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志

     著书立意乃赠花于人之举,然万卷书亦由人力而为,非尽善尽美处还盼见谅 !

                     —— 华辀远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卷二十五 

  时宪六

  △雍正癸卯元法上

  日躔改法之原:

  一,更定岁实以衡消长。岁实古多而今少,故授时有消长之术。西人第谷所定,减郭守敬万分之三。至奈端等屡加测验,谓第谷所减太过,定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0一四一五,比第谷所定多万分之一有奇。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比第谷所定少五纤有奇。本法用之。

  一,更定黄赤距纬以徵翕辟。黄赤大距,古阔而今狭,恒有减而无增,西人利酌理、噶西尼测定黄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比第谷所定少二分三十秒,比刻白尔所定少一分。本法用之。一,细考清蒙气差以祛歧视。西人第谷悟得蒙气绕地球之周,日月星照蒙气之外,人在地面为蒙气所映,必能视之使高。而日月星之光线入蒙气之中,必反折之使下。故光线与视线蒙气之内合而为一,蒙气之外,歧而为二。二线所交,即为蒙气差角,然未有算术。噶西尼反覆精求,谓视线光线所歧虽有不同,相合则有定处。自地心过所合处作线抵圆周,即为蒙气割线。视线与割线成一角,光线与割线亦成一角,二角相减,得蒙气差角。爰在北极出地高四十四度处,屡加精测,得地平上最大差为三十二分一十九秒,蒙气之厚为地半径千万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视线角与光线角正弦之比例,常如一千万与一千万零二千八百四十一。用是推得逐度蒙气差。本法用之。如图甲为地心,乙为地面,丙乙为蒙气之厚,丑甲为割线,癸乙为视线,子戊为光线,癸戊子为蒙气差角,癸寅、子卯为两正弦。

  一,细考地半径差以辨蒙杂。康熙十一年壬子秒分前十四日夜半,火星与太阳冲,西人噶西尼於富郎济亚国测得火星距天顶五十九度四十分一十五秒,利实尔於同一子午线之噶耶那岛测得火星距天顶一十五度四十七分五秒,同时用有千里镜能测秒微之仪器,与子午线上最近一恒星,测其相距。噶西尼所得火星较低一十五秒,因恒星无地半径差以之立法,用平三角形,推得火星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二十五秒,小馀三七。又据歌白尼、第谷测得火星距地与太阳距地之比,如一百与二百六十六,用转比例法,求得太阳在中距时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一十秒,其逐度之差,以半径与正弦为比例。本法用之,以求地半径与日天半径之比例,中距为一与二万零六百二十六,最高为一与二万零九百七十五,最卑为一与二万零二百七十七,地平上最大地半径差最高为九秒五十微,最卑为一十秒一十微。

  一,用橢圆面积为平行以酌中数。西人刻白尔以来,屡加精测,盈缩之最大差止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二秒。以推逐度盈缩差,最高前后,本轮失之小,均轮失之大;最卑前后,本轮失之大,均轮失之小。乃以盈缩最大差折半,检其正弦,得一六九000为两心差。以本天心距最高卑为一千万,作橢圆,自地心出线,均分其面积,为平行度,以所夹之角为实行度,以推盈缩。在本轮、均轮所得数之间,而逐度推求,苦无算术。噶西尼等乃立角积相求诸法,验诸实测,斯为菂合。本法用之。如图甲为地心,乙为本天心,丁为最高,丙为最卑,戊己为中距,瓜分之面积为平行,所对之平圆周角度为黄道实行。一,更定最卑行以正引数。西人噶西尼等测得每岁平行一分二秒五十九微五十一纤零八忽,比甲子元法多一秒四十九微有奇。本法用之。

  一,更定平行所在以正岁首。用西人噶西尼所定,推得雍正癸卯年天正冬至为丙申日丑正三刻十一分有奇,比甲子元法迟二刻。次日子正初刻最卑过冬至八度七分三十二秒二十二微,比甲子元法多十七分三十五秒四十二微。

  月离改法之原:

  一,求太阴本天心距地及最高行,随时不同,以期通变。自西人刻白尔创楕圆之法,奈端等累测月离,得日当月天中距时最大迟疾差为四度五十七分五十七秒,两心差为四三三一九0。日当月天最高,或当月天最卑,则最大迟疾差为七度三十九分三十三秒,两心差为六六七八二0。日历月天高卑而后,两心差渐小;中距而后,两心差渐大;日距月天高卑前后四十五度,两心差適中。又日当月天高卑时,最高之行常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日当月天中距时,最高之行常迟,至中距后四十五度而止;与日月之盈缩迟疾相似,而周转之数倍之。因以地心为心,以两心差最大最小两数相加折半,得五五0五0五,为最高本轮半径。相减折半,得一一七三一五,为最高均轮半径。均轮心循本轮周右旋,行最高平行度;本天心循均轮周起最远点右旋,行日距月天最高之倍度。用平三角形,推得最高实均。又推得逐时两心差,以求面积。如日躔求盈缩法,以求迟疾,名曰初均。本法用之。如图戊为地心,甲壬癸子为本轮,乙丁丑丙为均轮,丙丁皆本天心,丙为最远,丁为最近,戊丙两心差大,己庚橢圆面积少,戊丁两心差小,辛申橢圆面积多。

  一,增立一平均数以合时差。西人刻白尔以来,奈端等屡加测验,得日在最卑后太阴平行常迟,最高平行、正交平行常速。日在最高后反是。因定日在中距,太阴平行差一十一分五十秒,最高平行差一十九分五十六秒,正交平行差九分三十秒。其间逐度之差,皆以太阳中距之均数与太阳逐度之均数为比例,名曰一平均。本法用之。

  一,增立二平均数以均面积。西人奈端以来,屡加精测,得太阳在月天高卑前后太阴平行常迟,至高卑后四十五度而止。在月天中距前后反是。然积迟、积速之多,正在四十五度,而太阳在最高与在最卑,其差又有不同。因定太阳在最高,距月天高卑中距后四十五度之最大差为三分三十四秒;太阳在最卑,距月天高卑中距后四十五度之最大差为三分五十六秒。高卑后为减,中距后为加,其间日距月最高逐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为比例。太阳距地逐度之差,又以太阳高卑距地之立方较与太阳本日距地同太阳最高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名曰二平均。本法用之。

  一,增立三平均数以合交差。西人奈端以来,定白极在正交均轮周行日距正交之倍度,因定太阳在黄白两交后,则太阴平行又稍迟;在黄白大距后,则太阴平行又稍速;其最大差为四十七秒。两交后为减,大距后为加。其逐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日距正交倍度之正弦为比例,名曰三平均。本法用之。

  一,更定二均数以正倍离。西人噶西尼以来,屡加测验,定日在最高朔望前后四十五度,最大差为三十三分一十四秒;日在最卑朔望前后四十五度,最大差为三十七分一十一秒。朔望后为加,两弦后为减。其间月距日逐度之二均,则以半径与月距日倍度之正弦为比例。其太阳距最高逐度二均之差,又以日天高卑距地之立方较与本日太阳距地同太阳最高距地之立方较为比例,与二平均同。本法用之。

  一,更定三均数以合总数。西人噶西尼以来,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共为九十度时测之,除末均之差外,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九十度者等。又取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共为四十五度时测之,亦除末均差外,其差与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独为四十五度者等。乃定太阴三均之差,在月距日与月高距日高之总度半周内为加,半周外为减。其九十度与二百七十度之最大差为二分二十五秒。其间逐度之差,以半径与总度之正弦为比例。本法用之。

  一,增立末均数以合距度。西人噶西尼以来,测日月最高同度或日月同度两者只有一相距之差,则止有三均。若两高有距度,日月又有距度,则三均之外,朔后又差而迟,望后又差而速。及至月高距日高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时,无三均,而其差反最大。故知三均之外,又有末均。乃将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分为九限,各於月距日九十度时测之,两高相距九十度,其差三分;八十度,其差二分三十九秒;七十度,其差二分一十九秒;六十度,其差二分;五十度,其差一分四十三秒;四十度,其差一分二十八秒;三十度,其差一分一十六秒;二十度,其差一分七秒;一十度,其差一分一秒。其间逐度之差,用中比例求之。其间月距日逐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月距日之正弦为比例。朔后为减,望后为加。本法用之。

  一,更定交均及黄白大距以合差分。西人奈端、噶西尼以来,测得日在两交时,交角最大为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日距交九十度时,交角最小为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朔望而后,交角又有加分。因日距交与月距日之渐远,以渐而大,至日距交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时,加二分四十三秒。交均之最大者,为一度二十九分四十二秒。乃以最大、最小两交角相加折半,为绕黄极本轮;相减折半,为负白极均轮。分均轮全径为五,取其一,内去朔望后加分,为最大加分小轮全径,设於白道,馀为交均小轮全径。与均轮全径相减,馀为负小轮全径,与均轮同心,均轮负而行,不自行。均轮心行於本轮周,左旋,为正交平行。交均小轮心在负小轮周,起最远点,右旋,行日距正交之倍度。白极在交均小轮周,起最远点,左旋,行度又倍之。而白道上之加分小轮,其周最近。黄道之点,与朔望之白道相切,其全径按日距正交倍度为大小,常与最大加分小轮内所当之正矢等。又按本时全径内取月距日倍度所当之正矢为所张之度,验诸实测,无不菂合。本法用之。如图甲为黄极,乙为本轮,丙为均轮,丁为负小轮,戊己皆为交均小轮,庚辛皆为白极,壬为黄道,丑、癸皆为朔望时白道,寅、子皆为两弦时白道,卯、辰皆为白道上加分小轮。

  一,更定地半径差以合高均。求得两心差最大时,最高距地心一0六六七八二0,为六十三倍地半径又百分之七十七;最卑距地心九三三二一八0,为五十五倍地半径又百分之七十九。两心差最小时,最高距地心一0四三三一九0,为六十二倍地半径又百分之三十七;最卑距地心九五六六八一0,为五十七倍地半径又百分之一十九;中距距地心一千万,为五十九倍地半径又百分之七十八。又用平三角形,求得太阴自高至卑逐度距地心线及地平上最大差。其实高逐度之差,皆以半径与正弦为比例。

  一,更定三种平行及平行所在。太阴每日平行,比甲子元法多千万分秒之二万二千三百一十六,最高每日平行,比甲子元法少百万分秒之七千二百五十一,正交每日平行,比甲子元法少十万分秒之一百三十七。雍正癸卯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太阴平行所在,比甲子元法多二分一十四秒五十七微,最高平行所在,比甲子元法少三十六分三十七秒一十微,正交平行所在,比甲子元法多五分六秒三十三微。

  交食改法之原:

  一,用两时日躔、月离黄道度求实朔、望。先推平朔、望以求其入交之月,次推本日、次日两子正之日躔、月离黄道经度以求其实朔、望之时,又推本时次时两日躔、月离以比例其时刻。与甲子元法止用两日及用黄白同经者不同。一,用两经斜距求日、月食甚时刻及两心实相距。以黄白二道原非平行,而日、月两经常相斜距。若以太阳为不动,则太阴如由斜距线行,故求两心相距最近之线,不与白道成正角,而与斜距线成正角。其距弧变时,亦不以月距日实行度为比例,而以斜距度为比例。如图甲乙为黄道,戊乙为白道,甲戊为实朔、望距纬,甲癸为太阳一小时实行,戊丑为太阴一小时实行。设太阳不动而合癸与甲,则太阴不在丑而在寅。戊寅为一小时两经斜距线,甲卯与戊寅成正角,即为两心相距最近之线,戊卯为食甚距弧,皆借弧线为直线,用平三角形求之。初亏、复圆,则以并径为弦作勾股。一,更定日、月实径与地径之比例。西人默爵制造镜仪,测得日视径最高为三十一分四十秒,中距为三十二分一十二秒,最卑为三十二分四十五秒;月视径最高为二十九分二十三秒,中距为三十一分二十一秒,最卑为三十三分三十六秒。用此数推算日实径为地径之九十六倍又十分之六,月实径为地径百分之二十七,小馀二六强,太阳光分一十五秒。本法用之。

  一,更定求影半径法及影差。以日、月两地半径差相加,内减去日半径,馀即为实影半径。又月食时日在地下,蒙气转蔽日光,地影视径大於实径约为太阴地半径差六十九分之一,是为影差。如图甲丁辛三角形,丁辛二内角与壬甲辛一外角等,丁角即太阳地半径差,辛角即太阴地半径差,甲丁线略与甲丙日天半径等,甲辛线略与甲己月天半径等,其角皆与地半径甲乙相当故。壬甲己对角丙甲丁即日半径。故以丁角、辛角相加,即得壬甲辛角,内减壬甲己角,馀己甲辛角,即实影半径。

  图形尚无资料

  一,更定求日食食甚真时及两心视相距。借弧线为直线,用平三角形,以食甚用时两心实相距为一边,用时高下差为一边,用时白经高弧交角为所夹之角,求得对角之边,为两心视相距,并求得对两心实相距角。复设一时,限西向后设,限东向前设。求其两心实相距及高下差为二边。白经高弧交角与对设时距弧角相减,馀为所夹之角,求得对角之边,为设时两心视相距,亦求得对两心实相距角。乃取用时、设时两白经高弧交角较,与用时对两心实相距角相减。又加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又与全周相减为一角,用时、设时两视相距为夹角之二边,求其对边为视行,求其中垂线至视行之点,为食甚真时所在,垂线为真时视相距。以上加减,据向后设而言。然后以所得真时,复考其两心视相距果与所求垂线合,即为定真时。如图乾为日心,乾子为用时两心实相距,乾壬为高下差,壬子为两心视相距,乾午为设时两心实相距,乾己为高下差,己午同壬未为两心视相距,壬丑中垂线为真时视相距。初亏、复圆法同,但以并径为比考真时之限。至带食则以地平为断,亦迳求两心视相距,不用视行。

  恒星改法之原,见天文志。

  土星改法之原,见推步因革篇。

  罗睺、计都更名,乾隆五年,和硕庄亲王等援古法奏请更正,下大学士、九卿议奏,乾隆九年更正。

  紫气增设之原,大学士、伯讷尔泰等议覆,更定罗睺、计都名目,并援古法增入紫气,约二十八年十闰而气行一周天,每日行二分六秒,小馀七二0七七七。以乾隆九年甲子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在七宫十七度五十分十四秒五十三微为元。

  日躔用数,雍正元年癸卯天正冬至为法元。壬寅年十一月冬至。

  周岁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

  太阳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馀三二九0八九七。

  最卑岁行六十二秒,小馀九九七五。

  最卑日行十分秒之一又七二四八。

  本天橢圆大半径一千万,小半径九百九十九万八千五百七十一,小馀八五,两心差十六万九千。

  宿度,乾隆十八年以前,用康熙壬子年表,十九年以后,用乾隆甲子年表,俱见天文志。

  各省及蒙古、回部、两金川土司北极高度、东西偏度,见天文志。

  黄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

  最卑应八度七分三十二秒二十二微。

  气应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

  宿应二十七日一二二五四。

  宿名,乾隆十八年以前,同甲子元,十九年以后,易觜前参后,馀见甲子元法。

  推日躔法求天正冬至,同甲子元法。

  求平行,同甲子元法。

  求实行,先求引数,同甲子元法。乃用平三角形,以二千万为一边,倍两心差为一边,引数为所夹之角,六宫内用内角,六宫外与全周相减用其馀。求得对倍两心差之角,倍之为橢圆界角。又以本天小半径为一率,大半径为二率,前所夹角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橢圆之正切,检表得度分秒。与引数相减,馀为橢圆差角。最卑前后各三宫与橢圆界角相加,最高前后各三宫与橢圆界角相减,自初宫为最卑后,以此顺计。为均数。置平行,以均数加减之,引数初宫至五宫为加,六宫至十一宫为减。得实行。

  求宿度。

  求纪日值宿。

  求节气时刻。

  求距纬度。

  求日出入昼夜时刻。并同甲子元法。

  月离用数太阴每日平行四万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馀0二三四0八六。

  最高每日平行四百零一秒,小馀0七0二二六。

  正交每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小馀六三八六三。

  太阳最大均数六千九百七十三秒。

  太阴最大一平均七百一十秒。

  最高最大平均一千一百九十六秒。

  正交最大平均五百七十秒。

  太阳最高立方积一0五一五六二。

  太阳高卑立方大较一0一四一0。

  太阳在最高,太阴最大二平均二百一十四秒。

  太阳在最卑,太阴最大二平均二百三十六秒。

  太阴最大三平均四十七秒。

  本天橢圆大半径一千万。

  最大两心差六六七八二0。

  最小两心差四三三一九0。

  最高本轮半径五五0五0五,即中数两心差。

  最高均轮半径一一七三一五。

  太阳在最高,太阴最大二均一千九百九十四秒。

  太阳在最卑,太阴最大二均二千二百三十一秒。

  太阴最大三均一百四十五秒。

  两最高相距一十度,两弦最大末均六十一秒。

  相距二十度,两弦最大末均六十七秒。

  相距三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七十六秒。

  相距四十度,两弦最大末均八十八秒。

  相距五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一百零三秒。

  相距六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一百二十秒。

  相距七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一百三十九秒。

  相距八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一百五十九秒。

  相距九十度,两弦最大末均一百八十秒。

  正交本轮半径五十七分半。

  正交均轮半径一分半。

  最大黄白大距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

  最小黄白大距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

  黄白大距中数五万八千五百零七秒半。

  黄白大距半较五百三十二秒半。

  最大交角加分一千零六十五秒。

  最大距日加分一百六十三秒。

  太阴平行应五宫二十六度二十七分四十八秒五十三微。

  最高应八宫一度一十五分四十五秒三十八微。

  正交应五宫二十二度五十七分三十七秒三十三微。馀见日躔。

  推月离法求天正冬至,同甲子元法。

  求太阴平行,同甲子元法。

  求最高平行,同甲子元法求月孛行。

  求正交平行,同甲子元法。

  求用平行,以太阳最大均数为一率,太阴最大一平均为二率,本日太阳均数化秒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秒。收为分,后皆同。为太阴一平均。又以最高最大平均为二率,一率、三率同前。求得四率为本日最高平均。又以正交最大平均为二率,求得四率,为本日正交平均,随记其加减号。太阴正交与太阳相反,最高与太阳同。各加减平行,得太阴二平行及用最高用正交。於太阳实行内减去用最高,为日距月最高。减去用正交,为日距正交。次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太阳引数内加减太阳均数为实引,取其馀弦为二率,太阳倍两心差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分股。又以实引正弦为二率,一率、三率同前。求得四率为勾;以分股与全径二千万相加减,实引三宫内九宫外加,三宫外九宫内减。为股弦和;求得弦。转与全径相减,为日距地心数。自乘再乘得立方积,与太阳最高立方积相减,为本时立方较。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高卑最大二平均各为二率,日距月最高倍度正弦为三率,各求得四率,为本时高卑二平均。又以高卑立方大较为一率,本时立方较为二率,本时高卑二平均相减馀为三率,求得四率与本时最高二平均相加,为本时二平均,记加减号。日距月最高倍度不及半周为减,过为加。复以半径千万为一率,最大三平均为二率,日距正交倍度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三平均,记加减号。日距正交倍度不及半周为减,过为加。乃置二平行,加减二三平均,得用平行。

  求初实行,用平三角形,以最高本轮半径为一边,最高均轮半径为一边,日距月最高倍度与半周相减,馀为所夹之角,求得对均轮半径之角,为最高实均,记加减号。日距月最高倍度不及半周为加,过为减。又求得对原角之边,为本时两心差。以最高实均加减用最高为最高实行,以最高实行减用平行为太阴引数,复用平三角形,以半径千万为一边,本时两心差为一边,太阴引数与半周相减馀为所夹之角,求得对两心差之角。与原角相加,复为所夹之角。求得对半径千万之角,为平圆引数。乃以本天大半径为一率,本时两心差为正弦,对表取馀弦为二率,平圆引数之正切线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检表为实引,与太阴引数相减为初均数。置用平行,以初均数加减之,引数初宫至五宫为减,六宫至十一宫为加。得初实行。

  求白道实行,置初实行,减本日太阳实行,为月距日。乃以半径千万为一率,高卑最大二均数各为二率,月距日倍度正弦为三率,各求得四率,为本时高卑二均数。又以高卑立方大较为一率,本时立方较为二率,本时高卑二均数相减馀为三率,求得四率,与本时最高二均数相加,为本时二均数,记加减号。月距日倍度不及半周为加,过为减。又置月距日,加减二均,为实月距日。置太阳最卑平行,加减六宫,为日最高太阴最高实行。内减日最高,为日月最高相距。与实月距日相加,为相距总数。以半径千万为一率,最大三均为二率,相距总数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三均数,记加减号。总数不及半周为加,过为减。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日月最高相距度用中比例,取本时两弦最大末均为二率,实月距日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末均数,记加减号。实月距日不及半周为减,过为加。乃置初实行,加减二均、三均、末均,得白道实行。

  求黄道实行,用平三角形,以正交本轮半径为一边,正交均轮半径为一边,日距正交倍度为所夹之外角,倍度过半周,减去半周,用其馀。求得对两边二角之半较。与日距正交相减,馀为正交实均。以加减日距正交倍度不及半周为加,过为减。用正交,为正交实行。置白道实行,减正交实行,为月距正交。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日距正交倍度正矢为二率,倍度过半周,与全周相减,用其馀。黄白大距半较为三率,求得四率,为交角减分。又以最大距日加分折半为三率,一率、二率同前。求得四率,为距交加差。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实月距日倍度正矢为二率,倍度过半周,与全周相减,用其馀。距交加差折半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距日加分。置最大大距,减交角,减分加距日加分,为黄白大距。乃以半径千万为一率,黄白大距馀弦为二率,月距正交、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检表为黄道距交度。与月距正交相减,馀为升度差。以加减白道实行,月距正交初、一、二、六、七、八宫为减,三、四、五、九、十、十一宫为加。得黄道实行。

  求黄道纬度,同甲子元法。

  求四种宿度,月孛用最高实行,罗睺用正交实行加减六宫,计都用正交实行,馀同甲子元法。

  求纪日值宿。

  求交宫时刻。

  求太阴出入时刻。

  求合朔弦望。

  求正升、斜升、横升。

  求月大小。

  求闰月,并同甲子元法。

  求月令,日躔娵訾,为建寅正月,东风解冻,蛰蟲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凡六候。日躔降娄,为建卯二月,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凡六候。日躔大梁,为建辰三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凡六候。日躔实沈,为建巳四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凡六候。日躔鹑首,为建午五月,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凡六候。日躔鹑火,为建未六月,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凡六候。日躔鹑尾,为建申七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凡六候。日躔寿星,为建酉八月,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蛰蟲坯户,水始涸,凡六候。日躔大火,为建戌九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蟲咸俯,凡六候。日躔析木,为建亥十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凡六候。日躔星纪,为建子十一月,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结,麈角解,水泉动,凡六候。日躔元枵,为建丑十二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凡六候。每五度为一候,按宫度推之即得。

  五星用数,推五星行,并同甲子元法,惟土星平行应减去三十分。

  恒星用数,见天文志,推恒星法,同甲子元法。

  紫气用数,乾隆九年甲子天正冬至为法元。癸亥年十一月冬至。

  紫气日行一百二十六秒,小馀七二0七七七。

  紫气应七宫十七度五十分十四秒五十三微。

  推紫气法,求紫气行,与日躔求平行法同。

  求宿度,与太阳同。

卷二十六 

  时宪七

  △雍正癸卯元法下

  月食用数

  朔策二十九日五三0五九0五三。

  望策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五二六五。

  太阴交周朔策一十一万零四百一十三秒,小馀九二四四一三三四。

  太阴交周望策六宫一十五度二十分零六秒五十八微。

  中距太阴地半径差五十七分三十秒。

  太阳最大地半径差一十秒。

  中距太阳距地心一千万。

  中距太阴距地心一千万。

  中距太阳视半径一十六分六秒。

  中距太阴视半径一十五分四十秒三十微。

  朔应一十五日一二六三三。

  首朔太阴交周应六宫二十三度三十六分五十二秒四十九微。馀见日躔、月离。

  推月食法

  求天正冬至,

  求纪日,

  求首朔,

  求太阴入食限,并同甲子元法。视某月太阴平交周入可食之限,即为有食之月。交周自五宫十四度五十一分至六宫十五度九分,自十一宫十四度五十一分至初宫十五度九分,皆可食之限。再於实时距正交详之。

  求平望,同甲子元法。

  求实望实时,先求泛时,用两日实行较,同甲子元求朔望法。次设前、后两时,各求日、月黄道实行。复用两时实行较,得实望实时。又以实时各求日、月黄道实行,视本时月距正交入限为有食。自五宫十七度四十三分至六宫十二度十七分,自十一宫十七度四十三分至初宫十二度十七分,皆有食之限。

  求实望用时,用实时太阳均数及升度求法,同甲子元法。比视日出入亦同。

  求食甚时刻,用平三角形,以一小时太阴白道实行化秒为一边,本时次时二实行较。一小时太阳黄道实行化秒为一边,实望黄白大距为所夹之角,求得对小边之角为斜距交角差。以加实时黄白大距,为斜距黄道交角。又以斜距交角差之正弦为一率,一小时太阳实行为二率,实望黄白大距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一小时两经斜距。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斜距黄道交角之馀弦、正弦各为二率,实望月离黄道实纬为三率,各求得四率,为食甚实纬南北与实望黄道实纬同。及距弧。又以一小时两经斜距为一率,一小时化秒为二率,食甚距弧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食甚距时。以加减实望用时,月距正交初宫、六宫为减,五宫、十一宫为加。得食甚时刻。

  求太阳太阴实引,置实望太阳引数,加减本时太阳均数,得太阳实引。又置实望太阴引数,加减本时太阴初均数,得太阴实引。

  求太阳太阴距地,用平三角形,以日躔倍两心差为对正角之边,以太阳实引为又一角,三宫内用本度,过三宫与六宫相减,过九宫与全周相减,用其馀。求得对太阳实引之边为勾。又求得对原不知角之边为分股,与二千万相加减,实引三宫内九宫外加,三宫外九宫内减。为股弦和与勾,求得股。与分股相加减,实引三宫内九宫外减,三宫外九宫内加。得太阳距地。又以实望月离倍两心差如法求之,得太阴距地。

  求实影半径,以太阴距地为一率,中距太阴距地为二率,中距太阴最大地半径差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本时太阴最大地半径差。又以六十九除之,为影差。又以太阳距地为一率,中距太阳距地为二率,中距太阳视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太阳视半径,与本时太阴最大地半径差相减。又加太阳最大地半径差,为影半径,又加影差,为实影半径。

  求太阴视半径,以太阴距地为一率,中距太阴距地为二率,中距太阴视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太阴视半径。

  求食分,以太阴全径为一率,十分化作六百秒为二率,并径实影视太阴两半径并。内减食甚实纬,馀化秒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秒,以分收之,即食分。

  求初亏、复圆时刻,以并径与食甚实纬相加化秒为首率,相减化秒为末率,求得中率为秒,以分收之,为初亏、复圆距弧。又以一小时两经斜距为一率,一小时化秒为二率,初亏、复圆距弧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初亏、复圆距时,以加减食甚时刻,得初亏、复圆时刻。减得初亏,加得复圆。

  求食既、生光时刻,以两径较实影视太阴两半径相减之馀。与食甚实纬相加化秒为首率,相减化秒为末率,求得中率为秒,以分收之,为食既、生光距弧。求距时时刻,与初亏、复圆法同。食在十分以内,则无此二限。

  求食限总时,同甲子元法。

  求食甚太阴黄道经纬宿度,以一小时化秒为一率,一小时太阴白道实行为二率,食甚距时化秒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距时月实行。以加减实望太阴白道实行,加减与食甚距时同。得食甚太阴白道经度。又置实望月距正交,加减距时月实行,得食甚月距正交。再求黄道经纬宿度,同月离。

  求食甚太阴赤道经纬宿度,以半径千万为一率,食甚太阴距春、秋分黄道经度正弦为二率,食甚太阴黄道经度不及三宫者,与三宫相减;过三宫者,减三宫;过六宫者,与九宫相减;过九宫者,减九宫。食甚太阴黄道纬度馀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馀切,检表得太阴距二分弧与黄道交角,以加减黄赤大距,食甚太阴黄道经度九宫至三宫,纬南加,纬北减,皆在赤道南,反减则在北。三宫至九宫加减反是。为太阴距二分弧与赤道交角。又以太阴距二分弧与黄道交角之馀弦为一率,半径千万为二率,食甚太阴距春、秋分黄道经度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太阴距二分弧之正切。又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太阴距二分弧与赤道交角之馀弦为二率,太阴距二分弧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检表为距春、秋分赤道经度。加减三宫九宫,食甚太阴黄道经度不及三宫,与三宫相减,过三宫者加三宫。过六宫者,与九宫相减,过九宫者加九宫。得食甚太阴赤道经度。求纬度宿度,同甲子元法。

  求初亏、复圆黄道高弧交角,以半径千万为一率,黄赤大距正弦为二率,影距春、秋分黄道经度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弦,检表得影距赤道度。影距春、秋分度数与太阳同,太阳在赤道北,影在南,太阳在赤道南,影在北。又以影距春、秋分黄道经度馀弦为一率,黄赤大距馀切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检表为黄道赤经交角。乃用弧三角形,以北极距天顶为一边,影距赤道与九十度相加减为一边,北则减,南则加。初亏、复圆各子正时刻过十二时者,与二十四时相减。变赤道度,各为所夹之角,求得对北极距天顶之角。各为赤经高弧交角,以加减黄道赤经交角,太阴在夏至前六宫,食在子正后则减,为限西。食在子正前则加,加过九十度,与半周相减,为限东。不及九十度,则不与半周相减,变为限西。在夏至后六宫反是。各得黄道高弧交角。若食在子正,影在正午,无赤经高弧交角,则黄道赤经交角即黄道高弧交角。太阴在夏至前为限西,后为限东。

  求初亏、复圆并径高弧交角,以并径为一率,食甚实纬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馀弦,检表为并径交实纬角。如无食甚实纬,即无此角,亦无并径黄道交角。又置九十度,加减斜距黄道交角,得初亏、复圆黄道交实纬角。食甚月距正交初宫、六宫,初亏减,复圆加。五宫、十一宫,初亏加,复圆减。各与并径交实纬角相减,为初亏、复圆并径黄道交角。并径初交实纬角小,距纬南北与食甚同。大则反是。以加减黄道高弧交角,亏限东,复圆限西,纬南加,纬北减。初亏限西,复圆限东,加减反是。各得并径高弧交角。如无并径黄道交角,则黄道高弧交角即并径高弧交角。

  求初亏、复圆方位,即以并径高弧交角为定交角,求法同甲子元。但以并径高弧交角初度初亏在限东为正下,限西为正上;复圆在限东为正上,限西为正下。据京师北极高度定,与甲子元法同。

  求带食分秒,用两经斜距,不用月距日实行,馀与甲子元法同。

  求带食方位,用带食两心相距,不用并径求诸交角,如初亏、复圆定方位。食甚前与初亏同,食甚后与复圆同。

  求各省月食时刻方位,理同甲子元法。

  绘月食图,同甲子元法。

  日食用数

  太阳光分一十五秒,馀见日躔、月离、月食。

  推日食法

  求天正冬至,

  求纪日,

  求首朔,

  求太阴入食限,并同月食,惟不用望策,即为逐月朔太阴交周。视某月入可食之限,即为有食之月。交周自五宫八度四十二分至六宫九度一十四分,又自十一宫二十度四十六分至初宫二十一度一十八分,皆可食之限。

  求平朔,

  求实朔实时,并同月食求望法,惟不加望策。视本时月距正交入食限为有食。自五宫十一度三十四分至六宫六度二十二分,又自十一宫二十三度三十八分至初宫十八度二十六分,为有食之限。

  求实朔用时,与月食求实望用时同。比视日出入,同甲子元法。

  求食甚用时,与月食求食甚时刻法同。

  求太阳太阴实引,

  求太阳太阴距地,并同月食。

  求地平高下差,先求本日太阴最大地半径差,法同月食。乃减太阳最大地半径差,得地平高下差。

  求太阳实半径,先求太阳视半径,法同月食。内减太阳光分,得太阳实半径。

  求太阴视半径,法同月食。

  求食甚太阳黄道经度宿度,求经度与月食求太阴白道法同;求宿度同日躔。

  求食甚太阴赤道经纬宿度,用黄赤大距,法同月食求太阴黄道。

  求黄赤及黄白、赤白二经交角,以食甚太阳距春、秋分黄道经度馀弦为一率,黄赤大距馀切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馀切,检表得黄赤二经交角。冬至后黄经在赤经西,夏至后在赤经东,如太阳在二至,则无此角。又以前所得斜距黄道交角,即为黄白二经交角。实朔月距正交初宫、十一宫,白经在黄经西;五宫、六宫,在黄经东。二交角相加减,为赤白二经交角。二交角同为东同为西者相加,白经在赤经之东西仍之。一为东一为西者相减。东西从大角。如减尽,则无此角。如无黄赤二经交角,则黄白即赤白,东西并同。

  求用时太阳距午赤道度,以食甚用时与十二时相减,馀数变赤道度,得用时太阳距午赤道度。

  求用时赤经高弧交角,用弧三角形,以北极距天顶为一边,太阳距北极为一边,赤纬在南,加九十度;在北,与九十度相减。用时太阳距午赤道度为所夹之角,求得对北极距天顶之角,为用时赤经高弧交角。午前赤经在高弧东,午后赤经在高弧西。若太阳在正午,则无此角。

  求用时太阳距天顶,以用时赤经高弧交角正弦为一率,北极距天顶之正弦为二率,用时太阳距午赤道度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弦,检表得太阳距天顶。

  求用时高下差,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为二率,用时太阳距天顶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秒,以分收之,为用时高下差。

  求用时白经高弧交角,以用时赤经高弧交角与赤白二经交角相加减,得用时白经高弧交角。东西同者相加,白经在高弧之东西仍之。一东一西者相减,东西从大角。如无赤白二经交角,或无赤经高弧交角,则即以所有一角命之,东西并同。如二角俱无,或同度减尽,则无此角。食甚用时即真时。用时高下差与食甚实纬,南加北减,即食甚两心视相距。

  求用时对两心视相距角,月在黄道北,取用时白经高弧交角;月在黄道南,取用时白经高弧交角之外角,实距在高弧之东西,月在北则与白经同,在南则相反。皆为用时对两心视相距角。若自经高弧交角过九十度,纬南如纬北,纬北如纬南。

  求用时对两心实相距角,用平三角形,以食甚用时两心实相距为一边,即食甚实纬。用时高下差为一边,用时对两心视相距角为所夹之角,即求得用时对两心实相距角。

  求用时两心视相距,以用时对两心实相距角之正弦为一率,用时两心实相距为二率,用时对两心视相距角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即用时两心视相距。白经在高弧西,两心视相距大於并径者,或无食或未及等者,用时即初亏真时,在高弧东为已过及复圆真时。若小於并径,高弧西为初亏食甚之间,东为复圆食甚之间。

  求食甚设时,用时白经高弧交角东向前取,西向后取,角大远取,角小近取,远不过九刻,近或数分。量距用时前后若干分,为食甚设时。

  求设时距分,以食甚设时与食甚用时相减,得设时距分。

  求设时距弧,以一小时化秒为一率,一小时两经斜距为二率,设时距分化秒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设时距弧。

  求设时对距弧角,以食甚实纬为一率,设时距弧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正切,检表得设时对距弧角。

  求设时两心实相距,以设时对距弧角之正弦为一率,设时距弧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设时两心实相距。

  求设时太阳距午赤道度,

  求设时赤经高弧交角,

  求设时太阳距天顶,

  求设时高下差,

  求设时白经高弧交角,以上五条,皆与用时同,但皆用设时度分立算。

  求设时对两心视相距角,月在黄道北,以设时白经高弧交角与设时对距弧角相减,月在黄道南则相加,又与半周相减,馀为设时对两心视相距角。相减者,对距弧角小,实距在高弧之东西与白经同;对距弧角大则相反。相加又减半周者,实距在高弧之东西,恒与白经反。如两角相等而减尽无馀,或相加適足一百八十度,则无交角,亦无对设时两心实相距角,即以设时高下差与设时两心实相距相减,馀为设时两心视相距。若白经高弧交角过九十度,纬南如纬北,纬北如纬南。

  求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

  求设时两心视相距,皆与用时同。

  求设时白经高弧交角较,以设时白经高弧交角与用时白经高弧交角相减,即得。

  求设时高弧交用时视距角,以设时白经高弧交角较与用时对两心实相距角相加减,即得。纬北为减,纬南为加。若白经高弧交角过九十度,反是。

  求对设时视行角,以设时高弧交用时视距角与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相加减,即得。两实距同在高弧东,或同在西,则减;一东一西者,则加;加过半周者,与全周相减,用其馀。如无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设时高下差大於设时两心实相距,则设时高弧交用时视距角即对设时视行角;设时高下差小於设时两心实相距,则以设时高弧交用时视距角与半周相减,馀为对设时视行角。

  求对设时视距角,用平三角形,以用时两心视相距为一边,设时两心视相距为一边,对设时视行角为所夹之角,即求得对设时视距角。

  求设时视行,以对设时视距角之正弦为一率,设时两心视相距为二率,对设时视行角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设时视行。

  求真时视行,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对设时视距角馀弦为二率,用时两心视相距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真时视行。

  求真时两心视相距。以半径千万为一率,对设时视距角正弦为二率,用时两心视相距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真时两心视相距。

  求食甚真时,以设时视行为一率,设时距分为二率,真时视行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真时距分,以加减食甚用时,白经在高弧西则加,在高弧东则减。得食甚真时。

  求真时距弧,

  求真时对距弧角,

  求真时两心实相距,以上三条,法与设时同,但皆用真时度分立算。

  求真时太阳距午赤道度,

  求真时赤经高弧交角,

  求真时太阳距天顶,

  求真时高下差,

  求真时白经高弧交角,

  求真时对两心视相距角,

  求真时对两心实相距角,

  求考真时两心视相距,以上八条,法与用时同,但皆用真时度分立算。

  求真时白经高弧交角较,法同设时,但用真时度分立算。

  求真时高弧交设时视距角,法同设时,加减有异。月在黄道北,设时真时两实距在高弧东西同,惟白经异。设时白经高弧交角小则加,大则减。若白经亦同,反是。若两实距一东一西,则皆相减。月在黄道南,设时交角小则加,大则减。如无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设时高下差大於设时两心实相距,则真时白经高弧交角较,即真时高弧交设时视距角;设时高下差小於设时两心实相距,则以真时白经高弧交角较与半周相减,馀为真时高弧交设时视距角。若白经高弧交角过九十度,纬南如纬北,纬北如纬南。

  求对考真时视行角,法同设时。如设时实距与高弧合,无东西者,设时高下差大於设时两心实相距,则相减,小则加。如真时白经高弧交角较与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相等,而减尽无馀,则真时对两心实相距角,即对考真时视行角。或相加適足半周,则真时对两心实相距角与半周相减,即对考真时视行角。

  求对考真时视距角,

  求考真时视行,以上二条,法同设时,但用考真时度分立算。

  求定真时视行,如定真时视行与考真时视行等,则食甚真时即为定真时。如或大或小,再用下法求之。

  求定真时两心视相距,以上二条,法同真时,用考真时度分立算。

  求食甚定真时,以考真时视行为一率,设时距分与真时距分相减馀为二率,定真时视行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定真时距分。以加减食甚设时,白经在高弧东,设时距分小测减,大则加。白经在高弧西,反是。得食甚定真时。

  求食分,以太阳实半径倍之为一率,十分为二率,并径内减定真时两心视相距馀为三率,求得四率,即食分。

  求初亏、复圆前设时,白经在高弧西,食甚用时两心视相距与并径相去不远,即以食甚用时为初亏前设时,小则向前取,大则向后取,量距食甚用时前后若干分,为初亏前设时。与食甚定真时相减,馀数与食甚定真时相加,为复圆前设时,白经在高弧东,先取复圆,后得初亏,理并同。

  求初亏前设时距分,

  求初亏前设时距弧,

  求初亏前设时对距弧角,初亏前设时在食甚用时前为西,在食甚用时后为东。

  求初亏前设时两心实相距,以上四条,法同食甚设时,但用初亏前设时度分立算。

  求初亏前设时太阳距午赤道度,

  求初亏前设时赤经高弧交角,

  求初亏前设时太阳距天顶,

  求初亏前设时高下差,

  求初亏前设时白经高弧交角,以上五条,法同食甚用时。

  求初亏前设时对两心视相距角,法同食甚用时,加减有异,月在黄道北,二角东西同,则相加;一东一西,相减。月在黄道南,反是。又与半周相减。若白经高弧交角过九十度,则纬南、纬北互异。馀同食甚设时。

  求初亏前设时对两心实相距角,

  求初亏前设时两心视相距,以上二条,法同食甚用时,但用初亏前设时度分立算。

  求初亏后设时,视初亏前设时两心视相距小於并径,则向前取,大则向后取,察其较之多寡,量取前后若干分,为初亏后设时。以下逐条推算,皆与前设时同,但用后设时度分立算。

  求初亏视距较,以前后设时两心视相距相减,即得。

  求初亏设时较,以前后设时距分相减,即得。

  求初亏视距并径较,以初亏后设时两心视相距与并径相减,即得。

  求初亏定真时,以初亏视距较为一率,初亏设时较为二率,初亏视距并径较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初亏真时距分。以加减初亏后设时,后设时两心视相距大於并径为加,小为减。得初亏真时。乃以初亏真时依前法求其两心视相距,果与并径等,则初亏真时即初亏定真时。初亏真时对两心实相距角即初亏方位角。如或大或小,则以初亏前后设时两心视相距与并径尤近者,与考真时两心视相距相较,依法比例,得初亏定真时。

  求复圆前设时诸条,法同初亏,但用复圆前设时度分立算。

  求复圆后设时,视复圆前设时两心视相距小於并径,则向后取,大於并径,则向前取,察其较之多寡,量取前后若干分,为复圆后设时。逐条推算,皆与前设时同,但用后设时度分立算。

  求复圆视距较,

  求复圆设时较,

  求复圆视距并径较,

  求复圆定真时,以上四条,皆与初亏法同,但用复圆度分立算。

  求食限总时,置初亏定真时,减复圆定真时,即得。

  求初亏、复圆定交角,初亏白经在高弧之东,以初亏方位角与半周相减,在高弧之西,即用初亏方位角;复圆反是:皆为定交角。

  求初亏、复圆方位,法与甲子元同,但以定交角初度初亏白经在高弧东为正上,在西为正下;复圆在东为正下,在西为正上。

  求带食用日出入分,同甲子元法。

  求带食距时,以日出入分与食甚用时相减,即得。

  求带食距弧,法同食甚设时,但用带食距时立算。

  求带食赤经高弧交角,以黄赤距纬之馀弦为一率,北极高度之正弦为二率,半径千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馀弦,检表得带食赤经高弧交角。

  求带食白经高弧交角,法与食甚用时同,但用带食度分立算。

  求带食对距弧角,

  求带食两心实相距,

  求带食对两心视相距角,以上三条,法与食甚设时同,但用带食度分立算。

  求带食对两心实相距角,用地平高下差,馀法同食甚用时。

  求带食两心视相距,法同食甚用时,但用带食度分立算。

  求带食分秒,与求食分同,用带食相距立算。

  求带食方位,在食甚前者,用初亏法;在食甚后者,用复圆法。

  求各省日食时刻方位,理同甲子元法。

  绘日食图,同甲子元法。

  绘日食坤舆图,取见食极多之分,每分为一限。止於二十一限。又取见食时刻早晚,每刻为一限。止於九十六限。交错相求,反推得见食各地北极高下度、东西偏度。乃按度联为一图。又按坤舆全图所当高度偏度各地名,遂一填註。

  相距用数,见月离及五星、恒星行。

  推相距法,同甲子元推凌犯法。

  推步用表

  甲子元及癸卯元二法,除本法外,皆有用表推算之法,约其大旨著於篇。

  甲子元法:

  一曰年根表,以纪年、纪日、值宿为纲,由法元之年顺推三百年,各得其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太阳及最卑平行,列为太阳年根表;太阴及最高、正交平行,列为太阴年根表;五星及最高、正交、伏见诸平行,为各星年根表。

  一曰周岁平行表,以日数为纲,由一日至三百六十六日,积累日、月、五星及最卑、最高、正交、伏见诸平行,各列为周岁平行表。

  一曰周日平行表,以时分秒为纲,与度分秒对列三层,自一至六十,积累日、月、五星及最高、正交、伏见、月距日、太阴引数、交周诸平行,各列为周日平行表。

  一曰均数表,以引数为纲,豫推得逐度逐分盈缩迟疾,备列於表。太阴别有二三均数表,以引数及月距日为纲,纵横对列,推得二三均数,备列於表。土、木、金、水四星,则以初均及中分、次均及较分,同列为一表。火星则以初均及次轮心距地数、次轮半径本数、太阳高卑差数,同列为一表。皆为均数表。

  一曰距度表,以黄道宫度为纲,列所对赤道南北距纬,为黄赤距度表。以月距正交为纲,分黄白大距为六限,列所对黄道南北距纬,为黄白距度表。

  一曰升度表,以黄道宫度为纲,列所对赤道度,为黄赤升度表。

  一曰黄道赤经交角表,以黄道宫度为纲,取所对黄道赤经交角列於表。

  一曰升度差表,以月、五星距交宫度为纲,各列所当黄道度之较,各为升度差表。

  一曰时差表,以黄道为纲,取所当赤道度之较变时,列为升度时差表。又以引数为纲,取所当均数变时,列为均数时差表。

  一曰地半径差表,以实高度为纲,取所当太阳、太阴及火、金、水三星诸地半径差,各列为表。

  一曰清蒙气差表,以实高度为纲,取所当清蒙气差,列为表。

  一曰实行表,以引数为纲,取所当太阳、太阴及月距日实行,各列为表。

  一曰交均距限表,以月距日为纲,取所当之交均及距限,同列为一表。

  一曰首朔诸根表,以纪年、纪日、值宿为纲,由法元之年顺推三百年,取所当之首朔日时分秒及太阳平行,太阳、太阴引数,太阴交周,五者同列为一表。

  一曰朔望策表,以月数为纲,自一至十三,取所当之朔、望策及太阳平行朔、望策,太阳、太阴引数朔、望策,太阴交周朔、望策,十事同列为一表。

  一曰视半径表,以引数为纲,取所当之日半径、月半径、月距地影半径、影差,五者同列为一表。

  一曰交食月行表,以食甚距纬分为纲,自初分至六十四分,与太阳、太阴、地影,凡两半径之和分,自二十五分至六十四分,纵横对列,取所当之月行分秒列为表。其太阴、地影两半径之较分与和分同用。

  一曰黄平象限表,以正午黄道宫度为纲,分北极高自十六度至四十六度为三十一限,取所当之春分距午、黄平象限、限距地高,三者同列为一表。

  一曰黄道高弧交角表、以日距限为纲,自初度至九十度,分限距地高自二十度至八十九度为七十限,取所当之黄道高弧交角列为表。

  一曰太阳高弧表,列法与黄道高弧交角表同。

  一曰东西南北差表,以交角度为纲,自初度至九十度,与高下差一分至六十三分,纵横对列,取所当之东西差及南北差,同列为表。

  一曰纬差角表,以并径为纲,自三十一分至六十四分,与距纬一分至六十四分,纵横对列,取所当之纬差角列为表。

  一曰星距黄道表,以距交宫度为纲,取所当星距黄道数各列为表,水星独分交角自四度五十五分三十二秒至六度三十一分二秒为二十限。

  一曰星距地表,以星距日宫度为纲,取所当之星距地列於表。

  一曰水星距限表,以距交宫度为纲,取所当之距限列为表。

  一曰五星伏见距日黄道度表,以星行黄道经表为纲,分晨夕上下列之,取各星所当距日黄道度,同列为一表。

  一曰五星伏见距日加减差表,列法同黄道度表,但不分五星,别黄道南北自一度至八度。

  癸卯元法所增:

  一曰太阳距地心表,以太阳实引为纲,取所对之太阳距地心真数对数,并列於表。

  一曰太阴一平均表,以太阳引数为纲,取所当之太阴一平均、最高平均、正交平均,并列於表。

  一曰太阴二平均表,以日距月最高宫度为纲,取所当太阳在最高之二平均及高卑较秒,并列於表。

  一曰太阴三平均表,以月距正交宫度为纲,取所当之三平均列为表。

  一曰太阴最高均及本天心距地表,以日距月天最高宫度为纲,取所当最高均及本天心距地数,并列於表。

  一曰太阴二均表,以月距日宫度为纲,取所当太阳在最高时二均及高卑较数,并列於表。

  一曰太阴三均表,以相距总数为纲,取所对之三均列於表。

  一曰太阴末均表,以实月距日宫度为纲,与日月最高相距,纵横对列,取所当之末均列为表。

  一曰太阴正交实均表,以日距正交宫度为纲,取所对之正交实均列为表。

  一曰交角加分表,以日距正交宫度为纲,取所当之距交加分加差,并列於表。

  一曰黄白距纬表,列法与升度差表同。

  一曰太阴距地心表,以太阴实引为纲,取所当最大、最小两心差各太阴距地心数及倍分,并列於表。其名同而实异者,太阴初均表分大、中、小三限,黄、白升度差表列最小交角及大、小较秒,太阴地半径差表、太阴实行表俱分大、小二限。

卷二十七 

  时宪八

  凌犯视差新法上道光中,钦天监秋官正司廷栋所撰,较旧法加密,附著卷末,以备参考。

  求用时

  推诸曜之行度,皆以太阳为本;而太阳之实行,又以平行为根。其推步之法,总以每日子正为始,此言子正者,乃为平子正,即太阳平行之点临於子正初刻之位也。今之推步时刻,虽以两子正之实行为比例,而所得者亦皆平行所临之点,则实行所临之点,自有进退之殊。设太阳在最卑后实行大於平行,则太阳所临之点必在平行之东,以时刻而言,乃为未及。若太阳过最高后实行小於平行,则太阳所临之点必在平行之西,以时刻而言,乃为已过。故以应加之均数变时为应减之时差,应减之均数变时为应加之时差,此因太阳有平行实行之别,以生均数时差也。然太阳所行者黄道,时刻所据者赤道,因黄道与赤道斜交,则同升必有差度。如二分后赤道小於黄道,其差应减,在时刻为未及。二至后赤道大於黄道,其差应加,在时刻为已过。故以正弧三角形法求得黄赤升度差,变为时分,二分后为加,二至后为减,此因经度有黄道赤道之分,以生升度时差也。按本时之日行自行所生之二差,各加减於平时而得用时,由用时方可以推算他数,故交食亦必以推用时为首务,即日月食之第一求也。其法理图说已载於考成前编,讲解最详,其图分而为二,且均数时差图系用小轮。至考成后编求均数改为橢圆法,其法理亦备悉於求均数篇内,然未言及时差。今依太阳实行所临黄道之点,以均数之分取得黄道上平行点,即以平实二点依过二极、二至经圈作距等圈法,引於赤道,可使二差合为一图。其太阳之经度所临之时刻及二时差之加减,皆可按图而稽矣。

  如道光十二年壬辰三月初六日癸丑戌正二刻十一分,月与司怪第四星同黄道经度,是为凌犯时刻。本日太阳引数三宫三度五十五分,太阳黄道经度三宫十五度五十三分,求用时。如图甲为北极,乙丙丁戊为赤道,乙甲丁为子午圈,乙为子正,丁为午正,己庚辛壬为黄道,丙甲戊为过二极二至经圈,己为冬至,辛为夏至,庚为春分,壬为秋分。子为太阳实行之点,当赤道於丑,则丑点即太阳实临之用时。卯为太阳平行之点,而当赤道於辰。其卯子之分,即应加之均数一度五十五分四十五秒,试自卯子二点与丙甲戊过极至经圈平行作卯午、子未二线,即如距等圈,将太阳平行、实行之度皆引於赤道,则庚午必与庚卯等,庚未必与庚子等,其赤道之午未亦必与卯子均数等。变时得七分四十三秒,为赤道午未之分,即均数时差也。次用庚丑子正弧三角形求庚丑弧,此形有丑直角,有庚角黄赤交角二十三度二十九分,有庚子弧太阳距春分后黄道度十五度五十三分。乃以半径为一率,庚角之馀弦为二率,庚子弧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庚丑弧之正切,检表得庚丑弧十四度三十七分三十六秒,为太阳距春分后赤道度。乃与庚子黄道弧相等之庚未弧相减,得丑未弧一度十五分二十四秒,为应减之黄赤升度差。变时得五分二秒,即升度时差也。盖太阳平行卯点,距春分之庚卯弧与庚午弧等,则午点乃为平时,即今之凌犯时刻。而太阳实行子点,距春分之庚子与庚未弧等,则午未为平行与实行之差。如以太阳右旋而言之,为实行已过平行,然以随天左旋而计之,为实行未及平行,是未点转早於午点,故必减午未均数时差,乃得未点时刻,此太阳在黄道虚映於赤道之时刻也。然子点太阳实当赤道之丑,则丑未为黄道与赤道之差。若以经度东行而言之,为赤道未及黄道,兹以时刻西行而计之,为赤道已过黄道,是丑点复迟於未点,故必加丑未升度时差,方得丑点时刻,即太阳在黄道实当於赤道之时刻也。其两时差既为一加一减,而所减者又大於应加之分,故先以两时差相减,得丑午时分二分四十一秒,而为时差此因两时差加减异号故相减,若同号则相加,所谓两数通为一数也。又因减数大於加数,故仍从减,若加数大者则从加矣。乃减於午点凌犯时刻戌正二刻十一分,即得丑点戌正二刻八分十九秒,为凌犯用时也。

  一率半径

  二率庚角馀弦

  三率庚子弧正切

  四率庚丑弧正切

  图形尚无资料

  又设凌犯时刻丑正一刻,太阳引数三宫十三度二十九分,黄道实行三宫二十五度三十四分,求用时。如子为太阳实行之点,当赤道於丑,其丑点即所临之用时。卯为太阳平行之点,当赤道於辰,其子卯为应加之均数一度五十二分二十五秒,亦自卯子二点与过极至经圈平行作卯丑、子未二距等圈,其平行卯点映於赤道,恰与实行当赤道之丑点合,是由平行所得之时刻,已合实行实临赤道之用时,遇此可无庸求其时差也。然何以知之,盖两时差之数相等,必减尽无馀,即无时差之总数矣。今试按法求之,既作卯丑、子未二线,其庚丑与庚卯等,庚未与庚子等,则丑未必与卯子均数等,变时得七分三十秒,即赤道上应减之均数时差。次用庚丑子正弧三角形,求得庚丑弧赤道度,与庚子弧黄道度相等之庚未弧相减,得丑未弧,黄赤升度差恰与均数等。变时亦得七分三十秒,即赤道上应加之升度时差。其时差一为加、一为减,而两数相等,乃减尽无馀,既无时差之总数,则其凌犯时刻即为用时可知矣。此法以丑点凌犯时刻减去均数时差,得未点实行虚映之时刻,而复加相等之升度时差,所得用时,固仍在丑点之位,盖因太阳平行距春分后黄道度等於太阳实行距春分后赤道度故也。又如太阳正当本天之最卑或最高,乃无平行实行之差,自无均数时差,止加减升度时差一数。设太阳当本天最卑,又当子正,如太阳在黄道之子点,则庚乙与庚子等,以庚丑子正弧形求得丑乙黄赤升度差。变时减於乙点时刻,即得丑点用时,乃在乙点子正之前也。若太阳当本天最高,又当午正,如太阳在黄道之午点,则壬丁与壬午等,以壬寅午正弧形求得寅丁黄赤升度差,变时减於丁点时刻,即得寅点用时,乃在丁点午正之前也。

  图形尚无资料

  又如太阳实行正当冬、夏至或正当春、秋分,此四点皆无黄道赤道之差,自无升度时差,止加减均数时差一数。设太阳实行六宫初度为正当夏至,在黄道之辛点,当赤道於戊,而平行卯点,当赤道於辰,自卯点与丙甲戊过极至经圈平行作卯午距等圈,则午点为凌犯时刻,其戊午与辛卯均数等,变时得均数时差。减於午点而得戊点,即用时也。

  图形尚无资料

  求春分距午时分、黄平象限宫度及限距地高

  推算太阴凌犯视差,固依后编求日食三差之法,而其为用不同。盖日食之东西差为求视距弧,而南北差为求视纬,其视距弧、视纬则为求视相距及视行之用。缘太阴行於白道,是必以白平象限为准焉。若五星之距恒星、五星之互相距,皆以黄道同经度之时为相距时刻,而较黄纬南北相距之数为其上下之分也。至月距五星、月距恒星,亦皆以黄道经度相同之时为凌犯时刻,不更问白道经度,其於白平象限又何与焉?然其以东西差定视时之进退,以南北差判视纬之大小,以定视距之远近者,其差皆黄道经纬之差,故必以黄平象限之宫度为准。黄平象限者,地平上黄道半周適中之点也。顾黄道与赤道斜交,地平上赤道半周適中之点,恒当子午圈,而地平上黄道半周適中之点,则时有更易。盖黄极由负黄极圈每日随天左旋,绕赤极一周,如黄极在赤极之南,则冬至当午正,其黄道斜升斜降;若黄极在赤极之北,则夏至当午正,其黄道正升正降,而黄平象限亦皆恰当子午圈;设黄极在赤极之西,则春分当午正,其黄道之势斜倚,出自东北而入西南,黄平象限乃在午正之东;设黄极在赤极之东,则秋分当午正,其黄道出自东南而入西北,黄平象限乃在午正之西。是则黄道之向,随时不同,故以黄道之逐度,推求黄平象限及限距地高以立表。

  先设太阳正当春分点,黄道实行为三宫初度,求午正初刻黄平象限宫度及限距地高度分。如图甲乙丙丁为子午圈,甲为天顶,丙丁为地平,乙为北极,乙丙为京师北极出地,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戊己庚为赤道,交於地平之己点,其戊点当午正,为地平上赤道半周適中之点,戊丁为赤道距地高五十度五分,当戊己丁角,辛子壬为负黄极圈,子为黄极,乙子己丑为过极至经圈,戊丑庚为黄道,而交地平於寅点,庚为秋分,丑为冬至,戊为春分,即太阳之所在,临於午正,乃无春分距午之时分。试自黄极子点出弧线过天顶作子甲卯黄道经圈,为本时黄平象限,其辰点为地平上黄道半周適中之点,而在正午之东,即黄平象限宫度也。辰寅卯角为黄道与地平相交之角,而当辰卯弧,即本时限距地高之度也。法用戊辰甲正弧三角形求戊辰、甲辰二弧,此形有辰直角,有戊甲弧赤道距天顶,与乙丙北极高度等。以赤道交子午圈之戊直角九十度内减己戊丑角黄赤交角二十三度二十九分,得寅戊丁角六十六度三十一,为黄道交子午圈角;亦名黄道赤经交角。与辰戊甲角为对角,其度等。乃以半径为一率,戊角黄道赤经交角之馀弦为二率,戊甲弧赤道距天顶,亦即太阳距天顶其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平象限距午之正切,检表得十八度二十六分十四秒,为戊辰弧黄平象限距午正之黄道度。与戊点春分三宫相加,因黄平象限在午东,故加。得辰点三宫十八度二十六分十四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也。又以半径为一率,戊角黄道赤经交角之正弦为二率,戊甲弧太阳距天顶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平象限距天顶之正弦,检表得三十六度三分九秒,为甲辰弧黄平象限距天顶。与甲卯象限九十度相减,得辰卯弧五十三度五十六分五十一秒,即本时限距地高,而当辰寅卯角之度也。

  一率半径

  二率戊角馀弦

  三率戊甲弧正切

  四率戊辰弧正切

  一率半径

  二率戊角正弦

  三率戊甲弧正弦

  四率甲辰弧正弦

  图形尚无资料

  又设太阳正当秋分点,黄道实行为九宫初度,求午正初刻春分距午时分并黄平象限及限距地高,即以秋分当於正午之戊,则庚未戊为黄道,交地平於寅,庚为春分,未为夏至,子乙未己为过极至经圈,亦自黄极子点出弧线过天顶,作子甲卯弧黄平象限,而地平上黄道適中之辰点,在正午之西。先以春分距午西之庚戊赤道半周变十二时为春分距午之时分,次仍用戊辰甲正弧三角形求戊辰、甲弧二弧,此形有辰直角,有戊甲赤道距天顶。以戊直角内减己戊未角黄赤交角,得辰戊甲角黄道赤经交角,亦六十六度三十一分,求得戊辰弧黄平象限距午正之黄道度,亦十八度二十六分十四秒。与戊点秋分九宫相减,因黄平象限在午西,故减。得辰点八宫十一度三十三分四十六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又求得甲辰弧8888与甲卯象限相减,得辰卯弧,亦为五十三度五十六分五十一秒,即本时限距地高,而当辰寅卯角之度也。

  又设太阳距春分后三十度,黄道实行为四宫初度,求午正初刻黄平象限诸数。乃以黄道经度四宫初度当午正如辛点,即太阳之所在,辛壬癸为黄道,交地平於寅。丑为冬至,壬为春分,乙子丑为过极至经圈。仍自黄极子点过天顶甲点作子甲卯弧黄平象限,其黄道適中之辰点,在午正之东。求法先用辛戊壬正弧三角形求壬戊、辛戊二弧及壬辛戊角,此形有戊直角,有壬角黄赤交角,有壬辛太阳距春分后黄道弧三十度。乃以半径为一率,黄赤交角之馀弦为二率,黄道弧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赤道弧之正切,检表得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一十秒,为壬戊弧赤道同升度,亦即本时春分距午后赤道度。变时得一时五十一分三十七秒,即本时春分距午时分。又以半径为一率,黄赤交角之正弦为二率,黄道弧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赤距度之正弦,检表得十一度二十九分三十三秒,为辛戊弧太阳距赤道北纬度。又以黄道弧之馀弦为一率,黄赤交角之馀切为二率,半径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道交子午圈角之正切,检表得六十九度二十二分五十一秒,为壬辛戊角黄道交子午圈角,即黄道赤经交角。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求辛辰、甲辰二弧,此形有辰直角,有辛角,与壬辛戊角为对角,其度等。以甲戊弧赤道距天顶内减辛戊黄赤距度,得甲辛弧二十八度二十五分二十七秒,为本时太阳距天顶。乃以半径为一率,辛角黄道赤经交角之馀弦为二率,甲辛弧太阳距天顶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平象限距午之正切,检表得十度四十七分二十八秒,为辛辰弧黄平象限距午正之黄道度。与辛点四宫初度相加,因黄平象限在午东,故加。得辰点四宫十度四十七分二十八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也。又以半径为一率,辛角黄道赤经交角之正弦为二率,甲辛弧太阳距天顶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平象限距天顶之正弦,检表得二十六度二十七分二十秒,为甲辰弧黄平象限距天顶。与甲卯象限九十度相减,得辰卯弧六十三度三十二分四十秒,为本时限距地高,即当辰寅卯角之度也。

  一率半径

  二率壬角馀弦

  三率壬角弧正切

  四率壬戊弧正切

  一率半径

  二率壬角正弦

  三率壬辛弧正弦

  四率辛戊弧正弦

  一率壬辛弧馀弦

  二率壬角馀切

  三率半径

  四率辛角正切

  一率半径

  二率辛角馀弦

  三率甲辛弧正切

  四率辛辰弧正切

  一率半径

  二率辛角正弦

  三率甲辛弧正弦

  四率甲辰弧正弦

  又设太阳距秋分前三十度,黄道实行为八宫初度,求午正初刻黄平象限诸数。乃以辛点太阳实行当正午,其申点为秋分,而在午东,壬为春分,未为夏至,子乙未为过极至经圈,亦自黄极子点过天顶,作子甲卯弧本时黄平象限,而在午西。法用辛戊申正弧三角形,此形戊为直角,申角为黄赤交角,申辛黄道弧亦为三十度,求得申戊赤道同升度,亦为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一十秒。乃与壬申赤道之半周相减,得壬戊弧五宫二度五分五十秒,为本时春分距午后赤道度。变时得十时八分二十三秒,即本时春分距午时分也。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辰为直角,其辛角黄道赤经交角及甲辛弧太阳距天顶,皆与前图之度等。求得辛辰弧黄平象限距午正黄道度,亦为十度四十七分二十八秒。与辛点八宫初度相减,因黄平象限在午西,故减。得辰点七宫十九度十二分三十二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又求得甲辰弧与甲卯象限相减,得辰卯弧,亦为六十三度三十二分四十秒,即本时限距地高,亦当辰寅卯角之度也。

  又设太阳当正午实行距春分前三十度为二宫初度,乃以辛点太阳当午正,则春分壬点在午正之东,申为秋分,丑为冬至,乙子丑为过极至经圈,其子甲卯本时黄平象限亦在午正之东。法用辛戊壬正弧三角形,有戊直角,有壬角黄赤交角,有壬辛黄道弧三十度。求得壬戊赤道弧,亦为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一十秒。乃与赤道全周相减,得十一宫二度五分五十秒,为本时春分距午后赤道度。变时得二十二时八分二十三秒,即本时春分距午时分也。又求得辛戊弧亦为十一度二十九分三十三秒,为太阳距赤道南纬度,并求得壬辛戊角亦为六十九度二十二分五十一秒,为本时黄道赤经交角。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此形有辰直角,有辛角,以甲戊赤道距天顶与辛戊黄赤距度相加,得甲辛弧太阳距天顶五十一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乃以半径为一率,辛角之馀弦为二率,甲辛弧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平象限距午之正切,检表得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即辛辰弧黄平象限距午正之黄道度。与辛点二宫初度相加,得辰点二宫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也。又以半径为一率,辛角之正弦为二率,甲辛弧之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甲辰弧黄平象限距天顶之正弦,检馀弦表得四十二度五十九分一秒,即卯辰弧本时限距地高之度也。

  一率半径

  二率辛角馀弦

  三率甲辛弧正切

  四率辛辰弧正切

  一率半径

  二率辛角正弦

  三率甲辛弧正弦

  四率甲辰弧正弧

  又设太阳当午正实行距秋分后三十度为十宫初度,乃以辛点太阳当午正,则申点秋分在午正后,而春分必在午正前,未为夏至,子乙未为过极至经圈,其子甲卯本时黄平象限在午正之西。求法仍用辛戊申正弧三角形,此形边角之度与前图之辛戊壬形同,惟申戊弧所变之一时五十一分三十七秒,乃秋分距午后之时分,是以加赤道半周之十二时,得十三时五十一分三十七秒,始为本时春分距午时分也。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此形边与角之度亦与前图之辛辰甲形同,惟因辰点在辛点之西,是以十宫初度内减辛辰弧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得九宫六度十一分二十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其辰卯弧限距地高四十二度五十九分一秒,亦与前数相同也。由此则逐度皆以距春、秋分前后各相对之度推之,其求午正太阳距天顶之加减,则以纬南、纬北而分。求黄平象限宫度之加减,则以冬至、夏至为断。盖冬至过午西,黄平象限恒在午正之东,夏至过午西,黄平象限恒在午正之西,此加减所由定也。

  今设太阳黄道经度三宫十六度四十四分,用时为戌正二刻八分十九秒,求春分距午时分及黄平象限宫度、限距地平高度。如申辛壬癸为黄道,交地平於寅,壬为春分,丑为夏至,申为秋分,子乙丑亥为过二极二至经圈。乃自黄极子点过天顶甲点作子甲卯黄道经圈,其黄道適中之辰点,乃在午正之西。今太阳在春分后之未点,当赤道之午点,自子正计之,即用时之时刻。先用未午壬正弧三角形求壬午弧,此形午为直角,有壬角黄赤交角二十三度二十九分,有壬未弧太阳距春分后黄道度十六度四十四分,求得壬午弧十五度二十四分五十八秒,为太阳距春分后赤道度。变时得一小时一分四十秒,与午点用时相加,得二十一小时三十九分五十九秒,为壬点春分距子正后之时分。内减十二时,得九小时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即壬戊弧本时春分距午时分。次用甲戊辛正弧三角形,因壬戊春分距午后之度已过象限,故用申戊辛正弧形。求辛角及辛戊、辛申二弧。此形戊为直角,有申角黄赤交角,有申戊弧秋分距午前时分所变之赤道度三十五度零十五秒,求得戊辛弧十三度五十九分四十秒,为本时正午之黄赤距度。求得申辛戊角七十度五十六分五十八秒,为黄道交子午圈角,即黄道赤经交角。与甲辛辰角为对角,其度等。求得申辛弧三十七度二十一分五十秒,为秋分距午正前黄道度。与申点秋分九宫相减,得七宫二十二度三十八分一十秒,即辛点正午黄道经度。次用甲辰辛正弧三角形求辛辰、甲辰二弧,此形辰为直角,有辛角黄道赤经交角。以甲戊弧京师赤道距天顶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内减辛戊正午黄赤距度,得甲辛弧二十五度五十五分二十秒,为本时正午黄道距天顶度,求得辛辰弧九度零五十三秒,为黄平象限距午西之黄道度。与辛点正午黄道经度相减,得辰点七宫十三度三十七分十七秒,即本时黄平象限之经度,并求得甲辰弧二十四度二十四分二十四秒,为黄平象限距天顶之度。与甲卯象限相减,得辰卯弧六十五度三十五分三十六秒,为本时黄平象限距地平之高度,即当辰寅卯角之度也。

  求距限差

  距限差者,乃月距黄平象限之差度也。盖旧法月距限以九十度为率,因黄道丽天,其向随时不同,而出於地平之上者,恒为半周,其適中之点,距地平东西皆九十度。故以九十度之限,以察月在地平之上下,若月距限逾九十度者,为在地平下,遂不入算,然此以黄道为立算之端也。顾白道与黄道斜交,月行白道,不无距黄道南北之纬度。纬南者早入迟出,月当地平时,其距黄平象限不及九十度;纬北者早出迟入,月当地平时,其距黄平象限已过九十度;是则九十度之率未足为据也。於是立法以求其差,犹五星伏见距日限度有距日加减差之义也。其法以限距地平之高及月距黄道之纬,依正弧三角形法求之。盖黄道之势,随天左旋,其升降正斜,时时不同。正升正降者,京师限距地高至七十三度馀,高度大,则月纬所当之距限差转小;斜升斜降者,京师限距地高只二十六度馀,高度小,则月纬所当之距限差转大。若值月纬最大,其差可至十度有奇,此距限差之不可不立也。故依京师黄平象限距地平高度,逐度求其太阴黄道实纬度所当距限差以立表。

  设京师限距地平高度三十四度,太阴距黄道实纬度南北各五度,求距限差。如图甲为天顶,乙丙为地平,丁为黄极,甲丁乙丙为黄道经圈,戊己庚为黄道,交地平於己点,其戊点即黄平象限。戊丙为限距地高三十四度,与甲丁黄极距天顶之度等,而当戊己丙角与乙己庚角为对角,其度亦等。如月恰在正交或中交,合於黄道之己点,正当地平,则戊己为月距限九十度,若过九十度,自必在地平之下。今设月在黄道南五度,则辛壬癸为黄道距等圈,月在地平时为壬点,当於黄道之卯,其戊卯月距限乃不及九十度。又设月距黄道北五度,则子丑寅为黄道距等圈,月在地平时为丑点,当於黄道之辰,其戊辰月距限乃已过九十度,故必求其差数以加减之。法用己卯壬正弧三角形求己卯弧,此形有卯直角,有己角,当限距地高,有卯壬弧月距黄道纬度。乃以己角之正切为一率,半径为二率,卯壬弧之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距限差度之正弦,检表得七度四十二分,即己卯弧为所求之距限差,而与己辰弧之度分等,盖己辰丑正弧三角形与己卯壬形同用己角,而辰丑弧月距黄道纬度,亦与卯壬等是两正弧形为相等形,故所得之己卯弧必与己辰弧相等无疑矣。既得己卯距限差,与戊己九十度相减,得八十二度十八分,即戊卯距限,而与距等圈辛壬之度相应,为月在纬南之地平限度。以己辰距限差与戊己九十度相加,得九十七度四十二分,即戊辰距限,而与距等圈子丑之度相应,为月在纬北之地平限度也。

  一率己角正切

  二率半径

  三率卯壬弧正切

  四率己卯弧正弦

  图形尚无资料

  求黄经高弧交角及月距天顶

  旧法推日食三差,原以黄平象限为本。自考成前编谓三差并生於太阴,而太阴之经纬度为白道经纬度,用白道较之用黄道为密,故求三差则按月距白平象限之度,以白道高弧交角及太阴高弧为据。后编变通其法,乃以白经高弧交角及日距天顶以求三差,而求白经高弧交角,系赤经高弧交角加减赤白二经交角而得,并不求月距白平象限之度,是法较前颇为省算。今推视差者,乃求其星月黄道同经之视距视时,故三差应由黄平象限而定也。是则其法原可仿於后编不求黄平象限而竟求黄经高弧交角之术,即黄道高弧交角之馀度。然非月距黄平象限度与地平限度相较,其月在地平之上下无由可知。故今求交角,乃先求得月距黄平象限之东西、黄平象限去地之高下、太阴距黄极之远近,然后按后编用斜弧形求赤经高弧交角日距天顶之法,则黄经高弧交角及月距天顶之度可得矣。

  设星、月黄道经度同为申宫二十六度二十二分十一秒,月距正交前四十三度四十八分五十六秒,黄白交角五度四分一十秒,黄平象限七宫十三度三十七分十七秒,限距地高六十五度三十五分三十六秒,求太阴实纬黄经高弧交角月距天顶。如图甲为天顶,甲乙丙丁为子午圈,丙丁为地平,乙为北极,戊己庚为赤道,戊为午正,己为酉正,庚为子正,卯为黄极,辛壬癸子为黄道,壬为春分,癸为夏至,午为黄道交地平之点。午未弧为九十度,其未点即黄平象限,宫度为七宫十三度三十七分十七秒。未辰弧当午角为六十五度三十五分三十六秒,即限距地高度,而与甲卯黄极距天顶之度等。巳寅丑为白道,寅为正交,寅角为黄白交角五度四分一十秒,申为太阴当黄道於酉,申寅为月距正交前白道度四十三度四十八分五十六秒,申酉为月距黄道纬度,其酉点为星月所当之黄道经度五宫二十六度二十二分十一秒,与未点黄平象限宫度相减,得未酉弧四十七度十五分六秒,为月距黄平象限西之度。乃当未卯酉角,甲申戌为高弧,卯申甲角为黄经高弧交角,甲申为月距天顶。求法,先用寅酉申正弧三角形,此形酉为直角,有寅角黄白交角,有寅申弧月距正交前白道度,求得申酉弧三度三十分二十七秒,即太阴距黄道南实纬度。与卯酉象限相加,得卯申弧九十三度三十分二十七秒,为月距黄极。次用甲卯申斜弧三角形,此形有甲卯边黄极距天顶,有申卯边月距黄极,有申卯甲角当酉未弧月距限度为所夹之角,求申角及甲申边。乃自天顶作甲亥垂弧,分为甲亥卯、甲亥申两正弧三角形。先用甲亥卯正弧三角形,此形亥为直角,有卯角,有甲卯边,求得卯亥弧五十六度十四分十五秒,为距极分边。与申卯弧月距黄极相减,得申亥弧三十七度十六分十二秒,为距月分边。次用甲亥申正弧三角形,此形亥为直角,有申亥边,兼甲亥卯正弧三角形之亥卯边及卯角。用合率比例法,求得申角五十六度二分五十一秒,即黄经高弧交角。仍以甲卯申斜弧形,用对边对角法,求得甲申弧五十三度四十三分二十四秒,即月距天顶之度也。

  图形尚无资料

  求太阴距星及凌犯视时

  太阴距地平上之高弧,自地心立算者为实高,在地面所见者为视高,其相差之分,即地半径差也。月当地平时,距天顶为九十度,其相差之数最大,而角之正弦即当地之半径。迨月上升,则距地渐高,距地愈高,则差数愈小,其所差之分,皆与本时月距天顶之正弦相应,故用比例法而得本时高下差也。夫高下既差,则有视经、视纬之别。其视经、实经之差者,东西差也;视纬、实纬之差者,南北差也。今求三差,乃依后编日食求三差法用直线三角形算之。然后编三差图乃写浑於平,今则用以浑测浑之图,求其三差,其所得之南北差,与本时太阴实纬之度相较,而得视纬。得以视纬与星纬相较,观其纬之南北而定相距之上下也。其所得之东西差,与一小时之太阴实行为比例,而得用时距视时之距分。辨其月距限之东西加减凌犯用时,而得凌犯之视时也。

  前求得道光十二年壬辰三月初六日癸丑,月距司怪第四星凌犯用时戌正二刻八分十九秒,黄经高弧交角五十六度二分五十一秒,月距天顶五十三度四十三分二十四秒,本日太阴最大地半径差六十分七秒,太阴黄道实纬度南三度三十分二十七秒,司怪第四星黄道纬度南三度十一分四十四秒,一小时太阴实行三十六分三十三秒,求星月相距分秒凌犯视时。如图甲为天顶,甲未辰巳为黄道经圈,辰午巳为地平,卯为黄极,未午辛为黄道,未点即黄平象限宫度,未辰弧即限距地高,与卯甲黄极距天顶之度等。申点为太阴,子点为司怪第四星,同当黄道於酉。其酉点即月与星之黄道经度,酉未弧即月距限西之度,子酉为星距黄道南纬度三度十一分四十四秒,申酉为太阴距黄道南实纬度三度三十分二十七秒,申卯弧即月距黄极,甲申戌为高弧,申甲为月距天顶度五十三度四十三分二十四秒,卯申甲角为黄经高弧交角五十六度二分五十一秒,而与戌申亥角为对角,其度等。此皆自地心立算之实度也。然人居地面高於地心,故视高常低於实高,而月当地平时,其地半径差为最大,今乃六十分七秒。於是依后编求本时高下差之法,以半径与甲申弧正弦之比同於最大地半径差与本时高下差之比,得本时高下差四十八分二十八秒。如申火之分,其火点即太阴之视高,自火点与黄道平行,作火木线,遂成申木火直角三角形。因弧度甚小,乃作直线算,与后编求日食三差之理同。此形木为直角,有申角黄经高弧交角,有申火边本时高下差,求得木火边四十分十二秒为东西差,求得申木边二十七分四秒为南北差,加於申酉太阴实纬,得木酉太阴视纬三度五十七分三十一秒。内减子酉星纬,得子木弧四十五分四十七秒,为人目仰视太阴距司怪第四星月在星下之分也。夫星、月同当酉点之经度,固为相距。今太阴视高在火,其视纬虽差至木,而距星之子点尚在一度内,其火点当黄道之视经度则差至土,是用时时星经度虽在酉,而太阴视经度之土点乃在其西,是为未及。然土酉之分与火木等,故以一小时太阴实行与火木东西差为比例,得距分一时六分,为月行火木之时分。加於月视高临火点之用时,得亥初二刻十四分十九秒,即人目视太阴临於木点与星,同当酉点经度之视时也。

  图形尚无资料

  求视时月距限

  视时月距限,必大於用时月距限,因其视经差所当之距分既有加减,则太阴与星随天西移自有进退也。盖太阴以地半径差由高而变下,则视经之差於实经、视纬之差於实纬必矣。兹据黄平象限在天顶南之地面而言之,视纬恒差而南,如实纬北者,视纬常小於实纬,其差为减;实纬南者,视纬常大於实纬,其差为加。故纬南之星、月实距虽在一度内,而视距转在一度外者有之;纬北之星、月实距虽在一度外,而视距转在一度内者有之。南北相距一度外者不入凌犯之限,故不取用。至若视经之差,所当月行距分之最大者或至二小时,而二小时之际,诸曜随天左旋,几至一宫,故视经之差,关於月行之进退矣。如月在黄平象限西者,视经度差之而西,视时必迟於用时;月在黄平象限东者,视经度差之而东,视时必早於用时。以致用时星、月未入地平,而视时星、月已入地平者有之,或用时星、月已出地平,而视时星、月未出地平者有之。是故於求用时之后,即以月距黄平象限与地平限度相较,可知斯时月在地平之上下。月距限小於地平限度者,为月在地平上;大於地平限度者,为月在地平下。如遇月距限微小於地平限度者,用时星、月必在地平上,视时星、月或在地平下,其所差者,即视经之差当月行距分之诸曜左旋度。今取最小实经、视经之差所当左旋之度为视经差,法见下卷求地平限度节下。减於地平限度,所得视地平限度,而与月距限度考之。如月距限小於地平限度而大於视地平限度者,则为用时月虽在地平上,视时月必在地平下矣;既知月必在地平下,故遇此者去之。如月距限小於视地平限度者,则为视时月在地平之上。夫犹有不然者,以视经差所取皆最小之数也。若知月行实迹非由视时,再推月距限度,则其时月果在地平之上下,未可得其确准。故今於既得视时之后,必详察太阴实纬及用时月距限度。如实纬南月距限过六十度,或实纬北月距限过七十度者,用时月距限在此限度内者,视时月必在地平之上。皆以视时复求月距黄平象限之度。如其度大於地平限度者,乃视时月在地平之下,仍不取用。必其度小於地平限度,始为视时月必在地平之上,而可证诸实测。此视差之所以必逐细详推,然后可得而取用也。

卷二十八 

  时宪九

  △凌犯视差新法下

  求均数时差

  以本日太阳引数宫度分,满三十秒进一分用。用后编日躔均数时差表,察其所对之数,得均数时差,记加减号。引数有零分者,用中比例求之。

  求升度时差

  以本日太阳黄道实行宫度分,满三十秒进一分用。用后编日躔升度时差表,察其所对之数,得升度时差,记加减号。实行有零分者,用中比例求之。

  求时差总

  以均数时差与升度时差相加减,得时差总。两时差同为加或同为减者,则相加得时差总,加亦为加,减亦为减。两时差一为加一为减者,则相减得时差总,加数大为加,减数大为减。

  求凌犯用时

  置凌犯时刻,加减时差总,得凌犯用时。

  求本时太阳黄道经度

  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本次日两太阳实行相减带秒减,足三十秒进一分用,有度化分。为二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三率,求得四率与本日太阳实行相加,得本时太阳黄道经度。

  求本时春分距午时分

  以本时太阳黄道经度,满三十分进一度用。察黄平象限表内右边所列春分距午时分与凌犯用时相加,内减十二时,不足减,加二十四时减之。得本时春分距午时分。满二十四时去之。

  求本时黄白大距

  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本次日两黄白大距相减为二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三率,求得四率。加减本日黄白大距,本日黄白大距大相减,小相加。得本时黄白大距。

  求本时月距正交

  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本次日两月距正交相减化秒为二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三率,求得四率。收作度分秒,与本日月距正交相加,得本时月距正交。

  求太阴实纬

  以半径为一率,本时黄白大距正弦为二率,本时月距正交正弦为三率,如本时月距正交过三宫者,与六宫减,过六宫者减六宫;过九宫者,与十二宫减,用其馀。求得四率,为太阴实纬正弦,检表得太阴实纬,记南北号。本时月距正交初宫至五宫为北,六宫至十一宫为南。如本时月距正交恰在初宫、六宫者,则无实纬。恰在三宫、九宫者,则本时黄白大距即实纬度,三宫为北,九宫为南。

  求黄平象限及限距地高

  以本时春分距午时分,察黄平象限表内,取其与时分相近者所对之数录之,得黄平象限。随看左边之限距地高录之,得限距地高。

  求星经度

  按所取之星,察仪象考成卷二十六表内所载本星之黄道经度,加入岁差,表以乾隆九年甲子为元,至道光十四年甲午,计九十年,应加岁差一度十六分三十秒,以后每年递加岁差五十一秒。得本年星经度。

  如求五星经度,则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二率,一日星实行为三率,以本次日两实行相减,得一日星实行。求得四率,为距时星实行。与本日星经度相加减,顺行加,退行减。得本时星经度。

  求星纬度

  按所取之星,察仪象考成卷二十六表内所载本星之黄道纬度录之,无岁差。记南北号。

  如求五星纬度,则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二率,一日星纬较为三率,本次日两纬度同为南或同为北者,则相减得星纬较。一为南一为北者,则相加得星纬较。求得四率。与本日星纬度相加减,本日纬度大相减,本日纬度小相加。若相加为三率者,所得四率必与本日纬度相减,仍依本日南北号。如所得四率大於本日星纬,则以所得四率转减本日星纬,其南北号应与次日同。得本时星纬度,记南北号。

  求月距限

  以星经度与黄平象限相减,得月距限,记东西号。星经度大为限东,小为限西。如星经度与黄平象限一在三宫内,一在九宫外,应将三宫内者加十二宫减之。所得月距限太阴实纬南在六十度内,实纬北在八十度内者,不必求地平限度。如纬南过六十度,纬北过八十度,则求地平限度。

  求距限差

  以限距地高及太阴实纬度分,察距限差表内纵横所对之数录之,得距限差,记加减号。太阴实纬南减北加。

  求地平限度

  置九十度,加减距限差,得地平限度。

  以地平限度内减最小视经差八度五十五分一十七秒,得视地平限度,如月距限大於视地平限度者,为月在地平下,即不必算。因太阴距地最近,其视行随时不同,故取最小视经差以定视限。乃按最小限距地高,月在黄道极南,求得最小黄经高弧交角二十六度六分二十四秒。以最小太阴地半径差及最速月实行,求得最小距分三十七分八秒。变赤道度得九度一十七分,求其相当最小黄道度为八度三十一分三十四秒。再加最小东西差二十三分四十三秒,得最小视经差八度五十五分一十七秒。然月在最高时,地半径差最小,而其月实行必迟,则距分转大。今俱取其最小者,恐有遗漏耳。

  求距极分边

  以半径为一率,月距限馀弦为二率,限距地高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距极分边正切,检表得距极分边。

  求月距黄极

  置九十度,加减太阴实纬,南加北减。得月距黄极。

  求距月分边

  以月距黄极内减距极分边,得距月分边。

  求黄经高弧交角

  以距月分边正弦为一率,距极分边正弦为二率,月距限正切为三率,求得四率,为黄经高弧交角正切,检表得黄经高弧交角。若月距限为初度,是太阴正当黄平象限,则黄经与高弧合,无黄经高弧交角。

  求本次日月实引

  以本日月引数加减本日初均,得本日月实引,以次日月引数加减次日初均,得次日月实引。

  求本时月实引

  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二率,本次日两实引相减带秒减,足三十秒进一分用,度化分。为三率,求得四率。收为度分,与本日月实引相加,得本时月实引。

  求本时本天心距地

  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为一率,凌犯时刻化分为二率,本次日两本天心距地数相减为三率,求得四率。与本日本天心距地数相加减,本日本天心距地数大相减,小相加。得本时本天心距地。

  求距地较

  以本时本天心距地内减距地小数,得距地较。

  求月距天顶

  以黄经高弧交角正弦为一率,限距地高正弦为二率,月距限正弦为三率,求得四率为月距天顶正弦,检表得月距天顶。若无黄经高弧交角,则以月距黄极内减限距地高即得。

  求太阴地半径差

  以本时月实引满三十分,进一度用。及本时本天心距地,察后编交食太阴地半径差表内所对之数,即太阴地半径差。如本时本天心距地有远近者,以距地较比例求之。

  求本时高下差

  以半径为一率,月距天顶正弦为二率,太阴地半径差为三率,若推凌犯五星,除土、木二星无地半径差外,火、金、水三星皆有地半径差。乃看星引数,自十宫十五度至一宫十五度,为最高限。自一宫十五度至四宫十五度,自七宫十五度至十宫十五度,为中距限。自四宫十五度至七宫十五度,为最卑限。以星引数所当之限,察其本星最大地半径差,与太阴地半径差相减,得星月地平高下差,为三率。求得四率,即本时高下差。

  求东西差

  以半径为一率,黄经高弧交角正弦为二率,本时高下差为三率,求得四率,即东西差。如无交角,则无东西差,高下差即南北差,凌犯用时即凌犯视时。

  求南北差

  以半径为一率,黄经高弧交角馀弦为二率,本时高下差为三率,求得四率,即南北差。

  求太阴视纬

  以太阴实纬与南北差相加减,得太阴视纬,记南北号。纬南相加仍为南,纬北相减仍为北,如南北差大,则反减变北为南。

  求太阴距星

  以太阴视纬与星纬相加减,得太阴距星,记月在上下号。如两纬度同为北或同为南者则相减;月纬大,北为在上,南为在下;月纬小,北为在下,南为在上。两纬度一为南一为北者则相加。月纬北为在上,月纬南为在下。若两纬度相同,减尽无馀,为月掩星,凡相距在一度以内者用;过一度外者,为纬大,不用,即不必算。

  求太阴实行

  以本时月实引满三十分,进一度用。及本时本天心距地,察后编交食太阴实行表内所对之数,得太阴实行。如本时本天心距地有远近者,以距地较比例求之。

  求距分

  以太阴实行为一率,东西差为二率,一小时化作三千六百秒为三率,求得四率,即距分,记加减号。月距限东为减,月距限西为加。

  求凌犯视时

  置凌犯用时,加减距分,得凌犯视时,如凌犯用时不足减距分,加二十四时减之,所得凌犯视时为在前一日;如加满二十四时去之,所得凌犯视时为在次日。时刻在日出前日入后者用;在日出后日入前者,即为在昼,不用。

  如月在纬南,月距限过六十度,及月在纬北,月距限过七十度者,须用下法求之。

  求视时春分距午时分

  置本时春分距午,加减距分,得视时春分距午。如本时春分距午不足减距分者,加二十四时减之;若相加过二十四时者去之。

  求视时黄平象限

  以视时春分距午时分,察黄平象限表内,取其与时分相近者,所对之数录之,即得视时黄平象限。

  求视时月距限

  置星经度,与视时黄平象限相减,得视时月距限,其度小於地平限度者用;若大於地平限度者,为月在地平下,不用。

  黄平象限表

  黄平象限表,按京师北极高度三十九度五十五分,黄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依黄道经度,逐度推得春分距午时分、黄平象限宫度、限距地高度分,三段列之。表名“春分距午”者,乃春分距午正赤道度所变之时分也。“黄平象限”者,乃本时黄平象限之宫度也。“限距地高”者,乃本时黄平象限距地平之高度也。表自三宫初度列起者,因太阳黄道经度三宫初度为春分,即春分距午之初也。

  用表之法,以本时太阳黄道经度之宫度,察其所对之春分距午时分,加凌犯用时,得数内减十二时,不足减者加二十四时减之,得本时春分距午时分。依此时分,取其相近之春分距午时分所对之黄平象限宫度及限距地高度分,即得所求之黄平象限及限距地高也。设本时太阳经度一宫十五度,凌犯用时十九时四十五分,求春分距午及黄平象限并限距地高,则察本表黄道经度一宫十五度所对之春分距午为二十一时九分五十四秒。加凌犯用时十九时四十五分,内减十二时,馀过二十四时去之。得四时五十四分五十四秒,为所求之春分距午时分。乃以此时分察相近者,得四时五十四分五十一秒。其所对之黄平象限为五宫十六度五十九分二十七秒,即所求之黄平象限宫度。其所对之限距地高为七十二度四十九分五十八秒,即所求之限距地高也。若黄道经度有零分者,满三十分以上则进为一度,不用中比例,因逐度所差甚微故也。

  表略

  距限差表

  距限差表,按限距地高度逐段列之,前列太阴实纬度分,中列黄道南北,自初度十分至五度十七分之距限差,纬南为减,纬北为加。

  用表之法,以限距地高之度与太阴实纬度,察其纵横相遇之数,即所求之距限差也。设限距地高二十八度,太阴距黄道南四度二十分,求距限差,则察限距地高二十八度格内横对太阴实纬四度二十分之距限差为八度十二分,即所求之距限差。其纬在黄道南,是为减差也。限距地高以逐度为率,若限距地高有三十分以上者,进作一度,不及三十分者去之。太阴实纬以十分为率,若太阴实纬有零分者,五分以上进作十分,不足五分者去之。俱不用中比例,因逐度分之数所差甚微故也。

  表略

卷二十九 

  地理一

  有清崛起东方,历世五六。太祖、太宗力征经营,奄有东土,首定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及宁古塔诸地,於是旧藩札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图。世祖入关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国一十八省之地,统御九有,以定一尊。圣祖、世宗长驱远驭,拓土开疆,又有新藩喀尔喀四部八十二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及贺兰山厄鲁特迄於两藏,四译之国,同我皇风。逮於高宗,定大小金川,收准噶尔、回部,天山南北二万馀里毡裘湩酪之伦,树颔蛾服,倚汉如天。自兹以来,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於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莫不稽颡内乡,诚系本朝。於皇铄哉!汉、唐以来未之有也。

  穆宗中兴以后,台湾、新疆改列行省;德宗嗣位,复将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东三省,与腹地同风:凡府、厅、州、县一千七百有奇。自唐三受降城以东,南卫边门,东凑松花江,北缘大漠,为内蒙古。其外涉瀚海,阻兴安,东滨黑龙江,西越阿尔泰山,为外蒙古。重之以屏翰,联之以昏姻,此皆列帝之所怀柔安辑,故历世二百馀年,无敢生异志者。

  太宗之四征不庭也,朝鲜首先降服,赐号封王。顺治六年,琉球奉表纳款,永藩东土。继是安南、暹罗、缅甸、南掌、苏禄诸国请贡称臣,列为南服。高宗之世,削平西域,巴勒提、痕都斯坦、爱乌罕、拔达克山、布哈尔、博洛尔、塔什干、安集延、浩罕、东西布鲁特、左右哈萨克,及坎车提诸回部,联翩内附,来享来王。东西朔南,辟地至数万里,幅员之广,可谓极矣。洎乎末世,列强环起,虎睨鲸吞,凡重译贡市之国,四分五裂,悉为有力者负之走矣。

  清初画土分疆,多沿明制,历年损益,代有不同。其川渎之变易,郡邑之省增,疆界之分合,悉详稽图志,并测斗极定高偏度,以画中外封域广轮曲折之数,用备一朝之掌焉。

  直隶

  直隶:禹贡冀、兖二州之域。明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清顺治初,定鼎京师,为直隶省。置总督一,曰宣大。驻山西大同,辖宣府。顺治十三年裁。巡抚三:曰顺天,驻遵化,辖顺天、永平二府。康熙初裁。曰保定,驻真定,辖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六府。顺治十六年裁。曰宣府。驻宣府镇,辖延庆、保安二州。顺治八年裁。五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六年,改为直隶巡抚。明年移驻真定。康熙八年,复移驻保定。雍正二年,复改总督。而府尹旧治顺天,为定制。先是顺治十八年增置直隶总督,亦驻大名。康熙五年改三省总督,八年裁。唐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镇为宣化府。降延庆、保安二州隶之。雍正元年,置热河厅,改真定为正定。二年,增置定、冀、晋、赵、深五直隶州,张家口厅。三年,升天津卫为直隶州,九年为府。十年,置多伦诺尔厅。十一年,热河厅、易州并为直隶州。十二年,置独石口厅。降晋州隶正定。乾隆七年,承德仍为热河厅。八年,遵化升直隶州。四十三年,复升热河厅为承德府。光绪二年,置围场厅。隶承德。三十年,置朝阳府。明年置建平隶之。三十三年,升赤峰县为直隶州。置开鲁等二县隶之。今京尹而外,领府十一,直隶州七,直隶厅三,散州九,散厅一,县百有四。北至内蒙古阿巴噶右翼旗界;一千二百里。东至奉天宁远州界;六百八十里。南至河南兰封县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至山西广宁县界。五百五十里。广一千二百三十里,袤二千六百三十里。宣统三年,编户共四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九十五,口二千三百六十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一。其山:恒山、太行。其川:桑乾即永定、滹沱即子牙、卫、易、漳、白、滦。其重险:井陉、山海、居庸、紫荆、倒马诸关,喜峰、古北、独石、张家诸口。交通则航路:自天津东南通之罘、上海,东北营口,东朝鲜仁川、日本长崎。铁路:京津,津榆,京汉,正太,京张。邮道:东出山海关达盛京绥中,西出紫荆关达山西灵丘,南涉平原达山东德州,北出古北口达热河。电线:西北通库伦,西南通太原;由天津东北通奉天;海线自大沽东通之罘。

  顺天府:明初曰北平府。后建北京,复改。自辽以来皆都此。正统六年,始定曰京师。领州六,县二十五。顺治初,京师置府尹、府丞、治中。其顺天巡抚驻遵化,康熙初裁。十五年,升遵化为州。二十七年,置四路同知,分辖所属州、县。分隶通永、霸昌二道。并兼统於直隶总督。雍正元年,复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特简,无定员。九年,置宁河。乾隆八年,遵化复升直隶州,以玉田、丰润属之。广四百四十里,袤五百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领州五,县十九。辽,南京,今城西南,唐幽州藩镇城也。金增拓之。至元而故址渐湮。元之大都,则奄有今安定、德胜门外地。明初缩城之北面,元制亦改。永乐初,重拓南城,又非复洪武之故矣。今皇城周十八里。自正阳门之内曰大清门;东南曰长安左门;西南曰长安右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旧曰北安门,顺治九年更名。大清门之内曰天安门,旧曰承天门,顺治八年改。左太庙,右社稷坛。乡明而治,於兹宅中焉。其内端门,左阙左门,右阙右门。其内紫禁城在焉。北枕景山,西衽西苑,苑有瀛台,太液池环之。南与端门属者曰午门。北神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午门之内,东协和门,东出为文华殿;西熙和门,西出为武英殿,旧曰雍和门,乾隆元年更名。其正中太和门,左昭德门、体仁阁,右贞度门、宏义阁;其内则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至乾清门止。东景运门,西隆宗门。凡此皆曰外朝,制也。外则京城,周四十里,为门九:南为正阳门,南之东崇文门,南之西宣武门,东之南朝阳门,东之北东直门,西之南阜成门,西之北西直门,北之东安定门,北之西德胜门。皆沿明旧。而八旗所居:镶黄,安定门内;正黄,德胜门内;正白,东直门内;镶白,朝阳门内;正红,西直门内;镶红,阜成门内;正蓝,崇文门内;镶蓝,宣武门内。星罗棋峙,不杂厕也。外城长二十八里,为门七:南为永定门,左左安门,右右安门,东广渠门,西广宁门;在东、西隅而北向者,东东便门,西西便门。并明嘉靖中筑。鼓楼在地安门外,明永乐中毁,乾隆十二年重建。大兴冲,繁,疲,难。倚。府东偏,隶西路厅。北有榆河,自昌平入,纳清河。西北:玉河,自宛平入。歧为二:一护城河,至崇文门外合泡子河;一入德胜门为积水潭,即北海子,流为太液池,分为御沟。又合德胜桥东南支津,复合又东,为通会河。凉水河亦自宛平入,迳南苑,即南海子,龙、凤二河出焉。龙河淤。南路厅驻黄村。县丞驻礼贤庄。有青云店、凤河营、白塔村三镇。有采育营巡司。有驿。铁路。宛平冲,繁,疲,难。倚。隶西路厅。西山脉自太行,为神京右臂。西北二十里瓮山,其湖西海。乾隆十五年赐山名曰万寿,湖曰昆明。有清漪园,光绪十五年改曰颐和。相近玉泉山,清河、玉河源此。玉河迳高梁桥,一曰高梁河。永定河自怀来入,至卢师山西,亦曰卢沟河,错出复入。有灰坝、减河。汛十二,石景山有南北岸同知:全辖者七,石景山、卢沟桥二、北头工上、北头工中、南头工上、北二工下;分辖者五,南头工下、北头工下、北二工上、南三工、北三工。自顺治八年至同治三年,改道十有六,截北流归中泓,迳鱼坝口、三凤眼入海。盖道光二十二年以来,虽小溃徙,无害。又凉水、檿牛、龙泉三河兼出西南。西有海淀,有畅春、圆明二园,咸丰末毁。西路厅驻卢沟桥,有巡司。县丞驻门头沟。又庞各庄、青白口、东斋堂巡司三。沿河口、磨石口、榆垡、平罗营、五里坨、赵村、王平口、天津关镇八。铁路。良乡冲,繁,难。府西南七十里。隶西路厅。永定河自宛平入。汛四,并分辖,隶石景山南岸同知:北头工下、北二工上、南头工下、南二工。康熙四十六年建金门石闸,后废。乾隆三年移建南二汛,改减水石坝仍曰金门闸。永定减水坝十有七。公村河自房山入,为檿牛河,复合茨尾河。卢河自房山入,迳琉璃镇曰琉璃河,纳挟活河。北有黄新庄行宫,南有郊劳台。县丞驻赵村。固节、长辛店二驿。铁路。固安繁,难。府西百二十里。隶南路厅。永定河道南北岸同知、石景山同知驻。永定河自宛平入。汛六,隶南北岸同知,三角淀通判:全辖者二,南四工、北四工上;分辖者四,南三工、北三工、北四工下、南五工。拒马岔河自涿入,旧有金门闸。减河亦自涿入,纳太平河,曰檿牛河,歧为黄家河,其西蜈蚣河,并淤。东南十八里韩城。南七十里四铺头。有牛坨镇。县驿一。永清简。府南少东百四十里。隶南路厅。三角淀通判驻。永定河自固安入。汛七,隶北岸同知:其通判全辖者三,南六工、北五工、北六工;分辖者四,北四工下、南五工、南七工、北七工。有信安镇巡司,兼隶霸。东安简。府东南百四十里。隶南路厅。永定河自永清入。汛三,并分辖,隶三角淀北通判:南七工、南八工上、北七工。其故道淤。凤河自大兴入。有旧州镇。县驿一。香河简。府东南百二十里。隶东路厅。西有北运河,自通入。有王家务减河,雍正九年濬,长百四十里。北窝头河亦自通入。县驿一。通州冲,繁,疲,难。府东四十里。隶东路厅。通永道、仓场总督驻。顺治十六年省漷县入之。管河州判驻。白、榆、漒々三河并自顺义入。榆纳通惠河,与白会,是为北运河,纳凉水河。漒々迳窝头村曰窝头河。凤河自东安入。北门外石坝,州判掌之,十五京仓所漕。其东土坝,州同掌之,州西中二仓所漕。马头店、永乐店、马驹桥三镇。潞河、和合二驿。铁路。三河冲,繁,难。府东少北百十里。隶东路厅。西北盘龙山有行宫,乾隆十九年移大新庄。北有泃河,自平谷入,侧城东南。西南:窝头河,自通缘界入。鲍丘河,古巨浸,源自塞外,淤。今出西北田各庄,晴为枯渠,雨则汹注,俗曰泻肚河。有马坊镇。县驿一。武清冲,繁,疲。府东南九十里。隶东路厅。西南:永定河自东安入。汛三,隶三角淀北岸通判:南八工上、南八工下、北七工。东北:北运河自香河入。康熙三十八年决筐儿港,明年濬为减河,后淤。同治末,复濬新减河。宝坻北有凤河自通入,雍正四年改自堠上村折南,下至天津双口入淀。三角淀一曰东淀,古雍奴薮,亘霸、文、东、武、静、文、大七州县境。雍正四年,放永定於淀,塞且半,仅王庆坨一角耳。乾隆十六年后,导河支贯淀而东,平芜弥望。管河同知驻河西务,通判杨村,并有驿。八镇:王庆坨、安平、桐柏、崔黄口、三里浅、南蔡村、筐儿港、黄花店。宝坻繁,疲,难。府东少南百八十里。隶东路厅。北:蓟运河自蓟右会泃河缘界入,迳江宽村,鲍丘河自三河入,纳窝头河,褒针河注之。又南有筐儿港新减河。其北王家务减河淤。知县刘枝彦濬自大白庄至俵口,并修窝头、褒针堤。有玉甫营镇。县驿一。宁河冲,繁,难。府东南三百里。隶东路厅。雍正九年改明宝坻之梁城千户所置。海,东南九十里为北塘口。蓟运河自宝坻入,屈曲环城而南,有七里海,汇王家务、筐儿港二减河,播为罾口,宁车、沽二河分注之,复纳金钟河。东南:大沽口界天津,海沙缘界入。其北北塘口。东南:卢台镇,天津河捕通判、通永镇总兵驻。有巡司、盐大使。北塘口、新河庄、营城三镇。昌平州冲,繁,难。府北九十里。霸昌道驻。北路厅驻巩华城,州隶之。北:天寿山,明十三陵在焉。西北:榆河自延庆入,伏而复出,左合山水,右纳南沙河。又东,龙泉河会绛州营河注之。七渡河亦自延庆入。其南九渡河、檿牛河,并出东北。边墙西首庙儿港口,东至糜子峪口。汛四:横岭路、镇边城、常峪城、白羊口。又讫慕田峪口,汛一:黄花路。汤山、蔺沟行宫二。港泉营、牛房,蓌屯、沙屯、高丽营、蔺沟、前营、前屯、皂角屯,凡九镇。榆河驿,州治,及回龙观,二。顺义冲,难。府东北六十里。隶北路厅。北:牛栏山。白河自怀柔入,迳东麓,合怀河。其东狐奴山,漒々河出焉,一名箭杆河。绛州营河出县西,纳檿牛河。又榆河自大兴入。三家店、南石槽行宫二。二镇:漕河营、杨各庄。县驿一。密云冲,繁,难。府东北百三十里。隶北路厅。县南:密云山。东:九松山,旧曰九庄岭。西有沽河,自滦平入,合白马关河,是为白河。右出一支津。潮河亦自滦平入,合汤河,又纳乾塔河,侧城西南来会,俗亦曰潮白河。潮河营,提督驻。古北口关,副都统、巡司驻。西营二:石塘路、石匣城。汛二:潮河川、白马关口。东营二:曹家路、墙子路。汛五:司马台、黑峪关、吉家营、杨家堡、镇罗关。有刘家庄、罗家桥、要亭庄三行宫。凤皇、石匣二驿。怀柔冲,繁。府东北百里。隶北路厅。棽髻山、祗园寺行宫二。石河出其东,下流为洳河。白河自密云入,其支津亦自县入,纳雁溪水,复合。西:七渡河自昌平入,合九渡河,侧城东南,合小泉河,曰怀河。有汛。县驿一。涿州冲,繁,难。府西南百四十里。隶西路厅。西:独鹿山。东北:永定河自良乡入。其金门闸引河,淤。西北:拒马岔河自房山分入而合,胡良河合杖引泉注之。至浮洛营东,挟活河错入复出,注琉璃河。又东纳檿牛河,淤,歧沟。西南:督亢陂。东南:古涿水,湮。有王家店、松木店、柳河营、马沟村、长沟五镇。涿鹿驿。房山繁,难。府西南九十里。隶西路厅。西南:大房山,一曰大防山,有沟山峰。雍正八年,凤凰集此。又石经山。龙泉河,古防水,二源,出西北大安山,东南流,曰卢河。有沙河,环城,合坝儿河注之,是为琉璃河。拒马河自涞水入,缘界迳铁锁崖,岔河出焉。歧为二。其东杖引泉。胡良河、挟活河并出西南,而茨尾河、雅河出东北。又顺水河自宛平入。有磁家务巡司。有吉阳驿。霸州冲,繁。府南百八十里。隶南路厅。玉带河自保定入为大清河。河南支径苑家口曰会同河。中支中亭河,亦自保定入,迳栲栳圈,纳檿牛河,又歧为北支,下流为辛张河,复错入檿牛、黄家河,视永定为盈涸。北支,古运粮河。光绪初,游击陈本荣濬之,复修苍儿淀堤,植柳六万一千株。行宫二:一太堡村,一苏桥镇。有主簿,兼隶文安。又信安镇巡司,兼隶永清。有益津驿。文安繁,难。府南少东三百四十里。隶南路厅。大清河三支并自霸入,趋东淀。其北、中二支合於胜芳西,曰辛张河。文安洼周三百里,有火烧、牛台、麻洼诸淀。光绪八年,濬台头以下河道,长千九百二十丈。左家庄有行宫。县驿一。大城繁,难。府东南三百九十里。隶南路厅。西北:会同河自文安入,迳台头村,有行宫。大清河、辛张河并自文安入。子牙河自河间入,旧纳古洋河,光绪中,改自献之朱家口,故渠久湮。又黑龙港西支自青入,合东支河。保定简。府南少西二百里。隶南路厅。西南:大清河自雄入,曰玉带河,迳张青口,口西西淀,东东淀,乾隆二十八年界之。又北合赵王河,至卢各庄,康熙中,导为中亭河,合十望河入霸。县驿一。蓟州冲,繁。府东少北百八十里。隶东路厅。西北:盘山与桃花山、葛山,有行宫三。蓟运河自明天顺初引潮河溯今州,后废。顺治初复濬,以丰陵粢其上源。梨河东自遵化入,合淋河,至城南五里桥,始曰蓟运河。折南,泃河出州北黄崖口外,错出至三河,复缘界来会。汛四:黄花店、青山岭、黄崖关、将军石关。有渔阳驿。平谷简。府东北百五十里。隶北路厅。东北:泃河自蓟入,合独乐河,侧城西南,会石河,即洳河。县驿一。

  保定府:冲,繁,疲,难。隶清河道。明,领州三,县十七。康熙八年,自真定移巡抚於此,为直隶省治。雍正二年,改总督。布政使、清河道等同驻。十二年,升易州为直隶州,以涞水属之。又改深泽属定州。道光中,省新安。东北距京师三百五十里。广三百五十里,袤四百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五十一分。京师偏西五十二分。领州二,县十四。清苑冲,繁,疲,难。倚。清苑河即府河,古沈水上游。奇村河自满城入,合白草沟,环城,左纳徐河沟,又东合金线河。唐河自望都入,合阳城河,纳齐贤庄河,今淤;咸丰中,南徙;同治末,益南入蠡,至安州,复缘界入,下与府河会,为大清河中支。有大激店镇,张登店巡司,金台驿。铁路。满城冲。府西少北四十里。西南:抱阳山。西有渝河,自易州入而伏,至县东涌为一亩、鸡距二泉,合申泉,为奇村河。方顺河自完县入,歧为白草沟、金线河。徐河自易州入,一曰大册河,东入安肃。千里长堤,首县境,讫献县臧家桥,亘顺、保、河三府。河丞驻方顺桥镇。有陉阳驿。安肃冲。府北少东四十五里。西有黑山。西南:益村岭。雹河自易州入,合曲水河,至城北纳鸡爪泉河,下至新安入淀。其北萍泉河自定兴入,东入容城,其支津自城西右出,与曹河并入安州。有梁门陂、白沟驿。铁路。定兴冲,繁。府北少东百二十里。北有拒马自涞水入,迳城西而南,纳中、北二易水及马村河,缘界入容城、新城为界水。北又有界河。西南:鸡爪河。东南:蓝沟。有范阳陂、固城镇、宣化驿。铁路。新城冲,繁。府东北百五十里。南有拒马,自定兴缘界,其岔河北自固安入,至十九垡左导为芦僧引河,今淤。又西南合紫泉河、斗门河,纳蓝沟河,即界河错出复入者。又南曰白沟河,入容城复合。有方官、新桥、白沟三镇。汾水驿。唐简。府西少南百二十里。北有尧山。东北:望都山。西北:大茂山。西有唐河,古滱水,自广昌入,错出,左合倒流河。西:雹水,右纳恒河、马泥河、唐河。又东北有放水河。倒马关西北有岳岭、柳角安、军城镇、周家堡四口。横河口巡司。县驿一。博野疲。府南九十五里。东南:猪龙河自安平缘界入,一曰蟾河,屈南迳白塔村入蠡。唐河自清苑入。县驿一。望都冲,难。府西南八十里。旧曰庆都,乾隆十一年改。东南:唐河自定州入。有九龙泉,环城珠涌,东出为龙泉河。有翟城驿。容城简。府东北九十里。北有拒马河,西支自定兴缘界入,与东支白沟河合。西清而弱,东浊而强。又雹河自安肃入,其萍河涸。县驿一。完简。府西少南七十里。西:伊祁山,祁水出焉,即曲逆河。图经恶其名,改方顺。纳放水河。其旧所合蒲河,涸。唐河自其县再错入,合清水河。蠡繁,难。府南少东九十里。南:猪龙河自博野入,一曰杨村河。唐河自博野入,自道光初北徙。河丞驻仉村。县驿一。雄冲,繁,难。府东北百二十里。西淀,县南。亘安州、高阳、任丘,周三百三十里,汇府境诸水,所谓“七十二清河”。赵北口扼其中。桥十二。四角河自安州入,出第五桥,曰大清河,错出复入。白沟河自容城入,南及大港、柴禾二淀。大清河乃改由药王行宫北与会。有归义驿。祁州简。府南少西百二十里。南有滹沱北支,自深泽缘界。其北猪龙河,汇定州滱、沙、滋三水。滱即唐,嘉庆初徙,孟良河夺之。是为猪龙河。又南迳程各庄入博野。县驿一。束鹿繁,难。府南少西二百四十里。西北:滹沱自晋州入深州为南支,其支津入安平,同治十年所徙。其故道七。县丞驻小章村。县驿一。安州简。府东少北六十里。道光十二年以新安省入。府河、唐河自清苑入而合,纳曹河,迳城北为依城河,右注白洋淀,与猪龙河自高阳入者相望也。左注杂淀,复合为四殳河,亦曰四角河。西淀都九十有九,白洋最广,次烧车,杂淀最陿。新安乡行宫二。州驿一。高阳简。府东南六十五里。西北:唐河自蠡入,亦曰土尾河。东南:猪龙河亦自蠡入,顺治中,复决布里村,故亦曰布里河。旧合泔河,即高河,县氏焉,淤。县驿一。

  正定府:冲,繁。隶清河道。总兵驻。明曰真定。领州五,县二十七。雍正元年曰正定。二年,升冀、赵、深、定、晋为五直隶州,以南宫等十七县属之。十二年,降晋州,并所属无极、城与定州、新乐还来隶。东距省治二百九十里。广二百七十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八度十一分。京师偏西一度四十八分。领州一,县十三。正定冲,繁,难。倚。旧曰真定,雍正元年改。西有滹沱,自平山入。有冶河故道二。其北林济河,合西北诸泉及旺泉河。又北,滋河自新乐入,伏而东。滹沱性善徙,滏北滋南,百数十里冲漫几遍。今河乃同治七年改决,为康熙中东入深、安、饶故道。有恒山、伏城二驿。获鹿冲。府西南六十里。南有封龙山。北:五峰山,洨水出焉。合小沙、左金河。西有鹿泉水,东至大要舍纳冶河。今淤。有镇宁驿。井陉简。府西南百三十里。井陉山东北有关。北:绵蔓河自山西平定州入,合甘淘河,一曰微水。折北,左得金珠泉,至东冶村曰冶河。西南:固关,寄平定州,置参将。其北:娘子关。有汛。边墙西北首达滴岩,南讫杨庄口。有陉山驿。阜平简。府西北二百十里。顺治末,省。康熙二十二年,复置。大茂山东北,平阳河出焉。沙河自山西繁峙入,纳灵丘北流、鹞子诸河曰派河,又东合班峪、燕支诸河。又汊河出县南白蛇岭。边墙东北首落路口,西南讫当城河口。有龙泉关、长城岭。汛东有王快镇。康熙中,县寄此。又茨沟营镇。县驿一。栾城简。府南六十里。西有洨河,自获鹿入,纳北沙、金水二河。南、西有故城二。关城驿。行唐简。府北七十五里。西北:箕山,郜河出其北两岭口,合甘泉河、龙门沟,侧城东南,合贾木沟。北:派河自曲阳入,合曲河。西:滋河自灵寿入而伏。灵寿简。府西北六十里。南:滹沱自平山缘界合松阳河、卫河。卫河,禹贡卫水也。西北:滋河自山西五台入,纳汊河。又东南合慈峪河,亦曰慈河,入行唐。边墙北首白草沟口,南讫车孤驼口。有叉头镇巡司。乾隆中移慈峪镇。平山简。府西少北八十里。西北有房山,濊河出焉,古石臼水,今湮。滹沱自山西五台首入县西北,始出山。又纳冶河,始湍悍。边墙北首合河口,南讫清风口。有洪子店巡司。元氏简。府南少西九十里。西北:封龙山,北泜水所出,下流入胡卢河。无极水南入赞皇会南源,复入而合,错出复入,至纸屯村与槐河会。猪龙河自县西汇诸山水,北沙河出割髭岭,今并涸。其南金水河,东入栾城。县驿一。赞皇简。府西南百二十里。雍正三年自赵州来隶。西南:赞皇山,泲河出焉。其北泜河,南源二,出可兰、四望二山。槐河二源,一黄沙岭,一纸糊套山,今并涸。王家坪镇,咸丰末改汛。县驿一。晋州简。府东少西南九十里。西北:滹沱自无极入。同治十年,改自城入。又故道二。有驿。无极简。府东七十里。雍正二年改属晋州,十二年复。滹沱河自城入,再错出,复入,迳东汉村,复歧为二。其滋河入迳县南,屈东又北。木刀沟自新乐入,合护城河,错出复入,并入深泽。县驿一。城简。府东南五十里。雍正二年改属晋州,十二年复。滹沱自正定入,合西韩、旺泉二河。顺、康中再决,并东南过周头入白牧河。滋河自正定、木刀沟自新乐入,与王莽沟并涸。县驿一。新乐冲,疲。府东北七十五里。雍正二年改属定州,十二年复。派河自行唐入,合郜河。木刀沟出平山之濊河,滋河夺之。顺治中,知县林华皖濬自西南闵泉镇。嘉庆初,滋之支津复自正定入夺之,错出复入,合浴河。县驿一。

  大名府:冲,繁,难。总兵驻。顺治初,置大顺广道。雍正初,改清河道,十一年,复置。初沿明制,领州一,县十。雍正三年,割内黄、濬、滑分隶河南彰德、卫辉。乾隆二十三年,省魏县分入大名、元城。东北距省治八百里。广二百里,袤三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度二十一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六分。领州一,县六。大名冲,繁,难。倚。府南偏。明徙府南八里南乐镇。乾隆二十二年〈土已〉於漳,复故,惟县丞驻。卫河自河南内黄入。其新卫河自清丰入,错出复入来会。漳河自临漳分入,一入卫,一至府治南为漳河引河。东有县故城三。东北:小滩镇,嘉庆中置河主簿。县驿一。元城繁。倚。府北偏。故城三。东南:卫河自大名入。其漳水引河,古漳河入,迳北张庄而合,并东入馆陶。东南:马颊河自南乐入。县驿一。南乐难。府东南五十里。嘉庆二十一年,新开卫河始自大名入。光绪十四年后,漳河始自其县来会。西有朱龙河、岳儒固河,东六塔废河,并自清丰入。又东:龙窝河自山东观城入,至龙窝村止。夏秋霪潦,辄复弥漫。然六塔平壤故有顺水沟,康熙中,知县王培宗濬;光绪二十一年,原思瀛再濬,命曰永顺,邑赖之。清丰难。府南少东九十里。西有广阳山。卫河自河南内黄缘界。西有古马颊河。朱龙河自开入。有顺河堡镇。县驿一。东明繁,疲,难。府南二百二十里。西有黄河自长垣入。自明以来,在县境者三徙:嘉庆八年夺洪河,二十四年夺漆河,咸丰五年夺贾鲁河,后复北徙为今渎。南有杜胜集镇。雍正十年改守备置都司,明年置巡司。旧有通判,道光中裁。开州繁,疲,难。府南百二十里。同、光中,黄河自东明溃入者六道,合而复分。北支古瓠子河,一曰毛相河,故小渠,康熙中决荆隆口,始大。南支古濮渠,并入山东濮州。又有黄河故道二,曰古马颊河、古朱龙河。又硝河自河南滑县入,亦曰马颊河。徐镇堡、两门集、井店集、柳下屯四镇。吕丘堡,州判驻。古定镇有废巡司。州驿一。长垣繁,疲,难。府西南二百九十里。东有黄河自河南兰封入,旧迳盘冈里,咸丰八年徙兰冈,同治二年复折西自兰通集至旧城口为今渎。县丞驻大黄集。有大冈废巡司。县驿一。

  顺德府:冲。隶大顺广道。东北距省治五百七十里。广二百八十里,袤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七分。京师偏西一度四十九分。领县九。邢台冲,繁,难。倚。西:封山。野河出西北马岭口,淤。今自内丘入,会稻畦、浆水、路罗三川为洪河。北有达活河,合沙应河。又有百泉河,右会七里河。西:黄村巡司。有龙冈驿。铁路。沙河冲。府南三十五里。沙河自河南武安入,会邢台之洪河。右出支津,迳城南而东,纳西狼沟水,其东即东狼沟。县驿一。铁路。南和繁,疲。府东南四十里。西:百泉河自邢台入。沙河支津亦自其县入,合东狼沟。其正渠曰乾河。又东洺河、刘垒河,自鸡泽入。有驿。铁路。平乡疲,难。府东八十里。东:滏阳河自鸡泽入。西:刘垒河自南和入。县驿一。广宗疲。府东百二十里。漳河故道二,康熙二十六年溢,知县吴存礼增筑东西堤万九千馀丈。县驿一。钜鹿疲,难。府东百十里。钜鹿薮即大陆泽。滏阳河自任入。老漳河,康熙中徙,废。县驿一。唐山简。府东北八十里。有宣务山。泜河、李阳河、柳林河,并自内丘入。有驿。内丘冲。府北六十里。鹊山一曰龙腾山,龙腾水出焉,汇西山九龙水,东流为柳林河。其西麓姑脑,泜河南源出焉,错出复入,其泜河第二川、第三川合为野河。有中丘驿。铁路。任简。府东北四十里。滏阳河自平乡入。有大陆泽,纳九河八水,东溢为鸡爪河来会。泽旧亘钜鹿、隆平、宁晋境,滹、漳、滏凑焉。今滹北,漳南,滏亦东徙。大陆在任者南泊,即张家泊,在宁晋者北泊,即宁晋泊。县驿一。

  广平府:简。隶大顺广道。明,领县九。雍正初,怡贤亲王以滏河故,奏割河南彰德之磁州来隶。东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三百五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六度四十六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五分。领州一,县九。永年冲,繁,难。倚。西北:娄山。东北:沙河,自沙河入。南:洺河,自河南武安入。乾隆中,决入牛尾河,同治末,复故。东南:滏阳河,自邯郸入,歧为刘垒河,即牛尾河。有八闸,并引滏溉田万九千馀亩。临洺关通判,道光中裁,移河务同知驻此。县驿一。曲周繁。府东北四十里。西南:滏阳河自永年入。漳河故道东南,自明万历初挟滏而北,康熙十年始南徙,四十七年益南,迳大名、元城。县驿一。肥乡简。府东南四十里。东西漳河故道二。东有旧店营。康熙中,县寄此。县驿一。鸡泽疲,难。府东北六十里。东滏阳自曲周入,右导为兴隆河。西有沙、洺、牛尾,自永年入。广平简。府东南六十里。漳河故道旧自成安入,其支津拳壮河,并湮。县驿一。邯郸冲,繁,难。府西南五十里。西北:紫山。西:灵山。东北:滏阳河自磁入,合渚河、沁河、输鼋河。有丛台驿。铁路。成安简。府南少西六十里。洹、漳故道并自河南临漳入。顺、康中,漳河再毁城垣。乾隆末,改自其县三台入卫。威难。府东北百一十里。南有漳河故道。张台村废巡司。县驿一。清河简。府东百八十里。清河故渎,县西。卫河自山东临清缘界入。其武城,古屯氏别河。西北:漳河故道。雍正中,移县丞驻油房口,兼巡司事。县驿一。磁州冲,繁,难。府西南百二十里。雍正四年,自河南彰德来隶。西有神麕山。釜山,滏水南北源出焉。合羊渠河、泥河,东播为五爪渠。环城,复歧为三,合檿牛河、涧水。漳河自河南涉县入。州判驻彭城镇。有滏阳驿。

  天津府:冲,繁,疲,难。初隶天津道。明,卫,河间地。雍正三年为直隶州,以顺天之武清,河间之青、静海来属。武清寻还旧隶。九年升府,置附郭县。降沧州并所属三县来隶。天津道、总兵、长芦盐运司、通永镇总兵驻。咸丰十年,海禁洞开,置三口通商大臣。同治九年,废为津海关道,以总督兼北洋钦差大臣,驻保定,半岁一移节。府城,三岔口西南。光绪庚子,拳匪乱,夷为平地。西距省治四百六十里。广二百二十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十分。京师偏东四十七分。领州一,县六。天津冲,繁,疲,难。倚。雍正九年置。海,东南百二十里。北运河自武清入,汇大清、永定、子牙、南运为海河,迳紫竹林,历二十一沽,左右引河以十数,至大沽口入焉。大沽镇有协及同知。雍正初,置天津水师营。同治初,置机器局。后建新城炮台,与大沽炮台相声势。新城有海防同知。长芦场八,自山海关至山东乐陵,袤八百馀里。丰财场东南葛沽与西沽、杨青巡司三。大沽、三河、头氵旱沟、蒲沟、咸水沽、双港、北马头、赵家场八镇。杨青水、陆二驿。航路:东南驶之罘、上海,东北驶营口,东驶朝鲜仁川与日本长崎。铁路:京津,津榆,津保,津浦廧焉。青冲,繁,疲,难。府西南百六十里。顺治末,省兴济入之。雍正三年自河间来隶。南运河自沧州入,有兴济减河。西:黑龙港河自河间入,东南:滹、漳故渠二。长芦镇,县南七十里,有盐运司,今移天津。有流河管河主簿。兴济、杜林二镇巡司。河东、马厂二汛。流河、乾平二水驿。静海冲,繁,疲,难。府西南七十里。雍正三年自河间来隶。南:南运河自青入,右出为靳官屯减河。西:子牙河自大城入,纳黑龙港河。西北:大清河亦入,纳支津辛张河。有独流镇巡司。有奉新驿。沧州冲,繁,疲,难。府西南二百里。明属河间。雍正七年升直隶州,寻降来隶。海,东百三十里。南运河自南皮入,右出为捷地减河。其北兴济减河自青入。其南石碑河上承王莽河,自南皮入,汇为母潴港,至歧口入焉。东南:宣惠河亦自南皮入。有严镇场盐大使。砖河、祁口、捷地、旧州四镇。风化店、孟村、李村三巡司。砖河水、陆二驿。南皮繁,难。府西南二百七十里。雍正中,自沧州来隶。南运河自东光缘界。宣惠河自东光入,歧为王莽河。津河自宁津数错入。有薛家窝、冯家口二镇。新桥驿。盐山繁。府南二百六十里。雍正中,自沧州来隶。海,东北百二十里。宣惠河自州入。古黄河鬲津自南皮入,错出复入,并入山东乐陵。东有废无棣沟。海丰场在羊儿庄,与旧县置巡司二。狼坨子、韩村、高家湾三镇。庆云简。府东南三百二十里。雍正中,自沧州来隶。鬲津自盐山错入,纳胡苏、覆釜二河。马颊河自乐陵入,入山东海丰。县驿一。

  河间府:冲,繁,难。隶清河道。明,领州二,县十六。雍正三年,升天津卫为直隶州。顺治末,省兴济入青。至是以青、静海属之。七年,复升沧州,以东光、南皮、盐山、庆云属之。九年,东光还隶。北距省治百四十里。广二百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三十分。京师偏西十七分。领州一,县十。河间冲,繁,难。倚。子牙河、黑龙港河自献入。西有古洋河,合唐河。同治末,滹沱迳此,后废。县丞驻东城镇。又二十里铺、卧佛堂、沙河桥、崇仙、新村五镇。景和镇、北魏村二巡司。有瀛海驿。献冲,繁,疲,难。府南少东五十五里。西南:滏阳自武强入,歧为滹沱别河。东北:三黑龙港河与南亭子河并湮。淮、商家林二镇。有乐成驿。阜城冲。府南少东百四十里。西:漳河自景州入。东南:古沙河,即屯氏河,亦自景入,亦曰漫河。有漫河驿。肃宁简。府西四十里。古唐河自饶阳入,涸。古洋河自献入。猪龙河旧自高、蠡间溢入为中堡河,又东歧为玉带河,今并湮。有阜城驿。任丘冲,繁,难。府北六十七里。四角河自安州入,出赵北口。东:大港引河。同治末,复濬为赵王新河,下注清苑玉带河,并移鄚州东汛县丞驻此。有废洋河。古州镇。鄚城驿。交河繁,疲,难。府东南百一十里。南运河自东光缘界。其西漫河、漳河、亭子河、滹沱别河,并涸。有泊头镇河主簿及废巡司。高川镇。富庄驿。有丞,裁。宁津简。府东南二百三十里。古黄河鬲津自吴桥入。南有土河,旧自山东德州入,下至庆云为限河。或亦曰马颊河。有包头镇。有驿。景州繁,难。府东南百九十里。南运河自山东德州缘界。古沙河自故城入,曰大洋河。曲流河自故城入,曰江江河,合为漫河。又西北有废漳河。刘智庙、安陵、连窝三镇。龙华镇巡司。有东光驿。吴桥繁,难。府东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运河自山东德州缘界入。东:宣惠河。又东:沙河,古黄河鬲津,今四女寺减河,钩盘河,今哨马营减河,自德州入而合。有龙华镇巡司。连窝镇河丞。分隶景州。有水驿丞,裁。东光繁,疲,难。府东南百六十里。南运河自吴桥入。东:宣惠河,合沙河、漫河自景、阜城分入而合。有灯明寺村、夏口二镇。马头驿。故城疲,难。府南少东二百八十里。南运河自山东入。武城缘界入。德州西北屯氏二支曰古沙河、曲流河,并出县西。有废漳河,即黄泸河。县丞驻郑家口。有营。甘陵驿。

  承德府:冲,繁,难。隶热河道。明,诺音、泰宁二卫。天顺后,乌梁海居,又并於察哈尔。顺治初,内属。康熙四十二年,建避暑山庄於热河,岁巡幸焉。五十二年,城之。雍正元年,置厅。十一年,置承德直隶州。乾隆七年,仍为厅。四十三年为府。置州一,县五。嘉庆十五年,置热河道都统。并辖内蒙古东二盟十六旗,又附西勒图库伦喇嘛一旗。光绪初,置围场厅。三十年,朝阳升府。以建昌隶之。厅隶宣化。三十三年,赤峰复升直隶州。西南距省治七百八十里。广一千二百里,袤八百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十分。京师偏东一度三十分。领州一,县三。府东:天桥山。西:广仁岭,本墨斗岭,康熙末更名。热河,古武列水。西源固都尔呼河,自丰宁入,纳中源茅沟河即默沁河,东源赛音河,迳磬锤峰,合温泉,始曰热河。滦河自滦平入合之。又东合白河、老牛河,折南纳柳河。其西黄花川、黑河,其东瀑河自平泉再错入。瀑河并入迁安。伊逊河出围场伊逊色钦,南入丰宁。又西有乾塔河,入密云。有钓鱼台、黄土坎、中关、张三营四行宫。边墙北首汉儿岭,南讫黑塔关口。有唐三营、中关、下板城、新漳子、六沟、二沟、三沟、茅沟八镇。石片子巡司。热河驿。滦平冲,难。府西南六十里。明,诺音卫。乾隆七年,置哈喇河屯厅,四十三年改。西:棽髻山。西南:青石梁。西北:滦河自丰宁入,合兴州河。左伊逊河入府界。潮河自丰宁入。西南:沽河自独石口厅入,与汤河、红土峪、冯家峪、黄崖口、水峪、白道峪、大水峪诸河并入密云。其西雁溪河入怀柔。有喀喇河屯、王家营、常山峪、两间房、巴克什营五行宫。边墙东首汉儿岭,西讫幵连口。喀喇河屯、大店子、三道梁、马圈子、红旗、呼什哈、喇嘛洞七镇。〈马安〉匠营巡司。县驿一。平泉州冲,繁,难。府东百五十里。明,诺音卫。雍正七年置八沟厅,为南境。乾隆四十三年改置。西有纳喇苏台山、察罕陀罗海山。锡伯河出其东。热河东源赛音河。中源默沁河并出西北入府界。瀑河一曰柳河,四源合於元惠州故城西,曰察罕河,迳宽城西曰宽河,入迁安。老哈河古讬纥臣水,俗省曰老河,出喀喇沁右翼南百九十里永安山,亦曰察罕河,与奇札尔台河会,又北合霍尔霍克河、布尔罕乌兰善河、乌鲁头台河,又东北合昆都伦河,入建昌。大宁城东北八十里,州判驻。有七沟营、丫头沟、暖泉、樱桃沟、龙须门、波罗树、他拉波罗洼、卧佛寺八镇。八沟税务司。州驿一。丰宁繁,难。府西北二百六十里。明,诺音卫。乾隆元年置四旗厅。四十三年改。西北:赫山、苔山,玲珑峰旧曰兴隆山,乾隆十九年更名。东有热河西源,自围场入,迳固都尔呼岭,曰固都尔呼河,入府界。北:上都河自多伦厅入,纳小滦河,曰滦河。其西兴州河,出西北呼尔山。潮河,古洫水,一曰鲍丘水,出县西大阁北七十里城根营。又汤河出十八盘岭。东北:伊逊河自府界入,纳伊玛图河,并入滦平。有波罗河屯、黄姑屯、什巴尔台、济尔哈朗图四行宫。荒地、邓家栅、上黄旗、林家营、森吉图、白虎沟六镇。郭家屯、大阁儿、黄姑屯、土板四巡司。县驿一。隆化光绪三十年以张三营子置。有巡司管典史事。与郭家屯、黄姑屯二。

  朝阳府:繁,疲,难。隶热河道。明,营州卫。后入泰宁卫。乾隆三年,置塔子沟厅,为东境。三十九年,析置三座塔厅。四十三年,置朝阳县。光绪三十年,以垦地多熟,升府,以建昌隶之。又置县三。西南距省治一千四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四十五分。京师偏东四度二十三分。领县四。西北:潢河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入。西南:大凌河自建昌入,合南土河,迳西平房西,左合卑克努河,察罕河,又东合布尔噶苏台河,又东至龙城,一曰三座塔城。左合固都河、凉水河,至金教寺东北,左合土河,入盛京义州。小凌河出县属土默特右翼明安喀喇山。三源:中明安河,南穆垒河,北参柳水,东南流,合哈柳图河,入奉天锦县。养息牧河二源,并出喀尔喀左翼,东南流,合好来昆德河、鸭子河,入奉天广宁。柳边南首建昌,北讫科尔沁左翼。门五:新台、松岭子、九官台、清河、白土厂。有六家子、波罗赤、三道梁、青沟四镇。三进塔税务司。县驿一。建昌繁,难。府西南二百六十里。明,营州废卫。乾隆四十三年以塔子沟厅西境置。光绪三十年自承德来隶。北有固尔班图勒噶山。东南:巴颜济鲁克山。东有布祜图山,汉白狼山,白狼水出焉,今曰大凌河。南源出喀喇沁右翼南土心塔,会中源克尔、东源牛录,入朝阳。北:漆河自滦平迳县西入迁安。蒐济河出喀喇沁左翼东南毛头泊,入奉天锦州。北有潢河自赤峰入,会老哈河。河自平泉入,合伯尔克河,错出复入。英金河亦自县来会,复合落马河,东北至谷口。乾隆八年,更名敖汉玉瀑,与潢河会,又东入朝阳。柳边北首朝阳,南讫临榆。门一:梨树沟。有贝子口琴、波罗索他拉、胡吉尔图、大城子四镇。县丞驻东北四家子镇。塔子沟税务司。蟒庄巡司。县驿一。

  赤峰直隶州:繁,难。明,诺音卫。雍正七年置八沟厅,为北境。乾隆二十九年,析置乌兰哈达厅。四十三年,置赤峰县,隶承德府。光绪三十三年,升直隶州。增置林西。西南距省治千三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三十分。京师偏东二度四十五分。领县一。潢河自围场入州北二百馀里之巴林旗。东南:老哈河,自平泉迳东南隅,纳伯尔克河,北入建昌。英金河,古饶乐水,三源自围场入,合於色哷,围场西南折东,合巴颜郭河、色哷河、垒尔根乌里雅苏河,入翁牛特右旗,合奇布楚河、鸭子河,又南会使力〈石戛〉河,其上游纳林锡尔哈河。木兰东北诸水,汇於英金,东南诸水,汇於锡尔哈,三源合北流,合克依呼河,入平泉合克勒河,始入州,西北会乌拉台河。锡伯河亦自平泉来,与英金河会。英金河又东合卓索河,入建昌。乌拉台河三源,亦木兰诸水所汇,东流合默尔根精奇尼河,阿济格赴河、噶海图河、布获图河。有杜梨子沟、哈拉木头、四道梁、音只〈石戛〉梁四镇。县丞驻西北大庙镇。有乌兰哈达税务司。有驿。林西州西北四百十八里。光绪三十三年以巴林察罕木伦河西北地置。

  宣化府:冲,繁,难。隶口北道。明,宣府镇。顺治八年,裁宣府巡抚。十年,并卫所官。领宣府等十县。降延庆、保安属之。康熙三年,改怀隆道为口北道,与总兵并驻此。四年,隶山西,寻复。七年,裁万全都司。三十二年为府。巡抚郭世隆疏改,置县八。后割山西蔚州来隶。光绪三十年,复割承德之围场厅来隶。东南距省治七百里。广四百四十里,袤三百二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三十七分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二十一分三十秒。厅不与。领厅一,州三,县七。宣化冲,繁,难。倚。明,宣府前卫。顺治中,省左右卫入之,为宣府镇治。康熙三十二年,改置为府治。北有东望山,西西望山。西有洋河自怀安入,左纳清水河、柳河川、泥河,东南入怀来。其南桑乾河自西宁入,数错出,於怀来合洋河,复入,迳府境。镇二:鸡鸣堡、深井堡。有守备,康熙中裁。有华稍营巡检司。宣化、鸡鸣二驿。又递二。军站五。赤城简。府东北七十里。明,赤城堡。旧为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又以滴水崖、云州、镇安、马营、镇宁五堡入之。赤城山城。东北:白河自独石入,南流出龙河峡,一曰龙门川,侧城东南,合大石门水,亦曰赤城河。又得翦子岭东、浩门岭西水,屈东南,右纳龙门河,左得红沙梁水,入延庆。营二:独石左、独石右。口七:镇宁、松树、马营、君子、镇安五堡,龙门所、滴水崖。顺治中,改参将置守备滴水崖。雍正中,改守备置都司。镇十一:新镇楼、云州堡,及北栅、东栅、西栅、盘道、塘子、清平镇岭、四望、砖墩、野鸡九口。驿二:云州、赤城。万全冲,繁,难。府西北七十五里。明,万全右卫。旧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北有野狐岭、荨麻岭,今譌洗马林。西有洋河自怀安入,左纳孙才沟,西沙河、新河、东沙河,仍入之。西有爱阳河。东有清水河自张家口入,合臭滩、黄土梁水,南入宣化。营二:万全、张家口。有副将。光绪七年,移多伦厅,惟都司驻。口五:镇口台、神威台、洗马林、新河、膳房堡。有军站五。龙门简。府东北百里。明,龙门卫。旧为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又以葛峪、赵川、雕鹗、长安岭四堡入之。西有龙门山,龙门河出其北麓,迳城南而东,左得翦子岭西、浩门岭南水,入赤城。西有小清水河,自张家口分入而合,曰柳河川。又有泥河,并入宣化。营一:龙门路。口二:葛峪堡、赵川堡。镇八:安边、静楼、墩镇、冲台、盘道、宜台六口,常峪镇、雕鹗堡。长安岭堡并有驿,雍正中,岭置都司,后裁。有军站二。怀来冲,繁。府东南百五十里。明,怀来卫。旧为东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又以保安卫及土木、榆林二堡入之。南有军都山。西有桑乾河,自宣化入,再错出复入,会洋河,北支也。折东南,右得矾山水,左有右河,至合河口会妫河,其东支也。又南入宛平,为卢沟河。二镇:保安城,雍正中改参将置都司;矾山堡,守备驻。有沙城堡巡司。土木、榆林二驿。军站四。蔚州冲,疲,难。府西南二百四十里。雍正六年自山西大同来隶。有卫。康熙三十二年改。乾隆二十二年省入。东南:笄头山,一曰磨笄山。西有壶流河,自山西广灵入,再错出复入。左右得乾沙河,九折,北合定安河、会子河、扶桑泉诸水,入西宁。三镇。黑石岭即飞狐岌,有神道沟巡司,康熙中裁,以吏目兼理。又岔口、桃花堡,三递。西宁简。府西南二百里。康熙三十二年以明顺圣东、西二城置。东南有榆林山、月神山。西有桑乾河,古湿水,自山西天镇入。有小庄渠,乾隆十年导。又东,左纳虎沟河,合五里河、汊河、西沙河,至小河口会壶流河。有顺圣川镇。东城、西城二递。怀安冲,繁。府西少南百二十里。明,怀安卫。康熙三十二年改。又省万全左卫及所辖柴沟堡、西洋河堡入之。西北:花山。南:讬台谷。水沟口河自山西天镇入,合谷水,自洪塘沟东北注洋河。东洋河自张家口入,会西洋河、南洋河,曰洋河,亦曰燕尾河,错出复入,合水沟口河。营一:柴沟堡,巡司驻。口二:东洋河、西洋河。有左卫城、西洋河堡、水关台、镇口台四镇。怀安、万全二驿。军站四。延庆州冲,难。府东少南二百里。旧隶宣府镇为东路。顺治末,省永宁县入卫。康熙三十二年改。乾隆二十六年,又省延庆卫及所辖五千户所入之。北:阪泉山。东北:独山。南:八达岭。北:白河自赤城入,复入独石口。妫河出州东北,伏流复出为黄龙潭,合龙湾水,环城,合沽河、蔡河、黑龙河,入怀来。镇五:石硖峪、营盘口、小水口、镇安堡、千家店。口四:周四沟堡、四海冶堡、柳沟城、八达岭。东有永宁城巡司。居庸驿。军站一。保安州简。府东南六十里。旧隶宣府镇为东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南:涿鹿山、桥山。西南:釜山、历山。东南:羹颉山。有泉湛而不流,古阪泉也。西:桑乾河自宣化错入,再错怀来入之,导为五渠。有马水口镇。有递。围场厅冲,繁,疲,难。西北三十二里,正副总管驻。本内蒙古卓索图、昭乌达东二盟地。康熙中,进为围场,曰木兰,国语“哨鹿”也。光绪二年置厅。三十年自承德来隶,兼有府、赤峰西北、丰宁东北境。在内蒙古各部落之中,周千三百里,广三百里,袤二百里,并有奇。四界表识曰“柳条边”。道二,并自波罗河屯入。东崖口,一曰石片子,西济尔哈朗图。旧制以八月秋狝,东入则西出,西入则东出,岁以为常。场都六十有九,以八旗分守於内,旗各营房一、卡伦五。镶黄旗营房在奇卜楚高,为北之东,其卡伦曰赛堪达巴罕色钦,曰阿鲁色埒,曰阿鲁呼鲁苏台,曰英格,曰拜甡图。正白旗营房在纳林锡尔哈,为东之南,其卡伦曰巴伦昆得伊,曰乌拉台,曰锡拉诺海,曰诺林锡尔哈,曰格尔齐老。镶白旗营房在什巴尔台,为南之东西间,其卡伦曰噶海图,曰卓索,曰什巴尔台,曰麻尼图,曰博多克。正蓝旗营房在石片子,为南之东,其卡伦曰木垒喀喇沁,曰古都古尔,曰察罕紥克,曰汗特穆尔,曰纳喇苏图紥巴。正黄旗营房在锡拉紥巴,为北之西,其卡伦曰库尔图陀罗海,曰纳喇苏图和硕,曰沙勒当,曰锡拉紥巴,曰锡拉紥巴色钦。正红旗营房在扣肯陀罗海,为西之北,其卡伦曰察罕布尔噶苏台,曰阿尔撒朗鄂博,曰麻尼图布拉克,曰齐呼拉台,曰布哈浑尔。镶红旗北营房在苏木沟,为西之南,其卡伦曰海拉苏台,曰姜家营,曰西燕子窝,曰郭拜,曰和罗博尔奇。镶蓝旗营房在海拉苏台,为南之西,其卡伦曰朱尔噶岱,曰苏克苏尔台,曰卜克,曰东燕子窝,曰卓索沟。有西图巡检司。厅驿一。

  口北三厅:隶口北道。直宣化府,张、独二口北。明季,鞑靼诸部驻牧地。康熙十四年,徙义州察哈尔部宣、大边外,坝内农田,坝外牧厂,顺治初置,在张、独者六,其一奉天彰武台。及察哈尔东翼四旗、西翼半旗。雍正中,先后置三理事同知厅。光绪七年,并改抚民同知。广六百里,袤六百五十里。

  张家口厅:要。明初,兴和守御千户所。顺治初,为张家口路,隶宣府镇。西北六十里。康熙中,置县丞。雍正二年,改理事厅。辖官地,及察哈尔东翼镶黄一旗、西翼正黄半旗,并口内蔚、保安二州,宣化、万全、怀安、西宁四县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复。东南距省治七百五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五十分四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五分。北有东山、高山、大小乌鸦山。东洋河二源,自山西丰镇厅分入而合,左得苏禄计水。清水河出厅东北,合毛令沟、太子河、驿马图河,曰正沟,合大西沟、大东与新河、东西沙河,并入万全。其东小清水分入龙门。西北有昂古里泊。又诺莫浑博罗山有正黄等四旗牧厂,查喜尔图插汉地有礼部牧厂,并明天成卫边外地。齐齐哈尔河有太仆寺右翼牧厂,广百五十里,明大同边外地。东北喀喇尼墩井有太仆寺左翼牧厂,明,宣府边外地。北控果罗鄂博冈,有镶黄等四旗牧厂,明废兴和千户所。厅自雍正十年与俄定恰克图约为孔道。光绪二十八年,划地五百万方尺为租界。三镇:兴和城、太平庄、乌里雅苏台。有站。

  独石口厅:要。明初为开平卫。顺治初为上北路,隶宣府镇。东北二百五十里。康熙中置县丞,曰独石口,并卫入赤城。雍正十二年置理事厅。辖官地,及察哈尔东翼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并口内延庆一州,赤城、龙门、怀来三县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副将防守尉。驻。南距省治七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五十四分四十秒。京师偏西四十分。东南有大小石门山、太保山。白河,古沽水,正源堤头河,出厅西北狗牙山,合东西栅口水,与别源独石泉会,南入赤城。复自延庆州入,与黑河并入滦平,下流会潮、榆诸水,为北运河。上都河,古濡水,出厅东北巴颜屯图固尔山,合三道河,西北入多伦厅,下流为滦河,至乐亭入海,行二千一百里有奇。有金莲川、伊克勒泊。东北:博罗城,有御马厂,隶上驷院。四镇:丁庄湾、黑河川、东卯镇、千家店。有站。

  多伦诺尔厅:要。明,开平卫地。顺治初,置上都牧厂,属宣府镇。东北五百五十里。康熙三十年,喀尔喀为准逆所破,车驾跸此受降焉。雍正十年,置理事厅。辖察哈尔东翼正蓝、镶白、正黄、镶黄四旗,及蒙古内札萨克与喀尔喀旗民。光绪七年,改抚民。西南距省治千一百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二十八分二十秒。京师偏西六分。西南有骆驼山。北有锡拉穆楞河,自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入,合碧七克、碧落、拜察诸河,北入巴林旗。东南有上都河,自独石口入,合石顶、克伊繃、额尔通、伊札尔、什巴尔台诸河。七星潭在上都牧厂北,一曰多伦泊,厅氏焉。蒙语谓止水曰“泊”,大者“诺尔”,次“鄂模”、“库勒”、“科尔昆”有差。厅北布珠、博硕岱等泊以十数。西北又有碱池。兴化镇在喇嘛庙南,张家口副将驻。有白岔司。又兴盛镇、二道泉、闪电河、土城子四汛。厅驿一。

  永平府:要。隶通永道。明,领州一,县五。乾隆初,废山海卫置临榆。先是雍正初,以顺天之玉田、丰润来隶。乾隆八年,复改属遵化。西距省治八百三十里。广三百三十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三十秒。京师偏东二度二十八分三十秒。领州一,县六。卢龙冲,繁,难。倚。东南:阳山。西南:孤竹山。滦河自迁安入,合青龙河。东有饮马河。东北:燕河。营一:燕河路。有燕河庄、夷齐庙二镇。滦河驿。铁路。迁安繁,疲,难。府西北四十里。西北:九山,康熙中改五虎山。滦河自承德府入,合黄花川河、瀑河,又南,左得铁门关水,入潘家口,古卢龙塞也。右纳潵河,折东迳城西。漆河自建昌入,合白洋、冷口二河,为青龙河。巨梁水出西北黄山,一曰还乡河。又沙河、石河、馆水、徐流营、泉庄诸营田。营二:喜峰路、建昌路。汛八:龙井关、潘家口、李家峪、青山口、榆木岭、擦崖子、冷口关、桃林口。三屯营、沙河堡、喜峰口三巡司。道光中,移三屯副将大沽口。太平寨、汉儿崖、沙河三镇。七家岭、滦阳二驿。抚宁冲,难。府东七十里。海,东南五十里。戴家河三源合於榆关南,为渝河,合狮子河,缘界。又西洋河二源纳燕子河入焉。乾沟河起河东,自临榆入。沙河西自迁安入,合为会河。汛二:界岭口、台头营。镇三:蒲河营、洋河口、深河堡。芦峰口、榆关二驿。昌黎繁,难。府东南七十里。北:碣石山。海,东南三十馀里,突北出七里,一曰七里海。滦河自滦州入,左出,支津入焉,为甜水沟口。饮马河自卢龙入,为沙河。四镇:姜各庄、蒲河口、沙崖口、蛤泊堡。有铁路。滦州难。府西南四十五里。海,南百三十里。有刘家河口,清河合沂河缘界入。西蚕沙口,小清河入。滦河自卢龙入。沙河自迁安入。馆水亦自其县入,曰陡河,亦曰檿牛河,合石溜河。州判驻胡各庄。三镇:刘河口、稻地、开平。榛子镇,巡司驻。铁路。乐亭简。府南少东百二十里。海,南四十五里。滦河自昌黎入,歧为二:东胡卢河,至老米沟;西曰定流,至清河口入滦。入海处五十里内凝碧,一曰绿洋沟。都行二千一百里。石碑场,西南。二镇:西关里、马头营。临榆冲,繁,难。府东北百七十里。奉天奉锦道寄此。乾隆二年,以明山海卫置山海关。今东门古榆关。顺治时置副将,后改游击。道光末,与永平副将互徙。北有角山,长城枕其上。石河,古渝水,县氏焉,譌“榆”。合鸭子河,帅府河入焉。故道在行宫西。其西汤河口。大清河出东北,入奉天宁远。乾沟河、起河并出西北。汛四:义院口、大毛山口、宁海城、黄土岭。小河口东曰柳边。门二:鸣水塘、白石嘴。三镇:海阳、乾沟、白塔岭。西有阳化场。石门寨巡司。迁安驿。铁路。

  遵化直隶州:冲,繁,难。隶通永道。明,县,属蓟州。康熙十五年,以陵寝隩区,升州,改隶顺天。乾隆八年,复援易州例升直隶州,割永平之二县来隶。西南距省治六百三十里。广百六十里,袤三百七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十三分。京师偏东一度三十二分三十秒。领县二。昌瑞山,西北七十里,本丰台岭,改凤台山,康熙初复改,东陵在焉。又西北雾灵山,淋、柳、潵横四河源此。横即潵右源,合东入迁安,与左源之黑河会。梨河古浭水,出东北芦儿岭,自迁安入,一曰果河,合沙河。又有双女河、车道峪水。马兰峪、洪山口,总兵驻;与鲇鱼口、大安口、罗文峪为五镇。石门镇,州判驻。又大洼汛、窝哨子、窄道子、老厂四镇。西:半壁山。巡司二:驻州及石门。有丞。玉田冲,繁,难。州西南九十五里。雍正二年,自顺天改属。乾隆八年来隶。燕山,西北二十五里。北有黎河自州入,曰漳泗河,入蓟曰沽河,复缘界曰蓟运河。小泉河出东北,嘉庆末,建行宫其上,更名萦辉河,合蓝泉、螺山水注之。还乡河自丰润入,合沙流河,迳雅鸿桥,合黑龙河,又西来会。双城河出县北黄家山,亦南来会。雅鸿桥,河主簿驻。嘉庆十二年,以河丞改。有阳樊驿。铁路。丰润冲,繁,难。州东南百里。改隶同玉田。海,南二百里。陡河自滦入,错出复入,合倍河,分流复合,入为涧河口。东支金沱泊,支津西南合王家河。蓟运河自玉田缘界。还乡河自迁安入,纳双女河、车道峪水。同治中南决,至黑马甸,於是有黑龙河,合泥河,并注蓟运河。沙流河出西北。丰台镇西南,有河主簿、巡司。越支场,南百里,大使驻,今移宋家营。小集、毕家圈、开平营三镇。又义丰驿。铁路。

  易州直隶州:繁,难。隶清河道。明属保定,领县一。雍正十一年,升直隶州。割山西大同之广昌来隶。南距省治百四十里。广二百六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二十三分。京师偏西初度五十分三十秒。领县二。西有行宫二:一、良各庄;一、泰宁镇,总兵驻。有永宁山,西陵在焉。北:易濡水,出州西益津岭,合安河、五里河,其东北即迎紫河。中易、白涧河,出西北武峰岭,南易、雹水,出西南石虎冈,其南有徐河、涧河、界河。拒马河自广昌入,错出复入,合小水以十数,入边。口十八,飞狐最险。有塔崖、奇峰二废巡司。镇二:乌龙沟、紫荆关。康熙中,移副将真定,改置参将,辖白石口、广昌营、浮图峪、乌龙沟、凝静菴五营。二驿:清苑、上陈。有丞,兼巡司。又州判驻。有铁路。涞水冲,繁。州东北四十里。西北:檀山。拒马河自州入,右出支津合铁岭水,又北东缘界复合。左出支津复入,合清水河。西南:北易亦自州入,合迎紫河,又东合遒栏河。口七。镇二:大龙门、马水口。旧称京师右辅,有都司,辖大龙口、金水口诸汛。二镇:水东营、秋澜汛。黄庄镇巡司。在城、石亭二驿。铁路。广昌简。州西八十里。雍正十一年自山西大同来隶。城西涞水,譌“漆”,又借“七”,拒马西源出焉。会东源,错出复入。汤河自山西灵丘入。口八。镇八。浮图峪古银防路,最险;插箭岭口、白石口、胡核岭口、黄土岭口,又黑石岭镇,古飞狐口。县驿一。铁路。

  冀州直隶州:繁,疲。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四。雍正二年,升直隶州。割正定之衡水来隶。北距省治三百里。广百六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三十八分五十秒。京师偏西初度四十七分三十秒。领县五。滹沱、滏阳,旧自束鹿会县西,入衡水。雍正初,滹北徙,与滏离,遂横溃,后卒合滏顺轨焉。北有枯洚渠。州驿一。南宫简。州西南六十里。漳河故道三,中洚渎,东南古漳,西北新漳。今复南徙,邑遂无水患。县驿一。枣强繁,疲,难。州东南三十里。东:古漳河,一曰黄泸河,自南宫入。西:索卢河。卫支津自州入。并涸。新河简。州西少南六十里。西有滏阳河,自宁晋再入。有胡卢湾,旧与漳合处。县驿一。武邑疲,难。州东北九十里。西:滏阳河自衡水入。又废龙治河、老漳河。有水驿。衡水简。州东北九十里。漳河衡流,古亦曰衡水。隋以氏县。后为新漳河,乾隆中南徙。其滹沱今北徙。惟滏阳河自州入。古盐河湮。县驿一。

  赵州直隶州:冲,繁。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六。雍正二年,升直隶州。改赞皇隶正定。东北距省治三百九十里。广二百里,袤百四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四十八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三十三分三十秒。领县五。西北:洨河自栾城入,纳猪龙河、冶河、新桃河。槐河自高邑入,绵蔓既合甘淘、冶河,而洨迳其故道,故即斯洨。太白渠下流亦被冶河目也。有滹沱故道,咸丰初淤。鄗城驿。柏乡冲,繁。州南六十里。午河自临城入。泲河及支津并自高邑入。而泲纳新沟河。有槐水驿。隆平简。州南九十里。东有滏阳河。沣河自任入。沣有九闸,雍、乾中建。北有泜河,自唐山入,合新沟水。泲河自柏乡入,合支津及午河,曰槐午河。有驿。高邑简。州西南五十里。北有槐河,自元氏入。南新沟河。泲河自赞皇入。县驿一。铁路。宁晋简。州东南四十里。滏阳河自隆平入。有宁晋泊,周百馀里,汇其沣、泜、午及州之洨、槐诸水,自十字河来会,错出复入。邑故泽国,康熙末,漳南徙,雍正初,滹东徙,怡贤亲王复濬各水口,筑堤设斗门,阏内外水出入,积潦始消。光绪中,滹沱复淤塞,半为平陆。有百尺口废巡司。县驿一。

  深州直隶州:简。隶清河道。明属真定。领县一。雍正二年升,以正定之武强、饶阳、安平来隶。衡水还属正定。北距省治二百八十里。广百四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三分四十秒。京师偏西初度四十七分。领县三。州境自古病河、漳二水。河、漳先后他徙,滏、滋亦不甚横。惟滹沱於乾隆十九年自束鹿分支溃入,同治七年复北徙,自安平入,诸故道并淤。有驿。武强简。府东五十里。南:武强山,下有渊。滏阳自武邑入,至小范镇北,夺滹沱故道。道光初,滏、滹同溢。有废亭子、龙冶二河。有驿。骁阳疲,繁,难。州东北六十里。乾隆初,知县侯鎯以滹为患,濬新沟七。同治中,唐世禄复疏经流三、支渠八,并注献之古洋河。逾年复决安平。知县吴恩庆筑堤,首郭村,讫秦王庄,滹、滋始分。今滹沱中、南二支自州入,而古唐河自蠡入,半淤。有驿。安平简。州西北五十里。滹沱中、南二支并自深泽入。猪龙河自祁入。其支津〈石量〉石河,湮。有驿。

  定州直隶州:冲,繁,疲,难。隶清河道。明领二县。雍正二年升。十二年,以保定祁州之深泽来隶。新乐还属正定。东北距省治百五十里。广百四十里,袤二百里。北极高三十八度三十二分三十秒。京师偏西一度二十一分。领县二。中山,城内,今设钟鼓楼。北有唐河自唐入,始为患。乾隆中,南夺小清河。嘉庆中,复北夺小清河为今渎。南有嘉河自曲阳入。沙河自新乐入资河。同治十年南徙,错出复入会资河,自深泽缘界。唐、沙各故道及木刀沟并涸。有永定驿。铁路。曲阳简。州西北六十里。西北:恒山,古北岳。顺治末,改祀於山西浑源。恒水出其北谷,合三会河。唐河纳县北马泥河,错入。西北:沙河自阜平入,合平阳河,左得圆觉泉诸水。长星沟出西北孔山,侧城东南,合曲逆溪、灵河,自是曰孟良河。县驿一。深泽简。州东南九十里。雍正十二年,自祁州来隶。滹沱、滋并自无极入。滹歧为三,北为经流。滋旧纳支津木道沟,涸。乾隆初,决赵八庄,寻塞。复濬官道沟,导城西沥水东注安平。县驿一。

卷三十 

  地理二

  △奉天

  奉天:禹贡青、冀二州之域。舜析其东北为幽、营。夏仍青、冀。商改营州。周,幽州。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天命十年三月,定都沈阳。天聪八年,尊为盛京。顺治元年,悉裁明诸卫所,设内大臣、副都统,及八旗驻防。三年,改内大臣为昂邦章京,给镇守总管印。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光绪三十三年三月,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奉天巡抚,改为行省。北至洮南;与黑龙江界。南至旅顺口;海界东南,以鸭绿江与朝鲜界。西至山海关;与直隶界。东至安图。与吉林界。广一千八百里,袤一千七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九度四十分至四十四度十五分。京师偏东四度至十二度。宣统三年,编户一百六十五万五百七十三,口一千六十九万六千零四。共领府八,直隶厅五,厅三,州六,县三十三。案:盛京,天聪五年因明沈阳卫城增修。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女墙高七尺五寸,垛口凡六百五十一。门八:东之左曰抚近,右曰内治,南之左曰德盛,右曰天祐,西之左曰怀远,右曰外攘,北之左曰地载,右曰福胜。门各有楼闉,加之角楼。四城之中为大政殿,太宗听政之所也。殿西为大内。南向曰大清门,门内曰崇政殿,殿前东飞龙阁,西翔凤阁。崇政殿直北为凤凰楼,楼北清宁宫。宫之东曰衍庆宫、关雎宫,西曰永福宫、麟趾宫。凤凰楼之前,东为师善斋,斋南日华楼,西协中斋,斋南霞绮楼。崇政殿东颏和殿,殿后介祉宫,宫后为敬典阁。崇政殿西为迪光殿,殿后保极宫,宫后继思斋,斋后崇谟阁。大内之西文溯阁,藏书之所也。东南太庙。银库在大政殿南,织造库在大内南。户部、礼部、工部在银库东,刑部、兵部在织造库西。御史公署在城东北隅。其外关城则康熙十九年建,高七尺五寸,周三十二里四十八步。门八:东之左曰小东关,右曰大东关,南之左曰大南关,右曰小南关,西之左曰大西关,右曰小西关,北之左曰小北关,右曰大北关。关城内南为天坛,东为地坛、为堂子,西南隅为社稷坛、为雷雨坛,东南隅为先农祠、为耤田。耤田西南隅设水门二,导小沈水自门出焉,下流注於浑河。其名山为医巫闾、松岭。其巨川为辽河、浑河。其重险:山海关、凤凰城、威远堡。其船路:自营口西南通天津,南通之罘,东南通朝鲜仁川。其铁路:内属者,营榆;属日者,俄筑东清枝路。其电线:西通天津,西南旅顺,东南凤凰、安东,东北吉林。

  奉天府:冲,繁,疲,难。总督兼将军,民政、提法、交涉、度支、盐运司,劝业道,副都统驻。顺治十四年四月,於盛京城内置府,设府尹。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裁府尹设知府,为奉天省治。西南至京师一千四百七十里。广八百七十里,袤九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五十一分五十秒。京师偏东七度十五分。领厅一,州二,县八。承德冲,繁,疲,难。倚。明,沈阳中卫。康熙三年置县,附府。福陵在东二十里天柱山,昭陵在西北十里隆业山。有副都统兼二陵守卫大臣。浑河在南,即沈水,自抚顺入,西南入辽中。左受高素屯、白塔铺、于家台河,右受马官桥、万泉河。万泉亦称小沈水。东北:大清山,蒲河所出,西南流,迳永安桥,入新民境。永安桥,崇德六年建。初,太祖定沈阳,以西路沮洳,命旗丁修叠道百二十里,直抵辽阳。太宗复建此桥,行旅便之。旧设驿四:西老边,通新民;北懿路,通铁岭;东噶布拉村,通兴京;南十里河,即明虎皮驿,通辽阳。铁路三:京奉,东清,安奉。京奉铁路行境内六十里,车站二,曰马三家,曰沈阳,在小西关外,即京奉全路尾站。商埠,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中美约开。辽阳州繁,疲,难。府南百二十里。明,定辽中卫,兼置自在州。天命六年三月克辽阳,四月迁都於此。十年移沈阳。顺治十年设辽阳府,辽阳县附郭。十四年,府移县来隶。康熙三年六月,县升为州,仍隶府。有城守尉。南:千山山脉,东自怀仁老岭入,为辽东半岛之脊,山南之水,独行入海,辽东山脉主峰也。北:太子河,自本溪入,西流至辽中境,迤南入海城。左受细河、蓝河、汤河、沙河、鞍山河;右受十里河,浑河枝水,国语曰塔思哈河。旧设驿三:曰迎水寺、浪子山、甜水站。商埠,光绪三十一年中日约开。有东清铁路。复州繁、疲。府南五百四十里。明为复州卫。天命七年三月复州降。康熙三年并入盖平。雍正四年,分盖平地置复州厅。十一年改为州,隶府。有城守尉。州境多山,西与西南皆海。其海曰复州湾。北:浮渡河。南:复州河,左受栾古河,皆西入海。东:沙河、清水、赞子、碧流,右受吊桥河,皆南入金州。长兴岛州判在西南百四十里海中,光绪三十四年置。其东北娘娘宫。港岸曰东崖、西崖,商船出入,海道咽喉也。水门子巡检,光绪三十二年置。旧设铺司四:北核桃哨、李官坟,通盖平;南麻河铺、栾古城,通金州。有东清铁路。抚顺冲,繁,疲,难。府东八十里。明,抚顺千户所。天命四年克抚顺。光绪二十八年,分承德县地设兴仁县,附府。三十三年移治抚顺城,划兴京西北地入之,更名,仍隶府。东:萨尔浒山、铁背山,皆天命四年破明兵处。南:浑河南北二源自兴京入,合流西,左受章党、马郡丹、塔儿峪、拉古河,右受温道、柳林、金花楼河,入承德。东有营盘市镇,旧设驿一。萨尔浒南,奉抚运煤铁路;西南姚千户屯,安奉铁路。开原繁、疲。府东北三百里。明洪武二十屴,置三万卫於元开元路故城西,二十一年徙此。改开元为开原。永乐七年兼置安乐州。天命四年六月克开原。康熙三年六月置县,隶府。有城守尉。东北:黄龙山。西北:辽河自康平入,左纳马鬃、亮子河。南:清河,右受碾盘河、扣河;又南沙河,皆西入辽河。东南:柴河,西入铁岭境。又东南英额河,西南入兴京。边门三:北马千总台,东北威远堡,东南英额。旧设驿一。又有道,东南经石人沟至山城子,西经英城子达法库门,东经威远堡门至西丰,号四达通衢。有东清铁路。铁岭冲,疲。府北一百三十里。明置铁岭卫。天命四年七月克铁岭。康熙三年六置县,隶府。有防守尉。辽河在西,自开原东南流入,屈西南流入法库境。其旁多水泊,曰莲花泡、苇子、五角、莲子、乐子诸湖,瀰漫十里,土人呼辽海,有辽海屯。北柴河,南范河,又南懿路河,皆西入辽河。旧设驿一。商埠,中日约开。有东清铁路。海城繁,疲,难。府南二百四十里。明置海州卫。天命六年海州降。顺治十年十一月置海城县,隶辽阳府。十四年四月改隶。西六十里有牛庄防守尉。西南:唐王山。辽河在西。浑河自辽中入,曰蛤蜊河,左汇太子河,西流入之,名三岔河。北土河、鞍山河西入太子河,南入海州河,西入辽河。三岔巡司,康熙二十一年置,驻牛庄。西乡、三家子、石佛寺等处旧有河道,绕流入辽,后淤塞。光绪三十四年开濬故河,涸出良田三十六七万亩。东南有析木城市镇。旧设铺司四:西南营口,南大石桥,接盖平;北鞍山站,接辽阳;东二道河,入岫岩。有东清铁路。盖平繁,疲。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明置盖州卫。天命六年三月盖州降。康熙三年六月置县,隶府。有城守尉。又西南六十里有熊岳防守尉,故辽城也,旧驻副都统,后裁。东:棉羊山,县东南诸山皆发脉於此。西濒海曰盖州湾。北:淤泥河。南:盖州熊岳河、浮渡诸河,皆西流入海。东南:碧流河,即毕利河,出布雾山,南流入复州。旧设铺司三:西北没沟营,北大石桥,南熊岳城。有红旗厂、蓝旗厂、吴家屯三盐场。有东清铁路。辽中繁,难。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明,定辽中卫、右卫地。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分新民、辽阳、海城地,设治阿司牛录镇,寻划承德西南境增入,置县隶府。辽河在西,有冷家口。支流西南入盘山,曰分辽水,亦曰减河。正流南入县境。又西柳河,南入分辽水。又西鹞鹰河支津,南入柳河。东:蒲河自新民入,南入浑河。又东南太子河支津二入之。西南:辽河。西:达都牛录,县丞驻,光绪三十三年置。本溪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明为清河城。光绪三十二年,分辽阳、兴京、凤凰地,设治本溪湖,置县隶府。南:摩天岭,一名太高岭,山脉东连老岭,西接千山。其北:细河,即万流河,北流入辽阳。其南:草河、赛马集河,南流入凤凰。南:太子河南北二源,自怀仁、兴京入,合流西入辽阳。东:清河,南入太子河。赛马集巡检,光绪三年置,属凤凰厅,三十二年来属。旧设连山关驿。有安奉铁路。金州厅冲,繁,疲、难。府南七百二十里。明置金州卫。雍正十二年置宁海县,隶府。道光二十三年改金州厅,仍隶府。有副都统,寄治承德。厅境万山环抱,东西南北皆海,惟东南一隅陆地,连复州成半岛形。沙河、清水、赞子、碧流诸河在东北入海。有貔子窝市镇。旅顺口在西南。自旅顺循半岛以西,历辽河口、大小凌河口至山海关,为渤海岸;以东历碧流河口、庄河口、大洋河口至鸭绿江,为黄海岸。旅顺铁山角与山东登州头对峙,为渤海口门。有旧水师营城。旧设铺司一,石河驿。商埠:光绪二十三年中俄约开。海关在大连湾。有东清铁路。

  法库直隶厅:冲,繁,难。省西北一百六十里。明,三万卫地。康熙元年,设法库边门防御。光绪三十二年,分新民府及开原、铁岭、康平三县地,设治法库门,置厅,直隶行省。法库山在南。辽河自铁岭入,北流,屈西流,迳厅南入新民。其津渡处有三面船市镇。西:沙河,南入辽河。又西秀水河,南入新民。有秀水河市镇。厅城北门仍旧边门。边门外道路作三叉形。西行至彰武;北行由桃儿山、马奇沟赴康平,可至吉林伯都讷;东北行由齐家店、公主屯赴昌图,可至吉林长春。北边冲要也。商埠,中日约开。

  锦州府:繁,难。明置广宁中、左、右屯三卫,隶辽东都指挥使司。崇德七年三月克锦州。康熙三年置广宁府,并县为治。四年改置,徙治锦。省西南四百九十里。广五百三十里,袤百七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九分。京师偏东四度三十九分。领州二,厅二,县三。锦冲,繁,疲,难。倚。明置广宁中屯卫及左屯、右屯卫。康熙元年七月改锦州为锦县,隶奉天府。三年六月改隶广宁府。十二月罢广宁,置锦州县,附府。旧驻副都统。光绪三十四年裁。有协领。松山、杏山、塔山在南,皆崇德七年破明兵处。紫荆山在东,为县境诸山冠。南濒海。东大凌河,西小凌河,右受女儿河,皆南入海。西南:天桥厂巡检,雍正元年置。又西南海滨有地伸出海中如三角形,曰葫芦岛,岛势向西环抱成一海湾。光绪三十四年,勘为通商港。旧设驿二:小凌河,十三山。京奉铁路行境内一百一十里,车站四:锦州,双阳甸,大凌河,石山站。盐场八:上坎、天桥厂、大东山、白马石、邰子屯、头沟、四沟、沙沟。卡伦二:高家屯,天桥厂。锦西厅繁,难。府西九十五里。明,广宁中屯卫地。光绪三十二年分锦县西境置江家屯厅,寻更名。三十三年隶府。东:大虹螺、小虹螺山,山东七里河,南入海。女儿河导源直隶朝阳,东流入边,迳厅北,迤东北流,又东流入锦县。北:松岭边门。东北:虹螺岘市镇。旧设高桥驿。京奉铁路车站三:连山,高桥,女儿河。盘山厅冲,疲,难。府东一百七十里。明,广宁盘山驿。光绪三十二年,分广宁县地及盘蛇驿牧厂地置厅,隶府。南濒海。分辽水自辽中冷家口西南入,迳厅南入海。西南:沙河、东沙河、西沙河皆南入海。锦营铁路自广宁沟帮子站分支入境,东南入营口,长百二十馀里。车站三:胡家窝棚,双台子,大洼。盐场五:蓝石鳌、西夹信、南夹信、二道碛、二龙江。义州繁,疲,难。府北九十里。明,义州卫。天命七年正月克义州。崇德元年以封察哈尔。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叛,讨平之。六十一年设通判。雍正十一年,置州隶府。有城守尉。东北:英歌龙湾山。东南:望海山。西北:昆仑山。西南:大岭、小岭。大凌河导源直隶朝阳,东流入边,迳州北,屈南流入锦县。细河、清河导源直隶阜新,合流南入大凌河。小凌河亦导源朝阳,东流入边,迳州西南,迤南流入锦县。杨树沟河南入小凌河。北有九官台、清河、白土厂三边门。旧设铺司四:南大岭关、隆祉、七里河,东大榆树,皆通锦县。宁远州冲,繁,疲、难。府西南一百里。明置宁远卫。顺治元年克宁远。康熙三年置州,隶广宁府,寻改隶府。有城守尉。西北:青山。西南:望夫。东:首山。南濒海。宁远西河、宁远东河,在城南合流,南入海。又西东沙、烟台、东关站、六股诸河,皆南入海。有钓鱼台海口。海中岛有桃花、菊花即觉华岛,岛西南小岛二,曰小张山、大张山,相距间水势深阔,足容大战舰。岛岸山可建炮台。光绪三十四年勘为海军港。西北:白石嘴、梨树沟、新台三边门。市街四邑环错。有山海关道税局。旧设驿二:东关、宁远。京奉铁路车站三:东辛庄,沙后所,宁远州。盐场十:厂子沟、项家屯、苏家屯、张庄、杜家台、蜊蝗沟、五里桥、狐狸套、沙坨、大明山。广宁冲,疲。府东北一百六十里。明,广宁卫。天命七年克广宁。康熙三年六月改广宁为府,设广宁县。十二月府移锦州,县隶府。有城守尉。医无闾山在西,古幽州镇,今有北镇庙。东:沙河导源医无闾山三道沟,东南流,迳城北而南,右受大石桥河,入盘山西南闾阳驿。河南流入盘山,曰西沙河。西北:马市河,东南流入羊肠河。旧设广宁驿。京奉铁路行境内七十五里,车站三:羊圈子,沟帮子,青堆子。自沟帮子分支迳南历盘山达营口,名锦营铁路,计行境内三十里。有马帐房、大台、小台、毛家屯、郭家屯、北井六盐场。绥中冲,繁,疲,难。府西南一百九十里。明,广宁前屯卫、中前所、中后所。顺治元年,克广宁前屯卫,中前、中后所。康熙三年,以其地并入宁远州。光绪二十八年六月析出置县隶府。北:大碏子山。西:松岭,笔架山。南濒海。东以六股河与宁远界。六股河即古六州河,导源直隶建昌,从白石嘴边门入。右受黑水、王宝河,迤南流入海。西:高儿、石子、凉水诸河,皆南入海。西:山海关。边门十有七,在县境者曰明水塘边门。旧设驿二:山海关、凉水河。京奉铁路行境内一百一十里,车站四:前所,前卫,荒地,绥中。

  新民府:冲,繁,难。省西一百二十里。明,沈阳中卫与广宁左卫地。嘉庆十八年六月,分承德、广宁二县地置新民厅,隶奉天府。光绪二十八年,升为府。广五百三十里,袤百七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五十六分。京师偏东七度三十三分。领县二。无城。辽河自法库入,屈西南迳古城。养息牧河自彰武入,左合秀水河,南入辽河。其东蒲河自承德入,迳黑鱼泡,西有新开河自库伦入,为柳河,并入辽中。又西鹞鹰河,南入镇安。旧设驿二:白旗堡、巨流河。京奉铁路车站四:白旗堡,新民府,巨流河,兴隆店。商埠,中日约开。镇安冲,难。府西一百五十里。明,广宁卫之镇安堡。光绪二十八年,分广宁东境,设治小黑山,置县隶府。西:羊肠河,导源直隶阜新,下流散漫。东沙河导源直隶绥东,南流,右受老河,入盘山曰南沙河,又东鹞鹰河,南溢为莲花泡,入分辽水。小三家子,县丞,光绪三十二年置。三十四年,其地设奉天官牧场。东北有半拉门市镇。旧设驿二:小黑山、二道井。京奉铁路行境内八十里,车站四:高山子,打虎山,励家窝铺,绕阳河。有卡:拉木屯、营城子二。彰武繁,疲,难。府北百十里。明初,置广宁后屯卫,后徙。康熙三十一年设养息牧厂於此。光绪二十八年以养息牧垦地,设治横道子,置县隶府。县境居彰武台边门外。东北:阿莫山。东:少陵哈达山。西北:杜尔笔山。西:柳河,又西鹞鹰河,皆导源直隶绥东,世所称小库伦也。东:养息牧河,导源科尔沁左翼前旗,皆南流入府境。西北:哈尔套街,县丞,光绪二十九年置。有官商路三:一由县治赴府,一由县西北哈尔套街赴直隶绥东,一由县西新立屯赴直隶阜新。

  营口直隶厅:省西南三百六十里。明,盖州卫之梁房口关。同治五年,设营口海防同知。宣统元年,分海城、盖平两县地置厅,直隶行省。奉锦山海关道改为分巡锦新营口兵备道,驻厅。北:辽河自海城入,南迤东流,屈西流入海。纳东南淤泥河,至盖平辽河入海口。距厅治四十五里,轮舶交通之地也。初,厅境名没沟营,为蒙古人窝棚。道光中办海防,其地始重。通商后乃繁盛。锦营铁路自盘山大洼车站入境,历田庄台至河北车站,长六十七里。又自河东牛家屯至大石桥,与东清铁路接。有二道沟、三道沟等盐场。渔业总局。商埠,咸丰十年天津约开。有海关。光绪三十二年设辽河巡船十艘。三十四年增安海、绥辽两巡海兵舰。

  兴京府:繁,疲,难。省东南三百二十里。明,建州右卫。天聪八年,尊赫图阿拉地曰兴京。乾隆三十八年,设理事通判。光绪三年,改为兴京抚民同知,移治新宾堡。宣统元年,升为府。广六百六十里,袤三百一十里。北极高四十一度四十五分十五秒。京师偏东八度三十七分十六秒。领县四。永陵在西四十里启运山,驻副都统。西三十里兴京城,驻协领。东纳噜窝集果尔敏珠敦,总谓之分水岭山脉,上接库哷纳窝集,下连龙冈。山西之水皆入辽河,山东之水皆入松花江,为辽河、松花江之分水岭,即汉志辽山也。浑河出其下。南源曰苏子河,左合索尔科河,西北流,北源曰英额河,左合滚马岭河,西南流,俱入抚顺。西南:平顶山,太子河北源所出,西入本溪。旧设驿一:穆喜。铺司四:南老城、大呼伦、洼子岭,入凤凰境;东旧门,通怀仁。通化繁,难。府东南二百七十里。明,建州卫之额尔敏路。光绪三年置县,隶兴京同知。宣统元年改隶府。县境居旺清边门外。北:龙冈山脉,自兴京、海龙间纳噜窝集入,迤逦而东,历临江直达长白山,亘二百馀里。山南之水皆入鸭绿江,山北之水皆入松花江,为鸭绿江、松花江之分水岭,以其为永陵幹脉,故曰龙冈。南有浑江,自临江入,西流,屈东流,复迤西南入怀仁。左受大罗圈沟河、小罗圈沟河,右受哈泥河、加尔图库河。旧设马拨七:西哈马河、快当帽子、英额布、欢喜岭、半截拉子,入兴京;又由快当帽子西南行,曰高丽墓、头道沟等,达怀仁。怀仁疲,难。府南一百八十里。明,建州卫之栋鄂部。光绪三年置县,隶兴京同知。宣统元年改隶府。县境居碱厂边门外。老岭在西南,太子河南源所出,西北入本溪。老岭山脉自龙冈分入,迤西与摩天岭接,山南之水皆入鸭绿江,山北之水皆入辽河,为辽河、鸭绿江之分水岭,国语曰萨禅山。浑江自通化入,流经北、西、南三面,入辑安。富尔江合衣密苏河自北,六道河、大雅河自西,流入浑江。富尔江口盖古梁口也。古栋鄂河,南入大雅河。西:四平街巡检,光绪四年置。浑江南流旋曲处有哈达山,乾隆十一年设莽牛哨於此,寻废。旧设马拨十:东北三层砬子、二棚甸子、朱胡沟、恒道川、长春沟,入通化境;西南大雅河、前牛毛、大青沟、砍椽沟、挂牌岭,入宽甸。辑安疲,难。府东南四百二十里。明,建州卫之鸭绿江部。光绪二十八年,分通化、怀仁二县地,设治通沟口,置县隶兴京同知。宣统元年改隶府。东北:老岭冈。北:丸都山。鸭绿江在南,自临江入,迤西南入宽甸。西:浑江自怀仁入,南入鸭绿江,曰浑江口。光绪三十四年,设鸭、浑两江巡船。西岔沟门巡检,光绪三年置,驻通沟口,二十八年移驻。旧设马拨九:北同和岭、梨树沟、苇沙河、二道崴子、夹皮沟,入通化;西五道岭、皮条沟、上漏河、二棚甸子,入怀仁。又光绪三十四年城东新辟一道,由错草沟出临江。临江繁,难。府东南五百九十里。明,鸭绿江部。光绪二十八年,分通化县地,设治帽儿山,置县隶兴京同知。宣统元年改隶府。北有龙冈。鸭绿江在南,自长白入,西北流,屈西南,入辑安。西:头道沟,以次而东,而东北,沿鸭绿江有二十五道沟,皆冈前山水,南流注江,县得其七,长白得其十八。北:三岔子,即长白山西南分水岭,浑江所出,西南流,左受红土崖河,入通化,旧所称佟家江也,西北入道江。巡检,光绪二十八年自帽儿山移驻,属通化,宣统元年来属。初,县西北接通化,山路险绝。光绪三十四年改修,自林子头越老爷岭,历三道阳岔达县治,剷山梁谿,长百二十馀里,通车马,名荡平岭道。

  凤凰直隶厅:冲,繁,难。省东南四百八十里。明置凤凰城堡。天命六年降。乾隆四十一年,设凤凰城巡司。光绪二年改置厅,直隶行省。广六百六十五里,袤四百里。北极高四十度三十四分十六秒。京师偏东七度四十九分三十五秒。领州一,县二。有城守尉。凤凰山在南。四大岭在西北。南濒海。东:草河,右受通远堡河,左合叆河,南入安东。东北:赛马集河,南入叆河。西:大洋河,南入海。西北:哨子河,南入大洋河。东北叆阳、南凤凰二边门。旧设驿三:通远堡、雪里站、凤凰城。有窟窿山至洋河口盐场。商埠,中日约开。有安奉铁路。岫岩州冲,繁,疲,难。厅西北一百八十里。明置岫岩堡。乾隆三十七年设岫岩城通判。光绪二年改为州,隶厅。有城守尉。南:罗圈背岭。西北:分水岭,大洋河出东南,流绕城东,右受雅河、大王拦沟河。又东南,哨子河自北来汇,屈南流,右受小洋河,入庄河。其左岸为厅境。旧设铺司三:东哨子河,入厅境;北偏岭、〈土奔〉沟,接海城。安东繁,疲,难。厅东南一百五十里。明置镇江城,天命六年降。光绪二年置县,隶厅。分巡奉天东边兵备道,宣统元年改为分巡兴凤兵备道,驻县。县境居凤凰边门外。北:元宝山。鸭绿江东自宽甸入,右受草河,迤南流入海。其海岸曰大东沟,即太平沟,木材输出之地也。有巡司,光绪二十六年置。东有九连城镇,对岸即朝鲜义州。旧设马拨十一:东沙河镇,北中江台、大楼房、老边墙,西北高丽店、营台、汤山城、边门口,西南白菜地、石桥岗、大东沟。有二道沟至窟窿山盐场。大东沟商埠,中美约开。有海关。安奉铁路。宽甸繁,疲,难。厅东北一百八十里。明,东宁卫之宽甸六堡。光绪三年置县,隶厅。县境居叆阳边门外。东南:盘道岭、望宝山。东北:挂牌岭。鸭绿江南自辑安浑江口流入,西南入安东。右受小蒲石、永甸、长甸、大蒲石、安平诸河。东:浑江,右受小雅、北鼓、南鼓诸河。叆河导源西北牛毛岭,西南入厅境。西南:长甸河县丞,东北:二龙渡巡司,皆光绪三年置。东南有小蒲石河、东北有太平哨二市镇。旧设马拨十四:西大水沟、葡萄架、毛甸子、悬羊砬子、土门子、太平川、夹河口,入安东;东北马牙河、曲柳川、头青沟、寺院崴子、兴隆峪、北土门子,入怀仁。

  庄河直隶厅:冲,繁,难。省南六百里。明,凤凰城、岫岩城、金州卫地。光绪三十二年,分凤凰厅、岫岩州地置厅,隶东边道。南濒海。西以碧流河与复州、金州厅界。东以大洋河与凤凰厅界。庄河导源西北鸡冠山,南流,迳厅东入海。东:英阿、沙河,皆南入海。东:孤山、石城岛二巡司。又东南百四十里,海中鹿岛,宣统元年隶厅。大洋河亦称大孤山港,港内商船通行,惟轮船不能进驶,寄泊鹿岛。西花园口,东青堆子,皆临海小商港。官商路三:东栾店,赴凤凰;北八道岭,赴岫岩;西北拉木屯,赴复州。

  长白府:冲,繁。省东南九百八十里。明,建州卫之鸭绿江部。光绪三十三年,分临江县及吉林长白山北麓地,设治塔甸,置府。北极高四十二度。京师偏东十二度。领县二。长白山在北。上有天池,旧曰闼门,形橢圆,斜长二十九里,周七十馀里。池深莫测,水鸣如鼓,七日一潮,土人谓池与海通。鸭绿江导源天池南曰叆江,南流至双岔口,葡萄河自东北来汇,此下为中、韩界水,始名鸭绿江。屈西流,迳府南入临江。西以八道沟与临江界。东北至二十五道沟。府治居十八道、十九道沟间。唐灭高丽,用兵於此。府治对岸即朝鲜惠山镇。初,府境仅治鸭绿江一小径,倚岩临涧,必乘木槽渡江,假道朝鲜。光绪三十四年新辟龙华冈道,自临江新化街、史家蹚子以下入府西嘉鱼河,至梨沟镇达府治西,长约四百馀里,以避江道之险焉。安图冲,繁。府东北四百里。明,建州左卫地。宣统元年,以府东图们江源地,设治红旗河口,置县隶府。长白山在西。图们江在南,导源红土沟,即长白山东南分水岭,东入吉林。东:红旗河,导源荒沟,即长白山东北分水岭,东南入图们江。西北有二道江,自天池出,北流,曰二道白河。娘娘库河导源荒沟,西北流,左合五道、四道、三道白河注之,屈西,富尔河自吉林南流注之,曰上两江口,二道江之名始此。又西,左受头道白河,入抚松。松花江正源也。西二百里布尔瑚里有天女浴池碑,土人呼圆池。东南七里湖,由府至县之道,光绪三十四年勘定。自府东二十一道沟口入冈北行,出二十二道沟、十九道沟之间,至叆江源,经小白山后至新民屯,东行历齐国屯、朝阳窝达县治。由县西北行至上两江口,达吉林桦甸。东渡红旗河,达吉林延吉。南渡图们江,即朝鲜境。抚松冲,繁。府西北五百二十里。明,建州卫之讷音部。宣统元年,以府西北松花江上游地,设治双甸,置县隶府。长白山在东。头道江在西,上源曰紧江、漫江。紧江导源长白山西坡,漫江导源章茂草顶山,即长白山西南分水岭,合而西北流,汤河自吉林东北流注之,头道江之名始此。又西北流,右受松香河。又西北,二道江自安图西流来汇,曰下两江口。此下统名松花江,入吉林。由府至县之路,自府西梨沟镇至十五道沟,西北行,逾岭顶,经竹木里、漫江营、小谷山、石头河、海青岭、大营、汤河口,再北行达县治。由县西渡江,入吉林濛江。北循松花江,直抵吉林省城。

  海龙府:冲,繁,难。省东北六百里。明,海西女真辉发、哈哒、叶赫三部。光绪五年,以流民垦鲜围场地置海龙厅。二十八年,升府。领县四。府境居英额边门外。西:纳噜窝集果尔敏珠敦,与兴京分山脉,唐谓之长岭。辉发江在南,导源纳噜窝集东麓,北流屈东,左受横道河、梅河、沙河、大沙河,右受押鹿、一统河,入辉南,国语曰辽吉善河,入松花江。英额河导源英额边门东,当果尔敏珠敦西麓,西南入开原,即浑河北源。东:朝阳镇。西:山城子镇。旧设马拨十:自城西沙河口、大黑嘴子、山城子、二龙山、郭家店、土口子、孤家子、李家店、八棵树、貂皮屯,至尚阳堡入开原。又有道由城东奶子山至托佛入吉林城;东北马家船户至康大营入吉林伊通;牛心顶子至郭大桥入吉林磐石。东平繁,难。府西六十里。明,梅赫卫,后属辉发部。光绪二十八年,分海龙属之东围场地,设治大度川,置县隶府。东北:库哷纳窝集,山脉连绵,与果勒敏珠敦接。其南横道河、梅河、沙河、大沙河,皆东南入府。其北小伊通河,西北入吉林。县治居沙河北,西有鹞鹰河,东有柳树河,南入沙河。官商路四:一,由县南渡沙河、秀水河赴府;一,西渡鹞鹰河赴西丰;一,北赴西安;一,东北渡柳树河,过黄泥河,赴吉林伊通。西丰繁,难。府西二百二十里。明,塔山左卫、罕达河卫,后属叶赫部及哈达部。光绪二十八年,以大围场西流水垦地之淗鹿,置县隶府。县境居威远堡边门外。达扬阿岭在东南,清河所出,即哈达河,西入开原。南:扣河即瞻河,又南碾盘河,俱西入开原。东北:东辽河自西安入,北入吉林伊通,名赫尔苏河。扣河上游有双河镇。官商路四:南由六马架至老坡沟赴开原;西南由平岭赴铁岭;由东南赴府及山城子;由东北赴吉林。西安繁,难。府西北百六十里。明,珠敦河卫、塔鲁木卫,后属叶赫部。光绪二十八年,分海龙属之西围场地,设治老虎嘴,置县隶府。二十九年移治大兴镇。库哷讷窝集在东,与东平分山脉。东:辽河导源窝集之转心湖,西迳县南,屈西北入西丰。左受渭津河、大小梨树河,右受登杵、二道、头道诸河,入辽河。北:杨树河,西北入吉林。老虎嘴今名安吉镇,在县西北。官商路四:东由龙首山至东冈赴东平;南由梨树社至望儿楼赴西丰;北由双马架至大台房赴吉林伊通;又由仙人洞、沟岭子至北庙子赴吉林。柳河冲,难。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建州卫地。光绪二十八年,分通化县柳树河县丞地,置县隶府。南:龙冈,与通化分山脉。一统河导源西南龙冈之金厂岭,东北入府境。三统河导源西南龙冈之青沟子山,东流屈北入辉南境。县治居一统河南。东:柳树河,西流屈北入一统河。东北:窝集河,北入一统河。东:样子哨,巡司,光绪三十二年置。官商路五:北渡一统河赴府;南由小堡赴通化;西由南山城子赴开原;西南由碗口沟赴兴京;东由孟家店赴府。县境东至吉林濛江。

  辉南直隶厅:省东南六百八十里。明,辉发部。今厅北三十五里有辉发城。宣统元年,分海龙府东南八社,设治大肚川,置厅,直隶行省。移治谢家店。北:辉发城山,即圣音吉林峰。又北辉发江,自海龙合一统河入,东流,右受三统、黄泥、蛤蚂、蛟河,入吉林。厅治居蛤蚂河西,全境在辉发江南。西以窝集河、一统河与海龙界。东界吉林濛江。官商路四:西南由三间房场赴柳河;西北赴海龙府;东赴吉林濛江;东北由蛤蚂河出海兴社赴吉林磐石。

  昌图府:繁,疲,难。省东北二百四十里。明初置辽海卫於此,地名牛家庄,后属福馀卫之科尔沁诸部。嘉庆十一年,以科尔沁左翼后博多勒噶台王旗地,设昌图额勒克理事通判。同治三年,改为昌图辽海抚民同知。光绪三年,升府。广二百八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二度五十一分八秒。京师偏东七度四十二分三十五秒。领州一,县三。府境居马千总台边门外,无城。而辽河自辽源入,南入开原。南马鬃河,北亮子河,俱西南入开原。又北昭苏太河,左受条子河、莲花泡河,西南入辽河。东北:八面城照磨,由梨树城移驻。西南:同江口同知,宣统二年改经历。同江口距辽河上游,商船薈萃。河流东徙,曲如悬瓠,光绪三十四年,挑河道取直,添筑顺水坝,逼河西行,以保商埠。旧设铺司三:东北四面城、赪鹭树入奉化;西北八棵树,入康平。又道东南由永安堡至二道沟赴吉林;又由二道沟经伊通赴西丰。同江口商埠,中日约开。有东清铁路。辽源州繁,难。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明属福馀卫。光绪二十八年,分昌图、康平、奉化地,设治郑家屯,置州隶府。宣统元年三月,设分巡洮昌兵备道,驻州。东北有东西蛤拉巴山。内兴安岭山脉自乌珠穆沁旗东出,伏行蒙古平原中,至是特起二山。由是山脉行於东辽河外,至源为库哷讷窝集,即长白山脉也。西辽河即西喇木伦河,导源克什克腾旗,新辽河即大布苏图河,导源札鲁特旗,俱自科尔沁左翼中旗入,合流至三江口,东辽河自怀德入,西南流来汇,以下统名辽河,入昌图。州治居西辽河西。有官商路六:西南张家窝铺赴康平;北五道冈至新甸,赴吉林长春;东北阎陵窝铺赴怀德;南白庙子赴府;西北下土台赴洮南;西蒙古套力街赴博多勒噶台王府。奉化繁,难。府东北一百四十里。明属福馀卫。国初为科尔沁左翼中达尔罕王旗地,原名梨树城。道光元年,设昌图厅照磨。光绪三年,改置县,隶府。东北:青石岭、太平山。西北:二龙山。西:黑牛山、蘑菇山。南条子河,北昭苏太河,俱西流入府。东辽河,自吉林伊通州赫尔苏边门入,北流,屈西南入辽河。环县境东、北、西三面,称辽河套。其右岸为怀德境。旧设铺司二:东北小城子入怀德;东南四平街入府。又有道由县东五里堡至翟家店,达赫尔苏门,赴吉林伊通。有东清铁路。怀德繁,难。府东北三百里。明属福馀卫。国朝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旧名八家镇,初属开原,同治五年划归昌图,设分防经历。光绪三年,改置县,隶府。西以东辽河与奉化界。东界吉林。西北:哈拉巴、杨树岭、大青山。西南:团山。南:万灵。东南:白龙驹、回龙山。夹城南北三道冈水,南香水河,西北朝阳山水,皆西入东辽河。东南:新开河,北入吉林长春。旧设铺司三:西八屋、西南朝阳坡,皆入奉化;东南大岭,接吉林长春。又有道由县东南拉拉屯至凤凰坡,赴吉林伊通;由县西北小边经八屋至边壕赴辽源。有东清铁路。康平繁,难。府西一百二十里。明属福馀卫。国朝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旧名康家屯,光绪三年移八家镇经历治此。六年,析科尔沁左翼中、后二旗南境,前宾图王旗东境,改置县,隶府。无城。南北巴虎山在西南。辽河自辽源入,其辽河岔入为老背河。右合公河,会牜莽牛河注之,入开原。西:秀水河自科尔沁左翼后旗入,南入法库。西南:后新秋,主簿旧驻郑家屯,二十八年移驻。旧设铺司三:东南吴家店入开原;东小塔子入府;北太平街接科尔沁。又有道由县西哈拉沁屯赴宾图王府;迤西至青沟达热河绥东;由县北六家子赴达尔罕王府。

  洮南府:繁,疲,难。省北九百里。明属泰宁卫。光绪三十年,以科尔沁右翼前札萨克图王旗垦地,设治双流镇,置府。领县五。西北:敖牛山、野马图山,皆内兴安岭东南迤出支山,过此山脉伏行。洮尔河导源乌珠穆沁旗索岳尔济山,南流,迳本旗郡王府东流;交流河导源右翼中旗,左合那金河,自西来汇,东流入靖安。府治当汇口之南少西,地势平原,河泡错列。西北:乾安镇,西与右翼中旗毗连,亦系乌珠穆沁往来大道。有照磨,光绪三十三年置。官商路七:一,府北八仙套海赴本旗郡王府;一,府北德勒顺昭至高平镇赴靖安;一,府西抱林昭至海庙西赴热河绥东;一,府西五家子赴右翼中旗;一,府南叉干他拉赴开通;一,府东英哥窝棚赴右翼后旗;一,府东金山堡至报马吐冈赴安广。旧有蒙古站曰奎逊布喇克,在府西。靖安繁,疲,难。府东北九十里。古东室韦地。明属泰宁卫。光绪三十年,以右翼前旗垦地置县隶府。西北:七十七岭。南:洮尔河自府入,东屈,东北流,入镇东。官商路三:一,南英哥套赴府;一,东北赴黑龙江;一,东南撮伦坡达右翼后旗赴吉林。旧有蒙古站诺木齐伯里额尔格,在县西北。开通繁,疲,难。府南一百四十里。明属泰宁卫。光绪三十年,以右翼前旗垦地,设治哈拉乌苏,移治七井子,置县隶府。地皆平原井泉,无山水。县治当洮辽驿路之东,由巴彦昭北行六十里至县治。又北行百里至叉干他拉入府境。设有文报站四。又由巴彦昭南行,历达尔罕王旗至辽源,为洮辽驿路,设站。惟中经达尔罕旗二百馀里荒地。宣统元年,始勘放旗界站荒,沿站两旁各划十里垦放,以利交通。又道由县东南巷鹰沟出境,经郭尔罗斯前旗,直达吉林农安之新集厂。安广冲,繁,疲,难。府东南百六十里。明属泰宁卫。光绪三十一年,以科尔沁右翼后镇国公旗垦地,设治解家窝堡,置县隶府。北:太平岭。南:长岭。西:朝阳山。东北:沙坨子。东南:双龙山、大黑山。山皆无木石。洮尔河自府入,受黄花硕泊水,东北流,屈东南,入黑龙江大赉厅,其北岸为镇东境。官商路六:西包马图赴府;西南赴开通;西北六家子赴河北镇国公本旗;东北托托寺赴黑龙江;东王赉屯赴黑龙江大赉厅;东南大榆树入郭尔罗斯前旗赴吉林农安。醴泉冲,繁。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古鲜卑地。明属泰宁卫。宣统元年,以科尔沁右翼中图什业图王旗垦地,设治醴泉镇,置县隶府。北:茂改吐山。南:霍勒河,导源札鲁特旗,曰哈古勒河,曰阿噜坤都伦河,合流入本旗境,东南至县。有开化镇城基,光绪三十二年,与醴泉镇同时勘定。官商路四:县东罗窝棚历青阳镇赴府;北渡交流河达黑龙江景星镇;南赴本旗亲王府;西赴乌珠穆沁旗。旧有蒙古站曰希嫩果尔,曰三音地哈希,在县东,南达喜峰口,即蒙古草地也。镇东府东北二百里。古东室韦地。明属泰宁卫。宣统二年,以科尔沁右翼后镇国公旗北段垦地,设治南叉干挠,置县隶府。南:洮尔河自靖安入,东北流,屈东南,入黑龙江大赉会嫩江,所谓“与那河合”也。官商路四:西南薛家店赴府;南金圈窝铺渡洮尔河赴安广;西麻力洪茅头赴靖安;东北利顺昭赴黑龙江之大来气镇。县西北旧有蒙古站哈沙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