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列传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朱骏声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

  年十三,受许氏《说文》,一读即通晓,时有神童之誉。十五冠群试补府学生。适钱竹汀主紫阳讲席,亦十五岁入泮,国重游泮宫,一见奇其才,遂受业门下,益专力古学。嘉庆戊寅举于乡。屡踬春官,郁郁不得志。以知名早,苏抚张师诚延入幕,继复就馆浙江、扬州,叠主江阴、吴江、萧山各书院。会试数留京,又因事出居庸、大同。如是奔走风尘,穷愁落寞者积计余年,未尝一日废学。道光六年始用大挑诠黟县训导。教诸生多暇,更肆力探讨,著述日富。弟子恒数十人持笔礼为录所著书。

  研究许书,功深且久。尝谓;"自二徐以后至本朝段、钱、严、桂,推衍已极精密,而六书中转往假借二义究未有确诂。因独创义例,以为转往者,即一字而推广其义,非合数字而雷同;其训通其所可通者,为转注;通其所不可通者,为假借。假借不异声而役异形之字,可以悟古人之音语;转注不异字而有无形之字,可以省后世之俗书。"乃成《说文通训定声》三十二卷。又取百六韵而权衡之,作《古今韵》、《东韵》各二卷。循《尔雅》之条例,贯许氏之说解,作《说雅》四卷。会广西学政孙锵鸣奏请许海内文学士献所著书,咸丰元年遂缮定由礼部进呈。文宗披览,嘉其赅洽,赏国子监博士衔。寻升扬州府学教授,未之官,居黟八年卒,年七十一。

  馀所著初刊者,曰《临啸阁群书》,为:《仪礼经注一隅》二卷,《夏小正补传》二卷,《春秋左传识小录》二卷,《小尔雅约注》一卷,《通训定声补遗》一卷,《离骚补注》一卷。其他续刊及刊入别家丛书者为:《春秋三家异文核》一卷,《春秋乱蛾考》一卷,《小学识馀》四卷,《六书假借经征》四卷,《岁星表》一卷,《经史答问》二十六卷,存稿校定未刊者为;《六十四卦经解》八卷,《尚书古注便读》四卷,《春秋平议》三卷,《秦汉郡国考》四卷,《天算琐记》四卷。尚有未经校定者,为:《学易札记》等四十二种,又《诗传签》等七种,存稿已佚。

朱为弼

  朱为弼,字右甫,号某堂,浙江平湖人。

  通经学兼长词翰。其祖含叔以兄弟牵累羁成都狱,待质二十馀年始归,旋卒。事祖母以孝闻。抚诸弟读书,皆成立。方兰士薰为写慈竹居图。嘉庆十年成进士,授主事,转员外郎,擢御史。奏刻仓场侍郎和桂、张映汉覆奏海运仓立石处变情形不实,按治如其言,和、张并革职,累迁至兵部左侍郎,寻署仓场侍郎,调漕运总督。在任条疏剔弊速漕章程九条,均下所司议行。未几,因病请致仕,卒年七十四。

  先生少耽六书,尤嗜吉金文字。官京师时,与汉阳叶志诜交甚欢。遇古器未尝不手拓,遇拓本未尝不手摹。其用心之专,鉴古之当,指天性使然。既出阮元门,阮萃并世同好十二家拓本益所自藏,成《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二十卷,以续宋薛尚功书,而考义释文远秩薛作,编定盖全出右甫。原稿藏于家,题《吉金古文释》者是也。并为撰序文三千言,博综弇雅,冠绝等伦,一时士林传诵。好为诗,兴会高远,不专工字句之末,有《茮声馆诗集》十六卷。

朱文藻

  朱文藻,字映漘(chun),号朗斋,浙江仁和人。诸生。

  尝馆汪氏振绮堂,任校雠之役者三年。汪氏富藏书,自是所学日益,文名日盛。渔猎百家,取材宏富。精六书,自说文系传佩觿汉简以及钟鼎款识博古图等,无不贯穿源流,会其指要,且能手摹,非徒以形声点画自名小学者可比。韩城王相国督浙学时,访而延之至京师,佐校《四库全书》。寻奉敕在南斋,考核事宜,亦俱谙习。又通史学,凡合纪传编年纪事通典诸书,辄复考其缺略,审其是非。久之,钱塘黄小松司马招游山左,时督学为阮文达,兵备为孙渊如,同任一方,笃嗜金石,与之商订,拓本甚富,成《山左金石志》。嗣阮公编《两浙輶轩录》,修《嘉兴府志》,并分任其役。王侍郎兰泉更招君于三泖渔庄,纂辑《金石萃编》,《大藏圣教解题》各若干卷。会侍郎下世,未及竟业。师沈耕寸先生衰疾困顿,躬视汤药者十馀年,比卒,营丧葬备至,行谊类汉人风。所著《说文系传考异》四卷,已收入《四库》。馀有《续礼记集说》,《东城小志》,《东皋小志》,《朗斋碑录》,《碧溪丛抄》,《东轩随录》,《金箔考》,《苔谱》,《萍谱》,《青鸟考原》,《碧溪草堂诗文集》,《碧溪诗话》,稿藏于家。

朱一新

  朱一新,字鼎甫,浙江义乌人。

  生而颖异,长嗜濂洛关闽之学,务通经以致用。学政徐树铭亟赏之。同治庚午举乡试,出李文田门。光绪丙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翰林时,与袁昶、朱采、黄国瑾相友善。尝遇雨感疾发狂言,所语皆民穷财尽,不力求振作,非只外患,必有内忧,而尤以俄为虑。闻者皆感其忠义。寻擢御史,封事数上,率侃侃尽陈,惟论是非,罔顾利害。会上遇灾修省求直谏,疏劾及内侍李莲英,懿旨诘责,降主事,告归。

  两广总督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为设院规,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仿古颛蒙之学,分经史理文四者,延四分校主之。猪生人赋以册记,质疑问难,以次答焉,成就甚众。因辑其讲学之词,成《无邪堂答问》五卷。

  其论学术,谓:"近世汉与宋分,文与学分,道与艺分;岂知圣门设教,但有本末先后之殊,初无文行与学术治术之别。"又以道、咸以来,士夫好讲西汉公羊之学,流弊至于蔑古荒经。因反覆论难以正其失。至论西学、西教、新疆铁路、吉林边防数十条,尤称闳达。

  他所著:《汉书管见》四卷,《京师坊巷志》二卷,《佩弦斋文诗存》五卷,外集四卷。总题曰《拙盦丛稿》。尚有《法庆州志》、《东三省内外蒙古地图考证》各若干卷。卒年四十九。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少聪慧绝人,书过眼即能复诵。十七,弃举子业,肆力于古学,久之,博通群籍。顾宁人、阎百诗皆亟称之。康熙己未开词科,年逾五十,与富平李因笃等四人以布衣入选,并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

  既入词馆,日偕诸名宿掉鞅文坛。时王渔洋工诗而疏于文,汪苕文工文而疏于诗,阎百诗、毛西河工考记而诗文复次乘,独先生兼擅其长。

  任修史,有上总裁七书,大意谓:宜定体例,宽期限,革除事多难信;道学传不当以门户分邪正,不必别立;崇祯朝虽无实录,亦未可专据邸报。世取其有识。后史成,多从之。

  寻充讲官。辛酉,典试江南,称得人。为言者所中,镌级,旋复原官。因无意进取,假归,遂不复出。乙酉,圣祖南巡,召见于行宫,进所著《经义考》,温谕褒奖,赐御书"研经博物"四字。《经义考》,于十四经外,附以逸经、毖纬、拟经、家学、承师、宣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诸门,共三百卷。每一书,前列撰人姓氏、书名、卷数,次列存佚、阙未见字,次列序跋暨诸儒论说,有所考正。更自为案语附末。上下二千年间,元元本本,使传经原委,一一可稽,称赅博详赡焉。

  又尝慨明诗自万历后,作者散而无统,辑《明诗综》百卷。搜集北都地理,山川古迹,与夫掌故文献,加以辨证,成《日下旧闻》四十二卷。工倚声,甄录宋元人词,为《词综》三十四卷。自著诗文词,总曰《曝书亭集》,八十卷。

  子毘田,亦善诗。

朱右曾

  朱右曾,字述之,号咀露,江苏嘉定人。

  道光戊戌进士。官知府。邃于经学,通故训。守乡先达钱竹汀家法,而与太仓陆麟书、同里葛其仁诸人为友。尝取《诗经》地名,广搜群籍,一一辨订,并考其今地所在,成《诗地理征》七卷。陈硕甫作《诗疏》屡引之,又以《逸周书》上翼六经,下笼诸子,弘深质古,虽未必果出文、武、周、召之手,要非战国秦、汉间人伪托。盖周室之初,箕子陈畴,《周官》分职,皆以数纪,既大致与此书相似;且称引者,如荀息、狼瞫(shen)、魏绛,复均在孔子前,而《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犹非伪古文所能仿佛也。独惜孔、晁注固嫌疏略,更多讹阙;近代卢抱经虽有校本,亦殊未备;乃采集各家之说,仍是删违,申以己意,撰《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一考定正文,若《大匡》"树患不瘱","瘱"讹为"■〈疒悉〉"之类;、一正其训诂,若《武称》"遂其咎"之"遂",当本《说文》训"亡"之类;一详其名物,若矛为刺兵,非句兵之戟之类。咸极精审。自以为譬《左氏传》欲待服、杜诸儒出而论定,非徒妄作夸辞者比矣。

朱筠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学者称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萧山,曾祖必名始居京师,遂为顾天大兴人。

  年十三,通七经。与弟珪少皆以能文有声于时。大学士诸城刘文正公延居邸第,凡参决大事,每从咨访,中乾隆癸酉乡试。明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及丁父忧,服阕后,无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会上夙闻公名,召坐询家事,使为强起,辞不获已,遂复就职。即授赞善。旋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己丑,钦派协办内阁学士批本事。庚寅,典试福建。俄奉命督学安徽。以识字通经诲士,序刊旧藏宋椠许氏《说文》,广布学宫,语诸生曰:"古学权舆专在是矣!"婺源江慎修、歙汪双池,皆品端学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乡贤,藉资激劝。适有诏求遗书,欣然谓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访以献,且上言:"中秘所贮《永乐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声韵字为部居,割裂破碎,与散佚无异。请旨敕下儒臣,采辑讨论,以还旧观,可得人间未见书数百种。"上览奏嘉许,因开四库全书馆,校理各省上进之书及《大典》。且征遗雅之士戴震等五人为纂修官。于是自《大典》辑出逸书凡五百余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内,天下学者莫不欢欣鼓舞复知稽古之荣焉。寻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议镌三级,解任还朝。得旨:"朱筠学问尚优,著仍以编修用,在四库全书处行走。"嗣充日下旧闻总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学政。教诸生务经古根柢之学如在皖。任满,与弟珪相代。一时称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人馈一石,积试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见,病卒于家。年五十二。

  公博闻闳览,于学无不通。解经宗郑、孔,而兼参宋元诸儒之说。论史宗涑水,而历代诸史亦皆考究贯串,证其同异。为文仿迁、固、渊、云,诗歌出入昌黎、东坡。书法参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既著声施早,自年三十许,天下震惊其名者以为宿学耆德,及既见止,爽然自失。为人性质直,坦易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奖拔士类。后生小子,一艺之长或未及然者,假借称誉,过于所试,虽得汰评之诮,不自屑也。前后从游几数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于树艺,由拱把至于百围,咸达其性,靡所矫揉。才彦若戴东原、邵二云、王怀祖、汪容甫辈,皆延至幕中,卒用绩学显。弟子以通经著者;兴化任大椿,龙溪李威,阳湖洪亮吉、孙星衍,会稽章学诚,偃师武亿,全椒吴鼒,均其首选也。惜所著书多未就,仅传《笥河诗文集》二十卷。

朱之瑜

  有一位大师,在本国几乎没有人知道,然而在外国发生莫大影响者,曰朱舜水,日本史家通行一句话,说"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说到这句话,自然要联想到朱舜水。 舜水,名之瑜,字鲁屿(朱之瑜,字楚屿。明末到安南,改字鲁屿,后居日本,又号舜水。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浙江余姚人。生明万历二十八年,卒清康熙二十一年(1600-1682),年八十二。他是王阳明、黄梨洲的胞同乡。他比梨洲长十一岁,比亭林长十四岁,他和亭林同一年死,仅迟三个月。最奇怪的,我们研究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曾和梨洲同在舟山一年,然而他们俩像未曾相识。其余东南学者,也并没有一位和他有来往。他的'深藏若虚",可比船山还加几倍了。

  崇祯十七年明亡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了。他早年便绝意仕进,那时不过一位贡生,并无官职。福王建号南京,马士英要罗致他:他不就,逃跑了。从南京失陷起,到永历被害止,十五年间,他时而跑日本,跑安南,跑暹罗,时而返国内,日日奔走国事。他曾和张苍水(煌言)在舟山共事,他曾入四明山助王完勋翊练兵,他曾和冯跻仲京第到日本乞师,他曾随郑延平(成功)入长江北伐。到最后百无可为,他因为抵死不肯剃发,只得亡命日本以终老。当时日本排斥外人,不许居住,有几位民间志士敬重他的为人,设法破例留他住在长崎。住了七年,日本宰相德川光国,请他到东京,待以宾师之礼。光国亲受业为弟子。其余藩侯藩士,(日本当时纯为封建制,像我国春秋时代)请业的很多。舜水以极光明俊伟的人格,极平实渊的学问,极诚挚和蔼的感情,给日本全国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个变成儒教的国民,最大的动劳实在舜水,后来德川光国著一部《大日本史》、专标"尊王一统"之义。五十年前,德川庆喜归政,废藩置县,成明治维新之大业,光国这部书功劳最多,而光国之学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对日本维新致强有很大的影响。

  舜水并没有开门讲学,也没有著书。我们研究这个人,只靠他一部文集里头的信札和问答。他以羁旅穷困之身,能博邻国全国人的尊敬,全恃他人格的权威。他说:"不佞生平,无有言而不能行者,无有行而不如其言者。"(《文集》卷九《答安东守约书》)又说:"弟性直率,毫不犹人,不论大明、日本,唯独行其是而已,不问其有非之者也。"(《文集》卷十二~《答小宅生顺问》)。又说:"自流离丧乱以来,二十六七年矣,其濒于必死,大者十余。......是故青天白日,隐然若雷霆震惊于其上,至于风涛险巇,倾荡颠危,则坦然无疑,盖自信者素耳。"(《文集》卷十八《德始堂记》)又说:"仆事事不如人,独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无愧于古圣先贤万分之一。一身亲历之事,固与士子纸上空谈者异也,"(《文集》卷八《答小宅生顺书》)他是个德行纯粹而意志最坚强的人,常常把整个人格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与人共见。所以当时日本人对于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殊非偶然。

  他的学风,主张实践,排斥谈玄。他说:先儒将现前道理,每每说向极微极妙处,固是精细工夫,然圣狂分于毫厘,未免使人惧。不佞举极难重事,一概都说到明明白白平平常常,似乎肤浅庸陋,然'人人皆可为尧舜'之意也。......末世已不知圣人之道,而偶有问学之机,又与人辨析精微而逆折之,使智者诋为刍狗,而不肖者望若登天。......此岂引掖之意乎?(《文集》卷九《答安东守约书》)。又说:颜渊问仁,孔子告以非礼勿视听言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文集》卷十八《勿斋记》)舜水之教人者,大略如此。

  这种学风,自然是王学的反动。所以他论阳明,许以豪杰之士,但谓其多却讲学一事。(《文集》卷六《答佐野回翁书》)不唯王学为然,他对于宋以来所谓"道学家",皆有所不满。他说:有良工能于棘端刻沐猴,此天下之巧匠也,然不佞得此,必诋之为砂砾。何也?工虽巧;无益于世用也。......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况又于其屋下架屋哉?(《文集》卷九《与安东守约书》)

  他论学问,以有实用为标准。所谓实用者,一曰有益于自己身心,二曰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捅风捉影。......勿剽窃粉饰自号于人曰"我儒者也"。处之危疑而弗能决,投之艰大而弗能胜,岂儒者哉?(《文集》卷十《答奥村庸礼书》)他所谓学问如此,然则不独宋明道学,即清儒之考证学,也非他所许,可以推见了。

  舜水娴习艺事,有巧思。"尝为德川光国作《学宫图说》,图成,模之以木,大居其三十分之一,栋梁枅(音机)椽,莫不悉备。而殿堂结构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晓者,舜水亲指授之,及度量分寸,凑离机巧,教喻缜密,经岁乃毕。光国欲作石桥,舜水授梓人制度,梓人自愧其能之不及。此外,器物衣冠,由舜水绘图教制者甚多。"(据今井弘济、安积觉合撰《舜水先生行实》)我们因这些事实,可以见舜水不独为日本精神文明界之大恩人,即物质方面,所给他们的益处也不少了。

  总而言之,舜水之学和亭林、习斋皆有点相近。博学于文功夫,不如亭林,而守约易简或过之;摧陷廓清之功不如习斋,而气象比习斋博大。舜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

  夏峰、梨洲、亭林、船山、舜水这些大师,都是才气极倜傥而意志极坚强的人。舜水尤为伉烈。他反抗满洲的精神,至老不衰。他著有《中原阳九述略》一篇,内分"致虏之由","虏害"、"灭虏之策"等条,末题"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颡谨述"。此外,《文集》中关于这类话很多。这类话入到晚清青年眼中,象触着电气一般,震得直跳,在当时,影响实在不小。他死后葬在日本,现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便是他生前的住宅,死后的坟园。

  朱舜水的著作,康熙年间即在日本广为流传,先后有《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朱征君集》十卷诸刊本行世。清末,日人稻叶岩吉将上述二本参校合刊为《朱舜水全集》。民国初年,浙江人马浮据以删定厘为《文集》二十五卷、《释奠仪注》一卷、《阳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纪事》一卷,总为《舜水遗书》。近年,中华书局将舜水遗著重加校点成《朱舜水集》刊行。

庄存与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江苏武进人。

  乾隆乙丑中一甲二名进土,授编修,屡迁内阁学土,擢礼部侍郎。为讲官日,上御文华殿,同官者将事,上起,礼仪毕矣。忽奏:"讲章有舛误,臣意不谓尔也。"因进,琅琅尽其指。同官皆大惊,上竟为少留,颔之。提督直隶学政,满蒙生童素无赖,因关防严密,传递者不得逞,遂哄场,几坐免职。典试浙江,浙抚馈金,不受;遗以二品冠,受之。及途,从者以告曰:"真珊瑚也,值千金。"驰使千余里而反焉。其方正耿介如此。

  先生为学贯通六经,悉有撰述,说《易》以孟氏六日七分为经,以马、班天官地理律历各书志为纬。其为文,辨而精,醇而肆,旨远而义近,举大而不遗小,能言诸儒所不能言。计为《彖传论》一卷、《象传论》一卷、《系辞传论》一卷,附《序卦传论》、《八卦观象解》二卷,《卦气解》一卷。于《书》:不分今古文文字同异,而剖析经义,深得孔子序书、孟子论世之意。为《尚书既见》二卷、《书说》一卷。于《诗》:详于变雅,发挥大义,凡毛、郑异说者,多是毛而非郑。为《毛诗说》二卷,补一卷,附一卷,则专释"楚茨"一章,申传笺以难集传焉。于《礼》:独重《周官》,原本经籍,博采传记诸子,为《周官记》五卷。《冢宰记》有官属表,《司徒记》有载师任地谱,《司马记》则补其缺文。无宗伯司寇记,而别采掇《尚书》《国语》等周秦古书,作《司空记》一篇。复采经中大典,如郊庙族属之类,原本郑氏,又遍览古人所论列者,件系而折衷之,为《周官说》五卷。于《春秋》:专主公羊、董子,虽略采左、穀及宋、元诸家之说,而无何劭公所讥"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诸弊。本赵氏汸《春秋属辞》例,檃括其条,正列其义,以成一家之言,为《春秋正辞》十二卷。至《举例》一卷、《要旨》一卷,尤足阐明家法,示治《公羊春秋》者以途径。于四书不崇虚语,而归中于六经,盖深得汉人遗意;虽多非考亭,要可处乎诤友之列,为《四书说》一卷。厥后从子述祖、外甥刘建禄等畅发先生《春秋》遗绪,遂衍常州派今文之学焉。久之,以年就力衰请老,乾隆五十三年卒。

庄逵吉

  庄逵吉(1760-1813),字伯鸿,江苏武进人。邠州知州炘子,钱文敏公维城甥也。

  幼早慧,倜傥自喜。父奇其才,不以绳度束。甫弱冠,即纵使游侠结客,见者咸倾靡。老师宿儒或訾以为狂,弗之恤也。时省父往来秦中,用词章受知于王兰泉、毕弇山,又与孙渊如、洪稚存、钱坫,为考据训诂之学。尝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得《淮南子内篇》,病其注为后人所删改,质诸钱坫。坫谓:"道书中亦非全本,然较之流俗所行者已多十之五六。"因发箧出旧所藏者相与校其同异,正其舛讹。后人误合许慎、高诱两注为一,既为之疏通旁证,一一抉择,又辨音为唐何诱作,非出高氏,均极精确。校成梓于官舍,迄今称为善本。故其名益盛。

  少年时颇易科举,及屡试不售,乃始厌苦场屋。值嘉庆戊午,乡试报罢,遂请于父,纳资为县令。仍分发陕西。恨不克肖,致堕父宦绩,则悉屏所好舆服声伎,专力为治。初署咸阳,再署大荔,补蓝田,调咸宁,擢潼关同知。所至有循声,群称为"小包公",相戒毋敢犯。比擢潼关,邠州君尚就养;缘天旱祷雨致疾,卒不起,年仅五十有四。

  生平工篆书,善画,通晓音律。三十后,更究心灵素之学。所著惟存《秣陵秋》、《江上缘》乐府二种,并校《淮南子》,馀多湮佚,至可惜焉。

庄绶甲

  庄绶甲,字卿珊。江苏武进人。庄存与之孙。

  少受业于从叔述祖,日从讲论,尽通方耕《公羊春秋》、《毛诗》、《周官》之学,而于《尚书》尤精。以为读书必先审文字,乃可进求义理,乃为《尚书考异》,舟车所至,随时纂撰。伏、郑兼题虞夏则更之,《太誓》晚出则削之;于清儒纯疵互见者博稽慎取,一用己意剖析其是非,使归于一定,无滋学者之惑。惜遗稿脱佚,仅存十四篇。《大诰》而下,有录无书。其子润编成三卷。于《周官》,有《周官礼郑氏注笺》十卷,传本复勘。于小学,得之述祖者最深;虽只成《释书名》一卷,首论河图洛书八卦为造字之始,次及六书八体及魏晋以来字书,末详简策之属;自为注,详其出处。亦赅博古雅,初学必读之书也。

  既负敏达之资,每期兼综素业,通汇条流;又承师论交,博访孤指,与同郡张皋闻、丁若士、刘申受等朝夕研咏,上下其议论,盖庶几好学不倦,笃行不困者焉。于经义无不窥,有所得辄札记之,往往具精诣。以附监生考取州吏目。宗伯所著书,多未刊布;乃研精校寻,于未刻者,次第付梓;已刻者,补续未备。每一书竟,即探求旨趣,附记简末,条理秩然可观。惜乎仅竟三书,遽属疾不起。珍艺之殁也,古文甲乙篇尚未脱稿,君方思理其纶绪,就所思条其大端,使来者可继,此志亦竟不遂!卒年五十五。

庄述祖

  庄述祖(1750--1816),字葆琛,学者称为珍艺先生。江苏武进人。侍讲学士培因子也。

  生有至性,父殁甫十岁,君丧如成人。少长受经术于伯父方耕侍郎,而学文则取法舅氏彭先生尺木。乾隆丁酉,以官卷中式江南乡试。庚子成进士。归班铨选。乞假回籍,奉母以居。从事小学,治许氏书以先求识字。谓;"六书之义,转注、谐声最繁而无定说。"用《尔雅》之例,编《说文转注》;用《广韵》例,又博考三代秦汉有韵之文,编《说文谐声》。说文之学,由是遂明,而周秦之书无不可读者。乃更校《逸周书》,解《夏小正》。诗书次第皆有撰著。会部撤至,谒选得甘肃,援亲老例改山东。初任昌乐,逾年调潍县。在潍五年,整饬吏治,培奖士林,尝以经义断事,耆宿倾服。岁甲寅,大计卓异,引见,交军机记名。忤和珅,抑不得进,珅败,有知其事者始补入,则已乞终养矣。家居足迹不至州府,亦不以书简通当路,不与乡人酒食之会。然遇后生以学问就正,即诲诱无所隐。侍母以孝,怡怡色养,未尝一日离左右,凡十六年。比母丧,时已六十有二。哀毁柴瘠,见者嗟叹。又五岁,亦病死。

  遗书几百卷,不能尽刻,止先刊序例,使读者可以寻绎。计:《尚书今古文考证》七卷,《周颂口义》三卷,《毛诗考证》四卷,《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五经小学述》二卷,《历代载籍足征录》二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石鼓然疑》一卷,《珍艺宦文抄》七卷,《诗抄》二卷,李兆洛序之,极推其"博而能敏"。其余《书序说义考注》二卷,《校尚书大传》三卷,《校逸周书》十卷,《毛诗授读》三十卷,《诗纪长编》一卷,《乐记广义》一卷,《左传补注》一卷,《穀梁考异》二卷,《辑郑氏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一卷,《五经疑义》一卷,《特牲馈食礼节记》一卷,《论语集解别记》一。卷,《明堂阴阳记》长编十卷,《古文甲乙篇》四卷,《甲乙篇偏旁条例》二十五卷,《说文古籀疏证》二十五卷,《说文谐声考》一卷,《说文转注》二十卷,《钟鼎彝器释文》一卷,《声字类苑》一卷,校正《列女传》凡首一卷,《史地决疑》五卷,《天官书补考》一卷,校定《孔子世家》一卷,《白虎通义考》一卷,目录一卷。尤以《古文甲乙篇》发明书契,通平归藏之义为最精。惜稿多未刊,存佚不可知矣。

庄有可

  庄有可,字大久,或字岱久。江苏武进人。郡庠生。

  沈粹内朗,喜读书,无歧好。迨长,淡于名利,不以世故撄心,惟抱遗经,寝食与共。当其凝心冥求,耳目仅废,块然不复知有形骸,数十年如一日。两游京华,为侍讲孙公、大学士刘公所知,延校中秘,考核翔审,见者服其精博,自以为学问中粗迹也。

  平居取诸经传研穷义礼,参考礼制,句栉字比,求其异同损益之故,使如轨辙之合,浩然无滞于心,然后合诸儒之书正其是非而自为之说。首撰《周官指掌》四卷,族祖方耕侍郎大加叹赏。

  群经多有纂述,独于《春秋》功力为最挚。凡成《春秋注解》十六卷,《春秋字数义》一百四卷,《春秋天道义》九十四卷,《春秋人伦义》五十六卷,《春秋地理义》十六卷,《春秋物类义》六卷,《春秋字义本》四卷,《春秋小学》七卷,《春秋异文小学》一卷,《春秋地名考》二卷,《春秋人名考》二卷。其说谓:"孔子作《春秋》,属之以词,系之以事,其迹也,非义也。若其义,则以字准数,以数集字,经之以天,纬之以地,而人物之伦类亦无不寓于其中。是故删《书》百篇,所以观政也;赞《易》十翼,所以穷理也;皆数也,皆与《春秋》相发挥而旁通者也。"又谓:"《春秋》一字有一字之义,一句有一句之义,以至一时一年有一时一年之义。一公与数公分之合之,又莫不各有其义。浸及属辞比事,参伍错综,假借断章,千变万化,其义无穷,岂易以端倪测哉!然蔽以一言,则穷理尽性,达诸天道无不备矣。"阳湖左仲辅称以为"论甚奇,惜未能深究其说"。族兄葆琛于其《春秋小学》且有微辞。盖义由独创,与专尚考证,笃守家法者不同,宜乎难得解人也。

  此外于《易》;有《周易集说》七卷,《易义条析》一卷,《卦序别臆》一卷,《周易原本订正》一卷,删辑《周易玩辞》二卷。于《书》:有《尚书经文集注》六卷,《尚书序说》二卷。于《诗》:有《毛诗说》五卷,《毛诗述蕴》四卷,《毛诗序说》一卷,《毛诗字义》五卷,《毛诗异闻》二卷。于《礼》:有《周官集说》十二卷,《考工记集说》一卷,《仪礼丧服经传分释图表》二卷,《礼记集说》四十九卷。于小学:有《各经传记小学》十卷,《传记不载说文余字》三卷,亦颇采宋元人说。

  为人气穆以愉,不立崖岸。见客喜坦率,不作寒暄语。惟雅疏贵游,授读京师十年,刺不入公卿之门。季子诜男成士,官庶常,每报至,夷然若忘。或议其矫,殊未知曾不缘此为轻重。以功力猛进,故中年精气衰耗,心灼灼如焚,恒嚼黄连咽之。及子贵,迎养于署,犹晨夕手一编弗释。卒年七十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