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卷之三十九

秩官

郡县

邵武府

〔唐〕陈岩字梦臣,建宁县人。慷慨有智略。乾符间,黄巢寇福建诸州,岩聚众数千,号“九龙军”,保乡里,巢不能为害。时邑为黄连镇,岩表为义宁军,置鼓角,锡牌印,遂剪除余寇,境内悉赖以安。《资治通鉴纲目》谓岩建州人,盖是时邵武犹未置郡,地属建州故也。上官泊乾符末为镇将。时黄巢自浙东踰江西,破饶、吉、虔、信等州,因刊山开道,直趋建州。泊与子兰率兵勤王,誓曰:“不收黄巢,不敢见先君于地下。”遂直趋建昌,拒贼力战,父子皆被害。事闻,并赠将军。

〔五代〕邹勇夫固始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及审知王闽,勇夫为陈大义,奉梁正朔。时南唐有并闽意,而归化镇适当要冲,审知遣勇夫镇遏之。至则荆榛满目,烟火仅百家。勇夫招集流亡,葺理宅舍,民襁负而至,始遂生息。五代干戈相寻,是邑独不被兵,人物蕃阜,田野垦辟,勇夫之力也。归化镇后为泰宁县。

〔宋〕张度太平兴国中知军事。首创军治,有治绩。陈从易字简夫,晋江人。专务以德化民,召修《册府元龟》。石中立字表臣,洛阳人。淳化间知军事。后拜参知政事,谥文定。苏为祥符间知军事。政尚清简,在郡多题咏,人传诵之。后袁毂为守,尝诗云:“手掬樵溪尘可濯,恨无雄笔继苏为。”曹修睦天圣间知军事。性廉介自立,首创建学校,有善政。杜衍荐为侍御史。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天圣间知军事。文章政事皆可纪。按《宋史》本传但言宗谅知邵武县,而本志谓知军事,未详。吴师服知邵武军,有惠于民。详见建宁府《人物志》。宋咸庆历间知军事。笃意爱民,尤拳拳于劝学,虽牒诉盈庭,必躬诣学,与诸生讲论酬应不倦。学徒至者日益多,乃为增广学舍,复买田以给之。李泰伯作《庄田记》。他如公署、桥梁、道路,亦多所修建。张师中字吉老,嘉祐间知军事。治尚简要。袁毂元丰间知军事。莅官清介。尝有诗云:“沧浪不须濯,缨上本无尘。”林豫知邵武军,有遗爱于民,民祠之。详见兴化府《人物志》。王洋字元渤,楚州人。绍兴间知军1。有吏才。俗生子多不举,洋奏立举子仓,凡贫民当产者,例以钱米给之。民有袁氏,夫死,诣庭,投牒丐他适。洋见衰绖之下,红裳微露,且无戚容,命械击之,一掠而服,果毒死其夫,徙问如初,遂决之。人服其明。按《大明一统志》,洋知邵武县,而本志以为知军事,未详。赵子木绍兴间知军事。时上官愔守延平,魏矼守建安,而子木守邵武,俱刚介有政声,当时有“铁铛脚刺史”之号。张毣知军事。时金人犯顺,遣使约毣归附,毣怒斩其使,人皆壮之。李闻之开封人。知军事多治功。芮立言嘉泰初知军事。为政清廉明决。陈彭寿天台人。嘉定中知军事。廉介明劲,锄击横暴,闾井肃然。尤尽抚摩惠养之方,郡人德之,祠于大乾庙之右庑。蔡开崇德人。知军事,政尚宽和。王遂字去非,又字颖叔,金坛人。绍定间,福建寇扰甫定,朝廷选贤能吏,劳来安集,以遂知邵武军,兼福建招捕司参议官。遂过江山、浦城道中,遇邵武避地之人,即遗金为归资,从者如市。至郡,抚摩疮痍。又檄建阳刘纯摄邵武县,剪平凶孽,民恃以安。赵以夫绍定间知军事。治尚安靖。时下瞿贼犹据险,戕县令,拒官军。以夫慨然以夷难葺废为己任。既清溪洞,遂再造府治。以夫一本作“访夫”。王埜绍定初,汀、邵盗作,辟议幕参赞,摄邵武县,有政绩。后复摄军事。盗起唐石,埜亲勒兵讨之,屡挫其锋。初悉从其党遁去,冀以自全。贼复益其党来侵,埜乃率兵直捣其巢穴,贼大溃,首恶自缢死,余党俘戮殆尽,民赖以安。茔后尝知建宁府。王埜历官据《宋史》本传如此,而本志谓先宰邵武县,绍定间倅本军,寻知军事,疑当以《宋史》为正。刘克逊知邵武军,有嘉政。详见兴化府《人物志》。王迈淳祐间知军事。尝因岁歉,作《劝粜歌》。制置杜果自江右载米数千斛归,闻其歌,遂减价贱粜,民赖以济。州仓收税米,尽削斛面,听民自概,民尤德之。方岳淳祐间知军事,有德政,诗名尤著。叶寀建安人。知军事,以学行称。尝作郡乘,买田筑祠,祀文公于郡泮,复给田若干顷,祠文公于光泽县,而以其师李果斋配。他政绩多可纪。方澄孙淳祐间教授邵武军。宾礼耆宿,作成俊义,一经赏识,后多知名。尝裒学廪赢钱及校官例卷,置贡士庄。景定间知军事。时郡岁三易守,公私赤立。澄孙躬清苦节缩,支吾乏绝,拊柔犷俗,表倡儒行。建樵川书院,祀李忠定,以广教养。林经德字伯大,福唐人。初知建宁县,政尚文雅,每诣学启迪诸生,士民德之,以最闻,升知本军事。廖邦杰字怀英,顺昌人。淳祐间知建宁县。修学宫,增学廪,辟贡士庄,建惠宁仓,创仁寿庐。岁饥疫,治药饵糜粥以济民,赖全活者甚众。咸淳间,以帅参摄军事。尝修图经。他政绩亦多。宋秉孙字彝仲,建安人。初知建宁县,适值义岁歉2,秉孙悉力赈给,有劫民谷者,即尸于市以徇,境内肃然。邑旧无城壁,乃度地兴筑,不期年而成。后倅本郡,又拨余盐钱置田,为缮修费,民怀之不忘。赵时赏字宗白,宋之宗室,居太平州。景炎初知军事。时赏风神明俊,议论慷慨,有策谋,尤为文天祥所知。空坑之役,兵败,为元兵所执,不屈,死之。陈之茂绍兴间军学教授。先是,郡罹兵燹,而学独存。有撤而为吏舍,之茂请于部使者,因给以漕台盐运而重建之,庙学一新。叶仪凤三山人。绍兴末军学教授。时称其有学。徐元德永嘉人。淳熙末军学教授。尝辟讲堂之东创李忠定祠,朱文公为记,雅称重之。戴式之天台人。军学教授。有学行,尤工诗。谢望建宁县人。为镇将,尝领兵讨贼。县旧有将屯寨,盖望遗迹也。其子彦斌,黑面长须,御寇有功,人以“铁龙”目之。累官至招讨使。胡斌潮州人。绍定间,以殿司裨将从童德兴讨汀寇。德兴尽锐而进,留弱卒不满五百人。嘱斌守邵武。俄寇大至,斌奋身迎战,贼败走。寻复益兵四集,斌率残兵死战,大呼曰:“吾死救百姓。”手挥双刃,杀贼甚众,血凝两肘。双刃既折,复以铁鞭击之,至莲塘前遇害,犹执鞭僵立,数日始仆。郡人赖其拒战,获奔免者以万计。贼退,民为殓葬,仍即其地祠之。事闻,赐额“忠勇”。“五百人”一本作“二百人”,“僵立”作“僵坐”。

〔元〕曲出维扬人。邵武达鲁花赤。俭朴宽仁,清心寡欲,为政不扰,僚属化之。汀寇犯境,赖其保捍,郡以无事。吴按摊不花三叶人。至正间,建宁贼应必达召江西余一、童违等陷建、泰,遂据邵武城,众数万,剽掠顺昌、将乐诸处。按摊不花方奉省檄,募兵援江浙,有卒三千,遂与弟子赣、侄完者秃、千户魏淳帅之进讨,殪贼数千,复顺昌。宣阃因命专意克复。按摊不花乃分兵水陆并进,俘斩数千,进逼城下,杀违及贼党千余人。未几,贼合众复数万,自陔岭薄城。按摊不花身先士卒,追斩殆尽,必达等悉就擒。事既定,议者谓城汙于贼,当悉焚弃,以新观听。按摊不花恻然曰:“民为贼胁持耳,岂得已哉?”悉置不问。贼党犹有狃恶嗜乱者,按摊不花从容应机,悉扫荡之,疆境底宁。魏天祐字吉甫,益都人。至元十二年为福建路管军总管,并知邵武军事。时而邑作乱,天祐以身捍御,郡赖以安。省、府上其功,遂升军为府。会剑寇入境,天祐发兵收复,城毁于乱。天祐再至,乃重建府治。后为福建行省参政,献计发民一万,凿山炼银,乃赋民钞市银输官,而私其一百七十锭,为台臣所按。“至元十二年”《元史本纪》作“十三年”。廉忧延祐间邵武总管。崇学宫,饰从祀象,有政声。西达字善卿,濮人。邵武总管。廉静简质。吴克忠按摊不花之兄。至正间以宣慰元帅同守邵武路。修学校,周匮乏,均酒酤赋,建至正桥。万不花至元中邵武路同知。尝创樵溪书院,请于省,注山长以诲生徒。刘泰亨至正间邵武路推官。时汀寇啸聚,泰亨署府事,抚辑赈济,且募民义扦御寇暴,境内以安。郭瑛邵武路经历。尝置惠老慈济堂城西,以居穷民之无告者,而复买田若干顷赡之。又买山于水北为义冢,以葬贫人及无后者。魏淳至正中邵、汀翼万户府千户。建宁贼应必达等陷邵武诸郡,淳与吴按摊不花率兵讨之,境土遂安。

〔国朝〕周时中江左人。洪武初知府。时郡承元季兵革之余,民多流离。时中抚驯安辑,俾各遂其生养之乐,郡人爱之。后擢吏部尚书。张文昱字克敏,应天府人。洪武间知府。廉介爱民,善诗文,后擢刑部侍郎。徐济苏州人。洪武间知府。公勤俭约、善楷书。叶仲贤奉化人。永乐初知府。慈祥勤慎。后改福建布政司参议。刘士傅南海人,永乐间知府。公勤廉慎,兴学劝士,多所造就。他政绩亦多。刘复南昌人。宣德初知府。博学能文,政尚简静。杨衡岢岚人。正统间知府。刚果有为。沙寇邓茂七乱,衡选民兵协武臣守备。一日,贼众奄至城南,即勒兵讨之。贼退,顺昌及诸乡民来避贼,武臣拒不纳。衡曰:“城池为卫民设,奈何拒之?”乃启钥悉从其入。时大军经邵武,部校有索贿者,衡以时难民困,正辞拒之。未几,建泰二邑为贼焚荡。贼既去,衡虑重扰民,不报。监军大臣让之。前索贿小校因售其诬,遂遇害。郡人至今哀之。尹朂淮安人。洪武初,邵武同知。廉谨公勤,为政有方,吏民敬爱之。升泉州守。单鼒永平人。洪武间邵武同知。廉能果断,吏民敬服。聂用乂丰城人。正统间,以监察御史出同知邵武府事。公平廉介,抚民有方。章文旭武进人。洪武间邵武通判。廉洁有干材。时承兵燹之余,学校、廨舍、桥梁创建修饰,皆其功也。张干祥符人。洪武间邵武通判。性笃孝,为政有方,而廉洁之操始终如一。洪瑛淳安人。成化间邵武通判。廉洁耿介。常理湘阴人。洪武间邵武推官。存心廉恕,故用刑不滥,而狱无滞囚。亦精于诗。郑侃淅之平阳人。洪武间邵武推官。廉明果断,决狱平允。周仲斌宜春人。天顺间邵武推官。诚信孚感,刑不妄施。郡人悦服。李春正统间邵武检校。沙寇邓茂七乱,一日,其党入寇,至城南陔岭,郡守杨衡命春率民兵出战。春亲冒矢石,为兵卒先,连发辄中,贼遂却。又屡提兵出讨贼,郡人赖之。林必忠洪武初府学教授。时以元千户魏刘家奴第宅为郡学,其地甚湫隘,必忠请于省、府,以樵溪书院建焉。程禧乐平人。洪武末府学教授。有学有为,尝撤三皇庙材建大成殿,请府前总铺地建明伦堂,购民地为先贤祠。杨昇钱塘人。永乐初府学教授。善于诱掖,作人为多。方嵩咸宁人。永乐初以进士教授郡学。条约严明,顽钝者畏威改行,得人为多,时称郡博之最。尝两司江西文衡及预修《永乐大典》。陈巽繁昌人。永乐间府学教授。待诸生有恩义,人乐从其教。崔盛字志瑶,清江人。景泰初府学教授。条教严明,尝修庙学,建泮桥。张济字公济,华亭人。成化初府学教授。性简严,每以忠义廉耻激昂诸生。尝奏请以郡人李纲入祀典。陈文辉化州人。永乐间府学训导。勤于诲人,多所造就。王弁南城人。景泰间府学训导。性豪宕不羁。至官未几,即引疾家居,三年复来任,则沈潜淳笃,讲授之暇,竟日静坐观书不少辍。或论及财利,辄赧然不出一语。诸生有所奉,亦却去。士大夫咸敬服之。邵武卫高鉴宣德初邵武卫指挥使。武略精熟,操守严正,爱恤军士,不轻差遣。杨广泰州人。正统间邵武卫指挥同知。沙寇邓茂七乱,广领兵守将乐。贼数万至,以车攻城。其车之制,高约与城齐,冒以牛革,上用大竹二,交揉系之,如抱手状,竹之上置版数片。及城,则发竹以避兵,版随行而下,跨城以度众。广积铁熔之,而植木城上以俟。比至,竹为木所捍,不得发。又以铁锚钩其车,令不得进退。取草裹竹灯檠投其上,乃以所熔之铁浇之。草着铁即炽,车悉焚毁。贼溃,广与千户徐升乘胜出战,剿杀甚众,城赖以完。

邵武县

〔宋〕张仕逊字顺之,光化军人。景德初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县尝旱,祷雨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仕逊撤盖,雨沾足始归。尝手植海棠于听讼之所,因以名亭。后登台衮,邑人封植之以方甘棠。卒谥文懿,民为立祠于大乾庙。宋棐字成材,莆田人。绍兴初知邵武县。时盗毛涅龙、范汝为者始出就招,所过需丁壮负荷,小拂意,即屠割啖食之。棐先寇至,令空邑遁去。寇既无所获,夜持兵群譟,直至卧内。棐徐起喻遣,不为调一夫。去邑二十年,龚茂良为法曹,见邑人每语及棐,犹涕下。陈元平绍兴初知邵武县。性英迈强毅,立言必信,而熟于民情军政,虽老吏宿将不能难之。尤向慕儒术,甚为黄勉斋所称许。陈孔硕绍兴中知邵武县。聪明慈爱,甚得民心。刘纯建阳人。绍定间,寇晏头陀等啸聚汀郡,陷南剑,犯建宁。纯发家财募士,得一千三百余人,号“忠勇军”,与陈击破潭飞磜,谕降莲城七十二砦,头陀伏诛。寻以郡守王遂檄,剪除邵武余寇有功,更号其军曰“忠武”。未几,建宁下瞿之寇猖獗,纯提兵直抵其巢穴,兵败,死之。诏赠三官,与一子下州文学,封义壮侯。详见建宁府《人物志》。谢源字资深,临川人。淳熙间邵武县丞。静重有守,喜愠不形,政用翕和,民以不扰。卒,朱文公铭其墓。蔡充字公度,南城人。邵武县尉。好自洁清,平居衣冠,容貌肃然。临事以沉默慎静为主,无或过差。人以廉节称之。刘彝邵武县尉。有惠政。〔元〕耶律惟一字用中,许文正之高弟子也。至正间达鲁花赤。兴学奖士,后以其学敷教成均。王应祚字舜卿,清源人。泰定间邵武县尹。性廉温直谅,文而有才气。恒以陈古灵令仙居者教民。尝新县治,葺学宫。陆文英槜李人。至正间尹邵武县,政浃民和。尝重新庙学。孔公俊字师道,曲阜人。宣圣五十三代孙。至正间尹邵武县。时邑新被寇,公俊存恤劳徕,惠化兼施。尝曰:“逆节之萌,由教养之无法也。”乃轻徭薄赋,爱重民力。首输佐费之泉,且会廪捐之羡,大修学宫,俾摄学事,李宗垕董其役。役不及民,财不敛众,而功告成。傅士谦临川人。至正间,尹邵武县。当兵革之余,悉意抚绥,尤以兴学化民为务。未期月,流窜归,呻吟息廛有新居,公无逋税,政通人和,声称籍甚。〔国朝〕水甦民无锡人。洪武初知邵武县。廉明慈爱,为政有方。庄九畴宁波人。洪武间知邵武县。廉勤公正,爱民好士,善楷书,尤长于诗。夏祥凤嘉兴人。洪武末知邵武县。以文章政事著称。尝曰:“廉为士之大节,居官而不能守廉,大节亏矣,虽有政事,何足尚哉!”及代去,囊箧萧然。李复观饶州人。永乐初知邵武县。能以文学饰吏事,不假鞭扑而民信服。及去,犹思慕之。邹良乐安人。宣德间知邵武县。有治才,后升衢州守。同蠡交趾人。景泰间知邵武县。廉慎爱民,鲠直不阿。傅砺钱塘人。永乐间邵武县丞。清谨精勤,有政绩。后升知建宁县,亦以廉能著称。

泰宁县

〔宋〕章元振知泰宁县。建炎初,盗贼四起,县赖以全。详见建宁府《人物志》。黄琮知泰宁。廉访使扬安时数千以私,不答。安时切齿图报,琮不为动。吕蕡蓝田人。知泰宁县。治尚简静,政不烦苛。按《宋史》作“吕蕡”,本志“蕡”作“贲”,恐非。周居权知泰宁县。俗有生子不举者,居权为文劝戒,民多惑而从之。林育知泰宁县。沉静寡欲,政绩可称。吴逵知泰宁县。爱民如赤子,驭吏如束湿,邑人德之,为立生祠。详见建宁府《人物志》。徐寿知泰宁县,有惠爱。详见建宁府《人物志》。吴畀知泰宁县。用儒术饰吏事。江钿知泰宁县。时值寇乱,钿躬率兵讨平之。赵时官庆元中知泰宁县。抚治有方,民俗安帖。〔国朝〕陈金溪人。洪武初知泰宁县。时承兵乱之余,披荆榛,集流散,兴学校,课农桑,锄强暴,不期而百废俱举。定定字伯安,高昌人。洪武间知泰宁县。尚行实,敦风化,作士气。凡公署、学舍、坛壝多所修建。以考最,升广德州同知。致仕归泰宁,卒,邑人为之营葬。王可宗溧阳人。洪武末知泰宁。庄重廉介,均赋薄敛,得为政之体。张渊华亭人。永乐初知泰宁县。倜傥廉洁,勤于抚字。邑自元季以来,学宫废弛,渊锐意作兴,多所造就。民有讼于廷者,必从容开谕,使自悟焉。周英字子杰,合浦人。永乐间知泰宁县。爱民训士,政尚宽平。去之日,民遮道不忍舍。

建宁县

〔宋〕王永寿皇祐初知建宁县,有能声。上官拯至和间知建宁县。听讼明敏,奸黠无所肆其巧伪。李山甫南城人,嘉祐间知建宁县。尝迁建学校,择士以充弟子员,劝督有求,儒风以盛。王述建阳人。治平间治建宁县。以治行闻。高正卿高密人。元丰间知建宁县,有治才。谢潜知建宁县,治声最著。详见汀州府《人物志》。吴播延平人。绍兴间知建宁县。谨厚有吏才,而饰以文学,省科役,击强暴,奉法爱民,民甚便之。黄唐佑江夏人。绍兴间知建宁县。当兵乱之时,抚摩镇定,邑民安堵,尝创建庙学。林宗显字孝扬,长乐人。乾道间知建宁县。听讼精明,廷无留牍。用度省节,县计以饶,而复为民兴利除害,民甚德之。江默知建宁县有政声。后卒于官,邑民像而祠之。赵师棠汴州人,寄居福建。庆元三年任。首辟学宫,市民地以益之。后守汉阳。钱衢字守道,钱塘人。开禧间知建宁县。敬以事神,诚以莅民,增修学校,士风以振。林孝闻字质文,福州人。知建宁县。为政廉明,尤工于文。尝斥俸置田,以充学计,号林公庄。赵纺夫初尉本邑,有才名。后中法科,历大理评事,节制往来兵马,单车入境,抚摩制驭,并得其宜。继合诸路兵,直入筋竹洞,扫荡贼窠,元恶授首,邑境肃清。劳来流离,重创公宇学校。林公玥字自明,福清人。淳祐间知建宁县。为政精明,吏不能欺,不科敛横费,尤留意学校。林潮孙字伯凤,闽县人。宝祐间知建宁县。莅事精勤,深达民隐。邑乡饮酒礼久废,潮孙复举行之。程梦桂咸淳间知建宁县。政尚爱民,尤重儒雅,尝捐己俸二千余缗,增新邑学。又为祠以祀先贤,政化翕然,士民感悦。谢公旦临川人。绍定间建宁县丞。安静不扰,号称贤佐。郡守赵虚斋檄为幕宾。后为福建漕。赵虚斋疑即赵以夫也。段震午字能可,汉阳人。建宁县丞。振废滞,有遗爱在民,亦以文学称。余炳绍兴人。初为建宁县尉,岁己丑,汀兵压境,令佐皆宵遁,炳独护县事,亲率士卒首挫贼锋。用能系一邑遗黎之望,以待王师。后以功升知泰宁县。洪天骥字逸仲,温陵人。建宁县尉。邑之上下坊,夙有町畦争讼,天骥谕以威福而讼遂息。周平、虎溪二保之民交隙,天骥沿台檄体实,折以一言而定。尤重儒学,每以文章课邑士。洪震龙三山人。建宁县尉。刚明不可犯,尝累请宽敷盐事,虽触时讳不顾。所至屏绝馈遗,鸡犬不惊,乡人德之。〔国朝〕李协中河南人。洪武初知建宁县。抚字有方,断决明敏,廷无留讼,吏不敢欺。毕原洪武初知建宁县。敬神爱民,甚得政体。崔仕昭洪武中知建宁县,有政声。刘士杰蒲县人。永乐间知建宁县。均赋爱民,刚毅廉介,无所阿附。刘进青邑人。永乐中知建宁县。兴学劝农,尚廉耻,不任刑罚。汪荣歙县人,正统末知建宁县。时沙寇残毁治邑,民亦有从贼者,荣多方抚谕,悉复其业。傅恭分宜人。正统末建宁主簿。沙寇境3,民多被其胁从,丞典以下皆遁去,恭独挺身护县事,率民兵悉力保障,反复以利害开谕其民,民于是鲜有从乱者。

光泽县

〔宋〕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康定间知光泽县。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邑之学者专务程文,洙以古文勉励之,学者大悟,文体一变。为治尤有绩效。上官均初为监察御史里行,以论蔡确,谪知光泽县。有巫托神能祸福人,致资甚富。均焚其像,杖巫,出诸境。又尝立义仓,甚有治绩。江逌陈留人。知光泽县。定经界,于民无所扰,民感戴之。张硕知光泽县。勤恤民隐,赈济尤最。张诉毗陵人。绍兴间知光泽县,尝仿社仓之法,立仓境内,以济市里之民无盖藏者及中下之家生子不举者。又附仓列屋,以待行旅之疾病无所归者。其法甚精。朱文公为之记。赵善珏宋宗室。知光泽县。以风化为先。包恢以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尝平寇乱。〔元〕沈该至治中光泽县尹。有惠政。况逵字肩吾。天历间尹光泽。兴崇儒学,善决讼。尝有兄弟争田者,逵曰:“吾视若貌非不恭友者。”授以《伐木》之诗,亲为讽詠解说,于是兄弟皆感泣求解,知争田为深耻。朱万初江西人。至正间尹光泽。政浃民和,时致嘉瑞。〔国朝〕林孔孙山东人。洪武间知光泽县。兴学校,崇教化,课农桑,修废坠,政平讼理,民赖以安。盛埙钱塘人。正统间知光泽县。为政得体,吏民怀之。陈子良邵武县人。永乐中光泽教谕。学规严整,训迪有方,邑士以经术显者,多其所造就。尹安字仕安,上饶人。宣德中以进士教谕光泽。刚介慎默,勤于训导。段永字仕悠,余干人。宣德初以进士教谕光泽。好古守礼,条教严明,人雅敬之。邹启字迪善,庐陵人。洪武末光泽训导。恭谨笃实,勤于启诲。朱徽字文徽,新城人。有文学,善书,尝修邑志。

兴化府

〔宋〕段鹏太平兴国中知兴化县事。教民以礼乐忠信,旧染之俗为之一新,邻郡之民亦望风向化。寻加著作佐郎,知兴化军事。治自游洋迁莆田县,皆鹏之所经理也。李及知兴化军。性清介,所治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曹修古字述之,建安人。明道初知兴化军卒,家贫不能归葬,郡僚属吏民相与赙钱五十万。季女泣语其母曰:“君子不家于丧,且吾先人忠节名天下,不幸以直言谪死,安可受此,以浼其全德哉?”卒拒不受。刘谔宋嘉祐中知兴化军。大兴水利,创建太平陂,溉田万余顷,人蒙其惠。詹时升初,通判兴化军,后复知军事。有惠政。详见建宁府《人物志》。廖刚宣和中知军事,镇以清静。时郡人蔡京当国,未尝一造其门。张读字圣行,晋江人。靖康中知兴化军。以儒雅饰吏事。时国步方艰,卒伍骄恣,有不逞者肆凶谋,读诛其渠魁,一郡整肃。建军变,始窥福唐,觇知我有备,望风遁去。境内帖然,视如长城焉。吴伟明绍兴中知军事,有政声。详见邵武府《人物志》。汪待举绍兴中知军事。夜宿公寝,五鼓晨兴,灯下读《中庸》一过,乃出莅事。尝奏蠲本军诸色渔人所输税及浦生之草,采者毋出钱,从之。张允蹈隆兴初知军事。先是,盗发建、剑、汀郡间,转运司取拨本军苗米二万五百石,输于福州,以应军期急缺,遂沿袭为例,谓之犹剩米。允蹈具其利害于朝,诏蠲其半,郡民德之。钟离松乾道中知军事。退然自下,治郡如治剧邑,穷日之力,为不足,以火继之。先是,知军张允蹈奏除本军犹剩米之半,松继其后,奏尽除之,郡人深感焉。潘畴字德鄜,金华人。乾道中知军事。时郡民多争讼,畤究其利病施置之方,为科条以属吏,简易严密,无所偏倚,郡以大治。有女官道士求勅额,挟签枢张说书,属上其事,不从。尝奏蠲绍兴中虚增经制钱一万一千九百八十贯有奇。又奏蠲岁输丁米钱千万。筑洋城陈霸斗门及木兰陂以溉田。岁旱,讯得冤狱二人,释去,大雨立至。适岁荐饥,募客舟与钱博籴,而宽其限,人始莫喻其意;既而籴者得以其间往还一再,然后及期,则籴价久已自平矣。人服其有谋。姚康朝字廷宾,吴兴人。淳熙中知军事。为政平易,不宽不猛。年登盗息,闾里晏然。郡初无贡院,康朝为相地于军治之西,属通判赵善仁督而成之。汪作砺淳熙中知军事。尝葺军学,改建芦浦斗门,溉田五百余顷。张渊淳熙中知军事。为政以农事为先,尝建涵头斗门。赵彦励字懋训,浚水人。绍熙初知军事。适春夏雨涝,奏撙节官钱,代民输税。又奏蠲僧道免丁钱,修郡学,建廪藏,作舆梁,砌衢路,筑斗门,以兴水利。斥废刹田,以赡学廪。复以其余力施诸亭传坊陌,而一新之。又尝编《莆阳志》十五卷。莆人绘其像于学宫祀焉。何紘字文伯,永嘉人。庆元中为守甫二年,凡事关教化而利在农桑者,悉次第为之。新桂籍堂,修《人物志》,创平潭桥,雨晹祈祷,辄有应验。时称儒吏。王克恭知兴化军,有治绩。详见泉州府《人物志》。王居安开禧中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乞行经界。且言番舶多得香犀象翠,崇侈俗,泄铜铁,有损无益。宜遏绝禁止,皆要务也。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又尝修郡拨废刹田以佐学廪。吴炎知兴化军,政绩甚多。详见邵武府《人物志》。曾用虎绍定中知军事。立平籴仓,捐楮币万六千缗为籴本,益以废寺之谷;岁歉价高,则发仓以粜之,岁丰价平,则散诸寺,易新谷为藏焉。莆旧未有城,属盗起汀、邵,郡人陈宓倡板筑之议,前后守倅皆有意,未就,用虎以兴利除害为己任,遂经理而成之。他若除盗以卫民,给役以赡学、浚陂、蠲税、锄奸、植善,善政尤多。民为立生祠。详见泉州府《人物志》。杨梦信庐陵人。端平中知军事。天资恺弟,待僚属如子弟,右礼下士,户庭坦夷,有前辈风。简淡清苦,未尝一毫妄取妄费,而独拳拳于学校。尝捐公帑钱六十万,赎学田之入于巨室者。张友毗陵人。嘉熙中知兴化军。修学校,割废刹田租三百斛以佐学廪。郡人德之,绘其像于学宫祀焉。杨栋字元极,青城人。淳祐中知军事。孔子之裔有居涵头者,栋为建庙辟田,训其子弟。后历本路帅漕,入参大政。汪元春字景新,奉化人。咸淳初差知兴化军事,妻妾不之官。却例册,禁官员,每食蔬饭一盂,事至即面问而立决之。为政率以教化为先,抑强扶弱,修弊起废,甫二月而卒。卒后三日,众为立庙祀之,且以金助其道里之费。其弟与子恐污元春,泣辞不受。众因刻其祭诔、哀词、杂著为《遗爱录》。郭汝贤通判兴化军,有政绩。详见建宁府《人物志》。刘子翚建炎中通判军事。诚心爱民,为政务存大体,尤汲汲于劝民兴行。时逸寇杨勍犯闽,子翚与郡将张当世划计备御,如素服戎事者,贼不敢犯。事闻,诏还莅故宫。子翚始执父丧致疾,至是以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颜振仲通判军事,有政绩。详见漳州府《人物志》。王孝遵嘉定中通判军事。时莆学弟子员日众,而岁屡不登,庖廪告匮,孝遵摄郡事,因以废刹田一顷有奇赡之。王显世为兴化军录事参军,以公廉称。详见泉州府《人物志》。魏必昌兴化军录事参军。刚毅廉正,人不敢干以私。详见泉州府《人物志》。刘汝舟政和中兴化军司法。有善政。魏公寿兴化军司法。有时名。(上二人俱详见建宁府《人物志》。)

〔元〕郭朵儿延祐间为兴化路总管。尝自木兰陂浚沟引流,环郡东北,与延寿溪会,溉北洋田万余顷。又芦浦重建斗门二,视旱涝而闭泄之,民获其利。复即陂下建通济桥,以使行者。乌古孙泽至正十五年知兴化军。继改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先是,泽从唆都攻兴化,唆都欲屠城,泽以计说止之。及莅兴化,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郡新残于兵,首令瘗暴骨,衣食其流离之民,置慈幼曹,以字孤幼。民战死者,田产并给其族姻。郡中恶年少求窜名卒伍,以后得计功版授,泽严禁戢之。初江南盗起,民自相什伍,保卫乡里。至是行省议籍为兵,泽白其利害罢之。尤留意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肆经义,行乡饮酒礼,士咸知向慕。后以泽与常衮,方仪并肖像祀于学宫。按郡志以泽为兴化路同知,而《元史》谓行总管府事,今从之。李约字审初,吉之庐陵人。至正中兴化路总管府经历。其为政多直民冤。仙游令马某虐其民,陈一壶谋变,焚其官署,马趋匿山泽中。大府檄约捕一壶。仙游闻约至,共缚一壶置槛车,县境帖帖,部使者檄约摄县事,民欢曰:“父母来矣!”会亢旱,约徒步禜雨于龙湫。既而大雨,约遘疾,趋具汤沐浴,正衣冠,呼其子曰:“今日午时吾将终。”言毕,约所乘马,泪下如注。约遂逝。薄暮,民仿佛见约乘白马,扬青旗,入城隍祠中。初,约摄仙游,马心撼之,至是,夜使人投石为妖怪,民列梃为备,乃止。一日,马同其党五人祷城隍神。五人见约据案坐,其色毅然,惊怖而出。未几,皆暴卒,马亦为盗所杀。

〔国朝〕盖天麟洪武三年知兴化府。时天下初混一,天麟既定郡邑公署,重新庙学,乃更政事,变风俗,功泽在人,至于今未泯。李春字崇义,开封荥泽人。洪武中知府事。为政仁恕简易。时展筑郡城,贫民以为忧。春第民赋多寡,均其功役,民以不扰。又修筑陂堰及西湖等十斗门。凡可以利民者,无不为之。后卒于三山,民闻之无不涕泣,谋欲归柩营葬于莆,其妻不许,因留其衣冠焉。

徐济苏州人。洪武中知府。宽厚长者,而莅官勤慎公清,视编氓如子。至于颠连无告者,尤加惠养。秩满去官,民思之不忘。李至刚松江华亭人。永乐末,由礼部尚书左迁兴化府知府。度量宽洪,日惟留意文事,而簿书期会之务不屑为也。然时方清明,居民无世,人以卧治称焉。潘本愚惠州博罗人。天顺初知府。县有无征之税,岁里甲陪输,小民往往困弊。本愚悉根究其受产之家,输之。间有无从根究者,则令里长陪输,不以累小民。民以为便。尝重建府治,功成而民不知。人称其有政事才。岳正字季方,顺天府漷县人。正统戊辰进士及第,累官翰林修撰。天顺初,命入文渊阁,预机密重务,寻以言得罪,谪戍边。成化初,复起为修撰,出知兴化府。性豪迈不羁,文章诗词,才气飘逸,亦似其为人。民投牒诉讼,一经于目,是非立辨。但好理财,事兴作,人以是疑其营私,谤讟蜂起。及其去任,莆预备仓积谷数万石,凶荒有备,民始德之。而其身后,家计萧然,滨于贫困,人始服其居官有清操云。张旭升抚州人。永乐中兴化府同知。天资刚介,有学有守,吏服其能,民怀其惠。尝以藩宪檄摄泉州府事,除奸革弊,政治肃然。众人爱之。一夕,无疾而卒,囊无余资。尉迟润巩昌人。洪武中兴化府通判。劝农桑,兴学校,以公勤清白著称。藩宪尝檄润复勘漳、泉户口、田粮,润审覆有条,不烦而理。董彬字文质,广平人。洪武中通判。为人刚直,遇事处之以公,而行之以勤。尝修筑木兰陂,民不劳而获其利。丁泰海州人。天顺中由户部主事,调通判兴化府。为政颇有风力,如清理戎政,提督籍册,科征税粮之类,皆处之有法。黄敏字彦材,常州江阴人。正统中兴化府经历。廉正自持,吏不忍欺。时属邑有专擅用刑伤于严苛者,一时号称能吏,莫敢谁何。敏恒戒饬之,不悛,乃绳之以法,不少假贷,一郡肃然。尝督造户口食盐册,验丁论税,立法有方。在任未久卒,郡人思之,相率立碑城外通衢,以纪其善政。欧阳宁吉安吉水人。景泰间经历。风度闲雅,政事平实。兴化民数最少,而贡献供亿皆与福州、建宁诸大府一例科征,民以为病。宁尝奏请欲以民多寡为等差,虽不能尽如其言,然自是一切科征比旧亦稍减。丁继宗苏州人。洪武中兴化府知事。赞划郡政,一循乎理,未尝阿意取容。凡郡有所委,继宗约民以信,不事鞭扑而事自理,以清勤明敏见称。后卒于官,民哀悼之。

莆田县

〔宋〕薛奎字伯艺,绛州人。真宗朝以大理丞知莆田县4,尽蠲南闽时无名之税以便民。后入参大政,民思之不能忘。王保隆其先自泉州徙莆田。以大理评事知县事。开下坊塘,溉南洋田百余顷,仍筑堤塘上,民获其利。廖德明淳熙中知莆田县。民有奉淫祠者罪之,沉像于江。会有显者,欲取邑地广其居,德明不可,守令僚属谕之,德明曰:“太守,天子守土之臣,未闻以土地与人者。”守乃惭服。陈洪知莆田县,有惠政。见泉州府《人物志》。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宁宗时为莆田县尉。值岁凶,部卒并居民作乱,仲微戮其首谋者。籍闭粜,抑强籴,一境以肃。囊山浮屠与郡学争水利,久不决,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他日,沿檄过寺,其徒又揭其事钟上以冤,旦夕祝诅。仲微见之曰:“吾何心哉?”而质明首僧无疾死。寓公自诵仲微于当路,而密授以荐牍者,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负县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还其牍,封缄如故,其人惭谢,终其任,不敢挠以私。陈字字伯爱。其先闽人,襄之诸孙,后徙常熟,以荫补莆田县尉。得剧贼,格当沾赏,字愀然曰:“吾其可藉人命为自进之阶!”卒辞之。祝洙景定中为涵江书院山长。郡守徐直谅荐其趋向不凡,学问有本。其祖姑实朱熹之母,而其父穆尝从熹于云谷之间。微言绪论,目染耳濡,洙在家庭,讲论精密。比来涵江,阐扬师训,发明经旨,士论称之。〔国朝〕任益陈州顿丘。人。洪武初莆田知县。平赋均徭,而持身廉洁,民爱之如父母。董仁仲金华人洪武中知县。莅政精勤,而持之以公。于民一毛无所取。公廷鞭扑,虽设不施,民大悦服。后卒于官,贫不能归葬,民相与营葬于邑之西刘山。按郡志,“仁中”作“仁仲。”今从《大明一统志》作“仁中”。胡克恭南昌府南昌县人。洪武中莆田县丞。戢吏抚民,以廉明著称。秩满,莆人爱之,不忍舍。后升永福知县。郭真杭州人。洪武中莆田县主簿。性重厚质直,而为政一以节用爱民为主。时广拓郡城,真董其役,处之有方,民不知劳。

仙游县

〔五代〕贾郁闽王审知时为仙游簿,秩满为令,正身奉法。邑人有馈果者,辞之,曰:“某家新果,众人未知。”郁曰:“古人畏四知。今居家子弟及携来者皆知之,是背于古人也。”竟不受。及受代,有一吏酗酒。郁怒曰:“吾当再典此邑,以惩汝辈。”吏扬言:“公欲再来,犹造铁船度海也”。郁后果复任。时醉吏盗库钱,狱具,郁批曰:“窃铜镪以润家,非因鼓铸造铁船以度海,不假炉锤。”移知福清,召为御史中丞。〔宋〕郑昭叔绍兴中知仙游县。适朝廷行经界法,昭叔讲究详审,诸邑差役未定,而仙游已有次第矣。朱文公守漳日,朝廷复欲行经界,乃备录其说,下之属部,以为经量官吏之法。“昭叔”一本作“昭度”,误。周春年绍兴中知县事,有政绩。详见建宁府《人物志》。高禾知仙游县,有惠政。详见泉州府《人物志》。段全温陵人。咸平中仙游县尉。为人简重而有文,首以兴学化民为事。凌景阳为仙游县尉。尝以事出近郊,有道士挟二童子来见,其眉目疏秀,精神爽朗,因留于邑,躬教以经。二子日进不已。景阳秩满,属太守置郡学中。后二子俱擢高科,即蔡襄与其弟高也。黄岩孙字景传,温陵人。宝祐间仙游县尉。兴学校,通水利,创舆梁,为政一本于儒者之道。尤邃文学,尝纂辑《仙溪志》十五卷行于世。〔国朝〕顾思敏洪武中仙游知县。通晓世故,凡学校、廨宇、坛场,咸鼎新之。岁尝歉,罄囊易谷以赈之,民赖以全。王彝宁波鄞县人。宣德中知县事。先是,县之田多荒芜,民赋税不给,则称贷以益之,久而益困,流亡者多。彝至,先区划代民输逋赋,然后招集流亡,使垦荒田。不二年,公私给足,民悉复业。痛革诸色侵渔之弊,奏蠲邑民岁编吉了弓兵之役,以至学校坛宇,凡有关于政教者,莫不一新。时以循吏称之。甫三年,卒于官,邑人哀慕不已,立碑颂德。

废兴化县附

〔宋〕许世昌庆历中知兴化县。张彦博嘉祐中知兴化县。按县令梅泽《壁记》云:“由太平以来,至元丰历百余年,临是邦者,唯闻许公世昌、张公彦博称为贤令。”丘铎温州人。绍兴中知兴化县。曹勋字上达,应天府人。绍兴中知县。按尉朱谋书丘铎祠堂碑阴云:“勋每自言其能守前政,故至今称贤尹者,必曰丘、曹。”黄逸字德俊,晋江人。绍兴中知县。为政根于至诚,尤崇尚学校,建议道堂,日集诸生,刮劘切至。邑人郑侨以文章魁天下,实其所造就云。梁录5字廷坚,处州缙云人。淳熙间知县。廉平公直,驭吏严,而爱民如子。县解发官钱入郡,例敷保甲6,劳扰特甚,录处之有道,民争趋之,后遂为成式。林振字宗玉,福清人。庆元中知县。资禀冲粹,政事详明,兴滞补弊,不动声色,蔼然儒者之政。在任三载,百姓无犯重宪,狴犴屡空。台宪以闻,特与减磨勘二年。颜师鲁绍兴中兴化县主簿。时黄逸知县事,有贤名,师曾与县尉葛元樵协力赞之,邑以称治。孙昭先淳熙中主县簿。民有冤枉,率于郡自列,愿求直于昭先,郡守器之。〔元〕蔡真延祐中兴化县尹。邑民刻碑颂之。称其律己廉,宅心仁,视事勤政,执法严明,均赋役,建义仓,兴学校,表先贤,百废俱举。吴厚字德载。泰定间兴化县尹。去之日,邑人思之,为立遗爱碑。其略曰:“邑有贤尹,前蔡后吴。蔡如子贱,吴若易于。惟我吴侯,来握县符。炯如玉鉴,凛若冰壶。能使鸱枭,化为凤雏。邑无流移,官无负逋。蔡侯去矣,有吴大夫。吴侯之去,继者谁欤?”叶衡字仲兴7,饶州德兴人。后至元间兴化县尹。秩满而去,民立碑颂之。其略曰:“民苦赋敛,侯为优助。民苦盗贼,侯为戢捕。治其吞并,仁让以兴。治其虚诞,讼狱以清。彻善罪己,旱暵斯息。泣告于神,郡虎屏迹。我有四野,侯辟耕之。我有学校,侯作兴之。侯之爱民,如母护子。民愿受廛,襁负而至。三年善政,感人至深。前蔡后叶,实慰我心。宋熹字仕明。后至元中尹兴化县。治民以诚,而济以威爱。秩满,父老不忍其去,立石颂之。赵文焕字有章,真定武邑人。至正中兴化县主簿。恤民隐,察狱情,劝农桑,兴学校,惩奸恶,息盗贼。时有伪称百户巡盐者,比屋骚动,文焕诘之,遂伏辜。一时政化大行,词讼自简。部使者审谳,狱无一囚。〔国朝〕吴旭字旭旦,抚州临川人。永乐中兴化知县。时岁歉政烦,旭区划有方,民以不扰。尤敦学校之教,而申以孝悌忠信之行。不逾年,化行政举。杨武平阳曲沃人。永乐中知县。惩恶植善,处之以公,而行之以简。先是,邑之岁粮,岁输于平海,舟楫不通,民甚病之。武陈其利害之状,遂得输之于郡。祝芳年广信玉山人。洪武三十三年兴化县丞。廉谨宽恕,视民如子。后致仕去,邑人称贤佐者,必曰芳年云。

福宁州

〔宋〕潘中靖康改元知长溪县。政举化行,民安其业。后为建寇叶侬所执,大骂不屈而死。民立祠祀之。详见建宁府《人物志》。黄龟朋庆元中知县事。兴学校以育才,置学田以养士,政有显迹。杨志嘉定中知县事。视篆数月,百废具举。公暇辄吟咏以自乐,邑人仰慕之。方之泰知长溪县。治绩甚著。详见兴化府《人物志》。姚东庆元中主长溪簿。详见漳州府《人物志》。蔡高景祐中为长溪尉。为政人称神明。详见兴化府《人物志》。黄琮尉长溪县。戢吏便民,每出巡警,乡民不知也。未几,丁父忧,邑令悯其贫,鸠诸刹几千缗以赙,琮固辞不受,徒步护丧归。赵时焕嘉定中尉长溪县,政声大振。详见泉州府《人物志》。

〔元〕张伯颜字正卿,其先河间人,后徙吴门。泰定间、至顺初知福宁州。均赋役,革冗滥,禁侵渔,杜私谒,清刚之操,终始如一。在任尝修学校,创学田,士民感其德惠。王伯颜字伯敬,滨州沾化人。至正九年知福宁州。首革猾吏飞粮之弊。兴学校,课农桑,德政甚多。在官逾三载,贼自邵武间道来逼,乃与监州阿撒都剌募壮兵五万,伯颜与子相驰破之。贼帅王善拥众直压州西门,伯颜与战被执。善欲其仍尹此州,伯颜叱骂不屈。善亦执阿撒都剌,责其拒斗,噤不能对。伯颜复唾善曰:“我杀贼,何言拒耶?我死当为神以杀汝。”遂挺颈受刃。颈断,涌白液如乳。暴尸数日,色不变。州人哭声连巷。贼既杀阿撒都剌,释相欲官之,相亦骂贼死。相妻潘氏,絜二女被获,亦骂贼,母子同死。伯颜既死,贼时睹其引兵出入,竟败。御史余阙以状闻,追封太原郡侯,命本州立庙祀之。

〔国朝〕龙存仁湖广人。洪武十八年知福宁县。修废坠,恤孤寡,兴学校,崇礼义,举贤才,祛民害,理冤狱,均赋役,民爱戴之。尹昌隆字彦谦,吉安泰和人。洪武三十二年,以御史调知福宁县。处心清白,莅事公勤。凡有科差,必验其丁产而高下之,吏不得售其奸。公暇,辄召诸生为之讲解,民敬服焉。郭淳绛州绛县人。洪武中福宁县丞。廉以律己,勤以莅政。民怀其惠,吏畏其威。

宁德县

〔宋〕宋棐政和五年进士,调福州士曹掾,改知宁德县。县久不理,民输送率归吏手。群不逞持文书叫嚣里中,至二三百辈,真伪不复辨。棐至,立革去,邑人德之。储惇叙知宁德县有惠政。详见泉州府《人物志》。赵侁之字宗盛。绍兴初知县。持法明谨,临机独断,吏不能欺,狱无冤抑。岁饥,劝富民赈贷,民赖以济。暇则延耆老行乡饮之礼,兴孝悌之教。邑有群不逞为民害者,侁之严禁戢之,乃阴谋欲焚邑治,乘机为乱,侁之廉得其实,设方略,捕杀其首谋十又四人,邑以安靖。赵善悉字寿卿,宋宗室也。淳熙初知县。其律己廉,其待人宽,作兴学校,劝课农桑,后以治行升嘉禾太守。徐梦发建安人。淳熙中知县8。有学有守,为政以礼士爱民为首务。尝修学校,建先贤祠,邑人至今犹感慕焉。赵善封知宁德县。有治绩。详见漳州府《人物志》。李泽民淳祐中知县。居官一以爱民为心,政平讼简,民安其业。尝筑堤九百七十余步,以便行者。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中为宁德簿摄尉,以获盗寇,改秩知于潜县。后至宰相。史称衡才知有余,亦一时之选云。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及试礼部,俱在秦桧前列,由是为桧所嫉。桧死,始赴宁德簿。后以宝章阁待制致仕。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元〕徐赐由建宁西安巡检登迁宁德主簿,俱有治绩。详见延平府《人物志》。〔国朝〕王溥字孟周。洪武四年知宁德县。建学校,礼师儒,重农务本,以公勤著称。朱政字文正,安庆望江人。洪武中知县。人称其有守有为。关可诚惠州归善人。洪武二十二年,由监察御史调知县事9。守己奉公,爱民礼士。后升湖广佥宪。贾得善绍兴萧山人。永乐初知县。抑豪强,兴学校,聪明有为。张初潮州安吉人。宣德中知县。明直仁恕,百姓安之。尝大新学校。詹应抚州金溪人。知宁德县。有政绩,吏民畏怀。许希颜怀庆人。知宁德县。纲纪严明,仁威并著,民倚赖之。

福安县

〔宋〕郑黼字文甫,崇安人。淳祐五年知福安县。时县始置,绵蕞为治。黼经划邑居,设施政令,井井有条,而民不知劳。去任,邑人送之,无不垂涕。林子勋字翼之,婺州永康人。淳祐八年知县事。时县治经划已定,而公署未建,子勋踵而成之。居官以廉谨得名。〔元〕忙兀歹回回人。皇庆中尹福安。以廉洁正大律身,以孝悌忠信导民,敬老爱士,务农重谷,邑民相率立善政碑。高琛燕山人。至顺初尹福安县。为人刚毅正直,表孝悌以励风俗,兴学校以敦教化。锄强植善,厚本抑末。秩满而去,民不忍舍,为立去思碑。胡琏怀孟人。至大间福安主簿。持身廉谨,而以德化民。尝迁建庙学,创薛补阙祠,造溪口诸桥。

〔国朝〕黄理徽州歙县人。永乐中福安知县。礼士爱民,政平讼简,有公勤之誉。郑齐衢州江山人。永乐中知县事。兴学校,均徭役,恤孤寡,而济之以廉勤,邑民怀之。胡晨庐州英山人。正统末福安县丞。时沙寇邓茂七倡乱,旁近愚民乘机啸聚,侵掠县境。晨设方略备御,民赖以安。景泰初,岁歉民饥,仓廪匮竭。晨立券称贷于富家,犹未足,乃议尽借际留仓米赈之。同官欲俟申请然后发,晨曰:“申请待报,动经旬日,民死亡过半矣。有罪晨请独当之,誓不以相累也。”遂开仓赈给,民得全活者甚众。

校注

1据嘉靖《邵武府志 秩官》“知军”下疑脱一“事”字。

2嘉靖《邵武府志 名宦》作“适直岁歉”。

3嘉靖《邵武府志 名宦》作“沙寇犯境”。

4弘治《兴化府志 吏纪四》作“太宗雍熙三年以大理寺丞来知”。

5崇祯《兴化县志 宦绩》作“梁陆”。

6崇祯《兴化县志 宦绩》作“例该付之保甲”。

7弘治《兴化府志 吏纪四》及崇祯《兴化县志 宦绩》均作“字仲舆”。

8乾隆《福宁府志 秩官》作“淳祐十二年知宁德县”。

9乾隆《福宁府志 秩官》载:“洪武二十三年知县,后擢广东佥事。”

卷之四十

公署

闽为东南一藩镇,环数十郡县之地,而统数百万之民,于是乎有岳牧以宣政化,有臬司以正百度,有帅臣以诘戎兵,而复莅之以重臣,察之以台宪,其间百僚庶职分任其事者又纷然不一,而莫不有公署焉。公署者,凡其听事之堂与其燕处之室皆是也。虽职位有崇卑,而等威有隆杀,然堂必高明,室必静深,皆足以为听事安身之所,是岂徒尊崇其身而已哉!实所以疏视瀹听,澄神净虑,以清政令之源也。自版图入我皇朝,初仍元旧,其后渐次改作,迄今百二十余年。自藩省以及列郡大小诸司公署,盖罔有不备,而亦罔有不饰矣。诸君子攸宁于是者,必勉其力之所能为,而尽其职之所当为,使夫俯仰无怍,如《羔羊》大夫之委蛇自公,斯可矣。攸宁于是者,必端于而身,刑于而家,使夫隐显一致,如卫武公之不愧屋漏,斯可矣。若乃刑赏出于爱憎,曲直徇于货贿,假公以营私,矜己以凌人,则处非其据。《曹风》侯人之刺,《周易》负乘之讥,其能免乎?朝廷崇公署,以处有位,有意盖如此,而凡吾徒皆不可以不知也。乃志公署。

方面

统莅使臣公署

镇守衙门在福星坊内,宋尚书王祖道故宅也。国朝洪武初,驸马王恭居之。正统间,遂为镇守内臣公署。其东为花园。其中门外,左为供应所,右家属居室。按《三山志》并续志:伪闽五州1诸侯馆所、宋帅属廨舍、元都转运盐使司俱在福星坊内,疑即此也。

巡抚公署在府学大成殿后,旧贡院地也。其前古府学杏坛之址。洪武十七年,布政使薛大昉割以盖贡院。成化七年,迁建贡院于平山之下。八年,遂改创为察院。今为巡抚都御史公署。

提督市舶衙门在光泽坊内,旧织染局地也。初建于府治西南法光寺东。成化十六年,提督市舶都知监太监韦查与织染局互易创建2。(上三公署俱布政司东南。)

巡按监察御史察院在布政司西南,旧在按察司西偏。永乐十九年,巡按监察御史陈绍夔以都指挥佥事扬□宅创建。至正统十年,御史陈永始奏迁焉,即今所也。其厅堂南向,自仪门外折而西,复折而北,通西街,为外门。天顺间,乃广其南偏地,建外门于仪门之外,而通道于外门前之东西,旧通西街之外门遂塞焉,成化八年,改建旧贡院为察院,遂以为按察分司。弘治元年,改察院为巡抚公署,仍以此为巡按公署,今俗呼西察院。

清军监察御史察院在布政司之东百步许,永乐间为都指挥钱3贵宅。正统六年,以创军器局。其后知府吴信徙局于府治之西,遂旷其址。景泰三年,布政使黄懋重修葺之,以为往来使客寓宿之馆。今为清军御史公署,今呼东察院。

文职公署(属司附)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在子城坊当三山之中。晋郡守严高建为刺史衙。唐为都督府,又为观察使衙,又为威武军衙。五代梁为大都督府。伪闽僭号,改作逾制。宋兴,钱氏纳土,悉废撤焉,独明威一殿仅存。守臣避不敢居,以为设厅,凡勅设宴集,乃在于此。而即其西建大厅,以为视事之所。天圣五年,郡守章频始于其东创都厅。九年,郡守郑载重建大厅。景祐四年,郡守范亢复于大厅之西建小厅,后更名清和堂。宋末,端宗即位于此,以设厅为垂拱殿。元或为行省,或为宣慰司,更置不常。至元十九年火。二十年,右丞蒙古歹建省厅于设厅旧址。置左右司,创诚心堂,立仪门,列东西吏舍军庑。国朝洪武初,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正堂。匾曰“宣政”,后堂匾曰“退思”。永乐中,东廊火,布政使吴福重修。正统中,西廊火,布政使孙升重修。仪门前东西旧各有门,东即古东康门,今塞之,而以其地建分守便厅。西即古西园门,今亦塞之,而以其地建巡海便厅。外为醮楼,其下即外门也。经历司在宣政堂之左。照磨所在宣政堂之右。理问所在仪门外西旁。元至元二十年,右丞蒙古歹建。厅之东有吏目厅。司狱司在理问所内西南,又西为监房。广积库在布政司西廊后西南隅。

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在布政司之南,少西即宋提刑司也。按旧记,公宇有上下衙,盖提刑与同提刑各为一司,皆明道二年提刑刘立之建。乾道间增置武臣,初寓转运行司。淳熙三年,武提刑叶南仲始分建公宇为东西两厅以视事。元初,改为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后复改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并以东厅视事,以西厅为南台监察分治行司。大德八年,宪使普化增筑东厅旧址,建公厅,匾曰“中正”。复建后堂,匾曰“钦恤”。仍葺两庑而新之。至治三年,仪门火,宪使咬咬重建。国朝洪武二年,改为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十七年,佥事谢肃重修,更前堂之匾曰“澄清”,而移中正之匾于后堂。建福宁道于中门之东偏,以旧监察行司为察院,巡按监察御史居之。正统五年,移福宁道于钱局,移察院于西街,其地皆入本司。第二门及仪门,旧皆折而东出。天顺三年,按察使胡新更为仪门于中门之南。以旧仪门前之地易民居,辟为广衢东出,其西通西衙小巷。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昇复鬻民居辟为广衢西出。又以旧二门仪门之间空地建便厅西向以为分司。经历司在正堂之东。照磨所在正堂之西。司狱司在按察司中门外之西南。赃罚库架阁库(俱在照磨所之西北。)

属司附

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在谯楼之西,即宋西外宗正司也。按旧记宋转运行衙,在威武门西南,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司,而于其南同一门曰西总。熙宁既筑子城,并二司为一,更其门东向。时提刑二司实在其北,政和间始并入提刑司,而迁转运行司于府东迎仙馆。靖康元年,又以廉访使者衙为之,在试院之西,即旧驻泊厅地也,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寻废。元更置福建等处盐课市舶都转运使司于福星坊内旧福星馆后,或为福建等处都转运使司,或为福建盐课都提举司,或为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更改不常。皇庆元年,始移置今所。延祐四年,运使郭朵喜建。国朝洪武初,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成化十四年,运使康骥重建正堂之东夹室。二十三年,运使金迪重建后堂及外门。外门之前,旧有坊匾曰“国计”,亦重新焉。又创建运使及添设同知廨舍各一所。经历司在正堂之东。架库阁在经历司之东。广盈库在正堂之西。南台盐仓在闽县时升里,宋天宁寺遗址也。元延祐五年创建,国朝洪武五年重建,凡为廒二十又四,缭以周垣。天顺八年,运使刘玑增建廒六。弘治元年,运使金迪重修,复创建官厅并鼓楼外门。

福建市舶提举司在布政司西南,侯官县之西,都指挥佥事王胜宅也。旧置司于泉州,后番舶入贡,多抵福州河口。成化五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奏请移建于此。内有吏目厅。进贡厂在府城东南河口,国初创建。凡番国贡献方物,初皆贮于此,然后转以上进。怀远驿在进贡厂之南。国朝创建以为番国使臣馆寓之所。

武职公署

福建都指挥使司在布政司之东南,即宋试院地也。元为福州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改为福州卫。八年,更为福建都指挥使司,驸马都尉王恭辟而新之。三十一年,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署福建都指挥使司事陈俊重建正堂。宣德八年,都指挥佥事刘海重建后堂。景泰间,都指挥同知刘宽重修。成化十九年,都指挥同知马澄、都指挥佥事辛晟建吏舍三十六间。二十二年,复修葺后堂,并增建左右厢房四间。经历司在正堂之左。断事司在都指挥使司之西,亦宋试院地也。元为录事司。国朝洪武元年,改为福州卫镇抚司。八年,始以为断事司。厅之东有吏目厅。司狱司在断事司之西。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在府城东南河口。旧福州三卫各置一厂,左卫厂在庙前,中卫厂在象桥,右卫厂即今所是也。景泰间,镇守监丞戴细保议悉并于此。每岁选委清干指挥一员,提督修造各水寨备倭舟船。

郡县

福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东北一里许,与按察分司相并。洪武二十一年,指挥佥事柏坚等创建仓廒,名曰“常俶”,后废。成化间改建以为布政司,清理军政官视事于此,俗呼清军馆。长乐县一所,在县治之西。洪武初建。成化二年,参政赵昌撤而新之。连江县一所,在县治西福宁道之左。旧在钦平上里,成化十年,知县章武改建今所。福清一所,在县治东南,旧为际留仓。天顺七年,参事尹淳建。古田县一所,在县治北文登坊内,正统间建。罗源县一所,在县治西衮绣坊内。旧为税课局,正统元年,典史华崇改建为分司。成化十七年,知县陈瑷重修。

按察司分司在府治东北一里许,与布政分司相并。洪武二十一年,指挥佥事柏坚等创建仓廒,名为“常俶”,后废。成化间改建,以为按察司,清理军政官视事于此。

福宁道在布政司西南三山驿之西,即元西驿也。旧在按察司中门内之东,正统五年迁于钱局。成化七年改建为贡院,迁移今所。长乐县一所,在县治东儒学之北。洪武初建为按察分司。二十八年改今名,后仿此。连江县一所,在县治西。洪武十一年,主簿由祐建。福清县一所,在县治西南,元捕盗司也。国朝洪武十二年改建。古田县一所,在县治西,洪武十一年知县王安建。永福县一所,在县治西,洪武十四年建,后毁。藩臬行部至邑,俱寓治重光寺。闽清县一所,在县治东,洪武九年建。成化五年,知县左辅重建。罗源县一所,在县西衮绣场内,洪武九年署县事税课局大使杨清卿建。

贡院在布政司东北平山下。旧在谯楼之东。宋元祐五年,郡守柯述创建。国朝洪武十七年,布政使薛大昉移于城南兴贤坊内,即今巡抚公署也。成化七年,移建今所。其地元时为三皇庙。洪武二十九年,以古帝王非郡县宜祀,遂废。永乐九年,为铸钱局。正统五年,改为福宁道。至是,尽撤其旧,中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两旁为厢房。堂之东为誊录、受卷、弥封之所,西为对读、供给之所。衡鉴堂之北为内帘中堂,匾曰“公明堂”。东西列屋数间,为考官阅卷之所。两旁庖湢列焉。至公堂之前为试场,场之中为明远楼,南为门三重,前临长街,中建一坊,匾曰“贡院”。两旁为二坊对立,东曰“论秀”,西曰“登俊”。莆田柯潜为记。

文职公署

福州府在布政司之西,即宋安抚司春台馆忠义堂之地也。元为亳州万户府。国朝洪武二年,改建为福州府。七年辟廨宇,二十一年火,二十六年知府廖崇德重建。中门外西南为营造军器库,东为土地庙,直南为外门。外门直街出百步许,临西街立坊,匾曰“宣化”。经历司在正堂之西。照磨所在正堂之东。司狱司在府治中门外之西。大储库在照磨所之东。架阁库在穿堂之西。税课司在府治东南安泰桥北西偏。常丰仓在府治西南,旧为雪峰寺廨院。五代时,王审知改为罗汉寺,后废。国朝洪武十七年,遂以其址建常丰仓。正统五年火,八年重建,为廒凡二十有六。织染局在府治西南地平寺东,旧为提督市舶公署。洪武八年,建于府治东南光泽坊内。成化□□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遂以此为织染局4。阴阳学在布政司谯楼之东。医学在谯楼前街西。景泰三年,镇守奉御来往重建。(上二学俱洪武十八年设,后仿此。)僧纲司旧在府治东南闽县左二坊石井巷,后废。今寓于开元寺内。道纪司在府治东南九仙观。(上二司俱洪武十五年设。)后凡僧纲、僧会、道纪、道会司,俱仿此。三山驿在府治西南,即宋提刑司团结军寨之故基。宋时城中为驿五,后尽废。元至元间,以宋赵资政府为在城驿。元贞二年,平章高兴移今所,创东西二驿,今驿即东驿也,其西驿,成化七年改为福宁道。三山递运所在府治西南三山驿前少东。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府治前宣化坊之左右也。旧俱在布政司东,今东察院地也。正统六年,知府吴信移建今所。)

闽县在府治东南秀实坊内,净业寺故址也。旧在闽都坊内,宋嘉祐七年重建。元大德二年,县尹郭升之复建。国朝洪武二年,知县路圆玉移建今所。□□□年,知县邵奎重建典史厅,在正厅之东。县狱在中门外之西。五虎门官母屿巡检司在府城东南嘉登里,洪武二年建。闽安镇巡检司宋为监镇衙,元为巡检司,国朝洪武二年建。税课局在府城南时升里中洲,今省其税闽安镇税课局领之。闽安镇税课局洪武二年建。(上二公署俱在府东南江左里。)大田驿在府城南西集里。江南河泊所在府城南嘉崇里,洪武十六年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外门之左右。)横山铺在嘉崇里。江南铺在时升里。白湖铺在光德里。龙卧铺在开化里。方北铺圆屯铺(上二铺永福里。)方南铺□□□铺梁山铺在集善里。大田铺在西集里。义溪铺在□□里。尤铺在□□里。(已上十二铺俱府城南。)

侯官县在府治南官贤坊内,唐贞元间始自旧县徙入郡城。元至大间,又徙建于城西旧澄澜阁址。至大十六年,为普平章衙。国朝洪武三年,后为县治。二十九年火,知县张继重建。永乐元年复火,乃權构以莅事。宣德七年,主簿张铎、典史李伟始建厅宇。厅之东为典史厅,西为库。中门外之西为县狱。正统五年,知县梁叔蒙增建穿堂。竹崎巡检司在府城西北十六都,正统六年建,十四年火,景泰五年重建。洪塘税课局在府城西二都,洪武三年建。小箬驿在府城西北三十四都。白沙驿在府城西北三十四都。(上二驿俱元时置,国朝因之。)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之左右。)城西铺在西关厢。陈湖铺在三十五都。叶洋铺□□□□。白沙铺在二十四都。马坑铺在三十四都。大濑铺松岭铺在十九都。丰田铺在三十四都。汤池铺在二十三都。小箬铺在三十四都。横路铺在府城西北。嵩滩铺在二十五都。(上十二铺俱在府城西北。)

怀安县在府治北子城坊内,初治芋原江北。洪武十一年,县丞张希关奏移入城。十二年,知县薛武始建于今所。景泰五年,知县吴益重修正厅之东为典史厅,又东为库,中门外西偏为县狱。五县寨巡检司在府城西北十七都。以其地接闽,侯官、闽清、古田县界,故名。元至元三年设,国朝因之。杨崎税课局在府城西南九都,洪武元年设。旧无廨宇,十七年以没官卓子康宅为之。芋原驿其怀安递运所之西北一都。怀安递运所在府城西南一都,即旧县治也。洪武十二年,县治移入府城,遂为递运所。旌善亭申明亭(俱在登云坊内。)总铺在布政司谯楼内之东,洪武初建。梅亭铺土枢铺(上二铺在二都。)游崎铺在十二都。葛崎铺在十四都。铁岭铺在十五都。(上六铺俱府城西。)来宜铺在二都。北岭铺在三都。宦溪铺在四都。任溪铺在五都。(上四铺俱府城东北。)

长乐县在六平山之前,唐武德间置于敦素里平川。上元初,防御使董玠以其地湫隘移建今所。至元三十年,达鲁花赤荅失蛮重建,匾其正堂曰“承宣”,后堂曰“退思”。国朝景泰元年,知县龙韬修建一新。正堂之东为典史厅,西为库,中门外之东为县狱。石梁蕉山巡检司在县东南十五都。旧在梅花千户所城,洪武二十年迁今所。小祉山巡检司在十八都龙江。松下巡检司在二十都大祉。(上二司并洪武初建,在县南。)税课局在县治西,洪武间建。成化十七年知县罗叙重建。长乐仓在县东二十四都梅花千户所城东门内。旧隶于所,正统六年,改属本县。后凡卫所仓俱仿此。阴阳学医学(上二学在税课局前,今毁。)河泊所在县东南十五都。僧会司在县治西天王寺内。际留仓在县治中门外之西。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俱在县东隅。)总铺在县治之西。沙径铺在十都。沙头铺在十七都。梅花北辽铺在二十四都梅花城东。(上三铺俱县东。)巴头铺在县东南十九都。

连江县在龙际山之南,鳌江之北百步许,唐武德间建。宋治平四年重建。元至元三十一年,县尹董正重修。至正六年毁于寇,唯仪门谯楼存。国朝洪武元年,知县王得钦重建,匾其正堂曰“新民”,后堂曰“明德”。正堂之西为典史厅。二堂之间,东为库,西为架阁库。仪门之外,东为土地祠,西为县狱。北茭巡检司在县东二十六都。旧为荻芦巡检司,洪武二十年更今名。二十三年,巡检李朝英重建。税课局在县治西钦平上里通济桥西。旧在县治前大街东古收税亭内,洪武十八年圮于水,遂移建今所。定海仓在县东定海千户所城内东北隅,洪武二十年创建。阴阳学在县治西小龙津坊内。医学在县治前大街西,即旧惠民药局也。蛤沙河泊所在县东二十七都,洪武十六年河泊官卫文杰建。僧会司在县治西钦平上里天王寺内。道会司在县治东钦平下里龙兴观内。府公馆在县治西钦平上里。旧为布政分司。成化十年,知县章武迁分司于福宁道之左,遂以此为府公馆。际留仓在县厅西偏耳房内。洪武三年,知县王得钦建于县西天王寺。永乐十四年,知县董庸移建于钦平上里陈厚得没官房地,后改建今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俱洪武十六年建。成化十八年,知县凌玉玑重建。)县西铺在县治西百五十步许。罗仑铺在清河里。潘渡铺陈山铺(上二铺在光临里。)陀岭铺俞家铺(上二铺在清河里。)赤崎铺在仁贤里。(上六铺俱县西北。)丹阳铺东禅铺(上二铺俱在县北中鹄里。已上九铺,俱元至正十五年建,国朝洪武五年主簿张人卿修。)东湖铺在钦平上里。贤义铺在贤义里。(上二铺俱县北。)财桥铺在县东北嘉贤下里。松坞铺在二十九都。官岭铺丽澳铺埕角铺(上三铺在县东二十七都。已上七铺俱洪武二十七年主簿杨安建。)

福清县在鹫峰山之麓。自唐嗣圣以来,名号数易,县治不改。宋熙宁三年,县令崔宋臣始大新之。簿廨旧在鹫峰路口,亦迁于县门内之东。明年置丞,又明年,县令胡景通为创丞厅于中门内之西。七年复建尉厅于中门外之左。元至元二十八年毁,大德四年,知州母逢辰、同知冯喜重建。国朝洪武四年仍改为县匾正堂曰“公生明”5,后堂曰“燕清”。典史厅在正堂之东。县狱在中门之左。壁头山巡检司在县南江阴里。元至元间,置于南日里,名南日巡检司。牛头门巡检司在县东南平南里岭前。元至正间置于径江,名径江巡检司。泽朗山巡检司在县东化北里。元至元间置于练门,名练门巡检司。(上三巡检司俱国朝洪武十二年移建今所,改今名。)南门税课局在县南龙首桥之北。元至元元年置6,旧名南门务。海口税课局在县东南方民里镇头,元至正间置,旧名海口务。(上二局俱国朝洪武初改今名。)径江税课局在县西南灵得里。宋元丰元年建于径江,名径江务7。国朝改为税课局。洪武十八年圮于水,明年乃徙建于径江之北。福清仓在镇东城内东南隅。洪武二十一年,指挥同知王得建,为廒凡二十有三。万安仓在县万安城内千户所之南,洪武二十一年正千户王忠建。阴阳学医学在县南隅场前。宏路驿在县西善福里。宋时建于太平铺之左。元至元十六年徙建今所,名宏路站。国朝洪武十二年改为驿。蒜岭驿在县西南光贤里。宋时建于渔溪市之南。元至元间徙建今所,名蒜岭站。国朝洪武十二年改为驿。蒜岭递运所在蒜岭之旁。宏路递运所在宏路驿之旁。(上二所俱洪武十二年设,后并省入各驿。)河泊所洪武十二年设。海口场盐课司元延祐六年司丞庞证建。(上二公署在县东南方民里海口里。)牛田场盐课司在县南时和里。元延祐间司丞赵焕卿建,后毁于兵。至正十年,司丞刘志重建。(上二司旧名司令司,俱国朝洪武初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二十五年又改为盐课司。)盐廒在东西南北团之左右,共九十一间。僧会司在清远里黄檗寺。道会司在方民里福真观。际留仓在县门内,即旧县库也。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门外之左右。)县前铺在县治南五十步。常思铺磨石铺(上二铺在方兴里。)太平铺高车铺(上二铺在修仁里。已上四铺俱县西北。)金应铺玻璃铺(上二铺在清远里。)渔溪铺在万安里。苏溪铺在安香里。(上四铺在县西南。)蒜岭铺在县南光贤里。(已上九铺俱元至元间设。)宏路铺在善福里。浯溪铺在清源里。(上二铺俱县西。)店头铺在县南仁寿里。海口铺在县东新安里。三山铺在县东南化北里。桃林铺在平北里。后坑铺城西铺(上二铺在平南里。已上三铺俱县南。)薛田铺在县东永宾里。(已上十铺俱洪武间增设。)

古田县在平山之南,双溪之汇,唐开元二十九年建。宋初尉簿并置,簿厅在县之侧,尉厅在县之东南。绍兴十年,复移尉厅于行衙右。元丰元年,增置西尉,又建治于教场间。崇宁间复置丞,又为厅于县西。元至大二年,达鲁花赤木薛重修县治,并建典史幕于正厅之西。至正十六年,达鲁花赤刺会萨重修。国朝因之,改典史幕于正厅之东。外为谯楼。楼之下为县门。其左右为县狱。洪武三年,知县韩秉嘉始建廨舍。杉洋巡检司在县东三十六都,宋、元间设。国朝洪武十二年,巡检袁兴重建。成化十九年,巡检陈□修。阴阳学在县治西云津坊之东,久废。医学在县治北兰魁坊,即旧惠民药局也。今废为民居。黄田驿在县西二都,宋名使华亭,元改黄田驿,国朝因之。水口驿在县南一都。宋时置,名嵩淡驿,其地即太平兴国所迁县治之故址也。元改今名。国朝洪武初重建。水口递运所在水口驿旁。洪武三年设置所事水口驿丞姚斌建。成化间,驿丞屠安书修。僧会司在县治西北吉祥寺内。道会司在县治北贤兴坊佑圣宫西畔。府公馆在布政分司之北。洪武二十二年,县丞魏庸建。成化十五年,福州府通判罗锷重建。际留仓在县治北兼善坊。元大德七年创,国朝因之。岁储米以给官吏月俸,而廪使客,给孤穷,皆取诸此。成化十六年重修。旌善亭洪武十六年设。申明亭洪武三年设。(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总铺在县治前。洪武初建,成化十七年重建。曹阳铺茶亭铺崎岭铺(上三铺在七都。)汤寿铺常濑铺宋初建在水口驿下,成化十七年移建于水口驿上一里许。(上二铺在一都。)朱坑铺秀岭铺(已上七铺俱县西。)预洋铺谷口铺竹园铺云顶铺(上六铺俱在县西北二都。)

永福县在双溪之上。宋初建尉厅于古楼门内之西。元丰二年,建簿厅于县治东隅。崇宁中又建。丞厅于古楼门内之左。建炎三年毁。县令陈炎仅立厅宇。绍兴初王禹同继之,乃建鼓楼。二十一年,县令叶秉彝修建始备。宋末复毁于兵。元至元十六年,达鲁花赤扈全重建。国朝洪武间又毁,草创以视事。成化□□年,知县□□重建典史厅,在□□□。县狱在仪门内之西。际门巡检司8在县西三十三都。宋建于辜岭,名辜岭寨。元至元间移建于此,改今名,国朝因之。阴阳学在县治北大街。医学在县治南。僧会司在县治南重光寺内西庵。道会司在县治北香山堂。府公馆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四年建,今废。际留仓在县治内。元时建,名常平仓。洪武十四年改今名。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门外之左右,今俱废。)总铺在县治前。汰口铺在十都。葛岭铺在六都。峡上铺在三都。(上三铺俱县东。)创岭铺在县东南一都。

闽清县在梅溪之南里许,即梅溪场故址也。五代梁乾化中草创。宋大中祥符初,史温为令,政通人和,大姓四十四人,鸠财大建厅宇。熙宁元年,悉为洪水所荡,县令徐绛谋欲缔造,有僧思远等八十余人以住院遗积复鼎新之。淳熙四年毁。明年县令朱启建,寻复毁。十年,县令胡持重建。□祐四年又毁,独鼓楼存。是年重修,宝祐改元又毁。县令陈仍复建,独鼓楼未备。国朝洪武九年,主簿郑本始构厅宇及谯楼。正统十三年悉毁于兵,独仪门六房仅存。景泰元年,知县余祯权于旧址构小屋三间莅政。天顺七年,典史余铭始建县厅及幕厅。成化四年知县左辅、八年知县黄漟,相继增葺其所未备。阴阳学在县治东升平坊。医学在县治东和丰坊。(上二学俱成化十三年毁。)僧道司在县西十六都普贤寺。府公馆在县治南。洪武二十五年建,成化四年知县左辅重建八年圮于洪水。际留仓在县治内之西,成化四年知县左辅重建。梅溪铺在县治前二十步。眠石铺在县东升平坊。甕口铺在县北和丰坊。(上三铺俱洪武元年建,成化六年知县左辅修。)

罗源县在东戴坑。南宋庆历八年县令陈偁建。建炎初毁于建寇。三年县令吴确仍建。淳熙六年县尉施炎重建尉厅。元至治元年主簿刘秉仁复新县治。国朝洪武二十五年,县丞甘志和重加修葺。成化八年知县施弘又撤而新之。十六年,知县陈瑗改建,视旧有加。阴阳学在县治东三皇庙之北。元至治元年主簿刘秉仁建。国朝洪武二十九年圮。寓于县北天庆观法堂之左,今亦废。医学在县治西急递铺之东,即元时惠民药局也。河泊所在县治南沈尉桥之北。洪武十一年县丞庞益建。景泰七年河泊官张用成重建。僧会司在县北徐公里仙茅寺。道会司在县东北起步桥北天庆观。(上二司俱废。)府公馆在县治之东,城隍庙之西,旧三皇庙址也。成化十年知县施弘建。际留仓在县东隅沈尉桥之北。洪武二十九年县丞田敬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之左右,俱洪武十一年县丞庞益建。成化十九年,知县陈瑷重建。)县前总铺在县治西五十步。岭头铺三源铺护国铺(上三铺俱在县治东北徐公里。)鳌峰铺应德铺(上二铺在县西梅溪里。)黄沙溪铺在新丰下里。新丰铺在新丰上里。(上二铺俱县西北。)

武职公署

福州左卫指挥使司在都指挥使司东南。宋为荐福寺,元时废。至正十九年,以其地建勉斋书院。国朝洪武八年,指挥佥事宋允创为右卫,内立五所,十八年复增一所。二十一年改为左卫。正统二年,指挥王智重修。经历司在正堂之东。镇抚厅在中门外之左。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两廊前之东西,各有十百户所。)盛储军器库在侯官县右一坊英达坊内。成造军火器局在闽县南津坊内。屯田新旧共三十九所洪武二十八年并,永乐二年制令分军屯种,以赡军储,共田地四百九十七顷三十八亩八分,计旗军一千六百九十七名。左所屯五所,俱在侯官县二都西禅铺起至二十二都岭柄白沙止。右所屯五所,俱在闽清县升平坊渡口起至十都鱼坑止。中所屯五所:闽清县三所,在十六都大樟起至二十一都林浦门止。永福县二所,在一都大樟起至四都牛斜止。前所屯五所,俱在永福县八都郑洋起至十二都鱼坑止。后所屯五所,俱在永福县十九都铁场起至二十四都杉洋止。中左所屯五所,俱在永福县二十五都界竹口起至三十都葛洋止。新屯九所俱在泉州府永春县十都卓铺起至二十都前窗止。

福州右卫指挥使司在都指挥使司之东9,即元福州路总管府司狱司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省,以其公署为左卫,二十一年复设。二十四年,指挥佥事常弘始改建于此。经历司在卫堂之东。镇抚厅在卫南百步许子城坊内。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俱在卫中门外,列于东西,各有十百户所。)盛储军器库在侯官右三坊合潮桥西。成造军火器局在怀安县小古楼。屯田新旧共三十九所共田地五百七十六顷六十四亩三分三厘,计旗军一千九百二十六名。左所屯五所,俱在怀安县二都社坞洋起至十三都官口止。右所屯五所,俱在怀安县十五都前冲起至二十都下冲坑止。中所屯五所:怀安县一所在三都上洋;古田县四所,俱在五都破寨乾起至十都前山止。前所屯五所,俱在古田县十二都起至四十四都赤桩止。后所屯五所:古田县一所,在四十五都胭脂;罗源县四所,俱在二都小获起至七都小桥止。中左所屯五所,俱在罗源县黄童里霍口起至灵济里官口止。新屯九所,俱在泉州府。永春县五所,俱在二十都梅坂起至二十四都汤头止。惠安县四所,俱在十都长轮起至十四都大中止。

福州中卫指挥使司在左卫之东,宋太平寺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指挥佥事张得创为左卫。二十七年改为中卫。景泰五年指挥李善重修。经历司在卫堂之东。镇抚厅在卫中门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两廊前之东西,各有十百户所。)盛储军器库在闽县左三坊法海寺前。原在法海寺内,正统间本寺重建,为改造于今所。成造军火器局在闽县南津巷内。屯田新旧三十所其田地五百四十顷一十四亩,计旗军一千五百九十三名。左所屯四所,俱在闽县南嘉崇里吉祥洋起至嘉登里刘崎止。右所屯四所:闽县一所,在瑞圣里埔头;长乐县一所,在二都姿岭等处;连江县二所,俱在永贵里王孙至二十六都沃里止。中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集政里敦玻山起至贤义里桂林止。前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沱市起至仁贤里了然止。后所屯四所,俱在连江县中鹄里杜塘起至仁贤里鲤溪止。新屯一十所:泉州府惠安县一所,在二都涂岭;兴化府仙游县九所,俱在光山里砂溪起至来苏里上董止。教场在府城南门外九仙山之南,周围约四里许,中有都帅厅事,并福州左、右、中三卫厅事。城西旧亦有教场废。水口关在古田县南一都。宋初设镇,有监镇官,元时革。今本卫委百户一员守御。

镇东卫指挥使司在福清县方民、新安二里间镇东城内。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经历司在正堂之左。镇抚厅在正堂之右。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俱在卫内列于两廊前之东西,各有十百户所。)教场在卫之东门外五十步,方广二百步中有演式亭。垾寨三处松下寨在县东永宾里;大丘寨在南平里;白鹤寨在平北里。(上二寨俱县南。)屯田新旧一十八所共田地四百二十七顷九十二亩三分八厘,计旗军一千四百三十二名。左所屯三所:长乐县一所,在永福里等处;福清县二所,俱在遵义里。右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俱在平元里,兴化府莆田县一所,在□□里。中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俱在灵得里起至新丰里止;莆田县一所,在延寿里。前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俱在修仁里;莆田县一所,在常泰里。后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俱在善福里;莆田县一所,在合浦里。中左所屯三所:内福清县二所,俱在灵得里;莆田县一所,在合浦里。烽燧凡七处松下、峰前(上二处在县东永宾里)、大丘、后营(上二处在平南里)、白鹤、大壤、垅下(上三处在平北里。以上五墩俱县南)。万安千户所在福清县南平南里万安城内。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吏目厅在所厅之左。镇抚厅在所厅之右。十百户所在仪门左右。教场在所城西门外三里方广三百步。垾寨四处俱洪武二十年置。沙坞寨连盘寨长沙寨(上三寨在平南里。)峰头寨在光贤里。(已上四寨俱县南。)小埕澳水寨在府城东北。连江县每岁分附近卫所军士更番备倭于此。方岳重臣合议,推择闽诸卫指挥之有才略者一人,以总督之。其因合分军卫所,又各推指挥一人以分督之。亦终岁而更,后各水寨仿此。福州右卫官一十一员,旗军一千三百八十九名。镇东卫梅花、万安二千户所,官一十七员,旗军二千五百四十二名。福宁卫镇海千户所,官四员旗军四百名。

建宁府

上司公署

镇守公馆在紫霞洲之西南行都司之左,旧名黄衙,本建阳卫公署也。洪武十二年,卫调于太平府,始改为公馆,凡郡所造贡献品物,悉藏于此,及镇守内臣按部煎销各坑银课亦居焉。布分政司在宣化坊府学东,左卫仓故址也。景泰四年,知府贺沈创建。浦城县一所,在县治东西山精舍之后,正统六年主簿周聚创建。建阳县一所,在建宁道之东,正统五年以旧三官堂创置。成化十三年参政刘观建咨度坊于其左。松溪县一所,在县治南临大溪,正统五年创建。崇安县一所,在军营岭之左,宗省仓址也。成化十一年知县王肃创建。政和县一所,在县治西,正统五年知县江显创建。寿宁县一所,在儒学之东,天顺七年,按察副使郎胜命知县沈能建。建宁道在府治东,宋徐参政、元李万户居第也。国朝洪武初,创为福建按察分司。二十三年更为宁武道。二十八年改今名。宣德七年,副使刘棻重建后厅,增庖湢及吏胥之舍。天顺间,佥事牟俸增建外门。成化十八年,佥事谈俊并知府张正增建花亭并小厢廊。按旧志徐参政、李万户俱不言其名。考之《人物志》及《名宦志》,疑徐清叟及李铉也。浦城县一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年知县周鹏举创建。建阳县一所,在县治东南隅。洪武二年知县吴义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三年重建。松溪县一所,在县治东。洪武初,即旧城隍庙地创建。崇安县一所,在县治左。洪武初创建。政和县一所,在县治东。天顺四年按察副使沈讷重建。寿宁县一所,在县治西,景泰七年按察佥事沈讷建。

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在府城内中和、平理二坊之间,旧府治也。唐建中初,刺史陆长源建。乾符间毁于巢寇,郡守高愔重建厅宇。天祐中,节度王崇文乃建大厅为视事之所。宋建炎四年,守韩珉始建便厅。绍兴三年,守向伯奋增创设厅、仪门、东西两廊。东置架阁、甲杖10、军资、上供、常平、诸库,西置佥厅、吏舍及支盐库。十四年,双门谯楼圮于水,守张铢重建。二十六年,守宋瑗创射圃,建堂于其中,曰“正已”。孝宗登极,乃升潜藩,更置府额于门上。门之外有二亭,左曰“宣诏”,右曰“颁春”。淳熙间,守韩元吉、苏峤相继缮治。绍兴元年,守郑侨建仪门。至正十七年,改建宁路总管府。二十二年,又改为建宁分省。国朝洪武初,改为建宁卫。八年,更为行都司。经历司在正堂之左。成化十二年,经历叶寿重修。断事司在仪门外之右。宋为西通判厅。元改为瓯宁县。国朝洪武八年,始改为断事司。岁久寝坏。成化十四年,断事夏白于行部大臣,遂给公帑,而命府同知李明共修葺之。厅之东有吏目厅。

文职公署

建宁府在府城宣化坊内,即宋提举司、元肃政廉访司故址也。旧在中和、平理二坊之间。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卫,寻改为行都司,府治寓于建安县。八年知府胡祯始移建今所。堂之北,为架阁、仪杖二库。后堂之东北,为元明庙,宣德七年,知府张顺重修。成化三年,知府刘钺于府门之前为平政坊。又前临大街建楼,为府外门。经历司在府堂之右。照磨所在府堂之左。司狱司在府治之右。旧在行都司前宋之左狱址也。国朝洪武八年设,十四年移建于府治西从化坊之东南。景泰四年,知府贺浤又奏迁今所。税课司在府城中兴仁坊,即宋瑞华馆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创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署司事广实仓副使周訚复建。成化十六年,同知李明重建。广实仓凡五所一所在府城中宣化坊,即宋西仓旧址也。国朝洪武八年,知府胡祯建。十九年,改为建阳卫仓。三十一年,改今名。知府苪麒11创建廒十又五,为间凡七十又五。一所在府城中朝天门德胜坊黄华山,即宋盐仓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知府胡祯建廒一,为间凡五。所在府治之右从化坊内。洪武二十三年,知府鲁仁杰建廒四,为间凡二十。一所在府城中亲贤坊内。永乐五年,知府刘敬建廒九,为间凡四十又五。一所在府城中德胜坊内。永乐三年,同知杨志铭建廒十又一,为间凡五十又五。十年,知府刘敬建廒三,为间凡一十又五。十三年,又建廒八,为间凡四十。新仓在府城中宣化坊。旧为指挥杨晔居室,没入于官。成化十八年,知府张正、同知李明建廒一十又二,为间凡三十又六。永丰库在府治之右,旧白云寺址也。洪武十三年建,今不设官。原降铜记本府经历司兼领之。织染局在府城中崇儒坊。洪武六年创建于黄华山下。永乐六年迁府学于其地,遂以旧府学地为之。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十二年重建。弓箭局洪武九年设。旧寓通玄观。正统十二年移附织染局。阴阳学旧景福堂址也。医学(上二学俱在府城中定安坊。)僧纲司在瓯宁寺西隅开元寺。洪武十五年,设于大中寺。二十八年寺毁,徙城南光孝寺。永乐十四年,寺圮于水,因徙今所。道纪司在府城东报恩观12。建宁递运所在府城通济门外敬客坊。洪武八年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四年重建。公馆在府城内从化坊。成化七年,通判李明建,为清理军政之所,匾曰“东瓯书院”。旌善亭洪武十六年设。申明亭洪武三年设。

建安县在府治东从化坊,即宋东通判厅址也。初治黄华山下,唐大历间,州寄治于县署,自是遂不知县署徙于何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瓯宁县,建署于宁远门内。熙宁中,瓯宁县废,遂即其址为建安县署。建炎间没于兵。绍兴二年,知县石廉重建。中门外之左为丞厅,右为簿厅。元至正二年,县尹徐属移建今所。国朝洪武元年重建。正厅之东为典史厅,西为县狱。正统十二年,知县胡钦重建仪门及三门。景泰六年,知县葛琬重建后堂及庙舍。成化七年,知县徐宗重建穿堂,九年,又建库房于后堂之右。筹岭巡检司在县南南才里龙门桥头。宋建炎间建于岭上,名筹岭寨。元改为巡检司。国朝洪武初因之。九年,巡检穆毅移建今所。东游税课局在县东安泰里。元至正间始设,国朝洪武八年重建。太平水驿在县西南登仙里。元为太平站。国朝洪武二年改为驿。北苑茶焙在府城东吉苑里凤凰山之麓。伪闽龙启中,里人张晖居之。以其地宜茶,悉表而输于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北苑之茶为天下第一,而凤凰山所产者,又冠于北苑。山之旁曰壑源,外曰沙溪,皆产茶,官私之焙,凡千三百三十有六,官焙三十有二,以北苑冠其首。苑之中,宋有漕司行衙。后经兵燹,惟茶堂星辉馆及前二门尚存。门之左有仓,受建宁北苑二里秋苗,以给春天之食。茶堂之后有御泉亭,盖造茶时取水于此,景祐间重修,丘荷为记。亭之前有红云岛,元时重加修葺。国朝洪武十年,建御茶亭于其中。亭之前为茶场,场之前为仪门,匾曰“清风”。门之左为茶焙,右为库房,前为外门,南直凤凰山之麓,为御泉亭。外门之东为执事者栖息之舍。宣德八年,知县戴肃建茶堂三间。成化元年,县丞马□建贮茶之室凡六间。三年,知县周正重建御泉亭,并建门楼。成化十八年,知县桂镐建焙茶之室凡三间。申明亭在县治南崇儒坊内。洪武三年建。报恩铺赤铺岸(上二铺在登仙里。)莒口铺在房村下里。(已上二铺俱宋时设,国朝因之。)刘坑铺谢坑铺(上二铺在登仙里。)八仙铺房村铺(上二铺在房村下里。已上七铺俱府城南。)瓦口铺横谷铺(上二铺在吉苑里。)枣林铺井崎铺箬溪铺(上三铺在建宁里。)马鞍铺东游铺(上二铺在安泰里。)牛头铺笼逢铺蕉坑铺(上三铺在川石里。已上十铺俱府城东。通上一十四铺,俱洪武四年设,成化十四年重修。)

瓯宁县在府治西宣化坊,元白公主衙故址也。按旧志,宋治平三年始置,县治在宁远门侧,熙宁中,县废,遂为建安县治。元祐四年复置,乃建治于城北朝天门外。后毁于兵。绍兴四年,知县范璿重建,乃移其故址稍前,以便坊市,后废。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展鉴因旧址重建。十二年,知县王迪迁于今所。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内之右为县狱。天顺七年,知县乔铭重建正厅、幕厅及两廊。明年复建县狱,修仪门外门。成化九年,知县林鸿建库房于后堂之左。营头巡检司在县北禾吉里。正统四年设。九年,巡检郑宽建。成化十五年,巡检蔡珣创建鼓楼。税课局在县西高阳里上洋口。元至正间建,国朝因之。洪武十四年,知县王迪重建。成化十四年,大使高子晖重修。城西驿在府城西通济门外敬客坊之右。元为城西站。国朝洪武二年改为驿。叶坊圮在府城西北丰乐里。元为叶坊站。国朝洪武二年重建,改为驿。永乐十二年圮于水,惟前厅及庖房仅存。成化十六年,驿丞夏璥重建两廊及鼓楼。河泊所在府城西临江门外移忠坊。洪武十四年设。十六年始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成化四年,河泊所官罗俊建。公馆在县北营头巡检司之右。成化十八年,知县陈英建,为上官止宿之所。旌善亭洪武十六年,知县王迪建。申明亭洪武三年,知县展鉴建。(上二亭俱在县治西南管门之侧。正统丁卯,知县焦从周重建。)总铺在府治前之左,元刘万户居第故址也。国朝洪武四年建。宣德八年灾,正统五年,知府张瑛重建。县前铺在旧县治前太平坊。城西铺在敬客坊。长汀铺后沙铺即旧白沙。交溪铺丰乐铺中黄铺(上五铺在丰乐里。已上七铺俱县西。)雷石铺横山铺黄屯铺花桥铺冲村铺溪头铺(上六铺在崇安里。)北坑铺箬村铺营头铺宝历铺西瓯铺浒州铺罗滩铺瀛州铺(上八铺在禾供里。)郭道铺北平铺北津铺(上三铺在慈惠里。已上一十七铺俱县北。)塔岭铺蓬岭铺井后铺新岭铺(上四铺俱在县西北禾义里。)

浦城县在县城光禄街之东,建宁道之西,汉建安中建。宋绍兴四年毁于寇,知县吴中美重建。元至元中,达鲁花赤倚南海涯重修。岁久而圮,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张鹏举重建。厅之左为幕厅,谯楼之西为县狱。正统十四年悉毁于寇,知县张镛重建,未就而卒。景泰二年,县丞何俊踵而成之。盆亭巡检司在县西北安乐里。宋元丰三年建为盆亭寨,元因之。国朝洪武三年改今名。知县张鹏举建。高泉巡检司在县东高泉里。洪武三年,知县张鹏举建。溪源巡检司在县东北登俊里。宣德八年,巡视银场监察御史杨禧以地连江、浙,寇盗出没,奏请增设,寓县东万安桥局以视事。税课局在县治北皇华坊。元至正间建,名税课司。国朝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宣德七年省。正统十三年复设官,僦民居以视事。阴阳学寓县治谯楼之上。医学在县治正街之西。僧会司在县治西北天心寺。道会司在县治东玄妙观。府公馆在县治东南。成化九年,府通判李明以玄妙观左隙地创建。公馆四所一所在县治之西。正统丁卯知府张瑛命主簿阮苗建。凡达官贵客宦游经过者,皆寓宿于此。一所在县治南石岐。一所在县治南临江。(上二所俱成化十八年府同知李明建。凡上官行部,皆寓宿于此。)一所在县北安乐里。宋为枸木铺,元废,今改为公馆。际留仓二所一所在县治西北。宋为常平仓,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张鹏举重建,改今名。一所在县治东半里许,罗汉寺故址也。正统十年,知县甘棨以旧际留仓狭隘增置于此。教场在县治西西隅,为民快演武之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俱在县治南。)县前铺在县治南。旧名县下铺。宋时设,元因之。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张鹏举建。十里铺在登云里。余回铺在孝悌里。临江铺石岭铺(上二铺在清湖里。)大湖铺蔡家铺(上二铺在靖安里。)张家铺在人和里。象家铺在东礼里。南岸铺在总章里。(已上九铺俱县南。)

校注

1指福、建、泉、漳、汀五洲,闽越设刺史分治。

2《闽都记 织染局》作“太监尚春以其地建市舶府,移建今所”。

3《闽书 都督府》作“在将军山之西,本指挥王贵宅”。

4《闽书 提举市舶衙门》作“成化十六年移建织染局”。

5似应作“匾正堂曰公生明”,前“曰”字疑衍。

6此指元顺帝至元(即后至元)元年置。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只称元置。不标年号,海口税课局亦同。

7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作“迳上税课局,宋建于迳口,名迳口务”。

8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作“漈门巡检司”。

9万历《福州府志 兵戎》作“在左卫之西”。

10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甲仗”,此误。

11嘉靖《建宁府志 官师》作“芮麟”。

12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在府城兴贤坊通玄观”。

卷之四十一

公署

郡县

建宁府

文职公署

建阳县在交溪之西北。晋太元中,创于建忠里,今保大寺址是也。唐嗣圣中,徙于今所。宋建炎初,毁于范汝为之乱。绍兴二十一年,知县傅重建。其县额则朱文公手书也。元复毁于兵。至正十四年,达鲁花赤黄火儿不花复建。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吴义重修。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十八年,知县梁溥仍旧址草创视事。宣德四年,知县张光启重建。成化十七年,知县海澄增建谯楼,规制悉复其旧。建阳税课局在县治北街。宋时建于南隅,名曰税务。国朝洪武初改为税课局。十三年大使王贞移建今所1。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六年省,十三年复置。成化十三年火。十五年知县海澄重建2。后山税课局在县治西崇泰里。宋大观三年设,名曰税务。国朝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后毁。三十年大使赵益谦重建,正统六年革,十三年复置。十四年大使万伯轩重建。阴阳学寓县治前谯楼上。医学在县东隅,即旧惠民药局也。建溪水驿在县南三桂里。宋时建于水南,政和间迁于县西,改名东阳驿。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更今名,知县吴义重建3。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十八年驿丞罗复建。宣德六年4,知县张光启复新之。成化十七年,府同知李明增建后厅并驿丞廨舍。东峰马驿在县西崇泰里。宋时建于永忠里,名麻沙驿。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吴义移建今所,改今名。建阳递运所在县南三桂里。洪武九年,知县范子畴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三年,大使胡泽丞重建。僧会司在县治西隅景福寺。旧在三桂里灵峰寺,后改今所。道会司在县治西关崇玄道院。府公馆在县治南隅,水陆寺故址也。旧在县治前之东。正统五年奉工部檄创建。天顺六年毁。成化十一年,知县项明移建今所。成化十三年又毁。十五年府同知李明檄知县海澄重建。二十二年又毁。际留仓在县治前之左。宋时建,元因之,国朝洪武初改今名。新仓二所一所在县治西福山寺门内,即旧白衣寺址也。一所在县治北驻节门内,即旧河泊所址也。申明亭在乌石街。旌善亭在申明亭之左。(上二亭俱洪武三年建。)县前铺在县治鼓楼前。洪武元年知县吴义建。白槎铺在县东南均亭里。长湍铺5黄口铺(上二铺在兴贤下里。)李墩铺桃芝铺(上二铺在三桂里。)黄陂铺在兴贤下里。(已上五铺俱县南。)大阐铺在兴贤中里。南溪铺在兴贤上里。(已上二铺俱县西南。)后山铺杭桥铺崇化铺东峰铺(上四铺在崇泰里。)虞渚铺渡头铺6(上二铺在永忠里。已上六铺俱县西。)叶墩铺江源铺(上二铺在北洛里。)转水铺河船铺(上二铺在崇仁得里。)酎口铺横金铺(上二铺在崇文里,已上六铺俱县北7。)

松溪县在东关里五斗金。五代时王审知建于皈伏里,以为松源镇。周广顺元年,南唐升为县。宋开宝元年,始迁今所8。建炎末,毁于兵。绍兴二年知县林敏元重建。元至正九年,达鲁花赤阿思兰修。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常钦祖重建。正统十二年复毁于兵。景泰二年,知县张绅、主簿吴岱计划重建。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之外,东为仪仗架阁库,西为县狱,又前为谯楼。二十四都巡检司在县北豪田里二十四都。元皇庆间设为寨,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巡检司。东关巡检司在县南东关里五都。元皇庆间设于本里遂应场,名东关寨。国朝洪武二年移今所,改为巡检司。税课局在县治前直街之西,正统六年省,课额县兼领之。阴阳学正统十二年毁于寇。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西。)僧会司在普戴寺。道会司在南山观。(上二司俱县治南。)府公馆在县治南。际留仓在县治仪门之东9,即宋省仓常平仓故址也。国朝洪武十四年置,正统间圮于风雨,今并于预备仓。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之左右,俱景泰四年建。)总铺在县治之西。杉溪铺南坑铺第四铺官桥铺(上四铺俱在县西杉溪里。)水口铺岩下铺(上二铺在县东皈伏里。)寨岭铺10铁岭铺(上二铺在县东南关里。)车上铺在杉溪里。刘源坑铺在庆源里。(上二铺俱县北11。)

崇安县黄石山之麓。宋至道间创建,绍兴六年,知县蔡传素重建。其后知县王纯、诸葛廷瑞、王齐兴、赵时镖相继增广之。端平二年,知县章端子重建一新。宋季毁于兵,惟前后二厅仅存。元至元十三年,达鲁花赤任德用修建。其后知县张茂续、潘忙古、颜锐、典史林晋相继增广之。元末复毁于兵,亦惟前后二厅仅存。国朝洪武初,知县陈观、邵文昂、张子彬相继修建。典史厅在正厅之东。架阁库在正厅之西。县狱在仪门之右。分水关巡检司在县西北石雄里。古有寨,宋因之。嘉定间,郡守史弥坚重修,后废。开庆元年,郡守叶梦鼎即旧址立为大安驿,元时废。国朝洪武初,又即旧址建为巡检司。税课局在县治西营岭12之左,即旧省仓址也。宋时建于宣化坊之左名税务。嘉定十五年火,寓于民居。元因之。国朝洪武初,即旧址重建,改为税课局。二十一年圮于水,明年,知县张子彬改建今所。正统六年革,因改为布政分司。十三年复设,寓于文定书院内。阴阳学寓县治前谯楼上。医学在县治南,即旧惠民药局也。元泰定二年,县丞彭好古建。国朝洪武间,初设医学,寓于三皇庙,二十九年迁今所。长平水驿在县治南四隅里,旧溪光亭址也。元至元十六年,县尹张茂建于挹清亭之北,名崇安驿。国朝洪武元年改今名,驿丞李从议重建。八年,县丞安处善迁建今所。大安驿在县西北石雄里,宋时设。元因之。国朝洪武元年,驿丞李旺重建。兴田驿13在县南丰阳里黄亭街。初在兴田,以地不便牧养,遂迁今所。洪武元年,驿丞张克修重建。崇安递运所在长平驿之后,即元时崇安驿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县丞安处善14建。大安递运所在大安驿之后,洪武八年建。河泊所在县治南,旧接官亭也。洪武十四年设。僧会司在县治西仁义坊光化寺内。道会司在县治北里仁坊太清宫内。府公馆在县治西营岭布政分司之前。成化十一年,府通判李明买地创建。际留仓在县西兴贤坊。旧为常平仓。元改今名,国朝因之。御茶园在县武夷二曲之西,即宋希贺堂址也。元时创设。大德七年,奉御高久住以其地隘陋,乃相前冈,得石泉一泓,甚清且冽,遂取建安县北苑凤山泉以权衡度之。兹泉差重,于是辟基建殿于内,以储新贡,匾曰“第一春”。殿之前二庑:东为焙,匾曰“焙芳”;西为灶,匾曰“淳光”。前建堂三楹,匾曰“清神”。又有二亭对峙于亭前:左曰“燕嘉”;右曰“宜寂”;二亭今俱废。外设大门,匾曰“仁风”。山之右构亭以覆井匾曰“通仙泉”。门之首,作梁以跨池,匾曰“碧云桥”。南北建二门:一在第一曲,瞰大溪;一在第九曲,临星村里,匾曰“御茶园”。国朝洪武初重修,并建喊祠、思敬二亭于仁风门之左。每岁惊蛰日,县官率所属祠山神毕,令执事者鸣金鼓,扬旗同喊曰:“茶发芽。”自是龙井之泉渐发而满。造茶毕,泉渐浑而缩。武当张真人落魄,至饮其水,曰:“非武夷茶之美,乃兹泉之力也。”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俱在县治谯楼之西。)隐泉铺15在县治左,宋颁春亭故址也。国朝洪武二年,知县陈颧立。乾溪铺举富铺杨庄铺小浆铺大安铺望仙铺分水铺(上七铺俱在北石雄里。)新洋铺16梅溪铺石鼓铺中奢铺(上四铺在会仙里。)界牌铺17兴田铺黄亭铺(上三铺在丰阳里。已上七铺俱县南。)小寺铺在大浑里。寺口铺羊角铺吴屯铺(上三铺在吴屯里。)梨口铺在石臼里。(已上五铺俱县东。)

政和县在感化上里东岸口。旧在政和西里大王寺18北,即古关隶镇之署也。宋咸平三年徙建今所。建炎末毁于兵。绍兴四年,知县张民彝重建。元至正间再毁于兵,主簿杨璿新之。国朝洪武初重修。正统十四年复毁于兵。景泰五年知县顾让重建。七年,县丞杨启建幕厅及谯楼。赤岩巡检司在县东政和东里十五都。宋为寨,在政和南里十都,国朝洪武二年移建今所。阴阳学在柔远门。医学在登俊坊。僧会司在柔远门龟岩寺。(上三公署俱县西。)府公馆在县治西六十步许。际留仓在县治南。洪武初创建,后迁城隍庙东,今仍徙旧处。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俱在县南星溪桥南。)县前铺在县治前之西。桐岭铺在东衢里。倪屯铺在高宅里。西津铺在长城里。(上三铺俱县西。)后里铺在县西北东平里。东峰铺19池坑铺20(上二铺在感化上里。)魏屯铺胡屯铺21黄岭铺暖溪铺(上四铺在政和南里。已上六铺俱景泰六年新置寿宁县增设。)

寿宁县在镇武山之南,蟾溪之北。景泰四年22,按察佥事沈讷相地立县,邑民叶伯铭以其田十又九亩入焉。知县陈醇创建,而主簿史立正赞襄之力居多。天顺四年,知县王肃始增建官僚廨宇并土地祠。渔溪巡检司在县东官台山,旧在渔溪,属福安县,景泰四年23,奏请迁建今所,仍旧名。阴阳学在县治南街。天顺四年建。医学在县治南。僧会司在县坊隅三峰寺。景泰四年设。府公馆在县治南。成化六年府通判李明建。公馆三所渔溪公馆在县东福安里一都;鼋潭公馆在县南福安里四都;南溪公馆在县西南政和里八部。际留仓在县治南街。景泰七年建。教场在县治东。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南街,俱景泰七年建。)县前铺在县治南。叶洋铺在县治西南。(上二铺俱在坊隅。)芹洋铺尤溪铺(上二铺在十都。)平溪铺南溪铺(上二铺在八都。以上四铺俱县西南24。)

武职公署

建宁左卫指挥使司在府城中和坊行都司之东,元魏参政故第也。国朝洪武八年,指挥佥事包懋建。经历司在正堂之东。成化十四年,指挥黄文重修。镇抚厅在本卫之左25,宋添差于官厅也。国朝洪武八年,镇抚毛荣建。正厅之西为监房。监房之后为卷库。左千户所洪武八年,千户盛成建。左右两廊列十百户所。右千户所千户宋成建。中千户所千户章满建。前千户所千户方文建。后千户所即宋司理院也,千户朱钦建。(上四所亦各有十百户所,创建年岁俱与左千户所同。已上五所俱在中和坊。)仓三所俱在府城中。储积建安等县粮米,以备本卫官军俸粮。一所在宣化坊,洪武八年署卫镇抚事所镇抚毛荣建,廒六,为间凡二十有七;一所在中和坊府学之后,永乐三年卫委百户黄良等相继创建,廒五,为间凡二十又四;一所在黄华山亲贤坊,永乐三年卫委百户陈贞等相继创建,廒十二,为间凡二十又三。军器局在中和坊朱文公祠之西。洪武八年建。屯田二十一所共田地四百六顷七十三亩26四分八厘,计旗军一千三百五十五名。浦城县一所,在县南清湖里;福州府古田县一十八所,在一等都宝石等处。福宁州宁德县二所:一所在县南二都飞鸾渡,一所在县西一都白鹤岭。

建宁右卫指挥使司在府城中平理坊行都司之右。宋为观察推官厅,元录事司故址也。国朝洪武八年,指挥朱懋改建。经历司在正堂之左。镇抚厅在中和坊之右。洪武八年,镇抚张义建。左为监房,后为卷库。左千户所千户杨亨建。厅之右为所镇抚厅。右千户所千户徐瑞建。前千户所千户孙宁建。后千户所千户陶廷建。(上二所俱宋左司理院址也。已上四所俱在平理坊。)中千户所在中和坊,千户常俊建。(已上五所俱洪武八年建,亦各有十百户所。)仓二所俱在府城中,储积瓯宁等县粮米,以备本卫官军俸粮。一所在宣化坊,洪武十九年镇抚张翔建,为廒凡三十又六;一所在德胜坊,永乐三年,卫镇抚王贞等相继创建,为廒凡四十又二。军器局在平理坊,宋之都监仓也。元改为军器库,国朝洪武八年改为局。演武场在府城威武门外万安洲。洪武十三年,都指挥使施春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十六年都指挥佥事徐信重建。屯田七所共田地四百二十顷五十亩27五分三厘,计旗军一千四百一十二名。浦城县一所,在县西新兴里。福州府罗源县六所:一所在招贤里一册东洋;一所在招贤里二册西洋;(上二屯俱县东。)一所在罗平里洪洋;一所在善化里一册梨洋;(上二屯俱县西。)一所在新丰上里西洋;一所在林洋里水沟。(上二屯俱县西北。)浦城千户所在县西天长坊前街瑞龙庵后园地也。成化十年,巡抚副都御史滕昭奏设。十二年参政刘观、佥事高崧命府推官戴春创建。仪门之左右,列十百户所。镇抚厅在千户所东后街。成化十八年,府推官李时新、知县许澄建。军器库在镇抚厅之右。成化十八年,府推官李时新、知县许澄建。教场在县南南隅28。成化十三年建。中为演武亭。

泉州府

上司公署

察院在府治西城隍庙之左。成化十二年,知府徐源创建。外门东西各置公馆,为府卫官属候谒之所。十八年,知府陈勉复割东公馆之地,增创后堂三间。

布政分司在府治西北,旧东仓库址29也。先建于府治东南集贤坊内,成化十二年,知府徐源改建于此。同安县一所,在县治东30,正统九年,知县张节重修。成化十一年,副使刘珹命知县张逊重新修葺。安溪县一所,在县治东,城隍庙左。正统五年,知县邵公阳建,天顺间圮。惠安县一所,在县治左宾贤坊之右。正统六年,知县闭禛以税课局旧址改建。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桓重修。

福宁道31在察院东,宋观察推官厅也。元初改为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改为肃政廉访司。至正十年,监部偰玉立修建一新。国朝洪武八年,改为按察分司。二十四年改为漳泉道。二十九年改今名。同安县一所,在县治东。正统九年,知县张节重修。成化十一年,副使刘珹命知县张逊重新修葺。德化县一所,在县治东。洪武九年,知县王禛建。景泰五年,知县李青重修,今圮。永春县一所,在县治东。洪武九年设,十三年主簿雷贤重建。正统十四年毁于寇,知县车振重建。成化十八年,为洪水所坏,知县方敏重建。安溪县一所,在县治东城隍庙右。正统五年,知县邵公阳建。成化二十一年知县方汝荣重建。惠安县一所,在县治左。洪武八年,知县安景贤创建。正统十一年,知县闭禛32增建寝堂,复于外门左右立肃政、激扬二坊。

文职公署

泉州府在行春门内。洪武二年,知府常性等以县学及风云雷雨坛、州东仓等故址改建。正堂左右为六房,并仪仗库、缮工局,后堂左右为架阁库、丰衍库。永乐十七年,正堂及右廊、仪门火。宣德六年,推官董敬重建正堂。正统十一年,知府熊尚初重建右廊及仪门。天顺三年,知府张嵓于仪门外左右建公馆二所。经历司在府堂之右。照磨所在府堂之左,旧为推官厅。司狱司在府治内西偏。旧在谯楼内东北,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移建今所。税课司在府治南镇雅坊外街之左,即宋都税务也。熙宁八年创建。国朝洪武六年改今名。正统十三年,知府熊尚初重修。广平仓在府治东北,旧泉州卫军仓也。中建厅堂,东西为廒二十又八,厅后又为大廒33。正统六年更今名。织染局在府治西忠厚坊内。正统三年,知县尹宏奉例以宋南外宗正衙故址创置。景泰五年,大使李敬增建后厅及仪门。阴阳学在府治南崇阳门内左巷。旧在府西北灵感坊内,成化二年,知府李宗学移建今所。医学在府治西南崇阳门内。旧有惠民药局,在郡谯门内西偏,洪武十八年改为医学,寻移建今所。正统三年,知府尹宏重修。僧纲司在府治东承天寺。元时为僧录司。道纪司在府治南玄妙观。元时为道录司。晋安驿在府治西肃清门内,即宋之贡院也。元改为清源站。国朝洪武九年,知府张灏即其故址建晋安驿。其东为递运所,驿兼领之。正统十一年,按察佥事陈祚规措重修。公馆在府治东南集贤坊内。正统十三年,知府尹宏建为布政分司,成化十二年改为公馆。织染所在府治东南南俊坊内。宣德三年,内使阮礼督造至郡,令有司买民地创建,以为织染之所。内有清玉泉井,其水染深青为天下最。旧有二碑记其事。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府治外门之左右。俱正统元年知府蔡锡重建。成化十五年,知府沈海重修。)

晋江县在府治西四十余步。旧在州之子城东南,宋太平兴国七年,司谏34钱熙移建今所。绍兴五年,知县方丞增建。元延祐二年,主簿孟天祐重修。国朝洪武初,知县韩居35复修正厅之东为典史厅,后堂之后为县库并架阁库,仪门之右为县狱。成化六年,知县蒋璿36重修围头巡检司在府城南十四、五都37。宋时为宝盖寨,后废。国朝徙永春县陈岩巡检司置于此,遂更今名。乌浔巡检司在十六都。旧在安溪县大西坑,徙置于此。洋芝38巡检司在二十一都。旧在石湖,徙置于此。深沪巡检司在十六都。旧在港边,徙置于此。(上三巡检司俱府城东。以上四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税课局在府城南门外新桥头。旧为晋江务,洪武六年改今名,知府张灏建。正统元年省,十二年复设。福全仓在十五都福全千户所城内。洪武二十年立为福全所军仓,正统六年改隶晋江县。河泊所在三十五都法石市,洪武十四年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旧在县治外门东西。成化十六年知县吴云移置仪门内左右。)总铺在府治前之东。旧为东门铺,在仁风门外。洪武二年,移置今所。古楼铺在三十七都。洛阳铺在三十八都。(上二铺俱府城东。)双路铺在三十五都。石龟铺在三十一都。泗行铺在四都。潘迳铺在六都。(上四铺俱在府城西南。)宝月铺在二十九都。新亭铺在二十五都。白塔铺在十九都。秀山铺在二十都永宁城外。山前铺在十七、八都。苏村铺在十六都。福全铺在十五都福全城外。西湖铺在十一都。白山铺在十都。安平铺在八都。(上十铺俱府城东南。)

都转运盐分司在府治西肃清门外。宋为兵马都监厅,后改为行衙,又改为添差通判厅。元延祐七年,改为运盐分司,国朝仍之,今渐颓圮。浔美场盐课司在府城东南十七、八都。元至元十六年置管勾司,至大二年改为司令司。国朝洪武元年改为浔美场,二十五年置盐课司,所辖仓埕共二十所。南崇仓前索东仓安下仓前索西仓埕前仓青石仓39迳山下满仓40壁兜仓溪浦仓崟头仓大南仓大北仓(上十二仓俱在城东南十七、八都。)西崟仓西銮沙美仓沙美仓阜通仓阜通东仓东埕仓南埕仓北埕仓(上八仓俱在府城东南二十都。)州场盐课司在府城东南十一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十四所。东埕二仓西旧埕仓西新上埕仓西新下埕仓西新埕二仓(上七仓俱在府东南十一都。)新市上埕仓新市下埕仓蔡埭北仓围头后埭仓蔡埭南仓围头北仓围头南仓41(上七仓俱在府东南十四都。)

南安县在黄龙溪之北半里许。晋太康初建。宋大中祥符间重建。绍兴及元至正间两毁于兵。国朝洪武八年,知县王罕修。永乐九年,知县余庆修葺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之西为县狱,外门为谯楼。成化一十八年,知县陈廷忠增建吏舍。澳头巡检司在县西十一都,正统间设。阴阳学在县治西阛阓坊外42。医学在县治西甘棠坊内。(上二学元时俱附三皇庙中。国朝洪武十八年,迁建今所。)康店驿在县南三十六都。旧为大荣驿43,宋嘉定十四年,县令宋钧重建,改今名。国朝洪武三十年,驿丞戴景宗重修。僧会司在县西延福寺。公馆二所一在县仪门右,天顺二年知县邹琏建;一在县仪门左,成化八年知县张铎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仪门外之左右,旧在武荣坊左右,成化十七年,知县陈廷忠改建今所。)武荣铺在县前谯楼内。黄坂铺在九、十都。大姑铺澳头铺(上二铺在十一都。)塔口铺在十二都。汰口铺在十六都。涧程铺郑山铺(上二铺在十九都。)锦亭铺在二十一都。(已上八铺俱县西北。)后田铺在二十一都。大师铺在二十四都。大禹铺在二十五都。珠渊铺在二十六都。溪口铺在二十二都。(上五铺俱县西。)大盈铺在三十六都。康店铺在四十都。东岭铺在四十一都。(上三铺俱县南。)石井铺在县西南四十三都。

同安县在大轮山之南44。五代唐天成四年创建。宋大中祥符间县令宋若水、元至元间县尹苏进俱尝修建。国朝宣德十年知县张琦、成化九年知县张逊相继修葺。正厅之左为幕厅,右为际留仓。穿堂之左为预备仓,右为库房。穿堂之后为清心堂。清心堂之后为高士轩。朱文公有记。仪门左为土地祠,右为县狱。高浦巡检司塔头巡检司(上二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二都。)田浦巡检司陈坑巡检司峰上巡检司(上三巡检司在十八都。)官澳巡检司在十七都。烈屿巡检司在二十都。(已上七巡检司俱在县东南。洪武二十年创建。)苎溪巡检司在县西十三都。正统元年设。金门仓在县东南十九都金门千户所城中。嘉禾仓在县南二十三都中左千户所城中。高浦仓在县西南十四都高浦千户所城中。(上三仓俱洪武二十年创建。)阴阳学在县治南擢贤坊内。医学在县治东城隍庙之右。旧在登龙坊之左,成化十九年,知县张伋徙建今所。大轮驿在县治西。宋时为大同驿,在朝天门外,元时移今所,更名同安。国朝洪武九年改今名,知县吴铭重建。深青驿在县西南十五都。宋时为鱼孚驿,在安民铺之侧,元时移建今所。国朝洪武十四年,知县方子张修,景泰元年,主簿蔡璘重修。河泊所在县南三都浦头村。洪武十六年设。旌善亭在县谯楼之左。旧在厚德门外。申明亭在县谯楼之右。旧在县南。(上二亭,俱成化十年知县张逊买民地于此迁建。)洪塘铺在五都。沈井铺在六都。店头铺在十一都。小盈铺在十都。(上四铺俱县东。)乌泥铺在一、二都。新塘铺在九、十都。苎溪铺安民铺(上二铺在十三都。)鱼孚铺在十五都。深青铺在十六都。仙店铺在十九都。草市铺在十五都。北门铺在十四都。(上九铺俱县西。)五通铺在二十二都。永丰铺中左东门铺(上二铺在二十三都。已上三铺俱县南。)官澳铺在十七都。平林铺在十八都。金门北门铺在十八都。(上三铺俱县东南。已上一十九铺俱成化十九年知县张伋重建。)浯洲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十七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一十四所。永安仓官澳仓田墩仓沙美仓浦头仓李保仓45南珵仓古宁仓宝林仓东沙仓方山仓斗门仓烈屿仓南北二仓

德化县在丁溪之北。五代唐长兴四年,以旧善业寺址创建。越八十年,宋县令陈居方重建。绍兴十三年,县令吴崇年凿山以开拓之。自淳熙至于元至治,凡一百四十六年,一厄于火,二毁于寇,修建不一。国朝正统十三年,复毁于寇。明年,典史王志安重建。厅之左为幕厅,右为际留仓、仪仗库,仪门两旁为县库。景泰五年,署县事安仁、巡检李海倡民乐助,重建二门及六房,渐复旧观。高镇巡检司在县北东西团。安仁巡检司在县西黄认团。(上二巡检司俱正统间典史李昌奏请创设。)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西,今圮。)僧会司在县治东南程田寺。道会司在县西南永丰里崇道宫。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外左右,俱洪武八年建,后圮于水。成化十九年,府知事狄钟重建。)县前铺在县治前之东。茭洋铺在县东南灵化里。

永春县在康山之南。五代晋天福间始建。宋开宝初迨元至正末,县令林滂、姜明、安答儿等修建者八。国朝洪武四年,知县蔡暹重建。正厅之左为幕厅,右为库房、谯楼,门之左为际留仓,右为县狱。永乐十五年,知县温琇重修。正统十四年毁。景泰五年,典史陈受重建谯楼、仪门。天顺二年,知县张铭复建正厅、后堂46。成化十八年,后堂并六房俱圮于水,知县方敏重修。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南。旧皆附于县东三皇庙内,洪武十八年,始移建今所。)僧会司在县东十五都太平寺。旌善亭洪武十六年,主簿张文升建。申明亭洪武八年,县丞崔岩建。(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俱成化十八年重修。)县前铺旧名官田铺,在县仪门外之东。长安铺旧名小姑铺,在县东南十三都。剧头铺在县西二十都。

安溪县在凤山之下。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建为清溪县。宋宣和三年改名安溪。绍兴、淳祐及元至元间,县令韦能惠、黄坚瘦47、赵夫、何克名48相继修建。国朝洪武、正统间,知县侯士举、潘靖复相继修建。正统十四年49毁于寇,惟仪门独存。景泰间,上官巡检李森捐资建正厅。天顺间,知县杨纪复建后堂谯楼,并修葺六房。天顺七年,典史谢日新始建幕厅并幕廨。源口渡巡检司在县西龙兴里。旧尝裁省,正统五年,知县邵公阳奏请复设,巡检马郁创建。医学在县治西50,即旧为惠民药局也。今圮。僧会司在县西51清水寺。道会司在县南龙津观左。成化十九年,道士刘时静重修。丁溪书院在县学前溪上。景泰五年,知县李青建,以为往来缙绅憩寓之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门左右,俱正统三年建。)

惠安县在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六年建。县门外东西为丞、簿、尉厅。元后至元二年毁于兵。至正五年重建正厅。国朝洪武四年,知县时汝楫辟正厅之东建幕厅,西为库房,东南为县狱,仪门之前为谯楼。宣德、正统间,知县高显、闭珍52相继修建后堂及廨舍。成化十九年,知县张桓重建一新。峰尾巡检司在县北八都。旧在十都沙格,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刘森重修。獭窟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五都53。旧在南安县芦溪54,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俞琮重修。黄崎巡检司在县东南三十二都。旧在德化县清泰里,徙置于此。成化十九年,巡检孙约重修。小岞巡检司在县东三十都。旧在小兜,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孙约重修。(上四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崇武仓在崇武千户所城中之西北。洪武二十三年建,廒八,为间凡二十又七。永乐二年,千户钱忠增建。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北文明坊之右,即旧惠民药局也。锦田驿在县治西南一里许。旧为皇华驿,在县东郭,宋太平兴国中创。元元贞间迁今所,更名龙山驿,又置龙山站,国朝洪武八年更今名。其西为递运所,驿兼领之。河泊所在县东北三十四都辋川澳,洪武十六年设,后圮。今寓海潮庵视事。僧会司在县治东北乾峰寺内。道会司在县治东北东岳宫之东。旌善亭在县治北登龙坊内。洪武十六年建。申明亭在县治南名贤坊内。洪武八年建。(上二亭俱正统六年知县闭祯重建。)惠安铺在县治北忠厚坊。旧名牛场铺,洪武四年移建于此,更今名。居仁铺驿坂铺(上二铺在三、四都。)涂岭铺白水铺(上二铺在十二、三都。已上四铺俱县北。)盘龙铺在一都。前埔铺在二十都。(已上二铺俱县南。)上田铺在县西南二十都。黄田铺在二十五都。青山铺在二十六都。崇武铺在二十七都崇武千户所城中。(已上三铺俱县东南。)惠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二十二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八所。广运仓西湖仓林内仓(上三仓在二十二都。)前坂仓在二十二都。板西仓上仓(上二仓在二十五都。)下仓下坂仓(上二仓在二十六都。)

武职公署

泉州卫指挥使司在府治西镇雅坊之北,即宋州治也。元改为泉州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卫署。三年,指挥同知李山重建,正堂之东为架阁库,谯楼之东为钟楼。宣德十年,指挥使王浚修。天顺三年,指挥使王振、指挥佥事赵立复相继修建。经历司在卫堂之东,架阁库之后。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建。成化十五年,指挥佥事丁远重建。十七年,指挥使王炫复建经历廨舍于卫仪门外之东。镇抚厅在卫仪门外西南,即宋通判厅也。洪武六年改为镇抚厅。镇抚曹义重修,岁久而圮。成化十八年,指挥王炫督镇抚徐祝重建,未克就。左千户所在卫仪门外东南,宋佥书判官厅故址也。国朝洪武九年,千户周勋创建。东西两廊列十百户所。成化十八年,副千户何祯购工修葺。右千户所在左千户所之东,亦宋佥书判官厅故址也。景泰二年,千户方清重修。成化十二年,重建仪门。中千户所在镇抚厅之东。正统十二年,正千户武成重建正厅。成化十二年,副千户李景寿重建仪门。十八年,正千户宋安重修正厅及两廊。前千户所在右千户所之东,宋市舶司库故址也。景泰元年,正千户秦杰重建正厅及后堂。成化十二年,副千户章钦重修两廊。十八年,正千户秦升重建两翼及仪门。后千户所在前千户所之东,宋司法参军厅故址也。宣德十年副千户赵立、景泰五年正千户翟纪相继修葺。成化十九年,千户江宏同百户汤泉重建东廊,工未克就。收料库在卫西廊。成化十三年,巡按监察御史戴用命指挥童源创设,以贮出海休息并军器等料银。军器局在卫署之东,宋南天王堂故址也。元时为军器库,后废。国朝洪武初,即其址建军器局。正统二年,指挥使王浚修建。教场在府城南门外天妃宫东北,中为演武亭。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创建。宣德十年,指挥王璿重修,并建五所官厅于亭之东西。十六年,指挥同知陶琨重修。十七年,指挥使王炫复增建后厅并东西南北四隘门。营五处俱洪武初创建,后每所各拨六百户半军士屯种,旧营遂多颓圮。左千户所营六百三十间,在通淮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右千户所营七百一十间,在东门内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二百二十间。中千户所营七百一十二间,在南门及水仙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三十间。前千户所营六百九十间,在西门及临漳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后千户所营七百七间55,在北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寨二处俱在惠安县北十二都白水寨。其地甚峻险。元季扰攘,乡人因垒石为寨以自固。国朝正统十三年,邻境盗起,知县闭祯重修,建门楼其上,晨昏启闭,召兵守之,邑人因呼寨岭。东坑寨,其地亦险固,元季兵乱,邑人多避难于此,因为寨以自卫。屯田新旧共四十二所左所屯新旧九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八亩六分,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晋江县三所:一在四十一都,一在四十二都官洋,一在四十五、六都微口(俱县北)。南安县一所,在县西北十七都芦溪。同安县一所,在县西安仁里地倍。德化县三所:一在县西归化里窑头山,一在小尤中团,一在黄认团(俱县西南)。惠安县一所,在县西十五、六、七都大中。右所屯新旧七所,俱在德化县,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八亩六分,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一在东山,一在窑头,一在宋祠,一在董坂,一在茭洋(俱坊隅),一在杨梅中团割坑,一在东西团法林寺前(俱县东北)。中所屯新旧九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五亩六分一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七所:一在泊竹,一在小溪,一在什二岸(俱坊隅),二所在县西新化里上洋,一在杨梅上团,一在清泰里东漈(俱县东北)。漳州府南靖县二所:一在县东南田义里北坑,一在县西北习贤里铜山院。前所屯新旧八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七分七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五所:一在大地,一在黄西坑(俱县坊隅),三所在清泰里高际焦溪湖边56(俱县东北)。漳州府龙溪县二所:一所在马岭,一所在龙山。漳浦县一所,在县南八都南洋。后所屯新旧九所,共田二百一顷二十四亩五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七所:一在石磔,一在程田(俱坊隅),一在县东北清泰里郑地,一在东坑,一在湖岭,一在吉岭,一在石坑(俱县西新化里)。漳州府长泰县二所:一在苏坂,一在杨山(俱县西北仁和里)。

永宁卫指挥使司在晋江县东南二十都。宋为水澳寨,元改为永宁寨。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创为永宁卫。架阁库在仪门内之东,军器库在仪门内之西,鼓楼、钟楼俱在卫之左。经历司在卫堂之左。镇抚厅在卫北门内之右,监房在西廊之后。左千户所在卫西谯楼之左,东西两廊列十百户所。宣德五年火。景泰四年,正千户张俊重建。工未克就。天顺八年,复坏于风雨。右千户所在卫西门内之右,景泰间圮,惟仪门仅存。中千户所在卫东南小东门内。前千户所在卫南门之右。(上二千户所皆圮。)后千户所在卫西谯门之右,亦景泰间圮,惟仪门仅存。公馆在卫城西门内。正统十二年指挥同知钱辂创建。以为上司及使客馆寓之所。收料库在卫西廊。成化十三年,巡按监察御史戴用令指挥使杨晟创设。军器局在卫城中城隍庙左,岁久圮坏。成化间,指挥使杨晟移于卫之西廊。教场在卫城西门外坡上。旧在大东门之东,永乐四年,指挥佥事沈瑾移置今所,中为演武亭。成化十七年,指挥杨晟增建左右翼房,绕以周垣。营五处俱洪武二十年创建,后多颓圮。左千户所营八百五十间,在海宁门东街,今仅存四百七十八间。右千户所营八百四十间,在永青门57西直街,今仅存四百三十间。中千户所营八百四十九间,在东瀛门东南街,今仅存五百一十三间。前千户所营八百四十间,在金鳌门南街,今仅存四百八十九间。后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九间,在玉泉门北街,今仅存五百二十六间。垾寨一十五处洪武间创建本卫,拨军士守瞭,以备要害。俱在晋江县东南。吴山寨、中寨、坑尾寨、沙堤寨、新寨、尾寨、古云寨、沙浦寨、仓后寨、东店寨(上十寨在二十都)、龙婆寨、湖边寨、东浦寨、深芦寨、龙尾寨(上五寨在二十一都)。屯田新旧共一十四所左所屯二所,在安溪县,共田地三十三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一在县西光德等里,一在县西南永安等里。右所屯四所,共田地六十七顷二十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晋江县一所,在县西南一、二都磁灶。南安县一所,在县西三十都八尺。安溪县二所:一在县西新溪等里,一在县东北来苏等里。中所屯二所,共田地三十二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同安县一所,在县东一、二、三都丰塘等处。安溪县一所,在县西北新溪等里。前所屯二所,俱在安溪县东北崇善等里,共田地三十三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后所屯四所,俱在安溪县西北,共田地六十七顷二十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二所在崇信等里,二所在龙涓里三洋南斗。烽燧二处俱在晋江县南二十都龙坡、古云。

福全千户所在晋江县东南十五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两廊列十百户所。成化五年,正千户蒋辅重建。教场在所城东门内北偏。营八百五十三间在本所城中,今仅存五百八十一间。垾寨一处在晋江县南十都潘径。洪武二十一年创建。屯田新旧二所共田地六十七顷二十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南安县一所,在县北九、十都东埔。惠安县一所,在县北二、三等都涂岭等处。烽燧十处俱在晋江县。安平(在县西八都)、坑山(在十六都)、东门外、洋下(上二处在十五都),陈坑(在十一都)、石悃58、潘径、隘埔59、石头、萧下(上五处在十都。已上九处俱县南)。金门千户所在同安县东南十九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两廊列十百户所。教场在所城北门外。营八百六十间在本所城中,今仅存五百六十五间。垾寨八处俱在同安县。洪武二十一年创建。刘五店寨60、澳头寨(上二寨在十七、八都)、牛岭寨、秽林寨(上二寨在三、四都)、瓯山寨(在五都。已上五寨俱县东)、洪山寨(在七、八都)、西山寨(在一、二都)、天宝寨(在九、十都。上三寨俱县西)。屯田一所在漳州府龙溪县南二十一等都,共田三十五顷三十亩,计旗军一百三十名。烽燧六处南安县四处:石井(在四十三都)、溪东(在四十五都)、街内、下吴(上二处在四十六都。已上四处俱县西南)。同安县二处:白石头(在县南十都)、叶了(在县东南十九都)。高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十四都。洪武二十三年徙永宁卫中右千户所创建,更今名。两廊列十百户所。教场在所城北门外。营一千二十五间在本所城中,今仅存八百八十五间。垾寨三处俱在同安县西十五、六都。洪武二十三年创建高浦寨61、大员堂寨、马銮寨。屯田新旧二所共田地六十六顷二十二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南安县一所,在县东南三十二都三峰等处;同安县一所,在县西一、二、三等都萧田等处。烽燧五处俱在同安县。下崎(在三都)、东关浔、亭泥(上二处在四、五都。已上三处俱县北)、刘山、西卢(上二处俱在县南十一都)。中左千户所在同安县西南二十三都。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挥谢柱徙建宁卫中左千户所创建。两廊列十百户所。教场在所城南门外。营九百八十七间在本所城中,今仅有七百一十四间。垾寨二处俱在同安县西南二十二等都。洪武二十七年创建东澳寨、伍通寨。烽燧八处俱在同安县西南。厦门、高浦62、径山(上三处在二十二都)、东渡、下尾、流礁(上三处在二十三都)、井上、龙渊(上二处在二十四都)。崇武千户所在惠安县东二十七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小兜巡检司旧址创建。两廊列十百户所。教场在所城东门外。营九百八十七间在本所城中,今仅存七百一十七间。垾寨一处在惠安县东南二十六都青山。洪武二十一年创建。屯田新旧二所共田地七十二顷,计旗军二百四十四名。晋江县一所,在县北四十一都下庄;惠安县一所,在县西北十五都大中。烽燧二十二处俱在惠安县。海头(在六都)、下头(在七都)、后黄、峰尾(上二处在八都)、大山、高山(上二处在九都)、萧山(在十都)、炉头、下朱(上二处在十一都)、后任(在三十四都。上十处俱县东北)、白沙(在县西南十九都)、白崎(在二十三都)、柯山(在二十四都)、獭窟(在二十五都)、大岞、古雷(上二处在二十七都)、赤山(在二十八都)、程埭、小岞(上二处在三十都)、尖山(在三十一都)、青山、马头(上二处在三十二都。已上一十一处俱县东南)。浯屿水寨在府城西南同安县嘉禾。旧设于浯屿,后迁今所,名中左所。每岁分永宁、漳州二卫军士更番备倭于此。永宁卫官二十六员,旗军二千二百四十二名。漳州卫官一十二员,旗军六百五十六名。

校注

1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大使王员移建县西”。

2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知县张津重建”。

3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移建今所”。

4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宣德八年”。

5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长滩铺”。

6康熙《建宁府志》作“渡口铺”。

7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尚有白塔、油源两铺,本志未录。

8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宋开宝八年始迁东关里”。

9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作“在县治后”。

10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寨头铺”。

11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尚载有石桥、长演、花桥、刘屯、官路下五铺。

12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西营头”。

13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兴田水驿”。并云“洪武八年重建”。

14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安处若”。

15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允浆铺”。

16康熙《建宁府志》作“新阳铺”。

17康熙《建宁府志》作“界碑铺”。

18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天王寺”。

19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九峰铺”。

20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地坑铺”。

21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及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有“新坑铺”,无“胡屯铺”。

22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康熙《建宁府志 公署》均作“景泰六年”。

23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景泰六年”。

24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尚有青竹岭、竹管龙、武曲三铺;康熙《建宁府志公署》尚有大洋、青竹岭、三澄、龟潭、武曲五铺。

25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在本卫之右”。并称系“毛营改重新建立”。

26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四百七十二顷四十九亩四”。

27嘉靖《建宁府志 公署》作“五百二十一顷一百四亩”。

28此疑有误。府县各志无可考。

29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旧为西仓库址”。

30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同安县布政司在县西”。

31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及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均作“兴泉道”。

32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闭祯”。

33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厅后三廒”。

34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郡守”。

35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韩居庸”。

36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蒋璿”。

37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在县东”。

38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洋芝”作“祥芝”。

39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及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均作“清石仓”。

40万历《泉州府志》及乾隆《泉州府志》均作“径山下浦仓”。

41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及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均作“围头后村”。

42万历《泉州府志》及乾隆《泉州府志》均作“在县治南应魁亭”。

43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大盈驿”。

44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及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均作“在三秀山南”。

45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及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均作“季保仓”。

46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上》作“景泰四年,知县车政复建正厅、后堂六房”。

47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黄坚叟”。

48乾隆《泉州府志》作“何克明”。

49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十三年”。

50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在县治东”。

51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在县北”。

52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闭祯”。

53乾隆《泉州府志 公署》作“二十二都”。

54乾隆《泉州府志》作“沪溪”。

55万历《泉州府志 武卫上》作“七百七十间”。

56万历《泉州府志 版籍下》作“在清泰里高漈蕉溪湖边”。

57乾隆《泉州府志 军制》作“水陆门”。

58万历《泉州府志 武卫上》作“石菌”。

59万历《泉州府志》作“塧埔”。

60万历《泉州府志 武卫上》作“欧山寨”。

61万历《泉州府志 武卫上》作“下崎寨”。

62万历《泉州府志 武卫上》作“欧舍”。

卷之四十二

公署

郡县

漳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西北丹霞驿之右,龙华招善寺故址也。旧在府治之西,正统四年,知府甘瑛建。天顺八年,布政司参议尹淳移建今所。漳浦县一所,在县治东北街,旧税课司地也。正统五年创建。成化十八年,参政冯遵命县官增建东西两廊。龙岩县一所,在县治东漳南道之右。成化十一年,知县韦济创建。长泰县一所,在县西街漳南道之右。宣德十年,知县刘奎建。南靖县一所,在县治东。正统十一年,知县傅平、典史周鼎建。成化十年,圮于水。漳平县一所,在县治东。

漳南道在府卫二署之间,元廉访司分司故址也。国朝洪武二年1,知府潘琳建为按察司分司。永乐元年改为福宁道。成化七年改今名。漳浦县一所,在县治之左2。龙岩县一所,在县治东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一年,知县韦济重建。长泰县一所,在县西街,布政司分司之左。宣德十年,知县刘奎建。南靖县一所,在县治东后街,即元肃政廉访分司也。国朝正统十一年,知县傅平、典史周鼎重修。漳州县一所,在县治东,布政司分司之前。

文职公署

漳州府在府城南。唐嗣圣三年始建,在漳浦县梁山之下。开元四年徙于李澳川。贞元二年又徙于龙溪,即今治也。元因之。国朝洪武元年,知府潘琳重建。后堂之西为架阁库。仪门之前为广济库。正统八年,知府甘瑛以府之外门偏出,奏改辟之,遂迁广济库于仪门外之左,迁土地祠于仪门外之右,而建外门于当中。又树坊于外门之外,匾曰“德政”,后改曰“帅正”。成化十八年,知府姜谅重建正堂及后堂。十九年,复重建土地祠。经历司在正堂之右。照磨所在正堂之左。(上二署俱洪武元年知府潘琳建。)司狱司在府城内万盈西坊街之西。洪武七年,司狱于庸重修。成化七年,知府王文建楼于西监之后。十八年,知府姜谅复建楼于外门。税课司在府治之南,府学之西。旧在府治之西,宋为都商税务,元因之,国朝改为税课司。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徙建今所。成化九年,大使余源重修。常平仓在布政司分司之西。旧在府治内之右。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移建今所。廒一十又二3,为间凡一百又一,今仅存廒四,为间凡四十又一。镇海仓在镇海卫城内东畔。洪武二十年始置。正统八年,府通判高辉重建。成化十年,知府张璝令照磨何济重建仓廒。二十六年,知府姜谅命耆老陈伯清增建仓廒一,并修茸旧廒之敝坏者。杂造局在府治西南,旧布政分司地也。旧在府治西北龙华寺东偏,今布政分司外门之左。天顺八年,参议尹淳移建今所。阴阳学在谯楼下左偏急递铺之西。旧在府治北三皇庙旁,洪武初创建,寻毁。三十三年,知府钱古训铸铜壶置于谯楼之左,学因寓焉。正统三年,阴阳正术郭崇斌请于巡按御史方端,以闲空府廨为之,即今所也。医学在府城南隅司狱司之右,元时为惠民药局。国朝洪武十八年改为医学。景泰间圮,正科蔡奏申请重建。僧纲司在府治西北开元寺内。道纪司在府治西玄妙观内。丹霞驿在府治之西,布政司分司之东。旧在朝天门外,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建。元至正间徙于府治之东。国朝洪武三年,知府潘琳移建今所。九年改为清漳驿,寻改今名。正统九年,按察司佥事陈祚重修递运所,附于驿右,驿兼领之。

龙溪县在府治之西。按旧志,县治之建,未详其所始。宋淳熙十二年,县令赵不病重修。嘉定四年,县令陈士会复修。绍定四年,县令苏应衡增修。元因之。国朝洪武初,知县杨保诚重修,匾其正堂曰“道爱”。堂之东为幕厅,西为架阁库。仪门内之东为县狱,仪门外之东为土地祠。正统二年,知县顾鸿重建正堂及架阁库。成化五年,知县张宁重建后堂。十五年,县丞吴鹏市民屋增广吏舍,并以旧架阁库址增建公廨。濠门巡检司在县东一、二、三都。洪武初设于本都海仓洋。二十年徙置于此。柳营江巡检司在县东二十七都柳营江之西。洪武三年,设为柳营江掣制所,隶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十四年,改为柳营江批验盐引所。正统九年,巡按御史张淑奏改为巡检司。海门社巡检司4在县南四、五都青浦社,旧在海门山。正统六年,知府甘瑛以其地民悍,时为患海上,奏置巡检司,以控驭之。七年,尽徙其民,散处近地,遂移巡检司于今所。芗洲税课局5在县北二十三、四都。元为商税务。国朝洪武初改为税课局。宣德间省。正统十二年复设。成化十年圮于水。江东马驿在县东二十八都。宋为通源驿。元至正二十二年,改今名。国朝洪武七年,知府许荣重建。正统十年,驿丞洪瀚重修。旧有马厩,在驿前街南,岁久将压,成化十五年,县丞吴鹏易民地于驿丞廨舍之右而改建焉。递运所在驿外门楼之左,驿兼领之。甘棠驿在县南六、七都。元至正二十五年创建。国朝洪武八年,知府许荣重修,正统十四年寇毁。景泰五年,知府谢骞重建。申明亭在府城内南隅文昌坊,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旌善亭在府城内东北隅,洪武十七年知府徐克敬建。(上二亭俱正统七年知府甘瑛重修。)府前铺在府治之西。赤岭铺在二十六都。鹤鸣铺马岐铺(上二铺在二十七都。)江东铺石井铺(上二铺在十八都。)板桥铺6龙江铺(上二铺在二十九、三十都。已上七铺俱在府城东。)茶铺在二十六都。月岭铺在二十一都。(已上二铺俱府城西。)檺林铺木绵铺(上二铺在十二、三都。)马平铺在六、七都。(已上三铺俱府城南。)莲浦铺在十二、三都。西陵铺在十一都。祖山铺在九都。月溪铺在八都。龙湾铺在六、七都。官楼铺在四、五都。(已上六铺俱在城东南。)

漳浦县在县城东西两街之中。唐开元四年创建。景龙间,县令李圭缭以周垣,官廨始不与民居混。宋绍兴二十三年,县令陈贯通重建。淳祐八年,县令杨浩然复大而新之。国朝洪武初重建7正堂之左为幕厅,右为库房。东廊之南为际留仓,西廊之南为县狱。正统十四年毁于兵。景泰初,知县林瑛重建正堂,成化七年,知县刘璧续建后堂、幕厅、狱舍及际留仓。古雷巡检司在县南九都。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旧属南靖县,正统六年改隶本县。洪淡巡检司在县南五都。元时设于四都沔州,国朝徙置于此。后葛巡检司在县东南九都8。青山巡检司在县东十五都。井尾巡检司岛尾巡检司(上二巡检司,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金石巡检司元时设于龙岩县聚贤里。国朝徙置于此。东沉赤山巡检司元时设于南靖县埔平定南寨,徙置于此。(上二巡检司在县南五都。已上七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盘陀岭巡检司在县南八都。正统间,以其地接潮广,山林深邃,草寇出没,奏置巡检司于此,六年始建。玄钟仓在玄钟千户所前。洪武二十一年,千户毛麟建,廒五,为间凡二十又一。旧名“常积”,隶千户所,后改今名,隶本县。陆鳌仓在陆鳌千户所之北。洪武二十一年千户耿瑜建,廒五,为间凡二十又一。旧名“常盈”,隶千户所,后改今名,隶本县。铜山仓在铜山千户所之东。洪武二十一年千户乐金建,廒四,为间凡十又九。旧名“永聚”,隶千户所,后改今名,隶本县。阴阳学在县治南孝义坊。医学在县治西仙云坊,旧惠民药局也。(上二学俱圮。)临漳马驿在县治西北仙云坊内,宋置,名“仙云驿”。元改名“临漳”。国朝因之。洪武三年,知县张玉文重建9。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景泰七年,知府谢骞重建。云霄驿在县南六都,元时置,国朝因之。洪武十一年署驿事,南诏驿,铺丞黑中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十三年府同知蒋璩10复建。南诏驿在县南三都南诏城内。宋时置于城外之西北,名临水驿。元时因之。国朝洪武元年迁建于此,今改名。僧会司在县治西兴教寺内。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谯楼门外之左右。旧在县门内,洪武三年,知事张玉文建。二十二年,知县孟美移建今所。)县前铺在县前,旧名“北亭”。罗山铺饭盘铺11长林铺三鼓铺12旧名“横章”。甘棠铺13(上五铺俱在县北二十八都。)梅林铺无象铺旧名产山。盘陀铺(上三铺在八都。)黄堵铺旧名“火田”。径口铺14云霄铺铁塘铺旧名“白泉”。(上四铺在六都)径深铺15深田铺大陂铺古林铺半沙铺(上五铺在四都。)洪坑铺双港铺可湖铺土桥铺(上四铺在三都。)云头铺在六都。陈平铺张塘铺铜山铺崎岭铺(上四铺在五都。)玄钟铺在四都。(以上二十二铺俱县南。)升仙铺在七都。西湖铺在十五都。梅月铺在十七都。石鼓铺鸿江铺长岭铺(上三铺在二十三都。)东山铺峰山铺青山铺(上三铺在十五都。已上九铺俱县东。)

龙岩县在县城中,布政分司之西。唐乾宁天祐间始置,屡经兵燹。宋绍兴十七年以后,寓廨于僧舍。乾道六年,知县林鼐创建。淳熙三年,知县陈焕增建宣诏、颁春二门。绍定三年毁于寇。五年,知县赵性夫重建。端平元年,又毁于寇。嘉熙二年,知县陈椿寿重建。元后至元三年,县尹魏德润增修。至正十年,监县捏古柏建谯楼。十七年,监县马哈麻复更其方向重建。二十七年,朱键重修谯楼,仍建楼于正堂之后,未就。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赵荣祖继成之。正堂之左为幕厅,右为架阁库。仪门之前为谯楼,左为土地祠。三十一年正堂圮。永乐五年,知县程鹏即其旧址前建小厅,后建小堂。七年谯楼圮。正统间,知县李昊重建。成化八年以来,知县韦济、陶博相继修茸。雁石巡检司在县东节惠里。东西洋巡检司在县东集贤里。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未建。)僧会司在县治东报恩寺。道会司在县治西东岳行宫。公馆三所上坪公馆在县西龙门里。成化十七年,知县陶博重建。镇平公馆在县东万安里。大池公馆在县西龙门里。(上二公馆俱成化八年知县韦济重建。)际留仓在县治之左。成化九年知县韦济创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门外之左右,俱成化十三年知县韦济重建。)县前铺在县治前。登途铺崎濑铺马坑铺三井铺石罗铺古楼铺南墩铺板寮铺(上八铺俱在县南龙门里。已上九铺,俱成化十七年知县陶博重建。)铁石洋铺在坊。恼林铺16东山铺小吉铺(上三铺在节惠里。)福村铺17在万安里。(已上五铺俱县东。)新岭铺牛栏隔铺蒲山铺18溪西铺(上四铺俱在县西龙门里。已上九铺俱成化十一年知县韦济创建。)

长泰县在县城东北。宋绍定三年毁于汀寇19。国朝洪武二十年,知县张寿重建。正统元年,知县刘基复建。正堂之左为幕厅,右为架阁库。仪门之左为土地祠,右为县狱。知县廨舍旧在县后山之麓。成化十年,知县刘铎改建于县堂之后。朝天岭巡检司在县东钦化里。正统五年,知县刘奎奏请创建。阴阳学在县门之东。医学在阴阳学之东。僧会司在县治东报亲院。道会司在县治东慈济宫。申明亭宣德十年,知县刘奎重建。旌善亭成化十六年,知县刘铎重建。(上二亭在县门前之左右。)武安铺在南门西偏。旧在南门外,洪武二十年创建。正统十年圮于水。成化十七年,知县刘铎移建今所。

南靖县在双溪之北。元至治间始建于清宁里九团社。后至元三年迁于琯山之阳。至正十六年始迁今所。国朝正统六年,典史周鼎重建。十四年毁于寇,唯鼓楼及各官廨舍尚存。景泰二年,主簿卜应麟重修。成化十五年,知县张本重建一新。正堂之左为幕厅,仪门之前为鼓楼。小溪巡检司在县南清宁里。元时设。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建于漳浦县古雷山,以备倭寇。正统五年,因小溪草寇窃发,复设于此。九龙岭巡检司在县北居仁里。和溪巡检司在县南永丰里20,界南靖、龙岩二县间。永丰巡检司在县南永丰里寒婆21径,初名寒婆巡检司。景泰二年改今名。(上三巡检司俱正统五年创设。)阴阳学在县治东南,旧慈济宫地也。医学在县治东。旧圣侯庙地也。平南驿在县北永丰里金山社。成化六年创设,县丞陈崇建。僧会司在县治西习贤里安福寺。道会司在县治东前街佑圣宫。府公馆在县东第一坊。成化十九年,知县张鹏举以县前铺旧址创建。申明亭在县治北后街。洪武三年,县丞雷祥建。旌善亭在县治东北后街。洪武十七年,知县郭友仁建。(上二亭今废。)县前铺元时设。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县杨通重建。成化十年圮于水,今附府公馆。南平铺涌口铺(上二铺在习贤里。)汤坑铺(已上三铺俱正统五年增设。)新店铺金山铺和溪铺(上三铺俱宋时设,隶龙岩县,今隶本县。)隐溪铺圆沙铺22(上六铺在永丰里。以上八铺俱县北。)

漳平县在九龙溪之北。成化七年,知县陈栗创建。正堂之左为幕厅,后堂两旁为库房,东廊之前为土地祠,西廊之前为县狱,仪门之前为谯楼。十六年,知县李斌迁建吏舍于知县廨舍之后。十九年,典史刘宣迁其廨舍于主簿廨舍之前。桃源店巡检司在县北聚贤里。桃源店旧在龙岩县集贤里通源,元时设名聚贤、和睦等处巡检司。国初因之。洪武四年,巡检党诚迁今所,因改今名。十四年寇毁。十八年,巡检毕举重建。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其不当要冲,迁于漳浦县五都金石寨。二十五年,知县季仁本以其去县之远,请复设于故处。巡检刘禛即旧址重建。溪南巡检司在县东感化里。归化巡检司在县南永福里。府公馆在县治之左。际留仓在县治之东。成化七年,知县陈栗创建。县前铺在县东五百步许。濑洲营铺黄畲铺在居仁里。饭坑铺硿头铺田尾铺(上三铺在永福里。已上五铺俱县南。)南洋铺在县西居仁里。(已上六铺俱成化七年知县陈栗创建。)

武职公署

漳州卫指挥使司在府治西,元新军万户府也。至元九年,改为宣慰司都元帅府分府。十五年,改为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分省。十九年,改为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分省。国朝洪武三年,改为漳州。指挥同知刘广、指挥佥事尹海龙重建。正统初灾。指挥覃庸重建。经历司在正堂之东。镇抚厅在正堂之西。正统七年,指挥使杨隆重修。左千户所正统十二年,千户王诚重修。右千户所成化十八年,千户李嵩重修。后千户所正统九年,千户马云重修。(上三所在卫西廊之南。)中千户所正统十六年,千户刘镇重修。前千户所景泰元年,千户管瑛重修。(上二所在卫东廊之南。)镇抚厅在卫治之东北,旧丹霞驿故址也。成化八年,指挥黎震重建。军器局在府城后街之北。教场在府城西一里许。北有演武亭。旧在南门外溪南,成化十年坏于水,后移建今所。屯田凡三十三所龙溪一十二所:一在县东门外东厢,一在林坑,一在林前(上二屯在八都,一在九都芦边。已上三屯俱县东),一在谢溪,一在高林,一在天宝,一在林前(上四屯在县西二十一都),一在六、七都排浦,一在十二、三都莲浦(上二屯俱县南),一在赤石,一在洋尾(上二屯俱在县北二十六都)。漳浦县六所:一在南门外溪南,一在长脚营,一在北江(上二屯俱县东七都),一在长桥,一在下径(上二屯俱在县北二十八都),一在县东南七都枫林。南靖县一十五所:一在归德里大寨,一在习贤里官洋(上二屯俱县西),一在归德里五峰,一在黄井,一在洪漱,一在高际(上三屯在清宁里),一在居仁里上乾村,一在新安里禾平(已上六屯俱县南),一在县北习贤里院前,一在浮山,一在草坂,一在前坂(上三屯俱在县东南田义里),一在县西南习贤里涌口,一在吴宅,一在金山(上二屯俱在县西北永丰里。)烽燧凡九处即烟墩也。龙溪县四处:曰海沧(在一、二、三都),曰乌屿(在二十九都,俱县东),曰月港(在县东南八都),曰青浦(在县东四、五都)。漳浦县五处:曰白塘,曰大迳,曰流会;曰卓歧(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曰烽火山(一云灯火山,在县东十七都)。守御龙岩中千户在龙岩县西北。成化七年,始调镇海卫后所官军守御,改隶漳州卫。知县韦济创建军旗营房,环列于所之左右。教场在龙岩县城外之北,中有阅武亭,成化七年知县韦济建。

镇海卫指挥使司在卫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设时指挥佥事李实仅草创三间署事。正统间,指挥同知桂福始辟地营建卫堂,东西各建一厅两房,为上司按临寝息之所。又买地以易卫前军营,创建谯楼,左右亦各建一厅两房,为使客栖息之所。成化十六年以后,指挥佥事张文复渐次修葺。经历司在卫治之东。镇抚厅在卫治之西。左千户所中千户所(上二所俱在卫堂之东。)右千户所前千户所(上二所俱在卫堂之西。已上六公署,俱正统间桂福创建。成化间张文重修。)教场在卫城南门之外,中建演武亭。屯田四所洪武二十四年,制令分军屯种共田地五十七顷七十九亩七分。左所屯一所,在南靖县归德里。右所屯一所,在龙溪县十二、三都神仙尾。中所屯一所,在长泰县石铭里。前所屯一所,在龙溪县十二、三都寺园林。陆鳌千户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列十百户所于两廊。景泰五年,本卫指挥使田旺辟所堂后空地增建公廨,为使客栖息之所。成化十四年,指挥佥事张文重修一新。镇抚厅教场营房寨屯田一所,在漳浦县东坡洋,其田地一十二顷三十二亩四分六厘,计旗军四十二名。烽燧铜山千户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列十百户所于两廊间。镇抚厅教场在所城西门之外。营寨屯田一所,在漳浦县六等都林前,共田地一十七顷五十亩,计旗军六十名。烽燧玄钟千户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列十百户所于两廊。天顺六年,巡海按察司副使王凯增建屋宇于厅后空地,以为使客止宿之所。成化十七年,正千户陈冕申请规措修建一新。镇抚厅教场在所城西门之外。铜山西门澳水寨在府城南漳浦县五都。每岁分镇海卫并陆鳌、铜山二所军士,更番以备倭寇。镇海卫官一十八员,旗军九百三十七名。陆鳌千户所,官二员,旗军二百五十一名。铜山千户所,官五员,旗军三百二十八名。营屯田一所,在漳浦县三都良峰山,共田地一十二顷二十三亩,计旗军四十二名。烽燧

汀州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东。旧在开元寺中东畔,成化八年,参政赵昌命迁建今所。宁化县一所,在县治西二十步许。正统三年典史洪清建,后圮。成化八年,知县吴纲广其基而修建之,工未就而去。十年,知县郑瑄踵而成焉。上杭县一所,在县治东北小街射圃之西。旧在县前,即今府公署也。成化六年,参政赵昌以其迫隘,令迁建今所。知县萧宏复以其他僻在城隅,乃易民地,辟广衢,自司之前直抵大街,皆砌以石。武平县一所,在县治南23,禅果寺之东,正统十二年创建。成化七年重修。清流县一所,在县治西,旧为九龙驿。成化十年,参政赵昌以旧布政分司狭隘,命知县邢昊以九龙驿互易创建。连城县一所,在县西门街。成化七年,参政赵昌建。永定县一所,在县治东三十步许。成化十二年,巡抚右佥都御史高明创建。

漳南道在府治东。旧在广储门内城下。洪武初,建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为建宁道。成化六年,又改为漳南道。七年,佥事周谟病其隘陋,令移建今所。宁化县一所,在县治东十五、六步。上杭县一所,在县治东二、三十步许。洪武十三年,知县邓致中重建。成化八年,佥事周谟命同知程熙、知县萧宏撤而新之。武平县一所,在布政分司之东。旧为肃政廉访司分司,洪武二年重建。清流县一所,在县治之西,布政分司之东,旧与布政分司相对。洪武二年建。成化十年,分守参政赵昌、分巡佥事周谟命知县邢昊改创,与布政分司并列。连城县一所,在县西门明溪驿前24。化成七年,佥事周谟建。永定县一所,在布政司分司之左,成化十四年,巡抚右佥都御史高明创建。

行都司公馆在府治东预备仓前,旧建宁道也。

文职公署

汀州府在卧龙山下。宋建炎间毁于兵。绍兴元年,郡守陈直方始建厅堂廨舍。十四年,郡守陈定国创设厅、仪门、两廊、甲仗、架阁诸库。绍定间,郡守李华病其隘陋,以次改作。复增高谯楼,建亭于两阶,左曰“宣诏”,右曰“颁春”。又复郡治前官街之见侵于民者。国朝洪武初,因其旧创建正堂西北为庆丰库,后堂之后为架阁库。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正堂、后堂、仪门、谯楼,并增高月台甬道。成化十一年,通判李祺重建谯楼。经历司在正堂之左。照磨所在正堂之右。司狱司在仪门外之西。税课司在府城东南惠政桥头。阴阳学医学(上二学在府治前之左右。)僧纲司在府治东定光寺。道纪司在府城东南霹雳岩。公馆在府治之东。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谯楼前之左右。)

长汀县在府城南二百步许。宋建炎间,知县黄渥修。嘉泰间,知县谢周卿复修。绍定间,知县宋慈重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孙庸重建。正厅之东为典史厅,又东为土地祠,西为架阁库,西廊之后为县狱。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景泰初,知县陈宗周重建,未备,成化十六年,知县谢珪、县丞郑景华又廓而新之,并砌谯楼前街道百有余丈。古城寨巡检司在府城西古贵里。旧在河田市,宋绍兴间迁建今所。临汀驿在县治东崇善坊。宋淳熙间,郡守赵汝劼建。元及国朝皆因之。馆前驿在府城东归阳里。元时设,名馆前站。至正二十二年,站提领彭显宗建。国朝改为驿。三洲公馆在府城西宣成里。成化十六年,按察司副使刘珂以驿路遥远,使客住来无所止舍,命通判徐荣、知县谢珪划刘即三洲铺址创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仪门之左右。又馆前驿之前,亦有申明、旌善二亭。)总铺在谯楼前东畔。百步铺在左厢。南田铺胡坑铺(上二铺在青岩里。)鸳鸯铺大息铺(上二铺在四保里。)新桥铺归仁铺七良铺(上三铺在归阳里。已上八铺俱府城东。)黄馆铺何田铺25(上二铺在青泰里。)三洲铺水口铺畲心铺(上三铺在宣城里。已上五铺俱府城南。)

宁化县在大溪之北,翠华山之前。宋绍兴间,知县王炳彦重建。绍定间毁于寇。端平间,知县赵时馆复辟地营建,后又毁于寇。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陈时中重建26。正统十四年复毁于寇。唯后堂及廨舍仅存。景泰三年,知县韦清重建六房。天顺二年,知县梁昂、主簿郑预重建正堂、后堂、幕厅、仪门、谯楼,并建僚吏廨舍及库。安远寨巡检司在县北招得里。旧名下土寨,宋庆元间创建。绍定二年毁于寇,元初重建。至正间毁于兵。国朝洪武元年,巡捡窦户重建,改今名。正统十三年复毁于寇,天顺间重建。成化十一年,知县郑瑄以县去建宁二百余里,中无驿舍,乃于正厅之后创建公馆,为使客往来驻节之所。税课局在县东寿桥头27。宋归平元年建,名商税务。国朝洪武三十年,知县张思诚重建,改今名。正统元年省,课额县兼领之。阴阳学在县治前。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十三年,知县徐廷耀重建。医学在县治左,旧惠民药局也,今圮。石牛驿在县南会同里。宋端平间创,元至正间圮。国朝洪武二年,驿丞叶忠仍旧址创建。成化九年,同知程熙修。十七年,副使刘坷命驿丞澹逊督工重建后堂及东西房。二十二年,参议叶祚、佥事李□命署驿事阴阳训术洪矩督工重修一新。僧会司在县北光严寺。旧在县南慈恩塔寺,后徙今所。道会司在县南凝真观。官久缺,印附道纪司。际留仓在县治北,与儒学相连。洪武十三年创建。凡为廒四。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县前铺在县治之东。鱼龙铺在兴善里,成化十四年建。黄源铺丘源铺安乐铺杨梅铺(上四铺俱洪武初建。)黄地铺黄柏铺(已上六铺在新村里。)夏坊铺石牛铺碑岭铺罗溪铺滑石铺张地铺28(上六铺在会同里。已上十三铺俱县南。)下沙铺沙坪铺(上二铺在永丰里。)杨家铺寨前铺大觉铺(上三铺在招得里。已上五铺俱县北。)柏坑铺29在县东兴善里。

上杭县在县城中,府公馆之西。宋乾道七年,县令陈朝章创建,后毁。端平元年,县令赵时钺重建。淳祐三年圮于水。宝祐五年,县令李务行重建正厅。元至正二十年再毁。二十五年,达鲁花赤伯颜重建。国朝正统间复毁,景泰初,知县杨瑾重建。正厅之左为典史厅,右为仪仗库。仪门之右为县狱,前为谯楼。成化十一年,知县萧宏重修30。新丰仓在城内东北隅。成化二年创建。储积粮米,以备军饷。阴阳学在县治谯楼之西。景泰三年,典史童庆始构屋二楹。成化五年,知县石塘重建。医学在县治谯楼之东,旧惠民药局也。正统末毁于寇。成化十九年,知县李曰思重建。平西驿在县东胜运里小拔汤边。成化六年,因合汀、漳二府隶漳南道,始辟路置驿于此。府通判吴桓建。蓝屋驿在县北平安里。成化十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以县去府道里颇远,中途宜有驿,乃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改今名。府同知程熙建。僧会司在县西天王寺。道会司在县东东岳宫。府公馆在县治东十步许,旧布政分司也。成化七年,改为公馆。十一年府通判李祺重修。际留仓在县治仪门外之左。洪武十三年,知县刘亨建。申明亭在县治西大街。洪武三年,知县夏煜建于县门之右,后迁今所。正统末,寇毁。景泰初,知县杨瑾重建。旌善亭在申明亭左。洪武十七年,知县邓致中建于县门之左,后迁今所。正统末,寇毁。今改建巡警铺。县前铺在县仪门前。洪武十年,知县刘亨建。成化十九年,知县李曰思重修。大磜铺成化十年巡抚副都御史张瑄,以旧铺太运,令各铺之半,增置一铺。岩头铺卷笼铺成化十年增置。(上三铺在在城里。)山湖铺九华铺成化十年增置。蓝屋铺官庄铺回龙铺(上五铺在平安里。已上八铺俱县西。)坊村铺定塔铺张庆铺九泰铺内为公馆。茶田铺双溪铺灯笼铺汤边铺石铭铺(已上九铺在县东胜运里。成化六年新设漳南道,因辟路置驿,并置铺舍,俱县丞陈清创建。)

武平县在人和坊之东,兴贤坊之西。初在武溪里,后迁今所。宋隆兴间县令王正国、乾道间县令赵贲相继营建。嘉泰间,县令赵善绰31用堪舆家趋吉避凶之说重新更造。自是上下阜安,民以为改作之利。绍定间毁于虔寇。端平初,县令赵汝组重建32,而变嘉泰之旧。县偶多事,议者咎焉。宝祐间,县令阮逢午复改卜其西偏创建。元至正二十三年,知县魏侃夫仍于旧基重建。国朝仍之。正厅之左为典史厅,右为土地祠,穿堂左右为库房,仪门之东为县狱,前为谯楼。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景泰元年重建33。象洞寨巡检司在县南盈塘里。其地与潮梅接界,尝产象,因而得名。宋正和间置为寨。嘉熙间改为南尉司。国朝洪武初复置,改为巡检司。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成化九年重建。永平寨巡检司在县北信顺团里帽磜。宋淳祐间,郡守郭正已创建。国朝洪武初,改为巡检司。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成化八年重修。所仓在所城东。阴阳学未建。医学在县治西五六步许,旧惠民药局也。僧会司在县治东南禅果寺。道会司官久缺,印附道纪司。府公馆在禅果寺内东西。际留仓四所东仓五间,在县南归郡里黎畲。西仓三间,在县北凹上(上二仓俱成化九年建)。南仓九间,在县治东,成化六年建。北仓五间,在永平寨,成化九年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谯楼之左右。)县前铺在县治谯楼前。三角铺忠田铺赖屋铺(上三铺俱县南。)黄柏铺(上四铺在在城里。)陈坑铺(上二铺俱县东。)袁田铺34黄背铺35皂角铺(上三铺俱县东北。已上四铺在归郡里。)武安铺在县南千户所城东门外。

清流县在屏山之阳。宋元符元年,县令刘叙创建。乾道间,县令黄藻重修。绍定间毁于寇。端平元年,县令王元瑞复建。嘉熙间,县令赵栖夫重建谯楼。淳祐元年,县令林奕创建颁春、宣诏二亭,翼于县门东西。元至正四年,县尹吴文渊36重修。六年,悉为连城寇罗天麟所毁。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重建。正厅之东为幕厅,仪门之西为县狱。十二年,知县蔡以谦复建谯楼于仪门之外。永乐十四年,为沙寇陈添保所毁,惟知县、主簿二廨舍仅存。后渐次修葺37。正统十三年,复为沙寇陈正景所毁。景泰七年,知县吴中重建,寝复其旧。铁石巡检司在县南梦溪里38。正统六年,知县康勉以梦溪山势险阻,草寇不时出没,奏置巡检司于此,以警备之。税课局在县东龙津桥西右畔。正统元年省,课额县兼领之。阴阳学未建。医学在县治前之右,五通庙之左,旧惠民药局也。永乐十四年寇毁,今复修建。九龙驿在县治南,元县尉厅故址也。国朝洪武十一年,建为布政司分司。成化十年,参政赵昌病分司狭隘,因命有司以旧九龙驿为分司,以旧分司为九龙驿。十二年,巡按御史叶稠、参政李昂按部,复命有司增建屋宇于驿西隙地。僧会司在县西西峰庵内39。道会司在县西登真观内。府公馆在水龙驿之南40。成化十二年,巡按御史叶稠、参政李昂命同知程熙创建。际留仓在县南塔背巷,元常平仓也。国朝洪武二年改今名。旧建廒五,成化十八年增建廒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旧俱在南门外,正统十三年,寇毁,遂移建今所。)县前铺在县治前,旧在县南半里许,洪武二十九年移置于此。雷公铺小嵩铺吴地铺嵩溪铺玉华铺子孙铺太平铺(上七铺俱在县东北。)吴家铺在县南。暖水铺在县西。

连城县在县城北。宋绍兴三年,摄县事长汀县丞卓庠创建。绍定间为寇所毁。县令徐价经始营建。后县令米巨宏踵而成之。元至正六年,复为邑寇罗天麟所毁。国朝洪武四年,知县邓升重建。正厅之左为幕厅,右为库房。仪门之外为县狱,前为谯楼。北团寨巡检司在县南表席里朗村。宋时设于县北安里。后毁于兵,权寓治县市西隐庵。元末废。国朝洪武四年,知县邓升迁建于县东崇儒坊。十八年,知县丁良恭复迁今所。税课局在县治南文川桥之侧,宋时设,名商税务。建炎二年省。元至正十八年复设。国朝洪武四年改为税课局。六年,知县刘雍重建。正统元年省,课额县兼领之。阴阳学寓县治谯楼上。医学在县治西。旧惠民药局也。僧会司在定光寺内。道会司在福仙观内。(上二司俱县治西。)府公馆在县治东北百步许,旧预备仓址也。际留仓在县署东廊。洪武八年知县刘雍创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仪门内之左右。)县前铺在县谯楼前之左。宋时设,名县下铺。北安铺分水铺(上三铺在县北。)新添铺成化二年设。南柴铺(上二铺在县西北。已上四铺俱在北安里。除新添一铺外,余三铺并县前铺俱洪武七年知县刘雍重建。)

归化县在广济街东41。旧为明溪镇巡检司,隶清流县。成化六年改为县治按察司佥事周谟命通判吴桓、明溪驿丞孙亮督建,知县郭润继而成之。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内之右为县狱,前为谯楼。夏阳巡检司在县东中和里夏阳墟。旧为明溪寨巡检司,属清流县。宋绍兴间,知县叶梦得奏置。国朝因之。成化六年,以其址为县,遂迁于此,改今名。八年,知县郭润等创建。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前。)明溪驿在县西门。旧属清流县,宋元符间设,国朝因之,成化六年改属本县。僧会司在县东北觉林寺。成化十七年设。道会司在县东东岳宫。成化十年设。(上二司俱在归上里。)公馆在县西门儒学后街。成化七年,府通判吴桓督建。际留仓在县治东广济街。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县治前之西。)县前铺在县前泰和坊东。成化九年,知县郭润重建。兴善铺龙湖铺铁岭铺(上三铺在县东兴善里。)新兴铺永安铺(上二铺在县西归善里。)

永定县在溪南里田心。成化十五年,巡抚右佥都御史高明、按察司副使刘诚42、布政司参议陈渤命府经历黄琛、上杭县知县石塘经始建。及知县王环至,遂踵而成之。正厅之左为典史厅,右为仪仗库及库房,东廊之前为土地祠,仪门之西为县狱。兴化乡巡检司在县南溪南里古镇。洪武五年创置。后徙于虎岗,改为太平巡检司。天顺六年,因寇盗窃发,复置于此。太平巡检司在县东太平里高陂。正统间,陵水教谕。上杭县人范金以太平虎岗山寇盗屡发,奏徙兴化乡巡检司于虎岗,改今名。后为寇所毁。景泰末,巡检何永通徙于今所。三层岭巡检司在县南金丰里。成化十四年,巡抚右佥都御史高明以其地接广东饶平之大小靖,顽民恃险出没为盗,奏设巡检司于此。阴阳学在县治后第三街。医学在阴阳学之右。僧会司在县治东山川坛之西。成化二十年建。道会司未建。府公馆在县治西六十步许。知县王环创建。际留仓二所一所在县西廊,一所在县仪门之左。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俱知县王环建。)市西铺在县治西十余步。德化铺在县北溪南里。信感铺在县西北胜运里。

武职公署

汀州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洪武四年设,指挥王圭创建。宣德间,指挥同知王祯重建。正堂左右为军器库,仪门之前为谯楼。经历司在正堂之东。镇抚厅在正堂之西,其后为监房。左千户所右千户所成化二年,调守御上杭县。中千户所前千户所后千户所(上五千户所在卫之两旁。)军器局在各门兵马司侧。教场在府城东朝天门外鄞河坊。屯田五所共田地五十三顷七十九亩二分,计旗军二百六名。江西赣州府信丰县一所。本府宁化县三所:一所在县治东黄连岗,一所在县西龙上下里车田,一所在县北招贤里北安。清流县一所,在县北永得里。上杭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北隅。天顺六年,溪南寇攻陷县治,守臣奏请设兵以备御之。成化二年,御史朱贤、参政张雄、佥事牟俸、都指挥杨讯合议调汀州卫右千户所官军守御于此。吏目厅在所厅之左。镇抚厅在所厅之右。十百户所军器库(俱在所内。)军器局在城北门内。教场在县城外西北隅二里许,中建演武亭。武平守御千户所在县南丰顺平里。洪武二十八年创建。吏目厅在所厅之左。镇抚厅在所厅之右。十百户所军器库(俱在所内。)教场在所城东迎恩门外二里许,中建演武亭。屯田一所共田地八顷一十亩,计旗军二十七名。

延平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之左。正统六年,知府王吉建。景泰元年43,巡抚刑部尚书薛希琏以其址狭隘,割府照磨廨舍以广之。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将乐县一所,在县治南。尤溪县一所,在县治东,旧三皇庙址也。正统六年,知县萧学敏建。十三年毁于寇。参政王仕华重建。沙县一所,在县治东兴义坊。□□□□知县周敞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景泰元年,知县余宽重建。顺昌县一所,在县治北昼锦坊。正统三年建44。永安县一所,在县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杨季琦建。

建宁道在布政分司之左,旧通判厅址也。洪武十一年,建为按察司分司,二十八年改今名,永乐七年火,宣德六年,知府雷诚重建。成化十六年,知府王范以其规制弗称,撤而新之。将乐县一所,在县治北。洪武七年,知县王克刚建。尤溪县一所,在县治西,旧县尉司址也。洪武二年,知县薛昉建为按察司分司,寻改为延汀道行按察司,又改为建宁道。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按察佥事张彦重建。沙县一所,在县治东兴义坊。洪武十一年,知县许斌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景泰元年,知县余宽重建。顺昌县一所,在县治西,旧县尉厅址也。洪武九年,知县周政建。永安县一所,在县治北。景泰三年,府通判杨季琦建。

文职公署

延平府在府城北隅,旧盐仓场址也。宋南剑州治,在今府治东。元改为延平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以为延平卫署。三年,知府唐铎遂建于今所,匾其正堂曰“集思”,后堂曰“高明”。经历司在府治之右。照磨所在府堂之左,旧为推官厅。洪武二十七年,设照磨检校,遂改为照磨所。司狱司在府城北隅,延平卫之东。洪武元年知府唐铎建。永乐七年毁。宣德六年知府雷诚重建45。税课司在府城北隅府治前街。元为商税务。国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铎重建,改今名。永乐十年毁。景泰二年知府胡钦重建46。丰衍仓在府城东隅。元至正二十六年建,名太平仓。国朝洪武二年,知府唐铎重建,改今名。东西为廒,凡二十有三。旧有延平卫、永丰、广积等五仓,为廒凡七十。宣德三年,并归有司,俱屡经回禄,所存无几。成化十五年,知府王范重建。阴阳学寓谯楼上。宋时设,元因之。国朝洪武四年楼圮,知府唐铎重建。永乐七年毁,暂以普通岭武安庙前小楼为谯楼,学寄其中。医学在府治左,旧急递铺址也。宋名惠安局,在谯楼门内。元改惠民局。国朝洪武二年徙府治前。二十三年毁,通判钱宗礼徙今所。永乐七年复毁,景泰三年,知府胡钦重建。僧纲司在府城北隅天宁光孝寺。道纪司在府城内东岳行宫。旧在城南玄妙观,后徙今所。剑浦驿在剑浦递运所之右。洪武初,知府唐铎创建。景德初,布政司参议赵象重建47。剑浦递运所在府城东门外剑浦上。河泊所在南平县治西隅。洪武十四年,户部差人闸办鱼课,即旧铁局为闸办所,寻置今所。十六年始设官吏。永乐十八年为洪水所圮。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府治前之左右。)

南平县在府治西去城二里许。宋、元在府城北隅,今改为延平卫前千户所。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刘居信迁建旧贡院址,即今所也。正厅之右为典史厅,左为库房,仪门之前为谯楼。楼内之左为县狱。正统十四年毁于寇。景泰三年,知县刘铭重创,卑陋弗称。成化十五年,知县王佐悉撤而新之。峡巡检司在府城东长安北里。宋元丰三年,建为寨。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巡检司。四年创建,二十三年重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宣德六年,知府雷诚重建,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重建。大历巡检司在府城西北寿岩里。宋淳祐中建,元至正中兵毁。国朝洪武元年重设。十六年巡检刘贵创建。正统十四年寇毁。景泰五年重建。西芹税务局在府城西天竺里王台馆。旧在长沙下里西芹,洪武四年建,永乐十四年为洪水所坏,正统九年知府王彪重建。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三年知府郑时徙今所,廨宇未建。茶洋驿在府城东金砂里。宋淳祐中建,名金沙驿。元至正间改今名。国朝洪武初,知县刘居信重建。永乐中,山谷水暴涨,屋宇俱坏。宣德初,驿丞王淑安重建。正统中毁于寇,景德48中重建。王台驿在天竺里。宋淳祐中设,名王台站。元因之。国朝洪武初改为驿。正统中毁于寇。景泰中重建,隘陋弗称。成化十九年,巡按监察御史张稷、布政司参议黄澄、按察司佥事谈俊、知府王范檄县丞郑贤易民地,广其基重建。大横驿在府城东汾常里。洪武初,提领程日新建。正统间寇毁。景泰间驿丞冯清重建。宋、元驿站官名提领,此犹云提领者,或国初法制未立,仍其旧名也。峡递运所在府城东长安北里。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县治谯楼前临溪。成化十七年,知县王佐买民地创建。)府前铺在府治前之东。坵墩铺在演仙下里。高桐铺在仁州里。大横铺在汾常里。城东铺(上四铺俱府城东。)倪坑铺安济铺(上三铺49在崇福里。)橘溪铺在迁乔里。金砂铺茶洋铺白砂铺(上三铺在金砂里。)龙源铺清风铺武步铺(上三铺在长安北里。)峡铺在长安南里。(已上十铺俱府城东南。)秋竹铺在府城西南罗源里。西芹铺发竹铺沙溪铺(上三铺在长砂上里。)吴坑铺王台铺(上二铺在天竺里。)樟槎铺筼筜铺(上二铺在资福里。)三连铺在连兴里50。(已上八铺俱府城西。)白塔铺在大源内里。康隔铺在北溪里51。(上二铺俱府城南。)

将乐县在含云山之左麓,宋时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兵毁,明年署县事行省理问裴彦直重建。正厅之右为幕厅,左为库房,仪门之前为谯楼,谯楼之旁为县狱。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司明重建僚吏廨宇。永乐十六年,正厅后堂毁。宣德九年,知县蒋珉重建。

万安寨巡检司在县北万安上都。宋元丰元年建为寨。国朝洪武二十三年改为巡检司。税课局在县治左。洪武六年大使杨琳建。万安税课局在县北万安上都。洪武六年,知县申文彝建。永丰仓在县治左。旧名常丰,后毁于兵。元至正二十四年,署县事理问裴彦直建。国朝因之,改今名。储积粮米,以备官吏俸廪。阴阳学未建。医学在县治前宣化坊之西,旧惠民药局也。三华驿在县治右。旧名站。元至正中提领许子美建,国朝改为驿。白莲马驿在县东南池湖都,旧将安馆址也。元至治元年,提领傅美改建为站。国朝改为驿。河泊所在县东南水南都。洪武十七年创建。僧会司在县西含云寺。道会司在县治前祐圣院。所仓四所储积粮米,以备官军俸粮。二所在永丰仓左右。洪武四年,千户李济建。二所在城隍庙之后,永乐五年,千户徐斌建。申明亭洪武三年,知县司明建。旌善亭洪武十六年,知县王克刚建。(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县前铺在县治前,旧为桃溪铺,在县南三里桃源都。今徙于此。莒峡铺在龙池都。孔山铺在积善都。懿安铺在富谷都。高滩铺黄坑铺(上二铺在高滩都。已上五铺俱县东。)桃源铺在龙池都。蛟湖铺在蛟湖都。郭公铺在永康都。里湾铺在南胜都。隔岭铺在龙安都。将安铺在池湖都。大里铺盖竹铺旧场铺铁岭铺(上四铺在大里都。)龙湖铺兴善铺(上二铺在兴善都。已上十二铺俱县南。)

校注

1光绪《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洪武三年”。

2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之左”下有“知县张理建”语。

3光绪《漳州府志 规制工》作“一十一厂”。

4嘉靖《龙溪县志 公署》作“海门巡检司”。

5嘉靖《龙溪县志 公署》作“香洲税课局”。

6嘉靖《龙溪县志 公署》作“管桥铺”。

7民国重刊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作“张理建”。

8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作“十都”。

9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及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均作“张理建”。

10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作“蒋濬”。

11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作“盘石铺”。

12《闽书 建置》作“三古铺”。

13《闽书 建置》谓:“甘棠铺属龙溪县。”

14《闽书 建置》作“径石铺”。

15康熙《漳浦县志 建置》作“径心铺”。

16《闽书 建置》作“皞林铺”。

17《闽书 建置》作“藿林铺”。

18《闽书 建置》作“满山铺”。

19康熙《漳州府志 规制上》载:“绍定壬辰,汀寇毁民居殆尽,唯署独存,令郑师中复修;淳祐令赵与坦复建承簿厅。元至正间,寇发残毁无余,主簿陈文积更建之。洪武初,知县郑青重修。”

20光绪《漳州府志 规制上》作“在县北”。

21光绪《漳州府志 规制上》“寒婆”作“韩婆”。

22《闽书 建置》作“员沙铺”。

23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县东”。

24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连城县,漳南道公馆在县东”。

25同治重刊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河田铺”。

2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洪武三年,知县张思诚重建;二十三年,知县陈时中修”。

2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税课司旧在寿宁桥”。

2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张家铺”。

2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北坑铺”。

3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成化间,知县胡越、萧宏相继修葺”。

3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赵善策”。

3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赵汝、田圭相继鼎建”。

33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景泰间,知县周希贵修葺”。

34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袁畲铺”。

35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黄畲铺”。

36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王文渊”。

37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宣德间,知县李庠、县丞王自永相继重建”。

38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梦溪里铁石矶”。

39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僧会司在万寿寺”。

40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在县西南九龙驿右”。

41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归化县治在广济街北”,并谓“成化七年巡道周谟建”。

42乾隆《汀州府志 公署》作“刘成”。

43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三年”。

44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县西,正统六年建”。

45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洪武九年,知府唐驿建后屡毁,永乐七年,知府雷诚建”。

46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知府唐驿建后屡毁,永乐十年知府胡钦、成化二十三年知府陈廷琏迭建”。

47明无景德年号,此显系“景泰”之误。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四年,知府胡钦建”。

48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景泰”。此误。

49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上二铺”。

50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建兴里”。

51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开平里”。

卷之四十三

公署

郡县

延平府

文职公署

尤溪县在县市中,建宁道之东。宋绍兴三年,知县宋咸建。正厅之右为典史厅,仪门之前为谯楼。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薛昉重建。十年,知县张可大、牛义相继重新谯楼。三十一年,知县黄采重建后堂。宣德三年谯楼毁。正统四年,县丞周辙新之。正统十三年悉毁于寇,惟各廨舍仅存。十四年,知县陈孝柯复创正厅仪门。寻复毁于寇,惟仪门仅存。景泰七年,知县杜宥重建。成化九年,知县孙珏重创六房。十三年,知县唐纶重创后堂并吏舍。英果寨巡检司在县西七都。宋元丰三年创建。元至元二十一年徙建四十都仕阳汤。国朝洪武四年,巡检朱德亮复改建于旧址。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六年重建。高才坂巡检司在县西二十都,元时建。国朝洪武四年,巡检王有成重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惟鼓楼仅存。税课局在县治东积善坊。元时为税务大使亦速建。国朝洪武初改今名。永乐五年毁,寓治于民居。景泰二年,大使江子旺仍旧址构第屋署事。阴阳学寓县治仪门之旁。初在三皇庙,庙废,遂徙今所。医学在县治左,旧惠民药局也。初寓三皇庙启玄堂,庙废,遂徙今所。河泊所在县治之东,宣德中省。渔课县兼领之。僧会司在府治东北保安寺。道会司在县治东,东岳行宫。公馆在布政分司之西。际留仓在县治之西。旧在县治东崇文坊,洪武三年创。后毁于寇,因移建今所。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右右。)总铺在县治左。马坪铺在八、九都。白莲铺在十一都。丹溪铺在十二都。(上三铺俱县东北。)渚头铺在五都。茅溪铺在四都。(上二铺俱县西北。)

沙县在凤岗山之南。唐武德四年始建在沙源1,中和四年,摄县令曹朋、崇安镇将邓光布以其地阻溪,徙建今所。宋、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知县陈善重建。正厅之右为典史厅,后堂之左为架阁库,仪门之前为谯楼,楼之西为县狱。三十三年毁于寇李乌觜,惟谯楼及廨宇仅存。永乐元年,知县倪俊重建。正统十三年复毁于寇邓茂七。景泰元年,知县余宽重建,卑陋无称。成化五年,知县张泰重建一新。按本志今县治旧为西北乡,地名杨篑坂,一名杨党坂。北乡寨巡检司在县北十七都。宋元丰三年建为寨。国朝洪武八年,改为巡检司。巡检马中重建。税课局在县治南翔凤桥之西。阴阳学寓县治谯楼上。医学在县治东,旧惠民药局也。河泊所在县治东兴义坊,旧存恤院址也。洪武十五年,知县许斌改建。僧会司在县治西天王寺。道会司在县治东东岳行宫。公馆在县治东兴义坊总铺之右。新丰仑在县治东五十步,旧名际留。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知县余宽重创,改今名。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前之右。)县前铺在县治东兴义坊公馆之左。琅口铺在八都。高沙铺在五都。馆前铺在二都。青洲铺在一都。(上四铺俱县东。)洋口铺在二十一都尾历铺在二十二都。荆村铺在二十三都。(上三铺俱县西。)

顺昌县在县市中儒学之西。初为永顺场,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升为县建治于此。宋建炎中兵毁。绍兴元年,县令丘之玄建。至正三年,县尹鲁崇仁重建。正厅之左为幕厅,仪门之前为谯楼,谯楼之西为县狱。国朝洪武三年,县丞杨维德重修,并建僚吏廨舍。十年,知县周政徙幕厅于正厅西北。正统间毁于寇。景泰二年知县钱道宁、成化十一年知县程搢、十九年知县冯子昌、二十年县丞蒋时万相继创建。仁寿巡检司在县西北仁寿都。宋为仁寿寨。国朝洪武初改今名。七年巡检申原让建。税课局在县治之西。宋为商税务,国朝改今名。洪武九年,知县周政建。仁寿税课局在县西北仁寿都。洪武九年设,未置官吏,其课额县兼领之。阴阳学在县治谯楼上。宋时以谯楼为阴阳学,国朝因之。医学在县治左,旧惠民药局也。双峰驿在县治之西。旧为顺兴驿,又为行衙,宋时建。国朝洪武初改今名。富屯驿在县西富屯都。(上二驿俱洪武十年知县周政重建。)河泊所在县治之西。洪武十四年,户部差人闸办鱼课,知县胡乾创建。仁寿河泊所在县西北仁寿乡。洪武十四年,户部差人闸办鱼课,未设官吏,其课米县兼领之。僧会司在县治北正识寺。道会司在县治西玉隆道院2。府公馆在县治之西。际留仑在县治西厅边。旧为常平仑,元至正中,县尹鲁崇仁重修建。国朝因之,乃改今名。申明亭在县治之西。洪武三年县丞杨维德建。旌善亭在县治之东,洪武十五年知县胡乾建。城南铺旧名洄口,在县南水南乡。郭闸铺石溪铺(上二铺在县东石溪都。)桂岭铺陈坂铺旧名交溪。杜原铺(上三铺在靖安都。)娄杉铺在娄杉都。(已上六铺俱县西南。)吉舟铺在吉舟都。顺溪铺在莒口都。太平铺在崧溪都。阳坊铺在寿荣都。仁和铺在仁寿都。富实铺在杉溪都。(已上六铺俱县西北。)

永安县在县城中儒学之西,旧浮流巡检司址也。景泰三年始置,府通判倪冕建小屋三楹视事。四年,知县韩隆创建。正厅之左为典史厅,右为库房,西南隅为县狱,仪门外为谯楼。安砂镇巡检司在县西三十二都。旧为浮流镇巡检司。宋元祐五年建为浮流寨。国朝景泰三年,以浮流镇为本县治所,遂徙巡检司于此,改今名。湖口巡检司在县南三十都。永安、连城、龙岩三县接界处也,正统五年始置。税课局在县治之西。阴阳学医学(上二学在县治东北。)僧会司道会司(上二司未设。)公馆在县治东南申明亭之东。县仓在县治北。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前之左右。)总铺在县治东四五步许。黄坊铺在二十七都。贡川铺在二十六都。(上二铺俱县北。)张关铺新岭铺(上二铺俱在县东北二十五都。)

武职公署

延平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宋为南剑州。元为延平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卫署。经历司在卫正堂之左。镇抚厅在卫署之西。左千户所元录事司故址。右千户所旧万户府故址也。(上二千户所在卫署之东。)中千户所前千户所旧南平县址也。(上二所在卫署之西。)后千户所在卫署之东,元刘万户宅故址也。(已上五所东西两廊各列十百户所。永乐七年,卫及千户所俱毁,惟后千户所独存。卫指挥佥事于鉴重建。景泰元年,卫及镇抚厅中前二千户所又毁。指挥使侯本重建。演武场在府城东衍仙下里。屯田凡九所共田地五百二十四顷五十七亩六分四厘,计旗军一千七百五十名。左千户所屯二所:一在本府永安县,一在福州府闽县。右千户所屯二所,俱在福州府:一在永福县,一在闽清县。中千户所屯二所,俱在福州府:一在怀安县,一在永福县。前千户所屯二所,俱在福州府:一在侯官县,一在怀安县。后千户所屯一所,在福州府侯官县。将乐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之南,洪武四年建。吏目厅在所厅之右。镇抚厅在所仪门之侧。十百户所在所之两旁。成化十年,千户所并二厅十百户所俱毁。十七年,千户徐寿重建。教场在县治南玉华都。屯田凡九所共田地八十顷四十三亩,计旗军一百五十二名。永安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也3,景泰三年创建。吏目厅在正厅之左。镇抚厅在正厅之右。延平卫指挥佥事张宣建。十百户所在所之两廊。教场在县治北门三里许。屯田二所共三十七顷一十九亩七分,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俱在邵武府:一在邵武县,一在建宁县。

邵武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东南隆贤坊,旧延福院地也。正统八年,邵武县知县颜宗建。泰宁县一所在县治之右。正统五年县丞虞升建。成化八年,知县徐琛拓而大之。建宁县一所在县治东七十步,旧医学地也。景泰初建。光泽县一所在县南半里许龙兴观左4,旧河泊所地也。正统五年,知县盛埙建。

建宁道在府治东百步许,宋通判厅地也。元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分司。国朝洪武三年改为福建按察司分司。二十四年改为建武道5。二十九年改今名。成化四年,知府盛颙重修。泰宁县一所在县治东南百步许,洪武三年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天顺七年,知县胡玻重建。建宁县一所在布政司分司之左,宋尉司地也,国朝洪武三年建。正统十三年寇毁,寻复建。光泽县一所在县治东二十余步,旧城隍庙地也,洪武三年建。

文职公署

邵武府在城中西隅。宋太平兴国四年,郡守张度创建。建炎间毁于兵。绍兴十二年,守汪安止重建。绍定三年毁于寇。明年守汪遂建正厅。继守赵以夫建谯楼、仪门、两廊。宝祐六年6灾,惟两廊、仪门存。守叶彦炳重建。咸淳六年,守廖邦杰复辨方正位而更作之。元至元十四年复毁于寇。是年,总管魏天祐重建。国朝洪武元年,知府周时中葺而新之。后堂之西为架阁库,仪门之西为富有库,仪门之前为谯楼。二年,改富有库为兴阜库。正统三年,知府徐述重建后堂及谯楼。天顺间,推官周仲斌改建推官厅于仪门东。先是,以元推官厅为知事厅舍,别建于郡厅左,后又以为照磨所,至是复建。即元旧址西偏也。成化间,知府盛颙移兴阜库于后堂之东。九年,知府冯孜重修正堂、右堂及仪门,复撤推官厅而大之。经历司在正堂之东。元时在府治西南隅。国朝改为照磨廨舍,别创于堂左。天顺间,知府何友改建今所。照磨所在正堂之西,旧在堂东,天顺间,知府何友改建今所。司狱司在郡治南治平坊。宋曰军牢,元曰狱,国朝以为司狱司。税课司在府治东南百五十步许。旧行用库地也。宋建于郡治东,旧通判衙前,名税务。建炎二年省,税额兼领于主簿厅。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改今名,徙于太平坊。二十一年复迁今所。常丰仓在府治东南镇雅坊。按旧志府仓一所,旧在镇雅坊。洪武六年改建于南隅亨道坊,名新丰仓。卫仓三所:一即镇雅坊,旧常丰仓基,洪武十九年改建,永乐十五年灾;一亦在亨道坊,永乐十二年建;一在南隅下水寨,永乐十三年建。正统元年,以卫仓悉属有司,遂以旧镇雅坊基建,即今仓也。七年,知府杨衡以亨道仓地卑湿,撤并今所。成化十二年,推官廖铎又增广之。阴阳学在府治东南,旧医学地也。元延祐间建。至正中徙于城西三皇庙内南偏。国朝洪武二十年,庙革,学遂废。永乐中复建于旧址,今圮。医学在县治东南,旧以司法厅址创建。元至元中,教授黄必寿买民地改建于旧学之西。延祐间,徙于城西三皇庙内北偏。国朝洪武二十九年,庙革,学遂废。永乐中,复建于旧址,今圮。僧纲司在城西大觉寺。道纪司在郡治南玄妙观。申明亭在旌善亭南。旌善亭在谯楼东南。

邵武县在府治东三百余步。旧在郡城东三里大溪之北,今故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随军迁今所。后毁于兵。庆元五年,县令史定之重建。淳祐十一年,县令高斯衍新之。元至元十四年毁于寇,寻复建。至正十二年又毁于兵。明年,县令孔克俊重建7。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水苏民重新之。宣德中,知县邹良重修。正厅之左为幕厅,两廊之西为县狱,东廊之末为土地祠。成化十五年,知县王拯区划工料俱备,未及修建以忧去。十七年,知县王济因而成之。水口巡检司在县东十六都。宋为水口寨。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巡检司。巡检杨从德修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寻复建。杨坊税课局在县东六都界首。元为税课务。国朝改为税课局。拿口税课局在县东二十二都拿口市西。元为税课务。国朝改为税课局。樵川水马驿在城东隅宁泰坊,旧净居寺址也。宋建于军治东百步许。元至元二十三年,达鲁花赤明安答儿徙建于城外紫云溪北。国朝洪武元年迁建于今所也。林墩马驿在县东六都。宋设,元固之。国朝洪武四年,驿丞黄子忠重修,正统十四年毁于寇,寻复建。成化九年重修。拿口驿在县东二十三都。元时设。国朝洪武三年,驿丞端友成重建。河泊所在城东行春门外。洪武九年设。所官游仕宗建。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寻复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县治前。)总铺在府治前右偏。王堂铺洒溪铺官源铺(上三铺在五都。)丁字铺梅里铺(上二铺在六都。已上五铺俱府城东。)颁春铺在县西北五十三都。药材铺漠口铺(上二铺在五十一都。)龙斗铺破石铺(上二铺在五十都。)大乾铺在四十九都。(已上六铺俱府城西。)城南铺在二十九都。香林铺在三十都。山口铺山心铺(上二铺在三十一都。)邢家铺在三十二都。河源铺(在三十三都。已上六铺俱府城南。)

泰宁县在炉峰之左,杉溪之阳,旧归化镇地也。五代唐长兴元年建。宋绍兴四年,县令范根重建。绍定二年毁于兵,端平间复建。元延祐三年,达鲁花赤也先重建。至正十二年复毁于兵,惟正厅、谯楼存。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陈扬重建谯楼。九年,知县定定以正厅屋老基隘,撤而大之。正厅之左为典史厅,后堂之北为架阁库,仪门之前为谯楼,谯楼之西为县狱。成化九年,知县徐琛重建后堂。税课局在县治南利涉桥西。宋名税务。建炎二年省,课隶主簿厅。元因之。国朝洪武二年改今名。正统元年省,课额兼领于县。阴阳学在县治西五十步炉峰之麓,元县尉衙址也。医学在县治西五十步。宋为惠安局。元为惠民局。国朝改今名。二十二年重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河泊所在县治东南公馆之前。洪武十九年设。后省,课额兼领于县。僧会司在县西保安寺。道会司在县西龙山观。公馆在县南河泊所后。洪武三十二年,主簿潜玉重建。际留仓在县南谯楼之东。洪武二十年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俱在县治前。)县前铺在县治前两畔。山夹铺宜坑铺(上二铺在福山保。)朱口铺在朱口保。石鼻铺在梅林保。交溪铺在交溪保。龙湖铺在龙湖东保。(已上六铺俱县东)白土铺长滩铺(上二铺在南会保。)梅口铺挽舟铺(上二铺在梅口保。已上四铺俱县西。)石门隘在县西大田保。澹子隘在上高保。茶花隘在安仁保,旧名茶花岭。(上二隘俱县北。)

建宁县在凤山之东,滩江之北。旧在今县治西南三里许。宋建隆元年,南唐迁治今所。绍兴三年,县令吴播建厅宇,后毁于寇。绍定二年8,县令赵纺夫重建。淳祐五年9,县令林玥建鼓楼及宣诏、颁春二亭。景定五年,县令宋秉孙建刻漏所于鼓楼之西。咸淳六年,县令程梦桂又拓厅宇而大之。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二十年邑人冯真卿建正厅。国朝洪武二年,知县程思道又缮理之。正厅之左为幕厅,正厅之后为库房,仪门之前为鼓楼,仪门东北为架阁库,东南为县狱。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寻复建。西安巡检司在县西里心保。宋为西安寨,在新城保。元改为巡检司。国朝洪武三年,巡检徐铭迁建今所。正统九年,知县龚仪新之。税课局在县治东,宋税务也。国朝改今名。洪武三年,知县董焕建。三十年火。永乐五年,署局事医官廖寿山重建。正统间省,税课县兼领之。阴阳学在县南迎薰门内。医学在县东宣化坊。永乐九年,医官廖寿山重建。后以其地为布政分司,而以司右畔官地为惠民药局。学犹未建。河泊所寓于县东溪东道院。正统间省,鱼课县兼领之。僧会司在县南迎薰门外长吉寺。道会司在县西迎厘观。府公馆在县治南街东。际留仑在县治西熊家岭。旧在县厅西,洪武二年,知县董焕建。三十五年,知县王思礼迁今所。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鼓楼之左右。)县前铺在县治西。分水铺旧名椒坑,在县南将屯保。源口铺旧名洛阳。袁庄铺旧名上社。(上二铺在县东洛阳保。)枫演铺在长吉保。官桥铺在镜村保。都镜铺在都上保。(上三铺俱县南。)

光泽县在杭川之南,旧财演镇地也。宋太平兴国四年创建,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兵,寻复建。国朝洪武元年,征南将军胡公10举、南昌卫镇抚洪忠镇守是邑,乃撤而大之。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之前为谯楼,县狱在仪门之左,架阁库在幕厅之右。宣德初,主簿沈宗重建谯楼。按旧志,征南将军但曰胡公,不言其名。考之《元史》:“至正二十七年,我太祖尝命胡廷瑞率安吉、宁国等军取八闽。”疑此所谓胡公即廷瑞也。大寺寨巡检司在县西九都之杉岭。旧在县北二十二都。元至元二十五年,迁十都之止马。后至元五年,巡检沈兼善重建。国朝洪武三年,巡检胡永忠迁建今所。税课局在县西十都止马市。宋建税务于县治东登云坊。建炎二年省,税课隶主簿厅。元因之。国朝改为税课局。洪武九年,知县林孔孙重建。宣德九年复省,税课兼领于县。正统十一年,布政使方某奏建于今所11。杭川驿在县治西孝感坊。旧在惠济坊。宋熙宁中,县令上官均改为惠应庙,迁驿于县治南儒学之右。元因之。国朝洪武六年,知县卢充闾迁建今所。景泰元年,驿丞关英重建。杉关驿在大寺寨巡检司之右。元元统元年创建,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二年,驿丞何祖坚重建。河泊所在县东登云坊,旧税课局地也。洪武八年,知县姚泊和始建于县西南惠济坊。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正统五年,知县盛埙以其地为布政分司,遂改建今所。阴阳学在县东登云坊。旧在三皇庙内,洪武二十九年庙废,改建今所。医学在阴阳学之左。宋为惠民药局。元因之。国朝洪武九年重建,十八年改为医学。僧会司在县西龙兴寺。道会司在县西龙兴观。济留仓在县南后街,洪武六年知县卢充闾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县治谯门之左右。)县前铺旧名财演,在县门外之东。直阜铺通津铺旧名永崇。(上二铺在县东三十都。)石岐铺高田铺黄溪铺长山铺(上四铺在二都。)官山铺旧名半山,在四都。止马铺旧名清化,在十都。杉关铺在九都。(上七铺俱县西。)

武职公署

邵武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南,宋馆驿址也。元为邵、汀奕万户府12。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卫署。二年,指挥蔡玉重建。经历司在正堂之东,洪武元年知事李忠建。镇抚厅在街西。洪武四年,镇抚耿班建,厅之右为狱。左千户所在后所之左。洪武三年建于东门内。十一年,千户王盟改建今所。右千户所在后所之右。洪武三年建于南门内。十一年,千户张洁改建今所。中千户所在前所之右。洪武三年建于北门内。十一年,千户高原改建今所。前千户所在中所之左。洪武三年建于南门内。十一年,千户高原改建今所。(上四所俱卫治南。)军器库在卫治东南隅。演武场在郡城外水北。旧在城东隅进贤坊下。洪武十一年,指挥包懋迁于今所,建阅武堂于其西。成化十年,指挥高升等请于巡抚副都御史张瑄,又拓民地以广之。屯田凡十九所永乐十三年,制令分军屯种,共田地一百五十二顷三亩三分,计旗军五百一十五名。邵武县五所:一在县东二十九都莲塘,一在三十二都大王坪,一在四十四都上樵(上二屯俱县南),一在四十九都河上,一在五十二都蒙洲(上二屯俱县西)。建宁县五所:一在县东楚上保,一在上黎等保,一在富田保(上二屯俱县西),一在县南饶村等保,一在县北安仁保。光泽县九所:一在十八都西园,一在二十一都虞塘村头(上二屯俱县东),一在十二都牛田,一在十七都付家(上二屯俱县西),一在三都新坊,一在五都官庵(上二屯俱县南),一在一都仙花,一在二十五都云际,一在二十六都洪家庄(上三屯俱县北)。

兴化府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府治东西市13。宋为监税廨舍。元初更为录事司。国朝洪武六年改为织染局。正统九年又改为杂造局。成化三年,知府岳正以旧分司湫隘弗称,遂改为杂造局,而以旧杂造局改建分司,复购其傍近民地以广之。仙游县一所,在县治东功建里。洪武初建为税课局。正统二年省。十年,布政司孙升改为分司。十三年毁于寇。十四年,知县宋华重建。

福宁道在府治东北澄清坊之西,宋军治通判厅也。元初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分司。国朝洪武元年,更为提刑按察司分司。永乐六年改今名。正统十一年,佥事陈祚、况真重修。仙游县一所,在县治东功建里。元至正十五年,知县任兴建为尉衙。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公馆。后改为分司守,改为福宁道。正统十二年,知县宋华重建。

文职公署

兴化府在府城西南隅宣化坊内。旧为莆田县治。宋建隆二年,清源招讨使判县事留居道始新之。天禧元年,知县严已重修。庆历五年,知县张纬更创堂宇。元至正十二年,县尹董秃坚贴木儿重修。国朝洪武二年,以旧府治为兴化卫,知府盖天麟遂改建府治于此。天顺元年,知府潘本愚重修建中堂,易以石柱,匾曰“公生明”,后堂匾曰“正己”,迁方明祠于仪门之左,辟府治前通衢而大之。成化十八年,知府刘澄复迁方明祠于仪门之右,而辟其地建为便厅,为推官鞫刑之所。经历司在府堂之左。照磨所在府堂之左。(俱潘本愚重建。)丰盈库在府后堂之左。旧在谯楼北之东,成化三年,知府岳正移建今所。司狱司在府治东北左千户所之东。宋为都监廨舍。后辟为行衙。绍兴二年,知军事赵彦励重修。元初改为总管府急递铺。国朝洪武元年,知府盖天麟改建为司狱司,其西为监房。税课司在府治东司狱司前务巷内。宋为都税务。宣和七年,知军事廖刚重建。国朝洪武元年改今名,大使龚保重修。旧志云,在行衙之南街通远坊内,盖司狱司尝为行衙14,而通远坊即务巷口对行衙坊也。大有仓在府治东望海门内,即宋都仓常平仓也。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大有仓。知府盖天麟修葺。廒凡二十又五,今存者八。平海仓在府城东北武盛里平海城内,旧名永聚仓。国朝洪武二十年,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建,廒凡十又二。永乐五年,本卫千户,姚得增建廒五。九年,千户詹福复增建廒三。正统六年改隶本府。杂造局在府治东同升坊内,右延福寺地也。正统十年,布政使孙升建为布政分司。成化三年,知府岳正改为杂造局,而以旧杂造局建布政分司焉。阴阳学在谯楼内,宋军资常平公使库也。天圣七年,知军李余庆重建军资库。元丰二年,知军谢仲规增修。绍熙元年,知军赵彦励重修公使库。国朝洪武元年改建为丰盈库。三年,知府盖天麟复修。成化三年,知府岳正移建于府治后堂之北,而以其地为阴阳学。旧阴阳学在西市布政分司之右,其地今入民间。医学在西市布政分司之左。旧在莆田县治之前。成化四年,知府岳正移建今所。僧纲司在府治东永福寺内。道纪司在府治北万寿宫内。莆阳驿在府治北福宁道之后,宋监押厅地也,使院之址疑亦入焉。元初改建为莆阳驿。国朝洪武二十年,通判曹大德修。成化四年,知府岳正复修建一新。驿之南,旧为递运所,宋作院地也。洪武十七年,知县邢敬建。后省,驿兼领之。至是,遂以其地增建谯楼。河泊所在府城东南,胡公里灵慈庙中。洪武十四年,户部差总旗宋云亿闸办鱼课,寓延兴里留茂庵。十六年始置河泊所,河泊官夏铭移寓今处。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府治前之左右。旧皆南向,天顺元年知府潘本愚改建东西相对。)

莆田县在府治东北善俗坊内,宋广节指挥营地也。旧在府城西南隅县学之北。洪武三年改为府治,知县任益遂徙建今所。正堂之右为典史厅,后堂之右为架阁库,西廊之南为县狱,旧有土地祠在仪门之东,后改为佐贰官视事之所。凡公署俱南向,外门则东向。宣德十年,县丞叶叔文增辟吏舍。景泰元年,知县刘玼增建穿堂。天顺六年,知县王常重修正堂。冲沁巡检司在府城东兴福里。旧在兴化县浔阳,徙置于此,巡检韩翱建。成化三年,知府岳正檄巡检秦广重修。嵌头巡检司在武盛里。旧在新安里莆禧镇,徙置于此,巡检黄琏建。青山巡检司在奉谷里。旧在武盛里南哨,徙置于此。巡检潘琏建。(上三巡检司俱府城东。)小屿巡检司在醴泉里。旧在仙游县枫亭,徙置于此。巡检何拜帖木儿建。吉了巡检司在新安里。旧在仙游县潭边,徙置于此。巡检胡贤建。(上二巡检司俱府城东南。)迎仙寨巡检司在府城东北待贤里。旧在嘉禾里施水亭。宋熙宁四年徙迎仙市之北。崇宁元年圮于水。供奉官王亨徙迎仙市之西。国朝徙建于此。(已上六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莆田县税课局在府城东北延寿里涵头市。洪武元年建。十八年,大使张彦诚修。二十七年,黄时敏增建后厅。正统二年省。三年,大使李秀实奏请有军卫之处仍宜设之,遂复其旧。黄石税课局在县东南景德里塘尾。旧在本里市埕,即宋黄石务也。元至正间火提领刘均得移建今所。国朝洪武元年改为税课局。二年,大使张思中修。莆禧税课局寓县东武盛里下渚林朝宗庵。旧在新安里莆禧,洪武三年,大使钱九畴徙今所。(上二税课俱正统二年省,课额县兼领之。)莆禧仓在府城东南新安里莆禧城内。初为莆禧千户所仓,洪武二十三年,千户刘毅建,为廒凡十。正统十年改隶本县。黄石河泊所寓府城东南连江里显济庙。旧寓万善堂,洪武十四年,户部差总旗李腊孙、刘会保闸办鱼课,寓显济庙。十八年,设河泊所。河泊官骆宗本又移寓万善堂,后复寓今所。莆田河泊所寓府城东北延寿里新桥圣寿庵。莆禧河泊所寓府城东南崇福里神山堂。成化间移寓吉了澳庵堂,寻复旧。公馆在福宁道前街南。成化间建,以为府僚候谒上司之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外门之左右。)总铺在府治前之东。魏塘铺涵头铺(上二铺在仁得里。)余埔铺在永丰里。江口铺在待贤里。(已上四铺俱府城北。)双牌铺濑溪铺(上二铺在文赋里。)猴溪铺在新兴里。(已上三铺俱府城南。)塘头铺在谷清里。扑铺在兴福里。(上二铺俱府城东南。)大坑铺在奉谷里。平海卫前铺在武盛里。(上二铺俱府城东。)东林铺在合浦里。郑榄铺在崇福里。莆禧所前铺在新安里。(上三铺俱府城东南。)

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在府城北延寿里涵头市。元至元十六年,设管勾司董鹾事。延祐二年改为司令司。本司官周文郁建。国朝洪武二年,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本司同知胡杰重修,匾其中堂曰“德政”,后堂曰“中和”。左右设幕厅。上里场盐课司在分司内,以右幕厅为之。又有下里场,俱附于此。凡辖二十四团,团各有仓。天地团,贮一十二灶盐。地玄黄团,贮一十一灶盐。玄黄洪荒团,贮九灶盐。(上三团俱延寿里。)日月团,贮六灶盐。日月盈团,贮八灶盐。洪荒日月团,贮八灶盐。星辰团,贮一十二灶盐。辰宿团,贮八灶盐。宿列团,贮七灶盐。列张团,贮七灶盐。(上七团俱望江里。)寒张团,贮八灶盐。寒宇团,贮一十一灶盐。寒来西团,贮十灶。(上三团俱永丰里。)来西东团,贮一十二灶盐,系待宾里。富盈广衍团,贮九灶盐。富盈团,贮七灶盐。丰实团,贮七灶盐。广衍永济团,贮九灶盐。永济团,贮七灶盐。(上五团俱合浦里。)永宁团,贮一十一灶盐。永宁团,贮八灶盐。永丰团,贮一十一灶盐。盈字团,贮八灶盐。(上四团俱兴福里。)

仙游县在大飞山南五里。初建于今县治之北三十步,唐嗣圣二年始迁今所。宋崇宁二年,知县钱闻重建正门,其上为鼓楼。楼之内有簿、尉二厅,东西相望。淳祐十一年,知县赵时铸重建。东则库帑,西则行狱,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寇。十五年,县尹任兴即其故址重建。国朝洪武二年增建,规制悉备。三十三年圮。三十五年,知县张浦以后堂故基更创正厅。西为幕厅,东为库房,仪门外之东为土神祠,祠之前为县狱。宣德八年,知县王彝即正厅故址重建厅事,匾曰“公生明”。更建幕厅于其东,库房于其西,改建外门为鼓楼。莆田林文为记。正统十二年,知县宋华重建后堂。成化九年,知县黄璨修建一新。按县志古有谶云:“欲进前,后山软;欲退后前山远。此去三百年,有两口山人来裁剪。”后有吕姓者来迁之。阴阳学在县治西三观堂巷。旧在县前东九十步,岁久而圮。成化十年,知县黄璨改建今所。医学在县治东百步许,旧惠民药局也。成化十八年,知县彭昭重建。枫亭驿在县东南连江里枫亭市。按《皇华四达记》,即唐风亭馆。宋为太平驿。嘉祐元年,知县许抗始建厅事。蔡襄尝有书贻乡人之仕者及业文学未仕者,相与共完之。二年,知县阎仲甫增建,堂宇悉备,襄为记。元至正七年,改为枫亭铺。十二年火。二十七年,录事刘杰重建。国朝因之。正统八年,知县杨信、铺丞李绅重建。十年,知县宋华建门楼及廨舍。天顺七年,铺丞方纲修。成化八年,铺丞曾铉重修。僧会司在县西南仁德里龙华寺内。道会司在县治北功建里,福神观内。际留仓在县治仪门外西南隅北仓之前。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建。成化十年,知县黄璨重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鼓楼外之左右,俱洪武中建。成化九年,知县黄璨以其太逼县治,改辟今址重建。)县前铺在县治前谯楼之左。成化九年,知县黄璨以旧铺太逼县治,改辟今址重建。石乌铺长岭铺沙溪铺(上三铺在香田里。俱成化十八年知县彭昭重修。)枫亭铺在连江里枫亭驿东百步许。旧去驿里许,成化十年,知县黄璨以其地卑温,移建今所。(上四铺俱县东南。以上五铺俱洪武四年知县周从善创建。)

武职公署

兴化卫指挥使司在府治东北谯楼内之西。宋为都巡检廨。太平兴国八年,知军事段鹏改创为兴化军治。内有大厅,亦曰设厅。前有仪门,亦曰戟门。仪门之外有中门,在谯楼之西东向。宣和五年,知军事廖刚重修大厅。绍兴九年,知军事孙荩重建仪门及中门。淳熙三年,知军事潘畴始建阁于大厅之上,以崇御书。元初改为兴化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指挥俞良辅、卢镇奏改为卫。正统五年,指挥使张广重建仪门。景泰四年,广之子刚重修正堂及外门,并建穿堂。经历司在正堂之东。镇抚厅在卫东谯楼之内,宋兴化军佥厅故址也。初为回车院,郡守秩满寓焉。绍兴十七年,知军事王辟章改建为佥厅。国朝洪武三年,镇抚邓斌改为镇抚厅。正厅之左为监房。二十八年,镇抚阮忠增建后厅。左千户所在卫东镇雅坊内,宋兴化军治宣诏亭址也。国朝洪武十三年,副千户孙遇创建。右千户所在卫前前所之左。洪武十三年,正千户陈畊创建。宣德四年千户廖祥重建。前千户所在卫前右所之右。洪武十三年,正千户王良创建。正统九年,千户杜熊重建。后千户所宋兴化军治桂籍堂、正己斋、和简堂、思无邪斋址也。洪武十三年,正千户夏文创建。中千户所宋兴化军治靖共亭、清心堂址也。洪武十四年副千户姚成创建。宣德十年,千户白俊重建。(上二千户所在卫东谯楼之内。已上五千户所,厅前两廊各列十百户所。)公馆在福宁道之东,宋兴化军通判厅地也。国朝成化间,建为尉僚侯谒上司之所。修料库在卫厅西,以耳房为之。军器局寓玄妙观内东偏。旧寓城隍庙,后移今所。教场在府城东北隅乌石山下,其中有演武亭。景泰三年,指挥使张刚重修,并建演武场。成化间,指挥佥事洪宽重建演武坊。屯田新旧凡一十九所共田地九百一十八顷二亩九分五厘,计旗军三千三百六十名。左所屯七所:莆田县四所:一在县东保丰里,一在县西新兴等里,一在县南醴泉等里,一在县北常泰等里。仙游县二所:一在县东香田等里,一在县西文贤等里。泉州府永春县一所,在县西一、二都。右所屯三所:仙游县一所,在县北兴泰等里;泉州府永春县一所,在县西三、四都;福州府福清县一所,在县西万安等里。中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一在县西香田等里,一在县南临江等里。前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一在县西清远等里,一在县北清宁等里;永春县一所,在县西六、七都。后所屯三所:福清县二所,一在县西清宁等里,一在县北方兴等里;永春县一所在县西八、九都。烽燧(即烟墩)凡七处俱在莆田县东南,洪武间设。本卫分军守瞭。正统十二年,参政李颙令小屿巡检司弓兵代之。石牛山、太湖、槐左山(上三处在安乐里)、小屿山、赤岑山、嵩山(上三处在醴泉里)、岑山(在灵川里)。

平海卫指挥使司在卫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设。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督建。正统八年,本卫指挥王茂修。景泰三年,指挥使姜铭安重修六房,并增建穿堂。经历司在正厅之西,久废。镇抚厅在卫治东南。景泰三年,镇抚胡俊、赵震修。成化间重修。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俱在卫治南。每所各列十百户所。公馆在卫城西南,指挥使李全廨舍。正统三年,指挥同知王茂改建。教场在卫西一里许,中有演武亭。垾寨一处在奉谷里。屯田五所共田地八十七顷五十亩二分,计旗军二百八十五名。左所屯一所,在仙游县兴泰里观洋等处。右所屯一所,在硿上等处。中所屯一所,在凤冲等处。前所屯一所,在坝头等处。后所屯一所,在马洋等处。(上四屯俱在莆田县广业里。)烽燧(即烟墩)凡三十二处俱在莆田县。洪武间创设。本卫分军守瞭。天顺三年,按察司佥事牟溱令各巡检司弓兵代之。浦口(即下徐)、头山(上二处在延寿里)、蔡墩山(在永丰里)、岩沁山、余埔山、东蔡山(上三处在望江里。已上六处俱县东北。今属迎仙寨巡检司)、埕口山、双髻山、后峬山(上三处在兴福)、三江口、珠浪、宁海(上三处在连江里)、塔山(在莆田里)、谷城山(在谷清里。已上八处今属冲沁巡检司)、嵌头山、石井山、上欧山、小澳山、赤岐山、石狮山(上六处在武盛里)、大仑山、章厝山、鲫鱼山、林边山、壕山(上五处在合浦里。已上一十一处今属嵌头巡检司)、湖边上、岐头山、棋山、石城山、澄港山、蔡山、东林山(上七处在奉谷里,今属青山巡检司)。莆禧千户所在所城中。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设。兴化卫指挥吕谦督建。厅之前两旁列十百户所,仪门之前为谯楼。镇抚厅教场在所城外西北一里许,中有演武亭。烽燧(即烟墩)凡一十四处俱在莆田县东南。洪武间创设本所,分军守瞭。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令吉了巡检司以弓兵代之。吉了山、塔林山、庵前山、文甲山、山西山、东山柄、尖头山、埋头山、后埔山、度边山、西山(上一十一处在新安里)、大洪山、昊山、蛎山(上三处在崇福里)。南日山水寨在府城东南新安里,吉了巡检司之东,滨海。洪武初,设于南日山,后置今所,名仍其旧。每岁分兴化、平海、泉州三卫军士更番以备倭寇。兴化卫,官九员,旗军一千一百五十名。平海卫,官一十五员,旗军一千七百六十名。泉州卫,官一十二员,旗军一千一百五十名。

福宁州

上司公署

布政司分司在州治东四十余步。正统八年知县项智建。宁德县一所,在县治南一里许。成化十年知县江伟建。福安县一所,在县治南重金山下。

福宁道在州治东三十步许。洪武九年知县赵仲明建。宁德县一所,在县治东二十余步。洪武十年知县朱政建。福安县一所,在县治东。

文职公署

福宁州在州城中龙首山下,即旧县治也。宋建炎二年知县潘中建。元至元间改为州治,同知董德宜重建。延祐六年,知州袁中议撤而新之。泰定四年,州尹张伯颜重修。国朝洪武初,仍以为县治。七年知县郭征、宣德五年知县钱宥俱掌修建。成化九年复以为州治。知州刘象重建。正堂之左为幕厅,右为库房,仪门之前为谯楼,谯楼之西为州狱。大筼筜巡检司在十一都。松山巡检司在一都。水澳巡检司在十二都。青湾巡检司在五都。(上四巡检司俱州东。)高罗巡检司在四十三都。延亭巡检司在五十都。(上二巡检司俱州南。已上六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拓洋巡检司在州西北。正统六年,主簿王纯以其地山寇出没,奏设巡检司于此,以警备之。税课局在州治东一十五步。元至元二十四年建为税课局15。国朝洪武二年改为税课局。七年知县郭征、正统七年知县项智俱尝修葺。前门基地为军营所侵,成化十四年,知州刘象复之。十八年,大使郑炳重建。广盈仓在州治西北隅。旧隶福宁卫。正统六年改隶福宁县。成化九年,判官黄晟辟而大之。大金仓在大金千户所城中。洪武间创建。洪武十年判官黄晟重建。阴阳学在州治西五十步。医学在州治西一百六十步,旧惠民药局也。僧正司在州城东门外建果寺。道正司在州城北门外玄妙观。(上二司旧为僧会、道会司。成化九年,升为僧正、道正司。)松山河泊所在州东一都,洪武二十六年建。馆驿在州治东。旧在州治西门内大街之北。洪武二十年筑卫城时,其址已为军营矣。正统七年,知县项智别建今所。盐田公馆在州城西三十八、九都渡头。成化十年,判官黄晟建。杯溪公馆在州治西北三十六、七都。成化十年,同知张翀建。际留仓在州治议门内。旧在秦溪坊内,元至元三十年设。国朝洪武十六年移于今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州治谯楼外左右,俱洪武十一年,知县赵仲明建。)州前铺在州治谯楼内,洪武三年置。金台铺在二都。倒流溪铺官田铺湖平铺官洋铺(上四铺在四都。)钱大王铺龙亭铺(上二铺在六都。)杜家店铺杨家山铺五蒲铺(上三铺在九都。)白琳铺在二十都。顾洋铺在二十一都。王孙铺在二十二都。岩前铺在十九都。北水铺牛岭铺分水岭(上三铺在十八都。已上一十七铺俱州东。)石铺16在三十六都。尤家店铺盐田铺(上二铺在三十八都。已上三铺俱州西。)黄沙铺在三十五都。渔洋铺在四十二都。高罗铺在四十三都。大金铺在五十二都。(上四铺俱州南。通上凡二十四铺,俱洪武二十年知县郭征、县丞易大年建。)

宁德县在白鹤洋。旧为盐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创建为县。宋建炎二年毁。绍兴元年,知县赵侁之重建17。元至元二十年又毁。明年,知县徐卯孙复建。国朝洪武十年,知县朱政重修。宣德五年重建。正厅之东为典史厅,西为架阁库,仪门之西为县狱,前为谯楼。麻岭巡检司18在县北十九都涵村。元时在十五都东洋。国朝洪武元年,知县王子景重建。宣德间移建今所。阴阳学在县治南布政分司之右。成化间建。医学在县治东南三十步许,旧惠民药局也。河泊所在县治东鳌桥之西。洪武元年建为税课局。后税课局省,遂改为河泊所。僧会司在县东五都资圣寺。道会司在县北七都东山宫。公馆在县治南鹏程街。旧为布政分司。成化十年,知县江伟移建布政分司于县治之南,遂以此为公馆。鸣坑公馆在县北九都。飞鸾公馆在县南二都。(上二公馆俱成化间建。)宝丰公馆在县西北十七都。永乐元年,监察御史蒋彦禄建。成化十二年,判官黄晟重建。际留仓在县西一里。洪武三年建。申明亭旌善亭(上二亭在谯楼外左右。)县前铺在谯楼之西。成化十四年,县丞潘璇重建。山泽铺飞鸾铺(上二铺俱在县南二都。)白鹤铺在□□□19。界首铺在三十九都。(上二铺俱县西。)

福安县在扆山之下,宋长溪县西乡尉衙也。淳祐五年改为县治。知县郑辅20草创未毕工,九年,知县林子勋踵而成之。元至元十三年毁。至大四年,主簿胡琏建。至正三年,知县赵元善重建。国朝洪武八年,知县崔孚复新之。天顺六年,知县陈谟重修。正厅之左为幕厅,仪门之前为谯楼,谯楼内之西为县狱。白石巡检司在县北七都。成化八年,按察司副使何乔新奏请创建。阴阳学在县治之东。今废为观音堂。医学在县治谯楼之东还淳坊口,即旧惠民药局。宋淳祐五年知县郑辅建。国朝洪武十八年改为医学。僧会司在县治西南龟湖亭。公馆在县治东门。湖塘公馆白石公馆(上二公馆在县北七都。俱成化间参议陈渤建。)际留仓在县治谯楼内东畔。白石仓在县北七都白石巡检司城内。申明亭在谯楼之右。旌善亭在申明亭之右。县前铺在谯楼东。柳斜铺在二十都。任家铺在二十五都。化蛟铺大梅铺(上二铺在二十六都。已上四铺俱县南。)松萝铺在县东南。界首铺在县南。(上二铺俱二十七都。)廉村铺在县西南二十一都。大留铺在县东南二十一都。曾坂铺在县东二十八都。龟灵铺在县西北九都。

武职公署

福宁卫指挥使司在州治之东,旧资寿寺址。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成化间,指挥同知张武撤而新之。正堂之后为聚勋堂,仪门之前为谯楼。经历司在卫堂之东。成化十八年,经历杨序重建。镇抚厅在仪门之右。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在六房之后。南向,每所俱有十百户所。仪仗库货财库(上二库在卫堂左右,以耳房为之。)军器局在卫堂西北。教场在州城西门外,中有演武亭。成化十一年,指挥同知沈正重修。寨凡八处青弯寨、三沙寨(上二寨在五都)、可家寨(在八都)、黄崎寨、小筼筜寨、大筼筜寨(上三寨在十一都)、南镇寨、水澳寨(上二寨在十二都。已上俱在州东。洪武间创置本卫,分军守备。景泰间省,其址犹存)。屯田十所洪武二十八年,制令分军屯种,共田地一百九十二顷七十四亩四分,计旗军七百一十七名。左所屯二所,俱在州一都草坂底起至四都止。右所屯二所,俱在州五都大清化起至六都大飞泉止。中所屯二所,俱在州二十都大坪起至二十一都止。前所屯二所,俱在州二十一都杉洋起至二十五、六都崇儒止。后所屯二所,俱在州四十四、五都青皎起至四十六都下浦止。烽燧(即烟墩)凡二十一处俱在州城东。沙松、台澳(上二墩在一都)、后崎、赖离(上二墩在三都)、大青画、小青画、东璧、离智、烽火(上五墩在五都)、梅花(在七都)、三山、大峰、南金、金家(上四墩在八都)、黄崎、白岩(上二墩在十一都)、南岭、白露、水澳(上三墩在十都)、沙埕(在十五都)、右县(在四十一都)。大金千户所在州城南五十二都大金城内。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吏目厅镇抚厅教场在所城西门外。旧在东门外网里。洪武二十七年,千户赵□移今所。寨凡五所俱在州南。高罗寨(在四十三都)、下浒寨(在五十一都)、延亭寨、车安寨、西臼寨(上三寨在五十三都)。烽燧(即烟墩)凡一十七处俱在州南。长门(在四十二都)、积石、闾峡、南山、罗浮、赤崎、小南(上六处在四十三都)、北山顶(在四十五都)、塔尾、下许(上二处在五十一都)、青山、界石(上二处在五十二都)、刘金、下簟、车安、石湖、关崎(上五处在五十三都)。定海千户所在连江县东二十七都,埕角澳定海城内。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创建。吏目厅镇抚厅教场在所城外东南一里许。垾寨一处在连江县东二十六都之北茭。屯田凡一十五所一所在县治前西,钦平上里场前。一所在词台。一所在朱湾(上二屯在贤义里)。一所在安仁上中里桐湾(上三所俱在中鹄里丹阳。已上二屯俱县东)。一所在定田。一所在新安(上二屯在县南新安里)。一所在二十九都安海。一所在郭宅墩。一所在陀陇(上二屯在嘉贤上里。已上三屯俱在县东)。一所在清河里阮市。一所在光临里可溪(上二屯俱县西)。一所在县东北建兴里高洋。烽燧(即烟墩)凡八处洪武间设。俱连江里。官坞、官海、黄崎、裹头(上四处在二十六都)、长崎、大埕(上二处在二十七都)、小澳(在永贵里。已上七处俱县东)、东岸澳(在县东南安庆里)。烽火门水寨在州东一都松山。永乐十八年创设于三沙海面。正统九年,侍郎焦宏以其地风涛汹涌,泊舟不便,命移于今所。每岁分福州左、中、福宁三卫官军更番以备倭寇。福州左卫官一十一员,旗军一千三百八十九名。福州中卫官一十一员,旗军一千三百八十九名。福宁卫官一十—员,旗军九百九十名。大金千户所官四员,旗军三百名。把总公馆在演武亭之东。福州左卫公馆在把总公馆之西。福州中卫公馆在把总公馆之东。福宁卫公馆在福州中卫公馆之东。水寨教场中有演武亭。亭之北为军器局。

校注

1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注:“唐治在沙源。”

2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东岳行宫”。

3嘉靖《延平府志 公署》作“在县治东北”。

4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在县治西南龙兴观东”。

5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改为宁武道”。

6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淳祐六年”。

7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令孔公俊重建”。

8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绍定六年”。

9嘉靖《邵武府志》作“淳祐九年”。

10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胡廷瑞”。

11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正统十一年建于止马市,弘治四年令魏默徙建今所”。

12嘉靖《邵武府志 制宇》作“邵汀翼万户府”。此“奕”字误。

13弘治《兴化府志 廨署》作“今县治西三百步,即宋监税廨舍,今呼西市”。

14弘治《兴化府志 廨署》注:“行衙即转运廨舍也。”

15民国《霞浦县志 建筑》作“在县东五十步,元至元十五年立为税课司”。

16民国《霞浦县志 建筑》附:“旧铺递,有西路石浿铺。”此之“”疑作“浿”字。

17乾隆《宁德县志 建置》:“宋建炎四年,赵令铣之重建。”注:“通志、府志作建炎二年毁,绍兴元年赵令重建。”又载:“元至元二十一年毁,明年徐令卯孙重修。”又,“铣之”,乾隆宋《宁德县志 宦绩》作“诜之”。

18乾隆《宁德县志 建置》谓:“周墩城其先为麻岭司堡,筑于明宣德年间,巡检司驻焉。”按即现之周宁县。

19乾隆《宁德县志 建置》谓:“白鹤铺在一都白鹤岭上,离城十里,为县前、界首两处交代传递之所。”

20乾隆《宁德县志 公署》作“郑黼,字文甫,崇安人,淳祐五年任”。

卷之四十四

学校

按旧志,莆人郑露倡学于梁、陈之间,福人薛令之登第于神龙之际,则闽人知学其所由来也远矣。而《唐史》则谓自常衮兴学校,而闽人始知学,何欤?盖闽人知学虽已久,至衮大兴学校而始盛也。自时厥后,闽之文物骎骎与上国齿,至宋遂有“海滨邹鲁”之称。有元九十余年,俗沦于夷,学校之教虽未尝废,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天启文明,我太祖高皇帝廓清海宇,继天立极,乃令天下郡邑皆立学以教髦士。而学必有庙以祀孔子,盖欲学者一以孔子之道为宗,而不为他歧所惑也。

列圣相承,其所以申饬而作兴之者益明且备。故贤才之出彬彬焉轶于唐,而几于宋。猗欤盛哉!闽诸郡邑学校及诸名人贤士讲学之所,贤有司能祗承德意者多所修葺,是不可以无纪。间有废者,其流风余韵亦足以兴起后学,皆不可少也。乃志学校。

福州府

府学在府城南兴贤坊内。旧在子城西北一里许,唐大历间,观察使李椅1移建今所。唐乾宁元年,王潮2于州四门置义学。五代梁龙德元年,王审知置四门学,以招徕四方之秀。吴越时作新宫,号使学。宋太平兴国中,转运使杨克让始作孔子庙。景祐四年,权州事谢微表请于庙立为府学,从之。诏下,微适罢去,郡守范亢、许宗寿3踵其事,历五年乃成。有九经阁、三礼堂、黉舍、斋庐、旁翼两序,庖次井饮,百用皆给。熙宁三年灾。郡人韩昌国、刘康夫等二百人请自创建,郡守程师孟许之。既而属县之士皆如昌国请,不一月,集钱三百万,为门,为殿,为公堂,环列十斋,以居学者。公堂之后,又别为室以藏书,为堂以讲议,为斋以处师友,盖合百有三十间。仍表请更定圣贤像制。元祐八年,郡守王祖道复斥东西序之北二百四十尺,增斋舍为二十。而小学在中门外之左,客次在中门外之右。旧庙学门皆西出,至是改建外门,直中门之南。崇宁元年,行舍法,始自朝廷选择教授,增养士之额,益广为三百五十一区,为堂三,为斋二十有八4。后罢舍法,省斋为十有二。嘉熙元年,重建棂星门。景定四年毁。明年,帅守王镕撤唐安寺材,建礼殿;撤城南禊游亭,建养源堂于殿之东北,创奎文阁于堂之北;复构戟门及棂星门,而别立学门于其东,凿泮池而桥其上。桥之西为米廪,北为中门,中门之西北为钱粮司。又西为守宿房、祭器库。北为学厅。厅之北列横廊三重,前廊之中为中亭。廊各五斋。元大德八年,教授陈仲晦创丽泽亭于奎文阁之后,前立表曰“杏坛”,宪使程文海书匾。皇庆元年,省十五斋为六斋,各设训导。延祐四年,宪使赵宏伟拓礼殿而大之,塑先圣十哲像于中;辟两庑,塑从祀像九十有五5。撤旧钱粮司、守宿房、祭器库,拓戟门东为祭器库,西为乐器库。更立棂星门。门之内,东为神厨,西旧更衣亭。泰定二年,棂星门及更衣亭、神厨俱为暴风雨所坏。三年,教授陈震重建。又言于总管刘元亨创建米廪。五年,复以宪使易释董阿之命新厅后中亭。至正十年6,教授陈俊建明伦堂及六斋。国朝洪武初,葺礼殿,匾曰“大成”。寻割其后养源堂、丽泽亭并杏坛地为贡院。殿前东西为两庑,南为大成门,又南为棂星门。门内东为神厨,西为常衮祠及更衣亭。大成门之东为神库。殿之东为明伦堂。堂之前东西为四斋。南为中门,并堂之东为膳厨。宣德九年,又建堂于明伦堂之北,仍匾以“养源”。二堂之间为致斋所二,左曰“斋明”,右曰“肃雍”。学之东为教授及训导廨舍凡四所。学之西并礼殿东壁为号房若干楹。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涂棐以国初所须铜铸祭器如尊、罍、铏之属,皆岁久刓弊,因命工并笾、、簠、簋俱范铜而重铸之。十三年,知府唐珣大修庙学,礼殿前翼以舞亭。撤旧明伦堂,北却三丈许重建,为间凡七。并建养源堂,其间如明伦堂之数。旧东西两斋各九间亦增之,合为二十有六。东西号房皆以次修建。泮桥西米廪后改为更衣亭。射圃在学之东偏。旧在明伦堂之东,今光风霁月亭其故址也。宋淳熙四年,郡守陈俊卿创。仍构亭其中,匾曰“序宾”,后废。国朝宣德间改建于今所。正统十年,御史陈永辟其地建观德亭。成化十四年,知府唐珣重建。东西复增两序。十九年为风雨所坏,寻复修葺。

闽县学在府治东南罗山之麓。唐制,倚郭县不复设学。至宋庆历中始建。治平元年修。熙宁中,邑令方叔完重建。崇宁初,舍法行,寓于府学,后复旧。元至元十五年毁。越五年,学官丁尧建礼殿。元贞元年,学官韩挺特建斋庐。大德七年,吴鼎来建讲堂。十一年,陈振玉树皋门,立尊道堂。至大三年,学官高琳子绘从祀像7,造祭器。泰定二年,县尹张德、学官蒋景说拓礼殿而深之。国朝洪武二十三年,御史陈述、副使李惟益撤其旧重建。正统十二年,御史陈永复广其规制。继而御史丁澄又悉撤而更之,拓地三倍于旧。天顺间,御史顾俨又鬻民地以广学前之路。成化九年,御史尹仁复拓其后,以取方正。而提学佥事钟诚8议欲右市民居后门法海寺地以益其址,知府郑时遂厚其直以鬻之。于是更建大成殿并东西两庑。东南为学门,殿后为明伦堂,列两斋于左右,徙旧崇文阁于堂后,而夹以两翼。十二年,知府唐珣绘殿堂,新戟门、棂星门并殿前舞亭,阶砌墀道,以至号房、庖湢、垣墙、门径,悉修建一新。鳌峰书堂在府城内东南鳌顶峰下。宋状元陈诚之读书处也。今废为民居,故址漫不可考。龙首涧书堂在府城东瑞胜里东山,宋状元许将尝肄业于此。治平四年,知县陈靖大书刊石曰“龙首涧”。今东山大乘寺西庵即其地也。

侯官县学在府治南、县治之东,宋庆历中建,寻复修之。熙宁九年,县令方叔宅建礼殿于讲堂之西,并塑像其中。崇宁舍法行,亦寓府学,后复旧。景定四年,礼殿毁,寻建。元至大二年,县尹郄衍割县东之地以广西庑,创尊道堂于讲堂后。延祐五年,县尹魏扬祖重修。国朝宣德十年,教谕罗伦以其规制隘陋,请于布政使周颐拓其址,重建明伦堂。堂之前左右为两斋,东为膳厨,北为尊经阁。阁之下为养贤堂,南为中门,又折西而南为外门,门内之西为侧门,入礼殿,东为文奎阁。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又创集英堂9于尊经阁之后。十四年,镇守刑部尚书薛希琏创棂星门,修大成殿,饰圣贤像。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建两庑及棂星门,饰圣贤像。莆田郑瑗为记。拙斋书院在府治西南三山驿前。宋儒林拙斋之奇与其徒吕东莱祖谦讲道处也。乡大夫士仰止二先生学行,遂相与修葺之,像拙斋于其中,而以东莱配。状元黄朴匾其堂曰“尊拙”;莆田陈宓复匾其门曰“拙斋林先生书院”。岁久而圮。国朝成化间,其裔孙培重建。复像拙斋于中,左配以东莱,右袝以拙斋之从子子冲及子冲之子畊,而其门堂之匾则皆仍其旧云。三山书院在府城西关外西湖之上。宋宝祐二年,提刑王佖创建10。元至元间,参政史弼立匾。政和元年,宪使易释董阿重建。古灵书院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古灵溪之滨,宋儒陈襄读书处也。中为堂,塑宣圣燕居像于其中。旁为祠以祀襄。岁久颓圮,惟先圣之像独存。成化改元,乡人林宪率众草创,号“古灵书塾”。

怀安县学在府治西。宋大中祥符四年,主簿陆柬始建庙于石岊旧县治之东隅,柬自为记。嘉祐二年,知县樊纪移于县西,建礼殿、学宫、讲堂,斋室咸备。周希孟为记。及舍法行,增至八十一区。建炎中毁于建寇。绍兴初改创县东,为斋三11。宝庆三年,知县徐瑑重修。元因之。国朝洪武十二年,徙县治入郡城,遂移今所,先建讲堂。正统二年,布政使周颐始市民地建大成殿于讲堂之西南。四年,布政使方正、参政宋彰建东西两庑。肖宣圣及四配十哲像。复拓地创明伦堂及东西两斋于殿之左。七年,御史张淑建戟门及棂星门,又市民地于明伦堂之后,欲建后堂而未果。十一年,邑士民林崇等请助以己资创建会馔堂二。堂之间为中堂。轩、舍、庖、廪咸备。翰林学士庐陵陈循为记。十三年,御史柴文显又辟棂星门之外为路,以抵通衢。建外门,匾曰“儒林”。成化八年知县胡节、教谕陈文修,十六年知府唐珣、知县李亮复修殿堂两庑,更创棂星门以及斋舍,焕然一新。登云书院在府治西登云坊内,旧灵官堂址也。成化十七年12,知府唐珣建。中为正堂,塑夫子及四配像,匾曰“燕居”。正堂之后复为堂,为师生讲授之所,匾曰“敬义”。二堂左右及正堂之前为书室,凡二十余间,匾以重门,缭以周垣,庖廪湢溷罔不备具。岁延师其中以训迪诸生,复买田给之。以其地在登云坊之内,因匾曰“登云书院”。莆田黄仲昭为记。瓜山义学在府城南十二都。元至正间,歙人郑潜以泉州总管致仕,寓居于此,因创义学以教乡闾子弟,又置田百亩以供其费。绝学寮在府治北越王山之阿,相传宋张浚读书养素之所。

长乐县学在县治东兴贤坊内。唐乾符四年建。宋邑宰董渊、吴仲举、萧竑、施闻相继缮治,卒莫能就,元祐三年,袁正规宰邑,亟议修建。邑人林通者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县之富民皆相与殚力,乃仍旧殿新之。背殿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崇宁初,舍法行,增至五十三区。淳熙间,斋省为三。元延祐八年,创从祀两庑。至正十二年重建礼殿及两庑。北为明伦堂,南为戟门。门外东西为神厨、神库、宰牲房。又南为棂星门,门内为泮池,池上为石梁。东偏为学门,东庑之东为米廪。国朝天顺七年,知县任衡重修13。成化十七年,知县罗叙撤明伦堂而新之14。附堂东西为两斋。邑人郑序为记。射圃在学之南,构亭其中,匾曰“观德”。阜林乡学初在县南海滨曰“祉溪”。宋英德府学教授林垓子15创建,后废。国朝洪武十二年,其孙文镒16谋于乡族,改卜于溪之阳曰“阜林”,建礼殿、讲堂,左为列舍,以肄诸生。右为祠堂,以崇先贤。门庑庖湢完具。道无所出,里人李麟筑田为之。地有阙,里人林节生奉园足之。吴海为记。

连江县学在县治东南里许。旧在县治东,宋嘉祐三年知县朱定修庙为学,政和初广之,凡四十三区,有善养堂,为斋凡三。绍兴八年,知县林觉移建今所,背长汀,面云居;邑人林日华率陈元礼、林芘17、林錞等缗钱万有奇助之。重门修廊,巍殿中峙,有翻经阁、驾说堂,更为四斋。邑人李弥远为记。淳熙八年,邑人郑鉴言:“学与夫子庙东向非宜”,邑宰苏懋遂改建南向。殿之后为进德堂,堂之上为稽古阁。增斋为六。嘉祐二年,邑宰赵汝训增筑尼山于学宫之后。宝庆三年,邑宰郑沆凿泮池于戟门之外。咸淳八年,邑宰宋日隆新风池坊于棂星门之前。元皇庆二年,县尹夹德明、教官徐复协力缮修,积二年而庙学复新。政和元年18,县尹成和复拓殿之前楹而广之。至正二十一年,平章燕赤不花与秘书监乡贡师泰等捐己俸葺大成殿东西庑,建仪门、棂星门,改正德堂为明伦堂。国朝洪武初重建。永乐二十年,教谕吴嗣善捐俸倡众重修明伦堂并稽古阁。正统十年,知县刘仲戬复市材将重建之,以任满去,未果。其后知县欧阳翰19踵而成焉。堂之上为阁,以藏书籍,仍匾曰“稽古”。成化十九年,知县凌玉玑以厨廩廨舍岁久而弊,复修茸之。射圃在学之西偏。成化十九年,知县凌玉玑建亭于其中,匾曰“观德”。

福清县学在县治之东,旧先圣像寓于三礼堂,邑人提举游冠卿始舍地创庙。宋元丰元年,复广庙地建学,元祐六年,知县方叔完又广而新之,市钱塘书籍储于经史阁。崇宁初,增至八十四区,为斋三。淳熙元年,知县刘墩增斋为四。明年,改学门南向。元至元三十年,县尹曹琎塑七十二贤像于县之东西庑。元贞元年20宪使程文海修学门,仍自书匾。明年升为州学。大德三年,知州毋逢辰即经史阁故址创堂二,曰“道立”,曰“帅正”。并建学官廨舍于尊道堂之东偏。皇庆元年省斋为六。延祐五年,州判乃麻歹移戟门稍进而南,匾其左曰“肃容”,右曰“聚敬”。泰定四年,知州贾思恭复新两庑。至正九年,知州林泉生以为前庙后学类浮屠梵宇之制,乃更作之。左为明伦堂,右为大成殿,殿之南为东西两庑,堂之南为东西两序,又南为泮水,又南为前序。泉生自为记。十二年,知州中国辅21建戟门、棂星门,更新两庑及诸从祀像。郡人陈豫为记。国朝洪武初复为县学,寻重建明伦堂。正统四年修。天顺三年为风雨所坏,分巡佥事牟俸命有司重修。神厨在学之南,米廪在学北。成化十七年,知县庞以棂星门腐弊,且太迫戟门,乃拓地伐石重建。射圃在学之东北。龙江书院在县东方明里海口。其始,莫详何人所建。宋宣和六年,镇官陈邻重修22,附以书堂数楹。后王苹、林光朝、林亦之、陈藻四先生相继讲授于此。端平间重建。元延祐二年,漕台知事贾思恭修。六年,海口场司丞庞证更造明伦堂。后复坏。至正十六年,山长张子房、福清州吏目里人陈子全重建未备,知州申闰奴捐俸率里之好义者修大成殿,构明伦堂。又为三贤堂,以祀光朝、亦之、藻三先生。国朝洪武初,书院不复置官,日渐颓废。二十五年,泽朗山巡检张敬捐俸重建仪门,以为乡人讲学之所。石塘书院在县西文兴里,宋寒斋林公遇讲学之地也。景定四年建。

古田县学在县西隅。旧在县东,宋景德二年,邑宰李堪撤佛宫,毁淫祠,取其材创建庙学,塑先圣十哲及绘诸从祀像。嘉祐二年,邑令陈昌期修。崇宁初增至九十一区,建九经阁、会道堂,左右序为斋八,外为小学。绍兴元年毁于建寇,乃寓于佛宫。三年,邑令周彦耀23始创于县西郊。七年,诸生林好古、陈鬲、卓冠与其邑人裒金钱百余万,请还学于景德旧址。邑令邓观、帅守张浚许之。岁终告成,堂殿斋舍俱备。二十四年,邑令汤选始移建今所。乾道二年,邑令杨汝南复移于溪东。宝祐元年,邑令许鉴又移于今所。元至元间复毁。元贞元元年,县尹王焕始建礼殿24,翼以两庑,其南为戟门,又其南为棂星门,其北建道立堂。殿之东为明伦堂,东西两序为四斋,堂之北为会馔堂,南为教思亭。又南为外门,门内为泮池,而梁其上。延祐七年,县尹陈均建明伦堂。至治二年,县尹阿玉创穿堂于明伦堂之后。国朝洪武五年,知县邓恭创味道堂于穿堂之后,又建会馔所、乐育亭于味道堂之后。改道立堂为文昌祠,其北为学官廨舍,又其北为米廪。十五年,创神厨于明伦堂。东序北为宰牲房。省斋为二,斋之后为诸生栖息之所。正统十一年,主簿龚钺修棂星门及师生廨宇。景泰元年,御史罗澄命有司修饰两庑及诸贤位置。天顺间,教授周瑄立泮宫门于外门之外。成化五年,县丞吴仪重修两庑。十五年,知县汪璀建两庑、棂星门、神厨及会馔堂。是年,提学佥事周孟中出文昌神于道院。浣溪书院在八都伪闽附马魏鹏祠堂之旁。宋时建,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城南书院在十三都溪东。宋乾道间学基也。元时建为书院,中有夫子庙,后圮。国朝洪武五年改为射圃。八年,署县事永福丞毛琇建亭其中,匾曰“观德”。十五年,主簿苏进仍匾其门曰“城南书院”。嵩高书院在一都水口,宋时建,后废。提刑曾颖监水口镇日,即其故址创为水口镇,学中有夫子庙。端平间,颖持宪节,行州事,乃赡以灵洞废寺之田,仍置副使一员收税。(上三书院俱在县南。)蓝田书院在县东三十六都杉洋。南唐员外郎余仁椿创建,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盖其门生余隅25所立也。(已上三书院元时以为乡校,各有堂长,县学提督之。)螺峰书院在县西九都螺坑,宋时建,今废,惟存“文昌阁”三字,朱文公所书也。魁龙书院在县西南十都之白沙,宋时建。东华精舍在十四都平沙,宋时建。兴贤斋在三十五都龙津境,朱文公门人余范建,文公为名其匾曰“兴贤斋”。西斋在三十六都杉洋镇之西。朱文公门人余隅、余范读书之所。其匾亦文公所书也。(上精舍及斋凡三所,俱县南。自嵩高书院至此凡七所,元季俱废,其址今为民居。)

永福县学在县治东。宋崇宁元年修,凡五十二区,有养士堂,为斋凡三,建炎三年毁。绍兴初,邑宰陈炎重建粗完,更为四斋。乾道间,邑宰谢芘大而新之。后复毁。邑宰侯至果重建讲堂。端平五年,邑宰舒复宗营缮始备。宋末又毁于兵。元至元十八年,县尹窦均与邑人前国子监丞张居中建礼殿、讲堂。延祐间,县尹刘企祖建棂星门。泰定二年,达鲁花赤山童重修,并造祭器。后邻境盗起,庙学俱废。又五年,理问王那木罕26莅县事,悉复其旧。中为大成殿,殿前为东西两庑。南为戟门,又南为棂星门。宰牲房、神厨在殿之北,又北为神库。明伦堂在大成殿之东。堂之前列两斋。南为泮池而桥其上。堂之后为后堂。国朝洪熙元年修。景泰元年,知县胡奎重修。仍建兴贤阁于棂星门之左。王那木罕即王翰也,后为潮州守,国初死节,详见《名宦志》。射圃在学之西里许,中为观德亭。

闽清县学在县治之东南。宋景德四年,县令史温即废廪地,创礼殿,塑先圣十哲像,仍图六十子及大儒像于壁。构堂一、阁五、讲堂一。又有谈经楼三、礼堂、祭器库、严奉轩。温自为记。绍圣二年,祝亚为宰27,陈旸初擢制科第一以归,与邑人协力新之。又作堂以祀其兄祥道。崇宁初,舍法行,增为四十一区。有稽古阁,为斋凡四。淳熙五年毁,明年重建经史阁,为斋十二。宝祐元年复毁。四年重创未备。元至元三十一年,县丞董祯建棂星门、文昌楼、藏书阁及斋四。泰年三年,县尹贾光祖重修藏书阁;明年修礼殿及两庑。国朝洪武初,知县赵起居建神厨、祭器库于殿右。十五年,建米廩于明伦堂西。三十五年,知县沈源重修庙学,建两庑及棂星门。永乐十年28,知县朱毅以明伦堂倾欹,乃移创于殿北旧基之后,列东西二斋于前,建膳堂、文卷库于左右。正统元年,知县叶宗重修庙学及两庑,饰圣贤像而新之。景泰三年,知县莘节重修棂星门及神库。天顺二年,教谕马能建儒林坊。成化三年,教谕鲁玙重建两庑;知县左辅创尊经阁于殿南,复修棂星门。射圃在学之东。永乐十年29,知县朱毅建。成化四年,知县左辅增辟。

罗源县学在县治东南百二三十步。旧在四明寺南,宋庆历八年,邑宰陈偁建,延郡人郑穆为师,以劝民学。元祐六年,邑宰袁符及士民倪昱奏请迁今所。崇宁初,增至九十九区,有议道堂,为斋凡九,外立小学。建炎间毁于建寇,寻复创。绍兴初,主簿廖大加修建。嘉定九年,邑人大谏黄序又拓其基而改创之。其后邑人祭酒张磻复增创文星堂于学之西序。元延祐五年,达鲁花赤山童、教谕林兴祖更建大成殿及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棂星门之内为泮池,而桥其上,后为明伦堂,之前,东西为斋四。泰定三年,达鲁花赤塔海重修并建外门。至正三年,县尹丁某30复大加修葺。建待班厅,翼明伦堂为两祠,左祠乡贤,右祠文昌。广田畴,新斋序。后至元间寝废。国朝洪武初重建。正统十二年,教谕黄缓31、典史谢志保重修。创东庑及慎德厅,复创外门。后值兵乱,西庑遂废。景泰六年,知县汤文端、教谕李昱、训导陈亮出己赀,倡邑人修戟门及两庑。重建明伦堂及藏书楼东西两斋。堂后为中堂。凡轩舍廪库俱焕然一新。成化十六年,教谕吴荣、训导析祥以堪舆家谓旧门不利,乃白于同知韦济,遂发币银,命知县施弘改创于学之西北巷口。射圃在明伦堂后。正统十二年,教谕黄缓建观德亭于其中。成化十八年,知县陈瑷重建。

建宁府

府学在府治东北中和坊黄华山之冈,即古三皇庙故址也。旧在府治西南,宋宝元间始建,赐田五顷以赡生徒。熙宁间,始置教授。于时庙在建溪门内之东,学在郡治之南。元丰间,赐田至十顷。崇宁、大观间,行舍法,学舍增至三百余间。建炎间兵燹,郡守刘子翼复建学舍,始立庙于学。绍兴十四年圮于水,惟礼殿独存。十五年,郡守张铢、漕吏徐琛、马纯请于朝,得钱二十万,兴工重建。郡人范寅秩继领漕事,相与成之。中建大成殿,左右为两座。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各六斋。由堂而入,有御书阁厨湢仓库毕备。复建教官私第于学之东。郡人胡寅为记。郡守陈正同又于堂之左右为祠,以祀游酢、胡安国。淳熙十一年,郡守赵彦操重修庙学及创建射圃,继守黄遹复嗣修之。宝庆初,郡守叶时又重修殿庙宇、斋舍及三贤堂,仍增辟小学。郡人真德秀为记。端平二年,复毁于兵,殿宇谨存者危欲倾颓。郡守姚复建明伦堂。嘉熙中,漕使王伯大建御书阁。阁之下祀游、胡而下诸贤。后守王壮32重建大成殿。淳祐初,漕使方大宗33更议右庙左学之制。元年,博士赵升夫34乃始为殿,而安抚徐青叟35、漕使项寅孙、庾使李昴英、赵纶、蔡爚36皆助其费。继守王埜、王拯、王遂共落成之,并建尊经阁、紫芝堂,庙学之制于是备。王遂为记。岁久而圮。元泰定二年,总管伯颜帖木儿太中37,悉复甚旧。教授毛直方为记。后斋舍灾,郡守暗都刺重建。至正二十年兵后,参政阮德柔因旧重葺。国朝洪武六年,教授周斌又加缮修。十九年,建安知县余恭立祠于尊经阁后,祀宋朱熹,以蔡元定、真德秀、刘爚、黄翰配。二十四年悉毁于火。永乐三年,知府芮麟、教授张信改建今所。初,其地半为帅阃廨舍及军士室庐,至是,都指挥师祐、徐信乃撤其居而以地来归。知府刘敬继至,专命检校李新董其役,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神厨、神库之属于其东,建明伦堂、斋舍、尊经阁、会馔堂、乡贤祠、泮池、学门、庖廩之属于其西,靡不完具。尊经阁下祀朱熹及郡之先贤,匾曰“春风堂”。学门左右又树二坊。匾曰“金声玉振”。成化三年,知府刘钺,又建藏书阁,匾其下者曰“集贤堂”。十五年,知府曾会重修,十七年,尊经阁灾。十八年,钦差镇守太监陈道及提学佥事任彦常等,以棂星门及学门前地势偏狭,而以没官地增拓之。射圃即旧学址也。知府刘敬建38,中有观德堂。

建安县学在县治东南登俊坊。即宋贡院元屏山书院址也。宋熙宁三年,瓯宁县废,遂葺其址以为建安县治。学在县中门外之东。建炎初,毁于寇,以学故址置丞厅,学职附于郡庠,县给其俸而已。庆元三年,县令俞南仲别建学于城东宁远门外古社坛之右。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初,因旧址重建。十一年,知县裴珏始迁今所。葺旧书院之堂为明伦堂及后堂。二十年,知县余子恭建大成殿于明伦堂之前,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东西二斋于明伦堂后。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惟明伦堂及东斋仅存。十七年,知县徐宗重建棂星门,岁久俱圮。正统十年,知府张瑛重建明伦堂。天顺八年,教谕朱义以学基狭隘,请于知府刘钺,买邻居屋地十间有奇以广之。成化八年,通判陈公翼命知县周正、教谕吕凯董建大成殿,翼以两庑前为戟门,左为文昌祠,右为刘屏山祠。戟门之前凿泮池,架石桥其上。又前为棂星门,移明伦堂于右。后为折挂堂,前立东西二斋及号房。中为仪门,前为外门,门之右为教谕廨舍,其后训导廨舍二所。成化十六年,知县桂镐创会馔堂。十八年,重建棂星门。屏山书院在府城南。旧在登俊坊。元至正六年郡守赵镛建。中有祠,祀宋儒屏山先生刘子翚,以门人朱熹及先生从子珙配。盖书院基实珙故宅也。国初改为建安县学,而迁先生像,祠于戟门之右。天顺八年,知府刘钺、推官胡缉即洪山废寺改为分院,舁先生像奉安中堂,配位如故。仍匾以旧额,钺自为记。建安书院在府城中,今府治之北。宋嘉泰二年39,郡守王埜承理宗陛辞之命特建以祀朱文公,而以真文定公配,详见《名宦志》。复创燕居堂于其左,以奉先圣,环列斋舍以为郡士子讲学之所,而匾之曰“建安书院”。尝延廖德明门人郑师尹及蔡元定之孙模,以典教事。是役也。经始于埜,而后郡守王遂实成之。国朝洪武十九年,知县余子恭改旧府学为书院,而以旧书院之址建知府廨舍。社学一所在府治南丛桂坊:一所在府治东南兴贤坊;一所在县治南崇儒坊,洪武十六年建旌善亭于此40,寻废,成化十六年,知县桂镐白于提学佥事周孟中,改为社学。

瓯宁县学在府治南丛桂坊,即府学故址也。瓯宁自宋治平二年始置县于宁远门侧,而学建于县治之左。熙宁三年,学随县废。元祐四年,县复置于朝天门外,而学在县门外之东。建炎初毁于寇,学附于郡庠。庆元三年,县令刘唯然改创于县治之西。元因之。至正二十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十二年,知县王迪始建学于郡城外建溪之西敬客坊之右。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唯大成殿、明伦、正谊二堂及仓仅存。十七年,知县焦从周41,教谕宋毓等以学隔大溪,水不时溢,艰于往来,白知府张瑛改建今所。创大成殿、明伦堂及东西斋号房,仪门、外门具在殿之左,教谕廨舍在明伦堂之后,二训导廨舍在明伦堂之右。既而沙、尤寇作,复废。景泰二年,佥事曾蒙简规措而葺新之。三年,知府贺宏42、通判萧环等建馔堂及厨房、号房于明伦堂之左。天顺八年,知府刘钺建棂星门及明伦堂两斋号房,修仪门,移学门。至是,学始完美。浙江按察使曾蒙简为记。社学一所在府治西南大中寺右,一所在府治西普照堂左。

浦城县学在县治东南一里。其创建未详何年,盖自宋庆元间已在于是。元季遭兵燹。国朝洪武元年,知县张鹏举重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旁建两庑。七年,知县宋始建戟门于殿之前。十二年,知县张宗颜建明伦堂及两斋于殿之后。二十三年,知县史志可凿泮池,作石桥于其上,又建棂星门。教谕余守宏43辟学东畔,隙地为神库、牲房及会馔堂、庖厨等屋。宣德六年,知县周原庆修葺两庑及东西斋。正统九年,知县甘启44、县丞何俊修大成殿、明伦堂、会馔堂,复构堂于凤池之上。天顺二年,府推官胡缉重建两斋。成化十三年,知县张昞建学之正门。十六年,知县刘珩以大成殿及两庑年久颓坏,白于台省,撤而新之。未几,珩以家艰去。部使者檄府推官李时新来视县事,而同知李明以公事至,遂协谋终其役。知县许澄继至,复加藻饰,焕然一新。修撰谢迁为记。射圃在学门外之东。洪武间,教谕余守宏建,中有亭,匾曰“观德”。西山精舍在县东隅。宋嘉定十四年,真德秀建为讲学之所,匾曰“西山精舍”。中为讲堂,旁翼两廊,后为拱极堂,德秀自有记。元时圮。国朝洪武九年,县丞朱德昌因其旧址重建,以祀德秀,岁久又圮。景泰元年,县丞何俊重修并塑像,而择真氏子孙居之。学士刘俨为记,成化十一年,参议裴衷给田六十六亩以供祀事。梦笔山房在梦笔山麓。亦真德秀所建,为藏修息游之所者也。魏了翁为记。今废。读书堂一在县西上相里西岩岭之麓,宋章得象读书处也。一在县西梦笔山麓等觉寺之右,宋杨徽之读书处也。读书阁在县北长朱里能仁寺之右,宋杨亿读书处也。书斋在县东北忠信里太姥山之麓,宋徐修读书处也。(上四处俱废,故址尚存。)社学二所在县东隅,二所在县南隅,一所在县西隅,一所在县北隅。

建阳县学在县治西,废栖隐寺故址也。旧在交溪之浒,即今护国寺是已。宋建炎,兵毁。绍兴七年,知县陈亚卿重建。未几从刘爚之请,以同由里护国寺与学互易。于时知县赵与洵45修建一新。王遂为记。其后县尹王渥46复增学田,以廪学者。国朝洪武二十八年,主簿丘松因旧重修。永乐十四年,学官两庑皆坏于洪水。正统八年,监察御史罗绮捐俸为倡,知县王原善遂重建及棂星门,并凿泮池,架石为桥,又改建诸生学舍及庖湢之属,罔不毕备。教谕王虎为记。成化九年,巡按监察御史李钊、提学佥事游明,以学隔大溪,每春水涨驶往来不便,乃择徙今所47,专命府同知李明董其役,左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门之前凿池而桥其上。桥之前为棂星门。右建明伦堂,堂之东西为两斋及号房。前为仪门,门之左为宰牲房、神厨,右为馔堂。前立儒林坊。明伦堂之后为教谕导廨舍各一。知县海澄为记。十一年,知县项旻复于棂星门之左买民居,增置训导廨舍。一十八年,知县汪律48等重建棂星门及改建宰牲房、神厨于右。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前,成化九年随学创建。考亭书院在县治西三桂里南。唐侍御史黄子俊49于此建亭以为望仙之所,名曰“望考亭”。宋朱松尉尤溪时经此,爱其山水清邃,恒欲卜居而未果。绍熙三年50,其子熹奉承志,筑室居之。五年,以四方来学者众,因建精舍于所居之东以处之。匾曰“竹林精舍”,更曰“沧州精舍”。前为明伦堂,又前为燕居庙,以奉先圣。庆元六年熹卒。宝庆元年,邑令刘先庆,始辟为祠祀焉。淳祐四年,诏立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匾之。十一年,漕使史季温重建燕居庙。元至正二十五年,郡判官方逢辰重建书院。邑令郭瑛又增辟之,复相与规划,增田至五百亩有奇,供祀之余,以赡师生廪饩,名曰义学。初,省、府以熹三世孙沂充书院山长,既没,诸生请以四世孙春袭其职。至是,乃以熊禾、魏梦牛分教大小学。祠以黄干、刘爚、蔡元定、真德秀侑食。邑人熊禾为记。至正元年,郡通守刘伯颜、属县典史陈德、山长朱汝舜、直学张隆祖重葺而新之,学士虞集为记。国朝永乐十四年,圮于洪水。宣德七年,县丞何景春重修。天顺六年,监察御史刘釪、顾俨命府推官胡缉措置改创,中为祠堂,前为明伦堂。堂之左为韦斋。祠堂之前为书院,仍揭宋理宗御书匾于上。移燕居庙于祠堂之后,俱翼以廊庑,而库廪庖湢之所,则于祠堂左右附焉。燕居庙之前旧有池,池上有天光云影亭,亦久芜废,至是并新之。事方就绪,刘爚代去,其兄钺来守是郡,遂替成之。学士彭时为记。沧州精舍,周必大题匾,元时即此为祠堂,以祀文公。同文书院在县西南崇化里,即今书坊也。宋乾道七年,朱熹建之,中为堂,以奉先圣。堂前为书室,以贮图书,后遭兵燹。元大德五年,泉州总管府推官张光祖重建。今藏《洪武正韵》、《劝善书》及诸官书印板于其中。光祖乡贯未详,疑其邑人也。云谷书院在县西崇泰里庐峰山之颠。宋乾道六年,朱熹爱其山水函邃,因名云谷,构草堂于中,号晦庵。元季倾圮。国朝成化十七年,按察佥事谈俊捐俸命其九世孙格重建。廌山书院在县西禾平里。宋绍兴间游酢尝讲道著书于此。因面山,故名。后废。国朝洪武二十四年,嗣孙勉道重建。又崇安县建书院以祀酢,亦匾曰“廌山”。云庄书院在县西崇泰里马铺太平山麓。宋刘爚故居也。嘉熙三年,赐“云庄书院”额。中为堂,匾曰“近思”。后为祠堂,以祀爚。前为门,仍揭嘉熙赐额。国朝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因旧址建二坊于门之左右,左曰“世家先哲”,右曰“光禄”。庐峰书院在县西崇泰里北峰下。宋乾道间,蔡沉尝构精舍于此,为讲道著书之所。宝祐三年,理宗御书“庐峰书院”匾之。其孙公亮给田三百亩以赡学者。元初,其田为有力者所夺,书院亦圮。其孙希仁极力经理而复之。中为堂,堂之前建“尊道堂”,以祀先圣。又建二堂于“尊道堂”之前,左曰“传心”,以祀朱熹,右曰“思敬”,以祀沉之父元定及沉。成纪为记。岁久颓废。国朝天顺七年,按察副使郑祐51、提学佥事游明重建前厅,厅之前为坊门。成化十三年,监察御史尹仁建“传心堂”。十七年,监察御史徐镛、按察佥事谈俊建大门三间,又于坊门外立二坊,左曰“家传心学”,右曰“力扶道脉”。鳌峰书院在县西崇泰里熊坉,唐尚书熊秘建。国朝成化六年,按察副使何乔新命府通判李明重建。中为“传衷堂”,以祀熊禾,后为“道原堂”,祀先圣,而以颜、曾、思、孟四子配。先圣五十一代孙孔元敬书额。左为晦庵师友道义之祠,五夫刘珙书额。右为南昌熊氏忠孝之祠,南昌族子朋来书额。前为三门,匾曰“鳌峰书院”。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重建二坊于门外,左曰“道学”,右曰“忠孝”。瑞樟书院在县西永忠里麻沙。唐时有开国公刘姓者卜筑于镇之南,手植樟木,长茂大数十围。浔州太守刘仲会创书室其傍,尝与屏山先生刘子翚讲道于此,既而韦斋先生朱松遣其子熹从屏山游,亦讲道于此。其后右史刘宗之52从熹游,又尝讲道于此。匾额犹存。书院岁久颓废。国朝成化十八年,提学宪佥任彦常檄县重建。按郡志尝有异人过此,谓木荣枯刘氏盛衰系焉。绍兴丁酉,刘梦先读书院中,一日得樟实三枚,径三寸,是年遂领乡荐,宝庆元年,魁乡荐,越明年,又魁乡荐,郡守陈肟为立联魁坊。绍定三年,一干微枯,其年监军刘纯没于王事,谥忠烈,其枯复荣。咸淳六年,干发三花,黄色,是年刘氏领乡举者二人,领漕举者一人。凡刘氏有科第除拜,其兆必见于樟,故书院以“瑞樟”为名。寒泉精舍在县西崇泰里。宋乾道六年,朱熹葬母祝夫人于天湖之阳,遂筑室其旁,匾曰“寒泉精舍”。淳熙中,东莱吕祖谦来访于此,共编次《近思录》。义宁精舍在县西南崇化里。宋淳熙元年刘爚建,以为师友讲学之所。朱熹题匾。元季废,旧址犹存。社学一所在县治北驻爷门外,因旧桥局改建。一所在同由里拱寰桥头东,因旧桥局改建。一所在三桂里53,因万善堂改修。

松溪县学在县治东。宋开宝八年建。景祐二年徙于后山之阳,乾道九年,复于旧所重建大成殿。淳熙十五年,知县王昶、教谕李磻增建讲堂、斋庑。绍兴间,知县林俊卿增学田以赡廪饩。元至大三年,县尹李荣昉、达鲁花赤创兀葺治堂庑。至正七年,县尹林成祖增崇其制。十二年毁于寇,唯礼殿独存。十四年,县尹凌说兴复毕备。国朝洪武初,因旧修饰。永乐九年,知县曾帷中54捐俸重新。正统十一年,堂、斋、厨、库岁久弊坏,知县张绅、县丞范秉和捐俸市材,去故址十余步建焉。景泰四年,县丞张翥、教谕张志等倡好义者助资,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殿之东为明伦堂及东西二斋。凡所宜有者靡不备具。又有廨舍三所,教谕一所,在明伦堂之北。训导二所,一在馔堂之西,一在东斋之东。射圃在县治东隅,东岳宫之东北。旧在学东南七十余步,景泰间改创今所,中建观德亭。湛卢书院在县治西南仅百步。其创建未详何年,盖亦因朱熹所尝讲论游息之所,而建以祀之也。院对湛卢山,故匾曰“湛卢书院”。元至正十六年,行省参政阮德柔拓而新之。国朝洪武初重建。正统十三年,闽浙寇乱,院毁于兵,惟熹像独存。景泰元年,监察御史张谏暨知县张绅规划重建。中为讲堂。堂之后为祠,饰旧像祀之。堂之南为泮池,池上架石为梁,又南为门。院之规模,悉复其旧。张谏为记。社学一所在县东育材坊,一所在县西慈善坊,一所在县南崇道坊,一所在县北永定坊。

崇安县学在县治西兴贤坊营岭之右。宋绍圣三年,知县王当因旧重建。崇宁间,知县叶祖文增而新之。其后,知县留正臣、赵彦拯55、郑思忱复相继修葺。赵彦绳始取废寺之田以廩士,廖纯、傅壅、赵崇萃俱增拨以助其费。景定三年,知县林天瑞新两庑诸贤像。咸淳元年,知县刘汉传捐俸重建大成殿、明伦堂及门庑斋舍之属。宋末毁于兵,惟讲堂独存。元至元十六年,县尹张茂始建礼殿及门庑、庐舍。御史张之翰为记。至治二年,县尹刘沅祖悉撤其旧而修建之。县尹张端本为记。至正十二年,县尹彭廷坚重修。二十五年毁于兵,仅存殿堂而已。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徐得等重修。十七年,创神厨、库房于射圃故址。二十二年,教谕胡云等建东西斋舍,改修神厨、库房、棂星门,复修明伦堂。二十三年,置宰牲房于神库之中。永乐十一年,县丞杨以章、教谕章白皋等协力重建。十三年,知县赵麟继而完之。中为大成殿,殿之后为明伦堂,堂之前为两斋,堂之右为会馔堂,文兴祠在学门之内,教谕廨舍在学后,训导廨舍在明伦堂右。正统十二年,县丞李干、教谕刘良等又重建两庑及诸生肄业之舍。射圃在棂星门对过,旧甲杖库址也。文定书院在县西兴贤坊营岭之麓,宋簿厅故址也。元至正十一年,县尹彭廷坚建。右为礼殿,祀先圣,而以四子配。前为棂星门,左为祠,祀胡安国,而以其从子宪、子寅、宁、宏侑食,祠之后有堂,朱熹题匾曰“览翠”。祠之前为两廊,中为门,又前为外门,匾曰“文定书院”。武夷书院在五曲大隐屏之下。宋淳熙十年朱熹建,号曰“精舍”。韩无咎为记。屋凡五楹,堂曰“仁智”,室曰“隐求”,曰“止宿”,斋56曰“观善”,馆曰“寒栖”,坞曰“石门”,亭曰“晚对”57,曰“铁笛”。熹自有诗并序,后其子在孙鉴葺而广之。部使者潘友文、彭方拨公田以赡学者。知县陈樵子重建。王遂为记。景定间设山长以教邑士。元因之。后改设教授,首以邑士詹光祖为之。复修建一新,为屋凡一十七楹。其后教授游鉴、江应、詹天祥,学录詹麟又修葺之。至正二十五年毁于兵。国朝正统十三年,熹八世孙洵、澍复建精舍祀熹,而以黄干、蔡元定、刘沦、真德秀配。屏山书院在县东五夫里屏山之麓。宋时建。国朝洪武二年,刘八世孙子长重建。中为堂,以祀先圣,堂之后为祠,祀子子翚,左列子翚从子珙,右列朱熹。前为两斋,东曰“不远复”,西曰“毋不敬”。前为门,熹题匾曰“屏山书院”。南山书堂在武夷三曲虎啸岩下。宋儒蔡沉建为讲学之所。后人因建祠堂,与其兄渊并记之。石鼓书堂在武夷八曲鼓子岩下。宋叶梦鼎建。希贺书堂在武夷四曲鸡窠岩前。宋陈仰斋建。咏归堂在武夷一曲兜担石下。宋蔡抗建。蔡岩小隐堂在武夷五曲。宋刘钦道建为读书之所。少微书院在县南丰阳里黄土坂街左畔。成化十七年,宋江贽六代孙琪建。社学一所在仁义坊,一所在美俗坊,一所在兴贤坊。(已上俱在县西四隅里。)

政和县学在县治东四十余步。旧在县治之南,后徙县治之西,宋绍兴二十年,知县赵伯果始迁今所。国朝洪武七年,训导余应率其徒捐资募工重建大成殿及两庑戟门。十一年重建明伦堂及两斋。二十四年,教谕刘彦行增建神库、神厨、牲室58。三十五年,典史郭斯垕、教谕王守约协谋增辟旧址,重建堂斋。永乐二年教谕吕敏倡生徒损资重塑先圣四配十哲像。景泰四年,按察副使沈讷重建斋庑。天顺二年厄于回禄,讷复建明伦堂及两斋。七年,巡按御史伍骥命知府刘钺重建大成殿及两庑于明伦堂之前,教谕胡质、训导潘福倡民助资,塑先圣四配十哲像,及作从祀神主。成化七年,提学佥事游明建尊经阁于明伦堂之北。十三年,参政刘观、参议裴衷、提学佥事钟成59重建戟门,至是学制稍备。又有教谕、训导、廨舍凡三所,在明伦堂之左右。射圃在县治南飞凤山之右。中为观德亭,亭之后为藏弓矢之室。成化十六年,县丞沈清、主簿史宪重建。星溪书院在县治星溪之南正拜山之下。宋政和间,县尉朱松建。元至元间,邑人因塑松及其子熹祀之。后毁于兵。国朝成化十四年,邑人致仕训导吴宪白于提学佥事周孟中,复其旧址。负山临溪,赎民屋为间者六,以为书院。知县沈伦复建阁于其后,匾曰“天光云影”。邑庠生杨晓、赵钲、张英、徐善、吴绶、余俊、叶澄、邑士吴绅共捐资重塑二像,而以黄干、蔡元定、刘瀹,真德秀配。又于半山拓地构亭,匾曰“光风霁月”。仍赎民屋三间,以待朱氏子孙来奉祀事。云根书院在县治西五十余步。亦松所建,其子熹岁时来谒祖墓,必信宿于此。今废。桂堂居士谢安时诗:“结屋傍云根,溪山似陆浑;钓舟藏荻渚,吟径入花村。”国朝典史郭斯垕诗:“太极一以开,阴阳互推迁。万化何纷纷,不复知本源。大道既茫昧,遂有玄与禅,捷径生荆棘,行者始多颠。象教由兹起,乃复增尘缘。我思鲁中叟,上继勋华传。精一允执中,昭如日丽天。遗经细披阅,篇篇皆实言,夫何三代下,举世相弃捐?”

寿宁县学在县治之东。景泰六年初置县,按察佥事沈讷择地而经营之,创大成殿及两庑,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于殿,设从祀诸贤神主于两庑。殿之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明伦堂于大成殿之北。堂之左右为二斋,堂之后为教谕廨舍,而训导廨舍则列于其左,经理其始终者,教谕彭、训导周序也。射圃在儒学东。社学在县治之东。

泉州府

府学在县治崇阳门外之东南。五季以前,宣圣庙创于衙城之右。宋太平兴国初,守乔维岳始迁今所。七年,守孙逢吉即庙建学。祥符中,守高惠连移于育材坊。崇宁舍法行,郡人何术白于郡,复还旧址。绍兴七年,守刘子羽一新庙学,以晋江县学附焉。前学虽复旧,而行门隙地已给编户不可复,乃辟门西向,门内凿河浚池,伐石为桥,以通潮汐。自是庙学规模宏伟矣。郡人张读为记。然其地势差卑,霖潦浸淫,易以颓垫。自绍兴重建迄于庆元,兴修者七。嘉泰改元,守倪思复作棂星门,辟武斋,增小学,葺斋廊庙门以及从祀之屋而一新之。自是迄于淳祐兴修者六。咸淳中,大成殿毁。守赵希卮60重建。郡人洪天锡为记。殿之南为池,为桥,又南为戟门。左右列舍十余间,为祭官斋宿之所。元大德三年,福建都元帅扎刺立丁重建明伦堂。至治改元,总管廉忱始甃台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于棂星门之南。康里夔为记。明伦堂前旧有泮池,行循两斋,至正九年,郡判卢增孺桥之。十年,监郡契玉立重建明伦堂,并修议道堂,为斋舍四十间及先贤等祠。朱文霆为记。国朝洪武八年,知府张颢61倡,郡之好义曰何大荣者修葺一新,训导周大初为记。三十一年,大成殿圮于飓风,知府胡器、教授欧阳遂初率官民好义者助资重建。亦周大初为记。永乐中,教授彭九思复劝民助资而藻饰之,仍葺两庑,重建棂星门。泉州卫指挥使王浚、教授曾振等重修明伦堂。宣德中,按察佥事鲁穆重修泮桥,护以石栏。正统十一年,按察佥事陈祚葺殿庑斋舍。以明伦堂基地卑下,筑高三尺,即议道堂旧址改建至善堂,并建馔堂、仓库、神厨、宰牲等屋,复疏河道,俾潮汐通于泮池。修撰林文为记。天顺二年,知府张嵓以学门西向非宜,乃复旧学门址,建庙门南向,凡出入皆由之。后提学佥事游明复命同知孔惠别建学门于庙门之左,以便出入,并建号房二十间。成化十七年,大水坏东庑,知府陈勉修之。明年,复葺大成殿、明伦堂。堂之后增建穿堂,又建会讲堂、护学祠、祭器库并号房二十间。又有顺真堂及学官廨舍四所。皆未详建于何时。学,旧有尊经阁、小学、夫子泉、魁瑞亭、春意亭、教授厅、正录厅、温知室、儒隐堂肃容堂、瑞莲堂、淳风轩。今俱废。射圃在府学内,中有观德亭。正统十一年建。

晋江县学在府治东行春门外衮绣坊,即旧泉山书院址也。宋绍兴间,学附于郡学。淳祐四年62县令林奭请于郡,得东仓隙地以建学。国朝洪武初,改学为郡治,遂迁庙学于今所。永乐中,训导詹景威等倡诸好义者,重建大成殿及戟门。正统五年,典史张嘉会购民地建棂星门。十年,佥事陈祚、知府曾宏重修礼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及东西两斋,并建米廪及会馔堂。员外郎莆田陈中为记。天顺二年,知府张嵓以明伦堂后逼近民居,因买民地以广之。复建尊经阁,阁之前为方庭,两旁各有廊屋。成化二年,知府欧阳复建号房四间于东斋之东,前有厨舍。十二年,提学佥事钟晟命推官柯汉增建号房一十八间于学东。学之外门,旧在棂星门左衮绣坊,后改于棂星门右。知府徐源复还旧址。然出入与编民相杂,不便。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知府陈勉筑墙一十六丈,旁隔一径,行者始便。廨舍三所以旧会馔堂为之,而以尊经阁左廊为会馔之所。射圃在县学内尊经阁后之东北。泉山书院即今县学址也。宋咸淳三年,权守赵宗正建。前为先圣、先师殿,后为文公祠,旁列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石井镇,旧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吏部郎朱松尝为镇于此,士向慕之。后其子熹来官同安,间至镇,与镇之耆老访父时事。嘉定四年,镇官游绛因士民之请,于镇西为书院,绘二先生像而祀焉。岁久倾圮,居民请为己产63,乡人诉于官复之。成化十二年,知府徐源、推官柯汉重建。清源书院在府治西北居贤坊。宋嘉泰三年,郡守宗希衮建堂,曰“习说斋”,曰“浚明”、“严尊”、“忠恕”、“爱敬”。元废。欧阳书室在府城北龟岩64。唐欧阳詹读书于此。岁久倾圮。成化十八年,郡人致仕运判张庸偕儒士王宗、贺士高倡率重建书室,立祠堂以祀詹。旁为房舍,以栖学者。社学中和学在府治中和坊前,圣泉学在崇阳门外,晋安学在晋安驿右,紫云学在开元寺东,临漳学在临漳门外,文兴学在仓前,罗英学在泉山门外,镇雅学在远华巷内,荣寿坊在三朝元老坊内,徐山学在水沟巷左,静颐学在肃清门外,潘江学在县南十都潘径,杨茂学在三十三都杨茂保,和光学在三十四都石简桥右(上二学俱县西),圆通学在县南三十五都车桥市。

南安县学在县治东二里黄龙溪之左,即今鹏溪。宋靖康间,始建学于县治之西半里许,未几兵燹。绍兴中,邑令刘孔修移建今所。宝庆改元,县令毛淮病其卑隘,请于郡而增高之。元延祐、泰定间,县尹李日晔、刘孚相继修葺。元统二年,县尹刘升、火儿撤而新之。中构礼殿,旁建两,并绘从祀先贤。殿之南为戟门,又南为棂星门,殿之右为明伦堂。至正十四年又毁。十七年,县尹李宗闵乃舍故址作新庙于县治之东。后五年,郡学录周异观来摄学事,以学通尉司,喧杂逼隘,请于郡仍复旧址。乃饰夫子四配十哲像。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县尹孔公俊等相继修殿、堂、门、庑。谢子龙为记。国朝洪武、永乐间,知县罗安等复修斋舍及仪门、棂星门。宣德六年,教谕包原明首倡撤大成殿而新之,修撰陈叔刚为记。正统十年,佥事陈祚命知县俞宗玉等修葺庙学一新,佥事汪凯为记。成化十八年,知府陈勉,知县陈廷忠重修两斋并号房一十二间,改建馔堂及教谕廨舍,并增建号房八间,又重建宰牲房、库房,夹于殿之左右,又有米廪在明伦堂后。训导廨舍二所在学之口。射圃在学之左。社学集贤学在县治西南慈济宫边,育材学在县治东城隆庙边,集英、文会二社学俱在县东北三都。

同安县学在县治东南隅登龙坊内。五季之末,县令陈洪济始创。宋建隆二年,县令林滂迁于县西北隅两科太守坊。祥符九年,县令张师颜建于县东南旧巡检司廨地。绍兴六年,邑士陈彦先倡谋迁建今所。二十五年,主簿朱熹建尊经阁于大成殿后,并建教思堂于明伦堂之左。国朝洪武二年,知县吕复建号房十间。七年,建大成殿及两庑,岁久蠹坏。正统九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并修葺堂宇,仓库之属毕具以固65。李贤祐为记。天顺间,县丞刘珣器重建明伦堂、仪门、东西二斋号房并棂星门,改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学士彭时为记。七年,提学佥事游明重建大成门。成化十一年,知县张逊重建教思堂及增建号房一十八间于堂之左右。十二年,建膳厨于尊经阁之左。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西。成化六年,佥事游明复侵地创建。八年,府推官柯汉复买民地增拓之。十二年,知县张逊建观德亭。大同书院在县治城隍庙之左,即旧大成殿址。元至正十年,县尹孔公俊建,请额赐今名,以祀宋儒朱熹,给租赡士。林泉生为之记。后毁于寇。成化十二年,知县张逊移建今所。中为正堂,堂后为方庭,北作畏靁庵66,中设晦庵像。厨舍湢溷列于庭之东西。正堂之前为中门,左右为廊。中门之外少西为外门,缭以周垣。浯江书院在盐场之西。元司令马某建,今废,故址犹存。社学擢贤学在县治东北隅,桂林学在县治西南隅,蓝田学在县东五都,刘山学在县东十一都,湖山学在十七都,白礁学、严林学,上二学在十八都,丹砂学在十九都。(已上四学俱县东南)

德化县学在县治东偏后,徙于县治之东南。宋建炎中,复建于旧地。淳熙六年毁,县令颜敏德、郑旦之、梁高、季元才相继成之。绍定二年,复毁于寇。五年,县令林倚、黄之望、叶彦剡、胡应梅相继建大成殿(讲堂、棂星门、戟门。上为御书阁。更立斋舍、小学,而县令吴一鸣复完其所未备者。国朝正统十三年,大成殿、明伦堂俱为寇所毁。十四年,典史王志安募民建教谕廨舍于大成殿后,景泰三年,知县胡昱重建大成殿。五年,知县李青建戟门。六年,成东西两庑。七年,构明伦堂及东西二斋于大成殿之左。天顺二年,募义士陈履等塑圣贤像,建训导廨舍。五年,凿泮池于明伦堂之前,而桥其上。七年,训导潘嵩重修泮池。成化十六年,府知事狄钟署县事,建议门及学门,又谋于训导涂亨、生员陈颢、赖兴等捐资,易百户李春屋,以广学基。射圃在学门之东。天顺五年建亭于其中。

永春县学在县治西官田市。初建于县东十四都东渡桥之西,宋大观四年,县令留鎔迁知政桥之北。绍兴七年,县令方渐移建今所。二十七年,县令黄瑀新学门,辟衢路,构亭于前,匾曰“豁然”。淳熙九年,县令陈宏规重修学舍,元延祐四年,县尹李文崇饰殿堂,作祭器、经籍库,建明伦堂四斋及道源堂、思乐亭。泰定元年,县尹赵镕新礼殿,岁久蠹坏。国朝永乐间,知县温琇重建大成殿两庑,并建戟门、棂星门、库房、神厨、宰牲房。十三年,训导刘宣率诸生建明伦堂左右二斋并馔堂。寻凿泮池,架石为桥。又建仪门、外门。十六年,典史陈戊以明伦堂规制卑狭而重建之。正统十二年,按察佥事陈祚重修庙学。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葺大成殿、射圃亭及号房十间,改文昌祠为先正祠,祀邑之诸贤及泉郡守蔡襄等有功德于民者。射圃在学内,成化十八年,知县方敏修。社学上场学在二十三都,儒林学在二十五都(上二学俱县西),寿峰学在县南十二都,龟龙学在县北十九都。

安溪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咸平二年始建学,厥后沿改靡一。绍兴十二年,始定基于此。元至正十四年,毁于兵。国朝洪武六年,郡士蒋宗禧倡好义者重建。十四年,知县侯士举踵而成之。郡人蔡玄为记。岁久蠹坏。正统十二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及神库、神厨、宰牲房,复迁明伦堂及东西二斋于礼殿之西,建馔堂于礼殿之东。堂之后为学仓,戟门之左为护学祠。学门旧在棂星门之左,后迁于右。成化初,佥事游明命有司移棂星门于戟门之前,徙学门于棂星门之外。十年,知县谷延怡增建东西廨舍十有二间。十八年,巡按监察御史张稷视学,顾斋舍湫隘,命有司修治。适教谕盛凤像署县事,遂于两斋之南增建号房一十间,宰牲房之外建馔堂、厨房四间,宰牲房之右建库房二间。复辟门路、砌中庭,凡圮坏者悉修葺之。射圃在学内。成化十八年,教谕盛凤仪修。社学龙津学在县治南,清溪学在县东南永安里,蓝湖学在感化里,儒林学在来苏里(上二学俱县东北)。

惠安县学在县治之左。宋天圣中,县令李畋始建于县治西南隅,熙宁九年,迁于皇华驿之左。绍兴六年,县令彭元达复建于旧处。知县陈安国为记。士病湫隘,乃移建登科山之阳。元至元十二年毁于兵。元真初,县尹赵中臣67始建于今所。至正二十四年,摄县尹陈孚中等重建,教授叶余庆为记。国朝洪武五年,知县罗泰建杏坛于明伦堂前,今改为月台。二十九年,知县冯靖建馔堂。永乐四年,知县陈永年重建大成殿。十六年,典使陈胜宗重建棂星门。宣德六年,知县高显重建馔堂。八年,按察佥事鲁穆改凿泮池而桥其上,旧在戟门之内,改凿于门外。十年,主簿闭真68复重建大成殿,正统元年,重建明伦堂。十一年,按察佥事陈祚重建两庑并戟门、棂星门,修大成殿。殿之东开一径达于通衢为外门,而凡庙学、屋宇毕具以周。莆田方熙为记。天顺五年,府同知孔惠等增建号房。成化十九年,知县张桓重建神厨、宰牲所。二十二年,桓用堪舆家之言,以射圃址建明伦堂及斋舍。提学佥事任彦常为记。射圃在学宫之后,旧在西斋之西,成化十一年,知县康永昭改创于馔堂后西畔,而亭其中。二十二年,知县张桓以其址建学,乃移建于今所。社学登龙学在县北登龙坊内,忠恕学在县东北八都,信义学在县东南二十二都,行满学在县东南二十七都。

校注

1宋梁克家《三山志 公廨》作“观察使李锜”。

2《三山志 公廨》作“王鸿”。

3《三山志 公廨》、明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清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范都官元,驾部宗寿踵其事”。

4《三山志 公廨》及明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均作“有御书稽古阁二、养源、驾部、议道堂三、斋二十有六”。

5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从祀像一百有五”。

6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至元十年”。

7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作“教谕高琳手绘从祀像”。

8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均作“佥事钟城”。

9民国《闽侯县志 学校》作“集贤堂”。

1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提刑王泌建”。

11《三山志 公廨》作“为斋二:资深、日新,与小学为三”。

12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成化十一年”。

13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及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均作“知县任衝宗重新之”。

14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明建文四年知县王遵道创”。

15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宋里人教授林楷创”。

16同治《长乐县志 学校》作“明洪武十三年林文溢重建”。

17民国《连江县志 学校》作“林庀”。

18元无政和年号,此显误。按民国《连江县志 学校》系作“天历元年”。

19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欧阳瀚”。

2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元元贞二年升为州学”。

21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及乾隆《福清县志 学校》均作“至正十二年知州申国辅建”。

22乾隆《福清县志 学校》作“宋宣和甲辰镇官陈麟以钱三十万重修”。

23《三山志 公廨》作“邑令周彦雄”。

24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元元贞元年县尹王奂创”。

25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门人余偶”。

26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作“理问王瀚”。

27《三山志 公廨》作“祝圣为宰”。

28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永乐十五年”。

29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永乐十五年”。

30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县尹丁得孙”。

31万历《福州府志 建置》及乾隆《福州府志 学校》均作“教谕黄绶”。

3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郡守黄壮猷”。

3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方大琮”。

3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赵陛夫”。

3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徐清叟”。

3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蔡籥”。

3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伯颜帖木儿大中”。

3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府刘钺割废仓基为之”。

3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宋嘉熙二年”。按嘉泰为宋宁宗年号,证以下叙的“王埜承理宗陛辞之命”,显误,似应以府志为正。

40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一在丛桂坊,以旌善亭废址改建”。

41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正统十二年知县焦宗周”。

4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府贺浤”。

4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教谕来守宏”。

4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甘棨”。

4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赵兴迿”。

4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王渥”。

4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每水涨艰于往来,徙栖隐寺故址”。

4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汪津”。

4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黄子陵”。

50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绍兴三年”。

51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郑佑”。

52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刘崇云”。

53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三柱里”。

54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知县曹维忠”。

55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赵彦绳、郑思他”。

56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寮曰止宿”。

57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亭曰晓对”。

58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作“牲房”。

59嘉靖《建宁府志 学校》及民国《崇安县志 学校》均作“提学佥事游明”。

60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赵希侂重建”。

61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知府张灏”。

62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淳熙四年”。

63考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石井书院条附录傅凯记有“由宋至今,田既迷失莫究,书院为风雨所震坏,地基为豪黠所侵并而夤缘置屋筑坟于基内”等语,是“居民请为己产”之“请”字当为“侵”字之误。

64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及民国《晋江县志 学校》均作“虎岩”。

65“毕具以固”疑“毕具以周”之误。

66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畏畾庵”。

67万历《泉州府志 规制》作“元至元初,县尹赵仲臣始建”。

68乾隆《泉州府志 学校》作“主簿闭祯”。

卷之四十五

学校

漳州府

府学在府治东南,宋庆历二年肇建。崇宁中改讲堂为二斋,以学东偏贡院为讲堂。大观中,以迎恩驿为四斋。政和二年,移建于郡左。绍兴九年,郡守李弥逊复建于旧址,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庑之上为御书经史二阁。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凿池,中为瑞荷亭,上接尊道堂,东西列十斋。绍熙元年,郡守朱熹创二斋:一曰“宾贤”,以延耆德;一曰“受成”,以训学武。又谋增广学舍,以祠命至,弗果。三年,郡守邓驲移十斋于迎恩驿隙地,别为学门于殿门西,讲堂直北,匾以“尊道”,东西各为斋宿之馆,斋廊后为祭器库。嘉定四年,郡守赵汝辟前街,浚故渠,塞新学门,由戟门通驿所建学。十六年,学宫灾,惟新四讲堂存。郡守郑昉重建,实殿后池,复驿所,辟门作泮池,架以石梁,中为文会堂,左右两斋。宝庆三年,郡守方琮改建尊道堂于瑞荷亭址。淳祐九年,郡守章大任浚学渠通泉脉。宋景炎三年毁于兵。元延祐三年,郡守张泉逸、教授高元子重建大成殿、两庑及戟门、棂星门。殿后为杏坛,又后为学廩,廪之东为神厨,厨之东为宰牲房。厨前为神库,殿西为明伦堂,左右为四斋。堂前为亭,亭外为书楼,楼为大门,门外砌石为桥。桥下为泮池,堂后为乐器库。堂西为殿堂。东为教授廨舍,下又东为训导廨舍。天历二年,达鲁花赤纳兄占伯1重修明伦堂。国朝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复葺而新之。十三年,知府白寿重修大成殿两庑。二十八年,知府王仲谦重修明伦堂四斋及馔堂、书楼。三十年,知府钱古训修大成殿。宣德八年,教授张骥建后堂,匾曰“崇文”,移库房于殿东。正统十年,佥事陈祚重修庙学一新,创训导廨舍于杏坛后。景泰七年,明伦堂火。天顺二年,知府谢骞重建,并建教授廨舍于其东,修四斋,拓棂星门外地。同知傅佐修经阁,易以石柱。成化八年2,知府张璝即旧射圃地建斋舍二十余间。十年3,庙学坏于洪潦。十八年,知府姜谅方区划修葺,而提学佥事任彦常复注意图更新之。二十一4年夏,飓风大作,经阁及东斋舍俱圮。二十二年,知府刘澣5悉依旧制重建,坚致完美。射圃在大成殿左。旧在馔堂之西,成化五年,知府王文病其浅狭,买民地于此,欲移建之,未肇工即去。

龙溪县学在府治西南。宋嘉祐中,县令许仪建。元祐七年县令夏臻、淳熙九年县丞杨谠、十六年县令翁德广、嘉定五年县令陈士会皆修葺之。嘉熙三年,县令黄师雍辟大成殿庭,增广两庑及讲堂,寻毁,惟大成殿独存。县丞赵时偕僚佐捐俸为倡,移讲堂于大成殿后。淳祐八年,县令潘津6复辟隙地为斋馆。元大德间,毁于兵,县尹赵塔纳重建,因陋就简,寻复坏。国朝洪武十年,知县刘宪、教谕林原重修,中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泮池,又前为棂星门。殿之西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集英门,又前为龙腾门。明伦堂之西为馔堂,堂后为厨房,厨北为学仓。殿之东为学官廨舍。宣德五年,知县沈庸重修大成殿。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但地势卑下,潦至辄坏。天顺七年,知县周琳增高其址,重建明伦堂及大门,改创两斋于明伦堂东西南向,购西偏军营地,建馔堂、厨房、斋舍。成化元年,同知章俊重修尊经阁。十年,知府张璝以阁逼近民居,买地广之,而教谕黄深又买地益焉。一十一年,知县李棨重新庙学于明伦堂之南,凿泮池,跨以石桥。堂之右辟楼凡二十有八间,为诸生肄业之所。学之外门旧从东出,至是始鬻民居,通道南出,复为门,架楼其上,匾曰“大魁”。射圃在龙腾山下。成化二十一年,知县李棨鬻民地创建。龙江书院在府治西北登高山,旧为临漳台。宋朱熹守漳时,将筑室讲学未果。后守危稹创为书院,以成文公之志。宋季毁于兵,遗址归浮屠氏。元泰定间,郡儒黄元渊乃别建书院于城外东北隅,仍匾曰“龙江书院”。学士虞集为记。芗江书院在府城东北二十三、四都。洪武三十三年,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雍因里人杨彦章、洪乾之请创建。中塑朱文公像,以陈淳、黄翰、刘宗道配。建溪书院在府城东二十二都。洪武十二年,乡人苏廷贵创建,延邑儒刘宗道教子弟于其中。周潘书堂在名第山下。唐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社学二所在府治东北隅,三所在西隅,四所在南隅,二所在东厢,二所在南厢,一十所在一、二、三都,一十五所在二十七都,一十所在二十八都,一十一所在二十九、三十都(已上四都凡五十九所,俱府城东),一十所在府城西二十一都,二十四所在六、七都,一十五所在十一都,一十五所在十二、三都(已上四都凡六十四所,俱府城南),六所在二十四、五都,八所在二十五都(已上二都凡一十四所,俱府城北),一十二所在四、五都,二十六所在八都,二十四所在九都(已上三都凡六十二所,俱府城东南),七所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

漳浦县学在县治南官塘。初在县西北隅,宋天圣三年,县令陈坦然迁于印山,庆历三年,又迁于县北,熙宁二年,始迁今所。绍兴二十二年,以水患迁于城冈。乾道五年,复迁今所。元因之。国朝洪武初,知县张理辟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通判王祎为记。殿之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门外凿泮池,架桥其上。又前为棂星门。西庑下为祭器库。宫廷外为神厨。殿之左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道义门,门左为膳堂。殿之后为教谕廨舍。斋东为训导廨舍。十五年,知县李贤建学廪于戟门之西。永乐八年,县丞黄礼又增建学廩于射圃之东。宣德九年,府通判关谅以庙学门路褊狭,劝民徐土耕割地广之。正统十年佥事陈祚劝邑士助资,命教谕程子予7修建一新。成化六年,知县刘璧徙建明伦堂两斋道义门,修旧明伦堂为教谕廨舍,增建训导廨舍于导谊门外8。十八年,知府姜谅令知县汪瑾重建膳堂于大成殿之后,并建神厨于棂星门之西。射圃在学门之前。中有观德亭。丹诏书院在县南都。宋绍定间南诏场西尉周申建。淳祐中,郡守黄朴书额。鸿江书院在县东十七都。洪武中乡人陈则彝建,授徒讲学,多所造就。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其子孙重修葺之,延师儒以教乡之子弟。梁山书堂在梁山下。唐潘存实读书于此。社学一所在东街,一所在西街,一所在西门,一所在南门,一所在北街,一所在二三都,一所在四都,一所在五都,一所在六都,一所在七都,一所在八都,一所在九都,一所在十都,一所在十五都,一所在十七都,一所在二十三都,一所在二十八都。

龙岩县学在县治西。宋皇祐间建于县治之东,后以其地喧而隘,迁于县南通关桥9之东。大观间,县令石复以其地卑湿,迁于县东。建炎二年,县令方世功以学地右实左虚,因东徙于宽平之地。绍兴以来,寖以倾圮。淳熙间,县丞李永、曾秘相继营建,朱文公为记。开禧二年,邑士叶琇卿又以地势逼险,请于县令张汝勉10改建今所。淳祐六年重建。元至元十六年毁于兵,二十四年重建。大德三年,县尹李瑀以规模湫隘,始拓面大之。旁立文公祠。至正十七年,县尹赵昱重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堂之右为厨库、宰牲房。国朝洪武二十九年,知县吴子升重建。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年,知县韦济徙建明伦堂及教谕训导廨舍于大成殿之右,建学廪于道义门之右。十六年,知县陶博重建大成殿东西两庑及两斋号房。射圃在儒学膳堂之北。成化十年,知县韦济建。社学一所在县治东平砦街,一所在县治西下井街,一所在县治北坑头,一所在县西门外,一所在表政里,一所在龙门里,一所在万安里,一所在集贤里,一所在节惠里。

长泰县学在县治东。按旧志,宋绍兴三年,主簿张牧始建学。淳熙间,文庙在县西南。嘉定间,学在县东南。绍定六年,县丞叶惟寅白于县令陈淳11,作新学于今所。建大成殿及尊道堂。堂东西为四斋,经籍、祭器各有库。凿泮池,潴水驾石为桥。淳祐间,县令赵与坦为记。国朝洪武二十年,建大成楼于殿南。正统十年,佥事陈祚修建一新。成化十六年,知府姜谅因知县刘铎之请,规措财用,修葺明伦堂、东西斋、膳堂、大成楼。建兴文祠及祭器库于大成楼之东,建教官廨舍三所于明伦堂之东西。又买民地增建号房一十间,修泮池石桥,重建棂星门,易以石柱,辟学门及路。射圃在县治西城隍庙之右。旧在县治东南,宣德初,知县刘奎移建今所。成化十六年,知县刘铎复建观德亭。泰亨书院在县治南。洪武三十五年创建。中为堂,祀朱文公,以东溪先生高登、北溪先生陈淳配。前为斋舍,以便调蒙。成化十八年,知县刘铎重建。社学一所在县东街,一所在县魁街,一所在和平坊,一所在大夫坊,三所在方成里,二所在恭顺里,四所在彭信里(已上三里凡九所,俱县东),四所在旌孝里,四所在善化里(已上二里凡八所,俱县北),四所在县东南钦化里,四所在县东北石铭里,四所在县西北人和里。

南靖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治间,始立县于清宁里九团,社学随以建。后至元二年,徙县于馆山之阳,学从之。至正十六年,又徙县于双溪之北,学亦从之,即今所也。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县杨通拓其旧址,建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永乐十三年,教谕易诚重建明伦堂于大成殿之右,东西为两斋。两庑之后为祭器库。殿之左为神厨、宰牲房。堂后为寝堂。堂右为锲堂。前为仪门,外为大门。正统三年,知县林廷贞买学前民地广二十丈余辟门路。十三年寇毁12,惟大成殿、棂星门、学门犹存。景泰元年,知县朱珩、教谕谭信重建明伦堂。三年,县丞黄玮建两庑、戟门及两斋仪门。天顺二年,教谕李孜倡邑民李元功等重建明伦堂、后堂、两斋、号房、仓库及教谕、训导廨舍。成化十八年,教谕夏浚重建学门,梁柱皆易以石。社学一所在县治前街,二所在县东由义里,二所在归德里,二所在清宁里,二所在新安里,二所在居仁里(已上四里凡八所,俱县南),二所在县北永丰里,二所在县西北习贤里。

漳平县学在县治之右。成化七年,府同知蒋浚、知县陈栗始建。中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堂左右为夹室、神厨、神库。堂后为教谕、训导廨舍。西斋之后为学廪。棂星门之内为泮池及文昌祠。右为宰牲房,左为学门。十六年,知县李斌命工凿石修砌泮池。射圃在儒学学官廨舍之后东隅。

汀州府

府学在府治东。宋咸平二年初创学,在鄞江门内横街,天圣中迁州东横冈岭下。崇宁行三舍法,郡守陈粹以旧学卑隘不足以栖学者,遂迁州东北兴贤门外13。绍兴三年,郡守郑强以州学不当置城外,遂度城内地改创,即今学是也。中为大成殿,翼以两廊,分列六斋,殿之后建讲堂曰明伦堂。堂之后建藏书阁曰“稽古”,又其后绝高处建阁曰“宸奎”。强自为记。郡人王格始以其家资买田赡学,而强复规田以益之。自是师师之贤者屡有增置。嘉定十一年,郡守罗勋重修。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张实甫以学庙混处非宜,乃相学左射圃地,仿太学规模,中创堂曰“文会”,前后各为斋者三,俱南向。学门两房以位职事者。郡守姚元特至,始毕其功。教授魏鼎为记。教授萧虞韶以学前迫隘,市民居撤而辟之。开庆初,郡守胡太初重建大成殿,御书“稽古”二阁、“明伦”、“芳桂”二堂,视旧皆加宏壮。太初自为记。复浚泮池、作石桥、更建祭品库及斋舍门庑之属,悉完以美。后村刘克庄为记。国初永乐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十年14,巡抚副都御史张瑄视学,慨其堂宇敝陋弗称,命知府李桓、通判李祺、训导周等协心改建。遂贸易军营,增拓其址,徙文奎阁于东偏,进明伦堂于阁之旧基,迁四斋于堂之东西15。库廪、泡湢16、斋舍、廨址修葺一新。侍郎尹直为记。十五年,提学佥事周孟忠17始置乐器,教乐舞,以奉二丁之祭。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允其师生之请,檄府卫相度闲旷之地,贸易学前左军营,增创廨舍号房,事已行而工未告毕。按旧志,郡守赵伯桧、陈晔陈映、邹非熊、朱诜、胡太初、权郡赵师棠、赵时诲、教授王复初皆尝增置学田,而非熊所增,乃捐己俸一千缗所鬻也。端平间,权郡赵性夫岁拨盐钱库宽剩钱二百贯文以肋学。淳祐间,郡守李景勉靳而不发。岁久又坐移用,学廪遂乏。芳桂堂后改名”致极”,取致广大、极高明之义。旧汀学释奠未有乐舞,至成化十五年孟中乃走币请南京神乐观乐师至郡,选郡人道士之明敏者教之。射圃在学之西南广储门外,中建观德亭。

长汀县学在府治东开元寺之右。旧在兴贤门外,宋绍兴三年,迁郡学于城内,遂以旧学为县学,惟大成殿独存。春秋二丁之祭,行礼于北,而士之肄习犹附于郡学。嘉定间,知县谢周卿市民田隶郡学,以廪学职及弟子员。开禧间,知县刘泳之18修建学制始备。淳祐间,知县陈显伯修大成殿,复学地僦于民者,改辟学宇为讲堂一,匾曰“丽泽”,为斋三,曰“尚志”、“阅礼”、“修性”。且规钱为养士费,复水圳故道,以从堪舆家之所宜。事未就绪而显伯满去,继知县事赵崇濂遂踵成之。礼部侍郎张璠为记。元至正间毁于兵,遂移建县南五里许。国朝洪武六年,知县陈伯正复建于旧处。正统十四年又毁于兵,有司仅葺堂宇以舍师生。景泰七年,教谕章唐白于知府舒瞳,首创礼殿,未毕工而去。天顺二年,知府李琼复市民地以拓其址,重建一新,塑先圣四配十哲像于殿,绘从祀诸贤像于两庑。礼部侍郎章纶为记。成化十八年19,河决近学堤岸,著录生钟正等请于御史洪性、提学按察副使游明、分巡按察佥事周谟、知府李桓等议迁郡城内。乃规官地市易军卫屋基,即今所也。首檄指挥杨瑛、王靖教护属工建大城殿及东西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复建明伦堂及东西两斋。堂之后为尊经阁,阁之东西为庖舍、学廪,外为重门。堂之东为号房一十二间,阁之后为教谕廨舍,殿之西为二训导廨舍,学制寝备。十五年,知府戴禧、县丞郑景华、主簿罗素修葺殿堂及两庑。十七年,知县谢珪、教谕张斐迁外门于东左,遂创仪门。提学佥事周孟中复规措买学廪之北民地增广,拓廨舍,并建吏舍。礼部侍郎谢一夔为记。十八年,提学佥事任彦常以庙学弗饰,而号房亦不足以容来学之士,遂檄有司修饰而增广之。于时知府黄珵、通判张忠、推官王灿、教谕张斐、训导蒋沭、张宁及邑人新昌训导钟正即前请迁学者,各捐资助修。复创棂星门,修饰明伦堂,增建学廪及塑先圣四配十哲像。

宁化县学在县治北翠华山上。旧在县东正街,宋建炎二年,知县施禔创建。淳熙十年,知县赵伯虎迁建今所,其后知县杜潮踵而成之。绍定五年兵燹,岿然独存。端平间,知县赵时馆因旧修葺。袁长吉为记。后邑士以大成殿址太高,因平治而改创焉。宝祐间,知县林公玉重创讲堂,左右列四斋。学门之前,创亭绘古今名儒于其内,匾曰“仰高”,又名“魁星”,元末毁于兵。国朝洪武十一年,知县张思诚重建大成殿、两庑、明伦堂、二斋。前为仪门,右为馔堂,凿泮池于棂星门之内,建教谕、训导廨舍于学前之左右。国子助教张震为记。宣德十年,教谕张质、训导丁茂率诸生捐资塑四配十哲像。正统元年,府经历王得仁、教谕沈和重饰先圣像。七年,县丞陈陵20修殿堂,创门庑斋舍,琢石甃泮池及桥。以仰高亭废址易民地,增辟学之正路,绘七十二贤像,垣墉器皿修饰一新。成化七年,按察佥事周谟、府同知程熙建书楼于堂之东西各五楹。又建文会堂于堂之北,树二坊于门外之左右,重构教谕、训导廨舍。十四年,知县徐廷曜重新修葺,又创库房于明伦堂之东南,创宰牲房于明伦堂之西,学之规制尤壮于昔。射圃在学之后山。成化七年,佥事周谟、同知程熙建。中有观德亭。

上杭县学在县治东二百步许。旧在县东五十步,即今城隍庙基是也。宋嘉定十六年,县令赵彦挺以其湫隘,徙建今所。创礼殿及两庑,又创明伦堂及四斋,学制俱备。淳祐十一年圮于水。宝祐五年,县令李务行重构讲堂为楼,以奉先圣燕居像。更学门于堂之左,以别庙学之制。后复圮。园朝洪武九年,知县刘亨、县丞周文郁重建,省四斋为二廨舍,膳堂、庖厨之属悉备。正统元年,知县张琳、县丞杨孜重建大成殿,殿后为明伦堂。景泰六年,大成殿坏于蚁,知县黄希礼重建。少詹事刘铉为记。天顺二年,棂星门坏,诸生李良等捐廪更造以石。成化八年,大成殿复坏于蚁,教谕胡匡、训导郑上其状于提学副使游明、分巡佥事周谟,乃劝邑大姓郭端、郭鉴、林崑辈助资,檄府通判吴桓、知县萧宏、县丞陈清易以石柱而重建焉。未几桓去任,府同知程熙踵而成之,并建号房一十一间。诸生孔经等又以民居猥近学门不便为言,遂即射圃隙地易之。中为石台,建亭于其上,匾曰“桂香”,并建宰牲房三间于其左。十年,萧宏、陈清重建明伦堂,邑民郑俭捐资饰先圣四配十哲像。十二年萧宏重建学门。教谕孙能为记。十八年,知县李曰思复修饰其所未备者。学又有池塘二所,在新街北畔军营前。射圃在学东北六十步。中建观德亭。

武平县学在县治西一十五步。旧在县东兴贤坊,宋乾道间,知县唐廷坚创建。绍兴21间,知县叶谦之重建。绍定间毁于寇,县尉翁揆创讲堂。端平间,知县赵汝摄22创大成殿。嘉熙间,知县田圭创东庑。淳祐间,知县林震创两庑及棂星门、仪门。国朝成化十年,知县徐端以其址卑陋,奏请迁今所创大成殿及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又创明伦堂及东西二斋,前为学门。堂之后为讲堂。讲堂之后为馔堂。馔堂之后为文昌祠。祠之右为学廪。两斋之南各为号房一十间。馔堂东西为庖库。讲堂左右为教谕、训导廨舍。射圃在县南门坝上,其址为居民所侵。

清流县学在县治东,即皇华驿废址也23。旧在县南,宋元符元年创建。崇宁间行三舍法,迁建县东。建炎间,宁化尉颜希仲24摄邑事,复迁今所。绍兴间毁于赣寇。十三年,知县董谅始创斋舍。十八年,知县张秀颖继创大成殿、棂星门。绍定间又毁于寇。端平初,知县王元瑞始建大成殿。未几,郡守张翀捐金建化成堂,后改为明伦堂。县簿张翊为记。嘉熙间,知县林奕建四斋,县簿徐登为记。元至正六年又毁于连城寇,唯学门仅存。国朝洪武二年,知县朱仲恭重建大成殿、两院、戟门、棂星门。殿后为明伦堂,东西列两斋及号房。他如牲房、馔堂、厨库、廨舍之属毕备,三十二年,知县宋忠重修,并创学廪。永乐十四年又毁于沙寇。洪熙元年,知县李庠重建。正统十二年又毁于沙寇。景泰三年,教谕黄烈率诸生萧凤辈各捐资创明伦堂,有司继创大成殿25。巡抚御史高□以学之西偏狭隘,乃市民地增建号房。天顺元年,知县吴中重修殿庑。成化十七年,知县凌寀、范铜为爵凡百三十有八,以备祭器。十九年,大成殿一柱腐折,提学佥事任彦常督有司葺而易之。射圃在县西朝阳坊26,中建观德亭。

连城县学在县治东一百五十步。宋绍兴四年,县令陈南复创建。后迁县东南尉司旧址。淳熙间,县令常言28复建于旧所。绍定寇乱,暂驻戍兵于学,遂为所坏。县令米巨宏重修。元至正二十一年毁于红巾之乱,唯大成殿岿然独存。二十二年,县尹马周卿、教谕吴源重建门庑及两斋,后复圮。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刘雍、主簿崔景、训导沈辅之重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又前为棂星门。殿之后为明伦堂,左右为两斋,建库房、神、厨、馔堂于西庑之后,建教谕廨舍于东庑之后,建训导廨舍于堂之东西,建文昌祠于大成门之左,建学仓于明伦堂之西北。李诚任为记。宣德元年,知县吴衡重修饰之,复市学后之地以增学址,教授陈迪为记。成化十四年,主簿郑昂重建馔堂于明伦堂之后。十五年,知县陈敏改建棂星门,并新学门,增建兴贤、育才二坊。射圃在儒学明伦堂之东北。洪武七年知县刘雍等建。丘氏书院在县东莲峰庵之左,宋进士丘麟读书之所也。今废。

归化县学在县西明溪驿前。成化六年按察佥事周谟相土设县,因定基于此。七年知县郭润创建。中为下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戟门之左为神厨,右为宰牲房。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明伦堂之后为后堂,西后为馔堂及仓,西前为学门。两斋之下为号房。西斋之后为教谕、训导廨舍。十七年,教谕陈冠、训导张珣改建学门于学之东。射圃在县东山川坛之左。成化十三年,提学佥事钟城檄主簿冯祥、教谕赵智创建。中为观德堂,东西为两廊,前为大门。厥后为潦水所坏。十八年,知县赖永正、主簿祝龄、教谕陈冠、训导张珣重修。翠云岩书院在县东归下里淳化寺侧。宋熙、丰间,侍郎张若谷、谏议陈世卿尝避乱读书于此。今废。社学一所在县东广济街西,一所在县西南馆福庵(已上二所俱归上里)。

永定县学在县治西二十四步。成化十五年,按察司副使刘城、布政司参议陈渤相土设县,因定基于此。十六年,知县王环、教谕谢弼创建。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之后为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及号房。堂之后为穿堂、后堂。后堂之左为馔堂及厨房。西庑之后明伦堂之西,又各为号房。明伦堂之后为教谕廨舍,他如牲房、米廪之属,靡不完具。十七年,分巡佥事林克贤以学宫前水塘为泮池,前临杭陂水圳直抵戟门,皆学地也。射圃在儒学之后,成化十六年随学创建。

延平府

府学在府治左西山之巅。宋天圣二年29,郡守曹修古始建。建炎四年毁于兵,遂以其地为阅武场。绍兴二年,郡守刘子翼徙建于郡西龙津馆,盖旧贡院址也。郡人以其近市,嚣且隘,请复旧基。郡守路采经始于绍兴十五年,未就,采去任,郡守郑椿继之,乃毕前功。中为礼殿,左右为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后为讲堂,匾曰“进德”。东庑之旁为灵官庙。戟门前为祭器、乐器库。又有直舍以居弟子员。射圃、庖廪悉备。元天顺二年,郡守文富塑先圣四配十哲及两庑诸贤像。作堂于戟门西,匾曰“敷教厅”。国朝洪武三年,知府唐铎、改讲堂曰“明伦堂”,左右又建二斋,曰“尊贤”、曰“尚友”,以旧宝楼之下,中为会文堂,左右为二斋,曰“存心”、“养性”。堂右为会膳堂。又为储廪仓于堂之左,为祭器乐器库、神厨、宰牲房于东庑之后。永乐十七年,知府方改灵官庙名兴文司土祠。撤直舍斋诸廪仓,以其址创教官廨舍。正统九年,知府王彪改建四斋堂前左右,并建文昌祠于棂星门之东。成化九年,知府盛颙撤文昌司、土祠,建明伦堂于庙左,列四斋于堂前左右,又前为仪门,路经棂星门,前折而北,又转而南,面文笔峰建阁,匾曰“文奎”,阁之后左右为生徒舍斋。由阁前复转而西,建学门抵通衢,名“紫芝岑”,树坊门匾曰“兴贤”。射圃在府城南水南,山川坛前。旧在府学棂星门西,洪武十一年,同知黄祺30以其地为府廨,改建今所。

南平县学在县治东郡城隍庙之左。宋绍熙间始建于县治东。元因之,至正间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居以旧址隘陋,徙建虎头山之麓,旧三皇庙故址也。中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殿左为讲堂。十六年,县丞罗南山、教谕彭秉德广其西偏,创明伦堂,翼以两斋,馔堂廨舍俱备。以旧讲堂为先贤祠,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宣德七年毁,知府雷诚徙建今所。正统改元毁,知县胡滨重建。十三年寇毁,惟存殿堂及两斋。景泰改元,知县刘铭重建。延平书院在府城南九峰山之麓。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仿白鹿洞式建书院于南山下,以祀李侗,并为郡人讲学之所。因学者称侗为延平先生,故名。宓礼聘九江蔡念成为堂长,延李燔定学规,捐俸市田,以赡生徒。时真德秀来预讲,四方名士咸会。其后郡守傅康重建祠堂于礼殿之侧,又籍废寺田以益之。初,书院成,宓请乞赐额,当轴者格不下。端平元年,郡守黄垺复请,乃勅赐“延平书院”额。有礼殿,有祠堂,有阁以尊经,有堂以会讲,有四斋以处肄业之士,有三亭以为游息之所。院之前有池,池之上有桥。二年秋,淫雨为沴,水突山颓,礼殿祠堂俱坏,所存者讲堂四斋及池桥而已。郡守董洪虑后患,迁今所,去旧址仅百步。地势夷衍,山径深邃,枕九峰,頫剑潭,绝市井之嚣。礼殿建于右,书院建于左。又建堂祠31周颐、张载、程颐、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廖德明、黄干十贤。前为讲堂,仍揭旧匾。堂之前列四斋。元至正末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十三年,按察佥事喻居善、知府俞廷芳建堂祠侗,佥事匡颙创楼于堂后,为登眺之所,匾曰“横翠亭”。桥及外门渐复旧规。宣德三年,知府雷诚重修。五年,通判程昉塑侗象,创亭祠。正统十三年,楼毁于寇,祠宇亦就圮。景泰三年,佥事李颙、通判李琦重修祠宇。五年,监察御史倪敬创门,揭旧延平书院匾。天顺七年,南平县丞刘冔创两廊。成化中,好义者悉撤而新之:会讲之堂匾曰“道南”,游息之亭,其一临池曰“濯缨”,其一曰“光风霁月”,其一曰“闻猿”,池上之桥名曰“风雩”。堂之前列四斋,曰“明诚”,曰“忠恕”,曰“中和”,曰“敬义”。九龙书院在府城东南长安北里,始建岁月失识。有礼殿,塑宣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相传其地盖四先生旧讲道之所也。国朝宣德中,殿堂倾圮,圣贤像迁祀南平县学,门额故址犹存。

将乐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始建城南卞山之麓,兵毁,元徙建今所。国朝洪武初元毁。明年,教谕王文通建礼殿斋舍。五年,知县申文彝建明伦堂,翼以两斋。文彝卒,王克刚继之,乃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右为祭品库。殿东凿泮池,池之前创厅曰“敷教”,厅之后为四贤祠,并厨库斋舍。文通复建学仓于明伦堂之东。正统十二年,训导王昌顺建阁于明伦堂后,匾曰“崇文”射圃在县南风云雷雨山川坛前,去县治三里。龟山书院在县治北封山之麓。宋咸淳二年,礼部尚书冯初心,以时载道而南,为师儒所宗,奏请立书院,度宗书“龟山书院”额赐之。后毁于兵。郡倅毋逢辰重建。元至顺元年,县尹郭野仙普华重修,建礼殿、讲堂斋舍。至正二十一年复毁。国朝洪武七年,知县王克刚拓旧址重建。中为祠堂,祀时,旁列廊房,前为门。

尤溪县学在县治东北隅。宋庆历二年始建在县治西。四年,县令宋咸徙县治东南隅。建炎三年,县令刘正重修。绍兴十一年寇毁,县令彭亿徙今所。中建礼殿,前建两庑,又前为戟门。殿后为明伦堂。堂后创阁,匾曰“稽古”。后县令林嶷复建阁于明伦堂左,匾曰“观大”。乾道九年,县令石墪重修,并建四斋。元至正元年,达鲁花赤里赤海牙、县尹许惟敬重建礼殿西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尊道堂、东西二斋。县丞郭奋别创尊经阁于明伦堂后。国朝宣德二年,知县施泰建明伦堂及两斋。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按察佥事张彦创小堂名“采芹”,为生徒讲肄之所。二年,布政司左参政王仕华以旧学址易民地广之。按察使杨珏檄主簿林埜建礼殿。天顺六年,按察佥事刘子肃、府同知程嵩以明伦堂卑隘弗称,因撤而新之。建礼殿、两庑、戟门、明伦堂、两斋、仓库、廨舍悉备。射圃在县东。南溪书院在县治南。宋朱松为县尉时,寓郑氏,此即郑氏故居也。嘉熙元年,县令李修建,以祀松及其子熹,中为祠堂,翼以两斋,曰“景行”,曰“传心”。前有方塘半亩,构亭跨其上。县令施濆复创讲堂,咸淳四年,县令黄岩孙创四斋,复于祠堂之右,建夫子燕居堂。堂前为棂星门。重建讲堂于堂之后,庖湢之属悉备。德祐元年,敕赐“南溪书院”额。元至正四年,闽宪佥事赵承禧始命监县文殊海涯分立二祠,改创四斋,曰“明德”、“复礼”、“持至、“率性”。国朝永乐十二年,知县汪诚、雷殷相继修葺。正统十三年寇毁,唯存敕赐门额。景泰二年,监察御史许仕达、通判杨季琦重创祠堂,匾以旧额。

沙县学在县治东,旧沙阳址。旧在县治西和仁坊,宋庆历二年,县令杜京徒今所。中为礼殿。殿后为堂,东西为生徒斋舍。宣和七年,县令郭汝贤重修。淳祐五年,县令段震午建阁临直舍,匾曰“传心”。开庆元年,县令徐铨孙滨溪筑台,与学门对峙,名“咏归”。元至正二十一年,达鲁花赤哈散沙彦彬建礼门。国朝洪武初重修。中为礼殿,殿后为明伦堂,翼以两斋。永乐七年,知县郑恕、教谕张善教谋撤而新之。首创礼门,修传心阁。恕寻去职,善教募众力建礼殿两庑戟门。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元年,巡抚刑部尚书薛希琏给缗钱,督知县余宽32重建礼殿戟门并学廪馔堂。明伦堂路旧出右偏,毁后居民侵为己有,遂复出左偏。景泰四年33,训导周复白于当道复之,增市民地,拓其址,建两庑两斋。射圃在县西,去学二里许。谏议书院在县西劝忠坊,宋陈瓘尝赠谏议大夫,故名。一名“了斋书院”。嘉定二年,郡守徐景瞻即瓘故居建书院祀之,盖表其忠义,以教邑人也。元季寇毁,遗址入于居民。国朝永乐二年,知县倪峻复其地重建。豫章书院在县西洞天岩之西麓。元至正元年,宋儒罗从彦五世族孙天泽创建以奉祀事,因学者称之曰豫章先生,故名。国朝洪武三十年,县丞刘文仲重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凤冈书院在县溪南凤凰山下。宋淳熙十年,邑人黄颢建。中为讲堂,匾曰“丽泽”,堂后建阁二:一绘先圣先师及周、程诸儒像;一以藏书,曰“尊经”。生徒肄业斋舍凡十有二:曰“辅仁”、“营道”、“尊性”、“尚志”、“时习”、“日益”、“止善”、“敬业”、“笃行”、“循理”、“守约”、“履正”。别有游息之圃亭阁十余所,宋末兵毁。

顺昌县学在县治东。宋庆历二年始建在县治西,元丰中改建县东二里许,皇祐中徙建今所。绍兴二十年,县令王奎重修。元至顺二年,县令刘思礼重修。国朝洪武十年,知县周政重建。中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创明伦堂于殿之右,翼以两斋,馔堂、厨库、廨舍悉备。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二年知县钱道宁创明伦堂。三年,府通判杨季琦建礼殿。天顺二年,府通判宋玺重建明伦堂,创两庑、戟门、两斋厨库。六年,按察佥事宋钦创棂星门。射圃在明伦堂后。双峰书院在县西。宋咸淳九年,邑人廖邦杰持福建闽海道佥宪节始建,祀杨时、廖刚、朱熹、廖德明四先生,以著道南渊源之学。元废。

永安县学在县治东。景泰五年,通判杨季琦、知县韩隆建。中为礼殿,旁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后为明伦堂,翼似两斋:东曰“崇德”、西曰“广业”。天顺六年,县丞宋善创库厨廨舍。

邵武府

府学在府治之前。宋天圣二年,郡守曹修始建于郡治西北隅。庆历七年,郡守宋咸重修,买田五百亩为学计,盱江李觏为记。熙宁后徙建于城外水北。建炎二年,郡遭兵燹,而学独存,有司撤为吏舍,乃栖诸生于县学,教官寓宁国寺。绍兴八年,教授陈之茂请于部使者复建,之茂有泮宫纪事。开禧初,郡守田淡、翁丹山、师得遇、教授黄登、饶愿、方澄孙相继修之。咸淳五年,摄郡事廖邦杰创学门于棂星门左,并增学田。元延祐四年,总管康忱34重修,并肖从祀像。泰定元年,总管刘参,天历元年总管西达、至正四年同知吴克忠相继修之。教授朱材复清凉寺所侵学田。六年,学门坏于风雨,同知陈君用35复立。十八年毁于盗。魏刘家奴36。二十四年,总管胡文甫遂以刘家奴37居宅为学。国朝洪武二年通判章文旭、教授林必忠38,谓其地湫隘,请于省台,以樵溪书院改建。中为大成殿,前为两庑、戟门、棂星门。殿之北为明伦堂,前为四斋。戟门之左为乡贤祠。东庑之东为神厨、宰牲所。西斋之西为馔堂。东庑之南为教官廨舍。三十二年,教授程禧得明伦堂西官民地,乃徙堂于其上,迁殿于堂之旧址。以旧堂东西四斋增两庑,而戟门因其旧。迁棂星门于溪南。堂前溪为桥,覆以亭曰“观澜”。亭之前东西为四斋,前为泮桥,又前为学门。堂之东,东斋之北为馔堂。永乐十四年,圮于水,唯礼殿存。十五年奉命修建。宣德四年,同知宋贵重建四斋,邵武知县邹良重建两庑,塑从祀像。并建馔堂及学门,徒乡贤祠于殿东。正统四年,知府徐述修大成殿,移戟门、棂星门各进丈余,引五曲溪流为泮池。正统九年,推官吴容造三石桥于殿前。景泰五年,教授崔盛、训导叶兴捐俸劝诸生助财修明伦堂、四斋、仪门。建石桥一于学门外。知府王庭遂修大成殿,建石桥三于棂星门内。同知顾旻修先贤祠。花润生为记。成化二年,知府盛颙重建戟门、棂星门,修神厨等所。六年,师生请于巡抚都御史滕昭、监察御史左钰38,仍移棂星门于溪北,移明伦堂退三十尺,筑基高于旧三尺,移东西斋各开若干尺,接堂为轩,东西各易桥以石,撤桥亭,广馔堂,重立仪门、外门各三间,新建号房二十间于殿后。又立二坊于门外之东西。十年,知府冯孜重建两庑及乡贤祠。十六年,知府刘元重建大成殿,徙乡贤祠于棂星门之东南。十七年,增创号房一十六间于殿东南。十九年,以弓匠局隙地易殿东军地,纵六寻横三寻有奇,以广学基,郡守曹修陆建于郡治西南隅,即今学地。熙宁后徒建城北,即今社稷坛地。刘家奴居宅,今射圃地。射圃在府城中西南隅,即旧郡学地也。宋在军学旁,元初因之。至正间。学迁城中,圃遂废。国朝洪武九年,重设于熙春山麓。成化二年40,知府盛颙始建今所。前为观德堂41,堂后东西为房,中为后堂,后为水天清趣亭。堂之前二丈许为池,池中为桥,缭以周垣。熙春山麓旧三皇庙地。

邵武县学在府城西北隅,宋天圣中军学也。后军学迁水北,因以为县学。绍定三年毁于兵。端平二年,郡倅王埜复建。淳祐十二年,县令朱子广修葺。咸淳五年,县令张湘重建讲堂、乡贤祠及瑞榴轩。元至元二十年,同知石哈刺不花重作文庙及棂星门。教谕洪黄中为记。泰定二年,县尹王应祚重修。至正九年,县尹陆文瑛42倡始,耶律唯一继之,又重作庙。杜本为记。十三年,县尹孔公俊复重修庙学。旧有记,失作者名氏。至顺元年,教谕修德馨43、训导夏道子、学录陈士元重建乡贤祠及号房,又复侵田及增置学田。黄清老为记。至正七年邑人建宁学谕吴行可、二十四年邑民黄茂皆划田以增学计。县尹陆文瑛、郡士上官文本有记。国朝洪武初,知县水甦民重修。三年,知县詹得铭重建讲堂44。永乐十四年圮于水,惟礼殿戟门存。十六年,知县蒋忠建讲堂斋舍。宣德中,知县邹良建两庑后堂,邑人黄文庆塑先圣四配像。成化十年,巡抚都御史张瑄、巡按监察御史郑昱、尹仁、宪副刘城、佥事钟城、陈轾、高嵩相与协谋,属知府冯孜、知县王拯拓地重建。知府冯孜为记。左为大成殿,右为明伦堂,门庑、斋舍、庖廩、泮池、廨舍之属,焕然一新。泮池在仪门前,学旧有秀水池,中有泉,今适当西庑下,乃别凿于此,暗引泉通焉。樵溪书院即今府学地也。宋景定中摄郡事方澄孙、倅钱谦孙肇建于郡城东行春门外,以祀宋丞相李纲,元至元十八年,同知万不花移建于樵溪五曲之上。为礼殿,祀先师孔子;为先贤堂,祀纲及诸乡贤。省注山长一员主之。有田若干亩。泰定三年,总管西达重修。至元四年,监郡浚都王子哈刺虎台又修之。仍建崇文门、咏沂亭。黄清老为记。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府学。蒙谷精舍在府城东一都之故县,宋黄中归休时游息之所也。中有泉,乃取大易蒙卦义,匾曰“蒙谷”。又构亭于泉上,曰“果”,曰“育”。朱熹尝过从其间,为大书其匾。台溪精舍在府城东,宋儒何叔京藏修之所也。叔京从朱熹游,熹尝造焉。以地近七台之麓,小溪之滨,故名。今乡人称曰“学堂”。社学一所在府治东建宁道左,一所在府治南游亨道坊上,一所在东门外,一所在南门外,一所在府城西北济川桥上。五社学俱知府盛颙立。

泰宁县学在县治西炉峰之阳。宋南渡前无可考。庆元间,县令赵时馆建于今所。元至元六年,县尹王成吉重建泮宫、魁星亭、文昌阁。至正十二年兵毁。二十七年,主簿黄悦重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陈重修。九年,知县定定重建大成殿,肖先圣及四配十哲像。东西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东庑后为神厨、库房、宰牲所。徙明伦堂于殿后,左右翼室为两斋。东斋之左为馔堂。三十五年,知县王可宗重修。永乐十五年,知县周英复新殿庑及戟门。正统十二年,教谕李卓改建明伦堂于殿东,左右为两斋。前辟学门,以旧堂为馔堂。学士王直为记。十三年,明伦堂毁于寇45,寻复建。成化七年,教谕何震、训导冯则及诸生以门堂临险善崩,请于提学宪副游明,委知县徐琛复其旧,重建棂星门及学门。射圃在学西社稷坛后,中建正心亭。读书堂在县西瑞溪保丹霞寺内,宋李纲读书之所,今有读书楼犹存。社学一所在朱口保,一所在将溪保(上二所在县东乐成里),一所在县南高平里开善上保,一所在城保,一所在长兴保(上二所俱县北清泰里)。

建宁县学在县治南百余步。宋天圣中,县令葛佑46建于县治之西。嘉祐中,县令李山甫迁建今所。绍兴九年毁于寇。十二年,县令黄唐祐47复建。庆元四年,县令赵师棠购地为讲堂,即旧讲堂基为大成殿,门庑、斋舍、厨库悉备。嘉定十一年县令钱衢、绍定二年县令赵纺夫、淳祐五年县令林玥、十一年县令连端慤相继修建。宝祐二年,县令廖邦杰重修,以堂左翼祠朱熹,右翼祠邑之贤宰及乡贤。景定三年,县令马世颖改创先贤祠于明伦堂后,合熹及贤宰、乡贤祀之。五年,县令宋秉孙重修庙学。咸淳七年,县令程梦桂捐俸二千余缗,撤明伦堂学门而新之。改创魁星亭于门左,殿、庭、门庑、厨库、廨舍,或增或饰,悉完以美。复改创先贤祠于讲堂之西。元至正十二年,毁于寇。二十六年,邑人冯直卿重建大成殿及讲堂。国朝洪武三年,知县董焕重新大成殿,肖先圣及四配十哲像,东西为两庑。前为戟门、棂星门。殿东为厨库及宰牲所。复新明伦堂,东西为两斋。前为泮池,架桥于上。池东西为诸生斋舍。堂之后为馔堂。十六年,知县胡日新建堂于池前,匾曰“敷教”。前为门,堂之西为教谕廨舍,东为训导廨舍。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教谕陈襄奏请复建。十四年,知县汪荣结茅为厨及学。景泰元年,训导王录、赵辅倡邑士忱文贵撤所舍佛寺,建明伦堂。后文贵兄子友庆遂建两斋于堂之左右。三年,义民廖彦举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及厨库、宰牲所。知县金瑄、典史朱璧、教谕包瑜、邑士徐伯诚等捐资塑先圣及诸从祀象。郡人花润生为记。云谷书院在县南云谷山下,宋侍制俞丰读书之所也。外有怡云、来董、致爽、舒啸、浮香诸亭,今俱废,故址犹存。社学一所在东门,一所在西门,一所在南门,一所在北门,一所在东乡楚下保,一所在西乡富田保,一所在北乡黄溪保。

光泽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庆历间建。元至元六年,县尹朱潜虚、教谕陈文通重建,后毁于兵48。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克明重建。永乐十一年,知县曹承烈、教谕陈子良重新大成殿。十五年,知县马伯肖十哲像。宣德五年,县丞张履肖两庑从祀像。正统二年,知县盛埙、训导余俨又拓而大之。十四年,知县徐晋修两庑、戟门,迁乡贤祠于戟门右。成化五年,提学宪副游明因教谕陈原之请,相度山川面势,谓向东南为宜,遂与知府盛颙共谋改建,以庙居右,学居左,殿堂、门庑、斋舍、库廪与夫会馔之堂、乡贤之祠罔不具备。十年,知县陈纪又拓地若干丈以广廨合49。按旧志谓元至元六年重建,而重建学记则以为至正六年,二说不同。考之《元史》,前至元六年,岁值己巳,然是时元未混一天下,邵武尚奉宋正朔,志不宜讵以元之年号纪事也。后至元六年及至正六年,又皆与己巳岁辰不相值,此必有误字,然不可考矣。射圃在学宫之西。旧在学后,成化五年迁今所。中建观德亭。云岩书院在县南一都云岩山下,宋果斋李方子讲学之所也。元天历二年,县尹况逵请于朝创建,设山长一员。至正十二年毁于兵,故址犹存。逵及学士虞集俱有记。崇仁书院在县北崇仁市。元至正二十三年,邑人龚永同儒士刘廉以所纂《周易尚书解》进,得旨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县刘克明撤其材建儒学,故址犹存。西山精舍在县之西山下,宋儒李郁读书之所也。社学一所在县治东隅絃歌桥下,知县陈纪创建,一所在十都止马市,一所在十九都崇仁墟,一所在二十四都新田墟。

兴化府

府学在府治之东。宋咸平元年始有诏立学,进士方仪、陈翊愿入资助成之。嗣请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圣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仙游尉段全为记。二年,仪与弟能从子慎言复疏乞修三礼堂并御书阁。有旨给钱三十万,六年学成。右司谏孙何为记。皇祐元年,知军事陈执方尝辟庙学。绍兴十九年,教授徐士龙重修,并新教授厅于学之西,设县学于庙之东。郡人黄公度为记。乾道七年,教授陈言应葺大成殿门。淳熙四年,学毁于火者几半。五年,知军汪作砺因其旧而加葺之。绍兴二年,知军赵彦励增饰讲堂,匾曰“道化”。堂前有池,池上有桥。堂之左有忠恕堂,为教授廨舍。忠恕堂之左有正录位,庙门之西,有直学位。学门左右以及两庑为斋凡十。嘉熙二年,知军张友捐金修学,并增廪以赡学者。郡人王迈为记。淳祐六年,教授余来修忠恕堂,建尊经阁于其上。咸淳八年,知军事陈支宗、吕大圭、通判张汝砺相继修葺秘阁。刘希仁为记。元元统二年,知军卢端智重修。郡人黄方子为记。元贞元年,教授曹怘更造两庑。廉窃使程文海为记。大德六年,教授宋眉年修道化堂。眉年自为记50。至顺二年51,同知廉大悲奴筑杏坛于敬义堂后。先是,教授厅为前教授之弟侵居,至是复之。至正八年,学录郡人黄烈请节缩学田赢余,修建庙学,经历黄寀是之,遂以属烈。于是先饰礼殿,大修讲堂,柱易以石者八,庙学俱焕然一新。郡人朱文霆为记。十年52,佥宪田九嘉、贰宪朵谐学更置四配十哲坐向,亦文霆为记。二十年,分省左丞郑旼升民地,建棂星门,修乐器、祭器库,塑两庑像,立土神祠。国朝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重修,定四配十哲位次,饰两庑像。改通化堂曰“明伦堂”。省东西十斋为四斋。辟仪门,新会馔堂,建神厨、祭器库、宰牲所于棂星门内之左,立米廪于棂星门内之右。永乐四年,通判孙旻、教授傅显立进士题名碑。参政杨景衡为记。宣德七年,佥事鲁穆命县丞叶叔文重葺庙学。八年,御史杨政募众成之,教授上官尹为记。十年,佥事陈祚奉诏命知县刘玼、主簿唐礼重建庙学,学士钱习礼为记。景泰元年,知府张澜饰庙像,即学前旧射圃地建养牲所。训导萧亨为记。成化二年,知府岳正范铜铸祭器,凡六百三十有四事,仍以旧祭祀锡器为乡饮之器,凡四百五十有八事。成化八年,知府潘琴重建大成门。十年,巡海副使刘坷53命增建月台于明伦堂之前。十三年,清军御史尹仁命教授王镛饰两庑像。十二年,同知孙兰命耆民吕景睿54重建尊经阁。十八年,教授王镛重立进士题名碑,复别立乡贡题名碑,郡人黄仲昭为记。射圃在迎仙门之右。旧在望海门外,为居民所侵,洪武二十年,知府宋麟斥府学前民地为之。正统八年,佥事李在修复旧射圃之见侵于民者,创观德亭于其中。成化二年,知府岳正以其地远两学,诸生习射俱不便,遂移建今所。

莆田县学在府治前,宋薛公堂地也。旧附军学在大成殿东偏,唐张九龄书额,有职事位及显道、式谷二斋。元至顺二年徙建今所。东为庙,西为学。明伦堂之前为斋二,以旧薛公池为泮池。建廨舍于大成殿之东。国朝洪武元年,知县任益重修增四配十哲像,立两庑从祀神主。郡人吴源为记。□□□年55,知县王文焯创后堂,匾曰“进修”,复新会馔堂,坚56棂星门,创米廪于学之西。永乐四年,立进士题名牌,佥事高勉为记。正统八年,御史丁登57命主簿唐礼重建会馔堂,迁米廪于旧教谕廨舍,而以其址增建斋舍。是年,佥事陈祚命知县刘玭重修庙学。景泰元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命刘玼易民地为教谕廨舍于米廪之东,知府张澜复易民地建训导廨舍于教谕廨舍之东。训导谢震为记。四年,知县陈紞饰圣贤像。天顺七年,按察司副使钱琎命同知吴谅修大成殿,而知县王常又易民地三亩以广斋舍。成化二十一年,教谕程凤仪以庙学俱敝陋不支,诮于提学佥事任彦常,彦常乃檄郡邑区划重建。于是知府丁镛捐资为邑民尚义者之倡,而士大夫亦有乐助之者,遂命凤仪及士民吕景浚、林克仁董其役。先建大成殿、两庑以及戟门,及买民地以广学衢。后劝民户出一夫之直,拟重建明伦堂并斋舍,为当道所阻,功未及就。射圃在泮池之东,今废。涵江书院在县东北延寿里涵江玉虚观之右,旧三清殿址也。唐时宣圣三十八代孙仲良为莆田令,因家涵江,至宋更十余传。朱文公过莆,为语郡县正其版籍,为至圣文宣王四十九世孙。淳祐五年,涵江镇官郑雄飞始建书院,在今书院南百余步。知军杨栋创夫子庙,复给田以供祭祀及月廪之费。景定四年,知军徐直谅奏请院额,理宗御书“涵江书院”四大字赐之。元至大中,福建闽海道肃政廉坊司牒兴化路,访求孔氏之后,得五十三世孙敬山,遂以明经举充涵江书院山长,令子孙世绍其职。后庙宇颓圮。大德十一年,总管吕君政修。判官吴涛为记。国朝洪武十三年,同知赵亨重修。永乐四年,通判孙旼、董彬复修。训导黄原58为记。正统间主簿唐礼、景泰间盐运判周询、张某相继修葺。历岁既久,学田为居民所侵,子孙转徙于仙游,庙宇复圮。成化三年,知府岳正迁建今所,仍购地作室,访其裔孙之转徙者,俾还居之,并复其田,以供祭祀。郑氏湖山书堂在府城西南凤凰山下。梁陈间邑儒郑露读书于此,号“南湖先生”。后以其地施为金仙院,今广化寺讲堂是也。林蕴书室在府城东北兴教里之澄渚,号“读书草堂”。蕴自北螺移居于此,与兄藻誓志业文,凡十年。藻举进士,蕴擢明经,时有“欧阳独步,蕴藻横行”之谚。自是闽人相继登第,殆无虚岁。其后蕴任邵州刺史,有帖戒其子孙,令往来诵读于此,不许析居云。按《莆阳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以居,故改陈为澄。”又《北梦琐言》载:“唐求言成都距长安三千里,而每岁随计者少。建安之贡,无岁无之,故曰龙门一半在闽川,信然。”欧阳詹草堂在府城东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初詹以林藻兄弟肄业于灵岩精庐,自泉山而诣焉,已而改筑于此。其后詹在蜀门寄林蕴诗云:“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自注云:“延寿,福平,皆闽中川原之名。延寿,蕴之别墅;福平,予之别墅也。”贞元八年詹举进士,与韩愈、李绛、李观、崔群、王涯、冯宿、庚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也。北岩精舍在府城东厢书林亭之右,唐陈峤、计龟图、黄彦修读书于此,凡五年。龟图、彦修随计西上,峤复卜筑于北平山。当咸通、乾符之际,龙门万仞,孤进惟艰,以二子词学之懿,累举于礼部,竟无所成名,惟峤至光启四年始擢进士第云,北平山亦名福平山。东峰书堂在府城西南广化寺内,唐黄滔肄业之所。初,滔与陈蔚、黄楷、欧阳碣葺斋于此凡十年。唐以通榜取人,末流滋敝,咸通、乾符之际,公卿贵游相为汲引,而怀材抱艺之士遐遗草泽,以是三子率不西迈,推滔独随计吏奋迹举场。越二十四年,始擢乾宁乙卯进士。昭宗临轩重试,再中甲科,归寻旧山,遂刻铭贞石以记。旧记云:“今东峰双龙眼树,即往岁书斋之庭阴也。”漆林书堂在府城东北待宾里蒜岭之南,唐少府监翁巨隅之别墅也。巨隅尝创一堂,训督子弟。长子承赞,乾宁三年进士;次承裕,光化三年明经释褐;次袭明,旧名承俭,应童子科,天祐五年复第进士。已而承赞御命59册王审知为闽王,与册礼使侍郎萧项同寻旧日书堂。项以诗赠之,有云:“轺车故国世应稀,昔日书堂二纪归,却对萤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御史黄滔和承赞诗云:“山樊南国添烟翠,龙起东溟认夜光。定恐故园留不住,竹风松韵谩安将。”郑氏书堂在县南唯新里木兰陂之旁。宋国子监簿郑耕老读书之所也。耕老尝赋诗云:“开怀溪一曲,养拙屋三间。”后分教四明,参政龚良茂尝留题云:“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送晓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 ”东井书堂在景得里谷城山下,宋艾轩、林光朝倡道之所也。初,光朝族人国钧创书堂于此,延光朝为师,复置田以赡来学之士,学者空郡从之,时谓之“红泉义学”,中书舍人张孝祥书额。有拜经堂,艾轩诗:“黄石江平乡相出,几人传说拜经堂。”国朝翰林学士林文有《红泉讲道记》。金山草堂在五侯山涌泉岩之西,林光朝尝与其族人林充、林褒讲学于此。仰止堂在白湖陈俊卿旧第之东偏,朱文公尝馆焉。堂之前有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耸立。俊卿之子宓实从文公讲学于此,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如见其人焉,因此高山仰止之义60以名之。黄干为记。其后邑人黄绩从宓及潘柄学,复与同志十余人集于堂中,旬日一讲。二师既卒,绩遂率同门友筑东湖书堂于县之望仙门外东畔,而请田于官,春秋祀焉,读约聚讲,如二师在时。及绩卒,绩之子仲元推广先志,崇奉尤谨。今二堂俱废。(上三堂俱府城东南。)夹漈先生草堂在府城西北广业里夹漈山之阳,宋郑樵隐居著书于此,因自号夹漈。尝讨论古今图籍,修而成书分为十类,共五十种。又取历代史籀,始自三皇,终于五季,通修为一书,名曰《通志》,后改名《通史》,厘为二十略。又有修史堂在本里芗林寺内。上林义斋在府城西南新兴里。唐黄问,字公裕,通五经,尝创学于居庐之南,以聚四方英俊。立为五规:一曰修身谨行,二曰立志抗节,三曰潜心经术,四曰学通世务,五曰限日收功。既卒,尚书右丞皇甫泌诔之曰“义成逸士”。子君俞,幼强学,著书一百卷,刺六经失传,正史氏之非。刘敞得其书,以为似两汉儒者。已而试开封进士,居第一,而四黜于礼部。翰林学士郑解、御史中丞滕甫、知贡举王珪等交章论,应召试舍人院,除国子直讲,累官馆阁校勘,有《六经关言》行于世。寿峰义斋在府城西北广东里。旧经:“天禧间,方泳与其弟洞筑斋于此,以来四方贤土,岁不下五十余人。一夕,山神折花七枝置几上,是岁七人俱荐,相继擢第,独陈升之位跻上相。”推官方晔诗:“义斋昔启虎蹲冈,一夕仙祇预报祥。会客曾闻居鼎席,应须重立相儒堂。”已上书堂及斋俱废,故址犹存。忠门义学在府城东新安里。忠门,元西江陈氏所作也。有学舍以聚生徒,有学廪以赡师儒。前监县原道实相其役,翰林学士周伯温为书其匾。后又欲建先圣殿及先贤祠,温陵卢琦尝为作疏。

仙游县学在县治南百步许。旧在县治之西,宋咸平五年,县尉段全移建今所。前为庙,后为学。全自为记。庆历八年修,元祐九年重修。宣和末圮,绍兴九年邑人肇庆守陈可大捐资倡众重建,知县谢天民助成之。天民自为记。乾道七年,知县赵公绸修,匾殿曰“大成”,堂曰“尊道”,为斋凡六,并建六经阁、祭器库、土神祠。翁元为记。绍定六年,知县黄登新尊道堂。宝祐三年,知县赵与泌建尊经阁、文会堂,新堂庑,置祭器,辟西沟之见侵于民者。卓得庆为记。元至正二十年毁于寇。二十五年,县尹任兴即旧址重建大成殿,塑先圣四配十哲像。国朝洪武四年,知县周从善建东西两庑,立从祀先贤位,为泮池于戟门之外而桥之。池之前为棂星门。门西为泮宫门。改尊道堂为明伦堂。堂之左右为两斋。东西两廊各为号房五。十六年,知县顾思敬建神库、神厨、宰牲房于庙之东,立土神祠于戟门之左。二十八年教谕谭子敬建文昌阁于明伦堂之后。宣德八年,知县王彝新殿庑、斋舍神厨。十年,改建文昌阁为乐育堂。其两翼,东为膳厨,西为祭器库。复修戟门、泮桥。正统二年,重建明伦堂,增教谕、训导廨舍,迁学门于棂星门之东,徙文昌祠于戟门之左,斥民地以广学基。教谕张侗实终始经营之,郡人黄常为记。十二年,佥事陈祚檄知县宋华葺星门,新祭器,构米廪于神厨之前。景泰四年,重新大成门。天顺六年,佥事牟俸令知县赵鸾撤回号房改建为两斋,别建号房于两斋之后。成化元年,教谕欧阳潘摄县事,重建棂星门,易其柱以石,迁教谕廨舍于乐育堂之西。十六年,提学佥事周孟中令典史林永通、教谕周高艺增建月台于明伦堂之前。射圃在棂星门外通衢南之左。旧在西庑后,洪武十六年,知县顾思敬辟而大之,并建观德亭。正统十二年,佥事陈祚重新。成化八年,知县黄灿迁建今所,而饰旧观德亭为训导廨舍。义塾按县志,在县西十余里,绍定间,通判周天赋之弟创建,仍拨田租七十斛,以供束修之费。

平海卫学在卫城内。正统八年始建学设官,权寓指挥陆璘廨舍,设四斋。后斋宇颓圮,复迁寓晏公庙。天顺八年,提调学校佥事游明61始以旧都指挥佥事姜铭安廨舍创建庙学,即今所也。指挥同知王辅塑先圣四配像,成化九年,指挥同知钱棠62重修殿庑并戟门,改建明伦堂及廨舍,规制始备。

福宁州

州学在州治东南,即宋长溪县学也。旧在州治东保明寺之左,庆历三年,知县杜枢徙今所,筑菱湖地创建。旧学基遂为保明寺所有。元祐二年,知县马康侯又迁于州东门外,以建善寺地为之。五年,仍迁建于今所。大观二年知县叶安节更建殿宇。嘉泰三年知县姚迥、嘉定九年知县江润祖、淳祐七年知县许铸、咸淳五年知县赵时、七年知县李季可俱尝修葺。元至元十三年火63,惟礼殿仅存。二十二年,盐提举巩元凯塑先圣四祐十哲像。二十六年,州尹白璧新戟门。二十九年,州尹樊忠构明伦堂。元贞元年,州尹陈翼、同知孙璧改建大成殿及戟门,绘从祀先贤像。大德十一年,州知事沈中祥摄学事,造祭器,置书籍,重建稽古阁于明伦堂之后。阁之下为会文堂。延祐四年,州尹袁凯才64建学门、两廊及教授厅。至治二年,稽古阁坏。三年,州知事潘瑞孙65摄学事,即其址重建会文堂,并修礼殿。至正十年66,知州王伯颜重创大成殿,易其柱以石,而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明伦堂及两斋俱修建一新。国朝洪武二年,复改为县学。九年,知县赵明仲67修。二十七年,典史程镒68重建两斋及修葺殿庑。宣德六年,知县钱宥重建两庑及戟门。正统六年,知县项智、教谕程奎重葺大成殿、明伦堂并两斋。成化七年,按察司副使潘祯、知府周钝69复修葺之。十三年,州判官黄晟创振铎堂于明伦堂之后。十四年,知州刘象伐石修砌垣墉四周。东山书院在州南招贤里70。宋淳祐十一年,邑儒林仲明建为读书之所。草堂书舍在州东十一都,唐林嵩读书之所也。

宁德县学在县治之东南71。宋嘉祐三年创建。崇宁二年,增为四十区,有敷教堂,为斋四。乾道六年,县丞卢觉重修。七年,知县徐磐建小学。淳熙二年,知县赵善悉改建大成殿于明伦堂之西。殿之南为棂星门。淳熙八年,知县徐梦发更新之。嘉年三年,知县周茂良凿泮池于棂星门之内,而桥其上。五年,摄县事闽县丞黄克宽增建戟门于棂星门之北。国朝洪武五年,知县王溥建米廩于大成殿之西,建祭器库、神厨、宰牲房在大成殿之北,建会馔堂于明伦堂之后。三十三年火,知县关可诚72、教谕戴福海重建一新。永乐三年,知县贾得善改建棂星门,并创学门,架石桥于旧塘之上,以通往来。宣德四年,御史张铎、知县张初、教谕林约重修殿庑、斋舍、门墙,创建观澜亭、御书阁以及庖厨、廨宇,俱焕然一新。六年,御史张鹏立进士题名碑。御史三山罗泽为记。景泰五年,邑人都给事中林聪倡其乡人拓明伦堂而大之73。天顺四年,御史顾俨、同知古永昌、教谕李辅、训导董秀各捐俸劝富民助资重新修建。来青书院姚周族创。郑乡校郑仓崇创。诚斋阮守饶创。(按《三山续志》,上三处谓之三乡校,县志不载,今纂之。)

福安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县西南蠡湖之上,宋淳祐五年,知县郑□74经划其方位,左为庙,右为学,先建讲堂直舍。八年,知县林子勋建文庙东西庑、戟门并明伦堂、斋舍、库廩,学制始备。元皇庆元年,主簿胡琏兴建龟湖寺,遂迁学于今所,草创殿庑,塑先圣四配十哲像。至正三年,县尹赵元善建戟门、棂星门于殿南,复建明伦堂于殿北。国朝洪武二十八年,知县叶礼重修明伦堂,建两斋于堂之东西序,并建神厨、祭器库、宰牲房于东庑之后。永乐初,知县李思明建会馔堂厨房于明伦堂之西,创学仓于明伦堂之东北。正统六年,知县沈铸建御书阁于明伦堂之后。天顺间,提学参事游明命署县事侯官县丞周琬重修大成殿并两庑。成化间,副使潘稹、参议陈渤、参事锺城檄知州刘象、判官黄晟、知县刘顺、教谕项孔昌、训导黄节重建戟门、明伦堂、两斋,复改建泮宫门于学东。大留社学在旧沿江里。宋绍兴二年,里人校尉郎干、贡士张梦辰建讲堂廨舍,为屋凡百楹,岁延师聚徒,讲习于此。化蛟社学在旧仁丰里。宋元丰间,里人卓钧登第归,聚徒讲学于此。中为堂,以祀先圣,旁为斋,以居学者,岁久而圮。淳熙三年,族人共新之,岁延师训诲子弟。

校注

1光绪增刊淳熙本《漳州府志 学校》作“达鲁花赤纳儿占伯”。

2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十年”。

3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十五年”。

4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二十年”。

5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知府刘瀚”。

6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县令潘律”。

7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程孟于”。

8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增建训导廨舍于道义门外”,按上文应从之。

9民国《龙岩县志 学校》作“通环桥”。

10民国《龙岩县志 学校》作“赵汝勉”。

11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陈纯仁”。

12光绪《漳州府志 学校》作“正统三年寇毁”。

13乾隆重刊弘治《汀州府志 学校》作“迁州东北兴货门内”。

14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八年”。

15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创志道、依仁、据德、游艺四斋于堂之东西”。

16为“庖湢”之误。

17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提学周孟中”。

18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刘谅之”。

19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成化八年”。

20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陈凌”。

21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绍熙间”。

22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赵汝”。

23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县北皇华驿”。

24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颜熙”。

25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景泰间,知县江稷复倡修”。

26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九龙驿左”。

27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在县治东北”。

28乾隆《汀州府志 学校》作“常訚”。

29民国《南平县志 学校》作“天圣三年”。

30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王祺”。

31“建堂祠”下似漏“祀”字。

32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余亮”。

33嘉靖《延平府志 学校》作“景泰三年”。

34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廉忱”。

35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陈均用”。

36“魏刘家奴”下有漏字。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千户魏刘家奴与光泽龚永构逆,尽焚之”。

37“刘家奴”上似漏“魏”字。

38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林必中”。

39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左赞”。

40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成化四年”。

41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为堂曰兴让”。

42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陆文英”。

43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萧德馨”。

44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三十一年知县詹德铭重建讲堂”。

45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十四年毁”。

46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葛祐”。

47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唐祐”。

48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元至正六年丙戌,令朱万初乃建庙学,后兵毁”。

49嘉靖《邵武府志 学校》作“是年令陈纪得、王进广地以广廨舍”。

50此处记载年次颠倒。从“元统二年”起,至“眉年自为记”止一段,应移在“至顺二年……至是复之”后面插入。后面接“至正八年……”。

51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至顺三年”。

52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十二年”。

53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刘珂”。

54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吕景浚”。

55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二十九年”。

56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竖”。

57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丁澄”。

58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黄源”。

59“御命”似“衔命”之误。

60“此”字误,似为“取高山仰止之义”。

6l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学检游明”。

62弘治《邵武府志 学校》作“钱镗”。

63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至元一年毁”。

64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袁凯才”。

65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潘瑞”。

66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至正九年”。

67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赵仲明”。

68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程鉴”。

69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周纯”。

70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在双剑峰,今废”。

71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在县城南”。

72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关可成”。

73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景泰间副使顾雍再拓其地”。

74乾隆《福宁府志 学校》作“郑黼”。

卷之四十六

选举

闽自唐神龙以后,举进士、举明经者接踵而起。宋兴,闽八郡之士取名第如拾芥,相挽引居台省、历卿相不绝于世,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元诸郡之志缺而不修,仅见一二,至我朝而复盛,登科第、膺荐辟者,后先相望,而郡县每岁所贡士又不可胜计焉。是固山川清淑之气所钟,抑亦国家文教渐渍之深而然也。虽然,朝廷设选举之法,所以待豪杰之士也,前之列名于是者,豪杰之士盖彬彬矣,后之来者尚思所以继其芳躅而无愧哉。乃志选举。

科第

福州府

〔唐〕

真元1十年甲戌李程榜陈通方闽县人。南陵院官。

十三年丁丑郑巨源榜陈翊闽县人。见《人物志》。

十五年己卯封孟绅榜邵楚苌闽县人。见《人物志》。

元和五年庚寅李顾行榜陈彦博闽县人。贵溪令。

十四年己亥韦谌榜陈去疾侯官人。见《人物志》。

宝历元年乙巳柳璟榜欧阳衮闽县人。见《人物志》。

太和四年庚戌宋邧2榜林简言福清人。见《人物志》。

九年乙卯郑3榜侯固闽县人。见《人物志》。

开辰4三年戊午裴思谦榜李滂闽县人。大理评事。萧膺侯官人。见《人物志》。

会昌二年壬戌郑颢榜郑诚5闽县人。见《人物志》。

三年癸亥卢肇榜林滋闽县人。历金部郎中,后王铎辟为判官。

四年甲子郑言榜陈纳翊之子。大同军副使。

太中6元年丁卯卢深榜陈镛侯官人。复应史科。见《人物志》。

五年辛未李郜榜林勗闽县人。吉州刺史。

十二年戊寅李亿榜侯岳固之侄。

咸通二年壬午薛迈榜薛承裕闽县人。国子四门博土。王棨福清人。历水部郎中。

七年丙戌韩袞榜欧阳琳衮之子。再中宏词科,累迁侍御史。

九年戊子赵峻榜连总闽县人。见《人物志》。

十年己丑归仁绍榜欧阳玭衮之子。终书记。林慎思长乐人。见《人物志》。

乾符二年乙未郑合敬榜陈谠侯官人,见《人物志》。郑隐福清人。

五年戊戌孙渥榜陈蜀闽县人。按宋刘若虚尝为陈淑作《唐登科记》,历考旧志,无陈淑之名,盖即蜀也。

中和五年乙巳许祐孙榜倪曙侯官人。见《人物志》。

大顺元年庚戌杨赞瑀7榜林袞闽县人。秘书省校书郎。张莹连江人。见《人物志》。

二年辛亥崔昭矩榜黄璞侯官人。后徙莆田。见《人物志》。陈鼎福清人。校书郎。

乾宁二年乙卯赵观文榜黄诜璞之子。宣义郎节度巡官,始迁长溪白林,有二子,长慕华自白林迁翁潭,水部员外郎8,次慕风自白林迁侯官,终给事中9。

四年丁巳杨赞图榜卓云长乐人。

光化三年庚申裴格榜翁承裕福清人。按《莆阳志》,承裕于是年明经释褐,而《寰宇志》以为裴格榜进土,恐误。

〔五代〕

唐天成三年戊子郭睃榜陈保极闽县人。礼部仓中员外郎,赐金紫。

〔宋〕

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吕蒙正榜张蔚罗源人。《三山志》无此名,而《寰宇志》及县志有之,今增入。

三年戊寅胡旦榜李蕤古田人。《三山志》无此名,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

五年庚辰苏易简榜吕奉天闽侯人。

八年癸未王世则榜是榜赐同出身分为三甲,殿试分甲自此始。林倓闽县人。

端拱元年戊子叶齐榜是年礼部放进士榜,状元程宿;复试下第举人于崇政殿,状元马国祥;又试下第进士及诸科,状元叶齐。李亚荀连江人。见《人物志》。

淳化三年壬辰孙何榜是榜糊名考校分五等,上三等赐及第,余赐出身并赐儒行篇。林殆庶见《人物志》。余贯之(俱闽县人。)李坦然朝奉郎,大理评事兼水部员外郎。王彬初挈族奔高丽,以外国生宾贡入太学,至是登第,归省坟墓,终太常卿。(俱长乐人。)

挈咸平元年戊戌孙仅榜是榜始为小录,用绫谓之金花,贴于卷首,载知举、年甲、行第、家讳、私忌,登科人大书姓,小书名。吴千仞侯官人。太常博士知处州。

二年己亥孙暨榜连作砖闽县人。

三年庚子陈尧咨榜是年分六甲,第四甲同进士出身,第五甲同三傅出身,第六甲同学究出身,时林休复名在六甲。赐别科出身自此始也。陈易则校书郎。沈厚载历潮、剑、归三州,终屯田郎中。林休复同学究出身,历知邵武军、漳州,终比部员外郎。(俱闽县人。)林介黄诰(俱侯县人。)

五年壬寅王曾榜刘若虚初为莆田人,后居闽县。见《人物志》。

景德二年乙巳李迪榜张翼侯官人10。

四年丁未林陶闽县人。中词科,特赐同出身,终比部员外郎。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姚晔榜赐袍笏自此始。林敦复林复之弟,太常博士。长乐人。林太素殆庶之弟。历相州节度推官。陈晔宜兴主簿。陈庄赞善大夫。陈宗奭大理寺丞,知惠安县。陈清11易则之兄。惠州归善令。林祥石城令。(俱闽县人。)《罗源志》以陈庄为其邑人,梅州教授,未详孰是。潘衢屯田郎中。潘征衢12之兄,改名循,著作郎。(俱长乐人。)刘天锡福清人。宣德郎,大理寺丞。张黄裳罗源人。

五年壬子徐奭榜刘晔都官员外郎。陈简能见《人物志》。林咸德屯田郎中。刘若冲若虚之弟。秘书丞。林太微13殆庶之弟。殿中丞,(俱闽县人。)

八年乙卯蔡齐榜童颖闽县人。父居明没于王事,诏赐一子出身,令本州访其子以闻,颖登第终职方员外郎。王甲侯官人。林高福清人。屯田员外郎。

童子举黄鳌连江人。六岁应举,赐出身。

九年14童子科蔡伯俙福清人。四岁应举,赐出身。见《人物志》。

天禧二年己未王整榜鲍稷闽县人。终实幕15。王平甲之弟。侍御史。

诸科沈兆闽县人。陈象侯官人。(并授右职。)

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许忱闽县人。陆广侯官人。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提点京东刑狱。张沃永福人。饶州都曹。(按《连江县志》又有林卫,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

五年丁卯王尧臣榜黄贲库部郎官。李平都官员外郎致仕。(俱闽县人。《寰宇志》以李平为长乐人。)江阶侯官人。虞部员外郎。周辅都官员外郎,知华州。池泽明16旧志无此名,而《寰宇志》、县志有之,今增入。(俱长乐人。)

八年庚午王拱辰榜刘奕若虚之子。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韩丙秘书郎,梧州推官。刘异若虚之子,屯田员外郎。李述平之子。秘书丞,知饶州17。(俱闽县人)

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林慥太常少卿。卓祐之秀州判官。陈诰后改名谟。朝散大夫,连州通判。郑同文(俱闽县人。)林嗣复林复之弟。太常博士。长乐人。林概福清人。高之子。省试第二。见《人物志》。

诸科林孟闽清人。

宝元元年戊寅吕溱榜林肇敦复之子。屯田郎中。湛俞见《人物志》。陈序简能之子。丞中郎。李惟肖秀州户曹。(俱闽县人。)朱鼎臣永泰人。大理丞18。

诸科郑洙侯官人。见《人物志》。

庆历二年壬午杨寘榜萧汝霖苏畋都官员外郎。王纶都官员外郎。(俱闽县人。)陈襄象之子。见《人物志》。李处厚亚荀之子。朝奉郎,提举淮南等六路茶税。

诸科林温陆廙(俱长史。)刘昪19若冲之子。秘书丞。

六年丁亥贾黯榜林琪殆庶之孙。朝奉郎。刘彝若虚之侄。见《人物志》。陈预林世矩林复之子。楚州教授。(俱闽县人。)江震侯官人。通判通州,朝请郎致仕。刘偁朝请大夫。刘易简偁之兄。著作郎。(俱怀安人。)陈固福清人。秘书丞。张泽沃之弟。朝奉郎。黄子春20朝散郎。《寰宇志》无此名。诸科王茂先闽县人。以殿中丞致仕。黄质林国华。

皇祐元年己亥冯京榜萧杰陈中庸孙奕见《人物志》。吴元瑜林谊汉川令。丁世衡21广州掾。(俱闽县人。)刘靖侯官人。迪功郎。林罕广州司理。李川坦然之子。吏部员外郎。(俱长乐人。)谢宋臣归安主簿。赵谷试大理评事,知浦城县。(俱连江人。)李敷朝奉郎。刘处约天锡从侄。殿中丞。(俱福清人。县志又有知砺王硕,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魏昂古田人。大理评事。柯伯华永福人。黄稹朝请大夫。萧开丞议郎。开,《寰宇志》作辟。(俱闽清人。)刘延之林卞历知山阴县。(《寰宇志》无此二人。)

制科刘绛应茂才异等科,特授将士郎,终推官。闽清人。

五年癸巳郑獬榜始改四岁一举为间岁。湛庸俞之侄。惠州司理。吴君瑜元瑜之兄。兴化县尉。吴周卿大理评事,知黄梅县。(俱闽县人。)陈君章襄之弟。朝议大夫。黄嘉会朝奉郎。曾伉朝散郎,左司员外郎。(俱侯官人。)潘整长乐人。迪功郎。林彭年连江人。儒林郎,真州郎曹。许原福清人。承事郎,知政和县。张肩孟永福人。朝散郎,通判歙州。林揄知山阴县。郑穆侯官人。见《人物志》。许叔达(《寰宇志》无以上三人。按《罗源志》又有宋均,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

嘉祐二年丁酉章衡榜张宗闵从政郎,知建阳县。李皇臣朝议大夫,知婺州。(俱闽县人。)陆长倩广之子。朝散大夫。曾默以太子中允为本路通判。陆珩22朝请郎,通判郓州。王向平之子。峡石主簿。王回向之兄。见《人物志》。陆宪元廙之子。知祥符县。(俱侯官人。)林密长乐人。慎思曾孙。知潮州。林开高之孙。校书郎。林希概之子。省试第一人,哲宗时,除中书舍人。章淳黜元祐诸臣司马光等数十人,希草制,词极丑诋,至以老奸擅国阴斥宣仁皇太后,一日掷笔于地,曰:“坏了名节矣。”拜同知枢密院事,后以端明殿学士知太原府。徽宗立,上河东边计三策,朝廷以其词命丑,正之罪,夺职知扬州。卒,赠资政殿学士,谥文节。林旦概之子,见《人物志》。林棐高之侄。新昌令。(俱福清人。)陈格古田人。终秘书。《罗源县志》以格为其邑人。

诸科张应许齐黄彦陈奕

四年己亥刘煇榜陈向校书郎。朱敏中儒林郎。(俱闽县人。)陆宣侯官人。广之侄,后改名。朝散郎,知潮州。林邵概之子。宝文阁直学士。林颜概之子。为太府少卿,最善章惇、蔡卞,惇、卞尝恶陈次升,使颜致己意,赂以美官,次升责之曰:“君为天子卿士,而为宰相传风旨耶 ”终中奉大夫直秘阁。王伯虎朝请郎,枢密院检详。(俱福清人。)

诸科郑晕

六年辛丑王俊民榜时试中礼部及御试下第者四人,本州陈傅23其一也。傅字商老,侯官人,尝著《瓯冶遗事》24。郑适适,《寰宇志》作造。朝请郎,大宗政丞。吴杲卿周卿之弟。试秘书省校书郎,守兴化军录事参军。(俱闽县人。)吴卞陈敦夫襄之侄。朝散大夫,秦凤路提刑。王回向之弟。新蔡主簿。兄弟皆有文集,曾子固为序曰:“其兄弟皆名闻天下。”(俱侯官人。)

八年癸卯许将榜许将见《人物志》。倪材温州推官。(俱闽县人。)张俗侯官人。倪箴游冠卿朝散大夫。(俱福清人。)王俞永福人。宋钧罗源人。迪功郎。林动奉议郎,建州教授。《寰宇志》无此名。

治平二年乙巳彭汝砺榜李谭王祖道再举制科,历监察御史,数言事,徽宗时知桂州,希蔡京意,开边置黔南路,擢显谟阁待制,召为兵部尚书,除端明殿学士,知福州,复召为刑部尚书,卒赠宣奉大夫。京败,追贬昭信军节度副使。辛琮朝奉大夫,本路转运判官。陈晔(俱闽县人。)池鄂25侯官人。刘俨怀安人。偁之弟。承议郎,知南恩州。陈毅长乐人。朝散郎,知贺州。

四年丁未许安世榜郑及朝奉郎。朱敏元敏中之弟。朝请大夫。黄康民宣教郎,知尤溪县。陈时奉议郎。陈几26朝奉郎,通判滁州。王晦朝请大夫,知饶州。林璋朝散郎,通判温州。(俱闽县人。)江通侯官人。阶之弟。朝散郎,知黄州。李处道连江人。亚荀之侄。兴国军知录。郑侠晕之子。见《人物志》。陈祥道闽清人。见《人物志》。《闽县志》以祥道为其邑人。

熙宁三年庚戌叶祖洽榜是年御试策一道,至七年以进士既罢词赋,所试策即与制举无异。时政阙失,已许人上封事,遂罢贤良等科。李适朝议大夫。朱功《寰宇志》作敏功。敏中之弟。中大夫。(俱闽县人。)江庶阶之子。知县。陆长愈广之子。宣州签判。黄群文林郎,三泉县丞。(俱侯官人。)陈植古田人。格之兄。莱州司理。《罗源县志》以为其邑人。

诸科朱稷臣王砺郑瑜将作监簿。郑表将作监簿。张颢李倚并试助教。李颀试文学。

六年癸丑余中榜是年第一甲、第二甲赐及第,第三甲出身,第四甲同出身,第五甲同学究出身。吴干周卿之子。承议郎。林安道文林郎。陈景参序之子。奉议郎,知阳信县。俱闽县人。夏臻福清人。肩孟之子。中大夫。余清罗源人,太中大夫。徽猷阁待制,知泉州。李撰连江人。处厚之侄。朝奉大夫。张励永福人。肩孟之子。中大夫。

诸科是岁特奏名进士明经诸科人,令三司依例支给长史文学料钱27月七贯文,全折到州公参日起支,三年满日住支追历纳省。林格试监簿。林枢柯辟(并长史。)林诰长乐人。文学。郑玠文学。韩昌国(上二人俱连江人。)

九年丁巳徐铎榜是年,诏自第一名以下并试律义、断案,赐官钱、印小录,废明经科。郑邦直吴洪奉议郎。(俱闽县人。)林敷奉议郎,知同安县。刘会元中奉大夫。(俱侯官人。)刘29福清人。处约之子。见《人物志》。张勔永福人。肩孟之子。朝散郎。林汴28林29(俱闽清人。)林祖谊《寰宇志》无此名。

诸科潘鲠长乐人。衢之孙。宣议郎,知石康县。

元丰二年己未时彦榜是年免试刑法,第一、第二甲赐及第,第三甲、第四赐出身,第五甲赐同出身。陈举闽县人。龙图阁学士,广东经略。吴开宣德郎,知宁化县。崔登朝请郎,通判汀州(俱侯官人。)唐最怀安人。朝散大夫。黄选永福人。中奉大夫。陈邈大学博士。王玙30陈郊林介按《连江县志》又有陈度,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

诸科周石林程闽清人。卓士龙林迥吴闶31(上二人俱试监簿。)

五年壬戌黄裳榜李移忠闽县人。宣教郎,知新昌县。《闽清县志》以为其邑人。孙大庸通直郎。黄国才(俱侯官人。)陈安道闽清人。祥道之弟。宣德郎。余深罗源人。清之弟。御史中丞,与同郡林摅俱谄附蔡京,拜尚书左丞,历中书门下侍郎。宣和初,进太宰封卫国公。尝言闽中花果扰民之害,以少傅知福州。史载深与京结为死党,京奸谋诡计,得助多者深为首,摅次之。建炎中被论,谪居临江军。

特奏名府学题名,是岁始载特奏名。翁缜王震林愉林仕元黄彦博余利宾罗源人。清之叔祖。陈翃林勋吴君元君瑜之弟。林贽许伦闽清人。黄敏选之父。

八年乙亥焦蹈榜韩用章丙之孙。承议郎,宗子博士。刘知至奕之孙。朝请郎,知西外敦宗院。刘及仪曹相。闽县人。洪浩32朝奉大夫,左司员外郎。王询信州推官。陆如冈宪元之子。提举成都府常平。(俱侯官人。)《寰宇志》以陆如冈为怀安人,恐误。卓元龟怀安人。朝奉郎致仕。王昭明刘公挚张翱潘震沈观。

特奏名卢禹民33李勉林谧朱敏脩敏中之弟。余孟坚清之父。以子深恩赠太师。卓士安黄绪郑亨王庚黄待问何总卢周臣黄伯厚刘价黄元夫陈傅34。

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宁榜刘介山升之子。朝奉大夫。湛存俞之孙。建州司理。(俱闽县人。)陆恂廙之孙。宣教郎。崔国寅登之从兄。朝请郎,知邵武军。叶声朝议大夫,知新州。(俱侯官人。)韩筠江人。侍御史。郑侃晕之子。校书郎。福清人。刘绶《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刘康夫奕之子。见《人物志》。黄豫萧规李诚闽清人。邹异经明行修。陆望侯官人。宣之弟。

六年辛未马涓榜是年兼诗赋人,第一场经义三道,专治经人义,两场各五道35,第四场各策二道。林天若林玮奉议郎。李师回剑浦令。杨朏建宁军节度书记。(俱闽县人。)王勋侯官人。柯远奉议郎,知南漳县。陈公器提奉本路常平,终朝请大夫。(俱怀安人。)郑邦彦长乐人。朝散郎,知建州。卢彦达朝奉郎,湖南提刑。方甸36承奉郎,湖北运干。李谕国南之弟。朝奉大夫。林虚38希之子。复试宏词第一人,终秘阁修撰。林辨38棐之子。朝请大夫,南京少尹。林迪知余姚县。(俱福清人。)按县志又有林成材,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魏需古田人。朝请大夫。萧昞辟之兄。朝奉郎,知袁州。林39旧志无此名,《寰宇志》及县志有之。,县志作瑺。(俱闽清人。又萧昞,闽县志以为其邑人40。)

特奏名陈戭陈耕道郑彧

绍圣元年甲戌毕渐榜徐合琰之子。朝议大夫。王泽晦之子。中奉大夫,州安抚。陈元老历吏部员外郎,知漳州、泉州,终朝议大夫。(俱闽县人。)潘志道参议郎。陈斌(俱怀安人。)陈杞杞,县志作纪。长乐人。承议郎,通判信州。陈季渊42永福人。司户。萧磐闽清人。昞之弟。见《人物志》。湛执中承事郎。南顿县人。陈裕43芜湖主簿。(《寰宇志》无此二人。)

特奏名陈汇林桁44

制科陈旸祥道之弟。是年九月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见《人物志》。

二年乙巳45宏词科林46时为开封主簿,详定军马司敕例删修官。爵里见前。

四年丁丑何昌言榜王涛晦之子。朝散大夫。韩远举丙之曾孙。宣教郎。李康朝散郎,辟雍司业。黄唐佐奉议郎,澶州教授。林亨陈义夫景参之从兄。中大夫,湖南提刑。陈天与47朝散大夫。(俱闽县人。)叶源声之兄。承议郎,两浙提举学事。陆蕴48宣之子。见《人物志》。叶辟承务郎。叶正臣49南剑州司理。柯庭坚朝奉大夫。陈之邵朝奉大夫,宗正少卿。(俱侯官人。)陈公格公器之从弟。朝请大夫,知漳州。刘震朝散大夫。卓元规元龟之兄。杭州教授。林敏元朝议大夫,知通州。(俱怀安人。)潘潜长乐人。衢之孙。朝请大夫,知南恩州。李图南敷之子。宣奉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蔡巩宣教郎。饶州教授。林虙旦之子。朝请郎,提举淮东学事。(俱福清人。)黄远永福人。敏之子。文林郎,知莆田县。陈天常罗源人。《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郑祖仁翁希愈庄几

元符三年庚辰李釜榜高公献50朝请郎,知邵武军。辛炳琮之子。见《人物志》。黄唐俊唐佐之子。鸿胪少卿。曾经郓州教授。王宾历刑部尚书,终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陈侁清之曾孙。宣教郎,洪州录事。陈适道景参从侄。朝请郎,知肇庆府(俱闽县人。)郑修洙之孙。承议郎,司门员外郎,兼定王、嘉王记室。陆恺恂之弟。历太常少卿直秘阁。知泉州。陈锷直秘阁。余忱利宾之子。朝请大夫。(俱侯官人。按《长乐县志》以陈锷为其邑人。)高临朝散郎,直龙图阁,知衢州,赠待制。曾汝霖文林郎。(俱怀安人。)林登长乐人。罕之侄。承议郎,知连水军51。陈抱连江人。林遹格之子。榜第三人,宝文阁待制,知广州,终大中大夫。倪登朝请大夫,以取燕云,奉使殁于王事,特赠大中大夫。丘朝俊朝奉大夫,知肇庆府。林仲堪朝议大夫,知惠州。(俱福清人。)张劝永福人。肩孟之子。工部尚书陈材宋汝弼罗源人。(《寰宇志》无此二人。)

特奏名陈谞黄待举待问之弟。黄适选之兄。韩火老52丙之孙。(县志又有陈赞,旧志不载。)

崇宁二年癸未霍端友榜许份将之子。见《人物志》。陈禹叟黄唐傅53唐佐之弟。徽猷阁待制。黄懋朝散郎,通判开德府。陈天禧时之孙。徐楫终惠安令。林作义54(俱闽县人。)按《闽清县志》以作义为其邑人。陆藻蕴之弟。见《人物志》。曾晏杭之子。宣教郎,知泰兴县。叶预声之从弟。承议郎,太学博士。方时可守奉大夫。陈亨衢宣教郎,知仙游县。(俱侯官人。)陈公彦公器之弟。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卓毅夫元龟之侄孙。承直郎,知将乐县。郑南卿连江人。朝奉郎。刘询福清人。处约之子。太学博士。

特奏名张致麟京府助教。张伯之陈寿朋长乐人。郑震洙之子。陈济陈中郑孚罗源人。陈兼陈从义(并诸州文学。)

三年甲申幸太学上舍释褐崔瑶55登之子。朝奉郎。林徽之闽县人。朝请大夫,提举江西学事。

五年丙戌蔡嶷榜柯棐第二人,右文殿修撰,太子舍人,知宣州,终朝请大夫。陈靓迪功郎。黄文仲潘辟衢之孙。朝散大夫。韩兼丙之孙承议郎,国子司业。李骘辟雍司业。李撰适之侄。朝议大夫。(俱闽县人。)陆震恺之子。历太常博士,礼部郎官。郑强朝请大夫,广东提举。刘方翼会元之子。朝奉大夫,太学博士。周思郑畋朝议大夫。李迈朝议大夫。(俱侯官人。)刘登偁之侄孙。朝奉大夫,广东提刑。黄邦光朝奉郎。陈天申公器再从侄。朝请大夫,知惠州。卓献夫毅夫之兄。宣教郎,知瑞安县。(俱怀安人)李弥大撰之子。连江人。见《人物志》。陈国材诸王府直讲。刘彦适诜之子。省试别头第一人,历广西经略使,再知徐州。姚合(俱福清人。)旧志无姚合,今依县志、《寰宇志》增入。黄龟年选之子。见《人物志》。朱庭杰鼎臣之侄。见《人物志》。李宋臣颀之子。初名汉臣。中大夫,累赠特进。《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江渐侯官人。庶之子。陈复黄廙许难郑汝石陈文伯

大观二年戊子八行李谔56闽县人。承议郎,直秘阁,淮东提举学士。

三年乙丑57贾安宅榜陈尹通直郎,越洲教授。王朝俊宣教郎。林云陈王进朝请大夫。林天申迪功郎,漳州司理。陈安上朝奉大夫。郑存陈州教授。郑祖德存之兄。朝奉大夫,通判袁州。朱俊敏中之侄。从政郎。韩岊东之子。朝奉大夫。李芘康之侄。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崔瑀登之子。承务郎,九域志所编修官。洪元寿浩之侄。承务郎。吴暇开之侄。朝议大夫。张穆历本路转运副使。终朝请郎。蒲毂德州教授。吴昉开之子。建炎中,知荆南军,与妖贼战役于阵,宣抚司以闻,赠朝议大夫。官其子。彭元达朝散郎。关韶安丘簿。余恂利宾之子。朝散大夫。刘实靖之孙。从政郎,岳州兵曹。崔宛登之侄。从仕郎,河阳教授。李谦(俱侯官人。)柯翊远之侄。兴化教授。叶搏承议郎。樊绎朝请郎。曾履朝请郎。陈公衮公格之弟。宣教郎。(俱怀安人。)黄邦达朝请郎,提举本路市舶。潘师孔58潜之侄。建州教授。(俱长乐人。)孔,旧志作儿,误。《寰宇志》无此名。李弥逊撰之子。连江人。见《人物志》。卓骏朝奉大夫,知兴化军。黄惟深59漳浦令。全琮60朝奉郎。(俱福清人。)黄夏卿给事中。黄邦光远之子。通判徽州。黄大名朝奉大夫,提举广东市舶。(俱永福人。)林公选朝请大夫。选,县志作远。陈怀古(俱闽清人。)余光庭罗源人。时深为中书侍郎,以亲牒试,唱名面奏,非缌麻亲驳放。(按县志又有倪权、陈献能,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61。)

特奏名樊权余丰罗源人。叶开李唐英林积微黄托唐佐之父。韩彰明昌国之子。林孝孙闽清人。黄理陈报闽县人。岳州教授。曹汝砺林陈希刘擅陈宜朱祖扬62

四年庚寅释褐陈葵闽县人。崇宁初,试上舍优等,复中南省第三人。徽宗初临轩策士,擢甲科,终诸王宫教授。林安上慎思之八世孙。朝奉大夫,秘阁修撰。

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陈汝仕承议郎。郑励朝请大夫,知循州。郭茂朝请郎。林晨天申之叔,御笔改名暾。朝散郎,提举利州路学士。高遹知寿昌县。柯森棐之弟。从政郎。郑甸举八行,亲贤宅直讲。黄觐黄文若文林郎,江东运干。刘达夫若冲之孙。越州教授。(俱闽县人。)黄珪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谢良翰省试第二人,辟雍博士。陆绶长愈之侄。吴江尉。崔实登之侄。汀州陆参。陆涣衍之孙63,举八行,历尚书郎中、广东提刑,知兴化军。湛刚中宣教郎。刘宇实之弟。文林郎,京畿运管。林大声以朝请大夫直秘阁致仕。陈之美之邵之兄。朝奉大夫。(俱侯官人。)王与权陈炳朝奉郎。陈天益公器之从侄。迪功郎,宿州司理。(俱怀安人。)王南夫长乐人。监行在左藏库。林挚希之孙。仪曹。李接广州签判。高若虚朝请郎,通判静江府。石廉朝散大夫,知潮州。陈浩然承议郎,通判台州。(俱福清人。)李广文古田人。朝散大夫,知潮州。卢光前南剑州录参。黄邦俊远之子。历大理寺丞,终知贺州。卢楚光前之叔。朝请大夫,知南雄州王行已(俱永福人。)许登闽清人。宣教郎,知盈川县。余光庭再登科。见《人物志》。余嗣朝散郎致仕。(俱罗源人。)刘纲绶之弟。承议郎。《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王宕陈谟湛谞凌琰许冲远潘寿王朴张柳珙陈牧陈扩陈报林其麟闽清人,其麟,县志只作麟。陈介陈祖武64

三年癸巳释褐黄觌觐之兄。政和二年贡首,奉议郎。薛锐侯官人。奉议郎,通判衢州。

四年甲午释褐洪绰浩之侄。大观二年贡守,承议郎。刘絪绶之弟。朝请郎,通判衢州。

五年乙未何榜徐登知县。叶庭芳迪功郎,国子学录。林深(俱闽县人。)郭中行从政郎。李友道知建安县。陈亨道亨衢之弟。朝奉郎,通判建州。陈洪通直郎。郑昂穆之孙,评定九域志所编修官。(俱侯官人。)陈曦海丰尉。张见《人物志》。刘正称之孙。朝请大夫。曾屐履之弟。宣教郎。潘宗孟建州教授。(俱怀安人。)郑载文南城丞。陈丕显兴化军教授。(俱福清人。)林庆老古田人。政和四年贡首,迪功郎。柯宗孟通判广州。吴天驷宣教郎。梁汝霖后改名岩老。朝议大夫直秘阁,知泉州。(俱永福人。)陈积中惕之子。监察御史。林冲奉议郎。(俱闽清人。)陈熊奉议郎,剑浦丞。陈杰承事郎,通判真州。(俱罗源人。)

特奏名林瑄王朴王宋臣吴默之杲卿之子。柯亨道林侃陈之远张希参参,县志作彦。(上三人俱闽清人。)张洵武刘约张挺王旌薛遘林康臣刘愈叶中林确叶龚陈公才陈泾余思忠林括林勰唐循道林代工许君用陈景先郑邦伦

六年丙申释褐胡震闽县人。蔡州教授。王元鼎连江人。朝请大夫。

医学释褐吴宗大

七年丁酉释褐林颖连江人。知松溪县。

重和元年戊戌王昂66榜是年,嘉王楷考在第一,朝廷不欲令宗室魁多士,升次名,王昂为首。柯若禔棐之子。朝奉郎,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余伯逵67林实梁国宾朝散郎。黄傅康叶庭杰(俱闽县人。)叶大任朝议大夫。陈温卿从政郎。黄绅宣议郎。林永陈向林求陈杲(俱侯官人。)施禹功兴化令。高预泉州教授。(俱怀安人。)夏之邵臻之子。黄祖尧预之子。楚州刑曹。张大卞承议郎,知漳浦县。

夏之文臻之子。吏部郎中,江西提刑。林聪朝奉郎。陈允功功,《寰宇志》作恭。(俱福清人。)周开迪古田人。宣教郎。梁宗范永福人。朝请郎,通判信州。刘滂闽清人。黄大知刘侯亚绶之侄。朝请郎。郑彦敏从政郎。黄琳湛亨太学正。(俱郡人。)

特奏名柯梁元祐五年解首。徐明湛仔68林端叶宽陈受王志道林先民陈暹黄辅世王时发王戒方志道游天与

武举林汝弼福清人。县志及《寰宇志》以为政和五年进士。黄定国

宣和元年己亥释褐张元礼闽县人。朝请大夫。

二年庚子释褐陈才辅洪之子。文林郎,建州节推。陆竑恂之子。承议郎,知龙溪县。(俱侯官人。)曾荣长乐人。承议郎。李弥正撰之子。见《人物志》。吴舜邻福清人。从政郎。

三年辛丑何涣榜何彬69森之子。文林郎。陈宾从政郎。陈允文从政郎。林朝俊朝奉大夫,知惠州。林献材宣教郎。王宁宾之弟。卫尉寺丞。陈定国诰之孙。朝散大夫,知惠州。陈亚卿朝请郎,通判汀州。李茂则师回之子。迪功郎。王普宾之子。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周孝嗣举八行,兴化军知录。叶南仲源之侄。知新州。刘彦和杨彦迪功郎。(俱侯官人。)刘颛承事郎。刘国镇易简之侄。朝请郎。彭文嗣元达之侄。迪功郎。崔发承议郎,知瓯宁县。(俱怀安人。)林安行长乐人。代工之子。晋江丞。陈良显福清人。旧志无此名,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黄光庭70迪功郎。吴昭朝奉郎,通判归州。(俱古田人。)陈秀颖迪功郎。卢榕楚之兄。见《人物志》。(俱永福人。)陈祚罗源人。宣义郎。郑季夫邦伦之子。知莆田县。陈翁荣之弟。朝奉郎,广州通判。(《寰宇志》无此二人。)

特奏名王粹刘照王觏王时陈岳刘时升陈彦启林彦明(上二人俱长乐人。)林继晓瑄之子。闽清人。卓回黄南老潘敏修曾表正张章林稷林大东71余猎罗源人。

六年甲辰沈晦榜以贡士人众,特添省额一百人,赐御制诗。黄匪躬朝请大夫,知建昌军。朱倬敏修之孙。见《人物志》。朱作敏中之孙。儒林郎。林彦达72奉议郎,通判永州。(俱闽县人。《长溪志》以朱倬为其邑人。)陈倬然文林郎。洪元英浩之侄。朝散郎。郑文经芜湖尉。刘知己泉州录参。陆祐衍之孙。见《人物志》。江逵震之曾侄孙。永新簿。陈祖礼君章之孙。朝散郎,通判鄂州。叶颛大任之兄。迪功郎。(俱侯官人。)《寰宇志》无叶颛。刘衡称之侄。迪功郎。张安节黄鲔知龙溪县。连康时朝奉郎。李轸承议郎。(俱怀安人。)陈致一毅之从侄。提举广东茶盐。李邦光坦然之元孙。朝散郎,太常寺簿。林遵善迪功郎,南剑州司法。陈宗礼迪功郎。(俱长乐人。)林升连江人。兴宁簿。陈洪范黄祖舜祖尧之弟。见《人物志》。(俱福清人。旧志无陈洪范,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李冀古田人。本路提刑司干官。吴元美见《人物志》。吴元衡元美之弟。通直郎,广东运干。(俱永福人。)

特奏名林向勋之子。京府助教。朱庭资陈武仲黄廷俊刘俊民刘国钧林大麟

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诏分省额于诸路,令类试计台,时以建寇移于本州。胡文炳震之再从弟。文林郎,瓯宁丞。王玠兴化军司法。胡文炜文炳之弟。政和簿。陈南美奉议郎,知阳山县。严褒朝请郎。林茂朝奉郎,通判泉州。(俱闽县人。)林安宅敷之侄。历户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终端明殿学士。陈宗古类省试中第一人,朝奉郎。孙梦良大廉之子。朝奉郎,知平阳县。(俱侯官人。)杨干朝奉郎,通判韶州。陈颜公器之从侄。通直郎。(俱怀安人。)王聿求连江人。元量之从弟。知光泽县。陈文昌宣教郎,宜黄丞。余敦义敦,旧志作教。(俱古田人。)张嘉宾肩孟之从侄孙。朝奉郎,通判宣州。郑知刚太府丞,知尹州。张登(俱永福人。)陈刚中闽县人。祥道之侄。见《人物志》。《闽县志》以为其邑人。陈节县尉。《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卓天显登仕郎。刘元赵彦陈焕刘翊73林字74勋之子。连希尹张知倪本材之子。陈思江勃林大荣曾世昌经之子。以旧太学生,特与开州文学附特奏名第四等。

绍兴二年壬子张九成榜是举初复诗赋,仍额试。郑公明祖德之子。宣教郎,知新昌县。黄溥唐佐之子。泉州司尹。陈肃易别之侄孙。奉议郎,知石城县。上官徽南恩州司户。梁国林通判兴化军。李简能皇臣之孙。历监察御史,浙西提刑,终朝散郎直秘阁。胡彦达文炳之从弟。文林郎,洪州司理。黄廷瑞朝散郎,通判泉州。吴忠儒迪功郎。闽县人。陆承休宪元之曾孙。汀州司户。陈叔嘉倬然之从弟。承议郎。侯官人。潘飞瑛75师孔之子。朝奉郎,知肇庆府。林聿奉议郎,知瑞安县。(俱长乐人。)陈若冲承议郎,通判广州。黄颜荣(俱福清人。)旧志无此名,而县志及《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黄世昌永福人。刘安世郡人。下州文学。

特奏名洪元康京府助教。王旁陈行中祥道之子。陈适连江人。黄纯陈嘉会陈瑞仁郑良臣晕之孙。高选陈时仲76

五年乙卯汪应承榜77任文荐见《人物志》。谢凤建昌军教授。林耸县丞。洪毅迪功郎。薛召朝散大夫,知韶州。李格芘之侄。文林郎,知四会县。薛槐平海军节度推官。郑必明祖德之侄。知于潜县。周伟主簿。(俱闽县人。)黄观国78从事郎,知平阳县。黄究迪功郎。曾旺以直敷文阁知广州,终朝请大夫。(俱侯官人。)陈从易公器之侄。处州教授。刘藻偁之侄孙。宣和五年解首,宣教郎,祠部员外郎,赠秘阁修撰。卓庶元规之子。迪功郎,浦城尉。(俱怀安人。)周芹辅之四世孙。朝请郎,宗正寺簿。陈宋霖见《人物志》。陈佐尧致一之从弟。朝散郎,通判广州(俱长乐人。)王元量连江人。元时之从弟。广东经略司机宜。林上达建州司户。刘诠处约之从弟。广州教授。(俱福清人。)刘凯滂之子。朝奉大夫,湖北提刑。葛延年朝奉郎,知惠州。(俱闽清人。)曾质泰州教授。刘师亮从政郎,龙溪丞。(俱郡人。)

特奏名林长孺登仕郎。陆文昌侯官人。宪元之孙。魏康大79古田人。昂之侄。陈瑞林项(上二人俱闽清人。)梵禹俞80禹功之兄。翁邦彦陈祖尧郑甄连江人。吴闳陈凯蒲瑴81

八年戊午黄公度榜是岁免殿试。林寅绍兴四年解首,宣教郎,知宁化县。陈长方侁之子。江阴军教授。朱介卿教授。翁之章从政郎。陈弥作历吏部侍郎兼权尚书,知泉州,终敷文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周宜禾82伟之侄。从政郎,本路帐管。陈升卿通判泰州。黄瑀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彭公永侯官人。元达之侄。奉议郎。陈休烈怀安人。迪功郎。林孔彰肇之元孙。南外宗学教授。魏勗黄宋翰通判封州。(俱长乐人。旧志无魏勗,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高沄福清人。若虚之子。潮州教授。黄毅永福人。朝奉郎,通判钦州。黄瑜稹之曾孙。陈嘉猷迪功郎,龙泉主簿。(俱闽清人。)

特奏名周彦时刘侯圭侯亚之弟。王元龟陈尧问朱岘张元老罗源人。萧宗颜业闻83范桂韶谢美中林元圭徐彬卫介石陈祺陈弼韩峃巴之兄。李坦夫刘汴陈烜萧稷臣孙隽侯官梦良之兄。丘遇陈时升王维陈安国李连江人。撰之兄。黄亢

十三年84壬戌陈诚之榜陈诚之第一人。见《人物志》。李芘之侄。朝奉大夫。陈秉哲宜之子。通直郎。陈锐宣议郎,知金华县。李椆之弟。文林郎,漳州教授。郑景衡袁州教授。陈禾报之□。历湖北参议,朝请大夫。(俱闽县人。)尚元鼎朝请郎,通判。林安国安宅之弟。承议郎,监建康府,榷货务。(俱侯官人。)陈干云85怀安人。迪功郎,南剑州司理。王祥后归莆田,许氏,改名公。林栗见《人物志》。林玠俱福清人。黄康国松溪簿。黄公廙康国之子。(俱古田人。)叶玮循州教授。郑炜顺昌簿。(俱罗源人。)张云翼刘师贽郡人。《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张元佐陈嘉绩黄知新梁显韩师孔林日华(上二人俱连江人。)徐锐合之侄。庄鸣道罗源人。林俊民陈南强侯官人。公彦之侄。陈时可湛峣存之子。陈琮林翊张尚智陈昭美高灌林宋卿缪朝选86

十五年乙丑刘章榜是举复经义、诗赋、论策为三场。杨丞陈师尹绍兴十四年,合该特奏名,以系旧太学四人之数,特与赴殿试,终迪功郎。李应骘之侄。新州推官。(俱闽县人。)林机雀源黄槐卿陈伟然姚公特叶凤仪(俱侯官人。)崔惟孝迪功郎。施鼎宣教郎,知江山县。何元达宣和三年贡首,承事郎。(俱怀安人。)郑丙吏部尚书,终端明殿学士。尝疏奏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其后庆元学禁,善类被厄,丙罪为多。卒谥简肃。黄希文奉议郎,湖南提刑司检法。(俱长乐人。)黄岩肖林昌言许文刚陈溉杞之子。清湘簿。李材(俱福清人。按县志又有林拱宸,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又《长乐县志》以陈溉为其邑人。)陈谏黄亚仲迪功郎。陈师孔景先之子。迪功郎。(俱永福人。)黄琇潘冠英师孔之侄。郡人87。

特奏名黄元陈世材88江洵直陈昭谢大亨陈蕃陈才弼侯官人。洪之子。陈向陈任侁之弟。郑球缪朝选林89林公迈(上二人俱闽清人。)林伟陈修辅刘忱郑霖陈彦宁张尚德陈达韩岊之兄。刘详黄枸黄邦佐黄甸黄级陈光表杨孝杰90

十八年戊辰王佐榜是举,经义、诗赋复分两科。吴琼宣教郎。李升大冶尉。陈仲谔周毅伟之侄。临安府教授。李全之迪功郎。(俱闽县人。)蒲尧仁毂之侄。蒲尧章尧仁之兄。迪功郎。叶翔凤仪凤之弟。朝奉郎,通判广洲。朱江余溥利宾之曾孙。通直郎。刘坦迪功郎(俱侯官人。)陈经国迪功郎。陈伯山公器之侄孙。上高丞。刘焕称之侄孙。文林郎。洪泽荆南教授。(俱怀安人。)陈大方高州教授。林次融初应童子举。王尧臣松溪簿。陈思文承议郎,峡州佥判。(俱长乐人。)林錞91錞《寰宇志》作镐。连江人。迪功郎,曲江尉。吴利见福清人。梧州教授。(按县志又有林光祖,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梁汝昌迪功郎。莆田尉。卓冠迪功郎。永康簿。陈秀实秀颖之兄。宣教郎,知兴国军。王杰宣教郎,东筦丞。(俱永福人。)陈康嗣罗源人。通直郎,崇安丞。曾贲郡人。昌之子。

特奏名林庭佑洪庸叶能报龚之子。林祖文程嘉成梁守卓姚光亨陈察罗源人。陈达余璠古田人。唐宋臣杨赣

武举是年新复武举。柯熙第一人,省试亦第一人。绍兴二十六年初开武学,除武学谕,终成忠郎。

二十一年辛未赵逵榜陈梦良迪功郎。林文勉从政郎,万水令。陈元圭广化司尹。严褎褒之弟。迪功郎。陈宾诚之弟。泉州教授。《寰宇志》无此名。邢炳然循州教授。曾景奎迪功郎。(俱闽县人。)陈安卿知信丰县。林岊林之奇见《人物志》。杨嘉绩郭祚迪功郎,莆田簿。陆楠承议郎,建康府粮料院。(俱侯官人。)刘师尹怀安人。俨之孙。奉议郎,提举浙东常平。林次龄长乐人。次融之弟。初应童子举。陈镐连江人。迪功郎,监广州东筦场。李元礼福清人。知同安县。周颖士古田人。迪功郎。林仲熊卓津从政郎,津阳令。卢炎之从侄。知平阳县。(俱永福人。)葛元骘宣教郎。知晋江县。林自自,县志作目。林育岊之从□。光泽丞。萧德藻磐之侄。(俱闽清人。《侯官县志》以林育为其邑人。)陈行先罗源人。察之弟。新兴令。

特奏名黄知远黄特林奎文林会陈将林光亨黄龟王大猷连江人。林特道罗源人。张伦吴翼92柯端黄仲臣陈杰陈木渐陈俊乂陈从道93

武举郑磁闽县人。

二十四年甲戌张孝祥榜林纶迪功郎。黄苌承议郎,通判南安军。陈迪功郎,平阳尉。,《寰宇志》作献。陈刚中景参之孙。迪功郎。郭文宾州教授。何士良迪功郎。潘必强龙岩丞。萧倬文才郎,湖南提举司干官。(俱闽县人。)黄谦洪元芳浩之侄。(俱侯官人。)程佐迪功郎,惠州盐场。赵载宣教郎。(俱怀安人。)陈摹思文之侄。宣教郎,本路主管帐司文字。长乐人。黄茂材连江人。林文潜聪之侄。宣教郎,知番阳县。李昂元礼之从弟。知长兴县。(俱福清人。)黄中立永福人。通判德庆府。杨曾迪功郎。黄槐宣教郎,广东提干。黄惟则倪允迪功郎,广州司户。(俱罗源人。)黄光宗彦之孙。南安簿。《寰宇志》无此名。

特奏名林赓罗源人。张发李葵椆之父。郑秀颖适之从侄。施献功禹功之弟。连锐魏文通余袭庆黄邦直(上三人俱古田人。《闽清县志》以邦直为其邑人。)彭公立公永之兄。黄允功王钦若陈僴林公嗣胡元忠94彦达之弟。黄仲臣施权郑郊陈和中95(上二人俱闽清人。)梁端宇萧宗说稷臣之子。陈全美陈卓卢师孟96吴良陈迥王詠97

武举郑矼磁之兄。第一人。闽县人。陈雷怀安人。

二十七年丁酉王十朋榜陈岘诚之之子。陈确承议郎,知长沙县。邵德一黄启宗匪躬之子。陈许国肃之侄。承议郎,江东抚干。陈阜宜州教授。詹元鼎秀州教授。郑昺枢密院编修官,京西运判。郑之奇甸之三从侄。陈芷(俱闽县人。)陆琰恺之孙。知南昌县。陈昭嗣林宋显江西安抚司机宜。黄崇温州教授。(俱侯官人。)吴三杰陈余庆颜之孙。省试第三人,泉州教授。林秀宣教郎。(俱怀安人。)陈端友长乐人。鄂州司户。朱英雄州教授。林介昌言之子。张柟太学录。(俱福清人。)蒋康国古田人。饶州司户。黄辅之张春潮州司户。张广黄文度(俱永福人。)周邦弼容州教授。黄伦98槐之弟。右正言,召除太常卿,赠少师。吴丙成从政郎,马平令。(俱罗源人。)江文叔洵直之子。何若士贵之弟。汀州教授99。

特奏名李三英第一人,衡州教授。陈琦(上二人俱闽清人。)崔宋佐王郭南金郑光朝张师旦陆隽卿郑东卿穆之侄孙。温州永嘉簿。莫明(上二人俱侯官人。《闽清县志》以郑东卿为其邑人。)陈起说林浃连江人。陈黄中魏康国杨大猷陈诩林师孔卢璨吴汉臣潘德裕陈杰陈卓100卫康承

武举郑易闽县人101

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是年经义、诗赋兼行。冯田历武学谕、秘书省正字,终知琼州。陈峤之弟。漳州司户。余宗建宁教授。徐寿林誉教授。黄冲远陈宗召任文茂陈朝章陈伯震肃之子。邵州教授。郑锷甸之再从侄。黄杲璃之子。宣教郎。周擢伟之子。(俱闽县人。)。林仁寿黄由王亘叶世美姚俊之分宜尉。解梓(俱侯官人。)陈唐佑宁国教授。林世用王明弼知龙南县。张竑承务郎。(俱怀安人。)林连江人。县志以为是年特奏。郑永年汝石之孙。商份旂高衡夫(俱福清人。按县志又有林嘉谋,注云:“省元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林公明韩成章(俱永福人。)萧德棻陈明章(俱闽清人。)陈善祚之从弟。太学录。黄枟棆之兄。(俱罗源人。)林英林元奋陈公绍朱用亨稷臣之曾孙。(俱郡人102。)

特奏名梁大任国宝之侄。陈制中闽清人。薛镐陈文翁李冈103杨遵陈坦然长乐人。崔时亨周召杨侠杜恭光李武子

武举樊仁远第一人。仁达之弟。后再登进士。徐镆104长乐人。林起莘福清人。林嘉谋起莘之兄。张发永福人。陈正己闽清人。

三十二年壬午登极恩上舍释褐陈简福清主管架阁。

隆兴元年癸未木待问榜是举经义、诗赋复分两科,仍免殿试。杨翼之樊仁远前武举第一人。黄缶冲远之从弟。王唐朝俊之侄。从政郎。黄惟孝兴国军教授。(俱闽县人。)陈敦修杲之孙。绍兴二十六年解首。陈宋鼐105宗古之侄。莫子震朋之从侄。程泽迪功郎。柴子春林炳然机之侄。从政郎。(俱侯官人。)王褎林颖秀卓迪庶之侄。迪功郎。吉州赡军酒库。(俱怀安人。)陈梦龄长乐人。南外宗教。商侑份之弟。张可速林桷仲湛之孙。王仁迪功郎。郑椿年永年之兄。广州户曹。(俱福清人。《寰宇志》无林桷,又以王仁为长溪人。)吴拱辰昆山尉。郑瑞知刚之侄。吴会玉山丞。张渊(俱永福人。)刘己立闽清人。迪功郎。陈申李颙年迪功郎。余席珍杨秀实(俱罗源人。)《宁德县志》以秀实为其邑人。黄洽充之侄。第二人。见《人物志》。何万总之曾侄孙。林虒国之子。知保昌县。郡人106。

特奏名郑文融周兴亮林光大杨陈九龄兴化簿。(上三人俱长乐人。)王嗣宗连斗文林芘罗源人。倪公佐陈尧佐林迪林问礼黄度植之孙。闽清人。陈向陈嘉运107卓詠刘侯度耿宪李文髦黄髹108萧宗旦稷臣之子。陈誉彭公袤元达之子。侯官人。陈公衡黄珪瑜之兄109。

武举黄确萧确郑觉110(俱闽县人。)陈阅怀安人。陈万县尉。黄庚林尧臣閤门舍人。(俱福清人。)姚筠侯官人。俊之从弟。林辅世郑觉造之侄孙。提举永平寨。

乾道二年丙戌萧国梁榜赵烨第三人。陈悦崇安丞。周抡擢之尉。许仲容曾植张晔王静唐之侄。县令。连逢辰陈祐黄孔光南朝英李橺康之孙。张少英王浩唐之侄。迪功郎。刘岳(俱闽县人。)彭演公永之子。余偁利宾之曾孙。林岳县令。李宗甫朝奉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田质杨梅卿彦之侄孙。陈德铭(俱侯官人。)杨冲干之侄。宣教郎,宁国府佥判。怀安人。陈以刘砺见《人物志》。林采111刘砥见《人物志》。陈孔光(俱长乐人。旧志无刘砺、刘砥,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陈少英112连江人。萧山尉。(按县志又有陈善竦,注云:“知衡州。”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陈僖国林之从姪。温州司户。刘潮彦适之侄孙。张可宗可速之弟。章次郇郑焕焕,《寰宇志》作涣。林资深黄朋举郑棠迪功郎。郑棠迪功郎。丽水簿。林中(俱福清人。)陈滂古田人。萧国梁第一人,见《人物志》。江司直宣教郎。知萍乡县,朱涣113梁京吴景辰拱辰之从兄。黄功槐114迪功郎。(俱永福人。《寰宇志》以吴景辰为长溪人。)萧必豫盘之侄。池覆保昌尉114。黄士宏(俱闽清人。)张翰115何珪(俱罗源人。《宁德县志》以张翰为其邑人。)郭梦济迪功郎。郑湜禹之子。见《人物志》。(《寰宇志》无周抡、郭梦济、郑湜三人116。)

特奏名李杰永福人。林炳然张丕宪吴筠张维宋陈弥杨搏丞之弟。洪春卿元康之姪。张世昌张申卿萧祐之林硕黄宋翰黄鼎侯迈117

武举萧绶陈仲坚熊飞李国辅沅州巡检。(俱闽县人。)林桂陈策刘师古林伟(俱侯官人。)林概黄如文(俱长乐人。)郑恭福清人。惠州巡检。陈表臣见《人物志》。赵宋昌(俱永福人。)刘骧闽清人。

宗子取应伯珒旧志无此名,今依县志增入。

四年戊子太学两优释褐黄伦闽县人。渡江以来,释褐自此始。授左承务郎太学录。

五年己丑郑侨榜陈枢才南美之侄孙。乾道元年解首。陈泾卢南金中奉大夫,知钦州。王深仁李宗允林可行陈孝锡李宗元宗允之弟。陈尧佐上舍魁殿试犯庙讳,学究出身,后再由黄榜登科。(俱闽县人。)洪杞浩之侄孙。建宁府教授。马玚莫子春子震之兄。岳牧杨应嘉绩之从侄。陈嘉运南恩州教授。洪格杞之从兄。承务郎,知瑞金县。王基张伯宗林之懿之奇之从弟。化州教授。陈山甫(俱侯官人。《罗源县志》以杨应为其邑人。)林叔秀颖秀之弟。林褎(俱怀安人。)郑舜卿邦彦之孙。徐长卿镆之父。莫州教授。陈茂英林奎(俱长乐人。旧志无林奎,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林昂连江人。陈震之海盐簿。高南寿沄之侄。承奉郎。林棣棣,《寰宇志》作杖。仲堪之孙。晋江令。林丙118林廷瑞119华亭簿。(俱福清人。)余宋兴古田人。杜申乾道四年解首。黄师尹龟年之侄孙。黄揆(俱永福人。)黄景说功之姪。陈泾120(俱闽清人。)《寰宇志》及县志无此名。陈骏罗源人121。

特奏名卢大猷黄作群之侄。陈擢122连江人。陈光宣陈夏卿闽清人。县志作为郑夏卿。陈梦兆长乐人。绍兴十七年解首。陈袭林光方襄时可之侄。张梦祜

武举叶良臣魏有声张时用林几123陈昭德县尉。(俱闽县人。)许祖道怀安人。林袭连江人。林惟扬124潘元震后登进士。(俱福清人。)陈谋表臣之从弟。石门尉。陈端臣表臣之弟。(俱永福人。)郑应衡之姪。

八年壬辰黄定榜李泳葵之孙。邵观赵焯烨之兄125。张时举林致陈鼎才枢才之兄。陈炳126禾之子。户部侍郎,显谟阁待制,出知邳州。陈嗣明林煇(俱闽县人。)陈亿才辅之孙。鄂州司法。洪叔庄叔,《寰宇志》作叙。元方之弟。林行可李岁郑晞郑遹修之孙。陈仲礼才辅之子。(俱侯官人。)俞言叶明之(俱怀安人。)陈伯揆127致一之子。陈百昌致一之子。翁韶林榕黄旦陈公亮陈桂林彦常(俱长乐人。旧志无林榕、林彦常,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游士衡潘元震乾道五年中武举。(俱福清人。)邵景之古田人。黄定第一人。见《人物志》。萧说国梁之从兄。黄岳师尹之弟。黄方开(俱永福人。)萧诚意闽清人。郑少魏128张涣然维宋之子。梁甫大任之子。保昌丞。高安世高介卿安世之父。迪功郎。刘文礼师亮之子。(俱郡人129。)

特奏名朱其寿130王藻林概陈敦厚黄景梁181韩待聘葛少微郑揆之揆,县志作挺。叶元凤刘思衡黄中行杨维则陈馨王之铎林颖中李岩起古田人。见《人物志》。陈铎孙邵曾丕烈默之孙。李伦岁之叔。(上二人俱侯官人。)陈介樊文懋绎之侄。林奉先高焕章林从(上三人俱长乐人。)郭梦俊梦济之弟。曾首贲之从兄。曾元夫质之侄。王伸之王时中陈恭周师尹倪珪余聪思132叶望之(上四人俱罗源人。)

武举何说王三俊吴子仪承信郎。张凑章次郭(俱闽县人。)许国怀安人。郑霆连江人。高石133福清人。黄玠永福人。许宗道祖道之兄。

校注

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贞元”,宜从。

2《三山志 人物》作“宋初”。

3《三山志 人物》作“郑璀”。

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开成”,宜从。

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郑諴”。

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大中”,宜从。

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杨赞禹”。

8《三山志 人物》作“官至水部员外郎”。

9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此处漏“乾宁三年沈崧榜:沈崧,闽县人;翁承赞,福清人,中博学宏词科”。

10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张翼后应补“翁纬,承赞孙”。

11《三山志 人物》作“陈清”。

1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潘衢”。

13《三山志 人物》作“林太徽”。

14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九年”下应补“丙辰”二字。

1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终宾幕”。

1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池泽民”。

1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韶州”。

18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应补“翁彦升,福清人,职方郎中”。

1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刘升”。

20《三山志 人物》作“翁于春”。

21《三山志 人物》作“丁士衡”。

2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陆衍”。

2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陈传,字商老”。

2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欧治遗事》。

25《三山志 人物》作“沈鄂”。

26《三山志 人物》作“陈几道”。

2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科钱”。

2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忭”。

29《三山志 人物》作“林”。

30《三山志 人物》及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均作“王屿”。

3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吴阅”。

32《三山志 人物》作“洪皓”。

33《三山志 人物》作“卢禹臣”。

3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传”。

35《三山志 人物》作“专治经义,人两场各四道”,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亦作“四道”。

36《三山志 人物》作“方向”。

37《三山志 人物》作“林虚”。

3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辩”。

3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

4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陈噩”。

41“”似为“华”字。

42《三山志 人物》作“陈秀渊”。

4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榕”。

4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

4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乙亥”。

46《三山志 人物》作“林虞”。

4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天兴”。

48《三山志 人物》作“陈蕰”。

49《三山志 人物》作“叶正官”。

5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高公”。

5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涟水军”。

5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韩光老”。

5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唐传”。

5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作义”。

55《三山志 人物》作“崔瑶”。

5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锷”。

57应为“己丑”。

58《三山志 人物》作“潘师儿”。

59《三山志 人物》作“黄惟源”。

60《三山志 人物》作“余琮”。

6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尚有“余光庆、崔远”。

6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尚有“缪刚”。

6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守衍之子”。

6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姚能举”。

65《三山志 人物》作“叶庭芬”。

66《三山志 人物》作“王升”。

6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余伯达”。

68《三山志 人物》作“湛存”。

6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柯彬”。

70《三山志 人物》作“黄光度”。

7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大泉”。

72《三山志 人物》作“林彦逵”。

7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刘诩”。

7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宇”。

7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潘飞英”。

76《三山志 人物》作“陈时中”,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人物》尚有“刘发之、姚祖虞、程嘉德”。

7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汪应辰榜”。

78《三山志 人物》作“王观国”。

79《三山志 人物》作“魏康太”。

8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樊禹俞”。

81《三山志 人物》作“蒲穀”。

8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周宜未”。

83《三山志 人物》作“叶闻”。

8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十二年”。

85《三山志 人物》作“陈千云”。

8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陈宾”。

87《三山志 人物》尚有“林仰”。

88《三山志 人物》作“林世材”。

89《三山志 人物》作“林宏”。

9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夏寅”。

91《三山志 人物》作“林錞”。

9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吕翼”。

9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陈煜”。

94《三山志 人物》作“胡元惠”。

95《三山志 人物》作“陈和平”。

9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卢思孟”。

9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谢成章”。

9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黄抡”。

9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王家己、陈骏”。

100《三山志 人物》作“陈年”。

10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吴茹”。

10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杨兴宗、林湜”。

103《三山志 人物》作“李刚”。

10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谟”,《三山志 人物》作“林锳”。

105《三山志 人物》作“陈宗鼐”。

10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林淳、陈言应、林师莘、郑嗣成”。

10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嘉问”

10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黄髤”。

10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詹羽”,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郑文融”,《三山志 人物》尚有“杨通”。

110与下之郑觉似有重复。

11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寀”。

11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少英”。

113《三山志 人物》作“米渔”。

114《三山志 人物》作“黄公槐”。

11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张瀚”。

11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陈朝老、周文耀”,《三山志 人物》尚有“刘岳”。

11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陈范”。

118《三山志 人物》作“林万”。

11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廷端”

120与上第三人同姓名,似重复误入。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闽县人”。

121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漏“本榜第一人郑侨”。

12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陈擢”。

123《三山志 人物》作“陈几”。

124《三山志 人物》作“林维扬。”。

125《三山志 人物》作“赵烨,焯之弟”。

126《三山志 人物》作“陈丙”。

127《三山志 人物》作“陈百揆”。

128据《三山志 人物》,郑少魏为长溪人,似应改列福宁州。

12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杨继祖”。

13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朱箕寿”。

13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景良”。

132《三山志 人物》作“余思聪”。

133乾隆《福州府志 人物》作“高名”。

卷之四十七

选举

科第

福州府

〔宋〕

淳熙元年甲午太学两优释褐郑监1连江人。南卿之孙。见《人物志》。

二年乙未詹骙榜朱士挺翁颐2陈升景参之曾孙。柳东王廓唐之弟。王轺林夙几之兄。杨梦惠丞之子。郑肇之祖德之孙。(俱闽县人。)杨敏中应之从叔。陈孔硕见《人物志》。关文通韶之曾孙。刘商衡范文寿余伯宽3清之从侄。彭焕公永之子。陈次公叔嘉之子。叶楠仪凤之侄孙。郑应民解涣梓之侄。(俱侯官人。)彭崧文嗣之侄。刘公予正之孙。(俱怀安人。)潘必胜吴节李中林立之安上之侄。张叔问陈枢尧佐之侄。陈万(俱长乐人。)《福清县志》以陈万为其邑人。陈少皋林颖杨掀知州教授。姚宗虞陈聪陈宗召吴桂(俱福清人。)林文仲闽清人。公选之孙。王得遇省试第二人。张斗南倪民献4(俱罗源人。)江立叔洵直之子。陆伯正郡人。隽卿之子5。

童子举何致远罗源人。特赐将仕郎。《宁德县志》以为其邑人6。

特奏名林时中刘升梁大临国宝之子。林牧周光宗姚知默7黄芹谢章李道林祥陈复之陈津张伟张普林舜举陈正中杨强陈孔铸长乐人。黄斗南黄衷韩颖黄光度张甲元连江人。

武举张鹏甲元之弟。郑震(俱连江人。)李国勋国辅之弟。邵应辰林汉辅三县巡检。黄凤(俱闽县人。)许凤刘兴宗(俱长乐人。)林叔起福清人。林应趾希之侄孙。萧必胜张时修时用之弟。

四年丁酉车驾幸太学上舍释褐杨范翼之之从兄。陈元升闽县人。

太学两优释褐黄唐闽清人。太学录。

五年戊戌姚颖榜湛循峣之孙。郑应申8陈介卿孙晞甫陈石郑瓒之弟。(俱闽县人)方时可之族。黄泰林采大声之孙。采,《寰宇志》作木,非。陈纲(俱侯官人。)曾春怀安人。卓杰卓珣陈自强询之侄。庆元中由选人谒韩侂胄,得太学录,未几入馆,遂櫂右正言、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逾月登枢府,亟迁右丞相,阿附充位,不恤国事。每称侂胄为恩王、恩父。侂胄既诛连贬窜,死于广州。陈绚思文之侄孙。李鼎陈觉先陈丰刘元成陈椿年(俱长乐人。)陈子择择,县志作释。连江人。邓林见《人物志》。王方郑铸林懋陈震朱木任烨(俱福清人。旧志无王方、林懋,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陈明作何才耸德化簿。谢鼎萧国馨国梁之从弟。萧国均国馨之兄。(俱永福人。)潘凤潘麟凤之兄。余及郑禧陈公显祚之孙。黄序惟则之子。(俱罗源人。县志以陈公显为十四年进士。)梁大亮国宝之子。张若霖柯甲张暠吴竿陈用之郡人浩之孙9。

特奏名黄元质林谊陈敏修敦修之弟。陆玠震之子。(上二人俱侯官人。)崔俊冯异李次膺郑千成黄枢王经仲陈唐佐唐佑之兄。方与权高岳王梦有李莘起古田人。岩起之弟。陈宗亮余介卿郑謩侠之曾孙。卓嶷元龟之孙。叶之盛陈宾卓汝显杨宗旦黄公辅陈自得自强之兄。朱永叔10陈亨甫陈安仁嘉祐六年。傅之孙。

武举陈说第一人。倪震杨明辉郑子遇(俱闽县人。)邹次凤长乐人。程汝翼第二人。连江人。林轼许必克许士知(俱福清人。)黄赜11永福人。姚浩侯官人。俊之之子。郑炎子遇之弟。

七年庚子童子科先一岁指挥,自今童子举,并要年十岁以下通诵六经及语、孟全文,方许赴试。林公洽长乐人。以四岁全通九经,特授迪功郎。何擢怀安人。以九岁全通九经,特授迪功郎。

八年辛丑黄由榜朱鼎上挺之父。孙格王瑜王宗度陈士表欧赓黄左之12陈永叔黄桷瑾之侄。何庇陈宗训仲谔之弟。李公升泳之从侄。(俱闽县人。《闽清县志》以黄桷为其邑人。)潘士表蒋斌王椿洪绂先寿之侄孙。陈扑陈绰洪公巽浩之侄孙。曾铄丕烈之子。池申方寀时可之侄孙。洪铸元寿之侄孙。陈修亿之弟。(俱侯官人。)陈珪李贲林观国(俱怀安人。《长乐县志》以李贲为其邑人。)张绍张绂陈可行(俱长乐人。)俞南仲林偁(俱福清人。)陈冈古田人。林谷王泰之吴畋萧轸(俱永福人。)黄瑾度之子。葛有兴绍兴三十年解首。(俱闽清人。)陈天宜朱渊潘涓周震宜老之孙。曾晔质之子。陈尧佐以乾道五年学究出身再试。(俱郡人13。)

特奏名林定国黄绾14度之子。陈贲(俱闽清人。)旧志无陈贲,今依县志增入。连楹黄开林惠辅惠,旧志作忠。岳之兄。何孟文(上二人俱长乐人。)张骥高梦卿陈癸15黄延世光宗之子。甘霖商俊福清人。份之弟。黄时中郑冲之(俱连江人。)旧志无郑冲之,今依县志增入。王士廉陈缜第一人。罗源人。见《人物志》。

武举吴贇吴尧仁李叔淮16(俱闽县人。)施子礼怀安人。陈缵黄万石(俱长乐人。)林浩福清人。江伯虎第一人。名南强,唱名日,御笔改今名。林万全(俱永福人。)蒋梦震侯官人。斌之从弟。卢南仲南金之弟。

十一年卫泾榜吕启宗高首卿林士衡潘子仪冠英之从侄。连虞凤林昉郑域17何士显万之侄。余用之郑骧高名世梁昺18(俱闽县人。)杨宜中陈畦杨安郑昌之昂之孙。曾愿汪之侄。(俱侯官人。)林文蔚怀安人。王益祥见《人物志》。陈缵觉先之从弟。前武举登第。陈绾缵之从兄。邹洙(俱长乐人。按县志又有陈晋卿,旧志及《寰宇志》均不载。)李橐陈舜申见《人物志》。(俱连江人。)林瑑遹之孙。林叔起陈子冲林璟遹之孙。林复之林瓌遹之孙。夏允中刘袭薛孟能广东机宜。孟,旧志作梦。(俱福清人。又旧志无林叔起、林复之,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江伯虎前武举第一人。张起宗(俱永福人。)周士贵叶景温(俱罗源人。)黄善陈潮(《寰宇志》无已上二人19。)

特奏名陈谦厚陈浚宋霖之侄。(俱长乐人。)黄舆黄云林森许惠卿陈楠程万林抃连江人。黄嵓

武举林可大王亿赖嘉猷郑显大林宋辅(俱闽县人。)孙祖武郑良佑冯涣20黄公举(俱侯官人。)张泳之吴冲施子美子礼之兄。连向(俱怀安人。)林子望长乐人。黄东连江人。林第一人。林获(俱福清人。)刘方辅永福人。

十三年丙午太上皇庆寿恩上舍释褐潘子直闽县人。冠英之从侄。林弥明长乐人。

十四年丁未王容榜林选茸之子。十三年解首。陈元衡诱之子。林执则21朱著倬之孙。吏部尚书兼侍讲。林千柯垓郑昭先见《人物志》。陈诱公格之孙。陈方陈诚中黄恂伦之子。陈亿沈康林拱之谢伯常柯谦宗梁之曾孙。陈焘林子发郑德美应申之从弟。吴申(俱闽县人。)陈元第二人。陆彦敏蕴之曾孙。林翘然刘松奕之曾孙。吴孝龄方岩起(俱侯官人。)陈絯绾之兄。林岊陈宋烈林时英(俱长乐人。)黄子善22林琪李庚23陈德豫见《人物志》。(俱连江人。)方沂商佾份之弟。朱金发见《人物志》。(俱福清人。)黄宏斗南之子。黄自诚(俱永福人。)林伯成24闽清人。自之子。陈公奉公显之兄。林甫申之弟。(俱罗源人25。)

特奏名黄邦彦公举之兄。马璋玚之兄。郑发林亚文(上二人俱长乐人。按县志又有林龟、高癸,旧志俱不载。)段格余飞公古田人。方荐鹗王良辅魏应之吴季山刘许教黄九龄杨兴之陈梦瑛26陈璟连江人。林应辰

武举许邦光国之弟。潘子震子直之从弟。郑钢陈介石诱之侄。熊武飞之侄。杨举(俱闽县人。)林伯成长乐人。之望之弟。历閤门舍人,知高邮军,终知直州。王复古福清人。江伯夔伯虎之弟。第二人。历东门舍人,终东南第十将。黄浩(俱永福人。)潘子礼闽清人。

绍熙元年庚戌余复榜潘景伯师孙之曾孙。中大夫,淮东提刑。林迪朝奉大夫,广东提舶。陈槱几之孙。林亿千之兄。林挺秀李昭简能之侄。柯时中居永福。李元辅陈士表朝请郎,广州倅。黄广潘灏伯27潘显伯(上二人俱景伯之弟,一本又以为景伯之兄,未详。)黄匀郑行可王元应尧臣之孙。朝请郎,大理寺丞。许俊第(俱闽县人。《长乐县志》以王元应为其邑人。)张益之王旦亘之兄。陈子坚倬然之子。洪搏元康之孙。姚有容房州倅。(俱侯官人。)高惟月中奉大夫。潘文焕李熹仲淹之叔。郑垕曾准椿之弟。省试赋魁,朝奉郎,广东提举。(俱怀安人。)林翥忠辅之从侄。丁悫(俱长乐人。)陈冲连江人。林振仲堪之曾孙。朝奉郎,知邕州。卓石林灼灼,县志作绰。刘植鲍旍潘梅冯钦郑牧之徐次铎(俱福清人。)林演古田人。黄谧黄千里知建阳县。梁发张任国陈仪之柯万卿卢镇28榕之孙。黄甲(俱永福人。)叶宗鲁黄瑄谦之弟。陈朴朝请大夫,邕管安抚。张牧嗣之子。陈拟父与行同榜,通直郎。黄备瑄之子。陈德进张从之嗣之子。大理丞,广东运判。陈与行拟之父。知兴化军。余天迪(俱罗源人。)陈泾寄居长乐,万之侄,贯台州。陈桂寄居湖州。(《寰宇志》无已上二人。)

宗子附进士题名始此。崇祉知南剑州。善岐善峙之弟。彦俑希锡善琪善然(上二人俱寄居连江。)善佳善牧

特奏名陈琦卿29当之孙。陈适正陈友直(俱连江人。)王炎翁章刘三顾林岊(俱古田人。)陈刚刚,县志作逊。葛有成30陈侃黄洽(俱闽清人。)杨霓第三人。鲁之子。陈寅(俱罗源人。)陈惟中陈槐卿陈旦刘岳林袤韩匹萧刘靖林梦卿31黄世德李溥柯杞柯若谷林日休张仲昴欧阳实黄子强32柯端卿谦之子。陈粲章詹绂林虞高癸长乐人。县志以为淳熙十四年特奏。林楶陈枢杜张维林元明林廷英韩缟黄旆33

武举刘伯威34福清人。李若水杰之子。陈云表臣之弟。(俱永福人。)林淮太微之孙。林宋兵卓孝恭黄天瑞郑素行可之侄。刘汉臣韩椿罡之侄。徐珏林昴林高高栖

上舍释褐黄舜俞闽清人。谢升

四年癸丑陈亮榜任一鹗文荐之孙。中奉大夫。李宗申曾噩植之子。大理寺正,广东漕。朱荀敏元四世孙。奉议郎,知宣城县。连士登康时之孙。陈惟如苏端准韩桷寄居岩州。陈克陈至和35锐之子。黄民表(俱闽县人。)陈怡朴之弟。陈典之邵之孙。林子冲之奇之侄。陈忠寿之曾孙。陈武公次公之弟。(俱侯官人。)林复之奉议郎,知潮州。任汇吴功亮吴时亮功亮之兄。(俱怀安人。)陈伯震襄之八世孙。龙图阁学士。陈景年佐尧之孙。黄冲用36(俱长乐人。按县志又有李嵩寄,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陈德一连江人。舜申之子。见《人物志》。刘之邵国均之曾孙。知六合县。郑牧(俱福清人。)旧志无郑牧,“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林师臬古田人。岊之侄。瑞金宰。黄守永福人。《福清县志》以为其邑人。陈万顷葛有立(俱闽清人。)旧志及县志无葛有立,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林冲龙黄士清槐之子。知贺州。黄士特棂之子。镇江倅。黄说(俱罗源人。县志无黄士清、黄说。)林献贯湖州,居永福。林昱福清人,贯泉州。冯多福(众之父。寄居常州。)苏兴甫贯兴仁府。陈梦纬贯漳州。介石之弟。(《寰宇志》无已上五人。)

宗子师叡师懿之弟。汝朴善漴之子。师棠师懿之弟。彦延

特奏名方冈侯官人。陈缜缵之兄。刘毅林岳(俱长乐人。)洪信臣郑梦承(俱连江人。)刘八成福清人。八威之兄。陈炳梁召37卢琳吴尤礼刘慨林择善林岩王挺秀38挺秀,《寰宇志》作之秀。郭东美曾颜林冲之赵昱

武举刘汉臣长乐人。姜必大知万安军。陈试伯39大用之兄。程元鼎知高州。(俱连江人。)许应辰40郭钦方审侯官人。寀之弟。危伯熊黄枢林宜之林翘潘子寓知复州。陈遇亨衢之孙。

博学宏词陈宗召

庆元二年丙辰邵应龙榜邵应祥41郑孝纯陈鉴陈同伯克瑄之族。杨景商大猷之弟。郑唐臣易之子。陈京林景达邵应瑞应祥之弟。任一龙文荐之孙。张可大郑沆柯必卿棐之侄孙。林景中林应龙陈谔阮幡光泽丞。柯龙受棐之侄孙。朱景筌林起莘湖南仑。欧质赓之弟。郑天麟湜之子。(俱闽县人。《长乐县志》以陈谔为其邑人,《福安县志》以阮幡为其邑人。)郑拱擢之弟。张士炳韩同昌国之元孙,桷之侄。叶莫发之弟。历吏部郎中。江西宪漕,终中大夫。方隆时可之曾孙。叶发奉议郎。凌冲琰之侄孙。(俱侯官人。)洪杲公翼之子。潘刚余经国深之元孙。奉议郎。(俱怀安人。)林关立之之侄,贯漳州。陈泳彦君之孙。郑益42王益祺益祥之兄。《寰宇志》及县志俱作梦祺。周申申,《寰宇志》作用。(俱长乐人。)陈权叔连江人。林清之桷之子。中奉大夫,直华文阁,湖南漕。林僖(俱福清人。)余畟复之弟。余亮光庭之侄孙。(俱古田人。《宁德县志》以余畟为其邑人,《罗源县志》以余亮为其邑人。)刘三益永福人。陈一清罗源人。安仁之子。王溆贯绍兴。叶子高贯庆元府。大理评事。叶观贯兴化军。刘宜之贯兴化军。陈季修侯官人。安卿之子。贯泰州。(《寰宇志》无已上五人。)

宗子善蓬古田人。善彬之弟。彦假公宾之子。希梁希魏之弟。崇恪彦搢彦拯之弟。彦彦代之弟。汝悉汝孝之弟。希灏师兰之子。洵夫沂夫之兄

特奏名林概第二人。侯官人。采之弟。徽洲通判。陈淑陈渊陈士显陈旦寿朋之曾孙。(俱长乐人。)木崈连江人。陈戍43周申(俱古田人。)林更严肃林元鼎郑谷商淖陈弼张维詹骥郑钧陈鼎任李沐溥泳之兄。郑起莘44高震之商伉倬之兄。程憙45高实湛衍许仲宏林士器林登之林用中

武举许应辰长乐人。陈大用连江人。陈著永福人。游昌叔46姚挺侯官人。浚之之子。林实之柯国良黄季鹰黄宣陈万石

上舍释褐郑擢侯官人。拱之兄。李琪47弥逊之孙。国子司业。黄膺卿48架阁。(俱连江人。)

五年己未曾从龙榜林登岊之兄。居长乐。汤震傅起岩郑硕郑骏骧之弟。李起渭项梦开奉议郎。池铸寄居连江。方杰朝奉郎。杨惟寅(俱闽县人。)梁丙朝奉郎,知泉州。李冲遇之父。国子监簿。蒲开宗尧章之子。萧杞朝奉郎。江公宜49文叔之子。承议郎。陈孔夙寄居平江。孔硕之兄。林袭自之侄。杨誉询梅卿之弟。姚子材有容之弟。国子祭酒。齐琥(俱侯官人。)王天言李德立刘泳若虚之元孙。陈端(俱怀安人。)林冠英之弟。郡倅。黄岦朝请郎,潭州签判。陈起先自强之族先。县志作霖。高霆(俱长乐人。)敖陶孙见《人物志》。林孝闻大理寺丞,知抚州。陈大雅陈贵谊宗召之子。后中宏词。刘沐贯建宁。潮之弟。林圃(俱福清人按县志又有林邑,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苏大章古田人。见《人物志》。黄实斗南之子。知汀州。柯葆才茸之弟。(俱永福人)。何应酉罗源人。珪之子。知德安府。李大有丞相纲之孙。奉议郎。陈梦建伯珪之兄。(《寰宇志》无以上二人50。)

宗子崇节崇皋之弟。椿夫彦早之子。綦夫侯官人。彦夔之侄。

特奏名谢藻第一人。曾贡禹第三人。椿之弟。侯官人。林德秀万彪习震之弟。林绰然郑洪林曾陈申张天翼陈可速陈禧颜庶万习震彪之兄。刘梦先陈才召陈翼之大方之子。王沂瀛之弟。林浩翥之弟。赵震(上四人俱长乐人。)倪翼罗源人。允之侄。黄玙51梁廷仪52陈瀛林宋钧陈元卿53林亨孙林果侯官人。寀之弟。魏谦朱时陈钦之陈瞳54

武举陈良彪第一人。陈万春垓之父。知雷州,终侍讲。(俱长乐人。)洪文举马万里林早夙之族。陈涣陈宗襄李亮第三人。

嘉泰三年55壬戌傅行简榜柯诚中陈俞叶柟明之之侄。陈梦章余梦泰杨景良林光敖陈士表岘之子。知岳州。李增兴(俱闽县人。《侯官县志》以杨景良为其邑人,《寰宇志》无陈士表。)王同亘之子。架阁。丁谦林半千淮西提刑。姚同江岩公陈端甫(俱侯官人。)田元晋质颐之弟。林揖56(俱怀安人。)林得中南剑州通判。卓然林晋之(俱长乐人。)《连江县志》以晋之为其邑人。张邦用县志以为庆元五年释褐,盖误。赵琯陈槐卿少英之子。侯国(俱连江人。)陈紘鲍介然(俱福清人。)林森古田人。萧轙国钧之子。李伯垕(俱永福人。)黄孟永罗源人。朝议大夫。潘子京冠英之子。郑震居闽县,贯建康。吴俯居侯官。肪之曾孙。贯江阴军。张涣臣赵綝贯解州。林子正贯抚州。(《寰宇志》无已上六人。)

宗子性夫浙东安抚。希绎夫彦夔之子。汝臣汝仞善秉之子。汝珫彦侯彦传之弟。绳夫綦夫之弟。希洵宗洽57汝鄹

特奏名任伯岳闽县人。文茂之弟。陈万修坦然之子。黄燮宜之父。张黄中陈衡之(俱长乐人。)陈朝英少英之族。陈应求与陈朝英又见开禧元年特奏,未详孰是。黄佺黄,县志作董。(俱连江人。)詹纬陈世公孙说张孝达郑杲陈卤倪骏郑桂林采柯棠郑瀛潘子俨子仪之弟58。

武举曾亨甫闽县人。林克永福人。姚简中吴震黄桂后登嘉定元年进士第三人。

博学宏词陈贵谦宗召之子。江苏提刑。

三年车驾幸太学该恩陆仲逊吴达之林访59林溥林时中陈元修林景庄王榕轺之弟。

两优释褐林坰侯官人。国子司业,湖北提刑。

开禧元年乙丑毛自知榜周鼎来毅之孙。杨公俊省试赋魁,大猷之族。陈瑢太亨之子。监察御史,终宗正少卿。刘炳文商衡之侄。黄灏毅之侄。朝散大夫,刑部郎中。林执善桷之族。陈秀麟元圭之族。连懋逢辰之子。李万传陈垓禾之孙。直宝章阁,淮东提举。林应行罗谊林鍧许公玉林子昌诸天祐60陈61孔硕之子。见《人物志》。李成大62宝庆初转对,阴诋真德秀诸贤,拜监察御史,复论德秀及魏了翁、杨长孺、徐谊、胡梦立宜重加贬窜,除右正言,进左司谏,权刑部侍郎。端平初,洪咨夔、吴泳先后论列,窜潮州。成大天资暴狠,心术险,凡可贼害忠良者,率多攘臂为之,与李知孝、莫泽号“三凶”。李起岩迈之族。(俱闽县人。)吴应龙均之侄孙。林公绍谢伯恭奉议郎。黄从枢之侄。朝奉大夫,知韶州。曾应甫晏之曾孙。杨宏中宜中之弟。见《人物志》。姚自有容之弟。承议郎。黄公谨崇之孙。阮登寄居罗源。(俱侯官人。)曾鼎春之侄。余震青深之族。姚默卓山甫郑志学杲之弟。陈甲公格之族。(俱怀安人。)郑选长乐人。邦彦之孙。《寰宇志》以为长溪人。丘师陶刘庞八成之子。前知瑞州。姚直夫(俱福清人。)旧志无姚直夫,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陈王度63永福人。葛从龙省试第二人,朝散郎,监丞。黄庸定之弟。薛东陈恺64通直郎(俱闽清人。)陈逵罗源人。公奉之子。历监丞,知楚州。陈垕居长乐,贯平江。黄容居永福,斗南之族,贯常德。吴当可竽之子。历监察御史,终中奉大夫宫观,居江阴。(《寰宇志》无已上二人)

宗子汝云善晤之侄。师詹彦珽必广崇璟之子。汝玖汝竣不敌之侄孙。汝固寄居连江。朝议大夫。伯豫彦侗彦代之弟。汝嗣汝悉之弟。汝信善秉之子。

特奏名辛晔炳之侄。韩辉卿彰名之兄。余侗利宾之曾孙。(上三人俱侯官人。)郑宁卿易行可之弟。张万黄端马春卿杜锡百林百顺浃之孙。王默鲁洵美陈存中林见独郑震陈绚林岿赖行之陈震余宪丁似杨继先杨鲁李炎之鲍景郭成章潘迈李观黎良能高评陈安石余子韶

武举郑公侃第一人。陈子连江人。历阁门舍人,终知封州。林訾郑嗣之椿年之子。知化州。章德高林岩起施国威古田人。吴继仲林登惟扬之侄。

特奏名林复之程君举65萧翼陈天骥

嘉定元年戊辰郑自诚榜许应龙仲容之子。见《人物志》。吴实卿65朱起章化诞之子。任应龙文荐之孙。朝请郎。邓复黄德洪溥之孙。连德嘉逢辰之弟。周霖伟之族。郑仲路肇之之子。知连州。林少从鍧之弟。陈震南美之族。除监察御史,终大理少族。陈时举陈子是聪之子。承议郎。叶棠柟之族。陈元之同伯之兄。(俱闽县人。)黄桂第三人。邦彦之子。嘉泰二年武举出身,太常少族。徐范左史。见《人物志》。曾梦传伉之元孙。黄顺卿邦彦之子。主管官诰院。陈元震椿年之族。朱伯旻(俱侯官人。)郑斯立郑阐珍67志学之弟。陈道卿(俱怀安人。)陈朴厚贯宁国府。宋霖之孙。陈有声陈景仁致一之孙。朝请大夫,江西帅参。(俱长乐人。《寰宇志》无陈朴厚、陈有声。)孙德舆晞甫之子,江西提刑,特旨一子恩赐。林获贯临安府。淳熙十一年武举,知梅州。陈去非林之昺陈起(俱福清人。旧志无陈去非、林之昺,而《寰宇志》及县志有之,今增入。)高子升68见《人物志》。施渐国威之兄。(俱古田人。)黄安之上舍谧之侄。黄与教官第一人。子春之侄。梁子张京之弟。冯三杰巽好之侄。张豹变云翼之族。终都府。郑梦钓知刚之孙。(俱永福人。)郑自诚第一人,童子科免文解,湖南漕试赋魁。见《人物志》。黄燮俑之子。(俱闽清人。)朱实之知兴化军。沈更寄居温州。陈公益贯庆元府,寄居闽县。兵部侍郎兼侍读。(《寰宇志》无已上二人。)

宗子绩夫69繇夫綖夫(上三人俱彦夔之子,侯官人。)必兴崇祉之子。崇萃汝孚之子。彦傜汝诚善佳之子。彦仞公宾之子。汝庞善障之子。崇厪汝探之子。与袞70省试职应第一人。知南安军。

特奏名郑次魏陆明远侯官人。楠之从侄。陈复林昺长乐人。黄庠璧之叔。林汝能喦之侄。(俱永福人。)郑实林宗鲁陈元卿(俱闽清人)林公瑞潘随(俱罗源人。)林翘如潘子则陈言应林诚之邦符之侄。陆嘉礼叶昌之黄士玠罗源人。

武举黄良箕永福人。谧之子。王西应祖道之曾孙。陈秉硕赖嘉言高经连江人。林万春

特奏名赖鸣嘉言之弟。郑议之公倪之兄。李叔瀛

博学宏词陈贵谊庆元五年进士。详见《人物志》。

四年辛未赵建大榜叶应辰陈辰71定国之侄。郑景仪林赵卿郭泳张宗刘该松之子。黄之望寄居连江。洪卯铸之族。陈伯宽南美之族。萧崧申张辅居永福。阮宾朱春周千里震之子。林复之72黄飞蔡公申知惠州。(俱闽县人。《福安县志》以阮宾为其邑人,《寰宇志》无陈辰。)李照黄登南剑倅。徐孝显陈飞陈真卿黄恺詹之曾孙。刘庚梦先之侄。任士宁陈彦信复之兄。(俱侯官人。)刘浩知邵武军。刘珙林枢桷之兄。朝奉郎。陈云(俱怀安人。《寰宇志》无林枢、刘珙。)张羽中朝奉郎,左司郎官。黄宜73宗学博士。蔡缶陈子愚黄千钧74(俱长乐人。)陈德林寄居平江。奉议郎。黄袭甫知建安县。(俱长乐人。)孙礼舆晞甫之子。建昌倅。陈祐孙75林良显省试赋魁。禧之弟。知连州。(俱福清人。)郑良辅76潜之弟。朝散郎通判。林元国子录。黄梦高(俱永福人。《寰宇志》以郑良辅为闽县人。)张庠张磻翮之孙。历礼部侍郎,权兵部、吏部尚书,以补缺程元凤论罢。宝祐中,拜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封长乐郡公,赠少师。(俱罗源人。)李韶贯平江。宁之弟。见《人物志》。李宁之韶之兄。知昭州。林护上舍。贯兴化县。陈直言77贯临安府。罗源人。(《寰宇志》无已上四人。)

宗子必取必兴之弟。朝奉郎。彦遏时嘉董夫之姪。希与玑董夫绛夫彦搢之子。栉夫居连江。知剑浦。俞夫希涘夫崇春汝玖之侄。谱夫希予

特奏名田颐怀安人。元晋之兄。姜师恪郑公岳林逢午郑骐(俱长乐人。)林应辰古田人。朱绂永福人。萧鉴78张述(俱闽县人。)黄文羽推则之孙。林钦天70寄居长溪。(俱罗源人。)余游吴利见徐公信陈伯谦郑靖南若砺陈云卿林文陈仲杞张夔张炜陈公柄郑伯忠王明之许梦松林暠邹广声杨勋何自正王企林杲黄廷杨少发

武举洪丹浩毅之族。张公复陆源彦敏之侄。方于宣省元。时可之族。(俱侯官人。)林卿云80

七年甲戌袁甫榜张正子嵩之侄。知靖州。朱晋张元简时修之子。沿江制置副使。李泽卿王立节湛籲循之侄。曾善亨甫之兄。(俱闽县人。)陶季诗陈汲居长溪。最骏之族。陈子震吴文震余观国经国之弟。知邵武军。郑光增奉议郎。郑自得畋之曾孙。李遇中之子。监察御史,秘书监。陈义和典之侄。前国子监簿。林仁伯先民之族。张焕叶仪凤黄林发泽庚之孙。方羽中卿寀之子。奉议郎。(俱侯官人。《寰宇志》无叶仪凤。)刘拱辰洪若水戴杰(俱怀安人。)曹伯成81长乐人。林子升连江人。宣教郎。林倚林炎桷之族。寄居严州。承议郎。陈絯颜惟直《寰宇志》颜作顾。郑垕(俱福清人。)唐麟古田人。柯适别院省试第一人。垓之侄。漳州通判。陈绾(俱永福人。)黄起宗庸之侄。陈季林峤之子。(俱闽清人。)黄俫82瑄之族。奉议郎。黄钦俫之族。奉议郎。黄梦颖瑄之子。法曹参军。(俱罗源人。)李士炜侯官人。伦之孙。贯泉州。李卫赵丰亨寄居平江。许澡83(《寰宇志》无已上四人。)

宗子时讓汝恋84檖夫彦曦之子。崇祉知漳浦县。(上二人寄居连江。)汝惓崇俪与奕县志作汝奕。希与奕之父。(上二人俱古田人。)彦仟公宾之子。汝檖汝峻之弟。希沅85希洵之弟。崇思璱夫彦行之璱。

特奏名张澈第一人。泽之兄。寄居福州。王轩轺之兄。曹渭黄锷蔡褒怀安人。郑安夫吴腾(俱长乐人。)张焕竑之弟。林夔孙见《人物志》。阮亨谦(俱古田人。)曾华林晞吕誉之子。王惟月方梦申时可之族。高邃李大壮纲之孙。杨勋卓应罗源人。陈合郑潜希纯之兄。萧万里

武举陈孝严福清人。知光州。刘益珙之弟。王介柯梦旗子冲之兄。知雷州。柯子冲省试第一人。梦旗之弟。(上二人俱永福人。)

试中教官陈云

十年丁丑吴潜榜王惟祺郑良臣第二人,省魁。钦之兄。太常寺博士。陈士机之曾孙。黄辰显潘继伯潜辟之族。刘勺林士宗士衡之弟。李公沆中之侄。居长乐。陈栗泾之子。连嵘梁琮大任之孙。陈德遇86郑清卿林应辰士衡之族。池升林观过夙之从侄。粮科院。邓夔陈士介潘观刚之姪。(俱闽县人。)杨公羽林紘连世荣士登之子。王万同之弟。方应祥时可之元孙。郑应龙吴文龙应龙之兄。方禹锡时可之族。(俱侯官人。)李仲淹之曾孙。余伯泰(俱怀安人。)陈调一87舞申之子。知新州。李监88广东提举。包荣父奉议郎。(俱连江人。)林珪仲之孙。奉议郎陈伯鼎林宗烈姚亨震(俱福清人。旧志无宗烈、亨震,而《寰宇志》及县志省89之,今增入。)力起处州倅。唐璨最之孙。见《人物志》。余梦锡90宋兴之子。(俱古田人。)陈兴龙吴丙惠州通判。梁子强子张之兄。承议郎。陈垓省试赋魁。居长乐。淳祐中为监察御史,除左司谏兼侍讲,迁侍御史,与郑寀、周坦辈排斥善类,见讥公议。宝祐初,宰臣奏其贪赃不法,谪潮州。梁廷兰91(俱永福人。)黄孽闽清人。瑾之子。黄之望罗源人。茂才之侄。奉议郎。《连江县志》以为其邑人。秦文焕贯袁州,居怀安。林公庆92(《寰宇志》无已上二人。)

宗子汝瑀与官彦传彦嶓喻夫93彦代之子。与琳与玑之兄。与玖与琳之兄。汝腴不敌之孙。汝佩以夫彦括之子。寄居长乐。见《人物志》。彦倪公宾之子。与侍汝登古田人。善逵之子。知石城县。与枳与环师弁94与宰崇棠时铸汝晃

特奏名陈珏柯焕宗95谦宗之弟。张夔谢自信冯典(俱长乐人。)张参武举。北海之兄。永福人。万搏陈子喻96梦纬之弟。余游刘从龙郑籍陈公升林正谔陈应时刘孝友林士瞻颖之孙。叶伯秀(上二人俱连江人。)苏盛甫曾复贡禹之族。陈士蒙侯宫人。次公之子。

武举朱梦得陈聿甫连江人。黄子议永福人。陈端

十三年庚辰刘渭榜郑颐孙97林子阳林应运林公演黄士革居长溪。陈如晦余庆之族。林叔震寄居泉州。周说鼎来之子。林公庆杨时升陈子直王庭黄亮连少嘉南夫六代孙。徐敏功98寄居庆元府。黄复99居长溪。陈光大畦之侄。魏复亨梁梦庚潘可叔衢之元孙。宣教郎,淮西运干。(俱闽县人。)王振父卢壮父同父之弟。太府少卿,兼直学士院。曾龄噩之兄。彭爚公永之孙。历架阁,终南外宗院。叶一新能报之曾孙。曾韶显100伉之孙。吴易简元衡之子。居永福。(俱侯官人。)陈寅亮王振王泰定震定之兄。陈澄子(俱怀安人。)陈子诚子愚之族。周角徐汉章锳之兄。林堦(俱长乐人。)陈景明刘垕(俱福清人。)旧志无刘垕,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林敏省试第二人。古田人。何守约黄起渭知富阳县。黄若凤毅之孙。(俱永福人。)黄师参景说之子。国子正南剑添倅。徐梦得池洙(俱闽清人。)任友龙第三人。文荐之孙。贯建昌,居闽县。婺州倅。李公缙起岩之侄。贯平江,居怀安。柯亨宗端卿之子。贯绍兴,居侯官。(《寰宇志》无以上三人。)

宗子崇玚紃夫彦夔之子。绹夫101紃夫之弟。(上二人俱侯官人。)崇仿通判安吉州。崇栗汝国之子。(上二人寄居连江。)崇能崇侯淮东提举。希平崇葸与灏希平之子。汝清汝仇崇姓崇恪之弟。

特奏名叶林闽县人。林国英黄林茸林逢午张早邹昞(俱长乐人)。卢垕镇之子。黄闶102(俱永福人。)郑莹中闽清人。陈士龙罗源人。潘唯陈行申叶应辰陈曾之龙兴之叔。陈士骥童子举。黄古心103古学之兄。陈衡材陈应求嘉泰二年、开禧元年特奏俱有是名,未详。张暄郑光定黄祁梦高之侄104。

武举曹翥105卢德宣莫应辰郑天翼黄元吉106

十六年癸未蒋重珍榜谢观国藻之族。知广州新会县。张如愚宗传之父。知潮阳县。杜辅良寄居罗源。郑清子曾公益107戴翼知邕州。冯惟说任一鸣一谔之弟。陈瑄大亨之子。任惟明一鸣之弟。陈士修士表之弟。郑公孙陈子颐坚之之兄。知永丰县。(俱闽县人。)陈梦庚襄之八代重孙。陈元凤曾必大梁柱黄修革之子。宝庆府倅。陈应龙太常博士,广德军添倅。游继荣省试第二人。叶及新陈著士表之侄。(俱侯官人。)林桷通直郎,建宁教官。刘天乙林譱明卓杰廖福孙108(俱怀安人。)陈逢寅郭109(俱长乐人。)林明之仲堪之孙。林杲陈棐林济林琥林炎申之孙。大理丞。(俱福清人。旧志无林杲、林济,而《寰宇志》及县志有之,今增入。)王公廙苏士洪(俱古田人。)林宋讳110永福人。昱之叔。广东提刑。葛崇节从龙之侄。大理寺正,广东运判。郑德起元枢之子。知兴化军。(俱闽清人。)黄万罗源人。彭梦牛后改名耕道。寅之子。李任韶鉴之弟。贯平江。终朝请郎。黄炳贯泰州。(《寰宇志》有已上三人。)

宗子汝崇沆噩夫彦偶公宾之子。希丰汝潢111彦溧崇赳必英崇玠之子。必渐崇宇之子。赡夫112毅夫之兄。居永福。崇湲113涌夫沃之之兄。崇璱必偲必渐之兄。夫

特奏名刘叔侃黄梦起(俱怀安人。)郑澥陈溥114多福之子陈梦良(俱长乐人。)黄信李应东(俱连江人。)旧志无应东,今依县志增入。程若中古田人。本州解魁。陈梓罗源人。周宁甫陈孝林昉叶端亮宋复115方寅侯官人。时可之侄。郑衎黄巩林畴张子华郑江陈概潘逵杨梦春杨梦传麦国田116陈井

武举郑自夺117刘垕徐国英林霆何士龙

(原书下缺两页)

宗子□与侔与官之兄。汝偪汝仇之兄。耆夫忍夫之兄。夫悌夫慨夫之兄。希诲希誧之兄。彦籥彦籥118梴夫寄居连江。崇仰崇祉之弟。时来公辅之曾孙。沂夫善崇棠之叔祖。汝腾善之侄。见《人物志》。汝淞119不敌之侄孙。(上三人俱古田人。)敟夫120彦根

特奏名林石第一人。居福清。吴中鲁杨寘申121黄元恭林一龙122黄升林衢亨黄瞳123岳之子。杨云庆陈士泰伟然之孙。郑经(上三人俱侯官人。)张翊穆之曾孙。郑士宗郑应龙黄不欺(俱罗源人。)杨郭沆林灏林梦鉴林得同(上二人俱连江人。)旧志无此人,今依县志增入。

武举方枢第一人。审之子。陆深杨士倬敏中之侄。(上三人俱侯官人。)洪应宣升之侄。方桷许袭龙陈武伯

释褐刘卿月郑斗祥林任贵州推官。郑仕谟西州宗教。(上三人俱福清人。旧志无林任、郑仕谟,今依县志增入。)林应龙陈郃124永福人。云之子。陈昱伯罗源人。千能之子。宗学博士。

绍定二年己丑黄朴榜陈松龙省元。大理司直。方仲嘉禹锡之弟。林伯顺武博,处州添倅。连同之得嘉之弟谢谦之观国之从弟。陈桂芳正任之侄。潮州教授。湛霖衍之孙。连士首琪之叔。陈伯圭125炳石之子。泉州教授。张元嘉拯之子。苏士穆省元。居古田。大璋之子。知安福县。黄昌(俱闽县人。)黄朴第一人,历馆阁、吏部郎,终广东漕。余正章以贵运干。陈鉴明南省经魁。居连江。瑜之叔。徐孝忠显之弟。李虞卿公缙之兄。黄用宾居长乐。杨岦宜中之叔。陈同叔曾之之侄。李宗勉国辅之侄。林机应辰之侄。潘立本居长乐。津之兄。(俱侯官人。章以贵,一云永福人。)卓炎子黄伯龡126(俱怀安人。)林开先安上之元孙。游梦春吴建中(俱长乐人。)陈高子炎子之兄。终架阁。刘汉英(俱连江人。)林公度公俊之弟。刘应东贯太平州。潮之孙。丘元龙师陶之侄。知晋江县。高建翁(俱福清县人。)张梦庚古田人。黄涛直宝文阁,知吉州。张楠贯太平州。广东运干。卢宁师孟之孙。(俱永福人。)陈荐子闽清人。癸之侄孙。知东筦县。林贡孙罗源人。彭霆震贯泉州,居闽县。陈瑜省试第五人。贯兴化军,居连江。鉴明之族。林公志贯隆兴,居福清。公俊之弟。通判泉州。彭寅何士颐孟端懿朱珏林德宜周俌(《寰宇志》无彭霆震以下九人。)

宗子琯夫127崇玱古田人。汝钱之侄。汝再汝催之兄。夫噩大之弟。崇溁崇掖崇櫜居连江。汝固之子。崇莘崇宇之弟。与琨时现师滨128

特奏名徐武子任一清一谔之弟。王梦重施良臣王应嘉(上二人俱长乐人。)孙梦县志作梦龙。郑则仁林雄县志作雄暨。陈允中允,县志作元。王公成王梦有有,县志作贤。黄公定(俱连江人。)张朴黄棫129(俱古田人。)郑有开郑元吉林昺冯佑(俱永福人。)丁泰亨130郑有光陈光林掞周起何岗说之子。王是龙应之弟。王介雍131张纲穆之曾孙。陈伯蒙林鲂曾丙孙侯官人。梦博之弟。刘季冲蒋振张行简崔观连琪陈粟黄皆植郑德豫林宋达任鉴一清之兄。李特卿陈梦符林显亲徐公备公信之弟。黄古学朱涛夫132许维岳陈谟存大之父。陈景垕潘泰亨任仪叶逢午陈自立林箕林仪之陈梦牛郑豹变连中立林总国陈宜中陈汝迁叶槱林泳陈致和王翼起(上四人俱罗源人133。)

武举黄浩改名吉。永福人。

特奏名周师望第一人。古田人。

四年辛卯释褐林公俊福清人。公度之兄。太平州通判。

五年壬辰徐元杰榜郑石张济之陈光庭南美之叔。陈一鹗南剑州司理。张鲁仲居永福。云翼之子。陈信岘之孙。高元裕居长乐。靳盈之主管官诰院。林云士衡之子。知宁化县。(俱闽县人。)陈南美洪梦龙升之侄。通判。黄复古居永福。监泉州石井镇。陈子智张天定伯宗之孙。吴卿134龙应之从兄。王獬王必张泰定之子。(俱侯官人。)张卿明何涣擢之子。陈由魏牧王子端(俱怀安人。)郭正子本州解元,廉州教授。张镇第三人。羽中之子。通判绍兴府。陈子椿景仁之侄。童科永免。(俱长乐人。)黄钧林经德(俱福清人。按县志又有陈章,旧志政《寰宇志》俱不载。)林贵谦郑公玉朝请郎,通判潭州。蒋逢午135(俱古田人。)黄一震珪之侄孙。

萧涓国梁之侄。(俱福清136人。《连江县志》以黄一震为其邑人。)陈惟月罗源人。林元晋贯兴化军。武学博士。林溶贯安庆府。(俱居长乐。)

郑益祥贯临安,居福清。斗祥之弟。王璞是之子。知潮州。(《寰宇志》无以上四人。)

宗子崇137汝云之侄。必鹗138寄居连江,崇秘之子。崇曒汝琐之子。汝善践之子。崇槃崇林之弟。埜夫思夫之弟。时时铣之弟。淄夫崇139瑥夫时歆

特奏名庄140林升古田人。林时发闽县人。亿千之弟。陈应忠高明远怀安人。林綵岊之侄。李嵩寄林绛采之兄。许奇祥(俱长乐人。)陈若森子择之侄。黄公权郑梦高(俱连江人。)游梦开福清人。士衍之孙。王应甫邬之邵(俱罗源人。)任起滨王洽雍介雍之兄。陈梦钖何孝彰黄奎大名之孙。王孔硕方泳林壮行李云龙贯临安。贵之侄孙。詹万石林达张虞凤叶元龟黄椿王采黄泳陈贵谠王浩士奇之从姪。曹庚陈中实林扬郑应龙杨敏中王士登王吉王端甫刘田郑应翘陈靓蒋季纲郑隆本陈梦雷陈梦星张茂实林一龙141

武举刘梦浩长乐人。黄东叔永福人。张靖山觷之曾侄孙李师武亮之子。

释褐李日新邓景辉古田人。陈问闽清人。

端平二年乙未吴叔告榜潘牥第三人。子仪之孙。见《人物志》。张兴龙架阁。林存见《人物志》。郑发先郭梦龙陈梦炎定国之曾孙。王漳陈坰省试别头赋魁。禾之孙。江州添倅。陈应甲142梦纬之子。主管西外睦宗院。林似孙林端起(俱闽县人。)曾希林必大之姪。谢正卿藻之子。赵孺子(俱侯官人。)陈湜余帝与143张仕义应卯之叔。林从实(俱怀安人。)陈实又新之子。潘午亭144陈子植溥之子。陈炎子高子之弟。三省架阁。(俱长乐人。)张尧翁居永福。林漫兰斗南(俱连江人。)林希逸解试、省试赋魁。介之侄孙。《见人物志》。许一鸣(俱福清人。)陈继祖贯闽县,居古田。德应之叔。林昱内舍省试第五人。永福人。宋约之弟。叶天祐贯侯官。玮之曾孙。叶哲佐145(俱罗源人。)连履孙陈容郑如祖王龙应146林应炎陈福龙丘升贯广州,居福清。陈梦龙裘牲张宗传陈登黄师心阮嘉谋(《寰宇志》无连履孙以下一十三人147。)

宗子时绂夫绾夫与148与必萃崇萃之子。崇礼时洵夫之子。

特奏名林应辰林梦庚复之之子。陈纲陈应洪张春卿陈举湛露林定孙杨冯昌郑应龙陈大用149林宋杰郑开先张梦荐搢之子。陈梦雷张椿陈仝中林梦麟罗镇林伯耆刘应奇150叶重开林梦骥李汝(上二人俱连江人。)旧志无汝,今依县志增入。何宗日151林震龙王端甫王三俊林一龙陈梦星林晞白张茂实郑景舒高信己黄彝叙152罗从直林楷杨倬潘子震潘庚潘朝泊黄逢时曹梦祥赵若翁长乐人。蒋辅国逢午之父。陈元林子高程戬(俱古田人。)陈有之上骥之子。柯逢垓之子。(俱永福人。)林师回林忠清陈次公祥道之族。(俱闽清人。)陆梦良倪禹钧元翼之族。林赣孙仲龙之侄。(俱罗源人。)

武举洪震李先登连江人。刘日起

嘉熙元年丁酉上舍释褐陞夫彦挺之子。

二年戊戌周坦榜邵泽陈士登居永福。云之子。林奭元奋之孙。通判宁国府。刘同叔欧阳起鸣(俱闽县人。)许文岳姚逢午省试第一等。震特之兄。王履定泰定之弟。黄士度顺卿之侄。陈存夫炳谟之子。建安尉。(俱侯官人。)林昌泰枢之子。郭元龙(俱怀安人。)常挺省试赋魁。《见人物志》。陈幼学鉴明之子。端平元年解元。黄宜(俱连江人。)刘龙发彭梦林153颜公起(俱福清人。刘龙发,旧志以为福安人,彭梦林,旧志无林字,《寰宇志》以为宁德人,皆误。按《福清县志》又有陈酉木、林宜公,旧志及《寰宇志》俱不载。)谢德垕黄颖恭之侄。林约(俱永福人。)黄涣师参之弟。陈振龙黄玠辰昷之子。林应龙(俱闽清人154。)陈天兴155孝嗣之侄。黄纲诜之子。林日华(俱罗源人。)林以立156贯夔州居长乐。徐华老贯建宁。凤之子。陈中孚贯泉州,居侯官。才弼之曾孙。徐梦发贯建宁。凤之子。张应卯林潮孙姚震郑炎马岩叟林翊龙许子正(《寰宇志》无林以立以下十一人。)

宗子时册与必157与讵时寄居连江。慈夫之子。希志士师之子。与159希梾必560与琟与与宝

特奏名王宗合第一人。贯绍兴。居福清。黄恭第二人。居永福。颖之叔。郑伯麟第三人。刘应神161郑应明林仲翼俞梦传(俱连江人。)黄梦龙黄应雷林应之杨文震(俱罗源人。)魏成甫李发先162大有之侄孙。刘天从泳该之侄。潘子震陈震孙黄公著郭岊正子之弟。林时龙陈深夫谢仝李寓陈应庚何挺午陈松余吕正陈德舆张士滋陈厚卫福孙怀安人。张甲绍之仲子。何梦益(俱长乐人。)陈大昕163黄甲(俱古田人。)陈浚陈子昂黄三凤韩梦说(上三人俱永福人。)黄师伋黄师轲焕之弟。池伯益林忠清(俱闽清人。)林公望陈逢午郭文焕李宗凯汪公昭陈光祖林有泽陈行简何善甄林一龙南璋潘庚柯傅程武选张元龙黄嘉猷陈梦星李公益陈若泉陆梦吉高辙陈应申164连安中林朱黄以宁李国选梁中行罗从直王参林梦辰陈诜景茂之侄。林钟165

武举林虎臣黄南叔永福人。东叔之弟。閤门舍人。项雷发潘达伯冠英之孙。林士珂林褎然郑景温林浩

特奏名林仲龙吴楠黄有翼永福人。

词学科卢壮文166侯官人。林存

校注

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郑鉴”。

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翁颐之”。

3《三山志 人物》作“俞伯宽”。

4《三山志 人物》作“倪子猷”。

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林梦英、王万全、高迈”。

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庄大成,永福人”。

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姚如默”。

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郑应中”。

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姚祖赓、杨楫、刘岳、王宗浩、林刘举”。

10《三山志 人物》作“林永”。

1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黄颐”。

12《三山志 人物》作“黄佐之”。

1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林尧辅”。

1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琯”。

15《三山志 人物》作“陈葵”。

16《三山志 人物》作“李叔准”。

1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郑棫”。

18《三山志 人物》作“梁禺”。

1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方寿曾,福清人”。

2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冯焕”。

21《三山志 人物》作“林执纲”。

22《三山志 人物》作“黄子美”。

2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赓”。

24《三山志 人物》作“林伯诚”。

2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林伟,福清人”。

26《三山志 人物》作“陈梦英”。

2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潘颢伯”。

28《三山志 人物》作“卢埙”。

20《三山志 人物》作“陈锜卿”。

30《三山志 人物》作“万有成”。

3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梦钦”。

3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自强”。

3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王以泽”。

34《三山志 人物》作“刘八威”。

35《三山志 人物》作“陈志和”。

3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王冲用”。

37《三山志 人物》作“梁吕”。

3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王廷秀”。

39《三山志 人物》作“陈诚”。

40《三山志 人物》作“许应承”。

41《三山志 人物》作“邵应清”。

42《三山志 人物》作“郑邑”。

43《三山志 人物》作“陈成”。

44《三山志 人物》作“郑起华”。

4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程熹”。

46《三山志 人物》作“游叔昌”。

4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瑱”。

4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黄肤卿”。

49《三山志 人物》作“汪公宜”。

50《三山志 人物》尚有“郑汲、林申”。

51《三山志 人物》作“黄屿”。

5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梁廷仪”。

53《三山志 人物》作“陈元钧”。

54《三山志 人物》作“陈曈”。据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赵震单、刘颀”。

5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嘉泰二年”。

56《三山志 人物》作“林棹”。

5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崇洽”。

5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张黄中”。

59《三山志 人物》作“林昉”。

6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储天祐”。

6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陈靴”。

62《三山志 人物》作“梁大成”。

63《三山志 人物》作“陈三度”。

64《三山志 人物》作“陈垲”。

65《三山志 人物》作“程国举”。

66《三山志 人物》作“吴宝卿”。

67《三山志 人物》作“郑兰珍”。

6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高子昂”。

6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缜夫”。

70《三山志 人物》作“兴襄”。

71《三山志 人物》作“陈晨”。

7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履之”。

73《三山志 人物》作“黄宣”。

74《三山志 人物》作“陈子卿、黄子钧”。

75《三山志 人物》作“陈孙”。

7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郑良翰”。

77《三山志 人物》作“陈宜言”。

78《三山志 人物》作“萧鉴之,与张述两人均闽清人”。

7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钦夫”。

8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郑容”。

8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曾伯成”。

82《三山志 人物》作“黄涞”。

8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许藻”。

8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汝銮”。

85《三山志 人物》作“希沇”。

86《三山志 人物》作“陈德通”。

87《三山志 人物》作“陈调之”。

8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李鉴”。

89“省”疑为“有”之误。

9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余梦赐”。

9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梁庭兰”。

92《三山志 人物》作“林公度”。

93《三山志 人物》作“踰夫”。

9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师升”。

95《三山志 人物》作“柯焕文”。

96《三山志 人物》作“陈子瑜”。

97《三山志 人物》作“郑颐”。

98《三山志 人物》作“徐敏公”。

99《三山志 人物》及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均作“黄履”。

10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曾绍显”。

101《三山志 人物》作“绚夫”。

102《三山志 人物》作“黄闳”。

103《三山志 人物》作“黄古之”。

104《三山志 人物》尚有“龚郯、程少杜”。

105《三山志 人物》作“曾翥”。

10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尚有“陈湜”。

10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曾公盛”。

108《三山志 人物》作“廖福”。

109《三山志 人物》作“郭岳”。

110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苏志洪、林宋炜”。

111《三山志 人物》作“汝璜”。

11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瞻夫”。

113《三山志 人物》作“崇瑗”。

11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溥”。

115《三山志 人物》作“宋”。

116《三山志 人物》作“陈国用”。

11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郑日奋”。

11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希仡”。

119《三山志 人物》作“汝倯”。

120《三山志 人物》作“夫”。

121《三山志 人物》作“杨寘甲”。

122《三山志 人物》作“陈一龙”。

123《三山志 人物》作“黄曈”

124《三山志 人物》作“陈邰”。

12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伯奎”。

126《三山志 人物》作“黄伯和”。

127《三山志 人物》作“馆夫”。

128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献夫”,《三山志 人物》尚有“夫”。

12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黄棫”。

130《三山志 人物》作“丁亨泰”。

131《三山志 人物》作“王雍”。

132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朱焘夫”。

133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黄公成”,《三山志 人物》作“黄公定”。

13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吴瑶卿”。

135《三山志 人物》作“薛逢午”。

136上已有福清,此处福清显为闽清之误。

137《三山志 人物》作“崇绛”。

138《三山志 人物》作“必谔”。

139《三山志 人物》作“崇”。

140《三山志 人物》作“庄岳”,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庄”。

141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张滨子、任起滨”。

142《三山志 人物》作“陈应申”。

143《三山志 人物》作“余帝兴”。

144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潘午亨”。

14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叶悊佐”。

146《三山志 人物》作“王应龙”。

147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尚有“郑土谧、陈淮、陈垲”。

148《三山志 人物》作“与岕”。

149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林大用”。

150《三山志 人物》作“刘应琦”。

151《三山志 人物》作“何日宗”。

152《三山志 人物》作“苏彝叔”。

153《三山志 人物》作“彭梦”。

154《三山志 人物》林应龙作“闽县人”。

15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天与”。

15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以正”。

157《三山志 人物》作“时丹、时、必宣”。

158《三山志 人物》作“时巡”。

159《三山志 人物》作“与官”,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作“与宦”。

160《三山志 人物》作“必”。

161《三山志 人物》作“刘应辰”。

162《三山志 人物》作“李发光”。

163《三山志 人物》作“林大昕”

164《三山志 人物》作“陈应甲”。

165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黄梦龙,罗源人”。

166乾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卢壮父”。

卷之四十八

选举

科第

福州府

〔宋〕

淳祐元年辛丑徐俨夫榜潘龙马载万里之族。任仕宏1友龙之子。郑嗣祖适之族。刘英发2别试副魁。卿月之兄。翁泾老3承赞之族。陈森寄居福清。陈必大光大之弟。(俱闽县人。)黄景亮林畊子冲之子。陈珪程应斗陈首龙黄泽陈叔似昭嗣之族。程若水(俱侯官人。)陈天福林立叔坰之侄。(俱怀安人。)高洪宗卓右龙贯临安。遵之侄孙。陈知章子震之子。(俱长乐县人。《寰宇志》无卓右龙。)赵沂孙连江人。朱伯奇4蔡应龙林藩贯漳州。林登林时龙高霆(俱福清人。《寰宇志》无林藩,旧志无林登、林时龙,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陈德应古田人,贯闽县,继祖之叔。吴附凤萧泰夫贯建宁。王荣公泰之孙。(俱永福人。《寰宇志》无萧泰夫。)黄俞诜之子。丰州教授。吴龙起(俱罗源人。县志,俞为愈,吴作倪。)沈金焕贯临安,居福清。《寰宇志》无此名。

宗子縜夫侯官人。崇烟汝胖之子。必逅(俱怀安人。)崇珜5崇瓃(俱古田人。)

特奏名林天骥何善甄6施丙林应龙逢年之侄。陈武子溥子之族。陈德明7陈子炎(俱长乐人。)林士复连江人。黄元素第一人。古田人。郑希纯第二人。良翰之弟。黄乔翼张洽(俱永福人。)许木炎许近郑自任林志清志,旧志作忠,误。(俱闽清人。)王守约王士同陈松福清人。陈叔鹏叶首卿侯官人。宽博之曾孙。林一声林枢周应祥卓勋郑三珨8陆正明魏梦龙陈梦荐张士滋詹如叶谔陈应和陈天就熊之孙。萧梦得郑梦荐(上三人俱罗源人。)

武举孔元高盐9陈□林国林英阮灵

幸学出官陈宗度永福人。

四年甲辰留梦炎榜(《三山志》此后有缺版,特奏名、武举俱无所考。)卞元虎李大有许必发林得龙(俱闽县人。《闽清县志》以李大有为其邑人。)余孟成王得一林公玉见《人物志》。叶自黄庚孙林公槐张荣国连通(俱侯官人。)陈梦辰怀安人。陈合德祐中拜翰林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坐罪免。终宣奉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文惠。张镗陈多福朱盛载(俱长乐人。)林禾林宜高知漳浦县。(俱连江人。)郑格见《人物志》。林畴陈仝千卓石许俊第冯钦林振祖(俱福清人。旧志脱版,《寰宇志》无林畴以下六人,今依县志增入。)陈绰卢钺林起岩(俱永福人。)刘坦孙闽清人。滂之玄孙。苏谦罗源人10。

宗子与琇古县人。见县志。必同闽清人。时掌崇窑(俱连江人。)

特奏名陈执礼连江人。黄汝江闽清人。

七年丁未张渊微榜林孔玚11陈鉴之王光亨陈沂夫陈栋孙贯临安。(俱闽县人。)《寰宇志》无此名。姚垣12同之孙。提辖文思院。方澄孙寄居兴化。大东之子。方大任枢之子。吴珪叶观光卓梦吕杰之兄。叶应得一新之族。(俱侯官人。)林士恺曹有开林应发居长溪。应炎之弟。陈坚子直之侄。(俱怀安人。)郑祺光陈献子震之族。林鉴(俱长乐人。)陈应元陈景仁13孙鼎来林介甫郑能定吴骥伯黄顺卿陈应角三复之子。李国梁(俱连江人。)林梦畴汀州连城尉。范处义太学。林希道夏闯午潮州推官。(俱福清人。)张疆14贯镇江。章孝参见《人物志》。(俱古田人。)葛铸延年之族。陈福龙(俱闽清人。)高仝谊15贯江阴。《寰宇志》无此名16。

宗子崇迢与寰希予之子。与赋崇贶时涘夫之子。若濍时佼闽县人。与怀安人。崇梏若枻必倯(俱福清人。)崇17古田人。汝登之子。必请永福人。崇峙之子。崇錥崇镏之弟。崇璚崇铲崇之弟。

特奏名陈应斗闽清人。振龙之兄。郑汝嘉王域萧邦杰黄崈玉18叶谔郑应魏林得龙陈应和怀安人。林辰建19孔章之侄孙。潘荣王梦龙(俱长乐人。)李泰来弥大之族。李谦之选之玄孙。郑天骥能之叔。(俱连江人。)林宗益福清人。旧志无此名,今依县志增入。郑伯东公玉之兄。黄概林明炳20(俱古田人。)黄攀龙永福人。曈之侄。潘怀甫罗源人21。

武举张合永福人。余士成

特奏名孙汝勉

九年上舍释褐陈龙光旧志无此名,今依县志增入。

十年庚戌方逢辰榜王梦龙郑应大陈炤(俱连江人。)陈君宝监左藏库。陈西应林仲子22昭州立山尉。(俱福清人。)陈皆闽清人。许梦炎陈天麟林公孙附凤陈无咎黄裳陈时陈元德方梦开张尚德丘闻之王以宁潘德远黄秀实杨鼎陈子冲林开先王应器张廷彦王景曾游明复董璜陈霆陈与螯陈垲陈应弼黄士虎黄潮东洪应辰林公庆陈师吕王同叔23潘同叟林均黄维锐刘元常萧和潘泾津之弟。郑一锷24曾森陈子祥并之子。林昌实王伯大之从侄。曾士得(《寰宇志》无许梦炎以下四十四人25。)

宗子时镉26公迈之曾孙。崇濎汝珇之子。夫27若铦必諿省元。崇秘之子。(上四人俱居连江。)必新28孟愈若壁若清崇琱29若时光之子。必萐漳州判官。良份贵溪尉。(上二人俱福清人。)时30琯夫之子。汝催必31必薪之弟。良佑良侍良佑之弟。

特奏名谢石孙陈子翀陈偕黄袭甫宜任之父。黄应琯林大举(上三人俱连江人。)南叔32潘起孙方舆叶熙孙林之子。阮康老叶春观之侄。张天应林士元刘良贤郭士显徐实33余日严程燏孙(上二人俱古田人。)陈东黄应雷林霆34陈子信黄有大周似曾邓尧焕林梦康任伟伯林宜之阮士轸林公颐陈迪罗源人。陈起渭缪雷奋林藻陆洽王炳王震龙林开祖陈子继许伯珍林大成陈天应

两优释褐方颐孙太学。

武举林仲颖方南阜南强之弟。林起岩

宗子取应必樘堂连江人。时淄时璆

宝祐元年癸丑姚勉榜孙应高王文龙林坤载(俱连江人。《古田县志》以林坤载为其邑人,是年特奏名。)郭时中陈汇夫陈立翁汇夫之子。林自悫旧志无此名。林福翁林公明旧志作公衡。林泳林黄旧志作林黄圆。(俱福清人。)吴起龙周应复张锡留济之之子。苏泰孙郑得助吴秀发郑子酉冯应及陈用和林孔贤叶木李特昭任岂潜陈刚翁长乐人。朝散大夫,知南剑州。陈秀璋张泽陈懋钦陈垕子侯官人。樵子之弟。林懋35秀之孙。邬东之罗源人。其县志以为是年特奏,恐误。潘文卿泾之侄。林贡子黄明伯龢之侄。陈中正吴洪林孔范王飞卿周尧咨陈琥震孙之子。林友龙应龙之堂兄。高达之高载霆之子。陈应选陈琰唐祐之孙。刘公遇36半千之子。陈梦发容之子。王维新王霖龙铨魁。黄岳九龄之侄孙。陈梦圆高子之弟。(《寰宇志》无吴起龙以下四十人。)

宗子与37必寓时38宾之曾孙。必琈39崇侯之子。时絪与宿与之弟。与希武之子。必瑫希聚40与康之从兄。与桁师薛之从侄。

特奏名郑肖老第二人。叶一龙王炳谢可贵罗源人。黄万卿陈梦符黄逢原君赏之弟。郑则俛俛,县志作悦。陈应甫甫,县志作用。常显伯挺之兄。陈平子平,县志作宜。(上五人俱连江人。)叶起龙郑日千林大举41陈泰卿林大成丁焯陈子继谢恩郑有声光增之子。洪卓方应鹗42王震龙御射升第二等。陈向源43魏士泰李特士张钧阮宗洙叶震观之从弟。陈茂发陈采邵弥大阮士轸黄魁甲刘半千君遇之父。卢泰父44侯官人,同父之弟。常晞尹显伯之弟。陈天应王思节

武举黄佑德文若之三世孙。林宋卫周中孚孚,县志作李,福清人。

宗子取应必祥福清人。若瑰

四年丙辰文天祥榜林镗林春一公庆之子。(俱长乐人。)刘木润45郑应雷(俱连江人。)旧志无郑应雷,而《寰宇志》及县志有之,今增入。郑君荐许自侍郎。陈龙济刘午道章贽王体文李周翰46陈卯东立翁之侄。郭陈庚(俱福清人。旧志无陈龙济、王体文、李周翰,而《寰宇志》及县志有之,今增入。)苏德载许一鸣李斌(俱古田人。《寰宇志》无许一鸣。)倪洪上舍。永福人。《寰宇志》以为连江人。张冰之47济之之从弟。张梦高林应昂陈仲宾郑文龙(俱闽清人。)陈赏陈俞罗源人。杨琦梦斗之兄。太学博土。林元复翁仲德杨次郑梦斗之叔祖。王龙应陈明同罗源人。李光大李振祖皇臣之玄孙。杨梦斗次郑之侄孙。陈若蒙雄之孙。欧宬吴之选林伯介任汝贤洪子寿卓之侄。林椿48黄应辰吴之道林尧龙黄必大黄遂景亮之侄。陈懿伯王良翁林孟磁杨叔济(《寰宇志》无陈赏以下二十七人49。)

宗子时瑐必樘(俱居连江。)若钰福清人。漳州签判50。

特奏名常时尹吴梦岩郑应东(上三人俱连江人。)谢文纪余邦彦李特士周云龙(俱古田人。)林迥黄深朱伯乐林康民陈晔余善述陈修林介陈孝嗣谢谦林杞陈宏阮志远倪俊明余行甫黄章陈子龙郑伯忠王大节黄峣陈子畊郑伯荣林绍(按《闽清县志》是年特奏名四十七人,考之旧志,内二十四人皆以前诸科进士及特奏名,今悉改正,余二十三人无可证据,姑录于此。)

开庆元年己未周震炎榜赵时玧连江人。《寰宇志》无此名。陈介潮州判官。林嵩两浙运干。陈逢鲤酉木之侄。宁海节度判官。张雷震主簿。林方春广州盐干。林象祖饶州教授。赵必给县令。(俱福清人。)《寰宇志》无赵必给。李体学古田人。郑蜚声朱文备(俱罗源人51。)

宗子崇敦52崇祥之弟。必崇崇璈之侄。(俱古田人。)时玩53居连江。必给福清人。

特奏名是年赐袍笏。李子潜陈洵(俱古田人。)

景定三年壬戌方山京榜陈岩石介之子。陈庭芝絃之孙。王鸨博罗令。林起东运干。林友龙县尉。卢龙应教授。丘应申制机。林启龙教授。林申旦54(俱福清人。)黄文焴萧起夫(俱闽清人。)王勋于则仕推官。(俱罗源人。)

宗子必椢崇(俱古田人。)崇寀连江人。与晦55福清人。希犁之侄。终户曹。

特奏名李必大古田人。

咸淳元年乙丑阮登炳榜陈介林圭惠安丞。林君荣吉州司户。潘应庚潮州司户。(俱福清人。)林埙汤芳(俱古田人。)黄明丰黄应午秦季梁(俱闽清人。)陈天骥罗源人56。

宗子与仆与榕时夫时玲时瑠时偂必宖必潭57必渗必徕若辁若辅若琯若沵夫(俱连江人。)崇球孟溶孟必必必侅必竩由权(俱古田人。)

特奏名刘应旗余大章黄宜发林逢午(俱连江人。)

宗子取应若连江人。

三年丁卯幸学出官林宗英孙逢辰高公袭(俱连江人。)

四年戊辰陈文龙榜陈方叔陈爚陈溥58(俱连江人。)陈卓林用中郭拱龙陈升翁郑陈奚章采次旬曾孙。莫59林应申张敬简林浚子敬德之子。林以弼(俱福清人。)李弼李梦林君实(俱古田人。)葛天民闽清人。邬镇邬季有(俱罗源人。)

宗子必古田人。时敬崇阜(俱连江人。)举宖希之子。良圶必给开庆元年宗子已有必给,而是年又有必给,未详。(俱福清人。)

特奏名林贵孙孙士安翁履道(俱连江人。)

七年辛未张镇孙榜林榘连江人。李文发60何君弼高庆嵩王尧佐(俱福清人。)余发林见《人物志》。李若虚(俱古田人。)许若彭陈恕翁(俱闽清人。)倪以仕吴炎午(俱罗源人。)县志无炎午,而《寰宇志》有之,今增入。

宗子良瑱福清人。

特奏名黄志召连江人。

武举叶彪连江人。

十年甲戌王龙泽榜林名喜陈坚林袭龙林海(俱福清人。)余逊之古田人。张锐罗源人。(按县志又有叶挺芳,《寰宇志》不载。)宗子孟渚古田人。

特奏名张致麟李唐英(俱古田人。)

〔元〕

延祐四年丁巳乡试高骥生侯官人。

至治元年辛酉宋本榜杨杙侯官人。林兴祖罗源人。见《人物志》。

三年癸亥乡试林同生

泰定四年丁卯李黻榜张以宁古田人。见《人物志》。

天历二年庚午□□□榜林泉生永福人。见《人物志》。

元统元年癸酉李齐榜方季茂连江人。

三年乙亥乡试陈中赵森(俱闽县人。)

至正元年辛巳乡试池福观古田人。

二年壬午陈祖仁榜林隽福清州人。按《浙江省乡试录》至正七年有林隽始中乡试,而郡志以为是年进士,未详。

七年丁亥乡试赵嗣鲁录事司人。林隽福清州人。

八年戊子王宗哲榜陈珪闽清人。

十年庚辰乡试陈元珪闽清人。黄尧臣永福人。薛理元福清州人。陈善录事司人。李漳闽县人。陈俊怀安人。

十四年甲午牛继志榜林韶福清人。

十九年己亥乡试庄谷第一人。林民矩林韶林文炜(俱福清人。)卢良钰黄厚元美黄德(俱录事司人。)刘衷怀安人。黄善张叔震梁谏黄超(俱永福人。)方桂茂连江人。林良材闽县人。张伯诚凌州人,寓怀安县。

二十年庚子魏元礼榜庄谷薛理元(俱福清人。)

二十三年癸卯杨輗榜林文寿林海徐宏陈信之(俱闽县人。)蒋允文侯官人。潘腾福清人。

〔国朝〕

洪武三年庚戌乡试黄绶魏云郑贞仲61孙文清(俱闽县人。)李辉□器之62叶德潜(俱侯官县学。)陈信之林德孚林信孚63赵晟(俱怀安县学。)林文寿陈洽祖(俱长乐县学。)陈执中连江县学。李升县丞。张必泰王玄范林嘉薛理原林大同蔡子宝64县丞。(俱福清县学65。)

四年辛亥吴伯宗榜陈执中连江人。

是年乡试李邛邵行清(俱闽县人。)林文福侯官县学。杨全怀安县学。林谷显周清赵裕伴读。陈伯琬(俱长乐县学。)兰同甫连江县学。林炜陈临马英林清夫刘炎陈彻66(俱福清县学。)许孟阳古田县学。

五年壬子乡试裴希和闽县学。王孚怀安县学。叶允吉长乐县学。陈子晟连江县学。见《人物志》。林璟郑宗淳陈源郭本初(俱福清县学。)郑炜古田县学。柯龚永福县学。陈珪闽清县学。陈奎罗源县学。

七年甲寅乡试陈德琬叶元吉主簿。(俱长乐县学。)赵裕知县。福清县学。

九年丙辰乡试林锦林希启州判。(俱长乐县学67。)

十七年甲子乡试陈曾倪炯高景材庆生长子。孙崇(俱府学。)唐震卢章(俱闽县学。)陈益侯官县学。王福卓闰林细(俱怀安县学。)陈仲完陈洵仁仲完之弟。罗知陈讙合之玄孙。德庆知州。陈湜洵仁之弟。海阳教谕。林舆英山教谕。(俱长乐县学。)郑夏伸王暾(俱福清县学。)李林陈焕林瑜丁坤林龟年应天府中。(俱连江县学。)陈宾朱聪(俱永福县学。)郑义闽清县学。余玱罗源县学68。

十八年乙丑丁显榜倪炯陈曾(俱闽县人。)卓闰69训导。王福御史。林细(俱怀安人。)陈洵仁给事中。陈仲完见《人物志》。罗知御史。(俱长乐人。)县志无罗知。李林知县。丁坤县丞。林瑜江西按察佥事。陈焕主事。林龟年县丞。(俱连江人。)郑珇70夏伸王暾石首县丞。(俱福清人。)陈宾朱聪(俱永福人。)余玱罗源人。金华府通判。高景材南康县丞71。

二十年丁卯乡试冯伏王广潘善应林谨(俱府学。)任贵胡龙(俱闽县学。)宋瑜侯官县学。汪义瑞州教授。赵纲都督府经历。陈禄汤阴教谕。刘琪(俱怀安县学。)林与72希启之子。英山教谕。陈益淳溪教谕。陈震金华教授。(俱长乐县学。)陈昂游义生(俱连江县学。)林京陈坚王辛陈铉公安教谕。(俱福清县学。)彭贡黄澄温州教授。(俱永福县学。)张留孙罗源县学。湖广按察司佥事73。

二十一年戊辰任亨泰榜唐震第二人。翰林编修。胡龙(俱闽县人。)王广侯官人。冯伏都督府断事。潘善应礼部员外郎。(俱怀安人。)陈昂御史。游义生御史。(俱连江人。)王辛林京陈坚御史。(俱福清人。)彭贡永福人。郑义闽清人。秦府纪善。

二十三年庚午乡试唐灿经魁。陈锜王偁见《人物志》。陈升孙源(俱府学。)张伯福第一人。王潜姜宗(俱闽县学。)赵全平度知州。陈桂张信黄玫(俱侯官县学。)吴鐩郑琮李和(俱怀安县学。)黄铜光州知州。陈显国子助教。(俱长乐县学。)杨谦应天府中,任教谕。林茱教谕。孙保济御史。孙奕郑麟郑贞(俱连江县学。)林演南城典史。周昌广州教授。孙达罗城教谕。(俱福清县学。)陈广罗源县学,书田教谕。

二十六年癸酉乡试林赐第一人。孔延张程垕林林真杨仁陈穆王褒见《人物志》。高泽(上二人俱应天府中。已上俱府学。)唐泰见《人物志》。李广佑74张顺陈普(俱闽县学。)高桢75江辐潘玄(俱侯官县学。)傅芦刑部主事。卞汉方广(俱怀安县学。)林赐溧阳训导。陈京宁波教授。(俱长乐县学。)林英连江县学。邬孟福清县学。拜监察御史。赵定古田县学。晋府纪善。曹闰闽清县学。应天府中,安仁知县。林皓晋府教授。郑遂给事中。(俱罗源县学。)

二十七年甲戌张信榜高泽主事。高稹(俱闽县人。)唐泰李广佑76(俱侯官人。)孔延怀安人。林英连江人。浙江按察司佥事。

二十九年丙子乡试林善同陈长王通潘闰丘良山阴教谕。方77陈应天府中。(俱府学。)陈童闽县学。吴环侯官县学。郑玄寿州学正。蔡海宜兴教谕。陈衍国子助教。(俱淮安县学。)林耔训导。兰侃陈全应天府中,训导。(俱连江县学。)李骐第一人。定海知县。陈正武缘教谕。陈喦德化教谕。陈锜武宣教谕。陈赛教谕。林奇理定训导。(俱福清县学。)林宝古田县学。应天府中,宁远教谕。丘庸永福县学。麻阳教谕。阮复与78提举。李安教谕。(上二人应天府中。)吴安睢宁教谕。(已上俱罗源县学。)

三十年丁丑陈榜是年又有翰克忠榜79,俱北人,六十一名。陈80第一人。闽县人。

三十二年81已卯乡试王端陈昂新城教谕。王福(俱府学。)张聪郑曦唐溥经魁。余銕余灏赵奉(俱闽县学82。)叶福陈亹经魁。程仲(俱侯官县学。)曾芑芑一作圮。怀安县学。唐亨训导。吴彬知县。陈节知县。(俱连江县学。)林福福清县学。山西布政司理问83。

三十三年84庚辰胡广榜张聪永康知县,赠主事。余灏(俱闽县人。)叶福侯官人。曾芑怀安人。陈义生永福人。

三十五年85壬午乡试洪顺经魁。何曾王庸任童叶容黄安郑济嘉定教谕。(俱府学。)胡敬陈立本郑显辽府纪善。林贤(俱闽县学。)陈真王槐严光祖陈旻(俱侯官县学。)程春怀安县学。王惜长乐县学。瑞安教谕。

永乐元年癸未乡试是岁例应会试。文庙入正大统,因命再乡试,以明年甲申会试。陈佛福清县学。马宗诚古田县学。应天府中,任济南训导。黄锐黄润揭阳教谕。黄须番禺教谕。丘政沛县训导。(俱永福县学。)陈中罗源县学86。

二年甲申曾棨榜严光祖87郑澜王槐陈立本(俱闽县人。)陈贞胡敬(俱侯官人。)程春荆山知县。洪顺见《人物志》。(俱怀安人。)陈佛福清人。黄锐永福人。许容闽清人。陈中罗源人。

三年乙酉乡试林真宜兴知县。刘赐扬州学正。高同梓之弟。预修大典。以子旭恩赠给事中。徐麟溧水教谕。李聪高应高州知府。黄岳麟子之子。池州推事。(俱本府学。)傅兰葛回林均(俱闽县学。)王善蔡慈林京安林寿王良(俱侯官县学。)王璲侯官县儒士。邵辉国子助教。陈闰沈慧国子助教。王徽张安宿州同知。徐礼教谕。(俱怀安县学。)高沂陈全池鲸淳安训导。(俱长乐县学。)方义丘文政(俱连江县学。)汪清敖旦郑添(俱福清县学。)苏光古田县学。主事。倪济永福县学。封川教谕。

四年丙戌林环榜黄安考功主事。蔡慈葛回山东按察司佥事。(俱闽县人。)林寿侯官人。鸿胪寺丞。郑回邵辉国子助教。陈闰赵益监察御史。籍江宁县。(俱怀安人。)陈全第二人。经筵侍读。陈骥(俱长乐人。)郑添福清人。工部主事。

六年戊子乡试陈辉陈外张祝兴宁教谕。(俱府学。)郑义显之侄。戴乾郭崇林衡徐福赵济(俱闽县学。)陈敏闽县儒士。林泽侯官县学。郑瑛侯官县儒士。陈杰郑珷教谕。陈兴广信训导。秦显九江推官。林平林文澧(俱怀安县学。)是年《福建乡试录》无林文澧,疑别省取应。吴实林景林衕新凎教谕。(俱长乐县学。)陈善陈润陈銮(俱连江县学。)叶极教谕。陈最万州学正。(俱福清县学。)陈得安福清县儒士。训导。王麟魏亨(俱古田县学。)郑旼闽清县学。

九年辛卯萧时中榜是年进士乃七年己丑会试,因车驾巡狩北京,至是始临轩策试。林衡闽县人。监察御史。王善侯官人。见《人物志》。吴实长乐人。广西按察司佥事。陈善连江人。监察御史88。

是年乡试林志第一人。黄泽第二人。孙曦林硕杨安(俱府学。)张举第三人。郭廉(俱闽县学。)郑宪戴禧林寰(俱闽县儒士89。)林定王弼陈顺杨寿洛阳教谕。(俱侯官县学90。)汪继宗龙泉训导。彭顺训导。陈芝陈蓁林曾(俱怀安县学。)林文秸怀安县儒士。陈李蕲水知县。陈铎进贤教谕。马铎陈昌西安教谕。(上二人俱应天府中。已上俱长乐县学。)林森连江县儒士。嘉兴教谕。郑苌户部主事。丁镛濮州知州。韩魁丘细应天府中。(俱连江县学。)韩弘黄济(俱福清县学。)林至福清县儒士。曾斌松阳县丞。吴牧(俱古田县学。)黄瑢右城教谕。许通(俱永福县学。)林琚罗源县学91。

十年壬辰马铎榜林志第二人。会试第一人。见《人物志》。戴乾刑部主事。郑阎见《人物志》。黄泽浙江布政使。林硕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孙曦侯官人。林文澧怀安人。监察御史。马铎第一人。长乐人。见《人物志》。陈润连江人。楚府经历。

十二年甲午乡试洪英第三人。陈景著郑塾陈皓陈循刘凤(俱府学92。)郑莹第五人。陈叔刚罗泽陈宗琦卓坚邓斌(俱闽县学。)童龢93闽县儒士94。程震叶策林生王溥林真(俱侯官县学。)郑珞瑛之弟。侯官县儒士。何琼第一人严烜林道林道明教谕。(俱怀安县学95。)谢复进刘应蒋复常山教谕。曹贤陈拱松阳训导。刘徵(俱长乐县学。)潘正林希陈惟待陈聪王用怿(俱长乐县儒士。)孙钦孙瑀潮阳训导。孙后(俱连江县学。)陈廉林龢教谕。(俱福清县学。)林添保福清儒士。江润阳江教谕。张隆保昌训导。章润(俱古田县学。)张泗永福县学。倪建资罗源县学。

十三年乙未陈循榜陈景著第三人。见《人物志》。郑莹郑塾历礼、工、兵三部主事。刘凤终镇宁知州。陈辉见《人物志》。戴禧林道监察御史。郑瑛刘麒南康知府。籍江宁县。(俱闽县人。)郑珞见《人物志》。王良程震林定王弼吏部主事。(俱侯官人。)林文见《人物志》。洪英会试第一人。见《人物志》。何琼终雷州知府。严烜见《人物志》。林文秩文秸之兄。见《人物志》。(俱怀安人。)谢复进潞州同知。曹贤太常寺博士。陈聪行人。(俱长乐人。)孙钦按察佥事。陈銮(俱连江人。)韩弘见《人物志》。曾佛四川马湖教授。(俱福清人。)章润古田人。刑部郎中。

十五年丁酉乡试林崇陈良林茂叔96曾联苏97林友清(俱府学。)刘环陈源罗纹泽之侄。武进训导。王泽胡(俱闽县学。)吴源萨琦罗绎纹之弟。新河教谕。(俱闽县儒士98。)廖伯牛翁清陈宗程晶武邑教谕。杨佛童更名复。广东布政司参议。包刚99教谕。戴珏(俱侯官县学。)林彤安仁教谕。谢锜(俱侯官县儒士。)刘哲乐安教谕。陈恭张福生训导。申屠铎教谕。(俱怀安县学。)李马第一人。张汶陈颢终山西按察使。陈于潜教谕。高淮林骘潘正(俱长乐县学。)是年《乡试录》无潘正,疑别省取应。何惟善陈京冯实(俱长乐儒士。)张贞赵雍(俱连江县学100。)陈睿闽清县学。尤端罗源县学。

十六年戊戌李骐榜郭廉监察御史。董龠贵州布政使。吴源知县。郑宪衢州通判。林真监察御史。王辉(俱闽县人。)陈蓁主事。林得户部主事。林茂叔张举海宁知县。(俱怀安人。《寰宇志》以林茂叔为闽县人。)李骐第一人。翰林修撰。旧名马,赐今名。潘正(俱长乐人。)林柰州判。韩魁县丞。(俱连江人。)郑源闽清人。

十八年庚子乡试陈复姚铣冯瑗王溥林铎赵建金璧(俱府学。)张衍曾拱陈乾陈铎(俱闽县学。)郑理剧塾之弟。海盐训导。方立林元美林随缘(俱闽县儒士。)高旭刘和姜志林懽王献(俱侯官县学。)陈润柳广训导。王信纪善。林庸教谕。林文安(俱怀安县学。)林玉怀安县吏。郑崇怀安县儒士。王康郑澣高森柳州学正。王锡(俱长乐县学。)是年《福建乡试录》无王锡,疑别省取应。黄文正潘财高绍宝(俱长乐县儒士。)戴均长乐县人。布政司典史。董密揭阳训导。赵恢赵琏程乡训导。(俱连江县学。)卓观南康教谕。郑钦(俱福清县学。)陈实鄞县谕教。王神祖(俱福清县儒士。)林101永福县学。肇庆训导。

十九年辛丑曾鹤龄榜陈叔刚见《人物志》。林元美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廖伯牛侯官人。王锡陈京(俱长乐人。)林至福安人。

二十一年癸卯乡试何宣甲辰冬召试奉天门,中第二人,授吏科给事中。陈治陈光教谕。林彦辉陈繁(俱府学。)王员赵悌萧鐄102游炯刘文端(俱闽县学。)蔡文璟张瑜之侄。林钝兴山教谕。以子清源恩赠南京工部主事。(俱闽县儒士103。)陈均原104黄绍郑珙(俱侯官县学。)林琚国子助教。张衡林塘105(俱侯官县儒士。)程珙教谕。陈济训导。方福教谕。陈徽教谕。陈阳教谕。(俱怀安县学106。)李孟玉砀山教谕。潘仲郇肇庆训导。(俱长乐县学。)金悌潘休美田钧(俱长乐儒士。)詹堙训导。林淮宗陈曒平乐训导。叶端文昌教谕。(俱连江县学。)周晅陈美(俱福清县学。)曾案乐清教谕。陈潜(俱福清县儒士。)林埙罗源县学。

二十二年甲辰邢宽榜张衍刑部主事。罗泽浙江道监察御史。(俱闽县人。)姚铣侯官人。见《人物志》。陈复怀安人。见《人物志》。黄文政长乐人。陕西按察司副使。赵雍连江人。云南布政司参政。

宣德元年丙午乡试郑建第二人。杨永林渭知县。吴初晏宁潘州教授。陈述王志训导。黄钧107长史。(俱府学。)郑亮第三人。闽县儒士。陈康郑府长史。郑志教谕。杨澄溧水教谕。吴康恕开封教授。陈赐(俱闽县学。)李宗应卢惠德庆州学正。(俱侯官县学。)林惠怀安县学。任学正。陈昊郓城教谕。陈俞息县教谕陈淮国子助教。陈袀(俱长乐县学。)张子初连江县学。监察御史108。

二年丁未马愉榜杨永监察御史。陈赐陈均厚(俱闽县人。)陈顺主事,左迁知县。黄绍员外郎。(俱侯官人。)吴初怀安人。知府。林淮宗连江人。刑部主事109。

四年己酉乡试朱珪110。刘垕方员赵文铿教谕。陈晶郑华冯111翰林检讨。(俱府学。)林澄琼州知府。王珏(俱闽县学。)张文侯官县学。陈文升通判。林震任知州。(俱怀安县学。)杨谦怀安县儒士。训导。陈宣112济宁州学正。郑万奎广州教授。(俱长乐县学。)林柱仪真教谕。周禧靖江教谕。(俱连江县学。)林昊福清县学。龙川教谕。林叡古田县学。赵正第二人。上海教谕。陈子瞻第三人。罗源县学。

五年庚戌林震榜萨琦见《人物志》。郑建见《人物志》。(俱闽县人。)张文侯官人。按察司副使。

七年壬子乡试黄环高塘教谕。刘继金华教授。胡祥113教谕。林昆(俱府学。)金叔朝唐坦林春(俱闽县学。)郑埕闽县人。籍建阳县。莹之次子。曲江教谕。邓建饶州训导。徐宗复(俱侯官县学。)林璟怀安县学。任教谕。高耿第二人。长乐县学。陈晴连江县学。知府。余端闽清县学。陈廷珏罗源县学。宁波训导。

八年癸丑曹鼎榜郑亮户部主事。方员广西布政司参政。(俱闽县人。)高旭侯官人。见《人物志》。高耿长乐人。赵恢第二人。连江人。右春坊庶子,兼侍讲。

十年乙卯乡试高岗第一人。罗均第四人。陈傅第五人。谢回陈晖定安教谕。连福(俱府学。)李清源张祐朱章徽州训导。张谔(俱闽县学。)黄廷仪侯官县学。第二人。赵壮知县。周杰林应教谕。(俱怀安县学。)陈敦长乐县学。王远卫学教授。林灿武城训导。(俱福清县学。)黄真罗源县学。

正统元年丙辰周旋榜高岗刑部主事。陈傅给事中。(俱闽县人。)黄廷仪侯官人。河南布政司参议。周杰怀安人。户部主事。

三年戊午乡试李忠第五人。孟县教谕。孟玘李荣陈永崇教谕。刘永刚训导。江武陈拳教谕。许敏教谕。(俱府学。)张厚闽县学。余昂第二人。训导。林壤霸州知州。陈钝(俱侯官县学。)申屠建教谕。刘景正教授。庄监114(俱怀安县学。)林侨第一人。无锡教谕。陈淀115梓童教谕。郑序(俱长乐县学。)吴善叶县教谕。周仪(俱连江县学。)郭誉泗州学正。李璨(俱福清县学。)张铎潮州训导。庄鉴教谕。(俱永福县学116。)

四年己未施槃榜孟玘拜户部主事。未几,北虏入寇,随大驾讨之。土木之难,玘被伤,幸不死,间关而还。景泰间,升莱州知府,改庐州,以疾致仕卒。李荣行人。(俱闽县人。)陈钝侯官人。户部主事。郑崇怀安人。李灿福清人。衡州通判。

六年辛酉乡试罗增第五人。岷府长史,改教授。赵宁国子学录。郑鐄程乡教谕。林琇训导。陈福教谕。邵增黄恭教谕。陈良弼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程文杭州教授。(俱府学。)王吴泽之子。唐铿归善教谕。(俱闽县学。)施俊教授。黄镐周文瑞赣州训导。刘贤应天府中。(俱侯官县学。)陈汉怀安县学。星子教谕。赵皋滕县教谕。陈隆苑马少卿。(俱连江县学。)郑恭教授。夏裕林泗绎县训导。(俱福清县学。)是年《福建乡试录》无林泗,疑他省取应。赵汝宜古田县学。任训导,改河泊。黄勤永福县学。王府教授117。

七年壬戌刘俨榜王英闽县人。广东布政司参政。刘贤侯官人。监察御史。李森郑序湖广布政司参政。(俱长乐人。)夏裕贵州按察使。郑敬(俱福清人。)

九年甲子乡试沈刚第二人。陈叔绍第三人。叔纲之弟。林建教谕。高升姚举教授。郑文镐理剧之子。伴读。陈兴(俱府学。)王鉴郭政训导。朱宗荣教谕。王勗翁源教谕。郑伯纯应天府中。(俱闽县学。)何浚宣之侄。龙南教谕。周荣熊118训导。(俱侯官县学。)刘琮怀安县学。李达学正。李叔玉(俱长乐县学。)许绅陈庆友德训导。郑陆瑞安教谕。(俱福清县学119。)

十年乙丑商辂榜沈纲120中书舍人。陈叔绍见《人物志》。(俱闽县人)黄镐侯官人。见《人物志》。李叔玉长乐人。惠州知府。

十二年丁卯乡试邵铜第二人。唐仪西安教授。龚福国子学正。李贵荣之弟。教谕。谢睿车宁林爚(俱府学。)陈炜叔刚之子。戴昂东昌教授。陈瑄汝珪从弟。潘岳(俱闽县学。)黄温岳之侄。闽县儒士。仁化训导。唐澞第四人。刘景星林清源(俱侯官县学。)谢琚第五人。王浩任知县,终训导。(俱怀安县学。)戴天锡襄府纪善。王阜英德训导。王浚睢宁训导。林举高州教授。赵琰扬州同知。(俱连江县学。)何宜王克复俞璟龚章训导。(俱福清县学。)唐锵始兴训导。谢瑀籍福州右卫。(俱闽清县学。)

十三年戊辰彭时榜车宁闽县人。广西布政使。刘景星主事。唐澞山东布政司参政。(俱侯官人。)谢琚怀安人。浙江布政司参议。何宜福清人。江西左布政使。

景泰元年庚午乡试冯珏郑浩王佐褒之侄。王卢官伯齐教谕。林孔滋陈谷常阳春训导。卓奇周崟庄敬林荣教谕。黄德龄大顺知县。(俱府学。)郑同经魁。王衡崔永丰城训导。林士渊(俱闽县学。)郑宗成闽县儒士。应天府教授。姜竑经魁。归安训导。陈涓教谕。周文奇衢州教授。杨懋实121教授。徐安严州教授。(俱侯官县学。)林璟孔滋从侄。黄景隆林孔仁孔滋之从弟。郑懿知县。(俱怀安县学。)潘汝辅怀安县儒士。陈云粳122谢章甫林公杰香山教谕。(俱长乐县学。)施伯淳长乐县儒士。双流教谕。翁宾第一人。束鹿训导。林旦泰和教谕。林锦广东按察司副使。宋毅苍桐训导。陈鸿渐(俱连江县学。)林文李璋电白训导。敖琎训导。薛世知府。(俱福清县学123。)

二年辛未柯潜榜王佐侯官人。广东布政司参政。林璟监察御史,终曹州同知。林孔滋(俱怀安人。)陈鸿渐连江人。刑部郎中。

四年癸酉乡试林迪陈郕景著之侄。第五人。教谕。邓珙陈廷玉第二人,广东按察司佥事。龚鉴济南教授。徐轸句容教授。朱泰训导。郑克载垣之子。教谕。杨胜徽州教授。吴溥陈演训导。林瀚元美之子。林宗文训导。林城顺德知县。林冈训导。郑必显熟之孙。教授。林璠林知县。郑应天府中。(俱府学。)黄埙王晏教谕。郑克刚埕之长子。训导。谢琮莒州知州,军生。(俱闽县学124。)张得瑄教谕。陈文铿林壅翁源训导。宋经训导。林玭卢玮教谕。林希玉训导。王集林芝训导。(俱侯官县学。)林廷器玭之从兄。侯官县儒士。张文曾师孔教谕。曾琳教谕林宗娄瑾吴文澄教谕。陈镒张汝华郑垣(上二人俱知县。)郑玉顺天府中,授训导。(俱怀安县学。)林汉恭松阳教谕。陈陵全之子。王思泽王德训导。黄熙谢士元(俱长乐县学。)黄珪连江县学。庆州训导。陈玺光禄署正。林洪开建教谕。何熙阳山教谕(俱福清县学。)江辉龙泉教谕。许善继增城训导。(俱福清县儒士。)陈汝珪永福县学。台州教授。余亮福州右卫左所军,庆州学正。

五年甲戌孙贤榜庄敬王衡监察御史。邵铜温州知府。郑同东安知县。王卢(俱闽县人。)林孔仁唐县知县。林宗阳县知县。娄瑾刑部主事。(俱怀安县人。)谢士元长乐人。右副都御史。俞璟福清人。广东按察司佥事。谢瑀闽清学。福州右卫籍。广东右布政使。

景泰七年丙子乡试黄华林敦仁化教谕。赵德林淳鄱阳教谕。陈宽金华教授。张景纯谔之子。训导。刘朴阳春训导。张纯绩之弟。高瑶番禺知县。李宗达温州知府。龚章武生。黄梅训导。(俱府学。)官舜经魁,程乡知县。林禋乐会训导。张续教授。张灿灵璧教谕。朱铎陈汝杰汝珪之弟。郑克和琅之子。黄友直祁门教谕。李烜(俱闽县学。)陈安教谕。黄思廉黄盛本教谕。(俱闽县儒士126。刘琦训导。方彦京训导。(俱侯官县学。)黄维绚秀水教谕。林必芳(俱侯官县儒士。)陈廷璧怀安县学。训导。包绮怀安县儒士。郑崇陈铎太平训导。林时益林则明开封教授。(俱长乐县学。)陈德隆长乐县儒士。浦江教谕。张伟霸州同知。林治教谕。(俱连江县学。)林槐宁波训导。林堉蔡杰鹿邑教谕。林璲127安陆知县。戴浚(俱福清县学。)林孟乔福清县儒士。赵昂古田县学。行塘训导。高应罗源县学。韶州府教授。

天顺元年丁丑黎淳榜黄埙广东布政司参政。郑克和郎中。林迪贵州布政司参政。(俱闽县人。)王克复副都御史。林孟乔户部郎中。(俱福清人。)

三年己卯乡试陈子皋景普之子。第四人。教谕。林沣钝之子。第五人。何128浚之弟。国子学录。吴伯章129乐清教谕。张浚训导,迁知县。陈晔李廷韶(上二人俱教谕。)高圭州判。林坤知州。李埙忠之子。宁国推官。郭清教谕。王钊潮州通判。陈温训导。王(俱府学。)陈中李廷美廷韶之弟。罗玄锡铎之子。惠州府教授。(俱闽县学。)叶公大李上达130郑文钥理剧之子。常山训导。(俱闽县儒士131。叶蕴教谕。陈纶荆门训导。(俱侯官县学。)郑弼陈銮学正。王佐武生。任教谕。(俱怀安县学。)陈惟裕林明德陈元禄兴国教谕。马叔文铎之侄。夔府同知。黄注松江教授。陈养德宁波教授。谢炫(俱长乐县学。)李玒132长乐县儒士。黟县教谕。林崧连江县学。衡水教谕。陈璜程乡教谕。林域太平知县。项澄(俱福清县学。)庄严古田县学。龙川教谕。郑文述塾之侄。闽清县学。训导。

四年庚辰王一夔榜叶公大李廷美苏州知府。林清源户部主事,迁南京工部员外郎。陈炜江西布政使。(俱闽县人。)黄景隆吉安知府。陈维裕河南道监察御史。(俱长乐人。)项澄温州知府。戴浚岳州知府。薛世晅临江知府。(俱福清人。)

六年壬午乡试王俊姚忠叶徽(上二人俱教谕。)郑璲南宫教谕王奎教谕郑观廖诚训导。王禄英之子。张宝海宁教谕。胡官瑄训导。张坚潮阳知县。(俱府学。)黄政万州学正。车诚宁之侄。杨成赵纲丘瑛金华教谕。蓝昌学正。(俱闽县学。)郑克昭珵之子。詹景宏(俱闽县儒士。)许宝第四人。程刚教谕。袁昌曾仪陈端训导。(俱侯官县学。)方庄侯官县儒士133。吴伟增城知县。王弼浩之子。林玠旺之弟。严贺煜之子。(俱怀安县学134。)陈潭郑昊郭宗瀚林彦明李明聪陈德成罗田知县。陈阶训导。(俱长乐县学。)林清郑昭广信教授。张谷(俱福清县学。)韩镛项潭澄之弟。永福教谕。(俱福清县儒士。)张璄任训导。中进士。郑弼之兄。林玑(俱永福县学。)郑文钦理剧之子。闽清县学。富阳教谕。

八年甲申彭教榜先是,七年癸未春二月会试,场屋弗戒于火,诏移于秋八月会试。至是年春三月始亲策唱名。杨成扬州知府。郑观垣之子。户部郎中。李宗达温州知府。(俱闽县人。)林玭侯官人。浙江按察使佥事。潘汝辅怀安县人。户科给事中。黄熙长乐县人。吏部郎中。

成化元年乙酉乡试邓焯林镒孟鼎玘之侄。陈立诸暨教谕。叶明王澧鄅城教谕。裴俊武生。(俱府学。)陈士显陈定训导。李烨烜之弟。陈烜应天府中。(俱闽县学。)黄麟子之曾孙。林谨夫士渊之子。叶琚石城教谕。蔡肃陈纪谷常之弟。陈华张源清开化州学正。(俱闽县儒士。)陈埙乐清教谕。翁晏姚珏林坚庐陵训导。宋宣(俱侯官县学。)林瑭侯官县儒士。玭之弟。郑应懿之弟。蓝通昌之弟。(俱怀安县学。)姚倬怀安县儒士。余姚教谕。高以铣135桃源教谕。谢文礼南丰教谕。(俱长乐县学。)吕继和连江县学。新城教谕。陈仲贤连江县儒士。王驭浮梁训导。陈鉴(俱福清县学。)李润藤县教谕。福清县儒士。陈金古田县学。敏政之侄。

二年丙戌罗伦榜林瀚历翰林院编修、修撰,迁左春坊左谕德。林廷庸知县致仕。王俊员外郎,袁州知府。黄江山知县,迁户部主事。邓珙贵州布政司参议。(俱闽县人。)翁晏侯官人。广东按察司副使。陈潭长乐人。户部员外郎,迁浙江布政司参议。韩镛户部郎中,迁布政司参议。林堉知县,权监察御史。(俱福清人。)

四年戊子乡试周熊经魁。叶亨经魁。郑炯林璇陈明高唐学正。郑宏顺天训导。郑健广宗训导。余瀛富阳教谕。(俱府学。)郭珙郑琳林坚芜湖训导。薛谊训导。陈烓炜之从弟。(俱闽县学。)林浚渊泮之弟。第二人。林世珍林世龙谨夫之弟。黄赐陈留教谕。邓理珙元从弟。庆云教谕。崔恭永之弟。教谕。杨仪训导。(俱闽县儒士。)叶鉴开化训导。翁玉知县。陈淮陈渊训导。(俱侯官县学。)何俊侯官县儒士。陈崇潘昱游兴刘武遂昌教谕。(俱怀安县学136。)林昌本陈汉昌丁铨陈遂良武昌训导。陈则安宿松训导。(俱长乐县学。)刘则和陈维新济南训导。(俱长乐县儒士。)林枢福清县学。方汉昌化教谕。杨廷用常山教谕。林纲(俱福清县儒士。)李汝洁永福县学。训导。姚志仁闽清县学。诜之侄。训导137。

五年己丑纪升榜陈纪监察御史。张纯淳安知县。叶亨户部员外郎,迁宁国知府。周熊刑部员外郎。郑炯户部员外郎。蔡肃贵州按察司佥事。(俱闽县人。)张谷广东按察使佥事。林枢员外郎。陈鉴(俱福清人。)

七年辛卯乡试林黄138镐之侄。庐陵教谕。薛满淳安训导,升国子学录。李俊训导。林良教谕。陈权韶之子。陈棻吉水训导。陈强满林笙硕之孙。(俱府学。)陈齐刘宣训导。董宗道彦之子。潮阳教谕。谢增王陞教谕。吴伟保昌教谕。(俱闽县学。)李廷仪廷美之弟。经魁。董宗成宗道之弟。黄克敬温之侄。广德州训导。朱麟郭子声张孔洁满之弟。(俱闽县儒士。)危澄教谕。曾瑞仪之弟。李源林玭之弟。马庆凤阳教谕。(俱侯官县学。)余完侯官县儒士。丘策杭州训导。林世重(俱怀安县学。)陈克震怀安县儒士。慈溪训导。王有恬陈景隆林时润石璧梁行悫139眉山学正。林节于潜教谕。高继文临海训导。(俱长乐县学。)王棠长乐县儒士。训导。林泙锦之子。陈从儒硕之孙。(俱连江县学。)周信福清县学。王拱辰福清县儒士。林壂之弟。永福县学。赵明张满海宁训导。(俱罗源县学。)

八年壬辰吴宽榜邓焯刑部郎中。林吏部郎中。林浚渊刑部员外郎,迁浙江按察司佥事。李烨监察御史。林沣大理寺正,迁广州知府。王禄太仆少卿。(俱闽县人。)强满侯官人。知县。游兴怀安人。南京刑部郎中。林清福清人。

十年甲午乡试刘琏金华教谕。李蕡贵之子。叶拯仁和训导。王侃训导。张槃训导。吴循(俱府学。)张源洁源清之弟。陈文玉叶宗周郭雍钧州学正。倪珏王弼衡之子。陈文衡(俱闽县学。)邓焲焯之弟。第五人。郑璠璲之弟。(俱闽县儒士140。)许坦第三人。苏镛桐庐训导。陈宗饶州训导。(俱侯官县学。)任玺郑珙坦之侄。东阳教谕。薛文旭旌德教谕。(俱怀安县学。)陈崇德长乐县学。谢文著仕元之从弟。陈宗泰(俱长乐县儒士。)郑堪连江县学。高明教谕。林彦修连江县儒士。吴华福清县学。德清教谕。林铎之侄。永福县学。刘琄闽清县学。府城教谕。陈侃闽清县学。克震之兄。东平学正。

十一年乙未谢迁榜任文遂刑部郎中。郑克昭行人。郭珙户部主事。李尚达监察御史。张源洁大理寺正。(俱闽县人。)宋宣侯官人。户部主事。王有恬户部主事。陈景隆武康知县,迁御史。(俱长乐人。)赵明福州右卫军籍。兵部主事。

十三年丁酉乡试林籥马成林昊樊廷选张琦郑时佐必显之子。徐州学正。王鼎佐之子。武生。(俱府学。)林广本府吏。林时中王士奇杨棫丽州训导。吴世祯(俱闽县学141)陈仲坚上虞教谕。吴锵谢奎林寔奉化教谕。(俱侯官县学。)林文振林茂坚海宁教谕。翁文泽(俱怀安县学142。)林则方林德升林元立嵊县教谕。黄世忠兖州训导。(俱长乐县学。)林章长乐县儒士。开建教谕。林彦学太平教谕。林智博平教谕。(俱连江县学。)陈义黄珏林经(俱福清县学。)孙锦杨禋成之弟。(俱闽清县学。)

十四年戊戌曾彦榜林壂工部主事。林昊户部主事。邓焲翰林编修。陈烓推官,擢监察御史。陈文玉知县。许坦户部主事。郑璠(俱闽县人。)余完侯官人。常山知县。陈崇怀安人乐平知县。林璇胶州知州。刘则和刑部主事。林则方行人司行人。林时润宁波府教授。(俱长乐人。)周信福清人。滁州知州。张璄143永福人。归化知县。

十六年庚子乡试陈元成第三人。庄宥敬之侄。第五人。叶铤黄世昭144维绚之子。陈敬林庭桂瀚之子。陈钦绍兴训导。程定郑世泽范之子。(俱府学。)陈宪戴同王文规张懋光山教谕。陈文渊教谕。(俱闽县学。)郑蕴中塾之从孙。大名教谕。郭文旭蔡禹肃之弟。(俱闽县儒士。)王迪周冕文奇之侄。黄克守(俱侯官县学。)刘琮林鐄之子。徐英军生。康彬应天府中。(俱怀安县学。)高伯龄郑孔明庄礼定陶教谕(俱长乐县学。)赵坣连江县学。张煊145林鸾敖汝垕郑栱平州学正。(俱福清县学。)郑钝古田县学。林深罗源县学。

十七年辛丑王华榜庄宥南京户部主事。陈宪礼部主事。郭文旭海宁知县。倪珏户部主事。林籥潮阳知县。(俱闽县人。)黄克守揭阳知县。林瑭监察御史。(俱侯官人。)林鐄王定安户部郎中。(俱怀安人。)陈崇德知县。樊廷选苏州府推官。(俱长乐人。)陈义户部主事。张烜南海知县。(俱福清人。)王鼎福州中卫官籍。乐陵知县。

十九年癸卯乡试郑复挺之子。第三人。郑珪同之子。第四人。曾崧盛本之侄。何显湜之子。郑琅平湖训导。林玘王仕辉高文达升之子。潘常姚继铣之侄孙。王泳陈大喜棻之侄。郑坤林克洪之侄。陈晋晖之子。林棻之从弟。张瀚宿迁教谕。吴文生惠之子。(俱府学。)张泽满之弟。郑仲达学正。黄源大教谕。陈日章林焕林世瑞之从弟。陈文侨吴叔和(俱闽县学。)程士张彬钝之子。(俱闽县儒士146)魏廷器147郑升曾瓘黄清应天府中。(俱侯官县学148)唐选仪之子。郑锡文陈时宪景隆之侄。高德进(俱长乐县学。)陈谦光鸿渐之侄。陈宠(俱连江县学149。)林秉渊林文珹(俱福清县学。)林注永福县学150。

二十年甲辰李旻榜姚继潮州府推官。戴同广昌知县。林景天151景宁知县。吴锵揭阳知县。张泽大理评事。林焕户部主事。(俱闽县人。)刘琮怀安人。南京户部主事。郑昊石璧(俱长乐人152。)

二十二年丙午乡试吴汭高显郑炤炯之从弟。林垐之弟。宋世用朱定(俱府学。)谢瀚睿之子。陈墀烓之侄。叶士美张昱许显坦之侄。郑冉赵文元(俱闽县学。)林文琛153张经钝之侄。(俱闽县儒士。)蒋昂文之孙。兴国州学正。姚锵曾基训导。(俱侯官县学。)朱麒麟之兄。第五名。龙游教谕。廖云腾诚之子。郑积中复之侄。陈尚达日章之兄。阮时懋(俱怀安县学。)谢廷柱士元之子。林世铭林则裕(俱长乐县学。)黄子敏长乐县儒士154。翁士荣宾之侄。林衷(俱连江县学。)林朝材林贤敖(俱福清县学。)谢铎闽清县学。之子。

二十三年丁未费宏榜郑炤翰林庶吉士。谢翰何显叶铤(俱闽县人。)王迪侯官人。

校注

1《三山志 人物》作“任士宏”。

2《三山志 人物》作“刘若发”。

3《三山志 人物》作“翁泾若”。

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宋伯奇”。

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崇祥”。

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柯善甄”。

7《三山志 人物》作“陈明德”。

8《三山志 人物》作“郑三洽”。

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高盬”,《三山志 人物》作“高监”。

1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尚有“高转,长乐人”。

1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孔旸。”

12《三山志 人物》作“姚坦”。

1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郑景仁”。

1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陈彊”。

15《三山志 人物》作“高全谊”。

1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尚有“林祖恭,闽县人”。

1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崇”,《三山志 人物》作“崇珲”。

1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王崈玉”。

19《三山志 人物》作“林辰逢”。

2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明昞”。

21《三山志 人物》尚有“林澡”。

2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仲仔”。

2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同叔”。

24《三山志 人物》作“郑一鹗”。

2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陈和”。

2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时镐”。

2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夫”。

2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必薪”。

29《三山志 人物》作“崇”。

3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时侈”。

31《三山志 人物》作“必褐”。

32《三山志 人物》作“陈叔”。

3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陈硕”。

34《三山志 人物》作“林震”。

35《三山志 人物》作“林壄”,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埜”。

3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刘君遇”,《三山志 人物》作“刘君迈”。

3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与”,《三山志》作“与”。

38《三山志 人物》作“时历”。

3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及《三山志 人物》均作“必垺”。

40《三山志 人物》作“希”。

41《三山志 人物》作“林文举”。

42《三山志 人物》作“方应辰”。

4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响源”。

44《三山志 人物》作“虞泰父”。

4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郑木润”

4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王体文,崑山人;李周翰,婺源人”。

4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张咏之”,《三山志 人物》作“张泳之”。

4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春”。

4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注:“陈龙济、郭陈庚、郑文龙、任汝贤、林春登科录无名,又增陈预、郭珏、冯腾茂、黄有、陈锡”。

5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必环”。

5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长乐高应松”。

5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崇敷”。

53按玩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时玧”,已见正榜。

5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甲旦”。

5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与畮”。

5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长乐林永、陈辅伯”。

5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必宏、必谭”。

5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清”。

5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莫龠”。

6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无李文发。

6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魏洪、郑贞重”。

6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器之”。

6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德亨”。

6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蔡士实”。

6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何文信、郑廷实”。

6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澈”。

67据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洪武七年甲寅、九年丙辰,旧志所录俱前后榜重出,虽通志亦误,考之掌故,此二年俱不开科”。

6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高钧、潘恩”。

6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卓润”。

7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郑珥”。

7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孙崇”。

7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郑舆”。

7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长乐陈讙、林源、潘良”。

7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广祐”。

7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高祯”。

7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广祐”。

7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方瑶”。

7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阮复兴”。

7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韩克忠榜”。

80据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载:“陈被除名,该榜悉改北人。”

81洪武实无三十二年,应为建文元年。本志编成年代系朱棣(永乐帝)后裔当位,恐触忌,故云。

8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学尚有“李棊”。

8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永福陈义星”。

84应为建文二年。

85实为建文三年。据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注:“洪武三十五年壬午一榜,他郡不同。是岁革除,故次年开科。”

8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永乐癸未乡试,将上条洪武三十五年壬午乡试中举姓名全部列入,惟郑济作郑澜,陈真作陈贞,尚增金第、许瑢,无丘政。

8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秦光祖”。

8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长乐高浚”。

8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林密,刘麟,郑阎”。

9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侯官县学尚有“郑璥”。

9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罗源县学尚有“曾佛、林至”。

9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府学尚有“郑瑛”。

9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董龢”。

9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陈豫”。

9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怀安县学尚有“林得、林文秋”。

9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叔茂”。

9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苏华”。

9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洪屿、王辉、郑瑛”。

9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包冈”。

10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连江县学尚有“林柰”。

10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聪”。

10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萧矿”。

10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高谣”。

10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均厚”。

10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瑭”。

10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怀安县学尚有“陈胜”。

10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均”。

10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古田县学“陈敏政”

10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赵悌,闽县人”。

11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朱奎”。

11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冯瑶”。

11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瑄”。

11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胡翔”。

11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庄鉴”。

11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漩”。

11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潘祯,闽县人”。

11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郑敬,福清人”。

11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熊汉”。

11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丘谷、陈举”。

12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沈刚”。

121据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杨懋实属府学,非侯官县学。

12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陈云梗”。

12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学尚有“李熙”,侯官县学尚有“郑浩”。

12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陈孟声、张潜”。

12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张璨”。

12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孟晟”。

12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燧”。

12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何湜”。

12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吴伯璋”。

13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尚达”。

13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林廷庸”。

13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李虹”。

13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侯官县儒士尚有“刘进宗”。

13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怀安县学尚有“邵济”。

13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高以锐”。

13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怀安县学尚有“申屠达”。

13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清县学尚有“章楼”。

13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黄湜”。

13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叶行悫”。

14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任文遂”

14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学尚有“唐以成,刘芳”。

14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怀安县学尚有“王定安”。

14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张镜”。

14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叶烶、叶世昭”。

145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张烜”。

146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县儒士尚有“孟鐄”。

147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姚廷器”。

148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侯官县学尚有“林廷玉”。

149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连江县学尚有“欧信”。

150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闽清县学尚有“郑仲达”。

151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谨天”。

152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尚有“侯官林廷玉、连江欧信”。

153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作“林文深”。

154万历《福州府志 选举》长乐县儒士尚有“林文璧”。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