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列传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孙兰

  孙兰,字滋九,一名御寇,江苏江都人。

  明季补诸生,后弃去。于书无所不窥。尤精九章六书之学。顺治初,西人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君从之受历法,遂尽通泰西推步之术。著书八卷,曰《理气众数辨疑纠缪》。又以中国土地在大圜中才八十一分之一,不推极之,则狃于习闻习见,而无以尽其变;于是作《格理》、《推事》、《外方》、《考证》四论,以穷极夫天地之所以始终,山川之所以流峙,人所以生,国所以建,古今所以递沿革,人物所以治乱,成《古今凡》三十二编,为四卷。又推三光之变,谓:"象悬于天,无与人事;而彗孛盈编出见,皆有常度;水旱地震,亦有常经。"语皆科学至理。惟阴阳灾变之说,惑溺已深,时人颇不谓善也。又作《山河大地图说》,一以赤道为心,一以北京天顶为心,明地圆之旨。阮文达公得其本,为润色之,易名《舆地隅说》,刊入《文选楼丛书》。尝创河淮分流议,河臣王条上之,亦格不行。卒年九十馀。

孙奇逢

  孙夏峰,名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人,生明万历十二年,卒清康熙十四年(1584-1675),年九十二。他在清初诸儒中最为老辈。当顺治元年已经六十二岁了。他在明季以节侠闻。天启间魏阉窃柄,茶毒正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被诬下狱时,一般人多惧祸引避,夏峰与其友鹿伯顺(名善继1575-1636,字伯顺(或作百顺),直隶定兴人。仰慕王守仁的事功,天启时曾助孙承宗反击情军。后辞官家居,于清军攻定兴时抵抗而死。著有《四书说约》等。)倾身营救,义声动天下。此外替个人急难主持公道,替地方任事开发公益,所做的事很不少。崇祯九年,清师入关大掠,畿辅列城俱陷。他以一诸生督率昆弟亲戚,调和官绅,固守容城。清兵攻之下下而去。其后流寇遍地,人无安枕,他率领子弟门人入易州五公山避乱,远近闻风来依者甚众。他立很简单的规条互相约束,一面修饰武备抵抗寇难,一面从容讲学,养成很健全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田子泰(田畴)以后,夏峰算是第二个人了。鼎革以后,他依旧家居讲学。未几,清廷畿滋辅各地圈占,赏给旗员作采地。他的田园庐墓都被占去,举家避地南下。河南辉县之百泉山-即夏峰,亦名苏门山,为宋时邵康节(北宋理学先行者之一邵雍的谥号)所曾居。他因仰慕昔贤,暂流寓在那里。后来有一位马光裕(字绳诒,别号止斋,清山西安邑人。顺治进士,官吏部郎中。以恪守礼教自命,著有《止斋集》、《庭训录》),把自己的田分送给他,他便在夏峰躬耕终老。所以学者称为夏峰先生。他在明清两代被荐举十数次,屡蒙诏书特征,他始终不出。他八十一岁的时候(康熙三年),曾有人以文字狱相诬陷。他闻信,从容说道:"天下事只论有愧无愧,不论有祸无祸。"即日投呈当局请对簿,后亦无事。他的祖父从阳明高弟邹东廓(名守益,邹守益的学说,被黄宗羲称为王守仁的正统。孙奇逢曾说邹谓"除却慎独便无学、包括了全部圣贤功夫。)受学,他的挚友鹿伯顺又专服膺阳明,所以他的学问自然是得力于阳明者最深。但他并无异同门户之见,对于程、朱、陆、王,各道其长而不讳其短。门人有问晦翁、阳明得失者,他说:

  "门宗分裂(按此四字疑有误),使人知反而求诸事物之际、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没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泄,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诸心性之中,阳明之功也。然阳明没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夏峰语绿》)

  又说:

  "诸儒学问,皆有深造自得之处,故其生平各能了当一件大事。虽其间异同纷坛,辨论未已,我辈只宜平心探讨,各取其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求胜负也。一有争是非求胜负之心,却于前人不相千,便是已私,便是浮气,此病关系殊不小"。(同上)

  他对于朱王两派之态度,大略如此。他并不是模棱调停。他确见得争辩之无谓,这是他独到之处。但他到底是王学出身,他很相信阳明所谓"朱子晚年定论",所以他不觉得有大异同可争。

  他不像晚明人空谈心性,他是很切实办事的人。观前文所述他生平行事,可见大概了,他很注重文献,著有《理学宗传》二十六卷,记述宋明学术流派,又有《畿辅人物考》、《中州人物考》、《两大案录》、《甲申大难录》、《孙文正公年谱》、《苏门纪事》等书(孙奇逢主要理学著作尚有《理学传心纂要》、《四书近指》、《周易大指》、《尚书近指》等书,及《夏峰先生集》中请文。),皆有价值之史料。

  他因为年寿长,资格老,人格又高尚,性情又诚挚,学问又平实,所以同时人没有不景仰他,门生子弟遍天下。遗老如申凫盟(1612一1677,名涵光,字孚孟,号凫盟,一号聪山,直隶永年人,清顺洽中恩贡生,理学著作有《性习图》、《义利说》、《进说》及文集等。)、王五公(1615一1684,名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人,从孙奇逢学兵法,著有《居诸编》、《诸葛八阵图》、《兵民经络图》及文集等)。......,达官如汤孔伯(1627一1687,名斌,字孔伯,号荆岘xian,河南睢州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工部尚书,著作甚多,要旨见于《汤子遗书》,并撰有《孙征君年谱》)、魏环极(1616一1685,名象枢,字环极,晚号寒松老人,山西蔚州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言论见《寒松堂集》)、魏石生(1616一1686,名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昆林,直隶柏乡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曾向清廷献灭南明策。理学著作二十余种,要旨见《圣学知统论》、《论性书》、《希贤录》等)......,皆及门受业。乃至乡农贩竖,他都不吝教诲。许多人见他一面,听他几旬话,便奋志向上做人。要之,夏峰是一位有肝胆有气骨有才略的人。晚年加以学养,越发形成他的人格之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屹然成为北学重镇。

孙星衍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江苏阳湖人。

  幼有异禀,过目成诵,《文选》能全诵之。未冠补诸生。袁枚尝称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渊如天下奇才也!"遂相与为忘年交。先生雅不欲以诗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皆通其义。钱大昕主钟山书院,深器之。陕西巡抚毕沅招入幕府,毕撰《关中胜迹志》、《山海经注》,校正《晏子春秋》、《墨子》,及校刻惠栋诸书,皆先生手定。

  乾隆五十一年,朱珪典试江南,在都与彭元端约曰:"吾此行必得汪中、孙星衍。"及搜遗卷,得其经文策曰:"此必汪中也。"拆卷得先生,而汪实未就试。明年,赐进士第二人,授编修,充三通馆校理。散馆试厉忐赋,用《史记》"如畏"语,大学士和珅疑为别字,置二等,以部曹用。补刑部主事,总办秋审。每有疑狱,辄依古义平议行,所平反全活甚众。

  乾隆六十年,外简山东兖、沂、曹、济道。既莅任,政事之暇,尤喜考古,以济阴汤陵在曹南,其山西荣河县汤陵虽列祀典,实宋以来相沿之误;因遍考诸书,据汉崔骃、魏皇览、晋伏滔汤陵在济阴之说;并考荥河之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股汤,未为典要。后再官山左卒令曹县令修葺汤陵庙屋以祭田奉祀,立碑纪事寻署按察使事,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亲问囚,定爰书,矜慎庶狱。凡权臬七阅月,平反数十百狱,活死罪诬服者十余人。先生又以先儒伏生及郑康成功在经传,可比七十子,身通六艺,皆宜立五经博士;后大吏奏请,郑议格而伏允行。旋回河道本任。值曹工漫溢,应赔坝工银巨万。未几,丁母忧归,侨寓金陵。

  请业者盈门。未十年,舍中土掇巍科,入馆阁,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胜数。

  先生淡干宦情,服阕后,游吴、越数年,终以河工偿项故,个得已再出。嘉庆十年,署登、莱、青道,补山东督粮道。十三年,乞假省迎老父于江南。抵江宁,纠族众建孙子祠,回任自郯城取道费县,访季桓子墓,得羵羊井铭于县署。又访曾晳南城葬处,及澹台子羽墓,立碑季桓子井上。尝考《太平寰宇记》,先贤闵子墓在范县东,今所传在历城者误也。并访左伯桃、羊角哀墓,皆为文纪其事。又得秦时展氏先茔碑,知柳下惠墓在泰安,更封树之。

  先生尝病《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乱,撰集《古义尚书马郑王注》十卷,又《逸文》三篇。更为《尚书古今文注疏》三十卷,考证详备,盖积二十余年而后成,其专精如此。治《尚书》之学者,莫不视为最完善之本焉。

  先生又善校书,写刻必访宋本。高丽使臣朴齐家于都肆见先生所校书爱之,书"问字堂"以赠。尤好聚书,闻有善本,借抄无虚日。所校刊者,有:《周易口诀义》六卷,《尚书考异》三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孙子十家注》十三卷;《元和郡县志》四十卷,《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唐律疏议》三十卷。金石文字及古彝鼎书画,皆能穷原竟委。文在六朝汉魏间,不欲似唐宋八家。所著又有《周易集解》十卷,《夏小正传校正》三卷,《魏三体石经残字考》一卷,《仓颉篇》三卷,《孔子集语》四卷,《史记天官书考证》十卷,《寰宇访碑录》十三卷,《平津馆金石草编》二十卷,《孙氏家藏书目内编》四卷、《外编》三卷,《续古文苑》二十卷,《问字堂文槁》五卷,《岱南阁文稿》五卷,《五松园文稿》一卷,《平津文稿》二卷,诗集若干卷。卒于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年六十有六。

孙诒让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太仆依言之子。

  少好六艺古文,太仆讽之使为经世致远之学,诒让谓"先汉诸黎献,夙义皭(jiao)然,经训固未尝不可通于治也。"太仆乃授以《周官经》。其后作《正义》,实自此始。

  同治丁卯科乡试中式,援例得主事。从父官江宁,与德清戴望、海宁唐仁义、仪征刘寿兽等游,学益进。

  以为典莫备于周官,故疏《周礼》。取《尔雅》《说文》,正其诂训;《礼经大小戴记》,证其制度;复博采汉唐宋以来,迄于乾嘉诸儒旧诂,参互稽绎,藉发郑注之渊奥,裨贾疏之遗阙。始为长编数十巨册,顾最录多则异义滋牴牾,不免杂出。嗣更改定谊例,一切依古文弹正。删繁补失,凡屡易稿,成书八十六卷。并辑《三家佚注》一卷附焉。甲戌间,国势浸弱,群谋所以致富强者,则作《政要》二卷,都四十篇。

  又以行莫贤于墨翟,故释《墨子》。因墨学既不合于儒术,其传中绝书虽仅存,脱误几不可读;而古字古言,转多沿袭末改;非精究形声通假之原,无由贯晰;毕氏校注,初启途径,尚待补苴。乃集合诸本,为依经谊字例,逐加诠释。其订补《经说上下》篇旁行句读,正兵法各篇之讹文错简,致力独深。成《间诂》十五卷,《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

  又以文莫正于宗彝,故考金文。盖自经典相承,诸文字少半缺略,后世遂欲以金石款识弥其缺乏;薛书固不足道,即清阮、钱诸家,亦不审形声,无以下笔;仁和龚氏,谬戾尤众。"特详审彝器情伪;据宋人所假名,置其不可知,取可知者,辨其刻画,不 切爽毫发;然后传之六书,使所定文字,皆隐括就绳墨,成《古籀拾遗》三卷、《馀论》一卷。仍推阐古人造字之精微,成《名原》二卷。辨析龟甲文,成《契文举例》二卷。

  他著有《札迻》十二卷,书少于王氏《杂志》、俞氏《平议》,而雠校之勤倍之。《周书斟补》四卷、《九旗古义述》一卷,并确慎不苟。更裒其考辨杂文,为《籀膏述林》十四卷,辑《永嘉郡记》一卷。至于《经迻》、《尚书骈枝》、《大戴礼记斠补》、《六历甄微》、《广韵姓氏刊误》,凡若干卷,均未刊。盖其学术,实兼包金榜、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四家。其明大义,钧深穷高,几驾四家上。岿然为清三百年朴学之殿,洵不诬矣。晚岁,尝主温州师范学校,充浙江教育会会长,朝议征主礼学馆,不起,卒年六十一。

孙沅

  孙沅,字子兰。优贡生。为文好窈渺之思。屡试于乡不得当,而科岁试辄冠侪偶。平生最精《说文》,段玉裁作《解字注》,多所商榷。尝以《说文》五百四十部从段氏《音韵表》十七部编之字为之注,凡段氏之讹者,加驳正焉。惟全书卷帙繁重,未克付梓。仅《说文释例》二卷,载《许学丛书》中。世传工篆书,至君尤变化神妙,自成一家。得古文之法于彭尺木。兼工填词。先后一游闽、粤,余则里居教授时为多。弟子成材者甚众。卒年七十一。诗文为《染香盦文集》二卷,《外集》一卷。

孙志祖

  孙志祖(1737~1801),字贻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

  乾隆丙子举人,丙戌成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由员外郎升云南司郎中,擢江南道监察御史。淡于宦情,乞养归,遂不复出,日惟从事撰述。晚掌教紫阳书院。未几卒,年六十。

  初,君以解经见重督学雷公翠庭,补弟子员。其乡试以策对李氏《周易集解》,受知庄宗伯方耕。其赴礼部试,以黍稷与文受知裘文达公。凡皆稽古之力,无所愧于科名。任刑部时,于庶狱必察至再三,精核与其治经史同。

  所著有;《家语疏证》六卷,谓:"王肃作伪难郑,诬圣背经,既作《圣证论》以攻康成,又伪撰《家语》,饰其说以欺世。因博集群书,凡肃所剿窃者,皆疏通证明之,如鞠盗之获真赃焉。"《文选考异》四卷,取潘、何诸校本,参稽众说,仿朱子《韩文考异》例,以正俗本之误。《选注补正》四卷,则仿吴师道校《国策》例,辑前贤评论及朋辈商榷之说以补李注所未及。《读书脞录》七卷,考论经子杂家,折衷精详,实事求是,不为凿空武断之论,悫然如其为人。复辑《风俗通佚文》一卷,补正姚之骃辑谢承《后汉书》五卷。又谓:"《孔丛子》亦王肃伪托,其《小尔雅》乃肃借古书以自文。"作《疏证》辨其妄,惜未卒业。子同元能嗣家学。

谭莹

  谭莹,字兆仁,号玉生,广东南海人。

  幼颖敏,于书无所不窥,而尤长于词赋。年弱冠,应重子试,时阮元开府粤中,偶游山寺,见题其壁诗,大奇之,果即以县考第一人入泮。比入学海堂肄业,文达得所作《蒲洞修禊序》暨《岭南荔支词》百首,尤为激赏。自是文誉日起,凡海内名流游粤者靡不慕与缔交。乃数奇,乡场屡报罢。虽程侍郎恩泽素喜奖拔才隽,典试犹失之。直至甲辰科始获隽。顾淡于荣利,无意进取,仅一循例计偕,嗣后遂不复北上。

  任化州学训导。州民朴鲁少文,谆谆以诗书相训迪。升琼州府学教授,叠委管学海堂学长,粤秀、越华、端溪书院监院,凡数十年。后进有可造者,誉之弗去口。加以强记过人,凡先哲嘉言懿行,与夫地方沿革掌故,纵隔时甚久,能备述其颠末。故府县诸志率延任纂修之役。而有功艺林,尤在校刊丛编巨帙,惟粤中先正遗书焉。

  初粤中虽号富饶,而藏书家绝少;由阮文达倡朴学课士,风气始开。推版刻无多,转购他处,价值倍昂,寒畯颇以为苦。适洋商伍崇曜雄于资,夙钦服玉生,乃劝其刊刻古书善本以便流通。躬自雠校,每一书刊竟,复考证其源流得失为跋尾。先后成《粤雅堂丛书》二十集,总一百八十种。半属秘册,王象之《舆地纪胜》二百卷,亦系宇内孤本。

  更辑《岭南遗书》六十二种,《粤东十三家诗集》若干卷,《楚庭音旧遗诗》七十二卷,则关于本省文献者也。性质直坦率,用是得享修龄。咸丰中,军兴,以襄办捐劳绩赏内阁中书衔。卒年七十有三。

谈泰

  谈泰,字阶平,一字星符,江南上元人。

  由乾隆丙午举人,大挑,选授山阳县学教谕,转南汇县学训导。淹通经史,专志选述,不为世俗之学。凡音律算数,无不精通,尤长援引考核,务求其是。尝从学于钱竹汀先生,竹汀赠序中有云:"中法之绌于欧罗巴,由于儒者之不知数。东原氏殁,斯学无传。比来金陵,得谈子阶平,其于斯学,形几于深造者。"盖称许如此。

  先是,竹汀从子塘,创"周径率",阶平因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圆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有奇,乃反复引伸,广援博证,撰《周径说》一卷,以为溉亭之说确不可易。复与江都焦里堂、叙县汪孝婴相友善。里堂著《开方通释》曾及之互相证订。又以五经中罕言算术,惟《王制》论里亩及之,然注疏歧误,折中綦难,则取梅氏"方田度里"一篇逐句疏解,加以详推,成《王制里亩算法解》、《井里算法解》各一卷。凡所撰算术书三十余种,存者仅此而已。其考证经史之书,曰《观书杂识》二十卷。别有诗文集若干卷。

汤鹏

  汤鹏,字海秋,湖南益阳人。

  道光三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铄奇特。当轴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旋补户部,转贵州司郎中,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年亦仅三十余。意志蹈厉,谓天下事无不可为者。其议论所许可,独李文饶、张太岳辈徒为词章无当也。于是勇言事,未逾月,三上章。最后以言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事,言过当;且在已奉旨处分后;罢御史,任户部员外。而时方草奏,将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既见其言不用,遂大著书,欲有所表白于天下。以为事无论利钝成败,有所为,当震暴人耳目;苟不得施于事而著之言,使吾书出而人以为古尝有是言,虽工弗贵也。于是为《浮邱子》一书。立一意为干,而分数支支之;支之中又有支焉,则支复为干;支干相演,以递于无穷。大抵言军国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寻蹑要眇,篇数千言者九十余篇,最四十余万言。每遇人,辄曰:"能过我一阅《浮邱子》乎?"其自喜如此。又为《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造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书也。"

  值英人扰海疆,当道议抚,许通市。先生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尚书,请转奏三十事。虽召见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后美国求改关市约,有先生奏中所预计者,人以是服其精,非疏阔。大略者也。既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感慨抑郁而卒。年四十有四。诗才横溢,晚多悲愤沉痛之作。存集二十六卷。

汤球

  汤球(公元1804-1881年),字伯玕,安徽黟县人。

  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

  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球用了自己一生中主要的精力,对二十三家晋史进行辑佚和校勘。唐代以前属纪传体的《晋书》共有:王隐《晋书》、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沈《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谢灵运《晋书》、肖子显《晋史草》、郑忠《晋书》、梁庾铣《东晋新书》、萧子云《晋书》、沈约《晋书》、臧荣绪《晋书》十二部。其中臧荣绪所编《晋书》一百一十卷,志传俱备,是比较完整的。另有以编年体写的十一家:即陆机《晋纪》、干宝《晋纪》、曹嘉之《晋纪》,习凿齿《汉晋春秋》、邓粲《晋纪》,孙盛《晋阳秋》、刘谦之《晋纪》、王韶之《晋纪》、徐广《晋纪》、檀道鸾《续晋阳秋》、郭李产《续晋纪》。总共合计有二十三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诏令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组织编写《晋书》,参加的人员有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淳风、李文府、薛元超、上官仪等人。唐太宗亲自为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两篇帝纪,以及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论赞,故该本《晋书》又题"御撰",于贞观二十二年完成,共一百三十卷。这部书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取材不够慎重,"好采诡谬碎事",不注意对史料的甄别取舍,对一些怪诞荒谬的史料,也收录编入,损害了该书的史料价值;也因出于众手,未作统一规划,以致书中记事前后矛盾,疏漏遗脱的地方很多。到"安史之乱"时,作为"御撰"《晋书》编写时的主要依据臧荣绪的《晋书》,已不知去向,其余的二十二家《晋书》,也皆散佚,因此对晋史的辑夫和校勘,便成了一件十分必要的事。

  汤球把散佚的二十三家晋史辑录成册,他杜门不出,埋头书案。首先是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排比对照。其次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他在考据学上的学识,进行"补阙"与"纠伪"的工作,几经寒暑,完成了二十三家晋史的辑佚与校助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还其本来面目,但经过他的努力,使这些史书得以大致保存下来,其贡献是很大的。

  《十六国春秋辑补》一书的编写,是汤球对晋史的又一贡献。原崔鸿《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以晋为主,有表赞序例,体裁详备,集诸家的长处。但该书到北宋中叶以后已散佚。后来流传的《十六国春秋》一百卷,系为明代屠乔孙等作。作者虽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有严重的错误。它主要是把《魏书》所记十六国史实抄进来,称崔鸿自作。因此对崔著《十六国春秋》有辨伪存真的需要。汤球根据何镗《汉魏丛书》的简本《十六国春秋》,并参考《晋书》张轨、李暠两传,以及《三十载记》等书,全文补足,对其中有与诸书所引不同者,再进行更正。而且对辑录来的文字多注明出处,校勘工作做得很细致,不妄改一字,有差异的地方,一一核实注明。并考虑十六国历史比较复杂,他又特编有年表,放在该书的前面,起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崔鸿另一部《十六国春秋纂录》十卷,共纂录六十二人的传记,其书编纂简洁,历代流传,但经过辗转传抄,其中有不少删节脱误。汤球根据何镗《汉魏丛书》刊本,以及北齐修文殿御览偏霸部所载文字,互相校雠,录为定本,小有异同,则加考订,补正脱误,纠谬拾遗,写成《十六国春伙纂录校本》。关于《十六国春秋纂录》的名称,历代史书有不同的说法,如《宋崇文总目》称它为《十六国春秋略》;《通鉴考异》称为《十六国春秋抄》;《四库简明目录》则称是别本《十六国春秋》。汤球根据《隋书.经籍志》的纪载,否定了种种错误的说法,定名为《十六国春秋纂录》。

  汤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一位善于深思明辨的学者。他拒绝作官,安贫乐学,默默无闻地从事辑佚校助工作,成就是很大的。此外,他还旁辑《两晋诏钞》等十九种,一代掌故,搜集殆尽。此外,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大,他辑有《太康地记》、《邺中记》、《林邑记》三种;言论集则辑有《晋诸公别传》、袁宏《名士传》、郭颁《世语》、裴启《语林》、《山公启事》等五种;还著录晋别集三百家,晋文集三百家。大量的书稿,都是由他一笔一划,逐字逐句的校订和抄写的,经过他长期的辛勤劳动,把这些十分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他这种治学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