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志十

太祖十四年夏,西征,大雨雪。帝疑之,耶律楚材进曰:“克敌之征也,明年冬,震雷。帝又疑之,楚材曰:“西域主将死矣。”已而,皆然。夫天之垂戒,无分于夷夏。夷夏虽殊族姓,又无不知天变之可畏者。或乃疑其附会失实,不亦妄乎!抑吾观楚材之占侯,虽验于已事,然准以《洪范》五行之说,皆不合。于是又知禨祥术数之学,或别有所承,而不必尽轨于经传也。然考天变以征人事,则岂有外于《洪范》之大义者哉!作《五行志》。

《洪范》曰:“水曰润下。”失润下之性时,则有水潦及霜雪、冰雹、震雷之变,鱼孽、龙蛇之孽,鼓妊人,痾豕祸,其征为恒寒,其色黑,是为黑眚黑祥。

至元元年,真定、顺天、河间、顺德、大名、东平、济南等路大水。

四年五月应州大水。

五年八月,亳州大水。

六年十二月,献、莫、清、沧四州及丰州、浑源县大水。

九年九月,南阳、怀孟、卫辉、顺天等路,洺、磁、泰安、通、滦等州淫雨,河水并溢,圯田庐,害稼。

十三年十二月,济宁及高丽沈州水。

十四年六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损稼。曹州定陶、武清二县,濮州、堂邑县雨水,没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县水。

十六年十二月,保定等路水。

十七年正月,磁州、永年县水。八月,濮州、东平、济宁、磁州水。

十八年二月,辽阳懿州、盖州水。十一月,保定清苑县水。

十九年,江南水。

二十年六月,太原、怀孟、河南等路,沁河水涌溢,坏民田一千六百七十余顷。卫辉路清河溢,损稼。南阳府唐、邓、裕、嵩四州河水溢,损稼。十月,涿州巨马河溢。

二十一年六月,保定、河间、滨、棣大水。

二十二年秋,南京、彰德、大名、河间、顺德、济南等路河水坏田三千余顷。高邮、庆元大水,伤人民七百九十五户,坏庐舍三千九十区。

二十三年三月,雄、霸二州及保定诸县水。六月,安西路华州华阴县大雨,潼谷水涌。平地三丈余。杭州、平江二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七千二百顷。大都涿、漷、檀、顺、蓟五州,汴梁、归德七县水。十月,河决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睦州十五处。

二十四年三月,汴梁河水溢。六月,霸州益津县雨水。九月,东京谊、静、威远、婆娑路等路水。十一月,大都路水。

二十五年二月,大都水。四月,浑河决。杭州、平江、湖州、秀州大水。五月,河决襄邑。平江路水。七月,御河溢,胶州大水,民采橡为食。十二月,太原、汴梁二跻河溢,害稼。

二十六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御河溢。六月,平滦路水,坏田稼一千一百顷。八月,霸州大水。

二十七年正月,甘州、无为路大水。五月,江阴州大水。六月,河溢太康县,没民田三十一万九千亩。七月,泉州及怀孟路武陟、汴梁路祥符县皆大水。江西赣、吉、袁、瑞、建昌、抚水、皆溢。魏县御河益。八月,沁水溢。广州清远县水。九月,御河决。十月,江阴、宁国大水。十一月,河决祥符义唐湾,太康、通许二县,陈、颍二州。大被其患。易水溢,雄、莫等州皆受其患。

二十八年二月,常德路水。八月浙东婺州水。九月,平滦、保定、河间三路大水。

二十九年五月,龙兴路南昌、新建、进贤三县水。闰六月,镇江、常州、平江、嘉兴、湖州、松江、绍兴等路府水。扬州、宁国、太平三路大水。岳州华容县水。河西务水。

三十年五月,深州静安县大水。九月,恩州水。十月。平滦路水。

三十一年五月,峡州路大水。八月,赵州宁晋县水。十月,辽阳路水。

元贞元年五月,建康溧阳州,太平当涂县,镇江金坛、丹徒等具,常州无锡州,平江长洲县,湖州乌程县,鄱泪余干州,常德沅江、澧州安乡等县水。六月,泰安州奉符、曹州济阴、兖州磁阳等县水。历城县大清河水溢,坏民居。七月,辽东利州、大都武卫屯田水。八月,平江、安丰等路大水。九月,庐州、平江二路大水。

二年五月,太原平晋县,献州交河、乐寿二县。莫州任丘、莫亭等县,湖南醴陵州水。六月。大都路益津、保定、大兴三县水,坏民田七千余顷。晋州鼓城、获鹿、槀城等县,保定葛城、归信、新安、束鹿等县,汝宁颍州,济宁沛县,扬、庐、岳、澧四路,建康、太平、镇江、常州,绍兴五路水。七月,彰德、真定、曹州、滨州水。八月,棣州、曹州水。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十月。河决开封县。十二月,江陵潜江县,沔阳玉沙县,淮安海宁朐山、盐城等县水。

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三县,河南许州临颍,郾城等县,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五月,河决汴粱,发民夫三万五千塞之。漳水溢,害稼。龙兴、南康、澧州、南雄、饶州五路水。六月,和州历阳县江水溢,漂庐舍一万八千五百区。七月,彬州耒阳县、衡州酃县大水,溺死三百余人。九月,温州平阳、瑞安二州水,溺死六千八百余人。十一月常德武陵县大水。

二年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路、归德府,并大名、东昌、平滦等路水。

三年八月,河间路水。

四年五月,保定、真定二路、通、蓟、二州水。六月,归钵睢州大水。

五年五月,宣德、保定、河间属州水。宁海州水。六月,济宁、般阳、益都、东平、济南、襄阳、平江七路水。七月,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连崇明、通、泰、真州定江之地,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五百余户。辽阳大宁路水。八月,平、滦二州雨,滦河溢。顺德路水。

六年四月,上都水。五月。济南路大水。归德府徐州、邳州睢宁县雨五十日,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东安州浑河溢,坏民田一千八十余顷。六月,广平路大水。

七年五月,济南、河间等路水。六月,辽阳、大宁、平滦、昌国、沈阳、开元六路雨水,坏田庐,男女死者百十有九人。修武、河阳、新野、兰阳等县赵河、湍河、白河、七里河、沁河、辽河皆溢。台州风水大作,宁海、临海二县死者五百五十人。

八年五月,太原阳武县、卫辉获嘉县、汴梁祥符县河溢,大名滑州、浚州雨水,坏民田六百八十余顷。八月潮阳飓风海溢,漂民庐舍。

九年六月,汴梁武阳县思齐口河决。东昌博平、堂邑二县水。潼川绵江、中江溢,水决入城。龙兴、抚州、临川三路水。七月,沔阳玉沙县江溢。峄州水。扬州泰兴县、淮安山阳县水。八月,归德府宁陵,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大名元城县大水。

十年五月,雄州、漷州水。平江、嘉兴二路水,害稼。六月,保安满城、清苑二县水。大名、益都等路大水。定兴县水。七月,平江路大风,海溢。吴江州大水。

十一年六月,静海、容城、束鹿、隆平、新城等县水。七月,冀宁文水县汾水溢。十一月,杭州、平江水。卢龙、滦河、迁安、昌黎、抚宁等县水。

至大元年五月,宁夏水。六月,益都水。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暴决入城,漂庐舍,死者十有八人。真定路大水,入南门,下注槀城,死者百七十人。彰德、卫辉二路水,损稽田五千三百七十顷。九月,泰安大水。十一月,河南水。

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又决汴梁封丘县。

三年六月,洧州、郾城、汶上三县水。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七月,循州、惠州大水,漂庐舍二百九十区。

四年六月,大都三河县、潞县,河东祁县、怀仁县,永平丰盈屯大水。七月,东平、济宁、般阳、保定等路大水。江陵松滋县、桂阳临武县水。

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河溢。六月,大宁,水达达路水,朱瓦江溢,民避居亦母儿乞岭。八月,松江府大风,海水溢。宁国路泾县水。

二年五月,辰州沅陵县水。六月,涿州范阳县,东安州、宛平县,固安,霸州益津、永清,藁城等县水,坏田七千六百九十余顷。河决陈、亳、睢三州,开封、陈留等县。八月,崇明、嘉定二州大风,海溢。

延祐元年五月,常德路武陵县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人。六月,涿州范阳、房山二县浑河溢,坏民田四百九十余顷。七月,沅陵、卢溪二县水。八月,肇庆、武昌、岳州、建康、杭州、建德、南康、江州、临江、袁州、建昌、赣州、安丰、抚州、台州等路水。十二月,汴粱、南阳、归德、汝宁、淮安水。

二年正月,浑河决。六月,河决郑州,坏汜水县治。七月,郑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全州、永州江水溢,害稼。

三年四月,颍州泰和县河溢。七月,婺源州大水,溺死者五千三百余人。

四年正月,解州盐池水。二月,曹州水。

五年四月,庐州合肥县大水。

六年六月,河间路漳河水溢,坏民田二千七百余顷。益都、般阳、济南、东平、济宁等路,曹、濮、泰安、高唐等州大水。害稼。辽阳,广宁、沈阳、开元等路水。大名路属县水,坏民田一万八千顷。归德、汴梁府,汝宁、彰德、真定、保定、卫辉、南阳等路大水。

七年四月,安丰、庐州淮水溢,损禾麦一万顷。城父县水。六月,棣州、德州大水,坏田四千六百余顷。七月,江陵县水。上蔡、汝阳、西平等县水。八月,霸州文安、大城二县滹沱河溢,害稼。河间路水。汾州平遥县水。是岁,河决汴梁原武县。

至治元年六月,霸州大水,浑河溢,被灾者三万余户。七月,蓟州平谷、渔阳二县,顺州邢台、沙河二县,大名魏县,永平义丰县大水。彰德临漳县漳水溢。大都固安州、东安州、宝坻县,真定元氏县,淮安清河、山阳等县水。东平、东昌二路,高唐、曹、濮等州水,害稼,乞里吉思部江水溢。八月,安陆府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雷州海康、遂溪二县海水溢,坏民田四千顷。九月,京山,长寿二县汉水溢。十月,辽阳、肇庆等路水。

二年二月,濮州大水。五月仪封县河溢。闰五月,睢阳县亳社屯大水,六月,奉元漷县,漷州新平、上蔡二县水。八月,庐州六安、舒城二县水。十一月,平江路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三年五月,东安州水,坏民田一千五百余顷。真定武邑县水害稼。六月,大都永清县雨水,损田四百顷。七月氵寇州雨水害稼。九月,漳州、建昌、南康等路水。

泰定元年五月,漷州、固安州水。陇西县大雨水,漂死者五百余家。龙庆路雨水伤稼。六月,益都、济南、般阳、东昌、东平、济宁等路三十有二县。曹、濮、高唐、德州等处十县淫雨,水深丈余,漂没田庐。大同浑源河溢,陈、汾、顺、晋、恩、深六州雨水害稼。真定滹沱河溢,漂民庐舍。陕西大雨,渭水及黑水河溢。损民庐舍。渠州江水溢。七月,真定、河间、保定、广平等路三十有七县大雨水五十余日,害稼。大都路固安州清河溢。顺德路任县漷水溢。奉元朝邑县、曹州楚丘县、开州濮阳县河溢。九月,延安路洛水溢。奉元长安县大雨。沣水溢。濮州馆陶县水。十二月,杭州盐官州海水大溢,坏堤堑,侵城郭,有司以石囤木柜捍之不止。

二年正月,大都宝坻县、肇庆高要县雨水。巩昌路水。闰正月,雄州归信县大水。二月,甘州路大雨水,漂没行帐孳畜。三月,咸平府清、氵寇二河合流,失故道。隳提堰。四月,涿州房山、范阳二县水。岷、洮、文、阶四川雨水。五月,檀州大水,平地深丈有五尺。高邮兴化、江陵公安水。浙西江湖水溢。河溢汴梁,被灾者十有五县。六月,通州三河县大雨,水丈余。冀宁路汾河溢。潼江府绵江、中江水溢入城,深丈余。卫辉汲县、归德宿州大水。济宁路虞城、砀山、单父、丰、沛五县水。七月,睢州河决。八月,霸州、涿州,永清、香河二县大水,伤稼九千五十余顷。九月,开元路三河溢,没民田。坏庐舍。十月,宁夏鸣沙州大雨水。曹州属县水。十月,常德路水。

三年正月,恩州水。二月,归德府河决。六月,大同县大水。汝宁光州水。大昌屯河决。七月,河决郑州,漂没阳武等县民一万六千五百余家。东安、檀、顺、漷四州雨,浑河决,温榆水溢,伤稼。延安路肤施县水。漂民居九十余户。八月,盐官州大风海溢,捍海堤崩,广三十余里,袤二十里,徙居民千二百五十家以避之。真定蠡州,奉元蒲城县,无为州,历阳、含山等县水。九月,平遥县汾水溢。扬州、宁国、建德诸属县水。十一月,崇明州三沙镇海溢,漂民居五百家。十二月,辽东大水。大宁路瑞州大水,坏民田五千五百顷,庐舍八百九十所,溺死者百五十人。

四年正月,盐官州潮水大溢,捍海堤崩二千余步。三月,浑河决。五月,睢州河溢。六月,大都东安、固安、通、顺、蓟、檀、漷七州,永清、良乡等县雨水。七月,上都云州大雨。北山黑水河溢。云安县水。衢州大水。八月,汴梁扶沟、兰阳二县河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余家。济宁虞城县河溢。伤稼。滹沱河溢。崇明州海门县海溢。十二月,夏邑县河溢。汴粱中牟,开封、陈留三县,归德邳、宿二州雨水。

致和元年三月,盐官州海堤崩,遣使祷祀,造浮图二百十六,用西僧法厌之。河决砀山、虞城二县。四月,盐官州海溢,益发军民塞之,宦百囤二十九里。广宁路大水。崇明州海溢。六月,南宁、开元、永平等路水。河间临邑县雨水。益都、济南、般阳、济宁、东平等路三十县,濮、德、泰安等州九县,雨水害稼。七月,广西两江诸州水。

天历元年八月,杭州、嘉兴、平江、湖州、建德、镇江、池州、太平、广德九路水。没民田万四千余顷。

二年六月,大都东安、通、蓟、霸四川,河间靖海县雨水害稼。永平昌国诸屯水。

至顺元年六月,河决大名路长垣、东明二县,没民田五百八十余顷。曹州、高唐等州水。前后武卫屯田水。七月,海潮溢,漂没河间运司盐二万六千七百引。闰七月,平江、嘉兴、湖州、松江三路一州大水,坏民田三万六千六百余顷,被灾者四十万五千五百余户。杭州、常州、庆元、绍兴、镇江、宁国等路,望江、铜陵、长林、宝应、兴化等县水,没民田一万三千五百余顷。大都、保定、大宁、益都展州县水。

二年四月,潞州潞城县大雨水。五月,河间莫亭县、宁夏河渠县、绍庆彭水县及德安屯田水。六月,大都、保安、真定、河间、东昌诸路水。彰德属县漳水决。十月,吴江州大风,太湖水溢,漂民居一千九百七十余家。十二月,深州、晋州水。

三年三月,奉元朝邑县洛水溢。五月,汴梁河水溢。江都、泰兴、云梦、应城等县水。滹沱河决,没河间清州等处屯田。汾州大水。六月,无为州、和州水。九月,莒、沂二州及泰安奉符县、济宁鱼台县,曹州楚邱县。平江、常州、镇江三路皆大水。

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河溢,害稼。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泾河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河南水灾。泉州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七月,潮州大水。

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二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路属县皆水。瑞州路水。三月,山东霖雨,水涌。四月,东平、益都水。五月。镇江路水。宣德府大水。六月,淮水涨,漂山阳县境内民畜房舍。九月,吉安路水。

至元元年,河决汴梁封丘县。

二年五月,南阳邓州大水。六月,泾水溢。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大水。

三年二月,绍兴大水。五月广西贺州大水害稼。六月,卫辉淫雨至七月,丹沁、二河泛涨,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余,漂没人民房舍田禾甚众。民栖于树上,达鲁花赤僧家奴以舟载饭食之,移老弱居城上,日给廪食,月余水方退。汴梁兰阳、尉氏二县,归德府皆河水泛溢。黄州及衢州常山县皆大水。

四年正月,河决曹州,又决汴梁。五月,吉安永丰县大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六月,邵武大水,城市皆洪流,漂沿溪民居殆尽。

五年五月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大水,平地深三丈许,损民居八百家,坏民田二百顷,溺死者八千余人。七月,沂州沂、沐二河暴涨,决堤防,害田稼。邵武光泽县大水。常州宜兴州山水出,高一丈,坏民居。

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县及福州路福宁州皆大水。五月甲子,庆元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平地,溺死人甚众。六月,衢州西安、龙游二县大水。庚戌,处州松阳、龙泉二县积雨,水涨入城中,深丈余,溺死五百余人。遂昌县尤甚,平地三丈余。桃源乡山崩,压溺人民五十三家,死者三百六十余人。秋,河北大水。七月壬子,延平南平县淫雨,水泛涨,溺死百余人,损民居三百余家,坏民田二顷七十余亩。乙卯,奉元路悛屋县河水溢,漂溺居民。八月甲午,卫辉大水,漂民居一千余家。十月,河南府宜阳县大水,漂民居,溺死者众。

至正元年,汴粱钧州大水,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溺死一千六百余人。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大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淹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汉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大水。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漂民后,溺死者甚众。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涑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溢。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复至。

八年正月辛亥,河决,淹济宁路。四月,平江、松江大水。五月庚子,广西山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壬子,宝庆大水。乙卯。钱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数丈余,沿江民皆迁居以避之。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年五月,龙兴瑞州大水。六月乙未,灵州灵石县雨水暴涨,决堰,漂民居甚众。七月,汾州平遥县汾水溢。静江荔浦县大水害稼。

十一年夏,龙兴南昌、新建二县大水。安庆桐城县雨水泛涨。花生、龙源二山崩,冲决县东大河,漂民居四百余家。七月,冀宁跻平晋、文水二县大水,汾河泛溢东西两岸,漂没田禾数百顷。河决归德府永城县,坏黄陵冈岸。静江路大水,决南北二渠。

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溧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衢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七月丁卯,泉州海水日三潮。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民居,溺死三百余人。秋,蓟州大水。

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山东大水。

十七年六月,大雨,漳河溢,广平路皆水。秋,蓟州五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广东惠州、广西贺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圯城墙,漂田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七月,益都路寿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五年秋,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瀍水溢,深四丈许,漂东关居民故百家。秋七月,汾州介休县汾水溢。蓟州四县、卫辉、汴粱钧州俱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者众。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境七百余里亦如之。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黄河清,自孟津东柏谷至汜水县蓼子谷,上下八十余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

元贞元年闰四月,兰州上下三百余里,河清三日。

至正十四年正月甲子朔,汴粱城东汴河冰作五色花草,三月方解。

十九年,郑州黄河清,长数里。

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荥泽二县。黄河清三日。

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县至绛州垣,曲县二百里,河清七日,新安县亦如之。十二月,冀宁路石州河水清,至明年春冰泮始如故。

二十四年夏,卫辉路黄河清。

中统二年五月,西京、宣德陨霜杀禾。

三年五月,宣德、咸宁等路陨霜。八月,河间、平滦等路陨霜害稼。

四年四月,武州陨霜杀麦禾。

至元二年八月,太原陨霜害稼。四月,檀州陨霜。

八年七月,巩昌会、兰等州霜杀稼。

十七年四月,海宁州及益都路陨霜。

二十一年三月,山东陨霜,杀桑蚕尽死,被灾者三万余家。

二十六年七月,济南棣州损霜杀菽。

二十七年七月,大同、平阳、太原陨霜杀禾。十一月,兴、松二州及兴隆路亦如之。

二十九年三月,济南、般阳等路及恩州属县霜杀桑。

元贞二年八月,金、复州陨霜杀禾。

大德五年三月,汤阴县霜杀麦。五月,商州霜杀麦。

六年八月,大同、太原霜杀禾。

七年四月,济南路陨霜杀麦。五月,般阳路陨霜。

八年三月,济阳、滦城二县霜杀桑。八月,太原交城、阳曲、管州、岚州,大同怀仁陨霜杀稼。

九年三月,河间、益都、般阳属县陨霜杀桑。清、莫、沧、献四州霜杀桑一百四十一万七十余本,坏蚕一万二千七百余箔。

十年七月,大同浑源县霜杀禾。八月,绥德州米脂县霜杀禾二百八十顷。

至大元年八月,大同陨霜杀禾。大名路陨霜。

四年七月。大宁等路陨霜。

皇庆二年三月,济宁霜杀桑。

延祐元年三月,东平、般阳等路,泰安、曹、濮等州大雨雪三日,陨霜杀桑。闰三月,济宁、汴梁等路,及陇州、开州、青城、渭源诸县霜杀桑,无蚕。七月,冀宁陨霜杀禾。

四年夏,六盘山陨霜杀禾五百余顷。

五年五月,雄州归信县陨霜。

六年三月,奉元路同州陨霜。七年八月,益津县雨黑霜。

至治二年五月,辽东路陨霜。

三年七月,冀宁曲阳县、大同路大同具、兴和路咸宁县陨霜。八月。袁州宜春县陨霜杀禾。

泰定二年三月,云需府大雪,民饥。

至顺元年二月,京师大霜,昼霿。闰七月,奉元西和州,宁夏应理州、鸣沙州,巩昌静宁、邠、会等州,凤翔麟游,大同山阴,晋宁潞城、隰州等县陨霜杀禾。

三年八月,浑源、云内二州陨霜杀禾。

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结冻如琉璃。

七年八月,卫辉陨霜杀禾。九月三日,温州大雪。

十年春,彰德大寒,近清明节,雨雪三尺,民多冻馁而死。

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钧州大雨彗,密县平地雪深三尺余。

十三年秋,邵武光泽县陨霜杀禾。

二十三年三月,东平路须城、东阿、阳谷三县陨霜杀桑,废蚕事。八月,钧州密县陨霜杀菽。

二十七年三月,彰德大雪,寒甚于冬,民多冻死。五月辛巳,大同陨霜杀麦。秋,冀宁路徐沟、介休二县雨雪。十二月,奉元路咸宁县井水冰。

二十八年四月,李元陨霜杀菽。

中统二年四月。雨雹。

三年五月,顺天、平阳、真定、河南等郡雨雹。

四年七月,燕京昌平县,景州蓚县,上都路兴、松、云三州雨雹害稼。

至元二年八月,彰德、大名、南京、河南、济南、太原等路雨雹。

四年三月,夏津县大雨雹。

五年六月,中山大雨雹。

六年二月,兴国雨雹,大如马首,杀禽兽。七月,西京大同县雨雹。

七年五月,河内县大雨雹。

十五年闰十一月,海州赣榆县雨雹伤稼。

十六年,保定等二十余路雨雹。

十九年八月,雨雹,大如鸡卵。

二十年四月,河南风雷雨雹害稼。五月,安西路风雷雨雹。八月,真定元氏县大风雹,禾尽损。

二十二年七月,冠州雨雹。

二十四年九月,大定、金源、高州、武平、兴中等处雨雹。是岁,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巩昌等路雨雹。

二十五年三月,灵璧、虹县雨雹,如鸡卵,害麦。五月,孟州乌河川雨雹。十二月,灵寿、阳曲、天成等县雨雹。

二十六年夏,平阳、在同、保定等路大雨雹。

二十七年四月,灵寿、元氏二县大风雹。六月,棣州厌次、济阳二县大风雹,伤禾黍菽麦桑枣。

二十九年闰六月,辽阳、沈州、广宁、开元等路雨雹。

三十年六月,易州雨雹。

三十一年四月,即墨县雨雹。五月,密州路诸城、大都路武清雨雹。七月,阳信县雨雹。真定路南宫、新河、易水、涞水等县雨雹。八月,德州德安县大风雨雹。

元贞元年五月。巩昌金州、会州、和州雨雹大,无麦禾。七月,隆兴路雨雹。

元贞二年五月,河中猗氏县雨雹。六月,大同、隆兴咸宁县,顺德邢台县,太原交河、离石、寿阳等县雨雹。七月,太原、怀孟、武陟县雨雹。

大德元年六月,太原崞州雨雹害稼。

二年二月,檀州雨雹。八月,彰德安阳县雨雹。

三年八月,隆兴、平滦、大同、宣德等路雨雹。

四年三月,宣州泾县、台州临海县风雹。五月,同州、平滦、隆兴雹。

五年七月,雨雹。

八年五月,大宁路建州,蔚州灵仙县雨雹。太原、大同、隆兴属县阳曲、天成、怀安、白登风雹害稼。八月,管州、岚州、交城、阳曲、怀仁等县雨雹。

九年六月,晋宁、冀宁、宣德、隆兴、大同等路大雨雹,害稼。

十年四月,郑州管城县风雹,大如鸡卵,积厚五寸。五月,大雨雹。七月,宣德县雨雹。

十一年五月,建州雨雹。

至大元年四月,般阳新城县、济南厌次县、益都高苑县大风雨雹。五月,管城县大雹,深一尺,无麦禾。八月,大宁县雨雹害稼,毙人畜。

二年三月,济阴、定陶等县雨雹。六月,崞州、源州、金城县雨雹、延安神木县大雹一百余里,毙人畜。

三年四月,灵寿、平阴等县雨雹。四年四月,南阳雨雹。闰七月,大同宣宁县雨雹。

皇庆元年四月,大名浚州、彰德安阳县、河南孟津县雨雹。六月,开元路风雹害稼。

二年七月,冀宁平定州雨雹。景州阜县风雹。八月,大同怀仁县雨雹。

延祐元年五月,肤施县大风雹,损稼并伤人畜。六月,宣平,仁寿、白登等县雨雹。

二年五月,大同、宣德等路雹害稼。

三年五月,蓟州雹,深一尺。

五年四月,凤翔府雹伤麦禾。

六年六月,大同雨雹,大如鸡卵。晋阳、西凉、钧州、阳翟、新郑、密等县大雨雹。七月,巩昌陇西县雹害稼。

七年八月,大同路雷风雨雹。

至治元年六月,武州雨雹害稼。永平路大雹,深一尺,害稼。七月,真定、顺德、大同等路雨雹。

二年四月,泾州泾川县雨雹。六月,思州大风雨雹。

三年五月,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大木。十三月,辽阳雨雹。

泰定元年五月,冀宁阳曲县雨雹伤稼。思州龙泉县雨雹伤麦。六月,顺元、太平军、定西州、宣德府、巩昌县及八番等处雨雹。七月,龙庆路雨雹,大如鸡卵,平地深三尺余。八月,大同白登县雨雹。十二月,延安路雹。

二年四月,奉元白水县雨雹。五月,洮州路可当县、临洮府狄道县雨雹。六月,兴州、鄜州、静宁州及成纪、通渭、白水、肤施、安塞等县雨雹。七月,檀州,延安鄜州、绥德、巩昌等路,八月,大都路檀州、巩昌府静宁县、延安州路安塞县,九月,檀州,并雨雹。

三年六月,巩昌路大雨雹。中山府安喜县、乾州永寿县雨雹。七月,完州,房山、宝坻、玉田等县大风雹,折木伤稼。八月,龙庆州雨雹一尺,大风损稼。

四年五月,常州、淮安二路,宁海州大雨雹。六月,中山雨雹。七月彰德汤阴县,冀宁定襄县,大同武、应州雨雹害稼。

致和元年四月,浚州、泾州大雹伤麦禾。五月,冀宁阳曲县、威州井陉县雨雹。六月,泾川、汤阴等县大雨雹。大宁、永平属县雨雹。

天历二年七月,大宁惠州雨雹。八月,冀宁阳曲县大亩,如鸡卵,害稼。

三年七月,顺州、东安州及平棘、肥乡、曲阳、行唐等县风雹害稼。开元路雨雹。

至顺二年七月,冀宁路雨雹。十二月,冀宁清源县雨雹。是年,黄梅县雨雹。

三年五月。甘州雨雹。

元统元年三月戊子,绍兴萧山县大风雨雹。拔木仆屋,杀麻麦,毙伤人民。

二年二月甲子,塞北东凉亭雨雹。

后至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

二年八月甲戌朔,高邮宝应县大雨雹。是时,淮浙皆旱,唯本县濒河田禾可刈、悉为雹所害,凡田之旱者,无一雹及之。四年四月癸巳。清州八里塘雨雹,大过于拳,其状有如龟者,有如小儿形者,有如狮象者,有如环槊者,或椭如卵,或圆如弹,玲珑有窍,色白而坚,长老云:“大者固常见之,未有形状若是者。”

至正二年五月,东平路东阿县雨雹,大者如马首。

三年六月,东平阳谷县雨雹。

六年二月辛未,兴国路雨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畜甚众。五月辛卯,绛州雨雹,大者二尺余。

八年四月庚辰,钧州密县雨雹,大如鸡子,伤麦禾。龙兴奉新县大雨雹,伤禾折木。八月己卯,益都临淄县雨雹,大如杯盂,野无青草,赤地如赭。

九年二月,龙兴大雨雹。

十年五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十一年四乙已,彰德雨雹,大如斧,时麦熟将刈,顷刻亡失,田畴坚如筑场,无秸粒遗留,其地广三十里,长百余里,树木皆如斧所劈,伤行人、毙禽畜甚众。五月癸丑,文水县雨雹。

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县雨雹伤麦禾及桑。

十四年六月。蓟州雨雹。

十七年四月,济南大风雨雹。八月,庆阳镇原州大雨雹。

十九年四月,莒州蒙阴县雨雹。五月,通州及益都临朐县雨雹害稼。

二十年五月,蓟州遵化县雨雹终日。

二十一年五月,东平雨雹害稼。

二十二年八月,南雄雨它如桃李实。

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县雨雹,大如鸡子,损豆麦。七月,京师及隰州永和县大雨雹害稼。

二十五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雨雹,大如拳,小如鸡子,二麦不登。

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永州城中昼晦,鸡栖于埘,人举灯而食,既而大雨雹。逾时方明。五月,益都大雷雨雹。七月,冀宁徐沟县大风雨雹。拔木害稼。

二十八年六月,庆阳府雨雹,大如盂,小者如弹丸,平地厚尺余,杀苗稼,毙禽兽。

太祖五年冬,大雷。

至顺三年五月己巳,天鼓鸣于西北。

至正三年秋,兴国路永兴县雷,击死粮房帖书尹章于县治。

七年五且庚戌,台州路黄岩州海滨无云而雷。冬,卫辉路天鼓鸣。

十年六月戊申,广西临桂县无云而雷,震死邑民瘳广达。十二月庚子,汾州孝义县雷雨。

十一年十二月,台州大雨震雷。

十二年三月丙午,宁国路无云而雷。

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师无云而雷,少顷有火坠于东南。怀庆路河内县及河南府天鼓鸣于东北。是日,怀庆之修武、潞州之渡垣县皆无云而雷,声震天地。是月,汾州雷雨。

十四年十二月,孝义县雷雨。

十九年二月,台州大雷电。

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温州乐清县雷。

二十二年十月,大雨雷电。

二十四年,雷击延春阁西脊。

二十七年乙未夜,晋宁路绛州天鼓鸣空中,如闻战斗之声。十月,奉元路雷电。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师大雨,有鱼随雨而落,长尺许,人取而食之。

至元二十年,有苍龙见卫辉农家。

后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汀州长汀县蛟出,大雨骤至,平地涌水,深三丈余,漂没民居八百余家,坏田二百余顷。

至正十五年七月,嘉兴城东,白龙见,烈风暴雨。

十七年六月癸酉,温州有龙斗于乐清江中,飓风大作,所至有光如球,死者万余人。八月癸丑,祥符县西北有青白二龙见,若相斗之势,良久而散。

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广西贵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长四尺许,军民聚观杀之。

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黄龙见于咸宁井中。

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寝殿新鹙井成,有龙自井而出,光焰烁人,宫人震慑仆地。又宫墙外长庆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内大槐树有龙缠绕其上,良久飞去,树皮皆剥。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中统二年九月,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产三男。

至元元年,黄冈民妇生男狗头。

二年正月,武城具王甲委崔,一产三男。

八年,昌黎县民生子,中夜有光,或以为非常。帝曰:“何幸生一好人,毋嫉也。”

十年八月,甲寅,凤翔宝鸡县刘铁牛妻,一产三男。

二十年二月,高州张丑妻李氏,一产四子,三男一女。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

二十二年四月,江陵县民张二妻,一产三男。

二十八年九月,襄阳南漳县民李氏妻黄,一产三子。

大德元年五月,遂宁州军户任福妻,一产三男。十一月,辽阳打雁孛兰奚户那怀妻和里迷。一产四男。

四年,宝应县民孙奕妻朱氏,一产三男。

十年正月,江州湖口县赵丙妻甘氏,一产四男。

泰定元年十月乙卯,秦州成纪县赵思直妻张氏,一产三子。

致和元年三月壬辰,太平当涂县杨太妻吴氏,一产三子。

至元元年正月,云南妇人一产三男。又广西师宗州□生妻适和,一产三男。汴梁祥符县市中一乞丐妇人,忽生髭须。

二年四月,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狗头人身,即死。

至正九年四月,枣阳民张氏妇,生男,甫及周岁,长四尺许,容貌异常,皤腹臃肿,见人辄嬉笑,如世俗所画布袋和尚云。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民王马驹妻赵氏,一产三男。六月,亳家务李润妻张氏,一产三男。

至正三年秋,建宁浦城县民豕生豚,二层八足。

十一年,镇江民家豕生豚,如象形。

十二年,江宁陆氏家一猪生十四豚,内一豚,人首豕身。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民家膊豕生豚,一首二身八蹄二尾。又海盐赵氏宰猪,小肠忽如蛇,宛延而走,及里许方止。

至元七年四月壬午,檀州雨黑霜。

元贞二年,处州天雨米,黑色。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黑霜。

延祐七年八月,益津路雨黑霜。

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

十一年十月,天雨黑子于饶州,衢州亦如之。十二月,建宁浦城雨黑子。

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黑气亘天。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气环绕郡城。

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

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志十一

《洪范》曰:“火曰炎上”。失炎上之性,时则有火灾、草妖、羽虫之孽、羊祸。其征恒燠,其色赤,是为赤眚赤祥。

定宗三年戊申,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

至元十一年十二月,淮西正阳火,庐舍、铠仗悉毁。十八年二月,扬州火。

元贞二年,杭州火,燔七百七十家。

大德八年五月,杭州火,燔四百家。九年三月,宜黄、兴国之大冶等县火。十年十一月,武昌路火。延祐元年二月,真州扬子县火。三年八月,重庆路火,郡舍十焚八九。六年四月,扬州火,燔官民庐舍一万三千三百余区。

至治二年四月,扬州、真州火。十二月,杭州火。三年五月,奉元路行宫正殿火。上利利用监库火。九月,扬州江都县火,燔四百七十余家。

泰定元年五月,江西袁州火,燔五百余家。二年六月,龙兴路宁州高市火,燔五百余家。七月,龙兴奉新州、辰州辰溪县火。八月,杭州火,燔四百七十余家。四年八月,龙兴路火。十二月,杭州火。燔六百七十家。

天历二年三月,四川绍庆彭水县火。四月,重庆路火,延二百四十余家。七月,武昌路江夏县火,延四百家。十二月,江夏县火,燔四百余家。三年四月,河内诸县火。

至顺元年五月丁酉,杭州火,池州火。

元统元年六月甲申,杭州火。

至正元年四月辛卯,台州火。乙未,杭州火,燔官舍民居公廨寺观凡一万五千七百余间,死者七十有四人。二年四月,杭州又火。六年八月己巳,延平路火,燔官舍民居八百货科区,死者五人。十年,兴国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灾不绝,日数十起。二十年,惠州路城中火灾屡见。二十三年正月乙卯夜,广西贵州火,同知州事韩贴木不花、判官高万章及家人九口俱死焉,居民死者三百余人,牛五十头,马九匹、公署仓库案牍焚烧皆尽。二十八年二月癸卯,京师武器库灾。己巳,陕西有飞火自华山下流入张良弼营中,焚兵库器仗。六月甲寅,大都大圣寿万安寺灾。是日未时,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东鳌鱼口火焰出,佛身上亦火起。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唯东西二影堂神主及宝玩器物得免,余皆焚毁。

至元二年八月丙寅,济南邹平县进芝一本。八年八月癸酉,益都济州进芝二本。是年,武安文庙大成殿产芝,九茎金色,叩之有金玉声。十五年四月,济南历城县进芝。十九年六月,芝生眉州青神县景德寺。二十二年十月,长葛、郾城各产芝草。二十三年四月丁未,江东宣慰司进芝一本。十月,济宁进芝二本。二十六年三月癸未,东流县献芝。四月,池州贵池县民王逸进紫芝十二本。六月,汲县民朱良进紫芝。二十八年三月,芝生钧州阳翟县。二十九年六月,芝生贺州。

大德五年十二月,兴元西乡县进芝一本,色如珊瑚。六年正月,济南邹平县进芝一本,五枝五叶,色皆赤。

至大四年八月,芝生国学大成殿。

延祐二年三月,芝生大成殿。五年七月,芝生大成殿。

后至元元年十二月,芝草生于荆门州当阳县覆船山,一本五干,高尺有二寸,一本二干,高五寸有半,干皆两歧;二本相依附,扶疏瑰奇,如珊瑚枝,其高者结为华盖庆云之状。五年十二月,芝草生于中书工部之屋梁,一本七干。

至正六年夏,西湖书院生瑞草。

至元十一年十月,衢州东北雨米如黍。十一月,建宁浦城县雨黑子如稗实。邵武大雨震电,雨黑黍如芦穄。信州雨黑黍。鄱阳县雨菽豆,郡邑多有饥民,皆取而食之。十六年六月,彰德路苇叶顺次倚叠而生,自编成若旗帜,上尖叶聚粘如枪。民谣云:“苇生成旗,民皆流离。苇生成枪,杀伐遭殃。”又有百黍自生成文,红秸黑字,其上节云:天下太平”,其下节云“天下刀兵”。十八年,处州山谷中,小竹结实如小麦,饥民采食之。二十一年,明州象山县竹穗生实,如小米,可食。

至正十一年,广西庆远府有异鸟飞见于述昆乡,飞鸟千百随之,盖凤凰云。其一飞去,其一留止者为獞人射死,首长尺许,毛羽五色,有藏之以献于帅府者,久而其色鲜明如生云。五月,兴国有大鸟百余,飞至郡西白朗山颠,状如人立,去而复至者数次。十九年,京师鸱号鸟夜鸣达旦,连月乃止。有杜鹃啼于城中,居庸关亦如之。二十三年,野鸽巢兴圣宫,数年蕃息数千,驱之不去。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莱州招远县大社里黑风大起,有大鸟自南飞至,其色苍白,展翅如席,状类鹤,俄顷飞去,遗下粟黍稻麦黄黑豆荞麦于张家屋上,约数升许。是岁大稔。至元十五年四月,济南无棣县献白雉。

中统二年正月辛未,御帐殿受朝贺,是夜东北有赤气照人,大如席。

元统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雨血。众官晨集,忽闻燔柴烟气,既而黑雾四塞,咫尺不辨,腥秽逼人,逾时方息。及行礼毕,日过午,骤雨随至,沾洒垩墙及裳衣皆赤。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京师雨红沙,昼晦。

至正五年四月,镇江丹阳县雨红雾,草木叶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红色。十三年三月丙戌,彰德路西南,有火自天而下,如在城外,觅之无有。十二月庚戌,京城有火见于东南。潞州襄垣县有火坠于东南。十四年,卫辉路有天光见于西方。十二月辛卯,绛州有红气起自北方,蔽天几半,移时方散。十五年春,蓟州雨血。十八年三月辛丑夜,大同路有黑气蔽于西方,声如雷然。俄顷,有云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见火光,以物触地,辄以火起。至夜半,空中如有兵戈相击之声。二十一年七月己巳,冀宁路忻州西北,有赤气蔽空如血,逾时方散。八月壬午,棣州夜半有赤风亘天,起西北至于东北。癸未,彰德西北,夜有红气亘天,起西北至于东北。癸未,彰德西北,夜有红气亘天,至明方息。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气蔽天,直过天庭,自东而西,移时方散,如是者三。十月癸巳昧爽,绛州有红气见于北方,如火。二十三年三月壬戊,大同路夜有赤气亘天,中侵北斗。六月丁巳,绛州日暮有红光见于北方,如火,中有黑气相杂,又有白虹二,直冲北斗,逾时方散。庚申,晋宁路北方,日暮天赤,中有白气如虹者三,一贯北斗,一贯北极,一贯天横,至夜分方灭。八月丙辰,忻州东北,夜有赤气亘天,中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而行,逾时方散。十月丙申朔,大名路向青、齐一方,有赤气照耀千里。二十四年九月癸酉,冀宁平晋县西北方,至夜天红半壁,有顷,从东而散。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宁寺塔忽变红色,自顶至踵,表里透彻,如煅铁初出于炉,顶上有光焰迸发,自二更至五更乃止。癸卯、甲辰亦如之。先是,河北有童谣云:“塔见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七月癸酉,京师赤气满天,如火照人,自寅至辰,气焰方息。《洪范》曰:“木曰曲直。”失曲直之性,时则有木冰、木妖、狂人鼠孽,时则有鸡祸。其征恒雨,其色青,是为青眚青祥。

至元三十年正月,雨木冰三日。

大德七年十一月辛酉,木冰。

至顺二年十一月丁巳,雨木冰。十二月癸亥,雨木冰。

后至元五年十一月癸酉,瑞州路新昌州雨木冰,至明年二月壬寅,冰始解。

至正四年正月,汴梁路郑州尉氏、洧川、河阴三县及龙兴靖安县雨木冰。十一月,东平雨木冰。十二年九月壬午,冀宁保德州雨木冰。十四年冬,龙兴雨木冰。二十五年二月辛亥,汴梁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花卉,百态具备,羽幢珠葆,弥望不绝,凡五日始解。

至元十九年,处州丽水县樟树生梨,可食。

元贞元年,太平路鞠湖县进榆木,有文曰“天下太平年”。

后至元三年夏,上都、大都桑果叶皆有黄色龙文。

九年秋,奉元桃杏实。十一年夏,松江普照寺敝帚开花。嘉兴儒学阍人陶氏,磨上木肘发青条,开白花。又吴江分湖里,柳树枯桩生长条如苇。进贤县瑞竹生。十二年五月,汴梁祥符县椿树结实如木瓜。十六年七月,彰德李树结实如小黄瓜。民谣云:“李生黄瓜,民皆无家。”二十一年,明州松树结实,其大有盈尺者。八月,汴梁祥符县邑中树木,一夕皆有湿泥涂之。

宪宗七年九月,霖雨连月。九年夏四月,大雷雨,凡二十日。

至元七年八月,保定路霖雨害稼。九年六月丁亥,京师大雨。十年,霖雨害稼。十二月,河间霖雨。二十三年九月乙丑朔,雨坏太庙。二十四年六月,霸州益津县霖雨伤稼。九月,太原、河间、河南等路霖雨害稼。二十五年五月,汴梁大霖雨。六月,睢阳霖雨。七月,保定路霸、漷二州淫雨害稼。八月,嘉祥、鱼台、金乡三县淫雨。九月,莫、献二州淫雨。保定路淫雨。二十六年六月,济宁、东平、汴梁、济南、顺德、真定路,滨、棣州霖雨害稼。七月辛己,雨坏都城。八月,大都路霖雨。九月,昌国亦如之。二十七年二月,晋陵、无锡二县霖雨。四月,芍陂屯田霖雨。七月,终南屯田霖雨,江西淫雨。二十八年八月,大名、清河、南乐诸县霖雨为灾。九月,河间淫雨。

元贞二年八月,宁海州霖雨。

大德二年七月,大雨。五年八月平滦路霖雨。是年,峡州、随州、安陵、荆门、泰州、光州、扬州、滁州、高邮、安丰霖雨。六年五月,归德、徐州、邳州、睢宁县雨五十日。十月,济南、滨、棣、泰安、高唐州霖雨害稼。七年,浙西淫雨。八年五月,大名、滑、浚、德州、齐河霖雨。六月丁酉,汴梁祥符、开封、陈州霖雨。九年六月,潼川霖雨。十年六月,景州霖雨。十一年九月,襄阳霖雨。

至大二年德州霖雨害稼。四年七月,河间、顺德、大名、彰德、广平等路,德、濮、恩、通等州及冀宁祁县霖雨害稼。

皇庆元年,龙兴路新建县雨害稼。

延祐元年五月,武陵县霖雨。二年七月,潭州、金州、永州、茶陵霖雨。四年四月,辽阳盖州雨水害稼。六年七月,霸州文成县雨害稼。七年五月,汝宁府霖雨。

至治元年,江州、赣州淫雨。二年闰五月,安丰路雨伤稼。三年五月,大名魏县淫雨。保定定兴县,济南无棣、厌次县,济宁砀山县,河间齐东县霖雨害稼。

泰定元年七月,真定、广平、庐州十一路雨伤稼。德州、曹州淫雨。八月,汴梁考城、仪封,济南沾化、利津等县霖雨,损禾稼。二年五月,浙西诸路霖雨。六月,奉元、卫辉路及永平屯田雨伤稼。九月,汉中道文州霖雨。三年十一月,广宁路霖雨伤稼。四年十月,大都路霖雨。是年,开封霖雨。

至顺二年九月,湖州安吉县霖雨。三年六月,京师霖雨。

元统二年三月,山东霖雨。

至元元年六月,大霖雨。二年五月乙卯,南阳邓州大霖雨,自是日至于六月甲申乃止。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三年六月辛巳,卫辉路淫雨。四年六月邵武路大雨。

至正二年秋,彰德路霖雨。三年四月至七月,汴梁路荧泽县,钧州新郑、密县霖雨害稼。四年夏,汴梁蔺阳县,许州长葛、郾城、襄城,睢州,归德府亳州之鹿邑,济宁之虞城淫雨害蚕麦,禾皆不登。八月,益都霖雨,饥民有相食者。五年夏秋,汴梁祥符、尉氏、洧川,郑州、钧州、亳州久雨害稼,二麦禾豆俱不登。河间路淫雨,妨害盐课。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都城崩圯。钧州新郑县淫雨害麦。九年七月,高唐州大霖雨,坏官署民居。归德府淫雨浃十旬。十年二月,彰德路大雨害麦。二十年七月,益都高苑县、陕州黾池县大雨害稼。二十三年七月,怀庆路河内、修武、武陟三县及孟州淫雨害稼。二十四年秋,密州安丘县大雨。二十五年秋,密州安丘县,丘潞,汴梁许州及钧州之密县淫雨害稼。二十七年秋,彰德路淫雨。

至正六年八月,龙兴进贤县甘露降。二十年十月,国子学大成殿松柏树有甘露降其上。

至正十年春,丽正门楼斗壝内,有人伏其中不知何自而至,远近聚观之。门尉以白留守,达于都堂,上闻,有旨令取付法司鞠问。但云蓟州人。问其姓名,诘其所从来,皆惘若无知,唯妄言祸福而已。乃以不应之罪笞之,忽不知所在。

至元二十二年六月。马湖田鼠食稼。大德二年二月,沙州鼠伤稼。至正二十年八月,庆阳,延安,宁、安等州野鼠食稼,初由鹑卵化生,既成牝牡,生育日滋,百亩之田,一夕俱尽。二十六年,泗州濒淮两岸,有灰黑色鼠,暮夜出穴,成群覆地食禾。

至正十七年三月,上海李胜家伏鸡七雏,一雏作牝鸡鼓翼长鸣。十八年正月,钱塘卢子明伏鸡一雏,有四足。二十二年,龙泉县一鸡二形,能鸣能伏。二十五年,瑞安县郑氏家有雄鸡生子。

《洪范》曰:“金日从革”。失从革之性,时则有金石之妖、诗妖、毛虫之孽。其征恒旸,其色白,是为白眚白祥。

大德二年六月,抚州崇仁县辛陂村有星陨于地,为绿色员石,邑人张椿以状闻。

泰定四年八月,天全道山崩,飞石击人,中者辄死。

至正十年正月甲戌,棣州白昼空中有声,自西北而来,距州二十里陨于地,化为石,其色黑。微有金星散布其上。有司以进,遂藏之司天监。十一月冬至夜,陕西耀州有星坠于西原,光耀烛地,声如雷呜者三,化为石,形如斧,一面如铁,一面如锡,削之有屑,击之有声。十六年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县有星如火,自东南流,尾如曳,彗,坠入于地,化为石,青黑光莹,状如狗头,其断处类新割者。有司以进,太史验视云:“天狗也。”命藏于库。十九年四月己丑,建宁路瓯宁县有星坠于营山前,其声如雷,化为石。二十三年六月庚戌,益都临朐县龙山有星坠入于地,掘之深五尺,得石如砖,褐色,上有星如银,破碎不完。

至元元年,龙兴靖安县山石迸裂,涌水,人多死者。十年三月。庆元奉化州南山石裂,其碎而大者,有山川、人物、禽鸟、草木之文。二十七年六月丁卯,沂州东苍山有巨百,大如屋,崩裂坠地,声震如雷。七月丙戌,广西灵川县临江石崖崩。

庶征之恒肠,刘向以为春秋大旱也。

太宗十年八月,旱。

定宗三年,大旱。

中统元年八月,泽州、潞州旱。三年五月,滨、棣二州旱。四年八月,真定路及洺、磁等州,彰德旱。十一月,东平、大名等路旱。

至元元年二月,东平、太原、平阳旱,分命西僧祷雨。二年,西京、北京、益都、真定、东平、顺德、河间、徐、邳、宿旱。三年夏,黄州京北鹰朔旱。四年,顺天束鹿旱。五年,京兆大旱。六月,真定等路旱。七年三月,益都、登、莱旱。七月,山东、南京旱。八年四月。蔚州灵仙、广灵二县旱。九年六月,高丽旱。十二年,太原等路旱。十三年十二月,平阳路旱。十五年,奉圣州及彰德等路旱。十六年七月,赵州旱。十八年二月,辽阳、广宁、北京大定县旱。十九年八月,真定以南旱。二十二年五月,广平、汴粱、钧州、郑州、怀孟、濮州、东昌、广平、平阳、彰德、卫辉旱。二十三年五月汴粱旱。京畿旱。二十四年春,平阳旱,二麦枯死。二十五年,东平路须城等六县,安西路商、耀、乾、华等十六州旱。二十六年,绛州大旱。二十七年,真定、平山、枣强三县旱,二十八年二月,山东棣州旱。

元贞元年六月,环州、葭州及咸宁、伏羌、通渭等县旱。七月,太原、安丰及河间肃宁、乐寿二县旱。九月,泗州、贺州旱。二年七月,大名开州、怀州武陟县、河间肃,宁县旱。九,莫、献州旱。十月化州旱。十二月,辽东、开元二路及河南芍陂旱。

大德元年六月,汴梁、南阳大旱。七月,怀州武陟县旱。八月扬州、淮安、宁海州、真定、顺德、河间旱。九月,镇江丹阳、金坛二县旱。十一月,常州路宜兴州旱。十二月,平阳曲沃县旱。二年二月,浙西嘉兴、江阴,江东池州、建康、溧阳旱。五月,卫辉、顺德、平滦等路旱,三年五月,荆湖诸路及桂阳、宝庆、兴国三路旱。九月,大都、扬州、淮安旱。十月,扬、庐、随、黄等州旱。四年三月,宁国、太平旱。五月,扬州、南阳、顺德、东昌、归德、汝宁、徐、濠等州旱。平棘、白马二县旱。五年六月,汴粱、南阳、卫辉、大名等路旱。九月,江陵旱。六年正月,陕西旱。七年,台州诸路旱。八年六月,风翔扶风、歧山、宝鸡三县旱。九年五月,道州旱。七月,晋州饶阳县,汉阳汉川县旱。八月,象州、融州、柳州肛县旱。十年五月,京畿旱。安西春夏大旱,二麦枯死。十一年,台州自夏不雨,至秋九月。

至大元年二月,汝宁、归德旱。五月,渭源县旱。三年夏,广平亢旱。四年六月,河间、陕西诸路旱。

皇庆元年六月,滨、棣、德三州及蒲台等县旱。二年九月,京畿大旱。

延祐二年春,檀、蓟、濠三州旱。夏,巩昌兰州旱。济宁、益都旱。四年四月,德安府旱。五年六月,荆州旱。七月,真定,河间、广平、中山大旱。七年六月,黄、蕲二路及荆门州旱。九月,沈阳旱。

至治元年四月,袁州、建昌及广德路旱。五月,高邮州旱。六月,大同路、临江路旱。二年二月,扬州、淮安路旱。十一月,岷州旱。三年夏,土番岷州、顺德、真定、冀宁大旱。

泰定元年三月,临洮狄道,石州、离石、宁乡旱。六月,景、清、沧、莫等州,临汾、泾川、灵台、寿春、六合等县旱。九月,建昌路旱。十二月,两浙及江东诸路旱。二年三月,荆门州旱。五月,潭州、茶陵州、兴国永兴县旱。七月,随州、息州阜,三年五月,庐州、郁林州旱。燕南、河南州县十有四亢阳不雨。七月,关中,大名、永平、奉元诸路旱。九月,南思州旱。十一月,怀庆、修武路旱,四年五月,奉元醴泉、顺德唐山、邠州淳化等县旱。五月大都、南阳、汝宁、庐州等路旱。六月,潞、霍、绥德三州旱。七月,江南、延安诸路旱。八月,真定、晋宁、延安、河南及藤州旱。十月,龙兴路旱,十一月,永平路旱,十二月,大都、保定、真定、东平、济南、怀庆等路旱。

致和元年二月。广平、彰德等路旱,五月,泾州旱。六月,江陵路旱。

天历元年八月,陕西大旱,人相食,二年夏,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四州四十一县旱。峡州二县旱。七月,大都之东安、蓟州、永清、益津诸县旱。八月浙西湖州,江东池州,饶州旱。十二月,冀宁路旱。

至顺元年七月,肇州、兴州、东胜州及榆次、滏阳等十三县旱。十月,武昌,湖广常德、潭州诸路旱。十一月,冠州、庐州。江西龙兴、南康、抚、瑞、袁、吉、饶州及大名、真定、河间诸路旱。二年三月,浙西旱。四月,霍、隰、石三州,阜城、平地二县旱。八月,黄州旱。三年八月,真定路,冀宁咱之阳曲、河曲二县及荆门州、河南府之洛阳县旱。四年夏,绍兴旱。淮东、西亦旱。

元统元年夏,绍兴旱。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淮东、淮西皆旱。二年三月,潮广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四月,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秋,南康旱。

至元元年三月,益都路旱。夏,河南及邵武大旱。二年,蕲州、黄州,浙东衢州、婺州、绍兴,江东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陕西皆旱。是年四用,黄州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未几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六年夏,大宁、广宁、辽田、开元、沈阳、懿州旱。广东南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于五月,种不入土。

至正二年,彰德、大同二路及冀宁平晋、榆次、徐沟县,汾州孝义县,沂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秋,卫辉大旱。三年秋,兴国大旱。四年,福州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八月。兴化、邵武、镇江及湖南之桂阳皆旱。五年,曹州禹城县大旱。夏,胶州高密县旱。六年,镇江及庆元奉化州旱。七年,杯庆、卫辉,河东及凤翔之岐山,汴粱之祥符,河南之孟津,皆大旱。八年三月,益都临淄县大旱。五月,四川旱。十年夏秋,彰德旱。十一年,镇江旱。十二年,蕲州、贵州大旱,人相食。淅东绍兴旱。台州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十三年,蕲州、黄州及浙东庆元、衢州、婺州,江东饶州,江西龙兴、瑞州、建昌、吉安、广东南雄,湖南永平、桂田,皆大旱。十四年,怀庆河内县,孟州,汴梁祥符县,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宝庆,广西梧州,皆大旱。样符旱魃再见。泉州种不入土,人相食。十五年,卫辉大旱。十六年。婺州、处州皆大旱。十八年春,蓟州旱。莒州、滨州、般阳滋州县、霍州、鄜州、凤翔。岐山县,春夏皆大旱。莒州家人自相食。岐山人相食。十九年,晋宁、凤翔,广西梧州、象州,皆大旱,二十年,通州旱,汾州介休县自四月至秋不雨。广西宾州大旱,自闰五不雨至于八月。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孟津、偃师三县大旱,人相食。二十三年。山东济南,广西贺州皆大旱。

后至元五年八月,东师童谣云:“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至正五年,淮楚间童谣云:“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十年,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双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十五年,京师童谣云:“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十六年正月,松江民谣曰:“满城多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点。”

太宗九年,左翼部讹言括民女。至元十一年四月,诛西京讹言惑众者。后至元三年,郡邑皆相传朝廷欲括童男女,于是市井乡里竞相嫁娶,仓卒成婚,贫富长幼多不行其宜者,此民讹言也。

元贞三年正月,海州牟平县获白鹿于圣水山以献。至正十年,彰德境内狼狈为害,夜如人形,入人家哭,就人杯抱中取小儿食之。二十三年正月,福州连江县有虎入于县治。二十四年七月,福州白昼获虎于城西。二十九年正月,上都有狐数头入行殿,直至御殿下。

皇庆二年八月,皇梅县天雨毛。元统二年六月彰德雨白毛,俗呼云:“老君髯”。民谣曰:“天雨牦。事不齐。”至元三年三月,彰德雨毛,如绵而绿,俗呼云“菩萨绵。”民谣云:“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六年七月,延安路鄜州雨白毛,如马鬃,所属邑亦如之。至正十三年四月,冀宁榆次县雨白毛,如马鬃。七月泉州如雨白丝。十八年五月,益都雨白牦。十九年三月,遵化路连日雨牦。八月,安仁县怪物见空中,白色,头黑,尾锐。二十五年五月甲子,京师雨牦,长尺许,如马鬃。二十七年五月,益都雨白牦。

至元二十四年七月癸丑,日军连环,白虹贯之。至大元年七月,流星起句陈,化为白气,员如车轮,至贯索始灭。皇庆元年六月丁卯,天雨毛。延佑元年二月己亥,白晕亘天。连环贯日。至顺三年五月丁酉。白虹并日出,其长竟天。后至元四年八月丁丑,京师白虹亘天。至正二十二年。京师有白气如小索,起危宿,长五百丈,扫太微。二十四年六月癸卯,冀宁路保德州三星昼见,有白气横突其中。二十六年三月丁亥,白虹五道亘天,其第三道贯日。又气横贯东南,良久乃灭,二十七年五月,大名路有白气二道。二十八年闰七月乙丑,冀宁文水县有白虹贯日,自东北直绕西南,云影中似日非日,如镜者三色青白,逾时方散。

至正二十一年,昆明县生赤小犬,色如火,群吠遍野。二十八年,上海金寿家堆犬生小狗八,其一嘴爪红如鲜血。

志十二

《洪范》曰:“土爰稼穑。”失土之性,稼穑不成,时则有饥馑,为地震山崩,天雨土,花妖虫孽牛祸。其征恒风,其色黄,是为黄眚黄祥。

中统元年五月,泽州饥。二年六月,塔察儿部饥。七月,桓州饥。三年五月,甘州饥。闰九月,济南路饥。

至元二年四月,辽东饥。五年九月,益都讥。六年十一月,济南及固安、高唐二州饥。七年五月,东京饥。七月,山东淄、莱等州饥。

八年正月,西京、益都饥。九年四月,京师饥。七月,水达达部饥。十七年三月,高邮州饥。十八年二月,浙东饥。四月,通、泰、崇明等州饥。十九年九月,真定路饥。民流徙鄂州。二十三年七月,宣宁县饥。二十四年九月,平滦路饥。十二月,平江、嘉兴路,湖、秀二州饥。二十五年四月,浦台县饥。十一月,兀良合部饥。二十六年二月,合木里部饥。三月,安西、甘州等路饥。四月,辽阳路饥。闰十月,武平路饥,檀州饥。十二月,蠡州饥。河间、保定二路饥。二十七年二月,开元路宁远等县饥。四月,浙东婺州饥。河间任丘、保定定兴二县饥。九月,河东山西道饥。二十八年三月,真定、河间、保定、平滦、太原、平阳等路饥。杭州、平江、镇江、广德、太平、徽州饥。九月,武平路饥。十二月,洪宽女直部饥。大都饥。二十九年正月,清州、兴州饥。三月,大宁之龙山县、里州之和中县饥。东安、固安、蓟、棣四州饥。三月,咸宁、昌州饥。闰六月,南阳、怀孟、卫辉等府路饥。三十年十月。京师饥。

元贞二年四月,平阳绛州、太原阳曲、台州黄岩饥。

大德元年六月,广德路饥。七月,宁海州文登、牟平等县饥。三年八月,扬州、淮安筹路饥。四年二月,湖北饥。三月,宁国、太平二路饥。九月,建康、常州、江陵等路饥。六年五月,福州饥。六月,杭州、嘉兴、湖州、广德、宁国、饶州、太平、绍兴、庆元、婺州等路饥。大同路饥。七月,建康路饥。十一月,保定路饥。七年二月,真定路饥。五月,太原、龙兴、南康、袁州,瑞州、抚州等路,高唐、南丰等州饥。六月,浙西饥。七月,常德路饥。八年六月,乌撒、乌蒙、忙部、东川等路饥。九年三月,常宁州饥。五月,宝庆路饥。八月,扬州饥。十年三月,济州任城饥。四月,汉阳、淮安、道州、柳州饥。七月,黄州、沅州、永州饥。八月,成都饥。十一月,扬州、辰州饥。十二月,山东饥。

至大元年二月,益都,般阳、济宁、济南、东平、泰安大饥。六月,山东、河南、江淮等路大饥。二年七月,徐州、邳州饥。

皇庆元年六月,巩昌、河州路饥。二年三月,晋宁、大同、东川、巩昌、甘肃等路饥。四月,真定、保定、河间等路饥。五月,顺德、冀宁二路饥。六月,上都饥。

延佑元年六月,衡州饥。七月,台州饥。十二月,归德、汝宁、沔阳、安丰等府路饥。二年正月晋宁、宣德、怀孟、卫辉、益都、般阳等路饥。汉阳路饥。三年二月,河间、济南滨、棣等处饥。四月,辽阳盖州及南丰州饥。五月,宝庆、桂阳、澧州、潭州、永州、道州、袁州饥。四年正月,汴粱饥。五年四月,上都及辽阳饥。六年八月,山东济宁饥。七年四月,上都,济南蒙古军饥。五月,大同、云内、丰州、东胜州饥。沈阳路饥。八月,广东新州新兴县饥。

至治元年正月,蕲州蕲水县饥。二月,河南汴梁、归德、安丰等路饥。是春,般阳饥。五月,胶、濮、二州饥。七月南恩、新州饥。十一月,巩昌成州饥。十二月,庆远、真定二路饥。二年三月,河南、淮东、淮西诸路饥。延安延长、宜川二县饥。奉元路饥。四月,东昌、霸州饥。九月,临安河西县饥。三年二月,京师饥。三月,平江嘉定州饥。崇明、黄岩二州饥。十一月,镇江丹徒、沅州黔阳县饥。十二月,归、澧二州饥。

泰定元年正月,惠州、新州、南恩州,信州上饶县,广德路广德县,岳州临湘、华容等县俱饥。二月,庆元、绍兴二路,绥德州米脂、清涧二县饥。三月,临洮狄道县、石州离石县饥。四月,江陵、荆门州、监利县饥。五月,赣州、吉安、临江等路,昆山、南恩等州饥。八月,冀宁、延安、江州、安陆、杭州、建昌、常德、全州、桂阳、辰州、南安等路属州县饥。九月,绍兴、南康二路饥。十一月。泉州饥。中牟、延津二县饥。二年正月,梅州饥。禄劝、英德二州饥。闰正月,河间真定、保定、瑞州路饥。二月,凤翔路饥。三月,蓟、邠、徐、邳四州饥。济南、肇庆、江宁、惠州饥。四月,杭州、镇江、宁国、南安、浔州、潭州等路饥。五月,广德、袁州、抚州饥。六月,宁夏路饥。九月,琼州、成州饥。德庆路饥。十二月,济南、延川等路饥。三年三月,河间、保定、真定、卫辉、中山、顺德、宁夏、建昌、大都、永平、奉元饥。四月,济南饥。十一月,沈阳、大宁、永平、广宁、金、复州,甘肃亦集乃路饥。四年正月,辽阳诸路饥。二月,奉符、长清、莱芜三县饥。建康、淮安、蕲州属县饥。四月,通、蓟等州,渔阳、永清等县饥。七月,武昌江夏县饥。

致和元年二月,乾州饥。三月,晋宁、冀宁、奉元、延安等路饥。四月。保定、东昌、般阳、彰德、大宁五路属县饥。五月,河南、东平、大同等路饥。七月,咸宁、长安、泾州灵台饥。

天历二年正月,大同及东胜州饥。涿州房山、范阳等县饥。四月,奉元耀州、乾州、华州及延安、邠、宁诸县饥,流民数十万。大都、兴和、顺德、大名、彰德、怀庆、卫辉、汴粱、中兴等路,泰安、高唐、曹、冠、徐、邳等州饥。江东、浙西二道饥。八月,忻州饥。十月,汉阳、武昌、常德、澧州等路饥。凤翔府大饥。三年正月,宁海州文登、牟平县饥。怀庆、衡州二路饥。真定、汝宁、扬、庐、蕲、黄、安丰等路饥。二月,河南大饥。三月,东昌须城、昌邑县饥。沂、莒、胶、密、宁海五州,临清、定陶、光山等县饥。巩昌兰州、定西州饥。四月,德州清平县饥。

至顺元年,秦州饥。二年二月,集庆、嘉兴二路及江阴州饥。檀、顺、潍、密、昌平五州饥。六月,兴和路高原,咸平等县饥。九月,思州镇远府饥。十二月,河南大饥。三年四月,大理、中庆路饥。五月,常宁州饥。七月,滕州饥。八月,大都宝坻县饥。

元统元年夏,两淮大饥。二年春,淮西饥。七月,池州饥。十一月,济南、莱芜县饥。至元元年春,益都路沂水、日照、蒙阴、莒四县及龙兴路饥。夏,京师饥。是岁,沅州、道州、宝庆及邵武、建宁饥。二年,顺州及淮西安丰,浙西松江州,台州,江西江、抚、袁、瑞四川。湖北沅州卢阳县饥。三年。大都及济南、蕲州、杭州、平江、绍兴、溧阳、瑞州、临江饥。五年,上都开平县、桓州,兴和宝昌,濮州之鄄城,冀宁之文州,益都之胶、密、莒、潍四州,辽东沈阳路,湖南衡州。江西袁州,八番顺元等处皆饥。六年,顺德之邢台,济城之历城,大名之元城,德州之清平,泰安之奉符、长清,淮安之山阳等县,归德邳州,益都、般阳、处州、婺州四路皆饥。

至正元年春,京畿州县、真定、河间、济南及湖南饥。夏,彰德及温州饥。二年,保德州大饥。三年,卫辉、冀宁、忻州大饥,人相食。四年,霸州大饥,人相食。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皆大饥。冬,保定、河南饥。五年春,东平路须城、东阿、阳谷三县及徐州大饥,人相食。夏,济南、汴梁、河南、邠州、瑞州、温州、邵武饥。六年五月,陕西饥。七月,彰德、怀庆、东平、东昌、晋宁等处饥。九年春,胶州大饥,人相食。钧州新郑、密县饥。十四年春,浙东台州,江东饥。闽海福州、邵武、汀州,江西龙兴、建昌、吉安、临江、广西静江等路皆大饥,人相食。十七年,河南大饥。十八年春,莒州蒙阴县大饥,斗米金一斤。冬,京师大饥,人相食。彰德、山东亦如之。十九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银一锭得米仅八斗,死者无算。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莩死盈道,军士掠孱弱以为食。济南及益都之高苑,莒之蒙阴,河南之延津、新安、渑池等县皆大饥,人相食。二十一年,霸州饥,民多莩死。

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风霾七昼夜。

至元十六年,保定二十余路大风害稼。二十年正月,汴梁延津、封丘二县大风,麦苗尽拔。二十四年,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等路大风。三十一年七月,棣州阳信县大风,拔木发屋。

元贞元年,金、复州大风损禾。三年,顺德大风。

大德二年五月,卫辉、彰德大风损禾。八年九月,潮州飓风,海溢。十年二月,大同路暴风。

至大元年秋,归德大风。

延祐七年八月,延津县大风,昼晦,桑陨者十八九。

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走沙土,壅没麦田一百余顷。二年十二月,大同、卫辉、江陵属县皆大风。三年三月,卫辉路大风,桑陨蚕死。

泰定元年八月,永嘉县大风,海溢。三年七月宝坻、房山二县大风折木。八月,盐官州溢。大都昌平等县大风一昼夜,坏民居九百余家。四年五月,卫辉路辉州大风九日,禾尽偃。是年,通州、崇明州大风。

天历三年二月,胙城县、新乡县大风。

至顺元年,卫辉路大风。七月,广平、真定、肥城、保定曲阳大风。二年十月,吴江州大风。是年,柳林行官大风拔木。

元统元年三月,绍兴萧山县大风拔木。

至正元年七月,广西雷州飓风大作,涌潮水,拔木害稼。二年十月,海州飓风作,海水溢,溺死人民。四年七月,温州飓风大作。七年正月朔,大都大风。十三年五月乙丑,浔州飓风大作,坏官舍民居,屋瓦门扉皆飘扬七里之外。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襄垣县大风拔木。十六年,温州大风。十七年六月,温州飓风。十八年正月,大风起自西北,仆益都万岁碑。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风拔木,六畜皆鸣,人持抢矛忽生火焰,抹之即无,摇之即有。二十四年,台州路黄岩州海溢,飓风拔木,禾尽偃。二十七年三月庚子,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砂扬砾,昏冥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二十八年正月,上都风霾。二月,上都大风昼晦。

至元四年六月。中都、顺天、东平等处蚕灾。七年五月,东平、大名等处蚕灾。十七年二月,真定七路桑有虫食之。二十二年五月,真定、广平、河间、大名、济南蚕灾。二十三年五月,广平等路蚕灾。二十五年七月乙巳,保定路唐县野蚕成茧。二十九年,真定之中山、新乐、平山、获鹿、元城、灵寿;河间之沧州无棣,景州之阜城、东光;益都之潍州北海县,有虫食桑皆尽。

元贞元年四月,真定平山、灵寿二县有虫食桑。二年五月,随州野蚕成茧。

大德元年六月,平滦路虫食桑。五年四月,大都、彰德、广平、真定、顺德、大名、濮州虫食桑。七年五月,济宁等处虫食桑。

至大元年五月,大名、广平、真定三路虫食桑。

至治元年五月,保定路飞虫食桑。

致和元年六月,河南德安屯蠖食桑。

天历二年二月,真定平山县,河间临津等县、大名魏县虫食桑。四月,濮州鄄城县、大名路,六月,卫辉蚕灾。三月,沧州、高州及南皮、盐山、武城等县虫食桑。

至顺元年三月,濮州诸县虫食桑。五月,沧州、高唐州虫食桑。二年二月,深、冀二州虫食桑。三月,真定、汴梁二路,恩、冠、晋、冀、深、蠡、景、献等州亦如之。五月,东昌、保定二路,濮、高唐等州虫食桑,六月,济宁路虫食桑。七月,辰州、兴国二路虫食桑、伤禾。三年三月,高唐、深、冀等州,大名、汴粱、广平三路虫食桑。四月,东昌、济宁二路及曹、濮等州虫食桑。

至元八年六月,辽州和顺县、解州闻喜县虸蚄生。十八年,高丽,夏津、武城县蟊。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漷州蝻。十月,兴化路仙游县虫伤禾。二十四年,巩昌虸蚄为灾。二十七年四月,婺州螟害稼,雷而大作。螟尽死,岁乃大稔。

元贞元年六月,利州龙山县、盖州明山县螟。二年五月,济州任城县螟。

大德七年五月,济南、东昌、般阳、益都等路虫食麦。闰五月,汴梁开封县虫食麦。九年七月桂阳郡蝝。

至大元年五月,东平、东昌、益都等路蝝。

皇庆二年五月,檀州及获鹿县蝻。

延佑七年七月,霸州及南邑县蝻。

泰定二年七月,奉元路咸阳、兴平、武功蝻。三年,风翔府岐山等县虸蚄害稼。

天历二年,淮安、庐州、安丰三路属县蝻。

至顺元年七月,宝庆等路田生青虫,食稼。

至正三年六月,梧州青虫食稼。十年七月,同州虫食稼。知州石亨祖祷于元妙观,雨三日,虫尽死。十九年五月,济南章丘、邹平二县蝻,五谷不登。二十二年春,卫辉路螟。六月,胶水县虸蚄生。七月,掖县虸蚄生,害稼。二十三年六月,宁海文登县虸蚄生。七月,莱州招远、莱阳二县,文登州、宁海州虸蚄生。

大宗十年八月蝗。

中统三年五月,真定、顺天、邢州符路蝗。四年六月,燕京、河间、益都、真定、东平蝗。八月,滨、棣等州蝗。至元二年七月,益都大蝗。十二月,西京、北京、顺德、徐、宿、邳等州、路蝗。三年,东平、济南、益都、平滦、洺磁、顺天、邢州、中都、河间、北京、真定路蝗。四年,山东、河南北诸路蝗。五年六月,东平等路蝗。六年六月,河南北、山东诸路蝗。七年三月,益都、登、莱蝗。七月,南京、河南诸路蝗,八年六月,上都、中都、大名、河间、益都、顺天、怀孟、彰德、济南、真定、卫辉、平阳、归德、顺德等路,淄、菜、洺、磁等州蝗。十五年,濮州蝗。十六年四月,大都十六路蝗。十七年五月,真定、咸平、沂州及涟、海、邳、宿等州蝗。十九年四月,别十八里部东三百余里蝗害麦。二十一年六月,中卫屯田蝗。二十二年四月,大都、汴梁、益都、庐州、河间、济宁、归德、保定蝗。七月,京师蝗。二十五年七月,真定、汴梁蝗。八月,赵、晋、冀三州蝗。二十六年六月,东平、济宁、东昌、益都、真定、广平、归德、汴梁、怀孟蝗。二十七年四月,河北蝗。二十九年六月,东昌、济南、般阳、归德等路蝗。三十年六月,大兴县蝗。九月,登州蝗。三十一年六月,东安蝗。

元贞元年六月,汴粱陈留、太康、考城等县,睢、许等州蝗。二年六月,济宁任城、鱼台县。东平须城、汶上县,开州长垣、清丰县,德州齐河具,滑州,内黄县,颍州太和县蝗。七月,平阳、大名、归德、直定等处蝗。八月,德州、彰德、太原蝗。

大德元年六月,归德、邳州、徐州蝗。二年二月,归德等处蝗。四月,江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六月,山东、河南、燕南、山北五十处,辽东、大宁路金源县蝗。三年五月,扬州及淮安属县蝗,有甃食之。十月,陇、陕蝗。四年五月,扬州、南阳、顺德、东昌、归德、济宁、徐、濠、芍陂蝗。五年六月,顺德路淇州蝗。七月,广平、真定等路蝗。八月,河南、睢、陈、唐、和等州,新野、汝阳、江都、兴化等县蝗。六年四月,真定、大名、河间等路蝗。七月,大都涿、顺、固安三州及濠州钟离、镇江丹徒蝗。七年五月,益都、济南等路蝗。六月,大宁路蝗。八年四月,益都临朐、德州齐河县蝗。六月,益津县蝗。九年六月,通、泰、靖海、武清等州县蝗。八月,涿州良乡、河间南皮、泗州天长等县及东安、海盐等州蝗。十年四月,大都、真定、河间、保定、河南等路蝗。六月,龙兴、南康等路蝗。十一年五月,真定、河间、顺德、保定等路,六月,保定属县,七月,德州,八月,河南、真定等路蝗。

至大元年二月,汝宁、归德二路蝗。五月,晋宁路蝗。六月,真定、保定二路蝗。八月,淮东蝗。二年四月,益都、东平、东昌、顺德、广平、大名、汴梁、卫辉等路蝗。六月,檀、霸、曹、濮、高唐、泰安等州,良乡、舒城、历阳、合肥、大安、江宁、句容、溧水、上元等县蝗。七月,济南、济宁、般阳、河中、解、绛、耀、同、华等州蝗。八月,真定、保定、河间、怀孟符路蝗。三年四月,宁津、堂邑、茌平、阳谷、平原、齐河、禹城七县蝗。五月,合肥、历阳、蒙城、霍邱、怀宁等县蝗。七月,磁州、威州,饶阳、元氏、平棘、滏阳、元城、无棣等县蝗。

皇庆元年,彰德、安阳县蝗。

延祐七年六月,益都蝗。

至治元年五月,霸州蝗。六月,卫辉、汴梁等处蝗。七月,江都、泰兴、通许、临淮、盱眙、清流等县蝗。十二月,宁海州蝗。二年,汴粱祥符县蝗,有群甃食蝗,既食而复吐之,积如丘垤焉。十二月,汴粱、顺德、河间、保定、济宁、濮州、益都诸路蝗。三年五月,保定路归信县蝗。七月,真定诸路蝗。

泰定元年六月,大都、顺德、东昌、卫辉、保定、益都、济宁、彰德、真定、般阳、广平,大名、河间、东平等路蝗。二年五月,彰德等路蝗。六月,德、濮、曹、景等州,历城、章丘、淄川、茌平等县蝗。九月,济南、归德等路蝗。三年六月,东平须城县、兴国永兴县蝗。七月,大名、顺德等路,赵州,曲阳、满城、庆都、修武等县蝗。淮安、高邮二路,睢、泗、雄、霸等州蝗,八月,永平、汴粱、怀庆等路蝗。四年五月。大都、南阳、汝宁、庐州等路蝗。洛阳县有蝗五亩,群鸟尽食之,越数日。蝗又集,又食之。六月,大都、河间、济南、大名、陕州蝗。七月,藉田蝗。八月,冠州、恩州、大都、河间、奉元、怀庆诸路蝗。十二月,保定、济南、卫辉、济宁、庐州五路,南阳、河南二府蝗。博兴州,临淄、胶西等县蝗。

致和元年四月,大都蓟州、永平路石城县蝗。凤翔岐山县蝗,无麦苗。五月,颍州及汲县蝗。六月,武功县蝗。

天历二年四月,大宁兴中州、怀庆孟州、庐州无为州蝗。六月,益都路莒、密二州蝗。七月,真定、汴梁、永平、淮安、卢州、大宁、辽阳等路属县蝗。八月,保定行唐县蝗。三年五月,广平、大名、般阳、济宁、东平、汴梁、南阳、河南等路,辉、德、濮、开、高唐五州蝗。

至顺元年六月,漷、蓟、固安、博兴等州蝗。七月,解州、华州及河内、灵宝、延津等二十二县蝗。二年三月,陕州诸路蝗。六月,孟州济源县蝗。七月,河南阌乡、陕县,奉元蒲城、白水等县蝗。

元统二年六月,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蝗。八月,南康诸县蝗。

后至元二年七月。黄州蝗。三年六月,怀庆、温州、汴粱阳武县蝗。七月,武陟县鹰食蝗。五年七月,胶州即墨县蝗。是年秋七月,螟生牧野南,有鹄鹆自西北来,啄螟食之尽。

至正四年,归德府永城县及亳州蝗。十二年六月,大名路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蝗。十七年,东昌茌平县蝗。十八年夏,蓟州、辽州、港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秋,大都、广平,顺德及潍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广平人相食。十九年,大都霸州、通州,真定,彰德,怀庆,东昌,卫辉,河间之临邑,东平之须城、东阿、阳谷三县,益都路之益都、临淄二县,潍州、胶州、博兴州,大同、冀宁二路,文水、榆次、寿阳、徐沟四县,沂、汾二州及孝义、平遥、介休三县。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霍州赵城、灵石二县,隰之永和,沁之武乡,辽之榆杜、奉元,及汴粱之祥符、原武、鄢陵、扶沟、杞、尉氏、洧川七县,郑之荥阳、汜水,许之长葛、郾城、临颍,钧之襄城、新城、密县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七月。淮安清河县飞蝗蔽天,自西北来,凡经七日,禾稼俱尽。八月,大同路蝗。二十年,益都临朐、寿光二县,凤翔岐山县蝗。二十一年六月,河南巩县蝗,食稼俱尽。七月,卫辉及汴梁荥泽县、郑州蝗。二十二年秋,卫辉及汴粱开封、扶沟、洧川三县,许州及钧之新郑、密二县蝗。二十五年,凤翔岐山县蝗。绩溪县蝗。

至元十六年四月益都乐安县朱五十家,牛生■〈牜孛〉犊,两头四耳三尾,其色黄,既生即死。

大德九年二月,大同平地县迷儿的斤家,牛生麒麟而死。

至大四年,大同宣宁县民灭的家,牛生一犊,其质有鳞无毛,其色青黄,类若麟者,以其?享上之。

泰定三年九月,湖州长兴洲民王俊家,牛生一兽,鳞身牛尾,口目皆赤,坠地即大鸣,母不乳之。具图以上,不知何兽,或曰“此瑞也,宜俾史臣纪录。”

至正九年三月,陈州杨家庄牛生黄犊,火光满室,麻顶绿角,间生绿毛,不食乳,二日而死。十年秋,襄阳车城民家,牛生犊,五足,前三、后二。二十六年春,汴梁祥符县牛生犊,双首,不及二日死。二十八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钱镇抚家,牛生黄犊,六足,前二后四。

至元二十四年,诸王薜彻都部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

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二千。

至治三年二月丙戌,雨土。

致和元年三月壬申,雨霾。

天历二年三月丁亥,雨土霾。

至顺元年三月丙戌,雨土霾。

后至元五年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昼晦。二十六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至元元年十一月,兴国路地震。四年八月,汉阳地震。二十一年八月,松滋、枝江地震。九月戊子,京师地震。二十六年正月丙戌,地震。二十七年二月癸未,泉州地震。丙戌,泉州地复震。八月癸未,武平路地大震。二十八年八月乙丑,平阳路地震,坏庐舍万八百区。

元贞元年三月壬戌,地震。

大德六年十二月辛酉,云南地震。戊辰,亦如之。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河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八年正月,平阳地震不止。九年四月己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怀仁县地震,二所涌水尽黑,其一广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广六十六步,深一丈。五月癸亥,以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太原路为冀宁。十一月壬子,大同地震。十二月丙子,又震,十年闰正月,晋宁、冀宁地震不止。三月,道州营道县暴雨,山裂百三十余处。八月壬寅,开城路地震。

至大元年六月丁酉,巩昌陇西、宁远县地震。云南乌撒、乌蒙地三日而大震者六。九月己酉,蒲县地震。十月癸丑,蒲县、陵县地震。二年十二月壬戌,阳曲县地震有声。三年十二月戊申,冀宁路地震。四年三月己亥,宁夏路地震。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闰七月甲子,宁夏地震。

皇庆二年六月己未朔,京师地震。丙寅,又震。七月壬寅,又震。

延佑元年二月戊辰,大宁路地震。四月甲申朔,大宁地震,有声如雷。八月丁未,冀宁、汴梁等路。陟县、武安等县地震。十一月戌辰,大宁地震如雷。二年五月乙丑,秦州成纪县北山移至夕川河,明日再移,平地突如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十一月乙卯,宣德县屡震。三年八月己未,冀宁、晋宁等路地震。十月壬午,河南地震。四年正月壬戌,冀宁地震。七月己丑,成纪县山崩。辛卯,冀宁地震。九月,岭北地震三日。五年正月甲戌,懿州地震。二月癸已,和宁路地震。丁酉,泰安县山崩。五月己卯,德庆路地震。七月戊子,宁远县山崩。八月,伏羌县山崩,秦州成纪县山崩,朽壤坟起,没畜产。

至治二年九月癸亥,地震。十一月癸卯,地震。

泰定元年八月,成纪县山崩水溢,壅土至来谷河成丘阜。十月庚申,奉元路同州地震。三年十二月丁亥,宁夏路地震。四年三月癸卯,和宁路地震如雷。八月,巩昌通渭县山崩,碉门地震,有声如雷,昼晦。凤翔、兴元、成都、陕州、江陵等路地同日震。九月壬寅,宁夏地震。

致和元年七月辛酉朔,宁夏地震。己卯,大宁路地震。十月壬寅,大宁路地震。

至顺二年四月丁亥,真定涉县一日五震或三震,月余乃止。三年四月戊申,大宁路地震。五月戊寅,京师地震有声。八月己酉,陇酉地震。九月丁酉夜,京师地震有声。

元统元年八月,巩昌、徽州山崩。九月庚申,泰州山崩。十月丙寅,凤州山崩。十二月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癸卯,安庆灊山县地震。辛亥,秦州地裂山崩。十二月,饶州德兴县,余干、乐平二州地震。二年五月,信州地震。八月辛未,京师地震。鸡鸣山崩,陷为池,方百里,人死者众。

至元元年十一月壬寅,兴国路地震。十二月丙子,安庆路地震,所属宿松、太潮、灊山三县同时俱震。庐州、蕲州、黄州亦如之。是月,饶州亦地震,二年正月乙丑,宿松地震。五月壬申,秦州山崩。三年八月辛巳夜,京师地震。壬午,又震,损太庙神主,西湖寺神御殿璧倾,祭器皆坏。顺州、龙庆州及怀来县皆以辛巳夜地震,坏官民庐舍,伤人及畜牧。四年春二月乙酉,奉圣州地震,保安州及瑞州路新昌州地震。六月,新州路灵山裂。七月己酉,保安州地震。丙辰,巩昌府山崩。八月辛丑,宣德府地大震,改宣德为顺宁府。丙子,京师地震,日凡二、三,至乙酉乃止。密州安丘县地震。六年六月己亥,素州成纪县山崩地裂。

至正元年二月,汴梁路地震。二年四月辛丑,冀宁路平晋县地震,声如雷鸣,裂地尺余,民居皆倾仆。五月,济南山崩水涌。七月,惠州罗浮山崩,心二十七处,坏民居无算。十二月乙酉,京师地震。三年二月,钧州之新郑、密县地震。六月乙巳,秦州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七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十二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地震。四年八月,莒州蒙阴县地震。十二日,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及汉阳地震。五年春,蓟州地震,所领四县及东平汶上县亦如之。十二月乙丑,镇江地震。六年二月,益都路益都、昌乐、寿光三县。潍州北海县,胶州即墨县地震。三月,高苑县地震,坏民居。六月,广州增城县罗浮山崩,水涌溢,溺死百余人。九月戊午,邵武地震,翌日地中有声如鼓,夜复如之。七年二月,益都临淄、临朐,潍州之昌邑、胶州之高密、济南之棣州地震。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地震,河水动摇。五月,临锱地又震,七日乃止。河东地坼泉涌,崩城陷屋,伤人民。十一月,镇江丹阳县地震。九年六月,台州地震。七月庚寅,泉州大风雨。永春县南象山崩,压死者众。十年,冀宁徐沟县地震。五月甲子,龙兴宁州大雨,山崩数十处。丙寅,瑞州上高县蒙山崩。十月乙酉,泉州安溪县后山鸣。十一年四月,冀宁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晋、榆次、寿阳四县,辽州之揄社,怀庆之河内、修武二县及孟州同时地震,声如雷霆,圯房屋,压死者甚众。八月丁丑,中兴路公安、松滋、枝江三县,峡、荆门二州地震。十二年二月丙戌,霍州灵石县地震。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其,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会州公廨墙圯,得弩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十月丙午,霍州赵城县霍山崩,涌石数里,前三日,山鸣如雷,禽兽惊散。十三年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地震。七月,汾州白彪山坼。十四年四月,汾州介休县地震,泉涌。七月,孝义县地震。十一月,宁国路地震,所领宁国、旌德二县亦如之。淮安路海州地震。十二月己酉,绍兴地震。十五年四月,宁国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崩。六月丁丑,冀宁之德州地震。十六年春,蓟州地震,凡十日,所领四县亦如之。六月,雷州地大震。十七年十月,静江路东门地陷,城东石山崩。十二月丁酉,庆元路象山县鹅鼻山崩,有声如雷。十八年二月乙酉,冀宁临州地震。五月,益都地震。十九年正月甲午,庆元地震。二十年二月,延平顺昌县地震。二十二年三月,南雄路地震。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台州地震。二十五年十月壬申,兴化路地震,有声如雷。十二月洛阳山鸣。二十六年三月,海州地震如雷,赣榆县吴山崩。六月,汾州介休县地震。绍兴山阴县卧龙山裂。七月辛亥,冀宁路徐沟县,石、忻、临三州,汾之孝义、平遥二县同日地震,有压死者。丙辰,泉州同安县三秀山崩。是月、河南府巩县大霖雨,地震山崩。十一月辛丑,华州蒲城县洛岸崩,雍水,绝流三日。十二月庚午,华州之蒲城县洛水和顺崖崩,其崖戴石,有岩穴可居,是日压死辟乱者七十余人。二十七年五月,山东地震。六月,沂州山石崩裂,有声如雷。七月丙戌,静江灵川县大藏山石崖崩。十月丙辰,福州雷雨,地震。十二月庚午,又震,有声如雷。二十八年六月,冀宁文水、徐沟二县。汾州孝义、介休二县,临州、保德州,隰之石楼县及陕西皆地震。七月,辽阳鸡鸣山崩。十月辛巳,陕西地又震。二十九年正月,中都地震。

至元元年十月壬子,恩州历亭县进嘉禾,一茎九穗。十一月丁酉,太原临州进嘉禾二茎。四年十月辛未,太原进嘉禾二本,异亩同颖。六年九月癸巳,恩州进嘉禾,一茎三穗。七年夏,东平府进瑞麦,一茎二穗。三穗、五穗者各一本。十一年,兴元凤州进麦,一茎七穗;谷一茎三穗。十四年八月,嘉禾生襄阳。十七年十月,太原竖州进嘉禾六茎。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进瑞麦,一茎五穗。二十年癸巳,斡端宣慰司刘恩进嘉禾,同颖九穗、七穗、六穗者各一。二十三年五月,广元路阆中麦秀两歧。二十四年八月,浚州进瑞麦,一茎九穗。九月,中兴路生嘉禾,一穗九茎。二十五年八月,袁州萍乡县进嘉禾。二十六年十二月,宁州民张世安进嘉禾一本。二十九年二月壬申,泽州献嘉禾。三十一年,嘉禾生京畿,一茎九穗。

大德元年十一月辛未,曹州禹城县进嘉禾,一茎九穗。九年,嘉禾生应州山阴县。

至大三年九月,河间路献嘉禾,有异亩同颖及一茎数穗者,敕绘为图。

皇庆二年八月,嘉禾生浑源州,一茎四穗。

延祐四年九月,南城产嘉禾。七年五月,鄱阳进嘉禾,一茎六穗。

至治元年十月壬子,左丞相拜住献嘉禾,两茎同穗。二年八月,蔚昌府献嘉禾。

泰定元年十月,成都县谷一茎九穗。

后至元四年五月,彰德临彰县麦秀两歧,有三穗者。

至正元年,延平顺昌具嘉禾生,一茎五穗。冀宁太原县有嘉禾,异亩同颖。三年八月,晋宁临汾县嘉禾生,有五穗至八穗者。六年,洛阳产瑞麦,一茎三、四穗。十年,彰德路谷、麦双穗。十六年,大同路秦城乡嘉禾生,一茎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异茎而同穗者。二十六年五月,洛阳县康家庄有瑞麦,一茎五穗、双穗、三穗者甚众。

志十三

自唐末疆域分袭,历五代至宋,辽与西夏尚据边垂。金灭辽克宋,赵氏南迁,划分南北。又历百余年,而元兴。迨世祖取江南,中国始统于一姓焉。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世祖以前,阿母河、别失八里俱置尚书行省。至元初,别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处俱置宣慰司。又太祖分东边之地封诸弟,分西北边之地封诸子。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以次于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然旧志实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其局于褊狭宜哉。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中书省。统河北、山东西之地,谓之腹里,领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八十三,属县三百四十四。

大都路。金之中都曰大兴府。太祖十年,克中都,改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中统元年,车驾幸燕京。五年,建为中都,大兴府仍旧。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筑新城而迁都焉。京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德钵,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段,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崇天门外有石桥三,中为御过星拱门,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扶辰堂,为百官会集之所。厚载门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其右。大明段为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寝殿后连香阁,文思殿在寝殿东,紫檀殿在寝殿西,宝云殿在寝殿后。凤仪门在东庑中,麟瑞门在西庑中。凤仪门外有内藏库二十所。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门在殿西,延春门在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延春阁寝殿后有香阁。慈福殿又曰东暖殿,在寝殿东。仁明殿又日西暖殿,在其西。景耀门在左庑中,清灏门在右庑中。玉德殿在清灏门外,有东西香殿。宸庆殿在玉德殿后,有东西更衣段。隆福殿在大内西兴圣之前。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在其右。光天殿后有寝殿。青田门在左庑中,明辉门在右庑中。寿昌殿又曰东暖殿,嘉禧殿又曰西暖殿。文德殿在明辉门外,又曰木丹北殿,皆木丹木为之。盝顶殿在光天殿西北,后有盝顶小殿。香殿在宫垣西北隅,有前后寝殿。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酒房在东南隅,内庖在酒房北。兴圣宫在大内西北万寿山正西。后有寝殿。兴圣门,殿之北门。明华门在左,肃章门在右。宏庆门在殿之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凝晖楼在宏庆南,延颢楼在宣则南。嘉德殿在寝殿东,宝意殿在其西。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东西殿在阁西左右。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东,徽青亭在圆亭西。兴哥儿殿在延华阁右,木香殿在殿后。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后有寝殿。盝顶之制,三掾其顶,如之平,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外。学士院在延华阁后。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华岛,至元八年赐今名。广寒殿在山顶,中有小玉殿。仁智殿在山之半。金露亭在广寒殿东方。壶亭,又曰线珠亭,自金露亭前复道登焉。瀛测亭在温石浴堂后,荷叶殿在方壶亭前。温百浴室在瀛州亭前。圆亭,又曰胭脂亭,在荷叶殿稍西,为后妃添妆之所,八面介福殿在仁智殿东,延和殿在西。更衣殿在山东。太液池在大内西,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半山台在仪天殿前。御苑在隆福宫西,香殿在石假山上,殿后有石堂。红门外有太子斡耳朵荷叶殿,上有香殿,左有圆殿,在山前圆顶上。歇山殿在圆殿前,东西亭在殿后东西,水心亭在殿池中。棕毛殿在假山东,偏后有盝顶殿。仪鸾局在殿前三红门外西南隅。九年,改为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二十七年,改都总管府。至大中,本路达鲁花赤莫吉,买灵椿里周氏地十九亩,建公署。旧领通、蓟、涿、霸、雄、保、遂、安肃、檀、顺、易十一州,太宗十一年析保、雄、易、遂、安肃五州为顺天路,后又升安次、同安二县为州,漷阴县为漷州,与雄、易二州并来属。至元二十三年,又析雄、易二州棣保定路。延佑三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来属。旧领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太宗七年析安次县隶霸州,至元十三年升漷阴县为漷州,以武清、香河二县隶之。户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领院五,左、右警巡院二,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以左右二院分领坊市。南城警巡院,大德九年,增置。分治四隅警巡院二。至大三年,增置。

县六:

大兴,赤。金改辽析津县为大兴县,元因之。宛平,赤。金故县与大兴分治郭下。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昌平。下。皇庆二年徙县治于新店。

州十:

涿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太宗八年,升涿州路。中统四年,复降为州,旧领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五县。固安升为州,新城后隶雄州,定兴后隶易州。领县二:

范阳,下。倚郭。有盝顶殿。房山。下。金万宁县,后改奉先。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宋故州,治文安县,属河北东路。金改治益津县,居中都路。旧领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县。金升信安县为镇安府,元初并入本州。至元四年,置保定县。旧志:金置信安军。乃镇安府之误。领县四: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四年复置。有平曲水寨。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金隶雄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复置,改隶霸州。

通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二:

潞县,下。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五:

渔阳,下。倚郭。丰润,下。本玉田县之永济务,金大定二十七年升为县,后避讳改丰润。太祖十年,升为润州,至元二年省入玉田。未几,以当冲要,复置。后又废,十三年再且。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本渔阳县大王镇,金升为平峪县。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县。十三年复置,省峪为谷。

漷州。下。金漷阴县,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漷阴县旧治在城南隅,升州后迁治于河西务,至正间复移旧治。以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领县二:

香河,下。本武清县地,辽析置。武清。下。

顺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温阳、密云二县,元初省县入州。

檀州。下。辽故州,金初省入顺州,元初复置。

东安州。下。金安次县,属大兴府。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

固安州。下。金固安县,属涿州。宪宗九年,改属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下。

龙庆州。下。金缙山县,属德兴府。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改属宣德府奉圣州。延祐三年,升为龙庆州,改隶大都路。皇庆元年,建行宫凉殿。至治元年,又作行殿于流怀池。领县一:

怀来。下。金怀来县,后更名妫川,属德兴府。元初复旧名,延佑二年改属本州。

上都路。金恒州地。元初为札刺儿、兀鲁特两部分地。宪宗六年,世祖命刘秉忠建城于恒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赐名开平府。五年,建为上都。有重城。外城用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北各有一门。东、西各二门。内城周六里三百三十步,东、西、南各一门。正南门曰明德门,内有大明殿,门左曰星拱,右曰云从。有仪天殿,门左门曰精,右曰月华。宝云殿,侧有东西暖阁。宸丽殿,侧有东西香殿。玉德殿,后有寿昌堂、慈福殿。有紫檀阁。连香阁、延春阁。其前拱辰堂,为百官议政之所。后御膳房、凝晖楼,侧有绿珠、瀛州二亭。有金露台。世祖又迁宋汴京之熙春阁于上都,为大安阁。阁后为鸿禧、睿思二殿。城东南又有东、西凉亭,为驻跸之处。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置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宁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金清塞县,中统元年改今名。

府一:

顺宁府。金宣德州,属西京路。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仍隶上都路。延佑五年,改隶大都路。泰定元年,复隶上都留守司。后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旧领录事司,宣德、宣平二县。元初以宏州之顺圣县来属。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宣德县。领县三: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德兴府之龙门县入之。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县地属云州。宣平,下。金置县于大新镇。元初移治辛南庄。顺圣。下。

府领州二:

保安州,下。金德兴府,属西京路。至元三年,改奉圣州,后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安州。旧领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六县。中统四年升望云县为云州,至元二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元初改金德兴为永兴县。龙门县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元初改金妫川为怀来县。五年复置缙山县,改隶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怀来隶龙庆州。领县一:

永兴。下。倚郭。至元六年省入本州。未几复置。延祐六年并入奉圣州。

蔚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至元二年,省州入灵仙县,隶弘州。是年复为蔚州。至大元年升蔚昌府。后复为蔚州,隶宣德府。领县五:

灵仙,下。灵邱,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五:

兴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属上都路。旧领兴安、宜兴二县。天历元年,升宜兴为州。后至元五年,省兴安县入本州。

宜兴州。中。金宜兴县,属兴州。元初省入兴州。至元二年,复置。天历元年,升为州。俗称小兴州。以兴州为大兴州。

松州。下。金松山县,属大定府。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

桓州。上。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省。至元二年,复置。

云州。下。金望云县,属德兴府。中统四年,升为云州,仍存县,改属宣德府。至元二年,省县入州。二十八年,复析宣德之龙门镇置望云县,隶本州。领县一:

望云。下。金龙门县。属德兴府。至元二年,废为镇。二十八年,置县。

兴和路。上。金抚州,属西京路。元初省,宪宗四年复置。中统三年以州为内辅,升为隆兴府,建行宫。至元四年析隆兴府自为一路,行总管府事。至大元年降隆兴路为源州,隶中都留守司。四年,罢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户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旧领柔远、集宁、丰利、威宁四县。集宁县升为路,丰利县并入高原。中统三年,析大同府之怀安、天成二县来属。领县四:

高原,下。倚郭。金柔远县。中统二年改今名,隶宣德府,三年来属。怀安,下。金属大同府。中统三年来属,后废。至元中复置怀安县于阳门站。天成,下。金属大同府,中统三年来属。威宁。下。金威宁县。旧志作咸宁,误。元初属宣德府,中统三年来属。

州一:

宝昌州。下。金昌州,领宝山县,属西京路。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改隶本路,置盐使司。后省州,存县。延祐六年,改宝山县为宝昌州。

永平路。下。金平州,属中都路。太祖十年,改为兴平府。后又改兴平路。中统元年,又改平滦路,置总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旧领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海山五县。至元四年,省海山县入昌黎。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万五千三百。领司一:

录事司。中统元年置。

县四:

卢龙,下。倚郭。迁安,下。至元二年省入卢龙县,后复置。抚宁,下。至元二年与海山县俱省入昌黎。三年复置。四年,又与海山县俱省。七年复置,仍省昌黎县入之。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复置。十二年以海山县故地来属,改隶滦州。后复隶本路。

州一:

滦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元初属永平路。旧领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县。至元二年省石城县入乐亭,三年改入义丰。四年又省马城县入义丰。延祐七年并永平滦邑县于石城,是石城至元后复置,本路又有滦邑县,均不可考。领县二:

义丰,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复置。乐亭。下。元初尝置漠州,寻废,复为乐亭县。

德宁路。下。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为静安路,延祐五年改为德宁路。领县一:

德宁。下。大德九年置静安县,延祐五年改今名,赵王不鲁纳食邑沙、静、德宁等处。

净州路。下。金故州。太宗八年置,属西京路。后升为净州路。延祐七年丰州修路碑有德宁天山分司宣慰使。是旧无净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后。领县一:

天山。下。本榷场。金大定十八年置县。元因之。

泰宁路。下。金泰州,属北京路。元初隶辽阳行省。延祐二年改为泰宁府,四年升泰宁府为泰宁路。是年四月仍以泰宁路隶辽阳省。后改隶中书省。领县一:

泰宁。下。延佑四年置。按金泰州属县一,为长春。其省并年分阙。

集宁路。下。金集宁具,属抚州。元初升为路。领县一:

集宁。下。本市场。金明昌三年置县。元因之。

应昌路。下。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清于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本藩驻夏之地,建城邑以居,遂名其城为应昌府。二十二年,改为应昌路。至正初罢之,拨属鲁王马某沙王傅府。十四年复置,领县一:

应昌。下。

全宁路。下。元贞元年。囊家真公主请以应昌路东北七里驻冬之地,建城邑,名曰全州。大德元年,升全州为全宁府。七年,又升为全宁路。至正初罢之。十四年复置。领县一:

全宁。下。

宁昌路。下。延祐五年,置宁昌府。至治二年,升宁昌府为下路。增置一县。领县一:

宁昌。下。至治二年置。

沙井总管府。领县一:

沙井。丰州西北有沙井故城,驸马赵王分地。

保定路。下。金保州,又改顺天军,属中都路。太宗十一年,升顺天路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旧领清苑、满城二县。太宗十一年,析中山府之庆都来属。后又以行唐、唐县、曲阳、新安、傅野隶之。户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三万九百四十。领司一:

录事司。至元十二年置。

县八:清苑,中。附郭。满城,中。唐县。下。金隶中山府,后来属。庆都,下。金隶中山府。后来属。行唐,下。金隶真定府。后来属。曲阳,下。金隶中山府。元初改恒州,置元帅府。以阜平、灵寿、行唐、庸县隶之。元帅府罢,仍为典阳县,改属保定路。新安,下。金新安州附郭置渥城县。至元二年,州、县俱废,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复置新安县,来属。博野,下。金隶蠡州。至元三年,省入蒲阴县。十一年,复置,改属本路。

州七:

易州。中。金故州,属中都路。太宗十一年,改隶顺天府。至元十年,隶大都路。二十三年,还隶保定。旧领易、涞水二县。元初析涿州之定兴县来属。领县三:

易县,中。倚郭。元初存州废县。至元三年复置。涞水,下。定兴,下。金析范阳县黄村,一名皇甫镇,置定兴县。本属涿州。后来属。

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元初隶真定路。后改隶保定路。旧领蒲阴、鼓城、深泽三县。太宗十年,升鼓城为军民万户所。至元三年,以深州之束鹿县来属。领县三:

浦阴,中。倚郭。金旧县。旧志至元三年置,误也。深泽,下。至元二年并入束鹿县,三年复置。束鹿。中。

雄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归信、容城、保定三县。太宗十一年,析雄州三县隶顺天路。至元二年,省保定入霸州益津县,归信、容城二县与涿州之新城县俱改隶大都路。十年,改本州隶大都路。十二年,改隶保定路。二十三年,以本州隶保定路,复以归信、容城、新城三县来属。领县三:

归信,下。容城,下。金已隶本州。旧志金隶安肃州,误也。新城。下。金属涿州。太宗二年,升新泰州。七年,复为县,隶大都路。十一年。改隶顺天路。至元二年。隶雄州。十年,改隶大都。二十三年,复来属。

安州。下。金故州,治高阳县,后徙治渥城县,属中都路。旧领渥城、葛城、高阳三县。至元二年,省州与渥城入归信县。寻复置安州,治葛城县。领县二:

葛城。下。依郭。金升高阳之葛城乡为县。高阳。下。元初改属河间路,后隶本州。

遂州。下。金故州,领遂城一县,属中都路。至元二年省州与遂城入安肃州为镇。后复置州,隶本路。

安肃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元初改隶保定路。旧领安肃一县,元初省。

完州。下。金永平县展中山府,又改完州。至元二年,降永平县。后复为完州。初隶真定路,改隶本路。

燕京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上。金真定府,后河北西路。元初,升真定路总臂府。旧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浚、卫、辉、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邢录顺德,洺隶广平,卫辉自为一路。又以冀、深、晋、冀四州来属。旧领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获鹿、行唐、阜平、灵寿、元氏九县。至元中,析行唐县隶保定路,以潞州之涉县来属。户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真定,中。倚郭。玉华宫在衙城之北,为睿宗神御殿,奉安御容。有新城镇。藁城,中。金故县。太祖十七年,升永安州,以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之。太宗七年,复为藁城县。栾城,下。元氏,中。获鹿,中。金故县,后升镇宁州。太宗七年,复为获麂县。平山,下。灵寿,下。阜平,下。涉县。下。金隶潞州。元初升崇州,改隶真定。后废州,仍为涉县。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后复置。

府一:

中山府。金故府,属河北西路,领祁、完二州。太宗十一年,析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路。旧领安喜、新乐、无极、永平、庆都、曲阳、唐县七县。永平升为完州,与庆都、曲阳、唐县俱改隶保定路。领县三:

安喜,中。新乐,下。无极。下。

州五:

赵州。中。金改宋赵州为沃州,属河北西路。元初仍为赵州。旧志太祖十五年割所属栾城、元氏隶真定。按二县本隶真定路,旧志误也。领县七:

平棘,中。宁晋,下。隆平,下。临城。中。柏乡,下。高邑,下。赞皇。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上。金故州,属河北东路。旧领录事司,信都、南宫、衡水、武邑、枣强五县。元初析衡水隶深州,复置新河县。后又省录事司入信都。领县五:

信都,中。倚郭。至元初,兴录事司俱省入本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之。南宫,上。枣强。中。武邑,中。新河。中。太宗四年,析南宫县地置。

深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隶河间路,置元帅府。太宗十年,改隶本路。旧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析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县二:

静安,中。倚郭。本下博县,宋改静安。衡水。下。

晋州。金鼓城县,属祁州。太祖十年,升为晋州。太宗十年,改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县四:

鼓城,中。倚邦。饶阳,中。安平,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宗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潜邸,隶鼓城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仍为安平县,隶本州。武强。下。元初置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降州为县,隶深州。十一年,析属祁州。中统二年,改隶本州。

蠡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真定路。旧领司侯司、博野一县。至元三年,俱省入本州。后复置博野县,改隶保定路。十七年直隶中书省,二十一年还隶本路。

顺德路。下。金邢州,属河北西路。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析洺磁自为一路,改本府为顺德路总管府。旧领邢台、唐山、内邱、平乡、任、沙河、南和、钜鹿八县。宪宗五年,析平乡县追武镇置广宗县。旧志作武道镇,误倒。户三万五百一,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

邢台,中。倚郭。钜鹿,中。内邱。中。平乡,中。广宗,中。宋故县。金改宗城,属洺州。元初复为广东。后省入平乡县。宪宗五年,复置,属本路。至元二年,又省入平乡。寻复置。沙河,下。南和,下。至元二年,省入沙河县。寻复置。唐山,下。至元二年省入内邱县。寻复置。任县。下。至元二年,省人邢台。寻复置。

广平路。下。金洺州,属河北西路。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改广平路总管府。旧领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县、鸡泽、曲周、洺水九县。元初,省宗城入洺水县,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隶威州,成安隶磁州。户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万九千八十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永年,中。倚郭。曲周,中。肥乡,中。鸡泽,下。元初省入永年。后复置。广平。下。

州二:

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使,求真定路。太宗八年,仍为磁州,改隶邢洺路。旧领隶事司,滏阳、武安、邯郸三县。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入滏阳,省武安县大邯郸。后复置武安、成安二县。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滏阳。领县四:

滏阳,中。倚郭。武安。中。元统二年,移石山寨巡检司于清水寨。邯郸,下。成安。下。

威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治井陉县。太宗六年,改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洺水。旧领洺水、井径、威三县。至正间,省威县入本州。领县二:

洺水,中。倚郭。本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本州。宪宗二年,徙州治于此。井陉。下。宪宗二年,徒县治于天长入镇。

彰德路。下。金彰德府,属河北西路。太宗四年,置彰德总帅汁,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降彰德为散府,与卫、辉二州并隶真定路。至元元年。复立彰德路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川。二年,又析怀孟为一路,卫辉为一路。旧领安阳、林虑、汤阴、临漳、辅岩五县。至元四年,升林虑为州。六年,并辅岩入安阳县。户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万八千二百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安阳,上。汤阴,中。临漳。中。

州一:

林州。下。金林虑县。后升林州。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省辅岩县入之。六年,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县。

大名路。中。金大名府,属大名府路。元初因之,置大名路总管府。旧领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十县。冠氏升为州,馆陶、朝城析隶濮州,夏津析隶高唐州,莘县析隶东昌路,清平析隶德州。以恩州之清河县来属。户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万三千六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治于府城内。至元九年,置县治于旧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中。金故县,属恩州。太宗七年,改属本路。

州三:

开州。上。金故州,属大名府路。旧领濮阳、清丰、观城、长垣四县。元初,析观城隶濮州。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长垣、东明来属。领县四:

濮阳,上。倚郭。东明,中。大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七年来属。长垣,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清丰。中。

滑州。中。金故州,属河北西路。元初,改隶大名路。领县二:

白马,上。倚郭。内黄。中。

浚州。下。金故州,属河北西路。至元二年,改隶大名路。旧领黎阳、卫县。后并黎阳入本州;升卫县为州,隶卫辉路。

怀庆路。下。金怀州,展河东南路,以与临潢府怀州同,改南怀州,后又去南字。元初因之。太宗六年,行怀孟州事。宪宗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中统二年,仍为州,隶真定路。至元元年,以怀孟隶彰德路。二年,复自为一路,以淇州隶之。三年,又以淇州隶卫辉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户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万九百二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

河内,中。清化镇有庙学。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徙上孟州。旧领司候司,河阳、济源、王屋、温县四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县三:

河阳,下。济源,下。太宗六年,升为源州。七年,复为县。温县。下。

卫辉路。下。金卫州。属河北东路。旧治汲县,以水患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县。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县。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户二万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中统元年置。

县四:

汲县,下。倚郭。新乡。中。获嘉,下。胙城。下。

州二:

辉州。下。金河平县,又改苏门县,升为辉州,属河北东路。元因之,改隶本路。旧领山阳县。至元三年,废山阴为镇,入本州。

淇州。下,本卫县之鹿台乡。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户,置为淇州。又置临淇县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隶卫辉路,省县入本州。

河间路。下。金河间府,属河北东路。至元二年,升河间路总管府。自河间路以下四路、七州,旧隶山东东西过宣慰司。至大二年改直隶中书省。旧领河间、肃宁二县。至元二年,割济南路之临邑来属。又析济南路之齐东,景州之宁津,陵州之青城来属。户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河间,中。倚郭。肃宁,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间县。后复置。齐东,下。金齐东镇。刘豫置夹河巡检司。金乱,大兵南下,城之。宪宗三年,置县,属河间路。四年,又属济南路。至元二年,仍隶本路。县管窎户郊外皆章邱、邹平地。宁津,下。金属景州。至元二年,改隶本路。临邑,下。金属济南府。太宗七年,改隶本路。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本路,析县南之新市入济阳。青城。下。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属济南路。中统间,改隶陵州。至元二年,改隶本路。

州六:

沧州。中。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河间路。延祐元年,徙州治于长芦镇。领县五:

清池,中。乐陵,中。县治咸平镇,至正未迁治棣州旧城。南皮,下。无棣,下。至元二年,省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棣州。寻复置,又分其西界于故城置县,仍属本州,谓之西无棣县。盐山。下。至元二十五年,以沧州之军营城为沧溟县。其省、罢年分阙。

景州。中。金故州,又改观州,治东光县,属河北东路。元初,改隶本路。至元二年,复为景州。元初,徙治蓚县。旧领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宁津六县。宪宗三年,升将陵为陵州,宁津改隶河间路。领县五:

蓚县,中。元初升为元州。后复置。故城,中。元初隶河间路。至元三年省为故城镇,入陵州。是年,复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县来属。阜城,下。东光,下。吴桥。中。金升将陵县之吴川镇为县。

清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太宗二年,升清宁府。七年,复为清州。旧领司候司,会川、兴济、靖海三县。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兴济入会川县。后复置二县。领县三:

会川,中。靖海,下。兴济。下。

献州。下。金寿州,又改献州,属河北东路。旧领乐寿、交河二县。至元二年。省州及交河入乐寿,改,隶河间路。未几,复置。领县二:

乐寿,中。附郭。交河。中。金析乐寿县置。

莫州。下。金故州,属河北东路。旧领任邱一县。至元中,复置莫亭县。领县二:

莫亭,下。倚郭。金析任邱地,置县。后省。至元中复置。任邱。下。至元二年。省入河间县。后复置。

陵州。下。金将凌县,属景州。宪宗三年,改隶河间府。是年,又升为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仍为州,还隶本路。移建州治于旧治西北七里。

东平路。下。金东平府,属山东西路。太祖十五年,国王木华黎承制授严实东平行台。太宗二年,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实卒,子忠济嗣为万户行总管府事。至元五年,始以东平为散府。九年,升下路总管府。户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万一百四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须城,下。倚郭。东阿,中。宋徙县治于金桥镇。阳谷,中。以水患,宋徒县治于孟店。汶上,中。金太和八年,改汶阳县为汶上。寿张,下。金迁县治于竹口镇。后复旧治。平阴。下。至元十三年迁今治。

东昌路。下。金博州,属山东西路。元初,改隶东平路。至元四年,升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旧领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五县。至元七年,升高唐为州,直隶中书省,析大名路莘县来属。二十六年,析堂邑属地置邱县。户三万三千一百二,口十二万五千四百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聊城,中。倚郭。初随博州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总管府治。十三年,改东昌路总管府治。堂邑,中。宋以水患,徙城于旧治东十里。莘县,中。博平,中。宋以水患徙县治于宽平镇,又割明灵砦隶清平。荏平,中。邱县。下。本为平恩镇,隶曲周,后升为县。至元二年,省入堂邑。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税词讼,距堂邑二百余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乃复置邱县隶本路。

济宁路。下。金济州,属山东西路。旧治钜野,后徙治任城。太宗七年,割隶东平府。至元六年,还治钜野。八年升为济宁府,治任城。寻仍治钜野。十二年,复置济州。是年,又以钜野为府治,济州仍治任城为散州。十六年,升济宁府为路。置总管府。至正八年,迁济宁路于济州。十一年,置中书分省于济宁。旧领任城、金乡、嘉祥、郓城四县。后析任城县隶济州,嘉祥县隶单州。至元六年,复置钜野县。八年,以济州之郓城、砀山、丰县来属。十二年,置肥城县。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五万九千八百十八。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钜野,中。倚郭。金废县,分其地隶嘉祥、郓城、金乡三县。至元六年,复置。郓城,上。金以水患,徙治盘沟村。至元八年,复还旧治。肥城,下。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置此县,以平阴县孝德等四乡隶之。金乡,下。旧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砀山,下。金隶单州,又改隶归德府。后圯于水。宪宗七年,复置,改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改隶本路。虞城,下。金属归德府。后圯于水。宪宗二年,复置,改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改隶本路。丰县。下。金属徐州。宪宗二年,改隶济州。至元八年,直隶本路。

州三:

济州。下。至元十二年,别立济州于任城,省县入州。十五年,迁济宁府于济州,以钜野行济州事。是年,复于钜野置济宁府,州仍如旧。二十二年,复置任城县,隶本州。领县三:

任城。下。倚郭。鱼台,下。金隶单州。太宗七年,改隶济州。至元三年,省入金乡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沛县。下。金隶滕州。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省州入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路。十三年,来属。

兖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改隶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本路。领县四:

嵫阳,下。曲阜,下。泗水,下。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宁阳。下。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改隶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本路。旧领单父、成武、鱼台、砀山、楚邱五县。成武、楚邱改隶曹州,鱼台改隶济州,砀山改隶归德府。至元后,析济州之嘉祥县来属。领县二:

单父,下。倚郭。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后省入本州。至元二年,复置。三年,还属济州。后改隶本州。嘉祥。下。金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还属济州。后又改隶本州。旧治山口镇。后迁横山之南。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

曹州。上。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二年,直隶中书省。旧领济阴、定陶、东明三县。至元三年,析济南路禹城来属,又析单州之成武、楚邱二县来属,改东明县隶开州。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领县五:

济阴,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邱。中。金初隶曹州,后改属归德府。又以限河不便,改属单州。元初,还隶本州。

濮州。上。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鄄城、范县。元初析开州之观城,恩州之临清来属。至元三年,析东平路之馆陶,至元五年析东平路之朝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六:

鄄城,上。朝城,中。馆陶,中。有永济镇。临清,下。观城,下。范县。下。旧志:原属东平府,至元二年来属。按此县金已属濮州,旧志误也。

高唐州。中。金高唐县,属博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州,直隶中书省。置高唐县为州治,析东平路之夏津、武城来属。户一万九千一百四,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领县三:

高唐,中。倚郭。夏津,中。武城。中。宋以卫河决,徙城于旧治东十里。泰安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五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奉符、莱芜、新泰三县。至元七年,析济南府之长清来属。户九千五百四十,口一万七百九十五。领县四:

奉符,中。长清,中。莱芜,下。新泰。下。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置。

德州。中。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旧领安德、平原、德平三县。至元二年,析济南府之齐河,大名府之清平来属,直隶中书省。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领县五:

安德,中。治洊冈。平原,下。齐河,下。清平,下。德平。下。

恩州。中。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司候司,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县。元初,析清河隶大名府,武城隶高唐州,临清隶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历亭入本州。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金冠氏县,属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中书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济南、般阳三路,宁海一州,隶宣慰司,余并令直隶中书省。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为山东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辖山东东西道,以河间路为治所。《方舆胜览》:河间路领以山东东西追,可证也。刊本作河东山西道,乃字误。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始专辖山东东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益都路。金益都府,属山东东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中统三年,璮反。伏诛,仍置益都路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罢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临淄,下。至元三年,并入益都。十五年,复置。临朐,下。金析临朐,置穆凑县。元省穆陵。仍入临朐。至元二年,并入益都。二十五年,复置。高苑,下。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潍州。下。金潍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是年,省各州录事司、司候司入倚郭县。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县二:

北海,下。州治改。昌邑。下。

胶州。下。金胶西县,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旧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误甚。据《齐乘》改。于县置胶州,析莱州之即墨县、密州之高密县来属。领县三:

胶西,中。州治所。即墨,下。高密。下。后至元三年。立潍川乡景芝杜巡检司。

密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诸城、安邱、高密、胶西四县。后胶西、高密二县析隶胶州。宪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领县二:

诸城,下。州治所,有中外二城。安邱。下。

莒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县。皇庆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阴县。领县四:

莒,下。州治所。后至元间,参政马睦火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东北隅为今治。沂水,下。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之。后至元二年,立穆凌关巡检司。日照,下。蒙阴。下。皇庆二年,析沂水之龙寨镇置。旧志:旧名新泰。中统二年。省入沂水。按新泰省入莱芜在至元二年。后复置,旧志误也。

沂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领县二: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访司。费。下。治祚城。

滕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滕、邹、沛三县。至元初,析沛县入济宁路。领县二:

滕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戊子,升徐州为路,割滕、峄、邳、宿四州隶之,迁滕县于薛城,割滕之西南四乡治之。东南六乡,州自治之。邹县。下。

峄州。下。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

博兴州。下。金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初,改济南路。旧领淄、凌二州。至元二年,析淄州隶淄莱路,陵州隶河间路,以滨、隶二州来属。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旧领历城、临邑、齐河、章邱、禹城、长清、济阳七县。至元二年,析临邑隶河间路,长清隶泰安州,禹城隶曹州,齐河隶德州,析淄州之邹平县来属。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金末,土人阻水立县,号曰水寨。元初,始移置今县。章邱,上。邹平,上。济阳。中。新市镇,旧属临邑。至元二年,并入本县。拨户一千二百四十,置长官司,管抚下差税,直隶本路。曲阳镇,有庙学。

州二:

棣州。上。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滨棣自为一路。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使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旧领司候司,厌次、商河、阳信三县。元初,析沧州无棣县之半来属。其半仍属沧州。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入厌次县。领县四:

厌次,中。倚郭。商河,中。信阳,中。宋大中祥符间,与厌次县互易其地,元因之。无棣。下。元初,析无棣县半入沧州,以县之三乡来属。沧州亦有无棣县,故此县又称东无棣。

滨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旧领司侯司,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入沾化县,析蒲台县隶般阳路。领县三:

渤海,中。倚郭。利津。下。本渤海县之永利镇,金置县,元初因之。沾化。下。宋升招安镇为县,金改为沾化。

般阳路。下。金淄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济南路。中统四年,升淄州路,以淄、登、莱三州隶之,治淄州。至元二年,改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旧领淄川、长山、邹平、高苑四县。大宗在潜,置新城县。旧史本纪作至元十九年事。至元二年,析邹平隶济南路,高苑隶益都路,以滨棣路之蒲台县来属。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仙,中。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镇。太宗以人民完聚,置县曰新城,以田镇、索镇隶之。至元十九年,并淄莱路田索二镇,仍于驿台立新城县。蒲台。中。本下县。至元二年,升中。

州二:

莱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旧领录事司,掖、莱阳、即墨、胶水、招远五具。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掖县。二十四年,析即墨县入胶州。领县四:

掖,中。倚郭。西田场有庙学。招远,下。本掖县地。金初,置青峰县。后改今名。莱阳。下。

登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至正十一年,立山东分元帅府于本州。领县四:

蓬莱,下。州治所。黄县,下。福山,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中书省。户五千七百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县二:

牟平,中。州治所。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金西京大同府,属西京路。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罢。后复置。二十五年,改大同路总管府。至大元年,省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司罢,复置宣慰司,隶中书省。旧领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城、白登、怀仁七县。元初,析怀安、天城二县隶宣德府。至元二年,省云中入大同县。三年,置平地县。金大同府旧有宁边州、宁边县。至元中,分其地入武、朔二州。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隶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平地寨。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二年复置。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司候司。襄阴、顺圣二县。金贞祐二年,置大宁县,旋废。至元中,析顺圣县隶宣德府,又省司候司及襄阴县入本州。

浑源州。下。金浑源县,属应州。后升为州,仍置浑源县及司候司。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至元四年,司候司与县俱省入本州。

应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领县二:

京城,下。州治所。山阴。下。至元二年,省入金城县。后复置。

朔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入鄯阳县。领县二:

鄯阳,下。至正末,孛罗帖木儿使其将姚伯颜不花截旧城西北,筑新城。马邑。下。金置固州。元初省。

武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司候司及宁远一县。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四年,司及宁远县俱省入本州。

丰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录事司及富民一县。至元四年,俱省入本州。

东胜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东胜一县。元初置录事司。至元二年,析宁边州之半来属。四年,省录事司及东胜县入本州。

云内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柔服、云川二县。元初,废云川县,置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及柔服县入本州。延佑六年,置南云县隶本州。其省罢年分阙。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上。金太原府,属河东北路。太祖十三年,置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本隶中书省。至大元年,与晋宁路俱改隶肃政廉访司。旧领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县、文水、交城、孟县、寿阳十一县。金割寿阳县之西张寨置晋州,元初升孟县为州。至元二年,又省晋州入寿阳县。户七万五七千四百四,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

阳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晋,下。祁县,下。旧隶宁州。至元二年,州废。隶本路。榆次,下。旧隶晋州,至元二年,隶本路。太谷,下。清源,下。金晋州治此县。州废,隶本路。寿阳,下。交城,下。徐沟。下。

州十四:

汾州,中。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置汾州元帅府,后罢。至元二年,复行州事。旧领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五县。元初,析灵石县隶霍州,仍置小灵石县。后省小灵石县入介休。领县四:

西河,中。孝义,下。至元三年,析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木路。平遥,下。元初,改隶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属本州。介休。下。元初改隶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属本路。

石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司候司,离石、方山、孟门、温泉、临泉、宁乡六县。至元二年,省温泉县入孝义,升临泉县为临州。后司候司与孟门、方山二县俱省入离石。领县二:

离石,下。倚郭。中统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复置。宁乡。下。太宗九年,改隶太原府。定宗二年,改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仍属本州。

忻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太宗元年,升为九原府。后复为州。按至元三年以崞、代坚、台四州隶忻州,其时忻为九原府,故有属州。领县二: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四年,复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平定、乐平二县。至元二年,省平定县入本州。领县一:

乐平。下。倚郭。至元二年,与平定县俱省入本州。立巡检司。七年,复置。

临州。下。元初,徙治于旧城北四十里。金临水县,属石州。中统二年,改临泉县,直隶太原路。三年,升为州。

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置保德州。金因之,属河东北路。元初,又析置芭州。宪宗七年,省倚郭保德县入本州。至元二年,省芭州及隞州河曲县入之。三年,又以省入管州之岢岚州故地来属。四年,析岢岚之地复隶管州。

崞州。下。金崞县,属代州。乃马真皇后称制三年,升为州。大德元年,又升为隞州,巡检司为河曲县,至元二年,隞州与所属之河曲县,均省入保德州为巡检司。大德元年,又复置河曲县。隶本州。后复省。

管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静乐一县。太祖十六年,省静乐入本州,并省岢岚州及岚州之楼烦县、宁化州之宁化县入之。至元三年,析岢岚入保德州。四年,复隶本州。

代州。下。大德五年,兴屯田于太和岭,分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为七屯。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元初,隶太原路。旧领雁门、崞县、广武三县。元初,崞县升为州。中统四年,省雁门县入本州,省广武县入崞州。

台州。下。金升代州五台县为台州,元初因之。

兴州。下。金升岚州合河为兴州,元初因之。

坚州。下。金升代州繁崎县为坚州,元初因之。

岚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铬。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置。

孟州。下。金升太原府孟县为孟州,元初因之。

晋宁路。上。金平阳府,属河东南路。元初,置平阳路总管府。大德九年,改晋宁路。旧领临汾、襄陵、洪洞、赵城、汾西、岳阳、浮山、和川、冀氏九县。赵城改隶霍州。至元三年,省和川、冀氏入岳阳县。四年,复置冀氏,并岳阳入之。后复改冀氏为岳阳县。旧志作猗氏,误。户十二万六百二十,口二十七万一百二十一。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临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后至元二年,立十八盘巡检司。汾西,下。岳阳。下。

府一:

河中府。金故府,属河东南路。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河中府及解州府,置录事司。旧领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本府仍领解州。八年,解州直隶平阳路。十五年,复置万泉县。领县六:

河东,下。府治所。万泉,下。至元十四年,县尹皇甫祐改建新城,废旧治。猗氏,下。荣河,下。金升为河州。元初,复为荣河县。临晋,下。河津。下。

州九:

绛州。中。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升晋安府。元初。置绛州行元帅府。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旧领录事司。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绛、平水八县。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正平县。平水,金徙置汾水之西,国初省入何县,阙。领县七:

正平,下。倚郭。太平,中。曲沃,下。翼城,下。金升翼州,下。元初,复为县。稷山,下。绛县,下。垣曲。下。至元二年,省入绛县。十六年,复置。

潞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旧领录事司,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县。金末,升涉县为州。至元三年,复为涉县,析隶真定路,并隶事司入上党。领县七:

上党,下。倚郭。壶关,下。长子,下。潞城,下。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县。十五年,复置。襄垣,下。黎城,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之。

泽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后又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司侯司,晋城、端氏、陵川、阳城、高平、沁水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川县。领县五:

晋城,下。高平,下。阳城,下。沁水,下。陵川。下。

解州,下。至元二十九年,运使那海建运城,名凤凰城。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隶平阳路。旧领司候司,至元四年省入解县。领县六:

解,下。安邑,下。闻喜,下。夏,下。平陆,下。芮城。下。

霍州。下。金升平阳府霍县为霍州,元初因之。旧领赵城、汾西、灵石三县。后汾西改隶平阳府,又置霍邑为附郭县。领县三:

霍邑。下。倚郭。赵城,下。灵石。下。旧隶汾州,后改隶。

隰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隰州,后复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隰川、大宁、仵城、永和、石楼五县。元初。以仵城本隰州之仵城镇,仍省入隰川,蒲县本隰州属县,金兴定时升为蒲州,仍降为县来属。领县五:

隰川,中。州治所。大宁,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石楼,下。永和,下。蒲县。下。

沁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隶平阳路。旧领隶事司。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至元三年,省录事司入铜鞮。十年,省绵上县入沁源。领县三:

铜鞮,下。倚郭。沁源,下。元初,改建县城,据紫金山之半。武乡。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置。

辽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又改南辽州,后复去南字。元初因之。旧领辽山、榆杜、和顺、仪城四县。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和顺。领县三:

辽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置。和顺。下。至正十四年,达鲁花赤木不刺徙县城于旧治西南。

吉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南路。元初属平阳路。旧领司候司,十二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省司候司入十二乡。至元二年,省十二乡入本州。领县一:

乡宁。下。至元三年,省入本州。后复置。

中都开宁路。大德十一年六月。筑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建为中都。至大元年,置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是年十二月。置开宁县,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四年,罢中都留守司,开宁路及所属开宁县均废。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领和宁路。

和宁路。上。始名和林,亦名哈剌和林。本乃蛮故地。太祖灭乃蛮,建四大斡儿朵于其地。二十年,分封诸子,以哈剌和林之地与少子拖雷。太宗始定都于此。七年,城和林,作万安宫。九年,营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七十余里。十年,营图苏胡迎驾殿,在和林北三十余里。鲁卜鲁克和林纪行书:宪宗三年,奉命至和林,为哈剌阙栾之都。有大街二:其一撒剌先人所住,中为市场;其一支那人居之,皆工匠。二街之外,为朝贵之大邸第。又佛堂十二,回回教寺二,基都教寺一。四围以土为城,开四门。傍城外有大离官,内有殿,又有仓廪库。定宗、宪宗皆都之。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又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复置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二年,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四年,以都元帅府并行宣慰司事。十一年,罢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皇庆元年,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

志十四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至元二十四年置。

辽阳路。上。金辽阳府,领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四县。后改为东京,领澄、复、盖、沈、贵德、来远六州,婆娑府一路。元初,澄州《事文类聚》:辽阳路有澄州,知澄州当废于大德以后。及所属临溟、析木二县,复州及所属永康、化成二县,贵德州及所贵德、奉集二县,沈州、来远州,宜丰县、石城县俱废,以婆娑府、广宁府、盖州、懿州为四路,直隶中书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路为散府,懿州路为州,以隶之。省鹤野县入辽阳。十五年,析广宁,仍自行路事。十七年,又以婆娑府来属。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婆娑府为巡检司。户三千七百八,口万三千二百三十一。壬子年抄籍数。领县一:

辽阳。下。倚郭。至元六年。省警巡院及鹤野县入之。

州二:

盖州。下。金故州,属东京路。元初,升盖州路。至元六年,降为州,隶东京总管府,省所属熊岳、汤池、秀岩三县入建安。八年,又省建安县入本州。旧史《成宗纪》元贞元年六月,盖州明山县螟。旧志无明山,未知何时省并。

懿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元初,升懿州路。至元六年,降为州,隶东京总管府,省所领顺安,灵山二县及义州之同昌县入本州。至正二年,又升懿州为路,以兴中、义州属之。

广宁府路。下。金广宁府,属北京路。元初,置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改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少,降为散府,隶东京路。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旧领广宁、望平、闾阳、钟秀金志无此县。据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四县。广宁已废。至元六年,省钟秀县入望平。户四千五百九十五。至顺钱稂户数。领县二:

闾阳,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复立行千户所。后改为县。望平。下。至元十五年,改为望平军民千户所。后复为县。

旧志广宁府路下有肇州。按《金史?地理志》,肇州属上京路,领县一:始兴。《寰宇通志》与《明一统志》均引元志:开元城西南曰宁远县,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兰府,又南曰双城,直抵伊丽王都。正西曰谷州,西北曰上京。上京之南曰建州,西曰滨州。又西曰黄龙府,金改为利涉军。又西曰信州,治信武县。北曰肇州,治始兴县。东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东北曰哈州,曰奴儿干城。皆渤海、辽、金所建,元废。是肇州入元已废。世祖于阿八剌忽立城名曰肇州,特以肇州为城名,非置经制州也。旧史载之,非是。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慰司。元初置行中书省于北京路,又置开元路宣抚司隶北京行省。中统四年,罢开元路宣抚司。至元二年,罢北京行省,置山北辽东道开元等路宣抚司。十五年,改宣抚司为宣慰司。二十三年罢。是年七月,复置。至正十一年,罢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镇宁州。

大宁路。上。金大定府,属北京路。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旧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路。二十五年,改武平路。后复为大宁路。旧领大定、长兴、富庶、松山、神山、惠和、金源、和众、武平、静封,三韩十一县。神山、静封二县久废。中统二年,省长兴县入大定,升三韩县为高州,升松山县为松州。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大定,下。龙山,下。至元四年,改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中兴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州九:

义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至元七年,改隶婆娑府。后府废,仍隶本路。至正二年,改属懿州路。旧领宏政、开义、同昌三县。至元六年,省同昌县入懿州,宏政、开义二县省入本州。

又置兴中州。旧领兴中、永德、兴城、宜氏四县。元初,俱省入本州。至正二年,改隶懿州路。

瑞州。下。金故州。属北京铬。元初因之。旧领瑞安、海阳、海滨三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高州。下。金三韩县,属大定府。中统二年,升为高州,隶大宁路。

锦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元初因之。旧领永乐、安昌、神水、兴城四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利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元初因之,旧领阜俗、龙山二县。元初,省阜俗县入本州,龙山县改隶大宁路。

惠州,下。辽故州。属大定府。金皇统三年,废。元初,复置。

川州。下。辽故州,金废。元初复置。

建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元因之。旧领建平、永霸二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东宁路。本高丽西京。至元六年,高丽人崔垣等以西京府州县镇六十馀城来降。八年,且东宁府。兴高丽画慈悲岭为界。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以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二十七年,罢东宁路,悉归本路所属诸城于高丽。此事旧史遗之。据《高丽史》补。本路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土山,下。中和。下。

镇一:

归化镇。按洪福源之叛,高丽徙余民于海岛,西京遂为邱墟。至崔垣以西京内属,所献六十余城,以徙民之故,多湮废。然据《高丽史》所载,龙州、灵州、铁州等处守臣皆为垣等所杀;则诸州尚置官吏。不尽为废郡也。

崔垣等所献之六十馀城,其地名之可考者,曰:定远府,郭州、抚州、黄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辽隶显州。顺州、辽头下城,在显州东北。殿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唐安市州,辽隶东京道。泰州、辽隶上京道,金移治长春州。价州、朔州、宣州、辽隶会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辽头下城,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椵岛、宁得三镇。延州,领阳严一镇。云州。

沈阳路。金为沈州,属东京路。旧领乐郊、章义、辽滨、挹娄四县,因兵乱俱废。太宗四年,高丽人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馀城来降,立镇守司以抚其众。六年,徙其众于辽阳,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三年,又立沈州,以高丽质子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馀户,治沈州。元贞二年,并为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领总管五,千户二十四,百户百二十五。户五千一百八十。至顺钱粮户数。

总管府所辖者曰:新城州,辽城州,哥忽州,建安州,南苏州,木底州,盖羊州,代那州,沧藤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以上十四州,并无城郭,是高丽降众,各以其酋长领之。

开元路,金会宁府,属上京路。旧领会宁、曲江、宜春三县,后俱废。太宗七年,即其地置开元、南京二万户府。至元四年,改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又改开元路,领咸平府。后析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开元路宁远县饥。是本路有宁远一属,其省并年分阙。户四千三百六十七。至顺钱粮户数。

咸平府。金旧府,属咸平路。旧领平郭、铜山、新兴、庆云、清安、荣安、归仁、玉山八县,兵乱俱废。元初隶开元路。后改隶宣慰司。至正二年,降为咸平县。

合兰府水达达等路。金蒲与、合懒、恤品、曷苏馆、胡里改五路之地。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一曰斡朵怜;一曰孛苦江;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人皆水达达,无城郭,逐水草为居。户二万九百六。至顺钱粮户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十一、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三。

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汴粱路。上。宋开封府,为东京,属京畿路。金为南京,属南京路。太宗五年,崔立以南京降,仍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汴粱路。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庐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升申州府直隶行省,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阳府,割裕、唐、汝、邓、嵩、庐氏行襄樊七州隶之。九年。废延州入延津县。三十年,升蔡州为汝宁府,直隶行省,割息、颍二州隶之。旧领开封、祥符、阳武、通许、太康、中牟、杞、鄢陵、尉氏、扶沟、陈留、延津、洧川,封邱十四县。至元初,析郑州之荥泽、原武二县,析曹州之兰阳县来属。户三万一十八,口十八万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旧设警巡院,至元十四年改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鄢陵,中。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封邱,中。金大定中,以河患,迁治新城。元初,又为河水所湮,复迁于故城。扶沟,下。阳武,下。杞,中。中统初,河决城北面,为水所圮。乃筑新城于河北岸置县。后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延津,下。兰阳,下。金析东明六乡为兰阳县,取首乡兰阳多为名。旧隶曹州,至元初来属。通许,下。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陈留,下。

州五:

郑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因之。旧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密、荥泽七县。后析密县隶钧州,荥泽、原武二县隶开封府。领县四:

管城,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之。荥阳,下。汜水,下。河阴。下。

许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因之。领县五:

长社,下。长葛,下。郾城,下。襄城,下。临颍。下。

阵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因之。领县五:

宛邱,下。西华,下。商水,下。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入之。后复置。南顿,下。延祐二年,复商水镇为南顿县。项城。下。至大二年,复置。

钧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因之。至元二年,析郑州之密县来属。领县三:

阳翟,下。新郑,下。密县。下。

睢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因之。旧领襄邑、考城、柘城三县。元初,置仪封县于东明县之通安堡,隶本州。领县四: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仪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金河南府,属南京路。元初改河南府路。旧领洛阳、宜阳、永宁、登封、巩、偃师、孟津、新安渑池九县。金升渑池县为韶州,至元八年仍为渑池县,改隶陕州。户九千五百二,口六万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八:

洛阳,至正二十六年,罢洛阳嵩县宣慰司,嵩县当是至正间析洛阳县地置之。宜阳,下。永宁,下。登封,下。巩县,下。至正二十年,改立军州万户府。孟津,下。新安,下,偃师。下。

州一:

陕州。下。金故州,又改西安军。属河南路。元初,仍为陕州。旧领陕、灵宝、湖城、阌乡四县。至元二年,省湖城县入阌乡,降韶州渑池县来属。领县四:

陕县,下。灵宝。下。至元三年,省入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县,治灵宝。后复置灵宝县,以虢略为巡检司,并虢州之朱阳县入之。渑池。下。金韶州,置渑池司侯司。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八年,降州为县,隶本州。阌乡。下。

南阳府。金申州,属南阳路,以南阳县为治所。金志漏申州,不载。至元八年,升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之。二十五年,改属汴粱路。后直隶行省。户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县二:

南阳,下。倚郭。有三鸦巡检司。镇平。下。本阳管镇,金末置县。

州五:

邓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旧领穰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金末析南阳县,置申州。元初,省淅川、顺阳二县入内乡县,升穰县之新野镇为县。旧设录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县。领县三:

穰县,下。倚郭。内乡,下。新野。下。

唐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旧领泌阳、比阳、湖阳、桐柏四县。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县一:

泌阳。下。倚郭。元初废。至元九年,复置。大德五年,省入本州。至元十六年,知南阳府粱曾以唐、邓二州为襄阳府所夺,争之,复隶南阳府。唐、邓二州改隶襄阳府年分阙。

嵩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旧领伊阳、福昌二县。后福昌改隶河南府。至元三年,省伊阳县入本州。领县一: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隶南阴府。十一年来属。

汝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旧领粱、郏城、鲁山、宝丰四县。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入粱县。后复置郏县。领县三:

粱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八年,改隶南阳府。旧领方城、舞阳、叶三县。后即叶县行随州事,就置昆阳县为属邑。至元三年,罢州,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后复置舞阳县。领县三: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阳。下。

汝宁府。金蔡州,属南京路。至元七年,改隶汴粱路。三十年,行省平章政事伯颜言:“蔡州去汴粱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为汝宁府,直隶行省,以息、颍、信阳、光四州隶之。旧领汝阳、遂平、上蔡、西平、确山、平舆六县。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二县入汝阳。后复置遂平县。抄籍户口阙。至顺钱粮户数七千七十五。领县五:

汝阳,下。倚郭。元初废,后置。上蔡,下。西平,下。确山,下。遂平。下。

州四:

颍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隶汝宁府。旧领汝阴、泰和、沈邱、颍上四县。至元二年,省四县及录事司入本州。后复置县三:

太和,下。沈邱,下。颍上。下。

息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中统三年废,四年复置。至元三年,罢息州安抚司,以其民隶南京路。至元三十年,改隶汝宁府,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至元三年,省四县入本州。后又置二县:

新蔡,下。至元四年置。真阳。下。

光州。下。宋故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归附,

隶蕲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蕲、黄等州直隶湖广行省。三十年,改隶汝宁府。领县三:

定城,下。固始,下。宋末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一年,复旧治。光山。下。兵乱地荒。至元十二年复置县。

信阳州。下。宋信阳军,属京西北路。至元十四年,改信阳府,隶蕲黄宣慰司。十五年,降为州,属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改隶河南行省。三十年,来隶汝宁府。旧领罗山、信阳二县。至元二十年,以罗山当驲置要冲,徙州治此,而移县治于西南,号曰罗山新县。户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数。领县二:

罗山,下。倚郭。信阳。下。

归德府。宋应天府。金改归德府,属南京路。金亡,宋复取之。元初,与亳州之酂县同时归附,置京东行省。未几,罢。宪宗二年,置司、府、州、县官以抚定新附之民。至元八年,升为散府,直隶行省,以宿、亳、徐、邳四州隶之。旧领睢阳、宁陵、夏邑、虞城、谷熟、砀山六县。至元二年,析虞城、砀山二县属济宁府,并谷熟县入睢阳,酂县入永州,又降永州为永城县,与宁陵、夏邑二县俱隶本府。抄籍之数阙。至顺钱粮户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七。领县四:

睢阳,下。倚郭。永城,下。夏邑,下。旧隶永州。至元二年,来属。未几,废。至元八年,复置,以砀山入之。宁陵。下。

州四:

徐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至元二年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省永固县入萧县,省彭城县、录事司入本州。领县一:

萧县。下。至元二年,并入徐州。十二年,复置。至正八年,升徐州为总管府,以邳、宿、滕、峄四州隶之。十三年,降为武安州。以所辖县隶归德府,峄、滕二州仍隶益都路。

宿州。中。金故州,属南京路。元初,废。中统三年,复置,改隶本府。旧领临淮、蕲、灵璧、符离四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省临淮、蕲、灵璧三县,并司候司入本州。四年,析灵璧县地入泗州。十七年,复置灵璧县来属,领县一:灵壁。下。

邳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废。中统三年,复置。至元八年,改隶本府。旧领下邳、兰陵、宿迁三县。元初以户少,省三县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复置睢宁、宿迁两县,隶淮安路。十五年,复来属,领县三:

下邳,下。州治所。城北有黄堌城。宿迁,下。睢宁。下。

亳州。下。金故州,属南京路。宪宗二年,改隶归德府。旧领谯、酂、鹿邑、城父、卫真五县。后省城父县入谯,卫真县入鹿邑,酂县入永城。未几,复置城父。领县三:谯,下。鹿邑,下。城父。下。

襄阳路。下。宋襄阳府,属京西南路。至元十年,宋守将吕文焕以城降,改襄阳府为散府。十一年,升襄阳路总管府。旧领襄阳、邓城、宜城、谷城、南漳五县。元初,省邓城县入襄阳。至元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南阳府光化、枣阳二县来属。至顺钱粮户数五千九十。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襄阳,下。倚郭。兵乱废,至元十四年复置。南漳,下。旧纪:至元十四年,均州复立南漳县。南漳改隶均州及省并年分均无考。宜城,下。谷城,下。光化,下。枣阳。卞。

州二:

均州。下。宋故州,屙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宋行均州事徐鼎以城降,改隶湖北宣慰司。十九年,来属本路。领县二:

武当,下。兵乱,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郧县。下。宋郧乡县。至元十四年改。

房州。下。宋故州,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知州李鉴以城降。十九年,改隶襄阳路。领县二:

房陵,下。竹山。下。

蕲州路。下。宋故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归附,置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蕲春,中。倚郭。蕲水,中。广济,中。宋嘉熙兵乱,徙治江中洲。归附后,复旧治。黄梅,中。嘉熙兵乱,侨治江中州。后复置。罗田。下。兵乱县废。至元十二年,复置。大德中,迁县治于官渡沙。

黄州路。下。宋故州,属京西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升为总管府。旧纪:至元十四年,置宣慰司。疑误。十八年,又置黄蕲州宣慰司,治黄州路。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复置淮西道宣慰司,以蕲州、黄州二路隶之。大德三年,罢淮西道宣慰司,蕲、黄二路改隶河南江北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黄冈,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乱,侨治蕲州青山矶。归附,还旧治。麻城。下。兵乱,徙治什子山。归附,还旧治。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上。宋故州,屙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四年,升为总管府,隶淮西江北道。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三:合肥,上。倚郭。粱县,中。舒城。中。

州三:和州。中。宋故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为州,隶庐州路。旧设录事司,后省入历阳。领县三:

历阳,上。倚郭。含山,中。乌江。中。

无为州。中。宋无为军,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升无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巢州为县隶之。领县三:

无为,上。倚郭。庐江,中。巢县。下。至元十四年,置镇巢府。二十三年,降为巢州。二十八年,复为县。

六安州。下。宋六安军,辰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二年,改隶黄蕲州宣慰司。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又升为州。领县二:

六安,中。英山。中。

安丰路。下。宋寿春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并属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降为散府。二十八年,复升为路,降临濠府为濠州以隶之。至正十二年,置安丰分元帅府。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寿春,中。倚郭。安丰,下。霍邱,下。寿春、安丰、霍邱三具,宋隶寿春府。至元十八年,来属本路。元统二年,立准乡临水山巡检司。下蔡,下。与蒙城俱隶安丰府。二十八年,罢府,来属本路。蒙城。下。金属寿州。至元十八年。来属本路。

州一:

濠州。下。宋故州,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归附,置安抚司,十五年,升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隶本路。旧领钟离、定远二县。至元二十八年,降怀远州为县,隶之。领县三:

钟离,下。倚郭。定远,下,怀远。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省荆山入之。

安庆路。下。宋安庆府,属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宋将范文虎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黄蕲州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旧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桐城五县。至元二年,析怀宁县境置灊山县。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

录事司。大德元年置。

县六:

怀宁,中。宿松,中。天历初,立铁柱于小孤山,号海门第一关。望江,下。大潮,中。桐城,中。宋末徙治枞阳,又徙于李阳河。元初,始还旧治。灊山。下。本怀宁县之清朝、玉照二乡地。宋立四寨,仍隶怀宁县。至无中,置野人原寨。至治间,始析置灊山县,以山为名。

淮东道宣慰使司。皇庆二年,改淮东淮西道宣尉恰为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宋扬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归附,置淮东都元帅府。十四年,改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本路直隶行省。二十六年,改浙西道宣慰司为淮东淮西道宣慰司,仍治扬州路,升本路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泰兴。上。

州五:

真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

扬子,上。倚郭。宋永正县。至元二十八年,改扬子县,移治新城,省录事司入之。六合。下。

滁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三:

三除州。下。宋故州。属准南东路处。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三: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之。来安,下。全椒。下。

泰州。上。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总管府。至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

海陵,上。倚郭。宋端平后,去县城五里别筑新城。后张土诚据之。如皋。下。

通州。中。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静海,上。倚郭。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沙洲。宋建炎中有升州句容县姚、刘二姓避兵于沙上,其后遂称姚刘沙。宋嘉定中,置天赐监场。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上。宋楚州。又升属县山阳县为淮安军,又改军为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置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二十年,置淮安府路总管府,以临淮府,海宁、泗、安东三州隶之。二十七年,罢临淮府。旧领山阳、盐城、淮安、新城、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宋淮安县,至元十二年,以本县马罗军寨为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及新城县入之。盐城,上。桃园,下。本淮阳军之桃园镇,金盥淮滨县,后废。至元中置桃园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为县。

州三:

海宁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金志亦有海州,后复为宋地。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五年,升海州路,为总管府。又改为海宁府,旋降为州,隶淮安路。旧领录事司,朐山、东海、怀仁、沭阳四县。至元二十年,省东海县与录事司入朐山。领县三:

朐山,中。沭阳,下。赣榆。下。宋怀仁县,金改赣榆。

泗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金志亦有泗州,后复为宋地。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璧、睢宁五县。至元十六年,析瞧宁县属邳州。十七年,析灵璧县属宿州,以临淮府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省淮平县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来属。领县五:

临淮,下。虹县,下。宋故县,金废。元初复置。五河,下。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十四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县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入盱眙。天长。中。至正十五年,置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于本县。

州一,安东州。下。宋涟水军,后改安东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二年,置安东分元帅府。后改隶准安路,领县一:

涟水。下。

高邮府。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二十年,降高邮路为府,隶扬州路,后改为散府,隶宣慰司。旧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至元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省录事司入高邮县。户五万九十有八。至顺钱粮户数。领县三:

高邮,上。倚郭。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改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

荆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帅府。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辂。上。宋为江陵府,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是年,置怀远、灵武二县,分处新民。未详何时裁并。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跻。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下。旧治白氵付。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迁今治。监利。中。

峡州路。下。宋峡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二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凌,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还江北旧治。宜都,下。宋旧县。长阳,下。远安。下。至正初,达鲁花赤沙班迁县治于亭子山下。

安陆府。宋郢州,隶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隶宣慰司。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二年,还旧治。沔阳府。宋复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升为复州路。十五年,改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宋旧县。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下。宋荆门军,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升为荆门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

长林,上。当阳。中。

德安府。宋旧府,属荆湖北路。宋咸淳七年,徙治汉阳。至元十三年,归附,还旧治,隶湖北边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为散府。三十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宣慰司。旧领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应山五县。至元十五年,析应山县。隶随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宋建炎中迁县治于紫资寨。至元十六年,还旧治。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宋故州,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以兵乱,迁徙无常,即黄仙洞为州治。旧领随县。十五年,以德安府应山县来属。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县二。

随县,下。应山下。

志十五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大德三年罢,延祐二年复置。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府五、州十八,属州十一,属县七十九。

奉元路。上。金为京兆府,属京兆府路。宪宗三年,置从宜府于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为安西路。皇庆元年,改为奉元路。旧领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郿、咸阳十二县。至元元年,省云阳县入泾阳。旧志:并耀州之云阳。案云阳,宋隶耀州,金隶京兆府。四年,省栎阳县入临潼。七年,又以悛屋县来属,省终南入之。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一:

咸宁,下。长安,下。咸阳,下。兴平,下。临潼,下。至元四年,并栎阳县入之。蓝田,下,泾阳,下,至元元年,省云阳县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齐筑鹿台城于县西南二十五里。悛屋,下,金故县,隶凤翔府,后升为恒州。至元初,降为县来属。郿县。下。金故县,隶凤翔府,后隶恒州。元初,升为州,增置柿林县。至元元年,复降郿州为县,省柿林入之。

州五:

同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路。旧领冯翊,朝邑、白水、郃阳、澄城、韩城六县。元初,省冯翊县入本州。领县五:

朝邑,下。白水,下。郃阳,下。宋旧隶同州,金改隶祯州。至元初废祯州,仍隶本州。澄城,下。韩城,下。金贞祐三年,升为祯州。至元元年废,二年再置,六年降为韩城县。

华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路。旧领郑、华阴、下邽、蒲城、渭南五县。元初,省郑县入本州,至元十二年,复置郑州,后省并。年分阙。省下邽县入渭南。领县三:

华阴,下。蒲城,下。渭南。下。

耀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路。旧领华原、同官、美原、三原四县。至元元年,省华原县入州,复置富平县,省美原县入富平。领县三:

三原,下。富平下。宋故县,金省入美原。至元元年,复置。同官。下。

乾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跻。旧领奉天、醴泉、武功、好畤四县。至元元年,省奉天县入本州。五年,复置奉天,省好畤入之,又析畤州之永寿来属。后又改奉天县为醴泉。领县三:

醴泉,下。至正初,改筑新城于城西三十里。武功,下。金以嫌显宗讳,改为武功武亭。元复。后废。至正四年,复置。永寿。下。至元十五年,徙县治于麻亭。

商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路。领县一:

洛南。下。

延安路。下。金延安府,属鄜延府路。元改延安路。旧领肤施、延川、延真、临真、甘泉、敷政、门山七县。元初析甘州之宜川来属,又省丹州入宜川县。户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数。领县八。

肤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按金志,丹州具一:宜川。宋志,鄜州县一:宜川。宋志夺鄜州所属之四县,又夺丹州,误以宜川属鄜州也。旧志无丹州,以并丹州入宜川世。延长,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旧堡。宪宗二年,升为安定县。至元元年,析置丹头县。四年,并入本县。安塞,下。本金旧堡。宪宗二年,升为县。至治三年,徙县治于龙安镇。保安。下,金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为县。

州三:

鄜州。下。金故州,属鄜延路,旧领洛交、直罗、鄜城、洛川四县。至元四年,省鄜城入洛川,又省洛交、直罗入州。六年。废坊州,以中部、宜君二县来属。领县三: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绥德州。下。金故州,属鄜延路。旧领清涧一县,旧志:金领八县。误以城寨为县。十寨、一城、一堡。归附后,升米脂寨为县,省嗣武城入之,升怀宁寨为县,省绥平寨入之。至元四年,又省定戎寨入米脂,怀宁县入清涧,义合寨、绥德寨入本州。领县二:

青涧,下。米脂。下。

葭州。下。金故州,属河东北路。后改属鄜延路。旧领八寨、九堡。至元六年,省通泰堡、弥川堡入州,省太和寨入神木县,建宁寨入府谷县。领县三:

神木,下。元初,置灵州于古鄜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改灵州为神木县。吴堡,下。旧为吴堡寨。府谷。下。宋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改为府谷县。

兴元路。下。宋为兴元府,属利州路。元初,改兴元路总臂府。至正十五年,改兴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旧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县四县。元初,以凤、金、洋三州来属,析本路所属西县隶沔州,以洋州西乡县隶本路。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四:

南郑,下。宋析置廉水县。元初并廉水入之。城固,下。褒城,下。元徙治于山河堰东南五里。西乡。下。宋端平中县废,元复置。

州三:

凤州。下。宋故州,属秦凤路,后改隶利州路。元初,改隶兴元路。至元五年,以倚郭粱泉县省入本州。后至元二年,立留坝镇巡检司。

洋州。下。宋故州,属利州路。元初,改隶兴元路。旧领兴道、真符、西乡三县。元初,析西乡县隶兴元路。至元二年,并兴道、真符二县入本州。

金州。下。宋故州,属京西南路,后改隶利州路。元初,隶兴元路。旧领西域、汉阴、洵县、石泉、平利、上津六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旧治安西路。延祐三年,徙治凤翔。

凤翔府。金故府,属凤翔府路。元初,属兴元路。寻属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改为散府。旧领凤翔、宝鸡、虢、郿、悛屋、扶风、岐山、普润、麟游九县。元初,以郿、悛屋二县改隶安西路,虢、普润二县并废。户二千八十一,口一万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数。领县五:

凤翔,下。扶风,下。岐山,下。宝鸡,下。有益门城,元末李思齐所筑。麟游。下。

邠州。下。金故州,属庆原路。元初,直隶行省。旧领宜禄、新平、淳化、永寿、三水五县。至元七年,省宜禄入本州,省三水入淳化县,永寿改隶乾州。领县二:

新平,下。淳化。下。

泾州。下。金故州,属庆原路。元初,隶都元帅府,又隶巩昌都总帅府,又隶平凉府,后直隶行省。旧领泾川、长武、良原、灵台四县。至元十一年,省良原具入灵台,长武县入泾川。领县二。

泾川,下。倚郭。灵台。下。至元七年,并入泾川。十一年,复置。

开成州。下。金为镇戎州,属凤翔路。元初为原州。镇戎州,本唐原州高县之地。至元十年,皇子西安王分治秦蜀,置开成府视上都,号为上路。至治三年。降开成州。旧领东山、三川二县,后改隶镇原州。置开成为附郭县。领县一:

开成。下。

州一:

广安州。下。金升宋东山寨为广安县,隶镇戎州,后废。至元十年,复置广安县。十五年,升为州,仍隶本路。开成路降州,广安州应直隶行省。无明文可证。仍依旧志,隶开成州之下。

庄浪州。下。本庄浪路。大德八年,降路为州。领县一:

庄浪。下。延祐六年,升庄浪巡检司为庄浪县,移巡检司于比卜渡。

巩昌等处总帅府。元初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及秦、陇、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龙、大安、褒、泾、邠、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二十七州。至元五年,析安西州居脱思麻路。六年,析河州属吐番宣慰司。七年,省洮州入安西州。八年,析岷州属脱思麻路。十三年,置巩昌路总管府。十四年,复行便宜都总帅府事。是年,析隆庆府,利、巴、大安、褒、沔、龙等州隶广元路。二十年,又析泾、郧二州隶陕西汉中道宣慰司。帅府所统者: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十五州。二十一年,仍置便宜都总帅府。二十五年,改为宣慰使司兼便宜都总帅府。二十六年,行省言:“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已升为宣慰司,以旧兼府事,别立散府,调官分治。”从之。

巩昌府。金为巩州,属临洮路。元初,改巩昌府。旧领陇西、通渭、定西、通西、安西五县。金升定西为州,析通西、安西隶之。至元十三年,以金之宁远寨置宁远县,伏羌寨置伏羌县,盐川镇置漳县。户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陇西,下。宁远,下。伏羌,下。通渭,下。宋通渭寨,金升渭县。漳县。下。宋名盐川寨,金为镇。至元十三年,置县。

平凉府。金故府,属凤翔路。元初,属巩昌帅府。旧领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五县。后省潘原县太平凉,化平县入华亭。领县三:

平凉,下。崇信,下。华亭。下。

临洮府。金故府,属临洮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泰定元年,更置临洮总管。旧领狄道、当川、康乐三县。元初,省当川、康乐二县入狄道。至元十三年,升渭原堡为渭源县。领县二:

狄道,下。渭源。下。

庆阳府。金故府,属庆原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安化、彭原、合水三县。至元七年,并安化、彭原二县入合水。领县一。

合水。下。

秦州。中。金故州,属凤翔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成纪、治坊、甘谷、清水、鸡川、陇城、秦安七县。至元七年,省鸡川、陇城二县入秦安,治坊县入清水,甘谷县入通渭。领县三:

成纪,中。清水,中。秦安。中。

陇州。中。金故州,属凤翔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汘干阳、汘干源、陇安三县。至元七年省陇安县大汘干源。延祐四年,又省汘干源县入本州。领县一:

汘干阳。下。

宁州。下。金故州,属广源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安定、定平、真宁、襄乐四县。至元七年,省襄乐、安定、定平入本州。领县一:

真宁。下。

安定州。下。宋为定西城,属兰州。金为定西县,升为州,属秦凤路。元初,隶巩昌帅府。至正十二年,以地震,改安定州。十五年,又置军民安抚司。旧领通西、安西二县。至元三年,省二县入本州。

镇原州。下。金原州,属广源路。元初,改镇原州,隶巩昌帅府。旧领临泾、彭阳二县。元初,以镇戎州之东山、三川二县来属。至元七年,省四县俱入本州。

西和州。下。宋岷州,徙治于长道县之白石镇,改西和州,属秦凤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祐川、大潭、长道三县。大潭、祐川,军兴久废。至元七年,省长道入本州。

环州。下。金故州,属庆原路。元初,隶巩昌总帅府。旧领通远一县,至元七年,省入本州。

金州。下。本宋兰州龛谷寨。金升为龛谷县,又置金州,以龛谷县为治所。至元七年,省县入本州。

静宁州。下。金为德顺州,属凤翔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陇干、永洛、威戎、隆德、通边、治平六具。元初,省治平、永洛县二县入陇干。后复省陇干入本州。改为静宁州。领县一:

隆德。下。威戎、通边二县,金末已废。

兰州。下。金故州,属临洮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定远、阿干二县。元初,置司候司。至元七年,省司侯司入本州。至大中,以定远县改隶金州,后废入金州。领县一:

阿干。下。

会宁州。下。金会州,属临洮路。元初,隶巩昌帅府。至正十二年,以地震,改会宁州。旧领保川一县。金末,州陷于河西,侨治州西高百里会川城,名新会州。元初,迁于保川县,改保川县为西宁。至元七年,并县入州。

徽州。下。元初,置南凤州于凤州之河池县,又升永宁乡为县,析凤州之两当县,同隶南凤州。至元元年,改为徽州,七年,省河池、永宁二县入本州。领县一。

两当。下。宋徙治于广乡镇。元因之。

阶州。下。宋故州,属秦凤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福津、将利二县,至元七年,省入本州。新州治在柳树城,距旧城东八十里。

成州。下。宋故州,属秦凤路。元初,隶巩昌帅府。旧领同谷、栗亭二县。太宗十三年,宋成都将田世显来降,命迁于栗亭管民司事,不隶成州。析秦州之天水县来属。至元七年,省同谷、天水二县入本州。太宗十年,宋雷、李二将来降,命迁于成州,行金洋州事,隶巩昌帅府。旧志别立金洋州,误。此是行金洋二州事,非又置金洋州。

吐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下宣慰司三、宣抚司二,俱隶宣政院。

河州路。下。金河州,属临洮路。元初,置河州路军民总管府。旧领枹罕、宁河二县。元初,省枹罕入本州,升定羌城为定羌县,安乡关为安乡县。领县三:

定羌,下。安乡,下。宁河。下。

洮州路。下。金故州,属临洮路。元初,升洮州路,置元帅府。领县一:

可当。下。金故县,元初因之。金志阙。

贵德州。下。本金积石州西界之地。元初,置贵德州,隶宣慰司,后废。

积百州。下。宋积石军溪哥城。金升为州,属临洮路。元初置元帅府。

雅州。下。宋故州,属成都路。宪宗八年,攻拔其城,改隶马湖路。后改隶吐番宣慰司。领县五:

石山,下。泸山,下。百丈,下。荣经,下。严道。下。百山、严道二县,别隶六番招讨使司。

黎州。下。宋故州,属成都路。元初,隶马湖路,后改隶吐番宣慰司。领县一:

汉源。下。

十八族元帅府。

帖成河里洋脱元帅府。

当阳元帅府。以上属吐番宣慰司。

脱思麻路宣慰司都元帅府。木为元帅府。至元三年,以西安州来属。五年,又以岷州来属。大德十一年,升为宣慰司,以礼店文州万户府隶之。领州三:

西安州。宋故州,属秦凤路。至元三年,来属。

岷州。宋岷州,改西和州。元初,于祐川县故地置岷州。至元七年,来属。后置元帅府。

铁州。沿革阙。

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至元九年置。后改隶吐番宣慰司。大德十一年,以属吐番宣慰司不便,命仍隶脱思麻路。以上属脱思麻路宣慰司。

松潘、客叠、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至大二年,改为宣抚司,迁治茂州汶川县。

茂州。宋故州,属成都路。领县二:文山,下。汶川。下。

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族军民千户所。

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

岳希蓬萝匐村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

析藏军民万户府。以上属松潘等处宣抚司。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抚司。至元十九年,移成都宣慰司于碉门。大德二年,并土番碉门安抚司、运司,改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旧史《百官志》作安抚司,误。

鱼通路军民万户府。

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

长河西管军万户府。

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

亦思马儿甘军民万户府

朵甘思管军民万户府。

剌马儿刚等处招讨司。

奔不思招讨司。

奔不儿亦思刚百姓达鲁花赤。

唆尼招讨司。

征沔招讨司,

天全招讨司。

六番招讨司。以上属碉门渔通宣抚司。

乌思藏纳里迷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府。

纳里迷古鲁孙元帅府。

担里管军招讨使司。

沙鲁思管民万户。

搽里八管民万户。

速儿麻加瓦管民官。

撒剌管民官。

出密万户府。

嗸笼荅剌万户府。

思荅笼刺万户府。

伯木古鲁万户府。

汤卜赤八千户所。

加麻瓦万户府。

札由瓦万户府。

牙里不藏思八万户府。

迷儿万户府。以上属乌思藏宣慰司。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十一、府二、属府三,属州三十九,军一,属县九十四。蛮夷土官,不在此数。

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

成都路。上。宋为成都府路。元初置成都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设录事司。旧领嘉定、崇庆二府,眉、邛、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后嘉定自为一路,以眉、黎、雅、邛隶之。二十年,又析黎、雅属吐番招讨司,茂州属松潘等处安抚司,降崇庆为州,省隆州入仁寿县。旧领成都、华阳、郫、新都、温江、新繁、双流、灵泉、广都九县。至元二十年,析灵泉县隶简州,省广都县入双流,以仁寿、金堂二县来属。户三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九:成都,下。宋为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县元管大城内西北隅,并入录事司。华阳,下。新都,下。郫县,下。温江,下。双流,下。新繁,下。仁寿,下。木宋隆州,领仁寿、井研二县。至元二十年,省隆州、井研入仁寿县来属。金堂。下。本宋怀安军,领金水、金堂二县。元初,升为杯州。至元二十年,省怀州、金水入金堂县来属。

州七:

彭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元初因之。旧领九陇、濛阳、崇宁三县。至元中,省九陇县入本州。领县二:

濛阳,下。崇宁。下。

汉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元初因之。旧领洛、什仿、绵竹、德阳四县。中统初,省洛县入本州。领县三:

什邡,下。德州,下。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仍为县,隶成都路。十八年来属。按旧纪:十八年以汉州德阳县属成都路。纪、志抵悟,未审孰是。绵竹。下。至元十三年,省入州。后复置。

安州。下。宋石泉军,属成都府路。中统五年,升为州。旧领石泉、神泉、龙安三县。是年,又省神泉、龙安二县入本州。领县一:

石泉。下。

灌州。下。宋永康军,属成都府路。后废为灌口寨。元初,复置灌州。至元十三年,省所属导江、青城二县入本州。

崇庆州。下。宋崇庆府,属成都府路。至元十二年,置总管府。二十年,降为崇庆州。旧领晋原、江原、新津、永康四县。至元二十年,省江原县入本州。领县三:

晋原,下。新津,下。永康。旧志漏此县。《明一统志》:“本朝省永康入崇庆州”,可证。

威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旧领保宁、通化二县。至元十九年,省保宁县入本州。领县一:

通化。下。

简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旧领阳安、平泉二县。至元二十年,省阳安入本州。二十二年,又并成都府所属灵泉县入之。平泉县以地荒,亦废不置。

嘉定府路。下。宋嘉定府,属成都府路。至元十三年,升为路,置总管府。后罢。二十二年,复置。旧领龙游、夹江、犍为、峨眉、洪雅五县。二十五年,省洪雅县入夹江。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龙游,下。夹江,下。峨眉。下。犍为。下。

州二:

眉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改隶嘉定府路。旧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县。至元二十年,省州治眉山县用丹棱县,并入本州。领县二:

彭山,下。青神。下。

邛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抚司,兼行州事。旧领临邛、火井、蒲江、依政、安仁、大邑六县。元初,省火井、安仁入大邑。至元二十一年,省州治临邛县及依政、蒲江二县入本州。领县一:

大邑。下。

广元路。下。宋为利州路端平,后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宪宗二年,命汪特格城利州。三年,置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罢帅府,改为广元路总管府。十六年,以广元等路为四川北边,置宣慰司。十九年,罢,仍为总管府。旧领绵谷、葭萌、昭化、嘉川四县。至元十四年,省葭萌县入昭化,省嘉川入绵谷。户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万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二:

绵谷,下。昭化。下。

府一:

保宁府。下。宋为阆州,属利州路,以兵乱,移治大获山。宪宗八年,宋守将杨大渊降,置东川路元帅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宁府。二十年,罢元帅府,改保宁路。后仍改为府,属本路。旧领阆中、苍溪、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七县。又置新得、小宁二州来属。后并二州入阆中县,又省奉国入苍溪县,新井、新政、西水入南部县。领县三:

阆中,下。倚郭。苍溪,下。南部。下。

州四:

剑州。下。宋为龙庆府,属利州路。至元二十年,改剑州。旧领普安、武连、阴平、梓潼、普成、剑门六县。武连、阴平二县久废。至元二十年,省普成、剑门二县入普安。领县二。

普安,下。梓潼。下。

龙州。下。宋为政州,又改龙州,属利州路。宪宗八年,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省所属江油县入本州。

巴州。下。宋故州,属利州路。旧领化城、恩阳、曾口、难江、通江五县。至元二十年,省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领县三:

化城。下。曾口,下。通江。至元二十年,省通江入曾口县。二十九年,废新得州,又置通江县。

沔州。下。宋故州,属利州路。至元十四年,隶广元路。旧领略阳、长举二县。至元二十年,废褒州,置铎水县,迁州治于铎水,又降大安州为县来属,省所属长举县及兴元府之西乡县入略阳。领县三:

铎水,下。倚郭。本西县旧镇,世祖始以其地升为褒州,改镇为县。大安,下。略阳。下。沔州旧治略阳,元移治铎水县。

顺庆路。下。宋为顺庆府。属潼川府路。以兵乱,徙治青居山。宪宗八年,宋裨将刘渊以城降。中统元年。置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后改东川府。十五年,复改顺庆府。十六年,置四川东道宣慰司。十九省所属流溪县入西充。户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录事司。

县二: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并合州之汉初县入之。西充。下。

府一:

广安府。宋为广安军,又改宁西军,属潼川府路,后城大良平为治所。宪宗八年,宋守将蒲元圭以城降。至元十五年,废宁西军。二十年,置广安府。旧领和溪、新明、渠江、岳池四具。至元二十年,省和溪、新明二县入岳池。领县二:

渠江。下。倚郭。岳池。下。

州二:

蓬州。下。宋故州,属利州路。元初,置宣抚司都元帅府,后罢。至元二十年,又置蓬州路总管府。后复为蓬州。旧领蓬池、良山、仪陇、伏虞、营山、相如六县。至元二十年,省良山县入营山,并蓬池、伏虞二县入仪陇。领县三:

相如,下。倚郭。省金城寨入之。宋州治蓬池,至元二十年,蓬池省并,移治相如。仪陇,下。营山。下。

渠州。下。宋故州,属潼川府路,中统三年,置渠州路军民总帅府。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为渠州来属。旧领流江、鄱水、鄱山、大竹四县。至元二十年,并鄱水、鄱山二县入大竹。领县二。

流江,下。至元二十六年,省入本州。后复置。大竹。下。

潼川府。宋故府,属潼川府路。兵后地荒。中统元年,置潼川都元帅府。至元十五年,置宣慰司。后仍为散府。旧领郪、中江、涪城、射洪、通泉、盐亭、铜山、飞鸟、东关、永泰十县。元初,增置安岳县。至元二十年,省涪城县入郪县,通泉县入射洪,铜山、飞鸟二县入中江,东关、永泰二县入盐亭。领县五:

郪县,下。倚郭。中江,下。射洪,下。宋末,县省。元初,复置。盐亭,下。安岳。下。宋普州,领安岳、乐至、安居三县,后州县俱废。元初,复置安岳县,并安居、乐至二县地入之。

州二:

遂宁州。下。宋为遂宁府,属潼川府路。兵乱,权治蓬溪。元初,改为州,旧领小溪、长江、蓬溪、青石、遂宁五县。至元十九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长江县入蓬溪。领县二:

小溪,下。蓬溪。下。宋末县省,元复置。

绵州。下。宋故州,属成都府路。至元二十年,改隶潼川府。旧领巴西、彰明、魏城、罗江、盐泉五县。盐泉久废。至元二十年,省巴西、魏城二县入本州。领县二:

彰明,下。罗江。下。

永宁路。下。宋为泸州江安、合江二县之境。元初置西南番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永宁路。领县一:

定川。下。

州一:

筠连州。下。宋羁縻州筠州、连州。元初,合为一。州领县一:

腾川。下。

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元初立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至元中,改为长官千户。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置。

重庆路。上。宋为重庆府,属夔州路。以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六年,置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析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以泸、合二州来属。旧领巴、江津、璧山三县。至元二十年,以南川县来属,废南平军入之。二十二年,省璧山县入巴县。后至元四年,又置垫江县。户二万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九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巴县,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赐四川行省参政昝顺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南川,下。至十二年,省重庆府隆化县入之。垫江。下。

州六:

泸州。下。宋故州,属潼川府路。宋府将刘整以城归附。宋人复取之,改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复改泸州,还故治。二十二年,来属重庆路。旧领潼川、合江、江安、纳溪四县。至元二十年,省泸川县入本州。领县三:

江安,下。纳溪,下。合江。下。宋治安乐故城,元升为合江州,移治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复为县。

忠州。下。宋为忠州,又升咸淳府,属夔州路。元初,仍为忠州。旧领临江、丰都、垫江、南宾、龙渠五县。龙渠县久废。至元中,省临江县入本州,省垫江县入丰都。领县三:

临江,下。南宾,下。丰都下。

合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后迁州治于钓鱼山。至元十五年,宋将王立以城降,复还旧治。二十二年,来隶重庆路。旧领隶事司,石照、汉初、赤水、铜梁、巴川五县。至元二十年,省隶事司及巴川县入铜梁,赤水县入石照,汉初县入顺庆路之南充;又省昌州及永昌、昌元二县入大足县来属。领县五:

铜梁,下。旧治在县北列宿坝,后移治涪江南岸东溪坝。元初,移今治,省巴江县入之。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汪良臣立寨于母章德山。五年,改为定远城,置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后复改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明一统志》:元省石照县入本州。其省入年分阙。大足,下。旧隶昌州,至元二十年,州废来属。昌宁,下。本昌元县。至元二十年,省入大足县。后复置今县。

涪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后移治三台山。元初,复旧治。旧领涪陵、宾化、乐温、武龙四县。宾化县久废。至元二十年,省涪陵、乐温二县入本州。领县一:

内江。下。

珍州。下。宋故州,属夔州中。领县二:

乐源,下。绥阳。下。

绍庆路。下。宋绍庆府,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八年,置总管府。泰定四年,绍庆路四洞酋何者等降,并命为蛮夷长官,仍设巡检司以抚之。户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县二:

彭水,下。黔江。下。

绍熙路。下。宋绍熙府,元初废。至正初,置绍熙路总管府。领县四:

营怀,下。威远,下。资官,下。应灵。下。

怀德府宣抚司。至顺二年,四川行省招谕怀德府驴谷什用等四洞及生蛮十二洞内附。诏升怀德府为宣抚可以领之,诸洞各设长官司及巡检司。

领州四:

来宁州。下。

柔远州。下。

酉阳州。下。宋思州,又改酉阳州,元初因之。领县三:

务川,下。中水,下。宁夷。下。

服州。下。

石柱军民宣抚司。宋石柱安抚司,元初改宣抚司。

石耶洞军民府。本石柱宣抚司地,元初析置军民府。

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元初改并乡洞,置军民府。

夔州路。下。宋为夔州都督府。至元四年,置夔府路总帅府,戍开州。十五年,改夔州路总管府,以施、万、云安、天宁四州来属。二十二年,又以开、达、梁山三州来属。二十五年,析施州清江县地入本路。户二万二十四,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二:奉节,下。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旧领清江、建始二县。至元二十二年,省清江县入本州。领县一:

建始。下。

达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至元十五年,隶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隶夔州路。旧领通川、永睦、新宁、巴渠、东乡、明通六县。永睦、巴渠、明通、东乡四县,至元中并省。领具二:

通川,下。新宁。下。宋志作新兴,误。

梁山州。下。宋为梁山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二年,改为州。领县一:

梁山。下。

万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旧领南浦、武宁二县。至元二十年,省南浦县入本州。领县一:

武宁。下。

云阳州。下。宋为云安军,属夔州路,又析置安义县,寻为云安监。至元十五年,置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省云安监入之。

大宁州。下。宋为大宁监,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升为州。省所属大昌县入之。

开州,下。宋故州,属夔州路。旧领开江、清水二县,元初,俱省入本州。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大德七年,改叙州宣抚司为叙南等处宣抚司。后至元三年,立横江巡检司。

叙州路。下。宋戎州,属潼川府路,后改叙州。宋末,城登高山为治所。至元十二年,宋将郭汉杰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抚司,未几徙治三江口。罢安抚司,仍为叙州。十八年,升为路。二十二年,复置安抚司。二十三年,复为路,旧纪:降叙州为县,误。隶蛮夷宣抚司。领县四:

宜宾,下。有宪宗神御殿。庆符,下。南溪,下。宣化。下。宋旧县,后废为镇。元初,复置县。

州二:

富顺州。下。宋富顺监,属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置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置富顺州。

高州。下。宋为羁縻州,后属长宁军。熙宁八年,夷人得个祥献十州,内有高州。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使招谕内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复行州事。

马湖路。下。本马蛮地。宋时,蛮主屯于湖内。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九年,置总管府,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之南岸为府治。二十五年,以沐川等五寨析隶嘉定者,还隶本府。领州二:

长宁州。下。本羁縻州,宋政和中建为长宁军。至元十二年,守将黄立以城降。二十二年,设录事司,后与所属安宁县俱省入本军。泰定二年,又改军为州。

戎州。下。宋晏州,为羁縻州。熙宁八年,夷人得个祥献。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司遣使招谕。十七年,部长得兰纽来见,授大坝都总管。二十二年,升为戎州,州治在箐前。所领长官司六:

泥溪长官司

平夷长官司。

蛮夷长官司。

夷都长官司。

雷波长官司。

沐川长官司。以上六长官司,宋俱为马湖部落。后至元二年,并为三长官司。

镇安路。下。领州一:

上林州。下。

长官司三:

鹿林蛮夷长官司。

鹿长蛮夷长官司。

诸部蛮夷长官司。

上罗计长官司。领蛮地罗计、罗星,乃古夜郎境,为西南种族。宋设长宁军,十州族姓俱效顺,长宁晏奉高薛巩氵育思峨等十州。各授以官。其后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罗计之分。至元十三年,宣抚昝顺引本部夷酋得赖阿当归顺。授得赖阿当千户。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略将军来充罗星长官。二十二年,夷入叛,诱诛罗星夷,行枢密院讨平之。

下罗计长官司。本唐珙州,领蛮地,与叙州、长宁军相接。至元十二年,长宁知军率之内附。十三年,昝顺引夷酋得颜个诣行枢密院降,奏充下罗计蛮夷千户。二十二年,诸蛮皆叛,惟本部无异志。后复为珙州。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豕蛾夷地,在庆符县南抵定川。唐羁縻定州之文江县也。至元十四年收附,宣慰使昝顺招抚讠誊串豕蛾昔霞等部。于庆符县侨置千户所,领四十六囤,曰:“黄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许满吴,么落财,么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么落梅,么得辛,上落松,么得会,么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么得亨,落燕,落得虑,么得了,么腾斛,许宿,么九色,落搔屯右,么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雷,么得具,么得渊,腾日票彡,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朗,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么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

诸部蛮夷:

秦加大散等洞。以下各设蛮夷官。

斜崖冒朱等洞。

陇堤纣皮等洞。

石耶洞。

散毛洞。元初为柔远州。至元三十一年,散毛洞主覃顺来贡方物,升其洞为府。至正元年,降诏谕死可伐,散毛洞蛮覃全在叛,招降之,以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使,置官属。按《百官志》有散毛洞安抚司,疑宣抚为字误也。

彭家洞。

黑土石等处。

市备洞。至元十七年,施州市备大盘散毛等洞款纳。

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

洪望册德等族。

大江九姓罗氏。泰定三年湖广行省奏九姓长官招降叛蛮,当即罗氏也。

水西。

鹿朝。

阿永蛮部。至元二十一年,酋长阿泥入觐,自言阿永邻境乌蒙等蛮悉求皇太子位,请依例附属。诏从其请隶官府。

师壁洞安抚司。至元二十八年,赐师壁洞安抚司、师壁镔抚所、师罗千户所印。至正十一年,师壁安抚司土官田驴什用、盘顺府土官墨奴什用降,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

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大二年,以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改永顺等处安抚司。至正十一年,改宣抚司。按旧志以南渭州、保靖州属新添葛蛮,隶湖广行省,当是至大三年改永顺安抚司后之制。

阿者洞。延祐七年,慈利州贼结怀德府阿者洞驴各什用、谢甲洞巨仙什用、恩石洞没尔什用、安坝洞重达义等入寇。阿者洞、谢甲洞又隶怀德府,未审何时改属。

谢甲洞。至正十二年,向亚甲洞主墨得什用出降,立盘顺府。向亚甲即谢甲。

上安下坝。

阿渠洞。

下役洞。

驴虚洞。

钱满等处。

水洞下曲等寨。

必藏等处。

酌宜等处。

蕹邦等处。

崖笋等处。

冒朱洞。

麻井柘歌等寨。

新附嵬罗金井。

沙溪等处。

宙窄洞。

新容米洞。至正十年,立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容美即容米也。至大元年,唐伯圭言:“十七洞之众,惟容米洞、冈吉洞、抽拦洞有兵一千余,皆不足惧。可分四道进兵:其一自红沙寨直趋容米坑珍昧惹谢加阿惹石驴等洞,其一从苦竹寨抵桑厨上桑厨抽拦洞,其一由绍庆至沙手摩大科阳蔓师大翁迦洞,其一征叉巴等洞兵接应,如此可平。”按伯圭所言,各洞。多旧志所无。今附载容米洞下,以资参考。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七、州二,属州五。至元十八年,置行中书省。二十二年,罢,置宣慰司。隶宁夏行省。二十三年,复行省,罢宣慰司。

河西陇北道隶政廉访司。本为巩昌道。大德六年,移治甘州。至正三年,改河西陇北道。

甘州路。上。西夏改唐甘州为宣化府。元初,仍为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肃路总管府。三年,置宣慰司。五年,罢宣慰司。旧纪作宜抚司,乃字误。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户一千五百五十,口二万三千九百八十。至元二十七年数。

永昌路。下。宋为西凉府,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一年,克西凉府及所属槊罗、河罗等县。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领州一:

西凉州。下。

巡检司一:

古浪城巡检司。唐和戎城故地。

肃州路。下。宋为肃州。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一年,克肃州。至元七年,置肃州路总管府。户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数。

沙州路。下。宋为沙州。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二年,克沙州,隶拔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复置沙州。十七年,升沙州路总管府。以贫民乞粮,须白于肃州路,往来甚远,故升沙州为路。领州一:

瓜州。下。宋为瓜州,西夏因之。西夏亡,州废。至元十四年,复立,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肃州,但名存而已。

亦集乃路。下。在肃州东北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沙碛。西夏立威福军。太祖二十一年,归附。至元二十三年,置总管府。旧领山丹、西宁二州,后并直隶行省。

宁夏府路。下。西夏为兴州,升兴庆府,又改中兴。太祖二十二年,西夏主李璮以城降。中统二年,置行省于中兴府。至元八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九年,改为行中书省。十年罢。二十四年,以中兴府隶甘肃行省。二十五年,置宁夏路总管府。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宁夏。寻并归甘肃行省,领州三:按至元十二年,于中兴路改置怀远、灵武二县,分处新民。省并年分阙。

灵州。下。宋为灵州,西夏改翔庆军,元初,仍立州。

鸣沙州。下。宋灵州鸣沙县,西夏因之。元初,升鸣沙州。

应理州。下。西夏为应理县。太祖二十一年,克应理县。后升为州。

山丹州。下。宋为删丹县。西夏取之。置甘肃军。元初,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讹删为山字。二十二年,升为州。直隶行省。

西宁州。下。吐番青唐城。宋改为西宁州。元初,章吉驸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置西宁州等处拘榷课程所。

兀刺海路。太祖二年,伐西夏,克兀剌海城。故城在龙骨山与山丹州接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