建。水口桥大德间里人戴祐建,因名戴桥。下横港桥大德间里人黄德明建,后为海潮所坏。国朝景泰六年,里人戴旭以修海堰66余资迁建。水通桥初名龟塘桥。以其通永丰、通津二斗门之流,改今名。永乐间,里人廖良骥建。天顺六年,其子崇莹修。(上四桥在惟新里。)新塘桥在安乐里。宋淳熙二年,乡人李十二秀等建。桃梨江桥元至正三年,乡人徐二秀建。小屿桥宋景炎元年,乡人刘端明等建。(上二桥在醴泉里。)小石桥在合浦里庄头村。宋淳祐四年郑郡马建。宋时娶宗室女。俗称为郡马,郑逸其名。(已上八桥俱府城东南。)永丰塘东斗门桥永丰塘西斗门桥(上二桥俱唐贞观元年邑人方常卿建。)南寺前桥南寺东桥二桥旧皆有亭。南门外柳桥(上三桥在南厢,俱李富建。)元丰桥在南厢。亦曰上杭桥,俗呼杭头桥,在施水亭之东。施水亭即今锦亭。旧温泉渡后为浮桥。宋绍兴二十八年,转运使姚沆始建石桥、提刑樊光远、郡守朱定国相继修治,林大鼐为记。绍熙二年,郡守赵彦励更建,并建护桥庵,今废。回澜桥在木兰陂之右。绍兴八年侯官李宏建。因筑木兰陂成,故名。国朝永乐十一年,通判董彬重修。花亭桥在文赋里。元至正六年建。国朝永乐十四年,张圆觉重修,而覆以亭。(上二桥俱府城西南。)濑溪桥旧为莆阳渡,当南北要冲。宋绍熙十三年,始造浮桥。乾道三年,郡守钟离松于下流百步山峡间循旧基建桥,弗就。淳熙十年,魏国公陈俊卿、郡守林元仲募众移建于此,方秉白为记。桥北有魏公祠堂,今废。猴溪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上二桥在文赋里。已上十桥俱府城西南。)后埭通监桥在府城拱辰门外。宋朱富建。旧为木梁,国朝天顺五年知府潘本愚易之以石。猿臂桥猿臂下尾桥陈家口桥魏厝前桥(上四桥在延兴里。)魏塘西桥吴刀桥澄渚桥宋绍兴间始造石梁。(已上七桥俱李富建。)澄墩桥天顺七年,主事黄募众重建。铁沙桥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修。(上五桥在仁得里。)陈仓下七间桥李富建,僧德全重建。国朝洪武三十二年僧晦中修。景泰六年里人姚福德重修。大泮桥初为木梁,正统五年姚福德始易以石。成化二十年,里人募众重建。(上二桥在孝义里。)杨公桥洪武十五年僧永谷建。仙人桥在紫霄岩前,后改名听泉。白杜桥李富建。(上三桥在尊贤里。)延寿桥旧名知政桥,俗呼渡塘桥。桥下溪流无声,其沙晶明如玉。按旧志:“昔有瞽者过此,掬水而饮曰:‘是间当出状元。’至白杜家塾见待郎方会曰:‘此儿骨相当作状元。翌日,又遇尚书徐铎曰:‘此真状元也,昨日者非。’后果然。”宋建炎元年建。绍兴二十年改今名。国朝正统五年,推官吴思谅重修,方熙为记。下溪头延寿桥李富建,上有亭。今废。(上二桥在常泰里。)新港桥旧为渡,宋建炎三年始建桥。国朝宣德十年主簿唐礼重建。新桥亦名龙桥。清宁桥旧名涵头市桥。吴坂桥刘厝前桥真人宫前桥李峬尾桥(上六桥俱李富建。已上七桥在延寿里。)澄渚漏头桥峬头桥(上二桥在兴教里,俱李富建。)驷马桥元至正三年僧古月建。江口桥在迎仙市。东界莆田、福清二县间(南一半属莆田,北一半属福清。东西二溪所会,榜曰龙津,亦名尚阳。宋淳祐二年建。元延祐间圮。至治三年,福清州知州赵焕卿经划重建:泰定元年始讫功。国朝洪武二十七年复圮。莆田知县王文焯命僧空隐修之,不逾纪而石梁中折。兴化府知府周宗璲复命囊山寺僧永清等修之。未几,石梁再折者六。宣德六年,县丞叶叔文仍命僧永清等修之。桥旧三十四间,溪阔门狭,水势奔突,易于冲啮,遂疏为六十有四,增其高广,邑人顾文为记。天顺元年,知府潘本愚重修,方熙为记。成化二年,知府岳正从分巡佥事刘子肃67罚赎之积,撤其旧址之倾圮者。加甃以石而高大之,正自为记。十年同知习襄、十五年知府刘澄亦尝修治,林诚为记。迎仙桥旧名迎仙渡。宋建炎三年,僧祖逊视洛阳桥规划创建,酾水为二十四道,榜曰龙溪。今废。蒜溪桥在迎仙驿北十里,亦名道者桥。此桥以地理计之,当在福清县界,姑依旧志录之。桃源桥在迎仙市西。今废。(上五桥在待宾里。)报亲桥在广业里。(已上三十二桥俱府城东北。)渔沧桥宋熙宁二年,太守赵彦励重建。今废。龙桥道堂桥(上二桥俱李富建。)林店溪桥妙寂寺前桥驾龙桥在莒溪。绍兴三十年僧慧寂建,上有亭。熨斗桥淳熙三年僧无了建,上亦有亭。国朝洪武十三年,僧月庭重修,圮。(上七桥俱在府城西北常泰里。)

仙游县

卧龙桥旧名万安,亦名安利,俗东渡桥。在县东三里石鼓山之麓。宋嘉定初,邑人陈谠命僧守净募众创建,而亭其上,为间凡三十又六。国朝永乐间毁。成化元年翰林检讨郑纪致仕,训导何漆倡邑人陈俊明等凡千余人,合财重建,仍亭其上。以其势峥嵘,形如龙卧渊中,且其地于邑属东方七宿,而乡人又以纪在告中,方之卧龙焉,合是三者更今名,纪有建桥记。八年夏,北岸马头为霖潦冲啮。知县黄灿命工增辟三门,以疏水势,学士柯潜为记。十八年,北岸第四门二墩坏,亭宇一间随之而圮。纪复谋知县彭昭修之。石马桥宋嘉定间,陈谠命僧守净募众建。僧顽庵师杰共成之,上覆以亭,为间六十有奇。元末火。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僧方石募众重建,仍亭其上,为间四十又四,复圯于水。今石址尚存。俞潭桥一名石云,宋嘉定间,僧师杰建。国朝正统间,典史叶本捐俸银三十两命僧倡众建。(上二桥在香田里。)拱桥一名广桥,在铁山。正统九年,乡人陈德新捐资创建。其下泄水之处,叠石为弯门,如人拱抱之状,故名。通津桥在东门村。宋宝庆二年,邑人迪功郎林公麟建。三坑桥元至正二十七年,僧方石募众建。(上三桥在折桂里。已上六桥俱县东。)会仙桥在孝仁里大坂村。宋乾道初,邑人刘文野、僧妙随建,林毅、傅学诗、僧绍杰募众重建,上构亭三十三间,陈谠为记。国朝洪武五年圯于水。十年,龙华寺僧东溟重修。大济桥在大圳。宋崇宁二年建,绍兴五年重修,韩任为记。后圯于水,邑人寺丞叶彦炳、漕元潘梦登、贡元陈大川重建。国朝成化六年,里人郑必谦复募众修之。御史桥在上板村。宋熙宁十年建。御史王回墓在焉,因名。(上二桥在善化里。)蒋溪桥在养志里。宋邑人林革建。县以石为梁自此桥始。鹿鸣桥在碧潭塔庵之东。旧名石碧。宋邑人提举叶元璘建。后改名东溪。成化七年圯于水,十一年,邑人郑纪倡士民吴廷瑞等重建。落成之日,有鹿鸣,故易今名。古濑桥宋叶元琇建。朝天桥旧名中岳,在中岳院之右。旧废。正统五年,邑人郑恒淑捐资重建,改名嵩溪。成化十年圯于洪潦。十一年,其子纪倡众重修,吃流之墩二,泄水之门三,其上有亭。桥成,纪适以丁内艰服阕,将朝京师,乡人因易以今名,郡人林诚为记。步云桥在朝天桥之西数百步。成化八年,郑纪捐资率众创建。乡之人士登云路而入京师者,皆道经于此,故以为名。登瀛桥在朝天桥上流,步云桥之北数步许。成化十九年郑纪率众建,既落成而纪适北上,乡人以其将复登瀛洲也,故以为名。高田桥在高田院前。唐咸通二年建。郑良士诗:“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俗,杖履愿相依。”(上六桥在万善里。已上十桥俱县西。)仙溪桥在南溪。旧名升仙,一名南桥。宋绍兴八年,邑人朝奉大夫陈可大捐资倡造。元大德、至大间,王应辰、陈甫孙、僧藏涧重修。国朝景泰元年,里人茅宏赞、张拜重同僧平渊复修。桥南旧有陈公祠堂。新桥在石碑。宋宣和二年,里人朝奉大夫林一鸣、朝散傅桴请卓道者募众建。建安桥宋绍兴间,知县陈扃改道建桥。邑人以扃建安人,因以为名。后卓道者重建,双林寺僧绍趋重修,构亭其上,今圯。鲜溪桥在旧双林寺前。邑人浴温泉者道经于此。成化八年重修。和美桥一名虎尾桥。在罗埔村。宋建炎四年建。(上五桥在永兴里。)圣泉桥旧名巩桥。在孝仁里圣泉村。元至正三年建。清泽桥在连江里太平桥西南。上有亭,成化十一年,户部郎中陈迁率众建。(已上七桥俱县南。)黄桥在县北功建里黄桥村。宋景德三年建。沙溪市桥宋庆历初,邑人洪忠捐家资建。登仙桥在顾店村。宋时建。国朝洪武间,龙华寺僧东溟募众重建。(上二桥在香田里。)太平桥一名金镇桥。在枫亭市。双溪所会,桥状如曲尺。宋庆历元年,邑人洪忠捐资建沙溪、太平等凡七桥。蔡襄为路漕,奏补本军助教。坑边桥旧以木为梁,岁久几圯。国朝正统间,里人郑彦辉□68僧募众易之,以石为址。双溪桥在双溪港头。(上三桥在连江里。已上五桥俱县东南。)通仙桥旧名城山桥。在孝仁里城山村。宋宣和六年,长者刘宝倾家资造石梁十四间,覆亭其上,知县林涣为记。延庆桥一名杨梅桥。在金沙村。宋绍兴八年,谢嫔游氏建,陈谠为记。马山桥在马山之下。成化十九年,里人吴尚玉建。(上二桥在仁德里。已上三桥俱县西南。)仙水桥在仙水庙前。宋崇宁元年林长者建。绍定七年圯于水。郡守赵汝固尝为邑丞丐梦仙水庙,有“十九年再求”之语。后守此邦,果符其梦,遂捐金倡成之。金马桥旧名石马。在文殊院前,亦名文殊桥。绍兴十年,蔡推、叶继益建。(上二桥在常德里。)拱桥在兴贤里西村。宋开宝五年建。郭洋桥龙津桥在长岭下。宋时半岭黄氏建。庆元三年圮于洪潦,邑人迪功郎谢廷名、居士黄鹏重修,陈谠书额。东林桥宋开禧二年,贡士谢懿德、林衡建。鲤湖桥在鲤湖道南。萧桥在旧平坡铺之北。萧氏建。白凫桥乡人陈彦正偕族人创建。银岩桥在兴化县址西南。宋知县施禹功建。开禧元年,迪功郎伊鼎重建,未就而没。三年,知县陈嘉始成之。恩波桥旧名东郭。宋崇宁中郭氏建。岁久渐圮。嘉定元年知县陈嘉易而新之。寿峰桥(上二桥在兴化县址之东。)忠爱桥宋绍兴中,知县丘铎建。(上十桥在兴泰里。已上十三桥俱县东北。)登云桥在闻贤里耶湖。宋天圣五年建。官成桥宋淳祐二年建。梁溪桥旧名上余桥。宋乾道间,邑人余湜捐资建。嘉定间火,湜之孙募众重建。飞鸟桥宋建炎间邑人陈安国建。龟峰桥在龟峰之下。宋天圣三年建。神堂桥在神堂村。宋淳祐三年建。(上五桥在善化里)。环碧桥在汾阳大勋山下。宋绍兴二十一年,里人李仲举建,上覆以亭。双济桥在九座村。宋宝祐四年,邑人纪一洪捐资募众建,县尉黄岩孙为记。九座桥宋天圣二年,僧法本建。侍者桥在九座山下。宋天圣三年僧大辨建。(上四桥在兴贤里。已上十桥俱县西北。)

福宁州

本州

赤岸桥宋皇祐五年,僧文果募缘创。南北海船皆萃于此。国朝成化十年,知州刘象命耆老吴汝哲等募缘重建扶栏。迎春桥在州治东门外,以木为之。闸头桥阮当桥在一都。郡人阮当捐资修建。因名。蓝溪桥在一都。唐乾符三年建。石湖桥在廉江里。里多溪,屈曲互流。昔有王氏号仙源者始创石桥,岁久而汜69。成化十六年,里人高宏募缘重建,并构亭其上,凡九间。(已上六桥俱州东。)金波桥宋嘉定十六年,县令杨志创建石桥。国朝成化十年,知州刘象建亭其上。乘驷桥在秦溪门外。通津桥郡举子赴试者必经此桥,故名。又桥在临水祠畔,俗因呼夫人桥。(上三桥俱州西。)南门桥在宁化门外。宋淳熙五年,进士许晟募众建。今仅存二梁。安民桥在四十都安民里。宋政和元年,乡人杨师隆等募众建。漈溪桥在五十二都大金山。其流峻急,民苦艰涉。元至元三年,宝岩僧妙峰捐资率众就两崖间叠石为址,而梁以巨石。国朝洪武二十年筑大金城,石为官军所折。正统四年,乡人筑土砌石,以通行者。载俶桥距州二里。岁久石址欹侧,乡人募众重砌,俗呼新桥。其下旧通潮,今下流埋塞,潮不能至矣。攀龙桥在昭贤里。元至正二年,里人县尉林洪倡众建,上覆以亭。溪旧名龙溪,因名桥曰攀龙亭。旧有联句云:“大丈夫乘驷马凌以云,亨衢万里。圣天子驾六龙以御极,寿域八荒。”登仙桥在霞浦。其水出自蓝峰,旧名蓝峰桥。俗传尝有仙翁飞升于此,故改今名。彩江桥在建善寺左。桥之下,溪水清沘。州人染五色者于此浣之,其色鲜明,故以名桥。朝天桥去州十里。凡仕宦北上者,皆饮饯于此故名。(已上八桥俱州南。)龙首桥在州治北门外。永乐十四年,州人募众建,初以木为梁,今易以石。饭溪渡在州东五十里。盐田渡在州西三十五里南海之滨。

宁德县

郑公桥宋绍兴三年,知县郑革建。天津桥在儒学前。成化十五年县丞潘璇建。(上二桥俱县东。)惠政桥宋元祐二年建,上覆以亭。(上三桥俱在一都。)蓝桥在二十二都,正统二年建。(已上三桥俱县西。)鹏程桥宋元祐五年建。泽民桥凤仙桥(上二桥俱宋治平二年建。)圣堂桥元祐二年建。(上三桥在一都。)飞鸾桥在二都飞鸾岭。宋淳熙三年建。(上五桥俱县南。)朝天桥宋元丰元年建。其上有亭。登瀛桥宋宣和元年建。三元桥元大德元年建。崇德桥正统二年建。(上四桥俱在一都。)赵公桥宋淳熙二年知县赵□建。麒麟桥永乐十五年,福林宫道士倪钦重建。(上二桥在四都。)普济桥在风山寺前。唐咸通二年建。千佛桥在穹窿溪上。宋太平兴国四年建。(上二桥在十二都。已上八桥俱县北。)溪口渡在县东五都。西溪渡在县西九都。飞鸾渡在县南二都。溪南渡在四都。东墙渡在七都。童境渡在八都。青崖渡在十三都。(上四渡俱县北。)

福安县

甘棠桥在县治南。元至正三年,县尹赵元善建。国朝永乐十二年,知县周南重建。正统十四年,构亭其上。成化五年,桥圮于水。十九年,福宁州同知马迪署县事,捐俸复建。桥畔有池曰金塘,亦名风眼。留江桥在□□都。宋绍兴十年里人阮楚建。淳祐十一年里人阮升重建。龙首桥元皇庆元年,主簿胡琏建。卓坂桥(上二桥在十八都。)道者桥在□□都。元至顺元年,县尹高琛72建。(已上三桥俱县西。)登龙桥在二都。宋乾道五年建。淳祐十年,知县林子勋重建。邑人缪蟾赴春试尝饮饯于此,及第进士第一而归,乡人因以“登龙”名桥。通济桥元皇庆间,主簿胡琏建。国朝成化五年圯于水,乡人募众重建。寿山桥在溪南。玉峰桥宋淳祐七年,里人陈昂伐石创建。合掌桥元至正元年里人刘玉峰建。化蛟桥在二十六都。宋元丰间,卓钧登进士第。邑人因以“化蛟”名桥。国朝成化五年圯于水,乡人募众重建。(已上六桥俱县南。)梯云桥在十都。上有亭。洪武十二年乡人林□□建。沙潭桥在六都。以木为梁,建亭其上,凡二十一间。下有灵湫,神物居焉。正统初,里人林宗远建。水南桥在十都。覆之以亭。龟灵桥在九都。上亦有亭。(已上四桥俱县北。)贵登桥在县东南□□。元至正四年,里人孙子玉建。国朝永乐十一年,里人孙孔文重修。玲珑桥在县西南二十三都岩港。为石墩凡百余,今圮。伏虎桥在县东北西峰寺前。栖云渡在五都。有亭号曰碧云。填头渡坂头渡长汀渡富春渡龙潭渡(上六渡俱县西。)高家渡天顺二年,邑人林子勋置。有亭以庇候者。任家渡在□□□。白沙渡滩头渡在三十四都。下邳渡在三十六都。水北渡《三山续志》“水”作“永”。宦家渡(上二渡在二十都廉村。)简崎渡在二十九都。苏江渡在三十一都。(已上八渡俱县南。)澄头渡在十都。湖塘渡在七都。岩湖渡在四都。白石渡在□□□。黄崎渡在□□都。(已上五渡俱县北。)武溪渡《三山续志》载此渡,而县志不载,未详。

校注

1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药村桥”。

2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广度桥”。

3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潘英”。

4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赉助”。

5据嘉靖《延平府志》,应为“有御制碑记”。

6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橘溪渡”。

7乾隆《府志》作此桥“在龙集都。明余胜建”。据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载,唐彦云所建为“龙池桥”,在县东城外,“龙津桥”则为明余胜所建,在龙集都。

8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石桥”。

9嘉靖《尤溪县志 建置》作“在三十八都”。

10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作“洪武三十一年”。

11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十一都”。

12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十都”。

13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邓藏用”。

14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宋南强”。

15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黄灏”。

16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作“感义里”。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九都”。

17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宋南强”。

18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湖光桥”。

19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挹秀桥”。

20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英凤桥”。

21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新陂桥”。

22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张确”。

23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泗州桥”。

24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吉坪桥”。

25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溪坪桥”。

26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小路桥”。

27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北克桥”。

28应为“上二桥”之误。

29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五都”。

30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八都”。

31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一都”。

32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五都”。

33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九都”。

34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斑竹溪渡”。

35嘉靖《延平府志 桥渡》、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及乾隆《延平府志 地理》均作“在县西善峡团”。

36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五都”。

37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38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一都”。

39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40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及民国《沙县县志 建筑》均作“三元渡”。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在二十一都”。

41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馆前渡”。

42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二都”。

43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在二十三都”。

44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朱武”。

45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凡三十间”。

46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六丈六尺”。

47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靖安都”。

48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长二十二丈”。

49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章埠桥”。

50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永乐十七年”。

51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及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均作“灌砧渡”。

52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福溪桥”。

53嘉靖《延平府志 地理》作“在县北十五里”。

54乾隆《延平府志 桥渡》作“大陶口渡”。

55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宋开禧三年”。

56民国《邵武县志 水利》“万年桥”条作“盛容”。

57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何鹿坑桥”。

58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萧诚甫”。

59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兴福桥”。

60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成化十二年僧普祥重建”。

61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青洲渡”。

62民国《建宁县志 津梁》作“咬柱”。

63嘉靖《邵武府志 津梁》作“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64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谓济龙桥以宋咸淳造,故又称“咸淳桥”。“济龙”、“咸淳”实为一桥,此作两桥,恐误。

65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及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均无此项记载,但作“洪武三十三年本府同知徐则敬命僧湘江募建。疏为一十五门,修八十二丈”。

66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海堰”。

67乾隆《莆田县志 建置》作“佥事胡子肃”。

68弘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郑彦光倡”。

69“汜”应为“圮”之误。

卷之二十

食货

民惟邦本,而食货则所以养其生、资其用者也。闽地负山滨海,平衍膏腴之壤少,而崎岖硗确之地多,民之食,出于土田,而尤仰给于水利;民之货,出于物产,而尤取资于坑冶。凡是数者,非独民赖以生,而土贡财赋亦由是而出焉。尝考之于史:唐之时,民物犹未甚蕃,故其贡赋亦未甚夥。及王氏僭伪,遂以区区数州之地,而供宗庙百官之费;寻复兄弟相残,分裂割据,百役繁兴,用度不足,乃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民之财力,至是竭矣。宋兴,犹未能尽革。南渡以来,军国之需,皆仰给于江南,供亿繁重,固其宦也。至我国家,稽古立法,贡篚有常,赋入有等,而凡前代一切无名之征,姑尽除矣。《书》曰:“庶土交正,祇慎财赋1。”此有虞之所以盛也。《诗》曰:“大东小东,抒轴其空。”此周室之所以衰也。于此有以见民物之登耗,赋贡之繁简,而世通之隆替系焉,岂细故哉!乃志食货。

户口

福州府

〔唐〕

户三万四千八十四。口七万五千八百七十六。

〔宋〕

户三十万八千五百二十九。口五十九万五千九百四十六。

〔元〕

户一十九万九千六百九十四。口

〔国朝〕

户九万四千五百一十四。口二十八万五千二百六十五。

闽县

户二万七十五。口五万八千四百四十八。

侯官县

户一万八百五十四,内寄庄八百五十二户。口二万二千七百一十六。

怀安县

户八千九百五十七。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三。

长乐县

户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口五万四千二百六十二。

连江县

户五千九百有八。口一万六千八百一十七。

福清县

户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八。口七万八千五百二十三。

古田县

户七千八十五。口二万一百一十二。

永福县

户一千二百一十八。口三千二百七十三。

闽清县

户九百有三。口三千八十二。

罗源县

户一千九百三十七。口六千一百八十七。

建宁府

〔唐〕

户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口十四万二千七百七十四。

〔宋〕

户一十九万七千一百三十七。口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七十七。

〔元〕

户一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十万六千九百二十六(据《元史》修)。

〔国朝〕

户一十二万二千一百四十二。口三十九万二千四百六十八。

建安县

户一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五万五百有六。

瓯宁县

户二万五千二百一十三。口八万四千九百七十四。

浦城县

户二万一千一百五十六。口六万一千九百三十四。

建阳县

户二万四千七百五十五。口八万三千九百四十七。

松溪县

户八千九百六十八。口三万一千九百二十二。

崇安县

户一万五百有六。口八万三千九百四十七。

政和县

户六千八百。口二万四千七百有四。

寿宁县

户三千二百五十二。口一万一千六百五十一。

泉州府

〔唐〕

户二万三千八百有六。口十六万二百九十五。

〔宋〕

户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口三十五万八千八百七十四(据郡志修)。

〔元〕

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一十八万八百一十三。

晋江县

户一万八千七十九。口六万七千四百有七。

南安县

户六千三百九十五。口二万二千三百四十三。

同安县

户六千七百一十一。口三万八千九百二十六。

德化县

户一千一百七十三。口四千九百七十一。

永春县

户一千九百有八。口五千八百六十六。

安溪县

户二千三百八十。口八千六百七十五。

惠安县

户四千五百有六。口三万二千六百二十五。

漳州府

〔唐〕

户五千八百四十六。口一万七千九百四十(据《唐史》修)。

〔宋〕

户一十一万二千一十四。口一十六万五百六十六。

〔元〕

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五。口一十万一千三百有六(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三十一万七千六百五十。

龙溪县

户二万一千四百七十六。口一十二万七千一百五十一。

漳浦县

户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三。口六万二千二百八十二。

龙岩县

户四千九百八十五。口三万九千六百有九。

长泰县

户一千五百五十。口一万六千三百六十。

南靖县

户四千五百六十八。口三万四千三百一十五。

漳平县

户五千一百八十二。口三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汀州府

〔唐〕

户四千六百八十。口一万三千七百有二(据《唐史》修)。

〔宋〕

户一十五万三百三十一。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八十。

〔元〕

户四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七(据《元史》修)。

〔国朝〕

户四万三千三百七。口二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一。

长汀县

户八千八百二十二。口四万二千八百一十七。

宁化县

户六千五百六十五。口三万六千一百三十三。

上杭县

户四千六百五十五。口二万六千八百有一。

武平县

户二千七百三十。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

清流县

户八千二百二十三。口五万六千二百七十二。

连城县

户四千七十五。口三万五百六十九。

归化县

户五千九百有三。口三万三千九百一十七。

永安县

户二千二百九十八。口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七。

延平府

〔宋〕

户一十五万七千八十九。口二十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五。

〔元〕

户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五。口四十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九。

〔国朝〕

户六万三千五百八十四。口二十三万六千三百二十五。

南平县

户一万二千二十七。口五万二千四百五十八。

将乐县

户八千三十。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二。

尤溪县

户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一。口四万八千一百八十九。

沙县

户一万二千七百六十七。口三万八千四百一十八。

顺昌县

户六千九百四十八。口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四。

永安县

户七千九百五十一。口二万九千二百四十四。

邵武府

〔宋〕

户二十一万二千九百五十一。口五十五万八千八百四十六。

〔元〕

户六万四千一百二十七。口二十四万八千七百六十一。

〔国朝〕

户三万九千六百四十四。口一十三万二千二百八十二。

邵武县

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口五万六千九百有三。

泰宁县

户六千七百九十二。口二万七千二百一十二。

建宁县

户六千四百二十六。口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一。

光泽县

户六千七百九十二。口二万七千四十六。

兴化府

〔宋〕

户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七。口一十四万八千六百四十七。

〔元〕

户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口三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四。

〔国朝〕

户三万一千六百八十七。口一十八万有六。

莆田县

户二万八千九百九十九。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七十。

仙游县

户二千六百八十八。口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六。

福宁州

宋、元本州及宁德、福安二县俱属福州府。

〔国朝〕

本州

户六千二百。口一万八千三百三十五。

宁德县

户六千七百二十九。口二万一千三百三十九。

福安县

户七千四百三十。口二万八千二百五十九。

土贡

福州府

〔唐〕

蕉布海蛤文扇

〔宋〕

荔枝干荔枝煎生荔枝绍兴初贡,二十四年罢。红蕉花布大中祥符、天圣、元中、元祐间俱贡,绍兴初,以福清观音尼院请罢。干姜沙鱼建炎三年罢。鹿角菜紫菜俱宣和七年罢。蕉干建炎初罢。上供银六万八千七百四十一两四钱。大礼银每遇郊祀年,别进奉九千两。上供钱六千贯。无额上供钱一万五千五百一十八贯七百五十支。上供军器物料甲叶六万八千九百一十五片,黄牛皮九百四段六十尺,羊皮一千八百一十二张一十尺。认发建宁府黄牛皮四十八段,羊皮八十九张。泛抛每岁两料,甲叶三万五千片,黄牛皮八百段,羊皮七百张。(已上并系通判厅收纳起发。)

〔元〕

锦荔枝二十万颗。锦圆眼二十万颗。柑二千二百颗。橙三千颗(已上闽、侯官、怀安三县贡。)扫鼠皮二百二十张。福清州、闽、侯官、怀安、长乐、罗源五县贡。沙鱼皮一百五张。福清州、闽、侯官、长乐、连江、罗源五县贡。绣缎一百尺。衲袄二百领。刺白系腰(已上录事司岁造常课,上下半年驿送。)

〔国朝〕

缎四百二十五尺,合用荒丝一千三百二十八斤二两。药味七百六十三斤。(已上俱各县分纳。)

闽县

荒丝二百三十六斤四两。弓三百四十八张。弦一千七百四十条。箭八千八百四十五枝。杂皮二百九十张。翎毛一万二千根。翠毛二十个。军器料银四百八十六分一厘三毫。

侯官县

荒丝一百四十九斤。弓一百八十九张。弦九百四十五条。箭四千八百六枝。杂皮二百二十张。翎毛九千五百根。翠毛一十五个。军器料银三百两八钱九分六厘。

怀安县

荒丝九十八斤。弓一百三十五张。弦六百七十五条。箭三千四百三十枝。杂皮一百六十张。翎毛八千根。翠毛十六个。军器料银二百一十九两八钱八分四厘九毫五丝九忽四微。

长乐县

荒丝二百三十二斤。弓三百四十二张。弦一千七百一十条。箭八千六百九十七枝。杂皮四百七十张。翎毛九百三百根。翠毛二十五个。军器料银四百七十四两四钱九分一厘七毫。

连江县

荒丝一百五十斤。弓一百五张。弦二百二十五条。箭二千六百七十枝。杂皮二百五十张。翎毛九千五百根。翠毛八个。军器料银一百六十二两二分四毫九丝六忽四微。

福清县

荒丝二百八十九斤。弓三百六十张。弦一千八百四十五条。箭九千三百八十三枝。杂皮二百八十张。翎毛一万二千根。翠毛三十个。

古田县

荒丝一百二十斤一十二两。弓一百四十七张。弦七百二十二条。箭二千七百三十八枝。杂皮二百张。翎毛六千根。翠毛一十二个。

永福县

荒丝三十八斤一十四两。弓二十七张。弦一百三十五条。箭六百八十六枝。杂皮一百二十张。翎毛四千五百根。翠毛四个。军器料银四十六两二钱九分。

闽清县

荒丝二十七斤。弓一十八张。弦九十条。箭四百五十七枝六分。杂皮一百一十张。翎毛三千根。翠毛三个。军器料银三十四两七钱一分八厘六毫五忽七微七纤。

罗源县

荒丝三十五斤。弓四十八张。弦二百四十条。箭一千二百二十枝。杂皮二百四十张。翎毛一千五百根。翠毛四个。

建宁府

〔唐〕

蕉花布练竹

〔宋〕

上供细色茶五纲粗色茶七纲练布年额上供银九千七百五十四两。大礼助赏银二千七百五十六两。圣节银大礼进奉银各一千七百两。提点司进奉银三十七两五钱。(已上俱建安、瓯宁、建阳、松溪、政和五县所供总数,浦城、崇安二县无考。)

〔国朝〕

缎四百五十二尺,递年分派各县,多寡不同。

建安县

茶一千三百八斤。金橘五百二十斤。弓三百五十张。弦一千七百四十六条。箭三千四百九十二枝。杂皮六百五十张。翎毛一万一千根。翠毛四十八个。

瓯宁县

缎连闰月八十二匹七尺。弓四百五十张。箭四千五百八枝。弦二千二百五十四条。杂皮六百三十张。翎毛一万八千五百根。翠毛六十二个。

浦城县

缎一百二匹二丈九尺,闰月加六匹。弓三百二十六张九分。弦一千六百三十四条。箭五千八百二枝六分四厘。杂皮四百九十张。翎毛一万五千根。

建阳县

杂皮六百二十张。翎毛一万八千根。

松溪县

杂皮一百五十张。翎毛六千根。

崇安县

织金缎五匹,闰月加一匹。素缎一十九匹,闰月加三匹。弓一百九十五张。弦九百七十五条。箭二千八百六十六枝。翎毛六千五百三十四根。

政和县

杂皮一百二十张。翎毛四千根。

寿宁县

杂皮五十张。翎毛一千五百根。

泉州府

〔唐〕

绵丝蕉葛(俱州贡。)苎布苎麻蜡烛开元中贡。蚺蛇胆元和年始贡。

〔宋〕

蕉布永春县出。生苎布各二十匹。绵一百两。南安县出。俱淳祐中贡。山姜花三十朵。橄榄子上色一万颗,次三万颗,治平六年罢。绵一百两。蕉布葛布共五十匹。元丰中贡。松子五百斤。宣和六年诏减,后罢。上供银九千六百四十二两三钱。上供钱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五贯七十五文。大礼赏给钱一万八千九百九贯三百九十五文。春冬衣赐钱二万六千二百贯五百二十五文。犒军钱三千七百二十三贯四百文。(已上本州所辖七县总数。)

〔元〕

砂哩哵金樱煎金樱子一十石。

〔国朝〕

药味一千一百斤,各县分纳。

晋江县

缎二百二十一匹。闰月加一十八匹一丈三尺。弓六百六十四张。弦三千三百二十条。箭九千七百八十六枝。杂皮六百二十张。翎毛一万六千根。翠毛四十八个。

南安县

缎一百二十匹,闰月加十匹。弓四百一十五张。弦二千七十五条。箭六千五百三十一枝。杂皮四百一十张。翎毛一万二千根。翠毛一十五个。

同安县

缎一百二十匹,闰月加十匹。弓三百十六张。弦一千五百八十条。箭三千七百八十一枝。杂皮三百六张。翎毛四千根。翠毛一十五个。

德化县

弓八十四张。弦四十二条。箭一千八枝。翠毛四个。

永春县

弓一百四十四张。弦七百二十条。箭一千六百五十九枝。翠毛四个。

安溪县

弓一百四十六张。弦七百三十条。箭一千七百一十二枝。翠毛

惠安县

缎一百匹,闰月加八匹一丈一尺。弓三百三十一张。弦一千六百五十五条。箭五千二十三枝。杂皮三百五十四张。翎毛一万二千根。翠毛一十四个。

漳州府

〔唐〕

鲛鱼皮二十张。甲香五斤。

〔宋〕

鲛鱼皮柑橘据《宋史》修。

〔国朝〕

药味一千二百五十四斤。

龙溪县

缎一百四匹一分四毫,闰月加八匹四分一厘。弓九百七十二张。弦四千八百六十条。箭九千九百五十二枝。翠毛五十个。翎毛二万根。杂皮一千张。

漳浦县

缎四十六匹七分一厘。弓四百五十六张。弦二千二百一十条。箭四千六百六十八枝。翠毛二十二个。翎毛九千五根。杂皮四百九十张。鱼线胶以鱼鳔一十一斤八两二钱四分折买,闰月加一十五钱五分。

龙岩县

缎二十五匹七分四厘五毫,闰月加二匹六厘五毫。弓二百四张。弦一千二十条。箭二千八十九枝。翎毛五千三百根。翠毛一十二个。杂皮三百张。

长泰县

缎一十二匹五分五厘四毫,闰月加一匹二分七厘。弓七十二张。弦二百六十条。箭七百三十七枝。翎毛三千七百根。翠毛四个。杂皮一百八十八张。

南靖县

缎三十匹一分三厘四毫,闰月加二匹四分六厘。弓一百九十二张。弦九百六十条。箭一千九百六十六枝。翎毛六千三百根。翠毛一十个。杂皮三百二十二张。

漳平县

缎二十五匹七分四厘五毫,闰月加二匹六厘五毫。弓一百四张。弦一千二十条。箭二千八十八枝。翎毛五千二百根。翠毛十个。杂皮三百三十张。

汀州府

〔唐〕

蜡烛二千条。

〔宋〕

蜡烛二百条。上供银七千九百四十五两八钱三分五厘。圣节进奉银大礼银各二千两。上供钱九千七百七十贯九百一十文。

〔国朝〕

长汀县

弓四百一十二张。弦二千六十条。箭三千三十四枝。翎毛一万根。翠毛一十六个。水獭狸皮九十三张。黄鹞狸皮一十张。竹狗狸皮一十张。九节狸皮三十五张。香狸皮一十三张。木狗狸皮一十张。花狸皮一百一十九张。

宁化县

弓三百七十一张。弦一千八百五十五条。箭二千七百枝。翎毛九千一百根。翠毛一十六个。九节狸皮一十张。九节羔皮三张。花狸皮一十张。花狸羔皮五张。香狸皮二十张。羊羔皮五十张。松鼠皮三十张。獐羔皮二十张。黄鼠皮四十张。猪獾皮狗獾皮各二十张。白面狸皮三十张。

上杭县

弓三百七张。弦一千五百三十五条。箭二千二百四十枝。翠毛二十个。翎毛六千七百八十根。杂色皮一百九十七张。

武平县

弓一百一十八张。弦五百九十条。箭八百五十四支。杂皮一百七十张。翎毛五千五百根。翠毛六个。军器料银五十八两八钱五分七厘四毫一丝六忽六微。

清流县

弓三百一十四张。弦二千二百二条。箭二千二百二枝。翎毛二千五百根。杂色皮一百九十五张。翠毛一十六个。

连城县

弓二百一十五张。弦一千七十五条。箭一千五百六十二枝。鹿皮一十张。小鹿皮三十九张。斑狸皮二十一张。九节狸皮一十八张。獭皮六十六张。翠毛一十个。

归化县

弓二百一十八张。弦一千九十条。箭一千五百五十一枝。翠毛一十个六分。水牛底皮四张。木狗狸皮一十张。花狸皮五十二张。香狸皮一十张。黄狸皮一十张。水獭皮二十张。九节狸皮二十张。竹狗皮一十张。

永定县

弓一百四十五张。弦七百二十五条。箭一千五十七枝。翎毛三千二百二十根。翠毛六个。杂色皮九十三张。

延平府

〔宋〕

土茴香茶据《宋史》修。银六千三百七十两。此顺昌一县所贡,南平、将乐、尤溪、沙四县无考。

〔国朝〕

南平县

缎二十七匹。弓五百二十张。弦二千六百一条。箭六千四百七十七枝。杂皮七百二十张。翎毛一百五十六根。翠毛三十三个。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九两六分四毫九丝一忽六微。

将乐县

缎一十七匹。弓三百九十六张。弦二千一十五条。箭四千八百六十枝。杂皮四百四十张。翎毛一万一千八十根。翠毛二十五个。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三两五钱。

尤溪县

缎一十四匹。弓四百八十七张。弦二千四百三十八条。箭六千一百三十一枝。杂皮四百六张。翎毛一万一千三十八根。翠毛三十二个。军器料银二百四十九两五分六毫三丝四忽四微。

沙县

缎二十五匹。弓四百六十四张。弦二千三百三条。箭五千八百一十五枝。杂皮六百四十三张。翎毛一万七千一百四十根。翠毛三十三个。军器料银二百四十九两五分七厘六毫三丝四忽四微。

顺昌县

缎一十四匹。弓二百一十五张。弦一千五十二条。箭二千七百二十二枝。杂皮四百二十张。翎毛一万一千四百根。翠毛二十二个。军器料银一百四十九两三钱八分九厘九毫四丝三忽六微。

永安县

缎一十三匹。弓二百六十张。弦一千三百条。箭三千二百六十枝。杂皮三百七十一张。翎毛九千六百二十二张。翠毛二十五个。军器料银二百五十三两五钱一分六厘六毫八丝一忽。

邵武府

〔宋〕

紵(据《宋史》修。)上供银一千四百四十一两四钱。乾会圣节银二百五十两。大礼银四百两。

〔国朝〕

邵武县

弓九百五十八张。弦四千七百九十条。箭七千九百八十四枝。杂皮七百六十张。翎毛二万一千一百七根。鱼鳔八斤九两。翠毛五十四个。

泰宁县

弓二百六十二张。弦一千三百一十条。箭二千一百八十四枝。杂色皮二百六十张。翎毛五千四百根。鱼鳔一斤十四两。翠毛一十五个。

建宁县

弓四百四十张。弦二千二百条。箭三千六百六十六枝。杂色皮三百八十张。翎毛八千六百五十二根。鱼鳔一斤。翠毛一十五个。

光泽县

弓四百四十张。弦二千二百条。箭三千六百六十六枝。杂色皮四百张。翎毛二千八百八十根。鱼鳔三斤二两九钱。翠毛二十七个。

兴化府

〔唐〕

橄榄沙橘

〔宋〕

绵一百两。葛布一十匹。上供钱七千五百四十贯文。节旦上供银共一千八百三十三两三钱三分四厘。

〔国朝〕

莆田县

缎三百一十四匹。弓一千七十五张。弦五千三百七十七条。箭四千一十二枝。杂皮二千七百八十四张。翎毛三万七千五十六根。翠毛六十五个。

仙游县

缎二十四匹四分。弓八十四张。弦四百一十八条。箭三百一十二枝五分。翠毛六十五个。水牛底皮一张。白真黄牛皮二张。杂皮二百一十六张。

福宁州

〔元〕

沙鱼皮一十五张。

〔国朝〕

本州

缎四十一匹三分。弓一百二十张八分。弦六百四条五分。箭三千七十一枝。杂皮二百张。翎毛五千九百六十根。翠毛二十二个。折熟铁八十九斤七钱六分。鱼鳔一十八斤九两八分。

宁德县

缎四十一匹二分。弓一百四张三分。弦五百二十一条。箭二千二十二枝。杂皮二百张。翎毛五千二百三十五根。翠毛一十个。折熟铁七十八斤八两四分。鱼鳔一十三斤一十一两二钱。

福安县

缎五十一匹五分。弓一百四十六张。弦七百三十四条五分。箭三千七百三十五枝六分。杂皮二百六十张。翎毛八百三十八根。翠毛一十二个。折熟铁一十二斤八两。鱼鳔二斤一十四两。

财赋

福州府

〔宋〕

夏税钞共八千六十九贯有奇。租课钱五千八百九十七贯。苗米、租米、白米、糙米、豆、麦杂子共一十九万五千二百八十八石有奇。稷、粟各五斗。麻皮一十三斤。芋二斗。赡学籴本钱、经制钱、总制钱、统制官供给钱、官户不减半役钱、僧道免丁钱共三十五万五千四百六十四贯八百九十七文。

〔元〕

夏秋税钞四千八百六锭。秋粮租米、麦、豆八万五千一百七十九石七斗有奇。谷七百八十一石有奇。盐课钞、诸色课钞、茶课钞、各务办钞、房地租钞共一十四万六千六百六锭有奇。铁五万七千一百七十四斤四两。

〔国朝〕

铁课九千六十一斤。每年坐派各县,多寡不同,后仿此。

闽县

夏税钞二百五十三锭四贯九百二文。秋粮米二万四百六十八石五斗有奇。户口食盐米四千五百一十四石六斗八升。鱼课米九百七十一石九斗有奇。闰月加米三十八石九斗有奇。农桑绢七匹余。丝绵一十五两七钱五分。实在桑一万一千三百三十八株,每四十株折地一亩,通折地二顷八十三亩五分。每亩种丝绵五钱。每绢一匹,用丝一斤二两。原额铸泻课钞六锭一贯五百二十文。茶课钞二锭四贯八百八十文。房地赁钞三十二锭二贯四百八十文。吐退还官园租钞四贯九百六十文。没官果利钞八绽四贯六百文。系官房屋租钞一百五十三锭三贯三百文。本县税课局原额周岁正办商税课钞四千二百一十六锭四贯四百二文。门摊课钞六百文。窑冶课钞二十二锭一百八十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茶引由钞三锭一贯。酒醋课钞三百七十五锭一贯一百六十文。带办江南洲税课局周岁实征课钞商税课钞二千二百二十八锭一贯五十文。门摊课钞九百九锭三贯四百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茶引由钞三锭八百文。河泊所鱼鳔二十七斤一十四两八钱四分。翎毛八千九百三十七根。

侯官县

夏税钞二百一十五锭六百九十一文。秋粮米正耗一万七千四百八十七石一斗二升八合五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八石三斗二升。鱼课米五百八十四石六斗六升四合。闰月加米四十八石七斗有奇。农桑绢九匹余。丝绵三十八两五钱。河泊所鱼鳔一十三斤五两五钱。翎毛五千八百四十七根。

怀安县

夏税钞八十四万八百九文。秋粮米一万二千六百三十八石六斗六合六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三百八十石八斗。鱼课米三百一十六石五斗九升。闰月加米四十八石七斗。河泊所鱼鳔九斤六两七钱。翎毛三十九根。

长乐县

夏税钞一百七十锭三十四文。秋粮等米一万二千七百四十一石四合。户口食盐米三千七百九十九石一斗二升。鱼课米六百七十四石一斗。闰月加米二十一石有奇。周岁实征系官房屋租钞一十一锭一贯四十文。茶课钞一贯四百八十文。本县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钞一千四百九锭三贯九百八十文。门摊课钞六百九十四锭一贯六百文。契本工墨钞四贯。窑冶课钞二十六锭一贯二百二十文。酒醋课钞一百二十九锭二贯四百文。河泊所鱼鳔二十一斤一两五钱。翎毛六千七百四十一根。

连江县

夏税钞一百四十一锭一贯二百九十一文。秋粮等米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一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二百九十五石九斗二升。鱼课米八百八十八石一斗七升七合。闰月加米六十五石有奇。农桑丝绵六两二钱五分。周岁原额酒醋课钞一百二十五锭九百二十文。铁课钞一百二十一锭三百七十六文。官房租钞三十三锭二贯八百四十文。房地赁租钞六锭四贯七百六十四文。追问盐课并抄没山园水坝等课钞一十锭二贯三百三十四文。茶课钞三贯五百八十文。本县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钞五百七十二锭二贯四百九十文。门摊钞三百六十三锭二贯四百文。水磨钞二锭四贯四百文。契本工墨钞四贯。河泊所鱼鳔三十九斤一十五两。翎毛一万二千三百二十四根。

福清县

夏税钞三百九十八锭二百九十六文。秋粮米三万二千二百六十九石三斗四升五合。户口食盐米五千二百七十八石八斗八升。鱼课米三千二百九十八石一斗四升。闰月加米三十四石有奇。农桑丝绵一十四两七钱五分。周岁原额酒醋课钞五百五十八贯七百文。官房屋赁钞四百一贯二十文。房地租钞四贯二百一十文。铁课钞六十八贯九百文。茶课钞一十七贯二十文。海口税课局课钞八千八百二十贯六百七十文。径江税课局课钞六千四百五十四贯一百三十七文。本县税课局课钞八千二百六十四贯二百四十二文。海口场课盐一万三百四十四引六斤九两七钱。牛田场课盐九千五百六十引四十二斤一十五两六钱。

古田县

夏税钞一百九十三锭四贯九百二十八文。秋粮米一万四千一百七十四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五百七十五石四斗八升。农桑土绢一匹余。丝一十六两八钱。商税钞六千九百六十三贯五百三十文。内本色钞一半,折钱钞一半,该钱六千九百六十四文。课银一千二十五两。课铁六千五百七十四斤一两。闰月加增五百五十三斤九两七钱。

永福县

夏税钞五十八锭四百四十二文。秋粮等米四千八十五石四斗五升八合七勺。户口食盐米三百三十六石二斗八升。农桑丝绵八两九钱。周岁实征酒醋课钞九十锭一贯八百八十文。房地赁钞九百一十文。茶课钞二贯八百一十文。铁课钞三十六锭。系官房屋租钞二锭三贯三百六十文。带办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一千一百六十三锭二贯七百文。门摊课钞四百八十五锭三贯九百文。

闽清县

夏税钞一百四十一锭一贯二百九十一文。秋粮等米七千三百五十一石二斗七合二勺。户口食盐米二百一十一有奇。农桑绢一匹余。丝绵三两八钱五分。周岁实征酒醋课钞六十锭三贯六百四十文。系官房屋租钞二锭四贯二百六十文。房地赁钞四百六十文。茶课钞一贯五百三十文。铁课钞八十锭二百五十文。代办税课局实征商税课钞七百二十五锭二贯六十六文。契本工墨钞四贯。门摊课钞三百三十七锭四贯六百文。窑冶课钞六十锭九百四十文。课铁一千三百五十四斤三两。

罗源县

夏税钞六十四锭七百一十三文。秋粮米五千石八斗有奇。户口食盐米四百三十二石三斗二升。鱼课米五百八十三石三斗九升一合。闰月加米二十五石有奇。农桑丝绵一十三两六钱。商税课钞一千八百九十五贯八百七十二文五分,中半兼收。

建宁府

〔宋〕

夏税本色绢一万一千八百四十四匹有奇。杂折麦、粟、谷、黑豆、马草、秋税糯米钱共六万二百五十七贯有奇。秋粮糙米、白米、宫庄屯田米共六万五千九百一十八石五斗有奇。(已上俱建安、瓯宁、浦城、松溪、政和五县所输总数,建阳、崇安二县无考。)

〔国朝〕

铁课一万三百一十五斤。

建安县

夏税钞三百五十四锭三贯八百九十二文。秋粮米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二石八斗四升七合。户口食盐米三千八百三石八斗。鱼课米九百二十九石二斗六升九合六勺。闰月加米一百六十八石五斗七升六合二勺。农桑生绢四匹一丈二寸。茶荐新二百一斤,探春二十七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二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七斤。商税钞二千九十七锭三贯七百九十七文。门摊钞二千五百九十六锭一贯一百五十文。酒醋钞五十六锭八百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铁课八百六十六斤,折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文。瓦窑课钞六十五锭二百文。闰月加钞二锭二贯一百文。

瓯宁县

夏税钞三百四锭六贯九百五十九文。秋粮米二万三千三百八十八石一升三合五勺。户口食盐米五千六百五十八石三斗四升。农桑绢一十二匹二丈四尺。鱼课米九百二十九石二斗六升九合六勺。闰月加米一百六十八石有奇。商税、门摊、酒、醋、契本工墨、铁冶、瓦窑共钞四千八百三十二锭八贯九百四十七文。铁课八百六十八斤。

浦城县

夏税钞三百八十九锭四贯三百七十四文。秋粮米五万九千一百七石九斗五升六合九勺。农桑生绢四十三匹二丈八尺三寸。户口食盐米四千四百七石六斗八升。鱼课米七百七十二石六斗八升四合。闰月加米六十四石三斗九升三勺三秒。农桑丝绢二十一匹六尺九寸三分。鹅翎毛一千六百二十九根。鱼鳔三斤六两三钱。黑铅铸泻课钞一十五锭五百一十文。房地赁钞二十锭一贯六百六十文。茶课钞一十五锭一贯五百五十文。茶引油钞七锭二贯。水磨碓课钞二百三十四锭一贯二百文。本色铁课一千九百五十六斤四两五钱。铁课钞四锭八百文。商税钞四千八百七十四锭八百三十文。门摊钞三百九十四锭三贯七百四十文。酒醋钞八十八锭三贯七百四十文。窑冶钞三十五锭四贯五百二十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三贯。新增过山税钞四百二锭三贯。银课三千两。

建阳县

夏税钞五百一十锭四贯七百九十五文。粮米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七石五斗三升八合五勺六秒。户口食盐米六千一百四十六石七斗二升。鱼课米八百二十一石八斗六升七合四勺。闰月加米五十石有奇。农桑丝绢五匹九尺八分。鱼鳔六斤一十一两。翎毛三千一百三十三根。银课八百九十两。铁课一千一百三十七斤八两。

松溪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七锭一贯八百四十四文。秋粮等米九千三百九十五石九斗六升七合七勺。户口食盐米二千三百六石八斗八升。鱼课米一百八石四斗五升一合三勺。闰月加米八石有奇。农桑绢二匹二丈八尺五寸四分。夏税绢八匹一丈一尺一寸三分。茶课钞九锭二贯四百一十八文。系官房屋并地赁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一十一文。铸泻黑锡钞三贯一百三十八文。茶引由钞一十锭一贯。本县税课局周岁额办商税钞八百四十一锭一贯七百二十丈。门摊钞四百八十五锭二百文。酒醋课钞八十三锭三百六十文。窑冶钞一十四锭三贯五百二十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银课二千二百两。铁课二千四百九十二斤,折钞一十二锭二贯三百文。永乐八年,奏征本色存留遂应场闸办银课支用,除支用二千一百六十斤外,余铁三百三十二斤输府收贮。

崇安县

夏税钞二百七十八锭一贯五百六十六文。秋粮米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四石三斗九升八合一勺。夏税绢八十匹一丈六尺八分三厘。茶荐新四百二十八斤,探春三十二斤,先春三百八十斤,次春一百五十斤。户口食盐米三千一百三十一石三斗六升。农桑丝绢八匹二丈一尺六寸。鱼课米四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三合五勺。闰月加米三十六石五斗五升四合。翎毛六千五百三十四根。鱼鳔一十三斤九两七钱七分。商税钞一千七百五十五锭二贯四百八十文。门摊钞一千二百六十九锭四贯九百五十文。酒醋钞一百八锭二贯四百文。窑冶钞四十锭三贯六十文。契本工墨钞二锭一贯。银课一千一百两。

政和县

夏税钞九十三锭四贯八百二十八文。小麦二十六石二斗五升一合。丝绵二十五斤五两八钱六分五厘。秋粮等米七千二百五十三石三斗一合。户口食盐米一千六百三十五石六斗八升。鱼课米四十四石九斗五升二合六勺。闰月加米三石有奇。农桑生绢二匹二丈三尺。茶课钞二十九锭一贯一百二十八文。官房屋租钞二十五锭二贯三百七十八文。房地赁钞一贯二百二十八文。黑锡铸泻课钞三贯六百六十四文。税课局商税钞五百八十八锭三百九十文。门摊钞一百五十八锭四贯一百二十文。茶引由钞七锭三贯。酒课钞六十锭九百六十文。窑冶钞一十六锭八百文。碓磨钞一十七锭一贯六百八十四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银课一千二百两。铁课二千四百九十一斤一十一两。

寿宁县

夏税钞二十六锭三贯二百文。秋粮等米二千三百七十六石七斗四升八合二勺。户口食盐米八十五石有奇。周岁额办茶课钞七锭九百六十九文。系官房屋并地赁钞一十六锭三贯六百一文。黑锡铸泻钞八百三十二文。茶引由钞一锭四贯七十文。带办窑冶钞一十三锭三贯三百三十二文。银课五百五十八两。

泉州府

〔宋〕

嘉泰间产钱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六贯二百四十六文。淳祐间产钱三万三千六百四十二贯三百三十六文。布税小麦秆钱黑豆钱盐息钱陪纲钱遗利钱僧道免丁钱并脚钱岳庙官供给钱统领官供给钱在京吏禄钱统制官供给钱职田鱼水钱经总制钱官户不减半役钱贴纳盐钱免役钱减吏雇役钱丁米钱产盐钱浮盐钱二五分增税钱费头钱转运司职田渔水钱共三十一万三千六十九贯五百四十二文。秋税糙米白米义仓米职田米转运司职田米共九万四千九百二十四石六斗有奇。(已上本州所辖晋江、南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总数。)

〔元〕

夏税钞八百五十九锭二十三两九钱有奇。秋粮苗等米九千四百六十六八斗有奇。(已上永春、惠安二县总数,晋江、同安、德化、安溪、南安五县无考。)

〔国朝〕

铁课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九斤。

晋江县

夏税钞三百二十五锭一贯四百七十二文。秋粮等米三万七百一十七石二斗四升一合一勺六秒五撮。鱼课米二千二百四十八石一斗四升。闰月加米七十四石有奇。户口粮盐米四千八百九十五石四斗八升。农桑绢一匹一丈三尺一寸六分。商税等课钞八千二百八十九锭一贯二百八十六文。酒醋等课钞七百五十锭一百八十文。河泊所比附等课钞一百九十锭三百三十九文。浔美场盐课额办盐二万三千六百一十一引二百六十六斤。州场2盐课额办盐九千二百八十五引一百二十一斤。

南安县

夏税钞二百八十锭五百九十九文。秋粮等米二万三千四十三石有奇。鱼课米二百九十七石七斗有奇。闰月加米一十六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三十九石六斗八升。农桑绢二丈四尺九寸。商税等课钞三千六百七十七锭一贯五百二十二文。酒醋等课钞三百四十五锭一贯三百三十二文。

同安县

夏税钞一百九十八锭四十四文。秋粮等米一万七千七十石有奇。鱼课米七百石有奇。闰月加米五十八石四斗二升。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七十四石八斗八升。农桑绢四匹一丈四尺六寸。商税等课钞一千六百三十八锭五百四十四文。酒醋等课钞四百四十四锭四贯三十一文。浯洲场盐课额办一万四千九百七十六引三百六十一斤。

德化县

夏税钞八十五锭九百八十六文。秋粮等米六千三十八石六斗八升七合四勺。户口食盐米四百五十六石七斗六升。农桑绢一匹一丈八尺六寸。商税等课钞七百一十七锭三贯八百一十九文。酒醋等课钞四百八十八锭一贯二百七十二文。

永春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七锭一贯六百九十一文。秋粮等米九千四百一十一石九斗一升五合一勺。户口食盐米四百五十二石八斗四升。农桑绢二丈三尺。商税等课钞一千三百二十六锭一贯七百三十文。酒醋等课钞二百六锭三贯四百五十四文。

安溪县

夏税钞一百七锭二贯三百八十五文。秋粮等米七千九百三十三石二斗一升二合六勺。户口食盐米七百三十五石四斗四升。农桑绢一丈九尺九寸。商税等课钞一千六百二十六锭四贯七百六十五文。酒醋等课钞一百四十一锭四贯二百七十文。

惠安县

夏税钞一百八十九锭四百四文。秋粮等米一万五千六百三十六石三斗二升三合五勺。鱼课米九百二十七石有奇。闰月加米七十七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二千三百二十一石三斗六升,连闰共折钞一十八万八千六百一十贯五百文。农桑绢一匹九尺二寸二分。商税等课钞一千四百一十三锭四贯五百三十七文。酒醋等课钞二百八十五锭四贯三百五十二文。惠安场盐课额办盐七千三百五十二引四十八斤一十两八钱。

漳州府

〔宋〕

嘉定间产绉、铜等钱共三万五千二百六十七贯六百一十一文。夏秋麦、豆、谷、官田赤、白等米七万五千二百八十五石六斗五升五合。淳祐间高荒俵寄职田夏秋等钱共一十三万三千三十二贯六百六十四文。官产豆、谷、赤、白等米共四万四千四百八十二石八斗五升五合。(已上俱本州所辖潭浦、龙溪、长泰、龙岩四县总数。)

〔国朝〕

龙溪县

夏税钞三百八十三锭三贯六百九十七文。秋粮等米四万一千三百三十六石有奇。鱼课米五百二十七石七斗有奇。闰月加米四十二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七千六百石八斗八升。农桑绢三匹余,丝一十一两九钱五分。

漳浦县

夏税钞二百四锭四百三文。秋粮等米二万四千六百一十六石三斗七升六合七勺。鱼课米四百五十七石八斗七升四合三勺。闰月加米三十八石有奇。户口食盐米四千五百五石八升。农桑绢一匹余,丝七两二钱。

龙岩县

夏税钞五百五十五锭三贯八百五十一文。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二石有奇。农桑绢五尺余,丝五两六钱五分。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七十三石三斗六升。

长泰县

夏税钞六百九十锭四贯四百一文。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九百二十七石七斗八升九合六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二百二十石二斗八升。农桑绢九匹余,丝九钱。

南靖县

夏税钞一千五十锭八贯七百二十一文。秋粮米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九石六斗四升七合三勺。鱼课米四石一斗九合一勺。闰月加米三斗。户口食盐米二千五百二十二石二斗。农桑绢五匹余,丝三两三钱一分。

漳平县

夏税钞四百二十锭四贯四十五文。秋粮等米七千二百六十三石有奇。农桑绢四匹余,丝四两五钱一分。户口食盐米二千六百三石。

校注

1《书经体注》作“底慎财赋”。

2字书无“”字。“”系闽南方言字。

卷之二十一

食货

财赋

汀州府

〔宋〕

夏税钱四万二千七百九十七贯二百二十四文。秋苗米二万五千九百二十三石八斗七升。(以上本州所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六县总数。)

〔国朝〕

铁课九万九千七百九十三斤。

长汀县

夏税钞三百六十八锭四贯八百二文。秋粮米二万四千一百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七十五石八斗四升。农桑绢二匹余,丝二两。官房官地赁钞五锭八贯七百八十八文。酒醋茶课钞一百五十七锭三贯一百五十二文。窑冶钞四十三锭六百一十文。商税课钞七百二十六锭一贯三百七十四文。

宁化县

夏税钞二百九十一锭三贯二百八文。秋粮等米一万四千八百五十三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二千八百九十石五斗六升。周岁该办酒醋课钞三十六锭二贯六百四十文。窑冶课钞一十二锭四贯五百七十文。系官房屋赁租钞一十二锭一贯八百一十文。茶课钞三贯三百八十文。军务犁耙钞一百六十文。带办税课局商税课钞一千八锭九百文。门摊课钞三十九锭六百文。

上杭县

夏税钞一百四十五锭四贯八百六十四文。秋粮等米一万一百七石,二斗八升七合一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七百五十八石八斗八升。农桑绢一匹。桃李柿树钞三贯九百八十二文。官房官地赁钞二锭四贯七百三十六文。窑冶门摊契本税契钞七十三锭九贯二百七十五文。商税钞一千一十三锭二贯七百三十八文。酒醋茶课钞二十九锭四贯九百九十文。

武平县

夏税钞一百二锭三贯一百五十八文。秋粮等米七千七十八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八十七石七斗五升。周岁该办酒醋课钞五十二锭四贯八百一十文。茶课钞一锭一贯八百八十文。茶子油树租钞二百五十文。房地赁钞一锭二贯八百五十文。系官房屋赁钞一贯一百九十文。带办税课局商税课钞三百九十八锭一贯四百九十文。门摊钞三锭四贯一百文。

清流县

夏税钞七十八锭三贯二百二十三文。秋粮等米共五千一百四十六石四斗二升六合。户口食盐米二千二百七十五石二斗八升。农桑绢四匹。酒醋课钞四十七锭八贯三百一十四文。门摊钞一十七锭七百八十五文。商税课钞八百五锭二贯六百文。樊公会税钞二百六锭三贯五百文。

连城县

夏税钞一百一十八锭2四贯一百一十五文。秋粮等米七千六百九十七石3三斗一升一合。户口食盐米二千一百二十一石五斗六升。农桑绢二匹4二丈八尺。鱼课钞六十九锭七十二文。周岁该办酒醋课钞二十七锭三贯七百二十文。窑冶课钞三十五锭二贯六十文。房地赁钞一锭八百八十文。系官房屋赁钞二锭四贯八百六十二文。茶课钞一锭三贯五百五十文。带管税课局商税课钞五百六锭四贯五百文。门摊课钞二十锭二贯。契本工墨钞八百文。

归化县

夏税钞一百五十锭一贯四百七十七文。秋粮等米九千七百三十石二斗八升三勺。户口食盐米二千九十九石四斗。鱼课米六十七石八斗二合。农桑绢七匹。酒醋等课钞四十锭一贯三百一十六文。商税课钞三十一锭一贯一十二文。

永定县

夏税钞八十八锭一贯。秋粮等米五千八百五十六石五升二合。户口食盐米九百三十八石5二斗四升。农桑丝七两二钱。官房地赁钞六贯6八百六十七文。酒醋茶课钞二十七锭一贯七百七十五文。门摊契7本税契钞八十五锭。商税钞四百六十锭一贯8。桃李柿树钞一贯九百九十二文。

延平府

〔宋〕

产钱夏秋税钱夏秋料役钱秋粮租米折价钱夏税木炭秆草麦钱秋税油麻栗9豆钱商税钱酒店户钱共一十二万六千七百九十四贯二百二十四文。苗米四万一千六百四十四石四斗有奇。(以上将乐、尤溪、沙、顺昌四县总数,南平一县无考。)

〔元〕

产钱二百八十五锭10六十贯一百八十七文,尤溪、沙、顺昌三县总数,南平、将乐二县无考。秋粮正耗水脚共米五万九千四百六十九石有奇,将乐、尤溪、沙、顺昌四县总数,南平一县无考。

〔国朝〕

铁课11三十七万四千二百二十八斤。

南平县

夏税钞二百三十二锭三贯五百九十文。秋粮等米一万六千二百九石有奇。户口食盐米四千二百九十四石九斗四升。鱼课米二千三百二十八石一斗五合九勺,闰月加米二百六十九石有奇。农桑绢二十九匹一丈三尺四寸五分。岁办铸泻课钞一十七锭一百五十文。窑冶课钞一十四锭。系官房屋租钞五十二锭六百四十文。房地赁钞五锭一贯五百九十文。茶课钞七百四锭二百文。茶引油钞一十三锭三贯。本县所属西芹等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五千五百四十七锭五百五十八文。契本工墨钞二锭一贯二百文。门摊课钞一千九百八十一锭一贯一百四十文。窑冶课钞二十三锭三贯一百四十文。税契课钞一百九十五锭一贯三百文。水碓磨课钞八十八锭二贯二百三十文。曲糖课钞一百八十五锭六百五十文。酒醋课钞一百九十九锭四百四十文。鱼课钞一十一锭一贯八百六十文。

将乐县

夏税钞一百八十五锭一贯八十八文。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七百四十八石八斗八升。户口食盐米二千五百五十九石六斗。鱼课米七百七石八斗六升,闰月加米五十石有奇。农桑绢三十二匹12一丈。周岁实征铸泻课钞一锭二百八十文。房地赁钞六锭七百九十九文。系官房屋租钞三十锭九百二十二文。牛租钞二十三锭四贯九百七十文。茶课钞一十八锭三贯四百四十一文。茶引油钞一十四锭二贯四百六十四文。酒醋课钞一百五锭一贯四百一十九文。本县税课局并万安税课局周岁商税课钞三千二百二十四锭二贯二百九十文。门摊课钞二千九百八十八锭六百文。税契课钞二百四十三锭二贯三十文。契本工墨钞二锭三贯九百文。窑冶课钞四十二锭三贯九百三十文。曲糖课钞二十六锭四百八十文。

尤溪县

夏税秋租钞二百一十八锭四贯四百一十八文。秋粮等米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二石四斗九升四合一勺。户口食盐米三千四百七十四石五斗六升。鱼课米四百八十八石三斗四合八勺,闰月加米四十□石有奇13。周岁铸泻课钞二锭三贯二百四十文。牛租钞二十锭。系官房屋租钞一十七锭二贯二百二十九文。房地赁钞六锭三贯九百二十文。黑锡粉课钞三锭一贯四百文。茶课钞二十五锭一贯二百六十文。茶引油钞一十八锭二贯。比附亏免课钞二十锭二贯六百八十文。税课局周岁课钞一千三百三十七锭14三贯六百一十文。门摊课钞九百八十三锭二贯六百文。窑冶课钞三十锭二贯。税契课钞七十五锭二贯三十文。契本工墨钞一锭六百四十文。西瓜课钞五锭四百文。曲糖课钞一十六锭一贯九百文。酒醋课钞五十六锭一贯八百四十文。

沙县

夏税钞二百六十二锭五贯四十文。秋粮米一万七千八十九石八斗五升六合二勺。户口食盐米五千六百六十二石九斗六升。鱼课米四千二百六十二石一斗,闰月加米三百五十五石有奇。农桑绢二十四匹15一丈五尺三寸。周岁铸泻课钞三锭三贯五百三十二文四分七厘。酒醋课钞一百五锭五百四十一文二分。房地赁钞一十五锭四贯八百九十六文五分。系官房屋租钞六十九锭一贯五十八文三分三厘。茶课钞二十锭七百三十一文九分四厘。茶引油课钞一十一锭16三贯二百七十六文四分八厘。税课局商税课钞四千九百二十锭七十文。门摊课钞二千四百五十九锭二贯六百文。税契课钞四百六十八锭一贯一百文。契本工墨钞三锭一贯。窑冶课钞九十三锭三贯二百四十文。西瓜莲蓬菱角课钞七锭三百八十文。曲糖课钞五十锭三贯五百文。

顺昌县

夏税钞一百三十九锭六贯二十文。秋粮等米一万六千八十七石六斗九合四勺。户口食盐米二千二百八十石五斗。鱼课米八百三十一石六斗六升,闰月加米六十九石有奇。农桑绢二十六匹二丈三尺。岁征铸泻课钞二锭。系官房屋租钞六锭二百八十文。房地赁钞三锭二贯二百八十文。窑冶课钞四贯五百文。没官水碓磨课钞二锭一贯六百八十文。茶课钞一十五锭一贯六百七十文。茶引油课钞一十六锭四贯。税课局商税课钞一千二百三十八锭二贯二百六十文。门摊课钞一千一百二十四锭二贯。窑冶课钞一十二锭二百文。曲课钞三锭一贯。水碓磨课钞一百一十一锭四贯四百八十文。税契课钞二百二十一锭四百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四百文。通天神会课钞二十三锭三贯二百文。酒醋课钞三十六锭一贯四百四十四文。

永安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七锭八百五十六文。秋粮米七千九百一十八石六斗一升三合七勺。户口食盐米三千四百二十八石九斗二升。鱼课米一千五百三十五石五斗六升九合二勺,闰月加米一百二十八石有奇。农桑绢一十五匹七尺七寸五分。周岁实征铸泻课钞二锭二百文。系官房屋租钞三十三锭一贯八百六十文。窑冶课钞四贯七十一文。茶课钞一十一锭二百文。茶引油课钞六锭一贯。房地赁钞九锭一贯三百一十文。酒醋课钞五十四锭一百文。铁课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七斤17。

邵武府

〔宋〕

咸淳间夏税钱五万一千六百四贯九百七十二文。苗税米18二万七千三十四石四斗。(以上本军所辖四县总数。)

〔元〕

苗税米19三千八百三十六石五十二升二合。此建宁一县总数,邵武、泰宁、光泽三县无考。

〔国朝〕

铁课一万九千三百九十一斤。

邵武县

夏税钞三百五十二锭四十三文。秋粮等米三万一百八十五石20一斗四升一合三勺。户口食盐米四千二百五十七石有奇。鱼课米九百五十一石四斗三升,闰月加米七十九石有奇。农桑绢九匹一丈二尺七寸。周岁实征酒醋课钞一百七十二锭九百六十文。系官房屋赁钞二十六锭二贯五百八十九文。房地赁钞八锭四贯六十文。窑冶课钞七十一锭二贯一百一十文。水碓磨钞二十八锭六贯六百八十文。铸泻课钞四贯三百四十文。茶课钞一十九锭三贯三百四十一文。茶引油课钞二十四锭四贯。本县税课局并拿口税务局周岁商税课钞二千一百八十四锭三十文。契本课钞二贯。门摊课钞八百八十七锭三贯八百文。

泰宁县

夏税钞一百锭八百二十九文。秋粮等米七千六百七十八石三斗七升九合。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六十四石有奇。鱼课米一百四十五石七斗六升七合,闰月加米一十二石有奇。农桑绢五匹九尺。周岁实征酒醋课钞二十锭八百文。房屋赁钞四贯三百六十文。房地赁钞一贯六百八十文。窑冶课钞二十二锭三贯六百八十文。水磨课钞八锭四贯。茶课钞四锭二百文。茶引油钞一十七锭三贯二百文。税课局周岁商税课钞五百八十锭三贯八百八十文。门摊课钞六百二十一锭三贯。契本工墨钞一锭一贯。

建宁县

夏税钞二百四十八锭四贯三百四十七文。秋粮等米一万一千二百九十九石七斗五升九合四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五百五十八石有奇。鱼课米八十一石九斗三升六合,闰月加米一十二石。农桑绢一十四匹三尺三寸。周岁实征窑冶课钞一十六锭五百文。酒醋课钞四锭三贯八百文。房屋赁钞一十四锭一贯九百八十文。房地赁钞一百六十文。茶课钞五锭七百八十文。茶引油课钞一十三锭三贯四百文。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七百一十六锭一贯三百文。契本工墨课钞一锭一贯。门摊课钞五百六十八锭二百文。

光泽县

夏税钞二百五十锭九百九十二文。秋粮等米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六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九百一十二石有奇。鱼课米二百五十四石七斗三升一合六勺,闰月加米二十一石有奇。农桑绢五匹一丈三尺五分。周岁实征房屋赁钞一锭一贯九百文。房地赁钞二锭八百六十文。茶课钞一十锭三贯六百六十文。窑冶课钞三锭三贯三百五十文。茶引油钞一十一锭。牛租赁钞二十六锭一贯二百五十文。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六百九十锭三贯九百文。门摊课钞四百八十九锭二贯四百文。契本工墨钞三锭一贯。酒醋课钞六锭八十文。过山税钞四千七百锭三贯五百文。

兴化府

〔宋〕

夏税四色钱正钱、布钱、折麦钱、折草钱。免役夏秋二料钱官户不该免役钱僧道免役钱产盐钱丁米钱小米折价钱都税务额钱转运司岁给并大礼年分增给钱春冬衣赐钱经总制钱无额钱21盐本钱兴化军学诸色钱莆田县学每年贴养士钱共二十八万六千九百八十七贯三百九十八文。秋税苗米官庄米兴化军学白米兴化县学粮米共七万三千七百五十九石八斗有奇。建炎三年,因盗起,拨本军米二万五百石,纳于福州,以应军期急用,后遂为定例,谓之犹剩米。隆兴间,知军事张允蹈奏蠲一半。乾道间,知军事钟离松再请全免。

〔国朝〕

莆田县

夏税钞五百八十二锭三贯四百七十二文。秋粮米四万八千二百二十石三斗七升四合。户口食盐米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三石六斗八升。鱼课米二千五百八十石五斗七升五合。翎毛二万五千八百22一十根。鱼鳔八十二斤23一两二钱五分。正办本县税课局商税课钞二千七百五十锭一贯五百九十文。门摊钞三百六十七锭24八百六十文。窑冶钞七十一锭八百六十文。契本工墨本色钞一锭三贯八百文。酒醋钞四百七十锭二贯三百五十文。铸泻钞一锭四贯七百六十文。系官房屋租钞二百二十锭三贯一百七十二文。房屋赁钞四锭三贯七百二十文。茶课钞四十七锭二贯九百五十文。茶引油钞二十九锭。带办黄石税课局商税课钞一千六十八锭。门摊钞二百七十四锭二贯四百二十文。窑冶钞一百五十一锭三贯六百八十文。契本工墨钞一锭二贯二百文。

仙游县

夏税钞二百四十六锭25三贯二百九十五文。秋粮等米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一石有奇26。户口食盐米一千六十三石有奇。鱼课米一百一十七石二斗六升四合,闰月加米九石七斗有奇。岁办商税课钞三十三锭27三贯三百六十文。窑冶课钞六锭四贯。契本工墨课钞一贯一百二十文。酒醋课钞七十一锭一贯四百五十文。铸泻课钞一锭三贯四百五十文。系官房屋租钞七锭三贯二十文。房地赁钞一锭二贯六百三十六文。茶课钞七锭一贯七百四十文。茶引油钞二十二锭四贯。带办税课局周岁实征商税课钞二千四百七十一锭四贯五百七十文。门摊课钞四百一十八锭一贯三百文。窑冶课钞一十九锭一贯七百二十文。契本工墨钞四贯八百文。

福宁州

〔宋〕

夏税产钱一千一百贯28九百二十九文。秋税苗米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六石29二斗有奇。(以上本州并宁德县总数。)

〔元〕

夏税秋税钞一百六十九锭一十九两四分,此宁德县总数,本州及福安县无考。粮米一万五千一百五十六石二斗三升五合。此本州并宁德、福安二县总数。

〔国朝〕

本州

夏税钞一百六十八锭二贯八百五十七文。秋粮等米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三石四斗二升五合六勺。户口食盐米一千三百九十三石六斗。鱼课米五百九十五石八斗七升,闰月加米四十九石有奇。农桑绢二匹余,丝十四两。商税门摊等课钞二千六十四锭一贯五百三十七文。银课原额七百七十六两,今加增一千一百七十二两。铁课三千二百三十七斤。

宁德县

夏税钞一百二十五锭四贯七百八十四文。秋粮等米一万六十九石一斗五升三合。鱼课米二百九十八石五斗六升,闰月加米二十四石有奇。户口食盐米一千七百石七斗六升。农桑绢四匹余,丝一十两七钱一分。土苎六十五斤一十三两一钱六分。商税门摊等钞一百三十三锭一贯一百文。银课五千九百两。铁课钢铁一千七百五十二斤一十两。荒铁一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两。

福安县

夏税钞九十四锭六百七十五文。秋粮米六千五百六十三石五斗五升三合七勺。户口食盐米二千二百六十石七斗二升。鱼课米八十三石五斗,闰月加米六石有奇。农桑绢五匹一丈一尺。商税门摊等钞一千九百七十四锭三贯八百九十五文。银课原额三千六百两,今加增一千七百五十一两。

土田

福州府

〔宋〕

垦田、官庄田、职田、赡学田、园山地、池塘、陂堰、林坂埕并续增田园沙州田共一十万六千二百四十二顷二十一亩有奇。房廊屋六十八间。屋地基三十一所。

〔元〕

计拨民田、官庄田、职田、赡学田、续置田并园林、山地、池塘、溪滩、土埕共四千八百二十九顷八十二亩有奇,并五十三段二截草洲一处,水浃二十步,水圳三十二步,屋二十五间,白地并园一百三十五户。按《三山续志》:“郡自混一以来,未尝经界,若田、若园,岁有计拨顷亩。”注云:“有司具年科官民租粮田土数目申省,谓之计拨。”

〔国朝〕

闽县

官民田园池地山三千二百八十九顷30九十三亩二分九厘。

侯官县

官民田园池塘湖地山四千四十顷31一十二亩九分五厘。

怀安县

官民田园池地山二千一百五十三顷32一十亩六分二厘。

长乐县

官民田地二千二百八十四顷33九十八亩五厘。

连江县

官民田园池塘地山一千五百九十九顷七十一亩五分。

福清县

官民田地五千五百六十九顷34二十亩六厘。

古田县

官民田园地池二千四百五十八顷三十亩三厘。

永福县

官民田园山塘地七百四十七顷35六十三亩八分四厘。

闽清县

官民田园地山一千三百五十七顷36二十七亩二分三厘。

罗源县

官民田地池塘山一千三百一十三顷37六十一亩三分,内新垦民田地一十亩七分。

建宁府

〔国朝〕

建宁县38

官民田地山塘四千八百四顷九十八亩一分三厘。

瓯宁县

官民田地山塘三千六百二顷九十五亩七分八厘。

浦城县

官民田地山塘一万五千六顷39三亩六厘七毫。

建阳县

官民田地山塘六千一百四十顷二十亩一分四厘六毫。

松溪县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五百五十九顷六十一亩三分七厘六毫。

崇安县

官民田地山塘三千六百五十九顷一十七亩四分六厘。

政和县

官民田地山塘园一千一百五十八顷五十六亩。

寿宁县

官民田地山塘园三百七十三顷40七十七亩七分八厘。

泉州府

〔国朝〕

晋江县

官民田地山荡四千二百四十二顷41三亩六厘。

南安县

官民田地山塘荡三千六百九顷五十七亩七厘。

同安县

官民田地山荡二千五百八十顷42一十二亩二分三厘二毫。

德化县

官民田地山林一千五十五顷43九十三亩五分四厘。

永春县

官民田地山塘荡一千六百三十一顷44六十三亩八分。

安溪县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二百九十一顷45七十五亩五分。

惠安县

官民田地山林塘二千四百五十二顷46四十二亩二分七厘。

漳州府

〔国朝〕

龙溪县

官民田地山塘蛏埕三千八百六十九顷47七十六亩七分五厘,内圆眼树一十株。

漳浦县

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五百九十四顷48一十七亩八厘,内圆眼树八株。

龙岩县

官民田地塘并水车基折田一千六百五十六顷二十四亩六分七厘。

长泰县

官民田地塘溪潭山一千四百一十二顷49三十九亩八分四厘。

南靖县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八百九十七顷50四十一亩五分五厘。

漳平县

官民田地塘九百四十二顷七十七亩五分三厘。

汀州府

〔国朝〕

长汀县

官民田地塘山三千九百二十一顷51三亩一分。

宁化县

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二百九十六顷五十八亩七分。

上杭县

官民田地山塘一千八百一十九顷52九十九亩。

武平县

官民田地塘山一千二百六十三顷四十亩二分五厘。

清流县

官民田地塘八百七十三顷53八十三亩六厘。

连城县

官民田地塘山一千三百一十一顷八十二亩四分。

归化县

官民田地塘山一千五百八十顷54八十七亩六分四厘。

永定县

官民田地塘山九百七十九顷五十三亩七分。

延平府

〔国朝〕

南平县

官民田地山塘园二千二百三十五顷55五十八亩五分五厘三毫。

将乐县

官民田塘一千七百八十七顷三十五亩九分九厘三毫。

尤溪县

官民田地园池并额外废寺基地二千四百六十一顷三十八亩五分。

沙县

官民田地山园池二千二百九十三顷三十九亩八分三厘二毫。

顺昌县

官民田地园塘一千六百七十四顷三十亩五分。

永安县

官民田地山园池九百五十四顷一十三亩一分四厘五毫。

邵武府

〔国朝〕

邵武县

官民田地塘四千九百五顷56三十九亩四分一厘。

泰宁县

官民田地塘一千三百四顷四十八亩八分。

建宁县

官民田地塘一千九百三十九顷二十八亩六分。

光泽县

官民田地塘二千一十八顷五十九亩五分。

兴化府

〔国朝〕

莆田县

官民田地山九千一十四顷57一十一亩。

仙游县

官民田地山四千六百八十九顷58三分四厘。

福宁州

〔宋〕

民寺观田园地共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三顷六十四亩有奇,此本州并宁德县总数。

〔元〕

官民田地池塘四千三十四顷八十九亩三分四厘七毫,此本州并宁德、福安二县总数。

〔国朝〕

本州

官民田园地山二千一百五十四顷一十一亩九分。

宁德县

官民田地山溪港一千七百四十八顷八十八亩五分一厘。

福安县

官民田园池塘等一千二百三十四顷七十七亩七分七厘。

水利

福州府

闽县

按《三山志》:“宋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命三县疏导渠浦,知连江县权闽县事朱定开浚负城河浦百七十六,计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四丈59,均用民力,凡八万九千,溉田三千六百余顷。”

石浦桥浦接崇贤里界至台头长八百二十丈。石浦桥里第一小港至牛路浦长二百三十丈。第二小港浦长七十三丈。无量寿院前第三港浦长四百三丈。第四小港至岳前浦长四十丈。宝月院前浦长三百一十丈。宝月院前洋中湖塘长一百五丈。统军塘浦长一百五十丈。中间接曲浦长五十五丈。圳乾浦长一百三十丈。塘尾浦长一百二十丈。湖塘浦五段一桥外瑞至里,长十丈,一桥由长七丈60二段共长四十丈,一段长十六丈。林娘塘长四十五丈。西塘长二十丈。宝月油车浦道头及小浦七条一长五丈,一长四丈,一长五丈三尺,一长二丈61,一长一丈,一长三丈。林大博车头长二十一丈。牛路口车头并圳五条长十六丈。浦西圳长四十丈。浦东圳长二十五丈五尺,一圳62长十四丈,大圳长三十丈。大浦畔圳长二十五丈。叶岩墙角圳63长二十三丈。统军塘地圳长十六丈。岳边洋中圳长三丈。岳边大圳长十五丈。岳边圳长三十一丈。塘尾金家车头长九尺。古山圳长三十五丈。王家车头长八丈。东浦尾吴胜官车头长三十五丈。郑家车头长二十丈。(上三十一所在易俗里。)南塘浦长一百五丈。塘浦长二百三十丈。潘洋浦长九百五十丈。前洋浦北面长二百五十丈。小桥浦长七十丈。前洋浦北薛陈车头64长三丈五尺。前洋车头长四十丈。陈稔车头长十一丈。车口车头长十二丈。宝月车头长一丈五尺。王宝车头长四丈。四石车头长十二丈。陈兴车头长三丈。潘洋浦及塘头车头长十九丈。茆舍前车头长五丈。经院车头长十二丈。李宗车头长十六丈。任日新车头长一丈五尺。陈保陈元宗车头长八丈。孙九车头长六丈。黄贽车头长五丈。张石保车头长六丈。小桥浦车头林贇车头长二丈。经院车头长三丈。陈□车头65长八丈。经院田下土草湖三车头长一丈五尺。西浦尾周忻车头长十一丈。(上二十七所在瑞圣里。)怀安界上浦长四百四十丈。汤洋王志□车头66长三十四丈。陈司徒等车头长十八丈。(上三所在孝义里。)叶屿古下浦长六百四十丈。湖西浦长三百三十丈。湖塘浦长一百二十丈。南塘浦长二百一十丈。湖井浦长一百三十丈。林都衙小插浦长二百一十丈。吴□□石小浦67长七十丈。圳尾插浦长五十丈。湖塘浦长二十丈。王絃车头长十二丈。陈阔车头长七丈68。弥勒车头长三丈。商伴兄车头长一丈八尺。庆观车头长六丈。陈胜车头长八丈。大乘□车头长二丈。张足等车头长二丈七尺。郑八车头长二丈八尺。□□乘车69头长四丈。陈哥洗车头长一丈五尺。□□车头长十尺。赵转车头长三丈。许清等车头长□丈五尺70。陈后车头长一丈五尺。大乘弥勒车头长□丈。(上二十五所在桑溪里。)桥外方家前小浦□□龙浦(上二浦各长二百丈。)郑娇小浦71西南屈曲小浦长一百五十丈。康山小浦长二百五十丈。湖浦南面长二百一十丈。潘浦长二丈。镜浦长一百□十丈。□尾浦长二百一十丈。桥里小插浦长六十一尺。东岳塘长一百四十丈。郑磜小浦长九十七丈。阮塘长一丈。浦东磜内小浦长四十八丈。方家门前□浦72长四十丈。吴宅浦长二百丈。邻塘浦长二百五十丈。□平车头73长一百七十丈。蒋乖浦长三百丈。郑坂浦长□□丈74。郑五车头长八丈。瓦埕车头长二十丈75。林家车头长七丈五尺。李家车头长八十丈。林师车头长十丈二尺。(以上二十五所在归善里。)师姑浦长一百四十丈。官塘浦长一百七十五丈。东岳至牛头桥浦长二百二十丈。西塘浦长一百三十丈。塘尾浦长五十八丈。报慈浦长二百丈。前塘浦长七十丈。龙舌浦长八十丈。高弧浦长三十丈。高家浦长一百一十丈。高家田浦长二十七丈。薛宅前浦长二十七丈。报慈浦口大浦长一百丈76。东坂浦长九十丈。长腹浦长四十丈,(上十五所在古山里。)象村官塘长七百余丈,溉田五十二顷。猴屿官塘上屿长四十丈,中港并下屿俱长三十丈,溉田二顷余。蒜村石泉庄塘长十三丈,溉田仅四顷。(上三所在江左里。旧志在合浦南里。)翁崎石村官塘东西计七百余丈,溉田十七顷余。大孟官塘长九百五十丈,溉田十三顷余77。浩溪陈塘长十三丈,潴雨水,溉田一顷余(上三所在江右里。旧志在合浦北里78。)童续洲赡学塘长八十丈,溉田五十亩。王峬翁塘长三百丈,溉田一顷半。后屿清福塘长二十丈,溉田六亩。上湾王塘长七百余丈,溉田七百亩。白岩陈塘长二百丈,溉田二顷。良陀林塘长四十丈,潴雨水,溉田五十亩。(上六所在嘉登里。旧志在海畔里。通上九里,凡一百三十八所,俱府城东。)王中臣浦长二十七丈。康山浦长六十丈。白塔浦长一百九十丈。远南门外水闸边小浦长四百丈。五龙堂后浦长三百丈。郑庙边小浦及车头长五十五丈。后陈南面小浦及车头长一百二十丈79。北面及车头长五十五丈。王冢小浦及车头长一百二十丈。王中臣小浦及车头长二十二丈。羊官路南小浦及车头长三十八丈。白塔头小浦及车头长十五丈。(上十二所在高惠里。)洋车路口小浦长三百丈。资福院前浦长二百五十四丈。石步头浦至太平寺基庙前分二浦共长一千三百丈。吉祥庵前浦长四百九十丈。薛重浦长一百五十六丈。钱塘抵侯官界浦长三百五十丈。马头抵侯官界浦长八百丈。(上九所在嘉崇里。通上二里,凡二十一所,俱府城南。)康山浦长九百五十丈。鏁港边浦长七十丈。石浦桥浦长一百六十丈。西石浦小桥浦80长四百丈。后王浦长七十丈。后浦长六百七十丈。汤门外浦长七十丈。茶焙浦长三百一十一丈。石浦南浦长八十丈。官河北头小浦长九十丈。南头小浦长二十丈。税务前浦长一百三十丈。茶焙浦车头长三十二丈。第二小车头长五十丈。后浦四石车头长四十丈。古山车头长四十八丈。石浦小桥车头长四十丈。康山浦车头长九十五丈。又车头长三十丈。城外官河长六百十八丈。(上二十所俱在府城东南崇贤里。)东崎岊溪二水闸积水以溉民田。浩溪水闸旧创以御海潮,溉民田千有余亩,乡人梁堂重修。龙塘水闸在孟溪,溉田四十余顷。(上四水闸在府城东合北里。)海堤按唐志,在县东五里。太和三年,县令李茸筑。初每岁六月,潮水咸卤,禾苗多死,堤成,潴溪水植稻,其地三百户皆良田。

侯官县

按《三山志》:“宋嘉祐二年,蔡襄命疏导渠六十九,延袤百二十五里,田主以四分,佃户以六分,开浚偕盘水利者亦四分助之,仍令民以时修治,不用命者有罚。”

白灶浦长二百十四丈五尺。报恩院前浦长九百八十丈。林野庄前浦高宅前浦(上二浦俱长一百八十三丈九尺。)大王小浦长一百五十七丈四尺。林周园下浦长四十八丈。末山浦长六十丈。新桥头81长一百丈。赵宅前浦长一百四十八丈八尺。曾家桥浦长二百八十丈。石山浦长一百二十丈八尺。南浦长二百丈。桥亭小浦长一百二十二丈四尺。旧俱属美宅里。兴福院小浦长二百二十七丈三尺,旧属孝顺里。山后大浦长八百八十八丈。高弄浦长四百二十丈。钱塘王浦长九百三十丈。浦东属闽县。王石堂小浦长一百七十五丈。钱塘小浦长一百九十丈。西桥南小浦长三十九丈。旧俱属正节里82。石湖浦至报恩83前浦长一百十二丈。王山西桥至石湖桥浦长一百七十二丈。菱角塘浦长二百九十三丈84。官塘浦长四百三十二丈85。西禅塘浦长一百四十二丈。末山院前小圳长九十六丈。丘公官池长二百四十丈。应真前小圳长二百四十二丈。西禅前小圳长八十丈。旧俱属永钦里。三会浦长一百四十二丈。张家洋浦长一百七十六丈。横圳长一百一十丈。松帕洋浦长一百七十五丈86。长定官池长一百七十七丈,旧俱属处仁里87。(以上三十五所,俱在一都。)湖塘浦长六百丈。中浦长五百三十丈。杨宅浦长三百二十丈。五曹浦长五百一十丈。翁宅浦长三十二丈。宋塘浦长四十丈。旧俱属孝成里。白灶浦长六百九十四丈。赵宅浦至水陆塘浦,长三百八十五丈。道浦二一长一百二十丈,一长九十丈。邦浦长二百丈。宋浦长六十丈。五曹浦尾浦长八十丈88。旧俱属新安里。洪塘浦长五百七十丈。桥里浦长四百四十丈。里洲塔前浦长四十丈四尺。外洲浦长一百二十一丈。后崎浦长七十丈。窑头浦长六十丈。庵头浦长六十九丈。白叶崎浦长三十九丈。馆前浦长六十七丈。王简浦长六十丈。林师浦长五十丈。功德院浦至怀安界大章浦上二浦各长五十五丈,旧俱属永乐里。按《三山志》:“自石岊石而东,经甓渎至柳桥,俱通舟楫,贞元十一年,观察使王栩开。县西南五里有湖二百四十步,与西湖通,今柳桥是也。”)牛墩浦长四百四十五丈五尺。郑崎下浦长二百四十八丈。张崎下浦长二百四十丈。上浦长五十丈。西禅园浦长四十丈。翁前浦墩头浦(上二浦各长六十丈。)盐屿上浦长三十丈,旧俱属方兴里。(以上三十三所俱在二都。)西湖距府城三里,迤逦至城南,流接大壕,通南湖,蓄水以溉民田。伪闽时,周回十数里,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其后尽为民田。宋淳熙间,郡守赵汝愚奏请开浚,悉复其旧。宋陈俊卿诗:“凿开百顷碧溶溶,颍上钱塘仿佛同。杨柳两堤联绿荫,菱荷十里散香风。波承翠层层出,潮接新河处处通。舆诵载塗农事起,从今岁岁作年丰。”自宋至今,复淤塞殆尽,旱涝无所蓄泄,民以为患。相传此湖旧有山,越王无诸时,一夕飞往临海郡。一本云在府城西南,误。云澳池在草市都马铺。《三山志》及县志,惧无此池,今依《三山续志》增入。(通上俱府城西。)

怀安县

东湖在府城东北二都。晋太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开凿,以泄雨涝。旧记周回二十余里。宋庆历中,渐塞为民田,而犹有湖,至淳熙间则尽为民田矣。今乡人犹有湖塍之号。《方舆胜览》云:“在闽县西”;《郡书一览》云:“在闽县东”。俱误。阳崎浦长一十五里,其间又或散入小浦,八、九都民田皆仰溉此水。吴山浦东去一十余里,十都民田仰溉此水。凤岗浦溉七、八都民田。(上三浦俱通阳崎江潮。)泽苗浦东去一十余里,至湖里,接浩溪之水,溉十一、十二都民田。廷泽浦东去一十余里,接横溪之水,溉十二都民田。仙坂浦东去二十余里,接浯溪之水,亦溉十二都民田。(上三浦皆通泽苗江潮。以上六浦,俱在府城南。按《本志》:“邑所辖地,西北依山,东南濒江。依山之田多高仰,濒江之田多崩陷,其尤甚者,西北一派,接壤芋源,稍值淫雨,则成巨浸,害田伤稼,其患有不可胜言者。故晋郡守严高,凿东西二湖以泄之。今东湖湮塞,而西湖亦浅狭,民所赖者惟水南六浦耳。其他民田,浦所不能通者,成化十七年,知府唐珣又督民浚渠潴水以备之。”又按《三山志》:“嘉祐二年,郡守蔡襄从乐游桥下开,沿城外抵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去思桥北,出河尾船场,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国以北。知县樊纪复作桥十三,曰湿堹、塍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龙腰、后溪、桑畲、岭下、范溪、漱溪。”)

长乐县

按《三山志》:“长乐滨海,山浅而泉微,故潴防特多,大者为湖,次为陂,为圳,垾海而咸者为塘,次为堰,毋虑百五十余所。每岁蓄溪涧,虽不泄涓滴,亦不足用。必时雨滂澍,乃获均洽。及农事毕,则皆为无用之地矣。以是狡民或侵或清,民失其利。宋咸平、熙宁,屡有识者。建炎初,县令陈可大乃大修塘垾陂湖。乾通九年,县令徐谟复延耆老讲究水利,为斗门及湖塘陂堰百四所,溉田凡二千八十三顷。”

晋溪浦埭长三百五十丈,通淡潮横埭89,溉田种二百石。河头浦埭长三十丈,中置闸,溉田三顷90。(上二所,在县西宾贤里。)福湖俗呼北湖。嘉禾大石新城屯四堰合为一长一千九百八十丈,溉田种四百名。横屿湖周三百一十丈,四窦,沟长一千九百丈91,溉田种千余石。(上三所在建兴里。)镜石河师新三堰合为一92长二百丈溉田十顷。晋塘斗门泄桃阮自龙潭等水入演江。旧志无此斗门,今依县志增入。(上二所在清平里。)新田陂长六十丈,溉田种四十石。灌洋陂长一百一十丈,溉田种一百三十石。(上二陂俱食童溪水。)湖前陂长三百丈,溉田种四百石。丘溪食童溪水,长二百一十丈,溉田种三百五十石93。(上四所在灵石里。)大塘跨昆由、敦素、崇贤、同荣四里。大斗门二,知县徐谈筑。基方广二十余丈,两旁抵海,长一千五十丈。沟港共长三千七百丈,潴福清界水,溉田种千石。按《三山志》所载如此,而县志亦有“大塘”,注云:“昔县令李茸谕民筑堤,沿海三万六千余步。以御咸潮,或时冲溃。皇祐中,县令吴仲举。县尉曹元振,俾民高大其址,引同荣、昆由等里大溪之水溉田,余泽以旁及崇贤、敦素、清平十余里,民到如今受其赐。”二说不同,未详孰是。荻芦陂长六十丈,圳长三百五十丈,潴高陂水,溉田种五百石。(上二所在昆由里94。)凌古塘在逍遥里。周一百二十丈,二窦,圳长一百五十丈,溉田种六十石。金漆湖湖近江,为飞沙填塞。章坂童溪陂95长五百丈,塘一,圳二,溉田三十顷。东港食新塘水,长一千五百丈,圳长八百丈96,溉田十顷。(上三所在良田里。)覆船洋在敦素里。横沟、直沟可通潮,圳沟三,食大塘水,长二千二百三十丈97,溉田十顷。(通上七里,凡十六所,俱县南。)大圳等五浦长九百丈,溉田四十余顷。米笼浦长二百五十丈,溉田六顷。官塘浦长一百一十丈,溉田五顷余。陈师浦长一百丈,溉田一顷余。官丘等四浦长一千七百二十丈。溉田六十六顷。王丘浦长一百二十五丈,溉田五顷余。白灶浦长五十丈,溉田三顷余。鳖石浦长二十五丈,溉田一顷余。后角浦长九十丈,溉田四顷余。银盏浦长七十五丈,溉田八顷余。渡龙浦长九十丈,溉田七顷余。坂塘浦长三十五丈,溉田四顷余。官堰浦长二百六十丈,溉田十顷。古塘浦长一百五十丈,溉田六顷。师娘浦长三十五丈,溉田四顷。浦口小浦长七十五丈,溉田二顷。下笼坂浦长五十丈,溉田三顷。桥头浦长五十四丈,溉田七顷。蛎壳浦长一百丈,溉田四十顷。笼臂浦长三十五丈,溉田三顷。朱湖高浦长二十丈,溉田三顷。延祥斗门旧志不载,今依县志增入。(上二十二所在崇丘里。)东洋塘长一千二百丈,御卤潮,潴雨水,子塘三,共长一千五百丈。沟一,长三百四十丈,横埭二,启闭以窦,溉田种三百石。西洋塘长九百五十丈,有斗门溉田种九十六石。(上二塘今俗呼白芒坑东西塘。)郑湖塘泄水港,抵海,长二百丈,窦三,溉田种四百石。崔塘有斗门,西抵海,垾长一千一百二十丈。崔塘洋沟长一千二百五丈98,溉田八顷。郑湖周二十丈,溉田三十亩。前塘长二千余步。后崎塘长一千余步。(上八所在弦歌里。按《三山志》有崔塘,而县志不载;县志有前塘及后崎塘,而《三山志》不载。疑古今废置之异,名号更改之殊,然不可考也。姑并志之,以俟知者。)获洋、王背大溪、中圳、刘背二溪在招贤里,皆出自龙潭。圳五,共长一千九百一十丈,闸四,溉田种三十石。黄弄溪长二百丈,陂长五十丈,溉田十二顷。溪口溪三坑共长一千四百九十丈,溉田五顷。横圳长九百丈,溉田五顷。(上三所在永胜里。)桃坑湖即桃枝湖也,东西一百三丈四尺,南北三百一十六丈五尺99,垾塍圳四派,溉田种千余石。伪闽时,势家私相转鬻为田。宋咸平间,民讼之,敕复为湖。熙宁间,又有侵耕之者。知县萧竑困括湖塘陂堰,簿而图之,择主领,立经界,培堤岸,碑于湖之旁。今周五百一十丈,为石斗门三,圳长二千三百余丈100,潴乾溪水溉田二十九顷跨逍遥清平二里,今俗呼南湖。沙坂后洋溪长五百丈,入桃枝湖,溉田七顷。(上二所在进贤里。)董塘长二十六丈,食山泉,溉田五顷半。丞天沟长六百八十丈,溉田七顷。韩塘沟长六百丈,有小圳,潴横源溪水,溉田种七石。百石沟在沙漠下。食宾闾尾水,长六十丈,溉田七十亩,(上四所在和风里。通上六里,凡四十一所,俱县东南。)赵塘浦长七十丈。芦荨浦长四百丈。官塘浦长二百五十丈。孤塘浦长四十丈。九石浦长三百丈。车下浦长七十丈。新塘浦长八十丈。圳兑浦长二百丈孤洲浦长四百丈。(上九所在嵩平里。)石濑陂长五百丈,溉田种七百石。古散陂长七百一十丈。溉田种三千石。(上二所在同荣里,俱食龙潭水。)周陂食章溪水,长一千丈,溉田种四百石。前曾塘食龙潭水,长二百丈,口为石闸,御溪涨,尾为石涵101,垾长一丈五尺,溉田种七十石。丁塘食龙潭石濑陂水,长七百丈,溉田种三百石。(上三所在依福里。通上三里,凡十四所,俱县西南。)保丰塘横埭长十丈,溉田种百石。岭口三塘上塘长□十丈102,下塘长三十丈,溪尾塘长二十丈,食大□大□二水,溉田一百四十石103。金冬坑长四丈104,溉田种十余石。倪塘长四十丈,通严湖水尾,溉田种三十石。林简塘食龙潭水,长六百五十丈,圳长二百五十丈,溉田种三百石。稠港长一千一百丈,溉田千余顷。浦塘洋积水三港及圳长二千六百四十丈,溉田三十六顷。潭头斗门泄利刘云之水入海。旧志无此斗门,今依县志增入。(上十所在方安里。)严公湖旧名严湖,在大宏里。陈长者严光,施田为之,周三千二百八十丈,潴大奢雨水105,窦四,溉田四百五十顷,跨方安、敦化二里,今俗呼“西湖”。相传光之子恭,商贩维扬,尝市鼋五十而舍之。光家居,一日,有被黑衣者五十人,送钱五十千,曰:“君之子扬州所附还也。”及恭回,验之,实未尝有,乃悟赎鼋之报。遂舍宅为寺,田为湖。按旧志又云:“湖起于唐宝应二年”,未知孰是。陈塘港会七十二洋,水溢则开斗门,归弦歌里沟及林花沟渎入海。陈塘大官沟跨和风,敦化、大宏三里,长三千二百丈,溉田二十顷。宾闾湖唐天宝五年,仓曹林鶠于方乐、崇仁、和风三乡筑堤五处。复舍己田凿此湖,周一千二百丈,窦八,沟八,沟阔一丈二尺,溉田里氏田,凡七百余顷。因复开陈塘港,以泄三乡及西湖之水,而注之江。又奏请立石于炉峰皇恩寺,纪其限界,禁民不得侵傍湖余地为田,以妨水利。详载本湖规簿。今俗呼东湖。《三山志》又云:旧载上下湖,海风飞沙积而成之。上湖石塘长一百二十丈,有斗门,溉田七百石106。陈塘斗门泄宾闾上下湖及宏源溪水。旧志无此斗门,今依县志增入。(上五所在方乐里。)屈尺塘在新开里。长一百五十丈,溉田种三十石。元祐港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以十七都之田洼下,岁被淹没,遂开县尉卓某后山为港,以泄其水,抵陈塘港,西注之海。又凿寺簿林岊庄前之山为渠,直出漳港石梁,南注之江。民德之,因请名曰袁公港。正规辞曰,此天子之功也。遂名之曰元祐港。按县志所载如此,旧志但有元祐沟。注云:“长千余丈,斗门一,溉田种七百石,而不言开创始末。疑即此港而异其名耳。东沟唐仓曹林鶠凿湖开沟,潦则泄水归陈塘港,旱则潴水以溉民田,转流而东,至登贤官路而此。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开鹏程、卓塘、周庄各洋水路。一凿渠以通石梁锦桥,一凿卓岭及登贤官路,而接此沟,遂名龙津。旧志不载此沟,据县志增入。(上二所在崇仁里,通上五里凡二十所,俱县东北。)章港塘在十五都。闾山塘海路塘(上二所在十四都。)南网塘在十八都。按《三山志》及县志无上四塘。今依《三山续志》增入。县志又有刘山塘,而《三山志》及续志俱不载,疑即闾山塘也。卓岭港在十七都。旧有港,自黄崎东入于海,为沙所壅,凡淹田数十顷。元祐间开港植草,培沙为堤,南自黄庭经牛山入于漳港,而卓岭亦有港泄水而西。厥后俱废。元大德元年,达鲁花赤□□浚卓岭港,经后屯、甘墩入陈塘港。然地势稍高,仅泄水三分之一,余田尚淹没云。此亦据续志增入。(通上五都,凡六所,俱县东南。)海堤按唐志,距县十里。大和七年,县令李茸筑,立斗门十,以御海潮。旱则潴,雨则泄,旁皆成良田。按《三山志》云:“唐武德六年,析闽置长乐。”则二邑也,而皆筑于茸之手,相距才四年;必是更宰,不然则摄也。

连江县

小桥塘四上下路塘疑即旧志四木洋横塘。后坂王前塘疑即旧志五前塘。毗后大渠塘疑即旧志龙卧院前塘。毗塘旧志作皮屯。双碑塘县东大渠塘疑即旧志大渠塘。赤炉洋塘后榄塘王早洋塘后塘西林寺前塘疑旧志庵前堂。(上十一所,俱钦平下里。县志无小桥塘、双碑塘、赤炉洋塘,《三山志》又无后揽塘、王早洋塘、后塘、西林寺前塘,疑亦古今废置之殊,名号更改之异也。)大背县志无此背。圆塘(上二所在嘉贤上里。)师子塘107龙山茭湖至新塘水苋塘财溪背王浦塘有斗门。(上五所在嘉贤下里。)峡塘水合塘洗马塘旧志作池。大小柘塘松坞塘(上五所在崇德里。)郑塘水圳官圳后塘圳小涸溪南般圳乌烂塘(上六所在安德里。)王孙塘管渎二塘(上三所在保安里。)桔木塘土花塘(上二所在建兴里。)横坑塘大潭背刘舍塘董舍前塘外埕塘孙圳官田圳浦头斗门(上八所在永贵里,旧志无此五塘,今依县志增入。通上八里凡四十二所,俱县东。)县前塘抵浦口塘。三脚塘方崎里塘疑即旧志峰崎塘。下塘疑即旧志峰崎下里塘。四洋塘疑疑即志四木洋下塘。赤炉塘双木黄塘双木柴桥塘旧志有双木黄塘,又有双木莲塘,此塘未详的为河塘。北禅小崎塘兴庆前墥头五石塘疑即旧志五石塘。黄贾塘县前大渠塘王塘小屿塘浦下塘(上十四所在钦平上里。旧志无县前大渠塘、黄贾塘、王塘、小屿塘、浦下塘。县志又无三脚塘、北禅小崎塘,疑亦古今废置,名号更改之异也。)王塘乌石塘刘家洞塘罗喝塘大门塘括塘括大塘层屈塘官路塘猛浦塘(上十所在二贤里。旧志在钦平下里。)古塘林湖塘(上二所在清河里。旧志在光化里。)张坂背王宅背炉冲背古圳小洄背中圳背前塘(上七所在光临里。旧志在临江里。)溪西背乌石背(上二所在安仁里108,县志无此二背。通上五里凡三十五所,俱县西。)塘圳埔秦塘牛圳多爻塘王塘有斗门。龙泉圳龙潭背旧志作溪。获芦岭圳西桥圳荐福塘师姑塘旧志作浦。西川圳旧志无此圳,今依县志增入。(上十二所,在县南新安里。)东塘湖在钦平下里北野。旧志在进贤里。隋开皇十三年109,邑民林尧等舍田为湖,周二十里,溉七里民田四百余顷。岁久壅淤,奸民侵冒,几半为田。唐咸通初,县令刘逵奏复之,民为立祠,后令李为记。宋淳化初,县令鞠仲谋以木斗门易坏,更造以石,复梁而亭之。外造小桥六,小斗门七,又置田园,立斗门户,主其出纳,以备修葺。仲谋自为记。复奏降特敕,约束民间,四山野地,不许请佃,邑人亦为立祠。其后土民复渐次侵耕。至庆历初,县令陈某、汪某又相继复之。而乡人陈铸、林简复授资倡众,筑堤于湖之东西北三面,计一千四百余丈,立石柱一百二十,以表湖界。嘉祐初,县令朱定,乾道间,县令曾模,皆增修之。淳熙间,县令傅伯成,嘉定间,县令陶武,淳祐间,县令游义肃,咸淳间,县令宋日隆,俱尝修斗门。国朝洪武间,奸民复渐壅塞为田,几及半矣。水利寝废,民复以为患。东塘溪背洋门背柴蛇背神宫坂背王坂背东湾村背纠泉背神宫后背南洋石滩背石峡神宫背郑门前坂背溪柄翁前背南山背陈趣背新洋背(上十五所,在进贤里。县志无此十五背。)石峡背大溪背溪东背凤山背溪东大背(上五所在安义里,疑即今仁义里。县志无此五背。通上三里凡二十一所,俱县北。)高梁大塘有斗门。湖探塘墥桥堂有南北斗门。官庄塘陈舍后塘旧志舍作屋。长浦塘郑崎塘城门塘石桥塘可塘黄崎塘有斗门。统军塘水洋中圳竹桥师姑圳南塘圳澄岩背西泄背演洋横坑外塍塘斗门(上十九所,在县东南安庆里。)下廉塘官桥塘(上二所,在县东北集政上里。)澄田背在县西北归仁里。

校注

1乾隆《上杭县志 版籍》作“一万二百七石”。

2民国《连城县志 赋税》作“一百四十三锭”。

3民国《连城县志 赋税》作“七千六百一十二石”。

4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与本志同,县志则作“三匹”。

5乾隆《永定县志 食货》作“九百四十四石”。

6乾隆《永定县志 食货》作“三贯”。

7乾隆《永定县志 食货》作“酒醋课钞一十四锭二百一十六文,茶课七百七十五文”。

8乾隆《永定县志 食货》作“五百四十三锭一贯”。

9“栗”为“粟”之误。按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秋税油麦粟豆”。

10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二百八十五锭”。

11“钱”系“铁”之误。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诈“岁课铁三十四万八干三十斤”。数亦有异。

12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二十二匹”。

13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闰月加米四十石有奇”。

14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一千三百二十七锭”。

15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二十匹”。

16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十有七锭”。

17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九千八百斤”。

18嘉靖《邵武府志 版籍》作“秋粮米”。

19嘉靖《邵武府志 版籍》作“田税米”。

20咸丰《邵武县志 田赋》作“二万九千九百六十七石”。

21时经制总制二色钱以绍兴廿四年所收立为定额。至绍兴卅一年始虚增其额,因在额外,故谓总经制无额钱(见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

22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二万四千九百根”。

23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九十八斤”。

24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三百六十七锭四贯”。

25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二百六十锭”。

26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一万八千九百四十四石”。

27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三百三锭”。

28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八千一百四十八贯”。

29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一十一万一千二石”。

30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三千三百三顷”。

31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四千四十七顷”。

32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二千二百顷”。

33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二千三百四顷”。

34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五千六百五十八顷”。

35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七百五十三顷”。

36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一千三百九十四顷”。

37万历《福州府志 食货》作“一千三百一十六顷”。

38据康熙《建安县志》载,明代宗景泰八年建宁府领县八,其中建安为附郭首县,清因之,与民国《建瓯县志》所载相同,“建宁县”宜改为“建安县”。

39嘉靖《建宁府志 贡赋》弘治五年作“五千二百三十三顷”。

40嘉靖《建宁府志 贡赋》作“三百八十八顷”。

41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四千二百五十二顷”。

42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二千五百九十六顷”。

43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九百八十四顷”。

44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一千三百三十六顷”。

45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一千四百一顷”。

46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作“二千四百六十九顷”。

47光绪《漳州府志 赋役》作“二千六百六十一顷”。

48光绪《漳州府志 赋役》作“一千六百七十一顷”。

49光绪《漳州府志 赋役》作“一千四百二十四顷”。

50光绪《漳州府志 赋役》作“一千六百三十四顷”。

51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三千九百二十二顷”。

52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一千八百二十顷”。

53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八百七十六顷”。

54乾隆《汀州府志 田赋》作“一千五百八十九顷”。

55嘉靖《延平府志 食货》作“二千二百三十六顷”。

56嘉靖《邵武府志 版籍》作“四千五百五顷”。

57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弘治五年为九千二十五顷”。

58同治《兴化府志 户纪》作“四千六百九十顷”。

59淳熙《三山志 版籍》载开淘负城河浦长为“二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丈”。

60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一桥内长七丈……”,应从之。

6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二长二丈”。

62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小圳”。

6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华岩墙角圳”。

6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前洋浦北薛东车头”。

65据淳熙《三山志 版籍》应补“口”字。

6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汤洋壬志车头”。

6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吴石小埔”。

6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一丈五尺”。

69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土乘车头”。

70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一丈五尺”。

71淳熙《三山志 版籍》云“长四十丈”。

72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方家门前浦”。

7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平车头”。

7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一丈”。

7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二十四丈”。

7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一百一丈”。

7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四十三顷余”。

7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在嘉崇北里”。

79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一百三十丈”。

80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西石小桥浦”。

8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新桥浦”。

82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属王节里”。

8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报恩祠”。

8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二百九十二丈”。

8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四百三十一丈”。

8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一百七十五丈”。

8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处仁里”。

8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八百丈”。

89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溪湖横埭”。

90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溉田二顷”。

9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六千九百丈”。

92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镜石何郎新三堰合为一”。

9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二百五十石”。

9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在毗田里”。

9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章坂章溪陂”。

9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八圳长八百丈”。

9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一千二百三十丈”。

9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一千三百五十丈”。

99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南北三百六十一丈五尺”。

100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圳长二千二百余丈”。

10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口为石闸,御溪洪,尾为石齿”。

102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上塘长十丈”。

10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溉田种一百四十石”。

10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九丈”。

105同治《长乐县志 水利》作“潴二刘、大畲二溪水”。

10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溉田种七百石”。

10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狮子塘”。

10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安定里”。

109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隋开皇十一年”。

卷之二十二

食货

水利

福州府

福清县

东西塘在永东、永西里。县东西之水,分潴以备火患,后东塘民塞其中。宋淳熙三年民居火,乃易塘东民田,凿以广之,横经学门,以象泮水。琵琶槽跨永东、新安二里。宋大中祥符间,士民并海筑垾。政和八年,饕风驾涛坏之。宣和三年重修,长二千余丈,溉田种三百余石,形如琵琶,故名。“新安”旧志作“新丰”。石塘陂在文兴里。宋祥符中,知县郎简筑。并江为之,食河头水,溉田种五百余石。西陂塘东陂塘古龙陂程溪陂(上四所在方城里。)后塘龙潭陂建临陂择善院前陂东溪陂(上五所在永宾里。)王洋塘后塘(上二所在方民里。旧志在方乐南里。通上五里九十二所俱县东。)庆陂姚下陂石蛇陂万安陂镜塘后塘戴塘旧志作“陂”1。王塘姚塘姚陂冯陂2上姚陂后陈陂姚陂3黄陂(上十五所在清涵里。)下洋陂龙潭陂潘兜陂张洋陂大洋陂景洋陂里后洋陂4陂头陂南坑5旧志作“南坑”。新洋陂岭口陂段平陂长潭陂北洋陂龙溪陂新洋南洋陂郭陂龙溪张陂岭口陂县志无此陂。师姑陂程陂新陂董陂吴陂大莒陂文殊陂北湖官陂小陂白叶丙南湖简陂游陂下宅陂郑马陇陂大洋陂溪西陂周塍陂旧志作“周陂塍”。磨陂龙陂旧志此陂在新安里,而县志乃载于此,未详。(上四十一所在新宁里。)膳陂“膳”一作“胆”,溉田种三百石。小洋陂疑即旧志“洋陂”。翁前陂漳塘陂马陂里洋陂昆仑陂溉田种四百五十石。莲荷陂旧志作陂。陈塘岩陂疑即旧志上“严陂”。许陂游塘曾舍前陂西陂滩陂“滩”一作“摊”。寺家陂王陂溉田种一百七十石。寺后陂旧志作“寺家塘”。双畎陂6溉田种五十石。章束陂7百众陂(上二陂各溉田种六十石。旧志无上三陂,而续志有章束、百众二陂,又无双畎陂。)马栖坝见续志。(上二十三所在永福里。)梁塘前塘乌焦塘竹头塘宅舍塘古塘白鲛塘旧志作“陂”。兴塘旧志作“陂”。麻洋陂周重陂林塘陂张塘陂无患陂溉田种三百石。章塘溉田种四十石。田源陂溉田五十余亩。杜篙陂旧志无章塘及此二陂,今依县志增入。郑神陂赌饮陂旧志作“堵饭陂”。上牙陂两尽陂8神宫陂张公陂9(上六陂,旧志在永寿里。以上三十二所在善福里。通上四里凡一百所,俱县西。)元符陂在新丰里。唐天宝中置,名“天宝陂”。宋祥符中,知县郎简重修。熙宁五年,知县崔某,岁督田户鸣鼓兴筑,不至者有罚。圳长七百余丈,溉田种千余石。后乡人乞罢之,自是田多旱损。元符初,提举钟某檄知县庄正柔修之。熔铁汁以锢其基,溉田如旧,更今名。至李圮10。国朝洪武三十四年,按察司佥事陈灏檄本县募众重修,溉田种一千余石。东禅塘宋开宝中,中山人刘逢以卤地四千丈施东禅寺,乃筑垾塍。塍内港凡三,泥门一,斗门五,十年始成。自是岁收千石。治平初复坏,乃增高其塍,溉田三十二顷有奇。灵石庄陂溉田七十五顷六十亩。洪福庄陂溉田四顷五十亩,旧志无此二陂,今依县志增入。(上三所在灵德里。)绵亭洋安善溪出双髻山,至鹧鸪山下绵亭洋。宋祥符元年,僧惟真截溪十二派,筑堤八百一十丈,斗门四,凡九年乃成。溉田四十顷。林塘竹湖后溪陂林横塘东渡陂漆林洋白獭陂11食蒜岭溪水,唐黄蘖僧所开。夹岸垾港,长二十余丈,外捍海潮,内御骤潦,溉田种二百石。(上七所在光贤里。)郭塘麻车塘12“车”一作“卑”。陈坑塘刘坑塘(上四所在福唐里,旧志在钦塘里13。)郑塘垆洋塘倪宅塘潘占塘曹塘福坑塘白塘葛坑塘龙潭应塘“应”一作“磨”。信坑塘东一龙塘(上十一所在平北里,旧志在安夷北里14。)王澳塘在平南里,旧志在安夷南里。嘉塘马屋塘缺塘高岭塘道场塘(按旧志,上五塘并凤塘,共溉田种百余石。)林子洋塘夹海为之。江阴塘旧志无此二塘,今依续志增入。(上七所在江阴里。)松潭洋在仁寿里。愿塘南沟北沟横沟赤漏沟中沟凤塘旧志以此塘属江阴里,而县志载之于此,未详。(上七所在浔阳里。通上九里凡四十二所,俱县南。)三十六脚湖在海坛里海坛山。湖水青碧,荷花丛生其中,鱼鳖甚蕃,鼋鳌有高于人者。湖旁沙善崩,人之往者多陷没。每一、二年或三、四年,有大雷雨,则湖之水自决,鼋鳌鱼鳖皆乘流入海。吴田塘旧志此塘在惇和南里。寺家塘郭塘桑塘鳗坑塘(上四塘旧志在归化南里。以上五所。在化南里)洪塘古塘陂大松坑萩芦陂萧塘陂萧塘门前塘郑塘陂(上八所在隆仁里,旧志在栖仁里。)陈塘林塘杨塘县志无此塘。沈塘潘塘薛塘(上六所在临江里。)大塘在海旁。闽王筑堤以防海潮,长一千余丈,溉田种三千六百石。占计塘亦闽王筑。溉田三千余顷。木椎塘括塘(上四所在井德里,旧志在拜井里。)黄蘖海塘跨井得隆仁二里,东西三百五十丈,斗门三间。洪武十四年筑,溉田十五顷。(通上六里凡二十九所,俱县东南。)漳塘池家塘旧志无“家”字。林陂塘应天寺前陂旧志寺作院。石臼坑塘场前塘15旧志作“陂”。溪南陂西洋陂旧志作塘。香岩上下洋旧志“岩”作“严”。宋天禧二年,僧师振募众筑堤九百丈,斗门四,16泥门五,凡十一年乃成。溉田二十余顷。香岩五老港旧志岩亦作严,老作峰。卓岭陂朱步岭陂(上十二所在万安里。)苏溪陂宋天圣二年,西禅请万安、安香二里卤地,因遏为陂,溉田千余顷,派别为莲塘十六顷。熙宁间,知县郭某诗:“万工填巨海,千古作良田。”横塘羊陂溉田种三百石。黄塘灵石蟹屿塘金山之东,径港之滨,有卤地至蟹屿。宋元丰初僧俱眡垾为田,垾长一千五百丈,港有石斗门。灵石白麟洋在径江之南。金山溪流奔注,潮水出入。宋元丰中,僧俱眡垾之,长一千□百丈17,港大小十有一石斗门18,溉田种六百石。法海陂溉田四十顷五十亩。(上六所在安香里。)黄蘖郑渚田在苏田里19,旧志在未苏里。渔浦之南,濒江地也。唐天宝中,尝为田,后废。宋天禧初,僧履元堤之。长三百二十丈,斗门二十四,望之若长坂。外垾内防,日与汛涛为敌,而屹然自若,至今无恙。高陂溉田一顷五十亩。东圳陂疑即旧志“圳东塘”,溉田三顷二十亩。贯林陂溉田二顷有奇。陈下塘旧志无“下”字。林陂溉田二顷。后塘陂疑即旧志后溪塘。窑斜塘溉田二顷三十亩。黄沙陂溉田一顷五十亩。南湾塘溉田三顷二十亩。湖潭陂溉田一顷九十亩。如塘笋陂塘溉田一顷。基陂南洋陂溉田一顷三十亩。北洋陂溉田一顷。横溪塘旧志作陂。郑塘陂赵塘陂(上三坡各溉田二顷。)官塘镜塘旧志“镜”作“境”。官洋陂后溪陂芦塘陂桥头陂官塘县志无此塘。郑平陂旧志作塘。陂头陂屯塘溉田种四石。下莲塘溉田一顷。牛台塘溉田三顷。卓宅塘溉田一顷五十亩。旧志无上四塘,今依县志增入。(上三十一所,在清远里。通上四里凡五十所,俱县西南。)溪田陂洞子陂石塍陂后塘陂官塘练木陂刘洋陂20(上八所21在修仁里。)潘陂严陂吕陂旧志作塘。马槽陂官塘天竺陂游塘木溪陂王盆陂洪塘薛洋塘旧志作陂。陈正陂牛天塘麻昌塘旧志作陂。加塘官塘县志无此塘。施塘旧志作陂。官陂(上十八所在方兴里。通上二里凡二十八所,俱县西北。)

古田县

倪洋在县东横溪里。上洋陂在和平里,长七十丈,溉田种三十石。高头洋陂长一百五十九丈,溉田种一百二十石。西云陂长一百六十五丈,溉田种七十石。(上二陂在崇礼里。已上三陂俱县西。)平湖22溪源陂长六十四丈,溉田种二十石。陈坑陂长一百五十八丈,溉田种二十石。东洋陂长四十丈,溉田种十石。上掘陂23长四十五丈,溉田种二十石。(上五所在横溪里。)邹洋陂长四百五十丈,溉田二十顷。樟尾陂今为吴洋陂。长一百二十丈,溉田一十八顷。吴元陂长二百四十丈,溉田七顷。岩头陂长二十丈,溉田三顷。双濑陂长五十丈,溉田二顷。溪平陂长一百五十丈,溉田七顷五十亩。(上六陂在新兴里。)蒋洋陂长三百七十丈,溉田种一百二十石。徐洋陂长二百八十丈,溉田种二百五十石。漈下陂长二百二十丈,溉田种二十余石。覆舵陂舵一作船,长一百三十七丈,溉田种十五石。(上四陂在慕江里。通上三里凡十五所,俱县北。)感溪陂长十二丈,溉田十顷。小溪陂长八丈,溉田四顷。瑞云陂长一百二十丈,溉田四顷。屈斗陂长一百一十九丈,溉田种三十石。(上四陂在县西南保安里。)碾洋陂长五十丈,溉田种五十石。湖潭陂长一百五十丈,溉田种七十石。诸家陂长五十丈,溉田种六十石。五峰陂长五十丈,溉田种五十五石。(上四陂在县东北邵南里。)

永福县

按《三山志》,宋时塘陂,每季官一检举,劝谕兴修。

白叶湖宋乾道二年修,溉田种十石。后黄陂食溪水,绵亘五里,溉田二顷。(上二所在县□康元里24。)官腊二塘在县□永安里25。内塘十四亩百二十步,外塘十八亩八十步,溉田十五石。大邹官塘在县□归义里26,周百余丈,溉田二石五斗。嵩口塘食济溪水,周八亩,溉田一顷。峬塘长百余丈,溉田种十石。(上二塘在县□保德里27。)

闽清县

按《三山志》,诸里村落,各堰小溪成陂,溉田种五万余石。

樊岭陂在安仁里。白洋陂在贺思里。(上二陂俱县东。)梅洋陂在护仁里。仁王陂在金沙里。连溪陂在盖平里。(上三陂俱县西。)溪源陂在孝顺里。贤良陂源出傅岩,流至磜岭,约三里余,为巨石所遏,邑人陈欲凿而通之,石工已备,无所措手。乃具服拜祷,有顷,石岩自裂,其流遂通。人获灌溉之,利甚溥。以尝应贤良科,因名。郑峬陂(上二陂在宣政里。)滤口陂横宅陂(上二陂在居仁里。通上三里凡五陂,俱县南。)林峬陂在县北仁寿里。

罗源县

永利渠宋庆历间,县令陈偁疏凿,以溉民田。民蒙其惠,因号曰“永利”,仍建亭渠旁,名曰“陈公亭”。

建宁府

建安县

际上陂村尾陂桥亭陂石坑陂平林陂台前陂袁墩陂白杜陂桥头陂庙前陂源挺头陂苏源陂张分陂岐头陂张坑陂大岭前陂小广源头陂小广陂小坑陂谢坑陂复富尾陂叶坑陂赤岭陂郑窠陂寺前陂高桥陂龙焙下坑陂大汾陂陈汾陂陈岸陂(上三十陂宋时建。)陂头水洐陂溉田二百余亩。官陂水洐陂溉田二百五十亩。孤池水洐陂溉田五十余亩。东山下陂溉田二顷二十余亩28。(上四陂国朝建。)水池塘叶坑塘后塘池塘村头池塘孤池(上五所宋时开。已上四十所29在吉苑里。)上焙陂张墩陂水路陂魏墩陂后山陂桥头陂李德陂彻岭陂狮岭面陂宁坑陂苏口陂泽源官圳陂徐团陂东完陂石壁陂戏坛陂(上十六陂宋时建。)叶墩陂溉田二顷七十余亩。南源陂溉田一顷五十余亩。(上二陂国朝建。已上十八陂在建宁里。)上村陂赤岸上村陂吴屯尾陂黄家陂(上四陂宋时建。)庵村陂30溉田七十亩。猪母桥陂溉田六十余亩。石岭塔陂溉田一顷八十余亩。(上三陂国朝建。已上七陂在顺阳里。)视波陂墩尾陂胡渚陂上挺陂张迪功陂中分陂大挺陂(上七陂宋时建。)官陂溉田三顷六十余亩。交溪陂溉田三顷五十余亩。郑屯陂溉田三顷七十余亩。上范陂溉田五顷三十余亩,(上四陂国朝建。已上十一陂在安泰里。通上四里凡七十六所,俱府城东。)九际陂31高冢墓林前陂槛坑陂枧前陂陈坡陂尤墩陂苎溪陂埂前陂际尾陂剧历口陂柱墩陂庄前陂西山陂丘岭沟陂横陂龙门寺前陂吴大源陂黄岭陂萧溪陂雷坑陂萧溪庙前陂雷墩前陂冯坑陂药师坑陂刘坊村尾陂雷坑陂刘坊村陂楼前陂峡里陂丁坑陂(上三十陂宋时建。)西陂溉田五百余亩。尼山葫芦口陂溉田五顷三十余亩。(上二陂国朝建。已上三十二陂,在展村上里。)铜溪陂安浆陂山头陂山尾陂游家场前陂丘坑陂凤溪陂游家车栏坂陂澛源陂魏墩陂黄墩前陂范墩陂游墩陂(上十三陂宋时建。)陈陂溉田一百余亩。游陂溉田四十余亩。大坋陂溉田一顷五十余亩,(上三陂国朝建。已上十六陂在房村下里。通上二里凡四十八所,俱府城西。)大坑陂搭棚坑陂萧坑陂32大村陂叶重兴陂李村陂叶夫陂(上七陂宋时建。)曾顿陂溉田二百余亩。双溪陂溉田一十一顷五十余亩。迪口巨济陂溉田五顷一十余亩。(上三陂国朝建。已上十陂俱在府城南秦溪内里。)官陂台陂林墩陂陈源陂叶墩陂叶墩下陂根口陂饮井陂翁墩陂铁场陂张墩陂际头陂留分头陂33(上十三陂在南才里,宋时建。)游家墓下陂上屯陂麻历坑陂冷源坑陂益源坑陂边石陂五十陕陂分尾陂小溪陂郭屯庙前陂张源陂赖石口陂大小漈下陂34石林坂陂(上十四陂宋时建。)崩溪陂溉田八百余亩。楮树山大陂溉田一千余亩。按旧志,宋时已尝开筑此陂,而新志又以为国朝洪武间开筑,岂其既废而重建之欤?益源陂溉田八百余亩,(上三陂国朝洪武间建。)春塘宋时开。(以上十八所在将相里。通上二里,凡三十一所俱府城东南。)杉溪陂东粤陂乌石头陂箬历坑头大挺场陂上下二邹坑陂黄源陂黄富陂即今南富陂。(上八陂宋时建。)东粤陂头陂溉田二百余亩。小康村头陂溉田三百余亩。中村塘溉田八亩。(上三所国初建。已上十一所在秦溪外里。)陂头陂罗坑陂长柄坑陂浆陂吕墩陂谢坊陂35小溪陂赤岸馆尾陂36溪坡陂梧鼠陂上瞿石仓陂吴墩溪头陂高陂口百丈溪坑坑源泉水陂普通陂谢马桥陂即今驷马桥陂。中瞿陂(上十八陂宋时建。)大百丈溪陂溉田四十余亩。伯通桥陂溉田五十余亩。(上二陂国朝建。已上二十陂在登汕里。通上二里凡三十一所,俱府城西南。)苦梯坑陂佘源坑陂叶坑陂巡坑陂乌石陂前墩陂37叶东陂角湖陂下津陂刀横坑挺陂刘坊陂后山挺陂陈墩陂坡下陂后殿陂后田塘角陂麻山下陂游陂考文字书无“”字,即“町”字之误。西皇陂石壁陂下洋陂下莅陂尾陂黄晏坑陂麻洲头陂桃源陂赤山源陂(上二十八陂宋时建。)大官陂溉田一十一顷七十余亩。松嵬下陂溉田七顷三十余亩。塘谷陂溉田四顷五十余亩。井后郑墩陂溉田五千余亩。佥源陂溉田三顷四十余亩。陂头大陂溉田七顷五十余亩。大源陂溉田四顷。(上七陂国朝建。以上三十五陂在东苌里。)连墩陂前团陂岭根陂范团陂蛮前陂张团挺陂吴团陂重兴院陂源口陂莒坑里陂下源卓家陂莒坑陂石门陂后坡陂左溪陂下陂光坑陂广岭陂王潭陂郑家陂芦慈陂石陂(上二十二陂宋时建。)黄塘源陂溉田一顷三十余亩。渔溪连屯陂溉田二顷二十余亩。(上二陂国朝建。以上二十四陂在川石里。通上二里凡五十九陂,俱府城西南。)

瓯宁县

曹墩陂溉田二百余亩。陈田陂溉田一百余亩。黄墩陂溉田一百二十亩。余墩陂溉田一百七十余亩。(上四陂在慈惠里。)钱墩右陂在梅岐里,溉田三顷三十亩。黄竹垅陂在麻溪里,溉田一百余亩。(通上三里凡六陂,俱府城西,国朝建。)玉陂在黄塘口,溉田一万余亩。先是有妖为害,屡崩,民以为病。宋时郡人吴栻以玉团尺投之,自后陂不坏,故名。峡头陂溉田三千余亩。(上二陂宋时建。)程墩官陂溉田五顷七十余亩。岭下陂溉田二顷八十余亩。(上二陂国朝建。已上四陂在禾义里。)南山陂在水吉南山,溉田二万七千余亩。乌石陂在水吉陈坑,溉田二千余亩。(上二陂在禾供里,宋时建。)翁陂溉田五百余亩。槠浒街尾堂前陂溉田二百余亩。(上二陂在禾吉里。)横山铺前陂溉田五顷二十亩。塘仔陂溉田九顷七十余亩。埂头陂溉田一顷五十余亩。(上三陂在崇安里。通上四里凡十一陂,俱府城北。)黄墩陂溉田二百二十余亩。东江石壁岩陂溉田三百三十余亩。(上二陂在梓溪里。)前岚路下陂溉田一百余亩。龙村虎溪陂溉田八十七亩。夏鄾玉溪陂溉田二百一十三亩。大历石壁陂溉田五十三亩。横坑陂溉田八十五亩。上墘溪陂38头陂溉田六十七亩。夏鄾际上角岩陂39溉田三十八亩。(上七陂在西乡里。通上二里凡九陂,俱府城东北。)小大陂溉田三百余亩40。张墩巷口陂溉田四百余亩。交溪陂溉田二百五十余亩41。(上三陂在府城西北吉阳里。已上十二陂俱国朝洪武十年建。)

浦城县

张家庄陂东石桥陂裴石屯陂头陂临江岭陂吴岭下陂陂头陂42(上七陂在郊场里43。)大剑陂师姑陂黄公陂余家陂破角陂(上口陂在募泰里。)官庄陂中村上下陂44山路头南口陂高头陂南溪村陂双坑椒木坑陂双溪百众陂平石上际陂李村横山前陂深渡陂和尚陂罗屯陂员盘陂45排章口大陂杨村陂平石下际陂橦木陂徐三大陂(上十八陂在大石里。)毛家陂杨屯陂小洋源陂棺陂方家陂渔师陂张家陂井岭陂石际头陂上坑口陂张屯陂渎岭陂46李坑陂郎官大陂渎源毛家陂暂村陂(上十六陂在泰宁里。)曾家洋大陂苦竹坑陂破角大溪陂徐家陂封陂头陂47(上五陂在高泉里。)株林洋口陂三孔山陂蔡坑山陂西殷陂吴源陂龙井岭陂楮林陂黄伯洋陂安铺桥陂小充坑陂外村陂湖尾陂黄源水坑陂黄源口陂高源坑陂杨家陂周陂48周三五陂叶十八陂清潭陂石鼓陂杀狗陂陈源陂49(上二十三陂在考第里。通上六里凡七十四陂,俱县东。)寺后陂余生陂张家仓陂交溪陂石压陂石岭陂峡陂陈源陂50蔡九郎陂虹桥陂黄师陂刘源陂官塘51大堰(上十四所在上相里。)魏司马溪陂洪源溪陂洪源桥上陂52桥下陂黄家陂横源溪陂横源山坑社稷坛后陂社稷坛后大陂登坛陂岩头陂(上十陂在招贤里。)庵下陂杨村桥头陂大坞山陂庙下陂权山前陂又坞前陂53吴村陂吴村前陂权分陂上铁坑陂铁场陂峡分陂张圳陂岩前大最陂南山下陂上方陂54杨村陂上场前陂铁坑陂官闸尾陂官闸陂南山陂塔源石塘(上二十三所在仁风里。)莒源陂瓜洋陂石陂头陂吴潭陂官墈陂沿洲陂龙井陂龙头陂蛇陂(上九陂在新兴里。)边村陂汪家陂偃潭陂55鼓楼前陂大陂头陂九里陂竹溪陂吴良陂秋竹坞新陂峡口陂叶陂(上十一陂在永康里。)大仙殿前陂安抚源陂毛源陂祖源陂竹源陂姜源陂陆源陂(上七陂在太平里。)柿洋陂塘源陂外洋陂横陂长滩陂南山源陂赘岭根陂官桥陂赘山头陂溪湖陂鸡山头陂北段陂朝谢道陂台后山陂娪姑陂黄陂洋坑陂社坛前陂责口桥下陂56(上十九陂在永平里。通上七里凡九十三所,俱县西。)随坑碓前陂仓丘陂黄段陂西阳黄村百众陂蓬源坑翠岩陂大湖岭庵前陂牌前陂西隐寺前陂万寿寺前陂(上九陂在县南清湖里。)黄婆陂水摇头陂鼓楼陂东陂西陂峡口陂檀木陂谢村陂陂头陂57古寺潭陂吕村二陂张村陂石归山陂祖村头陂前溪门前陂坂心陂焕头陂水口陂(上十八陂在官场里。)杨家陂杨家口陂58(上二陂在船山里。)灵岩陂匾山徐村陂黄伯滩陂周村陂朱公滩陂山早木根陂五社陂蒋村陂黄博陂里洋陂里洋神木根陂(上十一陂在忠信里。)江村古陂蔡洋鹅头陂陂头石溪陂蒋家古陂长洋头古陂洪源坛古陂59洪家严肃古陂60蔡坂洋头陂(上八陂在雁塘里。)詹溪陂张村陂李村陂(上三陂在安乐里。)临江陂五亩陂将军山陂白石陂吴陂下洋陂江陂北源陂龚陂乌石上陂乌石下陂墈下陂古楼下陂墈下头陂资胜源陂岭柄陂何村陂横历陂箸竹陂61小盘陂庙下陂垅丘源外罗岩陂(上二十二陂在毕岭里。通上六里凡六十四陂,俱县北。)上村陂龙堂陂莲江寺前陂古溪陂九石坑口陂横溪陂东溪下陂陈溪陂岩口陂中村陂际头陂庵前陂湖头陂龙阁陂上台山下陂广头陂西村陂峡陂石田陂洋坑陂上际陂下际陂大坑陂岭根陂吴礼陂陈家陂陂头陂董家陂西陂汪池桥头陂62松岭陂桥头陂社屋前陂游家庄前陂周家坑陂村尾陂磨车前陂匣尾陂枣木店陂陂下陂竹园陂下坑陂桥头陂龙前陂黄桥头陂张公陂(上四十六陂在县东南上原里。)赖波二陂郑林二陂转水二陂官山陂半岭三陂豆岭陂演坑二陂常坑陂63演坑头陂常坑头陂陈源二陂洋丘陂井彼陂64潮充陂朋完陂石陂大浐陂65小浐源头陂小浐石匣里陂石匣外陂小浐尾陂漈上陂漈下陂66湖尾陂萧源陂萧安礼门口陂67石累陂广教寺前陂广教寺陂西山陂西源陂官路下陂道场陂桥下二陂楞伽寺前陂谢坑陂路下陂抗坑陂68(上三十八陂在总章里。)漈下陂69马头丘陂曹田陂柳前陂乌石下陂70蔡村陂翁八桥下陂虎猪陂石卑头陂驿前陂盖竹吴廷辉陂石仓陂刘乙陂71南桥南寿陂叶目陂欧源张陂李村叶冲陂小洋陂刘屯陂张坂张陂并源口陂上洋叶陂72驿前陂甘山陂大庙岭下陂古塘后塘(上二十七所在清安里。)石壁面前陂山福陂古楼员陂73潘村陂石头陂74翁太傅陂后溪头陂李村陂张司户孙陂张司户陂王朝奉陂杨墈陂叶南寿二陂李号陵二陂叶敦义陂子桥陂吴处仁陂下洋陂四大陂重洋陂75叶焕陂东游陂叶暹陂76子期陂黄家段陂上洋陂(上二十六陂在仁和里。)溪边二陂药石头二陂溪尾三陂赖溪陂赖溪桥头陂象古桥头陂象溪陂洪源陂将溪尾陂詹四门首陂陂头陂象口陂及溪头陂77西山下寺陂赤岭头陂石坑陂祥坑陂葛村二陂黎岭根陂赤一二陂长山尾陂社坛前陂张五十门前陂吴村陂张村陂策头陂石鬼陂叶村四陂象源十陂黄衢桥陂上庄陂赤源下陂石滩桥陂黄衢桥陂78蒋桥头陂(上三十五陂在东礼里。)李柘陂石际陂将军陂李梅陂余落陂廊韶陂79横桥大溪边陂章村陂黄余社稷陂80石壁陂徐坑陂监社陂金家陂法源陂子疆石陂81里塘82(上十六所在登云里。通上五里凡一百四十二所,俱县西南。)章村陂王屯陂陈村陂茅洋陂章家屯陂黄家陂郑杨坑陂83潘屯陂童乌口陂84甘源二陂溪边陂溪尾陂周家庄陂(上十三陂在县东北登俊里。)大洋陂85湖陂(上二陂在通德里。)谷木陂黄公岩陂梨梁庙前陂(上三陂在乐平里。)

五平庙前陂毛家陂后坂垅陂后洋莲塘(上四所在长乐里。通上三里凡九所,俱县西北。)

建阳县

黄陂在县南兴贤下里冯源口,邑人黄盛建,溉田七顷有奇。陂86在县北崇文里,溉田五顷有奇。陈陂在县西南兴贤中里,元延祐三年,里人陈宗宝建,溉田八顷有奇。油陂在县东北同由里,乡人范好问建,溉田五十顷有奇。袅陂在县西北嘉禾里武溪,溉田二十顷有奇。

松溪县

化龙陂在县西十四都,溉田二百亩。黄泉陂溉田一千五百亩。三百陂溉田三百亩。(上二陂在县南一都。)庵溪陂在九都,溉田千亩。龙居陂在十都,溉田千余亩。陂角陂溉田五百亩。官桥陂溉田三百亩,(上二陂在十二都。)梅圹陂圹,邑人读如仰音。在□□都87梅口。正统十四年,大学生叶鼎捐资,募工伐石,为圹三十余丈,溉田五百余亩。夙公圹88在八都。宋景定三年,乡人朱仪孙以柯屯之田高仰,谋于同乡夙仪之,凿山为塘,通湖坑之水,溉田十顷余89。乡人德之,因名。(通上五都凡六所,俱县西南。)

崇安县

傅公堤在县东街,宋县令傅壅所筑也。濒溪民居,赖以垾蔽。后因溪流骤溢,堤岸崩溃,室庐多坏于水。元达鲁花赤完者秃,首捐俸钱,倡民之尚义者修之。东陂在四隅里。艺陂黄石陂(上二陂在从藉里。)昏陂在下梅里。(上凡五所,在县东。)王龙陂在黄伯里。芦陂在黄村里。(上二陂俱县西。)芦山陂在半阳里。阳陂崧陂高苏陂(上三陂在会仙里。已上四陂俱县南。)清献陂宋庆历初,县令赵抃以邑多水患,乃叠石为堤,以遏其冲。遂开陈湾陂,分西溪之流,由石雄以入于县。又从县西凿陂于星阳,溉田甚广(人怀其惠,久而不忘,因取其以名陂。嘉定间,县令赵必愿,淳熙间,县令五齐舆修之。济川闸即宋赵抃所筑陈湾陂。后因暴流横溃,县廨民舍,多为冲决。元至治二年,邑宰刘沅祖乃相水所出之地,累石为闸,因旱涝而为启闭,民赖其利。沅祖字济川,因以名之。(上二所在县北石雄里。)岑陂在县东南建平里。陈屯陂在县东北吴屯里。

政和县

黄熊陂在县坊。范屯陂游田陂姜屯陂(上三陂在县东感北里。)百梨陂在长城里。浮竹官陂在高宅里。(上二陂俱县西。)圹头上陂圹头下陂90山湾陂瀛口陂吴家陂在寻路门下坑。(上五陂在县南东衢里。)

泉州府

晋江县

万家湖亦名东湖。旧溉田九百五十顷有奇,后茭葑壅塞,几成平陆。宋庆元初,郡守刘颖募工开浚,总二万八千丈有奇,积泥为小阜凡七。湖之西南,置斗门四以通海潮,岁久寝废。今湖畔多为田。唐欧阳詹有《泛东湖序李谊二仓记》云:“城之东隅,有万家湖者,渺十里。”一本分万家湖、东湖为二,盖误也。尚书塘距城一里许,唐贞元五年,刺史赵昌开,溉田三百余顷,名常稔。后昌入为尚书,民思之,因更今名。浩浦埭方围三百余丈。洋埭方围二百二十丈。庄埭方围三十丈。嵩埔埭91方围二百二十丈。赤霞陂长一百余丈。东禅埭茭塘周围二百丈。(上九所在府城东附郭鸾歌里。)白衣埭长四十丈。沉洲埭旧名沉洲,每岁五、九月,海涨岸崩,咸水辄伤禾。宣德中,邑氏李捐资筑埭,以捍海潮。天水淮在通淮门外。唐郡守赵启以田多咸壤,凿渠拥抱之,疏涵三十六,榜通江流92,入淮渠,溉田至百八十顷。后守陈洪进、曹修睦相继浚治,尽撤旧涵,别营新涵三,视潮往来,以为启闭。(上三所在附郭登瀛里。)养鱼埭永福埭各长三十八丈。徐陂长一百二十三丈。南洋埭长一十三丈。石园埭长四十三丈。谢翁埭长三十七丈。张埭长五十六丈。东洋埭长一十三丈有奇。赤霞埭长二十九丈。连墩埭长二十一丈。(上十一所在附郭临江里。通上二里凡十二所俱府城东南。)黄陂在附郭常泰里,长五十一丈。正陂长三丈。紫帽坑在紫帽山塔下东西峰之间,水势高下,多为磨硙,下流溉田。苏陂吴陂桃陂相家陂官陂钱塘溪(上六所水源俱出水磨坑。)岬埔潭周围九丈。(以上九所在附郭兴贤里。通上二里凡十所,俱府城西南。)泉山陂长一十余丈。仆射塘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溉田数百顷。后总赠仆射,人思其功,因名。(上二所在附城东北附郭棠阴里。)玉栏浦洑田塘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中有石牛,水涨不没,鸣则岸溃,乡人为立祠。新塘谢埭蔡塘俱与洑田塘相接。太沙塘与永福里盈塘相通,周围二十五里,源接波斯沟。小沙塘周围十里,介于龙田大沙之间。二塘水浊,此塘独清,里人因名为濯缨。吴埭接少沙塘水。(上八所在聚仁里。)潘廷埭93长八千余丈。前李埭后李埭各长三百余丈。前颜埭后颜埭各长三百八十余丈。大吴钟埭长六百余丈。表园埭长九十余丈。小吴钟埭长八十余丈。梅林旧埭长一百六十丈。梅林新埭长一百一十丈。陈坑埭长三百八十丈。涵口埭94长六十三丈。沙尾埭长一十一丈八尺。蔡坑埭长五十丈。林坑埭长七十六丈。水月庵前湖西坑外埭95长七丈。东石埭永乐初,邑民颜正坚筑,溉田二顷有奇。(上四十八所在仁和里。)莲埭长一十九丈。章埭周围二十八丈。李安埭96周围四十五丈。州埭长三十五丈。峰火埭长七十丈。井尾埭长四十八丈。许埭长四十八丈。石父埭长六十丈。石乌湖长四十七丈。新塘吴填埭洪塘十四都新塘曾埭长二十丈。(上十四所在劝善里。)虺湖龙湖按《山川志》亦有龙湖,不言在何都,疑即此湖也。姑两存之,以俟知者质焉。(上二湖各周围二十余里。)沙湖方围长五里。方湖方围二百八十丈。姚湖方围四十丈。吴盈埭长三十丈。瑶林头埭长三十丈五尺。拱塘计五百四十亩四十步97。(上八所在弦歌里。)港据埭长五十四丈。乾湖长三十八丈。赤湖长一十丈。(上三所在兴宁里98。)植壁港东安埭长一百二十六丈。白骑塘方围二十八丈。周塘长一十五丈。梅塘长四十三丈。龟湖长一千八百余丈99象畔塘长一百七十八丈。后田塘长九十八丈。(上八所在江阴里。)盈塘长一千三百余丈。颜埭长九十三丈。临禽埭长九十二丈。蔡青埭长八十四丈。纸幡埭长二十三丈。林埭长一十八丈。陈埭浦陈埭合南浦诸水,为斗门二。宋庆元间,里人林国华、林成筑。国朝宣德五年,林良稷重修。吴店小塘练埭长二十八丈九尺。朱埭长四十一丈。蔡陂长二十八丈。车犊陂100长五十三丈。龙井陂长七十四丈。香炉陂长一十三丈。洋塘长八十三丈。清塘方围八十五丈。郭岩村塘(上十八所在永福里。)蔡陂长六十八丈。黄埭长二十三丈。苏恺埭长五十二丈。崇福埭长三十三丈。蔡县尉埭长四十三丈有奇。陈通判埭长三十一丈。林都巡埭长八十三丈。郑意等埭长一百四十丈。王推官埭长五十五丈有奇。涵口埭长二十八丈有奇。公廨埭长三十八丈。峰火埭长六十八丈。傅吏部埭长七十二丈。方神基埭长六十三丈。横瓜埭长四十五丈。太平院埭长三十九丈。粥院埭长四十八丈。太温埭101长三十八丈九尺。蔡埭长六十三丈四尺。苏埭长二百二十九丈。封崇寺埭长四十三丈。帝释埭长三十六丈。资寿寺埭柯金紫埭各长三十九丈。烟浦埭广袤五六十里,襟带三十六埭,绵亘永靖、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有九,县田三分之一仰溉于此。众推里之齿德尊且富者主之,以时疏筑,民赖其利。岁久壅塞,富人因而田之。遇旱暵则苗无所仰给。宣德间。里人丁仲孚主其事,因辨于官,累岁不决。适巡按监察御史陈祚按泉,仲孚力争之。其事始白。由是水利悉复其旧。翰林修撰刘灏为记。按旧志:昔有吴姓者,尝倾家资筑此埭弗成,因溺水死,乡人立庙祀之。烟浦下王大埭陈侍郎宅埭各长七十五丈。赤塘长一百一十丈。广福埭长四十八丈。沿江斗门永乐十五年,邑人洪克正募众重修。(上三十一所在和风里。)陂洋陂一名清陂102,长三千六百八十丈。迳塘苏塘上二塘在陂洋陂之下,萦回十余里。(已上三所在沙塘里。)东石埭在仁和里。永乐初,邑民颜正坚筑,溉田二顷余。(通上十里凡一百一十二所,俱府城南。)郭景陂长三十余丈。渌水陂长十丈。寺前犊陂长一十三丈有奇。钟埭长二十三丈。白石埭长六十一丈。深陂长四十八丈。洋埭长七十丈。留公陂旧名丰谷陂,在谷口。宋右史留元刚筑103,直六十步,横十三丈,为斗门五。(上八所在爱育里。)韩陂杨木陂洪岩陂石壁陂伏乌陂八丈陂仓陂睹木陂104大陂林陂105莲塘翁圳塘香大塘106(上十三所在常建里。)施陂王陂王前陂王前上塘陂(上四所在善政里。)吕塘在仙溪里。(已上四里凡二十六所,俱府城北。)庄塘长三十五丈有奇。李陂源出葛州,长二十八丈。北乾陂长三十五丈。曾塘长二十五丈,发源谢庄。许陂长四丈八尺。吴陂长三丈。张陂与许陂、谢陂相属,其水归盘湖。(上九所在养能里。)柯宅谷陂长二十丈。五德陂长二百丈107。柳堰陂长三十丈108。陈塘陂长四十丈。洪塘陂长三十七丈109。张乌陂长三十丈。后尾坑陂五陂五斗陂(上二陂各长二十丈。)洪陂长一十二丈。上吾塘110长一十五丈。粪斗洋陂长十二丈。曾陂长一十五丈。高泾陂长九丈。傥林陂长一十五丈。曾陂长二十一丈。黄塘陂长三十一丈。后洋牛陂长二十六丈。许陇陂长三十二丈。都油潭陂长二十丈。徐塘陂长一十七丈。深堰陂长二十三丈。杨塘陂长三十七丈有奇。贵陂长四十三丈。黄陂塘周围一十二丈。牛粪陂长二十五丈。吴陂长二十丈。(上二十七所在务本里。)庄陂周围二十九丈。吴陂长二十八丈。吕陂长一十丈。石围潭陂长四十余丈。陈陂长七十余丈。周冗塘周围七十余丈111。新塘周围三十余丈。柳井塘周围六十丈。南塘陂长一十七丈。苏坑曾陂长一十三丈。(上十所在仁孝里。)安海港有灌溉之利。安海埭永乐初,邑民蔡添祐筑,溉田一顷余。吕塘长一十八丈。寺前塘周围二十三丈。曾苇塘周围一千余丈。甘塘周围二十一丈。孙云塘长三十二丈112。谢陂长九丈。徐李陂113。长三丈。石埭陂(上十所在修仁里。通上四里凡五十六所,俱府城西南。)

校注

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戴陂”。

2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及光绪《福清县志 地舆》、淳熙《三山志 版籍》均作“马陂”。

3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光绪《福清县志 地舆》均作“陀陂”;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陂”。

4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作“里头洋陂”;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里后洋陂”。

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南陂”。

6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作“双亩陂”。

7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作“章东陂”。

8光绪《福清县志 舆地》作“雨尽陂”。

9光绪《福清县志 舆地》作“张塘陂”。

10疑为“至元季圮”。

11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白濑陂”。

12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及光绪《福清县志 地舆》均作“麻东陂”;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麻卑塘”。

1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钦唐里”。

1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福潭磨塘”。

1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场门陂”。

1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斗门三”。

1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长千一百丈”;《县志》作“长千百余丈”。

18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港大小十有一,石斗门虹轩十丈”;《县志》作“港大小十有一,石斗门口”。

19应为“来苏里”之误。

20淳熙《三山志 版籍》在“刘洋陂”之后有“郑前陂”。

21陂名疑为七所。《三山志》增一所“郑前陂”,恰符八所之数。

22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平湖陂”。

23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上崛陂”。

24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县东”。

25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县东”。

26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县西南归义里”;万历《福州府志 舆地》“归义里”作“英建里”。

27淳熙《三山志 版籍》作“县西南”。

2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溉田三顷二十余亩”。

29实仅三十九所。

3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庵后陂”。

3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九漈陂”。

3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萧家陂”。

3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留公头陂”。

3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大小际下陂”

35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谢墩陂”。

3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未岸馆尾陂”。

3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分为两陂”作“叶墩陂”及“水东陂”。

3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上乾溪陂”。

3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漈上角岩陂”。

4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小夫陂,溉田八百余亩”。

4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溉田三百五十余亩”。

4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陂塘陂”。

4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郊阳里”。

4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中羽上下陂”。

45疑为“圆盘陂”之误。

4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渎源陂”。

4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封陂大陂”。

4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周塧陂”。

4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陂源陂”。

5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东源陂”。

5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官塘陂”。

5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洪源桥下陂”。

5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权水下陂、前陂”。

5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上庙陂”。

55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堰潭陂”。

5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青口桥下陂”。

5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陂头陂”。

5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杨家门口陂”。

5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洪源潭古陂”。

6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洪家岩前古陂”。

6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筋竹陂”。

6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汪宅桥头陂”。

6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常坑山陂”。

6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井后陂”。

65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只作一陂,名“石波大浐陂”。

6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际上陂、际下陂”。

6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万安礼门口陂”。

6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杭坑陂”。

6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际下陂”。

7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马石下陂”。

7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刘一陂”。

7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小洋叶陂”。

7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鼓楼圆陂”。

7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头陂”。

75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重阳陂”。

7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叶涣陂”。

7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及坑头陂”。

7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黄衢坑陂”。

7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余落陂”作“金落陂”;“廊韶陂”作“郎韶陂”。

8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黄余社坛陂”。

81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子姜古陂”。

82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李塘陂”。

83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郊阳坑陂”。

84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童坞口陂”。

85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木洋陂”。

86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乾陂”。

87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梅坊坡”,并云“在七都”。

88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夙坊陂”。

89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溉田十顷”。

90嘉靖《建宁府志 水利》作“坊头上陂、坊头下陂”。

91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嵩浦埭”。

92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旁通江流”。

93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潘径埭”。

94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涵港埭”。

95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西外坑埭”。

96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李安塘”。

97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广四十步”

98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一十丈”作“三十八丈”,又“兴宁里”作“永宁里”。

99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龟塘,长九百余丈”

100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车椟陂”。

101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大温埭”。

102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清洋陂”。

103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留无刚”。

104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睹林陂”。

105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林塘”。

106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香火塘”。

107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一百丈”。

108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二十丈”。

109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二十七丈”。

110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上五塘”。

111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周穴塘,周围六十丈”。

112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孙云陂,长一丈二尺”。

113乾隆《泉州府志 水利》作“徐李坑”。

卷之二十三

食货

水利

泉州府

南安县

沙陂龚塘萧陂京塘(上四所在县东三都。)万石陂距县三里。王塘陂吕塘(上二所在二十一都。)延福陂(在二十二都。)释迦陂上陂吴塘陂吴陂(上四所在二十九都。通上三都凡八所,俱县西。)官塘许塘吴高塘新塘(上四所在县南二都。)五里陂塔山陂叶陂(上三所在八都。)下生院前塘卢山后陂(上二所在十七都,通上二都凡五所。俱县北。)陈塘陂昆仑陂庄塘陂沙陂赤石陂后安陂(上六所在二十三都。)吴境陂在三十二都。官陂福平陂寺家陂蝄蛇陂东湾小陂李常陂黄陂板桥洋陂李陂(上九陂在三十三都。)官陂在三十四都。(通上四都凡一十七所,俱县东南。)徐塘在一都。上陂官陂张陂新塘陂竹济陂杨陂桃梨陂淡竹陂白渐陂苦陇陂坑阳陂林湾陂崎山陂蔡分陂坑陂陈洋陂坂塘蔡陂岑兜桃花陂(上十九所在三十五都。)孙陂官陂(上二陂在三十六都。)官陂洪塘陂松塘枢陂凿陂(上五所在三十七都。)官陂在三十八都。自家洋陂下尾塘可塘许塘陂洪塘蓧塘1后塘(上七所在三十九都。)周陂黄埭(上二所在四十一都。)下尾围在四十三都。曾府埭官塘留府埭郭前塘昆仑塘岑头围(上六所在四十四都。通上九都凡四十四所,俱县西南。)塘上陂徐塘陂莲塘马坂陂曾陂下甲陂张家塘刘陂(上八所在四都。)赤石庄陂在五都。(通上二都凡九所,俱县东北。)苏陂太上陂(上二陂在六、七都。)黄陂陈行埔陂丰荣陂(上三陂在九、十都。)曾陂龙潭陂陈陂姑陂(上四陂在十一都。)南乾陂梁家坡杨郭陂上溪陂官庄陂源龟陂田囷洋陂(上七陂在十二都。)澄境陂林口陂延福陂廖陂蔡陂磨陂东洋陂徐塘园中陂蒲提陂山边陂2柯家陂(上十一陂在十四都。)黄山陂官陂山园陂蔡头陂百梁洋陂(上五陂在十五都。)松陂官塘陂坑陂林坂陂侯仑陂长洋陂(上六陂在十六都。)渐山陂在十八都。侯安陂小陂陈塘(上三所在十九都。)灵源陂在二十都。观澜陂陈陂牛屎陂官田洋陂下村陂皂荚陂蕉坑陂(上十陂在二十四都。)上塘陂田庞陂沙陂蔡真人塘(上四所在二十六都。)官陂马塘陂(上二陂在二十七都。)赵塘陂八尺陂中塘鬼塘官陂大塘(上六所在十一都。通上十四都凡六十二所,俱县西北。)

同安县

卢陂溪东陂大口坛陂义陂前冈曾陂石盘陂官路塘王塘吴塘科斗塘刘乌塘昆仑塘新塘韩塘徐塘卢塘魏塘黄塘蔡塘蔡宅塘(上二十所在归化里3。)李陂新陂东坑口陂王陂洪竹陂马陂蔡陂纸缚陂马塘许大塘三会陂无底塘林塘李塘萧塘刘塘北塘南塘上塘蔡塘(上二十所在安仁里。)朱心陂官陂眉洋陂辜痕陂梅龟辇陂石阜陂曾陂叶陂朱陂官陂辰塘叶塘圣果塘欧塘连塘可塘油牙塘李中塘许渭塘缺塘郑塘官塘王塘徐塘前村林塘会新塘海丰埭诸埭陈新埭(上二十九所在仁德里。通上三里凡六十九所,俱县西。)小同陂董陂李陂余陂曾陂石马陂牛岭陂吴陂蔡陂石竹陂陈陂外塘古漏陂石泉陂双林塘浮乌塘阮邪塘陈林塘李湖塘普慈塘东山塘官塘戴塘水塘杨塘颜家门前塘(上二十六所在县北感化里。)钟陂李陂曾陂葛陂洪坑陂慈氏塘林塘行军塘郑塘枣林塘洪官塘马塘苏塘承天上塘承天下塘东洪塘锜坑塘莲塘枣塘鹿苑塘掘巷塘侯塘莲塘苏处塘李塘(上二十五所在同禾里。)吴陂徐山陂傅陂黄陂可塘官塘陈塘苏塘小鲲塘叶塘莲塘张塘陈塘蒋家塘史林塘庄门前塘杜门塘禾里塘弥塘宋塘界头洪塘王塘(上二十二所在民安里。)马陂宋陂吴陂信塘南塘盈塘庄塘白牛塘吴塘王塘牛尾塘孙辇塘竹浦林处前塘浦南塘新埭(上十五所在翔凤里。通上四里凡六十二所,俱县东南。)坤陂吴陂黄陂石桂陂甘陂姚陂经冬陂乌泥陂赤竹陂徐陂许陂卢陂目明塘洪塘西湖塘蔡塘车塘新塘西洪塘前埔塘小同溪塘翁处前塘新塘曾塘蔡塘陇尾塘山前塘光孝埭草埔埭(上二十九所在从顺里。)刘洋陂新囷洋陂王陂吴坑陂大辇陂筠竹陂大洋陂东陂南洋陂马园黄陂玉峰陂吴陂水磨陂塘潭陂洋坂井尾陂外陂赵塘洪塘苟塘龙鸾塘谢塘张塘下尾塘郑官塘林塘宝林塘曾塘南院埭石埭沈浦埭上埭(上三十一所在积善里。)洪浦桥官塘尾塘欧塘方塘鸡髻塘后洋蔡塘古楼徐塘高林埭浦东埭陈处埭曾埭莲板新埭陈埭薛鹅埭新埭(上十五所在嘉禾里。通上三里凡七十五所,俱县西南。)官陂东乾陂西乾陂石阜陂黄陂张宅陂碌齿陂西乾下陂崇胜陂陈陂石纯陂曾潭陂苟骨塘4李塘沈塘林塘陈库塘李塘林后塘上王屋边塘潘塘(上二十一所在县东北长兴里。)

永春县

蔡坑桥陂新塘后门陂平床高后大陂留坑桥下陂坑源桥下陂郑坂陂发洪坑陂溪潭陂石硿吴陂鳖坑陂林田陂曾洋陂大柱山黄栏里陂(上十三陂在十五六七都。)琳田陂仓头洋头陂双门陂姜坑福寿陂洋源水尾陂西绢平床陂龟龙西陂龟龙桥下陂盖竹洋大陂洋斛陂长沙陂(上十一陂在十八、九、二十都。通上二都凡二十四陂,俱县东。)汤边陂陈岩上陂胡坑陂陈岩大陂(上四陂在六、七都。)陂头陂溪西陂衡山陂下粤陂(上四陂在八都。)陇丘陂承鱼陂东湾陂林陂郑陂夹漈东陂山里陂流水泉源陂傅洋陂上坂陂西向下尾郑陂(上十陂在九、十都。通上三都凡十八所俱县西。)东岩陂大坑陂南浦尾溪陂大坂大坑陂陂兜岩前塠陂5(上五陂在十一、二都。)马洋山前陂瓜陂郑陂吴洋浪汤陂(上四陂在十三都。)崩岑头洋解陂大禹陂(上二陂在二十四、五都。通上三都凡十一陂,俱县南。)封崇陂牛鼻漏尾陂山门陂东汰仓前陂大坑陂官田头陂白马陂张埔陂(上八陂在县东南十四都。)福安路下陈塘陂杜山兜陂中坂岩前陂石垾坑杜山陂溪洒陂陈质田头小路口下溪洲南新陂(上六陂在县西南二十三都。)任田陂丘田衡山陂上坑姚田陂上硁陂(上四陂在一都。)王坑陂黄沙陂归洋令水下湾陂下洋陂曲斗陂上桃林宅际上陂庄林卞门前少坑陂(上七陂在二、三都。)葛边陂香审陂萝饭头陂(上三陂在四、五都。)水尾桥头陂伴林陂6林口陂剧头铺下坑陂陈田岭西头陂卢陂(上六陂在二十一、二都。通上四都凡二十陂,俱县西北。)

安溪县

周塘苏塘上洋塘黄潭塘(上四塘在县东长泰里。)乌德陂杨柳陂鸟颠陂7洋塘(上四所在依仁里。)石蛇陂洪岩陂8黄新塘洪塘(上四所在新溪里。)郑岩陂卓元东洋陂(上二陂在新康里。)洪岩洪山陂在新溪。六都二大陂也。高陂亭前陂西门陂石陂石鼓陂山洋陂(上六陂在崇善里。)陂乌陂在来苏里。蒋塘在光德里。(通上七里凡十九所,俱县西。)产坑陂上塘可塘(上三所在县南永安里。)卢灯两塘陂在县北还集里。前山坑陂在县西北感化里。

惠安县

莲塘湖在县东民苏里。广一里,袤倍广之数,溉田十顷。溪底湖在县东南安仁里。广半里,袤倍之,溉田二顷。龙湫沟在县北一里螺山之左畔。岁久湮塞,或侵为田圃。成化十八年冬,知县张桓命工疏浚。石镜陂城山陂承天陂万岁陂菱洋陂普安陂妙音陂卢陂黄陂前坂陂淡竹陂小林陂仓前陂大房陂碣石陂桃李陂林乾陂陈塘陂洋中深陂上林陂前坂下陂许店前塘峬洋塘黄卢垅塘坑下陂大普安塘樟树兜塘斋堂前塘林舍前塘聂新塘棹林塘上陂塘詹塘郭塘张路上塘牛步塘官埭后仓埭石湖埭后坑埭大陈埭(上四十一所在崇德里。)兴陂康陂杨陂延寿陂上朱坑亩圳小古坑畎圳9(上六所在待贤里。)白坂陂庵西陂仓前陂山前陂山前塘(上五所在泰康里。)小兜陂崇福陂张坑陂郑陂东洋陂苏陂坑源陂大兜陂前径陂山腰塘方塘高仰塘兜下塘新塘小塘北塘福胜塘凭塘渌塘张塘杨宅塘玉塘前门塘许塘郑塘苏坑塘东林塘大潭赤湖石湖寨湖(上三十一所在守节里。)承天埭开元埭前林埭(上三埭在□□里10。通上五里凡八十六所,俱县东。)索上陂王明陂并洲埭(上三所在长兴里。)张陂碌水陂胡陂后门陂二八陂刘塘西塘洪塘林宅塘(上九所在礼兴里。)封崇塘浮坑埭(上二埭在□□里。通上三里凡十四所,俱县西。)刘府埭水浦壕林埭水浦曾庄埭水浦林寻埭水浦长分陂石壁陂故宅陂白岩陂百担陂白叶陂故顼陂11小溪陂康井陂长潭陂白岩畎圳12双髻山兜畎甽13石洋坑畎圳沿溪上田畎圳澳溪洋畎圳林口马垅溪畎甽大中陂(上二十一所在尊贤里。)杨燕水浦曲塘李坑塘近山坑源田畎圳林塘溪湖埭曾崎埭陈埭(上八所在安仁里。)郑陂董陂洋陂连酬陂白岩陂欧陂蔡宅陂贾南陂洛陂小陂大溪上陂大溪下陂大溪尾陂西塘悬钟坑畎圳谢宅坑畎圳黄田坑畎圳张庄溪(上十八所在民苏里。)黄洋陂六林陂林前陂乾峰陂官陂新坑陂林田陂石盘陂发洪塘上板塘魏林塘(上十一所在同信里。)马山埭许内埭镇奇庄埭镇奇庄外埭前头埭马上外埭崇福塘南埭堑头埭(上八埭在□□里。通上五里凡六十七所,俱县南。)崇福庄北埭石堘庄埭大即埭东洋埭网川上庄埭蔡埭吴埭布埭庄埭左丞相埭戴仓埭(上十埭在县北□□里。)西洋陂东洋陂院前塘师姑塘钟井塘口塘蔡塘刘师塘乾塘林塘徐店上塘前吴埭迁塘桥塘江庄塘历外下塘缺塘翁塘李塘倚垅大塘倚垅小塘方师塘当溪石桥塘梁次云埭林绍埭陈廷伟埭长坑埭(上二十七所在德音里。)西塘在延寿里。(通上二里凡二十八所,俱县东南。)龙津陂大部陂山前陂江店陂南坑陂按山石陂吴陂巨济陂江店塘官塘南门外塘新塘缺塘山边田塘郑门前塘许坑塘刘家塘牛场塘江店南塘魏塘东坑塘前王塘周塘前安塘辜塘黄师父塘寂公塘上村塘上坑塘瓷窑塘南坂塘牛场中塘桥亭池塘牛场下塘林边塘傅庵前塘东坂路下塘立店门前塘胡舍上塘后洋庵塘西吴舍前塘瓷窑后塘瓷窑下塘竹坑岭头塘许坑塘许塘后塘下田塘官林尾留塘王孙埭水浦(上五十所在平康里。)甘塘陂小陵陂新陂乌龟陂曾陂官陂吴陂大官陂黄陂后内官陂永丰陂观边陂黄塘陂甘泉陂新塘陂舍利院前陂甘坑新塘官庄塘后内山兜塘西吴塘大陂塘后埔塘法石庄塘兰盘埭鲈鳗埭赤屿埭(上二十六所在归化里。)产田陂谢陂王箕陂曾陂下梁陂泽梁陂刘门前陂后峬塘吴塘石斛塘洛塘林门前塘许塘新塘吴塘陈塘柳坑塘泡埭上埭泡下埭寿尾坑柳潭(上二十一所在祥符里。)杨高塘吴胜塘杨汝翰塘黄师姑塘黄西佐塘吴讷塘王容埭杨高潭吴讷潭吴欣潭(上十所在温陵里。通上四里凡一百有七所,俱县西南。)桑田陂西洋陂坂上山坑陂东洋陂上蔡陂新宅门前塘梅林塘蔡塘普空前塘新宅下塘东郑塘白石大塘打捕新塘乾尾塘西亭前潭白石安潭(上十六所在县东北光德里。)新陂康陂章陂山柄塘西溪塘应坑塘黄浦塘后蔡塘白塘葛将塘临坑塘山前塘黄岭塘新坂塘(上十四所在县西北民安里。)

漳州府

龙溪县

东湖周回千余亩。宋绍兴间,郡守刘才邵沿湖建斗门,以时启闭,至今民蒙其利。宋郭祥正有诗。新渠宋绍兴间,郡守刘才邵沿浦筑渠凡四十。颜师鲁为记。郑公渠在留佩洋。宋嘉定间,郡倅郑焕浚。郡人立石刻曰郑公渠。章公渠在扬名坊圳股桥。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浚。民立石刻曰章公渠。(上湖并渠四所,在府城东门外。)流岗港在二十六都。东通翁建港,接九龙江;西通东港,接南门溪水,北通长墙仪凤;南通蕉山浦尾。溉田数万亩。旧港之西旁数亩堙塞,溪潦时至,辄伤田稼。成化九年,知府张璝督民浚治如旧。水口塘在二十七都,溉田二十顷。洲头洋岸洋中岸南墵洋岸草头洋岸内田洋岸旧溪洋岸五甲洋岸百分洋岸深埭洋岸内州洋岸新溪洋岸大埭洋岸新溪仔洋岸南葛内田洋岸上洲中洲洋岸沙白洋岸南洋仔岸北葛洋仔岸内田洋岸新溪八分洋岸东洲洋岸玉洲新仔洋岸洲头上溪洋岸官埭康港洋岸郭使洲洋岸苏洲洋岸瀛洲新丰洋岸新开围外洋岸沧洲洋岸围下东山门口店后洋岸塘洲仔庵后洲头洋岸杨洲东洋岸南边洋岸东埭洋岸新泥洋岸(上三十五岸计长三万二千五百八丈二尺,各高一丈二尺,或四、五尺,厚一丈八尺,或二丈二、三、四尺,俱在二十八都。)官港上通柳营江,下通石美港,长二十余里,溉田二百余顷。岁久壅塞。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督民重疏治之。新埭二所俱濒海,所以障卤水,使不害稼也。岁久崩坏,知府姜谅重修,复增建斗门,以时蓄泄。吴陂杨陂新陂蠔礁埭岸海洋埭岸东边埭岸乌屿海印埭岸西新埭岸六甲颜埭岸茭艼埭岸直道埭岸先锋埭岸施埭堤岸周染埭岸外埭岸石鱼埭岸(上一十三岸计长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四丈,各高一丈,厚一丈五尺,或二丈。以上十九所在二十九、三十都。通上四都凡五十六所,俱府城东。)仙溪陂饷贺陂竹洋陂辜洋陂南丰陂山溪源陂独坐陂(上七陂俱在府城西二十一都。)禾平埭源出漈山及龙须漈,合流而至于此,溉南山寺田数十顷。元延祐间筑。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重修,计一千八百余丈。赵埭积大悲岩坑及金龟漈二水,溉田四顷有奇。西埭亦积大悲岩坑水,为斗门,以时蓄泄,溉田十顷有奇。(上二埭俱洪熙元年南山僧无溢修筑。)塘头杜埭岸禾平庄埭岸黄埭岸溪乾带埭岸溪乾登带埭岸丰田霞尾溪乾埭岸丰田市尾庄埭岸青浦内洪安埭岸青浦保仙埭岸(上九岸计长八千三百六十三丈,各高一丈二尺,厚二丈五尺或六、七尺。以上十二所在四、五都。)溪头陂溉田十顷有奇。旧以沙土筑之,岁屡崩坏。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檄海门巡检许谦董役,易之以石。鸿福埭潴鸿山之水,溉田十顷有奇。旧法济寺僧掌之,后为豪右所据。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复褫以与民,俾修筑之。民乐其利,因改其乡曰“丰乐”。吴山平社埭岸许坑社埭岸浮岐社埭岸苏埭岸甘埭岸洪埭岸岭后社内围埭岸龙滦社埭岸双分社埭岸排铺庄埭岸圳尾社埭岸上墩社埭岸东山社埭岸(上十三岸计长八千二百二十八丈,各高一丈六尺,厚二丈六尺。以上十五所在六、七都。)倒港南接南陂,北从北港,旁通河角谢仓,以至许坑。溉田千亩。台埭洋埭岸斜埭洋埭岸黄埭洋埭岸永兴庄埭岸朱埭埭岸宫前后洋埭岸谢仓内埭岸谢仓外包埭岸二十八分外埭洋岸二十八分内埭洋岸(上十岸计长三千六百三十一丈,各高一丈四、五尺,厚一丈六、七尺。以上十一所在八都。)太保陂昔有谢都官者,筑海为田。继有陈太保者,引水开圳,设斗门,以时蓄泄,溉田百余顷。然沙土善崩,民以为患。景泰初,乡人刘廷奋率众请于郡县,验田聚谷,悉砌以石。矶洲埭岸吴边埭岸港头埭岸溪尾埭岸普贤埭岸草尾埭岸翁埭港岸张芦边埭岸(上八岸计长五千一百丈,各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五尺或七、八尺。以上九所在九都。)高洲洋岸新洲后洋岸方处下洲尾洋岸港尾庵后洋岸许溪里洲洋岸福河白莲塘洋岸程尼洲四围岸尼仔洲四围洋岸溪边洲尾洋岸新洲临洲洋岸官洲泥边洋岸(上十一岸在十一都,计长一万五千九百九十三丈,各高一丈三尺,厚一丈八、九尺。)邹塘源出紫云岩。浯淇塘源出石狮岩下,限以石闸,而时蓄泄之。(上二塘在十二、三都,各溉田百有余亩。)施墩上圳在□□都14,通浯淇塘水,溉田六十余顷,知府姜谅重浚。(通上七都凡六十一所,俱府城南。)白银陂郑陂林陂(上三陂在二十二都。)蓬莱港溉田百余顷,旧为流沙所湮,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督民浚之。松柑浦溉田百余顷。陈陂白衣陂吴陂县陂张陂林陂董迳陂林角陂大黄陂黄竹陂普通陂(上十三所在二十三、四都。)郭坑塘在二十七都,岁久堙塞。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重浚,溉田二十余顷。(通上三都凡十七所,俱府城北。)月港南接田尾港溪源,北接西溪上流,潮汐吞吐,溉田以万计,亦通舟楫。禾平港通坑漈及龙须漈港,两畔为斗门三,以时储泄,溉埭田万有余亩。(上二港在四、五都。)广济陂在八都,宋郡守傅□15所筑。累石为堰,长一百三十丈。自洪礁倒港历八都、六、七都及漳浦县二十八都,溉田千有余顷。岁久颓圮。国朝景泰五年,知府谢骞命邑民苏日跻修筑,寻复为洪水所坏。成化十七年,知府姜谅规措财用,托致仕运判苏殷及大使何金督工重修。民感其惠,因呼曰“姜公陂”。普贤埭在九都,潴太保陂水,溉田四顷有奇。知府姜谅重修。陈洋陂莒溪陂瞻军陂石陂陈陂官陂师姑陂大寿陂古溪陂古溪下陂蔡陂绿陂徐陂吴陂(上十四陂在十二、三都。)西浦在二十七都。其水自南门溪逶迤回绕。其旁有港,时引潮汐,溉田十顷有奇。上有村,中通舟楫。鸿江埭岸许林头埭岸西埭岸后林埭岸石囷埭岸北市埭岸埕边埭岸海沧埭岸石甲头埭岸澳头埭岸林尾埭岸观音后埭岸陵坑埭岸赤石埭岸暂尾埭岸钟林尾埭岸长屿埭岸山头埭岸东坑埭岸后泾埭岸庄水头埭岸后浦埭岸排头埭岸吴贯埭岸马厝前埭岸刘厝前埭岸郑墩埭岸南内埭岸南外埭岸(上二十九岸计长三千九百九十七丈,各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八尺,或二丈。通上六都凡四十八所,俱府城东南。以上港浦陂塘及埭,皆仍旧迹。间有尝经浚治者,已各疏其下。其圩岸通计一百二十八处。盖为府治东南濒海,恐潮汐害稼,故筑以捍御之也。岁久渐圮。成化十六年,知府姜谅檄县丞吴鹏、典史应华董其邑民重修。)朴花陂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溉田百余亩,天顺五年,为洪水所坏。成化十五年知县朱琳重修。王陂石陂中陂北陂官陂(上五陂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

漳浦县

西湖在县西门外,邑中众水所汇。宋嘉定间,县令赵师缙凿湖筑岸,创立水门,时其蓄泄,以溉民田。周围五百一十五丈。开元陂在县南十七都界。旧开元寺有南北二埭,田三十余顷,故筑是陂,潴水溉之。陈翁陂何陂广济陂详见《龙溪县志 水利》。横口陂(上四陂在县北二十八都。)

龙岩县

郑陂在县东门外。谢洋陂在县西。官陂吴陂俱在谢洋陂之下。新陂在东山。乌石陂在乌石头。(上二陂俱县南。)

长泰县

永利陂双圳陂(上二陂在彰信里。)方陂在方成里。(通上二里凡三所俱县东。)莼塘陂史院陂(上二陂在县西仁和里。)颜甫陂旧为洪水所坏,知府姜谅檄知县刘铎重修。古楼陂(上二陂在县北旌孝里。)田水陂在恭顺里。西洋陂在善化里。(上二陂俱县东北。)良岗陂在县西北石铭里。

南靖县

车头陂东山陂大寨陂车田陂油车濑陂港仔陂九良陂庙下陂马头陂渡船头陂湖湫村陂酒甕陂汤坑陂倒树径陂张渠陂吴田陂虎爬濑陂鸿田陂潭头陂(上一十九陂在县西归德里,共溉田二百顷。)圳头陂坂仔陂新陂后溪陂铜鼓陂南山陂上坂陂后塔陂马溪陂乌田上陂乌田下陂宝峰陂新岩陂虎陷陂湖潭陂永乐十八年里人李伯瑾开筑,灌田千余亩。前主事黄文史为记。(上十五陂在县南清宁里,共溉田一百五十顷。)溪仔陂下路陂龙路亭陂陈洋陂涂寨陂涌口陂龙山陂铁山迳陂宝珠山陂官洋陂白浪濑陂田北下陂寨下陂庵头陂田寮上陂径头陂铜岭上陂溪仔下陂荒山陂林口陂硿口陂田寮下陂后到陂石佛陂新店陂铜岭下陂深渡陂流下陂车后陂余仓陂(上三十陂在永丰里,共溉田二百五十顷。)釜港陂河园上陂田墩陂河口陂南门陂洪溪头陂岩下陂岩山陂小溪上陂中陂下陂张仓上陂下陂(上十三陂在习贤里,共溉田二百顷。通上二里凡四十三陂,俱县北。)

漳平县

后溪洋陂在居仁里,源出凌家山,溉田六顷有奇。车陂在和睦里。甃石截溪,车水以溉田,故名。(上二陂俱县北。)黄畲涧源出三重岭,西流入龙江。小坞涧源出覆鼎山下,历后葛。安坑涧源出凌家山。宁坑涧源出仙帽山及牛隔山。高岩涧源出岩洞,历大青诸处。(上五涧俱流入龙江。每岁东作之时,则筑陂蓄水以溉田。)

汀州府

长汀县

官陂积水之所。张家陂郑家陂中陂横截鄞坑,广袤数十里。(上四陂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西田陂在归阳里。南拔桥陂在在城里。累石为堤,引水入官濠,东流。(上二陂在府城西。)何田大陂在府城南清泰里。障刘源溪入中陂,又障黄坑涧,抱山数曲,合流出何田市心,疏为数十圳以溉田,俱成膏沃。

上杭县

官陂在县东白沙里。高陂在县南太平乡。梁陂在县西北16在城里。昔乡民有梁姓者,募众累石为陂,溉田数顷。

武平县

黄田陂在县西丰顺平里。

清流县

成陂在龚坊。新陂在白石桥。雷公陂在吴家铺。枫陂在上保。(上四陂俱城郭里17。)胡椒陂在黄地岩。阳陂在嵩溪馆上。黄坊陂在清水塘。桥下陂在嵩溪18。牛屎陂在潭口。黄婆陂在完池。伍陂在大坑门首。嵩溪陂在馆前下。大段陂在汤坊。池陂在池溪。(上十陂俱县东永得里。牛河陂在风夹。石壁陂在西坑。桥下陂在田头。新桥陂在罗坑。)和尚陂在李田。罗汉陂在下冯。石壁陂黄陂(上二陂在下谢。)朱家陂在必渊坑。(已上九陂俱县南四保里。)大陂一在源坑;一在细坑。际合陂在中地水口。门首陂在塘下。雷公陂在塘源坑。牛陂在横坑。石梯19在羊蹄坑。(上七陂俱仓盈里。)牛家际陂黄陂石硖陂(上三陂在三都。)小坑陂在二都。余朋陂在平地夹。陈家陂在罗坊。白沙陂在四都。西坑陂在石拔。品地陂在一都。洞口陂在矶头。(上十陂俱梦溪里。)上湖陂在急龙。马家陂在张家营。姚坊陂20在船湖。游坊陂在班竹。(上四陂俱北团里。)石子下陂段上陂岩塘下陂陈家岭下陂岭下陂新田上陂石佛陂黄家沙陂(上八陂在罗村里。通上四里凡二十九陂,俱县东南。按县志,每岁农隙之时,县官一人循行境内诸陂,督得利之家修筑,以备旱涝。)

连城县

彭坊陂在城里。元初筑。大田陂在北里吕屋岗。吴公陂在官坊。牛陂在郭坑口。店前陂在后洋。吴地陂在峰头。隔畲陂在龙坑。(上五陂在姑田里。通上三里凡七所,俱县东。)大田陂在县西南顺里。官陂在班竹。黄城陂在官陂之下。(上二陂在南顺里。)大安陂在下畲隔口。丘坊陂在中田尾。大分陂在赤岭尾。新陂在壁州溪。余坊陂在余坊尾。过路陂在魏坊尾。岭背陂在李坊村。(上七陂在河源里。)官田陂在刘家车。陈张陂在冈溪。大洋陂在席湖。(上三陂在表席里。通上三里凡十二陂,俱县南。)石陂在黄公桥之上,元初筑。苏坑陂在北山庵下。岩陂在上江坊。夹口陂在徐坊。石航陂在黄屋山下。中陂在溪源。(上六陂在县北北安里。)龙爪陂在县东南在城里,元初筑,以溉县前之田数百亩。(以上县境诸陂皆因其田势卑高而置,以资灌溉。为设守者,稍有崩决,辄加修葺。)

归化县

八字陂在县西兴善里,溉田千余顷。杨嬷陂在县东北归上里黄窠。昔尝有孀妪杨氏捐资创筑,以溉众田,邑民利之,因名。

永定县

高陂在县东太平里。大陂在胜运里,洪武间筑。蔡家陂在南溪里龙漈。昔有蔡姓者募众修筑,因名。(上二陂俱县南。)杭陂在县西北胜运里。杭陂水圳在县北胜运里。自接官亭西环绕县前,直抵通明门,以堰坑陂之水,萦纡屈曲,灌溉田畴,居民食饮亦赖焉。

延平府

尤溪县

官陂在县西南二十八都。方广数十亩,溉田数千顷,余浸旁及他境。

沙县

鸬鹚小溪陂在五都,溉鸬鹚村城头坂田。西山小溪陂溉西山一带田。天王陂溉天王寺田。(上二陂在八都。)官庄小溪陂在□都21,溉官庄高沙坂田。(通上三都凡四陂俱县东。)齐岭根陂溉俞屯雁山下茂坂田。涌溪陂溉涌溪俞屯黄墩坂田。(上二陂在□□都22。)官舍坑陂在□都23。溉高桥坂一带田。(通上二都凡三陂,俱县北。)

顺昌县

张公渠在县治北。洪武七年知县张缙开。源出龙兴岩。居民旧于山之腰决小渠,引水溉田,仅载苗米五斗而已。西南有古渠,堙塞已久。缙迹其地24,经度卑高,以废田易民田,凿山通渠,爰目龙兴岩山胁过赤岭,行九里有奇,抵县治,官民利之。因效白公渠故事,命以今名。

邵武府

邵武县

大圳陂芙蓉陂各溉田二十顷。官陂溉田一十五顷。二侯陂溉田五顷。李家陂在李家坊,溉田一顷五十亩。大源窠口小溪陂溉田二顷。兴圣寺上陂溉田三顷。(上七陂在一都。)百泮陂在二都,溉田八顷。瑞田窠口陂在三都,溉田六十亩。洒口陂溉田二十顷。勋潭陂溉田一十五顷。大陂在乌茶坑,溉田二十顷有奇。石角陂在樟树下,溉田十顷。小锦陂在和丰陂下,溉官源下段。和丰陂在官源浦前,溉田四十二顷。结子陂溉田二十八顷。车碓陂溉田七十亩。王塘其塘有三,曰上麦湖、中麦湖,下麦湖。旧传王氏潴水之所,因名王塘。(上十一所在五都。)丁字桥陂溉田八顷。饶公陂溉田二十顷。(上二陂在六都。)黄公陂溉田五顷。神公陂溉田二十顷。官塘窠口陂25溉田二十五顷。南山下陂溉田六顷。(上四陂在七都。)禾窟石陂溉田五顷。黄广陂溉田四顷。排下陂溉田六顷。(上三陂在九都。)杨竹陂在十都,溉田九十亩。洋头陂在十一都,溉田十顷一十四亩。桃溪陂溉田四十顷。鸣山陂溉田二十五顷。傅家坊陂溉田五十顷。(上三陂在十七都。)冯墩陂溉田一顷有奇。兴林寺前陂溉田一十顷。(上二陂在十八都。)西川坑陂溉田一顷有奇。民田后陂溉田一顷一十亩。(上二陂在十九都。)槎湖屈陂在二十二都。溉田二顷三十亩。大竹樟台陂在二十六都,溉田二顷。天湖岭陂溉田四顷。赤岸花桥头陂溉田六顷。(上二陂在二十七都。通上十一都凡三十九陂,俱府城东。)济仙桥陂在四十六都,溉田三顷。羊角陂在四十九都,溉田一顷。七士桥陂高家渡陂(各溉田一顷。)石壁陂溉田一顷二十亩。(上三陂在五十都。)徐家陂溉田一十顷四十亩。任家陂樵岚陂(各溉田一顷二十亩。)平阜陂溉田一顷。油榨陂在樵岚口。其流至悟空寺前,分三道:一视26入城内,由上水寨下水寨东出;一由回回山下至山川坛东注白水桥下入溪,溉田一顷有奇;一出濠上圳,入花园,至仁寿段,溉田二顷。永乐间湮塞。天顺间,里人张宾等请官重浚。(上五陂在五十二都。通上四都凡十陂,俱城西。)小六郎陂溉田一十顷。黄八罗口陂溉田二顷二十亩。(上二陂在三十都。)观陂在三十一都,溉田九十二亩。大洋坪陂溉田一顷五十亩。山东方陂溉田一顷二十亩。(上二陂在三十二都。)石堀陂27溉田一顷五十亩。新陂溉田一十顷。暗溪口陂溉田八十亩。乌石段陂石溪头陂(各溉田一顷六十亩。)官陂溉田一顷二十亩。梁家平陂溉田八十亩。(上七陂在三十二都。)梁家陂在三十五都,溉田二顷四十亩。梁家陂溉田九十六亩。黎岭陂溉田一顷六十亩。(上二陂在三十六都。)永丰原陂在三十七都,溉田三顷。虞陂在四十八都,溉田六十亩。(通上八都凡一十七所,俱县南。)观音陂在二十八都,溉田四顷。中营官陂溉田一十顷四亩。乌田陂溉田一顷三十六亩。暑山陂溉田十顷。(上三陂在二十九都。通上二都凡四陂,俱府城东南。)上樵陂在四十五都,溉田四十顷。竹头陂溉田二顷。黄柏溪罩头陂溉田一顷五十亩。松林头陂溉田三十亩。胡家窠口陂溉田八十亩。丁家段陂溉田五十亩。(上五陂在四十七都。通上二都凡六陂,俱府城西南。)屯段陂观庄陂(上二陂在府城东北,各溉田二顷。)

泰宁县

千圳陂在朱口保。溉田四顷有奇。大潭陂在福兴下保。溉田二顷。杨坑陂溉东西二段田五顷有奇。鸬鹚陂县令胡玻筑,溉田一十顷。(上二陂在水南保。通上三保凡四陂,俱县东。)杨坊陂在县西瑞溪保,溉田二顷三十亩。大均陂在永上保,溉田五顷。中坊陂在仁寿保,溉东岸田二顷。衢口陂在永兴下保,溉田二顷五十余亩。(上三陂俱县南。)北庄陂在庄城保。杨鸦陂在崇化保。(上二陂俱县北,各溉田二顷有奇。)

建宁县

黄陂溉田一顷五十亩。官陂溉田二顷。(上二陂在永城保。)税下陂在洛阳保,溉田二顷。惠安陂溉田二顷二十亩。雷陂溉田五顷一十亩。(上二陂在开山保。以上三保凡五陂,俱县东。)鄢家陂溉田三顷。寺坛陂溉田二顷五十亩。观音陂溉田一顷五十亩。滟湖陂溉田五十亩。(上四陂在富田保。)石角潭陂溉田一顷八十亩。黄家陂溉田一顷一十亩。石陂溉田一顷六十亩。广洋陂溉田一顷一十亩。(上四陂在都上保。)蟠湖陂溉田四顷。彭家陂溉田三顷五十亩。(上二陂在上黎保。)寮前陂溉田二顷五十亩。萧家陂溉田一顷八十亩。(上二陂在银坑保。)官陂在里心保,溉田三顷。石嘴陂溉田□顷一十亩。德新陂溉田一顷三十亩。(上二陂在都下保。)李家陂溉田一顷六十亩。石陂溉田一顷五十亩。(上二陂在大南保。)郭家陂在静安保,溉田一顷五十亩。破田陂溉田二顷五十亩。梅树陂溉田一顷有奇。(上二陂在新城保。)严坑陂溉田一顷三十亩。石上陂溉田二顷。(上二陂在桂阳保。)黄家陂在排前保,溉田一顷五十亩。竹窠陂溉田八十亩。塘头陂溉田一顷有奇。祝家陂溉田八十亩。(上三陂在大南保。)应家陂溉田二顷。乌石陂溉田一顷五十亩。(上二陂在安吉保。通上十二保凡二十八陂,俱县西。)双溪陂溉田二顷五十亩。张公陂溉田一顷五十亩。石陂溉田三顷五十亩。(上三陂在将田保。)石前陂在赤下保,溉田一顷七十亩。官人陂在赤上陂,溉田五顷。九亩塘在长吉保,溉田二顷有奇。九支塘在镜村保,溉田一顷有奇。(通上五保凡七所,俱县南。)惠安陂溉田二顷二十亩。雷陂溉田二顷四十亩。畲陂溉田五顷有奇。黄源陂溉田一顷五十亩。(上四陂在黄溪陂28。)黄家陂家在陂(上二陂在黄溪保,各溉田二顷。)石牛陂溉田二顷五十亩。蓝坑陂溉田一顷二十亩。(上二陂在蓝田保。)洋田陂溉田一顷四十亩。洋背陂溉田二顷四十亩。漠溪陂溉田一顷五十亩。(上三陂在安仁保。通上四保凡十一陂,俱县北。)

光泽县

大五陂溉田八顷二十亩。龚家陂溉田二顷一十亩。(上二陂在十六都。)邓家陂在三十都,溉田三顷有奇。(通上二都凡三陂,俱县东。)丘家陂溉田二顷。高田浦前陂溉田一十八顷。赤岭上陂溉田一顷。赤岭下陂溉田七十亩。太傅上陂溉田二顷。(上五陂在二都。)官家陂溉田一顷二十亩。洁头陂溉田二顷三十亩。(上二陂在十都。通上二都凡七陂,俱县西。)梧桐陂溉田五顷。车磨陂溉田四顷。张家陂溉田一顷。(上三陂在十九都。)昭德陂溉田一十二顷。梁家陂溉田一顷。大黑风陂溉田一顷四十亩。(上三陂在二十都。)饶家陂乌檠陂溉田三十亩。(上二陂在二十一都。)清塘陂溉田十二顷。山口陂溉田一顷。(上二陂在二十二都。)王家陂在二十四都,溉田二顷。茶阜陂车头陂(各溉田一十五顷。)举贤陂溉田一顷八十亩。(上三陂在二十六都。)阇黎陂在二十八都,溉田一十三顷。高连陂在二十九都,溉田五十亩。(通上七都凡十六陂,俱县北。)道士陂在县西南六都,溉田三顷有奇29。尚陂溉田一顷二十亩。田头陂溉田一顷30。(上二陂在县东北二十三都。)南山陂在十六都,溉田一顷六十亩。石城陂在十七都,溉田八十亩。(上二陂俱县西北。)

校注

1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篠陂”。

2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蒲堤陂”。

3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归德里”。

4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狗骨塘”。

5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陂兜岩前啼陂”。

6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泮林陂”。

7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乌镇陂”。

8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于“洪岩陂”条下注云:“长三十余丈,阔六尺,自大岩山之南而来。洪岩,洪山陂二大陂也,水来自大岩山之南者为洪岩陂,来自大岩山之北者为洪山陂。二陂共长三十余丈,阔六尺。”

9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小鼓坑亩圳”。

10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凿沟渠陡门,外捍潮汐,内蓄泄山水谓之埭。”县东有承天庄埭,无承天埭、开元埭、前林埭。

11《泉州府志 舆地志下》“故顼陂”作“故顿陂”。

12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无此圳。

13万历《泉州府志 舆地下》作“三髻山兜亩圳”。

14光绪《漳州府志 水利》作“属十二、三都诗墩里”。

15查光绪《漳州府志 秩官》宋代知漳州事傅姓单名者惟傅壅一人,嘉定十二年以朝散郎任。

16乾隆《汀州府志 桥梁》作“在县西二里”。

17乾隆《汀州府志 桥梁》作“坊郭里”。

18乾隆《汀州府志 桥梁》作“在田里”。

19乾隆《汀州府志 桥梁》作“石梯陂”。

20乾隆《汀州府志 桥梁》作“马山陂”。

21嘉靖《延平府志 水利》作“在县治东五都”。

22嘉靖《延平府志 水利》“上二陂”作“在县治东北十七都”。

23嘉靖《延平府志 水利》作“在县治东北十三都”。

24嘉靖《延平府志 水利》作“缙即其地”。

25嘉靖《邵武府志 水利》作“官田窠口陂”。

26参稽嘉靖《邵武府志 水利》、咸丰《邵武县志 水利》,“祝”似为“流”之讹。

27嘉靖《邵武府志 水利》、咸丰《邵武县志 水利》均作“石窟陂”。

28参稽嘉靖《邵武府志 封域》应作“黄溪保”。

29嘉靖《邵武府志 水利》:“导西溪之水,溉田一顷。泉出极高隘,衍于江家渡,亦溉田一顷。”

30嘉靖《邵武府志 水利》作“溉田三顷七十亩”。

卷之二十四

食货

水利

兴化府

莆田县

木兰陂在府城西南维新里木兰山下。溪源自永春、仙游西南下,合涧壑之水三百有六十,会流东注于海。宋治平初,长乐钱氏女始议堰陂于将军岩前,据溪上流,陂成辄坏。既而同邑林从世复来相溪下流,改筑于上杭温泉山口,将成,潮势冲激亦坏。熙宁八年,侯官李长者宏应诏募而来,始相地于今址。会有冯仙智日者,授以规摹,率众钱七万余缗,迭石创陂三十二间,间各树石柱二,而置闸其中,以时纵闭。陂深二丈五尺,阔三十五丈。即陂之右,疏渠导水,障东流而南注者三十余里,为大沟七,小沟无数。溉南洋上、中、下三段民田。上段:维新、南匿、胡公三里,为水泄九,塘四,沟圳八,水瓣斗门一。中段:莆田、南匿、国清三里,为水泄一,沟四,林墩、洋城斗门二。下段:莆田、连江、兴福三里,为水泄二,沟四。合之,凡溉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遂以旧潴水横塘、陈塘、许塘、新塘、唐坑塘凡五,给为民田,而截其三,及大孤屿、白水等田,为谷共二百九十三石,二坊一角,白地,夫工、子头等钱共三百七十七贯二百六十二文足,号陂司财谷。陂置役人,正一,副一,甲头一,小工八,水手二。柱倾则支,闸圮则易,圳壅则疏,围缺则补。岁各有酬劳田食钱若干,具有定例。绍兴二十一年,县丞陈弥作1复采众议,为札子以上于郡2,欲革四弊,立五例,其条画尤为详尽。二十八年,陂失故道,由北岸而东奔。县丞冯无肃修而复之,郑樵为记。元延祐二年,兴化路总管张仲仪复创斗门于陂之北岸,名曰“万金”,而凿渠引水,以溉北洋延兴、孝义,仁德三里民田。国朝洪武八年,岁久陂缺坏,通判计迟润修。永乐十一年,陂堤岸崩,通判董彬命耆民朱季和董役重修,并易闸板以石。先是,陂之石柱为风涛所折,遂减其四间,而砻石以为之护;及是,又各以巨石覆之。致仕教谕林圭为记。宣德六年,陂堤岸复崩,县丞叶叔文尽撤其旧,椓入地,以固其址,然后甃石于底,渐杀其上,至石梁而止,视旧堤广加寻有二尺。员外郎陈中为记。天顺六年,陂穿漏而圮坏者凡六间,南北堤岸亦崩缺。知县王常命士民王行安董役,悉撤旧址,先实以灰土而坚筑之,然后布栈累石,尽复其旧。郎中陈俊为记。陂之南岸有二庙,皆宋时邑人所建,以祀宏及钱氏者也。元柯举诗:“壶山水绕恩波在,村北村南处处耕。”国朝朱元道诗:“群黎共戴东西庙,一水平分南北溪。”陂司之例,今废已久。其田尚载版籍,计四顷九十亩七分,内酬劳陂正副及李长者庙祭祀番灯田三顷二十四亩八分,俱不科粮,着为令。按郑樵重修记:“智日贳酒于宏家,三年不责酬。将行,曰:“当与子遇木兰山前。”宏先期而俟。智日乃以方略夜役鬼物,朝成竹樊。先是木兰有谶曰:‘逢筑则筑’3。至是,宏乃依竹作堤,而陂始克成。”又故老相传今陂基下有石盘据水底,横亘北山;陂盖因石为址,而石成之。凡两石相甃处各为函如银锭状,而范铁汁于其中,故能与洪流敌之,经久不坏。万金斗门今不置闸。按郡人龙溪主簿赵孟慈,邵武教授丘臣甫等立石刻《新创万金斗门记》,以为总管张仲仪建;而本路判官林定老撰《协应庙记》,又以为总管郭杂儿,佥宪张仲仪同建。二说不同。窃详《斗门记》刻于斗门初成之时,其言必可据;而《庙记》作于至顺元年,相去仅十五、六年,其所传不同遽如此,不知何也。木兰陂下大沟,通小沟二在府城南维新里。沙沟大沟在胡公里,通柯厝桥沟、后黄沟、溪船头沟、新沟,凡四。由何厝桥沟旧与南力里白埕沟不通;成化二年,知府岳正始开新沟一,通其水源,以溉胡公、南力二里之田。上下渠大沟、通漏头、东沟等处小沟六罗外大沟通后陈、樟桥等处小沟七俱在南力里。洋城斗门前大沟,通小横塘等处小沟四在谷清里。林墩斗门前大沟,通小沟九后洋大沟,通小沟三十有八(俱在连江里。)五龙桥等处小沟九跨连江、景德二里。清浦化龙桥等处小沟一十有七在莆田里。南田企石等处小沟四在合浦里。东山斗门等处小沟六在兴福里。横塘新塘等处小沟三在安乐里。(已上大沟七、小沟一百有九,俱在府城东南,皆宋李宏所开也。国朝通判董彬、县丞叶叔文、知县刘玭、知府潘本愚、岳正屡尝修浚焉。)永丰斗门在渠头。元至正二十年创桥。国朝永乐四年,乡人廖良骥改为斗门。宣德三年,其子履常重修。通津斗门在下楼。与永丰斗门相通。元至元二十年创。国朝永乐初,廖良骥募众修。宣德间,其子履常复募众重修。郑坂斗门天顺四年,知县潘本愚建。(上二斗门在维新里。)漳鱼港斗门在南力里。旧已圮塞,成化二年知府岳正重建。洋城斗门在谷清里。旧为洋城泄,宋淳熙九年,知军事潘时改创,提举宋藻为记。绍熙二年赵彦励重造。溉田六百一十顷七亩。国朝景泰三年,知府张澜、主簿陈焕恭尽撤旧址,迭石为阶,至闸而止,甃为门二4:南洋斗门,此其最大者;林墩次之,东山又次之。林墩斗门在连江里。宣德七年,县丞叶叔文命耆老陈彰晦重修。郡人陈中为记。东山斗门在澄口东山之南。木兰之流,至此已绝。旧为涵泄,至元末,始创为斗门。国朝洪武初,里人林用震得东张澄口之地,堤海之田,后其子因私水利,白其事,复修斗门,增设涵闸,自是高亢之田,均沾木兰之流矣。景泰六年,知府张澜命士民吴时耕董役重修。水瓣斗门(上二斗门在于兴福里。已上六斗门俱在府城之东南。)胡芦埭涵埭子涵五泮埭涵珠浪村涵新庄埭涵赡齐埭涵港尾埭涵新隐大埭涵涂历埭涵天与埭涵礼拜寺埭涵西塔庄埭涵九洋埭涵(上十三涵在连江等里,通洋城、林墩、斗门。)银盏埭涵开山埭涵瓜藤埭涵了天埭涵慈圣埭涵屈卯埭涵东堂下埭涵草坵埭涵九泮埭涵同知埭涵东堂上埭涵万安埭涵鹅脰埭涵新庄埭涵廿七泮埭涵(上十五涵在兴福里,通东山斗门。)国清塘在县东南景德里。唐贞观元年置。塘有三十六股,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顷。宋时阔五十丈,为斗门一,水瓣桥一,沟一,溉田七十顷五十五亩。郡人林大鼐撰《李长者传》云:“木兰陂成,废塘五所,惟留国清塘以备大旱,陂力所不及者。”宋郑耕老《游国清塘》诗:“涌金门外尽菰蒲,四月行人客上都。六月国清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已上俱南洋水利。)均惠陂在文赋里西淙瀑布泉之下,旧以木为之,名宦陂。陂之下分为二渠:其一历石门由头以达下皋;其一径趋西埔。岁久陂废,下皋田多而得水反少,西埔田少而得水反多。成化十九年,按察司副使刘乔行部至莆,民以为言,乃命稽其田之顷数,而定其水之分数。然后伐石为陂,而按其所得分数,以通水道,使各归其渠。由是水利始均,更其名曰“均惠”。永丰塘周回一里,溉田一百顷。宋时阔二十丈,溉田一十一顷六十亩。塘东西各有斗门。宣德六年县丞叶叔文修。诸泉塘亦名诸小塘,周回三里,溉田四十顷。历浔塘在东埔,周回四里,溉田一百四十顷。宋时阔二十二丈,沟一,斗门一,溉田一十六顷有奇。(上二塘俱废为田。已上三塘在府城西南南厢,俱唐贞观元年置。)下黄严埭上下二斗门在府城西南南厢。宋元祐七年方广翁创。国朝正统五年,万寿宫道士陈玉玄、陈瑞云重修。(已上俱府城西南诸处水利。)延寿陂在府城北常泰里。唐建中间,郡人吴兴筑,溉田二千余顷。《唐书 地理志》云:“溉田四百余顷。”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皆通浦。溪流元出渡塘,赴浦以入于海。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渡塘,遏大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者三,南沟、南沟5北沟广五丈或六丈,并深一丈,折巨沟为股沟五十有九,广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并深口丈,横经直贯,所以蓄水也。即陂之口,别为二派:曰长生港,曰儿戏陂。濒海之地,环为六十泄,所以杀水也。其利几及莆田之半。今郡指李宏所开者为南洋,吴兴所开者为北洋云。国朝永乐五年,府通判董彬重修,改名永利陂。今仍旧名。儿戏陂在延寿陂上东边。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渡塘溪口别分一派通浦、壅沙为塍,遏水入洋。雨大溪溢自推沙而注于海;水减,顺溪南下,沙复自壅成塍,不劳人力,通塞自如,若儿戏然。今尊贤里田多仰溉于此水。长生港即延寿陂口中港也。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漏塘上开港通溪,港内深八尺,广五丈,其口深四尺,接溪,以大水为则,务欲开拔溪源时水下海,民田获利,遂号长生港。今东厢、延兴、延寿、仁德、孝义诸里田,多仰溉于此水。初尊贤里人以儿戏陂地势稍高,水之入为难,乃私为斗门于长生港,而塞其水,使专注儿戏陂。成化十二年,东厢耆民方叔进、林良弼、方汝清、郑璧辉、郑永宁等,白其状于分巡佥事陈轻,乃檄指挥佥事丁远往区划之。因计其田之顷数,而定其水之分数;大约以长生港应得十之八、九,儿戏陂应得十之一、二。遂定议:复决长生港,而置闸于其陂。每启一昼夜,泄水以溉诸里田,而复闭一昼夜,蓄水注儿戏陂。仍于二水各命里耆一人司其启闭,复于他里之无与此利者一人以总督之。成化十二年,福宁道处分按验,今刻石于龙陂庙。南大沟一,通小沟二十有一自黄臂桥西至琵琶槽,远及章鱼头。茆洋段沟二林埭沟灌本埭田;斗门西沟灌西田。芦浦塘沟二东芦沟灌本埭田,乌龟头沟灌芦浦与濠塘田。新塘沟二横塘圳口沟,灌第二桥田,并叶塘田;猿臂沟灌第一桥田。叶塘沟四小沟灌林塘洋田,南分沟灌章鱼头田,潘埭沟,第三段沟,各灌本沟田。南箕段沟二中头沟灌王塘洋田,西腰沟灌南箕洋田。西段沟二湖中沟、小林塘头沟各灌本沟田。琵琶槽段沟四黄官塘沟、李落沟、下沟各灌原沟田;南沟灌琵琶塘沟田。章鱼头沟一号章鱼小沟,灌本沟田。陈塘沟一号岭下沟,灌本沟田。中大沟一,通小沟二十有六自沙塘迤逦至圣墩。濠浦塘分埭沟灌本沟田,南分沟灌南分洋田,濠浦下沟灌濠浦塘田。三步段沟二腰沟灌三步段田,南来沥塘沟灌国欢院田。漏塘沟六吴陇沟、腰沟、七号沟、鸭笼沟、乌程沟、南分沟,各灌本沟田。陈塘沟二七弓沟灌两畔田,新沟灌本沟田。深浦塘六黄圳沟灌慈寿院田;郑沟、魏塘沟、南分沟,各灌本沟田;北洋沟灌北平国,灌上生院田;陈埭沟灌本沟田。北来沥沟三北来沥沟、宁海镇后沟各灌本沟田;浦沟灌本沟及北来沥田。浦塘沟三洪侃屋后沟灌本沟田,浦沟灌小浦田,高钦屋后沟灌本沟田。塘头段沟一号新姨沟,灌本沟田。北大沟一,通小沟一十有二自塘出吴刀,汇于魏塘,接太保庄而下。塘沟四后疆圳沟、陈墩前沟、圳古沟各灌本沟田;苏塘东沟灌沥源田。竿墩塘沟二猪肝沟、竹墩沟各灌本沟田。荽浦塘沟二方埭沟灌古埭田,王埭沟灌方埭田,郑渠沟灌慈寿院田,游塘沟灌方埭、郑埭田。陈塘沟二畅山边沟灌畅山田,陈塘沟灌陈塘田。陈坝斗门在孝义里。宋淳熙元年,知军事潘畤重造。绍熙元年,赵彦励更创于旧基之北,溉田四百六十七顷七十亩。仙游傅淇为记。国朝正统六年,知县刘玭重修。学士庐陵钱习礼为记。按旧志,承议郑叔侨《二洋议》:“以沿海地皆泥滓,非有坚土盘石可因为基,一小罅漏涌水可遏,上重下虚,随以圮坏。斗门之利,有不能为。”而龙图王悦记云:“水泄固甚者费,亦不无小害。溪流暴涨,白于宦而往决之,下田已苦浸淫矣。其塞之也,必待水涸,乃施畚筑,高田又无以灌溉矣。其后废而为斗门,虽木实之费不资,而工役易办。以潴水之高下,为版闸之启闭,劳数夫之力于顷刻,下等之田,一均其利。”究观二公一时之论,各以所见,而水泄非复曩时全具斗门,于今实甚利焉。所谓不能为者,顾不能无少劳费矣。夫植基欲固,则浚沟宜深,自无颓圮之患。乃如辇石为之,暂费而永利,固非所宜惮也。今洋城、陈坝二斗门,自潘守经始于其前,赵守更创于其后,皆劚地见底,而后迭木石。自是南北二洋深下之田,旧为水患者,悉变上腴矣。芦浦斗门在延兴里。绍兴二十八年,县丞冯元肃重造斗门三间,郡人王悦为记。淳熙四年,知军事汪作励移创于旧址之西。元延祐间,县尉谢元重修。国朝永乐八年,主簿刘献重修,复圮。二十一年,郡人王道隆奏请复修,里人陈宏滨因改造为两间。新港斗门旧名慈寿,宋端明学士蔡襄创。绍熙二年,知军事赵彦励重造,溉田一百八顷。元皇祐元年,总管郭朵儿迁于新港6,因改今名。郡人柯举为记。国朝宣德五年,县丞叶叔文修。郡人陈道潜为记。正统二年,主簿唐礼重修,郡人林文为记。泄口斗门在仁德里。天顺四年,知府潘本愚重修。(已上四斗门俱府城北。)漏塘下泄二漏塘泄、郑康泄。芦浦塘下泄二芦浦东泄、芦浦西泄。潘埭下泄一西泄今号潘姐泄。竿墩塘下泄二林干泄、香岩泄。三步塘下泄二郑康泄、魏安泄今号三步泄。荽浦塘下泄三吕端公泄、倪居泄、南浦泄,今号郑泄。深浦塘下泄六今号榕浦林质泄、郭育泄、国欢下泄、林均泄、上生下泄、王圳泄。南箕段下泄八陈司马泄(今号南箕泄)、吴孙泄、潘如泄、欧阳泄、瑞龙泄、正议捷泄、林惠泄、省埭泄。叶塘下泄二第二桥泄(今号东沟泄)、潘塘泄(号潘埭泄)。北来沥段下泄四郑携泄、永丰泄、陈实泄、洪岭泄。清段下泄十刘伴泄、翁修泄、刘泄、康因泄、蔡司马泄、周常泄、庄儿分泄、林芳泄、上生下泄、林太屋后泄(今号林太泄)。渡头段下泄六林畎泄、蒋睦泄、林屿泄、陈坝浦泄、杨意泄、陈推官泄(今号陈献臣泄)。新塘下泄三塘泄、国欢泄、沥源泄。濠浦塘下泄一濠浦泄。琵琶槽段下泄三芋洋泄、琶琵槽泄、湖中西泄。濠塘泄泄旧有隄。宋嘉定十六年,秋潦暴至,隄溃,屡筑屡圮。宝庆三年,郡人陈宓捐俸钱几千缗,通判陈振孙赞之,踰月而成。郡人郑寅为记。(已上水泄,俱在府城东北孝义里。旧有六十条,其口皆广十有二尺,深六尺,承沟之流,以泄于海。乾德中,国欢院僧赂主陂者,匿采鸿泄,而失其一。继而吴氏筑章浦,又失其二。庆历间,迎福院僧筑紫霄埭,复失其三。今所存五十有四,而杀水冲要之所,往往易为斗门。按旧志,陂无岁收财谷,即其地而分为塘者十有一,为段者十。职塘者曰塘长,职段者曰委段,分莅其地,陂长实兼董之。所溉田以种计者万余顷,而外埭之田不与焉。凡佃田种至硕者,出夫二三五者半之。堤岸之有补灌,水泄之有开塞,沟洫之有浚治,塘长、委段各率其二。故凡塘之吏,必择占产之高有田于其间者充之。)濠塘抵海长围宋绍定二年筑。其内学田居之。(已上俱北洋水利。)太平陂宋嘉祐中,知军事刘谔创。引萩芦溪水溉田七百顷,废三塘为田,分太和田以偿。谔之陂作,籍其余及东塘屯前田为陂之修防,计掌陂事;陂首一,陂干一,甲头二,长工二,各有食田。长工食直给与陂首。郡人郑樵为记。国朝永乐二十一年,里人黄道隆奏请重修。西吴埭引萩芦溪水灌田二十八顷一十亩。蔡陂楝林陂(各引太平陂上流溉田二十六亩。)太和塘伪闽时置,周回十五里,溉田五十余顷。后废为圳五,阔一丈五尺,深一丈,引萩芦溪水溉田二十七顷五十亩。圭田陂旧为水圳,溉田十有余顷。永乐二十一年,黄道隆奏请广旧圳为陂,因名圭田。训导李焕为记。(已上在兴教里。)南安陂旧分为南弯上下洋二陂,在望江、永丰、待贤三里。俱引萩芦陂水溉田,共一百顷。宋绍兴十五年,县丞王康功修。郡人黄公度为记。国朝正统六年,知县刘玭更创,合二陂为一,改曰“南安”。郡人陈中为记。新塘周围半里,溉田三顷二十亩。方塘亦名白杜塘,溉田二十五亩。游塘溉田一顷三十六亩。郑塘溉田四顷二十五亩。(上四塘后废为田。)张庄陂引游溪水溉田二顷二十三亩。盐场陂引张庄陂水溉田二顷七十五亩。(已上俱尊贤里。)咸潭陂引游洋溪水溉田一顷二十亩。石枝莲陂引咸潭陂水溉田五亩。王峬陂引石枝莲陂水溉田一顷三十亩。林下陂引王峬陂水溉田二十六亩。可畎陂引林下陂水溉田二顷。陈官陂引可畎陂水溉田一顷八十亩。洋利陂上舍陂下湖陂(各亦引游洋溪水相通灌溉。上九陂在常泰里。自咸潭以下三陂,旧在丰成里;自林下以下三陂,旧在保丰里;自洋利以下三陂,旧在本里。)馆洋陂引迎仙溪水溉田十二顷二十三亩。东渡陂溉田四顷二十五亩。梅林陂承白獭潭下蒜溪水,溉田三顷四十二亩。萩芦陂亦引迎仙溪、蒜溪二水,以通灌溉。(上四陂在待贤里。按旧志无萩芦陂。)洋塘唐贞观五年置,周回一十里,溉田二百顷。宋时阔三十丈,斗门一,内外洋沟圳大小一十七,溉田一百单八顷。后更名胜寿塘。宋大观间,宣义郎致仕苏直奏言:“滨海之民,决堤涸水取鱼,非惟走失水利,抑亦有害圣朝好生之德。乞增筑堤防,禁民采捕,仍乞名圣寿万年放生池,永不得停废。”朝廷从之。西冲塘阔三十丈有奇,引萩芦陂水溉田二十八顷。(上二塘俱废为田。)涵江水心河溉苏刘埭田。正统八年,知县刘玭疏通。郡人方熙为记。东吴埭灌田四十七顷。端平庄斗门旧名涵头。宋淳熙十六年,知军事张渊创。元皇庆间,总管郭朵儿迁于下徐,改曰“端平”。(已上在延寿里。)新丰埭斗门永乐四年,里人黄从周创。南隐庄斗门正统十四年,知县刘玭重修。(上二斗门在待贤里。已上俱府城东北诸处水利。)苏杨溪陂溉田三顷六亩余。白沙小陂溉田二顷二十五亩。双坑溪陂溉田二顷十九亩。澳洋溪陂溉田三顷二十亩。赤口溪陂罗乾陂(各溉田三顷十八亩。)西音陂溉田二顷十亩有奇。龙亭溪陂溉田一顷二十五亩。萩芦溪陂溉田二顷二十六亩。吉垾溪陂名潭溪陂(各溉田二顷二十六亩。)薛洋溪陂溉田二顷二十亩。(已上十二陂俱广业里水利。澳洋溪陂,旧志在紫仁里。赤口溪以下三陂,旧志在安仁里。龙亭溪以下二陂,旧志在清源中里。名潭溪以下二陂,旧志在清源东里。)

仙游县

乌石陂在县治东二百五十步。旧经云:“其侧有巨石盘亘,石黑色,因号乌石陂。溉田二顷三十五亩。”曲塘在县西百五步。溉田一顷二十亩。大洋陂溉田三十亩。沈陂溉田五十亩。柳洋陂溉田十亩。林前陂溉田三亩。洋坑陂溉田五十二亩。水磨陂溉田二顷十九亩。蔡陂溉田六十四亩。东分陂溉田三十亩。西塘溉田三顷九十四亩。磨上陂溉田十亩。卢堑陂溉田二亩。西坑陂陈秋门前陂(各溉田十九亩余。)漈底陂溉田三十亩。西分陂溉田四十八亩。坑口堰溉田二十亩。新田塘溉田八亩。洋头堰溉田二十亩。陈六门前陂溉田十九亩余。洪兜堰溉田三亩余。石岩堰溉田九十亩余。刘宅堰溉田三十一亩余。泉井兜堰溉田三十三亩。小坑口堰溉田二十四亩。大分堰溉田五十亩。白苧陂溉田三十六亩。洪下堰溉田五亩。玉舍前坑小堰溉田三亩。郑岭下堰溉田五亩。磨前陂溉田五十亩。欧坑小陂溉田四亩。塘东陂溉田二十二亩。(已上三十二所俱在附县功建里。)黄宣陂溉田四顷七十亩。东南乾陂溉田一顷四十一亩。上廊小陂溉田一顷八十亩余。黎石堰溉田四顷三亩。师姑堰溉田三顷。小洋堰溉田七十三亩。奚坑小堰溉田八十四亩。罗汉堰溉田三十亩。上廊陂溉田四顷二十三亩。北顷陂溉田一顷二十亩。屏风陂溉田二顷五十二亩。郑坑陂溉田三十五亩。鱼塘陂溉田十一顷四十三亩余。萧分陂溉田一顷四十七亩。南乾西圳陂溉田二顷十九亩。上重坑圳规堰溉田四十二亩。九仙陂溉田二顷十亩余。大泉一口溉田十八亩。神堂陂溉田五十九亩余。山堰陂溉田九十五亩。后分陂溉田七十六亩。青潭陂溉田七十八亩。九石陂溉田九十五亩。营前陂溉田六十四亩。盐坑陂溉田八十五亩余。潘前都大陂溉田三十亩。大官陂溉田十九顷二十二亩。洋泉水口陂溉田四十亩。下亭堰溉田二十亩。何岭峰殊坑下圳陂溉田一百亩。白叶陂溉田二十亩。侍郎陂溉田四十亩。柳陂溉田二百亩。极乐陂溉田一顷余。陈庄陂溉田三十亩。大分陂溉田二十亩。苏陂溉田四十亩。四君陂溉田五十四亩。白陂苏屋前陂芦乾陂(上三陂各溉田二十亩。)那坑上下四陂溉田三十五亩。垾兜陂溉田十五亩。洋浦泉溉田三十亩。五泉溉田四十亩。泉窟溉田五十亩。刘塘溉田六亩。陈宅门前塘溉田六亩。王池塘王连塘(上二塘各溉田八亩。)官塘溉田十五亩。温田桥头塘溉田十亩。洋平陂溉田五十亩。白华陂溉田一顷八十二亩。苏洋陂溉田一顷五十亩。宅上堰溉田一顷四十一亩。郑坑堰溉田三十五亩。城角东坑堰溉田二顷六十八亩。灵岩院前坑堰溉田二十五亩。李洋陂溉田六十亩。吴洑陂溉田四顷八十亩。西圳陂溉田四顷九十亩。梅冲陂溉田五顷六十亩。董陇陂溉田四顷二十八亩。东揆第七陂溉田三顷四十四亩。对竹第六堰溉田八顷余。蒋陂溉田五顷六十亩。承胡陂溉田六十一亩。黄陂溉田四顷四亩。石漈陂溉田四亩。詹陇塘陂溉田一顷九十五亩。前仓堰溉田七十八亩。乌石前坑溉田九十五亩。乾尾井泉溉田七亩。东枧洋尾陂溉田二顷七十一亩。上张洋陂溉田七十七亩。黄仓塘溉田二十亩。郑坑陇陂溉田十八亩。吴塘堰溉田二十亩。观前陂溉田五十三亩。杨陂溉田五顷。新陂潘田陂连陂溉田种千石。北港陂溉田种二百石。陈州八陂溉田种二十石。(已上八十六所在县东折桂里。自黄宣陂至温田桥头塘,旧在本里;自洋平陂至李洋陂,旧在咸平里;自吴洑陂至陈州八陂,旧在常德里。)黄坑陂溉田一顷五十五亩。章林陂溉田十五顷四十亩。石舟陂溉田七十七亩。瓷灶陂溉田三十五亩余。胡因陂溉田五顷。白湖陂溉田十一顷三十六亩余。上坂陂溉田五十九亩。茅洋陂溉田三顷。章塘陂溉田五十九亩。陷下洋溉田九亩余。大夫陂溉田三顷。溪口及琴陂溉田四顷五亩。黄洋陂溉田四十二亩。陈窦陂溉田一顷。官洋陂溉田一顷五亩。章槛陂溉田一顷十亩余。东洋陂溉田八十七亩。吴陂溉田四十二亩余。上田塘溉田二十亩。西洋陂溉田一顷。韩家门前堰溉田六十亩。上生乾堰溉田二十亩。西院堰溉田三十亩。潘潭堰溉田六十亩余。竹林前堰溉田三十亩。双脚堰溉田二十亩。上田堰溉田三顷。上田小堰溉田一顷。谢巷堰溉田五十亩。官田堰溉田五十五亩。章乾堰溉田六十亩。陈分堰溉田二十亩。竹渊堰溉田二十亩。李田堰溉田五十亩。紫田堰溉田九十亩。何乾堰溉田五十亩。陈浦堰溉田三十五亩。因景堰溉田六十亩。柳洋堰溉田三十五亩。泥分堰溉田六十亩。刘陂溉田五十二亩。姜陂溉田六十五亩。竹头陂溉田五顷。陈塘陂溉田六十亩。桃枝陂溉田五顷三十二亩。潘陂溉田四顷二十亩。黄坡水磨陂溉田八十亩。子田陂溉田八十七亩。行工陂溉田十四顷八十三亩。堪坑西洋陂溉田一顷三十八亩。吴充坑陂溉田六十五亩。吴仗陂溉田三十亩。陈陂溉田三十四亩。岐山方陂溉田二十二亩。青山陂溉田一顷二亩余。高望陂溉田一顷五十一亩。乌石陂溉田一顷四十二亩。吴彻陂溉田十三亩。林乾陂溉田五十二亩余。坑源陂溉田十六亩。柳引陂溉田四十三亩。张乾陂溉田一顷三十三亩。大弄陂溉田九十亩。杨陂溉田七十六亩。蔡宅下陂溉田三十亩。大分枧口陂溉田六亩。官陂溉田一顷三十七亩。小柯陂溉田十二亩。飞鸟陂溉田四顷二亩余。黄塘陂溉田二顷二十亩。庄前陂溉田一顷二十九亩。黄塘小陂溉田九十七亩。陈洋陂溉田四十九亩。西榄陂溉田二十四亩余。彭宅陂溉田十亩余。洋上陂溉田二十四亩余。(已上七十六所在善化里。自黄坑陂至泥分堰,旧在本里;自刘陂至岐山方陂,旧在廉洁里;自青山陂至洋上陂,旧在璇珠里。)观后田陂溉田五十六亩。嵩累陂溉田五十五亩余。潘塘陂溉田一顷五十亩。陈店陂溉田十四亩。峬西坑陂溉田二顷十三亩。幽涧陂溉田一顷十七亩。大洋陂溉田三顷二十亩。金牛迹陂溉田一亩。里官圳洋陂溉田三顷十三亩。西枧陂溉田三十顷。罗陂溉田二顷二十八亩。上坂陂溉田一顷。圳股头陂溉田五十亩。圳股溉田三顷。洋分陂溉田四亩。乌石陂溉田四顷七十九亩。麻黄小坑陂溉田一十亩。刘宅坑陂溉田四十亩。义规陂溉田十二亩。漈柄陂溉田六十亩。卢塘陂溉田一十五亩。横圳陂溉田六十八亩余。波畴陂溉田七十亩余。环湖溉田五十亩余。洋塘陂溉田五顷。大洋陂溉田五顷四十三亩。山陂溉田七顷一十亩。陈宅陂溉田九十三亩。东溪陂溉田四顷二十六亩。柘山陂溉田一顷九十九亩。高坑山鬲陂溉田八十七亩。苦竹坑陂溉田一顷三十六亩。后坑陂溉田七十亩。乌石陂溉田四顷九十亩。李枧陂头堰溉田五十亩。清泉院前堰溉田三十五亩。蒋垾陂溉田三十七亩。(已上三十七所在文贤里。自观田陂至环湖,旧在本里;自洋塘陂至蒋垾陂,旧在清泉里。)章水陂溉田一顷九十亩。水南陂溉田九十亩。白杜陂溉田十三亩。中洋陂溉田五十亩。官城陂溉田五顷。刘垅陂溉田二顷四十六亩。磨下陂溉田二顷。狐狸陂溉田四十亩。坑尾陂溉田七十亩。新坂陂溉田二十亩。余田陂溉田五十亩。小官陂溉田三十亩。古濑陂溉田一顷二十亩。张陂溉田九十亩。黄塘陂溉田二十亩。大官陂溉田一顷七十亩。郭塘陂溉田二十亩。水南陂溉田七十二亩。孤单陂溉田一顷三亩。洋中陂溉田三十亩。小孤单陂溉田一顷。大目官陂溉田七十八亩。石普陂溉田一顷三十亩。余田陂溉田二顷余。崩陂溉田二顷十亩。郭墩陂溉田一顷九十六亩。荷叶陂溉田十顷十六亩。黄陂溉田二十五亩。黄乾石马陂溉田一顷三亩。寺家陂溉田一顷九十亩。崩后陂溉田二顷四十亩。郭坑洋陂溉田七十四亩。黄塘陂溉田八十二亩。官城陂溉田一顷七十亩。柘山陂溉田六十三亩。大目小奚陂溉田五十亩。黄枧陂溉田三十三亩余。(已上三十七所在万善里。通上三里凡一百五十所,俱县西。)薛洋陂溉田二顷二十亩。潘乾陂溉田三十五亩。西溪陂溉田四十亩。官塘陂溉田八十四亩。郑竹洋陂溉田十五亩。莫分陂溉田一顷五十亩。阮坂陂溉田四顷。尤弯陂溉田九十八亩。前塘陂溉田一顷五十亩。后门陂溉田二顷九亩。卓坂陂溉田一顷四亩。摘乾小陂溉田九十五亩。大乾陂溉田五十亩。小坂陂溉田二顷四十亩。吴塘陂溉田三顷五十四亩。石斛陂溉田一顷四亩。大坂陂溉田一顷七十八亩。含口陂溉田七顷。芹山陂溉田九十三亩。罗埔陂溉田七十亩。前坑陂溉田五十四亩。上段陂溉田二十亩。岭兜陂溉田二十五亩。极漉陂溉田二十亩。徐泉陂溉田四十亩。鱼仓陂溉田七亩。陈平陂溉田四十一亩。店头瓜园陂溉田四十一亩。坡畔陂溉田三十二亩。角宅陂溉田十九亩。陈根陂溉田二十亩。西溪洋中陂溉田一顷二十亩。员陂溉田四十四亩。洋中陂溉田一顷二十亩。(已上三十四所在孝仁里。自薛洋陂至极漉陂,旧在本里;自徐泉陂至洋中陂,旧在香山里。)黄陂溉田四顷。潘充陂溉田二顷。游陂溉田五十六亩。院陂溉田七十亩。瓷灶前柯园陂溉田十一亩。下宅陂溉田一顷三十六亩。巷口陂溉田一顷。盐亭陂溉田七顷。张塘陂溉田一顷。李宅陂溉田二顷十亩。蒋陂溉田一顷七十亩。瓷灶前陂溉田三十亩。陈宅陂溉田六顷。中陂溉田九十二亩。方陂溉田二顷四十一亩。黄岭陂溉田四十二亩。无碍陂溉田四顷二十亩。竹林陂溉田二顷三亩。李宅陂溉田九顷十亩。车陂溉田九十亩。陈陂溉田一顷五十亩。杜陂溉田三顷三十三亩。山头柳六陂溉田一顷四亩。芹山陂溉田九十二亩。罗埔陂溉田七十亩。南塘陂溉田十五亩。前坑陂溉田五十四亩。下坂陂溉田三十五亩。上坂陂溉田二十亩。上洋陂溉田四顷六十亩余。水沟陂溉田六十亩。鬼塘陂溉田八十亩。罗洋陂溉田二顷二十亩余。瓷灶前柯园西陂仓前陂(上二陂各溉田六十亩。)上段陂溉田二十亩。瓷灶陂溉田七十亩。蒋潭陂溉田一顷十三亩。董陇洋中陂溉田五十三亩。小坑堰溉田二十三亩。盐坑下陂溉田八十五亩余。卢陂在石牌新桥之东。圣泉在石牌拱桥之西北,昭灵真君灵迹之地。溉田数千亩,号曰圣泉,虽遇旱岁不竭。黄陂在石牌之西。水车陂在南桥溪之滨。湖里陂在县南十里石牌洋。子陂在县南十里。大麦陂柳分陂在溪南七里西溪桥头。吴井陂在县南七里柳分陂下。牛皮陂在县南七里。陈子洋陂在拱桥西。(已上五十二所在永兴里。)孤塘陂溉田二顷七十亩。岩头陂溉田二顷三十亩。七木陂溉田一顷。萧坑陂溉田一顷八十一亩。大塘陂溉田一顷八十亩。五宅陂溉田二顷二十六亩。温陂溉田八顷。章塘陂溉田五十亩。上石马陂溉田四十八亩。东溪沈陇陂溉田八十亩。石马陂溉田二顷。沈陂溉田五顷十亩。羊蹄陂溉田六十亩。连坑外陂溉田一顷六十亩。吴仓前陂溉田六顷四亩。朱玉陂溉田二顷五十九亩。石坂陂溉田三顷十亩。林东墩陂溉田六顷四十亩。林波涞塘溉田三顷。林波众塘溉田六顷八十亩。腊亭外陂溉田八顷。腊亭里陂溉田二顷六十四亩。□陂溉田六十九亩。重东墩陂溉田十三亩。(已上二十四所在连江里。)郭陇陂溉田二十八亩。漈口坑堰溉田一顷三十六亩。黄坑纸堰溉田顷三十五亩。方坑纸堰溉田十亩。石门堰溉田二十三亩。白坑堰一溉田一顷五亩。鲈鳗空堰溉田七亩。龙泉陂溉田九顷八十亩。长寿陂溉田一顷。蔡地池溉田二十亩。柳洋陂溉田四顷四十亩。蔡坑陂溉田四十九亩。东布洋陂溉田四顷三亩。新洋陂溉田六十五亩。吴洋陂溉田一顷。九龙洋陂溉田十顷六亩。狗骨陂溉田七十亩。姜黄陂溉田三顷十五亩。欧陂溉田六顷。枫林洋陂溉田四顷。前政陂溉田一顷。溪坂陂溉田十顷。烈石洋陂溉田四顷。新洋陂溉田一顷。西洋陂溉田四顷。章朝洋陂溉田一顷六十亩。庄前陂溉田六十五亩。余洋陂溉田一顷三十五亩。林背头陂溉田八十一亩。溪尾孙陂溉田一顷。施坂陂溉田一顷四十四亩。黄砂洋陂溉田八十九亩。吴洋陂溉田一顷七十二亩。东山洋溉田二十二亩。陈洋陂溉田一顷。林坂陂溉田二顷。东洋上高陂溉田一顷四十九亩。旱洋陂溉田一顷三十四亩。新田洋陂溉田二十四亩。大洋陂东洋陂(上二陂各溉田四顷六十五亩。)东洋下高陂溉田九十三顷。宅后洋陂溉田七顷。割股洋陂溉田三顷。众洋陂溉田一顷五亩。官田陂溉田九十九亩。陈乾小坑陂溉田三十三亩。紫坑陂溉田十八亩。宅角陂溉田三十一亩。宅柄陂溉田二十一亩。陈桥学陂溉田二十一亩。塘上陂溉田四十四亩。郑园下陂溉田三十六亩。官田洋陂溉田四十四亩。陈乾乌石陂溉田三十二亩。陈皂陂溉田六十三亩。庙前第一陂溉田九十亩。下格陂溉田二十四亩。洪溪陂溉田九十亩。曾陂溉田一顷五亩。黄淡陂溉田一顷四十亩。(已上六十一所在慈孝里。自郭垅陂至新洋陂,旧在本里;自两洋陂至黄淡陂,旧在依安里。通上四里凡一百七十所俱县南。)黄洋陂溉田一顷四十八亩。上陈重陂溉田三十亩。黄潭陂溉田三十亩。沙田陂溉田三十三亩。官背陂溉田三顷一亩。黄田陂溉田三十亩。石碧陂溉田一顷四十一亩。陈潭陂溉田一顷二十亩。官栗园陂溉田六十五亩。高埔北坑陂溉田二顷十二亩。蔡惯陂溉田四十九顷二十二亩。官背下陂溉田二顷四十九亩。陈大陂溉田九十六亩。大官陂溉田四十九顷二十二亩。林二高陂溉田二十亩。官陂下水头堰溉田一顷四十七亩。下湖堰溉田十亩。漈头陂溉田一十五亩。相思陂溉田六十八亩。赤石洋陂溉田九十五亩。黄洋陂溉田十三亩余。(已上二十一所在县北忠贤里。自黄洋陂至下湖堰,旧在本里;自漈头陂至黄洋陂,旧在昼锦里。)白杜陂溉田七顷。黄陂溉田三顷。张宅小堰溉田五亩柯陂连陂(上二陂各溉田三十四亩。)郑井陂溉田一顷。井潭陂溉田五亩。李沟上堰溉田四十八亩。李沟中堰溉田十亩。田陂溉田一顷七十三亩。螺坑陂溉田九顷九十五亩。张陂溉田七十五亩。南岸陂溉田十一亩。胡边小堰溉田六亩。蔡堰溉田一顷。郭宅陂溉田四十顷。石潭陂溉田一顷九亩。官陂堰溉田一顷三十九亩。连坑堰溉田十亩。庄前堰溉田九亩。罗乾堰溉田五十一亩。赤坑堰溉田十二亩。东坑堰溉田二顷一亩。三揽堰溉田二顷二十一亩。法石前堰溉田一顷二十一亩。漈下对竹陂溉田三顷十四亩。卢洋陂溉田五顷十七亩。连陂堰溉田三十二亩。新田堰溉田九十六亩。陈开门前堰溉田三十九亩。乌石陂溉田七十七亩。东坑陂溉田一顷一亩。黄塘陂溉田三顷四十九亩。长元陂溉田一顷一十亩。阮口陂溉田二十亩。黄塘积水塘溉田二十亩。官塘陂溉田十五亩。虫坑陂溉田五十二亩。仓前陂置塘陂溉田一顷七十亩。上洋陂溉田二顷一十亩。温岩陂沈陂溉田五十七亩。郭洋陂溉田五十二亩。乌泥陂溉田四十亩。朱玉陂溉田二顷五十亩。苏洋陂溉田一顷余。沈塘陂溉田四十亩。确陂溉田三十一亩。杜陂溉田二十六亩。甜竹陂溉田二顷四十六亩。后坑陂溉田十八宙。橄榄陂溉田一顷六十一亩。置塘前陂溉田九十九亩。松柏陂溉田五十八亩余。杜陂溉田七十七亩。柳陂溉田一顷五十九亩。余洋陂溉田二顷五亩。郑洋陂溉田六十亩。洪塘溉田二十九亩。置塘后陂溉田九十七亩。石梯陂溉田二顷二亩。笋坑陂溉田一顷一十亩。坑西陂溉田六十三亩。(已上六十四所在县东南香田里。自白杜陂至法石前堰,旧在本里;自漈下对竹陂至黄塘积水塘,旧在仙溪里;自官塘陂至坑西陂,旧在旸谷里。)尚贤陂旧名新田陂,溉田三顷二十亩,后为洪潦堆流,莫能修筑。成化间,居民曾尚贤因水势移上流数十步筑堰,凿山引水,农赖灌溉之利,遂易今名。白叶陂溉田十五顷。后洋陂溉田一顷余。故宅水磨陂溉田二顷五十亩。大洋陂溉田一顷七十四亩。北乾陂溉田一顷五亩。辜洋陂溉田一顷一亩。赤岭堰溉田二十五亩。大赤岭堰溉田一顷二十六亩。后枧陂溉田四十五亩。林分堰溉田四十亩。党陂溉田一顷三十四亩。周洋陂溉田三十五亩。官陂溉田二十五亩。大乾陂溉田七十六亩余。林坂陂溉田三十五亩。卢口崇因陂溉田三十亩。因内堰溉田五十六亩。芦丛陂溉田四十五亩。坑陂溉田十五亩。刘门前陂溉田十六亩。漈坑陂溉田十二亩。庄前陂溉田二十亩。南塘溉田五十亩。大岭陂溉田二十亩余。下仓洋陂溉田二十三亩。石冈陂溉田十七亩。中溪故陂溉田一顷六十八亩。李马陂溉田四十四亩。陈乾陂溉田四十亩。高斜陂溉田五十二亩。石洋陂溉田二顷一十亩。张乾陂溉田四十亩。岐分陂溉田三十八亩。东林陂溉田三十九亩。卢宅陂溉田七亩。上坂陂溉田十四亩。前坂陂溉田九亩。杨梅陂溉田十二亩。张陂溉田四十八亩。庄宅陂溉田六十亩。下仓陂溉田二十四亩。石光陂溉田十八亩。方宅陂溉田一顷一十亩。崩岑陂溉田十六亩。墓尾陂溉田八十亩。中溪新陂溉田一顷八十五亩。黄田堰溉田五亩余。林兜陂溉田六亩。张溪陂溉田十六亩。坑口陂溉田八十二亩。上砂故陂溉田一顷二亩。石上洋陂溉田四十二亩。水磨陂溉田一顷。洗马陂溉田九十八亩。石潭陂溉田十一顷三十八亩余。王廨陂溉田六顷七十三亩。可坑陂溉田四十三亩。林背堰溉田十二亩。大坂坑堰溉田十亩。白湖堰溉田一顷十八亩。洪乾堰溉田七十亩。夕麻坑涵头堰溉田十三亩。张乾陂(已上六十五所在县西南仁德里。自尚贤陂至南塘,旧在本里;自大岭陂至石上岸陂,旧在保德里;自水磨陂至张乾陂,旧在养志里。)石扇陂溉田二顷三十亩。县州陂溉田四十亩。甜竹陂溉田九十亩。林婆陂溉田五十亩。耶湖陂溉田七十三亩。西庵陂溉田四十亩。仓前陂溉田二顷。西郑陂溉田十五亩。杨屋前陂溉田八十亩。杨坑陂溉田七十一亩。杨坑后陂溉田一顷二十亩余。黄淡坂陂溉田六十亩。白莲陂溉田三十亩。谢林门坑陂溉田四十亩。白泉井溉田九亩。章木陂溉田一顷三亩。石绳陂溉田四十一亩。横坑堰溉田十亩。岐分堰溉田二十亩。曲斗堰溉田三十亩。龙堂院前堰溉田十亩。月台院前井溉田二十亩。瓦兜堰溉田二十亩余。井尾洋井溉田十亩。后黄洋坑溉田十亩。上垅洋堰溉田五十亩。下刘前洋堰溉田五十亩。潘屋前南乾堰溉田十亩。新乾洋堰溉田三十亩。后坑前洋堰溉田二十亩。勋洋上保泉溉田三十六亩。勋洋下保泉溉田七十九亩。白岩保泉溉田五十亩。滩溪保泉溉田三十三亩。大坑堰溉田二十五亩。坑源阴泉溉田十二亩。(已上三十六所在兴贤里。自石扇陂至后坑前洋堰,旧在本里;自勋洋上保泉至坑源阴泉,旧在永福里。按仙游县所辖一十三里,陂塘六百二十有七,而规制与莆田木兰、延寿等陂不同,但随溪流高下为之。有司以时禁戒:春则筑陂潴水,以备干旱;秋成开陂,以通舟楫。)

福宁州

本州

营田陂在擢秀里赤岸。始垦于伪闽,至宋宝宝初,著作郎王文昉引龙潭水以溉田,寻塞。绍圣二年,知县熊俊明疏而大之,广二十五尺。嘉定九年,知县江润祖重筑,复坏。淳祐二年,参政程伯大命知县黄恪截流骈木为基,其势愈壮。通直郎林甄记。今州东一都田亩,皆借其水之灌溉。桐山陂在廉江里十七都,地高少泉。宋庆历间,士民障海为陂,设水车灌溉田亩,至今赖之。官在柘阳之西,障溪为之,溉田种一百余石。《三山志》及州志不载,今依《三山续志》增入。按字书,,力浅切,水也。然今俗蓄水陂堰之类,并未见有曰者。考之《连江县志》,称蓄水之背,皆从水从辈,疑此亦字之误也。斗门闸在建善寺前开化桥下。宋元祐二年,知县马康侯修筑,溉田万顷。东斗门南斗门(上二斗门,《三山志》及州志俱不载,今依续志增入。已上俱州东。)

宁德县

东湖在县东一都。县山高水急,前辈议欲筑堤久矣。宋淳祐间,邑民有请于部者。符下之日,县令李泽民躬率僚佐,鸠工筑堤,凡百丈,周围九百七十五步。由是田无旱涝之虞,邑人德之,号曰“李公堤”。周仙湖在二十都岩峰之上,其深莫测,乡人赖其积水以溉田。相传昔有周姓者仙于此,因名。金钟湖在二十二都。相传宋元祐间,有樵者见金钟浮于水上,因名其西村曰“钟洋”。(上二湖俱县西。)仙湖堵平湖塘腹塘州志但作“仙湖”,今按《三山志》旧在修7,在县北十二都,隋谏议黄菊8创。其长亘一里许,广百有余丈,引大溪之水,溉田千余顷。湖源深远,岁旱不竭,其田为霍童沃壤。宋淳熙三年,有请佃者,官以其妨民不给。知县储□诗:“咫尺仙湖号堵平,先贤曾此劝农耕。若教一日归豪右,敢向黄公庙下行。”9赤鉴湖在县北六都。宋元祐四年,州人林圭及圣泉寺僧养誉,率陂下田户一百六十家钱创陂。其上为桥,号泗州,以石为址,延三十余丈。又于陂西水漈里筑堤,上广二丈,长二里,址亦以石。复筑堤二以为捍,致斗门二,以司启闭,溉田三百一十八顷,园艺不计也。知县留祐诗:“赤鉴有遗利,旷古无人兴。”又云:“今师欲断海,海若当效灵。”后坏。国朝宣德七年,知县储□命僧重修10,不就,斗门亦废。

坑冶

福州府

怀安县

高务坑《三山旧志》云:“微细,今歇。”

连江县

蒋洋南北山铁坑在县东嘉贤上里。

福清县

东窑场玉据场(俱在江阴里。)南匿场在江阴里高海鱼台。高远场在南匿里。(上四场俱县南。)练木屿场在县东南安夷南里。(已上五场并铁沙场,宋绍兴、乾道、绍熙间发,后俱废。)

古田县

垅溪场在旧邵南里。郑洋场在旧□里。游老坑在旧保安里。温洋场锥弯场(俱旧新俗里猿溪等处。)莒溪坑(俱旧移风里。)保东铁坑五羊峰银坑在旧崇礼里。(已上坑场俱宋崇宁、淳熙间发,后并废。)宝兴场在县北二十九都,宋时发,寻废。国朝宣德间复发,正统初罢。十四年仍发,景泰二年罢。天顺间又发。今照民丁粮岁输之课,见《财赋志》。铁场四所五都、九都各一所,二十一都二所。铁炉一十四所油麻坑口一所,在五都。七溪、大山、役保各一所,俱在一十都。白鹇、上洋、后埧、南坑、九溪各一所,俱在二十一都。吟洋一所,在二十三都。蒋园一所,在二十五都。半坑一所,在二十六都。石门一所,在四十都。丘地一所,在四十一都。

永福县

保德场初银,后铜。黄洋场银、铜并输。五龙场银斜场龙场(俱输银。已上坑场,俱宋庆历、嘉祐、绍圣、政和间发,后并废。)

建宁府

建安县

铁冶八所铸冶九所(俱在县东南才里。)

瓯宁县

铁冶二所在县西北西乡里。

浦城县

福罗坑长洋坑斗潭源坑(俱在县北雁塘里。)杨梅坑竹施坑(俱在县东高泉里。)横缝坑在县东北大石里。铁冶二所在县南仁风里。

建阳县

银场在县西北嘉禾里。

松溪县

上下官坑东山上下坑半岩坑横缝坑空缝坑漈头坑水垅坑横阑坑十八塔坑后井坑续增。(已上俱遂应场银坑,旧十一所,新一所,今俱废。)铁冶二所一在县南东关里五都。一在县西杉溪里之八都。

崇安县

银坑在县西北周村里舞仙三堡山之后。

政和县

天寿银场吴山银场(俱在政和南里。)温洋银场在政和西里青田县界。(已上三场俱废。)横林银锡场在感化下里四都。宋庆元间发。旧有横林局。后圹绝,以官田场补额。赤石溪银场在政和南里十六都。即今石豹坑。官田银场在政和里十三都。有山前、炭山、三七、吴泮、乌岩、凤头凡六所。谷洋银场在政和西里十六都,有大磨、七宝、凤尾凡三所。铁冶在东平里三十三都。

寿宁县

大宝坑在县东北十都官台山下。

漳州府

龙溪县

铁冶在□□都。

漳浦县

银坑在县一都金溪山。

龙岩县

银坑在县铁石洋东宝山。宝兴铅锡场在县西南一百五十三步。宋时废。铁场在龙门、兴善、节惠、永福、感化、万安六里。

汀州府

上杭县

铁冶在县东胜运里湖洋,山名铁嶂。

武平县

铁场在县南留村里。今废。

清流县

南山炉在县东南梦溪里。今歇。课以均徭户,岁办之。

永定县

铁冶在县西南溪南里桃杭嶂。

延平府

尤溪县

大蒋坑在县治七都。鱼滩头坑在县东北七、八都。三连坑在县东南十四都。田溪口坑在二十四都。王大湆头坑苦竹口坑七里潭坑(俱在二十五都。)双溪口坑在二十九都。匡口坑溪仔坂坑火石坑(俱在三十一都。上一十一坑俱县南。)苏坑在三十六都。杨坪隔坑在三十七都。汶口坑官庄潭坑(俱在三十八都。)盘古石坑在四十四都。麻溪坑在四十七都。(上六坑俱在县西南。)长婆坑在四十八都。蓝岭田坑谷口坑(上二坑在四十九都。已上三坑在县西。通上二十坑俱铁场。)

沙县

大济银场宋元祐间置。龙泉铜场(上二场在县西二十九都龙岩县界。)古铜场在县东南九都古县对岸。唐时置。(已上三场俱废。)

永安县

下坑在四十一都。地坪坑周坑火烧桥坑(俱在四十二都。)溪南坑含兜坑

福宁州

本州

玉林场初输银并铅,后输铜。钱马坑小叶坑(俱输银并铜。)师姑洋坑新丰可段坑南平北山坑铜盘等处坑(俱铁坑。)东山小乾铁砂坑柄羊埕铁坑新南安民二里大溪岭下等铁坑北峰院后坑牛皮滩澜滩茶洋溪边坑(以上俱宋熙宁、淳熙间发。后并废。)黄海梅坑在州东北十八都。正统十年发,十四年废。

宁德县

宝丰场在县东十七都。宝瑞场按《三山志》在郭洋。(上二场俱宋元祐间发。历宣和、靖康、绍兴以至淳熙,其间或发,或罢,或并而为一,后并罢。国朝洪武十九年,邑民向安请复之。永乐元年,始复发输课,而宝瑞场以圹脉断绝,遂不复发。)阳护山铁坑一作阳陵山,在县东十四都。宋政和间发,国朝因之。车盂铜场在二十都。宋元丰间发。林家地龙按岭等铜坑宋淳熙间发,后废。新兴坑在安乐里,银、铜、铅并输。宝丰场八坊后洋铅坑(俱宋时发,后并废。)

福安县

刘洋坑银场在县西十六都。上坪坑银场在县北七都。

校注

1弘治《兴化府志 水利》作“陈弥”。

2弘治《兴化府志 水利》作“呈户部”。

3弘治《兴化府志 礼纪 李长者传》:“唐末,人问妙应大师黄涅槃:‘溪陂几时可筑?’答云:‘逢竹则筑’。”

4应为“甃为门三”。

5弘治《兴化府志 水利》载:“北洋引延寿陂水为南、北、中大沟三。”此处之“南沟”应为“中沟”之讹。

6按元代年号只有“皇庆”、“延祐”,而无“皇祐”,本卷“端平庄斗门”条云:“元皇庆间,总管郭朵儿迁于下徐。”据此,“皇祐”当为“皇庆”之误。

7淳熙《三山志 水利》但作“隋谏议黄公创”,无“旧在修”字样。

8乾隆《宁德县志 川志》作“黄鞠”。

9考乾隆《宁德县志 历官》,自宋至明知县姓储者惟宣和四年储惇叙一人。同书《川志》有录其诗,句与此同,但作明县令。

10淳熙《三山志 水利》及乾隆《宁德县志 川志》均作宋“宣和七年”。唯前者称“储知县委僧修筑”,后者则谓“储惇叙重修”。

卷之二十五

食货

土产

福州府

谷之属

稻《尔雅》曰:“稌稻。”《说文》谓稻为“粳,糯,稌属也”。糯亦名秫。《字林》云:“糯,粘稻,而粳稻不粘。”今之食米皆粳稻,酿酒则糯稻也。其名品皆甚多,而八郡土俗所呼,又各不同,不能悉载。兹特取其大者志之。早稻,春种夏熟。晚稻,盖早稻既获再插,至十月而熟者。其米皆有红、白二色。宋马益诗云:“两熟潮田世独无”,盖谓是也。大冬稻米,亦有红、白二色,春种冬熟,岁惟一收,然其所获与岁二熟者亦差相等。占城稻无芒而粒细。《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得一十石,以遗其民,使莳之。”《三山志》谓其有早、晚二种。《邵武志》谓其种有六十日可获者,有百日可获者,今八郡皆有之。棱稻之圃植者,春种,九十月熟,有芒,米有红、白二色,味香,自福以南四郡皆有植之者,然不多也。(已上俱粳稻。)早秫与早稻同熟。晚秫与晚稻同熟。大冬秫与大冬稻同熟。(以上俱糯稻。)粟《尔雅》曰:“稷,颗粒细于诸梁,江东呼为粢。”《礼》曰:明粢。有黄、白二种。黍穄《欧冶遗事》:“穄米与黍相似而粒大。”(上三种,诸邑山谷中间有种者,然甚少也。)麦《广雅》云:“大也,小也,有类而壳稍异者,俗呼米麦。《莆阳志》所谓“麦”,疑即此也。又有一种曰芥麦,秆红、花白,实三梭而黑,秋花冬实。

豆菽总名。大者有黄、黑二色,小者有绿、赤、白、黑、斑数色。又有豌豆、江豆、蚕豆、虎爪豆、羊角豆、刀鞘豆及黑、白扁豆。麻有二种:一曰胡麻。《广雅》云:“巨胜膏可压油。”《本草》名脂麻。一曰大麻。《尔雅》云:“枲皮可织布,其实为黂。”《三山志》:牝麻之子也。

帛之属

丝《闽中记》:“此地蚕桑差薄,所户者多颣,民间所须织纱帛,皆资于吴航所至。”绸土产之丝粗而颣,仅可为绸絁耳。绢绫缎纱罗往年俱于苏杭售以充贡,近方有织者,然亦不逮远矣。吉贝布长乐梅花诸处间有织者。苎布缉苎为之。圆纱者曰夏布,有杂丝织之者曰兼丝布,诸邑间有之,又有匾纱者曰縩布,出长乐县。麻布连江、福清、永福皆有之。侯官甘蔗洲出者佳。蕉布《海物异名记》云:“取蕉,灰理其皮,织以为布,旧尝入贡。”葛布缉葛皮为布。(上二布诸县间有之。)

货之属

银古田、罗源有银场1。铁其品有三:曰生铁,曰熟铁,曰钢铁。出闽清、福清、古田三县。盐《海物异名记》云:“编竹为盆,熬波出素。”其法:以竹篾织成,用蛎灰涂缝,卤浸之,竹自不烧也。《南越志》所谓“织篾为鼎,和以牡蛎”是已。《汉书》:“牢盆煮盐,用铁为之,惟蜀与浙为然。”今闽之盐,皆用日晒而成,亦不复煮矣。福清县今有盐埕。红曲出古田县,转鬻四方。粉磨绿豆为之,长乐、福清俱出,然不及建宁者佳。糖煮蔗为之,侯官甘蔗洲为盛。蜜蜂所课也。有岩石间作者,有木枝间作者,皆不若人家畜者蜜浓而味美。蜡蜜脾底也,煮治乃成。蓝淀叶大丛生,茎短有节。折其茎,以土壅之,辄生。蔡襄《江南月录》云:“采以器,盛水浸,除滓梗,搅之以灰,即成。诸县皆有,闽、侯官、长乐尤多。一种叶如蓼而圆者曰蓼蓝;一种小叶者曰槐蓝。”红花《本草》名红蓝花,用以染绛,子亦可榨油。紫草《尔雅》“藐茈”注云:“可以染紫,一名‘茈。八月末种,二月采根,用密笼藏之。见海风则烂黑。”(上二种诸县皆有。)乌梅盐晒者为白梅,焙干者为乌梅,诸县皆有之,闽县尤盛。棉花即吉贝,诸县间有之。古田平沃处种者稍多,然终非其地之所宜也。苎其皮可以绩布。一科数十茎,宿根至春自生,岁三四收。麻有二种:青麻皮可绩为布,黄麻皮仅可绞索耳。纸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旧志谓:“竹纸出古田、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今皆少造,惟古田杉洋人造极粗厚者谓之钱纸,即俗祀神楮币也。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冈尤盛。唐《地理志》载:“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油菜油,菜子所压者。麻油,脂麻所压者。桐油,桐子所压者。桕油,桕子所压者。诸县俱出。硝取故墙咸土,淋水煎熬而成。凡制大器、炼金银皆用之。出闽、侯、怀三县。

蔬之属

菘与芜菁相类,梗长而叶不光者为芜菁,梗短叶阔厚而肥者为菘。周颙所谓“秋末晚菘”是也。张九龄自函京携种归曲江种之,闽中呼为“张相菘”。曾师建记谓:“北地无菘,南地无芜菁,体性相似,而形状不同,地土然也。”芥味辛辣触鼻,其品不一。青芥似菘而有毛。紫芥茎叶通紫,作齑最美。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可入药。南芥、花芥、石芥。(以上皆菜之美者也。)莱菔俗呼萝卜。又有一种叶似茴香,根黄色,味甘而香,曰胡萝卜。白菜本出北地,近亦有之。油菜叶如白菜,青色,根微紫,子可压油。芥蓝叶如蓝而厚,青碧色,亦菜之美者。台心尤佳。莴苣《遁斋闲览》:“莴苣出莴国,有毒,百虫不敢近。又有一种如莴苣,叶有白毛,曰白苣。”蕹菜蔓生,花白,茎中虚。摘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一名“甕菜”。《遁斋闲览》:“此菜本生东夷古伦国,蕃舶以甕盛之,译不通,但言甕菜。能解野葛毒,其汁滴葛苗立萎。”菠薐又作波棱。刘禹锡《嘉话录》:“此本出西域颇棱国,有携其子来,讹‘颇’为‘波’。”《闽中记》:“以叶如波纹有棱,岂以义求之欤?”苦荬《诗》“薄言采芑”是也。《本草》:“可傅蛇虫咬。蚕蛾出时,近之则青烂。蚕妇亦忌食。”莙荙茎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同蒿令人气满,不可多食。胡荽《湘山集》云:“即园荽也。”或谓之“香荽”。《幼幼新书》云:“鹅不食草。”苋赤苋,茎叶深赤。白苋,色青而大。紫苋色紫。花苋,人苋,野苋也。又有一种曰马苋,即马齿苋也。蕨《尔雅》云:“蕨,鳖也。初上可茹。其根可以为粉。”荠《尔雅》注:“荠,味甘,人取作菹及羹甚美。”东坡有《食养法》,且曰:“天生此物为南人山居之禄也。师旷占曰:‘年将丰,甘草先生。’甘草,谓荠也。”茄一名落苏。紫茄、黄茄、白茄、清水茄。瓠似越瓜,长者尺余,夏熟,味甘。又一种名瓠,夏末始实,秋中方熟,经霜可取为器,俗呼葫芦,小者名瓢。芋《本草图经》云:“蜀川生者,形圆而大,状如蹲鸱,谓之芋魁。闽中出者,形长而大,小者如卵,生于大魁旁,食之尤美。”冬瓜越瓜丝瓜笋详见“竹之属”。蕈《尔雅》云:“蕈,似盖,亦名菌。”俗谓之菰,其品不一。胭脂菰,生山林平沃地面,鲜红而光泽,其底与茎俱白色。香蕈菰,生深林腐木上,味极香美。木耳菰,亦生木上。薯蓣今呼山药。蔓生,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而光泽。开细白花,结实如铃。生山谷间。根细如指,白色,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有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大者一枚重可斤余。刮去皮,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山药耳。土人呼为薯,音若殊。姜老者为母姜,嫩者为子姜。葱有二种:胡葱,香葱也;长生葱,七月种。韭《说文》云:“一种而久”,故谓之韭。《纂要》云:“一剪,一加粪,一岁不过五剪。”《养生诀录》云:“性暖,号草钟乳。”薤《本草图经》云:“似韭,叶阔多白,无实。”又云:“凡用葱薤,皆去青留白,盖白冷而青热也。”蒜大者曰葫,无瓣者俗呼独脚蒜。水斳音芹,生池泽中。有两种:荻芹,根之白者可菹;赤芹,茎叶并堪作菹。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干之则紫色。其纤者味尤珍。近海诸邑皆有之,而出福清者尤佳。赤菜《海物异名记》:“菜海生而紫蔓,其大者曰鹿角菜,能解面毒。”

果之属

荔枝树高二三丈许,大至合抱,颇类桂木、冬青之属,四时荣茂不凋。花似木犀,青白色,微香。实初青,渐红,肉淡白如脂玉。性畏高寒,州北数县皆不可种。连江之南虽植,成熟亦晚。直至北岭而南,始大蕃盛。其品不一。桂林,皮粗厚,大如鸡子,味甜。中冠,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视桂林差小。金钟,皮略粗厚,色青黄,味佳,大亦类桂林。(上三品俱六月熟,今取以充贡者也。)江家绿,类莆田陈紫而差大,独香味次之。绿核,荔枝核皆紫,而此独绿。圆丁香,荔枝皆旁蒂大而下锐,此种体圆,味亦胜。虎支,色红而有青纹,正类虎斑。牛心,以状言之,长二寸余,皮厚肉涩。玳瑁红、上有黑点,类玳瑁斑。朱柿,色如柿红,而扁大。葡萄,穗生,一朵至一二百颗。蚶壳,壳为深渠,如瓦屋状。蜜荔枝,纯甘如蜜。丁香,核如小丁香,亦谓之焦核。大丁香,壳厚色紫,穰多而味微涩。双髻,每朵数十,皆并蒂双头。真珠,剖之纯瓤,圆白如珠。十八娘,色深红而细长,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因而得名。将军,五代间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因以其官号其树,而失其姓名也。钗头,颗红而小,可间妇人女子簪翘之侧。粉红,荔枝多深红,而此以色浅为异。中元红,荔枝将绝才熟,以晚重于时。(以上见蔡襄《荔枝谱》)一品红者,言于荔枝为极品。状元红者,言于荔枝为第一也。(以上见曾巩《荔枝录》。)驼蹄,以其长大而甘柔也。金粽,上锐而下方,色深黄。栗玉,似金粽而圆,其味差胜。洞中红,出于宿猿洞,因名。火山,核大而味甘酸,四月先熟。星球红,此一本出于灵岫里田间,枝条生叶大三倍,色红而不绛,蒂根于脐,锐者如瓜,扁者如橘,圆者如鸡子,颀者如皂荚,形殊状诡核皆如丁香,亦有绝无者,食之甘脆而有韵,盖神品也。夺其枝而植者竟莫逮焉。(以上旧志所载。)馒头,以其大如之,皮亦粗厚而味甘。磨盘,皮亦粗厚,味甘,大如鸡子,其近蒂处甚平,故名。鸡母引鸡子,一朵数十枚,大小错出。其大者核小,小者无核。(上二种俱七月熟。)山中冠,实大而圆。山金钟,实大微长。六月大,实密,此荔枝之中等者也。扇画,实如馒头,皮薄,上大下小,味甘。中秋绿、松柏垒,皮厚而粗,大如馒头。争江瓶,实如馒头,皮光,上大下小。(上七种俱山荔枝。)龙眼树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形如弹丸,皮黄褐色,肉白而甘。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柑树高丈许,叶厚,色深青而泽,花白而香,俱冬熟,而品不一。酥柑,叶大,实形长而扁,皮黄而酥,味甘微酸,过冬纯甘。佛酥柑,一名佛头酥,皮礧磈而虚厚,色红而黄,瓤小,味酸,微甘。脂柑,出连江,又名连江柑。叶似酥柑而差小,皮红黄色,味甘。(以上三种俱出闽、侯、怀三县。)里尾柑,出福清县,以地名。叶长而圆尖,实上小下大,皮黄色,颇厚,味极甘,少核。闽、侯、怀亦出;而少,呼为蜜柑。橙亦柑类。大似佛酥柑而皮光,实味酸甜。香橼树有刺,叶大而微厚,实大者长尺余,黄色,皮厚而香,可食,瓤微酸而苦。又有一种色味皆如香橼,形似人手,名佛指香橼,又名佛手柑,亦名花柑。柚亦名香柑。树高一二丈,叶重台而大,花五瓣而卷,气甚香冽。实圆大,金黄色,皮厚,肉小,味甘酸。一种实扁而小。又一种肉红而甘,其种自广传来,尚未多见。橘树如柑而叶差小,花白而香,冬熟,其品亦不一。镜橘,一名境柑。形圆而扁,色红黄,皮光莹有楞,味甘微酸。连江橘,以其地名。花叶差小,实扁而圆,皮薄,色黄,味甚甘。闽、侯、怀亦出,但少耳。酒橘,形亦圆扁,色红黄,皮薄,味甘。四时橘,花实相继,频年不绝,皮薄,味甘,冬熟者尤佳。剪橘,叶稀少,圆尖,色黄,皮薄,味甘酸。猴橘,一名橘花,叶密而尖小,结实最多,大仅如钱,色黄,皮甚薄,味甘酸。洞庭橘,似镜橘而差小,色红黄,皮薄,味甘酸。(上七种俱出闽、侯、怀三县。)匾橘,一名塌橘,色淡黄,皮薄,味甘酸,出闽县。里尾橘,出福清县,亦以地名。叶圆尖而密,实扁皮薄,其瓣明白可数,色黄红,味甘而香。金橘,树叶花实俱小于诸橘,而皮香甘可食,尤可蜜煎以寄远。桃其品不一。王桃,又名樱桃,又名早桃,又名梅桃,三四月间熟。金桃,大径二寸,味甘,七月终熟。银桃,又名白秋桃,大径二寸,味甘。合桃,一种四月熟,味甘酸;一种五月熟;一种六月熟;俱味甘。七月桃,大径二三寸,味甘。扁桃,又名盘桃,味甘酸。十月桃,大径寸半,味甘酸。白蜜桃,大径寸半,味甘。矮桃,树高者仅三四尺,实如金桃而小,秋熟。绯桃,花纯红色。美人桃,花粉红色。碧桃,花俱千叶。柰桃,花叶形味皆桃,但实光泽无毛,为少异耳。李其品亦不一。白李,亦名“鹅黄”,实清脆,五六月熟。胭脂李,皮肉俱红,味甘,夏熟。琥珀李,皮红,肉黄,味微涩,秋熟。夫人李,皮粉红色,肉深红,味甘,七月熟。真珠李,大如龙眼,色青红,味差淡而酸。杏花如红梅而丰艳,实如梅而甘。本出北地,今郡亦有植者,然结实甚少。林檎一名来禽,一名花红。实似梨而小,六月熟。王逸少有《来禽青李帖》。陈后山诗云:“来禽花高不受折,昨暮胭脂今日雪。”又有一种,花繁生如郁李而差大,实如来禽而差小。柰似林檎差小而长,浅青色。《莆阳志》云:“即青李也。”频婆似林檎而大,味尤胜。本出北地,今郡亦或种之。梨其品不一。鹅梨,皮薄而浆多。轻消梨。拒霜梨。水梨。赤梨。紫梨。煤梨。绵梨,梨之糜者也。柿其品非一。花柿。卵柿。乌柿。朱柿。古田、永福诸邑为多。石榴《酉阳杂俎》:“甜者曰天浆,堪充果品;酸者入药用。花有红白二色。又有千叶者,花红艳可爰,不实。”枣其品非一。大概有红、白二色,今闽中但有白者。栗外刺如蝟,熟则罅柝。闽清、永福诸山邑为多。杨桃“杨”字亦作“羊”。《临海异物志》:“杨桃,其色青黄,有五瓣,或谓之五瓣子。”枇杷一名卢橘。叶似驴耳状,四时不凋。谢瞻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青阳之和气。肇寒葩于结霜,成炎果乎纤露。”言备四时之气也。橄榄木端直而高,秋实,而味先苦后甘。美者曰“碧玉”。杨梅木似荔枝,叶细阴厚,实生青,熟红,如鹤顶状。诸邑皆有,而怀安桐口所产者尤佳。黄弹子《祥符图经》云“黄檀子”。《海物异名记》云:“黄弹子实如弹丸,叶如山桂。”又云:“本出越王祭坛之侧,曰王坛子。”杨郁赋曰:“果则龙目、荔枝、王坛、丹橘。”菩提果花如冠蕤,叶似冬青而长,实似枇杷而大,味清而香。或云,西域有此果,故谓之“菩提”。木瓜《尔雅》谓之“楙,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实如小□酢可食2。银杏一名鸭脚子,以其叶似鸭脚也。欧阳公诗云:“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又名公孙树,言其实久而后生,公种而孙始食也。欧阳公诗云:“始摘才三四,岁久子渐多。”余甘《海物异名记》:“庵摩勒果,圆莹如珠,食之余味始甘,能蠲蛊毒,山谷以其先苦后甘,名之曰‘敢子’。”出福清县。胡桃本出羌胡,今闽亦有之。山核桃木高数丈,叶翠如梧桐,其实坚。《三辅黄图》谓之“万岁子”。金斗叶似榄榄而长,实红色,味甘酸。椎生山谷间,似栗而绝小,诸邑皆有之。葡萄一名马乳。西汉时,其种自西域来,有青紫二色,今闽中但有青者,亦不多也。韩昌黎诗:“剩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个摩子藤生,附大木上,成熟外皮黄色,中有壳裹,里肉如莲子,可煮而食之。或取以充果,然非贵品也。出福清。蕉《本草》名甘蕉,俗呼芭蕉。叶长而大,其卷心中抽子作花,一茎只一千。花如倒垂菡萏,每开一瓣,则子骈生附干,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子凡数十枚,生青熟黄,食之甘美,亦可晒干寄远。闽中所产者,大概有二种:一种树可丈余,子差大,俗呼象牙蕉;一种树高五六尺,子差小,俗呼佛指蕉。又一种树高二三尺,茎小,开红花,无实,俗呼红蕉。又一种无花实,其苗可缕为布,即所谓蕉布也。甘蔗赤者曰“昆仑蔗”,白者曰“荻蔗”,土人捣取其汁,以为沙糖。西瓜甜瓜黄瓜土瓜一名新罗葛。藤似葛根,大者如碗,小者如拳。色青白,味甘,可以解醒清渴。莲红白二种,有千叶者,俱有实。《尔雅》及陆机疏:“荷为美蕖,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其实莲,其根藕。”鸡头芡也。《埤雅》曰:“蓬鐏似鸡首,故曰‘鸡头’。”俗云,荷叶日舒夜敛,芡叶昼合宵炕,此阴阳之异也。”梅圣俞诗云:“蝟毛苍苍磔不死,铜盘矗矗钉头生。吴鸡斗败绛帻碎,海蚌扶出真珠明。”菱芰也。叶浮水上,花黄白色,实生渐向水中。《埤雅》曰:“楚谓之芰,秦谓之茩。”《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其花昼合宵炕,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茨菰叶三尖如剪刀草,根如凫茨差大而长,味甘,方言谓之“苏”。凫茨苗如龙须草,生下田,根如小芋而扁,色黑。

药之属

薏苡春生苗,茎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实青白色,形如珠而长。黄精二月生苗,高一二尺,叶如竹叶而短,两两相向。茎梗柔脆,颜□桃枝3,本黄末赤。四月开细青白花,如小豆花状。子白如黍,亦有无子者。根如嫩生姜,黄色,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甚甘美。石菖蒲生石碛上,叶有脊如剑者为真。其无脊者名溪荪。生下湿地,大根者名昌阳,入药,以生石上一寸九节者良。今黄檗山龙湫崖下瀑布飞溅处生者绝佳,然非神全不为溅悸,不能采也。地黄叶生布地,上有皱纹,根如手指,通黄色。天门冬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淆4有逆刺,根大如指,长二三寸,一二十枚同撮。麦门冬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冬夏长生,根生连珠形如广麦颗,故名。艾有大叶者,有小叶者。紫苏叶下紫色,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俱入药。薄荷叶尖,冬不死,夏秋采茎叶,暴干。白蘘荷春初生叶似甘蔗,根似姜而肥。《本草》谓可以防蛊,亦可辟蛇。茵春生苗,秋枯,经冬不死,春复因旧苗生新叶,故名茵。又一种大叶者曰山茵。豨莶俗呼火梖草。庵状如蒿艾,可以辟蛇。苍耳《本草》作“葈耳”,即《诗》所谓卷耳也。一名羊负来。香子亦名茴香。叶似老胡荽,疏细作丛花,头如伞盖,黄白色,实如麦而小。又一种,茎叶花实全类茴香,但其实差小,味尤香冽。土人呼为芹,疑即莳萝也。天南星苗似荷,梗高一尺许,叶似蒟蒻,二枝相抱。花似蛇头,白色,结实成穗,似石榴子,根似芋而圆。马鞭草其穗类马鞭,故名。蓖麻子可压油。以其形如牛蜱,故名。近有自北地携子来种者,茎实视土产者倍大。牵牛子蔓生篱落间,叶有三尖,花带碧色,实作球,内有黑子三棱,如荞麦状。又有子白者,不堪入药。车前子即芣莒也。大叶长穗,好生道旁。一名马舄,一名虾蟆衣。括楼《诗云》“果嬴之实”。《尔雅》云“天瓜”。《本草》云“地楼蔓生”。花浅黄色,实在花下,亦名黄瓜。方家捣其根作粉入剂。香附子莎根也。剪刀草按《本草图经》,生近水沙碛中。叶如剪刀状,苗最□散5,色深青绿,每丛十余茎,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小白花,四瓣,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杏核,色白而莹滑。一名慈菰,一名白地栗,一名河凫茨。福州别有一种小异,采其根叶,治痈肿良。商陆俗名章柳根。叶如牛舌而长,花作朵红紫色,根如芦菔而长。《释文》云:“如人形者有神。”又有一种,花色白。香薷似白苏而叶细,一作香葇,生山谷石上者尤佳。决明子苗高四五尺,叶似苜蓿而大,花黄白色,秋深结角,其子生角中,如羊肾,主明目。其叶春间亦可为蔬,主肝毒热。荆芥味辛温,茎高一尺许,开花成穗。何首乌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根大者如拳,各有棱瓣,似小甜瓜,赤者雄,白者雌。本名交藤,因何首乌服而得名。羊蹄秃菜也。叶狭长,色深绿,茎节间紫赤,采根醋磨,涂癣速效。牛膝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牛膝,因名。益母草《诗》谓之“蓷”。《本草》谓之“茺蔚”。郭璞云:“叶似荏,方茎白花,花生节间。”今园圃及田野多产之,茎叶皆如郭说,但其花色淡红为少异耳。半夏独茎生。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香茅苗叶如茅而香,可煮作浴汤,辟邪气,令人身香。其花即茅香花。细辛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石益生山中,子治蛊毒。连翘按《本草图经》有大翘、小翘二种。南方生者,叶狭而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黄,实房黄黑,内含黑子如粟粒。石韦《本草图经》云:“一名石皮,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名。”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开花,采叶煎汤浴,云主风。亦有生古瓦上者,名“瓦韦”。石蚕草根之似蚕者,出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焙干。主走疰风,散血,止痛。独脚仙生山林旁阴泉处。春生苗,至秋冬而叶落。其叶圆,上青下紫,其脚长三四寸。夏采根叶,连梗焙干,治妇人血块。赤孙施叶如浮萍草,治妇人血结不通。四时常有,采无时。《三山志》云:“一名岁寒浆,一名酸浆。”紫金牛味辛,叶如茶,上绿下紫,实圆如丹朱,根青紫色。八月采,去心,暴干,颇以巴6,主治时疾脚气,如风痰。小青生捣其叶,治痈疮甚效。建水草其枝叶似桑,四时常有。土人取其叶,治走疰风。琼田草春生苗,叶无花。土人采其根叶治风。石垂三月有花。土人采其子治蛊毒。鸡项草叶如红花,叶上有刺青色,亦名千针草。根似小萝卜,枝条直上,三四月苗上生紫花,八月叶凋。其根可治下血。香麻四季常有苗叶而无花,土人以煎浴汤,去风甚佳。(上一十一品,按《本草图经》俱出本州。)茯苓深山有大松处皆有之。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者。自作块,不附着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茯苓千年又化为琥珀。枸杞《尔雅》云:“枸杞7,一名地骨。”按《本草图经》谓:“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枸棘不堪入药。”而《衍义》又谓:“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耳。”今历观诸处所产枸杞,未有无刺者。《衍义》之言,似为可据。吴茱萸叶似椿而阔厚,实似椒子,嫩时微黄,熟则深紫。金樱子生郊野中,类蔷薇,有刺,开白花,实如小石榴。土红山《本草图经》:“福州生者作细藤,似芙蓉叶。其叶上青下白,根如葛头,治劳瘴甚佳。”盐麸子叶如橘子,秋熟为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雪,食之酸咸止渴。蜀人谓之“酸桶”,吴人谓之“乌盐”。蒴藋其木轻虚无心,主续筋骨。《本草》谓之“接骨木”,亦谓之“蒴藋”。使君子藤生,花红白相间,实如栀子,而棱瓣深,壳青黑色,内有仁,白色。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独用之。紫金藤按《本草图经》:“生福州山中,春初单生,叶青色,至冬凋落,其藤似枯条,其皮可治丈夫肾气。”千金藤主一切血毒,根黄赤,如细辛。丁公藤生依南木,故号南藤。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南史》:“解叔谦母有疾,夜祷庭中,闻空中云:‘得丁公藤治之可差’。”即此是也。石南藤其苗蔓延木上,四时不凋,茎可治腰痛。含春藤其苗蔓延木上,冬夏常青,叶可治风。感藤大如鸡卵,汁甘美如蜜。生研,傅蛇虫咬伤疮。一名甘藤,盖甘、感声相近,而讹耳。又名甜藤。桑螵蛸螳蜋子也。生桑上者为佳,以其得桑之津气故尔。

木之属

松有五鬣者,有三鬣者。花上黄粉名松黄,人多取以为饼,或作汤点之甚佳。其节为松明,其脂为白胶。皮上绿藓衣名艾蒳香,用和诸香烧之,其烟不散。柏樊宗师《图记》谓柏为“苍官,其子香而可爇。”东坡诗云:“铜炉樊柏子。”又有叶侧向而生者为侧柏。桧《尔雅》云:“柏叶松身。”杉木类松而劲直,叶附枝生,若刺针然,土人作宫室,以此木为上。樟亦名豫章。木高大,叶似楠而尖长,其气极辛烈,为大舟及诸器皿多用之。禽鸟含种所生者曰“鸟樟”。柟郡人作宫室,多以为栋梁,亦美材也。字亦作“楠”。古称楩楠豫樟,其所谓楠即此。叶如侧柏。椤木可为器,极奈久远8。檺亦可为栋宇,然久则蠹腐,不及杉远矣。柽杉略似水绵,而木理轻松,心赤色。杜松叶如杉而小,尖劲如刺,木似松而有文。水绵类杉,修干而细叶。郡城内外,凡滨水处多植之。桐其种不一。今闽产大概有二:一种叶有三杈,结子如胡椒可食者曰“梧桐”;一种叶圆而末尖,二月开淡红花,子可压油者曰“油桐”。二种之中,惟油桐为多。梧桐间有之,然未见有结子者。梓似桐而叶小,花紫。陆机云:“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相思木坚而有文,可旋为器,亦可作几案棋局之类。桑柘与桑异种,皆可饲蚕。马桕叶似梨杏,花黄白,子黑色,土人多取其叶以染皂,子可压油,即桕油也。冬青其叶常青,四时不改。许浑诗云:“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唐禁中呼为“万年枝”。韩子苍诗云:“无人知是万年枝。”槐《遁斋闲览》载俗语云:“槐花黄,举子忙。”谓槐之方花,乃进士赴举之时。翁承赞诗:“雨中装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乃知俗语亦有所自也。檀叶似槐。椒木有刺,子朵生,味辛,与蜀椒同类,但不及蜀中者气味浓冽耳。俗呼“花椒”。生山中,叶与子似茱萸《尔雅》云:“椒核,桃李核。”言桃李属皆内核,椒属皆外也。字亦作。其木有刺,子朵生如茱萸,辛辣如椒,杀腥物。皂荚《南史》云:“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又一种曰“肥皂”,亦可洗衣。木槵叶如橄榄而小,实可浣垢。今释子多取其子为手珠。《本草》谓之“无患子”。水杨叶圆阔而赤,枝条短硬,多生水岸。柳叶狭长而青,枝柯长软。《埤雅》云:“柳柔脆易生之木,与杨同类。虽纵横颠倒,植之皆生。然使十人植之,一人摇之,则无生柳矣。立贤之道何以异耶?又况植之之人寡,而摇之之人众乎?”其言婉而有味。又有一种,皮如槐檀,叶如樗而狭长,亦生水侧,名榉柳。枫似白杨,叶圆而歧,有三尖。取其脂可以为香。槦字亦作“榕”。《海物异名记》云:“材拥肿,不中绳墨,故谓之槦。或曰:其荫覆宽广,故谓之榕。宋熙宁中,郡守程师孟多命植此,自为诗云:“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重栽木万株。试问国人行住处,不知还忆使君无?”此木自州以南为多,至剑、建则不复产矣。楮《诗》谓之“谷”,生子如杨梅,皮可绩为布,亦可捣为纸。陆机云:“树皮斑者为楮,白者为谷。”金荆《闽中记》云:“木坚有文采,可为床榻器用。”槠似柞,而子可食,作屋柱不腐。楝《东皋杂录》:“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风信,梅花最先,楝花最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黄连茶木高二三丈,叶似槐而尖长。春初芽始生,可治以代茗饮,亦可为茹,味香美。俗又呼凉茶树。加条《闽中记》云:“其叶可用磨犀角、象牙。”朴叶如加条差小,皮鳞皱而厚,因以得名。白牙木理极坚白,可为器玩。栎《诗》云“苞栩”,注作“栎”也。其子为皂斗,壳可以染皂。陆机云:“徐州人呼为杼。”《尔雅》曰:“栎,其实梂。”释曰:“梂,盛实之房,其实橡也。”然则栎也,杼也,栩也,皆橡、栎之通名也。蘖木如石榴,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枝可剉以染黄。生山石间。一名“山石榴”。《本草》谓之“小蘖”。黄杨叶细,皮薄,岁长三寸,遇闰年则退一寸。东坡诗:“山中草木随时长,惟有黄杨厄闰年。”石楠叶如枇杷有小刺,凌冬不凋。人多植庭宇间,阴翳可爱,不透日气。其木坚劲,可为斧柯。柽叶细而枝柔,夏着花粉红如粟,一名西河柳。罗汉松叶长而狭,色苍秀可爱,凌冬不凋。棕榈亦曰“栟榈”,子嫩赤吐者可采充茹。□棕鱼。梅圣俞诗:“青青栟榈树,叶散如车轮。”桄榔树似棕榈而高大,外坚中虚,斫其间有□10,子作穗,生木端叶下,有须。木紫黑色,有文理,可以制器。竹木其状类竹,可为杖。《漳州志》有桃枝竹,疑即此也。吉兆藤亦名“乌理藤”。紫色,其根为降真香。金刚藤根赤色,土人或取以染鸭子,俗呼11。香藤缘木而生,其气清香。又有南藤,土人或取以酿酒。王孙藤柔韧,可为缆。

竹之属

戴凯之《竹谱》:“竹有生日,谓五月十三日,移植最宜,亦谓竹醉将枯则生花,或云劈竹多用辰日。”山谷诗云:“夏栽醉竹逾千个。”又云:“根须辰日属斤。”猫竹方言谓之麻竹,大者径七八寸,土人或取其叶以裹角黍。笋夏生。江南竹粗大而坚直。笋冬生。淡竹肉薄,芦间有粉,南人烧之以取沥者,叶亦可入药。慈竹任昉《述异记》云:“南中有子母竹,生不离本,今慈竹是也。”王勃云:“宗生族茂,天长地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斑竹永福县鹤洋多产之,差及湘江者。紫竹小而色纯紫。苦竹笋味甚苦。又有苦伏竹,笋冬生,土人以为珍味。石竹节疏而平,可以为器用。筋竹内厚而窍小,可为弓弩材。箭竹可为箭干。方竹外方内圆,可以为杖。笋秋末生。秋竹甚小,可为篾用。苦油竹内厚而叶长阔,以为枪,中虎即毙。含朵竹大如指,土人以编藩篱者。虫竹丛生如芦,每节生虫如新蝉之未翼者,外无窍隙,随竹而长,竹将枯,乃穴其旁而出。豁竹节长细,可为笛材。笋味最美。凤尾竹梢叶森秀,如凤尾然。

花之属

梅其品不一。绿萼梅红梅品梅一花三实,又曰“双梅”。千叶梅鹅梅山梅蜡梅黄山谷谓:“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如梅,类女工撚蜡所成。”因名“蜡梅”。山茶花深红色,冬盛开。东坡诗云:“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海棠花如紫锦。又有垂丝海棠,色淡红而多叶。酴醿蔓生,承之以架。花白而香,春晚极盛。又有檀心而紫色者尤香。蔷薇枝干有刺,花红紫色,三月盛开如锦。亦有黄蔷薇,花如棠棣,金色。有淡黄蔷薇,鹅黄色。又有野蔷薇。香亦清洌。玫瑰亦名徘徊。有白、紫二色。翁承赞诗:“三株红芍药,一架紫玫瑰。”金沙亦玫瑰之流,而香不及。山谷诗云:“紫绵揉色似金沙。”佛桑叶类桑,花如牡丹而尤红,四时常开,朝开暮落,亦名朱槿。一种色淡红,一种色淡黄。又有花开单瓣者,色亦深红可爱。木槿有白者,有紫者,有粉红者,又有一种花莹白如玉,中心无紫色者,名“蕣英”。郭璞云:“蕣英不终朝”,言朝开暮落也。又名日及花。施肩吾诗:“但看日及花,惟是朝可怜。”长春枝干有刺,花红,四时常开。胜春亦名斗雪红,又名月季。花如玫瑰,而香色次之,四时常芳。杜鹃一名踯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红。有深红、浅红及紫者。白居易诗:“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啼得一花开。”俗传杜鹃啼血,滴地而成此花,故名。山丹其花一蒂百余蕊,如绣球状,深红色,一花四英。东坡所谓“错落玛瑙盘”是也。亦有粉红者,四月开花,至八月尚烂漫。又有四时常开者。栀子一作“支子”。《上林赋》云:“鲜支黄砾。”注:“鲜支,支子也”。谢灵运赋云:“林兰近雪而杨猗。”注:“林兰亦支子也。”佛书呼为簷蔔。花开六出,故东坡诗有“六花檐卜林间佛”之句。其实七棱,亦名越桃,可入药。有花开百叶者,名水栀花,都人呼玉楼春。紫薇俗谓之“不奈庠花”,爪其本,则枝叶俱动。自五月开花,至九月尚烂漫,又谓之“百日红”。梅圣俞诗:“薄肤痒不胜轻爪,嫩干生宜近禁庐。”杨万里诗:“谁道花无红十日,紫薇长放半年花。”今郡人呼为佛相花。茉莉夏开白色妙丽而芳郁,此花惟闽中有之。佛经谓之“末丽”。蔡襄诗云:“团圆茉莉丛,繁香暑中折。”又有一种红色,曰“红茉莉”,穗生,有毒。素馨蔓生,夏开白色,露浥愈香。蔡襄诗:“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阇提南海种,商舶传入闽中。花晰白而香,胜如素馨,盖岩桂之流品也。仙书曰“阇提花春”即此,亦名蛇蹄。木芙蓉一名拒霜花。红白二色,有单瓣者,有重瓣者,朝开色白,午后则渐红者曰“醉芙蓉”。岩桂一名木犀。有丹、黄、白三色,凡色胜则香薄,四时开者曰“月桂”。瑞香花紫、白二色,紫者香胜,冬春之际盛开。东坡词云:“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其意甚婉。紫荆木似林檎,花深紫可爱。《本草》云:“田氏之荆。”周景式谓:“古有兄弟,意欲分异,睹三荆同枯,而惊叹复合。”含笑其香酷冽,开尽则香减,故以含笑名,有纯紫者,有外白内紫者,白者曰“牙笑”。半年红曾师建《闽中记》云,谓之“渠那异”。其种来自西域。木高丈余,叶长而狭,花红色,自春徂夏,相继开不绝。又名夹竹桃,谓其花似桃而叶似竹也。夜合叶似皂荚、槐等极细而繁密,至暮而合。花发红、白色,瓣上若丝茸然,至秋而实,作荚,子极细薄。一名合欢,一名合昏。崔豹《古今注》云:“欲益蜀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即合欢也。度年红干高而花难凋,自冬末涉春,不少变。越橘树如黄杨,花如瑞香而白,实如朱樱。真珠花有单叶者,有干叶者。许将诗:“蔌蔌圆英淡分妆,肯随桃李媚春阳12,金刀不到春风外,草密林深只自香。”凤尾有二种,大者高丈余,花穗生,黄心而白英,长竟尺,若凤尾然;一种高数尺,花疏而香胜,一名凤柳,一名七里香,置之书皮,可以辟蠹。御带枝长,花密如带。棣棠条生,花淡金色,梅圣俞所谓“鄂芸黄殿后花”是也。半丈红花如御带而差大,一名棠棣。凌霄藤生附大木,其花黄,亦有毒13,凌晨仰视,花露滴目则丧明。古诗云:“凌霄倚树生,树倒凌霄死。劝君莫倚势,倚势亦如此。”鹰爪藤生,花淡黄色,末锐似鹰爪,夏开,香如烂瓜气。牡丹按《三山志》,州旧无之;庆历间,罗源林迥隐居南华,有《出山遇慈恩长老献牡丹》诗,盖有之矣。今古田、连江亦间有植者。芍药即亦有植者,然不甚盛。菊其品不一。《遁斋闲览》:“南方花发,较北地常先一月,独菊花开最迟,菊性宜冷也。”有一种花深黄色,如滴滴金者,夏开。兰黄山谷云:“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今闽人所植之兰,又有紫、白二种。窃尝考之《传》曰:“德芬芳者佩兰”,《楚辞》所谓“纫秋兰以为佩”是也。今之所谓兰,叶既无香,花虽香,亦不过经夕而止。果可佩乎?古有兰者,盖以兰藏之书中辟蠹,故名。今之所谓兰果可辟蠹乎?《草木疏》曰:“兰为王者香草,其茎叶似泽兰,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今之所谓兰,其形状果如是乎?吴草庐尝著《兰畹说》,辨之甚悉。萱《诗》曰:“焉得谖草。”《埤雅》谓“一名鹿葱,草之可以忘忧者”。《本草》谓花名宜男。《风土记》云:“怀孕妇女,佩其花生男也。”夏开者,茎高而叶大,秋开者,茎短而叶小。亦有花红黄色而百叶者,又有花鹅黄色而香者。蜀葵《尔雅》云:“菺戎葵。”释曰:“即今蜀葵,亦名戒葵。”盖戎蜀所自出,因以名之。花有红、白、紫、淡红数色,小花者名锦葵。又有一种,叶尖狭多刻缺;花浅黄,心下有紫檀色,名黄蜀葵。水仙叶如蒜,一茎数花,花白,中有黄心如盏状,故俗呼金盏银台。黄山谷诗有“山矾是弟梅是兄”之句。扁竹按《本草图经》:“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叶中抽茎似萱草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实作房,中子黑色。一名乌扇,一名乌翼,而扁竹者,今俗名也。其根名射干,可入药。”紫罗伞《本草图经》:“名鸢尾。叶似射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茎,今俗呼紫罗伞,其根即鸢头,亦入药。玉簪一名白鹤,质素而香。诗云:“宴罢瑶池阿母家,飞璚扶上紫云车;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东南第一花。”又有一种似玉簪而小,色浅紫,名紫簪,亦名紫鹤。百合茎高三尺许,叶如柳,四面攒枝而上,四五月开白花,长蕊下覆,花心有檀色。根入药,亦可蒸食,或以为粉。子生枝叶间,不附花,此又异也。一名强瞿,俗呼倒仙,又呼玉手炉。一种花斑红,名川百合。又一种茎、叶俱小,花深红色,俗呼鹤顶红。鸡冠秋生,紫色如鸡冠之状,亦有白者。滴滴金叶露滴地而生,秋开花,黄如金色。陶弼诗云:“九秋珠露滴成芽。”金凤花如飞凤,有白、紫、红、粉红数种,一名凤仙。金钱花深红色,圆薄如钱。剪金红花圆无香,叶分数,歧如刀剪之状。罂粟花有五色,实如小罂,子如细粟,亦名御米。御仙一曰“丽春花”,有小罂如罂粟。聚八仙状类琼花,而八蝶簇一心。又有蝴蝶垂枝条而两两相对者,又有小蝶簇聚如碧玉者,皆曰“玉蝴蝶”。又有“玉翼蝉”、“碧蝉”14。宝相藤生,花类酴醿,而秀整过之。玉屑藤生,花白如碎玉之状。玉笼松藤生,花微红而圆。又一种花相类而叶尖,名醉杨妃。滚绣球藤生,花一簇数十蕊,其圆如球,初开微带粉红色,开尽则白。锦竹一名石竹。丛生,高尺许,花如缬锦。李太白有“石竹绣罗衣”之句。俗呼天南竹。剪春罗花淡红色,旁如剪刻。黄雀儿一名迎春。晏殊诗:“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红豆蔻丛生,叶如箬叶而厚,花开一穗数十蕊,淡红色,重则下垂,如葡萄然,俗名孽花。又一种山孽,柔韧可为绳。金灯茎直上,末分数枝,枝一花,光艳如灯,按元献之说如此。今闽俗呼为天蒜,又呼为花叶不相见。

草之属

蒲陂湖间,嫩者可食,《诗》所谓维笋及蒲是也。茭一名菰,生泥浦中,其叶如蒲,土人缚为荐,以借寝席。初生笋亦可食,大者如儿臂,亦谓“菰手”。中有黑者,名茭郁15。蓼《诗》曰:“以薅茶蓼。”集传云:“在陆曰茶,在水曰蓼。”水葓《本草》谓之“荭草”,似蓼而叶大,赤白,高丈余,《诗》云:“隰有游龙”是也。苹叶圆,阔寸许,季春始生,可糁蒸为茹。藻聚藻也,生水底,如钗股,叶如蓬蒿。又一种叶似鸡苏,茎大如箸,长四五尺,皆可糁蒸为茹。浮萍有大小二种,亦谓之“瓢”。灯心丛生泽地,茎圆细而长直,亦可为席。蒉生有三棱,《尔雅》谓之“茎”。江生者为淡蒉,近海者为咸蒉。土人采以捆屦织席,亦可为缆。独扫《尔雅》曰“马帚”,注云:“可以为帚莣。”莣似第,可为绳索履屦,亦可为帚。芦或谓之“葭”,小者曰“萑。”管似第而光泽无毛,根下五寸许有粉者,柔韧可为索。鼠曲生平冈熟地。叶有白毛,黄花,杂米粉作糗,食之甜美。马蓝叶如苦益菜,即《尔雅》所谓“箴16”,马蓝是也,土人多采以治鲵鱼毒。石龙刍丛生,俗名龙须草,今人以为席者。鸡肠一名蘩缕。叶似荇菜而小,其茎作蔓,断之有绿缕,细而中虚,以其似鸡肠,因名。佛甲多附石向阳而生,似马齿苋,纤小而长。仙人掌多贴石壁上生,如人掌,故名。能治肠痔泻血。虎杖《尔雅》云:“似荭草而大,可染赤,煎以为饮,色如琥珀。”戒火人家用瓦缶植之,云以警火。虎耳人多栽石上以为玩。吉祥叶如萱而小,四时葱翠不凋。鳢肠一名莲子草。叶似柳而光泽,茎似马齿苋,花细而白,实如小莲房,可以止血,俗呼“断血草”。又其茎摘之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古方乌髭发多用之。紫背解一切蛇毒。

畜之属

按《字林》,“畜”作“兽”,《说文》曰:“兽也,今之畜养者也。”《尔雅》释兽,惟马牛羊彘犬鸡,今凡人家可常畜而驯扰者悉载之。

马海坛旧诸牧有之,但驽蹶駻突,须久服习,乃可乘也。今诸牧久废,所产益少。牛有二种,黄牛角缩而短悍,水牛丰硕而重迟。水牛新孳,其下乳17,治以充馔,名曰“乳饼”,出城东松屿。驴近方有畜之,以供驼载者,然亦少也。骡尤少。羊岁两生息,出福清。猪《尔雅》曰“彘”,或谓之“豕”,其子曰“豚”。犬猫《酉阳杂俎》云:“猫名‘乌圆’,其目睛旦暮圆,及午黑睛如线。”鸡鸭家畜曰“鸭”,野曰“凫”。鹅东坡云:“鹅能惊盗,亦能却蛇。”盖其粪能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一名舒雁。鹁鸽谚谓“千鸠不如一鸽”,言其美也。性甚驯,善认主人之居,舶人笼以泛海,有故则系书放之还家,故又曰“舶鸽”。

毛之属

虎依山处多有之。豹尾赤而文黑为“赤豹”,文圆者曰“钱文豹”,又有“黑豹”。熊类大豕而性轻捷,好攀援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其美在掌。鹿性惊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也。《诗》注:“牝鹿曰鹿。”獐《尔雅》谓之“麜章”,麜其总名也。其性善惊,饮水见其影,辄奔走。崔豹《古今注》云:“有牙而不能噬。”麂獐类也,其皮可为履舄,胜于众皮。兔《礼》曰“明视”,今闽中间亦有之。豺似狗而长,尾白,颊高前广后,其色黄。季秋取兽,四面陈之,世谓之“祭兽”,今俗呼豺犬。狼大如狗,青色。其鸣,诸窍皆沸。《埤雅》曰:“狼将远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其灵智如此。猴《诗》谓之“猱”,俗呼胡孙。性躁而多智。唐大历中,有猴数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杀之。中有一老猴飞下,纵火燔林。林近屋,里人惧,亟走救火。猴遂得脱去。猿似猴而长臂,善啸,便攀援,或杀其子,必自投而死。剖之,肠皆寸断。亦名“猿父”。似猿而苍色。《尔雅》曰“父”,陆机曰:“猴之老者为。”狸口锐身长似猫,其种不一。香狸,所过处则草木皆香。玉面狸,面白色。九节狸,其尾有九节。皆嘉味也。狐似狸而黄。鼻尖尾大,能媚人为妖。獭似狐而小。青黑白,肤如伏翼,水居食鱼,孟春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山犬状类家犬。赤苍色,好食果实。山羊《尔雅》谓之“羱羊”18。有筋力,甚能陟峻,生深山岩穴中,皮堪七用。野猪亦名“山猪”。似家猪,但腹小脚长,毛色褐,牙利如镰刃。又有豪猪,毛黑如锥,鬃有刺,怒则奋以射人,其刺可以为簪。猩猩连江五峰山有之。刺蝟状似鼠而身多刺,人触之辄藏头足,其刺不可向迩。《埤雅》曰:“猬能制虎,鹊能制蝟。”盖物之相制,迭为君臣如此。竹苍色如鼠,食芦苇根。乡人亦谓之“芋豚”。王彪之《闽中赋》云:“竹则桃枝育虫。”注云:“育虫,竹也。”《赞宁杂志》云:“竹根有鼠,亦名‘稚子’,人或竹刺入肉不可出者,啗此物立消。以竹食竹,故消竹毒也。”旧志云:“竹苍色如鼠,亦食芦苇根,故乡人又谓之‘官豚’19。”鼠狼注:“山野中似鼠20,善捕鼠。”21形似鼠狼,苍黑而小,尾多毳,善缘萝藤而走。《埤雅》云:“栗鼠也。取其毫于尾,可以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是已。《莆阳志》谓之“鼠”。鼯鼠似蝙蝠而小,膏疗耳聩。鼹鼠身似牛,鼻似猪,足短。性贪,饮溪水若恐不足。故曰:“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羽之属

喜鹊《禽经》云:“鹊俯鸣则阴,仰鸣则晴,人闻其声则喜,故云喜鹊。”《埤雅》云:“鹊知人喜,皆传枝受卵,故一曰乾鹊。”《西京杂志》云:“乾鹊噪而行人至。”乌纯黑而反哺者曰“慈鸟”,腹白而不反哺者曰“鸦”,亦名“鸴”。《诗》曰:“弁彼鸴斯。”集传云:“鸦鸟也。”又一种似鸟而小,多群飞作鸦声者曰“慈鸦”,今谓之“寒鸦”。鸠《诗》曰:“宛彼鸣鸠。”集传曰:“鸣鸠,斑鸠也。”陆氏曰:“似鹁鸠,项有绣文。”《本草》云:“斑22,又名‘斑鸠’,春分化为‘黄褐侯’,秋分复为‘斑鸠’。”又云:“黄褐侯如鸠,作绿褐色,声如小儿吹竽。”又有一种大于斑鸠而青色,曰“青鸠”。鸲鹆似而有帻。剪其舌端,能效人言。又有白色者差小。信鸟似鹊而小。能为百禽声,忽鸣而过庭檐间,其占为有喜,亦名进鸟,又名信鸟。山鹊俗呼山鹒。《尔雅》:“鸴,山鹊。”注:“似鹊而有文采,长尾,嘴脚赤。”郭公头尾黑而身赤,一名赤鸟。莺《诗》云“仓庚”,疏云黄莺,又名黄鹂、鹂鹒、黄公、黄栗留。昌黎诗云:“麦黄韵鹂鹧。”东坡云:“若厌黄公昼眠。”欧公云:“黄栗留鸣桑葚熟。”燕《诗》谓之“玄鸟”,《礼记》谓之“乙鸟”。陶隐居云:“胸紫身小者为越燕,胸斑黑而声大者为胡燕。”百舌似鸲鹆而身差长,无帻。《月令》谓之“百舌”。《朝野杂记》云:“春啭夏止。”张芸叟诗云:“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布谷《诗》曰“鸣鸠”,集传云:“秸,鞠也,亦名戴胜,即今之布谷也。”啄木《尔雅》云:“鴷斫目。雌褐而雄斑,喙如锥,长数寸,常斫木索蠹食之。其声剥啄然。”吉吊略似百舌,群飞鸣聒,如云“吉吊”,因以名之。画眉白眉褐质,善鸣好斗。白头公似雀而大,头有白点。鹡鸰一名雍渠,小鸟也。飞则鸣,行则摇长尾。尖喙,背上青灰色,腹下白,颈下黑如连钱。雀一名嘉宾,言栖宿人家如宾客也。又有黄色者,八九月飞稻田间,多至数千,谓之“黄雀”。鹪23《诗》曰“桃虫”,《释鸟》24云:“桃虫,鹤,其雌。”陆机曰:“今鹪鹩是也。”似黄雀而小,化而为雕,其喙尖利如锥,取第秀为巢。巢至精密,以麻紩之,如刺袜然。一名袜雀,一名巧妇,一名工雀,一名女匠。方言呼杠鼓。伯劳也。陈思王《恶鸟论》曰:“凡阳气则为仁义,阴气则为残贼。伯劳以五月鸣,应阴气之动,盖残害之鸟也。”《埤雅》曰:“善制蛇,鸣则蛇结。”又曰:“服虔以为鶗是也。”雉《书》云:“华虫。”汉避吕后讳,改名野鸡。雄者有冠,长尾身有文采,善斗。其羽为翟。又有一种,微小于翟,走而且鸣,《诗》所谓“鸹”是也。白鹇似雉,色白,背有细黑文。《尔雅》曰“雗”。《西京杂记》曰:“汉闽越王尝以献高帝。”竹鸡俗呼泥滑滑,盖以其声似之也。旧志云:“白蚁闻其声,尽化为水。”亦名“越鸟。”鹧鸪形似牝鸡。臆前有白圆点,背间有紫赤毛,鸣云“钩辀格磔”,飞必先南翥。杜鹃《埤雅》云:“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说文》所谓蜀王望帝,化为子规是也。至今寄巢生子,百鸟为哺其雏,尚如君臣云。”《尔雅》曰“巂周”。闽人呼为拨芋,又曰“谢豹”。红娘丹嘴翠身,略似鷞鹉。采囊似鸡而小,顶有五色囊。雷舞苍赤色,闻雷声即舞。鹰一名鷞鸠。苍黑色,鸷鸟也。七月,则取禽以祭天。鹯似鹞,青黄色,燕颔勾喙。向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鸟雀食之。《诗》曰“晨风”,即此。鸢鸱类,鸣则将风。鹞大如鹰,苍黑色,尾稍短,善击凫雁。其种不一,俊而大者,俗谓之“木鹞”,最下者羽毛粗重,鼻根黄如蜡色,俗谓之“蜡鼻”。鹳《诗》注:“水鸟也,将阴雨则鸣。”陶隐居云:“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或取其子则旱,以能飞薄层霄,激散云雨也。鸿雁寒露来宾,及春北向。鹄似鹤,身白而微红。海鹘《方言》:“鱼鹰也。”苍色似鸱,攫鱼而食之。鹈鹕一名洿泽。大如苍鹅,颔下有胡如囊大可容数升。好群飞入水食鱼,俗呼淘河。鹭鸶《尔雅》:“鹭舂锄,顶有长翰如丝,欲取鱼则弭之。”鸬鹚水乡人多畜之,绳系其颈,使之捕鱼,蜀人谓之“乌鬼”。杜少陵诗云“家家养乌鬼”是也。鸂鶒《埤雅》云:“鷄鶒五色,尾有毛如船舵,小于鸭。”性食短孤,盖溪中之勅邪逐害者。陈昭裕建州图经曰:“鸂鶒宿水渚,先少若有勅令。又其浮游,雄者左,雌者右,群伍皆有式度。”鸳鸯匹鸟有思者也。雄雌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凫水鸟,其飞甚速。鸥《南越志》云:“随潮上下。”翡翠旧云,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埤雅》云:“鹬也,名前为‘翡’,名后为‘翠’。”性善捕鱼,故又名鱼虎,亦名鱼师。闽地所产者差小,亦翡翠之类。而翠不及,俗呼鱼狗。似鹜而小,绿衣。《尔雅》曰:“畜之厌火灾。”《博物志》云:“巢于高树,子生,衔其母翅飞上下。”《埤雅》云:“此鸟长目,其睛交,故有之号。”25溪禽,似鹜而黑色。孤鸡其鸣曰“姑恶”,昼夜不绝,俗传妇以姑虐死,化为此鸟,其声故云。林諝记曰“鶗”,非也。呼潮色苍似鸽,潮至即鸣,风雨弗渝。鹢水鸟苍色。方言谓之“卢鹢”。鹣鹣《尔雅》曰:“比翼鸟,似凫,青赤色。”鸮《周礼》:“哲蔟氏掌覆妖鸟之巢。”注云:“恶鸣之鸟,若鸮鸺也。”贾谊云:“鹏似鸮。”《本草》云:“其实一物,入室,主人当去。”此鸟盛午不能见物,夜则飞鸣。又有一种似鸮而小,俗呼孤猿。

鳞之属

凡水族之无鳞者悉附。

鲤鱼《埤雅》:“一名鳝鲤,其当胁一行,自首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鳞各有黑点。”陶隐居云:“鱼王,其大者能神变。”金鱼其状如鲤,金红色。鲈鱼鳞细身有黑文,肉白可为脍。隋炀帝谓“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盖芼之以橙缕也。莲鱼口小,鳞细,身扁,色白,其种来自江西,人家池塘中多畜之。又一种色红,谓之“红莲”。草鱼其种亦来自江西,土人畜于池塘,而饲以草。因名。大姑鱼似鲤而差小,大鳞无鲠,冬月子肥味美,生湖塘间。白刀鱼白鳞形似刀,生江河间。白鱼板身,肉美多细鲠,大者六七尺,色白头昂,可脍,生江中。鳊鱼板身锐口,缩项,味甚肥美。苏东坡诗云:“一钩归钓缩项鳊。”鯏鱼亦名甜鱼。乌鱼色黑,江海皆有之。鲫鱼一名鲋,形似鲤,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无小大皆有子。鳢鱼《诗》注:“鲖也,鲩也,鳞细有黑花文。”《本草》注云:“公鱱,蛇所变,然亦有相生者。诸鱼之中,惟此鱼胆甘可食。其首戴星,夜则北向,即今黑鲤鱼,道家以为厌者也。”俗呼鱱鱼。蛊鲐鱼尾有星,多穴于田堘或泥岸中。鳗鱼似鳝而腹大,色青黄鳞26,《本草》曰:鳗鲡鱼善攻碕岸,使辄颓圯。出海中者相类而大,海人名‘慈鳗’,又曰‘□狗鱼’。”鳝鱼似蛇无鳞,有黄白二种。《汉书》:“鹳雀衔三鳣。鳣’即‘鳝’字,或作‘’。”陶隐居谓“荇芩根所化。”《风土记》云:“夏出冬蛰。”鲇鱼《本草》曰“鮧”,注云:“即鳀鱼也。大首方口,背青黑,无鳞多涎。”似鲇而小,腮边有刺,能螫人,其声然。《本草》云:“黄赖鱼27至能醒酒。”田瑟穴田堘间,无鳞,有刺弹人。《莆阳志》谓之“弹瑟”。泥鰌《埤雅》曰:“鰌”似鳝而短,无鳞,以涎自染,难握,与鱼为牝牡”。“鰌”字亦作“鳅鰌。(以上各县江湖池泽多产之。)鰌鱼其大如船,舟人或相值,必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厌之,则悠然而没。不然,鲜不为其所害。间有舟者,土人梯而脔之,刳其脂为油,以船甚佳。鲨鱼其种不一。胡鲨,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长丈余,亦有长三五尺,鼻如锯,皮可剪为脍缕,曝其由为脩,可充方物,俗呼锯鲨。鲛鲨,鼻长以蛟,皮可饰剑靶,俗呼锦。出入鲨,初生随母浮游,见大鱼,乃从母口中入腹,须臾复出。青鲨。黄鲨。大鲨。淡鲨。夹鲨。乌鳍鲨,颊尾皆黑。帽鲨,腮两边有皮如戴帽然。鲻鱼似乌鱼,目赤身圆,口小鳞黑。吴王论鱼,以鲻为上训制鱼《尔雅》谓之“当板”,肥美而多鲠。按旧志文有“鯯鱼”,注云:“板身多鲠。疑即训制鱼而重出也。”棘鬣似鲫而大。其鬣如棘,红紫色。《岭表录异》云:“吉鬣,盖声相近也。”赤鬃似棘鬣而大。鳞鬣皆浅红色。方头似棘鬣鱼而头方,味美。鲥鱼纯白色,大者长数尺,肥腴多鲠,春末有之。又一种,春涨溯溪流而上,月长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或云即子鱼之别种。石首鱼头大尾小,金色,随其大小,脑中俱有两小石如玉。诸鱼中此独不腥。鳔可为胶。一名金鳞,又名黄瓜。又有一种小者,朱口金鳞,长七八寸,曰“黄梅”。鱼形如石首而差大,鳞细口红。鳉鱼板身,口小,项缩,肥腴而少鲠,其小者俗呼鲳鳊。又有金点而差厚者,曰“黄蜡樟”。子鱼似乌鱼而小,冬深子盈腹,其味尤珍。黄鱼身扁薄而多鲠,味佳。鳜鱼巨口细鳞,背上有黑斑纹。黄乡鱼鳞细,黄赤色。鲽沙形扁而薄,俗呼鞋底鱼,一名漯沙。银鱼口尖身锐,莹白如银条,作鲊尤佳。比目鱼形似鲽沙,鳞细,色紫,一目两相比乃行,南人谓之“泥鞋鱼”,江淮谓之“拖沙鱼”,俗呼为“卑末鱼”。鱼广人呼为绵鱼。鮆鱼身狭长有须,《尔雅》注谓之“剑鱼”,俗呼刀鱼。琵琶鱼身扁如琵琶状。鲪鱼似鲻而目大,似鲤而鳞粗,能以鬣刺水蛇食之。绯鱼其色如绯。斗潮乘波雾集,故名。鱼长七八寸,骨柔无鳞。唐李柔入闽,称此鱼为“银羹”,水母为“玉脍”。马鲛鱼青斑色,无鳞,又名章鮌。《连江志》谓之“章胡鱼”。带鱼身薄而长,其形如带,无鳞,入夜烂然有光,小者俗名带柳。鳙鱼雌生卵,雄吞之成鱼,青色无鳞,盖庸鱼也,故谓之鱅,俗呼松鱼。魟鱼形圆如扇,无鳞,紫黑色,尾长于身,能刺人。海燕鱼有肉翅,能飞水上。鱼一名胡夷,一名河,或谓之“鲑”,又谓之“鯸鲐”。《本草衍义》云:“此鱼有大毒,味虽珍,然修治不如法则杀人,厚生者不食尤佳。”白鳔其形圆薄类钱,一名金钱鳔。青鳞俗呼青鲫。鰛鱼似马鲛鱼而小,有鳞,大者仅三四寸。鲂鲆鱼大如母指,有五色。骰鱼细如米粒,可为酢。鹿角鱼《海物异名记》:“芒角持戴在鼻。”小者醃为鲊,味甚佳;大者长五六寸许,其皮可以角错,亦谓之“鹿角鱼”。耍鱼其状纤细,又曰“黄丝耍”。泥猴鱼大如母指,须鬣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海物异名记》云:“登物捷若猴然,一名弹涂。”章鱼腹圆,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上皆有圆文凸起紫色。一种似章鱼而极大,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曰“石28”,又有一种曰“章举”,亦曰“红举”,足短者曰“涂婆。”柔鱼似乌贼而小,色紫,俗呼锁管。小者曰“猴染”,又小者曰“墨斗”,腹中皆有墨。乌贼《埤雅》曰:“乌鰂,八足绝短,集足在口,缩喙在腹,怀板含墨,每遇大鱼,辄噀墨溷其波以远害。若小鱼虾过其前,即吐墨涎以致之。又曰‘墨鱼’。”水母《博物志》云:“状如凝血,形圆,大数尺,有足无目,凭虾而行。”郭璞《江赋》曰:“水母虾目。”《海物异名记》云:“有淡色者,有白色者。一名乍鱼。”《本草》谓之“蜡”,字亦作“”。虾魁《岭表录异》云:“前两脚大如人指,长尺余,上有芒刺铦硬,手不可触。脑壳微有错,身弯环,亦长尺余,熟之鲜红色。一名虾盃。俗呼龙虾。又有一种,状如蜈蚣而大,能食虾,《开元遗事》谓之“虾姑”。(以上滨海诸县多产之。)虾其类不一。草虾,头大身促,前两足大而长,生池译中。白虾,生江浦中,郡城南有白虾浦是也。梅虾,梅雨时出洲诸间。芦虾,相传芦苇所变者。泥虾,相传稻花所变者,出田中。(以上俱出淡水。)对虾,土人熟而干之,两两对插,可以寄远。赤尾虾,虾之小者。金钧子,又小于赤尾,而味尤珍。涂留,《海物异名记》谓之“酱虾”。细如针芒,波旋顷聚若淖泥,海滨人盐以为酱。(以上俱出咸水。)鲮鲤似鲤而有四足,鳞甲坚厚,常吐舌出涎,须蝼蚁满其上,乃卷而食之。即穿山甲也。

介之属

鼋《埤雅》云:“大鳖也。”大者阔可丈余。龟有生于陆者,有生于水者。鳖俗呼团鱼。《荀子》曰:“跬步不休,跛鳖千里。”言鳖行蹒跚而又跛焉,今其卒致千里,则亦不辍焉,故学不可以已也。蟹《埤雅》曰:“蟹旁行,故今里语谓之旁蟹。”又有一种似蟹而小,生水田中,曰“田蟹”。蚌字亦作“蜯”。又有一种曰“马刀”,长三四寸,阔五六分以来,头小锐,俱生于池泽中。蚬壳黄黑色而小,俗呼为蟟,出江中。(以上各县江湖池泽多产之。)鲎腹下有十二足,壳覆身,尾长有刺,子大如菉豆,黄色,血碧色,骨眼,眼在背上,口在腹下,状如便面。刘渊林云:“形如惠文冠,雌尝负雄行。”韩昌黎诗云:“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似蟹而大。《埤雅》云:“蝤蛑大者,长尺余,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两螯至强,能与虎斗,虎不如也。”又有斑文如虎者,曰“虎”。蠘似蟹而大,壳两旁尖出而多黄。螯铦利,截物如剪,因以得名。彭蜞似蟹而小,似彭螖而大。晋蔡谟初渡江食之,濒于死,叹曰:“读《尔雅》不熟,几为勤学所误。”拥剑螯大小不牟,以大者斗,小者食,一名执火,以其螯赤故也。《埤雅》曰:“一名桀步。”岂非以其横行而名之欤?旧志谓之“揭哺子”。石盐状如彭蜞,长不及寸,广谨半之。土人治以荐酒,颇有风韵。千人擘旧志云:“状如小蟹,人尽力擘之不开。”《海物异名记》云:“聚刺犷壳,擘之不能开。”二说微不同。《酉阳杂俎》谓之“千人捏”。蛎房生海岛石上。其壳磈礧相粘如房,故名。《岭表君异》谓之“蠔山”。韩昌黎诗云:“蠔相粘为山,百十名自生。”又一种生海中大如杯,渔者以绳系腰入水取之,俗呼“草鞋蛎”。车螯壳有花文,肉白,大者如碟,小者如拳。欧阳公诗云:“璀璨壳如玉,斑澜点生花。”蚶壳厚,状如瓦屋,肉紫色。《岭表录异》云:“卢钧镇南海,改为‘瓦屋子’,名其肉曰‘天脔肉’。”蛏生海泥中。大如指,长可二三寸,两头稍开。蛤形短而小,壳斑驳如雕镂。按《本草》:“海蛤,文蛤一种,而有新陈之异,皆可入药。唐时尝充土贡。”又有紫色而长大者,谓之“紫蛤”,出连江鹤屿者胜。海红形类紫蛤而大。蛤蜊壳青白色,能解酒毒,以萝卜煮之,其柱易脱。形似蛤蜊而白,合口处色黑。又有一种曰“”。白蛤似蛤而小,壳薄,白色,出福清。沙蛤壳紫而薄,中有沙,俗谓之“西施舌”。出长乐。沙虱状如,而壳差薄。壳菜生生海石上,以苔为根,壳坚硬紫色,其味最珍。亦名淡菜。又有一种,形如淡菜而小,名沙箭。乌粘状如壳菜而绝小,生石上,须划取之,故名。海胆壳圆如盂,外结密刺,内有膏黄色,土人以为酱。旧志又有“石榼”,注云:“形圆色紫,有刺,人触之则刺动摇。”疑即海胆而异其名也。石决明附石生,惟一壳无对。大者如手,小者如两三指,旁有十数孔。或云即鳆鱼,王莽所食者。《本草图经》谓鳆鱼别是一种,与决明相近耳。龟脚以形名,一名石。生石上,如人指甲连支带肉,春夏生苗如海藻,亦有花,故郭璞《江赋》曰:“石应节以杨葩。”泥笋其形如笋而小,生泥沙中。海月形圆如月,亦谓之“砺镜”。土人多磨砺其壳,使之通明,鳞次以盖天窗。《本草》云:“水沫所化,煮时犹化为水。”海蛤类也。石华《方言》谓之“石雹”,《文选》曰:“挂席拾海月,扬帆采石华。”石帆紫黑色,枝柯相动,连带不绝,生海中石穴间。沙箸长尺余。《玉融志》云:“其状如簪,故又名涂叙。”《岭表录异》:“生海岸沙中,春时吐苗,其心苦,骨白而劲,可为酒筹。”(以上滨海诸县多产之。)螺其类不一。田螺,生水田中。溪螺,似田螺,差小而长。(以上俱出淡水。)黄螺,壳硬色黄,其味珍,黑而微刺者尤佳。米螺,小粒似米,肉可食。香螺,大如瓯,长数寸,其拼杂众香烧之,使益芳,独烧则臭。诸螺之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谓之“甲香”。红螺,肉可为酱。钿螺,光采如钿,可饰镜背。蓼螺,大如母指,有刺,味辛如蓼。梭螺,壳细长,文如雕镂,味佳。竹螺,壳文粗而尾脆,味清香。紫背螺,紫色有斑点,俗谓之“砑螺”。鹦鹉螺,状若鹦鹉,堪作酒杯。(以上俱在咸水。)

虫之属

蛇其类不一。蝮蛇,蛇之中,此独胎产,裂母腹而生,蛇之最毒者也。花蛇,好入人家,捕鼠食之。红蛇。白花蛇。鸟蛇,不螯人,可入药。蚺蛇,蛇之绝大者,可食。尾圆无鳞,身有斑文如锦缬。医家取其胆入药,即以线合其疮,纵之。后遇捕者,辄自见金疮,以明无胆。青竹蛇,与竹同色,小而不可视。白颈蛇。黄颔蛇。蜥蜴似蛇而四足,尾青碧,以五色备者为雄,而不备者为雌。生草泽中,一名蛇师,一名蝾螈,一名石龙子。又一种喜缘篱壁间,形小而黑,曰“蝘蜓”,一名守宫。蛙背青绿色。韩昌黎诗云:“一夜青蛙鸣到晓”,即此。又有黄文者,谓之“金钱蛙”。黾大腹而脊青,其鸣甚壮,俗谓“土鸭”。一种黑白色,俗谓之“蛤子”,亦名水鸡,土人以为珍味。又有一种名石鳞鱼,生山涧中,亦名绵袄子,又名谷,其味尤珍。蟾蜍《埤雅》云:“吐生,腹大背黑,皮上多痱磊,跳行舒迟,其肪涂玉则软,刻削如蜡。”《本草》所谓“能合玉石”者也。又曰“虾蟆一名‘蟾蜍’”。盖虾蟆背有黑点,身子能跳,接百虫,善鸣。与蟾蜍不类。蜈蚣多足,能制蛇,亦啮人。蝙蝠类鼠而有翼,昼伏夜飞,一名伏翼,一名飞鼠,—名夜燕。

建宁府

谷之属

稻麦豆脂麻

帛之属

丝浦城多。红绿锦出建阳,今有濯锦桥。土绫土纱土绢(俱出瓯宁、浦城二县。)克丝凡数种,其厚者可及湖湘间隔织。出建安。腰机布即“縩布”,出瓯宁、建阳、崇安三县,而浦城亦有苎布。木绵布八县俱出,而出崇安者可及三梭。

货之属

书籍建阳县麻沙、崇化二坊,旧俱产书,号为图书之府。麻沙书坊元季毁,今书籍之行四方者,皆崇化书坊所刻者也。银浦城、松溪、政和三县出。铜宋时出建安县东长里吉铜坑,久废。铅宋时出建安县大挺场,久废。铁建安瓯宁、松溪、政和四县出。光粉化铅为之,久废。糖出建阳、崇安二县。蜜八县皆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尤多。黄蜡白蜡取蜡虫种于冬青树,至秋结蜡,缠绕枝上如雪,乃采而为之。出浦城,崇安二县。蓝淀八县俱出。红花绵花出浦城、松溪二县,亦不多。苎出建安、瓯宁、浦城、松溪、崇安、政和六县。纸出建阳、浦城、崇安三县。又有稻稿纸,出松溪。纸被以楮树皮为之。陆放翁诗:“纸被围身废雪天,白于狐腋暖于绵。”出瓯宁、建阳、松溪、崇安四县。墨出瓯宁、建阳。茶八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品。宋蔡襄有《茶录》。漆汁粘黑,可饰器者。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然亦甚少。油其品不一。梣油,用梣子压之者,即茶油也。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桐油,出建阳、崇安二县。桕油,出浦城、建阳、崇安三县。棕榈出建阳县。棕帽结棕为之,出瓯宁。草席出松溪。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蔡君谟《茶录》云:“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价甚高,且艰得之。今其窑久废,不复有矣。瓦以泥为器用而烧熟者,出建安、瓯宁。瓷器出松溪,又建阳亦有碗窑。

蔬之属

芥萝卜白菜油菜芥蓝莴苣菠薐苦荬莙荙茼蒿园荽胡萝卜苋蕨茄瓠芋冬瓜稍瓜即越瓜也。

笋香蕈红菌俗呼朱菰,即胭脂菰也。薯山药紫姜葱韭薤蒜蔊菜生泉石间,味极辣。朱晦菴《和刘屏山食蔊》诗云:“小草有辣性,托根寒涧幽。懦夫曾一嘬,感愤不能休。”水芹莼菜

果之属

柑橙子香橼柚橘金橘桃李其品不一,有紫李、黄李,又有黄白李。杏林擒柰枣梨石榴柿樱桃春花夏实,大如珠,颗红色。《礼记》谓之“含桃”。栗榛子似栗而小。杨梅枇杷木瓜银杏胡桃榧子毛栗似北榛,产于崇安县五夫里,相传以为翁中丞所遗之种,浦城间亦有之。香楂梧桐子九月熟。株子其类不一。银株,大如栗。米株。岩株。(以上味俱甜。)苦株,味甜苦。山枣味酸甜。(与上株子俱出建阳县。)葡萄蔗西瓜黄瓜白瓜枕瓜秋生,其形如枕,可久留,出崇安五夫里。其种相传刘丞相自外邦传来者。香瓜色黄、实小,如西瓜而长。土瓜鲜葛莲菱角藕

药之属

薏苡黄精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紫苏薄荷苍耳天南星车前子括楼香附子商陆香薷牛膝益母草干葛紫背草荆芥桔梗根略似人参,黄白色。蓄春中布地生茎,节赤,叶细绿如竹,花亦甚细,青黄色,好生道旁,可食。马兜铃藤绕树生,叶如山芋,花黄紫色。子状如铃,作四五瓣,根名“云南根”,亦名土青木香。谷精草春生谷田中,叶细,花白而小,圆似星。又名戴星草,二三月采花用。柴胡泽泻丛生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花白色。黄连叶如小雉尾草,经冬不凋。络石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花白子黑,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上,故名。蛇床子叶青碎,作丛似蒿枝。每枝有花头百余结同一窠,似马芹类。开白花,子如黍米,至轻虚。玄参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开花青碧色,子黑色。前胡似花胡而柔软。大、小蓟叶并多刺,相似。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为异。小蓟初生时,山野人多取为蔬。姜黄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蓟而小。花红白色,根盘屈,类生姜而圆。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芎芜29也。生山谷间。吴茱萸茯苓黄蘗枳壳一曰“枳实”,叶似橘而小,多刺。金樱子厚朴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叶如木斛叶,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皴而厚,紫色。乌药木似茶,高丈余。一叶三桠,叶青阴白,根黑褐色。磁石俗呼摄针石。按《政和县志》,出东衢里黄谷山。云母石按《政和县志》,出感化下里,庆元县界。石南藤左缠藤花名金银花。

木之属

松柏杉樟楠椤桐有二种:油桐;梧桐,即有实者,土人取以充果。梓枳枸《诗》谓之“枸”。树高大似白杨,有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味甘,能解酒毒,人家有此树,则酝酒不咸。亦名木密,建阳谓之“皆拱子”,崇安谓之“兼勾”。相思桑柘乌桕冬青槐杨柳榆枫槠楝朴白杨柞黄杨白断藤钓钩藤紫荆藤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斑竹紫竹黄竹小而黄色。苦竹土人以作纸者。石竹筋行箭行方竹秋竹钓丝竹绵竹谓其软如绵,故名。水竹火竹用以取火。白眉竹土人以作笔管者。长寿竹出崇安黄亭。鹤膝竹茎瘦,节大,可以为杖,笋味甚美。潇湘竹人面竹其干与常竹无异,惟两节间突起如人面,可以为杖。毛竹出武夷毛竹洞。每竹生数节,每节旁出一杆。杆之巨细与根等,土人多以为杖。观音竹杆细而叶小,土人多盆植为玩。

花之属

梅山茶崇安有一种白色而千叶者,清香可人,盖茶花中之绝品也。海棠荼蔷薇金沙佛桑木槿长春丽春花似长春而差大,三月开。杜鹃玉楼春即百叶栀子花也。紫薇茉莉素馨芙蓉桂花紫荆含笑凤尾棣棠凌霄矮桃有重瓣者,花而不实。剪春罗秋开者名剪秋罗。泼雪冬开白花。牡丹芍药菊兰萱蜀葵玉簪百合鸡冠金凤绣球

草之属

蒲茭蓼苹藻浮萍茅芦菅龙牙虎耳观音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熊鹿獐麂兔豺猴猿狸有二种:玉面狸、九节狸。狐獭山犬野猪豪猪竹俗号土豚。山状如鼠,其尾方,俗呼毫鼠。腊而食之,甚香美。

羽之属

鹊乌鸠鸲鹆山鹊莺燕百舌啄木画眉白头公鹡鸰雀雉白鹇锦鸡竹鸡鹧鸪子规鹰鹞鹘鸷鸟也。鹳鹭鸶鸬鹚鸂鶒鸳鸯凫鸥翡翠鸮俗呼古鼎。

鳞之属

鲤鱼鲢鱼草鱼鳊鱼鳜鱼鱼身长鳞白。圆眼鱼口尖,眼圆而赤。鲭鳀背青,身长,即青鱼也。鳙鱼鳗鱼鱼鲇鱼泥鳅抱石鱼出于山溪30,背偃而腹平,其大如指,带贴于石上,土人取之为腊。鲮鲤

介之属

龟鳖蠏蚌螺蛳

虫之属

蛇蜥蜴蛙黾其类之一。田鸡,即水鸡也。石鳞石蛤状类田鸡而大,皮黄色,俗呼为黄蛤,味极美。蟾蜍吴蚣蝙蝠

校注

1乾隆《福州府志 物产》引正德府志:“古田、罗源旧有银场,久塞。”又引《古田志》:“旧志载:‘宝兴银场在新俗里二十九都,宋天禧间发,明弘治间封禁。在弘治以后又有游家银坑在三十一都,赤岩坑在二十八都,亦先后封闭。’按此古田银场今俱属屏南。”

2《尔雅 释木》郭璞注:“实如小瓜,酢可食。”

3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颇似桃枝”。

4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极尖细而疏滑”。

5按《闽产录异 药属 剪刀草》引《八闽通志》作“苗最软嫩”。

6淳熙《三山志物产》作“颇似巴戟”。

7《尔雅 释木》郭璞注:“杞,枸,今枸杞也。”此误。

8《闽部疏》作“最耐久远”。

9淳熙《三山志 物产》无此句。

10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内有面”。《闽产录异 木属》作:“内有粉赤黄色,可为面”。

11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菠颉”,疑为“颉”之误。

12淳熙《三山志 物产》所引许诗作:“蔌蔌圆英滴粉妆,肯随桃杏媚韶光。”字句略异。又“蔌”应作“簌”。

13《本草》云:“花及根无毒,凉血生肌。主治之症甚多”。

14乾隆《福州府志 物产》作“又有玉翼、碧蝉”。

15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又有白色者,其根可食,谓之茭郁。中有黑点,岁久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茭手。”与此小异。

16《尔雅 释草》郭璞注作“葴”,不作“箴”。

17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水牛新孳,下其乳为团”。

18《尔雅 释兽》郭璞注:“羱羊似吴羊而大角,角,出西方。”

19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竿豚。”

20淳熙《三山志 物产》作“似猫”。

21“”疑为“”。《字汇补》:“音未详。”《禹贡》合注:“山鼠名贴”。

22即“”。《诗 小雅 四牡》:“翩翩者。”

23《闽产录异 羽属》载:“福宁呼‘竿郑’,福州呼为‘’。”

24此为《尔雅》篇名。

25应为“鸀(直角切)”之误。《广韵》:“鸀,鸟。”陈藏器曰:“鸀,状如鸭而长大,项赤、目斑、嘴毛、嘴绀色。名鸑。”

26按鳗无鳞,此“鳞”字衍。

27《本草纲目 鳞部》作“黄颡鱼,黄颊鱼”。李时珍注:“颡、颊以形。”

28淳熙《三山志 物产》分“石拒”、“章鱼”为两则。谓“石拒能以脚粘石拒人”,故名。此处“曰石”二字之下,似脱一“拒”字。

29芜应为“蘼芜”之误。或作“麋芜”。

30《闽产录异 鳞属》:“抱石鱼产建安、瓯宁、松溪、政和溪涧中。”

卷之二十六

食货

物产

泉州府

谷之属

稻粟黍穄麦豆脂麻

帛之属

土绢绵布俱出晋江、南安、同安三县。苎布七县皆有之。北镇布织苎为之,极佳。出惠安县北镇,因名。蕉布葛布俱出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五县。

货之属

铁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四县出,旧有场。盐晋江、惠安、同安三县出,有场。糖俱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蜜蜡蓝淀红花出同安、惠安二县。茶七县皆有,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香茶一名孩儿茶。其法用脑、麝诸香和而成之,味芬性凉,泉物产之奇也。油麻油,俱出晋江、南安、同安、安溪四县。桕油。茶油。俱出德化、永春、安溪三县。桐油。吉贝一名木棉花。宋林夙诗:“玉腕竹弓弹吉贝,石灰荛叶送槟榔。泉南风物良不恶,只欠龙津稻子香。”苎青麻黄麻俱出南安、安溪三县。青椒即花椒也。蓖麻子(以上七县俱有出。)薯榔茎蔓如薯,根似何首乌,色黑肉红,可染。篛叶似竹叶而大,舟人以絮篷者。白瓷器出德化县。

蔬之属

菘芥白芥芦菔白菜油菜苋芥蓝莴苣蕹菜菠薐苦荬莙荙同蒿胡荽蕨茄瓠芋冬瓜丝瓜薯姜山药葱韭薤蒜水芹

果之属

荔枝蓝家红,其品为郡第一。法石白,出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蓝家红。(以上见蔡襄《荔枝谱》。)大将军,宋叶庭珪尝植诸品于圃,王十朋第之,以此为冠。诗云:“别有深红霸园圃,郡中呼作大将军。”七夕红,王十朋诗云:“宅堂荔子无名字,自我呼作七夕红。”(已上见郡志。)桂林,俗呼野种。金钟。杨师姑,此品俱多槱核。(以上三品今所称者。)龙眼诸县皆有,郡中尤盛。叶廷珪诗云:“形如玉弹圆差大,味似江珧柱最珍。”王十朋诗云:“实如益智元非药,味比荔枝真是奴。”柑凤柑。珠榴柑。先柑,先诸柑而熟,俗曰“仙柑”。青柑。香橼橘风橘。蜜橘。金橘。洞庭橘。珠榴橘。金豆。桃红桃。合桃。苦桃。金桃。银桃。李紫李。胭脂李。红李。粉李。蜜李。林擒梨青消梨。黄消梨。菜梨。狗梨。鹅梨。石榴柿钟柿。红柿。猴柿。枣栗羊桃枇杷橄榄杨梅黄弹子木瓜松子《大明一统志》以为泉州土产。今无。丹粘子一名倒粘子,俗呼逃军粮,味甜可食。葡萄西瓜黄瓜甜瓜蕉蔗莲鸡头菱

药之属

芙蒥俗名荖叶。蔓生,叶如薯而差大,味辛香,土人取其叶合槟榔并蚶壳灰食之,温中,破痰,消食,下气。出晋江县。菖蒲天门冬麦门冬艾紫苏薄荷苍耳茴香莳萝三四月生苗,六七月采实。味辛香,可和口五味杀鱼肉毒。天南星牵牛子车前子括楼香附子香薷决明子荆芥葛根半夏覆盆子蓬某实也。苗短不过尺,茎叶皆有刺,花白,子赤黄,如半弹丸大,其下有茎承之,如柿蒂状。味甘酸,俗谓之莓。木鳖子蔓生,状似括楼而极大。生青而熟黄。实上有刺,核如小鳖。枸杞吴茱萸食茱萸其木高大,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叶正类油麻,花黄,子如吴茱萸而颗粒较大。金樱子使君子丁公藤

木之属

松柏桧杉永春最盛,安溪、德化次之也。人生女,课种百株,木中梁栋,其女及笄,借为奁资焉。樟檺椿水棉梧桐相思桑柘乌桕槐杨柳枫榕楮柯木修直,可作船及桨子,名榛子。苦楒即株木也。子名苦榛,可食。罗汉松桄榔棕榈荔枝藤蔓缠山树间,色紫。吉兆藤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坚直可作鱼簄。笋甘美,又名小竹。慈竹斑竹紫竹苦竹石竹筋竹箭竹方竹筀竹笋夏生。雪竹似猫竹,笋秋生。槌竹肉厚而窍小。绿竹凤尾竹卢竹丛生溪涧下湿之处。潇湘竹钓丝竹人面竹

花之属

刺桐木类梧桐,有刺,夏初开花,殷红烂然。梅山茶海棠酴醮蔷薇佛桑其重瓣者土人呼为鹤顶。木槿长春丽春杜鹃山丹山栀紫薇指甲花一名七里香。树婆娑,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红色。花开又如蜜包,清香袭人,以置发间,久而犹香。其叶捣和盐,以染指甲,甚红。茉莉素馨郡人傅伯成诗:“昔日云鬟锁翠屏,只今烟冢伴荒城。香魂断绝无人间,空有幽花独檀名。”注云:“素馨南汉宫女名。”阇提芙蓉岩桂瑞香紫荆含笑凤尾棣棠鹰爪牡丹出德化县。芍药菊兰萱蜀葵水仙玉簪鸡冠滴滴金金凤金钱罂粟其实土人以充果品。汉宫春花色金黄,略似滴滴金而美,春末夏初开。石竹红荳蔻

草之属

蒲蓼茭苹藻浮萍灯心茅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熊鹿獐麂兔豺猴猿狸狐獭山犬野猪豪猪兕似牛一角。青色,其皮坚厚,可以制铠。刺蝟竹

羽之属

喜鹊乌鸠鸲鹆信鸟山鹊莺燕百舌啄木画眉白头公鶺鸰雀雉白鹇鹧鸪鹰鸢鹞鹳鹭鹚鸳鸯水鸭即凫也。鸥翡翠

鳞之属

鲤鲈鲫鳗(以上各县江湖池泽多产之。)丁珏鱼生坑谷间,长仅二三寸,善斗,相遇辄腮鬣怒张,展转交噬,移时不释,乡人多盆畜之,以角胜负。鲨虎鲨,身有虎文。双髻鲨,头如木拐,盖即帽鲨也。锯鲨。狗鲨,其头似狗。乌髻鲨。黄鲨食百鱼,大者五六百斤。贴鲨,身扁贴沙而行,大者不过二三斤。鲛鲨。鬐鬣《福州府志》谓之棘鬣。乌似鲫而大,尾鬣俱黑色。石首鱼鱼黑白二种,尾如燕尾,形扁而阔。味美,盖即鳉鱼也。子鱼宋郭祥正诗:“仙鱼通印胜鸮炙。”鳜鱼银鱼马鲛白带亦名带鱼。魟鱼本志曾作。飞鱼头大尾小,有翅,一跃十余丈。海燕章鱼本志谓之望潮。石拒锁管乌贼虾魁(以上滨海诸县多产之。)虾其类不一,咸淡水俱有之。

介之属

龟鳖蟹(以上各县江湖池泽多产之。)鲎蟳蠘蛎车螯江珧柱亦名马甲柱。《海物异名记》云:“其甲美如玉。”郭璞《江赋》谓之玉珧。王安石诗云:“章举马甲柱,固以轻羊酪。”蚶蛏蛤蛤蜊西施舌形如蛤蜊而大,味甚佳。土铫一名沙屑。壳薄而绿色,有尾白色,味佳。空豸似蛤而小,壳薄白色,一名泥星。蛤青似蚌而壳薄,味最佳。红绿似蛤而差小。色红绿,味美。龟脚本志又名仙人掌。吐铁壳似螺而薄。又名泥螺。螺花螺,有斑点。香螺。海蛎螺。鸲鹆螺,青褐色。鹦鹉螺。粒螺,大如指,壳扁红黑色,上有斑点,肉肥软如糍,因名。

虫之属

蛇蜥蜴蛙黾蟾蜍蜈蚣蝙蝠斑猫1豆叶上甲虫也。甲上有黄黑斑文,如巴豆大。螽斯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性和集,一生九十九子。

漳州府

谷之属

稻成化初,郡人有戍云南者,得安南稻一种,五月先熟,米白,余并同福州。粟黍麦豆

帛之属

绸木棉布苎布青麻布蕉布葛布

货之属

银龙岩县出。铁龙溪、龙岩二县出。水晶漳浦县大帽山及梁山俱出。掘之至水乃得,亦无大者。盐龙溪县出。糖蜜蜡红花矾煮石而成,出南靖县青宁里。紫草青麻黄麻俱可为布。纸茶油茶油。麻油。菜油。桐油。青麻子油。樟脑出长泰县。

蔬之属

芥菜莱菔白菜油菜芥蓝莴苣蕹菜菠薐苦荬莙荙同蒿胡荽牛唇菜菜蔓生,叶圆,子黑色。兰香有香似兰。茄瓠芋冬瓜丝瓜笋木耳薯蓣姜葱韭薤蒜水芹溪菜生海溪会流处。如紫菜。其色青。赤菜鹿角菜之细者。海苔绿色如乱丝状,生海石上,可食。

果之属

荔枝何家红,树在郡人何氏家,故名。见蔡襄《荔枝谱》及曾巩《荔枝录》。

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郡所产生者绝胜。中半,五月熟,其品今佳。陈家虎,皮斑,瓤厚,核如丁香,味美而香,郡人品题,以为第一。陈红、水团、大绿、小绿、余家绿,俱名品也。(以上见旧志。)龙眼柑朱柑,色朱而泽,味甜而香,为诸柑之冠。乳柑,兴福间亦有之,而漳地尤宜。白柑,花香皮薄,亦曰银柑。胡芦柑,有脐,盖乳柑之别种也。橙香橼橘朱橘。

丝橘。山橘。洞庭果。沙橘。金橘。金豆。桃李林擒梨石榴柿枣栗羊桃枇杷橄榄黄弹子木瓜银杏余甘山核桃倒粘子葡萄芭蕉州中所出者佳。蔗西瓜刺瓜即黄瓜也。莲鸡头菱

药之属

芙留藤黄精石菖蒲地黄天门冬麦门冬艾紫苏苍耳茴香萆麻子牵牛子车前子括楼香附子决明子羊蹄木鳖子覆盆子蛇床子高良姜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花红紫色。苦参苗高二三尺许。叶极似槐,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月结实作荚,子如小豆,根极苦。一名地槐,一名水槐。卷柏春生。苗似柏叶,而细碎拳挛如鸡足。青黄色,高三五寸,无花实,多生石上,虽甚枯稿,得水即苍翠。俗呼长生不死。牛蒡子《本草》谓之恶实。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又谓之鼠粘子。根可作菜茹。忍冬花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叶上下微有毛,花黄白相间,凌冬不雕。俗名金银花,又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猴姜根生大木或石上。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青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无花实,惟根入药。《本草》谓之“骨碎补”,又名胡孙姜。枸祀金樱子蒴藋使君子黄蘖皮枳实桑螵蛸

木之属

松柏桧杉樟楠水棉桐梓相思山棉色黄色,略如杉,可为栋宇。梨可为器用之类。桑柘冬青槐椒皂荚柳榕楮金荆黄杨罗汉松桄榔吉兆藤。

竹之属

猫竹慈竹斑竹苦竹石竹箭竹筀竹雪竹绿竹含竹长枝竹丝之,可以为器。潇湘竹桃枝竹丛生石间,可以为杖。节间相去常四寸,亦谓之“桃笙”。言可为簟,又谓之“蒲葵竹”,以其叶如棕也。金丝竹纹如金丝,故名。钓竹其尾下垂如钓。

花之属

梅红梅花百叶,郡人陈克聪诗云:“雪态冰容意自佳,谁将脂粉点香霞?黄昏淡月前村路,几误行人问酒家。”山茶海棠有千叶者。佛桑木槿长春山丹山栀紫薇茉莉素馨木芙蓉岩桂瑞香紫荆含笑大笑青苞,粉蕊,白英,香闻数十步。有四时者,其花差小而香嫩。郁李一名车下李,一名御园李。碧桃绯桃花具千叶。凤尾御带鹰爪菊兰萱蜀葵玉簪百合鸡冠金凤金钱金灯。

草之属

蒲茭蓼苹藻浮萍茅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熊鹿獐塵似鹿而大,其尾辟尘。以置旧帛中,能令岁如红色不黦2,又以拂毡,令毡不蠹。猿猴狸狐獭豪猪野猪。

羽之属

喜鹊乌鸠斑鸠。青鸠。绿鸠,似斑鸠而小,身绿,嘴足红。鸲鹆莺燕布谷吉吊俗呼嗓林鸟。画眉白头公鹡鸰雀雉白鹇锦鸡羽毛有白圆点,嗉藏肉绶,天晴则徐舒其绶,人谓之吐锦。竹鸡鹧鸪鹰鹞鹳鸬鹚鹭鸶鸥翡翠

鳞之属

鲤鲈乌鳢鲫鳗蝉泥鳅(以上六县皆有之,产池泽中。)海鰌鲨胡鲨。帽鲨。出入鲨。鲛鲨。鲻鯯鱼棘鬣赤鬃方头时鳉子鱼黄鱼鳜鲽沙银鱼鮆鱼乌颊魲之别种。黄樯鬣黄色。马鲛带鱼本志作白鱼。魟本志作“”。海燕本志作“鲑”。黄雀似鯯鱼而小。青鳞鹿角鱼泥猴章鱼石柜锁管乌贼水母虾魁虾虾姑

介之属

鼋龟鳖蟹蚬出溪水中,亦名8。太守舒雄《忆漳南》诗:“六月北溪。”(以上六县俱有,产池泽间。)鲎蟳蠘彭越彭蜞卢禽揭哺蛎房车螯江珧柱蚶蛏蛤蛤蜊螂空豸淡菜乌粘龟脚一名石砌4。海月石华螺田螺。马蹄螺。砑螺。红螺。梭毛螺。香螺。花螺。蓼螺。(以上多出于龙溪、漳浦。)

虫之属

蛇蛙黾又有水鸡、谷。蟾蜍蜈蚣蝙蝠

汀州府

谷之属

稻粟麦豆脂麻

帛之属

绸绢绫苎布麻布蕉布葛布

货之属

金上杭县出。银长汀、宁化二县出。铜锡俱长汀县出。铁长汀、上杭、宁化三县出。糖蜜蜡蓝淀茶油麻油。茶油。桐油。棵子油。(以上八县俱出。)蕈纸降真香(以上俱连城县出。)漆清流、归化二县出。

蔬之属

芥萝卜菠薐苦荬莙荙苋蕨茄瓠芋冬瓜丝瓜笋薯山药姜葱韭薤蒜水芹

果之属

柑金橘桃莺嘴桃。小桃。(色皆半红。)李青李。红李。紫李。珍珠李。花红柰梨石榴柿栗枇杷杨梅《本草》谓之“榠樝”。木叶花实酷类木瓜,谷辨之看蒂间别有重叶如乳者为木瓜,无此者为5榠樝也。葡萄蔗西瓜土瓜莲菱

药之属

黄精石菖蒲地黄麦门冬姜黄苦参艾紫苏薄荷天南星牵牛子车前子香附子香薷荆芥何首乌牛膝半夏猴姜黄蘗黄连莳萝茯苓五倍子其木青黄色,七月结实,无花,初青,至熟而黄。内多虫,一名百虫仓,又名文蛤。茱萸

木之属

松柏杉樟楠桐桑乌桕冬青槐檀杨柳枫傭楮槠棕。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紫竹黄竹苦竹实竹可剖为器用。筋竹赤竹节长可为箭。笔竹菉竹

花之属

梅山茶海棠酴醿蔷薇木槿长春山丹栀子玉楼春茉莉木芙蓉岩桂紫荆芍药菊兰萱蜀葵玉簪鸡冠凤仙宝相

草之属

蒲蓼苹藻浮萍茅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鹿麂兔猴猿狸獭山羊山马野猪豪猪竹

羽之属

喜鹊乌鸠莺燕百舌啄木画眉雀雉锦鸡鹧鸪杜鹃伯劳鹰鹞鹳鹭鸶鸂鶒鸳鸯翡翠

鳞之属

鲤鲢草鲫鳗蝉黄颡疑即鲇也。鳅虾(八县俱有之,产池泽中)鲮鲤

介之属

龟鳖蚌田螺

虫之属

蛇蛙黾又有石蜦,即石鳞也。蜈蚣蝙蝠

延平府

谷之属

稻粟麦豆脂麻

帛之属

木棉布白苎布各县俱出,将乐尤佳。葛布

货之属

银南平、将乐、尤溪、沙四县出,今无。铜尤溪沙二县出。铁南平、尤溪二县出。糖蜜黄蜡白蜡棉花苎麻葛棕毛茶各县俱有,出南平半岩者尤佳。纸各县俱有,出顺昌县者尤佳。纸被油茶油。桐油。桕油。卤水石出南平县。宋叶梦得《避暑录》6云:“石有三种。其一出卤水。可为砚,虽细润。而不甚发墨。”花孜石出南平县。色青纹白,有山水禽鱼状,可为砚,为屏。世传产黯淡滩湍下,故不易得。《大明一统志》谓之“花纹石”。

蔬之属

蔊芥萝卜白菜芥蓝莴苣蕹菜菠薐苦荬莙荙同蒿胡荽苋葵菜叶圆,似葵花叶,俗呼“奇菜”。乌藤叶稍似当归,根色黑。蕨茄瓠芋冬花折笋或云“接笋”,大如拇指,长四五寸,生于南平县新兴里高山上。山下有涧泉,土人取笋浸泉中一夕,其色白味佳。郡人用以宾,为笋之最。香蕈薯姜葱韭薤葫大蒜也。水芹。

果之属

香橼柚橘又有金橘,南平、沙二县尤多。桃又有矮桃,俗呼道州桃。樱桃李梨石榴柿栗枇杷杨梅银杏葡萄西瓜黄瓜土瓜莲菱

药之属

黄精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紫苏薄荷苍耳茴香天南星马鞭草黑牵牛车前子括楼香附子常山俗呼甜叶。何首乌茯苓吴茱萸枸杞。

木之属

松柏桧杉樟桐相思桑桕冬青槐椒皂荚杨柳枫榕楝柽棕榈莎萝树高丈余,干直,叶如天竹,丛生于颠,而圆覆类伞盖,土俗祭厉时,取二株树于坛前,因呼孤魂树。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紫竹绿竹夏笋可食,土人重之,馈送不过四五茎而已。黄竹石竹苦石绵竹秋竹人面竹。

花之属

梅山茶海棠酴醿木槿长春杜鹃山丹山栀茉莉素馨千叶榴木芙蓉瑞香含笑菊兰萱蜀葵玉簪滴滴金凤仙

草之属

蒲苹蓼萍葭茅长生草采之,悬于梁,不用滋培。弥岁长青。青蒿味凉,土人以重阳日取而干之,煎汤服,以辟暑气。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熊鹿獐麂兔豺猿猴狸狐獭山羊野猪豪猪鼠狼竹

羽之属

喜鹊乌鸠鸲鹆山鹊莺燕布谷啄木画眉白头公伯劳雀蜡嘴其喙黄色。太平鸟提壶其鸣若云“提芦葫”。白练雀似雀而差大,一白一黄,有黑斑,尾长。雉白鹇鹧鸪鹰鹞鹳鹭鸶鸬鹚鸂鶒凫

鳞之属

鲤鲈鳜鳊鲫白鱼色白可脍。黄颡黄尾鱼似鲤而尾微黄,食之,微有土气。鳗鳅虾鲮鲤

介之属

鼋鳖蟹螺。

虫之属

蛇蛙黾又有石鳞。蜈蚣蝙蝠螽斯

邵武府

谷之属

稻粟黍麦豆脂麻

帛之属

苎布四县俱有,而泰宁为多。葛布出建宁县永城、开山二保。

货之属

银出光泽、泰宁、建宁三县,宋时有场,今废。铜出邵武县,今无。铁出邵武、光泽二县,垆今废。铁丝亦名针条。苎漆俱出泰宁县。竹纸楮衾即纸被,俱出邵武县。茶光泽、泰宁二县为多。茶油邵武、泰宁、建宁三县尤多。蕨粉岁饥,人多赖以济。棕毛光泽、邵武二县为多。

银硃旧志会:“故老相传潭山出朱红,得三樵水濯之,其色尤鲜。”今无煎炼者。

白瓷器出邵武青云窑、泰宁际口窑,建宁兰溪窑,而以泰宁际口者为胜。琉璃郡城旧有一二家能造之,法用黄石焰硝之类炼成,今无。石灰炼石为之。

姜黄出邵武县一都。

蔬之属

芥萝卜白菜油菜芥蓝莴苣蕹菜菠薐苦荬莙荙胡荽苋蔊蕨其根即可为粉者。茄瓠葫芦芋冬瓜丝瓜笋蕈菌一名地蕈。熟可食,生则毒人。中其毒者,用生脂麻擂酒服之即愈。薯姜葱韭薤蒜荇菜《诗》集传云:“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径寸余,浮在水面,可为葅。”

果之属

橙柚金橘桃红桃。白桃。水蜜桃,味最佳,亦少有也。李麦李,与麦同熟。胭脂李。赤皮李。黄蜡李。青葱李,色青色。杏林檎樱桃梨桃梨,大而长。縻梨。消梨。铁黑蜜,其色黑而肉实,味极佳。石榴柿枣栗榛枇杷杨梅木瓜甘蔗西瓜黄瓜土瓜莲菱角茨菰凫茨

药之属

薏苡仁菖蒲天门冬麦门冬乌药紫苏苍耳蓖麻子五味子春初引赤蔓于高木,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大,生青,熟红紫色。车前子括楼山药香附子牛膝芎苗蒟篛苗叶酷似天南星,但茎斑花紫为异耳。蜀人取以作酱,味酢美。香薷枸杞茱萸金樱子使君子五倍子

木之属

松柏桧杉樟楠桐有二种:油桐、梧桐。其实视建宁诸郡为多。梓桑柘乌桕冬青槐皂荚柳枫槠按本志:“似楝而叶小,可染乌,子曰‘象汁’,可食。”楝栎檫蘗黄杨棕榈

竹之属

猫竹冬笋不出土,味最佳;春笋乃能成干。江南竹笋可生食。筀竹筿竹苦竹甜竹黄蜡竹最坚实,笋味亦最佳。方竹

花之属

梅山茶蜡蒂花深红,颇似红梅,先花后叶,隆冬开。蔷薇木槿杜鹃山丹欲留春即玉楼春。茉莉素馨木芙蓉木犀即桂花也。瑞香郁李凌霄牡丹芍药菊兰萱蜀葵扁竹鸡冠滴滴金金凤碧雪丛可一二尺,花细而色白。

草之属

莣吉祥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飞虎似猫而翼亦小。豹熊豺鹿麈兔猴猿狸俗呼果子狸。狐獭山犬俗呼山黄狗。野猪豪猪山牛毛如小牛,角短如黄牛。刺蝟竹俗名土豚。

羽之属

喜鹊乌斑鸠青鸠鸲鹆山鹊莺燕百舌啄木画眉白头公鹡鸰雀雉白鹇锦鸡竹鸡鹧鸪杜鹃鹌鹑练鹊鹰鸢鹞鹘鹳鹭鸶鸬鹚鸂鶒鸳鸯凫鹬。

鳞之属

鲤鲢草鱼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畜于小池。稍长入□塘曰“□”,可尺许,徙之广池,饲以草,九月乃取。鲫鳜青鱼背正青色。鳟《尔雅》曰:“鮅鳟,似鲤而鳞细眼赤,鱼之美者。”鳢俗呼乌鲤鱼。乌似草鱼,头与口差小而黑色,食螺。又有色黄者曰黄。鳗鳝鲇鳙鲨鱼大如指,狭长而圆,身有黑点,常张口吹沙,故又名吹沙。泥鳅虾长须,生水田池沼中。(以上各县俱有。)

介之属

龟鳖螺蚌。

虫之属

蛇蛙黾又有田鸡、石。蟾蜍蝙蝠蜈蚣蚰蜒《尔雅》曰“螾”。疏曰:“象蜈蚣,黄色而细长,喜入人耳,俗曰‘飞杨虫’。”

兴化府

谷之属

稻粟黍穄麦豆脂麻。

帛之属

绸兼丝布细缉苎麻,杂丝绩之。宋本军土贡葛布十匹,后以非土宜,而代之以此。生苎布白纻布以灰治之,其色纯白。(以上莆田、仙游二县俱有,而莆之涵头、吉了出者尤佳。)

货之属

盐糖冰糖曾师建《闽中记》:“荻蔗节疏而细短,可为稀糖,即冰糖也。”蜜蜡鲨鱼脍鱼鳔(以上莆田、仙游二县俱出,而莆田为多。)青淀红花丝绵绵花近来间有种者,亦不甚多。苎青麻黄麻芙蒥俗谓之“荖”。

蔬之属

芥萝卜芥蓝莴苣蕹菜菠薐苦荬莙荙茼蒿牛唇菜胡萝卜胡荽苋蕨茄匏芋冬瓜丝瓜笋。蕈俗谓之菰。胭脂菰。香蕈菰。木耳菰。重菰,出仙游九座山,土人以为佳品。扫帚菰,如鹿角菜而大,黄白色,味亦佳。薯山药姜葱韭薤蒜芹莼紫菜赤菜海苔。

果之属

荔枝陈紫,其树晚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色香与味,俱为第一。方家红,可径二寸,色味俱美,言荔枝之大者,皆莫敢拟。岁生一二百颗,人罕得之。小陈紫,其树去陈紫数十步,初一家并种之,及其成也差小,又时有槱核者,因而得名。宋公荔枝,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周家红,亦荔枝之上等者。圆丁香,丁香荔枝他种皆旁蒂,大而下锐,此种体圆与味皆胜。琉黄,颜色正黄,而刺微红,亦小荔枝,以色名之也。龙牙,荔枝之变怪者。其壳红,可长三四寸,弯曲如爪牙,而无瓤核。水荔枝,浆多而淡,食之鹢渴,盖其植近水田,清泉流溉,其味遂尔。(以上俱见蔡襄《荔枝谱》。)皱玉。郎官红。游丁香。紫璚。百步兰寿香。西紫。黄香。

大小红绿。瑞堂红。松红。麝囊红。百步香。黄玉。(以上俱见旧志。)玉堂红,今为莆之绝品。其树在城南之蔡宅,仅一株耳。延寿红,其品不减于玉堂红。亦惟一株,在延寿桥侧。状元红,出仙游之枫亭。绿纱,色微绿。白蜜,色白而甘。(以上皆近所称者,余若火山,山荔枝,其名尚多,今不悉录。)龙眼郡人植之者亦多,然其品不若三山所出者远甚。柑柑桔之品,泉漳为盛,莆之所植,三二品而已。近年以来,亦稍有传其种而植之者,郡水南为多。乳柑,福人谓之佛苏柑。先柑。苏柑。漳柑,虽有植者,亦甚不多。白柑,形亦似先柑,极酸,不可啖。龙树柑似柚,其大有过于碗者,味酸,熟亦微甜。橙又有一种,至冬黄色,久而复青名曰青橙。香橼又有佛瓜香圆,福人谓之佛手柑。柚橘塌橘。真红橘。丝橘。洞庭橘。株榴橘。金橘。又有一种极小者,曰金豆。桃银桃。昆仑桃。饼子桃,亦谓之“矮桃”,出波斯国,今亦有之。又曰“人面桃”,以其核有三棱也。寒桃,冬熟。千叶桃。御爱桃。金桃。李桃。碧桃,无实。李黄甜李。琥珀李。青皮李,即红腹李。赤李。梨拒霜梨。水梨。沙糖梨。绵梨。石榴银榴,子莹白而甘。白榴,花白。紫榴,子小而硬。海榴,实酸,四时皆有。千叶榴,不实。柿牛心柿。红柿。猴柿。枣栗杨桃枇杷橄榄黄弹子菩提果木瓜银杏余甘山核桃椎曾师建记作“锥”,以其末锐于锥。郡北一里许,有地曰椎林,今山谷中多有之。饥岁,贫民多赖以济,葡萄个摩子丹粘子蕉大小二种。又有红蕉花。甘蔗西瓜甜瓜黄瓜莲菱角鸡头凫茨茨菰。

药之属

芙蒥藤方言曰荖。薏苡石菖蒲天门冬麦门冬艾紫苏薄荷白蘘荷豨莶苍耳莳萝天南星马鞭草蓖麻子蛇床子牵牛子车前子括楼香附子香薷决明子荆芥羊蹄半夏香茅牛蒡石益木鳖子苦参芎金银花覆盆子茯苓枸杞吴茱萸金樱子蒴藋使君子枳实千金藤桑螵蛸

木之属

松柏桧杉樟檺柽杉杜松水棉山棉油桐梓相思桑柘乌桕冬青槐椒皂荚木槵俗呼其实为墨圆子。柳榉柳枫土人于上巳日采其叶,渍米为青饭。方翥诗云:“年年此日尝青饭,路傍山枫却忆家。”榕宋庆历中,郡有一株,三十七根,附于一干。太守钱尚因绘为图,以示知福州王逵,逵遂以嘉木名之。有诗云:“清阴随日远,翠影共烟浮;避暑疑无夏,当风别有秋。”楮金荆槠楝黄连茶方言谓之“蓝香”。加条朴白牙柞传曰:“柞之性坚强,而不为霜露之所迁,得土之正气,今人取以为梳材。”栎漆山浅无拱抱者,故土人不以取漆。山□黄杨西河柳罗汉松棕榈桄榔郡人方明之诗云:“蜜叶剪开青凤尾,柔条缀尽碧龙须。”蒲葵叶似棕,可为扇,亦可为笠。竹木吉兆藤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亦名“雪竹”。筀竹慈竹斑竹紫竹苦竹石竹筋竹箭竹赤竹苦油竹发竹钓竹一曰“绵竹”。其笋有毒。含竹7淡竹古散竹即“桃枝竹”也。勒竹林谞记:“中心坚寒,枝干相交。”《岭表录异记》:“荆竹,枝上有荆,南人呼为‘荆勒’。”东坡诗云:“倦看涩勒暗蛮村。”桃竹杜工部《桃竹杖引》云:“江心蟠石生桃竹,斩根削皮如紫玉。”则其色正紫,或云桃枝竹,非也。斑桃枝竹一曰“界金竹”,又曰“黄金间碧玉竹”。林谞记云:“闽人呼其笋为黄笋,亦名黄竹。”箬叶竹筼筜竹人面竹亦曰“佛眼竹”。

花之属

梅绿萼梅。红梅。双梅,一花双实,又曰“品梅”。黄香梅。千叶梅。鹅梅。蜡梅。山茶日丹茶,花深红色,单瓣,大者径三四寸。宝珠茶,花深红而千叶。槟榔茶,一本而日丹、宝珠二花杂开。粉口茶,花大如日丹,而色淡红。蜡蒂,花小如钱,粉红色。海棠垂丝海棠酴醿木香茎叶俱似酴醿,而花差小,其香尤清。又有一种,花黄色,无香。蔷薇玫瑰金沙佛桑其单瓣者俗呼照殿红。木槿长春胜春木丽春藤生花如胜春,明媚有香。杜鹃海红枝叶如木瓜,花深红色。山丹山栀山樊木高数尺,花春开,极香,北人呼为玚花。玚,玉名,取其白也。山谷其名曰“山矾”。盖土人取其叶以染,不假矾而成色,故以名耳。紫薇茉莉又有一种曰“蕃茉莉”,叶如茉莉,而花如素馨,合二者为一,其香差薄。素馨阇提木芙蓉指甲花旧志谓之“蕃桂”。岩桂瑞香紫荆含笑大笑俱那卫三山人呼为半年红。真珠花凤尾刺桐郡有刺桐巷,即唐补阙翁乾度之故居,列植此花,今不复存矣。御带棣棠俗名为千叶郁李。郁李山桃花如血色,有花无实。半丈红凌霄鹰爪蜜槱花红千叶。木笔一名辛夷。其花初发如笔,因名。满堂红一曰“花柳”,一曰“朱草”。花穗生,浅黄色,香闻百步,开即以为瑞。玉印山崖间抱石而生,一曰“玉髻”。菊兰萱蜀葵玉簪百合川百合鸡冠麝香花滴滴金金凤金钱剪金红罂粟御仙聚八仙又有玉蝴蝶、玉翼蝉、碧蝉。锦竹黄雀儿红豆蔻俗呼孽花。金灯玉灯亦曰“水蕉”。

草之属

蒲茭蓼水葓苹浮萍灯心蒉零陵香俗谓之铃铃香,又谓之“燕尾草”。紫草通草独帚莣芦菅茅白花,《诗》曰“手如柔荑”即此。鼠曲《艾轩集》谓之“暑菊”。马蓝虎杖春采入风药用。青蒿常蒿绿色,此蒿独青色。蛇麻叶如青麻藤,蔓生于篱落间,土人采为曲用。鼠网山谷谓之“幽涧兰”,佛书曰“兜率香”。山孽长生其枝茎无根而生。候潮叶间有荚如榆荚,潮至则开,退则合。酸浆《尔雅》曰“葴”,注云“酸浆也”。乌云草叶似蒴藋,可治蛇毒。虎耳吉祥鳢肠紫背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鹿麂獐兔豺猴按:徐师仁《壶山集》:“宣和间,莆田尉向生所畜猴,产一子,乳之勤甚,每昼辄抱持升屋,为理毛。去虱。屋角大榕,群鸱栖其上,忽一鸱掣其子去,母不胜悲。生惧其伤也。俾从者与游市里,冀以顺适其意。经屠门,见大脔机上,遽攫之以还,复踞屋,置肉怀中,为抱儿状。前鸱复来,阳若不省。稍逼,始与争。又伪不胜。鸱益狎,遂坠怀中肉。鸱下取之。则就擒焉,裂其肌,碎其骨,扼吭啗髓而后已。”猨香狸狐獭山犬山羊旧志作“”。野猪豪猪鼠狼竹鼠8本志“”字作“”。

羽之属

喜鹊乌鸠鸲鹆信鸟山鹧郭公莺燕百舌布谷啄木吉吊画眉白头公鶺鸰雀黄雀五色雀俗呼为音声雀,言其五色驳杂。如乐官之衣也。绍兴间,尝翔集于郡治榕木之上。鹪宋郡人黄彻诗:“但遣一枝居巧妇,不须大厦贺嘉宾。”巧妇谓鹪,嘉宾谓雀也。伯劳雉白鹇竹鸡鹧鸪杜鹃雪姑儿毛羽黑白相间。鹰鸢鹞鹳海鹘鹈鹕鹭鸶鸬鹚鸂鶒鸳鸯凫水天兮切,似凫而小,膏可莹刀剑不,盖鸊鹈也。《尔雅》云:“鸊”。鸥翡翠孤鸡呼潮鸮。

鳞之属

鲤鲈鯏乌鲫白鳊鳗鳝鲇弹瑟(以上俱产于江河池泽。)石伏鱼伏于溪石下,旧兴化县有之。鲨蛟鲨。出入鲨。锯鲨。青鲨。黄鲨。大鲨。夹鲨。乌鳍鲨。帽鲨。洲制棘鬣赤鬃乌颊黄樯方头鲥石首鳉子鱼宋黄公度云:“莆中所产,惟子鱼、紫菜、荔枝、蛎房。”黄鱼鳜黄彡鲽沙银鱼镜鱼《闽中记》:“眼圆如镜,水上翻转如车,方言云‘翻车鱼。’”火鱼随潮蔽江,结阵而来,故名。针鱼状似□鱼,其喙如针。白泽《海物异名记》:“群生随波,潮缩在泽,曰‘白泽鱼’”。拨尾林谞记以为子鱼,非也。鮆鱼鮶鱼绯鱼斗潮马鲛带鱼鳙鱼俗呼青松,亦呼松鱼。魟海燕青鳞黄雀鱼或云黄雀所化也。鰛鱼鲂鲆鹿角鱱鱼大者长五六寸,白质黑文,味美,少鲠。枫叶鱼《海物异名记》:“海树霜叶,风飘浪翻,腐若萤化,厥质为鱼,故名枫叶鱼。”沫鱼梅雨时,海水凝沫而成形,雪色无骨,其大如筋,故曰“沫鱼。”鯸鲐即。泥猴章鱼石拒锁管乌贼虾魁虾姑虾赤虾。黄虾。白虾。青虾。梅虾。芦虾,宜作鮓,土人谓之“金钩子”。酱虾(以上俱产于海。)鲮鲤。

介之属

龟鳖蟹鲎蟳蠘彭越彭蜞步倚揭哺子本志作“蝎步”。千人擘牡蛎车螯江珧柱蚶蛏蛤蛤蜊蚬似空豸而小,甲差厚,淡黄色。一种色红差大,味尤胜。空豸《三山志》谓之“白蛤”。淡菜石蜐俗呼“龟脚”。海月石华石帆沙筋螺香螺。红螺。蓼螺。梭尾螺。田螺。

虫之属

蛇乌蛇。花蛇。青竹蛇。红蛇。白蛇。白花蛇。蜥蜴蛙黾又有水鸡、谷蜍。蟾蜍蜈蚣蝙蝠

福宁州

谷之属

稻麦豆

帛之属

绸绢纱绫苎布蕉布葛布

货之属

银本州及宁德、福安二县俱出。铁宁德县出。盐糖蜜蜡蓝淀红花紫草苎麻茶油麻油。茶油。桐油。桕油。

蔬之属

芥萝卜白菜蕹菜菠薐苦荬苘蒿胡荽茵苋蕨春不老荠茄瓠芋冬瓜丝瓜笋蕈山药姜葱韭蒜石辣生山中。牛唇芹鹿角菜蓝菜生海岩上,味甜可食。石菜紫菜(以上四菜俱出海乡。)

果之属

荔枝龙眼柑橙香橼橘又有金橘。桃李杏林檎梨石榴柿枣栗杨桃枇杷橄榄杨梅菩提果木瓜蔗莲菱角

药之属

薏苡地黄天门冬麦门冬艾茴香马鞭草牵牛子车前子香附子香薷半夏蛇床子兔丝子白芷木鳖子玄参干葛吴茱萸五倍子紫金藤使君子

木之属

松柏桧杉樟桦桐漆相思桑柘冬青槐柳枫榕朴黄榉棕榈牲有油。吉兆藤拿藤附本而生,甚长,性亦柔韧,土人多取以为束缚之用。黄藤可缠束屋柱,又名水藤。胪藤鳖藤俱可毒鱼。鸡翁藤金刚藤黄爽藤

竹之属

猫竹江南竹慈竹方竹斑竹苦竹石竹绿竹箭竹调丝竹节疏性柔,可作器用。紫竹赤竹筋竹桃竹含竹豁竹观音竹人面竹罗汉竹竹槌竹

花之属

梅山茶有红白百叶者。海棠酴醿蔷薇木香长春杜鹃山丹山栀茉莉素馨木芙蓉岩桂瑞香紫荆凤尾牡丹芍药菊兰萱蜀葵水仙鹤顶红鸡冠金凤金钱剪春萝罂栗

草之属

蒲茭浮萍蒉芦苏可为席。茅通草龙须虎耳剪刀草

畜之属

马牛驴骡羊猪犬猫鸡鸭鹅鹁鸽

毛之属

虎豹熊鹿獐麂豺兔猴狸狐獭山牛山狗野猪豪猪野猫猩猩宁德县支提寺林中,尝有之。竹(以上州及二县俱有。)

羽之属

喜鹊乌鸠鸲鹆莺燕山呼拖白练练雀也。画眉雀雉白鹇鹧鸪鹌鹑雁鹈鹕鸳鸯翠鸟

鳞之属

鲤鲈鳜草鲫鯶鱼其色微黑。溪斑鳗鳝以上生池泽中。鲨青鲨。黄鲨。鲛鲨。鲥石首鲳鲳鳊子鱼黄鱼银鱼马鲛白刀魟燕鲂黄雀弹涂俗名跳鱼。白颊似跳鱼而色白。章鱼石拒锁管乌贼水母虾对虾。黄虾。苗虾。(以上州及二县俱有。)寸金鱼色黄,长寸许。出宁德县七都。

介之属

龟鳖蟹以上生池泽中。鲎蟳蠘蛎车螯蚶蛏蛤西施舌蚌海月江珧柱

虫之属

蛇蛙黾又有田鸡、石鳞。蟾蜍蜈蚣蝙蝠

校注

1《本草纲目 虫部》称:“亦名斑蝥”。

2塵,《本草纲目》不收,光绪《漳州府志 物产》未载。此处似应作“能令岁久红色不黦”。

3光绪《漳州府志 物产》作“俗呼为蟟”。

4石砌应作“石”。

5《本草纲目 果部》分“樝子”与“榠樝”为两则。李时珍以为樝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榠樝比木瓜大而黄色。《本草》别列“山樝”一则,谓:“‘山樝’味似樝子,故亦名‘樝’,世俗皆作‘查’字,误矣。查音槎,乃水中浮木、与樝何关?”

6宋叶梦得《避暑录》,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叶书名为《避暑录话》。

7《闽产录异 竹属》及《海错百一录 记壳石》作“含朵竹”。

8《乐雅》作“,斑鼠”。

卷之二十七

封爵

七闽之地,在周职方氏,盖必有君长,然载籍无纪,不可考矣。自汉亡诸启封,历晋、宋、齐、梁,以及于唐,屡有封建。至王氏奄有其地,遂为僭国。宋既南渡,定都临安,闽地实为近服,亦屡有封建。迨其季年,临安失守,遂以为行都。其间事上之礼,或顺或逆;传受之序,或正或变;股肱之寄,或忠或邪;师旅之兴,或曲或直;政事之施,或得或失;有可为法者,有可为戒者,皆不可废也。乃志封爵。

福州府

〔汉〕

闽粤王亡诸粤王勾践之后也。初,夏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二十世至勾践,又六世至无疆,为楚所灭,子孙播越海上。又七世至亡诸,姓驺氏,一曰路氏。秦并天下,使尉屠雎平百越,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叛秦,亡诸帅闽中兵,归番阳令吴芮,所谓番君者也,从诸侯灭秦。项羽主命弗王,以故佐汉伐楚。高帝五年,复立亡诸为闽粤王,王故地,都冶。亡诸卒,郢继立。按高帝诏曰:“故粤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以是观之,则亡诸在周世,盖尝自立为王矣。郢盖亡诸之子也。初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粤,闽粤未肯行,独东瓯从。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吴王子驹亡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屡请击之。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遣严助发会稽兵救之。闽越闻风而遁。六年,郢击南粤。南粤守天子法,不敢擅发兵,而以闻。上复遣王恢、韩安国两道击之。兵未逾岭,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与宗族谋,杀郢,遣使者上符玺请所立。汉以繇君丑独不与谋,使立为繇王,奉亡诸祭祀。“欲从闽粤”者,招粤令从之也。东瓯王名摇皆粤王勾践之后也,与亡诸同姓。先尝王闽越,秦废为君。孝惠三年,亦以伐楚功多,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丑亡诸孙也,闽粤别封于繇,曰繇君。既立为王,余善以杀郢威行国中,民多属,遂窃自立为王,繇王不能制。上闻之曰:“余善首诛郢,师得不劳。”因立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丑,史志俱不言其系,而本传但以为亡诸之孙。余善郢之弟也。元鼎五年,南粤反,余善上书,请以八千卒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辞,阴使南粤。及汉破番禺,楼船将军杨仆请引兵击东越。上不许,令屯豫章梅岭以待命。余善闻汉兵临境,遂发兵距汉道。号将军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自称武帝。上诏朱买臣与韩说出句章,浮海东往;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越侯出若邪、白沙击之。元封元年,入东越。繇王居股杀余善,以其众降。吕嘉南越相也。居股嗣繇王,既杀余善以降,上以闽地阻悍,数反复,改封居股东成侯万户,徙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亡诸祀遂废。居股,史志俱不言其系,疑丑之子也。粤衍侯吴阳前在汉,汉使归谕余善。余善不听。及横海军至,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粤军于汉阳,余善诛,汉封为卯石侯。按《汉书》本传作“卯石”,功臣表作“外石”,《三山志》又作“印石”,疑表志误。粤建成侯敖,敖与居股谋杀余善,诛。汉封为开陵侯。

〔吴〕

孙亮永安三年,黜为侯官侯,夫人随之国,居侯官。

〔东晋〕

孔坦咸和中,封晋安男。

〔刘宋〕

柳元景沈庆之(孝建中,俱封晋江郡公。)晋安王子勋孝武第三子也,大明四年封,食邑二千户。秦始二年,伏诛。周盘龙秦始二年,封晋安郡晋安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晋平王休祐文帝第十三子也,初封山阳王。秦始四年改封。六年,以休祐贪虐,不可莅民,留之京邑,卒谥曰“刺”。七年,追免为庶人。凡十三子,并徙晋平郡。元徽元年,听还都。原丰县侯宣彦休祐次子也,秦始末封,寻免。

〔齐〕

晋安王子懋武帝第七子也,初封江陵公。建元四年进封。晋安王宝义字智勇,明帝长子也。建武元年封。梁受禅,封巴陵郡王,谥曰“隐”。晋安郡王宝寅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后改封鄱阳王,中兴二年谋反,奔魏。

〔梁〕

简文帝讳纲武帝第三子也,天监五年,封晋安王。大宝元年,入即位。敬帝讳方智文帝,子也,承圣元年,封晋安郡王。绍泰元年,自寻阳入即位。陈宝应晋安侯官人也,世为闽中四姓。父羽,有材干,为郡雄豪。宝应性反覆,多变诈。梁时,晋安数反,累杀郡将,羽初并扇惑成其事,后复为官军乡导破之,由是一郡兵权,皆自己出。侯景之乱,晋安太守宾化侯萧云,以郡让羽。羽年老,但主郡事,令宝应典兵。侯景平,元帝因以羽为晋安太守。陈武帝辅政,羽请归老,求传郡于宝应。武帝许之。绍泰三年,封侯官县侯。武帝受禅,授闽州刺史,领会稽太守。文帝即嗣,加其父光禄大夫,仍命宗正录其本系,编为宗室。宝应娶留异女为妻。侯安都之讨异。宝应遣兵助之,又资周迪兵粮,出寇临川。及都督章昭达破迪,文帝因命讨宝应,诏宗正绝其属籍。宝应据建安湖际,逆拒昭达,昭达深沟高垒,不与战,但命为筹。俄而水盛,乘流放之,突其水栅。宝应众溃,执送都,斩建康市。

〔陈〕

晋安王伯恭字肃之,文帝第六子也,天嘉六年封。

〔唐〕

福王绾顺宗第五子也,永贞元年封。王潮光州固始人也。父恁世业农。潮为县佐,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闻潮及弟审邽、审知俱材勇,召从军中,以潮为军正,信用之。是时蔡州秦宗权方略众以益兵,乃以绪为光州刺史。宗权责租赋于光州,绪不能给。宗权怒,发兵攻绪。绪惧,悉举光、寿二州兵五千人渡江,转掠江、洪、虔州。光启元年,陷汀漳。绪以道险粮少,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犯者斩。惟潮兄弟挟其母以从。绪怒,命斩其母。潮等曰:“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将士皆为之请,乃舍之。有望气者,谓绪军中有王者气。于是绪见将卒有勇略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众皆自危。行至南安,潮说其前锋将,伏壮士篁竹间擒绪。绪自杀。众遂奉潮为将军,引兵将还光州,约其属,所过秋毫无犯。行及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请潮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逾年克之。福建观察使陈岩遂表潮为泉州刺史。潮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大顺二年,岩疾病,遣使召潮,欲授以军政,未至而卒。都将范晖讽将士推己为留后,发兵拒潮。潮遣从弟彦复为都统,审知为都监,攻福州。经年不下,白潮罢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彦若等惧2,亲犯矢石,急攻之。晖弃城走。为将士所杀。潮入城,自称留后,素服葬岩,以女妻其子延诲,厚抚其家。汀、建州降,群盗自溃。是岁,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黄连洞蛮围汀州,潮遣兵击破之。闽地略定,乃遣僚佐巡州县,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乾宁三年,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潮为节度使。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审知字信通,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初,潮为观察使,以审知为副使3,有过犹加捶挞,审知无怨色。潮寝疾,舍其子,命审知知军府事。光化元年,拜威武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梁开平三年,加中书令,封闽王。审知为人俭约,常蹑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朝贡于梁。一时知名士如王涤4、杨沂、徐寅辈皆依审知仕宦。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招来海中蛮夷商贾。一夕,雷击海上黄崎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甘棠港”。后唐同光三年卒,谥曰“忠懿”。子延翰立。

〔五代〕

延翰字子逸,审知长子也。同光四年,唐即拜延翰节度使。是岁,庄宗遇弑,中国多故,延翰乃自称大闽国王。宫殿百官,皆仿天子之制,而犹禀唐正朔。延翰为人长大,美晰如玉。其妻崔氏陋而淫,延翰不能制。审知丧未期,撤其几筵,又多选良家女为妾。崔氏性妬,良家女之美者,辄幽之别室,系以大械,刻木为人手以击颊,而以铁锥刺之,一岁中,死者八十四人。崔氏后病见以为祟而死。初,延翰之立也,骄淫残暴,蔑弃兄弟,出其弟延钧为泉州刺史。延翰选良家女为妾,延钧上书极谏,由是有隙。审知养子延禀本姓周氏,为建州刺史。延翰使之采择,延禀复书不逊,亦有隙,遂合兵袭福州。延禀先至,梯城而入,执延翰,暴其罪恶,斩于门外。延钧至,延禀纳之,推为威武留后。延钧审知次子也。天成二年,唐即拜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三年,封闽王。初,延禀既杀延翰,而立延钧,将还建州,延钧饯于郊。延禀谓之曰:“善继先志,毋烦老兄复来。”延钧衔之。长兴二年,延禀时为奉国节度使,闻延钧有疾,率其子建州刺史继雄,将水军袭福州。延钧遣楼船指挥使王仁达拒之。仁达伪降,继雄喜,登舟慰抚,仁达斩之。延禀众溃,追擒之。延钧见之曰:“果烦老兄复来!”延禀惭不能对,遂杀之。乃遣其弟都教练使延政如建州,慰抚吏民,唐即拜延政为建州刺史。延钧好神仙之术,道士陈守元、巫者徐彦、林兴、盛韬共诱之,作宝皇宫;极土木之盛。守元谓延钧曰:“宝皇命王少避其位,后当为六十年天子。”延钧欣然逊位,命其子继鹏权主府事。既而复位,遣守元问宝皇,六十年后将安归?守元传宝皇语曰:“当为大罗仙人。”四年,有言其封宅龙见者,延钧更命其宅曰“龙跃官”。遂诣宝皇宫受册,备仪卫入府,即皇帝位,更名鏻5,国号闽,改元龙启,追谧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立五庙,置百官。闽地狭,国用不足,命中军使薛文杰为国计使。文杰性巧佞,以聚敛求媚,鏻亲任之。文杰阴求富民之罪,籍其财。被榜捶者,胸背分受,仍以铜斗火熨之。建州土豪吴光入朝,文杰利其财,将治之。光怨怒,帅其众且万人叛奔吴。文杰又说鏻抑挫诸宗室。其从子继图不胜忿,谋反坐诛,连坐者千余人。文杰又言于鏻曰:“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质诸鬼神不能知也。盛韬善视鬼,宜使察之。”文杰恶枢密使吴勖。勖有疾,文杰省之曰:“主上以公久疾,欲罢公近密。仆言,公但小苦头痛,将愈矣。主上或遣使来问,慎勿以他疾对也。”明日,使韬言于鏻曰:“适见北庙崇顺王讯吴勖谋反,以铜钉钉其脑。”鏻以告文杰。曰:“未可信也,宜遣使问之。”果以头痛对。即收下狱,遣文杰治之。勖自诬服,并其妻子杀之。由是国人益怒。吴光请兵于吴。吴信州刺史蒋延徽引兵会攻建州。鏻遣其将王延宗救之。兵士在道不肯进,曰:“不得文杰不能讨贼。”鏻惜之不与。太后及福王继鹏请与之以纾难,乃以槛车送文杰军中。文杰善术,自占云,过三日可无患。送者闻之,疾驰二日而至。士卒脔食之。明日,鏻使人赦之,已不及。初,文杰为鏻造槛车,谓古制疏阔,乃更其制,形如木柜,攒以铁芒内向,动辄触之。既成,首被其毒。龙启三年,改元永和。王仁达有擒延禀之功,性慷慨,言事无所避,鏻心忌之,尝问仁达曰:“赵高指鹿为马,以愚二世,果有之耶?”仁达曰:“秦二世愚,故高指鹿为马,非高能愚二世也。今陛下聪明,朝廷官不满百,起居动静,陛下皆知之。敢有作威福者,族灭之而已。”鏻惭,赐以金帛,退谓人曰:“仁达智略,在吾世可用,不可遣后世患。”卒诬以罪杀之。鏻妻早卒,继室金氏,贤而不见容。审知婢金凤,姓陈氏,陋而淫,鏻嬖之,遂立为后,而以其族人守恩、匡胜为殿使。初,鏻有嬖吏归守明者,以色见幸,号归郎。鏻后得风疾,陈氏与归郎私通。又有百工院使李可殷,因归郎以通陈氏。鏻命锦工作九龙帐。国人歌曰:“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鏻婢李春燕有色,其子继鹏烝之。鏻已病,继鹏因陈氏以求春燕,鏻快快与之。其次子继韬怒,谋杀继鹏。继鹏惧。先是,继鹏恨匡胜无礼,而皇城使李倣亦恨可殷谮己。鏻疾甚,倣使人杀可殷。陈后诉之。鏻力疾视朝,诘可殷死状。倣惧而出,俄引步兵鼓噪入宫。鏻匿帐下,乱兵刺杀之。倣与继鹏遂杀陈后及守恩、匡胜、守明、继韬。继鹏即位,更名昶。谧鏻曰“惠皇帝”,庙号“太宗”。吴勖,《五代史》以为吴英。鏻初娶汉女,使宦者林延遇置邸于番禺,掌国信。汉主问以闽事,延遇不对。退谓人曰:“去闽语闽,去越语越,处人宫禁,可如是乎?”至是闻变求归,不许。素服向其国三日哭。昶鏻长子也。既立,改元通文。以李倣判六军诸卫事。倣专制朝政,阴养死士。昶与拱宸指挥使林延皓等谋,因倣入朝执斩杀之,枭首朝门。诏暴倣弑君及杀继韬等罪,告谕中外。昶亦好巫,方士有言白龙夜见者,遂作白龙寺。又拜陈守元为天师,信重之。更易将相,刑罚选举,皆与之议。守元受赂请托,言无不从,其门如市。尝教昶作三清殿于禁中。以黄金数千斤铸宝皇老君像,昼夜作乐,焚香祷祝,冀得大还丹。林兴以巫见幸,事无大小,兴辄以宝皇语命之而后行。昶忌其叔父延武、延望。兴与之有怨,托鬼神语云:“二人将为变。”昶不复诘,使兴杀之,并其五子。后兴事败,亦被杀。而昶愈惑乱,立父婢春燕为淑妃,后立以为后。时百役繁兴,用度不足,有司除官,皆令纳赂,藉而献之,以货多寡为差。又以空名堂牒卖官于外。民有隐年者杖背,隐口者死,逃亡者族。果菜鸡豚皆重征之。晋天福二年,昶遣使朝贡京师,高祖遣散骑常侍卢损册封昶闽王。损至,昶称疾不见,命弟继恭主之。有士人林省邹私谓损曰:“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继恭遣其佐郑元弼随损至京师,贡方物,致书晋大臣,册命以既袭帝位辞6。高祖怒其不逊,下诏暴其罪,归其贡物不纳。兵部员外郎李知损上书,请籍没其物,而禁锢使者。于是以元弼下狱。狱具引见,元弼俯伏曰:“昶夷貊之君,不知礼义,陛下方示大信,以来远人。臣将命无状,愿伏斧锧,以赎昶罪。”高祖乃赦元弼遣归。初,闽以太祖元从为拱宸、控鹤都。及昶立,更募壮士为腹心,号“宸卫都”,禄赐甚厚。二都怨望,将作乱。昶好为长夜之饮,强群臣酒,醉则令左右伺其过失。从弟继隆醉失礼,斩之。叔父延羲阳为狂愚、以避祸。昶赐以道士服,幽于私第。数侮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玺遇,二人怨之。天福四年,北宫火,求贼不获。昶命重遇将兵扫除余烬,士卒苦之。又疑重遇知纵火之谋,欲诛之。内学士陈郯私告重遇,重遇帅二都兵迎延羲,共攻昶。昶与李后如宸卫都。比明,宸卫战败,奉昶及李后出北关。至梧桐岭,众稍逃散。延羲使兄子继业将兵迫之,及于村舍,醉而缢之,并李后及诸子皆死。延羲自称闽国王,更名曦。遣商人间道奉表称藩于晋,谥昶曰“康宗”。六军判官叶翘为内宣徽使。翘博学质直,昶擢为福王友。昶以师傅礼待之,多所裨益,宫中谓之“国翁”。昶既嗣位,骄纵,不与翘议国事。一旦,昶方视事,翘衣道士服趋出。昶召还,拜之曰:“军国事殷,久不接对,孤之过也。”翘顿首曰:“老臣辅导无状,致陛下即位以来无一善可称,愿乞骸骨。”昶曰:“先帝以孤属公,政令不善,公当极言,奈何弃孤去?”厚赐金帛慰谕,令复位。昶元妃李氏,昶嬖春燕待之甚薄。翘曰:“夫人先帝之甥,聘之以礼,奈何以新爱而弃之?”昶不悦,放归永泰,以寿终。议大夫黄讽以昶淫暴,与妻子辞诀,入谅。昶欲杖之。讽曰:“臣若迷国不忠,死亦无怨,直被杖,臣不受也。”乃黜为民。曦审知少子也。既立,改元永隆。铸大铁钱,以一当十。曦自昶世,倔强难制,昶相王倓每抑折之。新罗聘闽以宝剑,昶举以示倓曰:“此将何为?”倓曰:“不忠不孝者斩之。”曦居旁色变。至是,新罗复献剑,曦思倓前言,而倓已死,命发冢,戮其尸。曦立,为淫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贻书之。曦怒,遣亲吏叶翘7、杜汉崇监其军。二人争捃延政阴事告曦。延政逐之。曦乃举兵攻延政,为延政所败。唐主即遣使和曦及延政。延政遣人持誓书及香炉至福州,与曦盟于宣陵,然猜恨如故。天福五年,晋册曦为闽国王。六年,曦以书招兄子泉州刺史继业还,赐死,杀其子于泉州。司徒杨沂丰与之亲善,下狱族诛。自是宗族勋旧,相继被诛,人不自传。谏议大夫黄峻舁榇诣朝堂极谏,曦怒,贬漳州司户。曦淫侈无度,资用不给。国计使陈匡范请日进万金,乃增算商资数倍以献。曦曰:“匡范,人中宝也。”已而岁入不登,贷诸省务钱以足之。恐事觉,忧悸而卒,祭赠甚厚。诸省务以贷帖闻,曦大怒,剖棺斫尸,弃之水中。以黄绍颇代之。绍颇请令欲仕者输钱,以资望高下及户口多寡定其直,自百缗至千缗。从之。是年秋,曦自称大闽皇,冬复称帝。泉州刺史余廷英尝掠人女子。事觉,曦以属吏。廷英献买宴钱万缗,曦曰:“皇后贡物安在?”廷英复献钱于李后,乃遣归。自是诸州皆别贡皇后物。曦尝嫁女。朝士有不贺者,笞之。以御史中丞刘赞不纠举,将加笞,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切谏,曦曰:“卿欲效魏征耶?”元弼曰:“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悦,乃释赞。曦妻李氏,悍而酗酒,贤妃尚氏,有色而宠。李仁遇,曦甥也,以色嬖之,用以为相。曦尝夜宴,群臣侍酒,醉而不胜。有诉及私弃酒者,辄杀之。从子继柔弃酒,并杀其赞者一人。他日又宴,侍臣皆以醉去,独翰林文学士周维岳在。曦曰:“维岳身甚小,何饮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肠。”曦欣然,命剖视其酒肠。或曰:“杀维岳,无人复能侍陛下剧饮者。”曦乃止。校书郎陈光逸8上书,陈曦大恶五十事。曦怒杀之。连重遇杀昶,惧为国人所讨,与朱文进连姻以自固。曦心疑之,常以语诮重遇等。重遇等大惧。李后妬尚氏之宠,欲图曦而立其子亚澄,乃使人语重遇等曰:“上心不平于二公,奈何!”六年三月,曦出,重遇等使马步使钱达弑于马上。谥曰“景宗”。文进自称闽王,悉收王氏宗族五千余人,皆杀之。以重遇判六军诸卫事,元弼时为礼部尚书,独执辞不屈。开运元年,文进称藩于晋。晋以为闽国王。延政审知子也。天福六年,延政请于曦,欲以建州为威武军,自为节度使。曦以建州为镇安军,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延政改镇安为镇武而称之。延政与曦数治兵相攻,互有胜负。镇武判官潘承祐屡请息兵修好,延政不从。曦使者至,延政语悖慢,承祐长跪切谏。延政怒,顾左右曰:“判官之肉可食乎?”承祐不顾,声色愈厉。八年,延政建国称殷,改元天德,以承祐为吏部尚书,杨思恭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时国小民贫,军旅不息。思恭增田亩山泽之税,至于鱼盐蔬果,无不倍征,国人谓之“杨剥皮”。承祐上书陈十事,言甚切直。延政大怒,削其官爵,勒归私第。开运元年,闽泉州牙将留从效等诛朱文进所署刺史黄绍颇,传首建州。延政遣吴成义帅战舰千艘讨文进。唐闻闽乱,遂发兵攻之。成义闻有唐兵,诈福州吏民曰:“唐助我讨贼,大兵今至矣!”福人益惧。南廊承旨林仁翰谓其徒曰:“吾曹世事王氏,今受制贼臣,富沙王至,何面见之!”帅其徒三十人,趋连重遇第,斩其首示众曰:“重遇已死,何不亟取文进以赎罪!”众踊跃从之,遂斩文进。迎成义入城,传二首于建州。二年,闽之故臣共请延政归福州,政国号曰闽。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以从子继昌镇福州,而令指挥使王仁讽将兵卫之。赏仁翰甚薄,仁翰未尝自言其功。发两军甲士万五千人,诣建州以拒唐。初光州人李仁达、浦城人陈继珣,俱叛延政奔福州。自是二人不自安,说仁讽杀继昌及成义。仁达欲自立,恐众心未服,以雪峰寺僧卓岩明素为众所重,相与迎之,立以为帝。延政闻之,族仁讽家,命统军使张汉真将水军会泉漳兵讨之。汉真至福州,仁讽闻其家夷灭,开门力战,执汉真斩之。岩明无他方略,但于殿上噀水散豆,作诸法事而已。仁达自判六军诸卫事,使仁讽屯西门,继珣屯北门。仁讽从容谓继珣曰:“人之所以为人,以有忠信仁义也。吾叛富沙,非忠,人以从子托我,而与人杀之,非信。属者与建兵战,所杀皆乡曲故人,非仁。弃妻子,使人鱼肉之,非义。此身十沉九浮,死有余愧。”因拊膺恸哭。继珣曰:“大丈夫珣功名,何顾妻子,宜置此事,勿以取祸。”仁达闻而杀之。由是兵权尽归仁达。仁达大阅战土,教军士突前刺杀岩明,共执仁达使居岩明之坐。仁达乃自称威武留后,奉表称藩于唐,亦遣使入贡于晋。唐以仁达为节度使。或告延政福州援兵谋叛之。延政收其铠仗,遣还,伏兵杀之,死者八千余人,脯其肉以归为食。唐兵围建州既久,建人离心。或谓董思安,盍早择去就,思安曰:“吾世事王氏,危而叛之,天下其谁容我?”众深感其言,无叛者。唐拔建州,延政降。思安整众奔泉州。三年,唐兵攻福州,克其外郭。仁达固守,筑二城,遣使求救于吴越,吴越发兵救之。明年,吴越败唐兵,取福州。其戍将杀仁达,夷其族。晋开运二年丙午,南唐保大四年也。是岁,李景兵破建州,王氏灭。《江南录》云“保大三年,虏王氏之族迁于金陵”,谬也。据王潮实以唐景福元年入福州,拜观察使,而后人纪录者,乃用“骑马来骑马去”之谶为据,遂以王潮光启二年,岁在丙午,拜泉州刺史为始年,至保大四年,岁复在丙午而灭,改为六十—年。然其奄有闽国,则当自景福元年为始,实五十五年也。今诸家记其国灭丙午是也。其始则牵于谶书,谬矣;惟《江南录》又差其末年也。

〔宋〕

福王与芮理宗之弟也,咸淳三年,由荣王进封。端宗皇帝讳昰初封吉王,德祐二年正月进封益王,判福州。闰三月,陈宜中等奉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昺副之。开府福州,发兵除吏,以秀王与择为福建察访使,先入闽中,抚吏民,谕同姓,檄召诸路忠义同奖王室。五月朔,即位于福州。以大都督府为垂拱殿,便厅为延和殿。是日,有大声出府中,众皆惊仆。

建宁府

〔刘宋〕

建安王休仁文帝第十二子也,元嘉二十九年封。

〔齐〕

建安王子真武帝第九子也。

〔陈〕

建安王叔卿宣帝第五子也,大建四年封。

〔宋〕

孝宗皇帝讳眘绍兴五年封建国公,三十年进封建王。度宗皇帝讳禥9太祖十一世孙,福王与芮子也,初改赐名孜,封益国公。淳祐十一年进封建安郡王。

泉州府

〔陈〕

南安王叔俭宣帝子也。

〔五代〕

留从效泉州永春人。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晋天福末,朱文进杀闽王曦,据其位,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程赟为漳州刺史,许文稹为汀州刺史。时,曦弟延政在建州。从效为泉州散员指挥使,谓其党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曰:“文进屠灭王氏,遣腹心分据诸州,吾属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贼。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属死有余愧!”众以为然,乃各募敢死士,得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饮从效家。从效绐之曰:“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吾属讨绍颇。诸君从吾言,富贵可图。不然,祸且至矣。”众皆踊跃,操白梃逾垣而入,执绍颇斩之。从效持州印诣王继勋第,请主军府。从效等三人自署为统帅,洪进等皆为指挥使。继勋令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文进闻绍颇死,大惧,募兵攻泉州,从效大破之。会江南李景遣将攻福州,两浙钱氏发兵来援,景将但克汀、建而归,福州入于钱氏。从效乃以兵劫继勋,送江南,自领泉、漳二州留后。景即建泉州为清源军,授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闽中五州,自此分矣。景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从效出自寒微,知人疾苦。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常衣布素,置公服于中门之侧,出则衣之。每言:“我素贫贱,不可忘本。”民甚爱之,郡内安治。王氏有二女,嫁为郡人妻。从效奉之甚谨,资给丰厚。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周世宗征淮南,而景以兵十万保紫金山。从效累表于景,言其屯兵老师,形势非便,既而果败,江北之地尽入于中朝。从效遣衙将蔡仲贇等为商人,以帛书表置革带中,自鄂路送款内附。又遣别驾黄禹锡间道奉表入贡,世宗锡诏书嘉纳之。从效又乞置邸京师,世宗以其素附江南,虑其非便,不许。宋初,从效遂上表称藩,贡奉不绝。会景迁洪州,从效疑景讨己,颇惧,遣其从子绍錤赉厚币献京,又遣使假道吴越入贡。太祖特命使厚赐以抚之。使未至,从效疽发背卒,年五十七。景赠太尉灵州大都督。从效无嗣,以兄从愿之子绍錤、绍镃为子。从效寝疾时,从愿守漳州,绍錤在金陵,绍镃尚幼。衙校张汉思、洪进等,率兵劫从效迁东亭,汉思自称留后,洪进为副使。时建隆三年也。明年,洪进又废汉思而自立。大中祥符七年,从效孙丕式诣阙上从效所受太祖朝制书,授三班借职。

〔宋〕

陈洪进泉州仙游人,幼有壮节,颇读书,习兵法。及长,以材勇闻,隶兵籍。从攻汀州,先登,补副兵马使。从留从效杀黄绍颇,将以绍颇首送建州,请出兵为援。群下以道阻贼盛,惮其行。洪进虑事久生变,独请往。至尤溪,贼数千人遮道不得前。洪进绐贼曰:“福州、泉州已为义师所袭,尔辈复为何人戍守?”即持绍颇首示之,曰:“我送此于建州,迎嗣君以归国。尔辈将安归乎?”贼遂溃,渠帅数人皆听命。洪进至建州,延政大悦,以为本州马步行军都校。自是,漳州杀程贇,迎延政子继成为刺史。许文稹以汀州降。连重遇杀朱文进,福州人又杀重遇,延政遂遣洪进归泉州。及延政入江南,景以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洪进为统军使,与副使张汉思同领兵柄,累立战功。从效卒,少子绍镃典留务。月余,洪进诬绍镃将召越人以叛,执送江南,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汉思年老醇谨,不能治军务,事决于洪进。汉思诸子并为衙将,颇不平洪进,图欲害之。汉思亦患其专,乃大享将吏,伏甲于内,将害洪进。酒数行,地忽大震,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同谋者以告洪进。洪进亟去,众惊悸而散。汉思事不成,虑洪进先发,常严兵为备。洪进子文显、文颢,皆为指挥使,勒所部欲击汉思,洪进不许。一日,洪进袖置大锁,从二子,常服安步入府中,直兵数百人,皆叱去之。汉思方处内斋,洪进即锁其门,使人叩门,谓汉思曰:“郡中军吏请洪进知留务,众情不可违,当以印见授。”汉思惶惧,不知所为,即自门间出印与之。洪进遽召将校吏士告之曰:“汉思昏耄,不能为政,授吾印,请吾莅郡事。”将吏皆贺,即日迁汉思别墅,以兵卫送。遣使请命于李煜,煜以洪进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时,宋太祖平泽潞,下扬州,取荆湖,威震四海。洪进大惧,遣衙将魏仁济间道奉表,自称清源军节度副使,权知泉南等州军府使,且言张汉思老耄,不能御众,请臣领州事,恭听朝旨。太祖遣通事舍人王班赉诏抚谕。建隆四年,洪进屡遣使朝贡。乾德二年,制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洪进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赐号“推诚顺化功臣”。铸印赐之。以文显为节度副使,文颢为潭州刺史。洪进每岁以修贡朝廷,多厚敛于民,第民资百万以上者,令差入钱,以为试协律奉礼郎,蠲其丁役。及江南平,吴越王来朝,洪进不自安,遣其子文颢入贡。太祖因下诏召之,遂入觐。至南剑州,闻太祖崩,归镇发哀。太宗即位,加检校太师。明年来朝,朝廷遣翰林使程德玄至宿州迎劳。既至,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礼遇优渥,又增其食邑。以其子文颢为团练使,文、文顼并为刺史。洪进遂上言,愿以所管泉、漳两郡献于有司。太宗即优诏嘉纳之,以洪进为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诸子皆授以近郡,赐白金万两,各令市宅。六年,封杞国公。雍熙元年,进封岐国公。洪进年老,富贵且极,上言求致仕。优诏免其朝请。二年,以疾卒,年七十二。赠中书令,谥曰“忠顺”。洪进弟銛,初为泉州都指挥使,开宝四年授漳州刺史。入贡至宿州卒。铦子文连,供奉官阁门祇候。文显,字仲达,洪进领泉、漳节制,署左神机指挥使,迁泉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右军押衙。乾德初,朝命平海军节度副使,累加检校太保。洪进归朝,授文显通州团练使,知泉州。未几代还。时太宗征太原,朝于行在。久之,出为青齐、庐寿、西京、水南、陕州四州都巡检使。文显与诸弟不睦。咸平初,御史中丞李阁清抗疏,论其罪,乞置散秩,以警浮俗。诏以其父有忠勋,令御史台告谕之,许其改过。以疾改通许镇都监,卒。子宗宪,历虞部员外郎,为西京作坊使,宗元殿中丞。文颢,初为泉州右散兵马使衙内都指挥使。俄权知漳州刺史凡七年,求还泉州,署行军司马。开宝末,江南平,洪进遣第三子文入贡。文不欲行,乃遣文颢至京师自陈,留以俟父入觐。太祖嘉之。及洪进归朝,授文颢穿州刺史,改康州。端拱初,出知同州。钱若水为从事,文颢深礼之,委以郡政。咸平初,知耀州,又徙徐州,坐用刑失入,责授左武卫大将军。上念其纳土效顺,复以为康州刺史,留京师。大中祥符初,改衡州,特给内地刺史奉料。未几代还,以老疾,累表求致仕。诏免朝谒,岁给公费及月廪并如故。六年卒。文,始为泉州衙内都指挥使,知漳州。洪进归朝,授滁州刺史,仍旧知州。俄召归奉朝请。景德中,换光州,以久次领和州团练使,历知汉、濮、潍、沂、黄五州信阳军,所至无能称。卒,录其子宗绶为大理评事,孙永弼永升为三班借职,次子宗缵太子中书。文顼,本文显子。初,洪进在泉州,有相者言一门受禄,当至万石,时洪进与三子皆领州郡,而文顼始生。乃以文顼为子,欲应其言。初补泉州衙内都校,又为衙内都监使,朝命领顺州刺史。即朝为登州刺史。沧、棣有寇盗,命为巡检使。寻改舒州刺史,淳化三年卒。文顼颇知书,亦工画。子宗绛,为殿中丞。帝昺初封信王,德祐二年进封广王,判泉州。

延平府

〔刘宋〕

南平王休玄文帝第二子也,元嘉十六年封。

〔齐〕

南平王锐高帝第十五子也。南平郡王宝脩字智宣,明帝第九子也,建武元年封。二年,改封邵陵王。中兴二年谋反,太后令赐死。

秩官

福建自孙吴始郡县,历代皆为藩服。职兹土者不独守令而已,有总治之府焉,有分治之司马,大小百执事,相统相承,秩乎其有序也。然不纪职员,则无以著职业而考员数;不纪历官,则无以列序次而鉴贤否;不纪名宦,则无以昭善政而劝将来。且历代之制,因革损益又各不同,皆不可无纪也。惜乎自宋季以迄于元,诸郡之志多阙而不修。入国朝来,百二十余年,旧志残缺,公牍多散逸,而故老亦凋谢无几,无所考质。其所存者,盖千百之十一耳。失今不纪,益久,将并其所存者而失之,不亦重可惜哉!乃志秩官。

职员

方面

闽地自汉建安以后,或属南部都尉,或隶扬州刺史,或隶江州刺史,或隶东扬州刺史,至陈始为闽州刺史治所。方面之设,盖仿于此。然其建官设属之制,载籍未详,其可考者,实自唐始。

〔唐〕

都督府唐为中都督府。五代梁升为大都督府。经略军、宁海军、威武军附。都督一员,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别驾、长史、司马各一员,上三职盖都督之佐也。中都督府吏,有典狱十四人,问事八人,白直二十人。旧志不载,今据《唐书 百官志》纂入,后仿此。录事参军事一员,掌正违失,莅符印。其吏有史三人。录事二员,功曹参军事一员,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其吏有府二人,史三人。仓曹参军事一员,掌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其吏有府三人,史五人。户曹参军事一员,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良贱、刍稿、逆旅、婚姻、田讼、旌别孝弟。其吏有府三人,史五人,帐史一人。由曹参军事一员,掌园宅、口分永业及荫田。其吏有府、史各二人。兵曹参军事一员,掌武官选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其吏有府三人,史六人。法曹参军事一员,掌鞫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入。其吏有府三人,史六人。士曹参军事一员,掌津梁、舟车、舍毫、工艺。其吏有府三人,史六人。参军事四员,掌出使赞导。市令一员,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市丞一员,其吏有佐一人,史二人,帅二人,分行检察,仓督二人,专莅出纳,史二人。文学一员,掌以五经授诸生。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然无职事,衣冠耻之。其学生凡五十人。医学博士一员,掌疗民疾。助教一员。其学生凡二十人。

经略使开元间置。按《三山志》:“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福州经略使不在节度内。”

都防御使、乾元初置。副使、判官、推官各一员。节度使按《文献通考》:“都督加以旌节,谓之节度使。”又按《唐书》:“节度使掌总军旅专诛杀。”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掌书记、淮官、巡官各一员,同节度副使十员,馆驿巡官四员,府法院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员,随军四员。以上俱按《唐书 职员》列之,而当时建置多寡,盖无可考也。后团练观察处置使官属仿此。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大历间置,乾宁间罢。按《唐书》,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员,以上俱团练使官属。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员。以上俱观察使官属。按《三山志》又有监军使。节度使观察留后说见“宋丞宣使下”。

以上诸使皆郡守领。

〔宋〕

威武军梁开平以后,更置不一。宋初,复为威武军,又有大都督府之名。按《宋史》:“端拱初,越王为威武军节度福州大都督府长史。”节度使宋初兼三司发运使、大都督府长史。丞宣使按《宋史》:“无定员,旧名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诏观察留后乃五季藩镇官以所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不可循用。可冠以军名,改为承宣使。”

福建路安抚司雍熙初,改威武军为福建路。景德间,置安抚司,而威武军之名犹在,但节度使不常置。安抚使按《宋史》,安抚使一人,掌一路兵民之事;皆仲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以知州兼充,太中大夫以上或曾历侍从乃得之。品卑者止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中兴以后,职名稍高者出守,皆可兼使。如系二品以上,即称安抚大使。参议官一员,添差参议官一员,绍兴间置厘务,隆兴间省。乾道间复置,不厘务。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各一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一员,建炎三年置。后省。准备差遣五员,绍兴初置。八年改一员作干办公事。后尽省。准备差使五员,绍兴初置。后尽省。措置招捉盗贼官一员。绍兴十五年置。后省。安抚司兵官:福建路兵马副总管,按《宋史》:“每路委文臣一员,充安抚使以治民,武臣一员充都总管以治兵。”又按《三山志》:“福建路只有副总管一员,以路分钤辖。”福建路兵马钤辖一员,说见上福建路兵马都监一员,按《宋史》:“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又按《三山志》:“元丰后,福州、建州各立路分都监一员。”东南路第十将副各一员,元丰间置。福州驻札。绍兴间,移副将建州驻札。准备将领一员,队将二员,福州、建宁府驻札各一员。押队三员,福州、建宁府、泉州驻札各一员。训练三员,泉州、南剑州、兴化军驻札各一员,于州军见任都监内差兼。延祥寨水军正副统领各一员,准备将、提辖官、训练官、指教官、钱粮官各二员,荻芦寨水军统领兼福州兴化军都巡检使一员,于福州连江县荻芦置寨。缉捕官一员,准备将领二员,漳泉二州都巡检使一员。于泉州南安县潘山置寨。福建路钤司:置于漳州。按《清漳志》:“福建一路八州,必于漳州置司者,漳近湖广,蛮獠出没之地故也。其职多以武翼武功大夫或武郎充之。”福建路兵马钤辖一员,安抚司使臣正任厘务指挥二员,添置厘务听候差使一十员,添置厘务听候差使下班八员,添置厘务指挥使准备差使大小使臣校尉五员,沿海缉捕盗贼一员,添置不厘务使臣二员,添置不厘务准备差使大使臣三员,添置不厘务指使散祇候小使臣校尉六员,走马承受一员。按《宋史》:“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又按《三山志》:“大观元年,以福州帅府,置走马承受内臣一员,武臣一员。政和八年,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元年,复为走马承受。”

福建制置司按《宋史》不常置,而《元史》谓“王积翁仕宋为福建制置使”,则是福建亦常置制置司也。制置使按《宋史》:“掌经划边鄙军旅之事。”

福建转运司按《文献通考》:“宋艺祖惩五季之乱,藩臣擅有财赋。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庆历中,皆带按察之任。后罢之。”又按《宋史》:“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福建转运司初置于建宁府。建炎二年移置福州。绍兴二年复旧。三年又移福州。寻复旧。转运使按《宋史》,有军旅之事,或别置随军转运使一员,或诸路事体当合一,则置都转运使以总之。随军及都运废置不常,而正使不废。若副使、若判官,皆随资之浅深称焉。副使、判官,(上二职盖转运使之佐也。)主管文字一员,干办官一员,文臣准备差遣,武臣准备差使。(上二职,按《宋史》,员数多寡不一。)

提刑司《宋史》云:“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核案牍,凡禁系淹滞10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文臣提刑一员,淳化二年,尝遣使察本路刑狱,寻省之。景德四年,始置提点一员,副以武臣。武臣提刑一员,同提点刑狱。干办公事一员,绍兴二十二年添差一员。检法官一员,提刑司使臣正任厘务缉捕盗贼四员,添置厘务缉捕盗贼三员,添置厘务指使三员,添置不厘务准备差使大使臣二员,添置不厘务指使六员。又有添差指使小使臣三员,添差缉捕小使臣二员,校尉一员。又添差不厘务缉捕副尉一员,不厘务准备差使大使臣二员,不厘务指使小使臣五员,不厘务使唤小使臣一员,下班七员,副尉二员。

提举常平茶司11按《宋史》:“掌常平、义仓、免役之政令。凡官田产坊场、河渡之入,按额拘纳;收籴储积,时其敛散以便民;视产高下以平其役。”又按《三山志》:“崇宁、大观间,以转运司兼领奉行茶事。政和三年,专置提举茶事官,置司建州。二年,建兵叛,权移福州。绍兴五年,并以提举常平司为名,置司泉州。九年,经制使司总领诸路常平。寻罢经制司常平,令提刑兼领,福州置司。十二年,归建州。主管按《宋史》:“提刑司委通判或幕职官充。”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宋史》:“绍兴十五年,诏诸路提举茶盐官改充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又按《三山志》及洪迈《代福建提举谢上表》,俱止称提举茶事,岂福建当时独未有盐事耶?干办官《宋史》,其属有干办官。

诸司附

西外宗正司按《宋史》:“崇宁三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西外宗正司于西京,各置敦宗院。仍诏各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为知宗,掌外居宗室。而置教授以课其行艺12。又诏敦宗院宗子有文艺、行实众所共知者,许外宗正官考察以闻。”南渡后,“南外移镇江,西外移扬州,其后屡徙。”绍兴三年,西外置于福州,南外置于泉州,盖初随其所寓而分管辖之。知宗正司事一员,丞一员,以本州通判一人兼。簿一员,以本州签判兼。敦宗院主管一员,文武各一员,后省武臣一员。宗学教授一员。

南外宗正司置司泉州。职员俱与西外宗正司同。

启运宫奉迎神御所按《三山志》:“景德四年,真宗诏西京建院于艺祖诞圣之地,迎奉神御。至建中靖国间,六祖神御相继祀之。建炎四年,令干办官李迎自温州,权奉安福州开元寺。绍兴间,敕匾今名。干办官一员。建炎四年置。绍兴、淳熙中,增置一员。

提举坑冶司按《宋史》:“掌收山泽之所产及铸泉化13,以给邦国之用。岁有定数,视其登耗而赏罚之。元丰初,分置两司。在饶者领江东淮浙福建等路。提点一员,干办公事二员,检踏官六员,称铜官、钢官各一员。

提举市舶司按《宋史》:“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元祐初,诏福建路于泉州置司。仍委逐处知州、通判、知县、监官同检视15,而转运司总之。”又按《中兴会要》:“绍兴二十一年,李庄除福建提举。上曰:‘提举市舶司委寄非轻,若用非其人,则措置失当,海商不至矣。庄可发来禀议,然后任提举。’”

提举学事司按《宋史》:“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又按《三山志》:“崇宁三年置16,宣和三年罢提举。”

〔元〕

福建行中书省按《元史》:“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相表里17。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福建行中书省,或置于福州,或置于泉州,或并入江西,或并入江浙,废置不一。又尝改为行尚书省,设官与行中书省同。详见《沿革志》。平章政事二员,按《元史》:“至正十六年,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福州,铸印设官,一如各处行省之制。以江浙行省平章左答纳失里、南台中丞阿鲁温沙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是二员并设也。而《三山续志》止书一员,岂初置惟一员,至是始增为二员欤?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签省各二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都事、管勾、照磨各一员。自郎中至照磨,皆行省幕官也。行中书省吏,有知印二人,通事二人,蒙古译史四人,回回译史三人,令史、宣使各二十五人,典史八人,皆依《三山续志》纂入。后仿此。随省官属:按《三山续志》不载随省官属职员,而《元史》有之。《泉州志》平海省职员亦载焉。今增入。检校所检校一员,按《元史》有书吏二人。理问所理问、副理问各二员,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都镇抚司都镇抚、副都镇抚各一员。分省按《元史》:“至正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朵歹分省建宁,参政讷都亦分省泉州。”

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按《三山续志》:“大德元年立。徙治泉州。”本省及幕官职员与福建行中书省同。但签省省一员。随省官属职员与福建行中书省官属同。但理问所惟理问一员,都镇抚司惟都镇抚一员。

福建道宣慰使司按《元史》,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福建宣慰司与行中书省迭为废置,亦详见《沿革志》。宣慰使二员,同知一员,副使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管勾一员。按《三山续志》止书照磨,《元史》又有兼职。自经历至照磨,皆宣慰司幕官也。宣慰司吏有知印、通事各一人,蒙古译史二人,回回译史一人,令史二十五人,奏差二十人,典吏四人。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按《元史》:“宣慰司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福建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自大德三年始。宣慰使都元帅三员,据《三山续志》所列职员如此。考之《元史》,福建宣慰使都元帅三员,副都元帅、佥都元帅事各二员。同知副都元帅一员,副使二员,经历、知事、照磨兼架阁管勾各一员。自经历至照磨,皆帅府幕官也,此据《三山续志》所列员数。考之《元史》,经历、知事各增一员。盖既设帅府,则幕官亦自宜稍更改耳。

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按《三山续志》:“廉访之职,与台察相表里。询民瘼,察冤滞,纠劾诸不职者。宋置提刑司,设提点刑狱官,其职与此略同,然任分而权轻。元至元十四年18,设福建广东道。二十年,改福建提刑按察司闽海道。二十八年,改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辖八路,按治帅府漕司军民司属,兼照刷诸司文卷迟错,责违慢官吏,独运司官吏年终按问刷卷亦如之。”廉访使、副使各二员,佥事四员,按《三山续志》:“廉访使二员,长曰监司,次曰大使。监司守司次官,每年九月分司,次年四月还司。独大使于西厅置分司,按治本司属。阙则次官代之。副使以下,分按兴、泉、漳、建、汀、延、邵七路。夏六月,冬十二月,二次审囚,就刷所按路分司属上下半年文卷,余不系分按审囚时月完坐视事。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兼管勾一员。按《三山续志》止书照磨。《元史》又有兼职。自经历至照磨,皆廉访司幕官也。廉访司吏有通事、译史各一人,书吏一十六人,典吏二人。又按《元史》,又有奏差五人。

寄治附

行御史台按《元史》:“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扬州,寻徙杭州,又徙江州,又徙建康19,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至正二十五年,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奏:‘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尝奉旨于绍兴路开设。近因道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南、福建等处,凡有文书,北至南台,风信不便,径申内台,未委事情虚实,宜于福建置分台,给降印信,俾各道文书由分台以达内台,于事体为便。’有旨从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一员,经历、都事、照磨、架阁库管勾、承发管勾兼狱丞各一员,自经历至承发管勾,皆台之幕官也。察院监察御史十员。以上俱按《元史》江南行御史台职员列之,而福建分台职员,盖无可考也。

诸司附

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按《三山续志》:“至元十六年,设转运使,榷盐货兼市舶。二十四年,兼榷盐、铁、酒、醋诸课。二十九年,改置提举,始专司鹾。三十一年,设转运使。大德八年罢。十年,改置提举。皇庆元年,复设都转运使,各有佐属,以治其事,凡趱运及仓场之官隶焉。”又按《元史》:“至元十四年,始置市舶司,领煎盐征课之事。二十四年,改立盐运司。二十九年,改立提举司。大德四年,复为运司。九年复罢,并入元帅府兼掌之。十年,复立都提举司。至大四年,复升运司,径隶行省。”二说不同。运使二员,同知、副使、运判各一员,据《三山续志》所列职员如此。考之《元史》,则同知二员,运判二员,而无副使。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一员,按《元史》无此职。照磨一员。自经历至照磨,皆运司幕官也。都转运盐使司,有知印、通事、译史各一人,书吏一十五人,奏差一十二人,典史二人。盐课提举司说见“都转运盐使司下”。提举二员,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知事、提控、照磨各一员。自知事至照磨,皆盐课司幕官也。盐场凡七场:曰海口,曰牛田,曰上里,曰惠安,曰浔美,曰州,曰浯州。司令、司丞、管勾各一员,典史一员。典史盖幕官也。(以上职员七场皆同。海口、牛田二场,各有场吏四人。余场无可考。)

市舶提举司按《元史》:“延祐元年,改立泉州。”考之《泉州历官志》,大德间已有是官,二说不同。余见“都转运盐使司下”。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二员,知事一员。知事盖幕官也。

儒学提举司按《元史》:“各处行身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可校20,呈进著述文字。”《三山续志》不载,而《泉州志》平海省随省官属有之。今增入。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吏目一员。吏目盖幕官也。按《元史》,儒学提举司有司吏二人。

医学提举司按《元史》有官医提举21,掌医户差役词讼。惟河南、浙江22、江西、湖广、陕西五省各立一司,余省并无。而《泉州志》平海省随省官属有此司,其员数品从与《元史》俱不同。今姑增入。提举一员。按《元史》,提举从六品,而《泉州志》以为从五品。《元史》又有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而《泉州志》但有提举一员。

人匠提举司按《元史》及《三山续志》俱不载此官,而《泉州志》平海省随省官属有之。今增入。提举一员。

〔国朝〕

文职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右布政使、左参政、右参政、左参议、右参议各一员。以上俱旧制职员。后又增设提督海道坑场各一员,或参政,或参议,皆奉敕专理。司有通吏二人,令史一十四人,典吏三十六人,知印一人,承差六人。经历司经历司、照磨所皆设于布政司内,盖司之幕官也。经历、都事各一员。司有典吏二人。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员;所有典吏四人。理问所自理问所至司狱司,皆随布政司而设,故悉附焉。理问、副理问各一员,案牍一员。案牍盖幕官也。所有司吏四人,典吏九人。广积库大使、副使各一员。库有司吏典吏各一人。司狱司司狱一员。有狱典一人。按察司、都司二司狱司吏仿此。

福建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员,副使二员,佥事四员。以上俱旧制职员。后又添设提督学校、海道、坑场、屯略一员:或副使,或佥事,皆奉敕专理。司有书吏一十人,典吏二十二人,承差四人。经历司经历司,照磨所皆设于按察司内,盖司之幕官也。经历、知事各一员。司有典吏一人。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员。所有典吏四人。司狱司以其司按察司所系囚狱,故附焉。司狱一员。

武职

福建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以上俱无定员。司有令史六人,典吏一十八人,知印一人,承差四人。经历司都司幕官也。经历、都事各一员。司有典吏一人。断事司掌断都指挥使司一切狱讼,而司狱司则主其所系囚也,故皆附焉。断事、副断事各一员,吏目一员。吏目盖幕官也。司有司吏、典吏各四人。司狱司司狱一员。自经历至此,俱用文职充。

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建宁府置司。本司及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职员俱与都指挥使司同。行都指挥使司有令史七人,典吏一十六人,知印一人,承差四人。断事司有司吏、典吏各四人。司狱司有狱典一人。

属司附

福建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同知、副使、判官各一员。司有书吏四人,典吏一十二人。经历司运司幕官也。经历、知事各一员。盐课司凡七场:曰海口场,曰牛田场,上里场,惠安场,浔美场,州场,浯州场。七场并批验23、盐仓,俱隶运司,故悉附焉。大使、副使各一员。(上二职员,七场皆同。)竹崎批验盐引所大使、副使各一员。闽安镇批验盐引所大使、副使各一员。盐仓大使、副使各一员。

市舶提举司初置司泉州,后徙福州。提举、副提举各一员24,吏目一员。吏目盖幕官也。司有同吏二人,典吏四人。

校注

1应作“简文帝”。

2应为“彦复等惧”。

3《琅琊王德政碑》无以王审知为副使事。

4《新五代史 闽世家》作“王淡,唐相溥之子”。

5《资治通鉴》“鏻”作“璘”。此从《新五代史》。

6《新五代史 闽世家》作“致书晋大臣,迷昶意,求以敌国礼相往来”。

7《十国春秋 闽景宗本纪》作“邺翘”。

8《十国春秋 闽景宗本纪》作“陈光逸”。

9樭,《宋史》作“禥”。

10《宋史 职官志》作“淹延”。

11《宋史 职官志》作“提举常平茶盐司”。

12《宋史 职官志》作“又各置教授以课其行艺”。

13《宋史 职官志》作“泉货”。

14《宋史 职官志》作“乾道初仍委逐处知州、通判,知县、监官同检视”。

15《宋史 职官志》作“崇宁二年置”。

16《元史 百官志》作“为表里”。

17《元史 百官志》作“十五年”。

18《元史 百官志》作“二十三年迁于建康”。

19《新元史 百官志》作“考校”。

20《元史 百官志》作“官医提举司”。

21《元史 百官志》作“江浙”。

22《明史 职官志》作“批验所”。

23《明史 职官志》作“副提举二人”。

卷之二十八

秩官

职员

郡县

闽地在秦虽为闽中郡,而载籍未详,汉初以封亡诸,其版图未入中国。武帝以后,始有治县1。吴永安中,始置建安郡。历魏、晋、齐、梁、陈、隋,郡县之制寖备。然建官设属,犹未能一一尽考也。自唐以来,见于郡志国史者始详焉。

福州府

〔唐〕

福洲长乐郡中都督府按《三山志》:“唐都督及节度观察等使,皆刺史领之。”则都督府之官即州官也。职员已见都督府。

闽县望。按《文献通考》:“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近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令一员,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冬,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堤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县。丞一员,为县令之贰。主簿一员,掌行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县内非违。尉二员,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按《唐书》:“凡县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畿县减司兵,上县有司户、司法而已。”经学博士、助教各一员。按《唐书》:“京县学生五十人,畿县四十人。中县以下各二十五人。”

侯官县紧长乐县上福唐县上连江县上上四县职员俱与闽县同。

长溪县中下令、丞、主簿、尉各一员。

古田县中下梅溪县中永泰县中尤溪县中下上四县职员俱与长溪县同。

〔宋〕

福州大都督府长乐郡威武军旧领福建路钤辖。建炎三年升帅府。按《宋史》:“初2,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也。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称判其3府、州、军监。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知州事一员,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福州自景德以后,知州多兼安抚使。通判军州事二员,掌倅贰郡政,与长吏均礼。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通签4。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宋制大郡置二员,余置一员,州不及万户不置。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推官、观察推官、节度判官、观察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各一员,自签判以下,俱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长而罢行之,皆幕官也。凡员数多寡,视郡小大及职务之繁简。诸曹官:录事参军一员,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违。司户参军一员,掌户籍赋税,仓库受纳。司法参军一员,掌议法断刑。司理参军一员。掌讼狱勘鞫之事。按《三山志》有左、右司理,而《宋史》但为司理,盖后省一员也。州学景祐四年,诏藩镇始立学,他州勿听。庆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有不学。教授一员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州司武官福州兵马钤辖一员,驻泊兵马都监一员,景德二年,始置提举本路诸州军兵马巡检公事。元符初,置驻泊兵马都监,主州禁卒一营而已。绍兴中,添差凡五人。兵马都监四员,兼在城巡检小使臣为监押。旧置二员。建炎中,添差小使臣宗室一员充监押。绍兴中,添差大供臣宗室一员充都监。监里外盐税务三员,监在城茶盐商税务二员。天圣间置监闽安镇税兼沿海地分巡检一员。监作院三员,旧本州都监兼管。宣和中,置一员差小使臣,添差二员。监甲仗库一员,福剑州巡辖马递补6一员。

宫观岳庙宗室按《三山志》:“绍兴三年,敕添差不厘务宗室本州十员,闽、侯官等十一县各三员,长乐二员。淳熙六年,敕裁定帅府十五员。诸县宗室满罢,更不作阙。”添差大小使巨亲民各一员,小使臣监当五员,宫观岳庙共八员。

归朝、归正、归附忠顺官附按《三山志》有此官,未详隶于何司,姑附于此。归朝官绍兴六年,州置六员。归正官绍兴三十一年以前,归正帅府大使臣三员,小使臣六员。三十一年以后,归正官帅府十员。归附官乾道九年,淮西总领所及镇江府驻札御前诸军统制司,计发到五十一员,添差将领等差遣任满申奏存留再任。

闽县望。按《文献通考》:“建隆元年,令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注:“四千户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知县事一员,按《宋史》:“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凡户口、赋役、钱谷、赈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有水旱灾伤,则以分数蠲免7,民有流亡8,则抚存安集之,无使失业。有孝弟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宋用京、朝官知。丞一员,按《三山志》:“宋初废置不一,绍兴令诸县及万户注县丞一员。”主簿一员,按《三山志》:“开宝三年,诏诸县一千户以上依旧置令、簿、尉三员。绍兴十六年,臣僚言:“国初人物稀少,县小而事简者,诸簿常缺员,而尉兼之。其后县满万户置丞,而簿犹缺。又言万户以下县,已不差县丞,犹多有主簿兼尉者,乞许增主簿一员。从之。”尉一员,按《宋史》:“掌阅习弓手,职奸禁暴9。凡县不置簿,则尉兼之。建隆三年,每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奉赐并同。邑大事烦,则置二员。”刘崎巡检一员。衔带长乐、连江、闽县沿海巡检私盐贼盗公事。

侯官县望。职员与闽县同。甘蔗洲巡检一员。元丰七年差使臣一员充巡检,专一于甘蔗洲捕捉盗贩私盐。

福清县望。职员与闽县同。监海口镇一员,元丰五年置。初或以巡检兼监税,或以主簿监盐仓兼镇务,后于京、朝官内选差,兼管本镇烟火。监海口盐仓一员,绍兴六年,添差监仓一员。海口巡检一员,旧治钟门。皇祐之后移海口,嘉祐间复移钟门,治平初复归海口,熙宁二年再移钟门,后移上马门,又移苏澳。以小使臣充,衔带海口巡检,兼巡拦香药沿海巡检及催纲巡捉私茶盐矾,防护番舶。松林巡检一员,绍圣五年,兼管巡检防护海口镇官物。后以小使臣充,衔带长乐、福清、松林巡检,专巡三处地分私煎贩盐公事,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主管巡拦货物事。南匿巡检一员。以小使臣充,衔带南匿屿巡检福清就近水陆贼盗公事,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

古田县望。知县事兼兵马监押一员,太平兴国以后率用武臣,景德中兼兵符,天禧初始授文吏。丞、主簿各一员,尉二员,初置一员,元丰二年增置西尉一员。监商税务二员,监水口镇一员,旧有税务,以古田县官兼监。大中祥符中置供臣一员,司盐仓给纳,遂兼管收税。景德中以罢盐仓省,移巡辖马递铺使臣于水口,巡捕私茶盐、收税如初。皇祐中复盐仓,就令本县主簿兼监并收税。绍圣中,分命官二员文臣监盐仓兼商税,使臣专管巡捕,寻废盐仓,遂以监税兼本镇烟火公事。绍兴间,差京、朝官,后以京官充。水口巡检一员。衔带水口镇巡捕私茶,以小使臣充。余见监水口镇下。

永福县望。职员与闽县同。辜岭巡检一员。衔带福州永福、兴化军兴化两县地分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贼盗公事,以小使臣充。

长溪县望。淳祐中,析其西乡置福安县。知县事兼兵马监押一员,咸平初,以使臣为兵马监押兼知县事,庆历后用文臣,以知县兼兵符。丞主簿、东尉各一员,西尉一员,元祐五年有县丞置10。监黄崎镇一员,烽火巡检一员。衔带长溪、宁德二县巡检兼烟火巡捉私茶盐矾。

长乐县紧。职员与闽县同。建炎元年,以县未满万户,省丞一员。监岭口盐仓兼催煎一员,监商税务一员。监商税务一员。崇宁三年置。寻省,仍以本县官兼管。

罗源县中。知县事、主簿、尉各一员,监商税务一员,南湾巡检一员。衔带连江、罗源两县南湾巡检,兼催纲兼管沿海陆路私盐贼盗巡拦市舶物货,兼管两县私煎贩主管本澳烟火事。

闽清县中。职员与罗源县同。崇宁二年置丞一员,五年省。监商税务一员。旧本县官兼管,崇宁三年置。

宁德县中。职员与闽县同。蛇崎巡检一员,衔带长溪、宁德两县巡检捉私茶盐矾,以小使臣充。监商税务一员,崇宁间置。政和间,以商税不满千贯,罢监官,而以县官兼监。

怀安县望。职员与闽县同。鸡菜镇巡检一员,衔带闽、侯官、怀安、闽清、古田五县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矾。监盐仓一员。旧主簿兼监,绍兴间,差小使臣一员专监。

连江县望。职员与闽县同。监商税务一员,荻芦寨水军统领兼福州兴化军都巡检使一员。

〔元〕

福州路总管府上。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又按《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改福州为路,十七年,始设路官,职专治民,上隶帅宪,下辖州司县官。”达鲁花赤一员,以蒙古人任。总管一员,以汉人、南人任。(上二职皆路之长,并兼管劝农事,后仿此。)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推官二员。至元二十三年置,专治刑狱。《三山续志》作“二十四年置”。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按《三山续志》所列职名如此,《元史》则有照磨兼承发架阁一员,而无此职名,未详何谓。自经历以下,皆路之幕官也。路吏有通事、译史各一人,司吏三十人,贴书六十人。司狱司自司狱司以下,皆随总管府而设,故皆附焉。司狱一员。按《元史》又有丞一员。其吏有狱典一人。儒学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有学吏一人。蒙古学教授、学正各一员。三山书院山长一员。医学教授二员,学正一员。阴阳学教授、学正各一员。(上二学,《元史》无学正一员。)永丰仓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员。按《三山续志》,永丰仓、平准库、盐仓、常盈库,共有攒司六人。平准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盐仓大使、副使各一员。宣慰司崇盈库本路常盈库官兼。廉访司赃罚库本路常盈库副使一员兼。本路常盈库监支纳一员,副使二员。运司广盈库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员。库子二人,攒司一人。在城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在城站正提领、副提领各一员。

录事司按《元史》:“至元十五年,行中书省于在城十二厢分四隅,置录事司。十六年并其二,置东西二司。二十年复并为一。”又按《三山续志》:“至元十七年设。”二说不同。达鲁花赤一员,以蒙古人任。录事一员,(上二职皆司之长。后仿此。)判官一员,兼捕盗之事,俱以汉人、南人任,后仿此。典史一员。司之幕官也。司有司吏六人,贴书一十二人。

闽县中。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达鲁花赤一员,以蒙古人任。县尹一员,以汉人、南人任。(上二职供县之长,后仿此。)主簿一员,县尉一员,主捕盗之事,后仿此。典史一员。县之幕官也。后仿此。县有司吏五人,贴书一十人。儒学教谕一员,大义巡检一员,有巡吏一人,后仿此。闽安镇巡检一员,闽安镇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江南州务大使、副使各一员,大田站正提领、副提领各一员。

侯官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亦与闽县同,但增邮长一人。甘蔗寨巡检一员,洪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白沙、小箬二站正提领、副提领各一员,行崎批引所提领、大使各一员。

怀安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侯官县同。三县寨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古田县上。达鲁花赤、县尹、县丞、主簿、县尉各一员,典史一员。按《元史》:“上县典史二员。”而《三山续志》但一员。县有司吏六人,尉吏、邮长各一人,贴书一十二人。儒学教谕一员,谷口、杉洋、西溪三寨巡检各一员,县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水口务都监、同监各一员,水口、黄田二站提领各一员,副提领各一员,际留仓大使、副使各一员。仓有攒司一人。

闽清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闽县同。安仁里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长乐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侯官县同。北乡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连江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侯官县同。宁善等乡巡检一员,名闻等乡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际留仓大使、副使各一员。

罗源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闽县同。南湾寨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永福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县吏与侯官县同。漈门巡检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福清州下。按《元史》:“至元二十年,定江南地五万户之上者为上州,三万户之上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又按《三山续志》:“至元十三年至元贞元年设县,职员与古田县同。二年升县为州。”达鲁花赤一员,以蒙古人任。知州一员,以汉人、南人充。(上二职俱州之长,后仿此。)同知二员,州判二员,兼捕盗之事,后仿此。吏目二员。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人,贴书二十人。儒学学正一员,蒙古学学正一员,龙江书院山长一员。南日、海口、练门、径上四寨巡检各一员,本州、迳上、海口三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际留仓大使、副使各一员,仓有攒司一人。蒜岭、宏路二站正提领、副提领各一员。

福宁州上。按《三山续志》:“至元十三年以来设县,职员与闽县同。二十二年升县为州,仍隶福州府,领宁德、福安二县。”达鲁花赤、州尹各一员,同知、州判各二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旧为提领案牍。(上二职皆州之幕官也。)州有司吏一十二人,邮长二人,贴书二十四人。司狱官一员。有狱典一人。儒学教授一员,蒙古学教授一员,阴阳学教授一员。行用库库官一员,有库子二人。小臼、小澜、蒋洋、盐田、裤溪、桐山六寨巡检各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宁德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按《三山续志》:“达鲁花赤一员,镇南王位下。县吏亦与闽县同。”三县寨巡检一员,东阳麻领巡检一员,县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峬村务都监、同监各一员。

福安县中。达鲁花赤一员,按《三山续志》:“此一员,荣王11位下。”县尹、主簿、县尉各一员。县吏与闽县同。儒学教谕一员。渔溪迳巡检一员,辜岭巡检一员,务都监、同监各一员,仓大使、副使各一员。

亳州翼万户府按《三山续志》:“至元二十四年,移济南东平万户翼戍福建,后为亳州上翼。二十七年复设福新万户翼,辖新军;复令二翼官属相参署事,曰福兴镇守万户。大德四年,定例兴化路止令千户镇守,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分镇,一年一更;其汀、泉、漳等路,并委百户。至大元年,又以沿海俱通番邦,亳州与福新轮委万户一员,沿海上、中、下三流巡防半年一更,上隶阃帅,下辖镇抚千户、弹压百户,并得世袭,幕官则有更代。或军民交讼,则委官会议裁决。”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自经历至此,皆幕官也。府有译史一人,司吏六人。镇抚所镇抚二员,蒙古、汉人参用,后仿此。都目一员。都目,盖镇抚幕官也。镇抚所有司吏一人。

高唐冠州千户翼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提控案牍,盖千户翼幕官也。按《三山续志》:“亳州万户府上千户所有司吏一十人;下千户所有司吏一人。”所分上、下千户所,未详,始附志于此。弹压二员,蒙古、汉人参用。后仿此。上百户二员,下百户一十五员。

东平等路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上百户增四员,下百户省四员。

德州、东昌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下百户省六员。

济南、高唐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十员,不分上、下。

济宁、太安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一十三员,不分上、下。

济宁、濮州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改提领案牍为吏目,又下百户省三员。

东平、济宁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一十员,不分上、下。

济南、东昌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一十三员,不分上、下。

永平、德州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改提领案牍为都目,又上百户、下百户各省一员。

济宁、建康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上百户省一员,下百户省二员。

延平等路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六员,不分上、下。哈刺鲁千户一员。

福新万户府说见亳州翼万户府。职员与亳州翼万户府同。府有译吏一人,司吏四人。幕官及镇抚所职员亦同。镇抚所有司吏一人。

上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有下百户一十四员,无上百户。上千户翼有司吏二人。

下千户翼职员与高唐冠州千户翼同。但上百户增二员,下百户省四员。下千户翼有司吏三人。

中千户翼职员与永平、德州千户翼同。但有下百户一十员,无上百户。中千户翼有司吏一人。

姚千户翼12职员与济宁、濮州千户翼同。但有下百户五员,无上百户。

只里瓦歹千户翼职员与济宁、濮州千户翼同。但有百户七员,不分上、下。

哈刺哈孙千户翼职员与只里瓦歹千户翼同。

〔国朝〕

文职

本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后又增设一员,专督属县税粮。推官一员。府有司吏一十二人,典吏二十九人。经历司经历司、照磨所俱设于府内,皆府之幕属也,后仿此。经历、知事各一员。司有典吏一人。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员。所有典吏二人。司狱司自司狱司以下,皆随府而设,故悉附焉。后仿此。司狱一员。有狱典一人,后仿此。织染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常丰仓大使、副使各一员。仓有攒典一人。后仿此。三山驿驿丞一员。有驿吏一人。后仿此。三山递运所大使一员。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阴阳学正术一员,医学正科一员。僧纲司都纲、副都纲各一员。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各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四员。生员廪膳、增广,各四十人。后仿此。学有司吏一人,后仿此。

闽县国朝之制,凡县编户满二十里以上者,其官全设;编户不满二十里者,省丞簿二员。知县一员,县丞一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典史,县之幕官也。后仿此。县有司吏六人,典吏一十四人。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生员廪膳、增广各二十人。后仿此。学有司吏一人。后仿此。五虎门官母屿巡检司、闽安镇巡检司巡检各一员。各有司吏一人。后仿此。税课局大使一员。有攒典一人。后仿此。大田驿驿丞一员。河泊所河泊官一员。有攒典一人。后仿此。

侯官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竹崎巡检司巡检一员。税务局大使一员。小箬驿白沙水驿驿丞各一员。

怀安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五县寨巡检司巡检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芋原驿驿丞一员。怀安递运所大使一员。

长乐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松下石梁、焦山、小祉山三巡检司巡检各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长乐仓大使一员。河泊所河泊官一员。阴阳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会司僧会一员。

连江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北茭巡检司巡检一员。定海仓副使一员。蛤沙河泊所河泊官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福清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壁头、牛头门、泽朗山三巡检司巡检各一员。海口、迳江二税课局大使各一员。福清仓大使一员,万安仓副使一员。蒜岭、宏路二驿驿丞各一员。河泊所河泊官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古田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吏员亦同。杉洋巡检司巡检一员。黄田、水口二驿驿丞各一员。水口递运所大使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永福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县有司吏二人,典吏八人。儒学职员与闽县学同。际门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闽清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永福县同。吏员亦同。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罗源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与永福县同。吏员亦同。河泊所河泊官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武职

福州左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一员,指挥同知二员,指挥佥事四员。以上俱旧制员数,今无定员,后仿此。卫有令吏二人,典吏五人。后仿此。经历司卫之幕官也。经历、知事各一员,以上二职俱用文职充。后仿此。镇抚二员。有司吏一人,后仿此。左、右、中、前、后及中左六千户所正千户各一员,副千户各二员,以上俱旧制员数,今无定员,后仿此。所有司吏一人,后仿此。镇抚各一员,百户各十员。今无定员,后仿此。

福州右卫指挥使司本卫并经历司、镇抚、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职员,俱与左卫同。吏员亦同。

福州中卫指挥使司本卫并经历司、镇抚、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职员,俱与左卫同。吏员亦同。

镇东卫指挥使司置于福清县。本卫及经历司、镇抚、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职员,俱与福州左卫同。吏员亦同。梅花千户所、置于长乐县。万安千户所,置于福清县。(以上二所俱隶镇东卫。)上二所职员俱与福州左卫六千户所同。吏员亦同。

建宁府

〔唐〕

建州建安郡上。刺史一员,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别驾、长史、司马各一员。上州有典狱十四人,问事八人,白直二十人。录事参军事一员,有史二人。录事二员,司功参军事一员,有佐二人,吏五人。司仓参军事一员,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户参军事二员,有佐四人,吏六人,帐史一人。司田参军事一员,有佐二人,史五人。司兵参军事一员,有佐二人,史五人。司法参军事二员,有佐四人,史七人。司士参军事一员。有佐二人,史五人。参军事四员。市令一员,市丞一员。有佐一人,史二人,帅三人,分行检察仓督二人,专莅出纳史二人。文学一员,助教一员。其学生凡五十人。医学博士一员,助教一员。其学生凡二十人。

建安县上。职员与福州闽县同。

邵武县中下。职员与福州长溪县同。

浦城县紧。建阳县上。二县职员俱与建安县同。

将乐县中下。职员与长溪县同。

〔宋〕

建宁府按《宋史》,本建州建安郡旧军事,端拱初升为建宁军节度。绍兴末以孝宗旧邸升府。知府事一员,职与知州同。长史、通判府事。按《宋史》,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史13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时大郡置二员,余置一员。幕官14、诸曹官、学官职员俱与福州同。本府武官:兵马都监、按《宋史》,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资浅者为监押。兵马监押。

建安县望。职员与福州闽县同。大挺场监官,筹岭、黄孙、赤岸、党口、埃竹五寨巡检各一员。

浦城县望。职员与闽县同。临江、大湖、渔梁、盆亭四驿,职员未详。临江、迁阳二镇监官各一员,监税务一员。

嘉禾县望。职员与闽县同。监麻沙镇一员,景德中置。绍兴中,郡守魏矼奏差朝官监管。麻沙寨巡检一员。

松溪县紧。职员与闽县同。梓亭寨巡检一员。兼管龙泉、遂昌、政和凡四县巡捕之事。

崇安县望。职员与闽县同。武夷驿。职员未详。

政和县望。职员与闽县同。监关隶镇一员。

瓯宁县望。职员与闽县同。水吉都巡检。员数未详。富沙、水吉二驿。职员未详。监合场一员,惠民东西二局提领。员数未详。丰国监按《宋史》:咸平二年置,铸铜钱。监官。员数未详。

寄治附

殿前司左翼军案本志:“旧驻扎泉州,统制官一员统之。其分戍建宁、汀、漳诸将皆隶焉。绍兴中,将校周喜平泉、漳、邵武、建宁寇,就留屯本府,以喜为统制。泉州但置统领官屯驻。”统制,统领员数俱未详。

〔元〕

建宁路总管府下。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判官、推官各一员。幕官职员与福州路同。司狱司司狱、丞各一员。儒学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蒙古学教授一员。医学教授一员。阴阳学教授一员。府仓大使、副使各一员。平准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织染局局使、副使各一员。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员。惠民药局提领一员。税务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录事司职员与福州路录事司同。

建安县中。瓯宁县中。浦城中。建阳县中。上四县并儒学职员俱与福州路闽县同。

崇安县中。本县及儒学职员与闽县同。星村、七市、黄亭、墟头四镇巡检各一员。

松溪县下。政和县下。上二县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

〔国朝〕

文职

本府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员。府有司吏十人,典吏二十五人。经历司经历、知事各一员。照磨所照磨、检校各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税课司大使一员。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员。局有司吏一人。广实仓大使、副使各一员。建宁递运所大使一员。阴阳学正术一员。医学正科一员。僧纲司都纲、副都纲各一员。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各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四员。

建安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福州府闽县同。县有司吏七人,典吏十七人。筹岭巡检司巡检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太平水驿驿丞一员。朱文公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土一员。附。

瓯宁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亦同。营头巡检司巡检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城西、叶坊二驿驿丞各一员。河泊所河泊官一员。

浦城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与建安县同。盆亭、高泉二巡检司巡检各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福州府长乐县同。

建阳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与建安县同。建阳税课局、后山税课局大使各一员。建溪水驿、东锋马驿驿丞各一员。建阳递运所大使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松溪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亦同。二十四都、东关二巡检司巡检各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崇安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与建安县同。分水关巡检司巡检一员。税课局大使一员。长平水驿、大安驿、兴田驿驿丞各一员。河泊所河泊官一员。崇安、大安二递运所大使各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政和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县有司吏六人,典吏十五人。赤岩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乐县同。

寿宁县本县及儒学职员俱与闽县同。吏员与政和县同。渔溪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医学、僧、道会司职员俱与长溪县同。

武职

建宁左卫指挥使司

建宁右卫指挥使司上二卫及经历司、镇抚、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职员俱与福州左卫同。内前所官军调守备浦城县。

校注

1淳熙《三山志 地理 冶县》注:“前后汉及晋以来地理志并无此县名。前汉志虽有治县,疑是冶县,然考之后汉志,乃是章安,今台州临海县也。”

2《宋史》作“宋初”。

3《宋史 职官志》作“称判某府”。此处“其”为“某”之误。

4《宋史 职官志》作“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5《宋史 职官志》作“户曹参军”。

6淳熙《三山志 秩官》作“巡辖马递铺”。

7《宋史 职官志》作“有水旱则有灾份之诉,以分数蠲免”。

8《宋史 职官志》作“民以水旱流亡”。

9《宋史 职官志》作“戢奸禁暴”。

10淳熙《三山志 秩官》载:“丞一员,元祐五年省。”此处“有”疑为“省”之讹。

11《元史 诸王表》只有“营王”而无“荣王”,“荣王”疑系“营王”之讹。

12“姚”下似脱一“州”字。按《元史 地理志》:“至元十二年立姚州。”注:“元宪宗七年立千户,隶大理下万户。”

13《宋会要 职官》及《合壁事类》后集均作“长吏”;《宋史 职官志》原作“长史”,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版据上两书校改作“长吏”。

14《宋史 职官志》作“幕职官”。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