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志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卷十九 

  食货

  王者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人,总土地所生,料山泽之利,式遵行令,敬授人 时,农商趣向,各本事业。《书》称懋迁有无,言谷货流通,咸得其所者也。《周 官》太府掌九贡九赋之法,王之经用,各有等差。所谓取之以道,用之有节,故能 养百官之拯,勖战士之功,救天灾,服方外,活国安人之大经也。爰自轩、顼,至 于尧、舜,皆因其所利而劝之,因其所欲而化之。不夺其时,不穷其力,轻其征, 薄其赋,此五帝三皇不易之教也。古语曰:“善为人者,爱其力而成其财。”若使 之不以道,敛之如不及,财尽则怨,力尽则叛。昔禹制九等而康歌兴,周人十一而 颂声作。于是东周迁洛,诸侯不轨,鲁宣初税亩,郑产为丘赋,先王之制,靡有孑 遗。秦氏起自西戎,力正天下,驱之以刑罚,弃之以仁恩,以太半之收,长城绝于 地脉,以头会之敛,屯戍穷于岭外。汉高祖承秦凋敝,十五税一,中元继武,府禀 弥殷。世宗得之,用成雄侈,开边击胡,萧然咸罄。宫宇扪于天汉,巡游跨于海表, 旱岁除道,凶年尝秣,户口以之减半,盗贼以之公行。于是谲诡赋税,异端俱起, 赋及童龀,算至船车。光武中兴,聿遵前事,成赋单薄,足称经远。灵帝开鸿都之 榜,通卖官之路,公卿州郡,各有等差。汉之常科,土贡方物,帝又遣先输中署, 名为导行,天下贿成,人受其敝。自魏、晋二十一帝,宋、齐十有五主,虽用度有 众寡,租赋有重轻,大抵不能倾人产业,道阙政乱。

  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 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 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炀皇嗣守鸿基,国家殷富,雅爱宏玩,肆情方骋,初造 东都,穷诸巨丽。帝昔居籓翰,亲平江左,兼以梁、陈曲折,以就规摹。曾雉逾芒, 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 以为苑囿。长城御河,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 财。既而一讨浑庭,三驾辽泽,天子亲伐,师兵大举,飞粮輓秣,水陆交至。疆埸 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 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织,不足以赡 资装。九区之内,鸾和岁动,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租赋之 外,一切征敛,趣以周备,不顾元元,吏因割剥,盗其太半。遐方珍膳,必登庖厨, 翔禽毛羽,用为玩饰,买以供官,千倍其价。人愁不堪,离弃室宇,长吏叩扉而达 曙,猛犬迎吠而终夕。自燕赵跨于齐韩,江淮入于襄邓,东周洛邑之地,西秦陇山 之右,僭伪交侵,盗贼充斥。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关中疠疫,炎旱伤稼,代王开永丰之粟,以振饥人,去仓数百里,老幼云集。吏在 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镪货,动移旬月,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 计。虽复皇王抚运,天禄有终,而隋氏之亡,亦由于此。

  马迁为《平准书》,班固述《食货志》,上下数千载,损益粗举。自此史官, 曾无概见。夫厥初生人,食货为本。圣王割庐井以业之,通货财以富之。富而教之, 仁义以之兴,贫而为盗,刑罚不能止。故为《食货志》,用编前书之末云。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 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 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 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 梁、陈,皆因而不改。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恆法定令。 列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征赋。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 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官品第一第二,佃客无过四十户。第三品三十五户。 第四品三十户。第五品二十五户。第六品二十户。第七品十五户。第八品十户。第 九品五户。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其典计,官品第一第二,置三人。第三第四,置 二人。第五第六及公府参军、殿中监、监军、长史、司马、部曲督、关外侯、材官、 议郎已上,一人。皆通在佃客数中。官品第六已上,并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二 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 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鈒冗从武贲、命中武贲武骑,一人。客皆注家籍。其课, 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 二石。丁女并半之。男女年十六岁已上至六十,为丁。男年十六,亦半课,年十八 正课,六十六免课。女以嫁者为丁,若在室者,年二十乃为丁。其男丁,每岁役不 过二十日。又率十八人出一运丁役之。其田,亩税米二斗。盖大率如此。其度量, 斗则三斗当今一斗,称则三两当今一两,尺则一尺二寸当今一尺。

  其仓,京都有龙首仓,即石头津仓也,台城内仓,南塘仓,常平仓,东、西太 仓,东宫仓,所贮总不过五十余万。在外有豫章仓、钓矶仓、钱塘仓,并是大贮备 之处。自余诸州郡台传,亦各有仓。大抵自侯景之乱,国用常褊。京官文武,月别 唯得廪食,多遥带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扬、徐等大州,比令、仆班。宁、桂等 小州,比参军班。丹阳、吴郡、会稽等郡,同太子詹事、尚书班。高凉、晋康等小 郡,三班而已。大县六班,小县两转方至一班。品第既殊,不可委载。州郡县禄米 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若给刺史守令等,先准其所部文武人物多少,由敕而 裁。凡如此禄秩,既通所部兵士给之,其家所得盖少。诸王诸主,出閤就第婚冠所 须,及衣裳服饰,并酒米鱼鲑香油纸烛等,并官给之。王及主婿外禄者,不给,解 任还京,仍亦公给云。

  魏自永安之后,政道陵夷,寇乱实繁,农商失业。官有征伐,皆权调于人,犹 不足以相资奉,乃令所在迭相纠发,百姓愁怨,无复聊生。寻而六镇扰乱,相率内 徙,寓食于齐、晋之郊。齐神武因之,以成大业。魏武西迁,连年战争,河、洛之 间,又并空竭。天平元年,迁都于鄴,出粟一百三十万石,以振贫人。是时六坊之 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并给常廪,春秋二时赐帛,以供衣服之 费。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籴粟,以充国储。于诸州缘河津济,皆官仓贮积, 以拟漕运。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 资,得以周赡。自是之后,仓廪充实,虽有水旱凶饥之处,皆仰开仓以振之。元象、 兴和之中,频岁大穰,谷斛至九钱。是时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于徭赋。神 武乃命孙腾、高隆之分括无籍之户,得六十余万。于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是后租 调之入有加焉。及文襄嗣业,侯景北叛,河南之地。困于兵革。寻而侯景乱梁,乃 命行台辛术,略有淮南之地。其新附州郡,羁縻轻税而已。

  及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 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 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北兴长城之役,南有金陵之战,其后南 征诸将,频岁陷没,士马死者以数十万计。重以修创台殿,所役甚广,而帝刑罚酷 滥,吏道因而成奸,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旧制,未娶者输半床租调,阳翟一 郡,户至数万,籍多无妻。有司劾之,帝以为生事,由是奸欺尤甚。户口租调,十 亡六七。是时用度转广,赐与无节,府藏之积,不足以供。乃减百官之禄,撤军人 常廪,并省州郡县镇戍之职。又制刺史守宰行兼者,并不给干,以节国之费用焉。 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州范阳宽乡以处之。百姓惊 扰。属以频岁不熟,米籴踊贵矣。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芝议修石鳖等屯,岁 收数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廪充足。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晔建议,开幽州督 亢旧陂,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以周赡。又于河内置怀义等屯, 以给河南之费。自是稍止转输之劳。

  至河清三年定令,乃命人居十家为比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男子十 八以上六十五已下为丁,十六已上十七已下为中,六十六已上为老,十五已下为小。 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京城四面,诸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受公田者,三县代迁、内执事官一品已 下,逮于羽林武贲,各有差。其外畿郡,华人官第一品已下,羽林武贲已上,各有 差。职事及百姓请垦田者,名为永业田。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 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 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 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 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 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 给麻田,如桑田法。

  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 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送台,义租纳郡, 以备水旱。垦租皆依贫富为三枭。其赋税常调,则少者直出上户,中者及中户,多 者及下户。上枭输远处,中枭输次远,下枭输当州仓。三年一校焉。租入台者,五 百里内输粟,五百里外输米。入州镇者,输粟。人欲输钱者,准上绢收钱。诸州郡 皆别置富人仓。初立之日,准所领中下户口数,得支一年之粮,逐当州谷价贱时, 斟量割当年义租充入。谷贵,下价粜之;贱则还用所粜之物,依价粜贮。

  每岁春月,各依乡土早晚,课人农桑。自春及秋,男十五已上,皆布田亩。桑 蚕之月,妇女十五已上,皆营蚕桑。孟冬,刺史听审邦教之优劣,定殿最之科品。 人有人力无牛,或有牛无力者,须令相便,皆得纳种。使地无遗利,人无游手焉。

  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署都使子使以统之。一子使当田五十顷, 岁终考其所入,以论褒贬。

  是时频岁大水,州郡多遇沉溺,谷价腾踊。朝廷遣使开仓,从贵价以粜之,而 百姓无益,饥馑尤甚。重以疾疫相乘,死者十四五焉。至天统中,又毁东宫,造修 文、偃武、隆基嫔嫱诸院,起玳瑁楼。又于游豫园穿池,周以列馆,中起三山,构 台,以象沧海,并大修佛寺,劳役钜万计。财用不给,乃减朝士之禄,断诸曹粮膳 及九州军人常赐以供之。武平之后,权幸并进,赐与无限,加之旱蝗,国用转屈, 乃料境内六等富人,调令出钱。而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奏请立关市邸店之税,开府 邓长颙赞成之,后主大悦。于是以其所入,以供御府声色之费,军国之用不豫焉。 未几而亡。

  后周太祖作相,创制六官。载师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里之数,会六畜车乘之 稽,审赋役敛弛之节,制畿疆修广之域,颁施惠之要,审牧产之政。司均掌田里之 政令。凡人口十已上,宅五亩;口九已上,宅四亩,口五已下,宅三亩。有室者, 田百四十亩,丁者田百亩。司赋掌功赋之政令。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与轻癃 者,皆赋之。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其 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丁者又半之。丰年则全赋,中年半之,下年一 之,皆以时征焉。若艰凶札,则不征其赋。司役掌力役之政令。凡人自十八以至五 十有九,皆任于役。丰年不过三旬,中年则二旬,下年则一旬。凡起徒役,无过家 一人。其人有年八十者,一子不从役,百年者,家不从役。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 不从役。若凶札,又无力征。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煮海以成之;二曰监 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于戎以取之。凡监盐形盐, 每地为之禁,百姓取之,皆税焉。司仓掌辨九谷之物,以量国用。国用足,即蓄其 余,以待凶荒;不足则止。余用足,则以粟贷人。春颁之,秋敛之。

  闵帝元年,初除市门税。及宣帝即位,复兴人市之税。武帝保定元年,改八丁 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宣帝时,发山东诸州,增一月功为四十五日役,以起洛阳宫。 并移相州六府于洛阳,称东京六府。

  武帝保定二年正月,初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溉灌。高祖登庸, 罢东京之役,除人市之税。是时尉迥、王谦、司马消难相次叛逆,兴师诛讨,赏费 钜万。及受禅,又迁都,发山东丁,毁造宫室。仍依周制,役丁为十二番,匠则六 番。及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 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焉。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 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 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 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丁 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 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 课役。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五品,则为田三 顷,六品二顷五十亩。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 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

  开皇三年正月,帝入新宫。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 减调绢一疋为二丈。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盐池盐井,皆禁百姓采用。 至是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是时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 旅数起,转输劳敝。帝乃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 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京师置常平监。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 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 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高颎又以人间课输, 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恆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 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 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 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帝既躬履俭约,六宫咸服浣濯 之衣。乘舆供御有故敝者,随令补用,皆不改作。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而已。 有司尝进干姜,以布袋贮之,帝用为伤费,大加谴责。后进香,复以氈袋,因笞所 司,以为后诫焉。由是内外率职,府帑充实,百官禄赐及赏功臣,皆出于丰厚焉。 九年,陈平,帝亲御硃雀门劳凯旋师,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达于南 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段。帝以江表初定,给复十年。自余诸州,并免当年 租赋,十年五月,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十一年, 江南又反,越国公杨素讨平之,师还,赐物甚广。其余出师命赏,亦莫不优隆。十 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帝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 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于是乃更 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时天下户口岁增,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议者咸欲徙就宽乡。 其年冬,帝命诸州考使议之。又令尚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帝乃发使 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老小又少焉。

  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 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 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宫成,帝行幸焉。时方暑月,而死人相次于道,素乃一切焚 除之。帝颇知其事,甚不悦。及入新宫游观,乃喜,又谓素为忠。后帝以岁暮晚日 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宫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令左右观之,报曰:“鬼火。” 帝曰:“此等工役而死,既属年暮,魂魄思归耶?”乃令洒酒宣敕,以咒遣之,自 是乃息。

  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 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 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 之粟,以给京师。又遣仓部侍郎韦瓚,向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 砥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免其征戍。其后以渭水多沙,流有深浅,漕者苦之。四年, 诏曰: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 万里交通。虽三门之下,或有危虑,但发自小平,陆运至陕,还从河水,入于渭川, 兼及上流,控引汾、晋,舟车来去,为益殊广。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 即成阻阂。计其途路,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泛舟之役,人亦劳止。朕 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实愍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 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 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 堪省亿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疲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庶,知朕意 焉。

  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 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

  五年五月,工部尚书、襄阳县公长孙平奏曰:“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 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人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故也。去 年亢阳,关内不熟,陛下哀愍黎元,甚于赤子。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 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鸿恩大德,前古未比。其强宗富室,家道有 余者,皆竞出私财,递相赒赡。此乃风行草偃,从化而然。但经国之理,须存定式。” 于是奏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养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观课出粟 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捐败。若时或不 熟,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自是诸州储峙委积。其后关中连年大旱,而青、 兗、汴、许、曹、亳、陈、仁、谯、豫、郑、洛、伊、颍、邳等州大水,百姓饥馑。 高祖乃命苏威等,分道开仓赈给。又命司农丞王禀,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 关中,又发故城中周代旧粟,贱粜与人。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尤贫者,令往关东 就食。其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

  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 以官位为限。明年,东巡狩,因祠泰山。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费捐。十五年二 月,诏曰:“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捐,于后乏绝。 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 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十六年正月,又 诏秦、叠、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 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 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其后山东频年霖雨, 杞、宋、陈、亳、曹、戴、谯、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沉溺。十八 年,天子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困乏者,开仓 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石。遭水之处,租调皆免。自是频有年矣。

  开皇八年五月,高颎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力,乘前已 来,恆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于所管户内,计户征税。 帝从之。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回易生利,以给公用。至十四年六月,工 部尚书、安平郡公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 唯利是求,烦扰百姓,败损风俗,莫斯之甚。于是奏皆给地以营农,回易取利,一 皆禁止。十七年十一月,诏在京及在外诸司公廨,在市回易及诸处兴生,并听之。 唯禁出举收利云。

  炀帝即位,是时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以二十 二成丁。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 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又于皁涧营显仁宫,苑囿 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课天下诸州,各贡草木花果、 奇禽异兽于其中,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 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又命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 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所经州县,递送往返,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而东 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车相望 于道。时帝将事辽、碣,增置军府,扫地为兵。自是租赋之人益减矣。又造龙舟凤 甗,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袴,执青丝缆挽船,以幸 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余 里。所经州县,并令供顿,献食丰办者加官爵,阙乏者谴至死。又盛修车舆辇辂, 旌旗羽仪之饰。课天下州县,凡骨角齿牙,皮革毛羽,可饰器用,堪为氅毦者,皆 责焉。征发仓卒,朝命夕办,百姓求捕,网罟遍野,水陆禽兽殆尽,犹不能给,而 买于豪富蓄积之家,其价腾踊。是岁,翟雉尾一直十缣,白鹭鲜半之。

  乃使屯田主事常骏使赤土国,致罗刹。又使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俘虏数万。 士卒深入,蒙犯瘴疠,馁疾而死者十八九。又以西域多诸宝物,令裴矩往张掖,监 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所经州郡,疲于送 迎,糜费以万万计。

  明年,帝北巡狩。又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 死者太半。四年,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以丁 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五年,西巡河右。西域诸胡,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 迎候道左。帝乃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州县督课,以夸 示之。其年,帝亲征吐谷浑,破之于赤水。慕容佛允委其家属,西奔青海。帝驻兵 不出,遇天霖雨,经大斗拔谷,士卒死者十二三焉,马驴十八九。于是置河源郡、 积石镇。又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 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道里悬远,兼遇寇抄,死亡相续。

  六年,将征高丽,有司奏兵马已多损耗。诏又课天下富人,量其赀产,出钱市 武马,填元数。限令取足。复点兵具器仗,皆令精新,滥恶则使人便斩。于是马匹 至十万。七年冬,大会涿郡。分江淮南兵,配骁卫大将军来护兒,别以舟师济沧海, 舳舻数百里。并载军粮,期与大兵会平壤。是岁山东、河南大水,漂没四十余郡, 重以辽东覆败,死者数十万,因属疫疾,山东尤甚。所在皆以征敛供帐军旅所资为 务,百姓虽困,而弗之恤也。每急徭卒赋,有所征求,长吏必先贱买之,然后宣下, 乃贵卖与人,旦暮之间,价盈数倍,裒刻征敛,取办一时。强者聚而为盗,弱者自 卖为奴婢。九年,诏又课关中富人,计其赀产出驴,往伊吾、河源、且末运粮。多 者至数百头,每头价至万余。又发诸州丁,分为四番,于辽西柳城营屯,往来艰苦, 生业尽罄。盗贼四起,道路隔绝,陇右牧马,尽为奴贼所掠,杨玄感乘虚为乱。时 帝在辽东,闻之,遽归于高阳郡。及玄感平,帝谓侍臣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如市, 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则为贼。不尽诛,后无以示劝。”乃令裴蕴穷其党与,诏郡 县坑杀之,死者不可胜数。所在惊骇。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皆盗武马,始 作长枪,攻陷城邑。帝又命郡县置督捕以讨贼。益遣募人征辽,马少不充八驮,而 许为六驮。又不足,听半以驴充。在路逃者相继,执获皆斩之,而莫能止。帝不怿。 遇高丽执送叛臣斛斯政,遣使求降,发诏赦之。囚政至于京师,于开远门外,磔而 射杀之。遂幸太原,为突厥围于雁门。突厥寻散,遽还洛阳,募益骁果,以充旧数。 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爨,吏皆惧法,莫肯赈 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 之。其后人乃相食。十二年,帝幸江都。是时李密据洛口仓,聚众百万。越王侗与 段达等守东都。东都城内粮尽,布帛山积,乃以绢为汲绠,然布以爨。代王侑与卫 玄守京师,百姓饥馑,亦不能救。义师入长安,发永丰仓以赈之,百姓方苏息矣。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 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 以为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 侵削。又都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 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分税一以入官。其东路无禁货,故 方山津检察甚简。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 甚苦之。

  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 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武帝乃铸钱,肉好周郭,文曰“五铢”,重如 其文。而又别铸,除其肉郭,谓之女钱。二品并行。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 五铢、五铢、女钱、太平百钱、定平一百、五铢雉钱、五铢对文等号。轻重不一。 天子频下诏书,非新铸二种之钱,并不许用。而趣利之徒,私用转甚。至普通中, 乃议尽罢铜钱,更铸铁钱。人以铁贱易得,并皆私铸。及大同已后,所在铁钱,遂 如丘山,物价腾贵。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因之以求 利,自破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已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 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中大同元年,天子乃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 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云。

  陈初,承梁丧乱之后,铁钱不行。始梁末又有两柱钱及鹅眼钱,于时人杂用, 其价同,但两柱重而鹅眼轻。私家多熔钱,又间以锡铁,兼以粟帛为货。至文帝天 嘉五年,改铸五铢。初出,一当鹅眼之十。宣帝太建十一年,又铸大货六铢,以一 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乃相与讹言曰:“六铢钱有不利 县官之象。”未几而帝崩,遂废六铢而行五铢。竟至陈亡。其岭南诸州,多以盐米 布交易,俱不用钱云。

  齐神武霸政之初,承魏犹用永安五铢。迁鄴已后,百姓私铸,体制渐别,遂各 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冀州 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神武帝乃收境内之铜及钱,仍依旧文更铸,流 之四境。未几之间,渐复细薄,奸伪竞起。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 重如其文。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鄴中用钱,有 赤熟、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青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兗、梁、 豫州,辈类各殊。武平已后,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于齐亡,卒不能禁。

  后周之初,尚用魏钱。及武帝保定元年七月,及更铸布泉之钱,以一当五,与 五铢并行。时梁、益之境,又杂用古钱交易。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 不禁。建德三年六月,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大收商估之利,与布泉钱并行。 四年七月,又以边境之上,人多盗铸,乃禁五行大布,不得出入四关,布泉之钱, 听入而不听出。五年正月,以布泉渐贱而人不用,遂废之。初令私铸者绞,从者远 配为户。齐平已后,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至宣帝大象元年十一月,又铸永 通万国钱。以一当十,与五行大布及五铢,凡三品并用。

  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 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是时钱既新出,百姓或私有熔铸。 三年四月,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 者,即坏以为铜,入官。诏行新钱已后,前代旧钱,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齐常 平,所在用以贸易不止。四年,诏仍依旧不禁者,县令夺半年禄。然百姓习用既久, 尚犹不绝。五年正月,诏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是时见 用之钱,皆须和以锡镴。锡镴既贱,求利者多,私铸之钱,不可禁约。其年,诏乃 禁出锡镴之处,并不得私有采取。十年,诏晋王广听于扬州立五炉铸钱。其后奸狡 稍渐磨鑢钱郭,取铜私铸,又杂以锡钱。递相放效,钱遂轻薄。乃下恶钱之禁。京 师及诸州邸肆之上,皆令立榜,置样为准。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十八年,诏汉王 谅听于并州立五炉铸钱。是时江南人间钱少,晋王广又听于鄂州白纻山有铜筼处, 锢铜铸钱。于是诏听置十炉铸钱。又诏蜀王秀听于益州立五炉铸钱。是时钱益滥恶, 乃令有司,括天下邸肆见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而京师以恶钱贸易,为 吏所执,有死者。数年之间,私铸颇息。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 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或翦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相 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至于亡。

卷二十 

  刑法

  夫刑者,制死生之命,详善恶之源,翦乱除暴,禁人为非者也。圣王仰视法星, 旁观习坎,弥缝五气,取则四时,莫不先春风以播恩,后秋霜而动宪。是以宣慈惠 爱,导其萌芽,刑罚威怒,随其肃杀。仁恩以为情性,礼义以为纲纪,养化以为本, 明刑以为助。上有道,刑之而无刑;上无道,杀之而不胜也。《记》曰:“教之以 德,齐之以礼,则人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人有遁心。”而始乎劝善, 终乎禁暴,以此字人,必兼刑罚。至于时逢交泰,政称忠厚,美化与车轨攸同,至 仁与嘉祥间出,岁布平典,年垂简宪。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旷乎如大路,行 之者不惑。

  刑者甲兵焉,鈇钺焉,刀锯钻凿,鞭扑榎楚,陈乎原野而肆诸市朝,其所由来, 亦已久矣。若夫龙官之岁,凤纪之前,结绳而不违,不令而人畏。五帝画象,殊其 衣服,三王肉刑,刻其肤体。若重华之眚灾肆赦,文命之刑罚三千,而都君恤刑, 尚奉唐尧之德,高密泣罪,犹怀虞舜之心。殷因以降,去德滋远。若纣能遵成汤, 不造砲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西伯敛辔,化为田叟。周王立三刺以不滥,弘 三宥以开物,成、康以四十二年之间,刑厝不用。薰风潜暢,颂声遐举,越裳重译, 万里来归。若乃鲁接燕、齐,荆邻郑、晋,时之所尚,资乎辩舌,国之所恃,不在 威刑,是以才鼓夷蒐,宣尼致诮,既铸刑辟,叔向贻书,夫勃澥之浸,沾濡千里, 列国之政,岂周之膏润者欤!秦氏僻自西戎,初平区夏,于时投戈弃甲,仰恩祈惠, 乃落严霜于政教,挥流电于邦国,弃灰偶语,生愁怨于前,毒网凝科,害肌肤于后。 玄钺肆于朝市,赭服飘于路衢,将闾有一剑之哀,茅焦请列星之数。汉高祖初以三 章之约,以慰秦人,孝文躬亲玄默,遂疏天网。孝宣枢机周密,法理详备,选于定 国为廷尉,黄霸以为廷平。每以季秋之后,诸所请谳,帝常幸宣室,斋而决事,明 察平恕,号为宽简。光武中兴,不移其旧,是以二汉群后,罕闻残酷。魏武造易釱 之科,明皇施减死之令,中原凋敝,吴、蜀三分,哀矜折狱,亦所未暇。晋氏平吴, 九州宁一,乃命贾充,大明刑宪。内以平章百姓,外以和协万邦,实曰轻平,称为 简易。是以宋、齐方驾,轥其余轨。若乃刑随喜怒,道暌正直,布宪拟于秋荼,设 网逾于朝胫,恣兴夷翦,取快情灵。若隋高祖之挥刃无辜,齐文宣之轻刀脔割,此 所谓匹夫私仇,非关国典。孔子曰:“刑乱及诸政,政乱及诸身。”心之所诣,则 善恶之本原也。彪、约所制,无刑法篇,臧、萧之书,又多漏略,是以撮其遗事, 以至隋氏,附于篇云。

  梁武帝承齐昏虐之余,刑政多僻。既即位,乃制权典,依周、汉旧事,有罪者 赎。其科,凡在官身犯,罚金。鞭杖杖督之罪,悉入赎停罚。其台省令史士卒欲赎 者,听之。时欲议定律令,得齐时旧郎济阳蔡法度,家传律学,云齐武时,删定郎 王植之,集注张、杜旧律,合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条,事未施行,其文殆灭, 法度能言之。于是以为兼尚书删定郎,使损益植之旧本,以为《梁律》。天监元年 八月,乃下诏曰:“律令不一,实难去弊。杀伤有法,昏墨有刑,此盖常科,易为 条例。至如三男一妻,悬首造狱,事非虑内,法出恆钧。前王之律,后王之令,因 循创附,良各有以。若游辞费句,无取于实禄者,宜悉除之。求文指归,可适变者, 载一家为本,用众家以附。丙丁俱有,则去丁以存丙。若丙丁二事注释不同,则二 家兼载。咸使百司,议其可不,取其可安,以为标例。宜云:‘某等如干人同议, 以此为长’,则定以为《梁律》。留尚书比部,悉使备文,若班下州郡,止撮机要。 可无二门侮法之弊。”法度又请曰:“魏、晋撰律,止关数人,今若皆咨列位,恐 缓而无决。”于是以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吏部尚书范云、长兼 侍中柳恽、给事黄门侍郎傅昭、通直散骑常侍孔蔼、御史中丞乐蔼、太常丞许懋等, 参议断定,定为二十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盗劫,四曰贼叛,五曰诈伪, 六曰受赇,七曰告劾,八曰讨捕,九曰系讯,十曰断狱,十一曰杂,十二曰户,十 三曰擅兴,十四曰毁亡,十五曰卫宫,十六曰水火,十七曰仓库,十八曰厩,十九 曰关市,二十曰违制。其制刑为十五等之差:弃市已上为死罪,大罪枭其首,其次 弃市。刑二岁已上为耐罪,言各随伎能而任使之也。有髡钳五岁刑,笞二百收赎绢, 男子六十匹。又有四岁刑,男子四十八匹。又有三岁刑,男子三十六匹。又有二岁 刑,男子二十四匹。罚金一两已上为赎罪。赎死者金二斤,男子十六匹。赎髡钳五 岁刑笞二百者,金一斤十二两,男子十四匹。赎四岁刑者,金一斤八两,男子十二 匹。赎三岁刑者,金一斤四两,男子十匹。赎二岁刑者,金一斤,男子八匹。罚金 十二两者,男子六匹。罚金八两者,男子四匹。罚金四两者,男子二匹。罚金二两 者,男子一匹。罚金一两者,男子二丈。女子各半之。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 不服,正于五过,以赎论,故为此十五等之差。又制九等之差:有一岁刑,半岁刑, 百日刑,鞭杖二百,鞭杖一百,鞭杖五十,鞭杖三十,鞭杖二十,鞭杖一十。又有 八等之差:一曰免官,加杖督一百;二曰免官;三曰夺劳百日,杖督一百;四曰杖 督一百;五曰杖督五十;六曰杖督三十;七曰杖督二十;八曰杖督一十。论加者上 就次,当减者下就次。凡系狱者,不即答款,应加测罚,不得以人士为隔。若人士 犯罚,违捍不款,宜测罚者,先参议牒启,然后科行。断食三日,听家人进粥二升。 女及老小,一百五十刻乃与粥,满千刻而止。囚有械、杻、斗械及钳,并立轻重大 小之差,而为定制。其鞭有制鞭、法鞭、常鞭,凡三等之差。制鞭,生革廉成;法 鞭,生革去廉;常鞭,熟靼不去廉。皆作鹤头纽,长一尺一寸。梢长二尺七寸,广 三分,靶长二尺五寸。杖皆用生荆,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大杖, 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法杖,围一寸三分,小头五分。小杖,围一寸一 分,小头极杪。诸督罚,大罪无过五十、三十,小者二十。当笞二百以上者,笞半, 余半后决,中分鞭杖。老小于律令当得鞭杖罚者,皆半之。其应得法鞭、杖者,以 熟靼鞭、小杖。过五十者,稍行之。将吏已上及女应有罚者,以罚金代之。其以职 员应罚,及律令指名制罚者,不用此令。其问事诸罚,皆用熟靼鞭、小杖。其制鞭 制杖,法鞭法杖,自非特诏,皆不得用。诏鞭杖在京师者,皆于云龙门行。女子怀 孕者,勿得决罚。其谋反、大逆已上皆斩。父子同产田,无少长皆弃市。母妻姊妹 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赀财没官。劫身皆斩,妻子补兵。遇 赦降死者,黵面为劫字,髡钳,补冶锁士终身。其下又谪运配材官冶士、尚方锁士, 皆以轻重差其年数。其重者或终身。

  士人有禁锢之科,亦有轻重为差。其犯清议,则终身不齿。耐罪囚八十已上, 十岁已下,及孕者、盲者、侏儒当械系击者,及郡国太守相、都尉、关中侯已上, 亭侯已上之父母妻子,及所生坐非死罪除名之罪,二千石已上非槛征者,并颂系之。

  丹阳尹月一诣建康县,令三官参共录狱,察断枉直。其尚书当录人之月者,与 尚书参共录之。大凡定罪二千五百二十九条。

  二年四月癸卯,法度表上新律,又上《令》三十卷,《科》三十卷。帝乃以法 度守廷尉卿,诏班新律于天下。

  三年八月,建康女子任提女,坐诱口当死。其子景慈对鞫辞云,母实行此。是 时法官虞僧虬启称:“案子之事亲,有隐无犯,直躬证父,仲尼为非。景慈素无防 闲之道,死有明目之据,陷亲极刑,伤和损俗。凡乞鞫不审,降罪一等,岂得避五 岁之刑,忽死母之命!景慈宜加罪辟。”诏流于交州。至是复有流徒之罪。其年十 月甲子,诏以金作权典,宜在蠲息。于是除赎罪之科。

  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有犯罪者,皆讽群下,屈法申之。百姓有罪,皆案 之以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则举家质作。人既穷急,奸宄益深。后帝 亲谒南郊,秣陵老人遮帝曰:“陛下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非长久之术。诚 能反是,天下幸甚。”帝于是思有以宽之。旧狱法,夫有罪,逮妻子,子有罪,逮 父母。十一年正月壬辰,乃下诏曰:“自今捕谪之家,及罪应质作,若年有老小者, 可停将送。”十四年,又除黵面之刑。

  帝锐意儒雅,疏简刑法,自公卿大臣,咸不以鞫狱留意。奸吏招权,巧文弄法, 货贿成市,多致枉滥。大率二岁刑已上,岁至五千人。是时徙居作者具五任,其无 任者,著斗械。若疾病,权解之。是后囚徒或有优剧。大同中,皇太子在春宫视事, 见而愍之,乃上疏曰:“臣以比时奉敕,权亲京师杂事。切见南北郊坛、材官、车 府、太官下省、左装等处上启,并请四五岁已下轻囚,助充使役。自有刑均罪等, 愆目不异,而甲付钱署,乙配郊坛。钱署三所,于事为剧,郊坛六处,在役则优。 今听狱官详其可否,舞文之路,自此而生。公平难遇其人,流泉易启其齿,将恐玉 科重轻,全关墨绶,金书去取,更由丹笔。愚谓宜详立条制,以为永准。”帝手敕 报曰:“顷年已来,处处之役,唯资徒谪,逐急充配。若科制繁细,义同简丝,切 须之处,终不可得。引例兴讼,纷纭方始。防杜奸巧。自是为难。更当别思,取其 便也。”竟弗之从。是时王侯子弟皆长,而骄蹇不法。武帝年老,厌于万机,又专 精佛戒,每断重罪,则终日弗怿。尝游南苑,临川王宏伏人于桥下,将欲为逆。事 觉,有司请诛之。帝但泣而让曰:“我人才十倍于尔,处此恆怀战惧。尔何为者? 我岂不能行周公之事,念汝愚故也。”免所居官。顷之,还复本职。由是王侯骄横 转甚,或白日杀人于都街,劫贼亡命,咸于王家自匿,薄暮尘起,则剥掠行路,谓 之打稽。武帝深知其弊,而难于诛讨。十一年十月,复开赎罪之科。中大同元年七 月甲子,诏自今犯罪,非大逆,父母、祖父母勿坐。自是禁网渐疏,百姓安之,而 贵戚之家,不法尤甚矣。寻而侯景逆乱。

  及元帝即位,惩前政之宽,且帝素苛刻,及周师至,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 请皆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并令棒杀之。事未行而城陷。敬帝即位,刑政适陈 矣。

  陈氏承梁季丧乱,刑典疏阔。及武帝即位,思革其弊,乃下诏曰:“朕闻唐、 虞道盛,设画象而不犯,夏、商德衰,虽孥戮其未备。洎乎末代,纲目滋繁,矧属 乱离,宪章遗紊。朕始膺宝历,思广政枢,外可搜举良才,册改科令,群僚博议, 务存平简。”于是稍求得梁时明法吏,令与尚书删定郎范泉参定律令。又敕尚书仆 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左丞贺朗参知其事,制《律》 三十卷,《令律》四十卷。采酌前代,条流冗杂,纲目虽多,博而非要。其制唯重 清议禁锢之科。若缙绅之族,犯亏名教,不孝及内乱者,发诏弃之,终身不齿。先 与士人为婚者,许妻家夺之。其获贼帅及士人恶逆,免死付治,听将妻入役,不为 年数。又存赎罪之律,复父母缘坐之刑。自余篇目条纲,轻重简繁,一用梁法。其 有赃验显然而不款,则上测立。立测者,以土为垛,高一尺,上圆劣,容囚两足立。 鞭二十,笞三十讫,著两械及杻,上垛。一上测七刻,日再上。三七日上测,七日 一行鞭。凡经杖,合一百五十,得度不承者,免死。其髡鞭五岁刑,降死一等,锁 二重。其五岁刑已下,并锁一重。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作。其 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若公坐过误,罚金。其二岁刑,有官者, 赎论。一岁刑,无官亦赎论。寒庶人,准决鞭杖。囚并著械,徒并著锁,不计阶品。 死罪将决,乘露车,著三械。加壶手。至市,脱手械及壶手焉。当刑于市者,夜须 明,雨须晴。晦朔、八节、六齐、月在张心日,并不得行刑。廷尉寺为北狱,建康 县为南狱,并置正监平。又制,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书、尚书、三公郎、部都 令史、三公录冤局,令史、御史中丞、侍御史、兰台令史,亲行京师诸狱及冶署, 理察囚徒冤枉。

  文帝性明察,留心刑政,亲览狱讼,督责群下,政号严明。是时承宽政之后, 功臣贵戚有非法,帝咸以法绳之,颇号峻刻。及宣帝即位,优借文武之士,崇简易 之政,上下便之。其后政令即宽,刑法不立,又以连年北伐,疲人聚为劫盗矣。后 主即位,信任谗邪,群下纵恣,鬻狱成市,赏罚之命,不出于外。后主性猜忍疾忌, 威令不行,左右有忤意者,动至夷戮。百姓怨叛,以至于灭。

  齐神武、文襄,并由魏相,尚用旧法。及文宣天保元年,始命群官刊定魏朝 《麟趾格》。是时军国多事,政刑不一,决狱定罪,罕依律文,相承谓之变法从事。 清河房超为黎阳郡守,有赵道德者,使以书属超。超不发书,棒杀其使。文宣于是 令守宰各设棒,以诛属请之使。后都官郎中宋轨奏曰:“昔曹操悬棒,威于乱时, 今施之太平,未见其可。若受使请赇,犹致大戮,身为枉法,何以加罪?”于是罢 之。即而司徒功曹张老上书,称大齐受命已来,律令未改,非所以创制垂法,革人 视听。于是始命群官,议造《齐律》,积年不成。其决狱犹依魏旧。是时刑政尚新, 吏皆奉法。自六年之后,帝遂以功业自矜,恣行酷暴,昏狂酗W,任情喜怒。为大 镬、长锯、坐刂碓之属,并陈于庭,意有不快,则手自屠裂,或命左右脔啖,以逞 其意。时仆射杨遵彦乃令宪司先定死罪囚,置于仗卫之中,帝欲杀人,则执以应命, 谓之供御囚。经三月不杀者,则免其死。帝尝幸金凤台,受佛戒,多召死囚,编籧 篨为翅,命之飞下,谓之放生。坠皆致死,帝视以为观笑。时有司折狱,又皆酷法。 讯囚则用车辐犭刍杖,夹指压踝,又立之烧犁耳上,或使以臂贯烧车釭。既不胜其 苦,皆致诬伏。七年,豫州检使白扌剽为左丞卢斐所劾,乃于狱中诬告斐受金。文 宣知其奸罔,诏令按之,果无其事。乃敕八座议立案劾格,负罪不得告人事。于是 挟奸者畏纠,乃先加诬讼,以拟当格,吏不能断。又妄相引,大狱动至千人,多移 岁月。然帝犹委政辅臣杨遵彦,弥缝其阙,故时议者窃云,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孝昭在籓,已知其失,即位之后,将加惩革,未几而崩。武成即位,思存轻典, 大宁元年,乃下诏曰:“王者所用,唯在赏罚,赏贵适理,罚在得情。然理容进退, 事涉疑似,盟府司勋,或有开塞之路,三尺律令,未穷画一之道。想文王之官人, 念宣尼之止讼,刑赏之宜,思获其所。自今诸应赏罚,皆赏疑从重,罚疑从轻。” 又以律令不成,频加催督。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睿等,奏上《齐律》十二篇: 一曰名例,二曰禁卫,三曰婚户,四曰擅兴,五曰违制,六曰诈伪,七曰斗讼,八 曰贼盗,九曰捕断,十曰毁损,十一曰厩牧,十二曰杂。其定罪九百四十九条。又 上《新令》四十卷,大抵采魏、晋故事。其制,刑名五:一曰死,重者轘之,其次 枭首,并陈尸三日;无市者,列于乡亭显处。其次斩刑,殊身首。其次绞刑,死而 不殊。凡四等。二曰流刑,谓论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髡之,投于边裔, 以为兵卒,未有道里之差。其不合远配者,男子长徒,女子配舂,并六年。三曰刑 罪,即耐罪也。有五岁、四岁、三岁、二岁、一岁之差。凡五等。各加鞭一百。其 五岁者,又加笞八十,四岁者六十,三岁者四十,二岁者二十,一岁者无笞。并锁 输左校而不髡。无保者钳之。妇人配舂及掖庭织。四曰鞭,有一百、八十、六十、 五十、四十之差,凡五等。五曰杖,有三十、二十、十之差,凡三等。大凡为十五 等。当加者上就次,当减者下就次。赎罪旧以金,皆代以中绢。死一百匹,流九十 二匹,刑五岁七十八匹,四岁六十四匹,三岁五十匹,二岁三十六匹。各通鞭笞论。 一岁无笞,则通鞭二十四匹。鞭杖每十,赎绢一匹。至鞭百,则绢十匹。无绢之乡, 皆准绢收钱。自赎笞十已上至死。又为十五等之差。当加减次,如正决法。合赎者, 谓流内官及爵秩比视、老小阉痴并过失之属。犯罚绢一匹及杖十已上,皆名为罪人。 盗及杀人而亡者,即悬名注籍,甄其一房配驿户。宗室则不注盗,及不入奚官,不 加宫刑。自犯流罪已下合赎者,及妇人犯刑已下,侏儒、笃疾、癃残非犯死罪,皆 颂系之。罪刑年者锁,无锁以枷。流罪已上加杻械。死罪者桁之。决流刑鞭笞者, 鞭其背。五十,一易执鞭人。鞭鞘皆用熟皮,削去廉棱。鞭疮长一尺。笞者笞臂, 而不中易人。杖长三尺五寸,大头径二分半,小头径一分半。决三十已下杖者,长 四尺,大头径三分,小头径二分。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 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加于殿者,复计为负焉。赦日,则武库令设金鸡 及鼓于阊阖门外之右。勒集囚徒于阙前,挝鼓千声,释枷锁焉。又列重罪十条:一 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 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是后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又敕仕门之子弟常讲习之。齐人多晓法律,盖由此也。其不可为定法者,别制《权 令》二卷,与之并行。后平秦王高归彦谋反,须有约罪,律无正条,于是遂有《别 条权格》,与律并行。大理明法,上下比附,欲出则附依轻议,欲入则附从重法, 奸吏因之,舞文出没。至于后主,权幸用事,有不附之者,阴中以法。纲纪紊乱, 卒至于亡。

  周文帝之有关中也,霸业初基,典章多阙。大统元年,命有司斟酌今古通变可 以益时者,为二十四条之制,奏之。七年,又下十二条制。十年,魏帝命尚书苏绰, 总三十六条,更损益为五卷,班于天下。其后以河南赵肃为廷尉卿,撰定法律。肃 积思累年,遂感心疾而死。乃命司宪大夫拓拔迪掌之。至保定三年三月庚子乃就, 谓之《大律》,凡二十五篇:一曰刑名,二曰法例,三曰祀享,四曰朝会,五曰婚 姻,六曰户禁,七曰水火,八曰兴缮,九曰卫宫,十曰市廛,十一曰斗竞,十二曰 劫盗,十三曰贼叛,十四曰毁亡,十五曰违制,十六曰关津,十七曰诸侯,十八曰 厩牧,十九曰杂犯,二十曰诈伪,二十一曰请求,二十二曰告言,二十三曰逃亡, 二十四曰系讯,二十五曰断狱。大凡定罪一千五百三十七条。其制罪,一曰权刑五, 自十至五十。二曰鞭刑五,自六十至于百。三曰徒刑五,徒一年者,鞭六十,笞十。 徒二年者,鞭七十,笞二十。徒三年者,鞭八十,笞三十。徒四年者,鞭九十,笞 四十。徒五年者,鞭一百,笞五十。四曰流刑五,流卫服,去皇畿二千五百里者, 鞭一百,笞六十。流要服,去皇畿三千里者,鞭一百,笞七十。流荒服,去皇畿三 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八十。流镇服,去皇畿四千里者,鞭一百,笞九十。流蕃 服,去皇畿四千五百里者,鞭一百,笞一百。五曰死刑五,一曰磬,二曰绞,三曰 斩,四曰枭,五曰裂。五刑之属各有五,合二十五等。不立十恶之目,而重恶逆、 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之罪。凡恶逆,肆之三日。盗贼群攻乡邑及入人 家者,杀之无罪。若报仇者,告于法而自杀之,不坐。经为盗者,注其籍。唯皇宗 则否。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皇族及有爵 者,死罪已下锁之,徒已下散之。狱成将杀者,书其姓名及其罪于拲而杀之市。唯 皇族与有爵者隐狱。

  其赎杖刑五,金一两至五两。赎鞭刑五,金六两至十两。赎徒刑五,一年金十 二两,二年十五两,三年一斤二两,四年一斤五两,五年一斤八两。赎流刑,一斤 十二两,俱役六年,不以远近为差等。赎死罪,金二斤。鞭者以一百为限。加笞者, 合二百止。应加鞭笞者,皆先笞后鞭。妇人当笞者,听以赎论。徒输作者,皆任其 所能而役使之。杖十已上,当加者上就次,数满乃坐。当减者,死罪流蕃服,蕃服 已下俱至徒五年。五年以下,各以一等为差。盗贼及谋反大逆降叛恶逆罪当流者, 皆甄一房配为杂户。其为盗贼事发逃亡者,悬名注配。若再犯徒、三犯鞭者,一身 永配下役。应赎金者,鞭杖十,收中绢一匹。流徒者,依限岁收绢十二匹。死罪者 一百匹。其赎刑,死罪五旬,流刑四旬,徒刑三旬,鞭刑二旬,杖刑一旬。限外不 输者,归于法。贫者请而免之。大凡定法一千五百三十七条,班之天下。其大略滋 章,条流苛密,比于齐法,烦而不要。

  又初除复仇之法,犯者以杀论。时晋公护将有异志,欲宽政以取人心,然暗于 知人,所委多不称职。既用法宽弛,不足制奸,子弟僚属,皆窃弄其权,百姓愁怨, 控告无所。武帝性甚明察,自诛护后,躬览万机,虽骨肉无所纵舍,用法严正,中 外肃然。自魏、晋相承,死罪其重者,妻子皆以补兵。魏虏西凉之人,没入名为隶 户。魏武入关,隶户皆在东魏,后齐因之,仍供厮役。建德六年,齐平后,帝欲施 轻典于新国,乃诏凡诸杂户,悉放为百姓。自是无复杂户。其后又以齐之旧欲,未 改昏政,贼盗奸宄,颇乖宪章。其年,又为《刑书要制》以督之。其大抵持仗群盗 一匹以上,不持仗群盗五匹以上,监临主掌自盗二十匹以上,盗及诈请官物三十匹 以上,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及地三顷以上,皆死。自余依《大律》。由是浇诈颇 息焉。

  宣帝性残忍暴戾,自在储贰,恶其叔父齐王宪及王轨、宇文孝伯等。及即位, 并先诛戮,由是内外不安,俱怀危惧。帝又恐失众望,乃行宽法,以取众心。宣政 元年八月,诏制九条,宣下州郡。大象元年,又下诏曰:“高祖所立《刑书要制》, 用法深重,其一切除之。”然帝荒淫日甚,恶闻其过,诛杀无度,疏斥大臣。又数 行肆赦,为奸者皆轻犯刑法,政令不一,下无适从。于是又广《刑书要制》,而更 峻其法,谓之《刑经圣制》。宿卫之官,一日不直,罪至削除。逃亡者皆死,而家 口籍没。上书字误者,科其罪。鞭杖皆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其后又加至二百四 十。又作礔历车,以威妇人。其决人罪,云与杖者,即一百二十,多打者,即二 百四十。帝既酣饮过度,尝中饮,有下士杨文祐白宫伯长孙览,求歌曰:“朝亦醉, 暮亦醉。日日恆常醉,政事日无次。”郑译奏之,帝怒,命赐杖二百四十而致死。 后更令中士皇甫猛歌,猛歌又讽谏。郑译又以奏之,又赐猛杖一百二十。是时下自 公卿,内及妃后,咸加棰楚,上下愁怨。及帝不豫,而内外离心,各求苟免。隋高 祖为相,又行宽大之典,删略旧律,作《刑书要制》。既成奏之,静帝下诏颁行。 诸有犯罪未科决者,并依制处断。

  高祖既受周禅,开皇元年,乃诏尚书左仆射、勃海公高颎,上柱国、沛公郑译, 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大理前少卿、平源县公常明,刑部侍郎、保城县公韩浚, 比部侍郎李谔,兼考功侍郎柳雄亮等,更定新律,奏上之。其刑名有五:一曰死刑 二,有绞,有斩。二曰流刑三,有一千里、千五百里、二千里。应配者,一千里居 作二年,一千五百里居作二年半,二千里居作三年。应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 近流加杖一百,一等加三十。三曰徒刑五,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四曰杖刑五,自五十至于百。五曰笞刑五,自十至于五十。而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 轘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纵轻。唯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又 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 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 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其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 减一等。其品第九已上犯者,听赎。应赎者,皆以铜代绢。赎铜一斤为一负,负十 为殿。笞十者铜一斤,加至杖百则十斤。徒一年,赎铜二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 三年则六十斤矣。流一千里,赎铜八十斤,每等则加铜十斤,二千里则百斤矣。二 死皆赎铜百二十斤。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已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已上,一 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 等。其累徒过九年者,流二千里。

  定讫,诏颁之曰:“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夫绞以致毙, 斩则殊刑,除恶之体,于斯已极。枭首轘身,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 之怀。鞭之为用,残剥肤体,彻骨侵肌,酷均脔切。虽云远古之式,事乖仁者之刑, 枭轘及鞭,并令去也。贵砺带之书,不当徒罚,广轩冕之廕,旁及诸亲。流役六年, 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其余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条目甚多,备于简策。 宜班诸海内,为时轨范,杂格严科,并宜除削。先施法令,欲人无犯之心,国有常 刑,诛而不怒之义。措而不用,庶或非远,万方百辟,知吾此怀。”自前代相承, 有司讯考,皆以法外。或有用大棒束杖,车辐鞋底,压踝杖桄之属,楚毒备至,多 所诬伏。虽文致于法,而每有枉滥,莫能自理。至是尽除苛惨之法,讯囚不得过二 百,枷杖大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易人。帝又以律令初行,人未知禁,故犯 法者众。又下吏承苛政之后,务锻炼以致人罪。乃诏申敕四方,敦理辞讼。有枉屈 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 有司录状奏之。

  帝又每季亲录囚徒。常以秋分之前,省阅诸州申奏罪状。三年,因览刑部奏, 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 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定留唯五百条。凡十二卷。一 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 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于是置律博士弟子员。断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断。五年,侍官 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事实,而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天远,遂更反坐。 帝闻之,乃下诏曰:“人命之重,悬在律文,刊定科条,俾令易晓。分官命职,恆 选循吏,小大之狱,理无疑舛。而因袭往代,别置律官,报判之人,推其为首。杀 生之柄,常委小人,刑罚所以未清,威福所以妄作,为政之失,莫大于斯。其大理 律博士、尚书刑部曹明法、州县律生,并可停废。”自是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 断之。六年,敕诸州长史已下,行参军已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又 诏免尉迥、王谦、司马消难三道逆人家口之配没者,悉官酬赎,使为编户。因除孥 戮相坐之法,又命诸州囚有处死,不得驰驿行决。

  高祖性猜忌,素不悦学,既任智而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恆令左 右觇视内外,有小过失,则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赃污,因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得犯 立斩。每于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怒问事挥楚不甚,即命斩之。十年, 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 帝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曰:“陛下子育群生,务在去弊,而百姓无知,犯 者不息,致陛下决罚过严。皆臣等不能有所裨益,请自退屏,以避贤路。”帝于是 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 “陛下杖大如指,棰楚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致死。”帝不怿,乃令殿内去 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后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言帝宠高颎过甚,上大怒,命杖 之,而殿内无杖,遂以马鞭笞杀之。自是殿内复置杖。未几怒甚,又于殿庭杀人, 兵部侍朗冯基固谏,帝不从,竟于殿庭行决。帝亦寻悔,宣慰冯基,而怒群僚之不 谏者。十二年,帝以用律者多致踳驳,罪同论异。诏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 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十三年,改徒及流并为配防。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 后决。十六年,有司奏合川仓粟少七千石,命斛律孝卿鞫问其事,以为主典所窃。 复令孝卿驰驿斩之,没其家为奴婢,鬻粟以填之。是后盗边粮者,一升已上皆死, 家口没官。上又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诸州县佐史,三年一代,经任者不得 重居之。十七年,诏又以所在官人,不相敬惮,多自宽纵,事难克举。诸有殿失, 虽备科条,或据律乃轻,论情则重,不即决罪,无以惩肃。其诸司属官,若有愆犯, 听于律外斟酌决杖。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棰楚,以残暴为干能,以守法为懦弱。

  是时帝意每尚惨急,而奸回不止,京市白日,公行掣盗,人间强盗,亦往往而 有。帝患之,问群臣断禁之法,杨素等未及言,帝曰:“朕知之矣。”诏有能纠告 者,没贼家产业,以赏纠人。时月之间,内外宁息。其后无赖之徒,候富人子弟出 路者,而故遗物于其前,偶拾取则擒以送官,而取其赏。大抵被陷者甚众。帝知之, 乃命盗一钱已上皆弃市。行旅皆晏起早宿,天下懔懔焉。此后又定制,行署取一钱 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自此四人共盗一榱桷,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 决。有数人劫执事而谓之曰:“吾岂求财者邪?但为枉人来耳。而为我奏至尊,自 古以来,体国立法,未有盗一钱而死也。而不为我以闻,吾更来,而属无类矣。” 帝闻之,为停盗取一钱弃市之法。

  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 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 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大理掌固来旷上封事,言大理官司 恩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 臣推验,初无阿曲。帝又怒旷,命斩之。绰因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乃拂衣入阁, 绰又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他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閤,绰再拜请曰:“臣有死 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驭掌固,使旷触挂天刑,死罪一也。囚不合死,而臣 不能死争,死罪二也。臣本无他事,而妄言求入,死罪三也。”帝解颜。会献皇后 在坐,帝赐绰二金杯酒,饮讫,并以杯赐之。旷因免死,配徒广州。

  帝以年龄晚暮,尤崇尚佛道,又素信鬼神。二十年,诏沙门道士坏佛像天尊, 百姓坏岳渎神像,皆以恶逆论。帝猜忌,二朝臣僚,用法尤峻。御史监师,于元正 日不劾武官衣剑之不齐者,或以白帝,帝谓之曰:“尔为御史,何纵舍自由。”命 杀之。谏议大夫毛思祖谏,又杀之。左领军府长史考校不平,将作寺丞以谏麦筜迟 晚,武库令以署庭荒芜,独孤师以受蕃客鹦鹉,帝察知,并亲临斩决。

  仁寿中,用法益峻,帝既喜怒不恆,不复依准科律。时杨素正被委任,素又禀 性高下,公卿股栗,不敢措言。素于鸿胪少卿陈延不平,经蕃客馆,庭中有马屎, 又庶仆氈上樗蒲。旋以白帝,帝大怒曰:“主客令不洒扫庭内,掌固以私戏污败官 氈,罪状何以加此!”皆于西市棒杀,而榜棰陈延,殆至于毙。大理寺丞杨远、刘 子通等,性爱深文,每随牙奏狱,能承顺帝旨。帝大悦,并遣于殿庭三品行中供奉, 每有诏狱,专使主之。候帝所不快,则案以重抵,无殊罪而死者,不可胜原。远又 能附杨素,每于途中接候,而以囚名白之,皆随素所为轻重。其临终赴市者,莫不 途中呼枉,仰天而哭。越公素侮弄朝权,帝亦不之能悉。

  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时斗称皆小旧二倍, 其赎铜亦加二倍为差。杖百则三十斤矣。徒一年者六十斤,每等加三十斤为差,三 年则一百八十斤矣。流无异等,赎二百四十斤。二死同赎三百六十斤。其实不异。 开皇旧制,X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先是萧严以叛诛,崔君绰坐连庶人勇 事,家口籍没。严以中宫故,君绰缘女入宫爱幸,帝乃下诏革前制曰:“罪不及嗣, 既弘至孝之道,恩由义断,以劝事君之节。故羊鲋从戮,弥见叔向之诚,季布立勋, 无预丁公之祸,用能树声往代,贻范将来。朕虚己为政,思遵旧典,推心待物,每 从宽政。六位成象,美厥含弘,一眚掩德,甚非谓也。诸犯罪被戮之门,期已下亲, 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

  三年,新律成。凡五百条,为十八篇。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一曰名例, 二曰卫宫,三曰违制,四曰请求,五曰户,六曰婚,七曰擅兴,八曰告劾,九曰贼, 十曰盗,十一曰斗,十二曰捕亡,十三曰仓库,十四曰厩牧,十五曰关市,十六曰 杂,十七曰诈伪,十八曰断狱。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其枷杖决罚 讯囚之制,并轻于旧。是时百姓久厌严刻,喜于刑宽。后帝乃外征四夷,内穷嗜欲, 兵革岁动,赋敛滋繁。有司皆临时迫胁,苟求济事,宪章遐弃,贿赂公行,穷人无 告,聚为盗贼。帝乃更立严刑,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百 姓转相群聚,攻剽城邑,诛罚不能禁。帝以盗贼不息,乃益肆淫刑。九年,又诏为 盗者籍没其家。自是群贼大起,郡县官人,又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矣。及杨玄感反, 帝诛之,罪及九族。其尤重者,行轘裂枭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脔啖 其肉。百姓怨嗟,天下大溃,及恭帝即位,狱讼有归焉。

卷二十一 

  百官上

  《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既陈,贵贱位矣。”是以圣人法乾坤 以作则,因卑高以垂教,设官分职,锡珪胙土。由近以制远,自中以统外。内则公 卿大夫士,外则公侯伯子男。咸所以协和万邦,平章百姓,允厘庶绩,式叙彝伦。 其由来尚矣。然古今异制,文质殊途。或以龙表官,或以云纪职。放勋即分命四子, 重华乃爰置九官,夏倍于虞,殷倍于夏,周监二代,沿革不同。其道既文,置官弥 广。逮于战国,戎马交驰,虽时有变革,然犹承周制。秦始皇废先王之典,焚百家 之言,创立朝仪,事不师古,始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 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自余众职,各有司存。汉高祖除暴宁乱,轻刑约法, 而职官之制,因于嬴氏,其间同异,抑亦可知。光武中兴,聿遵前绪,唯废丞相与 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洎于叔世,事归台阁,论道之官,备员而已。魏、 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梁武受终,多循齐旧,然而定诸卿之 位,各配四时,置戎秩之官,百有余号。陈氏继梁,不失旧物。高齐创业,亦遵后 魏,台省位号,与江左稍殊,所有节文,备详于志。有周创据关右,日不暇给,洎 乎克清江、汉,爰议宪章。酌禜镐之遗文,置六官以综务,详其典制,有可称焉。 高祖践极,百度伊始,复废周官,还依汉、魏。唯以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自 余庶僚,颇有损益。炀帝嗣位,意存稽古,建官分职,率由旧章。大业三年,始行 新令。于时三川定鼎,万国朝宗,衣冠文物,足为壮观。即而以人从欲,待下若仇, 号令日改,官名月易。寻而南征不复,朝廷播迁,图籍注记,多从散逸。今之存录 者,不能详备焉。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 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官属。 有长史、司马、谘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主簿、列曹参军、行参军、舍人 等官。其司徒则有左、右二长史,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余僚佐,同于二府。有公 则置,无则省。而司徒无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诸 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

  特进,旧位从公。武帝以邓禹列侯就第,特进奉朝请,是特引见之称,无官定 体。于是革之。

  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 兵等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 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 中兵、外兵、骑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人。

  尚书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令总统之。仆射副令,又与尚书分领诸曹。令阙, 则左仆射为主。其祠部尚书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 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然则尚书仆射、祠部尚书不恆置矣。又有起 部尚书,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之。事毕则省,以其事分属都官、左户二尚书。左、右 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台内分职仪、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 表奏事,纠诸不法。右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凡诸尚书文书,诣中书省者,密事皆以挈囊盛之,封以左丞印。自晋以后,八座及 郎中多不奏事。天监元年诏曰:“自礼闱陵替,历兹永久,郎署备员,无取职事。 糠粃文案,贵尚虚闲,空有趋墀之名,了无握兰之实。曹郎可依昔奏事。”自是始 奏事矣。三年,置侍郎,视通直郎。其郎中在职勤能,满二岁者,转之。又有五都 令史,与左、右丞共知所司。旧用人常轻,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 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 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以都令史视奉朝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殿中都,司 空法曹参军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 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驾部又别领车府署, 库部领南、北武库二署令丞。

  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 正违阙。监令尝御药,封玺书。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 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骅骝厩丞。

  集书省置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员。散骑侍郎、通 直郎各四人。又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掌侍从左右,献纳 得失,省诸奏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集录比诏比玺,为诸优文策文,平处诸 文章诗颂。常侍高功者一人为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纠诸逋违。

  驸马、奉车、车骑三都尉,并无员。驸马以加尚公主者,无班秩。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旧并为显职,与侍中通官。宋代以 来,或轻或杂,其官渐替。天监六年革选,诏曰:“在昔晋初,仰惟盛化,常侍、 侍中,并奏帷幄,员外常侍,特为清显。陆始名公之胤,位居纳言,曲蒙优礼,方 有斯授。可分门下二局,委散骑常侍尚书案奏,分曹入集书。通直常侍,本为显爵, 员外之选,宜参旧准人数,依正员格。”自是散骑视侍中,通直视中丞,员外视黄 门郎。

  中书省置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侍郎四人,功高者一人,主省内事。又 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及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旧入直閤内。梁用 人殊重,简以才能,不限资地,多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直曰中书舍人。

  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 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大著作,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 撰史学士,亦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

  御史台,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元年,复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僚。皇 太子已下,其在宫门行马内违法者,皆纠弹之。虽在行马外,而监司不纠,亦得奏 之。专道而行,逢尚书丞郎,亦得停驻。其尚书令、仆、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 其八人武冠绛韝,执青仪囊在前。囊题云“宜官吉”以受辞诉。一人缃衣,执鞭杖, 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囊,不喤。属官治书侍御史二人,掌 举劾官品第六已下,分统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纠察不法。殿中 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内。又有符节令史员。

  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掌奉诏出使拜假,朝会 摈赞。高功者一人为假史,掌差次谒者。

  诸卿,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 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 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 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 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视金紫光禄大夫,统明堂、二庙、太史、太 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及陵监、国学等。又置协律 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之属,以掌乐事。太乐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别有灵 台丞。诏以为陵监之名,不出前诰,且宗庙宪章,既备典礼,园寝职司,理不容异, 诸正陵先立监者改为令。于是陵置令矣。

  国学,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员。 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 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大同七年,国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一人,位视 国子博士。置助教二人。

  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为之。

  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仓廪。统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又管乐 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天监九年,又 置劝农谒者,视殿中御史。

  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统左右藏令、上库丞,掌太仓、南北市令。 关津亦皆属焉。

  少府卿,位视尚书左丞,置材官将军、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 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柴署等令丞。

  卫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又有弘训太仆, 亦置属官。

  卫尉卿,位视侍中,掌宫门屯兵。卿每月、丞每旬行宫徼,纠察不法。统武库 令、公车司马令。又有弘训卫尉,亦置属官。

  廷尉卿,梁国初建,曰大理,天监元年,复改为廷尉。有正、监、平三人。元 会,廷尉三官与建康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监东、西、中华门。手执方木,长 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四年,置胄子律博士,位视员外郎。

  大匠卿,位视太仆,掌土木之工。统左、右校诸署。

  光禄卿,位视太子中庶子,掌宫殿门户。统守宫、黄门、华林园、暴室等令。 又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

  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掌导护赞拜。

  太舟卿,梁初为都水台,使者一人,参军事二人,河堤谒者八人。七年,改焉。 位视中书郎,列卿之最末者也。主舟航堤渠。

  大长秋,主诸宦者,以司宫闱之职。统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

  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骑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护, 资轻于领、护。又左右前后四将军,左右中郎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 等五营校尉,武贲、冗从、羽林三将军,积射、强弩二军,殿中将军、武骑之职, 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将军,位视二率。改 旧骁骑曰云骑,游击曰游骑,降左右骁、游一阶。又置硃衣直阁将军,以经为方牧 者为之。其以左右骁、游带领者,量给仪从。

  太子太傅一人,位视尚书令。少傅一人,位视左仆射。天监初,又置东宫常侍, 皆散骑常侍为之。

  詹事,位视中护军,任总宫朝。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家 令、率更令仆各一人。家令,自宋、齐已来,清流者不为之。天监六年,帝以三卿 陵替,乃诏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三等,皆置丞。中大通三年, 以昭明太子妃居金华宫,又置金华家令。

  左、右卫率各一人,位视御史中丞。各有丞。左率领果毅、统远、立忠、建宁、 陵锋、夷寇、祚德等七营,右率领崇荣、永吉、崇和、细射等四营。二率各置殿中 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正员司马四人。又有员外司马督官。共屯骑、步兵、翊 军三校尉各一人,谓之三校。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各一人,谓之二将。左、右积 弩将军各一人。门大夫一人,视谒者仆射。

  中庶子四人,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玺,前后部护驾。

  中舍人四人,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又有通事守舍人、 典事守舍人、典法守舍人员。

  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高功者一人,与高功舍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舍人十六人,掌文记。通事舍人二人,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典经局洗 马八人,位视通直郎。置典经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员。又有外监殿局,内监殿局, 导客局,斋内局,主玺、主衣、扶侍等局,门局,锡库局,内厩局,中药藏局,食 官局,外厩局,车厩局等,各置有司,以承其事。

  皇弟、皇子府,置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及掾属中录事、中 记室、中直兵等参军,功曹史,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文学,主簿,正参军、 行参军、长兼行参军等员。嗣王府则减皇弟皇子府师、友、文学、长兼行参军。蕃 王府则又减嗣王从事中郎,谘议参军,掾属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等员。自此以下, 则并不登二品。

  王国置郎中令、将军、常侍官。又置典祠令、庙长、陵长、典医丞、典府丞、 典书令、学官令、食官长、中尉、侍郎、执事中尉、司马、谒者、典卫令、舍人、 中大夫、大农等官。嗣王国则唯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等员。蕃王则无常侍。 自此以下,并不登二品。

  诸王皆假金兽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左。诸公侯皆假铜兽符,竹 使符第一至第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及竹园别都,宫室园圃,皆不 以属国。

  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自 称皆曰寡人。相以下,公文上事,皆诣典书。世子主国,其文书表疏,仪式如臣而 不称臣。文书下群官,皆言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上于天朝,皆称陪臣。有 所陈,皆曰上疏。其公文曰言事。五等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皇诸侯,位视 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 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比二千石,班次之。公已下,各置相、典祠、 典书令、典卫长一人。而伯子典书谓之长,典卫谓之丞。男典祠谓之长,典书谓之 丞,无典卫。诸公已下,台为选置相,掌知百姓事。典祠已下,自选补上。诸列侯 食邑千户已上,置家丞、庶子员。不满千户,则但置庶子员。

  州刺史二千石,受拜之明日,辞宫庙而行。州置别驾、治中从事各一人,主簿, 西曹、议曹从事,祭酒从事,部传从事,文学从事,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员。郡置 太守,置丞。国曰内史。郡丞,三万户以上,置佐一人。

  县为国曰相,大县为令,小县为长,皆置丞、尉。郡县置吏,亦各准州法,以 大小而制员。郡县吏有书僮,有武吏,有医,有迎新、送故等员。亦各因其大小而 置焉。

  建康旧置狱丞一人。天监元年,诏依廷尉之官,置正、平、监,革选士流,务 使任职。又令三官更直一日,分受罪系,事无小大,悉与令筹。若有大事,共详, 三人具辨。脱有同异,各立议以闻。尚书水部郎袁孝然、议曹郎孔休源并为之。位 视给事中。

  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 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至七年,革选,徐勉为吏部 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

  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十八班。

  诸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右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为十七班。

  尚书令、太子太傅、左右光禄大夫,为十六班。

  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尚书仆射、右仆射,中书监,特进,领、护军将军, 为十五班。

  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太子詹事,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为十四班。

  中书令,列曹尚书,国子祭酒,宗正、太府卿,光禄大夫,为十三班。

  侍中,散骑常侍,左、右卫将军,司徒左长史,卫尉卿,为十二班。

  御史中丞,尚书吏部郎,秘书监,通直散骑常侍,太子左、右二卫率,左、右 骁骑,左、右游击,太中大夫,皇弟皇子师,司农,少府、廷尉卿,太子中庶子, 光禄卿,为十一班。

  给事黄门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皇弟皇子府长史,太仆、大匠卿,太子家令、 率更令、仆,扬州别驾,中散大夫,司徒右长史,云骑,游骑,皇弟皇子府司马, 硃衣直阁将军,为十班。

  尚书左丞,鸿胪卿,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太子庶子,扬州中从事,皇弟皇子 公府从事中郎,太舟卿,大长秋,皇弟皇子府谘议,嗣王府长史,前左右后四军、 嗣王府司马,庶姓公府长史,司马,为九班。

  秘书丞,太子中舍人,司徒左西掾,司徒属,皇弟皇子友,散骑侍郎,尚书右 丞,南徐州别驾,皇弟皇子公府掾属,皇弟皇子单为二卫司马,嗣王庶姓公府从事 中郎,左、右中郎将,嗣王庶姓公府谘议,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蕃王府 长史、司马,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为八班。

  五校,东宫三校,皇弟皇子之庶子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南徐州中 从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谘议,为七班。

  太子洗马,通直散骑侍郎,司徒主簿,尚书侍郎,著作郎,皇弟皇子府功曹史, 五经博士,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驾, 领、护军长史、司马,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南台治书侍御史,廷尉三官,谒者仆射, 太子门大夫,嗣王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庶姓府谘议,为六班。

  尚书郎中,皇弟皇子文学及府主簿,太子太傅、少傅丞,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 青衡七州别驾,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别 驾,太常丞,皇弟皇子国郎中令、三将,东宫二将,嗣王府功曹史,庶姓公府录事、 记室、中兵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为五 班。

  给事中,皇弟皇子府正参军,中书舍人,建康三官,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 梁五州别驾,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 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中从事,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 廷尉、太子詹事等丞,积射、强弩将军,太子左右积弩将军,皇弟皇子国大农,嗣 王国郎中令,嗣王庶姓公府主簿,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史,皇弟皇子之庶 子府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为四班。

  太子舍人,司徒祭酒,皇弟皇子公府祭酒,员外散骑侍郎,皇弟皇子府行参军, 太子太傅少傅五官功曹主簿,二卫司马,公车令,胄子律博士,皇弟皇子越桂宁霍 四州别驾,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 州别驾,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中从事,嗣王庶姓公府正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 王府曹主簿,武卫将军,光禄丞,皇弟皇子国中尉,太仆大匠丞,嗣王国大农,蕃 王国郎中令,庶姓持节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北馆令,为三班。

  秘书郎,著作佐郎,扬、南徐州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皇弟皇子单为领护 詹事二卫等五官、功曹、主簿,太学博士,皇弟皇子国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 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嗣王庶姓越桂宁 霍四州别驾,嗣王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鸿胪丞,尚书五都令史,武 骑常侍,材官将军,明堂二庙帝陵令,嗣王府庶姓公府行参军,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正参军,蕃王国大农,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庶姓持节府功曹史,为 二班。

  扬南徐州西曹祭酒从事,皇弟皇子国侍郎,嗣王国常侍,扬南徐州议曹从事, 东宫通事舍人,南台侍御史,太舟丞,二卫殿中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将军,皇弟皇 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行参军,蕃王国中尉,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皇弟 皇子荆雍郢南兗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子江州西曹从事、祭酒议曹祭酒部 传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兗五州主簿,庶姓持 节府主簿,汝阴巴陵二国郎中令,太官、太乐、太市、太史、太医、太祝、东西冶、 左右尚方、南北武库、车府等令,为一班。

  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皇弟皇子府长兼参军,皇弟皇子国三军、嗣王国侍 郎、蕃王国常侍、扬南徐州文学从事,殿中御史、庶姓持节府除正参军、太子家令 丞、二卫殿中员外将军、太子二率殿中员外将军、镇蛮安远护军度支校尉等司马, 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主簿、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西曹祭酒议曹 从事,皇弟皇子荆雍郢三州从事史,江州议曹从事,南兗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湘 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嗣王庶姓荆雍郢南兗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江 州西曹从事、祭酒部传从事、劝农谒者,汝阴巴陵二王国大农,郡公国郎中令,为 七班。

  皇弟皇子国典书令,嗣王国三军,蕃王国侍郎,领护詹事五官功曹,皇弟皇子 府参军督护,嗣王府长兼参军,庶姓公府长兼参军,庶姓持节府板正参军,皇弟皇 子越桂宁霍四州主簿,皇弟皇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 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主簿,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 皇弟皇子豫司益广青五州文学从事,湘衡二州从事,嗣王庶姓荆霍郢三州从事史, 江州议曹从事,南兗州文学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中尉,皇弟皇子之庶子县侯国郎 中令,郡公国大农,县公国郎中令,为六班。

  皇弟皇子国三令,嗣王国典书令,蕃王国三军,皇弟皇子公府东曹督护,嗣王 府庶姓公府参军督护,皇弟皇子之庶子长兼参军,蕃王府长兼参军,二卫正员司马 督,太子二率正员司马督,领护主簿,詹事主簿,二卫功曹,太常五官功曹,石头 戍军功曹,庶姓持节府行参军,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皇弟皇 子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主簿,嗣王庶姓北徐北 兗梁交南梁五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庶姓豫司益广青五州文学从事,湘衡二州 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常侍,郡公国中尉,县侯国郎中令,皇弟皇子府功曹督护, 为五班。

  嗣王国三令,蕃王国典书令,嗣王府功曹督护,庶姓公府东曹督护,皇弟皇子 之庶子府参军督护,蕃王府参军督护,二卫员外司马督,太子二率员外司马督,二 卫主簿,太常主簿,宗正等十一卿五官功曹,石头戍军主簿,庶姓持节府板行参军, 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文学从事,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嗣王 庶姓北徐北兗梁交南梁五州文学从事,汝阴巴陵二王国侍郎,县公国中尉,为四班。

  蕃王国三令,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督护,宗正等十一卿主簿,庶姓持 节府长兼参军,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文学从事,郡公国侍郎,为三班。

  庶姓持节府参军督护,汝阴巴陵二王国典书令,县公国侍郎,为二班。

  庶姓持节府功曹督护,汝阴巴陵二王国三令,郡公国典书令,为一班。

  又著作正令史,集书正令史,尚书度支三公正令史,函典书、殿中外监、斋监、 东堂监、尚书都官左降正令史,诸州镇监、石头城监、琅邪城监、东宫外监、殿中 守舍人,斋临、东宫典经守舍人,上库令,太社令,细作令,导官令,平水令,太 官市署丞,正厨丞,酒库丞,柴署丞,太乐库丞,别局校丞,清商丞,太史丞,太 医二丞,中药藏丞,东冶小库等三丞,作堂金银局丞,木局丞,北武库二丞,南武 库二丞,东宫食官丞,上林丞,湖西砖屯丞,祇箬库丞,纹绢簟席丞,国子典学, 材官司马,宣阳等诸门候,东宫导客守舍人,运署谒者,都水左右二装五城谒者, 石城宣城阳新屯谒者,南康建安晋安伐船谒者,晋安练葛屯主,为三品蕴位。

  又门下集书主事通正令史,中书正令史,尚书正令史,尚书监籍正令史,都正 令史,殿中内监,题閤监,婚局监,东宫门下通事守舍人,东宫典书守舍人,东宫 内监,殿中守舍人,题閤监,乘黄令,右藏令,籍田令,廪牺令,梅根诸冶令,典 客馆令,太官四丞,库存丞,太乐丞,东冶太库丞,左尚方五丞,右尚方四丞,东 宫卫库丞,司农左右中部仓丞,廷尉律博士,公府舍人,诸州别署监,山阴狱丞, 为三品勋位。

  其州二十三,并列其高下,选拟略视内职。郡守及丞,各为十班。县制七班。 用人各拟内职云。

  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 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内外通用。四征、东南西北,止施外。四中, 军、卫、抚、护,止施内。为二十三班。八镇东南西北,止施在外。左右前后,止 施在内。为二十二班。八安东西南北,止施在外。左右前后,止施在内。为二十一 班。四平、东南西北。四翊,左右前后。为二十班。凡三十五号,为一品。是为重 号将军。忠武、军师,为十九班。武臣、爪牙、龙骑、云麾,为十八班。代旧前后 左右四将军。镇兵、翊师、宣惠、宜毅,为十七班。代旧四中郎。十号为一品。智 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为十六班。代旧征虏。智武、仁武、勇武、信武、 严武,为十五班。代旧冠军。十号为一品,所谓五德将军者也。轻车、征远、镇朔、 武旅、贞毅,为十四班。代旧辅国。凡将军加大者,唯至贞毅而已。通进一阶。优 者方得比加位从公。凡督府,置长史司马谘议诸曹,有录事记室等十八曹。天监七 年,更置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各一人。宁远、明威、振远、电耀、威耀, 为十三班。代旧宁朔。十号为一品。武威、武骑、武猛、武壮、飚武,为十二班。 电威、驰锐、追锋、羽骑、突骑,为十一班。十号为一品。折冲、冠武、和戎、安 垒、猛烈,为十班。扫狄、雄信、扫虏、武锐、摧锋,为九班。十号为一品。略远、 贞威、决胜、开远、光野,为八班。厉锋、轻锐、讨狄、荡虏、荡夷,为七班。十 号为一品。武毅、铁骑、楼船、宣猛、树功,为六班。克狄、平虏、讨夷、平狄、 威戎,为五班。十号为一品。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为四班 、佽飞、 安夷、克戎、绥狄、威虏,为三班。十号为一品。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 为二班。绥虏、荡寇、殄虏、横野、驰射,为一班。十号为一品。凡十品,二十四 班。亦以班多为贵。其制品十,取其盈数。班二十四,以法气序。制簿悉以大号居 后,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于台槐之下。 至是备其班品,叙于百司之外。其不登二品,应须军号者,有牙门、代旧建威。期 门,代旧建武。为八班。候骑、代旧振威。熊渠,代旧振武。为七班。中坚、代旧 奋威。典戎,代旧奋武。为六班。戈船、代旧扬威。绣衣,代旧扬武。为五班。执 讯、代旧广威。行阵,代旧广武。为四班。鹰扬为三班。陵江为二班。偏将军、裨 将军,为一班。凡十四号,别为八班,以象八风。所施甚轻。又有武安、镇远、雄 义,拟车骑。为二十四班。四抚东南西北,拟四征。为二十三班。四宁东南西北, 拟四镇。为二十二班。四威东南西北,拟四安。为二十一班。四绥东南西北,拟四 平。为二十班。凡十九号,为一品。安远、安边,拟忠武、军师。为十九班。辅义、 安沙、卫海、抚河,拟武臣等四号。为十八班。平远、抚朔、宁沙、航海、拟镇兵 等四号。为十七班。凡十号,为一品。翊海、朔野、拓远、威河、龙幕,拟智威等 五号。为十六班。威陇、安漠、绥边、宁寇、梯山,拟智武等五号。为十五班。凡 十号,为一品。宁境、绥河、明信、明义、威漠,拟轻车等五号。为十四班。安陇、 向义、宣节、振朔、候律,拟宁远等五号。为十三班。凡十号,为一品。平寇、定 远、陵海、宁陇、振漠,拟武威等五号。为十二班。驰义、横朔、明节、执信、怀 德,拟电威等五号。为十一班。凡十号,为一品。抚边、定陇、绥关、立信、奉义, 拟折冲等五号。为十班。绥陇、宁边、定朔、立节、怀威,拟扫狄等五号。为九班。 凡十号,为一品。怀关、静朔、扫寇、宁河、安朔,拟略远等五号。为八班。扬化、 超陇、执义、来化、度嶂,拟厉锋等五号。为七班。凡十号,为一品。平河、振陇、 雄边、横沙、宁关,拟武毅等五号。为六班。怀信、宣义、弘节、浮辽、凿空,拟 克狄等五号。为五班。凡十号,为一品。捍海、款塞、归义、陵河、明信,拟伏波 等五号。为四班。奉忠、守义、弘信、仰化、立义,拟亻次飞等五号。为三班。凡 十号,为一品。绥方、奉正、承化、浮海、度河,拟先锋等五号。为二班。怀义、 奉信、归诚、怀泽、伏义,拟绥虏等五号。为一班。凡十号,为一品。大凡一百九 号将军,亦为十品,二十四班。正施于外国。

  及大通三年,有司奏曰:“天监七年,改定将军之名,有因有革。普通六年, 又置百号将军,更加刊正,杂号之中,微有移异。大通三年,奏移宁远班中明威将 军进轻车班中,以轻车班中征远度入宁远班中。又置安远将军代贞武,宣远代明烈。 其戎夷之号,亦加附拟,选序则依此承用。”遂以定制。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 班即阶也。同班以优劣为前后。有镇、卫、骠骑、车骑同班。四中、四征同班。八 镇同班。八安同班。四平、四翊同班。忠武、军师同班。武臣、爪牙、龙骑、云麾、 冠军同班。镇兵、翊师、宣惠、宣毅四将军,东南西北四中郎将同班。智威、仁威、 勇威、信威、严威同班。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同班。谓为五德将军。轻 车、镇朔、武旅、贞毅、明威同班。宁远、安远、征远、振远、宣远同班。威雄、 威猛、威烈、威振、威信、威胜、威略、威风、威力、威光同班。武猛、武略、武 胜、武力、武毅、武健、武烈、武威、武锐、武勇同班。猛毅、猛烈、猛威、猛锐、 猛震、猛进、猛智、猛武、猛胜、猛骏同班。壮武、壮勇、壮烈、壮猛、壮锐、壮 盛、壮毅、壮志、壮意、壮力同班。骁雄、骁桀、骁猛、骁烈、骁武、骁勇、骁锐、 骁名、骁胜、骁迅同班。雄猛、雄威、雄明、雄烈、雄信、雄武、雄勇、雄毅、雄 壮、雄健同班。忠勇、忠烈、忠猛、忠锐、忠壮、忠毅、忠捍、忠信、忠义、忠胜 同班。明智、明略、明远、明勇、明烈、明威、明胜、明进、明锐、明毅、同班。 光烈、光明、光英、光远、光胜、光锐、光命、光勇、光戎、光野同班。飙勇、飙 猛、飙烈、飙锐、飙奇、飙决、飙起、飙略、飙胜、飙出同班。龙骧、武视、云旗、 风烈、电威、雷音、驰锐、追锐、羽骑、突骑同班。折冲、冠武、和戎、安垒、超 猛、英果、扫虏、扫狄、武锐、摧锋同班。开远、略远、贞威、决胜、清野、坚锐、 轻锐、拔山、云勇、振旅同班。超武、铁骑、楼船、宣猛、树功、克狄、平虏、棱 威、昭威、威戎同班。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佽飞、勇骑、破敌、克敌、 威虏同班。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破阵、荡寇、殄虏、横野、驰射同班。 牙门、期门同班。候骑、熊渠同班。中坚、典戎同班。执讯、行阵同班。伏武、怀 奇同班。偏、裨将军同班。凡二百四十号,为四十四班。

  又雍州置宁蛮校尉,广州置平越中郎将,北凉、南秦置西戎校尉,南秦、梁州 置平戎校尉,宁州置镇蛮校尉,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等郡,置镇蛮护军,武 陵郡置安远护军,巴陵郡置度支校尉。皆立府,随府主号轻重而不为定。其将军施 于外国者,雄义、镇远、武安同班,拟镇、卫等三号。四抚同班,拟四征,四威同 班。拟四安。四绥同班,拟四平。安远、安边同班,拟忠武等号。抚河、卫海、安 沙、辅义同班,拟武臣等号。航海、宁沙、抚朔、平远同班,拟镇兵等号。龙幕、 威河、和戎、拓远、朔野、翊海同班,拟智威等号。梯山、宁寇、绥边、安漠、威 陇五号同班,拟智武等号。威漠、明义、昭信、绥河、宁境同班,拟轻车等号。候 律、振朔、宣节、向义、安陇同班,拟宁远等号。振漠、宁陇、陵海、安远、平寇 同班,拟威雄等号。怀德、执信、明节、横朔、驰义同班,拟武猛等号。安朔、宁 河、扫寇、静朔、怀关同班,拟骁雄等号。度嶂、奉化、康义、超陇、扬化同班, 拟猛烈等号。宁关、横沙、雄边、振陇、平河同班,拟忠勇等号。凿空、浮辽、弘 节、宣义、怀信同班,拟明智等号。明信、陵河、归义、款塞、捍海同班,拟光烈 等号。立义、仰化、弘信、守义、奉忠同班,拟飙勇等号。奉诚、立诚、建诚、显 诚、义诚同班,拟龙骧等号。尉辽、宁渤、绥岭、威塞、通侯同班,拟折冲等号。 扫荒、威荒、定荒、开荒、理荒同班,拟开远等号。奉节、扫节、建节、效节、伏 节同班,拟超武等号。渡河、陵海、承化、奉正、绥方同班,拟伏波等号。伏义、 怀泽、归诚、奉信、怀义同班,拟前锋等号。凡一百二十五将军,二十八班,并施 外国戎号,准于中夏焉。大同四年,魏彭城王尔硃仲远来降,以为定洛大将军,仍 使其北讨,故名云。

  陈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 大司马、大将军,并以为赠官。定令,尚书置五员,郎二十一员。其余并遵梁制, 为十八班,而官有清浊。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启不称姓。从十一班至九班,礼 数复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此是寒微士人为之。从此班者,方得进登第一班。其 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加将军,方得有佐史,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冢 嫡者,起家封王,依诸王起家。余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世子,起 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板法曹,虽 高半阶,望终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板行参军。此外有扬州主簿、 太学博士、王国侍郎、奉朝请、嗣王行参军,并起家官,未合发诏。诸王公参佐等 官,仍为清浊。或有选司补用,亦有府牒即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随意。在府之日, 唯宾游宴赏,时复修参,更无余事。若随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预催督。若 其驱使,便有职务。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唯利是求,暴物乱政,皆 此之类。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书 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 尚书唯听受而已。被委此官,多擅威势。其庶姓为州,若无将军者,谓之单车。郡 县官之任代下,有迎新送故之法,饷馈皆百姓出,并以定令。其所制品秩,今列之 云。

  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 仪同三司,已上秩万石。巴陵王、汝阴王后,尚书令,已上秩中二千石。品并第一。

  中书监,尚书左右仆射,特进,太子二傅,左右光禄大夫,已上中二千石。品 并第二。

  中书令,侍中,散骑常侍,领、护军,中领、护军,吏部尚书,列曹尚书,金 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已上并中二千石。左右卫将军,御史中丞,已上二千石。 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太常、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光禄、 大匠、太仆、鸿胪、太舟等卿,太子詹事,国子祭酒,已上中二千石。扬州刺史, 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不论持节假节,扬州、徐州加督,进二品 右光禄已下。加都督,第一品尚书令下。南徐、东扬州刺史,皇弟皇子封国王世子, 品并第三。

  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已上二千石。秘书监,中二千石。 左右骁骑、左右游击等将军,太子中庶子,已上二千石。太子左右卫率,二千石硃 衣直阁,云骑、游骑将军,中书侍郎,已上千石。尚书左右丞,尚书、吏部侍郎、 郎中,已上六百石。尚书郎中与吏部郎同列,今品同。太子三卿,太中、中散大夫, 司徒左右长史,已上千石。诸王师,依秩减之例。国子博士,千石。荆江南兗郢湘 雍等州刺史,六州加督,进在第三品东扬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二品右光禄下。嗣 王、蕃王、郡公、县公等世子,品并第四。

  秘书丞,明堂、太庙、帝陵等令,已上六百石。散骑侍郎,前左右后军将军, 左右中郎将,已上千石。大长秋,二千石。太子中舍人、庶子,六百石。豫益广衡 等州,青州领冀州,北兗北徐等州,梁州领南秦州,司南梁交越桂霍宁等十五州, 加督,进在第四品雍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三品南徐州下。不言秩。丹阳尹,中二 千石。会稽太守,二千石。加督,进在第四品雍州下。加都督进在第三品南徐州下。 诸郡若督及都督,皆以此差次为例。吴郡、吴兴二太守,二千石。侯世子,不言秩。 皇弟皇子府谘议参军,八百石。皇弟皇子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皇弟皇子府长史, 千石。皇弟皇子府板长史,不言秩。皇弟皇子府司马,千石。皇弟皇子府板司马, 不言秩。皇弟皇子公府从事中郎,六百石。品并第五。

  通直散骑侍郎,千石。著作郎,六百石。步兵、射声、长水、越骑、屯骑五校 尉,并千石。太子洗马,六百石。太子步兵、翊军、屯骑三校尉,并秩同台校。司 徒左西掾属,并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皇弟皇子友,依减秩例。皇弟皇子公府属, 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五经博士,六百石。子男世子,不言秩。万户以上郡太守、 内史、相,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谘议参军,六百石。板者不言秩。嗣王府、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长史、司马,并八百石。嗣王府官减正王府一阶。其板长史、司 马,并不言秩。庶姓公府谘议参军,六百石。与嗣王府同。其板者并不言秩。庶姓 公府长史、司马,并八百石。其板者并不言秩。嗣王庶姓公府从事中郎,六百石。 皇帝皇子府中录事参军、板府中录事参军,中记室参军、板中记室参军,中直兵参 军、板中直兵参军,扬州别驾中从事,皇弟皇子南徐荆江南兗郢湘雍州别驾中从事, 并不言秩,品并第六。

  给事中,六百石,员外散骑侍郎,秘书著作佐郎,并四百石。依减秩例。奉车、 驸马都尉,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已上并六百石。谒者仆射,千石。南 台治书侍御史,六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依减秩例。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 子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并秩同台将。司徒主簿,依减秩例。司徒祭酒,不言秩。 领护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并六百石。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公府祭酒,并不言秩。皇弟皇子文学,依 减秩例。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并本秩四百石。依减秩例。太子二傅丞,并六百石。 蕃王府谘议参军,四百石。蕃王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蕃王府长史、司马,六百 石。板者并不言秩。庶姓持节府谘议参军,四百石。庶姓非公不持节将军置长史, 六百石。庶姓持节府板谘议参军,不言秩。庶姓持节府长史、司马,并六百石。板 者皆不言秩。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及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及 板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并不言秩。不满万户太守、内史、相,二千石。丹阳、 会稽、吴郡、吴兴及万户郡丞,并六百石。建康令,千石。建康正、监、平,秩同 廷尉。品并第七。

  中书通事舍人,依减秩例。积射、强弩、武卫等将军,公车令,太子左右积弩 将军,并六百石。奉朝请武骑常侍,依减秩例。太后三卿、十二卿、大长秋等丞, 并六百石。左右卫司马,不言秩。太子詹事丞,胄子律博士,并六百石。皇弟皇子 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嗣王府、皇弟子皇子之庶子府录事记室 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功曹史、主簿,庶姓非公不持节诸将军置主簿, 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参军、主簿,嗣王庶姓公府祭酒,蕃 王府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庶姓持节府中录事记室直兵 参军、及板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太子太傅、五官功曹史、主簿,少傅、五官功曹 史、主簿,已上并不言秩。太学博士,六百石。国子助教,司樽郎,安蛮戎越校尉 中郎将府等长史,六百石。蛮戎越等府佐无定品。自随主军号轻重。小府减大府一 阶。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府板长史,不言秩。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司马,六百石。 板者不言秩。庶姓南徐荆江南兗郢湘雍等州别驾中从事,不言秩。不满万户已下郡 丞,六百石。五千户已上县令、相,一千石。皇弟皇子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并 六百石。品并第八。

  左右二卫殿中将军,不言秩。南台侍御史。依秩减例。东宫通事舍人,不言秩。 材官将军,六百石。太子左右二卫率、殿中将军及丞、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 正参军、板正参军、行参军、板行参军,庶姓公府正参军、板正参军、蕃王府录事 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正参军、板正参军、行 参军、板行参军,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板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 史、主簿庶姓豫益广衡青冀北兗北徐梁秦司南徐等州别驾中从事史,扬州主簿、西 曹及祭酒、议曹二从事,南徐州主簿、西曹、祭酒议曹二从事,皇弟皇子诸州主簿、 西曹,已上并不言秩。不满五千户已下县令、相,六百石。皇弟皇子国常侍、侍郎, 不言秩。嗣王国郎中令、大农、中尉,并四百石。嗣王国常侍,不言秩。蕃王国郎 中令、大农、殿中,并二百石。品并第九。

  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于九品,凡二百三十七。镇卫、骠骑、车骑等三号将 军,拟官品第一。比秩中二千石。四中、军、抚、卫、权。四征、东南西北。八镇 东南西北,左右前后。等十六号将军,拟官品第二。秩中二千石。八安、左前右后, 东南西北。四翊、左前右后。四平东南西北。等十六号将军,拟官品第三。秩中二 千石。忠武、军师、武臣、爪牙、龙骑、云麾、冠军、镇兵、翊师、宣惠、宣毅等 将军,四中郎将,智、仁、勇、信、严等五威、五武将军,合二十五号,拟官品第 四。秩中二千石。轻车、镇朔、武旅、贞毅、明威等将军,将军加大者至此。凡加 大,通进一阶。宁、安、征、振、宣等五远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小府、蛮越校尉 中郎将,随府主军号轻重。若单作,则减刺史一阶。若有将军,减将军一阶。合十 八号,拟官品第五。威雄、猛、烈、震、信、略、胜、风、力、光等十威,武猛、 略、胜、力、毅、健、烈、威、锐、勇等十武,猛毅、烈、威、震、锐、进、智、 胜、骏等十猛,壮武、勇、烈、猛、锐、威、力、毅、志、意等十壮,骁雄、桀、 猛、烈、武、勇、锐、名、胜、迅等十骁,雄猛、威、明、烈、信、武、勇、毅、 壮、健等十雄,忠勇、烈、猛、锐、壮、毅、捍、信、义、胜等十忠,明智、略、 远、勇、烈、威、锐、毅、胜、进等十明,光烈、明、英、远、胜、锐、命、勇、 戎、野等十光,飙勇、烈、猛、锐、奇、决、起、胜、略、出等十飙将军,平越中 郎,广、梁、南秦、南梁、宁等州小府。西戎、平戎、镇蛮三校尉等,拟官一百四 号,品第六。并千石。龙骧、武视、云旗、风烈、电威、雷音、驰锐、追锐、羽骑、 突骑、折冲、冠武、和戎、安垒、超猛、英果、扫虏、扫狄、武锐、摧锋、开远、 略远、贞威、决胜、清野、坚锐、轻车、拔山、云勇、振旅等将军,拟官三十号, 品第七。并六百石。超武、铁骑、楼船、宣猛、树功、克狄、平虏、棱威、戎昭、 威戎、伏波、雄戟、长剑、冲冠、雕骑、佽飞、勇骑、破敌、克敌、威虏等将军, 镇蛮护军,西阳、南新蔡、晋熙、庐江郡小府、镇蛮安远护军、度支校尉,随府主 号轻重。若单作,则减太守内史相一阶。若有将军,减一阶。安远护军,度支校尉 巴陵郡丞等,拟官二十三号,品第八。并六百石。前锋、武毅、开边、招远、金威、 破阵、荡寇、殄虏、横野、驰射等将军,拟官十号,品第九。并四百石。诸将起自 第六品已下,板则无秩。其虽除不领兵,领兵不满百人,并除此官而为州郡县者, 皆依本条减秩石。二千石减为千石,千石降为六百石。自四百石降而无秩。其州郡 县,自各以本秩论。凡板将军,皆降除一品。诸依此减降品秩。其应假给章印,各 依旧差,不贬夺。

  其封爵亦为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蕃王、开国郡县公,第二 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 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 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

  陈依梁制,年未满三十者,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诸州光迎主簿,西 曹左奏及经为挽郎得仕。其诸郡,唯正王任丹阳尹经迎得出身,庶姓尹则不得。必 有奇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者,不在常例。其相知表启通举者,每常有之,亦 无年常考校黜陟之法。既不为此式,所以勤惰无辨。凡选官无定期,随阙即补,多 更互迁官,未必即进班秩。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于转。若有迁授, 或由别敕,但移转一人为官,则诸官多须改动。其用官式,吏部先为白牒,录数十 人名,吏部尚书与参掌人共署奏。敕或可或不可。其不用者,更铨量奏请。若敕可, 则付选,更色别,量贵贱,内外分之,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 即出付典名。而典以名贴鹤头板,整威仪,送往得官之家。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 宣付诏诰局,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 可,付选司行召。得诏官者,不必皆须待召。但闻诏出,明日,即与其亲入谢后, 诣尚书,上省拜受。若拜王公则临轩。

卷二十二 

  百官中

  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拟古上公,非勋德崇 者不居。次有大司马、大将军,是为二大,并典司武事。次置太尉、司徒、司空, 是为三公。三师、二大、三公府,三门,当中开黄閤,设内屏。各置长史,司马, 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录事,功曹,记室、户曹、金曹、中兵、外兵、 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东西閤祭酒及参军事,法、墨、田、水、铠、 集、士等曹行参军,兼左户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参军、督护等员。司徒则加 有左右长史。三公下次有仪同三司。加开府者,亦置长史已下官属,而减记室、仓、 城局、田、水、铠、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每官下三府一阶。三师、二大置佐 史,则同太尉府。乾明中,又置丞相。河清中,分为左右,亦各置府僚云。

  特进,左右光禄,金紫、银青等光禄大夫,用人俱以旧德就闲者居之。自一品 已下,从九品已上,又有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中军、镇军、抚军、翊军、 四安、冠军、辅国、龙骧、镇远、安远、建忠、建节、中坚、中垒、振威、奋威、 广德、弘义、折冲、制胜、伏波、陵江、轻车、楼船、劲武、昭勇、明威、显信、 度辽、横海、逾岷、越嶂、戎昭、武毅、雄烈、恢猛、扬麾、曜锋、荡边,开城、 静漠、绥戎、平越、殄夷、飞骑、隼击、武牙、武奋、清野、横野、偏、裨等将军, 以褒赏勋庸。

  尚书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又有 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令则弹纠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 察。仆射职为执法,置二则为左、右仆射,皆与令同。左纠弹,而右不纠弹。录、 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其属官,左丞、掌吏部、考功、主爵、殿中、 仪曹、三公、祠部、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户十 七曹,并弹纠见事。又主管辖台中,有违失者,兼纠驳之。右丞各一人。掌驾部、 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部、膳部、仓部、金部、库部十一曹。亦管辖 台中,又主凡诸用度杂物、脂、灯、笔、墨、帏帐。唯不弹纠,余悉与左同。并都 令史八人,共掌其事。其六尚书,分统列曹。吏部统吏部、掌褒崇、选补等事。考 功、掌考第及秀孝贡士等事。主爵掌封爵等事。三曹。殿中统殿中、掌驾行百官留 守名帐,宫殿禁卫,供御衣仓等事。仪曹、掌吉凶礼制事。三公、掌五时读时令, 诸曹囚帐,断罪,赦日建金鸡等事。驾部掌车舆、牛马厩牧等事。四曹。祠部统祠 部、掌祠部医药,死丧赠赐等事。主客、掌诸蕃杂客等事。虞曹、掌地图,山川远 近,园囿田猎,肴膳杂味等事。屯田、掌藉田、诸州屯田等事。起部掌诸兴造非等 事。五曹。祠部,无尚书则右仆射摄。五兵统左中兵、掌诸郡督告身、诸宿卫官等 事。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力、蕃兵等事。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已东诸州丁帐, 及发召征兵等事。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已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同。都兵掌鼓吹、 太乐、杂户等事。五曹。都官统都官、掌畿内非违得失事。二千石、掌畿外得失等 事。比部、掌诏书律令勾检等事。水部、掌舟船、津梁,公私水事。膳部掌侍官百 司礼食肴馔等事。五曹。度支统度支、掌计会,凡军国损益、事役粮廪等事。仓部、 掌诸仓帐出入等事。左户、掌天下计帐、户籍等事。右户、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调等 事。金部、掌权衡量度、外内诸库藏文帐等事。库部掌凡是戎仗器用所须事。六曹。 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吏部、仪曹、三 公、虞曹、都官、二千石、比部、左户、各量事置掌故主事员。

  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录事四人, 通事令史、主事令史八人。统局六。领左右局,领左右各二人,掌知硃华阁内诸事。 宣传已下,白衣斋子已上,皆主之。左右直长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总知御膳 事。丞、监各四人。尚药局,典御及丞各二人,总知御药事。侍御师、尚药监各四 人。主衣局、都统、子统各二人。掌御衣服玩等事。斋帅局,斋帅四人。掌铺设洒 扫事。殿中局,殿中监四人。掌驾前奏引行事,制请修补。东耕则进耒耜。

  中书省,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监、令各一人,侍郎四人。并司伶官西 凉部直长、伶官西凉四部、伶官龟兹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长、伶官清商四部。又领 舍人省,掌署敕行下,宣旨劳问。中书舍从、主书各十人。

  秘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又 领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

  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 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 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又领起居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 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各一人,校书郎二人。

  中侍中省,掌出入门閤。中侍中二人,中常侍中、给事中各四人。又有中尚药 典御及丞,并中谒者仆射,各二人。中尚食局,典御、丞各二人,监四人。内谒者 局,统、丞各一人。

  御史台,掌察纠弹劾。中丞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 检校御史各十二人,录事四人。领符节署,令一人,符玺郎中四人。

  都水台,管诸津桥。使者二人,参事十人。又领都尉、合昌、坊城等三局。尉 皆分司诸津桥。

  谒者台,掌凡诸吉凶公事,导相礼仪事。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录事一人。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置卿、 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

  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官有博士、四人,掌 礼制。协律郎、二人,掌监调律吕音乐。八书博士二人。等员。统诸陵、掌守卫山 陵等事。太庙、掌郊庙社稷等事。太乐、掌诸乐及行礼节奏等事。衣冠、掌冠帻、 舄履之属等事。鼓吹、掌百戏、鼓吹乐人等事。太祝、掌郊庙赞祝,祭社衣服等事。 太史、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等事。太医、掌医药等事。廪牺、掌养牺 牲,供祭群祀等事。太宰掌诸神祀烹宰行礼事。等署令、丞。而太庙兼领郊祠、掌 五郊群神事。崇虚掌五岳四渎神祀,在京及诸州道士簿帐等事。二局丞,太乐兼领 清商部丞,掌清商音乐等事。鼓吹兼领黄户局丞,掌供乐人衣服。太史兼领灵台、 掌天文观候。太卜掌诸卜筮。二局丞。

  光禄寺,掌诸膳食,帐幕器物,宫殿门户等事。统守宫、掌凡张设等事。太官、 掌食膳事。宫门、主诸门籥事。供府、掌供御衣服玩弄之事。肴藏、掌器物鲑味等 事。清漳、主酒,岁二万石。春秋中半。华林掌禁御林木等事。等署。宫门署,置 仆射六人,以司其事。余各有令、丞。又领东园局丞员。掌诸凶具。

  卫尉寺,掌禁卫甲兵。统城门寺,置校尉二人,以司其职。掌宫殿城门,并诸 仓库管籥等事。又领公车、掌尚书所不理,有枉屈,经判奏闻。武库、掌甲兵及吉 凶仪仗。卫士掌京城及诸门士兵。等署令。武库又有修故局丞。掌领匠修故甲等事。

  大宗正寺,掌宗室属籍。统皇子王国、诸王国、诸长公主家。

  太仆寺,掌诸车辇、马、牛、畜产之属。统骅骝、掌御马及诸鞍乘。左右龙、 左右牝、掌驼马。驼牛、掌饲驼骡驴牛。司羊、掌诸羊。乘黄、掌诸辇辂。车府掌 诸杂车。等署令、丞。骅骝署,又有奉承直长二人。左龙署,有左龙局。右龙署, 有右龙局。左牝署,有左牝局。右牝署,有右牝局。驼牛署,有典驼、特牛、牸牛 三局。司羊署,有特羊、牸羊局。诸局并有都尉。寺又领司讼、典腊、出入等三局 丞。

  大理寺,掌决正刑狱。正、监、评各一人,律博士四人,明法掾二十四人,槛 车督二人,掾十人,狱丞、掾各二人,司直、明法各十人。

  鸿胪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客署, 又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典寺署,有僧祗部丞一人。司仪署,又有奉礼 郎三十人。

  司农寺,掌仓市薪菜,园池果实。统平准、太仓、钩盾、典农、导官、梁州水 次仓、石济水次仓、藉田等署令、丞。而钩盾又别领大囿、上林、游猎、柴草、池 薮、苜蓿等六部丞。典农署,又别领山阳、平头、督亢等三部丞。导官署,又有御 细部、曲面部、典库部等仓督员。

  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左、中、右三尚方,左藏、司染、诸冶东 西道署、黄藏、右藏、细作、左校、甄官等署令、丞。左尚方,又别领别局、乐器、 器作三局丞。中尚方,又别领别局、泾州丝局、雍州丝局、定州绫局四局丞。右 尚方,又别领别局丞。司染署,又别领京坊、河东、信都三局丞。诸冶东道,又别 领滏口、武安、白间三局丞。诸冶西道,又别领晋阳冶、泉部、大亏阝、原仇四局 丞。甄官署,又别领石窟丞。

  国子寺,掌训教胄子。祭酒一人,亦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领博士五 人,助教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太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太学生二百人。四门 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

  长秋寺,掌诸宫阁。卿、中尹各一人,并用宦者。丞二人。亦有功曹、五官、 主簿、录事员。领中黄门、掖庭、晋阳宫、中山宫、园池、中宫仆、奚官等署令、 丞。又有暴室局丞。其中黄门,又有冗从仆射及博士四人。掖庭、晋阳、中山,各 有宫教博士二人。中山署,又别有面豆局丞。园池署,又别有桑园部丞。中宫仆署, 又别有乘黄局教尉、细马车都督、车府部丞。奚官署,又别有染局丞。

  将作寺,掌诸营建。大匠一人,丞四人。亦有功曹,主簿,录事员。若有营作, 则立将、副将、长史、司马、主簿、录事各一人。又领军主、副,幢主、副等。

  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员, 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

  领军府,将军一人,掌禁卫宫掖。硃华阁外,凡禁卫官,皆主之。舆驾出入, 督摄仗卫。中领军亦同。有长史、司马、功曹、五官、主簿、录直,厘其府事。又 领左右卫、领左右等府。

  左右卫府,将军各一人,掌左右厢。所主硃华阁以外,各武卫将军二人贰之。 皆有司马、功曹、主簿、录事,厘其府事。其御仗属官,有御仗正副都督、御仗五 职、御仗等员。其直荡属官,有直荡正副都督、直入正副都督、勋武前锋正副都督、 勋武前锋五藏等员。直卫属官,有直卫正副都督、翊卫正副都督、前锋正副都督等 员。直突属官,有直突都督、勋武前锋散都督等员。直阁属官,有硃衣直阁、直阁 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又有武骑、云骑将军各一人,骁骑、游击、前后左 右等四军将军,左右中郎将,各五人,步兵、越骑、射声、屯骑、长水等校尉,奉 车都尉等,各十人,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各十五人,冗从仆射三十人,骑都尉六十 人,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及武骑常侍,各二十五人,殿中将军五十人,员外将 军一百人,殿中司马督五十人,员外司马督一百人。

  领左右府,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又有左右备身正副都督、左右备身五 职、左右备身员。又有刀剑备身正副都督、刀剑备身五职、刀剑备身员。又有备身 正副督、备身五职员。

  护军府,将军一人,掌四中关津。舆驾出则护驾。中护军亦同,有长史、司马、 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厘其府事。其属官,东西南北四中府皆统之。四府各中 郎将一人,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统府录事各一人。又有统府直兵及功曹、仓曹、 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等参军各一人,法、田、铠等曹行参军各一人。又 领诸关尉、津尉。

  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权制而置员焉。其文未 详。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掌师范训导,辅翊皇太子。少师、少傅、 少保,是为三少,各一人,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师之德。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

  詹事,总东宫内外众务,事无大小,皆统之。府置丞、功曹、五官、主簿、录 事员。领家令,率更令、仆等三寺,左右卫二坊。三寺各置丞,二坊各置司马,俱 有功曹、主簿,以承其事。

  家令,领食官、典仓、司藏等署令、丞。又领内坊令、丞。掌知阁内诸事。其 食官,又别领器局、酒局二丞,典仓又别领园丞。司藏又别领仗库、典作二局丞。 率更领中盾署令、丞各一人。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仆寺领厩牧署令、丞,署又 别有车舆局丞。

  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正副都督、骑官备身五职、骑官备身员。又有内直 备身正副都督、内直备身五职、内直备身员。又有备身正副都督、备身五职员。又 有直阁、直前、直后员。又有旅骑、屯卫、典军等校尉各二人,骑尉三十人。

  门下坊,中庶子、中舍人,通事守舍人、主事守舍人,各四人。又领殿内、典 膳、药藏、斋帅等局,殿内局有内直监二人,副直监四人。典膳、药藏局,监、丞 各二人。药藏又有侍医四人。斋帅局,斋帅、内阁帅各二人。

  典书坊,庶子四人,舍人二十八人。又领典经坊,洗马八人,守舍人二人,门 大夫、坊门大夫、主簿各一人。并统伶官西凉二部、伶官清商二部。

  自诸省台府寺,各因其繁简而置吏。有令史、书令史、书吏之属。又各置曹兵, 以共其役。其员因繁简而立。其余主司专其事者,各因事立名,条流甚众,不可得 而具也。

  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位在三公下。置师一人,余官大抵与梁制不异。 其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已下,四分食一。

  皇子王国,置郎中令,大农,中尉,常侍,各一人。侍郎,二人。上、中、下 三将军,各一人。上、中大夫,各二人。防阁、四人。典书、典祠、学宫、典卫等 令,各一人。斋帅、四人。食官、厩牧长、各一人。典医丞、二人。典府丞、一人。 执书、二人。谒者、四人。舍人十人。等员。

  诸王国,则加有陵长、庙长、常侍各一人,而无中将军员。上、中大夫各减一 人。诸公又减诸王防阁、斋帅、典医丞等员。诸侯伯子男国,又减诸公国将军、大 夫员。诸公主则置家令、丞、主簿、录事等员。

  司州,置牧。属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州都,主簿,西曹书佐、记室、 户曹、功曹、金曹、租曹、兵曹、骑曹、都官、法曹、部郡等从事员。主簿置史, 西曹已下各置掾史。又领西、东市署令、丞,及统清都郡诸畿郡。

  清都郡,置尹,丞,中正,功曹、主簿、督邮,五官,门下督,录事,主记, 议生,及功曹、记室、户、田、金、租、兵、骑、贼、法等曹掾,中部掾等员。

  鄴、临漳、成安三县令,各置丞、中正、功曹、主簿、门下督、录事、主记, 议及功曹、记室、户、田、金、租、兵、骑、贼、法等曹掾员。鄴又领右部、南部、 西部三尉,又领十二行经途尉。凡一百三十五里,里置正。临漳又领左部、东部二 尉,左部管九行经途尉。凡一百一十四里,里置正。成安又领后部、北部二尉,后 部管十一行经途尉,七十四里,里置正。清都郡诸县令已下官员,悉与上上县同。 诸畿郡太守已下,悉与上上郡同。

  上上州刺史,置府。属官有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仓曹、中兵等参军事及 掾史,主簿及掾,记室掾史,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及掾史,参 军事及法、墨、田、铠、集、士等曹行参军及掾史,右户掾史,行参军,长兼行参 军,督护,统府录事,统府直兵,箱录事等员。州属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 史,州都光迎主簿,主簿,西曹书佐,市令及史,祭酒从事史,部郡从事,皁服从 事,典签及史,门下督,省事,都录事及史,箱录事及史,朝直、刺奸、记室掾, 户曹、旧曹、金曹、租曹、兵曹、左户等掾史等员。

  上上州府,州属官佐史,合三百九十三人。上中州减上上州十人,上下州减上 中州十人,中上州减上下州五十一人,中中州减中上州十人,中下州减中中州十人, 下上州减中下州五十人,下中州减下上州十人,下下州减下中州十人。

  上上郡太守,属官有丞,中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功曹,主簿,五官,省 事,录事,及西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集曹等掾佐,太学博士,助教,太 学生,市长,仓督等员。合属官佐史二百一十二人。上中郡减上上郡五人,上下郡 减上中郡五人,中上郡减上下郡四十五人,中中郡减中上郡五人,中下郡减中中郡 五人,下上郡减中下郡四十人,下中郡减下上郡二人,下下郡减下中郡二人。

  上上县令,属官有丞,中正,光迎功曹,光迎主簿,功曹,主簿,录事,及西 曹、户曹、金曹、租曹、兵曹等掾,市长等员。合属官佐史五十四人。上中县减上 上县五人,上下县减上中县五人,中上县减上下县六人,中中县减中上县五人,中 下县减中中县一人,下上县减中下县一人,下中县减下上县一人,下下县减下中县 一人。

  自州、郡、县,各因其大小置白直,以供其役。

  三等诸镇,置镇将、副将,长史,录事参军,仓曹、中兵、长流、城局等参军 事,铠曹行参军,市长,仓督等员。

  三等戍,置戍主、副,掾,队主、副等员。

  官一品,每岁禄八百匹,二百匹为一秩。从一品,七百匹,一百七十五匹为一 秩。

  二品,六百匹,一百五十匹为一秩。从二品,五百匹,一百二十五匹为一秩。

  三品,四百匹,一百匹为一秩。从三品,三百匹,七十五匹为一秩。

  四品,二百四十匹,六十匹为一秩。从四品,二百匹,五十匹为一秩。

  五品,一百六十匹,四十匹为一秩。从五品,一百二十匹,三十匹为一秩。

  六品,一百匹,二十五匹为一秩。从六品,八十匹,二十匹为一秩。

  七品,六十匹,十五匹为一秩。从七品,四十匹,十匹为一秩。

  八品,三十六匹,九匹为一秩。从八品,三十二匹,八匹为一秩。

  九品,二十八匹,七匹为一秩。从九品,二十四匹,六匹为一秩。

  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事繁者优一秩,平者守本秩,闲者降一 秩。长兼、试守者,亦降一秩。官非执事、不朝拜者,皆不给禄。又自一品已下, 至于流外勋品,各给事力。一品至三十人,下至于流外勋品,或以五人为等,或以 四人、三人、二人、一人为等。繁者加一等,平者守本力,闲者降一等焉。

  州、郡、县制禄之法,刺史、守、令下车,各前取一时之秩。

  上上州刺史,岁秩八百匹,与司州牧同。上中、上下各以五十匹为差。中上降 上下一百匹,中中及中下,亦以五十匹为差。下上降中下一百匹,下中、下下,亦 各以五十匹为差。

  上郡太守,岁秩五百匹,降清都尹五十匹。上中、上下各以五十匹为差。中上 降上下四十匹,中中及中下,各以三十匹为差。下上降中下四十匹,下中、下下各 以二十匹为差。

  上上县,岁秩一百五十匹,与鄴、临漳、成安三县同。上中、上下各以十匹为 差。中上降上下三十匹,中中及中下,各以五匹为差。下上降中下二十匹,下中、 下下各以十匹为差。

  州自长史已下,逮于史吏,郡县自丞已下,逮于掾佐,亦皆以帛为秩。郡有尉 者,尉减丞之半。皆以其所出常调课之。其镇将,戍主,军主、副,幢主、副,逮 于掾史,亦各有差矣。

  诸州刺史、守、令已下,干及力,皆听敕乃给。其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输绢十 八匹,干身放之。力则以其州、郡、县白直充。

  三师、王、二大、大司马、大将军。三公,为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开国郡公,为从一品。

  仪同三司,太子三师,特进,尚书令,骠骑、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在开 国郡公下。卫将军,加大者,在太子太师上。四征将军,加大者,次卫大将军。左 右光禄大夫,散郡公,开国县公,为第二品。

  尚书仆射,置二,左居右上。中书监,四镇,加大者,次四征。中、镇、抚军 将军,三将军,武职罢任者为之。领军、加大者,在尚书令下。护军、翊军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散县公,开国县侯,为从二品。

  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护,太常、光禄、卫尉卿,太子三少,中书令, 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大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卿,清都尹,三等上州刺史,左右卫将军,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散县侯,开国 县伯,为第三品。

  散骑常侍、三等中州刺史、司徒左长史、四方中郎将、四护匈奴、羌戎、夷、 蛮越。中郎将、国子祭酒、御史中丞、中侍中、长秋卿、将作大匠、冠军将军、太 尉长史、领左右将军、武卫将军、太子左右卫率、辅国将军、四护校尉、太中大夫、 龙骧将军、三等上郡太守、散县伯,为从第三品。

  镇远、安远将军,太常、光禄、卫尉少卿,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侍郎, 太子中庶子,司徒右长史,司空长史,大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 卿,三公府司马,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武骑、云骑、骁骑、游击将军,已前 上阶。建忠、建节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诸开府长史、中大夫,三等下州刺史,三 等镇将,诸开府司马,开国县子,为第四品。

  中坚、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三公府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三等上州 长史,太子三卿,前、左、右、后军将军,中书侍郎,太子庶子,三等中郡太守, 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卫仗、直荡等正都督,三等上州司马,已前上阶。振 威、奋武将军,谏议大夫,尚书右丞,诸开府谘议参军,司州治中从事史,左右中 郎将,步兵、越骑、射声、屯骑、长水校尉,硃衣直阁,直阁将军,太子骑官备身、 内直备身等正都督,三等镇副将,散县子,为从第四品。

  广德、弘义将军,太子备身、直入、直卫等正都督,领左右、三等中州长史, 三公府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 常侍,三等中州司马,已前上阶。折冲、制胜将军,主衣都统,尚食、尚乐二典御, 太子旅骑、屯卫、典军校尉,领护府长史司马,诸开府从事中郎,开国县男,为第 五品。

  伏波、陵江将军,三等下州长史,三公府掾属,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太子 洗马,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御仗、直荡等副都督,左右直长,中尚食、中尚药典 御,三等下州司马,已前上阶。轻车、楼船将军,驸马都尉,翊卫正都督,直寝, 直斋,奉车都尉,都水使者,诸开府掾属,崇圣、归义、归正、归命、归德侯,清 都郡丞,治书侍御史,鄴、临漳、成安三县令,中给事中,三等下郡太守,大理司 直,太子直阁、二卫队主,太子骑官、内直备身副都督,开国乡男,散县男,为从 第五品。

  劲武、昭勇将军,尚书诸曹郎中,中书舍人,三公府主簿,三等上州别驾从事 史,四中府三等镇守长史,三公府录事参军事,皇子郎中令,三公府功曹、记室、 户、仓、中兵参军事,皇子文学,谒者仆射,已前上阶。明威、显信将军,太子备 身副都督,四中府司马,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直入副都督,千牛备身, 大理正、监、评,侍御师诸开府录事、功曹、记室、仓、中兵等曹参军事,三等上 州录事参军事,治中从事史,三等上郡丞,三等上县令,太子内直监,平准署令, 为第六品。

  度辽、横海将军,直突都督,三等中州别驾从事史,三公府列曹参军事,给事 中,太子门大夫,三等上州功、仓、中兵等参军事,皇子大农,骑都尉,直后,符 玺郎中,三等中州录事参军事,已前上阶。逾岷、越嶂将军,直卫副都督,三等中 州从事史,诸开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三等中州功、仓、中兵等参军事,太子舍人, 三寺丞,太子直前,太子副直监,太子诸队主,为从第六品。

  戎昭、武毅将军,勋武前锋正都督,三公府东西閤祭酒,三等下州别驾从事史, 三等上州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三等下州录事参军事,四中府录事参军事,王公国 郎中令,积弩、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三公府参军事,列曹行参军, 已前上阶。雄烈、恢猛将军,翊卫副都督,诸开府东西閤祭酒参军事、列曹行参军, 三等下州功、仓、中兵参军事,四中府功、仓、中兵参军事,三等中州府主簿、列 曹参军事,二卫府司马,詹事府丞,左右备身五职,三等镇录事参军事,六寺丞, 秘书郎中,著作佐郎,太子侍医,太子骑尉,太子骑官备身五职,三等中郡丞,三 等中县令,为第七品。

  扬麾、曜锋将军,勋武前锋副都督,强弩将军,三公府行参军,三等上州参军 事、列曹行参军,三等下州府主簿、列曹参军事,四中府列曹参军事,王公国大农, 长秋、将作寺丞,太子二率坊司马,三等镇仓、中兵参军事,已前上阶。荡边、开 域将军,勋武前锋散都督,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武骑常侍,左右备身, 刀剑备身五职,都将、别、统、军主、幢主。三等中州参军事、列曹行参军,诸开 府行参军,奉朝请,国子助教,公车、京邑二市署令,三等镇列曹参军事,三县丞, 侍御史,尚食、尚药丞,斋帅,中尚食、中尚药丞,太子直后、二卫队副,前锋正 都督,太子骑官备身,太子内直备身五职,已见前。诸戍主、军主,为从第七品。

  静漠、绥戎将军,协律郎,三等上州行参军,三等下州参军事、列曹参军事, 四中府列曹行参军,侯、伯国郎中令,殿中将军,皇子侍郎,已前上阶。平越、殄 夷将军,刀剑备身五职,已见前。前锋副都督,太子内直备身,主书,殿中侍御史, 太子典膳、药藏丞,太子斋帅,三等中州行参军,王、公国中尉,三等镇铠曹行参 军,三等下郡丞,三等下县令。为第八品。

  飞骑、隼击将军,三公府长兼左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门下录事,尚书都 令史,检校御史,诸署令,诸开府典签,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已前上阶。 武牙、武奋将军。备身御仗五职,宫门署仆射,太子备身五职,侯、伯国大农,皇 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上、中大夫,王、公国常侍,诸开府长兼左右户行参军, 诸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勋武前锋五职,司州及三等上州典签,太子诸队副, 诸戍诸军副,清都郡丞,为从第八品。

  清野将军,子、男国郎中令,诸署内谒者局统,三等上州长兼行参军,中黄门、 太子内坊令,公主家令,皇子防阁、典书令,四门博士,大理律博士,校书郎,三 公府参军督护,都水参军事,七部尉,诸郡尉,已前上阶。横野将军,王、公国侍 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三寺丞,诸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御仗,太 子食官、中省、典仓等令,太子备身,平准、公车丞,三等中州典签,为第九品。

  偏将军,诸宫教博士,太子司藏、厩牧令,太子校书,诸署别局都尉,诸尉, 诸关津尉,三等上州参军督护,三等中州长兼行参军,秘书省正字,皇太子三令, 王、公国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诸署令,诸县丞,已前上阶。裨将军,领军护军 府、太常光禄卫尉寺、詹事府等功曹、五官、奉礼郎,子、男国大农,小黄门,员 外司马督,太学助教,诸幢主、遥途尉,中侍中,省录事,三等下州典签,尚书、 门下、中书等省医师,为从第九品。

  流内比视官十三等。第一领人酋长,视从第三品。第一不领人酋长,视第四品。 第二领人酋长,第一领人庶长,视从第四品。诸州大中正,第二不领人酋长,第一 不领人庶长,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第三领人酋长,第二领人庶长, 视从第五品。第三不领人酋长,第二不领人庶长,视第六品。第三领人庶长,视从 第六品。第三不领人庶长,视第七品。司州州都主簿,国子学生,视从第七品。诸 州州都督簿,司州西曹书佐,清都郡中正、功曹,视第八品。司州列曹从事,诸州 西曹书佐,诸郡中正、功曹,清都郡主簿,视从第八品。司州部郡从事,诸州祭酒 从事史,视第九品。诸州部郡从事,同州守从事,诸郡主簿,司州武猛从事,视从 第九品。

  周太祖初据关内,官名未改魏号。及方隅粗定,改创章程,命尚书令卢辩,远 师周之建职,置三公三孤,以为论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务。其所制班序:

  内命,谓王朝之臣。三公九命,三孤八命,六卿七命,上大夫六命,中大夫五 命,下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外命,谓诸侯及其臣。诸公九命,诸侯八命,诸伯七命,诸子六命,诸男五命, 诸公之孤卿四命,侯之孤卿、公之大夫三命,子男之孤卿、侯伯之大夫、公之上士 再命,子男之大夫、公之中士、侯伯之上士一命,公之下士、侯伯之中士下士、子 男之士不命。

  其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已上,至于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 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一万石。其九秩一百二 十石,八秩至于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为四十石。凡颁禄, 视年之上下。亩至四釜为上年,上年颁其正。三釜为中年,中年颁其半。二釜为下 年,下年颁其一。无年为凶荒,不颁禄。六官所制如此。

  制度既毕,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所设官名,讫于周末,多有改更。并 具《卢传》,不复重序云。

卷二十三 

  百官下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 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 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

  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

  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 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 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 支、工部等六曹事,是为八座。属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辖,吏部 尚书统吏部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勋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礼部尚书统 礼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 人,驾部、库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书统都官侍郎二人,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 司门侍郎二人。度支尚书统度支、户部侍郎各二人,金部、仓部侍郎各一人。工部 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务, 直宿禁省,如汉之制。

  门下省,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骑常 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四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人,通 直散骑侍郎四人,并掌部从朝直。又有给事二十人,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人,奉朝请 四十人,并掌同散骑常侍等,兼出使劳问。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 内等六局。城门局,校尉二人,直长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直长四人,食医四 人。尚药局,典御二人,侍御医、直长各四人,医师四十人。符玺、御府,殿内局, 监各二人,直长各四人。

  内史省,置监、令各一人。寻废监。置令二人,侍郎四人,舍人八人,通事舍 人十六人,主书十人,录事四人。

  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录事二人。领著 作、太史二曹。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置 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视昆,各有博士及生员。

  内侍省,内侍、内常侍各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谒者监六人,内寺伯二人,内 谒者十二人,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并用宦者。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 仆、内府等局。尚食,置典御及丞各二人。余各置令、丞,皆二人。其宫闱、内仆, 则加置丞各一人。掖庭又有宫教博士二人。

  御史台,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 各十二人,录事二人。后魏延昌中,王显有宠于宣武,为御史中尉,请革选御史。 此后踵其事,每一中尉,则更置御史。自开皇后,始自吏部选用,仍依旧入直禁中。

  都水台,使者及丞各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录事二人。领掌船 局、都水尉二人,又领诸津。上津每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一人。下津 每典作一人,津长四人。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并置卿少 卿各一人。太仆寻加少卿一人。各置丞,太常、卫尉、宗正、大理、鸿胪、将作二 人,光禄、太仆各三人,司农五人,太府六人。主簿、太府四人。余寺各二人。录 事各二人。光禄则加至三人,司农、太府则各四人。等员。

  太常寺又有博士四人,协律郎二人,奉礼郎十六人。统郊社、太庙、诸陵、太 祝、衣冠、太乐、清商、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置令、并一人。太乐、 太医则各加至二人。丞。各一人。郊社、太乐、鼓吹则各加至二人。郊社署又有典 瑞。四人。太祝署有太祝。二人。太乐署、清商署,各有乐师员。太乐八人,清商 二人。鼓吹署有哄师。二人。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药园师、二人。 医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按摩博士、二人。祝禁博士二人。等员。太卜署有卜 师、二十人。相师、十人。男觋、十六人。女巫、八人。太卜博士、助教、各二人。 相博士、助教各一人。等员。

  光禄寺统太官、肴藏、良醖、掌醢等署。各置令、太官三人,肴藏、良醖各二 人,掌醢一人。丞。太官八人,肴藏、掌醢各二人,良醖四人。太官又有监膳,十 二人。良醖有掌醖,五十人。掌醢有掌醢十人。等员。

  卫尉寺统公车、武库、守宫等署。各置令、公车一人,武库、守宫各二人。丞 公车一人,武库二人。等员。

  宗正寺不统署。

  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员。一百二十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 羊等署。各置令、二人。乘黄、车府则各减一人。丞二人。乘黄则一人,典牧牛羊 则各三人。等员。

  大理寺,不统署。又有正、监、评、各一人。司直、十人。律博士、八人。明 法、二十人。狱掾。八人。

  鸿胪寺统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各置令。二人。崇玄则惟置一人。典客署又 有掌客,十人。司仪有掌仪二十人。等员。

  司农寺统太仓、典农、平准、廪市、钩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署。各置令。 二人。钩盾、上林则加至三人,华林惟置一人。太仓又有米禀督、二人。谷仓督、 四人。盐仓督,二人。京市有肆长,四十人。导官有御细仓督、二人。曲面仓督二 人。等员。

  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 署。各置令、二人。左、右尚方则加至二人,黄藏则惟置一人。丞四人。左尚则八 人,右尚则六人,黄藏则一人。等员。

  国子寺元隶太常。祭酒,一人。属官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国子、太学、 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 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 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员。

  将作寺大匠、一人。丞、主簿、录事。各二人。统左右校署令、各二人。丞、 左校四人,右校三人。各有监作左校十二人,右校八人。等员。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并有长史,司 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法曹、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左右卫、 左右武候各六人,左右武卫各八人。等员。

  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又各有直阁将军、六人。直寝、十二人。直 斋、直后,各十五人。并掌宿卫侍从。奉车都尉,六人。掌驭副车。武骑常侍、十 人。殿内将军、十五人。员外将军、三十人。殿内司马督、二十人。员外司马督、 四十人。并以参军府朝,出使劳问。左右卫又各统亲卫。置开府。左勋卫开府,左 翊一开府、二开府、三开府、四开府,及武卫、武候、领事、东宫领兵开府准此。 府置开府,一人。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等曹参军,法曹行参军,各一人。 行参军。三人。又有仪同府。武卫、武候、领军、东宫领兵仪同皆准此。仪同已下, 置员同开府,但无行参军员。诸府皆领军坊。每坊东宫军坊准此。置坊主、一人。 佐。二人。每乡团东宫乡团准此。置团主、一人。佐。二人。

  左右武卫府,无直阁已下员,但领外军宿卫。

  左右武候,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 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右加置司辰师、四人。漏刻生。一百一十人。

  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 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 掌宿卫侍从。各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各一人。 等员。

  左右监门府各将军,一人。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各置郎将,二人。校尉,直 长,各三十人。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曹参军,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 军四人。等员。

  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唯有长史,司马, 掾属及录事,功、仓、户、骑、兵等曹参军,法、铠等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 十六人。等员。又置明法,四人。隶于法司,掌律令轻重。

  行台省,则有尚书令,仆射,左、右任置。兵部、兼吏部、礼部。度支兼都官、 工部。尚书及丞左、右任置。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爵部、司勋。 礼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兼都官、司门。 度支、兼仓部。户部、兼比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 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一人。各置丞、食货四人,农圃六 人,武器二人,百工四人。录事食货、农圃、百工各二人,武器一人。等员。

  太子置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开皇初,置詹事。二年定令, 罢之。

  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统司经、宫 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司经置洗马四人,校书六人,正字二人。宫 门置大夫二人。内直置监、副监各二人,监殿舍人四人。典膳、药藏,并置监、丞 各二人。药藏又有侍医四人。斋帅置四人。

  典书坊,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录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内 坊典内及丞各二人,丞直四人,录事一人。内厩置尉二人,掌内车舆之事。

  家令、掌刑法、食膳、仓库、什物、奴婢等事。率更令、掌伎乐漏刻。仆、掌 宗族亲疏,车舆骑乘。各一人。三寺各置丞、家令二人,寺各一人。录事。家令二 人,寺各一人。家令领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令、各一人。丞。食官二人,典仓一 人,司藏三人。仆寺领厩牧令一人。员。

  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宫中禁卫。各置长史,司马及录事,功、 仓、兵、骑兵等曹参军事,法曹、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四人。员。又各有 直阁四人,直斋八人,直齐、直后各十人。

  左右宗卫,制官如左右卫,各掌以宗人侍卫。加置行参军二人,而无直阁、直 寝、直斋、直后等员。

  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候伺非。长史已下如左右卫,而无录事参军员, 减行参军一人。

  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已上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又无功、骑兵、 法等曹及行参军员,余与虞候同。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八人, 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

  左右监门,各率一人,副率二人,掌诸门禁。长史已下,同内率府,而各有直 长十人。

  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 勤劳。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 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六品已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 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 为散官。戎上柱国已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左右监门 府为内官,自馀为外官。

  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皇伯叔昆弟、皇 子为亲王。置师、友各二人,文学二人,嗣王则无师友。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事, 掾属,各一人,主簿二人,录事,功曹,记室,户、仓、兵等曹,骑兵、城局等参 军事,东西閤祭酒,各一人,参军事四人,法、田、水、铠、士等曹行参军各一人, 行参军六人,长兼行参军八人,典签二人。

  上柱国、嗣王、郡王,无主簿、录事参军、东西閤祭酒、长兼行参军等员,而 加参军事为五人,行参军为十二人。柱国又无骑兵参军事、水曹行参军等员,而减 参军事、行参军各一人。上大将军又无谘议参军事,田曹、铠曹行参军员,又减行 参军一人。大将军又无掾属员,又减参军事二人。上开府又无法曹、士曹行参军, 参军事员。开府又无典签员,减行参军二人。上仪同又无功曹、城局参军事员,又 减行参军二人。仪同又无仓曹员,减行参军三人。

  三师、三公,置府佐,与柱国同。若上柱国任三师、三公,唯从上柱国置。王 公已下,三品已上,又并有亲信、帐内,各随品高卑而制员。

  诸王置国官。有令、大农各一人,尉各二人,典卫各八人,常侍各二人,侍郎 各四人,庙长、学官长各一人,食官,厩牧长、丞各一人,典府长、丞各一人,舍 人各四人等员。上柱国、柱国公,减典卫二人,无侍郎员。侯、伯又减典卫二人, 食官、厩牧长各一人。子、男又减尉、典卫、常侍、舍人各一人。上大将军、大将 军公,同柱国、子、男。其侯、伯减公典卫、侍郎、厩牧丞各一人。子、男无令, 无典卫,又减舍人一人。上开府、开府公,同大将军、子、男。其侯、伯又无常侍, 无食官、厩牧丞。子、男又无侍郎、厩牧长。上仪同、仪同公,同开府子、男。其 侯、伯又无尉,无学官长。子、男又无厩长、食官长。二王后,置国官,与诸王同。 郡王与上柱国公同。国公无上开府已上官者,与开府公同。散郡公与仪同侯、伯同。 散县公与仪同子、男同。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置家令、丞各一人,主簿谒 者、舍人各二人等员。郡主唯减主簿员。

  雍州,置牧。属官有别驾,赞务,州都,郡正,主簿,录事,西曹书佐,金、 户、兵、法、士等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等员。并佐史,合五百二十四人。

  京兆郡,置尹,丞,正,功曹,主簿,金、户、兵、法、士等曹佐等员。并佐 史,合二百四十四人。

  大兴、长安县,置令,丞,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曹等 员。并佐史,合一百四十七人。

  上上州,置刺史,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户、兵等曹参军事,法、 士曹等行参军,行参军,典签,州都光初主簿,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 部郡从事,仓督,市令、丞等员。并佐史,合三百二十三人。上中州,减上州吏属 十二人。上下州,减上中州十六人。中上州,减上下州二十九人。中中州,减中上 州二十人。中下州,减中中州二十人。下上州,减中下州三十二人。下中州,减下 上州十五人。下下州,减下中州十二人。

  郡,置太守,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县正,功曹,主簿,西曹, 金、户、兵、法、士等曹,市令等员。并佐史,合一百四十六人。上中郡,减上上 郡吏属五人。上下郡,减上中郡四人。中上郡,减上下郡十九人。中中郡,减中上 郡六人。中下郡,减中中郡五人。下上郡,减中下郡十九人。下中郡,减下上郡五 人。下下郡,减下中郡六人。

  县,置令,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功曹,主簿,西曹,金、户、 兵、法、士等曹佐,及市令等员。合九十九人。上中县,减上上县吏属四人。上下 县,减上中县五人。中上县,减上下县十人。中中县,减中上县五人。中下县,减 中中县五人。下上县,减中下县十二人。下中县,减下上县六人。下下县,减下中 县五人。

  州,置总管者,列为上中下三等。总管刺史加使持节。

  镇,置将、副。戍,置主、副。关,置令、丞。其制,官属各立三等之差。

  同州,总监、副监各一人,置二丞。统食货农圃二监、副监。岐州亦置监、副 监。诸冶亦置三等监。各有丞员。

  盐池,置总监、副监、丞等员。管东西南北面等四监,亦各置副监及丞。陇右 牧,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每牧置仪同及尉、 大都督、帅都督等员。驴骡牧,置帅都督及尉。原州羊牧,置大都督并尉。原州驼 牛牧,置尉。又有皮毛监、副监及丞、录事。又盐州牧监,置监及副监,置丞,统 诸羊牧,牧置尉。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置大都督及尉各一人,帅都督二人。沙苑羊 牧,置尉二人。缘边交市监及诸屯监,每监置监、副监各一人。畿内者隶司农,自 外隶诸州焉。

  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

  三师、王、三公,为正一品。

  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县公,为从一品。

  柱国、太子三师、特进、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开国侯,为正二品。

  上大将军、尚书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为从二品。

  大将军,吏部尚书,太常、光禄、卫尉等三卿,太子三少,纳言,内史令,左 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领左右等大将军,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 书,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六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 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为正三品。

  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监门等将军,国 子祭酒,御史大夫,将作大匠,中州刺史,亲王师,朝议大夫,为从三品。

  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光禄、卫尉等三少卿,太子左右卫、宗卫、 内等率,尚书吏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宗正、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等少卿,下州刺史,已前上阶。内史侍郎,太子右庶子,通直散骑常侍, 左右监门郎将,朝散大夫,开国子,为正四品。

  上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副率,左右监门率,上郡太 守,雍州别驾,亲王府长史,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内侍,城门校尉,已前上阶。 尚书右丞,上镇将军,雍州赞务,直阖将军,亲王府司马,谏议大夫,为从四品。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内常侍,秘书丞,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内舍人, 太子左右监门副率,员外散骑常侍,上州长史,亲王府谘议参军事,开国男,已前 上阶。尚食、尚药典御,上州司马,为正五品。

  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中郡太守,直寝,太子洗马,中州长史,奉车都尉, 已前上阶。都水使者,治书侍御史,大兴、长安令,大理司直,直斋,太子直閤, 京兆郡丞,中州司马,中镇将,上镇副,内给事,驸马都尉,亲王友,员外散骑侍 郎,为从五品。

  翊军、翊师将军,尚书诸曹侍郎,内史舍人,下郡太守,大都督,亲王府掾属, 下州长史,已前上阶。四征将军,征东、征南、征西、征北。三将军,内军、镇军、 抚军。大理正、监、评、千牛备身左右,左右监门校尉,内尚食典御,符玺监,御 府监,殿内监,太子内直监,下州司马,下镇将,中镇副,为正六品。

  四平将军,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四将军,前军、后军、左军、右军。通 事舍人,亲王文学,帅都督,左右领军府长史,太子直寝,亲王府主簿,亲王府录 事参军事,太子门大夫,给事,上县令,已前上阶。冠军、辅国二将军,太子舍人, 直后,三寺丞,亲王府功曹、记室、仓户曹参军事,城门直长,太子直斋,太子副 直监,太子典内,左右领军府司马,下镇副,为从六品。

  镇远、安远二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御医,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 长史,亲卫,亲王府诸曹参军事,已前上阶。建威、宁朔二将军,六寺丞,秘书郎, 著作佐郎,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尚食、尚药、左右监门等直长,太子通 事舍人,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司马,都督,太子典膳、药藏等监,太 子斋帅,上戍主,为正七品。

  宁远、振威二将军,左右监门府长史,太子左右卫、宗卫等率,左右虞侯、左 右内率等府长史,符玺、御府、殿内等直长,上州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掾属, 亲王府东西阁祭酒,中县令,上郡丞,太子亲卫,将作丞,勋卫,亲王府参军事, 上镇长史,已前上阶。伏波、轻车二将军,太学、太常二博士,武骑常侍,奉朝请, 国子助教,亲王府诸曹行参军,太子直后,太子左右监门直长,大兴、长安县丞, 太子侍医,侍御史,太史令,上州诸曹参军事,左右监门府、太子左右卫、左右宗 卫、左右虞候、左右内率等司马,上镇司马,为从七品。

  宣威、明威二将军,协律郎,都水丞,殿内将军,太子左右监门率府长史,别 将,下县令,中郡丞,中州录事参军事,上上州诸曹行参军事,亲王府行参军,左 右领军府录事参军事,中镇长史,太子内坊丞,太子勋卫,已前上阶。襄威、厉威 二将军,殿内御史,掖庭、宫闱二令,上署令,公车、郊社、太庙、太祝、平准、 太乐、骅骝、武库、典客、钩盾、左藏、太仓、左尚方、右尚方、司染、典农、京 市、太官、鼓吹。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司马,中州诸曹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 等府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诸曹参军事,内尚食丞,中戍主,上戍副,为正八品。

  威戎、讨寇二将军,四门博士,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都事,监察御史,内谒 者监,上关令,中署令,太医、右藏、黄庙、乘黄、龙庙、衣冠、守宫、华林、上 林、掌冶、导官、左校、右校、牛羊、典牧。下郡丞,下州录事参军事,中州诸曹 行参军,备身,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诸曹参军事,左右领军府诸曹行 参军,太子左右卫、宗卫、率等府录事参军事,下镇长史,太子翊卫,已前上阶。 荡寇、荡难二将军,亲王府长兼行参军及典签,员外将军,统军,太子三寺丞,中 关令,奚官、内仆二令,下署令,诸陵、崇玄、太卜、车府、清商、司仪、肴藏、 良醖、掌醢、甄官、廪牺。上津尉,下州诸曹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诸 曹行参军,领左右府铠曹行参军,左右监门、太子左右卫、宗卫等率,左右虞候, 左右内率等府诸曹参军事,掌船局都尉,上镇诸曹参军事,上县丞,上郡尉,为从 八品。

  殄寇、殄难二将军,太学助教,太子备身,大理寺律博士,诸校书郎,都水参 军事,内史录事,内谒者令,内寺伯,中县丞,下关令,中津尉,下州诸曹行参军, 上州行参军,左右监门府铠曹行参军,太子左右卫、宗卫、虞候府等诸曹行参军, 太子左右内率府铠曹行参军,左右领军府行参军,中镇诸曹参军事,上镇士曹行参 军,中郡尉,已前上阶。扫寇、扫难二将军,殿内司马督,太子食官、典仓、司藏 等令,尚食、尚医、军主、太史、掖庭、宫闱局等丞,上署丞,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诸曹参军事,中州行参军,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行参军,上州典签,下戍主, 上关丞,太子典膳、药藏等局丞,下郡尉,典客署掌客,司辰师,为正九品。

  旷野、横野二将军,掖庭局宫教博士,太祝,太子厩牧令,太子校书,下县丞, 中署丞,左右监门率府铠曹行参军,下州行参军,中州典签,左右监门府、太子左 右卫、宗卫、虞候、率府等行参军,正字,太子内坊丞直,中关、上津丞,下镇诸 曹参军事,中镇士曹行参军,上县尉,已前上阶。偏、裨二将军,四门助教,书算 学博士,奉礼郎,员外司马督,幢主、奚官、内仆等局丞,下署丞,下州典签,内 谒者局丞,中津丞,中县尉,太子正字,太史监候,太官监膳,御府局监事,左右 校及掖庭监作,太史司历,诸乐师,为从九品。

  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

  行台尚书令,为视正二品。

  上总管、行台尚书仆射,为视从二品。

  中总管、行台诸曹尚书,为视正三品。

  下总管,为视从三品。

  行台尚书左右丞,为视从四品。

  同州总监、陇右牧总监,为视从五品。

  行台诸曹侍郎,为视正六品。

  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事,盐池总监,同州、陇 右牧总副监,王、二王后国令,为视从六品。

  上大将军、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掾属,嗣王文 学,公国令,王、二王后大农尉、典卫,为视正七品。

  上开府、开府府长史、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府掾属,上柱国、嗣王、郡王、 柱国府诸曹参军事,盐池总副监,盐州牧监,诸屯监,国子学生,侯、伯国令,公 国大农尉、典卫、雍州萨保,为视从七品。

  上仪同、仪同府长史、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府诸曹参军事,上柱国、嗣王、 郡王、柱国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行台诸监,同州诸监,盐池四面监,皮毛监, 岐州监,同州总监、陇右牧监等丞,诸大冶监,雍州州都主簿,子、男国令,侯、 伯国大农尉、典卫,王、二王后国常侍,为视正八品。

  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参军事、诸 曹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行参军,五岳、四渎、吴山等令,盐池四 面副监,诸皮毛副监,行台诸副监,诸屯副监,诸中冶监,诸缘边交市监,盐池总 监丞,诸州州都主簿,雍州西曹书佐、诸曹从事,京兆郡正功曹,太学生,子、男 国大农、典卫,为视从八品。

  开府府法曹行参军,上仪同、仪同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行参军, 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典签,同州诸副监,岐州副监,诸小冶监,盐州牧监 丞,诸大冶监丞,诸缘边交市副监,诸郡正、功曹,京兆郡主簿,诸州西曹书佐、 祭酒从事,雍州部郡从事,公国常侍,王、二王后国侍郎,公主家令,诸州胡二百 户已上萨保,为视正九品。

  仪同府法曹行参军,上开府、开府府行参军,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典签,上仪 同、仪同府行参军,上开府府典签,行台诸监丞,盐池四面监丞,皮毛监丞,诸中 冶监丞,四门学生,诸郡主簿,诸州部郡从事,雍州武猛从事,大兴、长安县正、 功曹、主簿,侯、伯、子、男国常侍,公国侍郎,为视从九品。

  又有流外勋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又 视流外,亦有视勋品、视二品、视三品、视四品、视五品、视六品、视七品、视八 品、视九品之差。极于胥吏矣,皆无上下阶云。

  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 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 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 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大 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 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于 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

  三年四月,诏尚书左仆射,掌判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事,御史纠不当者, 兼纠弹之。尚书右仆射,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事,又知用度。余皆依旧。 寻改度支尚书为户部尚书,都官尚书为刑部尚书。诸曹侍郎及内史舍人,并加为从 五品。增置通事舍人十二员,通旧为二十四员。废光禄寺及都水台入司农,废卫尉 入太常尚书省,废鸿胪亦入太常。罢大理寺监、评及律博士员,加置正为四人。罢 郡,以州统县,改别驾、赞务,以为长史、司马。旧周、齐州郡县职,自州都、郡 县正已下,皆州郡将县令至而调用,理时事。至是不知时事,直谓之乡官。别置品 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佐官以曹 为名者,并改为司。六年,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 侍郎阙,则厘其曹事。吏部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 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 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罢门下省 员外散骑常侍、奉朝请、通事令史员,及左右卫、殿内将军,司马督,武骑常侍等 员。

  十二年,复置光禄、卫尉、鸿胪等寺。诸州司以从事为名者,改为参军。

  十三年,复置都水台。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

  十四年,诸省各置主事令史员。改九等州县为上、中、中下、下,凡四等。

  十五年,罢州县、乡官。

  十六年,内侍省加置内主事员二十人,以承门阁。

  十八年,置备身府。

  二十年,改将作寺为监,以大匠为大监。初加置副监。

  仁寿元年,改都水台为监,更名使者为监。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置博士 五人,从五品,学生七十二人。

  三年,监门府又置门候一百二十人。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 罢诸总管,废三师、特进官。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内省,并尚 书、门下、内史、秘书,以为五省。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并御史为三台。分太府 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 总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 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 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其朝之班序,以品之高卑为列。品同则 以省府为前后,省府同则以局署为前后焉。

  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又增左、右丞阶,与六侍郎并正四 品。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郎,户部为人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 为兵曹郎,刑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员外郎,而每 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郎各一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职,以都事为正八品, 分隶六尚书。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随曹闲剧而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 不满十者亦置一人。其余四省三台,亦皆曰令史,九寺五监诸卫府,则皆曰府史。 后又改主客郎为司蕃郎。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

  旧都督已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官,皆罢之。 并省朝议大夫。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从一品。左右光禄、左正二品,右从二品。 金紫、正三品。银青光禄、从三品。正议、正四品。通议、从四品。朝请、正五品。 朝散从五品。等九大夫,建节、正六品。奋武、从六品。宣惠、正七品。绥德、从 七品。怀仁、正八品。守义、从八品。奉诚、正九品。立信从九品。等八尉,以为 散职。开皇中,以开府仪同三司为四品散实官,至是改为从一品,同汉、魏之制, 位次王公。门下省减给事黄门侍郎员,置二人,去给事之名,移吏部给事郎名为门 下之职,位次黄门下。置员四人,从五品,省读奉案。废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 谏议大夫、散骑侍郎等常员。改符玺监为郎,置员二人,为从六品。加录事阶为正 八品。以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隶殿内省。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 内。

  内史省减侍郎员为二人,减内史舍人员为四人。加置起居舍人员二人,从六品。 次舍人下。改通事舍人员为谒者台职。减主书员,置四人,加为正八品。十二年, 改内史为内书。

  殿内省置监、正四品。少监、从四品。丞,从五品。各一人,掌诸供奉。又有 奉车都尉十二人,掌进御舆马。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六局, 各置奉御二人,正五品。皆置直长,以贰之。正七品。尚食直长六人,又有食医员。 尚药直长四人,又有侍御医、司医、医佐员。尚衣即旧御府也,改名之,有直长四 人。尚舍即旧殿中局也,改名之,有直长八人。尚乘局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 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有 直长十四人,又有奉乘十人。尚辇有直长四人,又有掌辇六人。城门置校尉一人, 降为正五品。后又改校尉为城门郎,置员四人,从六品。自殿内省隶为门下省官。

  秘书省降监为从三品,增置少监一人。从四品。增著作郎阶为正五品,减校书 郎为十人。改太史局为监,进令阶为从五品,又减丞为一人。置司辰师八人,增置 监候为十人。其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增秘书郎为从五品,加置佐郎四人, 从六品。以贰郎之职。降著作郎阶为从五品。又置儒林郎十人,正七品。掌明经待 问,唯诏所使。文林郎二十人,从八品。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此二郎皆上在籓 已来直司学士。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

  御史台增治书侍御史为正五品。省殿内御史员,增监察御史员十六人,加阶为 从七品。开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罢其制。又置主簿、录事员各二人。五年, 又降大夫阶为正四品,减治书侍御史为从五品;增侍御史为正七品,唯掌侍从纠察, 其台中簿领,皆治书侍御史主之。后又增置御史,从九品,寻又省。

  谒者台大夫一人,从四品。五年,改为正四品。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 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置司朝谒者二人以贰之。从五品。 属官有丞一人,主簿、录事各一人等员。又有通事谒者二十人,从六品。即内史通 事舍人之职也。次有议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 皆掌出使。其后废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等员,而置员外郎八十员。寻诏门 下、内史、御史、司隶、谒者五司,监受表,以为恆式,不复专谒者矣。寻又置散 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议郎、正六品。通直郎,从六品。各三十人,宣德郎、 正七品。宣义郎,从七品,各四十人,从事郎、正八品。将仕郎、从八品。常从郎、 正九品。奉信郎,从九品。各五十人,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 员无禄。寻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已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据品 以发之。

  司隶台大夫一人,正四品。掌诸巡察。别驾二人,从五品。分察畿内,一人案 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正六品。巡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 察。其所掌六条: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强奸猾,侵 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 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隐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 隐不贡者。每年二月,乘轺巡郡县,十月入奏。置丞、从六品。主簿、从八品。录 事从九品。各一人,后又罢司隶台,而留司隶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选京官清 明者,权摄以行。

  光禄已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卿各加置二人,为从四品。诸寺上署令, 并增为正六品,中署令为从六品,下置令为正七品。始开皇中,署司唯典掌受纳, 至是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判。丞唯知勾检。令阙,丞判。五年,寺丞并增为从五品。

  太常寺罢太祝署,而留太祝员八人,属寺。后又增为十人。奉礼减置六人。太 庙署又置阴室丞,守视阴室。改乐师为乐正,置十人。太卜又省博士员,置太卜卜 正二十人,以掌其事。太医又置医监五人,正十人。罢衣冠、清商二署。

  太仆减骅骝署入殿内尚乘局,改龙厩曰典厩署,有左、右驳皁二厩。加置主乘、 司库、司廪官。罢牛羊署。

  大理寺丞改为勾检官,增正员为六人,分判狱事。置司直十六人,降为从六品, 后加至二十人。又置评事四十八人,掌颇同司直,正九品。

  鸿胪寺改典客署为典蕃署。初炀帝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以待四方使者,后罢 之,有事则置,名隶鸿胪寺,量事繁简,临时损益。东方曰东夷使者,南方曰南蛮 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每使者署, 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参军各一人。录事主纲纪。叙 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小大次序。监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驼马 船车,并纠察非违。互市监及副掌互市。参军事出入交易。

  司农但统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罢典农、华林二署,而以平准、京市 隶太府。

  太府寺既分为少府监,而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准、左右藏等,凡八署。京师东 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东都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及改诸令为 监,唯市署曰令。

  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从四品,丞三人,加为从六品。并置主簿、 录事各一人。国子学置博士,正五品,助教,从七品,员各一人。学生无常员,太 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先是仁寿元年,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 士员五人,为从五品,总知学事。至是太学博士降为从六品。

  将作监改大监、少监为大匠、少匠,丞加为从六品。统左右校及甄官署。五年, 又改大匠为大监,正四品,少匠为少监,正五品。十三年,又改监、少监为令、少 令。丞加品至从五品。

  少府监置监,从三品,少监,从四品,各一人。丞从五品,二人。统左尚、右 尚、内尚、司织、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复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并司 织、司染为织染署,废铠甲、弓弩二署。

  都水监改为使者,增为正五品,丞为从七品。统舟楫、河渠二署。舟楫署每津 置尉一人。五年,又改使者为监,四品,加置少监,为五品。后又改监、少监为令, 从三品,少令,从四品。

  长秋监置令一人,正四品,少令一人,从五品,丞二人,正七品。并用士人。 改内常侍为内承奉,置二人,正五品;给事为内承直,置四人,从五品。并用宦者。 罢内谒者官,领掖庭、宫闱、奚官等三署,并参用士人。后又置内谒者员。

  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改骠骑为鹰扬 郎将,正五品;车骑为鹰扬副郎将,从五品;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 为队正,增置队副以贰之。改三卫为三侍。其直閤将军、直寝、奉车都尉、驸马都 尉、直斋、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之属,并废。以武候府司辰师员,隶为太史局 官。其军士,左右卫所领名为骁骑,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左右武卫所领名熊渠, 左右屯卫所领名羽林,左右御所领名射声,左右候卫所领名佽飞,而总号卫士,每 卫置护军四人,掌副贰将军。将军无则一人摄。寻改护军为武贲郎将,正四品,而 置武牙郎将六人,副焉,从四品。诸卫皆置长史,从五品。又有录事参军,司仓、 兵、骑、铠等员。翊卫又加有亲侍。鹰扬府每府置鹰扬郎将一人,正五品,副鹰扬 郎将一人,从五品,各有司马及兵、仓两司。其府领亲、勋、武三侍,非翊卫府, 皆无三侍。鹰扬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二人,领步兵,并正六品。 外军鹰扬官并同。左右候卫增置察非掾二人,专纠弹之事。五年,又改副郎将并为 鹰击郎将。

  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又各置直斋二人以贰之, 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千牛掌执千 牛刀宿卫,司射掌供御弓箭。置长史,正六品,录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 并正八品。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以贰之, 从四品。其骁果,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将以领之。以武勇郎将为副员,同鹰扬、 鹰击。有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

  左右监门府,改将军为郎将,各置一人,正四品,直阁各六人,正五品。置官 属,并同备身府。又增左右门尉员一百二十人,正六品;置门候员二百四十人,正 七品。并分掌门禁守卫。

  门下坊减内舍人、洗马员,各置二人,减侍医,置二人。改门大夫为宫门监, 正字为正书。

  典书坊改太子舍人为管记舍人,减置四人,改通事舍人为宣令舍人,为八员。 家令改为司府令,内坊承直改为典直。

  左右卫率改为左右侍率,正四品。改亲卫为功曹,勋卫为义曹,翊卫为良曹。 罢直斋、直阁员。

  左右宗卫率改为左右武侍率,正四品。

  左右虞候开府改为左右虞候率,正四品,并置副率。

  左右内率降为正五品。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 八人。

  左右监门率改为宫门将,降为正五品。监门直长改为直事,置六十人。

  开皇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为九等者,至是 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

  王府诸司参军,更名诸司书佐,属参军则直以属为名。改国令为家令。自余以 国为名者,皆去之。

  行宫所在,皆立总监以司之。上宫正五品,中宫从五品,下宫正七品。陇右诸 牧,置左、右牧监各一人,以司统之。

  罢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从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从四品。京兆、河南则 俱为尹,并正三品。罢长史、司马,置赞务一人以贰之。京兆、河南从四品,上郡 正五品,中郡从五品,下郡正六品。次置东西曹掾,京兆、河南从五品,上郡正六 品,中郡从六品,下郡正七品。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书佐,各因 郡之大小而为增减。改行参军为行书佐。旧有兵处,则刺史带诸军事以统之,至是 别置都尉,副都尉。都尉正四品,领兵,与郡不相知。副都尉正五品。又置京辅都 尉,从三品,立府于潼关,主兵领遏。并置副都尉,从四品。又置诸防主、副官, 掌同诸镇。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令,并增为正五品。诸县皆以所管闲剧及 冲要以为等级。丞、主簿如故。其后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京兆、河南, 则谓之内史。又改郡赞务为丞,位在通守下,县尉为县正,寻改正为户曹、法曹, 分司以承郡之六司。河南、洛阳、长安、大兴,则加置功曹,而为三司,司各二人。 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京都诸坊改为里,皆省除里司, 官以主其事。

  帝自三年定令之后,骤有制置,制置未久,随复改易。其余不可备知者,盖史 之阙文云。

卷二十四 

  地理上

  自古圣王之受命也,莫不体国经野,以为人极。上应躔次,下裂山河,分疆画界,建都锡社。是以放勋御历,修职贡者九州;文命会同,执玉帛者万国。洎乎殷迁夏鼎,周黜殷命,虽质文之用不同,损益之途或革,而封建之制,率由旧章。于是分土惟三,列爵惟五,千里以制畿甸,九服以别要荒。十国为连,连有帅,倍连为卒,卒有正。皆所以式固鸿基,蕃屏王室,兴邦致化,康俗庇人者欤!周德既衰,诸侯力政,干戈日用,戎马生郊。强陵弱,众暴寡,鲁灭于楚,郑灭于韩,田氏篡齐,六卿分晋。其余弑君亡国,不得守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逮于七雄竞逐,二帝争强,疆埸之事,一彼一此。秦始皇据百二之岩险,奋六世之余烈,力争天下,蚕食诸侯,在位二十余年,遂乃削平宇内。惩周氏之微弱,恃狙诈以为强,蔑弃经典,罢侯置守。子弟无立锥之地,功臣无尺土之赏,身没而区宇幅裂,及子而社稷沦胥。汉高祖挺神武之宏图,扫清祸乱,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逮于孝武,务勤远略,南兼百越,东定三韩。通邛、笮之险途,断匈奴之右臂,虽声教远洎,而人亦劳止。昭、宣之后,罢战务农,户口既其滋多,郡县亦有增置。至于平帝,郡国一百有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光武中兴,承王莽之余弊,兵戈不戢,饥疫荐臻,率土遗黎,十才一二,乃并省郡县,四百余所。明、章之后,渐至滋繁,郡县之数,有加曩日。逮炎灵数尽,三国争强,兵革屡兴,户口减半。有晋太康之后,文轨方同,大抵编户二百六十余万。寻而五胡逆乱,二帝播迁,东晋洎于宋、齐,僻陋江左,苻、姚之与刘、石,窃据中原,事迹纠纷,难可具纪。

  梁武帝除暴宁乱,奄有旧吴,天监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二。其后务恢境宇,频事经略,开拓闽、越,克复淮浦,平俚洞,破柯,又以旧州遐阔,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县亦称于此。既而侯景构祸,台城沦陷,坟籍散逸,注记无遗,郡县户口,不能详究。逮于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后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虽开拓淮南,而郡县僻小。天保之末,总加并省,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遂乃训兵教战,务谷劝农,南清江汉,西兼巴蜀,卒能以寡击众,戡定强邻。及于东夏削平,多有省废。大象二年,通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

  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

  京兆郡开皇三年,置雍州。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南面启夏、明德、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远三门,北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故名焉。置尹。统县二十二,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

  大兴开皇三年置。后周于旧郡置县曰万年。高祖龙潜,封号大兴,故至是改焉。有长乐宫。有后魏杜城县、西霸城县、西魏山北县,并后周废。长安带郡。有仙都、福阳、太平等宫。有关官。有旧长安城。始平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武功后周置武功郡,建德中郡废。有永丰渠、普济渠。盩厔后周置周南郡及恆州,又有仓城、温汤二县,寻并废。有司竹园,有宜寿、仙游、文山、凤皇等宫。有关官。有太一山。有温汤。醴泉后魏曰宁夷,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秦郡,后废,又以新畤,甘泉二县入焉。开皇十八年改县名醴泉。有甘泉水、波水、浪水。有九抃山、温秀岭。上宜开皇十七年置,有旧莫西县,十八年改名好畤,大业三年废入焉。鄠有甘泉宫。有终南山。有涝水。蓝田后周置蓝田郡,寻废郡,及白鹿、玉山二县入焉。有关官。有滋水。新丰有温汤。华原后魏置北雍州,西魏改为宜州,又置北地郡,寻改为通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及土门县入焉。有沮水、频山。宜君旧置宜郡,开皇初郡废,有清水。同官,郑后魏置东雍州,并华山郡。西魏改曰华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少华山。渭南后魏置渭南郡,西魏分置灵源、中源二县,后周郡及二县并废入焉。有步寿宫。万年,高陵后魏曰高陆,大业初改焉。三原后周置建忠郡,建德初郡废。泾阳旧置咸阳县,开皇初废。有茂农渠。云阳旧置,后周置云阳郡,开皇初郡废。有泾水、五龙水、甘水、走马水。富平旧置北地郡,后周改曰中华郡,寻罢。有荆山。华阴有兴德宫。有关宫。有京辅都尉。有白渠。有华山。

  冯翊郡后魏置华州,西魏改曰同州。统县八,户九万一千五百七十二。

  冯翊后魏曰华阴。西魏改为武乡,置武乡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名冯翊,置冯翊郡。有沙苑。韩城开皇十八年置。有关官。有梁山,有鬼谷。郃阳,朝邑后魏曰南五泉,西魏改焉。有长春宫。有关官,有朝坂。澄城后魏置澄城郡,后周并五泉县入焉。开皇初郡废。蒲城旧置南、北二白水。西魏改为蒲城,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下邽旧置延寿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并莲勺县入焉。有金氏陂。白水有五龙山、马兰山。

  扶风郡旧置岐州,统县九,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

  雍后魏置秦平郡,西魏改为歧山郡,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置扶风郡。有岐阳宫。岐山后周曰三龙县,开皇十六年改名焉。又有后魏周城县,后周废。有岐山。陈仓后魏曰宛川,西魏改曰陈仓。后周置显州,寻州县俱废。开皇十八年置,曰陈仓。有陈仓山,有关官。虢后魏置武都郡,西魏改县曰洛邑。后周置朔州,州寻废郡开皇初废,大业初改县为虢。郿旧曰平阳县,西魏改曰郿城,后周废入周城县,开皇十八年改周城为渭滨,大业二年改为郿。又后周置云州,建德中废。有安仁宫、凤泉宫。有太白山、五丈原。普闰大业初置。有仁寿宫。有漆水、岐水、杜水。汧源西魏置陇东郡及汧阴县,后改县曰杜阳。后周又曰汧阴。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县改曰汧源。又有西魏东秦州,后改为陇州,大业三年州废。有关官。有陇山、汧山、汧水。汧阳旧置汧阳郡,后周罢。

  南由后魏置,西魏改为镇,后周复置县。又有旧长蛇县,开皇末废。有关官。有盘龙山。

  安定郡旧置泾州。统县七,户七万六千二百八十一。

  安定带郡。鹑觚旧置赵平郡。后周废郡。并以宜禄县入焉。大业初分置灵台县,二年废。阴盘后魏置平凉郡,开皇初郡废。有卢水。朝那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县。开皇三年郡县并废入焉。良原大业初置。临泾大业初置,初曰湫谷,寻改焉。华亭大业初置。有陇水、芮水。

  北地郡后魏置豳州,西魏改为宁州。大业初复曰豳州。统县六,户七万六百九十。

  定安旧置赵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北地郡。罗川旧曰阳周,开皇中改焉。又西魏置显州,后周废。有桥山。彭原旧曰彭阳。后魏置西北地郡,有洛蟠城。西魏置蔚州,有丰城。西魏置云州。后周二州并废。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彭原。有珊瑚水。襄乐后魏置襄乐郡,后周废。又西魏置燕州,后周废。又有子午山。新平旧曰白土,西魏置豳州。开皇四年改县为新平,大业初州废。三水西魏置恆州,寻废。

  上郡后魏置东秦州,后改为北华州。西魏改敷州。大业二年改为鄜城郡,后改为上郡。统县五,户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九。

  洛交开皇三年置。大业三年置上郡。内部旧置敷州及内部郡。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州废。三川旧名长城,西魏改焉。又有利仁县,寻废入焉。鄜城后魏曰敷城,大业初改焉。洛川有鄜水。

  雕阴郡西魏置绥州,大业初改为上州。统县十一,户三万六千一十八。

  上县西魏置安宁郡,与安宁、绥德、安人三县同置。开皇初郡废,改安人为吉万。大业初置雕阴郡,废安宁、吉万二县入。又后周置义良县,亦废入焉。大斌西魏置,仍立安政郡。开皇初废。有平水。延福西魏置,曰延陵。开皇中改焉。儒林后周置银州,开皇三年改名焉。大业初州废。真乡西魏置。后周置真乡郡,开皇初郡废。开光旧置开光郡,开皇三年郡废。有掞水。银城后周置,曰石城,后改名焉。城平西魏置。开疆西魏置,有后魏抚宁郡,开皇三年郡废。抚宁西魏置。绥德西魏置。

  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

  肤施大业三年置,及置延安郡,有丰林山。丰林后魏置,曰广武,及遍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丰林,大业初又并沃野县入焉。魏平后魏置,并立朔方郡。后周废郡,并朔方、政和二县入焉。金明有冶官。有清水。临真有西魏神水郡、真川县,后周郡废,大业初废真川入焉。延川西魏置,曰文安,及置文安郡。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延川。延安西魏置,又置义乡县。大业中废义乡入焉。因城后魏置。后周废,寻又置。义川西魏置汾州、义川郡,后改州为丹州。后周改县为丹阳。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义川,又废乐川郡入。大业初州废,又废云岩县入焉。汾川旧曰安平,后周改曰汾川。大业初废门山县入焉。咸宁旧曰永宁,西魏改为太平。开皇中改为咸宁。

  弘化郡西魏置朔州,后周废,开皇十六年,置庆州。统县七,户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三。

  合水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置弘化郡。马岭大业初置。华池仁寿初置。又西魏置蔚州,后周废。归德西魏置恆州,后周废。有雕水。洛源大业初置。有博水、洱水。弘化开皇十八年置弘州,大业初州废。弘德大业初置。

  平凉郡旧置原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户二万七千九百九十五。

  平高后魏置太平郡,后改为平高。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平凉郡。有关官。有笄头山。百泉后魏置长城郡及黄石县,西魏改黄石为长城。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为百泉。平凉后周置。有可蓝山。会宁西魏置会州,后周废,开皇十六年置县。默亭

  朔方郡后魏置夏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三,户一万一千六百七十三。

  岩绿西魏置弘化郡。开皇初废,大业初置朔方郡。宁朔后周置。长泽西魏置阐熙郡。又有后魏大安郡,及置长州。开皇三年郡废,又废山鹿、新蒨二县入焉。大业三年州废。

  盐川郡西魏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统县一,户三千七百六十三。

  五原后魏置郡,曰大兴。西魏改为五原,后又为大兴。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盐川郡。

  灵武郡后魏置灵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六,户一万二千三百三十。

  回乐后周置,带普乐郡。又西魏置临河郡。开皇元年改临河郡曰新昌,三年郡并废。大业初置灵武郡。弘静开皇十一年置。有贺兰山。怀远后周置,仍立怀远郡。开皇三年郡废。灵武后周置,曰建安,后又置历城郡。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建安为广闰,仁寿元年改名焉。鸣沙后周置会州,寻废,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大业三年州废。有关官。丰安开皇十年置。

  榆林郡开皇二十年,置胜州。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榆林开皇七年置。大业初置郡。富昌开皇十年置。金河开皇三年置,曰阳寿,及置油云县,又置榆关总管。五年改置云州总管。十八年改阳寿曰金河,二十年云州移,二县俱废。仁寿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

  五原郡开皇五年置丰州,仁寿元年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三,户二千三百三十。

  九原开皇五年置。大业初置郡。永丰开皇五年置。安化开皇十一年置。

  天水郡旧秦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六,户五万二千一百三十。

  上邽故曰上邽,带天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郡,县改名焉。有濛水。冀城后周曰冀城县,废入黄瓜县。大业初改曰冀城。有石鼓崖。清水后魏置,及置清水郡。开皇初郡废。有关官。有分水岭。秦岭后魏置,曰伯阳县。开皇中改焉。陇城旧曰略阳,置略阳郡。开皇二年郡废,县改曰河阳,六年改曰陇城。成纪旧废,后周置。有龙马城、仙人硖。

  陇西郡旧渭州。统县五,户一万九千二百四十七。

  襄武带郡。陇西旧城内陶,置南安郡。开皇初郡废,改为武阳,十年改名焉。渭源有鸟鼠山。有渭水。障后魏置。西魏置广安郡,后周郡废。长川后魏置安阳郡,领安阳、鸟水二县。西魏改曰北秦州,后又改曰交州。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州曰纪州,安阳曰长川。大业初州废,又废乌水入焉。

  金城郡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二,户六千八百一十八。

  金城旧县曰子城,带金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为金城。置金城郡。有关官。狄道后魏置临洮郡、龙城县,后周皆废。又后魏置武始郡,开皇初废。有白石山。

  枹罕郡旧置河州。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一百五十七。

  枹罕旧置枹罕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有关官。有凤林山。龙支后魏曰北金城,西魏改焉。有唐述山。大夏有金纽山。水池后魏曰蕈川,后周改焉。

  浇河郡后周武帝逐吐谷浑,以置廓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统县二,户二千二百四十。

  河津后周置洮河郡,领洮河、广威、安戎三县。开皇初郡废,并三县入焉。大业初置浇河郡。有滥水。达化后周置达化郡。开皇初郡废,并绥远县入焉。有连云山。

  西平郡旧置郑州。统县二,户三千一百一十八。

  湟水旧曰西都,后周置乐都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湟水。又有旧浩亹县,又西魏置龙居、路仓二县,并后周废。大业初置西平郡。有土楼山。化隆旧魏曰广威,西魏置浇河郡,后周废郡,仁寿初改为化隆,有拔延山、湟水、卢水。

  武威郡旧凉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七百五。

  姑臧旧置武威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武威郡。又后魏置武安郡、襄武县,并西魏废。又旧有显美县,后周废。有茅五山。昌松后魏置昌松郡,后周废郡,以榆次县入。开皇初改县为永世,后改曰昌松。又有后魏魏安郡,后周改置白山县,寻废。有白山。番和后魏置番和郡。后周郡废,置镇。开皇中为县,又并力乾、安宁、广城、障、燕支五县之地入焉。有燕支山。允吾后魏置,曰广武,及置广武郡。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邑次,寻改为广武,后又改为邑次。大业初改为允吾。有青岩山。

  张掖郡西魏置西凉州,寻改曰甘州。统县三,户六千一百二十六。

  张掖旧曰永平县,后周置张掖郡。开皇初郡废,十七年县改为酒泉。大业初改为张掖,置张掖郡。又有临松县,后周废。有甘峻山、临松山、合黎山、有玉石涧、大柳谷。删丹后魏曰山丹,又有西郡、永宁县。西魏郡废,县改为弱水。后周省入山丹。大业改为删丹。又后周置金山县,寻废入焉。有祀山。有盐池。有溺水。福禄旧置酒泉郡,开皇初郡废。仁寿中以置肃州,大业初州寻废,又后周置乐涫县,寻废。有祁连山,崆峒山、昆仑山,有石渠。

  敦煌郡旧置瓜州。统县三,户七千七百七十九。

  敦煌旧置敦煌郡,后周并效谷、寿皇二郡入焉。又并敦煌、鸣沙、平康、效谷、东乡、龙勒六县为鸣沙县。开皇初郡废。大业置敦煌郡,改鸣沙为敦煌。有神沙山、三危山,有流沙。常乐后魏置常乐郡。后周并凉兴、大至、冥安、闰泉,合为凉兴县。开皇初郡废,改县为常乐。有关官。玉门后魏置会稽郡。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为会稽县。开皇中改为玉门,并得后魏玉门郡地。

  鄯善郡大业五年平吐谷浑置,置在鄯善城,即古楼兰城也。并置且末、西海、河源,总四郡。有蒲昌海、鄯善水。统县二。

  显武济远

  且末郡置在古且末城。有且末水、萨毗泽。统县二。

  肃宁伏戎

  西海郡置在古伏俟城,即吐谷浑国都。有西王母石窟、青海、盐池。统县二。

  宣德威定

  河源郡置在古赤水城。有曼头城、积石山,河所出。有七乌海。统县二。

  远化赤水

  《周礼·职方氏》:「正西曰雍州。」上当天文,自东井十度至柳八度,为鹑首。于辰在未,得秦之分野。考其旧俗,前史言之详矣。化于姬德,则闲田而兴让,习于嬴敝,则相稽而反脣。斯岂土壤之殊乎?亦政教之移人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豪强者纵横,贫窭者窘蹙。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于外郡,得冯翊、扶风,是汉之三辅。其风大抵与京师不异。安定、北地、上郡、陇西、天水、金城,于古为六郡之地,其人性犹质直。然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无复寇盗矣。雕阴、延安、弘化,连接山胡,性多木强,皆女淫而妇贞,盖俗然也。平凉、朔方、盐川、灵武、榆林、五原,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河西诸郡,其风颇同,并有金方之气矣。

  汉川郡旧置梁州。统县八,户一万一千九百一十。

  南郑旧置汉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又西魏置白云县,至是并入焉。有黄牛山、龙冈山。西旧曰勣冢,大业初改焉。有关官,有定军山、百牢山、街亭山、嶓冢山。有汉水。褒城开皇初曰褒内。仁寿九年因失印更给,改名焉。有关官。有女郎山。城固兴势旧置傥城郡,开皇初郡废。西乡旧曰丰宁,置洋州及洋川郡。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废州,改县曰西乡。又旧有怀昌郡,后周废为怀昌县,至是入焉。有洋水。黄金难江后周置集州及平桑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

  西城郡梁置梁州,寻改曰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寻改为金州,置总管府。开皇初府废。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

  金川,梁初曰上廉,后曰吉阳。西魏改曰吉安,后周以西城入焉。旧有金城、吉安二郡,开皇初并废。十八年改县为吉安。大业三年改曰金川,置西城郡。又后周置洵州,寻废。有焦陵山。石泉旧曰永乐,置晋昌郡。西魏改郡曰魏昌,寻改永乐曰石泉,析置魏宁县。后周省魏昌郡入中城郡,又省魏宁县入石泉县。洵阳旧置洵阳郡,开皇初郡废。有洵水。安康旧曰宁都,齐置安康郡,后魏置东梁州,后萧詧改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曰安康。黄土西魏置涓阳郡。后周改郡,置县曰长冈。后郡省入甲郡,置县曰黄土,并赤石、甲、临江三县入焉。开皇初郡废。丰利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后周省郡入上津郡,以熊川、阳川二县入丰利。后又废上津郡入甲郡。有天心水。

  房陵郡西魏置光迁国。后周国废,置迁州。大业初改名房州。统县四,户七千一百六。

  光迁旧曰房陵,置新城郡。梁末置岐州,后周郡县并改为光迁,又有旧绥州,开皇初,与郡并废。大业初置房陵郡。有房山、霍水。永清旧曰大洪,后周改焉。有照珠山、百武山、沮水、泛水。竹山梁曰安城,西魏改焉。置罗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房州,大业初州废。有花林山、悬鼓山。上庸梁曰新丰,西魏改焉。后周改曰孔阳。开皇十八年复曰上庸。

  清化郡置巴州。统县十四,户一万六千五百三十九。

  化成梁曰梁广,仍置归化郡。后周改县曰化成。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清化郡。曾口梁置。清化梁置,曰伏强,有木门郡。开皇三年郡废,七年县改曰清化。有伏强山。清水。盘道梁置,曰难江。西魏改焉。有龙腹山。永穆梁置,曰永康,又有万荣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归仁梁置,曰平州县。后周改曰同昌,开皇中改名焉。始宁梁置,并置遂宁郡。开皇初郡废。有始宁山。其章梁置。恩阳梁置,曰义阳。开皇末改。长池后周置,曰曲细。开皇末改焉。符阳旧置其章郡,开皇初废。白石有文山。安固梁置。后周置蓬州,大业初州废。有大蓬山。伏虞梁置,曰宣汉,及置伏虞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焉。

  通川郡梁置万州,西魏曰通州。统县七,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四。

  通川梁曰石城,置东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通川郡。三冈梁置,属新安郡。西魏改郡曰新宁。开皇初郡废。石鼓西魏置迁州。后周废州,置临清郡。开皇初废郡。东乡西魏置石州,后周废州,置三巴郡。开皇初郡废。宣汉西魏置并州及永昌郡。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州废。西流后魏曰汉兴。西魏改焉,又置开州,及周安、万安、江会三郡。后周省江会入周安。开皇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万世后周置,及置万世郡。开皇初郡废。

  宕渠郡梁置渠州。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十五。

  流江后魏置县,及置流江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宕渠郡。賨城旧曰始安。开皇十八年改焉。邻水梁置县,并置邻州,后魏改邻山郡,开皇初郡废。宕渠梁置,并置境阳郡。开皇初郡废。咸安梁置,曰绥安。开皇末改名焉。垫江西魏置县及容川、容山郡。后周改为魏安县。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

  汉阳郡后魏曰南秦州,西魏曰成州。统县三,户一万九百八十五。

  上禄旧置仇池郡,后魏置仓泉县,后周废阶陵、丰川、建平、城阶四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汉阳郡,改县曰上禄。有百顷堆。潭水西魏置潭水郡。后周郡废,并废甘若,相山、武定三县入焉。长道后魏置汉阳郡。后周郡废,又省水南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长道。

  临洮郡后周武帝逐吐谷浑,以置洮阳郡,寻立洮州。开皇初郡废。统县十一,户二万八千九百七十一。

  美相后周置县,及置洮阳郡。开皇初郡废,并洮阳县入焉。大业初置监洮郡。叠川后周置叠州、叠川县。开皇四年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有洮水、流水。合川后周置,仍立西疆郡。开皇初郡废。有白岭山。乐川后周置。归政开皇二年置,仍立疆泽郡,三年废,又后周立弘州及开远、河滨二郡。开皇初州郡并废。洮源后周置,曰金城,并立旭州,又置通义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为美俗。大业初州废,县改名焉。洮阳后周置,曰广恩,并置广恩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改县为洮河,大业初改曰洮阳。临潭后周曰泛潭,开皇十一年改名焉。临洮西魏置,曰溢乐,并置岷州及同和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更名县曰临洮。又后周置祐川郡、基城县,寻郡县俱废。有岷山、崆峒山。当夷后周置。又立洪和郡,郡寻废。又置博陵郡及博陵、宁人二县。开皇初并入。和政后周置洮城郡,寻废。

  宕昌郡后周置宕昌国,天和元年置宕州总管府。开皇四年府废。统县三,户六千九百九十六。

  良恭后周置,初曰阳宕,置宕昌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宕昌郡。和戎后周置。有良恭山。怀道后周置甘松郡,开皇初郡废。

  武都郡西魏置武州。统县七,户一万七百八十。

  将利旧曰石门,西魏改曰安育。后周改曰将利,置武都郡,后改曰永都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武都郡。又有东平县,后周并入焉。有河池水。建威后魏置白水郡,郡废,改为白水县。西魏复立郡,改为绥戎。后周郡废,改为建威县,并废洪化县入焉。又西魏有孔堤郡及县,后周并废。覆津后魏初曰玩当,置武阶郡。西魏又置覆津县,及置万郡,统赤万、接难、五部三县。后周一郡三县并玩当,并废入焉。开皇初武阶郡又废。盘堤西魏置,曰南五部县,后改名焉;并立武阳郡及茄芦县。后周郡废,县并入焉。长松西魏置,初曰建昌,置文州及卢北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曰长松,大业初州废。曲水西魏置。正西西魏置。

  同昌郡西魏逐吐谷浑,置邓州。开皇七年改曰扶州。统县八,户一万二千二百四十八。

  尚安西魏置县及邓宁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同昌郡。有黑水。钳川西魏置。有钳川山。有白水。贴夷西魏置,又置昌宁郡。开皇三年郡废。同昌西魏置。有邓至山,云邓艾所至,故名焉。嘉诚后周置县并龙涸郡及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州废。有雪山。封德后魏置,又立芳州,有深泉郡,开皇初郡废,又省理定县入焉。大业初州废。常芬后周置,及立恆香郡。开皇初郡废。有弱水。金崖后周置。

  河池郡后魏置南岐州,后周改曰凤州。统县四,户一万一千二百二。

  梁泉旧曰故道,后魏置郡,曰固道,县曰凉泉,寻改曰梁泉。西魏改郡曰归真。后周废郡,又废龙安、商乐二县入。大业初置郡。两当后魏置,及立两当郡。开皇初郡废。河池后魏曰广化,并置广化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县改名焉。又后魏置思安县,大业初省入。有河池水。同谷旧曰白石,置广业郡。西魏改曰同谷,后周置康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又有泥阳县,西魏废。

  顺政郡后魏置东益州,梁为武兴蕃王国,西魏改为兴州。统县四,户四千二百六十一。

  顺政旧曰略阳。西魏置郡,曰顺政,县曰汉曲;又置仇池县,后改曰灵道。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郡,又省灵道县并入。鸣水西魏置,曰落丛,并置落丛郡。开皇初郡废。六年,县改为厨北。八年,改曰鸣水。长举西魏置,又立盘头郡。后周废郡,有凤溪水。修城旧置修城郡,县曰广长。后周郡废;又废下阪县入。仁寿初,县改名焉。又西魏置柏树县,后周废。

  义城郡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

  绵谷旧曰兴安,置晋寿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置郡。又有华阳郡,梁置华州,西魏并废。有龙门山。益昌义城西魏置。葭萌后魏曰晋安,置新巴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又并恩金县入焉。岐坪景谷旧曰白水,置平兴郡。后周省东洛郡入。开皇初郡废,县改名平兴。十八年,改曰景谷。大业初又省鱼般县入焉。有关官。有木马山、良珠山。有冻水。嘉川旧置宋熙郡,开皇初废。

  平武郡西魏置龙州。统县四,户五千四百二十。

  江油后魏置江油郡,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置郡。有关官。马盘后魏置马盘郡,开皇三年郡废。平武梁末,李文智自立为籓王,西魏废为县,有涪水、潺水。方维旧曰秦兴,置建阳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

  汶山郡后周置汶州。开皇初改曰蜀州,寻为会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十一,户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九。

  汶山旧曰广阳。梁改为北部都尉,置绳州、北部郡。后周改曰汶州。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改名焉。北川后周置。有龙泉水、鹰门山,襄阳山。汶川后周置汝山郡,开皇初郡废。交川开皇初置。有关官。通化开皇初置,曰金川,仁寿初改名焉。左封后周置,曰广年,及置广年郡、左封郡。开皇初郡并废。仁寿初县改名焉。又周置翼州,大业初废,有汶山。平康后周置。有羊肠山。翼水后周置,曰龙求,及置清江郡。开皇初郡废,县改曰清江。十八年,又改名焉。翼针后周置,及翼针郡。开皇初郡废。有石镜山。江源后周置。通轨后周置县及覃州,并覃川、荣乡二郡。开皇初郡废,四年州废。有甘松山。

  普安郡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统县七,户三万一千三百五十一。

  普安旧曰南安。西魏改曰普安,置普安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郡焉。永归旧曰白水,西魏改焉。黄安旧曰华阳,西魏改焉,又置黄原郡。开皇初郡废。阴平宋置北阴平郡,魏置龙州。西魏改郡为阴平,又名县焉。后周从江油郡,改曰静龙,县曰阴平。开皇初郡废。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有五妇山。武连旧曰武功,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开皇初郡废。临津旧曰胡原。开皇七年改焉。

  金山郡西魏置潼州。开皇五年,改曰绵州。统县七,户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

  巴西旧曰涪,置巴西郡。西魏改县曰巴西。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金山郡。有盐井。昌隆有云台山。涪城旧置始平郡,西魏改郡为涪城,后周又改曰安城。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十六年,改为涪城。魏城西魏置。万安旧曰孱亭,西魏改名焉,置万安郡。开皇初郡废。神泉旧曰西充国,开皇六年改名焉。金山旧置益昌、晋兴二县,西魏省晋兴入益昌,后周别置金山。开皇四年,省益昌入金山。

  新城郡梁末置新州。开皇末改曰梓。统县五,户三万七百二十七。

  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射洪西魏置,曰射江,后周改名焉。盐亭西魏置盐亭郡。开皇初郡废。有高渠县。大业初并入焉。通泉旧曰通泉,置西宕渠郡。西魏改郡、县俱曰勇泉。开皇初郡废,县改名,又并光汉县入焉。飞乌开皇中置。

  巴西郡梁置南梁、北巴州,西魏置隆州。统县十,户四万一千六十四。

  阆内梁置北巴郡,后魏平蜀,置盘龙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巴西郡。有盘龙山、天柱山、灵山。南部旧曰南充国,梁曰南部,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苍溪旧曰汉昌,开皇末改名焉。南充旧曰安汉,置宕渠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相如梁置梓潼郡,后魏郡废。西水梁置掌天郡,西魏改曰金迁,开皇初郡废。晋城旧曰西充国,梁置木兰郡。西魏废郡,改县名焉。有阆水。奉国梁置白马、义阳二郡,开皇初郡废,并废义阳县入焉。仪陇梁置,并置隆城郡。开皇初郡废。大寅梁置。

  遂宁郡后周置遂州。仁寿二年,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三,户一万二千六百二十二。

  方义梁曰小溪,置东遂宁郡。西魏改县名焉。后周改郡曰石山。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遂宁郡。青石旧曰晋兴,西魏改名焉,又置怀化郡。开皇初郡废。长江旧曰巴兴,西魏改名焉,又置怀化郡。开皇初郡废。

  涪陵郡西魏置合州。开皇末改曰涪州。统县三,户九千九百二十一。

  石镜旧曰垫江,置宕渠郡。西魏改郡为垫江,县为石镜。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涪陵郡。汉初梁置新兴郡。西魏改郡曰清居,名县曰汉初。开皇初郡废。赤水开皇八年置。

  巴郡梁置楚州。开皇初改曰渝州。统县三,户一万四千四百二十三。

  巴旧置巴郡,后周废枳、垫江二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巴郡。江津旧曰江州县。西魏改为江阳,置七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涪陵旧曰汉平,置涪陵郡。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焉。

  巴东郡梁置信州,后周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十四,户二万一千三百七十。

  人复旧置巴东郡,县曰鱼复,西魏改曰人复。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巴东郡。有盐井、白盐山。云安旧曰朐,后周改焉。南浦后周置安乡郡,后改县曰安乡,改郡曰万川。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梁山西魏置。有高梁山。有溪。大昌后周置永昌郡,寻废,又废北井县入焉。巫山旧置建平郡,开皇初郡废。有巫山。秭归后周曰长宁,置秭归郡。开皇初郡废,改县曰秭归。巴东旧曰归乡,梁置信陵郡。后周郡废,县改曰乐乡。开皇末,又改名焉。有巫峡。新浦后周置周安郡,开皇初郡废。盛山梁曰汉丰,西魏改为永宁,开皇末,曰盛山。临江梁置临江郡,后周置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平都山。有彭溪。武宁后周置南州、南都郡、源阳县,后改郡曰怀德,县曰武宁。开皇初州郡并废入焉。石城开皇初置庸州,大业初州废。务川开皇末置。

  蜀郡旧置益州,开皇初废。后周置总管府。开皇二年,置西南道行台省,三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元年府废。统县十三,户十万五千五百八十六。

  成都旧置蜀郡,又有新都县。梁置始康郡,西魏废始康郡。开皇初废蜀郡,并废新繁入焉。十八年,改新都曰兴乐。大业初置蜀郡,省兴乐入焉。旧置怀宁、晋熙、宋兴、宋宁四郡,至后周并废。有武檐山。双流旧曰广都,置宁蜀郡,后同郡废。仁寿元年改县曰双流。有女伎山。新津后周置,并置犍为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又废僰道县入焉。晋原旧曰江原,及置江原郡。后周废郡,县改名焉。清城旧置齐基郡,后周废为清城县。有鸣鹄山,清城山。九陇旧曰晋寿,梁置东益州。后周州废,置九陇郡,并改县曰九陇。仁寿初置濛州。开皇初郡废,并陇泉、兴固,青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州废。有太山、道场山。绵竹旧置晋熙郡及长杨、南武都二县。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孝水,大业二年改曰绵竹。有冶官。有绵水。有鹿堂山。郫西魏分置温江县,开皇初省入。仁寿初复置万春县,大业初又废入焉。有金山、平乐山、天彭门。玄武旧曰伍城,后周置玄武郡。开皇初郡废,改县名焉。仁寿初置凯州,大业初废。有三堆山、郪江。雒旧曰广汉,又置广汉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曰绵竹。大业初改名雒焉。又有西遂宁郡、南阴平郡。后周废西遂宁,改为怀中,南阴平郡曰南阴平县,寻并废。阳安旧曰牛鞞,西魏改名焉,并置武康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简州,大业初州废。有盐井。平泉西魏置,曰婆闰。开皇十八年,改名焉,金泉西魏置县及金泉郡。后周废郡,并废白牟县入焉。有昌利山、铜官山、石城山。

  临邛郡旧置雅州。统县九,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八。

  严道西魏置,曰始阳县,置蒙山郡。开皇初郡废。十三年,改曰蒙山,寻置雅州。大业置临邛郡,县改名焉。有邛来山。名山旧曰蒙山。开皇十三年,改始阳曰蒙山,改蒙山曰名山。卢山仁寿末置。依政西魏置,及置邛州,大业初废。临邛旧置临邛郡,开皇初废。有火井。蒱江西魏置。曰广定,及置蒱原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县改名焉。蒱溪西魏置。沈黎后周置黎州,寻并县废。开皇中置县。仁寿末置登州,大业初州废。汉源大业初置。

  眉山郡西魏曰眉州。后周曰青州,后又曰嘉州。大业二年又改曰眉州。统县八,户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九。

  龙游后周置,曰峨眉,及置平羌郡。开皇初郡废。九年改县为青衣。平陈日,龙见水,随军而进,十年改名焉。大业初置眉山郡。平羌后周置,仍置平羌郡。开皇初郡废。夹江开皇三年置。峨眉开皇十三年置。有峨眉山、绥山。通义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州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青神后周置,并置青神郡。开皇初郡废。丹棱后周置,曰齐乐。开皇中改名焉。洪雅开皇十三年置。

  隆山郡西魏置陵州。统县五,户一万一千四十二。

  仁寿梁置怀仁郡,西魏改县曰普宁,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又西魏置蒲亭。大业初置隆山郡,蒲亭并入焉。有盐井。贵平西魏置,又立和仁郡。后周又废可昙、平井二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又废籍县入焉。井研始建开皇十一年置。有铁山。隆山旧曰犍为,置江州。西魏改县曰隆山。后周省州,置隆山郡。开皇初郡废,又并江阳县入焉。有冶官。有鼎鼻山。

  资阳郡西魏置资州。统县九,户二万五千七百二十二。

  盘石后周置县及资中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资阳郡。内江后周置。威远开皇初置。大牢开皇十三年置。安岳后周置,并置普州。大业初州废。普慈后周置郡曰普慈,县曰多业。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焉。安居后周置,曰柔刚,及置安居郡。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焉。隆康后周置,曰永康。开皇十八年改焉。资阳后周置。

  泸川郡梁置沪州。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五,户一千八百二。

  泸川旧曰江阳,并置江阳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泸川郡,县改名焉。富世后周置,及置洛源郡。开皇初郡废。江安旧曰汉安,开皇十八年改名焉。合江后周置。绵水梁置。有绵溪。

  犍为郡梁置戎州。统县四,户四千八百五十九。

  僰道后周置,曰外江。大业初改曰僰道,置犍为郡。犍为后周置,曰武阳。开皇初改焉。南溪梁置,曰南广,及置六同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县改名焉。开边开皇六年置,七年废训州入焉。大业初废恭州、协州入焉。

  越巂郡后周置严州。开皇六年改曰西宁州,十八年又改曰巂州。统县六,户七千四百四十八。

  越巂带郡。邛都苏祗旧置亮善郡,开皇初郡废。有孙水。可泉旧宣化郡,开皇初废。台登旧置白沙郡。开皇初郡废。邛部旧置邛部郡,又有平乐郡。开皇初并废。有巂山。

  牂柯郡开皇初,置牂。统县二。

  牂柯带郡。宾化

  黔安郡后周置黔州,不带郡。统县二,户一千四百六十。

  鼓水开皇十三年置。有伏牛山。出盐井。涪川开皇五年置。

  梁州于天官上应参之宿。周时梁州,以并雍部。及汉,又析置益州。在《禹贡》,自汉川以下诸郡,皆其封域。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每至五月十五日,必以酒食相馈,宾旅聚会,有甚于三元。傍南山杂有獠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地皆连接,风俗颇同。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皆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皆务于农事,工习猎射,于书计非其长矣。蜀郡、临邛、眉山、隆山、资阳、泸川、巴东、遂宁、巴西、新城、金山、普安、犍为、越巂、柯、黔安,得蜀之旧域。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昔刘备资之,以成三分之业。自金行丧乱,四海沸腾,李氏据之于前,谯氏依之于后。当梁氏将亡,武陵凭险而取败,后周之末,王谦负固而速祸。故孟门不祀,古人所以诫焉。其风俗大抵与汉中不别。其人敏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贫家不务储蓄,富室专于趋利。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小人薄于情礼,父子率多异居。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役夷、獠,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此亦其旧俗乎?又有獽狿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而亦与蜀人相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